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习困难;课前预测;活动设计;课后调查及分析;教学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课前预测及分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源自生活的典型物质乙醇,通过学习其性质,一方面达到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从科学探究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初步建立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概念,为进一步选修有机化学打好知识及方法论基础。
学生已经了解了乙醇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其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初步认识了有机物成键特点,对于化学变化中碳氢键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乙醇结构中出现的碳氧键、氧氢键及羟基的出现对其它化学键产生的影响,则是崭新的内容。因此,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断裂位置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困难点之一。总结历届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出现的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乙醇与钠反应时的有机产物写作C2H5Na。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甲烷、乙烯及苯的结构及性质时,涉及的氢原子都处于等效位置,其活泼性没有差别,因此认识不到羟基中的氢原子的活泼性不同于其它位置的氢原子,从而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出现钠置换其他位置的氢原子或将羟基整个替换为钠的错误写法。
(二)乙醇催化氧化时的有机产物写作CH3COOH。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催化氧化过程的机理认识不清即断键位置尤其是两根不同的键的断裂感到生疏。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在在前面学习的几种典型物质的结构简单,很少涉及原子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羟基的出现使其直接相连的碳上的氢原子变活泼也容易断键的认识感到陌生,同时,学生通常认为有氧气参加的氧化反应往往是与氧结合的过程,因此书写困难。
二、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学思路与关键活动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的两点问题,设计教学思路及说动设计如下:
(一)对乙醇和钠反应,应该加强直观教学,并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乙醇和钠反应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首先通过检验气态产物让学生认识到生成物为氢气,即进一步推测反应过程中钠置换的是氢原子而非整个羟基,这就解决了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容易把乙醇钠写成C2H5Na的问题;其次,通过事实及实验设计定性及定量的研究方法讨论得出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其它氢原子活泼,进一步加深对产物的认识,同时实现官能团的出现决定了有机物的化学特性的初步认识。
具体策略如下:
分组实验:乙醇和钠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讨论交流:1.如何验证气态产物?
2.比较乙醇与钠、水与钠反应现象的不同,说明什么?
3.定性分析:分析乙醇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活泼性是否相同?钠置换的是乙醇中哪些位置的氢原子?(信息:煤油的成分中含有11-16个碳原子的烷烃,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说明什么?)
4.定量分析:假设乙醇中不同位置的氢原子可以分别被钠置换,则1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以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可能是多少?结合实际数据判断钠置换了乙醇哪个位置的氢原子?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有了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定性及定量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羟基是一个性质活泼的基团,它的出现使得乙醇拥有了不同于乙烷的特殊性质,从而顺利引出官能团的概念,在此过程中,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对乙醇催化氧化的性质,仍从实验入手,并增加了检验产物是否具有酸性的实验,避免学生书写方程式时把产物写成CH3COOH。再配以动画演示,突破难点。另外有机反应中将氧化理解为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将有助于学生认识乙醇催化氧化的机理,但鉴于必修教材的学习要求,本节课暂时不讲,留待选修5再进一步学习。因此可以让学生计算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以加深乙醇发生氧化反应的认识。
具体策略如下:
分组实验:乙醇催化氧化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动画:乙醇的催化氧化
组织学生依据动画演示的过程,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化合价,判断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一方面要有对物质结构和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选修阶段不断应用练习加以巩固。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课后调查及分析
(一)学生访谈
通过课后学生的访谈反馈,学生很喜欢实验教学的手段,认为更直观。大部分学生对乙醇的结构尤其羟基的活泼性印象深刻。对于乙醇结构的分析,部分学生能够总结出类比的方法,少数学生对于定量研究的方法感兴趣,对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现象印象深刻,但是由于首次接触此类氧化反应感到有点陌生。
(二)数据分析
在教学前后,分别针对乙醇是否显碱性、乙醇能否用来保存金属钠、乙醇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性、生活中焊接电线前乙醇的用途设计了前诊及后测试题。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点采用的策略有效。
四、教学反思与教学再设计
一、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的冲突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知识结构。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问题1】酸的水溶液显酸性,碱的水溶液显碱性,盐的水溶液显中性吗?
意图:开门见山,从学生已知知识引入问题,引起思考,学生会搜索学过的知识找相反的例子来证明,盐的水溶液不一定显中性,例如Na2CO3呈碱性。
【问题2】Na2CO3的水溶液为什么呈碱性?盐溶液的酸碱性遵循什么内在规律吗?意图:学生知道Na2CO3水溶液呈碱性,但并不知道呈碱性的原因,引起思考,吊起学生的胃口,想知道为什么,有没有规律,若有规律,将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问题3】这些正盐溶液呈酸碱性,说明溶液中H+和OH-的浓度不相等,那这些盐溶液中H+和OH-怎么来的?
意图:盐溶液呈酸碱性,H+和OH-的浓度不相等,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得出H+和OH-来源于水的电离。
【问题4】H+和OH-来源于水的电离,水的电离H+和OH-浓度相等,为什么有的盐溶液H+和OH-的浓度不相等?试从水的电离平衡解释。
意图:从已有知识中的冲突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方向。
【问题5】CH3COONa溶液呈碱性,溶液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有无结合成“新分子”的可能?
意图:①引领学生学会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②突出盐类水解本质的知识点。
请学生自主分析:氯化铵溶液呈酸性的原因。
意图:使学生通过模仿体验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问题6】怎么书写盐类水解反应的方程式?
意图:总结书写盐类水解反应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练习]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能水解的请写出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NH4NO3K2SO4K2SFeCl3NaClONa2CO3
[问题解决]NaHCO3的酸碱性引出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平衡的同步分析。
对比分析NaHSO3、NaHSO4酸式盐的情况。
意图:弄清盐的水解本质以后,加上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基础,学生能够书写盐的水解方程式和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但要熟练,课堂上要多加练习,让他们自己突破难点;Na2CO3的水解方程式要迁移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的知识。强调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方程式要分步写;同时也引出酸式盐的电离和水解平衡的分析,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习。
四、课后反思――在认知冲突中完善认知结构
本节课从教学内容来说,我并没有出新出奇,前半段采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思路,但是,在我看来,能抓住核心问题,接近教学目标的才是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则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练习、反思、总结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一方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而事实上,教材的编排,在我看来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形成盐类水解概念上,采用教材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宏观上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后,我抓住其冲突点:即盐类水解为什么呈酸碱性?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新知冲突随着他们的参与度而慢慢破解,如猜测溶液酸碱性与水电离的关系,模仿教师讲解氯化铵水解的过程,通过“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来内化知识,当然还有后期的盐类水解实质的理解、规律总结,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包括最后分析特征离子对水电离影响的判断,思维逐层递进,盘旋上升。
第一次课堂实施和第二次的区别在于我更加放开了教学环节的预设,给予一大块空白留给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最后大刀阔斧的总结盐类水解定义、实质、结果和水解规律。而学生如果深刻理解了盐类水解实质,抓住了核心要义,所有问题自然水到渠成。经过一番压缩,我有了更多的教学时间来提升和扩展知识内容,如酸式盐分析,和特征离子对水电离的分析,这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段,给予新的冲突,反馈学生是否形成平衡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微观分析的思维方式,这对本专题的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江苏高考模式;化学作业设计;层次和成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9-0084-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目前江苏高考模式为“语数英+选修”,高考中语数英三科计入总分,选修则划分等级。高考的竞争即语数英的竞争,作为选修科目化学,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个学校针对选修课时一减再减,但高考对化学教学容量则没有减少,另外学生也越来越不重视,化学作业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师感觉时间不够用,又担心学生不重视,教师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难度大的、容易的“一锅粥”的布置给学生,结果则适得其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降,个性得不到发展,潜能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作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仅限于书面作业,主要针对知识的巩固与解题技能的训练,模式单一,单调乏味,学生兴趣下降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强的作业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情。例如,高一化学内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们去记忆,“方程式抄几遍,明天检查”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把记忆方程式变成班级之间的比赛或者小组间的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点。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选用材料”实践活动:角色扮演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不会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在充满乐趣中完成了作业。
实验探究式作业、总结反思型作业,自主整理作业,应用所学知识写篇小论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仅学生知识点记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作业精选习题、关注质量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答案是丰富多样的。若教师在课堂上对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把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中在电解原理上,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复习了原电池原理。
再如,学生在解答涉及实验操作题时常常说不清楚实际操作及方法,在做此类题目经常是瞎猜乱碰,没有章法。我选择了这一例题:KNO3与NaCl的分离(如右图)方法?参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热蒸发、趁热过滤。
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的,即使是模拟试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学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这类题目学生容易出错,如果我们精讲这一题目,帮学生分析归纳,重点在两个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类似KNO3物质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学生即会举一反三,碰到类似的题目迎刃而解了。
三、作业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每班学生都存在差异,个体智力、能力、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均可分为上中下三类。教师布置作业若不重视差异,缺少层次性,则不利于成绩薄弱的同学的转化,同样也不利于成绩优秀同学的发展。成绩薄弱的同学更需要教师的关心与指导,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优生免受“饥饿”之苦呢?这就需要教师布置作业时考虑学生实际,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准备“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冲刺A等级的同学和保C的同学座位是分开的,他们的习题也是不一样的,难度的不同,给冲A的同学提供好的帮助,同时增加了保C同学达级的信心。
四、作业内容体现复习性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本节课秉承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分析并总结,进而掌握重、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教材分析:盐类水解是在化学平衡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从知识结构中讲是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之后又一个平衡体系。其知识点多、面广、综合性强。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找规律,通过实验归纳出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第二部分是查原因,以水的电离为基础,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水电离的H+和OH-生成弱电解质的趋势,揭示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同时深化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识。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对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水的离子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三部分是谈变化,主要讨论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其应用。本节课主要解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问题即可。
学情分析:学生刚学过化学平衡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也已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以上均为本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自主讨论,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
(2)掌握盐类水解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和课堂中科学探究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已学知识来学习未知知识,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人生观。
(2)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修改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盐类水解平衡的建立,建立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4)通过盐类水解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点: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五、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药品(NaCl、KNO3、Na2SO4、KAl(SO4)212H2O、NH4Cl、Al2(SO4)3、Na2CO3、NaHCO3、CH3COONa)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广泛pH试纸)
七、教学过程
前一周分配各组完成的预习任务,课堂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1、帮助父母在家蒸一次馍头,在此过程中,细心观察整个过程,并思考:(用于除去发酵面中酸味的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蒸出来的馒头中有很多“小房子”,那是谁的“家”?(查阅资料,该物质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
2、你知道泡沫灭火器里装的是什么药品吗?为什么可以灭火?如何使用泡沫灭火器?
3、到实验室配置0.1mol/L FeCl3溶液,并观察所配置的溶液。然后查阅相关资料.
每组一名学生将本组预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幻灯片进行解说,其他学生倾听并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实验:用pH试纸分别测定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NaCl、KNO3、Na2SO4、KAl(SO4)212H2O、NH4Cl、Al2(SO4)3、Na2CO3、NaHCO3、CH3COONa。
分三组用pH试纸分别测定桌上三种溶液的酸碱性,并记录,分析,归纳,得出水溶液呈中性的有:NaCl、KNO3、Na2SO4,水溶液呈酸性的有:KAl(SO4)212H2ONH4Cl、Al2(SO4)3;水溶液呈碱性的有:Na2CO3、NaHCO3、CH3COONa。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盐溶液的酸碱性和组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并对上述盐进行分类。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一、盐的组成和盐溶液的酸碱性
设疑引导学生思考NaCl、NH4Cl、CH3COONa溶液为什么分别呈现中性、酸性和碱性。(以CH3COONa为例)
1、根据电解质理论,CH3COONa溶液中都存在哪些离子?
2、这些离子在水溶液中有无弱电解质生成?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
水解方程式:CH3COONa+H2OCH3COOH+NaOH
在水解方程式中为什么用可逆符号,而不用等号?
醋酸钠水溶液c(OH-)增大是CH3COO-水解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因水解反应而增加的OH-又能与弱酸(CH3COOH)发生中和反应,从而抑制CH3COO-进一步水解,最终达到水解平衡,故应用可逆符号,而不能用等号。
1、NH4Cl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并写出水解方程式。
2、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实质是什么?
根据CH3COONa水溶液来分析并讲解NH4Cl水溶液的酸碱性,并写水解方程式。
二、盐类的水解
1、概念:盐溶于水时,盐电离产生的阴、阳离子可分别与水电离产生的H+和OH-生成弱电解质,使溶液中c(H+)≠c(OH-),而使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这种作用叫做盐类的水解。
2、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3、结果:盐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1、根据盐类的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铝、明矾、硫酸钠和硝酸钾水溶液显酸碱性的原因。
2、写出明矾、硫酸铝、碳酸氢碳酸钠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并总结规律和注意事项。
1、多元弱酸根离子分布水解。
2、盐类水解程度很小,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
1、盐类水解和酸碱中和反应有什么关系?
2、盐类的水解液属于离子反应,在认识水解反应原理的基础上,你对高中化学必修课本中所学到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无新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1、盐类水解时酸碱中和反应的逆过程,中和反应时放热反应,则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水生成一条可扩展为有弱电解质生成。
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投影泡沫灭火器及其内部结构,再请第二组同学为大家解说,并写出泡沫灭火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Al3++3HCO-3=Al(OH)3+3CO2
4、盐类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都弱都水解,越弱弱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25℃,HF的电离常数为7.2×10-4,H2CO3的第一步电离平衡常数为4.3×10-7,NH3H2O的电离常数为1.77×10-5,讨论NH4F和NH4HCO3溶液的酸碱性。
八、教学反思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活动”,这是“活动单导学”的主线,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二是“活动单”,这是呈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方案等教学要素的平台,是“导学”的主要手段。三是“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活动单导学”的若干实施要义。我们以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这样一个“大活动”串联课堂上各个环节中的“小活动”,并且强调把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些带有操作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以区别于一般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现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中《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类的水解》新授课的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加以说明。
一、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按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江苏省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物理·化学·生物)》,我们将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的内容拆分为两节课——《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类的水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本文讨论的是其中的第1节课。
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我们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2)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水解的原理。(3)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过去提的“教学目标”往往被异化为“教的目标”,甚至是“教的任务”;而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我们直接提出“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为学而教”的教学理念。
笔者任教的班级共有学生40名,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我们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5人,由小组成员民主推选组长1名,组长对内(小组)负责协调组内的学习活动,对外(班级)负责安排展示、交流、汇报等活动。
二、活动设计与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将本节课的“活动单”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明矾净水”实验,引出本节课主题——盐类的水解。然后,请学生齐声朗读本节课的3个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带着目标开展课堂活动。
【活动1】 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其规律
1.测定表1中所列盐溶液的酸碱性,并根据形成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将表1中所列的盐进行分类。
2.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归纳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类型之间的关系,完成表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强调实验操作规范,提醒组内合理分工,最终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然后,教师请4个学习小组(抢答)展示实验结论,另外4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接着,教师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展示、评价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打分(以10分为满分)并把分数公布在黑板上。
【活动2】 理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及其规律
1.阅读教材第55~56页,填写表3。
2.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盐类水解的本质与规律。
活动2“理论探究”是在活动1“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探究,第1个“子活动”中,我们将教材第55页的表格进行了改造,主要是增设了表3中的第4、5、6三行,也就是搭建了“盐电离出的离子”、“水电离出的离子”、“结合成弱酸或弱碱的离子”三个“脚手架”,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教材第55~56页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活动,逐步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第2个“子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从“水解条件”、“显性规律”、“水解本质”三个方面总结。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安排活动一中“评价”的4个学习小组展示,除了要求书面展示学习成果,还要求派1名代表到讲台上脱稿讲解;另外4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如有不同意见,可以指出并面向全班说明理由。接着,教师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展示、评价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打分(以20分为满分)并把分数公布在黑板上。
【活动3】 学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1.阅读材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律。
(1)多数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小,存在水解平衡,故方程式中一般用“”,一般不写“”或“”。若水解生成H2CO3、NH3·H2O等,一般也不写成分解形式。
(2)多元弱酸根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但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3)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常常看作是一步进行的。
(4)难溶盐一般不考虑水解。
2.根据上述规律,请写出下列盐发生水解的离子方程式:(1)KF。(2)AlCl3。(3)Na2S。(4)Na2CO3。(5)Fe2(SO4)3。(6)NaHCO3。
活动3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重点,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的基础上完成6种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互评。然后,教师请8个学习小组依次展示学习成果,并按序号“推磨”评价。接着,教师对各个学习小组6种盐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并强调注意事项;再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展示、评价情况,进行打分(以20分为满分)并把分数公布在黑板上。
【活动4】 练习反馈
1.下列溶液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是()
A.K2CO3B.NaHSO4
C.Na2SD.FeCl3
2.下列物质溶于水,由于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的是()
A.P2O5B.NaHSO4
C.CuCl2D.NaF
3.25℃时,pH=11的NaOH溶液和NaCN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相等
B.前者比后者大11倍
C.后者是前者的1011倍
D.后者是前者的108倍
4.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
5.(1)将a mL 0.1 mol/L的CH3COOH溶液与b mL 0.1 mol/L的NaOH溶液混合。
①若酸碱恰好发生中和反应,则ab。(填“>”、“<”或“=”)
②若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则ab。(填“>”、“<”或“=”)
(2)将a mL pH=1的CH3COOH溶液与b mL pH=13的NaOH溶液混合后,恰好发生中和反应。则混合后溶液呈性,ab。(填“>”、“<”或“=”)
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是师生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问题,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或方式,组织后续教学,减少教学障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本节课我们设计的“反馈练习”共5题,满分为40分。其中,第1、2两题的设置目的为巩固新知,每题赋5分。第3、4两题的设置目的是在复习新知的基础上适度提升、综合,每题赋10分。第5题的设置目的为联系新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此题赋10分。5道题目限时10分钟完成。学生完成后,教师公布参考答案,学生自行批阅、计分。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答题中的错误,在全班回答正确的学生中“招标”小老师,面向全班讲评;并根据讲解情况,给小老师所在学习小组加分。接着,教师总结、提升“课堂反馈”情况。
【活动5】 自我完善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整理学习成果、心得体会并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解自己的思维导图,请学习小组内的其他学生评价、完善思维导图。然后,教师请8个学习小组依次展示并讲解思维导图。接着,教师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展示、讲解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打分(以10分为满分)并把分数公布在黑板上。
最后,教师总结各组得分,评选出4个本节课的优秀学习小组,对其余学习小组提出改进建议和希望。
三、教学体会
(一)限时讲授
学生学习最大的问题是依赖,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包办。新课程实施至今,对一些课堂而言仅仅是“雨过地皮湿”,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的“垄断”现象依然存在。正是由于教师的包办,滋生了学生的依赖现象,滋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觉得“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改,改了学生就更没有能力学了”,“我辛辛苦苦地讲他们都没有弄懂,让学生自己学一定更糟糕”。其实,学生是容易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能不能“革自己的命”。由于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教师讲授的时间约为10分钟,其余均为学生活动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
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兵教兵”的优势。学习小组间,竞争、分享,起着“兵练兵”的作用。而且,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心理“栅栏”,合作起来更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理解了小组合作只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回到自主学习,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提高。只要学生真的学起来了,只要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了,教师就根本不用担心学习的效果。因此,组织好小组合作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三)充分展示
传统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展示是非常有限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在教学中的作用,将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资源的作用,我们反对一问一答式的浅表展示,提倡书面展示加上口头讲解:不仅展示是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不仅展示思维结果,更要暴露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其他学生评价展示内容,不仅要求评价正确与否,还要求说明理由以及有没有更好的想法,以此来拓宽展示的空间。事实表明,这种展示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思维容量,超出教师预期的好点子、好方法,甚至好经验屡屡出现,学生的成就感因此油然而生。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的达成变得自然而然,综合效益远远胜出传统课堂。
参考文献:
[1] 丁非.“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筹划与设计[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创新 ; 教学方法 ; 乙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8-01
在实行高中新课程标准之后,教学创新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在教学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下面以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3节乙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本人的创新方案。
一、教学流程安排的创新
对于乙醇的教学,一般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创新的流程是:新课引入(生活中各种酒的知识常识及与酒有关的诗句)乙醇物理性质乙醇分子结构乙醇的氧化反应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用途全节课知识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创新教法的改进是把乙醇与钠的反应从乙醇分子结构之前学习调整到乙醇的氧化反应之后学习,这一调整的优势是更有利于突出官能团的教学,这样从烃到烃的衍生物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更自然。这样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法创新
一般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利用乙醇与钠的反应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上,从乙醇的分子式推导乙醇的分子结构应在选修5的教学中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定量实验来完成,因为在选修5的教学中要学习从有机物分子式推导有机物结构的方法,涉及到方法论的教学,把选修5的教学内容提前到必修2中来学是违背认知规律的,是没有全面把握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整体安排,因此在必修2的教学中不宜作此推导。而创新的教法是:给学生时间提前预习,由学生直接写出乙醇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而老师则结合分子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作重点讲解,这样来进行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乙醇化学性质教法创新
乙醇的化学性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般教学法只注重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而忽视了乙醇氧化反应的教学,而创新教法则突出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教学。乙醇的氧化反应有三个方面:①燃烧②催化氧化③被强氧化剂氧化。以乙醇的催化氧化为重难点,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采用了灵活变化的设问形式为学生营造科学逼真的探究情境。对课本P74实验3-3进行了多重改进:1.把变黑的铜丝分两类实验,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趁热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小烧杯中观察现象,另一类实验小组把变黑的铜丝立即伸入酒精灯的内焰灼烧观察现象,两者都能使变黑的铜丝又变红,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2.对实验现象认真分析、严密推理,对于乙醇催化氧化过程中官能团的变化及断成键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写出分步反应的方程式及总反应的方程式。3.进一步追问由黑变红的铜丝表面是否有氧化亚铜生成?怎么检验?相应地补充验证实验即把变红的铜丝伸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4.催化氧化实验中的催化剂是过渡元素铜或银的单质,引出人体内的生物催化剂酶对乙醇在人体内转化的分析,进而引出检验酒驾的方法最终导出乙醇与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及高锰酸钾的反应,并补做乙醇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实验。
这样,乙醇的氧化反应教学的整个过程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自然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亮点纷呈。
而对乙醇与钠的反应的教学则主要分析现象而不涉及定量实验,并跟水与钠的反应现象作比较,这样处理教材既讲清了性质又主次分明。
四、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教学的创新
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官能团概念及烃的衍生物概念的教学。1.列表比较羟基与氢氧根。2.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将卤代烃分一元卤代烃、二元卤代烃及氯代烃、溴代烃等。
五、知识归纳教学的创新
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时,采用了知识原理线、应用线、社会价值线三线并行三线熔合的立体总结新模式,统摄全部内容又简明清晰。
参考文献
一、学习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主要从化学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实际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归纳类比、前后联系、横向、纵向统摄整理的方法,形成网络化和系统化知识体系,并在习题训练和考试中不断总结、检验和完善,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储存与调用。
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通过类比的方法建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如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的学习、可逆反应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化学平衡原理与电离平衡原理、原电池原理中的电极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等。比较的内容是相同点、不同点、使用范围,结合具体的问题实例进行应用。这样在复习过程中就能将一个概念或原理的复习变成一组概念或原理的学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益,并能建构应用性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方法的运用
在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思维方法、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思维方法就是学会怎样去想,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主要是怎样去做。三种方法的核心是思维方法,因为解题方法和实验方法是建立在思维方法的基础之上。这里介绍在学习中应用最多的几种方法。
(1)学会将新情境下的问题还原成已知的化学原理的思维方法。当回答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与我们获得知识和方法时的背景不同,题目提供的信息是新情境(如生产、生活、科技、社会问题等)为背景,以学科内综合知识为载体,通过新情境和新问题全方位地考查能力。新情境下问题的解答都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应用,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原理来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锻炼分析综合能力与推理能力。
(2)学会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的解题方法。由于高考试题中的化学试题都是学科内综合试题,试题是以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设计的,解题时需要通过分析,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先解答简单问题,然后对几个简单问题的结果进行综合,这样就容易解答综合试题。因此学会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问题的方法是复习中学习的重要解题方法。
(3)学会实验假设、操作和设计方法。在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内容有常见仪器的规格与使用、常见物质的制备、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多种基本操作的组合、实验的安全性等基本实验内容。化学实验试题每年都在创新,从每年高考情况来看,实验试题是高考失分最多的试题之一。因此在实验部分复习时,要学会针对试题创设的实验情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三、注重基础,落实细节
第一轮复习注重基础要突出教材。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要注重化学主干知识,突出复习重点。
要注重规范,落实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书写和表达的正确、规范,决定高考的成败。要加强化学用语的落实训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作业练习,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位于左边的正确书写;要训练培养学生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的表述;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四、研究“纲”“题”,把准方向
关键词:复习有机推断与合成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内蒙古从2009年实行人教版新课程,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理综考试中化学选考题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出题形式主要是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复习选修5《有机推断与合成》之前,我已将人教版新课标2010~2011年的高考题认真做过,发现选考题中的有机推断与合成这个题目既注重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临场模仿能力。比起课改前的有机推断高考题,少了些偏、难、怪题,多出了很多新课程的新考点,如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读出信息、会识别键线式结构等。下面是我学习新课标高考大纲,理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理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的特点,让学生领悟有机化学学什么
1. 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出题的主流形式是通过框图的形式,以有机合成为主线,推断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新课程实行后,加大了以重要工业原料为反应物,结合农药和树脂的合成为背景,从“绿色化学”理念出发,选取从原料到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的素材,围绕合成路线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和新引入官能团(羰基、酯基、醚键)的名称和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结构简式的书写、分子式的计算和分子结构的确定、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种类的判断及书写、有机实验操作和现象、合成有机高分子的方法——逆合成方法等。
2. 主流题型提供的条件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特征反应条件及相互关系,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进行推断。
3. 很多试题还提供大学有机化学中的陌生信息,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有临时模仿能力外,还要有获取、应用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经常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等这些常见物质,考察以碳碳双键、三键、苯环、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为中心的相互转化和性质。
二、教师在教学生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时,要明确不同阶段训练学生什么
1.第一阶段教学中必须重视主干核心基础知识的夯实、梳理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有机推断与合成这个题目要凸显高中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虽都是较为基本、较为典型的知识,但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较课改前,加大了对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缜密性的考查力度。所以有机推断与合成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首先,在学生答题中,我们要让学生高度重视规范表达,如官能团名称、符号的书写是否正确,书写方程式时要注意规范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简式,反应条件不能漏写,以及小分子物质水等不能写丢。
其次,教师要做到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分不同小专题梳理有机知识,使核心知识结构化,实现有效的知识运用。最低起点是学完《烃的含氧衍生物》后教师要让学生抓住“一官一代一衍变”,做各类烃及烃的衍生物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及反应类型的表格总结,即各类有机物通式、代表物官能团结构、性质,奠定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思路及体系。
再次,帮助学生做涉及衔接机化学反应的几种无机物的重要反应辨析小专题并熟练应用。另外,我还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解密”官能团、点析三类羟基、有机推断“题眼”等多个小专题进行了整合教学,我认为不要因时间紧而忽略这部分的训练。
2. 第二阶段要善于抓住有机推断中的核心问题
问题1:寻找推断题的突破口——典型现象、典型条件
问题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整合教学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整合教学可从(1)烷基异构法:丙基(2)、丁基(4)、戊基(8)异构体书写反复训练、检测;(2)加加减减(残基)法;(3)基团灵动翻转、插入、拆分法:凡是书写、判断多氧烃的含氧衍生物要想到用“灵动翻转、插入”法书写,有酯的结构的同分异构体要想到“拆分法”。一定结合典型例题重点练好C3H6O2、C4H8O2、C5H10O2、C7H6O2、C7H6O3、C7H8O、C8H8OX、C9H10OX (x=2、3)等含有-COO-、-COOH、-OH、-CHO等官能团的类别、位置、碳链、限制性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与判断。
同分异构体的复习技巧,要能从实际情境中剥离出同分异构体的高考考点并以此设计问题突破难点,再放回到综合情境题中去训练学生。
问题3:强调能形成环状有机物的反应
能形成环状有机物的反应有二元醇和二元羧酸酯化反应、羟基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酯化反应、氨基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多元醇分子内或分子间脱水。
在这些成环反应考查中,往往都会在起始时给个分子式或最后给个分子式,解决这类题的最好方法是熟练应用不饱和度,在教学中根据分子式的不饱和度,来推算成环前和成环后的结构。
问题4:充分利用不饱和度
在解题中,往往会在推断框架图中会出现有机物的分子式,这时,我们不仅要通过该物质的连续反应来判断存在的官能团,还要充分利用不饱和度,来确定该物质的具体结构。
3.第三阶段要不断训练学生明确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确定物质的结构。所以,必须在全面掌握有机物代表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及官能团的性质与反应的前提下,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审清题意、用足信息、积极思考。
A.审题 (四看):通读整个题目,信息与设问
(1)分子式:求不饱和度—预测官能团
(2)结构简式:观察官能团种类、位置、碳链—从分类想性质
(3)框图: 找特征反应试剂、条件、新信息标志;分子式、结构式的变化—想转化
(4)文字:可以转化为框图
B.解题:记录局部—界定、拆解问题—寻找突破口、上下求索—接受、吸收、整合信息
C.答题(四会):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中文字(名称、数字、文字、答题)
D.解题方法与策略应用—从不同角度用好每一道典题,例如2010年北京高考题28(解题方法、策略、题型特征见下面表格):
28.镇痉药物C、化合物N以及高分子树脂( )
(1)A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1)A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2)A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与H2 反应生成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3)酯类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15H14O3 ,其结构简式是 。
(4)A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扁桃酸( )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写出其中一种含亚甲基(-CH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6)F与M合成高分子树脂的化学方程式是 。
(7)N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一、2012年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及近4年福建理综化学试题的启示
四年来,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命制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在试卷结构、试题类型、分值设置等方面均有比较成熟的做法。2012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各方面均保持相对稳定,较为平和。试题内容严格按照福建省教育考试院《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不超纲,无偏题、怪题。试题既注重对化学学科素养的考查,也体现高考的选拔性,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2012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特点如下。
1.试题知识点覆盖面广,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
这一特点是近四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的显著优点。2012年试题考查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操作等主干知识,重在考查三基,力图扩大知识的覆盖面。试题还注重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依然重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全卷考了4个化学方程式,其中1个考查课内,3个是根据信息书写。
2.试题难易结合,凸显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近四年福建试卷都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融合。7道选择题仍以基础题为主,3道客观题重在落实“三基”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设问难易编排顺序合理,难度控制恰当。2道选考题既体现选修模块特点,又重在考查学生应用概念、规律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012年福建高考理综化学试题考查基础知识约占50%,确保学生能拿到基本分值。例如,2012年试题选择题第6、7、8、10题;第23题的(1)(2)小题;第24题的(1)(2)①小题;第25题的(1)小题;第30题的(1)(2)(3)小题;第31题的(1)(2)(3)①②小题。这些题目一般学生均能作答。
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能力、推断能力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符合高考试题的选拔性要求。例如,选择题第12题,这题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要求较高的题目,题给信息量大,考查学生能力全面,尤其是读图能力要求较高。其中D项还要注意横坐标的数量级,要求学生要细心。再如,2012年试题的第23题第(5)小题;第24题的(2)②(3)小题;第25题的(1)小题;第30题的(3)(4)小题;第31题的(3)(4)小题,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
3.试题朴素简练,有利于考生水平正常发挥
试题无过多冗长的文字叙述,没有花哨的铺垫,表述明晰、图示简洁、答案明确简练。多处设问直奔题旨,较好地控制了试题的阅读量。如第23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5个小问各不相干,独立成题,简单明了。第24题没有了复杂的工艺流程,没有在流程上设置障碍,问题设计平实。平衡常数计算简单,只要代入即可,没有复杂的数学变换,降低了难度。这体现了试题的简约性原则,致力追求自然朴实的风格,将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的教学。
二、2013年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1.加强集体备课力度,提升教研实效性
提升教研实效性,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是取得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强调做好以下几点。
(1)集备活动要加强纲本学习。
教师们要做到将教材烂熟于心,深入解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2013年高考考试说明还未出台的情况下,2012年《考试说明》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研组、高三年备课组要开展以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主题的集备活动,反复研讨准确把握高考考点的范围和要求层次,该删除的一定要删除,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该突出的一定要突出,少做无用功,提高实效。
(2)集备活动内容要明确。
针对高三年复习的特定情况,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要重点商讨并明确以下内容:复习课的进度、复习的重点如何体现、复习的难点如何突破、复习课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切实提高高三集体备课的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3)集备活动要研究近年来全国各地真题,分析命题趋向。
尽管不同时期、地区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大致相同,但每年的高考命题人员不同,题目呈现方式不断在变化。但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化学高考试题,命题手法基本相似,题目不偏不怪,不超纲。特别是涉及知识点、能力考查点几乎都是相似的。这就提醒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近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综合变化点和创新点。对于近年的高考试题不仅要做,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命题专家的思维特色和命题风格,分析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和难易度,从而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说题”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教研活动。在集备活动中,可尝试通过说题来共同分享研究高考试题的成果,丰富教研活动的内涵。“说题”的基本环节有:选题、做题、说题。其中说题内容包括:①说题目的背景。分析题材背景、知识背景、方法背景等,还有题目的出处、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选择本题的目的;②说题目的解法。就题论题进行思路分析、解题操作、一题多解;③说题目的教法。简明扼要地说明题目的教学方法,即说怎样将题目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和规律有效地教给学生;④说题目的拓展变化。即其他的命题方式,一题多变。通过说题,提高教师选编习题试题的能力,提高试题评价和命制水平,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改革复习课堂模式,在课堂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近四年的福建理综化学高考试卷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提升学生能力更是应对高考最有效的做法。
复习课堂如果只有教师讲授和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思维不灵活,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差。所以要探索创新合适的复习课堂模式,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知识点的复习,还要关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帮助。以下几种复习模式可以选择应用。
(1)更多地使用问题和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来源。更多地用问题和任务去引导和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获取信息、动手、相互间讨论的机会。化学课堂观察研究发现,这样的课堂将不仅更加高效,而且对学生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定势思维和求异思维等的提升大有裨益。
(2)注意在复习课前后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复习知识,而且对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将更加深刻。通过建构“思维导图”,学生将对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审视,举一反三,达到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境界。
(3)在习题讲评课上,偶尔尝试让学生来“说题”,精选合适的题目让学生上台讲评。除了调节课堂气氛,这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学生“说题”过程中所暴露出认识上的缺陷,外化的思维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资源,使教师的复习和讲评更有针对性。
(4)习题的讲评一定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通过一道题的讲评,学会一类题的解法。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从他习题的讲评就可见一斑。切不可停留在只对对答案,就题论题的肤浅做法。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多种可行的方案,举一反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制性、深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3.三轮复习要明确阶段任务,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明确不同复习阶段的任务,注意复习节奏。教师要认识到重要的不是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千万不能盲目地赶进度而不注意复习质量。
第一轮侧重于“三基”的夯实。基本按照课本的知识序列,分单元进行全面复习。对所有知识点要进行地毯式的清扫,不留死角。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精选习题,要考虑习题对所复习的知识点是否有针对性。这样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讲评效率。这一阶段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整理,单元过关是搞好这轮复习的关键。在这轮复习过程中也可先让学生尝试做做真题,让学生对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有个大致印象。
第二轮重在提升综合能力,克服遗忘。专题训练、综合训练、理综训练滚动进行。这轮复习的前阶段对于重要的专题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强化。重要专题如下:a.阿伏加德罗常数;b.氧化还原反应;c.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d.离子的鉴别与离子共存;e.盐类水解——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f.pH的计算;g.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变化规律;h.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的运用;i.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j.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k.简单有机物的性质;l.化学计算;m.选考内容等。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强化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这轮复习的后阶段要根据高考试题的题型特点按题型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选择题应专门做限时训练,确保准确率。此外,对于化学反应原理题、化工流程题、实验题、选考题等题型集中突破,分类过关。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学生解题速度,答题规范的训练,提高得分率。这个阶段对外来的信息卷要精选、精练、精评,坚决摒弃偏题、怪题、老题,坚决避免只做不讲或讲解不到位。注意着力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化学科成绩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指导学生做好对试题涉及知识点、解题策略和方法、解题规律和解题失误的反思。
第三轮为冲刺阶段。注意回归基础,回归教材。教材是考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最原始载体。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理清教材各章节基础知识,纵横联系,前后比较,把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是一种融知识、能力、体能、心理等因素的综合性竞争。这个阶段还要注意调节应试心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战高考。
4.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教学与训练,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和规范解题能力
(1)教师要坚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用语表达,对于重要的化学用语,要经常在板书上体现,以便于学生模仿掌握。
(2)教师每节课都引导学生规范书写,要做到书写准确、规范、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