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生哲学范文

人生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生哲学

第1篇:人生哲学范文

《现代汉语词典》将“舍得”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品味“舍得”二字,能分能合,能前能后,相辅相成,相融相合,充满先人造词的无穷智慧。古人将“舍”写作“”,意为用手拿东西给人,与“得”组合成词,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舍得”是付出,是奉献,是对真善美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智慧实践;佛教认为“舍得”是“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基督教认为耶稣是“舍得”的代言人和实践者,是对人高标准的要求,是信徒生活的行为准则。

“舍得”的人生哲学

《马克思哲学大辞典》指出,人生哲学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其内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理想和道路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以思考人生哲学为主,诸如西方的孟德斯鸠、叔本华、康德,东方孔孟的儒家学派、老子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家及其周易之说,无不涉及对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人生意义的求取,人生价值的甄选。由此萌生出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幸福主义人生哲学、理想主义人生哲学、功利主义人生哲学及实用主义人生哲学等。而“舍得”实质上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沿用哲学的思考方式研究人生的问题,如哲学中的绝对与相对、偶然与必然、因果关系等均可解释为人生的“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以舍为得。这看似绕口令的语句包含着“舍得”人生哲学的大智慧。舍和得,互为因果,其间关系既有绝对定数,又有相对变化,既有偶然中的必然,又不乏必然中的偶然。

“舍得”的现实抉择

非洲原著民捕捉猴子有奇招。他们在猴子每天活动的领域内,选择拳头大小的树洞或小山洞,放置可口的食物诱捕猴子,这一捕捉过程并不是秘密进行,而是让猴子们看得一清二楚。捕猴者“离去”后,按捺不住的猴子跑至洞口,急急探爪取食,这时“舍得”的现实抉择开始了。洞口太小,猴子抓着食物的爪子已攥成拳头,如果不舍弃到手之物,就无法抽出洞外,猴子执著地选择食物,当然它的选择决定了被捕获的命运。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笔下曾有一个关于“舍得”的经典故事:两个猎人在荆棘丛生的沼泽地里跋涉逃命,肩上扛着猎枪和沉重的黄金,枪里没有子弹。过一条河时,两个人分开了。一个不愿舍弃黄金和猎枪,结果倒下了,落入狼口;另一个舍弃了黄金和猎枪,与追上来的病狼斗智斗勇,病狼倒下了,他活了下来。这个“舍得”的现实抉择,舍的是身外之物,得的却是宝贵的生命。

“舍得”的心语

“舍得”是一种人生哲学。舍是一种态度,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舍在前,得在后,也就是说“舍”与“得”虽是反意却是一物的两面。舍与得是对等的,一个人只有施与才能获得,能舍方能得。真正的舍得,是舍弃假、恶、丑或能导致假、恶、丑的事物,最终获得的是真、善、美。真“舍得”才是人生哲学的真意,才是精神的给养,境界的升华。

第2篇:人生哲学范文

大家好啊!我是几何猫

我的嗜好是自言自语

总说的一句话是有多大碗,吃多少饭

我最讨厌睡觉

最不喜欢吃鱼

最喜欢发呆……

我的前方往往是黑白的

回过头看却色彩缤纷

因为我是一个园丁

路比想象坎坷多了

攀上一座又一座峭壁,走了一次又一次弯路

到如今,梦还未能实现……

总有一天开花的

为了等到那一天

我们付出了很多

本文由收集整理

而有些人中途放弃

我却有足够的耐心

每天去精心工作

等……再等……

等到开会的那一天

不知道高处的那个人看到了什么?

我相信下来以后会给我描述他所看到的一切

可我还是想爬上山顶

因为有些事必须自己去体会

顶着风赶路的我

也不觉得有多么困难

因为生活就是一种态度

如果你心中有一个美丽的景色

那眼前的困难也自然会变成一副美景

转贴于

我曾经总是很迷茫, 看不到属于我的方向

因此受过很多伤,流过很多泪……

如今,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所以我不再犹豫,不再彷徨

坚定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幻想着大海深处看不清的世界

时间给我们一切

同时时间带走我们的一切

所以结果都是零

有的人一生荣华富贵

有的人一生衣食无足

其实最后都一样,两手空空离开这个世界

因此我们把心放宽,每天开开心心

寻找人生的真正含义

想看未来,其实不需要望远镜

第3篇:人生哲学范文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教育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

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不過以下所要討論的並不是傳統的或是信仰的答解途徑,而是較為人們所忽略的另一種途徑,亦即人透過身體與周圍的一切保持不斷的互動關聯時,身體所體會和感受到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四、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綜觀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可以發現,西方傳統哲學雖然早就開始研究人,但主要的觀點卻是採取身心二元的理解結構,以致忽略了人的基本生活體驗,受這種理解結構的影響,造成身心的疏離,人們與自己的身體失去了緊密的聯繫:或有人視肉體是罪惡、痛苦之源,肉體是心靈的牢籠而不重視肉體;或認為我們要追求的是心靈的滿足而把肉體放在一邊;或是否認在身體內發生的感覺,以為這些是不好的、有害的,以致逃避而不敢面對自己身體的反應(瑞尼.威爾菲爾德,2001,序言)。廿世紀以來存在主義的發展,促使人們重新開始重視人的基本生活體驗,到了廿世紀中葉,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Merleaau-ponty)創立以身體為基礎的存在現象學,詮釋了身體在世界構成中的基礎作幅,更進一步提昇了身體在當代思想中的地位,引發了人們轉回對身體的關注,並意識到身體是人構成世界的原型這一事實(梅洛.龐蒂,2001)事實上早在一八九六年,柏格森林(H.Bergerson)出版的《物質與記憶》一書中,就已經非常注意身體的問題,指出了身體會選擇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儲存它所發現的東西(柏格森,1999,頁8-9)。有關身體的研究到上世紀八年代以來,更整合為對身體的跟學科研究,在西方並已獲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文化研究、精神分析學、主姓主義等都把它作為主要的研究論題。

其實從遠古時候起,神話、巫術與瀰漫下的人類,就是以自己身體的原型去構想宇宙的形態、社會的形態、乃至精神的形態,但西方人卻走了那麼遠的路,到了十九世紀末、廿世紀才回頭重新開始注意到這種現象;相較於西方,或許可以說中國人老早就有意識的、自覺的注意到這個現象了,例如,漢朝的董仲舒就曾經提出了「察身以知天的說法,不僅意識到,更進一步反省與考察人是如何以自己的身體為原型去構想天地萬物的形態,指出想要知道在人們構想中的天地萬物形態究竟是如何的,就必須反身自省,由考察人的「身體入手。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所謂的「身體是包含:感官、心知、百體在內的,身心合一的整體。所謂的「察身,並不是把人從具體的生存情境中抽離,孤立地去研究人類自身內在的事物,如思想、靈魂和肉體的作用如何?而是把人納入實際情境中加以掌握;中國人也觀察人,但是中國人對人的觀察,是將人置於現實生存情境中,所掌握到的是人相應生存情境而產生的一種動態關聯。這種人與情境相關互涉的動態關聯,也可以作為我們構畫生命的總體生命藍圖。有關這種心想,可以在中醫理論中找到系統的說明,對於有興趣從醫學背景中來構畫生命意義的讀者,或許可以進一步去研究中醫理論,並從中發現與理解中國傳統醫學中所提供的總體生命藍圖究竟是如何的狀況。此非本文所探究的範圍,不遑多論。

在此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關「察身的另一層意義──「察身不只是對身體作對象化的觀察,「察身也可以指人們在自己的生存情境中,對自己身體活動的整體知覺,或稱之為身體的知覺。這種身體的知覺不是把身體當作一個對象化的客體,不是從外部來觀察自己的身體,而是「以身觀身(《老子》),回返身體本身,從內部感受身體自己在運動時的震顫狀態。

(一)如何構成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

誠如德國哲學家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Schmitz)對哲學所下的定義,以為哲學可以界定為「人對自己在遭際中的處身狀態的沉思(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現代身體現象學的主要意圖,即在試圖揭示性的和理性的去接近身體無意識的生活體驗(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而傳統中國思想不僅只是教人揭示性的和理性的去接近身體無意識的生活體驗;更要進一步的教人在生活情境中調整無意識的身體活動,使其能展現理想的活動狀態,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同時也教人開發身體的各種感知能力,去感知原本是無意識的身體震顫。這種以人的身體去建構總體生命藍圖,或生命意義的方式,有其特殊性與簡易性,以下即以中國傳統思想為主,詳細分析中國傳統思想是如何教人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調整自己身體的活動,使身體向所遭遇到的賽事物開放,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以及如何教人用身體去感知身體的震顫;希望由此引述,指出這種構成生命意義方法的特殊性。

(二)論「心齋,「坐忘

大體而言,《莊子》書中有關「心齋、「坐忘的敘述,或可視為瞭解中國古人對於如何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如何開發身體知覺等相關問題,相當典型的範例。為了清晰的說明上述經由身體構成總體生命藍圖的見解,首先得分別解析式的揭示在《莊子》中有關「心齋、「坐忘描述。《莊子‧大宗師》說:

然日:「何謂坐忘?顏回日:「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日:「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在(大宗師)中,莊子借孔子與顏回的對話來闡述何謂「坐忘,根據其中的對話可知,所謂的「坐忘,就是要使自己「同於大道;而「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所描述的是人處於「坐忘狀態中,人包含感官、心知、百體在內的身體與外物的認識關係如何。

首先要說明的是所謂人自己必須「同於大通的意思,基本上指的是《莊子》所認為的一種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所謂的「同除了具有「會合、「淵的意思之外,還有參與共謀以及和諧的意思,循著這些意義,「同於物或是「同於大通(大道),主要是說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應廳是指與天地萬物會合,與天地萬省以一種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的方式,構成一種相反相成,共同謀劃的、共在的、和諧關係(林文琪,2000)。

其次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依莊子的看法,主要在說明人應該要如何調動自己包含感官、心知、百體在內的身體,去完成理想的身體活動狀態。有些人以為(大示師)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主要是指人應該要去情去我,而抑制形體、感官、心知的作用。若依照一般的看法,那麼所謂的「坐忘豈不就像是《莊子.天下篇》所記載的慎到之流的人物,追求「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莊子‧天下》),如草木樹石般無情、無知之物的生命狀態?!其實莊子並非如此之主張,反而以為這根本是「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莊子.天下》),由此可見《莊子》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並不是要使人的生命「至若無知之物的狀態。那麼竟究該如何理解(大宗師)所謂的「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呢?本文認為應該回到「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等「墮、「黜、「離、「去在人身體上所發生的活動狀態如何,來作重新的反省。(林文琪。,2000)

「墮字,有「易,轉變、簡易的意思:之有惰的意思。循此義衛伸,則「墮枝體,並非要放棄身體的意思,而是指轉變肢體本身的運作方式,使其由繁而簡,讓肢體的運動回復到最簡單、基本的運作狀態:而「墮作「惰的意思,則是指調整肢體相應外界的反應方式,使其由積極主動的活動方式,轉而採取一重被動因應,「待物而動的活動方式。(林文琪,2000)也就是要調整身體的活動使其展現「聽之以氣的狀態。《莊子.人間世》說: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之。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指出,人與外界的人事物相遇時,若只是開放我們的耳目口鼻等身體的感官去接受他們,那麼就如「聽止於耳般,我們只對所遭遇的人事物開放身體的感官而己。《莊子》以為人與外界的人事物相遇,除了引發我們感官的活動之外,還會進一步的引發心知的成活動-「聽之以心:但是「心止於符,心知構成活動,容易將外物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因此如果囚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心知的構成,亥即囚對外界人事物進行知識性的理解,如此一來,心知所建構起的內在生命藍圖,不過與外界的人事物有一種相符合的關系而己,並沒有產生具體的、存在上的關聯。因此《莊子》進一步指出,理想的人與外界人事物的互動方式,是「聽之以氣。所謂「氣,主要是指身心合一的身體在參與情境互動中所展現出來的總體活動狀態:「聽之以氣,則是說我們在與外界的人事物交接互動時,必須整個身體參與到情境中,以整個身體向情境開放,展現「虛而待物,讓身體活動展現「應物而動的狀態,才能與情境保持一種動態的協作關係。

「黜與「屈相通,具有收斂的意思。如《國語.周語下》:「為之六閒,以揚沉伏,而黜散越也。工引之的《經義述聞》說:「引之謹案:黜,讀之屈。屈,收也,謂收斂散越氣之。……沉伏者,發揚之;散越者,收斂之,此陰律所以聞陽律,成其功也。發揚與沉伏義相反,則黜與散越義亦相反。從身體活動的角度而言,「黜是一種反向的調整活動,亦即收斂呈現散越狀態的氣。在這個理解之下,所謂的「黜聰明,是指調整耳目的運作狀態,亦即收斂耳目指向外界,逐物而不反的狀態,轉成為一種「反聽內視的狀態。這就是《莊子.駢拇》所說的:「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己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己矣。「黜聰明就是指調整感官知覺的作用,使其成為「反聽內視的自聞、自見,回返身體活動本身來加以感受。(林文琪,2000)

「離具有兩行並立,以及明的意思,循此義而論,所謂的「離形,並非說「坐忘時要超越形體,心靈脫離形體而進人出神的狀態,而是說「坐忘時人不僅從未超越形體,反而在坐忘狀態的當下,人的身體本身對自已所展現的形體,有一種與形體活動兩行並立的自知之明,亦對活動中的身體形成一種身體的知覺,感受到形體活動時的震顫狀態。(林文琪,2000)

「去具有「人相違、行的意思。循此義而論,則所謂的「去知,人是人用心知、脫離心知的意思,而是「違其心知而行的意思,亦即調整「心知的作用方式,使「心知的作用方式與一般主動構成的用方式相反。例如,相應於我們與物交接時,心知指向外物去認知外物的指向活動而言,所謂的「違其心知而行(「去知),就是說要調整心知的指向作用,使其由向外物的意向轉而成為一種對「思的活動「反躬個省的意思:另就心知的構成活動而言,心知的構成活動,主要是先將外物與我對立,而後去對外物進行批判性的考察,使外物脫離直接經驗的或感知的所對,而成為一種可理解的、具有確定性的、思維的對象。相應心知的這種構成活動,「違其心知而行(「去知),旨在調整心知的構成成活動,使心知能以「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莊子.人間世》)的方式展開,亦即當感官心知「徇耳目內通,經感官、心知作用形成關於外物的知覺時,心知能發揮其「反躬自省的能力,自我調整,不以持有(having)的方式來固持心知構成之成果,不視之為唯一的真理,重反直接面對事物的交往活動。(林文琪,2000)

(三)小結

綜合前面關於「心齋,「坐忘討論中,有關身體活動狀態的說明可知,《莊子》以為理想的人與天地萬物互動的方式是,人整體身心的活動必須處於「同於天地萬物的狀態,亦即與天地萬物的活動相會合,與天地萬物形成一種相互關聯的、相互配合的、相反相成的、共在的、和諧的互動狀態。也就是說,人以實際身在情境中,以與情境融為一體的狀態,與情境互動,而在「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之後,與情境成為和諧共在的整體。

基本上,這種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是通過一種本體同一化的運作,向外物開放,以「虛而待物的方式,因應外物之動而動,與外物的存在活動,使人的存在活動與物的存在活動,在密切而具體的交住(communion)之中,相互諧調,和諧共動。這不只是一種理智的構畫,而是實際身體的活動,在身體實踐中完成的生命意義。

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就是在我們「虛而待物的身體活動中構成的。然而《莊子》認為我們不只要調整身體的活動方式來構成理想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而已,而且在相互諧調的互動中,人對自己理想的身體活動方式要有一種「反聽內視和「反躬自省。這種身體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向內的「反聽內視和「反躬自省,就是身體構成自身身體形象的過程,或可稱之為形成身體知覺的過程。比如當自已在打字時,除了調整我們的身體,使自已身體動作都能展現與情境中的條件協調的狀態外,在過程中還要去感受打字時自己身體整體的震顫狀態,像:肌肉的收縮與放鬆,整個身體的運動方向,自己身體在整個環境中的位置等。身體知覺的開發,不僅使我們發現身體所構成的、理想的總體生命藍圖如何,肯定、確認了自己所構成的理想的總體生命藍圖如何:而且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身心合一的整體,引發一種與整個生存情境相互協調的、共同體的感受。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物化。《莊子.齊物論》說: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人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所謂的「物化是人以其自已全身心的存在向物開放,讓自己的生命律動展現為因應外物之動而動的狀態,與外物形成一種交互同步、複調性的和諧互動。在互動中,人不僅致力於調整自己以與外物形成同步的互動,而且體驗著自己活動的成果,形成一種與外物合而為一的感受:但是這種一體的感受,這種與外物合而為一感受,不是自我縮減,放棄自我投入對象的密契經驗,而是如莊周夢蝶般,自己化作另一隻蝴蝶,栩栩然地與所交往的蝴蝶共舞,是一種與他物共在的感受,一種共同體的感受。所以「物化不是化身為對象,而只是調整自己,使自已與對象成為同一層次的存在,以與外物形成交互同步、複調性的和諧互動。雖然「物化時人是調整自已的活動使之與對象成為同一層次的存在,但是人在與物交互同步的互動中,是隨時保持著清楚的自覺,「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儘管在互動中會引發「人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密切不可分割的一體感,但是「周與蚑蝶,則必有分矣,人們不僅感受到整體,而且也能感受到自已是整體的部分,自已與共舞的對象是有分別的。(林文琪,2000)

此外,身體知規的開發,也使得人對自已與外在人事物互動時的身體活動婦身,產生一種全神貫注而且沒有外在目的性的知覺,以及引發「躇躊滿志的「自得之樂這就像《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故事所描述的,解牛本來不過是個技術性的操作而已,但由於庖丁不僅追求技術的純熟,而且對自已整個解牛的活動過程,有非常清楚的感受,且能欣賞自已所完成的動作,引「躇躊滿志的自得之樂,賦與了生命活動審美的性質。

結語

回到本文主要的論點必須再三申明,生命的意義人不是現成的某物,而是我們所賦與的看法。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主要在根據某一個總體的計畫或是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並實踐這種生活,如此才能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是人觀,才能在生活實踐中發揮影響力。但是總體生命藍圖內化的過程,人是一勞永逸的追求,而是在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互動中構成的,隨著我們遭遇的不同、個人選擇的不同,所建構出的總體生命藍圖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廣度與深度。

大體而言,我們可以持以構畫自己生命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很多,比如各種理論模型,例如,醫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歷史學的、哲學的……等等;或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傳統;或各種的等等。本文集中介紹較為人們忽略,但現在似乎又開始引起注意的一種方式,亦即透過身體來構成身體化、總體的生命藍圖。事實上,對身體而言,「生命藍圖的措詞並不恰當,因為身體化的生命藍圖並不是透過對象化的觀察所得到「視覺圖像,而是身體從內部感受到的身體活動狀態,亦即人們在具體的生存情境中,身體本身所感受到的、在身體中發生的、整體的震顫狀態。

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的建構方式與知識性的總體生命藍圖的建構方式人不同。知識性的總體生命藍圖是透過「為什麼的提問和解答的尋求在意識中這構起來的;但身體本身人問為什麼,身體構成意義的方式,是以相應情境作出不同的活動方式來展現的。也就是說身體會相應情境作出不同的反應,而這些不同的反應方式本身,就蘊含著身體對情境的理解。無論是意識所構成的知識性總體的生命藍圖,或是身體所構成的身體化的生命藍圖,對追求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者而言,二者都是同樣重要的。本文所以特別著墨論述身體所構成的、身體化的總體生命藍圖,旨在起大家不要因為身體化的生命藍圖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建構,並在無識意識的狀態下影響著我們生命的展,而忽略它。

第4篇:人生哲学范文

学 生:(齐说)“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会有创造。”

蔡老师:你的手会创造吗?

学 生:我的手会弹钢琴。

蔡老师:弹钢琴包含着情绪的再创造。

学 生:我的手很巧,我会绣十字绣。

蔡老师:十字绣蕴含着很多绣法的创造。

学 生:我的手会组装复杂的玩具模型。

蔡老师:那也是一种需要构想能力的创造。

学 生:我喜欢养花,我的手养出来的花儿开得都很鲜艳。

蔡老师:很好!你有一双创造生命的手。今天,老师也要介绍一双会创造生命的手给你们,这双手创造了26万多个生命!

【课件呈现】一双终年劳碌、满是裂纹的手

学 生:啊!这是谁的手啊?

蔡老师:这是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学 生:老师,这手看上去好大啊!

蔡老师:你挺善于观察的!这双手的确挺大的。具体有多大呢?我们请课文《一双手》的作者姜孟之来帮我们量一量。(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学 生:这双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蔡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手有多大呢?自己也用尺子量一量,然后再与同桌比一比。

学 生:我的手长16厘米,宽7厘米,厚1.4厘米。

蔡老师:你的手与张迎善同志的手相比,那真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了!

学 生:我的手不仅比他小得多,而且也比他细腻得多。

蔡老师:这一点我倒是百分之百相信的。那么,他的手会是怎样的“粗糙”呢?

学 生:他的手“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蔡老师:“三节老甘蔗”是什么样子,不难想象吧?同学们再仔细观察,除了“手指特别粗大肥圆”像老甘蔗之外,它们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学 生:颜色也像,都是褐色的,有点像木头的颜色,“纹络又深又粗”。

学 生:关节处都鼓出来。老甘蔗是自己长出来的,但是张迎善同志手上缠的是线。

蔡老师:观察得真细致!你说他的手上为什么要缠着线呢?干活儿也不方便啊。

学 生:没办法。张迎善的手栽树时要不停地往土里插,手都裂开了。贴胶布、涂手油都不顶用,只好缠上线了。

蔡老师:总的来说,张迎善的手有哪些特征?

学 生:(齐说)大、粗、硬、老、干、厚、颜色深。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大、粗、硬、老、干、厚、颜色深)

蔡老师:但是我觉得这双手看上去不够美观,甚至可以说有些丑陋。你们同意吗?你们是怎么评价这双手的呢?

学 生:这双手既丑又美。表面上是丑的,实质上是美的。

蔡老师:你这句话很有辩证性。我们看事物的确不能只看表象,而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你能具体说说这双手的美体现在哪里吗?

学 生:这双手的美体现在它的价值上,“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蔡老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学 生:这双手栽了26万多棵树。这些树美化了祖国,创造了财富。

蔡老师:祖国的绿色宝库是美的,这种美是以张迎善手的“丑”为代价换来的。中国有个成语叫“美玉出乎丑璞”,意思是说,美玉是从表面上看起来十分丑陋的玉石中雕琢出来的。丑的表象常常掩盖了美的本质。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一种创造美的精神,从艰苦的劳动和奋斗中,发现美,赢得美,享受美。同学们还能如何评价张迎善的这双手呢?

学 生:这是一双创造美的手。

学 生:这是一双造福后代的手。

学 生:这是一双造福全人类的手。

蔡老师:此刻,你对张迎善同志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学 生:他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学 生:他是一个勤劳能干、淳朴实在的人。

学 生:他是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人。

蔡老师:假如张迎善同志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下面这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注意: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100字左右。

【课件呈现】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学 生:创造绿色不畏艰辛——张迎善

第5篇:人生哲学范文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的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2000多米深的溶洞里,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20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他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一年中,他吸了380盒香烟,看了100部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1600多公里。

度过了1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于今年8月1日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而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能力。

蒙塔尔说:在洞穴里度过了1年,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常常倾向于独处。现在,让我在安静与热闹之间选择,那我宁可选择热闹,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坚持了1年,只是为了搞科学试验。我丧失了许多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重新纠正。但我不后悔,因为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奥秘: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这让我忽然想到了一种小动物,那就是停息在深海底层中小小的扇贝。它们终日紧闭着自己的贝壳,让人以为它们都是无情而坚硬的石块,可是,它们的内心,明明是柔软如缎而且有着美丽珍珠,却是那样不被周围的人赏识。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快乐,就得把完全的自己展示出来,才可能加入到人际的互动中去,这样,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展示给别人,人生的美好就像风中的花粉,在相互传播着的同时,带给了别人一缕愉悦,你自己也暗香盈袖。

你的生活与别人相关,你的快乐就是美丽的流转。蒙塔尔的人生哲学里,隐藏着明快的生命寓言。

第6篇:人生哲学范文

【人生哲学赠言集萃之现代生活哲学版】

为谋生而受教育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享受生活的教育。??

跃跃欲试是一个人的生命力还没有衰退的标志。??

什么是荣誉?一个透明的气泡;那黄金呢?一种暂时拥有的发光的惹麻烦的东西。??

像时尚一样,容易落后的不是你的衣服,而是你的思想观念和能力。?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一生只为一瞬,一瞬决定一生。??

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当无事时,应像有事时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

看一个人的心术,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份,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看他的身边好友;?看一个人的骨气,看他的车轮;?看一个人的性格,看他字的直画;?看一个人的本质,看他的暴发。??

爱情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寻觅;?友谊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寻觅;?人生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捉摸;?死亡其实很随便,但有的人却认为很难捉摸。?我要说的其实也很随便,应该干的。??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

富有并非拥有的多,而是奢求的少。??

人生一共四道试题: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平均分高才算及格,切莫将太多时间精力永在一道题上。??

读透一堆好书;擅长一项谋生的技术;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心存一份美好的情感;做一个好人——人生应做五件事。??

接受“不完美”,如同接受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色彩,才有可能拥有多彩的人生。而且,生活中的几个“不完美”斑点,正是让人谦卑、同情和珍惜的原因。??

生活就是将无数个欢乐时光串连,而不仅仅只是留住生命。??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而一旦有了追求,远方也就不再遥远。??

有时,对于一筹莫展的事,你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小聪明;有时,对于令人绝望的事,你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智而已。??

人生,只需顺其自然——花开的时候尽管美丽;没有花开的时候,就默默孕育。不急不躁,不恼不怒。多好。??

把你的智慧和体力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但永远不要给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出价。??

这个时代比洗澡、洗桑拿更重要的是洗脑,澡不洗会散发臭气,脑不洗则会被时代淘汰。??

如果机会不来敲门,那就做一道门。??

营养·运动·水·阳光·空气·休息·节制·心境平和——“NEWSTART”口号。??

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的、最有权势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在于懂得人生的真谛: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

做人就像买股票一样,任何巅峰都是暂时的,它也许是下一个深渊的起点,因此任何对巅峰的得意和眷恋都是极端危险的。??

明天就是新的今天的开始,它其实是不存在的,所以假如你一直在依靠明天,或者依赖明天的恩惠,那你的今天注定没有激情。??

人生——下课啦,放学啦,放假啦,毕业啦,混够啦,老啦,后悔啦,死啦!??

世上有两难:一是改变别人,二是改变自己。??

人创造奇迹常常是在瞬间,但没有一个创造奇迹的人是依靠瞬间的。??

面对这么一个选择太多、欲望太多、物质太多的自由世界,一切都不容易。约束惯了,自由就不容易;沉默惯了,说话就不容易;严肃惯了,笑就不容易;重压惯了,轻松就不容易。??

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心中有光,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人生,是每个人生命旅程中惟一经营的项目,创造幸福是它的附加值和目的。生命的过程,就是经营人生的过程,须细细把握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慎重接受每一次选择,以理性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潇洒应付始料不及的变故;不挥霍生命,也绝不吝惜投入。?

不要幻想100%完善,除非你上天堂。??

若衷心相信自己所为无误,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死鱼才随波逐流。??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喜欢的事,应仔细研究是否可能以此维生,别轻易放弃而去做那些所谓更实在的事。??

无数的人向往不朽,但不知道在下雨的星期天下午该做些什么。??

第7篇:人生哲学范文

读者唐恩萃同志寄给编辑部的信中说:我惊喜地发现贵刊新增设了“百位中外名人成功启示录”这个栏目,实在太好了!别小看这一组组短文,也别小看这一个个头像,这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

福建省新店32305部队八名军人联名写信给编辑部,信中说:“当我们读到‘百位中外名人成功启示录后,真是爱不释手,一而再,再而三地细读,读了这类文章让我们感到充实,眼前也豁然开朗。”

信中说:“一个伟人就是一部哲学。我们只要在名人中寻找自己心中的模型,树立好形象,确立追求目标,然后像他们那样锲而不舍,艰苦不渝,在逆境中一步一个脚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跻入名人之列。”

第8篇:人生哲学范文

俄罗斯方块――打好基础 走好每一步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人一定会对这样的一幕留有印象:一个人手里握着游戏机,眼睛盯着屏幕,两个拇指不停地忙碌,游戏机里还不时地传出“加油哇”、“你好棒”这样的童声。现在,随着越来越多“更刺激、更好玩”的游戏出现,俄罗斯方块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现在许多手机里仍有这个传统游戏,可见人们对它的偏爱。

几块积木变化出各种形状,也演绎出丰富的人生。积木不断增多,但不一定越垒越高,因为每层垒满后会自动消掉;工作也是一样,任务总是越来越多,压力却不一定越来越大,当我们圆满地完成一项任务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然后以一种更加饱满的心态去迎接下一项任务的到来。然而,如果积木中存在没有填满的空间,哪怕只是一个空格,积木都不会消掉,余下的自由空间就会缩小;如前一项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为随后的工作带来麻烦。其实,无论游戏还是工作,只有一步一步地做到最好,才能为日后打好基础。此外,玩过这款游戏的人都应该知道,随着积分的不断提高,积木下落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游戏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在工作中,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职位也可能不断提升,责任也会越来越重,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足球――赢球才是硬道理

很多年轻人都对足球运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一群体也是IT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将二者结合得很好的足球游戏就成了他们的最爱。虽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许多人不能奔跑在球场上挥洒自己的汗水,却可在闲暇时打开电脑,和虚拟世界里的球队来一场比赛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玩足球游戏是为了击败对手,赢得比赛的胜利;做人是为了取得成功,赢得人生的辉煌。足球比赛中要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对手的关系,只有想办法取得比对手多的进球才能取得胜利;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要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只有比对手掌握得多、进步得快,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足球比赛中要讲究方法,有人说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也有人认为只有先稳固防守才能在适当的时机给对手致命一击;在我们人生的历程中也要运用策略,何时应该积极进取、奋勇争先,何时需要忍受寂寞、厚积薄发是值得思考的。足球场上,场面占优的球队不一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2:0领先被对手追平甚至反超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在生活中,可能你一直很努力,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也可能你的起点比别人低,可只要你不放弃,完全有可能追上或超过别人。

赛车――平稳才能高速

第9篇:人生哲学范文

【关键词】悲;喜;人生哲学

前言

《浮生六记》是清人沈复的自传体文言散文,作者沈复的生平虽只有极普通的文人幕僚与经商的生涯,但他仅留下来的这部作品却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倾爱和多位文学大家的赞誉。林语堂先生钟情此书,不仅将此书翻译成英文版,在译版的序中更是大加赞赏沈的妻子芸:“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

书名“六记”,顾名思义,共有六卷,其中前三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述与妻子陈芸的婚姻之恋、闺房之乐以及夫妻坎坷生活的种种愁苦。该书是作者缅怀往事而作,书中记载无奇人奇事,无跌宕起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然而,细细读来,却引来无数的感动、感伤与感叹。沈复与芸娘这对伉俪相亲相爱,不离不弃,一生勇于追求幸福,这样的一种执着怎能不让人为之沉醉?应该说,他们的生活是任何追求美的人都向往的幸福,亦是让我们拥有无限感慨的哀伤。

1 夫妻之情

沈复与其妻芸本是姑表亲,两小无猜,情投意合。沈复折服于芸的才华和聪慧,芸敬丈夫为良师益友,两人惺惺相惜,无所不谈,互为知己。在二十三年的婚姻生活中,两人始终能够相敬如宾,不离不弃。在作品中,作者与芸之间挚厚的感情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的琐事被真切地描绘出来,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无论是在平和的日子里还是在磨难中。

沈复与陈芸青梅竹马,幼时,他即在母亲跟前表白“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婚前相爱,有传出“吃粥”佳话。而婚后生活,更是恩爱甜蜜。“课书论古,品月评花”,是沈复夫妇情爱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夫妇之间,志趣相投,有相同的爱好和共同的语言,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而于封建社会,则更为难能可贵之事。

但是在写夫妻快乐生活的同时,我们总能感觉其中流露出的悲观与无奈。芸于其四十一岁即早逝,作者悲痛万分,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日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这里有对不幸生活的追忆,更是对命运的控诉。后更是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来表达对追求幸福无果的无奈。

2 朋友之义

沈复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不愿屈服于肮脏的政治,更不屑为官食禄,只乐于结交友人,为朋友从不吝啬钱财。书中有多个场面记叙了与朋友喝酒猜谜,吟诗做对,结伴出游的乐趣。芸娘对丈夫从无埋怨,不仅备茶酒待客,而且乐于参加他们的游戏,碰到费用不足时,从来都是“拨钗沽酒,不动声色,良辰美景,不放轻过。”

芸娘被夫家逐出家门后,夫妇二人借居萧爽楼。夫妻虽然时常囊中羞涩依然把萧爽楼的“朋友会”办得红火热烈。芸娘精心用最平常的茶,烹调出最特别的口味;萧爽楼无栏杆,夏日楼下去窗后空洞无遮拦,芸以旧竹帘搭于由竹纵横绑成的框架上,遮拦饰观;针对丈夫的饮食习惯,芸巧妙制作梅花食盒,置小菜于中,让丈夫在随意取食的同时,欣赏“如一朵墨梅覆桌”、“如菜装于花瓣中”之雅趣。

菜花黄时,沈复与朋友要去城外南园北园游玩,但是那里没有酒菜店铺,众人又怕吃冷食。于是芸出一主意,由大家出钱,去雇一卖馄饨的,挑着担子跟随他们出城。芸在家里整治好饭菜,到那边就在馄钝担子的炉灶上一一热好,她还带了沙锅去烹茶,热酒煮肴,还拉了卖馄纯的人一起饮酒作乐。朋友都称赞芸计划周全,增添游兴。

但是,沈复与芸的生活也多次受到朋友之累。某友人向另一友人借钱,求沈复作保,当时他们家境已非常拮据,本来他们可以而且也应当推却的,因万一发生意外,他们难于承担后果,何况陈芸因为丈夫之弟作保借贷而被逐出家门,但沈复仍然应允此事,为友人作保,果然引来灾祸。此事为二人再度被迫离家出走埋下了隐患。

3 翁姑之孝

作品中所表现的孝道,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个这么聪明灵慧、深明大义的女子为什么会两次公婆赶出家门呢?我想这恐怕是陈芸自己都想不明白的问题。芸在第二次离家时嘱咐女儿青君的一番话足以表达她对于未能成为一个深受公婆喜爱的儿媳的耿耿于怀。

陈芸出嫁之初,事事小心,时时警醒,恪守妇道,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十分在意。芸是个知书达理的儿媳,而此时芸也确实受公婆之爱。随后,丈夫“随侍”父亲于海宁官舍,妻子陈芸替婆婆家书,而因家庭内部有闲言闲语,婆婆对芸心生猜忌故不让其,但其公公却怀疑她“不屑”,因此造成误会。之后沈复回到家中,了解此事的原委后欲为其辩白,但是芸娘却制止他:“宁受责于翁,勿失欢于姑也。”可见其心胸之开阔、情感之真诚非常人可比。但是,他们都没料到,此事竟成了二人被逐出家门的起因,不得不寄居友人家。

这场弥天大祸对芸娘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再坦然的人也经受不住,何况,芸娘本来就比别人更敏感;何况,芸娘所做的一切只为了家庭和睦,只为了一个“孝”字。

结语

我相信在阅读过程中,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这位称为“最可爱的女人”身上那种淡然、恬静而吸引,是任何人“一生都不可多得”;此外,我们更是不自觉的被沈陈二人那富有诗意、坚贞不渝的爱情所吸引。世间有多少人都希望能像沈复一样遇上这样一位贤良淑德、情深意重的女子,又有多少人希望待到老去时能像芸那样说上一句:“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我已此生无憾。”

但与此同时,每一位读此书的人都会对作者和芸的生活遭遇深表遗憾,就像林语堂先生在译者序中所写的:“我想这对伉俪的生活是最悲惨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幸福和悲剧,在这里是矛盾而统一的。我们寻找到了他们的幸福,读到了他们的快乐,也看到了他们的坎坷愁苦,心酸无奈。或许,快乐和悲伤本就是并存在一起的,只是人的选择不同罢了。

沈复和陈芸的生活是幸还是不幸?这可能无法找到答案。只希望无论获得的是喜是悲,我们都能像芸娘那样,自始至终用一份淡然自若去应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