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1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知识的历史犹如一只伟大的复音曲,在这只曲子里依依次响起各民族的声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1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1)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2)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5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第2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高中物理知识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一项科目,要想学好物理,那么首先就要掌握它的基本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物理知识点必修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1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6、弹力(A)

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21、质点:

(1)没有形状、大小且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是否能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其具体分析。

2、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4、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3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

(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4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物理知识点必修一5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第3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电力企业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对于市场的营销工作。“以电网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的营销中应该遵从的守则。电力企业的营销理念需与市场需求相对应以及与服务地区电力市场营销的现有情况相结合来对市场营销管理理念进行精准的创设。这样电力企业才能以在现实工作中所积攒的经验和自身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相结合,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精细化战略进行实施和对实施后期有所保障,以促使企业在社会和经济上都能收获较好的效益。

1 优质服务在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1.1 优质服务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生产和消费的同时进行,电能服务就变得比较特殊。为了迎合消费者和市场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其的服务质量进行更高的提升,持续地研究新产品、开发新业务是在电力企业对消费者提供最基本的电力服务的同时还必须要做的功课。近几年我国电力企业之间的改革也在一直推行,电力企业已经有了“以发展为主线、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新型管理理念,也对市场进行了更全面和强化的服务,规范了与供电服务相关的行为,对供电中的服务质量有了更大提高。这样对供电服务的整体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对赢得市场和优于其他供电企业有很重要的帮助。

1.2 电力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方法

1.2.1 对传统思想的转变。对优质服务进行增强的基础是从根本上对思想上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如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很大,电力企业应对“两个根本性转变”进行实施以符合社会变化对其提出的严格要求,把服务优质量与高效率作为在市场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因为其与自身的服务质量有相当大的关系,只有在电力企业能够提供出更优质的服务时,自身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得到的收益才会更高。所以,建设和经营一齐发展才是电力企业应该做的,并在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中将服务融合在经营内,将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服务理念。

1.2.2 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保证。保证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是优质服务的前提。只有最基本的保持电网的运行稳定安全才有继续对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可能性,所以在电力的生产、维护、使用、输送的环节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坚决规范操作。

1.2.3 结合市场建立营销技术服务管理系统。为了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全和优质的服务,绝大多数企业都把提高市场竞争性的主要条件定为营销服务。因此,只有在建设营销系统的过程中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才能让自身企业对各种用电群体的要求达到满足。

2 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向精细化定位

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一定要和市场方向相结合,电力企业的中心工作就是对市场营销的定位,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不仅应服从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需求,同时还应为电力企业市场营销需求提供服务。

“以电网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是当前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遵从的守则。对目前“两网”改造的机会进行利用,对限制电力企业供配电网的“瓶颈”进行快速有效的改善,这样才能更加满足消费者对电力企业的最根本的要求,利用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满足,更高效率和全方面地服务于广大消费者。与此同时,对电力企业营销中的各个任务和项目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这样营销目标才能在电力企业中得以实现。

未来,我国的电力营销市场必定会是一个买方市场,电力企业应该把传统建立在卖方市场上的营销方式进行废除,重新形成一个新型的电力营销理念,对市场需求进行积极的了解和适应,制定有着市场活力的电力营销体制和理念。

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还应该实现商业化,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政企分离之后,政府对电力企业还是在进行监管的,所以在电力企业在运作中商业化的同时,对上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和对营销方面的政策也是在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必须遵守的。

3 提高电力市场营销中优质服务的措施

3.1 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

电力企业如果想要在新能源不断开发应用的今天保护自己在能源市场的地位,就必须要对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进行积极的树立,这样才能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得到发展和长期保持。其主旨主要在规范、真诚、优质和方便。可通过对电能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对优质服务体系的积极建立来达到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目的。

3.2 通过对价格政策的灵活运用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电力市场氛围价格弹性市场、价格刚性市场和价格敏感市场,其根据是电力市场根据不同需求所运行的弹性价格。比如对高能耗的工业用户等特殊群体,就需要企业运用“价格”方式对营销目的进行扩大。所以,对当前电力价格政策需要有所改变,比如对不同时间段的用电价格差价进行拉大、对电力市场的细分原则进行逐步完善、积极调整大工业电力市场的用电价格、实施“同网同价”对农村市场进行占领以及对用电价格的时段优惠的覆盖范围进行完善和应用等。

3.3 努力拓展用电市场

对用电进行积极推广,使电能的使用率增加。对用电市场进行仔细的分析做出分类,对用电少的地区进行重点突破,比如对农村电力市场加强推广,提升电网对农村供电的质量,对农村的电力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占领;或者对消费者使用电空调、锅炉或者炊具进行鼓励以取代燃气和燃煤,以此来对电力在能源消费中占的比重有所增加。

3.4 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精细化”完善

电力企业营销信息平台的规划和建立是企业精细化营销管理的技术保障。企业营销信息管理系统中对客户执行层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收集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绝不单单是对营销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那么简单。它会利用智能分类、数据库、系统分析等技术将商业智能真正带入到企业的营销精细化管理中。

第4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一、地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地图使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

地图是一种生动、直观的信息传递形式,在历史课本中,地图能够对文字起到展示和补充的作用。例如,课本文字讲述了战国时期七大诸侯国的位置,但是仅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各个国家的相对位置,而利用地图展示各国的具置,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各国的毗邻情况,而且能让学生对于各个诸侯国的外交和战争策略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另外,地图是一种图片形式,相比于文字更容易记忆。

2.地图体现了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点非常多,各个知识点之间还有着相互联系,仅以文字形式来讲述不仅显得复杂和枯燥,也容易导致学生记忆混乱。而在历史地图中,知识点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多个知识点的同时呈现既体现着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综合记忆。另外,通过引导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根据地图类型选取相适应的读图方法。

高中历史课本中穿插着类型各异的众多地图,不同类型的地图反映的知识类型也各不相同,为了准确获取地图信息,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读图方法。例如,河流水利地图向我们展示的是当时主要的河流与水利工程的位置情况,据此我们需要从地图上了解河流的起始位置,流经的主要城市,水利工程的位置及其连接的主要河流等信息。对于国家疆域图,我们需要读出国家的疆域范围,行政区域的划分及主要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国家不同方位分别与哪些国家相邻等。

2.通过地图对比拓展知识层面。

历史知识之间是相互延承的,反映历史变迁的各种地图之间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利用地图辅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的大量对比来探究地图背后隐含的丰富知识,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古今世迁。例如,通过对比某个城市在不同朝代的名称、位置、管辖范围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就能总结出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明白它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等。

3.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历史地图在课本中占用的篇幅不大,但其包含的信息量却是十分丰富的,利用地图开展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仔细观察和对比,不放过地图中的任何信息来源和信息差异。观察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历史信息的变化和联系,并能带动学生对其中的线索和原因进行探索和思考,促进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加强,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就被培养起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十分有帮助。

4.利用地图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第5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1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1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高中生的个性

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打,历史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是具有较多琐碎的知识点的,因此每堂历史课都有较大的学习任务,历史教师基于教学任务对于课堂时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给学生构造时间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虽然历史教师的讲解工作是最高效的为学生梳理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意义,但是这样的教学没有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自我消化,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也缺少了自主的感受和感悟,久而久之就使得高中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缺少了自我发掘的乐趣,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的降低。

1.2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听讲而对于历史课本缺乏基本的阅读以及理解

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历史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都是基于冲刺高考的目的,这个时候的讲课方式往往是缺乏趣味性的,而学生在传统学习模式之下,习惯于在课堂上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探究以及思考的能力,由此学生对于高中的历史教材也就没有养成基本的阅读习惯,对于历史教材的忽视使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是机械的,也是盲目记忆的,学生往往忽视了优秀历史教材中文字的意义,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和印象加深。

1.3高中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做到给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

高中的历史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延续了填鸭式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根本不放心,将所有的知识都梳理清楚之后教给学生,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考虑不足导致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往往是十分沉重和压抑的,严重的时候,会给学生的记忆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排斥情绪会逐渐增长。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

2.1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记忆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以及乐观的学习心态,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学会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使得学生对于新知识有探索的欲望,并且,为了给高中阶段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高中的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学生适当的肯定与鼓励,在教学讲解的时候为其营造宽松、自由以及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也使得学生大胆的将自己的疑问表述出来,这样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对于当堂课学习的知识也有更深刻的印象。

2.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搜集更多的图文资料加深

在高中历史学习的阶段,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不深,为了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历史知识讲解,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是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为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教材的基础上搜集一些有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图文资料,这样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是深刻的,课堂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3高中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历史课堂上,历史知识是既定不变的,历史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应当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断的创新教学形式,为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深入的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在课堂上采用创新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发言以及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注意与学生交流沟通,确保高中的历史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分析学生遇到问题的原因,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高中的历史教师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的教学素质以及历史知识储备。

3总结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的,历史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较多的知识点,且历史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态度往往是认为其是枯燥无味的,为此,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的探究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多个角度创新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历史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大大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之后高中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第7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学生记忆时会有一定困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自然很低。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生活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知识。

1.明确教学目标,开展生活化教学

由于历史知识的复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盲目让学生记忆知识点,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避免单纯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失去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把历史史实与现实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认识,对一些现象有清晰的解读。例如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反对日本首先参拜靖国神社,这一现象最高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是对于军国主义的肯定,没有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教训,很多国家都会对此行为持反对态度。通过联系史实和生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记忆历史知识,同时能够对当今世界的一些现象进行解读,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强化生活化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往往只是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因素,同时,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学生能够在历史中找到起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当前孔子学院在许多个国家都很受欢迎,但是孔子学院受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这个时候就涉及高中历史知识《儒家思想的形成》,因为儒家思想中有诸多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的观点,许多人都非常认可儒家思想,所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容广受欢迎。

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生活化教学

开展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是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增加教学生活化色彩。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生活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的特效讲解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视觉上能够有一个冲击,能够更加准确记忆知识。例如讲解《》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的小片段或者报纸上的一些照片,让学生对于史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可以开展“鉴别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不同时期的文字作品,让学生鉴别其朝代或者时期,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保证学习效率。

4.丰富教学手段,开展生活化教学

教学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历史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使用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在布置习题时应该注重靠近生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让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知识是简单枯燥的知识,增加生活元素,保证历史生活化教学的高效率。相信只有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才能够保证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5.结语

高中历史在学生高中学习阶段具有重要作用,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开展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更加重要。历史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历史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了解更多史实,保证教学效率的稳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备课效率,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历史生活化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迅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结构;高中历史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2]许霁.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J].新课程(中),2015年11期,144页

第9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问题中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要为学生们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要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这样才能够培养高素质水平的高中生。

1.布置预习任务,课前先预习

为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讲解前要为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先预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问题教学法也就能够在课堂当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同时在学生们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求他们从中寻找发现的问题,在巡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解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要寻找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要求学生们能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出与文本当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好能够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本当中,很多资料是没有涉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多读史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历史思维来分析甚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陆和台湾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知道大陆和台湾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中发生过哪些故事,让爷爷奶奶为自己讲述历史史实。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对大陆和台湾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图片,再结合教材中已有知识适当取舍并加以整理,最后,再网上搜索时事材料结合当前大陆和台湾的局势,进一步预想以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走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置问题,课上多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如果基于问题为中心,那么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的为学生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首先问题设计应该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问题要针对至少一个知识点。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有能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西周的宗法制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宗法制的定义你觉得它与分封制有何关系?这种问题都对照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点,会让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回想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从而巩固基础知识。

其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整体性。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是指要能够将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关于西周分封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想象如果自己作为周王,如何有效的统治管理国家,如何分封土地,在分封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问题会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有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整体的问题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西周分封制。

最好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们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比如在讲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对旧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从横向了解历史轨迹及其之间的联系。

3.反思历史事件,课后会总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学会课后总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宏观角度上能够温习课堂当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构建学习框架,以便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问某个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整体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回想课堂当中讲解的内容知识点,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其次,在温习知识点之后,教师要为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升华。比如在讲完的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日本首相高层等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侵略罪恶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日本的这种嘴脸令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愤怒。请问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们关注当前的时事政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并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既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能够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时事问题,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在。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教师要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课前先预习;在课堂当中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思考;最后,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课后学会总结。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拓展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基于问题为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使得学生们在备考压力下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