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生产实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25-02
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系统地了解电子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并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和装配的流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亲身经历企业的管理与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中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锻炼和提高自我参与生产的独立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一、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四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该类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时间4周。学校现采取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集中实习、校外分散实习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实习教学活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2005~2007级学生共有1132人参加生产实习,其中校内集中实习461人,校外分散实习529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142人。其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4周的费用约700元/人,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费,实习基地场地费、材料费、学生交通伙食住宿补贴。
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很好地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但目前承担实习任务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加之学校未能科学合理地计算生产实习工作量,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缺乏有效指导,实习效果不佳。
2.实习基地不足。生产实习要求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因而实习企业选择的好坏决定着生产实习的质量。我院之前签订的一批实习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习基地已名存实亡。现存的一些实习基地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企业为了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产任务都很繁重,担心学生实习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不愿接纳学生实习。
3.实习经费不足。企业在接收学生生产实习的同时大多都会收取一定的指导费、耗材费等,加上交通费、住宿费,使实习费用剧增。经统计近五年学生实习费用发现,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明显滞后于企业收费、物价等因素的增长速度,造成实习经费相对不足,因而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参加统一的校外集中实习。
4.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实习目的认识的不足,导致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由于我校地处郊区,距一些实习单位较远,实习学生会以各种借口不愿参加校外集中实习。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只提供一般普通的生产岗位而无法提供一些如研发、工程管理等满足个人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实习机会,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5.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分散实习是生产实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统计,有超过46%的学生以分散实习的形式完成生产实习教学活动。分散实习一般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存在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单位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学生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毫无联系等问题,使实习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地点实习,指导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导致实习检查工作无法到位,分散实习流于形式。
6.成绩评定随意性大。学校虽然制定有详细的生产实习管理办法,并明确了评定成绩的具体依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校外集中实习的成绩一般由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率和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主观随意性较大;校内集中实习的成绩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定,使得成绩评定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主观随意性增大;而校外分散实习的成绩随意性也很大;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生产实习方式的成绩评定过程均存在较大随意性。此外,三类实习形式成绩评定标准的不同,使得成绩评定结果存在差异性,这也影响了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主要对策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层次的高低,对生产实习的质量起关键性作用。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建立一批能全面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和我校特色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首先,依托行业背景,建设“行业型实习基地”。我校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签署协议由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三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学校和各省、市、自治区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建设“行业型实习基地”是重要的务实内容;其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主动与安捷伦、南京中网卫星通信、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江苏北斗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选派学生到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开展生产实习工作,既能满足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型公司资源,将一部分校内集中实习安排到学科型公司,既能解决学科型公司因人力资源不足难以开展更多业务的问题,又能缓解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的现状。
2.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目前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等一批教学及科研平台,同时建有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大型微波暗室、电磁兼容实验室、毫米波实验室、超净间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等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学院通过对这些教学及科研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在原有仪器的基础上购置一些新仪器,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习质量。生产实习教学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包括高校专职教师、实验员,还包括企事业实习基地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特点,学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即,一方面通过优秀青年教师挂职企业或气象局,产学研合作、科研课题合作等途径,有计划地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事业实习基地考察和学习,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生产实习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和交流,并聘请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发挥他们的技术专业特长。
4.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在生产实习中获得更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在生产实习之前,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征,并通过与学生沟通量身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针对校外集中实习,教师应根据实纲,结合实习基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在实习之前将基地的基本情况、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针对校内集中实习,教师应结合实纲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如对于即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同学让其尽早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教师应着重让其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流程,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同学,教师则应加强其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其找工作的筹码;针对校外分散实习,在实习基地提供实习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其实习计划进行修订使其符合学生实习的相关要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分散实习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将实习计划落到实处。
5.改革生产实习成绩考核模式。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确定,必须做到严格、客观、全面、公正、公平。由于如前所述原因,生产实习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付出情况,为了在成绩中能体现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习效果,应制定严格的生产实习成绩考核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实习方式采取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表现、出勤率、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书等。具体如下:①校外集中实习和校外分散,成绩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实习单位成绩占20%(主要依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平时表现、实习落实情况等);指导教师成绩占10%(主要依据教师巡回检查情况);实习日志成绩占10%(主要根据学生是否记录当天的实习和参观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占30%(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能否全面体现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实习报告撰写的系统性、逻辑性);面试答辩成绩占30%(学院成立统一的面试答辩小组,采取随机答辩的方式)。②校内集中实习,成绩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指导教师成绩占30%(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习落实情况等),实习日志成绩占10%(主要根据学生是否记录当天的实习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占30%(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能否全面体现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实习报告撰写的系统性、逻辑性),面试答辩成绩占30%(学院成立统一的面试答辩小组,采取随机答辩的方式)。成绩汇总后采取“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级制,评定学生生产实习的总成绩。通过改革考核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男,徐战利.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
[2]王嘉,段书凯,马忠平,等.关于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一、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一)实习单位的简介
xxx市xxx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xxx年,位于xxx省xxx市xxx工业区,占地面积100多亩是专业从事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的高科技企业,拥有独立的科研,生产基地和营销中心,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娴熟的制造工艺,从业员300多人,各种生产设备200多台(套),同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团队和技术研发队伍以及一系列完整生产流水线和生产设备、厂房等。我们依靠不断创新的生产工艺、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使公司产品的造型、质量和实用性能,使自己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产品种类上主要有七大类:太阳能户外照明灯具系列、太阳能工艺品灯系列、太阳能广告灯箱系列、太阳能道路交通警示标志系列、太阳能便捷照明电源系列、LED夜景工程专用灯系列、太阳能光伏产品系列。
企业被评为“xxx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先后获得“国际优秀奖”、“国际金奖”等荣誉奖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客户的喜爱和信赖,这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优先”的结晶。
(二)实习岗位的简介
电子生产部
xxx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是现是最大的一个部门,占地面积50亩,拥有流水线数条和各种先进的设备。主要产品是电子产品和大理石灯饰品,电子产品年产量上百万,大理石灯饰品年产量达上万。
生产部现设有行政部、打样部、插件部、电子生产部、大理石生产部、销售部等部门。公司对于生产始终坚持:1、用真心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对工作充满激情,就是不断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就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工作,对产品、对用户用心;2、坚信用户永远是对的,用户永远是对的,即用户是衣食父母。坚信用户永远是对的,就要在生产工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在产品和服务上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就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
关键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11-03
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新的机遇,也是现实挑战。职业教育通过改革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变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空间。但事实上,教师在疑惑:学生为何学习不够努力;企业也疑惑:现在的学生为何不适应社会;而学生更在疑惑:为何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即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如何应对?
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东莞的大中小型电子制造企业在岗从业技术人才的现状、任职要求与工作满意度进行抽样调研与分析,结合电子信息产业调整的方向,从微观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要技术特征
东莞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中国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其产业链分布极为广泛。目前,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升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电子信息新型产业的重要阶段,已呈现如下的技术特征:(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走向自动化。东莞主要制造企业不断引进更多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并加强电子商务及信息化管理等技术应用,节省人力资源,应对劳动力减少瓶颈,保持产品质量稳定。(2)电子信息产品制程工艺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创新。东莞电子制造企业已改变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重视制程技术精益化,不断进行产品制程工艺的再造和流程的优化,提升产品制造水平,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快速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3)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端化。东莞通过产业基地、科技园区及项目等措施,抢占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的制高点,完善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采用、推广新兴的电子制程技术及电子产品制造专业服务解决方案。
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高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性分析
(一)企业岗位专业化程度与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的调研分析
本次被调研的电子企业共计80家。企业员工数在500人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在500~2000人之间的为中型企业;在2000人以上的为大型企业。表1为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的分布统计表。表2和表3为企业从业人员按岗位统计的学历分布表。显然,不同规模的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及分布比例不同,体现出以下特点:(1)从岗位从业人员分布比例结构调研结果来看,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分布在产品维修、测试及操作普工等岗位(共占71%)人数比例偏高。相比较而言,大中型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布在产品维修、测试及操作普工等岗位(共占34%)人数比例明显减少,而工艺、管理及质控岗位(28%)及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15%)人数比例较高,特别是大型企业,产品制程和工艺控制岗位技术人员比例更高。(2)从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调研结果来看,总体上,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人员互相搭配而成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设计、编程等技术开发岗位,专科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设备维护等工艺技术和管理岗位,而中专学历人员主要分布在设备操作、产品维修和测试及普工等生产线操作岗位。
(二)企业各岗位对初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研分析
调研中,我们通过与企业各层面的管理者交流,并问卷调查企业管理者对各技术岗位新入职人员(包括新入职毕业生和已工作人员换厂或换岗入职)的职业素质、必要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任职表现,并进行满意度评价。调研结果见表4。
企业管理者对各技术岗位新入职人员任职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因不同职能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而有所不同,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极具统计意义。在微观层面上,能客观体现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在产品设计、编程设计等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上为本科以上学历。企业对他们的“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满意。这反映了一些高技术人才的性格特点和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2)在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以40%本科和60%高职比例构成,企业对他们的各项工作能力普遍不够满意。(3)在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技能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基本以40%高职和60%中职比例构成,企业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基本满意。
(三)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人才质量协调性分析
根据表2和表3数据,通过对同一岗位的从业人员学历比例的变化分析不难看出,大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有所提升,反映了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进步程度,体现了大中型电子信息企业的工艺技术改造和升级、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和规格的需求。这表明,由于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企业会因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简单劳动的使用量相应减少,技术人员的使用量相应增加。从表1数据就可看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分布比例结构反映了小型企业制造水平和能力升级不明显,还是以低端制造技术为主。这些与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从表4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对初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在各个岗位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企业管理者的解释是:(1)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与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相关性不大,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课程相比较相关性要好一点,但应用性都不强。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这些岗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时性较强,更新较快,学校教育难以适应;另一方面是这些岗位技能的形成极大地依赖于工程环境培养和较长时间的能力累积。这反映了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对这些岗位人才培养的需求。(2)对于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技能岗位,岗位任职需要的知识不是太多或太难,而岗位技能的操作性也很强,学校或其他培训单位只要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操作,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能基本适应企业对这些岗位人才的任职需求。(3)所有岗位对初入职人员的“职业素质、交往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不够满意。这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的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养成不够重视,培养方法也不太有效。究其原因是这些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工程环境条件下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或培育而养成,学校没有主动有效地完成这一培训任务。同样,对任何企业而言,较长时间地培训员工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被培训人员也不一定能回报企业,可能存在在职偷懒、辞离职等现象,这使得企业对投资从业人员较长时间的培训存在一定的风险。从本质上讲,企业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其不会主动承担这一培训任务。这就是一个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之所以普遍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说,技术含量相对偏低、技能要求较强的设备维护、设备操作、产品维修、产品测试等岗位任职要求与高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质量基本协调,而技术含量相对偏高、技能要求强的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岗位任职要求与本科、高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协调性较差。
建议与对策
(一)宏观上,建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通过对企业新入职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研,了解到学校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在哪些方面满足企业的需求,在哪些方面不满足企业的需求。纵观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协调性,表面上在于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整体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其实,本质上在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不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学校应以服务企业为支点,通过产学、产研、产教、产服、产销等方式进行不拘形式的合作,以互赢利为原则,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培育人才的内驱动力,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吸引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工作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二)中观上,促进专业课程结构及内涵与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需求协调互动
东莞整个电子制造业向高技术、集约化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需要更高技能层次的人力资源供给,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根据生产需要,按企业提供的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反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增设适用的新课程。如电子工艺技术与生产管理、SMT工艺技术应用、SMT设备维护与使用等,以应对工艺控制、生产管理、质量管控等技术岗位需求,使学生能针对岗位需求学习,学以致用。
(三)微观上,加强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建设,重视教学过程工程化的实施
为了克服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在整体上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降低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和培养质量的不协调程度。首先,通过校企合作,明确电子信息技术典型岗位人才需求规格,开发项目化课程,将岗位工作任务落实于具体的课程和项目教学中。其次,依据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实现生产项目与专业技能的衔接。再次,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通过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与知识结构组织形成有效链接。最后,将企业文化、制度及职业规范引入教学过程中,强化教学过程的工程化管理,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意识。
参考文献:
[1]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EB/OL].http:///dgetbweblib/webpage/IR_commonPage.aspx?LMDH
=100&STDH=101504.
[2]肖小爱.新一轮产业转移下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J].商业时代,2009(13).
[3]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湖南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
[4]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彭跃湘.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5]晁怀翔,刘宝,杨海宽.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0(1).
[6]朱林.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9).
[7]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作者简介:
涂用军(1963—),男,硕士,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路设计与控制。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职业分析
1.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属性。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操作有关的技术工作,该行业的具体工作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分工协作而进行划分的。首先,该职业具有技术性,要求按照技术含量将工人分为不同技术等级。其次,对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工人的操作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专业的技术工人必须遵循相同的技术操作规范。再次,技术工人的职业能力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电子信息技术职业岗位对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性质、具体任务、职责分工都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的描述只具有一般概念,还需要学生具体适应企业的创新发展。
2.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要素。第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是专门从事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工作的人员,其职业操作内容相对固定并以此取得收益。第二,为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必须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且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第三,职业要素中包含了学生的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满足企业用工需求的基本能力。第四,职业要素体现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社会功能和自我价值,要求随着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持续地提升专业操作技术人员的职业水平。
3.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群。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关工作和技术分工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往更加清晰的分工结构变得更简化和整合,将多个产业进行捆绑,需要专业人员对相关岗位的工作较为熟悉,能熟练地解决合并后的新问题,从而要求电子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必须重新设置。其次,技术的整合同时带来了工序的整合,对专业技术的复合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特别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产品的高复加值特点,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满足当代企业的生产需要,达到生产技术与产品相适应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产教对接的必要性
1.职业要素决定了产教结合道路。“产”主要指的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各上下游企业,要求高职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围绕产业进行教育,切实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学生学到的技术必须能保证学生的职业发展,在随着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时,使学生具备相应技术操作能力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其次,职业岗位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高职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社会活动。可以说,产业发展决定了学生的职业教育的内涵,产业发展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高职学校的教育定位,高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立足于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
2.职业属性决定了专业发展建设。产教结合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建设做出具体指导,要求高职专业的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相互适应。首先,专业技术教育的内容要不断进行调整创新,高职专业教育内容更新必须赶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其次,专业技术教育必须重视企业的新发展,能够对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提升,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向着高水平、创新性的方向发展。再次,随着产业聚集功能的体现,产业的发展对高职学校教育的专业划分也产生了影响,专业教育也必须面向当前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探索出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培养方向,使高职专业教育必须面向完整的产业链条。
3.职业群为高职教学提供基本依据。高职教学的依据来源于职业群的设置,首先,各产业链中不仅有设计、生产、制造等基础性工作,还会衍生出某些新的工作内容和行业。其次,要求高职专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依据产业链条对高职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新的专业设置。再次,随着专业分工的越发细化,可以对整体专业进行全新的规划,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集群人才群体。
4.产业发展决定了专业学科课程。当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职业课程标准也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高职课程的开发也理应与企业的发展同步。首先,较为严格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全面地体现了企业发展要素,决定了电子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必须在校期间就掌握必要的技术内容。其次,高职专业课程的设制及课程标准必须融合课程改革的内容,从而与企业发展趋同。再次,课程内容不是简单的企业发展的复制,还必须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规律。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产教对接内容
1.构建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实际上是高质学校与企业建立了同盟关系,进一步实现了厂中有校、校中有企的模式。首先,必须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产教结合,将企业的核心生产资源向高职学校放开,允许高职学生参与到包括最新科技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基地实践等项目中去,从而实现校内有实训基地,以完成企业生产项目为依托,促进高职教学与企业合作发展。其次,建立“零培训”上岗机制,在理想的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即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不必再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学生在产教结合的模式下就可以掌握企业的基本生产操作要求。
2.构建基于生产流程的实训基地。为了促进产教结合发挥实际作用,能够根据企业的当前生产流程开发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教研和培训于一体,这样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化。第一,模拟企业的真实生产流程进行学校实训基地的规划。可以对企业的电子部件生产线进行模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企业的生产环境。第二,配置必要的企业真实生产设备,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企业电子配件生产的基本流程。第三,可以组织学生承接企业的生产项目,参与完成企业的订单项目,使学生在真正的校企合作项目中锻炼实际能力,能在学校就掌握必要的操作能力,以便可以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生产环境,最终实现毕业即上岗目的。
四、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对接策略
1.建立驻场联络站模式。实现产教结合必须突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性,借助校企互助的模式,实行驻厂联络制度。首先,由专门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高职学校的驻厂联络员,专门负责高职学校在企业实习的所有联络和协调工作,一方面协助企业管理学生并对学生做好日常技能的考核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学生需要实践的训练科目,及时地掌握学生实践状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条件。其次,派驻人员要更好地熟悉企业的操作环境与技术发展状况,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指导高职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2.实现课程资源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学生只有具备了从事相关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做到上岗位即就业,必须加强学校教育课程与企业发展需要的沟通。本文仅以微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首先,将半导体的芯片制作、集成电路版的操作等课程以更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就掌握;其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标准,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并在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技术训练;再次,在企业让学生实习基本SMT贴装、IC图片设计等技术工作;最后,进一步促进岗位培训、课程与资格证书制度相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必须加强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派遣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强化教师的对口实习制度建设,要求所有专业技术教师都具有必要的企业挂职实践工作经验。其次,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固定时间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习,教师在带队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必要的调研和教研任务。再次,从企业聘请专业的技术工程师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并经常性地与专职教师队伍进行理论与教学方面的业务探讨活动。只有学校专业教师逐步地具有了工程师的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从而为高职院校构建更为专业的一线教师队伍。
4.加强校内校外互动模式建设。只有不断地实现校内与企业的互动建设,才可以更好地将企业办到学校,并且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最终建立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首先,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积极地引进简化版的当前较为流行的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SMT)和LED生产线,在学校内部就建立电子设备组装教学工厂。其次,积极地将校内实训合格的学员派驻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生产环境下,逐步地磨炼技术水平,切实提高理念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有效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合格的学生。再次,还可以实行订单教学制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学徒制人才,进一步使?W生适应由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31-02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重点建设与发展领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电子信息类专业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应用背景很强。国家最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优化学科,办出特色,服务地方”。因此,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凝练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明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隶属南京市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近几年南京及江苏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学校立足南京,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需要,抓住南京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创建以软件为主导特色的多科性、应用型大学。几年来学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实践。[1]
一、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现状
1.国内培养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如:偏向传统知识的传授,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验教学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高,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没有得到重视,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造成学生就业能力较差,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1]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能力甚至不及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2.国外先进经验
国外高等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成果丰硕。美国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应用型目标和学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英国、法国等欧洲一些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都是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个性发展[1];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结合当地社会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办学历史,结合现实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来不断推进。[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面向生产一线,培养用人单位实际需要且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以专业型、技术型为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是指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指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的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有较强的应用背景,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实践创新上。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1.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创新机制是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外在保障,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转变是改革创新的内在发展动力。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近几年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环节学分比例,提高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在修订方案中,课内外实践教学学分总计达到了66学分,占总学分(180学分)的比例为36.7%。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邀请重庆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八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企业单位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对我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
2.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构建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的原则是学科和专业的整体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结合南京软件名城的建设及学校筹建软件科技大学的需要,根据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实际需求,增加软件类课程和企业合作课程,将以往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领域不断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与运用能力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4]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进行强化训练,做到学有所长。
3.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6]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需要课堂作为主战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7]针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中引入软件仿真技术。当前电子信息学科中用于仿真的计算机软件很多,如Multisim、Labview、Matlab、Proteus、ADS、HFSS等。这些EDA工具软件有些虽然没有单独设置课程,但在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均会涉及,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电子电路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问题利用仿真软件图形化或可视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突破传统实验箱的限制,改变验证性实验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实验箱实验的基础上去设计实验、仿真实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结合项目的完成设置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4.加强企业实习环节、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
企业实习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重要的实践训练环节。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加强与电子信息类软件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中心。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校外实习环节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校外实习主要在南京普天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智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优耐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各实习单位提供数据通信、网规网优、嵌入式系统设计、FPGA应用开发、android软件开发等不同方向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到企业进行1个月或3个月的专业实习和工程实践。企业培养过程中为学生配备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做指导老师,参加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企业实习的学生由企业指导老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近3年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毕业设计课题达到30%以上。学生通过到企业去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和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锻炼了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5.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大学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给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一个桥梁,教师科研项目分解,选择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课题也可吸引部分优秀的学生参与。创新平台的建设便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创新实验,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通过传帮带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大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可以参加科技竞赛的合作团队,或者老师课题或企业项目而组建团队,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行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创新团队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创新团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培养、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一个可以参与科技活动的平台,它能够吸引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促进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四、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新的历史机遇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软件科技大学建设,总结出一套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软件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金庭.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10(7):186-187.
[2]赵景春.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延边大学学报,2007,
40(6):108-112.
[3]翟安英,成建平.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考[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1):219-222.
[4]陈晋音,杨东勇.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编程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87-103.
[5]谢东,王锋,王敏,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5):129-131.
[6]关荣锋,董兴法.创新人才培养与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3):45-46.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全信息时代,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我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根据我校已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单位,并正在筹划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报为2013年新增培养专业的情况,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于工程应用型。
一、指导思想
通过走访学习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确立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工程应用—创新意识”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二、具体实践
1.实验和课程设计方面。实验是底层也是基础的实践能力培养手段。包括从通识教育到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到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等所有知识领域的课程实验。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实验类型有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增加了实验课时,达到了276学时(由表1可见);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验项目中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达到了85%。
课程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学完课程后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设计实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一般由教师出题、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包括程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综合设计(低频)、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信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等。要求学生除了完成理论设计外,还要进行实物制作或在工程实践中心进行模拟操作。
2.工程实践中心方面。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方面,我们利用中央财政的支持建立了信息处理与通信工程实践中心,中心以国内外主流通信设备商(中兴通讯)的实际产品为支撑,能够实现程控交换、光纤通信、信息处理、3G技术方面的工程实训拓扑图如图2所示。另一方面,选派多名专业教师到中兴NC通讯和华为讯方参加讲师资格培训,要求除了掌握中兴通讯设备的各种知识和使用方法,还要掌握它和其他的主流设备的区别之所在。并通过比较教学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工程应用能力。
3.实习基地方面。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习由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5个部分组成。我校在校内建有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由图1所示的电工实训室和电子实训室组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校还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设了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实习基地、中国移动衡阳分公司实习基地、中国联通衡阳分公司实习基地、上海上嵌实习基地等1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中国电信衡阳分公司实习基地为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可以提供程控交换设备、光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通信电源设备、3G移动通信等在网运行设备及嵌入式实训,可以与校内的工程实践中心和实验室互为补充。实习基地不仅能为学校解决实习环境受限的困境,同时长期合作中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这也是学校的重要收获。另外,我校还邀请实习基地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和座谈,研究和完善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4.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为了加强本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原有的开放运行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了两个创新开发室,并专门设置了元器件库,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从元器件库借主要元件进行项目的设计开发,完成后再归还给元件库。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设立了“圆融杯”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成立了电子协会,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衡阳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另外,学校也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项目育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者,我们鼓励毕业班的学生利用毕业设计环节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学生直接接触科研、接触工程。
三、取得的成绩
通过科学的尝试与探索,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专业学生张桐等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专业学生廖靖等获得湖南赛区一等奖1项;该专业学生高思白的“新型厨房垃圾处理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另外,该专业学生还在湖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衡阳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了好成绩。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也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校提高了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人才的实践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缩短了学生适应通信岗位的时间,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永祥,等.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3):105-108.
[2]李益才.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实践体系与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32-135.
[3]邹曙光,等.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102-104.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主干学科。在高校中,该专业一般归属于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电气类二级教学单位。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水平的能力,能在电子技术、光电技术、信息通信、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的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人才。
二、以“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紧密联系产业实际”为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不仅需要考虑各高校的办学特点,更需要兼顾工科的实践要求以及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应讲究“时间―空间―方向”三位一体。在时间维度上,按照学生在各个不同年级的知识储备程度,由浅入深地合理安排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空间维度上,不仅包含校内的实践环节,更应注重学生在校外企业的实际锻炼;在方向维度上,立足于不同省份、地区对各类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紧跟市场发展步伐,基于各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的研究方向与实际条件,将专业划分为多个培养方向,将传统电子信息技术与新兴的光电显示技术、光伏、通信产业相结合,以期培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扩展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体可分为课内实验教学、专业实训、课外素质拓展、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这四个部分。
1.课内实验教学
课内实验教学又可分为学科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与专业课实验三类。
学科基础课实验,实际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部分整合在公共基础课中,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课内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等课程。其对本专业的学习尤为重要,两者分别是今后进行项目开发的软件和硬件基础。在本专业教学进度中前者可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后者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
专业基础课实验,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课程。这一部分实验课程在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对于部分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将其从传统的依赖实验箱完成实验的固定模式中脱离出来,将课程中的部分实验电路由学生自主设计、焊接。
专业课实验,主要分为统修实验课程和方向实验课程两类。统修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实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课内实验部分。方向实验课程可以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可以包括如电子系统开发类、光电技术类、通信类的一系列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与产业的发展最为紧密,因而在课程设置中需及时跟上最新的技术方向,紧扣产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知识,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
2. 专业实训课程
本专业的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可安排在四个学年的第2学期至第7学期,根据各高校的实验师资、硬件条件,大致有如下几个实训课。
电子认知实训(可安排在第2学期):该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包括元器件基础知识、电路板焊接、PCB软件使用和IT企业参观等环节。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可安排在第3学期):该课程主要配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两门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落实课本知识的实践转化,通过有实际功能的应用电路,加深学生对枯燥电子电路理论的理解。
电子工艺实训(可安排在第4学期):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本工艺流程的操作能力,通过电子工艺的加工设备,模拟生产流程做出实际产品。
单片机课程设计(可安排在第5学期):单片机是电子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开发技术。该课程面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通过若干个实训项目,锻炼学生利用单片机进行软硬件开发的能力。
电子创新实训(可安排在第6学期):该课程在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设计需求时的创新意识。在实训内容上,课程可以将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题为参考,对电路所要达到的指标做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精益求精。
电子系统设计实训(可安排在第7学期):这一实训课程在安排上要兼顾各专业方向的特色,这里仅以电子系统开发类方向为例。在电子系统开发类方向上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综合大学期间学习的所有专业技能,进行中小规模电子系统的开发;在课程管理上,该实训建议采用企业项目团队的管理方式,由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技术特长、实践能力、组织沟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成绩等作为参考指标进行人员组合。
3.课外素质拓展
课外素质拓展环节分为普适型与提高型两类。前者主要为专业所有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在寒暑假前,可由本专业的校外合作企业根据现有的短期实习岗位来校开展假期实习招聘,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录用人员,其余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其他校外电子企业进行实习。
提高型主要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学科竞赛,如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等。报名参赛可采用选拔机制,前期先举办校内培训与竞赛,吸引专业学生积极参与,而后在校内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选手报名参加校外的正式比赛。
4.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电子信息工程这样的工学专业,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尤其是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单位。这类企业可提供高效、专业的实习环境,能够通过企业自身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实习过程的含金量,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容易得到同行业单位的认可。
三、通过理念、制度与规划创新,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离不开理念、制度、规划等多方面的支持,结合目前国内高校与电子产业实际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性,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1.在实践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入先进工程教育创新理念
众所周知,大学工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合格工程师,能够参与并最终领导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系统、产品、过程或者项目。近十年以来,国内外陆续出现了许多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理工类高校提出,并最终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这一教学模式的创新理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来说,无疑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课程体系中,可以由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若干个课程环节来完成一个CDIO项目的实施。比如,在专业学习早期的“电子认知实训”中,抽出专门的学时,引导学生,在参观学习之后结合自身的认识,构思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的雏形,形成一个初步的产品需求方案。而后通过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实训”等实训课程中予以设计实现并完善。最后利用课外实践环节中诸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样的平台,与其他专业学生合作,形成产品的市场化营销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创造价值的全过程,真正领悟到专业实践的精髓。
2.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实践教学师资水平,改革师资培养与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校中,能够做到将专业教学与生产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科教师数量严重匮乏,造成了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生产有较大脱节,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教师考核制度上进行改革,鼓励现有师资积极参加开展技术学习与研究活动。同时,对于工学类专业教师,在项目申报上,学校应鼓励其向横向课题倾斜,加大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在横向课题申报、项目联合开发等方面工作的支持与奖励力度,让校企之间的技术研究与交流,能够实质性地开展。
3.做好相近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建设,它是工科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建设有效、涉及多学科的创新实验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目前国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有600多所是2000年后新建的,大都面临着实验室建设经费、场地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学校范围内将相近专业的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节省开支,提高利用率。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有效地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先进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校与专业实际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是一个贯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办学全过程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与专业教师潜下心来,从一个个最基本的细节做起,多多地思考,不断改进,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我们的高等教育做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夏定元,马 杰,邹传云,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04):83―86.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ation
LI Yunsong, LI Xiaojie, MAO Rui
(Zhengzhou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mod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nly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highly qualified technical personnel.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model, curriculum, materials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system elaborates build seve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电子信息产业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作为高职高专学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未来几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入将以18%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制造业信息化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河南 “中原经济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郑汴新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对电子信息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需求。通过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对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现代化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按照“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按照“立足市场,依托行业,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凸显特色”的建设思路;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优质实训基地资源为保障,构建“以能力为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书制课程体系;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定位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作为宗旨,敏锐洞察和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在充分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电力通信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能要求的基础上,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专业职业目标定位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每一环节均对应相应的岗位群:如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岗位群,电子设备安装、检测、维护、维修岗位群等。本专业的职业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2 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对岗位群研讨的基础上,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电子产品的检验与测试、电子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电子产品的设计与材料采购、电力通信技术的施工和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群。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维护、施工监测各个环节的技能需求,能应用单片机等嵌入式开发工具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并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施工维护能力和电子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能通过必要的课程考试获得毕业证书及国家职能资格证书。
3 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车间进校等方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根据岗位群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进行课程开发。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实施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车间进校的生产性实训环节和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环节中去,逐步完善紧密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任务和项目的选择、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环境氛围的建设、教学监控与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形成德能一体、校企一体、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 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调研,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电子企业的生产与设计、销售与服务、操作与维护、技术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的特点,分析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培养该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主体” 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配置。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课程设置要达到基本理论要求,重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三年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能力生长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规律,按照能力递进培养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实施。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素质和技能拓展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之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知识重构,由专业专项能力的培养向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过渡,强调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相互关联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专业模块群体化: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学习循序渐进,理论知识够用为宜,避免过度深入。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重点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核心模块群以及内容丰富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拓展模块群,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应用课程群,以C语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编程与开发、ARM技术作为嵌入式硬件开发课程群、以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力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应用拓展课程群。
(3)实训环节规范化:严格基础型实验实训教学,正确使用实验实训设备,掌握实验实训的基本操作流程,书写规范的实验实训报告,态度认真,数据严谨,能获得必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强化车间进校的生产型实训环节,建立与企业环境相同的生产车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注重产品品质要求,生产规范合格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突出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爱岗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及职业责任感,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4)“双证书”课程普及化:根据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课程教育。例如电子CAD证书、电子产品维修工、单片机应用设计师、ARM嵌入式程序设计师、PCB设计工程师、通信技术工程师等,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 教材开发
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电子产品制造、调试、维修、检测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完善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教材。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必须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6 教学方法
本专业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1)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参与式、探索式、引导文式和仿真式等教学方法,建立并提供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的辅导答疑渠道,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互动。
(3)依托河南省重点实训基地的电子产品制作中心提供的基于电工产品制作工作流程与任务,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开展以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学生创新大赛、电子制作大赛、电子维修服务等,使学生对电子产品制作过程有更深的体验。
7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系为核心、学校教学部门引导、企业行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将社会评价机构、行业企业的评价,与监控等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同学院内部的教学督导、评估与考核、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相结合,以实现对专业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8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才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骋.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2(2):27-31.
关键词 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22-03
Research about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Meng Shusen
Abstract Through the Higher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Practice Teaching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founded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measures. It will have a positive role to change the current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practice teaching;problems;reform measures
Author’s address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 Nanjing 210007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且正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能工作在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迅速壮大,学生人数空前增多。这种快速的发展直接带来教育资源的不足、实验和实训条件的不足等问题,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笔者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摸清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1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苏省有70余所高职院校,而且大部分院校都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通过对省内大部分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得出表1所示结果。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占60%)、教学设备不全(占34%)最突出;其次是教学内容基本没有改革(占22%)、教学方法无改革和创新(占22%)。
综合调查结果,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
1.1 实践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有待改善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职学生数量急速增加,使一些高职院校的生师比达不到教育部规定要求;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导致部分实践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根本没有精力去组织教学,也无时间顾及实验室设备的维护。加上实践教学的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1.2 实践内容开设不够合理,缺少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缺少创新。主要是由于对目前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缺乏深入调研,对本专业适应的岗位群调研不够。所以导致开设的实验与专业不能很好地对接。另外,开设的实验仍然停留在验证性上,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偏少。
1.3 实践教学经费欠缺,实践教学设备不足从纵向比较,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设备比专业实验设备要齐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备过于陈旧、老化,很难担起实践教学的任务。专业实验室规模过小,套数不足,几人一组,学生独立实验的机会少,有的实验只能做演示实验,无法适应现代实践教学的需要。个别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相当数量的专业实验(实训)室仍然空缺。
1.4 实验(实训)室形式单一,学生实践途径较少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多数高职院校仍以课程来规划和建设实验(实训)室,而现代化气息较浓的教、学、做一体化综合实训场地相对较少,形式单一。加上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支持表现较为消极、被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也只是校方的一厢情愿。所以,学生实践途径较少,实习时间和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1.5 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在延续;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行动,未能根据特定的对象进行因材施教。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讲解,学生按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步骤完成,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在做电工和电子实验时,只能几块仪表、几块电路板用几根导线联接就算完成一个实验,学生动手不多,缺少创新,对做实验兴趣不高,因此收获不大。
2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打造一支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足、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电子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考试;要开展校内培训,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考核方式,让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注重培训的过程和结果,不能让校内培训流于形式。其次,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校已制定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年要轮流派在校的45周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作访问工程师,来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三是引进人才,从工矿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充实到实践教师队伍中来,如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打造一支由企业家和高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2.2 开发实训项目,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为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和已实施的实验实训情况,不断优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各实践环节的内容和目的要求,理顺各个实践环节相互间的关系。改造已有的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开发时,注重项目的趣味性、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如:电子工艺实习、电工技能实习让学生实际制作收音机、万用表,安装家用照明电路等;电子线路实训让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扩音机、数字钟、抢答器等;电子产品整机实习让学生模拟工厂生产操作规范,安装调试一台黑白电视机;电子产品检测实习,让学生在彩色电视机电路板上进行故障定位、检测、调试等方面的实际操作。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拓展校企合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强化电工、电子等基础实验室的建设,这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其次是加大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如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通信实验室、信号系统实验室和家电维修实验室等。第三是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综合性实验室、EDA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等的建设。有条件的高职学院可建设电子信息专业综合实验室(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室),该实验室可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等进行仿真实验。将系统设计、分析、开发的各种软件配备到实验室内,尽量将实验室的功能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教学实验平台,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让学生能到企业顶岗毕业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际锻炼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学院要积极寻求、努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各种交流机会,通过各种途径,走访企业。对拟建立实习基地的企业进行考察,尽量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含量较高、管理较严格的企业,对其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兼顾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岗位。
2.4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针对不同能力训练项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对基本动手能力训练,采用“讲解+辅导”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的和必备的技能,学生操作多于思考。如电子工艺实习、电工技能实习、电子线路实验,教师甚至手把手教学生学习焊接技术和仪表操作等。
2)对独立工作能力训练,采用“启发+讨论辅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出有自我特色的实践成果,学生操作与思考并重。如课程综合实训,指导教师提出设计要求,讲述原理框图,给出一些参考资料和参考电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提炼原始资料,对单元电路加以改进,组合、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原理图,并进行器件选择、制作调试。
3)对设计开发创新和工程能力的培养,采用“导师+开放式”的训练方法。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和工作,鼓励学生做出有创意的实践成果,学生思考多于操作。如第二课堂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毕业设计等,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电路原理图、PCB板图,到市场采购元器件,焊接安装调试,做成一个实用的电子产品。
2.5 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1)实验室传统仪器实验。传统仪器直观、真实,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传统仪器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熟悉实验规范和工作规范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同不能完全否定验证性实验一样,也不能忽视传统仪器及相关的实验方式的作用。在电子实训、课程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电路或系统的安装调试阶段,以传统仪器实验为主。
2)计算机软件仿真实验。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受到场地、仪器设备、课时安排等条件的限制。仿真电子实验的实验环境仅仅是一个基于PC的软件系统,具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使学生自主进行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成为可能;可以使用的软件有EWB、PROTEL和MATLAB等,并在校园网内开通自己设计的网上实验系统,供学生课余利用。
3)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则结合传统仪器、仪表的数据采集功能和计算机数据贮存、处理、显示和网络传输的优势,是基于PC的软硬件结合的自动测量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测试系统,实现实验测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