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初中语文课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课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课本

第1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插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40-01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编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文中编插了很多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图案。这些插图较为真实地凸显该文的指导思想和中心思想;同时也符合初中生身心健康和视觉成长的需求。因此而深受学生的喜欢。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会忽略插图的指导性观察教学。认为学生能看懂,能欣赏。殊不知语文课本中的图案最能表现课文的中心意义。老师在授课中,紧紧抓住插图让学生去观察、理解、揣摩;让学生去畅谈,口述插图的内容(直观的),中心意思(理解到的),陪衬图中 主要人物(景)(想到的),整篇文章的诸多问题,在图中便能找到答案。

何谓“图文并茂”?图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再现;问是图中主要内容和思想的诠释。如有插图的课文,我认为教师可以图为中心进行教学,因为插图就是课文的灵魂,学生抓住插图这一灵魂,就能锻炼和提高自己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一些难词难句,也会在图中得到化解。以图来对文,以文来核图。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便会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而展开。同时,通过对插图的讲解和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使课堂变动生动有趣起来。

以《空城计》为例: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13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作者罗贯中。首先,我让学生观察插图,找出本回的主角(孔明),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诸葛亮和电视剧中的人物扮相到底哪个更具个性?我让学生讨论回答。有学生说:“我喜欢电视剧里的孔明”;“我喜欢课文插图里的孔明。”因为孔明是古人,古装戏剧里的扮相更是原滋原味。而电视剧里的孔明是古代和现代的结合体。可不管扮相如何,除了各具特色都改变了诸葛孔明在城楼楼上,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神人形象。

那么,团显示的主要内容是文中第二段文字:“孔明登城忘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到孔明令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忘!这是插图中不能显示的动态,而图中明示的是:城门洞开,“孔明乃批鹤,戴纶巾,引二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望,焚香操琴”的神态。此图显示的是孔明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知己知彼的谋略一定会成功的自信。

第2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本;选文;多维比较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选文,在经过新课程教育大纲的改革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课本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诠释,相对应的新版课本的实际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效果,所以对于新课本选文的实际研究十分重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初中语文课本选文的价值取向分析

我国著名学者吴永军老师曾说过:“价值取向主要指的是影响个人或者团队对于事物所做的判断以及行为选择的内在化和组织化的一种理念。”笔者认为,这个概念的定义比较合理。初中语文课本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课本中所要传递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在以前的课本中,选文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我国教育部所颁发的教学大纲,新课本选文则是按照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发的课程标准。旧的教学大纲和改革之后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

具体来说,旧的教学大纲和新的教学大纲在课本的价值取向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首先旧的教学大纲在个人价值取向方面,所提出的目标比较模糊。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旧的教学大纲主要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新的教学大纲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加强调多元化,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不足之处是,无论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的教学大纲都没有对自然环境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细致的规划。

笔者对于新旧课程选文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细致的多维比较,有很大的收获。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旧的教学大纲重点强调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大约占总体选文的六分之一左右,在新课程改革后有明显的减少,大约占十分之一左右。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爱国主义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对于亲情、自然和生命的选文篇幅也比较大,较之旧课本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也体现了新课程开始逐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价值观取向。

二、对于初中语文课本选文的国际视野分析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本选文过程中,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课本的选文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选文的体裁以及思想要尽可能多元化,最好是能够联系到世界,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对于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笔者调查后了解到,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本的国际化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在选文上更加理性、更加科学,而且选文的质量也是比较优秀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西方国家的文章选择上较之旧的课本有很大的提升,大概增长了百分之十左右,这说明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去了解外国文化精华。第二,对于文章选择的国别来看,十分多元化,既有美国和英国等国家,还有印度以及波兰和黎巴嫩等国家的文章。第三,在文章作者的性别来看,对于国际化的外国文章,以前旧的课本上所有作者都是男性,而新课程改革后的课本出现了女性作者,分别是居里夫人和海伦·凯勒,这就肯定了女性的文学素养,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南美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文章,没有涉及到。非洲国家和南美国家也有很多好文章,值得学生去了解和学习,不应该只是重点强调西方欧美国家的文学,也应该适当了解一下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文学情况,这对于学生掌握多元化文学知识,有着重要影响。

三、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文的不足之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课本较之过去的旧课本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但是有一点还需要我们重视起来。新课本的选文中,女性作者明显少于男性作者,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及女同学的成长来说,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不能不说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性别偏见,这种情况会导致女同学缺少学习的典型,很难养成自强奋斗的拼搏精神,也会导致女同学缺少对自身潜意识的开发,表现为女同学会认为做大事的都是男生,和自己没关系。此外,还会使女同学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障碍,有种女生的自卑心理。这样的情况对于女同学正常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这种无形的压力继续存在下去,就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会引起学生的社会意识有所偏差,这对于学生的将来个人发展影响极为不利,必须要及时改善和调整。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语文课本在选文上面,有了很多创新和突破,新课本在选文方面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始把实际课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对于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继续改进,争取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来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何文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J].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2]潘斌军,董平.当代初中语文教科书文选价值取向之转变[J].河北北

方学院学报,2005,(05).

[3]陈光辉.传承与创新:实验教材的价值取向——人教版初中语文试用

第3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同时语文课程又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及语文学科特性要求我们要将语文教学结合学生特点、联系现实学情,将语文课变成颜色绚烂的调色板,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绘出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艺术画廊。

语文教学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性学习五大部分组成。阅读部分是学生与社会、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桥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同时也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识,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阅读教学的形式多样、方法繁多,其中课本剧的阅读教学形式可谓“百花丛中一点红”,其将情境教学与戏剧教学二者相融合,以语文教材为蓝本,选取合适的文章由学生改编或遵守原作进行排演。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先生在为由吴亚芬、王大民等几位首先提出课本剧的优秀教师主编的《中学课本剧》作序中提到:“中学课本剧是从课本中选出有文学性的课文,改变成的戏剧,供学生演出。”

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其著作《诗艺》中提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原是用于解说诗对人的教育意义,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育。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积极、端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塑造学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必要要素。《论语・雍之》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足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古以来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讲解和演绎,其中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名著阅读更加适合课本剧的编排。

笔者曾有幸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跟随王江春老师实习,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语文课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如长春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王老师分为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对文章作者生平简介、创作背景、年代背景进行介绍,随即扫清文章中的生僻字,再由学生进行泛读,掌握文章主体脉络,整理文章出现的人物,最后将角色分配给愿意参演课本剧的学生,在课下进行编演。第二课时首先学生进行《范进中举》的课本剧表演,再由教师及学生点评,其次结合他们的表演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观看及出演课本剧,学生对范进的自卑懦弱、潦倒落魄却又迂腐圆滑,胡屠户的贪财势力、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性格特点有了更直观、更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的表演较之专业演员相比略显粗糙了一些,服装道具也不够精细,但学生们在整个编演过程中,要仔细领悟所扮演的人物性格特点、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各人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该如何通过语音声调、动作变化来突出人物个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肢体表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锻炼。“教师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教育理念上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博爱与悦纳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地朋友式关系。”[2]

讲好一堂语文课需要做好许多准备,首先要考虑到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如教师本身是否对课本有足够的了解、是否能够将课文清晰顺畅地讲解出来、是否能够全面地考虑到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有足够的理解。其次要注意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营造出适宜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该氛围中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戏剧家说:“演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学生对听课、读书产生兴趣,从而引起学生想读其它的文学书籍。”这就与情景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人物请入课堂,走入学生视野,营造出不同的时代氛围。以往讲授法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声音循循诱导,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课本剧打破了这种桎梏,将视觉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们用眼睛发现、用心感受人物。初中生处于生理及心理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其思维方式及感知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也是语文老师不可忽视的要点。由王文彦及蔡明两位教育界专家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对情境教学法进行分析时提到可以通过演课本剧进行情境教学。演课本剧实际上也就是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熟悉课文后,以真切的感情投入到表演中去,这不仅使演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其他小观众来说,也是对情感的一次洗礼,对审美的一次提升。课本剧中可见的服装、道具、布景以及通过语言为课本剧情节进展铺陈的旁白都是为学生们营造的特有的情境。

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也同样是举足轻重的一方面,如同天平的两个托盘,轻重适宜才不会出现倾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们一直所为之努力的大方向。

教学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对象可以介于师生之间,也可以介于生生之间,教学过程的互动方式可分为单向、双向及多向型,课本剧本身就属于比较高级的多向型教学过程。一场完整的课本剧从选择剧目到成功演出要经历很多步骤,在这期间需要老师及学生的互相配合、共同合作。以班级为单位,课本剧本身将学生划分为两种小群体,一种是参与课本剧的学生,另一种是欣赏及点评课本剧的学生。参加课本剧的学生又需要进行分组,对课本剧进行分工,共同为剧目服务。如导演组(包括导演、编剧)、服装组、道具组、演员等。由编剧组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使文章书面化的语句变为更加适合演出的口语形式。导演组的学生负责统筹全场,把握大方向,监督并纠正其他组出现的问题。服装、道具组负责筹备课本剧演出期间一切可以通过直观看到的、能够烘托剧情氛围、符合人物特点的物件。而演员的责任更加重大,演员需要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在这期间,演员要做的不止是对剧本的分析、人物的塑造,同时还要克服在表演过程中羞怯、紧张、恐惧等情绪。演员要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动作分析、环境设定三点才能够将人物塑造得更加贴合原著、更加活灵活现。对剧本的分析不止是演员必须掌握的环节,整个剧组所有成员都应对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规定情境、全剧的中心事件、事件的主要矛盾冲突、文章的主题思想等等烂熟于心。只有这样同学们之间才能够明确组内成员的需求及想法。

教师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排中处于什么位置呢?教学界虽早已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而是转“主体”为“主导”,但在课堂中要真正履行教师的主导职能还是需要借助些其他的媒介。人本主义课程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部能力的发展。福谢依列举了人的全部能力领域:理智、情绪、社会、身体、审美、灵性。如在课本剧中,学生虽可以主动加入到团体之中,共同编演。但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以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等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高举明灯,做学生的领航人,才不至于学生把路走偏。教师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在给他们充分信任的同时也要给予公正的c评指正。

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演课本剧有助于更加全面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将主体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上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演出过程中,通过角色的再创造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更加贴近课堂的美,对学生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均有益处。作为将戏剧与教育融合的课本剧,在净化学生心灵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应重视和大力推行这种教学方式,让这艘载满艺术和美的方舟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48―01

所谓导入,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在语文课堂上,导入这种方法本身不错,但因为各种原因,有些导入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这样简单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运用导入法,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的。恰当地导入,要言简意赅,要精炼,相关知识要富有关联,能够启发学生。笔者在教学时,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恰当的导入,可以点燃初中生的学习火花,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鼓起学习的风帆,他们就会全神贯注、精神振奋、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导入,导入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一、课堂导入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教师所设计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教学,并使学生关注课堂内容。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通过提问和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新的良好的求知情景,引导学生来思考。课堂导入富有启发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导入时,老师要抓住重点、难点,“少而精”,起到“点拨”作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空间。只要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运用自己的智慧,赋予它灵活性和创造性,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闪耀。如在教学蒙田《热爱生命》一课时,课前先以汪国真的小诗《热爱生命》导入,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提前就自己关于生命感悟的句子写好,为接下来的课上分组进行交流,探讨“平凡人如何做才叫热爱生命”这个问题,打下基础。

坚持启发性,也体现在使用启发性语言方面。实践证明,有启发语言的课堂、有善于思考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属于学生们的课堂,才叫“自主学习”的课堂。

二、课堂导入要具有目的性

目的性是指要及时告知学生关于学习的主题与目的,并且保证导入设计直接指向所学的内容。一般在导入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提示教学目标。初中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教读课文还有“学习重点”的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提示性文字,让初中生自己归纳领悟。课堂导入要紧密围绕这些教学目的而明确展开。

课堂目的不明确,导入的语言就失去了支撑,导入这种方法就无法有益教学。导入没有目的,也就会导致学生没有方向,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干什么,就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只有在授课时目的明确,导入语言也才会具有目的性。课堂导入要具有了目的性,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导引下,老师也好尽量做到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自己尝试着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点拨释疑,问题的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老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述。

三、课堂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关联性是指已知的导入材料和未知的新材料要有连接点并且保证连接点要准确,自然,不牵强附会,不唐突生涩,同时,不宜彼此差距太大。

语文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好多新知识也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如学生对原有知识模糊不清,一知半解,接受新知识就会发生困难,这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可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尤其是学习文言文的虚词方面,课堂导入后,把相关知识前后联系了起来,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

四、课堂导入要具有精炼性

第5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文本之中,而应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吃透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从导入设计中拓展

一节课的导入就像是一块敲门砖,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铺垫,也是进行文本知识拓展的重要阵地。好的导入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产生一种“垂涎三尺”、欲罢不能的学习冲动,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桥梁远景图》一文时,笔者首先利用教室现有的材料――粉笔盒和粉笔擦,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桥梁”,这就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了,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了。又如讲授《小巷深处》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入:在班里挑选出一名志愿者,但是却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他学生也很好奇。接着我找了跟棍子给他,让他当一回盲人,从教室门口一直摸到他做的位置,然后让他跟全班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感受。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更能理解瞎眼英姨那份朴素而伟大的母性光辉。

二、从中心句中拓展

中心句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对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中心句就是文章的生长点,适当进行拓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讲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笔者就引用了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作为共鸣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愁。此外,还可以借用有关乡愁的歌曲来拓展,如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等。

三、在无字处拓展

文学跟绘画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让文本的内涵得到升华,也让文本得到了一次再创造。如讲授《小巷深处》一文时,讲到“我”不希望母亲去城里看望我时,母亲默默转身去为我做饭的情景,笔者让学生去想象母亲当时的心情并写下来。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母亲那种深沉、无私的母爱的理解。

四、在比较之中拓展

将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教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对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的考试制度以及国外的考试制度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印象。

五、在学科的渗透中拓展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较紧密,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立足于语文教材,而是要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知识的联系与迁移。如在讲授《桥梁远景图》一文时,可以结合物理工程力学和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桥梁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

六、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自然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要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可以设置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一来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这些语文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在课外拓展的。活动形式尽量多样化,可以演讲、辩论、讲故事、赛诗、演课本剧、搞拍卖会、模拟法庭审判等。如在讲授《小巷深处》一文时,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选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文中的情节,课后还布置了一个任务:编排《小巷深处》的课本剧。这样,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既培养了自主合作以及操作能力,又能“玩”,自然就喜欢上语文课了。

七、在生活中拓展

第6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感悟传统 阅读体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 “怎么教才能减轻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找到一条高质的教学之路”引起了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与探究。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话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认为“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展开教学”。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减负措施要从教育的内部做起,从主要依靠教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应把“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确立“学生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的思想。只有从学生出发,结合文本的实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才能真正的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一、 在感悟中领会传统文学魅力。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提高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比重。在教师们努力向45 分钟要质量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象,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同时对话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笔者在执教时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很快获知这是两个人在争辩,而争辩的话题是“人是否知鱼之乐”,笔者顺势让学生围绕这争辩话题结合文本阐述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如针对文中的重难点句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的理解上,生一开始理解为“你完全不知道鱼的快乐”,另一学生立刻发现这样的理解不到位,学生进过再三的辩论与揣摩,确定了理解为“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时可以肯定的”。学生主动关注彼此并不高明的见解,在“找茬”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提升智慧。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学生的疑惑自我解决了,问题也自我消化了。在课后,笔者问班级里一后进生,这篇文言文理解了吗,该生异常欣喜地点头。

笔者在设计这堂课时,针对学生对文言文不太感兴趣的问题,避开了传统的教学法,对于文章的遣字造句,篇章结构一笔带过,改变了学生在以往学习文言文中的被动局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是学生的,要让学生去自我感悟文言文,而语文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的“悟”,而这“悟”则是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在本文的课堂教学中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交流“悟”的结果,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带有个性特点的感悟,在交流中他们会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言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地汲取传统经典的藏在深奥的文言字词后面的无限魅力。

二、 在独特体验中阅读现代文学作品。

阅读的最大享受就是读出自己的思考与感受,阅读它是有生命的活动,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是带着生命的个性,生命特有的感动去阅读文本,一次次解读文本就是一次次的精神远足,就是一次次的情感体验,没有个人情感的投入,那是对阅读的亵渎。尊重个性化阅读,抒发个人独特体验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何来负担之言。

笔者在执教学校公开课上《那树》时,让学生解读作者情感这一环节:

师: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对那树进行了描写叙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①:对树被砍伐的同情,悲叹。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生②: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树应该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同样需要被尊重。

生③:对过去美好自然的怀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摒弃繁琐的课文分析,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阅读个性、审美情趣,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在对话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从而对文本作出了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细细阅读和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以生为本,个性化的解读是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让学生充分展开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接触,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学生生命主体与文本的对话。这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

三、关于“以生为本”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1、留给语文课堂一个狂想空间。

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绝不能用固定的公式推导出必然的结论。反观我们的教学,扎实基础,落实知识点,是不是缺少了一点敢于狂想的劲头?一个人的创新之举,往往就建立在其看似疯狂的异想天开之上。给学生一个可以质疑、可以“狂想”的思想空间,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环境和氛围,留给教育空间,留给学生空间。

2、以生为本,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第7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一些转变,而且,教学方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高效自主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为了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以及“我”对母亲无限的感激之情,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文章借助几件事情来刻画母亲的?(2)为什么说母亲是“严父”?(3)概括说一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阅读理解试题也是各种语文考试中占分值较大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仅是简单的“题海战术”,将学生放置在无尽的试题解答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仅是考试的工具,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的价值。因此,在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中,我选择了个性化解读模式来提高阅读质量,以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效率,在本节课的阅读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了重点解读,比如,对“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等句子进行了重点解读,以该句为例,有的学生从父亲的外表上进行了解读;有的学生从该句子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行了解读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浓厚的父爱,而且对学生自主解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语文写作向来就是一个难点,但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着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对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进而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写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自主仿写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在教学《雪》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在教学时,我组织了仿写活动,鼓励学生展现自我的个性,引导学生对下面的句子进行仿写,如: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__________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学生以生为本观念的落实以及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8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本课堂 课堂提问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实施教育教活动已经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色调。将学生推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舞台需要构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课堂。教师要关注学情,预设课堂流程,更要有调动学生学习探究情绪与情感的方式。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总开关”,教师要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和策略进行研究。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

一、伪生本课堂的提问现状分析

1.课堂提问没有结合教学目标。著名特级教师武宏钧认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因此,课堂提问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中没有注意或者忽视或者没有能力解决的内容。但是,一些看似生本课堂的提问却没有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听过一位年轻教师上《繁星》时,用写繁星的诗歌导入之后,提问:知道有哪位文学大师以“繁星”为题写作文章吗?学生课前都预习了,齐声答:巴金。这样提问本身没有价值,即表面上课堂提问互动热烈,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2.课堂提问难度过于拔高。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都德(著名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叫《繁星》时教者提问:作者一共见过几次繁星,时间地点各是什么,观看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这样的连续问的价值很低,这么长、这么多的问题,学生可能都记不住要回答什么,而最后一问“观看的感受为什么同,或者为什么不同?”过于拔高,这样提问看似有目的、有价值,结果脱离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提问失效。

二、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价值思考

1.提问起到启迪引导作用。课堂提问一般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展开,将旧知与新学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思维发散,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思考、提高。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中,可就重难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提问:“这句话翻译难点在哪里,传递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引导联系语境,落实“如”的意思;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分析全句无“月”而写出月下之景的和谐、优美特点,从而感受出苏轼夜游的乐趣与兴致优雅。

2.提问要激起兴趣与热情。生本课堂的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深入阅读思考和课堂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推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如教学《黄纱巾》时提问:同学们,老师最怕逛街了,为什么呢?这样的提问是拉近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纷纷发表观点之后问学生:大家想想,假如我逛街遇到没有足够的钱,又看上了自己特别喜欢的物品,那该怎么办呢?《黄纱巾》这篇文章课文就写了这么样的故事,我们读懂了吗?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让学生树立了阅读要把握故事的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意识。

三、初中生本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1.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吃到果子。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问题太难,课堂教学就会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易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探求的热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如果遇到难度较大而且必须弄懂的问题,就应该做到抽筋剥皮,渐入佳境。如在《社戏》语言学习中,让学生读读文章相关的句子(“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句话,感觉写得好,还是写得不好,为什么啊?学生大多数说写得不好,语言唆,就是写看了哪些角色,经过了多长时间。然后,我启发学生,你们现在看京剧能感觉有意思吗,想看吗?文中的“我”多大啊?于是,学生对这段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这一场景叙述的语言看上去干瘪、枯燥却传递了“我”看戏时候的无聊、无奈又焦急、急躁和期待“叫天”出现的心情。略加点拨,学生懂得了语言唆也是一种语言艺术。

2.提问要让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提问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和鉴赏的。但是初中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提问不仅让学生知道一个问题的解决,更获得学习水平的提升。如教学《藤野先生》时提问:文中的“藤野先生”是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请大家简要概括一下?这样的问题对初中来说其实很有难度,因为要全面概括,必须找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所有事件,还要对每个事件中的藤野先生神情、语言、动作和情感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藤野先生的性格――对“我”关心、要求严格和对学术求实精神。如此问题,在生本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合作学习,不仅找到相关内容,还要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分析,如何概括,从而掌握人物分析的方法。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学生补上阅读中人物分析方面的空白,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生本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热情,需要老师精妙地优化提问,促进学生知与不知的良性互动,扩大学生的已知面,压缩学生的未知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从而让生本课堂折射出素质教育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单兆建.增强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下),2015(12).

第9篇:初中语文课本范文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课题,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适合教学的课程资源,才能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呢?

本期以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主,提出在合理利用课本材料的基础上多渠道开发和利用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的拓展性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特点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有效改变课程资源运用片面、形式化的现状,助力课堂生成,实现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

摘要:文本课程资源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物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辅导用书、物理科技图书、物理学报刊等。教师对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依据这些资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文本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3―0011-0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切实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从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划分,有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在这些资源中,文本课程资源最为丰富,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文本课程资源包括物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辅导用书、物理科技图书、物理学报刊等。有效开发、利用这些文本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一、对于物理教科书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是文本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教科书的使用,是教师开发与利用文本课程资源的基础。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中介之一,从教师角度说,教师是利用教科书来教育、传授学生物理知识;从学生角度说,学生是通过教师讲解教科书来接受物理知识。这样教科书就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教师要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加入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对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科书进行开发重组;另一方面,教科书作为物理知识的载体,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物理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文所说的对物理教科书的开发利用,主要责任人是教师,但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对教科书的利用上,教师要把握如下几点:①关注教科书的整体性。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是根据新课标精心编写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作为教师,要对使用的教科书进行不留死角的阅读,把握教科书的整体知识结构,认真领会编写者的思维逻辑和编写目的,掌握各分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②关注教科书本身的细节,注意利用教科书自身要素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尤其应注意利用教科书的各个栏目和插图。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科书中,在每章都设置了“想想议议”栏目,提供了一些供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科书中各种栏目纳入教学范围,对每一个类似栏目都进行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不是简单把这些启发学生学习、思考的题目直接交给学生。③开拓思路,利用多种版本教科书。实行新课标后,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达到了一纲多本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多种教材,比较不同版本教科书相同内容的不同特点,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二、对教师教学用书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与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依据物理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是广大教师备课时的首选用书。教师教学用书充分考虑了大纲、教材与教学的实际,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最直接、最有用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教学用书还为我们掌握物理学科的最新动态提供了详实的材料。首先,该文本课程资源具有权威性,是帮助教师理解物理教材的重要助手。作为教师,要仔细阅读并领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物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上的深度、广度,并把握物理教学大纲对具体知识、技能要求学生达到的能级。其次,要善于借鉴,合理运用该文本。现行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具有根强的实用性,里面有丰富的教学资料,但物理教师必须明白教师教学用书只是帮助教学的助手,自己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借鉴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建议,合理运用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资料。再次,要全方位把握物理教学目标,体会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策略。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教法建议,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教师应在学习中认真体会,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提高。

三、对学生学习辅导用书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在学生学习辅导员用书(下文中简称教辅材料)方面,物理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说应有尽有。在选择学生学习辅导用书上,要兼顾学生学习和教师监督学生的需要。但主导权应在教师手中,这种主导权不是强制学生去选择某种教辅用书,而是要求教师根据物理教学内容、教学特点,为学生选择学习辅导用书提供基本的指导。在利用学生学习辅导员用书策略上,首先要提倡的就是适用性原则。物理教育本身具有许多特殊性,学生使用教辅资料,根本目的是辅助自己学习知识,新课标要求承认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建议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教辅资料。其次,坚持适时性原则。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教辅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而在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要求学生不使用教辅资料,因为一旦教辅书上有的学生就懒得记笔记了,失去了注意听讲的机会,过后就不会再去问教师,实际上该问题教师已经讲过。课后复习指导学生运用教辅资料,要让学生走出一听教师布置完题目马上就动手做作业的误区。正确做法应该是先看懂课本并记住要点,独立做出课本上的例题后再去做作业,学生不可能整堂课认真听讲,不可能完全接受课堂内容,那么,在课下就要读读手头有的教辅资料,加以巩固,回味课堂,反复思考课堂上没有想明白的地方,学会与教科书交流对话。这个科学的作业流程,可让学生事半而功倍,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坚持适度性原则。对于教师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辅材料,一定要根据物理教科书和物理教学大纲,对所接触的教辅材料进行深入解读、独立思考,有效借鉴对物理教学有用的东西,防止滥用教辅书,这会妨碍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如果教师过分依赖教辅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失去自己的个性,那最终会导致教师教学和研究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对物理科技图书、物理报刊的利用与开发策略

物理课外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讲述物理知识、物理学探索故事的图书;一类是与物理学知识有关的各种报纸期刊。这些图书报刊登载了物理知识和物理学习的经验,介绍了物理在科学、技术、社会中应用的知识。教师要结合物理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阅读爱好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推荐,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自主选择。作为教师,利用好物理科技图书和物理报刊,一是要与学校图书馆相配合,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科技图书,吸收物理科技新信息,获取物理知识;二是要组织学生读书心得交流会,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物理课外书,比如,可以指定物理课外书必读书目之类的,与学生共同阅读,指导学生去理解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