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中医基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论文

第1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1.1教学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将119名对外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按自愿原则分成RISE组和对照组,其中RISE组57人,包括男21人,女36人,年龄19.81±0.85岁;对照组62人,包括男24人,女38人,年龄19.82±0.80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学习内容与方法

RISE组与对照组均随机分为3组,每组19~21名学生,各组选出一名组长。首先由教师对RISE组与对照组进行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活化与应答、免疫耐受等章节理论课教学;对RISE再结合理论内容指定相关经典外文文献如《PD-1anditsligandsintoleranceandimmunity》[2]、《T-cell-antigenrecognitionandtheimmunologicalsynapse》[3],选取上述文献的标准是:①具有经典性,两篇文章均由SCI影响因子超过10的杂志出版,被学术界广泛认同;②具有可读性,两篇文章文词通顺流畅,长句较少,相对别的文献而言难度较小;③具有可衔接性,两篇文章的内容均与理论课授课内容相关,因此纳入学习范畴。文献交付RISE组学生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如:①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途径的形成与传递;②免疫突触的构成机制;③T细胞活化与抑制在免疫耐受过程中的作用;④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与处理过程。要求RISE组学生学会追踪文献,以文献为导向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再将问题细化并请教师给予建议。在所有问题中,部分基础性问题如概念、英汉翻译问题等当堂讨论解决,其余则由各组做成Word或PPT文档,在组内一起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对照组课后对授课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学习要点,熟悉章节内容。两组学时相同。

2教学考核

教学实施结束后,对RISE组和对照组组织课程理论考试,两组试卷相同,阅卷老师相同。并对RISE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7份,有效回收57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RISE教学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持肯定态度。RISE组理论考试成绩为77.02±8.28分,对照组为73.26±8.81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教学总结

通过此次RISE教学模式的应用,我们发现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RISE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其搜索、查找、阅读、理解和分析资料,提取信息,提炼观点。其次,RISE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教师的身份更像是一个学习引路人或学习同伴,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习氛围融洽。第三,RISE教学是传统教材学习的外延。传统教材学习往往是学习、理解、记忆经典的知识,RISE教学模式侧重于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对于一些还不完全成熟的理论,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因此,在RISE模式下,学生进行研讨的范围更开放并更能融入现代医学的研究前沿。第四,RISE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高校文献资源。本科生在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时,也需要查阅文献,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课堂教学中采用RISE教学,使学生尽可能地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4]。在本次RISE教学实施中,我们也发现有些环节因素可影响其教学效果:首先,文献选择对RISE教学是否成功关系密切,选择的文献难度不宜太深,较长的文献可圈出阅读重点,否则容易出现问卷问题5中42.1%学生对文献内容仅能一般性了解或不确定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英文水平也有待提高,又因为外文综述性文献一般比较长,因此如指定阅读重点可能会更有成效。其次,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将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制作的Word文档和PPT重点不突出,是对教材内容的单纯复制,这是学生首次进行文献阅读所碰到的共性问题。第三,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RISE教学,兴趣不同、基础知识体系不同、英文阅读水平不同都会导致在教学时产生交流障碍,可以适当地加入讲解与课后辅导解决此类问题。第四,我们发现,在RISE的讨论过程中,总会有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讨论,直接或间接导致36.8%的学生对该研究是否能够提高表达能力存在疑问,究其原因,一是准备不够充分,二是讨论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三是教师引导方式也存在需提升的地方。RISE教学模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既要加强自身阅读文献的能力,同时又要有效引导小组讨论,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小组成员参与,当教学出现问题时能有效地处理。第五,在分组过程只能按照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可能会影响结果分析。最后,本研究认为教师的主动引导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引导得当、教学层次清晰、图例引用规范,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2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第3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然后阐述了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最后探讨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本文的讨论表明, 文化语境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了解有关文化语境, 在正确全面地理解原语语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创作出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的译语语篇。

[关键词]文化语境 翻译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共生、共存。语言反映文化, 又受文化制约。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 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必须参照特定的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 言语行为不仅发生在特定的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 ion) , 而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既已明确了文化与语言相互依存的关系, 也就明确了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没有翻译, 文化传播就无法进行; 没有翻译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黄国文, 2002: 7)。翻译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语文体的生成活动, 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的内容、意图、风格等, 又要满足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译语读者的要求。“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 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 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张美芳, 2001: 29)。翻译是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体。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所以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然后探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2、文化语境的含义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2. 1 文化语境的含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文化语境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民俗等思想文化意识, 还包括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刘润清, 1999:278- 284)。黄国文(2001: 124) 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2. 2 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 文化因素自然会沉淀在语篇中。作为文化载体的语篇, 能够反映一个言语社团的社会、历史、心理的特征, 诸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背景知识以及心理状态等等。因此, 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1 O n the subject of ext ra - terrest rial life—someth ingabout w h ich the co smo logist is frequent ly asked—he said he didno t believe aliens had visited Earth. If they had, he added, itwould have been“mo re like Independence Day than ET. ”关于外星生命——人们常常向这位宇宙论专家提到这类问题——他表示不相信有外星人造访过地球。他补充说, 即使有过, 其情形应该“更接近《独立日》而非《外星人》所描述的那样。”(《英语世界》99ö8, 12 页)显然, 这篇译文的最后一句只是语义层上的译文, 两部电影的片名是翻译出来了, 但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译文读者是无从理解的。实际上, 即使是读英文原文, 没看过这两部电影的或不了解这两部电影的内容的读者也是无法理解这段话的意义的。理解的障碍当然不在语言, 而是在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当译者作出下列译注之后, 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独立日》和《外星人》, 这是两部美国科幻电影。《独立日》中的外星人极其凶悍, 大肆杀戮地球人; 而《外星人》一片中的外星人则善良、脆弱, 与地球上的小朋友结为伙伴。上面的例子说明, 译者必须结合原语语篇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确理解并译出其真正涵义。如果说在理解阶段, 译者注意力的焦点是原作者, 那么, 在翻译阶段, 其注意力的焦点则是译语读者。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尊重作者, 也要尊重读者。尊重作者也就是尊重原语文化, 对原语语篇的文化内涵, 译者要忠实地将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尊重读者也就是尊重译语文化, 由于译语读者来自与原作者不同的文化语境, 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他们对外来文化的承受力。例如中国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亚洲四小龙”, 在翻译成英文后变成“Four T igers ofA sia”。译者这样处理是考虑到原作者与译语读者所在的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里,“龙”是地位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如果将“亚洲四小龙”直译成“Four SmallD ragons of A sia”则会引起西方读者的迷惑不解:四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人眼里怎么变成了邪恶的东西?

3、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第4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旧标准)[1],规定连接号主要分为4种形式即长横线(――)、一字线(D)、半字线(C)、浪纹线(~),并简单阐述了不同形式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其规范不够细化和完善,容易让编校人员形成多种解读,许多资深编辑一致要求修改此标准。于是在2011年12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了GB /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新标准)[2],于2012年6月1日开始实施,规定把连接号主要分为短横线(C)、一字线(D)、波纹线(~)3种形式,取消了旧标准中的长横线(――),新标准对旧标准做了全面修改,变得更加规范和细化,更适合科技期刊编校人员使用。但其的时间还不够长,才有2年多的时间,大部分编辑者和校对人员并没有认真解读和剖析新标准,在编校过程中还习惯性地使用旧标准,正式出版的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的错用、混用现象仍大量存在。本文列举2012年6月1日以来,农业科技论文中3种连接号使用常出现的一些乱用现象,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常见的几种乱象

(一)短横线(C)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编号;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分合等均用短横线(占半个字的位置)[2]。

农业科技论文中短横线使用常出现的乱象有:

1.农业科技论文中表格和插图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年月日、产品型号、材料编号、多元体系、基金项目编号等之间的连接号常被错用为英文连字符(-)。

例1:图1-A;表2-5;收稿日期:2013-08-26;“JB-1型搅拌器;高油酸亲本wt-0932;MgO-Al2O3-SiO2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3-2-47);表达载体pET-32a(+);电话号码:0371-65718247;RT-PCR;文章编号:1000-4440 -(2012)02-0243-05;引物5?-ACATTGGG ATGGTGGTC-3?。

2.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并列词语,构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复合词组,并列词语之间应用短横线连接,有时错用一字线连接。

例2:乙酸铵浸提D火焰光度法;总产量D平均产量D边际产量曲线图。

(二)一字线(D)的使用乱象

新标准规定: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时,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一字线使用常见的乱象有:

1.连接相关的时间,表示某一时间段的起止关系,其起止时点精确,所要说明的是从起点至止点所包含的整个时段,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者和编辑经常误用波纹线或短横线连接。

例3:2000~2006年;2007年l~5月;2008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例4:陈小霞(1985C)。表示人物的出生年数值即表示时间的起止,都应该用表示起止的一字线连接,而不应该用短横2.连接。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测”或“未发现”应该用一字线,而有些表格却用短横线。

例5: 表2蒸煮时间和脂肪酸对复合指数的影响

例6:行业标准SB/T 10137C1993。

4.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一种递进式关系[6],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7:小麦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以下几阶段:播种C出苗C分蘖C越冬C返青CC拔节C抽穗C扬花C灌浆C乳熟。

5.连接相关的方位名词,构成一个整体,表示走向关系,应用一字线连接,有时却误用短横线连接。

例8:我国的秦岭C淮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三)波纹线(~)的使用乱象

新国标规定: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时,用波纹线连接[2]。

农业科技论文中波纹线使用常见的错误有:

1.两个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之间,表示一个从低限到高限的数值范围,或表示量值的波动变化幅度时,应用波纹线,有时却用一字线连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复冻融4D5次;20%D30%能沉积在靶标植物叶片上。

2.浪纹线前后的数字大小要表述不完整。

例10:“15万~25万”;“3.5亿~4.3亿”常被表述为“15~25万”;“3.5~4.3亿”。

二、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农业科技论文中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国家标准中关于连接号的使用只是些原则性的规则,缺乏不同行业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新标准中取消了长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更简洁,避免混乱;把半字线表述为短横线,使得连接号的运用变得更加灵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新标准中并未出现连接号在农业科技论书刊中的具体用法规定,只是列举了一些简单的、大众化的例子,缺乏细则性和专业性。所以农科编校人员在运用连接号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复杂或特殊的情况时,查阅标点符号国家标准,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只能求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中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不尽一致,相互矛盾。GB /T 7408D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3]规定,时间间隔之间的连接符用斜分数线(/)分隔不同成分,如:2013/1/28;而GB/T 15834D2011《标点符号用法》对于年份、月份、日期之间的分隔表示,推荐用短横线连接,如:2013C01C28。农科编校人员在编校日期的过程中,到底是参照《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还是参照《标点符号用法》,没有定性标准,这就造成连接号的使用乱象。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编校质量检查过程中,缺乏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严格检测和惩罚措施

每隔一段时间各个出版单位都要向相应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会组织一些编校专家进行对出版刊物编校质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结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没有出现过不合格现象。而事实我们随意打开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国家级权威核心刊物,都能轻易地发现许多连接号的错用和混用现象,这绝大部分是因为多年来这些评审专家一直认为,衡量一本学术刊物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学术水平,而对于一些编校方面的小错误(如连接号的使用错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容忍。

另外,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有了新规定:“标点符号的一般错用、漏用、多用,每处计0.1个差错。[4]”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不重视现象。

(三) 出版单位的改企导致一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漠视

在出版业转型改企的热潮中,许多农科出版单位已从原先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独立经营体,出版的经济效益成为他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社会效益逐渐被边沿化。

有些农业期刊杂志社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每期发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杂志的页码数达到几百甚至上千页,而且每月甚至每半个月出版一期杂志,杂志社内部的人手远远不够,为节省开支,他们就聘请一些兼职编辑,简单、粗放地编辑稿件,然后再过一遍校对软件就行了。

他们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划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和策划经营上,基本的编校技能日渐被边缘化,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更是漠不关心,认为其无关大局,编校人员在编校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问题根本就不愿意或没有时间去查阅相关标准,全凭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意识来判定使用哪种形式的连接号。

三、应对连接号使用乱象的建议

(一)依据国家标准制定连接号规范使用的实施细则,不同行业标准之间有关连接号的规定应尽量相互统一,避免相互矛盾

连接号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阴,在此期间国家有关连接号方面的标准已经进行了两次修订,每修订一次就完善和细化一次,因此,该标准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农业编校人员身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之一。但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只能对连接号作原则性的规定,其篇幅简略,而农业科技论文中含有多种公式、化学式、分子式、图表等等,连接号使用起来往往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实际使用情况远远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在此情况下,农科编校人员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而不同行业标准之间,对连接号的使用规范又相互矛盾,让编辑无从下手。所以,笔者认为,应尽快抽调不同行业的编辑专家和业界权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国家标准的“连接号规范用法实施细则”,这个细则应在国家标准用法的原则指导下,突破目前仅有的几种用法规范,对不同行业连接号的用法标准进行补充和细化说明,并规范统一起来,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说明”,使其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推广使用,使连接号的使用做到有标准可依,且不互相抵触。

(二)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和惩罚力度

加强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的管理,让一本出版物做到无差错率,那只是一个美妙的愿望,但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限度范围内,是每一个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无可规避的职责。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建立一套详尽的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供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参阅和遵照,编校质量检测制度中应加强对连接号使用规范的重视,对连接号的规范使用问题作出专门说明,并增加扣分标准。

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在对农科出版物编校质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对于连接号使用的差错,要敢于认定,要敢于扣分,一本农科杂志连接号的差错数累计超过一定的数目时就应在原有扣分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扣分额度。对于1年内造成3种以上农科出版物不合格或者连续2年造成农科出版物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3年之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4]。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农科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对连接号规范使用的重视,从而做到全刊标准和格式统一,确保期刊的编辑质量。

(三)提高农业编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编辑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编辑人员应重视连接号的规范使用,增强责任心,增强连接号的编辑规范化意识,充分认识到连接号的规范使用能提高杂志的影响因子,能提高该杂志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对于一些非核心期刊的农科杂志,其发表文章的学术水平质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赢得一点点的生存希望,要想给读者和出版管理部门留下好印象的话,就更应该注重编校(如连接号编校质量方面)质量,认认真真地编辑好每一种连接号,在编辑过程中遇到有关连接号方面的难题(此难题在现有的国家新标准中查阅不到)时,就应该及时查阅其他相关行业标准中有关连接号的使用规范,以及国家级权威核心农业科技期刊,如《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兽医学报》《园艺学报》等中有关连接号的具体使用实例。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农业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年轻人在农科编辑队伍中已不少见,他们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农科专业基础,掌握农科专业的前沿信息,但相对缺乏编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年轻的编辑们应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期刊总署举办的各种关于连接号规范使用的专业技术讲座和培训,并利用此机会,与资深的出版人和编辑专家直接交流沟通,向他们讨教宝贵经验。

四、小 语

第5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 设计 要点 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暖通空调(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简称HVAC)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三个功能。暖通空调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暴露其自身的一些缺点。据统计,暖通空调在耗能方面可算是大户,其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5%以上。因此,暖通空调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损耗、环境污染。所以,如何既要尽可能的发挥暖通空调的功效,实现提高建筑物室内舒适度这一目标,又能进一步减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往往成为暖通空调设计的关键。

一、暖通空调设计要点

1、设计方案要根据建筑实际需要

在工程的方案设计阶段要让设备工程师参加设计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工程只有建筑师参与设计而难免照顾不到设备空间,使得设备工程师难以完成设备设计,设备工程师可以在建筑师设计时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而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设备设计,例如机房位置过于偏僻导致风道过长而影响功能和效益,或是进风口和排风口挤到一处、机房处在管道夹层等等不合理的情况;其次,方案设计前要清晰地了解建筑物情况,弄清建筑物的位置和附近各种管线的设置地点和方式,明确建筑使用时间、人员数量和是否要排除废气等情况,清楚建筑物的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知道建筑物内防火、防烟分区和防火墙、火灾疏散路线等情况,了解建筑结构和暖通空调系统设备的可能位置等等,以便方案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

2、设计方案要具有可行性

(1)设计方案必须按照相关的法规和规范进行设计;

(2)要能够满足系统的使用要求和供电、供水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设计方案可行、可靠;

(3)要考虑经济性的问题,在满足设计要求并采用相同的设备档次、舒适情况、节能情况等条件时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方案,不能单单考虑经济性而不关注基准条件的不同;

(4)要让系统拥有尽量好的可调节性,能够满足全年气候条件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控制方式以满足系统的操作要求;

(5)要考虑系统的安全性能,按照相关防火设计规范做好防火安全设施,考虑系统运行可能对室内环境和人员、物品的不利影响;

(6)要重视系统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如今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设计系统的方案时要尽量满足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避免系统运行不长时间就必须进行改造的情况发生。

二、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空调设计

空调设计中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因现在的空调设计很多采用的是经验估值,设计人员为提高安全系数,往往会加大空调设计负荷量,这种情况直接造成的成本闲置及浪费,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详尽地进行设计计算,力求设计精确。

(2)空调水系统平衡问题未能考虑到,或是水系统平衡阀选择错误,为节省造价本应采用动态平衡阀的确采用了静态平衡阀。

(3)空调末端设备在选型过程中偏大,或是设计过程中未考虑设置静压箱等,造成运行期间的噪音过大,对于大型商业中心吊顶式风柜多是安装于商铺内或是公共走道上方,这种现象将使得购物环境质量降低,有些甚至无法正常营业。

(4)对空调实际使用中今后将碰到的管理收费问题,未做细致考虑,如各出租、出售办公室及功能不同的场所,有必要考虑能量计量的未设计能量计量仪器。

(5)空调冷凝水排放的管线设计过长,容易造成排放不畅。

(6)空调送风管未进行防冷桥设计,造成日后滴水现象。

(7)水泵选型流量过大,造成运营功率过大。

(8)卫生间排风系统设计管路过长,排风效果不佳

2、供暖系统设计不合理。

供暖系统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1)有的供暖系统由1 条主立(干)管引进,分几个环路,分环上不设阀门,给系统运行调节、维修管理造成不便。

(2)有的供暖管道布置不合理,与建筑专业不易协调,或供暖立管直接立在窗子上,既影响使用,又不雅观;或者供暖水平管道敷设在通道的地面上,既影响行走,又不便物品放置。

(3)有的供、回水干管高点漏设排气装置,一旦集气,难以排除,影响系统使用。

(4)有的供暖系统为同程式,一个环路单程长300 m,致使供、回水干管坡度很难达到规范规定的不小于0.002 的要求。

(5)有的供暖系统为双侧连接,两侧热负荷及散热器数量相差悬殊,而两则散热器供、回水支管却取用相同管径,两侧水力不平衡,难以按设计流量进行分配。

3、大型风机的变频控制问题

因为暖通空调一般覆盖的面积比较大,所以为了保持每一部分风量的平衡,在大型风机上必须配置变频器。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往往有一些开发商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出现一些送排风机未配置变频器的情况。这样在风机的实际工作中,各风口风量的调节就难以平衡,特别是在总风量附加系数比较大时,不仅会出现各风口风量及总风量难以调节,而且会造成风机的喘震,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损坏风机或电机。

4、噪音问题

一般安装暖通空调的都是居民区、大型超市、医院、政府部门等人口较多的地方,所以对噪音的要求也就特别严格。但在实际对有些设备进行选择时会出现未按照室内外噪音标准来进行的情况,例如,在空调机组里或总的送风、回风及排风管道上没有采取消声措施,而按照规定是管道内风速如果超过8m/s,就必须安装消声器。此外,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混流风机噪音太大,就不要安装在室内,假如设备放在室外其实际噪音还在80分贝以上的话,就不要选择此类型的风机。

5、通风空调系中防火阀的设计不达标

《高规》里有这样的要求,即通风管道不适宜通过防火墙或者出现变形的缝隙,在不得不通过的情况下,在通过防火墙处要设置防火阀;在通过出现变形的缝隙时要在两侧均安装防火阀。但是一些高层建筑的暖通系统中,风管通过防火墙时并没有防火阀;或者,通过变形缝隙时防火阀只设置在一侧,这样极易造成安全隐患。然而,在施工中也存在着另一种情形:在出现变形缝隙的地方没有墙体,这样一来变形缝的两边即可连接成一片防火区域,在这种条件下通常不建议设置防火阀。除此之外,一些工程的防火阀的安装位置不符合相关要求。理论上应当在防火墙200m处安装防火阀,连通防火阀与防火墙的穿墙风管厚度δ≥1.6 mm,并且在防火墙的两侧各2m范围内,所有风管都要使用不可燃烧的材料进行保温。然而,有的工程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在通风空调的风管上草率地安装上防火阀,所使用的风管均没有标注加厚的数值,加上防范方面存在漏洞,工程安全令人堪忧。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市人口随之增多,同时居民住宅工程建设也在增长。这些都对城市暖通空调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客观来讲,目前我国城市暖通空调工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设计方面,如何进行设计上面的改进成为了目前为止亟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迁移 学习迁移 语文数学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与内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知识分类理论的提出以及学习理论的更新,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提出,迁移的概念也在更新。当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三类迁移理论是学术界的主旋律,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1]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关于学习中存在迁移的现象,《论语·述而》中早有记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还要求学生要“由此以知彼”,这些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但孔子只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没有对其做出解释。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能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个体习得经验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应用所习得的经验来解决各种问题,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诸如此类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视为学习迁移现象。正因如此,学习迁移始终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了解迁移的规律,可以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据。[3]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迁移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者自身的特征、学习者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到迁移。关于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的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完备,以下对其简要的概括说明。

首先,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较多的共同成分会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最终才能导致迁移的产生。

其次,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迁移方式。原有的学习包括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以及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原有经验的特征可以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而且,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最后,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既能促进也可阻碍,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定势使得个体在认识方面与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得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当以往经验与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相符时,定势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定势有时也会阻碍学习者将其他方法迁移到目前问题的解决。另外功能固定,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从而难以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的潜在功能。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关键还是取决于学习者对定势双重性的认识,既要考虑利用积极定势解决问题,又要打破僵化定势,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解决问题。

三、学习迁移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活动中,利用学习迁移规律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有意识地使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首先,强调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由于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呈现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即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所有教学内容不分轻重缓急地教给学生,而是要先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便不需要重新教学,而只需加以引导,学生即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是空谈概念、原理,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实现学习迁移。要在教授概念、原理等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辅助以典型范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使用条件,这样才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产生。

其次,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语文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学科,经常涉及历史、哲学、音乐、科普等其他内容。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如果利用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已经学习的知识,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重复学习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讲解《陈涉世家》《范进中举》等古文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迁移,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文章的背景分析。当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哲学氛围浓厚的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政治课上掌握的哲学知识进行教学。讲授《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之声》等文章时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力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再次,要充分研究学情。无论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还是利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教学,都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学情,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

最后,师生都要具有迁移意识。教师在迁移教学中,利用迁移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会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当学生具有了迁移意识,掌握了迁移技巧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各学科、各阶段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虽然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掌握迁移理论并加以运用,并且目前的教材依然是分章节、分科目编制,各章节、各科目之间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内容、方式都需教师自行发掘利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利用学习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甚至会使教师陷入迁移的误区:偏离教学目标,为了迁移而迁移;漠视学生学习差异,迁移目标整齐划一;迁移方法缺少变化,迁移模式固化单一;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生硬迁移等等。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宜有意识地学习迁移理论,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注释:

[1]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3]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4).

[3]李凤麟.论迁移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3).

第7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宗教型文化;文化复兴

一、中国文化并非一种宗教型文化

宗教的基本特征是严格的仪式方法,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是当代典型的宗教。而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整个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当然也有其他的定义,如一些政治学家把文化视为某种主观的东西,意味着信仰、价值观、态度、取向、假定、哲学,即一个特定群体的世界观。

在关于文化或者文明的理论中,国外许多大思想家都断定:宗教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塞缪尔·亨廷顿在《再论文明的冲突》中通过比较区分了八种文化类型,并指出唯有中国文化属非宗教型文化。有许多国家的文明先是有宗教而后才有其成熟的文化,我们把以宗教为精神内核的文化称为宗教型文化,这种类型的文化是一种先有宗教并以宗教为基础成长起来的文化,而且处处都浸透着的作用和影响。以此来看中国文化(本文特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确不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并不是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宗教也没有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更别说是生活的基础和未来的寄托了。中国也有宗教,比如佛教、道教、本土宗教等,可是这些宗教从来没有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或者其他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或起到过类似于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犹太教在以色列文化中以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因此,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看作是宗教型文化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就绝不是一种宗教型文化。我们的问题也正由此而来,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像西方或者其他国家的文化那样成为一种宗教型文化?中国文化为何会有如此特殊性呢?

在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宗教的斗争是以宗教的胜利为结果的,西方文化内部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不是以哲学而是以宗教所提供的价值伦理秩序为基础的,哲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只是充当着宗教神学蝉女的角色。然而在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斗争则是以哲学的胜利为结果的。哲学通过把远古时代盛行的巫术信仰理性化、哲学化,并最终战胜了宗教对国家事务的统治权,从而取代了在其他文化类型中宗教所占据的或应当占据的位置。这种分析是以李泽厚先生在其新著《历史本体论》中对巫史传统的考察为参考的。也正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哲学以及以哲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学说便不可避免地承担起了宗教型文化里宗教所应起的作用。

二、没有将宗教作为文化核心的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的缘由

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将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内核却也能够上下绵延几千年而没有枯萎或者中断,而且在作为中国文化主要载体的汉族社会屡被不同文化类型的异族征服统治的情况下能够同化异族文化进而同化异族。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国文化虽不是宗教文化,但儒家学说及其伦理思想却代替宗教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说明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包含有一定成分的宗教性内涵,这种成分笔者称之为类宗教成分。这种中国文化的综合性造就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同时也构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没有本质变化的生活方式。

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再论文明的冲突》中说,“文化的两个核心要素是语言和宗教”。其中宗教更是文化的灵魂,一种文化必然有其精神内核,如果没有,这种文化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如果没有一种国家认同的大众宗教作为凝聚一个民族力量的精神枢纽,那么这个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而易于被异族征服和同化。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以宗教为基础却一样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并长盛不衰几千年呢?答案就在于中国文化拥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儒释道三家合一铸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政治、宗教、哲学、伦理等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东西融为一体,这就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虽然不是一种典型的宗教型文化,但在其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宗教内涵,宗教性也是它的一个重要性质,也是其广博内涵的一部分。因此,虽然我们不能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宗教型文化,但我们却必须接受这一事实,即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内涵、宗教作用。在中国人的各式各样的生活领域里,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起到了宗教该起的作用,并且已经完全取代了宗教。这种独特性甚至被西方学者误认为儒家学说是一种宗教形态并称之为儒教。因此,他们把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误解为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儒教与道教》中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是一种典型的误会,儒家不仅不是一种宗教派别,而且正是因为儒家的学说才使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成为一种宗教型文化。

三、中国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儒家学说为我国历朝历代所提倡但却没有成为一种宗教,其自身也不是一种宗教,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大众宗教的机会,而是因为它自身就缺乏成为一种大众宗教的超越精神,它是现世的、世俗的,不关心生死问题,不承诺彼岸世界,不追求终极价值,拒绝承认所有超验的至上神观念。总之,它缺乏一种宗教品质。《论语》之中记载的孔子学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那种把儒家当作儒教的说法是一种典型的错误。

然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儒学虽不是宗教,但是它的教诲却起到了规范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作用,在政治上也起到了类似于宗教在其他宗教型文化的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道教和佛教与儒家相比,它们拥有自己的僧侣或者说是神职人员,但是道教和佛教的作用却只有通过渗透进儒家思想或被儒家思想吸收之后才能起到它们的作用。此外,作为宗教,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次要的或者说是补充性的。到宋代的时候,儒家学说吸纳释道二家学说形成新儒学才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塑造,从此宗教在中国再也没有机会占居统治地位了。

但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中国文化不是宗教型文化却能够延续几千年并使一个民族保持其独立性达几千年,重要的还在于不是宗教型文化的中国文化,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却又起到了类似于宗教所起的作用。中国现在有大量的伊斯兰教徒,同时也有大量的基督教教徒和天主教信徒。这些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的作为次要角色和处于补充地位的宗教完全不一样,那么这种外来的未经中国传统文化同化过的宗教会不会改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质,使中国文化也在将来变为宗教文化而失去中国性质呢?

目前,在我国,当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人数不断增加的时候,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处于有史以来处境较艰难的时刻,它已经不可能再如同历史上那样通过同化外来宗教而进行自我调整并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了。中国人要想使现代中国文化保持其中国性质不变,就必须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一些文化民族主义提倡者主张把儒学宗教化,并且认为国家宗教能够把中国人统一于一个信仰之下,能够把中国人凝聚起来,从而完成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学者康晓光就持此种主张,他提倡通过社会运动,动用国家力量,建立一种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宗教—新儒教。笔者认为,在中国大陆采取这种做法来振兴中国文化是不可行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宗教型文化却拥有比宗教型文化更优越之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宗教从来就没有长期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占居统治地位。我们看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重视,我们应当将其发扬广大,以此支撑起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中国文化复兴之路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深层危机,那么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又在何方?当代全球化进程的浪潮汹涌,大有席卷一切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是敞开怀抱、积极接纳现代精髓,还是回归传统、消极固守,实际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阿拉伯国家为了复兴传统而固守传统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反面例证,他们不仅没有能够实现复兴的目标,甚至连固守都已经无法做到,而且现在正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些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唯一道路,因此,我们要实现复兴中国文化的目标,就必须完成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任务。

现代化是相对于前现代或古代传统而言的,它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承认多元现代性为前提。西方国家有着他们自己的前现代传统即中世纪传统,因而就有了他们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而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前现代传统,当然也就有我们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同时,现代化也并非全部是前现代文化的现代化,不是不加选择、毫无保留的现代化,而是全部优秀传统的现代化,是那些依然有利于我们的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并从根本上保持我们民族特性的传统的现代化。现代化当然不是西化,我们借鉴和吸纳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现代精髓也不是西化,我们的传统是支持这些东西的,只要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借鉴和吸收,更何况这也是我们前现代政治伦理传统能不能完成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我们借鉴和吸收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观念并不是说就要照搬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前现代政治伦理传统能不能完成现代化,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借鉴和吸纳现代政治思想的精髓,从而建立和健全我们中国式的现代政治法律制度。实际上我们应该有信心,因为我们的文化吸纳并消化了现代政治思想的精髓,在完成了我们前现代传统的现代化之后,我们可能比西方国家做得更成功,我们的文化不仅不会因此而西化,而且会因此而振兴。中国前现代文化的力量一直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我们的人伦日常之中,一旦现代化了,它的力量不仅不会因此而削弱,而且必然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第8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首先,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大家都知道,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物理实验,初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的亲自动手可以主动对物理知识进行获取,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基础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其次,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可以让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探秘的过程,通过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亲自动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实验,对物理基础理论的讲解都离不开实验。而且在每年的中考中,物理实验的分数占有三十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通过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们具备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去学,充分调动积极性。

二、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们都意识到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1.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

当前,很多初中物理教师都认为,预期让学生们自己来做实验,还不如自己来讲实验,甚至让学生们直接对实验进行记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会做题,而不会做实验,更不用说去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做实验比较麻烦,可能还会带来比较差的课堂纪律,于是就索性不做实验。

2.单一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大多数初中物理课堂采用的都是教师做实验,而学生在下面观看的模式,即使有条件的学校也会进行分组实验,也大都是在教师的告知步骤下按部就班的进行。其实,这种仅仅是简单的被动操作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的限制,使得他们缺失了主动创新的精神,当然,这和新课程标准也是相悖的。

3.初中物理实验设施的落后

我国不同的初中物理学校有着差距较大的办学水平,条件好的学校自然可以投入资金进行实验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对于条件落后的学校,无力购置和更新实验设施,就造成学生不能亲手做实验。甚至在一些非常落后的学校,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学校甚至都没有能力开设物理实验课。

三、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对策

1.加强初中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

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引起对物理实验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摒弃那种担心学生毁坏实验器材和学生人身安全的错误认识。因此,这种落后的管理思想与制度严重地影响着物理实验教学地开展,与新课程理念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严重相悖。学校领导应该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给予重视。

2.实现多样化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改变实验为主的观念。笔者认为,当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多多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三种模式来实现多样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是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分组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实验,教师不能安排过于详细、过于具体的讲授实验,要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的环境。比如,可以为各分组学生准备一杯清水、一杯盐水,让他们只能通过小方木块、铅笔和橡皮泥等教学器材,结合所学的浮力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将他们区分开。根据各组采用的不同实验方法,教师可以展开教学评说,从而牢固他们的知识掌握能力。还可以采用课外小实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改善落后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

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初中物理实验的教育精分投入,并将经费合理地利用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施的采购和更新中。当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日常生活的用品有意识地开发出一些教具,从而共同对落后的实验教学设施进行改进。比如,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如果有学生制作了温度计、望远镜等实验器材,教师也可以以其作为教学资源,既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进行发明创造的兴趣,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器材短缺的问题。

第9篇:中医基础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教学方法;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025

在众多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名者曰: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提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下面,笔者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个教学环节和几种有效做法: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正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 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 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3. 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质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问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这充分说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 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做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 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 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