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

爱国文章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国文章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国文章读后感

第1篇: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6―0046―01

目前,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国人的高度重视,成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最强音。对此,学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现代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在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肩负起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班人的重大责任。

一、挖掘教材,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响曲”

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如,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名著”,编选了《史记》中的《将相和》、《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其为载体,不断深究、挖掘、丰富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增长智慧。在实施这些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人的内心、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诵读经典,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曲”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用书,已经流传了千年之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三字经》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借助《三字经》来亲近祖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背诵《三字经》,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其次,讲故事,借古诲今,启发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理。再次谈感想,“思往事,心潮涌”,由学生选择《三字经》中自己最感动的一句话写读后感、谈启发。最后,进行《三字经》知识竞赛,内容可涉及到背诵、接龙、讲故事、谈启发、讲释义等。学生为了能在竞赛中取胜,便会主动潜心于这方面的积累、搜集、整理,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累运用,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奏曲”

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积累和吟诵。

从三年级开始,每人准备一个古诗词的积累本,然后印发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目录,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背诗、赛诗、对诗比赛;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赛诗、对诗,把这一活动通过家校互动得以推广和延续。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给古诗词配画,以达到理智和诗情的融合,以润泽和滋养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此外,以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量和面,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和独特内涵,再次提升学生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结合节日,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奋进曲”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个个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组织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扬光大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样,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地体验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品行上打下弘扬民族精神的烙印。

五、继承本土文化,高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奏曲”

第2篇: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

完善教学条件,助力特色发展

学校由凤城二村小学和凤南新村小学合并而成,是一所公立全日制普通小学。学校各项教学设施均达到区办学标准。全体教师郑重承若:用自己的爱心、诚心、尽心、恒心换取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学校强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建设,配置了设施较齐全的电脑房、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录播教室等,并为每位教室配备了电脑,开通了校园网。组建创新教育的科研体系,开展了“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探索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题研究。形成了运用现代教育学、艺术科技、卫生体育以及学校管理等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给师生打开了一扇信息之窗,展现了缤纷的天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编辑诵读教材,传播经典文化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代代相传,学校组织语文老师,精选优秀的篇章,编辑成供学生阅读的“文化启蒙”校本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有序的美文诵读内容。这套一至五年级的“学生启蒙”校本教材,共编写了100课,内容包含童话寓言、唐诗宋词、现代文学、四大名著等,介绍著名作家32位,编录名篇节选76篇,诗词24篇,学法指导17篇。学生诵读教材的编撰使学校能够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学生精神成长奠基,使学校能够用文化承载起民族精神,让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为民族文化而骄傲,从而培育学生的“国家情怀”,最终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设环境气氛,感受经典魅力

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朗诵兴趣,学校进行了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布置,在校园内创设了浓浓的文化氛围。一楼布置了符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要求的童话寓言名篇介绍;二楼布置了符合中年级学生阅读要求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名篇介绍;三楼布置了符合高年级阅读要求的中国四大名著内容介绍和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介绍。每一楼面的布置风格不一、图文并茂、内容精彩,并采用卡通图案、中国结、艺术镜框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视觉上给人以享受,充分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学校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持久的、稳定的渗透和影响中,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达成“精神默契”,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

实施阅读教学,传授经典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又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让学生读懂这些美文,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并达到文化认同。在阅读中,学生们和无数童话人物交朋友,和一本本名著亲密接触,和不少文学大师热情交谈。读过叶圣陶的《稻草人》,知道了要像稻草人一样有颗善良的心,关爱他人;读过吴承恩的《西游记》,了解了战胜困难是靠意志和毅力,有信心就能胜利;读过岳飞的《满江红》,感受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这些中国的文化精粹,无一不凝聚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生们就会逐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接受善美的熏陶。

开展读书活动,弘扬经典精神

第3篇: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初中名著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6-02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阅读文学名著,气质会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会变得细腻而不浮躁,内心会变得博爱而不自私,灵魂会变得高尚而不猥琐,思想会变得深刻而不肤浅。鉴于文学名著的巨大教育功能,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名著推荐和阅读”专题 ,旨在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然而,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

一、名著阅读教学没有让学生读起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安排了六次名著阅读,分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这些名著篇幅长,内容丰富,学生就其中的任何一本读一遍,没有三五天时间是不能完成的。这样庞大的阅读,学生没有在教师教学之前作阅读准备,光凭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吸收和消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事先作出安排,让学生用三五天时间将名著读完,然后师生一起走进“名著推荐和阅读”。而事实上,我们教师大多没有安排这一教学环节,一些教师只是口头上轻描淡写地说让学生去读。结果,一些学生没有要读的名著,一些学生有了名著也没有去读。这样,名著阅读前期工作流于形式,名著阅读形同虚设。

二、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简化、方法单一。

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每一次“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安排5课时,每课时的具体内容也做了安排,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但是教师大多不按照编写者要求做,将5课时压缩成3课时、2课时、1课时,更有甚者,让学生自己看看,不安排教学,不把名著阅读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过程和方法为教材上题目的逐一讲解,题目讲完,教学过程也宣告结束。结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笔记记得稀里哗啦。一些教师会补充有关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大多以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是否能理解接受是另一回事。为了应对名著阅读题的考试,一些教师出了大量试卷,把可能涉及到的题目一道一道地练,一道一道地讲,然后让学生将答案背出来,只要学生在考试的名著阅读题上不失分少失分,教师就觉得达到了教学目的。其实,名著阅读教学,学生读是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学生读的基础上,一个缺乏学生个体阅读的名著阅读教学,纵然教师讲得再多再好,纵然学生考试考得再好,也不是真正的名著阅读教学,起不到名著阅读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名著阅读教学没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部名著十几万、几十万字,让今天的学生去读,是对他们耐心的考验。他们习惯了读图,习惯了快餐文化,习惯了网络小说。而名著的时代与他们生活有距离,名著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文化内涵他们难以理解,他们不喜欢名著,远离名著,甚至讨厌名著是自然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而事实上,我们教师并没有注意这一点,没有跟学生谈名著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没有用事实让学生明白名著对人成长的意义,没有解读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打动学生的心灵,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对名著的热爱崇拜之情,更没有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亲近名著,一句话,没有消除学生对名著的陌生感、畏惧感,因而,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不浓。

四、名著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阅读教学、放在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上。事实上,我们的学生要么一字一句地读,费时费力;要么走马观花般读,了解大概。学生的名著阅读完全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进行,起不到阅读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承担的阅读方法指导的责任没有承担起来,任由学生自己在自行摸索。

那么,如何使名著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其作用呢?

一、充分认识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

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诫后人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刘白羽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如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已成为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我国文学上至先秦两汉,下到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名著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不仅反映了悠久的华夏历史,博大的民族精神。而且始终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蕴藏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阅读名著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鉴于此,教师要克服教学的功利性,站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高度,抓细抓实名著阅读教学。

二、精心安排名著阅读教学。

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认真加以研究,不能随意讲讲,再通过一些练习巩固,只求学生考试考出来就行。教师应在一周前安排学生读原文,教师自己也应将名著通读一遍,并对名著内容、主题、艺术特色了然于心,再进行科学的教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感悟,可以让学生谈谈情节、主题和读后启发,不能一味地教师灌输,销蚀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洋洋洒洒一部名著,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阅读方法很重要。

1.向学生介绍几种阅读方法。一是阅读的方法有精读法、速读法、赏析法、摘录法、作批注法、对比阅读法等。二是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有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艺术手法、撰写阅读心得等。

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科书中的《名著导读》,让学生对原著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有大概了解,帮助学生读懂原文。

3.以节选文章为内容,把握重点。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智取”的过程是怎样的?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杨志是怎样一个人?通过重点内容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原著。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之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理解作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艺术特色。特别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的揣摩、体会。

四、积极开展名著阅读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第4篇:爱国文章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60-03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系,在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以它不可替代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居于首位。但这种教育的首要地位,目前只是在理论和形式上得到重视,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来看,却不容乐观,没有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育人、育德方面的主导地位。高校要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科学有效,这就要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出发,让被教育者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主动地内化道德观念,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锤炼道德意志,建立从自己内心深处认同的高尚道德品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在教育本质上是相通的。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善的追求。而美与善从内容上看,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有个普遍的看法,那就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并且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康德在美与善的关系中提出“美是道德象征”[1](P202-203),而杜夫海纳在分析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时指出“美不告诉我善是什么,因为,作为绝对的善只能被实现,不能被设想。但是,美可以向我们暗示,而且美特别指出:我们能够实现善,因为审美愉快所固有的无厉害性,就是我们道德使命的标志,审美情感表示和准备了道德情感”[2](P16)。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也有深刻的体现,“当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时候,是希望诗书礼乐能够成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3](P148)可见,儒家提倡以善为美,认为人的个性道德的完善是美的最高境界。

从对象来看,美的对象体现了人类善的追求,“黑格尔把美看成人心灵的反映,人类把善及其各种美都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审美对象因此而融贯着人类善的各种美德。”[4]美善相通互融的本质属性,形成审美教育的内在基础,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统一起来,“归心向善”,审美有助于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互动。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以理想教育为主,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激发青年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道德教育为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用美的生活、美的艺术、美的理想、美的自然,来陶冶和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帮助人全面发展,激励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让美的激情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

二、审美教育的独特教育是思想

政治教育的有利补充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知识智慧和思想道德是人的心理的两个方面,只有靠情感将他们沟通起来,情感成为知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5](P78)我们在观看《郑培民》、《雷锋》、《可爱的中国》等优秀影片,都能使人的心理产生共鸣、得到满足,引起自身的情感体悟,从而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感化。而这种情感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具体形象中。以富于形象性美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手段,靠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引起受教育者形象地直觉,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美学所具有的“富有形象性”的教育手段。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6](P54)黑格尔也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7](P14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写道:“我们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真正看到田野、树林和河流,到过哪些无名的,偏僻的角落。因为正是这些东特的美构成为我们祖国的美。”[8](P147)因此,把审美教育的这一特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空洞化、抽象化的不足,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感染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实现道德的教化作用。

近代美育理论奠基人席勒在讲到审美教育的特点时指出:“审美教育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9](P145)审美教育是领域宽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进行。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是在精神享受和审美想象中进行的,因而还带有激发想象与创造力的特点。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7](P147)因为审美过程的精神活动是自由活泼的,是一种感觉的愉悦和想象的创造,能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上的升华。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10](P124)知之者“是懂得如何去做”,好之者“是这习惯爱好”,乐知者“是把做的事情当成一种快乐”,也只有以愉快的心情去做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审美愉悦形成了“寓教于乐”的特殊的审美育德的作用。

四、高校实践中审美教育“以美

育德”功能的实现近几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审美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审美教育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且审美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美的欣赏和享受中提高素养,使其成为当代具有健全心理的合格人才。为了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我们努力寻求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通过文学审美育德。人文学科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在,轻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指出,“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除了要有经济和物质追求,还应该有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于一个民族增强自己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11](P59)。鉴于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民族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展“图书征文活动”,动员和号召学生们把手中的优秀图书捐一本出来,统一管理形成校内学生的小型图书馆;调查统计学生们喜爱的图书,再由老师研究,选出能对青年学生有重要影响的书,帮助广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堆中,找到明确读书方向。举办“读后感”征文大赛,目的是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文化作品中人物、故事情节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们在对作品美的欣赏和鉴赏中,提炼人格,陶冶情操,以文学作品中的美,征服鼓舞学生的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而达到文学审美育德的目的。

其次,运用艺术审美育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既是人体自身美的体现,又是人的智慧与创造活力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一种美。优美的舞姿、悦耳的音乐、漂亮的布景,给人美感,使人愉悦,在美感和愉悦中萌发追求美、创造美的动机。在艺术方面,动人的歌声、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给人以情感的升华。所以,体育比赛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活动,使身体的各部分协调配合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美,是人体美的展现与追求;音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穿透某些人麻木的思想,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给受教育者内心留下深深的印迹,对人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们还通过组织文艺晚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熏陶,达到艺术育德的目的。

最后,自然和谐审美育德。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大自然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大海、明净的天空等自然界的美使人容易浮现出美好的人生境界。美的事物,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快,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感情净化,心灵升华。我们在结合本校的特点,在迎新活动中举办“篝火晚会”,我们把舞台搭在了大自然里,让学生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领略到自然的辽阔,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育德的功效。另外,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就近郊游,让学生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启示,精神得到充实,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让学生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使学生自觉生发一个“情”字,即大自然之情,对祖国之情,对生活之情,达到“一片自然风景是一片心灵的境界”[3](P2)。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摘自柳斌同志在1996年11月26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强调说“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有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的”。[12](P173)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实施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本身的追求,本身的情感,把对学生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而审美教育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关系,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发挥出教育育人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1][德]康德.判断力批评(上卷)[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 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缪建新.探寻改革背景下的德育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5]梁素清.青年美育教程[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3.

[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刘智.审美与德育[J].毕节师范学报,2002(12).

[9][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10]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十六?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Aesthetic Educ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LU Xian-yu1,TENG Wen-zhong2

(1.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43, Inner Mongolia, China;

2.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