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迅的生平范文

鲁迅的生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迅的生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六年级上册鲁迅读书的名言(精选)

1)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名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

2)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3)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4)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5)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6)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发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7)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8)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9)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10) “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厨,早就有人反对过了,时光不绝的进行,反读书的思潮也愈加彻底,于是有人来反对读任何一种书。他的根据是叔本华的老话,说是倘读别人的著作,不过是在自己的脑子里给作者跑马。”

11) “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至少,譬如要批评托尔斯泰,则他的作品是必得看几本的。”

12) “……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 “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随便翻翻是用各种别的矿石来比的方法,没有用真的金矿比的明白,简单。我看现在青年的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

14) 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15)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 鲁迅

六年级上册鲁迅读书的名言(热门)

1)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名言

2)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3)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

4)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 迅

5)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 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 鲁迅

7)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8)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9)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10)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11)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2)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

13)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14)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15)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六年级上册鲁迅读书的名言(经典)

1)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2)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 鲁迅

3)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4) 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5)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6)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7)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8)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9)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10)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 鲁迅

11)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12)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3)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14)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15)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6) 教育植根于爱。 —— 鲁迅

17)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8)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崐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19)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0)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看了六年级上册鲁迅读书的名言还看:

1.鲁迅写的读书的名言

2.鲁迅读书的名人名言

3.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第2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1、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2、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鲁迅先生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及其他文章、通信中,都谈到尊师及为师的道理,于今读之,仍能从中受到教益。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曾与钱玄同诸人就教于章太炎先生,攻文字训诂之学。鲁迅对这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是很尊敬的。这种尊敬是建立在对业师的道德文章的深刻认识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的。他对章太炎一生功过是非的论述,似可作盖棺之论,不妨摘抄如下:“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上还要大……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放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举世也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世的楷模。”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评价他的老师时,采取的同样是他知人论世时所奉行的“取其大而略其小”的原则,即看大节,看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显然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鲁迅还不止一次地提到章太炎待弟子与朋友和蔼可亲,断无居功自傲之态。师谦弟子敬,这恐怕是鲁迅虔诚地表示过永远对太炎先生“执弟子礼”的原因吧!

但是,鲁迅先生又不赞成盲目地崇拜师长或家长,更坚决反对愚忠愚孝。这是和他一贯反对封建旧传统、旧礼教分不开的。他曾说:“古人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有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判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师长言行悖谬,已失楷模风范,不配为人师表,学生当然可以不敬或敬而远之。盲目崇师决不是真正的尊师。好的老师总是欢迎学生超过自己。鲁迅先生反对坑害“非罪而遭冤”的老师,不仅说明他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更主要的是他认为那样做,无异于助纣为虐,是属于道德沦丧、品质恶劣之辈。“”中,打骂、刑讯教师者大有人在,更不必说乘机下石者了。所幸者,这惨痛的一页已翻过,被扭曲变形的师生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尊师爱生之风又回到校园。

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教师喜欢“听话”的学生,这是常情常理,原也无可厚非,但这话必须有科学道理,符合生活逻辑和青少年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可惜的是,有些家长或师长说的话并没有多少是真理,仅仅靠权威强制孩子们服从;更有甚者,干脆以训斥或体罚取代教育,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方面,我们更应向鲁迅先生学习。

第4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一、鲁迅作品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思考

其一,学生与鲁迅作品的距离感。鲁迅作品容纳了博大深邃的主题,涉及了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深刻真实地呈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他的作品需要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读出其味道。

其二,时代距离成为了学生了解鲁迅的隔膜。鲁迅生活的是北洋军阀时代以及统治的时代,距离我们生活的现代已经很久远了。中学生对鲁迅生活的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隔膜,很难理解他的作品的深度及内涵。

其三,鲁迅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作品,他的语言极有个性,风格独特。有的文白夹杂,隐晦深奥。尤其鲁迅的文章中话里有话的杂文居多,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文化专制的时代,所以许多时候下笔小心谨慎、隐晦曲折,含义深刻隽永,其言外之意有时很难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了解其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是不易读懂的。

其四,教师教学水准有限。鲁迅作品难教,讲到鲁迅作品时显得力不从心,好像不知从何下手,这是许多教师的同感。现在许多教师缺少对课本的亲身体验和理解,课堂上的大部分观点也是从教参上搬过来的,对鲁迅的了解肤浅。这就导致在讲授时难免捉襟见肘,既不能结合具体背景和鲁迅的生活经历,又不能通过自身的思考加以诠释来打动学生。

三、如何积极高效地进行鲁迅作品教学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修养

1.学习必要的历史知识

鲁迅的作品,都是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的,我们学生又没经历过,所以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讲鲁迅的作品,不能单从文本表面进行问题分析,否则会让文章孤立和肤浅。因此,教师要多读历史书籍和与鲁迅相关的一些研究性资料。如《阿Q正传》《药》等作品是以为背景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对加以了解,这样讲课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关注鲁迅研究的新动态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一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鲁迅更像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团,他的神奇激发许多研究者去探索。面对众说纷纭的文学界,我们教师应该关注鲁迅研究的新动态,及时补充新东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们也可以对一些观点进行辩论,这可以加强对学生独立思维的锻炼,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与思考。

(二)激发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鲁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了例外。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兴趣,兴趣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学生阅读的主要因素。所以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对鲁迅作品的有效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结合背景激发兴趣

鲁迅的家乡在古越文化的滥觞之地――浙江绍兴,这是一个风景优美,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江南水乡,那里有令人陶醉的景物风光,那里的鲁镇也是鲁迅许多作品的故事发生地。那里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也是作品中常会提及的,如人名的取用,《祝福》中鲁四老爷,《社戏》中的六一公公等。那里也是封建社会的典型,有着许多忌讳和迷信习俗。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家乡为背景的,所以教师在讲这些作品时,结合鲁迅故乡的风土人情等会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鲁迅的人生经历也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如果学生能够联系鲁迅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作品,就大大会减少读不懂的现象。鲁迅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小时候家境好,所以他可以在百草园里玩耍,在三味书屋里念书,可以认识闰土和长妈妈。在后来家道中落时,又经历了许多事情。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创作的来源,了解作家创作的来源,学生就会真正融入作品,感受作品。

2.教学手段的趣味性

如今的教学提倡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让新时代的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借助媒体影像使鲁迅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鲁迅作品中的很多场面是中学生无法切实领会的,如果运用影片片段的方式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环境氛围,这就会帮助学生走进作品,产生希望通过文字深入领会作品的渴望。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电影很多,如《伤逝》《孔乙己》等。有关鲁迅的传记类音像也有许多,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3.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

第5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在二十世纪上海的文人圈里,钱君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人。他既擅水墨丹青,又好篆刻治印;既精于封面设计,又长于音乐创作:书法也独树一格,人有称为“五绝”者。但我以为,他实在可称全才。――他还广涉文学、编辑、出版、收藏等领域,诗文优美,收藏宏富,才气横溢。豁达倜傥。他与鲁迅等文化名人有交往(鲁迅书信集中即有五处提到钱君先生),而他的艺术生涯之长久,艺术生命之强劲。也堪称一绝。

钱君与鲁迅相识在上世纪20年代初,攻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同学陶元庆经常和他谈论鲁迅的作品、思想和生活。陶元庆和鲁迅是同乡,又有师生之谊,所以谈起鲁迅来滔滔不绝。1927年10月的一个午后,钱君正在上海宝山路宝山里60号初创的开明书店工作,这家新兴的小型书店是鲁迅的乡友章锡琛创办的。那天鲁迅来到开明书店编辑部访问章锡琛,临走前,在翻阅“开明”所出的新书时,见到钱君装帧的《寂寞的国》、《破垒集》等书,就热情而高兴地对他说:“很好,有一些陶元庆的影响,但自己的风格也很显著,努力下去,是不会错的。”鲁迅的这番话更坚定了钱君从事艺术事业的信心。钱君当然也没有料到这一“偶然”会给他今后的艺术道路刻下足以自豪的闪光一笔。从此,钱君开始与鲁迅交往。

1936年,鲁迅逝世,钱君前往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在万分悲痛中立誓要把鲁迅所有笔名刻成一部印谱,以志纪念。为此,钱君特意去请教许钦文,希望能把鲁迅的笔名搜集完整。一般来说,一个文学家有几个笔名是常事,可由于鲁迅的作品卷帙浩繁,笔名多达130个以上,这在文学史上是空前的,他难以寻找齐全,只得暂时作罢。时间一晃30多年过去了,钱君因忙于公务,一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也属凑巧,符骥良亦早有此意,而且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上海图书馆、鲁迅纪念馆等处查阅大量资料,还整理出了一大本文字稿。当他知道钱君的打算后,思忖再三,毅然割爱,把自己整理出来的文字稿赠送给钱君。有了这本文字稿,且1972年正逢钱君被迫“退休”,事隔鲁迅逝世已36年,他终于有时间实现自己的夙愿了,他在家夜以继日地创作《鲁迅印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刻成了168方鲁迅笔名、别号印章,成为印谱。这就是第一套鲁迅印谱的由来。

但是“”在上海的爪牙却视之为异端,把原印和钤拓本全部强行抄走,还扭他去横加批判、软禁,钱君被释后。感于“累年积愿,忽堕氛埃,忿惋难已。嗟乎!鲁迅先生煌煌战斗业绩岂以‘’肆其奸狡而能有所掩翳乎!匹夫之志又岂以而可夺哉!余迈矣,目雾迷几于失明但厥志弥坚,不以鬼蜮为厉而或改”(《鲁迅印谱・自序》)。1974年10月乃愤而重刻了第二套《鲁迅印谱》,以示无声的抗议。在第二套印谱中,钱君精益求精,改刻了其中不甚满意之作,1979年,钱君所刻的第二套印谱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印集对168个笔名、别号和斋室名,都附有简短的考据文字,不仅篆刻的艺术价值甚高,还成了可资了解鲁迅生平的一份重要资料。钱君看准了这一点,把鲁迅笔名用作篆刻的题材,也是他识见高远的表现。这套印谱,钱君从1973年刻起,花费了三年时间,到1976年才刻完。当时出版的除了普通版本外,还同时出版了500套手工钤拓的宣纸线装珍藏本,供收藏爱好者珍藏。该书共收印165方。500套线装本就需要手工钤拓九万余页,其工程之浩大在钤拓史上堪称绝无仅有。此书也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第6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体验 感悟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文本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由阅读材料引发联想

例1.(《藤野先生》)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情感感悟,重要的是,既能联系课文内容实实在在地写出感想,又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真真切切地写出感动。本题的题干已经明确告诉学生,“鲁迅的人生选择”是“弃医从文”,探究原因,就在于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动你的就是爱国情。学生只要紧扣“爱国”二字,从鲁迅和自己两方面作答即可。

例2.(《我的母亲》)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解析】注重让学生结合自我生活体验,深入理解相关话题,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的题目,在解答时要注意:一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审清题意要求。本题的关键内容是:写“自己”的,不是作者的;写“母亲”的,不是写别人的;写“影响”方面的,不是仅仅教子方面的,还包含为人方面的;写“一个片段”,不是面面俱到。二是所选事情要真实,要有生活气息,不能太笼统或太虚伪。

二、根据情境展开想象

例3.(《藤野先生》)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解析】这是一道想象探究表达题,要求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鲁迅”,说出“鲁迅”想要对“恩师” 藤野先生所要说的话。20年来,学生对先生的“心迹”是“歉意”加“思念”,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就不会有大的偏离。

例4.(《我的第一本书》)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

【解析】这是开放阅读写作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解答本题,我们要在尊重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力求答出个性化的答案来。比如,乔元贞,珍藏着一本“我”送的书,他父亲是穷私塾老师,据此,可以写乔元贞劳动之余读书自娱的故事;乔元贞,“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据此,可以写乔元贞做小贩艰难谋生的故事。二黄毛,“他其实并不真傻”,后来打过很多仗,不怕死,流过很多血,村里好几代人都还记得他──说明他是个民族英雄,据此,可以写他参军、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他会怎么想?一个班级,三个学生,一个成了“诗人”,一个成了“战斗英雄”,一个成了小贩,他会有所见所闻,据此,可以写“弄不成”的日记或者回忆录。

三、对文本内容进行评论

例5.(《我的母亲》)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解析】这是一道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要求对文中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进行评价。解答这道题,要从淡淡的文字下深深地体察出:作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对她的为人之事,你赏不赏识?对她的教子方式,你赞不赞成?只要抓住要点、语言简洁即可。比如“教子方式”,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爱,而且就算教训“我”也会顾及“我”的自尊,我觉得她的教子方式挺有人文色彩的,我赏识。

例6.(《列夫・托尔斯泰》)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题,是从课文内容拓展开去,让学生较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并对人生进行思考,其答案不求统一。比如,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贵族的腐朽、沙皇的专制、人民的苦难,想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却事与愿违,这便是他的不幸与痛苦。

阅读教学强调体验感悟,凸显了语文感性化的一面,以纠正过于倚重理性分析的偏差,但不能完全否定理性和训练的作用。这里所谓的理性,既有理法知识,也有理性思考,包括理性的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良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曾让理性远离课堂,在语文课改的今天也不应让理性走开,它们与偏重感性的体验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而科学的语言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9。

[3]李洪君 “悟性”新说[J].理论探讨,2000,(2),35。

[4]童庆炳 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4。

第7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王国维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就是在于其高超精深的识见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学新的范式,包括文学内在的规定性和外在的相应的制度框架。打破了中国历史上文学一直缺乏独立性地位的范畴。

王国维采用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观照,以及系统的眼光和严密的逻辑研究《红楼梦》,直接肯定了文学的审美本质,他认为审美是一种解放自由自在的状态境况。

文学之美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优美,二是壮美。优美和壮美作为相对的两个美学范畴,其实有相对应的两种人生状态,这就是尼采所谓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或洪堡所谓散文人生与诗性人生。这两种美学形态,本无高低之分,但是在晚清的思想转变后,壮美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鲁迅就是其中之一,鲁迅更在意形而下的意义,还有五四时期的,也是将文学阐为人生,讲究文学的壮美。

而王国维与壮美不同的是,他偏于形而上。并且确定了红楼梦的文学审美立场,还有后继的张爱玲、沈从文等,都是这种写作方式,他们的生活和写作方式,使自由写作成为可能,当然也就更能体现、表达审美世界中的自由况味。具体地说,就是他们的文学作品,更能真切的表现京式的田园牧歌的乡土文学。王国维接受的是西方古典美学,生平大概也没有读过现代派创作,但他所论的美学和现代文学是相通的,主要表现在对不可知事物的敬畏和对个体内在的深入。

第8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书名:《中国文化的重建》

作者:余英时

定价:26元

看点:十九世纪以来,中国遭受了“千古未有之变局”。在西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有了那些变化?知识分子又如何肆应此一变局?作为一个思想史学者,作者对这些问题展现了深刻的观察和思索,汇集成为本书。余英时先生从历史研究的立场和文化精神层面来讨论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五四”问题、民主制度、士的地位、儒学的困境、个人观等等问题。心得:书中文字和观念均力求雅俗共解,辅以作者清通之文笔,读者当更能深入了解这段变迁的过程,及面对未来的因应之道。

书名:《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王朝》

作者:杨林

定价:42元

看点:中国古代通过宫廷夺取帝位的人屡见不鲜,而藩王从地方起兵夺得帝位的却只有朱棣一人。本书书写了永乐皇帝朱棣跌荡起伏的一生,既有他的卓具才能,也有他的残暴凶狠,可谓“既是圣主,又是屠夫”。从朱棣和他的大明王朝中,读者能够窥测到中国十四、十五世纪之交诡谲多变的历史风云。

心得:读一遍,看到朱棣的狠和忍;读两遍,悟到朱棣的才能和智慧。这本书比《德川家康》更跌荡,比《明朝那些事儿》更耐人寻味。

创意设计系列

书名:《美学的经济》

作者:詹伟雄

定价:45元

看点:白色iPod为何热卖?郭台铭与尼采有什么关系?设计为何是21世纪国家的国力指标?如何由纪律的个人,变身成美感的个人?《美学的经济》是一本财经散文,它无法提供标准答案,但有着60个不同的思考方法,帮助你在面对时刻变迁的社会时,激荡出更多的想象力。

心得:虽然本书探讨着台湾社会的未来走向,议题杂七杂八,但思索的线路却是清晰而单纯的,即我们如何应对即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这是对工作和人生的重新思索。

书名:《关键设计报告》(一部影响人们近四十年生活的交互设计史)

作者:[美]比尔•莫格里奇

定价:188元

看点:这本书讲述了交互设计所有最基本的东西,包括它的发展历史、交互设计领域里的关键人物、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著名案例,尤其有价值的是在第十章里面介绍了IDEO 的创新方法卡片和IDEO做交互设计的过程。此外,书中收录了那些影响人类近四十年生活的42位交互设计师的精彩访谈。

心得:这是一本解读科技产品如何影响全球人类生命与灵魂的设计史诗,所有设计师、科技人员和IT从业者都必读的圣经。除精彩文字叙述之外,本书配置了超过700张全彩印刷的图像,以及一张摘录所有访谈内容精华及互动设计操作示范的光盘。

艺术建筑大师系列

书名:《建筑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唯一、亲自执笔的传记!

作者:[日] 安藤忠雄

定价:88元

看点:此书是安藤忠雄唯一、亲自执笔之自传,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亲自拍摄封面,书中有大量安藤忠雄的照片,以及建筑照片和手稿。安藤在书中剖析了自己与自己的想法,甚至顽固的个性。

心得:这是一本极为诚实的自传,它的动人之处并不是辛酸苦涩的成名之路,而是那心心念念,想要再多作一点什么的急切与热情。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随光和影两种侧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苦涩的阴天。

安藤大师年轻时打过拳击,经历疯狂。他把清水混凝土建筑做到极致,深具东方哲思,我喜爱到近乎崇敬。到日本拜访他,才发现,这是一个诙谐可爱的小老头子。

――王石

书名:《艺术创业论》――为什么我的一幅画能卖到16亿?

作者:[日] 村上隆

定价:39元

看点:一个36岁还在日本捡超市过期食品的年轻艺术家,一个在日本备受争议的艺术家,为什么到了美国摇身一变,就能将自己的画买到了16个亿呢?最受瞩目的日本鬼才艺术家村上隆首次公开艺术创业的秘诀。他以过来人的身份,详述了自己在欧美艺术世界成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村上隆的经营哲学。书中有村上隆对日本欧美文化的个性观察,也述及和知名人物的交往。

心得:书中的村上隆丝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艺术创业”,他认为艺术不但要投入金钱,也要拥有国际视野及宣传战略。如果不明白艺术行业的运作逻辑,艺术家就无法生存。

书名:《鲁迅论》

作者:刘再复

定价:未定

看点:本书乃刘再复先生多年来对鲁迅研究成果的合集。全书共分四辑,分别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及之后作者独自进行鲁迅研究的成果以及作者与李泽厚、林岗等以对话形式探讨鲁迅现象的相关文章。

心得:全书不但立场客观,而且思想深邃,对鲁迅思想、性格的理解颇多独到之处,又善于把这种理解体现在对鲁迅作品的分析和对鲁迅生平的叙说之中,可谓近来鲁迅研究的又一力著。

书名:《罪与文学》

作者:刘再复、林岗 著

定价:未定

第9篇:鲁迅的生平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平等地进行对话;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创设一种情境。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思想情感,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师生互动的良好情景。在一些自读课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去备课、讲课,并让学生点评。这样的情景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的自学基础上,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新课程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着眼于诱导,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三、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潜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正视学生的实际,从高中教育的特点和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四《短文三篇》一课时,结合三篇文章中最精辟的一些句子,反复启发,再结合单元写作纲要,提出“谈生命、思想、信条”这一论题,让学生举例论述,促使他们对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有了理性认识。当然,只此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中亲身体会语文在实践中的作用,使之感到学之有用,方能使学生学之有趣。因此,在《短文三章》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勾画了疑难字、词,进行生字正音和词语解释,让他们打好基础,随后让同学们勾画出各自认为最难懂的句子来进行分析探讨。学生们通过互动交流,一起来研究解决,最后将统一探究的疑难问题展示,教师随堂加以点拨和指导。结果证明,通过“自学”、“共商”、“互评”、“指引”这一系列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对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即使对语文学习兴趣较差的学生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四、教师的功夫要深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学生产生愉悦感,用自己的情绪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探索作者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和价值观,让学生和作者、作品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接收意识和再创造功能。其次,在讲课过程中要讲究导入艺术,在课堂开始前要引用一个“包袱”,富于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