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杜牧赠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女之所以叫做豆蔻年华,起源于诗人杜牧一句诗,在诗句中杜牧用豆蔻比喻十三岁的女性,赞美对方的举止优雅、姿态轻盈,因此后人称十三岁的少女为豆蔻,但年满十六岁的少女,则被称为碧玉,表示女子像美玉一样无瑕。
少女叫豆蔻年华的原因豆蔻来源于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其中豆蔻形容的就是十三岁的少女,举止优雅,姿态轻盈,所以后人将少女称为豆蔻年华,表示年轻美好。
少女被称为豆蔻年华,还有一种解释是说,豆蔻在花朵含苞待放的时期,非常的饱满俏丽,就像是十二三岁的少女,正处于青春正好的时期,娇美动人,因此将少女比作豆蔻。
古人常用各种物体表示年纪,比如十六岁的少女称为碧玉,十二岁的少女称为金钗,除了表示女性的年纪外,男性各年龄段的称呼也不相同,十五岁的青少年被称为束发,二十岁的青少年则为弱冠。
(来源:文章屋网 )
2、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3、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6、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7、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我回到儿时的记忆,满山的杜鹃花开的很艳丽,奶奶会带我去摘茶叶。每一颗嫩绿的茶尖,美的很纯粹。奶奶小心翼翼的放进布袋里,回家给我做茶叶饼。
12、今夜,枕着一份欣喜入眠,但愿在梦中依然可以延续那样一份温暖,心和心好像没有任何距离,常常在不经意间袒露出最最真实的自己,有时候甚至自己也奇怪,为什么所有的话都可以那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没有了所有的顾忌,那是敞开了心灵的倾诉,袒露着最真实的自己的所有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太多太多的孩子气。
13、今夜,枕着一份欣慰入眠,一生拥有如此知音,真的已经非常感谢上苍的恩赐了,即使会是永远的彼岸,可是至少让人生有了牵念,有了仰望,仰望星空并不一定要到达并且摘取它,远远地望着、欣赏着、思念着其实也是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14、今夜,枕着一份思念入眠,她会长成一棵树,会生出缠绕的藤,密密地缠绕,静静地生长,在心的一隅蓬蓬勃勃,最好能够结出美丽的风铃,迎着和煦的风奏响丁丁冬冬的乐曲,那会是心灵鸣唱的最和谐美妙的声音,久久在世界萦绕萦绕。
15、寒冷的冬夜,冰凉刺骨,窗外的月色却很美,倚窗望去,深色的天幕上是弯弯的月亮,清辉遍洒,给夜穿上了一件朦胧的外衣,分外清秀美丽,夜幕沉沉中的我,心却被丝丝缕缕的幸福和温暖缠绕着,我知道,美丽的不仅是月色,还有我的心灵。
16、这个很冷季节,思念是一杯冰冷的水,不敢碰它不去碰它不想碰它却不小心打翻了它,思念变成海洋,()汹涌的潮水,一寸一寸地将我淹没……
17、真情是一方沃土,思念是一粒种子,想给她灌溉施肥,理解是阳光雨露,共同呵护是辛勤耕耘,到收获的季节,一定会品味到甘甜!这是我对爱的体会和理解!
18、真心祝福纵然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友谊的气息,愿好心情伴随朋友度过每一天,空间是朋友间心灵的沟通,留言是对朋友的真情牵挂,走出朋友空间尽是美好思念!也会感知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幸福。
19、真挚的祝福随着微风,伴着细雨,漫步青青草地,穿过万水千山,来到你美丽家园。把祝福和思念送给朋友您。
20、只想给心情一个假期,即使生活因此而孤单了、平淡了。但至少……不再需要一次次地失望!
21、只想和你一起晒晒太阳,聊聊理想,喝喝咖啡,尝尝美食,计划一下步的梦想,因为人生是短暂的,让友情的每一妙相聚都变得漫长。愿你一生幸福!
22、只因为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就以为爱会不见
23、自从认识了你,疲累、辛苦、紧张、压抑,都远离了我。换来的是对你深深的思念,换来的是对你绵绵的爱恋,还有还有,甜甜的寝食不安、美美的坐卧不宁。
关键词:高为杰;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意蕴
一、以诗入乐,乐现诗境
高为杰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极具审美性的,他选择文辞雅致、俊秀隽永的诗词作为创作蓝本,注重词曲的结合,追求原诗词的内涵,同时也追求诗词高雅悠远的意境和美学韵味。
1.诗词的内在美
古典诗词意境深远,韵调和谐,弦而歌之,更富艺术性。高为杰先生偏爱高雅悠远又能感人入深的诗词,除了常见的唐诗、宋词以外,还选取感情丰富、韵味含蓄的元曲。高为杰先生曾提出“唐诗高贵,宋词婉雅,元曲俚俗,各得其妙,各美其美”的观点。他的古诗词作品通过声、韵、调等诠释了经典的文学内涵,并将这种诗歌的内在美外显于曲调之中。艺术歌曲《静夜思》、《赠别》是以唐代李白和杜牧的经典诗篇为词而创作的,《赠别》是选择了杜牧《赠别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表现惜别之情的作品,高先生更看重第二首中的委婉情味,此词多情似无情,借物抒情,一句“笑不成”感伤离别,抒尽悱恻缠绵的情思。《元曲小唱(三首》则是高为杰先生从千余首元曲中所挑选出来的三首作品,分别是徐再思《折桂令春情》、贯云石《红绣鞋欢情》和马致远《落梅风蔷薇露》。这三首作品本无牵连,但是高先生择其中的情意,将其串联起来,分别表现少女从初恋怀春到热情欢情,最后又失去爱恋幽怨暗淡的爱情三部曲。《折桂令春情》一个“害”字道出相思之苦,一个“盼”字道出相思之切,一句“何时?”是相思的忧愁爬上眉头;《红绣鞋欢情》叠用八个动词,俏皮生动,“更闰一更”渲染了春宵苦短的思绪;《落梅风蔷薇露》则以景咏情,借用蔷薇、荷叶、暗喻季节的变换,表现女子的哀怨。三首小令文辞细腻,韵律工整,以少女情感为主线,道尽情韵绵绵,意蕴悠长。
2.诗乐的意境美
中国诗词讲究的是以诗现境,也就是以精炼的语言来追求深远的意境和意蕴。高为杰先生在充分理解诗词内涵美的基础上,运用作曲技法将这种意境以乐的形式营造出来,引发听者产生艺术想象,获得情感情境共鸣。《静夜思》抒发的是思乡之情,高先生运用流动的六连音织体音型来表现月光,运用装饰音的伴奏模拟古琴音色引人入古典意境,用轻柔连贯的声线来表现思乡情绪,并用鲜明的调性对比来表现诗人内心情感“以景抒情”的变化,从而以乐塑造了一幅月夜思乡图。《赠别》抒发的是惜别之情,高先生运用飘逸的和声音响,流动的下行分解和弦音型,宛如离别钟声的持续五度音,鲜明的音区色彩对比,以及变化音和装饰音的润腔手法,更是将这情人间的惜别之情营造的分外生动,勾画了一幅举樽对烛别情图。《元曲小唱(三首)》以情为核心,却风格相异,各显其韵。《折桂令春情》是少女情怀,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的使用使得“浮云”“飞絮”“游丝”等恍惚迷离的相思之情更加形象,描绘了一幅夜阑灯昏相思图。《红绣鞋欢情》语言清秀媚丽,高先生运用白描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表现了情人间的难舍难分。《落梅风蔷薇露》运用和弦音型将哀怨的心情勾勒出来,似连非连,似断非断,配上叹息性的下行音调,营造了春夏秋不同时节伊人独影思君的落寞意境。
二、以美入曲,曲呈乐韵
高为杰先生在创作过程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美学原则,他立足于民族文化艺术,追求音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的本体出发获得严谨的结构和完美的形式。在其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则主要表现在旋律追随诗词吟诵性,节奏追随诗词语言韵律性,而和声则寻求意境营造的色彩性。
1.旋律的吟诵美
高为杰先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充分的再现了诗词吟诵特性,运用五声性旋律进行中国古代诗词风韵的模拟,从而在旋律上充分的保持诗乐的一致性。在旋律起伏上,大部分以级进为主,开腔从容,平稳延伸,旋律的上下行也多以诗词声调的升降为参照。如《静夜思》开句便根据语调级进上行,而第二句则婉转级进下行,并在每句词尾都有四拍的拖拍,婉转悠长,展现古诗吟诵的从容之美。《赠别》一曲情绪变化丰富,在旋律上的起伏也比较多,但也是遵循诗词音调和声调的起伏进行变化。“多情”上扬旋律级进,“却似”音调一致则字落同音之上,“总无”同音开始却在“无”上进行一字多音的演唱,颇有古诗吟诵“摇头晃脑”之韵,而“情”字的拖音更是将吟诵的姿态惟妙惟肖的表现出来。《折桂令春情》一开始也是构建在以C音为核心的吟诵音调上,旋律非常平稳,并运用二度模进的手法来表现相同的吟唱诗句。《红绣鞋欢情》分为两段,前段前三句诗词平仄相似,运用了变化模进的手法,在音高上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增加了吟诵音调的平衡性;后段情绪高涨,但旋律起伏依然不大。《落梅风蔷薇露》速度徐缓,旋律音调往往停留在同音之上,尤其是“梅梢月斜人影孤”一句,有五个字都是落在降D音上,既表现了喃喃自语、郁郁寡欢的孤寂心理,也增强了旋律的沉吟念诵之意。
2.节奏的韵律美
中国古诗词在格律上有一定的要求,唐诗严格,元曲相对灵活一些。高为杰先生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也充分的考虑到诗词的朗诵节奏和韵律,巧妙的安排歌曲的节奏,以体现诗词的韵律美。在字词对应上,高先生将一字一音的“诵”与一字多音的“吟”交替结合,错落有致,并根据诗词的格律来进行断句,使作品的富于张力、松紧有度。《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高先生根据句法和韵律,在前面四个字分别给予四分音符的总时值,在押韵的尾音上则运用了四拍的全音符时值;在节奏安排上大多采用简洁的四分音符节奏,并根据平仄规律进行节奏变化。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月”是仄,在节奏安排上则运用了附点节奏,“是”“地”“上”等仄音则采用均分的节奏(xxxxx),核心时值不变,仅根据韵律和声调进行节奏变化,曲如此诗,简朴而富有内涵。除了根据韵律来展现节奏的韵律美之外,高先生还充分的考虑到诗词的吟诵节奏,并以此为据进行节奏的创作。如《元曲小唱(三首)》中,大部分采用的是一字一音的节奏手法,在相同结构诗句中则采用相同的节奏。如《落梅风蔷薇露》“蔷薇露(啊)”和“荷叶雨(啊)”是并列排比的两个句子,在此则运用了相同的节奏;而“/霜冷/香庭/户”则根据吟诵的特点将时值拉长,将停顿的“花”“冷”“庭”字的节奏进行丰富。从整个诗词艺术歌曲来看,作曲家根据诗词的特性来进行节奏安排,将节奏与诗词的韵律相结合,并以简洁的节奏呈现出诗词的韵律美。
3.和声的色彩美
诗词艺术歌曲的和声并非仅仅功能性的作用,更多是运用在意境营造上,通过色彩性的和声来塑造诗意的境界。高为杰先生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和声以民族和声为主,以五声性的骨干音为核心,使用了二度、四度、五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等色彩性和弦,并通过这些和弦来丰富音响,渲染意境。如《赠别》中,流动的音型淡化了和声的功能性,一开始的二度倚音和五度音程就营造了音色月光、静谧的夜晚、远方的钟声的意境。其中二度级进保持了语言的自然腔调,五度则保持了空旷的音响色彩,流动的和弦分解下行则营造了诗意般的色彩。《元曲小唱(三首)》中则运用了大量的附加音和弦、高叠和弦以突显五声民族性的色彩。如《折桂令春情》一开始就运用了高叠九和弦F-C-E-G-A,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同时特增加了五声民族性,表现了春风拂柳的情境;第8小节就运用了附加六度音和弦,F-A-C-D中的D音就是附加的六音,并与C音构成二度,增加了民族五声性,同时也渲染了相思的郁郁情结;。在《红绣鞋欢情》中则出现诸多省略附加音和弦,如第13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就是七和弦的省略附加和弦,省略了五音,加入了附加六音,导致出现不协和的二度,表现了少女急切的心情。在所有的诗词艺术歌曲中,高先生总是力图通过和声来表现民族五声化风格,并通过特殊的和弦来为音乐增添色彩意境,体现良好的意境、情绪的渲染效果。
古诗中有关女性的借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部分代整体
这类借代,是用女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来代替女性整体形象。它所使用的代体通常是女性最光彩照人的部分,诸如红颜、蛾眉、细腰、素手等。比如,“玉颜”是王昭君作为一个美女的最典型最突出的形象,刘长卿用“玉颜”来代替王昭君,突出了王昭君相貌的洁白娇美,这就大大增强了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感觉。请品味以下例句:
1.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后宫词》)
2.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刘长卿《王昭君歌》)
3.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杜甫《哀江头》)
4.万里驮黄金,蛾眉为枯骨。(常建《昭君墓》)
5.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卢仝《有所思》)
6.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李端《鸣筝》)
7.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遣怀》)
8.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温庭筠《杨柳枝》)
9.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玉箸”,眼泪,这里以思妇之泪代指思妇)
二、以特征代本体
这类借代,是抓住女子佩饰、化妆用品、服装等方面的特征,如红粉、环佩、红袂等来代指女性。这样不仅使女性形象更鲜明可感,而且留给读者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类用特征代本体的诗句很多:
10.红粉楼中应记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杜审言《赠苏绾书记》)
11.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光明宫。(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12.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13.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韩《边上看猎赠元戎》)
14.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栏杆。(羊士谔《郡中即事三首》)
15.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秦观《八六子》)
秦观用美女的穿着“红袂”来代称女子,这女子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没有特征的女性,而是一个衣袂飘飘,站在柳树下,与恋人怅然惜别的红衣美女。读者从中品味出的不仅有女性的形象美,还有诗人的依恋难舍之情,这种艺术效果是使用抽象的名字所达不到的。
三、以状态代本体
这类借代,是借用女子形象上的状态来代指女子。例如“蝉娟(婵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诗人以之代称女子,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突出了女性气质的妩媚娇柔。请看以下几例:
16. 蝉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二)
17.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之一)
18.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孟郊《巫山曲》)
四、以结果代原因
事有因果,古代诗人有时不说原因,只说结果,但却用结果来代原因。这类借代更能表现女性惊人的容貌美。下面几例便是:
19.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20.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
21.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李商隐《北齐二首》)
22.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李商隐《曲江》)
(1)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青年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析]“豆蔻年华”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后来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显然不当。
(2)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河东狮吼、巨龙腾飞指日可待。
[析]洪迈《容斋三笔》卷三载:陈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后用“河东狮吼”比喻悍妇发怒。例句错解为“东方睡狮醒来,发威长吼”。
专用于女性的成语还有:及笈之年、秀外惠中等。
(3)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青梅竹马,形影不离。
[析]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不能用于同性之间。
用于男女幼儿之间的成语还有:竹马之交、两小无猜等。
(4)他与张明是大学同班学友,同一个宿舍睡觉,同一个食堂吃饭,彼此相敬如宾,互相帮助。
[析]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间互相敬重,像对待宾客一样。不能指同性。
(5)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对反目成仇的兄弟能早日破镜重圆。
[析]南朝陈代将要灭亡时,驸马徐德言将铜镜破成两半,跟妻子乐昌公主各藏一半,作为信物。后来果然凭着信物夫妻团聚。现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兄弟之间可用“重归于好”。
(6)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析]“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意为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7)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析]琴瑟:古代两种常配合演奏的弦乐器,喻指夫妇。“琴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合。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8)两个车站能如此地比翼双飞,在很大程度上沾了“零换零”(乘客在下火车或汽车后,在不需中转的情况下,能够直接进入汽车站或火车站)的光。
[析]比翼双飞:用比翼鸟双宿双飞来比喻夫妇形影不离。例句中用错了对象,可改用“齐头并进”。这样就可准确地表现两个车站一起前进、共同发展的情形。
(9)曾有幸躬逢了两个在京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英美留学生的差异,已不声不响地显露出来了。美军多如散兵游勇,别鹤孤鸾。而英军,则攒三聚五,成帮结伙。
关键词:古典诗词;“用典”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78-01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可谓用心良苦。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望帝化为杜鹃,“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的民间传说,来寄托诗人的难言的冤情;同样,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暗示自己“迁谪”的愤懑。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秦观《鹊桥仙》,全词引用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可词人不落前人之窠臼,从一个新的角度诠释故事,赋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内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洗嗟叹悲戚之态,突出牛郎织女难得一见的珍贵,从而引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一个颇具哲理意味的命题。显然,词的立意较之于《迢迢牵牛星》,胜出了一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以此,显示“梦游”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身体状况。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尚可以用,“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而赵使为廉颇的仇人所贿赂,回去禀告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以为他确实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词人活用此典,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无人问津。正所谓借他人杯酒,浇自己胸中块垒。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义反其意而用之。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词人渴望早日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可现实却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让人倍觉失望。词人用“可堪回首”,标明其鲜明的批判态度。词人反用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旧事之中,发人深思。
关于“用辞”,也可以分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诗句,虽用的是别人的诗句,但已赋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是写热恋中的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期待,诗句的意思是说,你那青青的衣领呦,牵动我对你绵绵不断的愁绪。曹诗借用这诗句,其义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赋予她更为丰盈的内涵。“青衿”原是周代读书人的服饰,诗中以此借代才识渊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诗人心中绵延不绝的期待之所在。
为了进一步强化这一心志,接下来诗人再次借用《诗经・小雅・鹿鸣》开篇的四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原诗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展现出的是一派和乐融融的欢宴嘉宾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正是诗人心中所描画的图景。两处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贤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贤既得的由衷欢欣,其思贤若渴的心迹,便也昭然于笔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义的辞语,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为具有新的含义和色彩的艺术语言。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诗人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前者出自杜牧《赠别》中的“豆蔻梢头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怀》中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话用杜牧诗句中原有的辞语,以彰显杜牧出众的才华,紧接着的“难赋深情”,则暗示了现实的扬州,就连杜牧也难摹其状,扬州之凄冷可见一斑。
“反用”,就是在与原义相悖的基础上引用既有的辞语,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一种反衬的作用。
古诗词中最雍容华贵的美女恐怕要数那些大家闺秀或后宫佳丽了吧。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生丽质的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顿时显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立刻都褪了色彩。《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后宫丽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该诗句描绘了美女十指尖尖像白嫩的茅草芽,皮肤白润像脂膏,颈项颀长像天牛的幼虫儿,牙齿排列像葫芦子。螓儿(似蝉而小)一样的方额、蚕蛾触须一样的细眉,巧笑的两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眼分外娇。被后人称赞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还有一首《佳人歌》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浮想联翩:“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歌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宫廷阉人乐师李延年唱给汉武帝听的,其中的“佳人”指的就是李延年的妹妹(后淼睦罘蛉耍,汉武帝听后大喜,令李延年回家接妹妹入宫,后来武帝一见到李延年的妹妹,果然是沉鱼落雁、妙丽善舞,武帝遂纳李氏为妃。
后宫佳丽虽美丽华贵,但小家碧玉也清丽可人,娇俏妩媚。《陌上桑》中的秦罗敷,可谓是寻常百姓家女子中的精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不但外貌出众,而且机智活泼、亲切可爱。更重要的是,她刚洁端正,能抗恶拒诱,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杜牧的《赠别》诗这样来写普通女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该诗描绘的女子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慨。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女人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她们卓然不群的才情更让人难以释然。李清照的才情,让多少须眉汗颜不已。她的一首《点绛唇》,写尽了清纯娇羞女儿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虽寥寥数语,但却塑造了一个纯洁、活泼、多情的少女形象。少女荡完秋千,正在休息,忽见生人进来,急忙回避,一边依门回头嗅着青梅,一边看着究竟,可爱而有趣。
关键词:古诗 亭 闲情哲思 优国伤时 别愁思绪
亭最早作为国防军用建筑,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多设于边疆要塞,用以监察敌情、传递烽火。到秦汉时为基层单位,众所周知,刘邦原为泗水亭长。同时《说文解字》释“亭”为“亭民所安也”,《释名》言“亭停也,人所停集”,可见亭也是一种供人休息的建筑。亭还有一种功能就是审美功能,特别是受魏晋南北朝时玄学隐逸、登山临水之风气影响,亭的这种审美功能得到凸显。
意象是中国文论之特产。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言”,在立好象后“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蕴藉(《二十四诗品》),由此可见意象中蕴含着创作者之生命体验与人生情感。亭作为古诗中常见之意象,经历代文人情感之倾注,凝结了他们的人生情感与审美意蕴,有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常见的山水园林之亭、古迹之亭、长亭短亭。归纳出亭意象所积淀之闲情哲思、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等人文内涵与审美情思。
一.山水园林之亭——闲情哲思
宋代陆游《秋雨初济徙门外有作》:“三十余年此结庐,客来不用笑迂疏。前身已预兰亭会,老眼曾窥禹穴书。浮瓮社醅香出屋,登场秋稼穗盈车。萧萧蓬鬓虽衰矣,追逐乡邻尚有余。”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越绝书》“勾践种兰渚山”,其名源于此。在王羲之前,兰亭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传递公文、维系治安之用。而至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名士游山玩水于此,并由王羲之写下了著名之《兰亭集序》。由此之后兰亭名显于世,其审美功能逐渐凸显。《兰亭集序》在对兰亭清丽山水的描绘中表达了文人的闲情哲思,抒发了对人生之生与死的感慨。而在后世之古典诗歌中一出现兰亭则多指王羲之笔下之,且情感颇为相似。上文陆游之诗,借兰亭意象表现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之后的一种自然闲适的态度。而与《兰亭集序》所体现的悲情意识不同的是,诗人于此体现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陆游的另一首诗写到“新晴快上兰亭路,莫代春残始一殇”(初春记事二首)。读者可以看出陆游以兰亭给人们呈现出一种不为世事所拖累的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其对生命短暂之悲叹对王羲之笔下的兰亭之意是有所继承的。
除了兰亭之外,古诗中众多的山水园林之亭多蕴藉着诗人闲适的自然情感与人生哲思。如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云:“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沧浪亭是苏舜钦的私家园林,作者在游自家园林中表现了文人雅士自然直情趣。同样《皎然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凝弦停片景,发咏静秋声。何事禅中隐,诗题忽记名”,诗中之“喜无讼”与“闲情”均已小亭之景而表现,可见“小亭”是诗人闲情逸致之代言,同时读者也可以看出其佛禅之空灵,超然之境界。另外韩偓《南亭》:“每日在南亭,南亭似僧院。人语静先闻,鸟啼深不见。松瘦石棱棱,山光溪淀淀。堑蔓坠长茸,岛花垂小蒨。行簪隐士冠,卧读先贤传。更有兴来时,取琴弹一遍。”读者知道亭是一种四面无墙之建筑,如此便更眼界开阔亲近自然。文中诗人坐于“似僧院”的南亭,四面之景呈现与眼中,空气清新,山色明丽,闲读“先贤传”,兴来弹素琴,表现出诗人对一种超然的生活之追求,当然闲情逸致也见其中。
由此可见对自然山水园林之亭,诗人多取其审美功用,而以写亭来抒发诗人之自然闲适之感与人生追求尤为凸显。
二.古亭记忆——评点历史、忧国伤时
(一)乌江古亭——评点历史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乌江浦,古为渡口,秦汉为亭驿并设亭长。其因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于此兵败自尽,而闻名古今。故后世诗人一提及乌江亭便联想到这一史实。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是兵家之常事,项羽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当具有忍辱负重的男人品质。并且项羽在当时就应该过江东,江东故里有大量有识之士,说不定可以帮助项王卷土重来,东山再起。但历史是不容更改的,项羽最终没能过江东,诗人对此未免有丝叹惋之意。
而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则认为即便是项羽过江而东,但大局已定,且厌倦了战火的江东子弟是不会为项羽卷土从来的,表达了与杜牧不一样的见解。胡宏在《项王》一诗中写道:“快战马知霸术疏,乌江亭上独欷嘘。万人三尺俱无用,可惜当年不读书。”胡宏认为项羽有勇有无谋,最终败于乌江亭是当年没有认真读书的缘故。
(二)新亭遗迹——忧国伤时
李白《金陵新亭》:“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颐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新亭建于三国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西南。它是南朝时代建康的西南要塞。使之名著于文史的是新亭对泣这个典故。刘义庆《世说新语》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便是本典故之由来。后世以新亭对泣来指亡国之悲及忧国伤时之情。李白的《金陵新亭》写作于安史之乱后,他抨击了当时朝中一些大臣不故江山社稷的苟安心态,并礼赞王导(诗中王丞相、西晋人)表现出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
值得提及的是新亭对泣这个典故出自于西晋末年,时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南宋与南明也同有此情形。由此时节的诗人在提及时事常想到新亭。如陆游《追感往事》“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诗中的“夷吴”是春秋齐桓公时名臣管仲的字。其曾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诗人与后两句深叹眼看山河陷入敌手,朝中不求有管仲那样之贤臣,就连相对而泣的官员都没有。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便是有报国抗金之人士,也难被朝廷重用,故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慨与忧国伤时的心境。同为南宋诗人的汪元量在《题王导象》中写道:“秦淮浪白蒋山青,西望神州草木腥。江左夷吾甘半壁,只缘无泪洒新亭。”更是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江山的耻辱荒唐行径,表达了自己坚定抗敌之意志。南明诗人张家玉在《读史》中写道:“晋室倾颓事莫当,鸡声啼起铁肝肠。诸君漫洒新亭泪,好向中原识范阳!”借新亭对泣典故表明眼泪不能挽救南明亡国之命运,要想救国救民力挽狂澜,英勇抗敌是唯一的途径。
乌江亭与新亭是历史文化名亭的两个典型。因历史兴替到诗人所处之时,已为古迹之亭,诗人游历或联想至此,莫不有评点史实感叹人生,吊古言今忧国伤时之悲情。
三.长亭短亭——别愁思绪
杜牧《题齐安城楼》:“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长亭”之出处见于南朝庾信名篇《哀江南赋》“水毒秦泾,山高赵径。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此言西魏攻破南梁江陵俘其民北归之事。作者批判了西魏军的残暴与南梁的无能,对百姓亦有同情之心。南梁民众“十里五里”渐离故土。集离别之意,故土之思,奴役之恨于一身,悲韵难绝。杜牧《题齐安城楼》中的“奇安”为黄州距离长安恰为75长亭之距。公元842年时任人任黄州刺史,距故土长安千里之外。因此“凭栏”无用,体现出诗人思乡之苦。长亭在陆游的笔下有浓郁的思亲之情,其在《看雨》中写道“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吾儿归渐近,何处宿长亭?”,诗中的“吾儿”指的是陆游第六子——子布,其与家人相离多年,陆游闻知子布从四川东归绍兴与父兄团聚规程渐进,便不住地想,我的儿子今夜在哪座长亭中留宿呢?可见其思念儿子之心切。而在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之中,诗人更将长亭意象同含别情之柳意象与霸水意象并列写送客之新恨,表达了深深之不舍别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唐诗人柳郴《赠别二首》“江浦程千里,离尊泪数行。无论吴与楚,俱是客他乡。何处最悲辛,长亭临古津。往来舟楫路,前后别离人”,诗中同样将长亭、江浦、古津、他乡客等带有别情之意象并列,以离奇的手法描写出中唐人民疲于奔命、流落他乡的现实。将个人之离愁别恨上升至更广的时代层面。
短亭是与长亭相似之意象,如《皇甫冉送卢郎中使君赴京》中的短亭意象与李商隐《寄怀韦蟾》“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中的短亭意象都蕴含有别愁思绪。故此不再赘述。
总之,意象是中国的特产,亭这种符号式的文学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之人生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倾注蕴含着闲情哲思,评点历史,忧国伤时,别愁思绪等文化内质。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2]刘熙载《释名》[M].出版社:北京市: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85 丛书名:丛书集成初编.
[3]黄寿涛 张善文《周易译注》出版日期:2001 丛书名:中华古籍译注丛书.
[4](梁)钟嵘,(唐)司马空图著《白话诗品 二十四诗品》[M].出版社:长沙市:岳麓书社.出版日期:1997.12.
[5]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张仲清《越绝书校注》[M].张仲清校注,北京市: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7]苏舜钦《苏学士文集》[M].震泽徐氏白华书屋刻本.
[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出版社:郑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10.
[9]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M]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第1版.
[10]葛全德主编《百家专题突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训练一百篇》[M]2008.
[11]胡宏《胡宏集》[M]中华书局 1987.
[12]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M].南宁市: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
[13](南朝宋)刘义庆著;黄征,柳军晔注释《世说新语》[M]出版社: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14]张宝林编著《古今爱国诗词赏析》[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12.
[15](明)张家玉撰;杨宝霖点校《张家玉集》[M]出版日期:1992.03 丛书名:岭南丛书.
[16]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M]北京市:中华书局, 1988.06.
[17]将寅《戴叔伦诗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5.1.
[1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 2008年11月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5.
[20]周晓琳,刘玉平著.空间与审美 从文化地理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9.09.
[21]赵义山 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2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
[23]张晶 周晓琳《试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桥意象》[J]新学术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