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关于柳树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柳树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柳树的诗句

第1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随着呼叫中心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更多的外资企业服务链条向中国内地产业转移,笔者认为中国呼叫中心的人员流失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那么员工的流失管理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长期钻研的难题;而如何应用员工的数据和行为来前向管理流失,则是笔者在本文希望探讨的重点。

笔者所在的呼叫中心每年面临着较高的人员流失压力,前期我们针对有离职意向的员工采取了许多人员关怀和挽留的举措,但实际成效一直不明显,人员流失率没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我们通过抽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前期流失管理举措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在于事后开展,在员工提出离职的时候一般已下定决心,甚至已经找好新工作,各种挽留举措很难影响员工的决定,而如果能够将流失管理工作前移,在员工尚未萌发不满情绪或处于犹豫期的时候及时介入,则对人员的流失管理帮助较大。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在对流失员工前期的大量数据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具有一些共性的表现形式。对质量效能数据和员工行为进行统一归纳分析,我们在将其固化为“数据行为看板”后提供给班组长,作为发现离职倾向员工的一种管理工具,方便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于行为和数据表现的不同程度开展相应的流失管理举措,让流失管理工作更具成效。

一、“数据行为看板”简介

通过选取公司近年内114名离职员工进行抽样调查以及与对应的班长、主管等管理者进行访谈,发现具有离职倾向的员工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特点:数据波动和行为异常,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共及数据变化较为显著。

具体来讲,我们发现抽样中60%以上的离职员工前期会出现数据波动较大,如质量、效率等数据平均下降7.5个百分点;而40%的员工行为模式出现异常,包括出现迟到早退、言行消极等状态,并且异常的程度与离职倾向的严重性和提出离职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根据对数据波动和行为异常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分级,制定分级别、分周期的流失预警机制,根据数据及行为有效监控,建立流失管理监控的小工具,将可以有效做到“流失管理往前做”。

二、“数据行为看板”应用

我们在抽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数据行为看板”,分为数据看板和行为看板两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分别谈谈其应用。

1、数据看板

针对员工出现离职倾向的数据波动特点,结合过往的流失管理经验,从满意度、首问、效率、考勤、绩效等五项维度,通过“三时段”的全面监控,形成具有三级预警的数据监控看板,不同程度的预警对应启动不同层级管理介入机制。

数据看板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而发现员工的数据波动以后可以根据不同呼叫中心的运营特点和关怀举措来采取不同层级的相关管理介入,如常规的面谈、针对性地给予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关怀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2、行为看板

通过用“行为”看“心态”,结合114名员工的调研和管理者访谈,我们发现了员工离职倾向的十大行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具有离职倾向的四级别严重程度和出现行为异常的时间四阶段维度的“行为看板”。

针对发现的不同程度离职倾向,我们可以列举一些常见的管理措施:

1、离职倾向“轻”:此阶段员工表示为“抱怨饭堂饭菜差”、“仪容仪表常改变”、“微博QQ常更新”,而这些表面症状最容易杜绝,班长要及时关注并针对性地采取管理介入。

2、离职倾向“中”:此阶段员工表现为“沉默寡言不议论”、“迟到早退电话多”,班长介入的时候要同时注意相应的负能量行为对于整个团队的影响。

3、离职倾向“重”:此阶段员工表现为“加班排班多反感”、“长假短假厌上班”、“宣贯要求遭忽视”,在此阶段班长和主管的面谈已经效果不大,需要提出来获得相关团队和部门的支持,如现场管理、排班等相关团队的介入,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疏导、解释、改善工作。

4、离职倾向“严重”:此阶段员工表现为“同事关系突变化”、“厌工抗拒显倾向”,此时员工的离开意向已经十分明显,随时会提出离职申请,在此管理团队可以针对员工的离职特殊原因深入面谈并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和解决,看能否在最后一步进行防守。

三、实践成效

第2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政发〔1999〕第14号)中关于“对经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所需要的外省市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经人事部门批准,给予工作寄住证,享受本市市民待遇”及“鼓励留学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本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对以上留学人员,经人事部门认定,给予工作寄住证并享受本市市民待遇”的具体规定,现将上述人员在京购房问题通知如下:

一、凡持有市人事局核发的《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上述人员,均可在本市行政区内购买内、外销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存量房(四合院除外)。

二、市、区县房地产交易及权属发证部门应给持有《北京市工作寄住证》的上述购买人办理相关手续,并按现行有关规定收取税费。

第3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阅读古诗词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诗词中的名句更是朗朗上口,给人启迪,“欲穷子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人们不断地前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印象深刻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诗句,注意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写出来。

写作指导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古诗一直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我们在学习中还有很多古诗没学过,不少诗句也很难理解,那该怎么办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个小小研究员,写一份古诗研究报告。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如果我们能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下来,就成了研究报告。

本次习作在写作之前,同学们要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不明白的诗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仿照例文进行研究。例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弄清诗句的情况

研究诗句,先要弄清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研究报告》中是这样交作背景的:“当年,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他是个性格很豪放的人。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思念着自己的家人,直到天亮,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小作者习作前一定认真查找了资料,所以才把词的背景写得如此全面。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

如果能结合作者的一些生平故事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更好。古诗语言简练,一些词语的用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理解诗句意思又是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所以要想读懂一首诗,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你可以根据注释来理解,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研究诗句的意思。请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

三、体会诗歌的感情

这是古诗研究中最难的一步,若能结合生活谈自己的理解,那就标志着你已经真正地弄懂了这首诗的含义。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句,就可以联系生活中那些面对困难不屈服、性格坚强的人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唐诗故事》《古诗文诵读》等)、网络等渠道来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及时作好相关记录。最后把你的研究成果按一定的顺序,条理清晰地写下来,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当然,你也可以创新。相信你通过研究,定会有许多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增长不少知识。同学们,赶快开始我们的古诗研究报告吧!

精彩推荐

《一句印象深刻的诗句》《思乡之佳句》《最美好的祝愿》

第4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我们老师需要选择适宜的诗歌题材和内容,引起幼儿学习诗歌活动的兴趣。

1.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

对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辨认能力有限。因此,应选择篇幅短小,诗歌内容重复较多的文学作品为主。小班诗歌《春风》就以中心词“吹”出发,一系列“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蝴蝶、吹醒了青蛙、吹得小雨轻轻下”的格式,简单重复、朗朗上口,是适合小班幼儿朗诵的结构形式。

所以当诗歌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们都很乐意去朗诵这种他们能够接受的形式。

2.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只有源自幼儿生活经验的诗歌内容,才能使幼儿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学习朗诵的欲望。正如小班诗歌《春风》来说,它是一首极具季节特色的诗歌。而幼儿园也正值春天的主题中,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总会在餐后、午睡后,指引他们寻找春的气息,捕捉春的魅影。在草地里,他们找到了生长的芽儿;在树枝上,他们找到了绽放的花朵;在池塘边,他们找到了摇曳的柳枝;在花丛中,他们找到了起舞的蝴蝶。

这些诗歌中有的内容,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自然能够引起十足的情感共鸣。

二、最优美的语言需要有效的策略为欣赏激发兴趣

我们老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参与诗歌活动的兴趣。

1.以童趣的情境创设引领幼儿走进兴趣的海洋

小班诗歌教学中的拟人手法,更符合小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因此,我在诗歌教学《春风》的活动中,以“春风姑娘”的拟人形象作为主角,让幼儿真切地看到这个人物形象,同时以“春风姑娘有个神奇的本领”伴随吹的动作为过渡,既能引发孩子们积极投入的兴趣,又能很自然地解决他们对诗歌中“春风吹”的含义的理解。这样,才能促使幼儿想要探究春风姑娘的本领的欲望。

拟人化的方法把抽象的事物给了孩子一个惟妙惟肖的具体形象,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梦幻又不失真实的世界中感受诗歌的优美。

2.以灵活的角色扮演帮助幼儿突破理解的难关

学习诗歌的根本就是理解诗歌内容,只有先理解了诗歌内容,才能让幼儿在朗诵时觉得诗歌是那么优美动听。因此,我在小班诗歌教学《春风》的理解中,一会儿让幼儿来扮演春风姑娘的角色,做一做吹的动作,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春风姑娘;一会儿又由我来扮演春风姑娘,吹一吹幼儿所扮演的“桃花、柳树、小芽儿”等形象,在角色中体验了吹的动作,又感受了吹的方式,知道了春风吹过后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内容,为学习整首诗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巧妙的图谱辅助幼儿登上记忆的塔尖

图谱朗诵法就是用既明白又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诗歌,是一种视觉的参与。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教学中,也少不了真切、生动的图谱作为幼儿朗诵的依托,帮助他们更形象、更直观地看到诗歌的另一种崭新的呈现方式。因此,我将诗歌中的“小芽儿、桃花、柳树”以真实的图片作为图谱展示,这些都是孩子们见过、有经验依托的。而“青蛙、蝴蝶、小雨、种花”则是用卡通、动态的图片形象作为图谱展示,更好地让幼儿体验春风吹来的生机勃勃在小动物身上的如实体现。在这样的图谱陪伴中,幼儿会乐意去寻找其中的诗句,自信满满地朗诵,并集中注意地观看。

4.以多样的形式保持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诗歌朗诵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幼儿朗诵的热情,并保持对诗歌的高度兴趣。因此,我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教学中,首先利用集体与个别朗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内容,接着利用配乐朗诵、动作朗诵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诗歌的记忆,同时,利用“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让幼儿不枯燥地对诗歌进行记忆。并且巧妙地运用科学的语言鼓励机制,萌发幼儿想要朗诵得更好的积极态度,体验在同伴面前朗诵的自豪和与同伴一起朗诵带来的快乐。

三、最优美的语言需要自身的感受为欣赏获得体验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

教学对教师来讲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做到“学术功底+语言艺术”,二者有效结合,缺一不可。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的发挥,结合声情并茂的语调以及优美的动作,引领幼儿在欣赏中更好地感受春风姑娘的美好,许多孩子的目光也始终追随着我的语言与动作。在课堂上,教师自身的语言规范,语境优美,语句精准,激发幼儿积极学习、模仿,才能真切地打动那一颗颗幼小而纯真的心灵。

2.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语言来描述所感受到的体验

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曾经所看到的,或是在课件中所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是比较难的,所以在小班诗歌《春风》的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听得懂的方式,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关于春风吹在身上的感受,讲一讲自己的心情等,从而转化为诗歌中的语句,将未知转变为已知的经验,并引导他们把诗句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体验,才能真正达到语言经验的积累。

3.教师要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和生活经验

语言是一门课程,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教师不管在课程还是平日的生活中,都应注意对幼儿语言词汇的积累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促使他们喜欢参与语言活动。就如在小班诗歌《春风》教学实施前,我会有意识地带领幼儿来到户外,寻找草地里生长的芽儿;寻找枝头上绽放的花朵;寻找池塘边摇曳的柳枝;寻找花丛中飞舞的蝴蝶。并注意用这些词汇为活动积累经验。

第5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心从字词句移向了篇章。散文以独特的文体标志、重要的语文素养价值,指引教师牢固树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散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要提高语文修养,进入境、品出情、悟出理。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阐述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散文教学策略。

一、紧扣全篇文眼――逐层入境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逐层推进。

这篇课文中,开篇“这是一株柳,……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两小节既是统领文章灵魂的中心句,又是引发人们深思“平常”与“神奇”的矛盾冲突。接着描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挺立,然后猜测并想象那株柳树努力存活、生长的过程,进一步彰显了这株柳的顽强,接着又以诗意的语言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生长环境优良,从侧面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敢于跟恶劣环境抗争,课文的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排比句升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艰难,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这两小节,引导学生按“环境恶劣”“旺盛的生命力”“艰难的生存”“由物及人”的顺序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人生哲理。

二、引导生本对话――递进品情

学生的入境品情,不是评价方式上的正面赞赏,而是在学生深入文本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体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预设问题,让每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给学生留足品味语言的时间,让学生在品读自悟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片段1】

师:同学们,从哪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呢?读读这些句子,咱们再谈感受吧。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学生或背诵边塞诗词、或用语句描述感受,教师板书:悲壮、苍凉。

师:在这荒凉的高原上,一株绿色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你什么感觉?(惊讶……)作者用一个“哦”字,表达了这种感觉,请你读出惊奇、惊讶的感觉!

【片段2】

师: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来看看它吧。(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几句话写出了这株柳树――(生命力旺盛)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师生演示“两合抱粗有多粗”中感知柳树的粗壮,在举例“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中体会柳树的高大,在齐声朗读中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师:看到这样一株高大而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不禁发出“哦”字,这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

再次指导读“哦”的方法:先提气停顿一下,然后轻声地慢慢地读出声来。

【片段3】

师: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成为青海高原上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该隐藏着多少艰辛啊!(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我听出你重读了“多少”“又”这两个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当(烈日)_____________,这株柳它___________;面对_____________,这株柳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师:这样严酷的考验这株柳经历过成千上万次,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这样的三个环节,以“一株柳”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词析句触摸作者倍受震撼的心灵,一“读生长环境,烘托这株柳”,再“读柳树形状,认识这株柳”,三“读成长历程,感动这株柳”,尤其是片段3中的小练笔,更是让学生们走进了柳树的内心,从而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心灵的对话!

三、鲜明对比冲击――借物明理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能依靠简单说教,而应充分利用课文,由实物到道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冲击,从侧面再次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就着重比较了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教师要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再次升华学生们的情感,由物及人,渗透人生哲理的感悟。

【片段4】

师: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为了生存拼命挣扎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名家诗人广为赞颂,你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古诗词?

面对如此不公的命运待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又是怎样做的?

师:(出示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从“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的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你想到了哪个人?还想到了哪句名言?

出示: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她(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________。

(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名言 。)

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说,一回回地悟。在朗读中,学生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在朗读中,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待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作比较时,在学生们的心中,青海高原这株柳已经成为一棵有生命的树,代表着坚韧、顽强、毅力!

四、提高素养――诗化用语

要执教好文质兼美的散文,还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语文修养,增加文学修养储备,用出口成章的诗句扩大课堂信息量,用诗意化的课堂用语带领学生们入境、品情、明理。

课始,教师:古人云“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你知道哪些关于柳树的古诗呢?

课中,教师:词语亦有情,言语表心声,我们也要读好词语啊;你听,王昌龄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之涣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边塞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的真实写照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文人墨客们对江南杨柳的赞扬!

第6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周邦彦 写作 回荡 促节

回荡是一种什么表情法呢?依梁启超先生看来这是一种专门表现热烈情感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有“一种极浓厚的情感盘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它抽出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都运用了回荡的表情法,从《诗经》的《小弁》、《鸨羽》到《楚辞》的《离骚》、《九辩》;从《汉乐府》到《赠白马王彪》;从阮籍的《咏怀》组诗到杜工部的《三吏》、《三别》……回荡这种表情法在古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文学体裁之一,谈到词我们一定会想到它的两大流派:婉约与豪放,虽然词在诞生之初一直以蕴藉含蓄为突出特色以区别于诗歌,但是我们都无法否认文学形式始终要为文学内容服务这一规则以及二者的主次关系。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不再只是单纯抒发含蓄婉约情感的容器,也开始承载热烈磅礴的内容了,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的先驱人物、杰出代表。梁启超先生认为以回荡的表情法填词是最合宜的,特别适合表达荡气回肠的情感,用回荡的表情法既保留了词音节、形式上的含蓄美,又充分、尽情地发泄了满腔幽怨愁苦。在回荡的表情法之下梁先生进而又将它进行具体的分为两类四式(曼声:螺旋式、堆垒式、引曼式;促节:吞咽式),其中,苏、辛是曼声的代表,例如《摸鱼儿》《念奴娇》等,而促节则要看周邦彦、柳永和李清照的作品了。周邦彦被誉为大晟词人,是北宋末的词家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很大。周邦彦继承了柳永的慢词,严格按照格律、采用卓越的修辞、坚决不直抒其情,反将情深深地包藏起来,这种表现风格洋溢着无限的莫测和幽深的情感,是宋代文人极为崇高的趣味感同词这种文学样式纯粹抒情本质的深刻融合而产生的新境界,因此周邦彦被一致评为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

下面我通过周邦彦的两首词来具体分析促节的表情法:

第一首是梁先生在书中举的例证《兰陵王・柳》。单内容上看,主题很清晰,讲的是离别送客的事情,关于“词人到底是被送还是送人?”“假如是被送那么是和谁分别?”“假如是送人那么送的人又是谁?”这些个问题历来纷争不断,而且各有引证和道理,这里我们暂且先不下定论。

在清真词的植物意象当中,“柳”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据统计一共出现了38次。柳在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一种蕴含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柳”与“留”谐音,柳和离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代人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这可能是因为垂柳本身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特点跟人们依依难舍的缠绵之情有相通之处,所以古人常以柳话别,以柳倾诉离别之苦。“柳”代表的依依离情潜移默化地进人诗人的心灵,并沉积下来。后世文人在抒写离愁别绪时,都自觉不自觉地采撷柳意象。而周邦彦一生奔波于仕途,三进三出京城,多数时间在外地辗转为官,经历了无数次与亲人、朋友、恋人的分别,无怪乎他的词作中经常看到柳的身影。

这首词作题目是柳,开头以柳起兴,但主旨却不是咏柳而是伤情,咏物抒情是词家惯用手法,以柳渲染离别之情,隋朝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就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兰陵王・柳》中,上片咏柳,开头五字写景,“柳阴直”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交待时间是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二是指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整齐地好像一道直线。“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丝丝缕缕,趁着柔柔的春风飘拂荡起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添一种朦胧之美。这种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相关。“行色”,指行人出发前的景象,在这儿送别行人的除了朋友就只剩下绵延隋堤的柳树了,“拂水飘绵”这四个字生动地摹画出柳条垂到江面、柳絮被风轻轻带起所表现出的依依惜别的情态,柳树本没有情,是来来往往的送别的亲朋、好友、恋人把不舍的哀愁传递给了它们。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已厌倦了久客于京都而一事无成,因此由于送别而引起的故国之思给惜别之中又揉进了仕途失意与身世飘零之感,这就把一般的别情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长亭”三句又是一层,回应上文的“柳”,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这首词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接着引出送别场景。中片饯行,前四句是“送”,后四句是“行”,词人将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想联系起来,“旧”“哀”“催”“愁”最后“望人在天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婉。下片“凄恻,恨堆积”总结上文,提示下文,然后从景、情两个方面加以补充,在凝神缅怀过去中收笔,给人既是现实又是想象的难以分辨的朦胧之感,结尾毫无任何具体指向,连情也未表现清楚就煞尾了。

周邦彦很善于勾勒,有人评价周邦彦的词说他的用笔是“无笔不缩”:写字不能一笔拉出去就不回来,一定要收回来一点儿。用写字的方法比喻周邦彦的词,说他无笔不缩,就是说他的叙述都是有馀不尽的,都是含蓄的,而且都是有呼应和反复的。比如第一段里,“柳阴直”是泛写,“烟里丝丝弄碧”是细写,都是写柳,是重复;“隋堤上,曾见几番”和“长亭路,年去岁来”就是互相呼应;“应折柔条过千尺”的“柔条”和“烟里丝丝弄碧”也是呼应的。同一个意思,他能够回环往复地写,但是又使你不觉得他重复,因为他中间有很多曲折婉转的地方,你只觉得他越写越细腻,越写越深刻,从他的呼应之中会有很多的体会和感受。对意象的完美把握也是他的特色之一:柳阴、飘绵、隋堤、故国、倦客、长亭一系列意象都和离别有关, 在同一首词中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外壳而事实上是复指同一个对象,作者并不直接抒发离别之苦,而是借助与离别相关的意象群营造出了伤感离别的情绪氛围,更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

第7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怎么写呢?春天没有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冬天的纯净,但她有着花朵的芬芳,树林的淡雅,微风的清凉,阳光的温暖,春天是五彩斑斓的,春天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清凉,冬天的寒冷。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又回来了。杨柳呈现了清翠,一切都从美好开始了!

我走出门,与春天的清风撞了个满怀。风中还有成千上万的花香,早晨,好清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走到楼下,一片花海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樱花,桃花,梨花……万紫千红的花!燕子是人类的朋友。还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飞了回来!

春天是活泼的。远处,几个小朋友手拉手。唱着《春天在哪里》,采几朵小花,躺在草地上。望着洁白的天空,默默欣赏着春天的良辰美景。

近处,几只小鸟伴着迎春花,唱着歌,祝福自己。在春天里快快乐乐的。有些花儿虽凋谢了,草儿枯萎了。但我相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又来到湖边,不禁想起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远处,有几个爱玩的孩子在绿色的江里游泳,而近处,有几个人,吃着草籽年糕,吃得满嘴黏牙!

我来到了三月美花林园,来到这,满园都是满满的花香。才几朵花,闻了下。我立刻打开了被岁月封住的时间大门,我看到了儿时的春天,看到了未来的春日。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种“春”,是令人无法忘怀啊!这种春,是美如歌画啊!这种春,花儿纤弱,草儿坚强,海棠正艳,令人回味无穷啊!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勤”,春天的景色让我忘了其他三季的快乐。

春天啊!你的美!你的花香、青翠!我永远喜欢着你的!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二在不知不觉中,冬天已经悄悄地溜走了,春姑娘迈着轻松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身边的世界焕然一新:满眼的枯黄色变成了绿色;冬天稀疏的世界变成了叶子的世界,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可以看见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它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从洞里钻了出来,在草丛里跑来跑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春风是春天里最精彩的节目,她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垂柳的枝条被春风吹的飘起来,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梳着自己的头发,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来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在河边,用柳枝做成的柳笛在“嘀嘀” 的吹着,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不知什么时候,冰封的河面上泛起了阵阵涟漪,原来是活泼可爱的小鱼游到河面上来了,呼吸着新鲜空气。

春雨是柔和的,在树叶上蹦跳着,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好像一会儿功夫就会编织出一块比天还大的雨幕,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春天下一场大大的雨,种子们喝饱了水,争先恐后的探出头来,探寻这陌生的世界。

操场上成了风筝的世界,天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风筝,有猪八戒的,有神舟七号的等等,操场上,孩子们拉着风筝奔跑着,蹦跳的,并发出了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人们都脱下了冬天沉重的衣服换上了漂亮的薄衣,在操场上舒展着冬天麻木的身体,霎时间,操场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爱这美丽的春天,我也爱这春天里欢乐的声音!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三嗬,春天来了。

春风轻轻地吹,轻轻地吹,吹绿了大地,吹醒了小草,吹出了勃勃生机。

小草懒洋洋地从土里钻出来,细细的,嫩嫩的,品味着春风的细腻,春风的温情,享受着春天明媚阳光的温暖。

渐渐地,冬青的枝条上钻出了成千上万个像小豆豆似的嫩绿的小芽儿,渐渐地就变成了鹅黄色的叶子,不久就长成了绿色的树叶。柳树也在激情地庆祝着春天的到来,瞧,每条柔嫩的树枝上都长出了细细的叶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似的,使劲地在春风中当着秋千。迎春花更是调皮,它连叶子都不长,就是一心一意地想着开花呢!……

春雨也悄悄地来了,带着淡淡的云,伴着微微的风,悄悄地降临在大地,像牛毛,像细丝,轻轻地抚摸着人间的一切。

嗬,两只小燕子也来了,他们在细雨中快乐地飞着。麻雀也一改往日的吵闹,静静地在屋檐下欣赏着如油般的春雨。几个打着花伞的小朋友也快乐地在春雨中奔跑,嘻嘻哈哈地欢叫着……

我养的花儿也在阳台上开放了,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形形,五彩缤纷。嗬,竟然有一只黄色的蝴蝶飞来了,在花上盘旋起舞。我不由地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四春天来了,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阳春三月,自然是赏春的好时机,我迫不及待地跟着春姑娘来到了春的世界。

一进入这美妙的世界,一簇簇的郁金香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郁金香像一个个高脚杯,优雅地站在那儿。往里走,一树玫红的小花,再衬上了点点绿叶,有的含苞欲放,在那儿沉睡,有的半开半含,睁着那双明亮的眼睛,有的迎风吐艳,展示着她的美貌。作为摄影迷,把他们拍的美美的是我的责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呀,这湖畔便是如此美景,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享受着微风和初阳,杨柳在眼前晃动,湖面被阳光照得更清澈、耀眼,嘴中轻哼这小曲,有什么比这更淡雅,更令人舒适呢?享受着温暖的阳光,站在桥头,任由轻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感受着春的芬芳,春的优雅。

来到幽深的林中,发现有两人深情地演奏着萨克斯,为这林子带来了别样的色彩,阳光从树叶中透过,斑驳地洒在那两人的身上,又调皮地跃上了金色的萨克斯,伴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我闻着树林特有的清香,听着音乐,看着阳光跳舞,幽静却不失欢乐,昏暗又不失光芒,阴凉又不失温暖。

泛舟江上,看着鸭子在水中优哉优哉地游着,鸟儿在空中一闪而过,远处的倒影一片翠绿,和岸上的柳树相互呼应,哪儿都是绿色。当然怎么能少了红色呢,一团团红色点缀在树丛中、林子中。

春天没有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冬天的纯净,但她有着花朵的芬芳,树林的淡雅,微风的清凉,阳光的温暖,春天是五彩斑斓的,春天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我爱春、惜春。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五你看,旭日正在升腾,春姑娘来了!你快去用双手拥抱这个美丽的春天吧!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了,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鲜花次第开放。

春姑娘在封冻了的冰河上跳呀跳,踩呀踩,冰层裂成冰块,化成了水,鸭子在刚刚成水的河里游泳,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姑娘又在沉睡了的大地上跳呀跳,使小草感到春天来了。一棵棵小草从酣梦中醒来,他们破土而出,舒展着他那幼嫩的绿叶。小草一下子铺满了原野,举目远望,一碧千里。他们挺着身子,随风摇曳,那么柔软,那么娇嫩。

春姑娘还在覆盖着皑皑冰雪的陆地上,划了一下他的手指,使树和花儿知道春天离她们不远了。一株株柳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柔软的枝条,轻轻地擦过湖面,像美丽的少女在河边梳头。怪不得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它写的那么地美,好一派垂杨柳的风景呀!

一朵朵桃花像喝醉了似的,满枝绯红。那盛开的梨花,一簇簇绽满枝头,玲珑,纤丽,如云似雪。迎春花像一道道抛物线,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抛去,而绝无横枝斜出一束一丛。

那里,一群群蜜蜂在飞舞,飘散着花粉的空气也跟着它的翅膀振动。青蛙从洞里钻出来了,活蹦乱跳。呢喃的大雁从南方飞来了,小鸟从巢中钻了出来,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赞扬春天的美丽……

第8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语文是一门与语言艺术相关的课程,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同时,语文中的诗词歌赋等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接触这些知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可避免。相较于传统的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统治教学的时代而言,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显然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声音、影像、文字于一体,在进行教学展示时更加的形象直观,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有较多不当的地方,例如,只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内容搬到多媒体显示屏上,让学生观看,没有充分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想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就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用途,创建教学情境。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咏柳》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现场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一幅柳树的图片,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很容易就会被教师的“技艺”所吸引,进而生出学习的欲望,教师适时地创设柳树的情境,也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

二、故事教学,吸引学生探究知识

小学生大部分都喜欢听故事,还未入学前,可能有不少父母就给孩子讲过许多充满趣味性的故事,家庭的熏陶和小学生的年龄使得他们对故事毫无抵抗力,而小学语文中也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如果想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妨从讲故事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讲解《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再讲一些其他有关晏子的故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的生动,加深学生印象;再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李白、杜甫、辛弃疾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由来,再如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辛弃疾又为何会生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感慨,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将这些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讲给学生听,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更浓,也能扩宽小学生的知识面。

三、联系生活实际,灵活教学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如人们日常所见的广告语,大街上的店铺面都有语文知识蕴含在其中。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必须要与生活实际相关,这样才能启发学生,使他们更好地运用自己学习的语文知识。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的方法十分的多,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模仿生活的场景,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册的“口语交际习作三”中的口语交际题目为“劝说”要求学生劝说生活中熟悉的人改变一些不良的习惯,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分组扮演劝说和被劝说的人,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的能力。再比如,教师还可以找一件物品,让班上的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写一则广告语,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把握好教学的尺度,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地进行教学,必然也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

语文是一门与语言相关的学科,“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了语文知识之后,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显现出语言的魅力。笔者通过细致地观察和一些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刻板无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反之,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有趣,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教师吸引了,并且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地进行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时不但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学会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时期,长达六年的语文学习,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只会越来越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抓住新课改的发展机遇,大胆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翘楚.多媒体教学在小W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

第9篇:关于柳树的诗句范文

一、古诗词意境教学现状

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初中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已达到一定数量,但如何揣摩吟味、涵咏和体悟,尚有一定难度。为了消除语言隔阂,方便学生阅读,许多教师习惯把整首诗词逐字逐句转化为现代书面语,甚至把能否翻译作为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该诗词的依据之一。例如教授《绝句》时,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翻译成“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鸟飞上了青天”、原诗中的诗情画意、袅袅余味便在这白话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这两句诗由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景物组成,但诗的意义绝不是这些景物的简单堆砌和相加,而是各个部分的相互交融、渗透。诗中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和身影,形成极有体悟价值的美学意境。这种立体画面,活泼、轻快、充满动感,透露出的是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不仅给人以细腻又开阔之感,还有自由自在的舒适,一种向上的奋发。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诗中数字的体悟,再联系诗人此时的境遇,体味诗人内心的复杂。如果不通过揣摩涵泳,靠白话翻译,岂能体味到如此丰厚的诗歌意境?

多年以来,古诗词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基本是“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总结思想”的五步法。教师琐屑的肢解破坏了诗词赏析的整体效能,架空分析更是剥夺了学生开展审美想象的空间,加上初中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更是遵循教师个人的指导。

例如,九年级有一道关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学生的答案都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一定比现在好等,都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而这两句的原意,没有一个学生答出来。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情感线路:落寞、愤懑—思旧、怅惘—愤慨、谴责—感激、互慰,基本无多大变化。但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因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喻人世变化,所以被后人延伸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即使在失意失败的时候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等。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读者作为接受主体可以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阐发和理解,但是如果把这样的理解代入原诗,说刘禹锡有达观的心态,说这两句是“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说“作者自喻‘沉舟、病树’,表达了‘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人类必将发展’的观念,则是对诗人、对原诗的大误会了。试想,既然诗人在颈联中已经流露出乐观豁达的心态,尾联中何必还说“暂凭杯酒长精神”呢?遗憾的是,中学语文教参上也是这样的解释,教师又据此架空分析,用程式化、线性的教学操作,抹杀了诗词的审美意境,甚至曲解了作品的原意。

二、古诗词意境教学实践

面对这样的诗词教学误区,我们有必要作一些探讨和改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实践,主要是创设诗意的教学意境。所谓教学意境,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主观的“意”和教学客观的“境”相结合的一种最佳的教学艺术境界。诗意的教学意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抒情性,以情激情;创情景性,设境生情;融审美性,以美促情。这种教学意境的设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为创造“圆美流转如弹丸”的教学意境,我们可以试着进行以下教学实践。

1.创设诗意情境,增强诗词朗读的情绪体验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诗意的教学情景。从导入语来看,古诗词的导入教学不应同于一般文章。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为引出诗文而导入,而非为创设意境而导入,“不善于始者,失败已半”。我们可以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以抒情性的起始语言,渲染浓郁的气氛,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把学生带入作品和教学的特定意境。在此基础上,调用多媒体设施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一致的意境。带学生进入此情此景,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此时,要求学生朗读诗词,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摇头晃脑朗诵者有之,深深陶醉者有之,从无趣到知趣者有之……凡此种种,皆因事先创设了情境,从而增强了朗读的情绪体验。

2.发挥想象作用,体悟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美

我们可以通过美读激发想象。我们也可以通过类比诱发想象,先举《红楼梦》中一例,即林黛玉之死和宝玉完婚在同一时刻,一边是红烛新人、热闹非凡,一边是冷夜孤灯、香消玉殒,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叫反衬,反衬能够使悲情更显悲切,继而告诉学生古诗词中这样的写法屡见不鲜。“小桥流水人家”呈现的清雅安适与整首诗表达的孤寂愁苦之情,就是以别人的欢乐、团聚反衬游子乡愁的浓重。通过描写放飞想象,如在教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呢?教师结合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问:“从这句描写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秋高气爽的黄昏,一抹夕阳像浣纱的姑娘,把西天染成橘红色,万物沐浴在这柔和的光辉中,在一所草房的篱笆外,正傲然怒放,它的香气引来了屋主人,他伫立观看,神态悠闲,好像完全被这美丽的秋菊陶醉了。这时,耳边忽然传来几声鸟鸣,抬头一看,原来是两只鸟儿翩翩飞向南边的山林,看着它们渐渐远去的身影,屋主人面露喜色地踱回自己的茅屋,屋内有甘醇的美酒在等待他呢。”通过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知觉整体,入情入神地体悟诗词意境的审美内涵

如讲授杜牧的《江南春》(原诗引用略),这首诗用艺术概括和扫描的技法,生动地勾画了一幅千里江南春景图。立体地展现了千里江南的盎然春意,但在教学时,我们往往从最后两句索出“政治”深意:凭吊南朝的灭亡,并讽刺其迷信佛教等。说诗人观赏春景时带有一丝历史感,或许不为过;但生硬地挖掘其中的政治含义,只会降低这首诗的审美价值。个别教师甚至根本不注重学生对“诗言”的感受,没有做到入情入神。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在赏析时已经“断章取义”,甚至已经给它们贴上了赏析的“标签”,看到它们,诗的灵性、丰富性、模糊性、开放性以及美感,都荡然无存。这固然与教师们照本宣读、破碎肢解有关,但中考的导向作用更不容忽视。

诗的意境追求审美的含蓄和寄托,力图保持意境本身和它给人的感觉在整体上那种难以说清的混沌状。如果学完一首诗词,最终留给学生的只能是几根“理性的骨头”、一个个的知识点,学生对诗词的整体美毫无知觉,“头脑中乃是断枝残叶而不是生意盎然的鲜花,是跛砖瓦而不是回廊曲折的楼台”,诗的意境已消失殆尽。不如先干干净净地面对诗词,知觉整体,入情入神,这样不但不会曲解诗词的原意,更有可能领略到诗词意境丰富的美。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动情”是关键。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想象”是教学的支点,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浸润到古典诗词深邃绵远的意境之中。“体悟诗词意境美”是教学的目标,如先生所说,应让学生在“读完一首诗以后,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参考资料: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