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工作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工作方案

第1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 高职 网络 培养 方案 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引 言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的一个课题,旨在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性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教育水平,人才需求结构,就业状况等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网络技能人才是网络专业的核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培养网络技术人才,组织教学的依据。

设计背景

1.网络人才遍布在各行各业,就业面广、社会需求量大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运行平台和实施载体。在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中,网络应用的全面延伸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会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设置独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高职院校80% 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定位不准,受师资、实训条件限制,培养的人才知识滞后,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相对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相对滞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维护、网页制作、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

2.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网络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型能源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环境,必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3.本地区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的规格要求和专业定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一掌握某一专业的人才未必能够在市场上立足,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快速跟踪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能真正把基础理论知识与网络实践能力合二为一的网络建设、 操作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紧俏商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通过调研汉中市及周边地区的典型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其中主要走访调研了以汉中四通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汉中移动、联通公司为代表的通信运营业;以及汉中钢铁厂代表的制造业、政府机关和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网络搭建、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提出了岗位要求。

设计过程

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按照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和“用网”。

参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标准要求,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工程、网络管理、IT产品营销、数据库设计开发、网站建设等。

1.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统计,网络及安全管理员是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需要的职业岗位。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工学结合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证书性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性实习”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阶段“证书性学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一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围绕考取职业证书安排教学。主要取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入门水平,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

第二阶段“生产性实训”是指三年制的第二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以“典型工程项目”安排教学。以达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较高水平。

第三阶段“顶岗性实习”是指三年制的第三年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目标主要是在校内、外的企业顶岗工作。以达到专业应具备的企业经验和综合素质。在校内安排企业真实性的专业综合实训,在校外以实训基地为主,有计划地安排顶岗实习。

2.在课程开发方式上,探索建立“教师科研下企业,工程项目进课堂,师徒方式传技能,学生学习如上岗”的模式

产学研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前阶段的工作分析和成果,共同讨论和初步确定了2010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框架体系

1.确定职业岗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试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以职业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合作,确定其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初步提出培养目标。

2.典型工作任务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它反映了该职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和形式,应包括完成一项任务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完整的过程。在该步骤中,确定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便对该职业进行准确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再根据三级能力的培养思路和职业养成规律,由浅入深安排学习内容,并由企业实际工作提炼出小型企业级局域网组建、网络工程测试与验收、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案

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描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它是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因此设计学习情境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学习领域设置的原则:一是每一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遵循职业成长规律;三是各学习领域排序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所有学习领域组成生产或经营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即:课程),再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领域表现形式是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网”、“管网”、“用网”。

4.课程体系结构

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需要有成熟的课程载体、规范的工作岗位或实训中心,熟练的指导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就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提出“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构想,兼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保证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第一学年奠定一个基础和平台,从第三学期开始采用纯粹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式的构想。

5.教学计划设计

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编制教学计划表,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当专业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的幅度大时,或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按常规教学周无法很好实现教学目标时,可对3年6学期制进行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方案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教学计划开出的课程,在能力考核上实施“以认证代考试”、“以竞赛代考试”、企业实践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答辩”、社会调研报告、企业实践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成绩逐期载入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毕业时归入本人档案具体归结为:通过两种方法来考核,一是教考分离,通过国际、国内认证考试,二是形成性考核。

教学条件配置

1.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本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1)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应用开发和信息安全专业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

(3)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专业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若能请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则更好。

(4)教师“双师”素质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5)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2.教学设备配置

(1)校内实训室

支撑实践教学计划所需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包括“网络集成实训室”和“网络工程实训室”,辅以2个普通多媒体机房,可以满足每届招生1个标准班(40人)的实训基本要求。出于安全等原因,企业网络的生产环境不会轻易让学生使用,校内实训环境应尽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以保障实训需要。条件许可时,应跟随技术发展,增加安全、无线、IP语音、网络存储等实训环境,尽量贴近实际工作环境。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从事系统集成、信息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领域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网络信息中心。最需要真实网络环境开展“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实习却很难在企业进行,“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须借助网络工程类企业开展实训实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除从事网络工程和应用开发的少部分企业能一次接纳多人外,一般企业接收的学生数目也就1到2个,且不会每年接纳,因此校外实训基地最好能够达到每个标准班级(40人)4个以上,并尽可能多。

总 结

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先进的思想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需校企合作,走工学合作之路,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5,2.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技能人才 企业 核心资本

根据《河南省公司 2011—2020 年人才发展规划》文件要求,各供电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以适应公司和电网发展需要。但截至2010年12月,河南省公司中高级技师、技师等优秀技能人才仅占生产技能人员总数的16%,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相对短缺,直接影响到我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储备。

一、问题分析

1.技能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不健全

公司对变电运行部、客户服务中心等10个生产部门人才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比例提升工作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公司没有完善的该项工作的实施方案,且各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专人负责部门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部门有3个;(2)优秀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也没有具体措施的部门有5个;(3)认为优秀技能人才比例的提升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与其它部门无关的有6个。经过分析,公司的人才培养和优秀技能人才比例提升工作缺乏一个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分工不明确。各部门之间没有竞争机制,没有具体的优秀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使该项工作无法有序推进。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截止2010年底,公司没有完善的优秀技能人才激励制度或相关规定。员工参加技能鉴定提升技能等级的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优秀技能人才比例的提升。

3.“以考促学”活动滞后

2010年底,公司尚没有完善的班组全员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滞后。

二、对策实施

1.健全优秀技能人员管理制度

根据《省公司2011-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和《2011年班组全员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了《技能人员素质提升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公司、部门、班站三级优秀技能人才培训管理网络、优秀技能人才提升目标、具体的提升措施以及时间进度要求。具体提出了以下两类优秀技能人才培养措施:一是对于符合高级技师技能鉴定的人员积极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岗位培训和技能等级培训,按计划参加高级技师技能鉴定。二是对符合技师技能鉴定条件的高级工人员,作为优秀技能人才重点提升对象,组织参加岗位业务知识学习、现场培训、技术讲座、技能等级培训、专题培训和反事故演习等,快速提升岗位综合技能。

2.完善生产技能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1)进一步完善公司技能人员激励机制。制定了《公司首席专家和首席技师评聘管理办法》、《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优秀技能人才优先推荐参加上级组织的新技术、新业务和技能等级培训或到同行业先进单位学习、参观等。将员工培训效果纳入公司绩效考核、首席专家、首席技师、“双师”型人才选拔等管理中。对优秀技能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优秀技能人才的奖励力度,其中首席专家每年享受15000元技术津贴,按月发放;首席技师每年享受12000元技术津贴,按月发放;“双师”型人才一次性奖励3000元,晋升两级技能工资,每月额外再享受300元技术津贴;技能专家每年享受10000元技术津贴,按月发放;高级技师一次性奖励2000元,报销全部鉴定费和差旅费,每月享受600元技术津贴;技师一次性奖励1000元,报销全部鉴定费和差旅费,每月享受400元技术津贴;未达到岗位要求技能等级的未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岗位要求技能等级,岗位工资降低1岗。

(2)健全技能人员的岗位约束机制。按照《省公司员工配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员工岗位任职资格管理,要求公司新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需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接收的退役士兵全部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公司管理和技术岗位新配置人员,应满足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最低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年限,其中研究生不少于3年、本科生不少于5年,专科生不少于8年。对没有达到岗位要求技能等级的技能人员,实行降岗处理。

3.建立培训调考常态机制

一是制定了《公司生产技能人员全员培训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并进一步完善了公司竞赛调考奖惩机制。二是引导员工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在生产部门组织技能人员开展“六个一”素质提升活动。

三、结论

截至2011年12月,公司优秀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比一年前的16%提高了24%;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83.03万元/人?年提高到458.74万元/人?年;公司技能人才员工队伍结构和素质得以改善。调动了技能人员“比、学、赶、超”的学习积极性,2011年有116人通过技师鉴定,通过率73.86%,比往年提升5.86%,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滕飞.技能人才匮乏的困境与破解策略[J].成人教育,2011,31(8)

第3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25-02

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不言而喻,创新创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行列,每年毕业生急剧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已成为解决就业矛盾的一条新途径。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就业渠道的现实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报告明确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引领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同时,他特别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办学水平予以考核,从根本上奠定了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根本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就应该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创新创业改革的洪流中,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设计原则。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凝集创新创业教育共识、浓郁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

2.各方联动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单靠任何一方主导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合力。

3.特色发展原则。各个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定位、大学文化建设等不尽相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结合各自校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确保源头创新。特色发展不是“怪异”发展,出奇招、耍花招,而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固本强基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我们仍需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拓展这一根本,坚决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失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三、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1.健全组织机构,聚集改革合力。高等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人事、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创业创新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方案细化好、组织实施好,做到全校一盘棋,上下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2.统筹多方改革,确保多因联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首脑、企业单位、创业家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制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有机统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深化学籍改革,将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发明创造、学术研究与论文等与课程学分互通互换,实现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多元化。深化学生评价标准改革,做到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教师系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好地帮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将教师帮扶指导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深化制度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制度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深化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有关保障,让学生在平台中接受创新创业锻炼和培训。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多方联动,确保每个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都相互关联,发挥作用。

3.加强监督指导,促进工作落实。一个好的制度,贵在执行;一个好的方案,贵在落实。而监督检查则是促进制度和方案落实最有效的手段。高等学校应成立由教育专家、外聘学者、行业精英等有关人员组成的督导工作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落实的监督检查,以监督促实效。同时,高等学校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必要时,高等学校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以评估报告为依据,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形成良性l展机制。

4.重视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宣传部门应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媒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员工自觉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动行和自觉性。要积极聘请创业精英回校开展现身说法,用他们的成功事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引导学生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勇于创业。要及时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聚集创新创业的正能量。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评比表彰,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改革“比、学、赶、超、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0条举措瞄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9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05-15.

[2]田启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学刊,2015,(13).

[3]雷家骤.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J].华夏出版社,2015.

第4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1国内外创新工场发展现状

创新工场是指以创新知识为主要载体,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提供从种子阶段到企业独立发展阶段所需的资本、技术、人力、咨询、法律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支持的创新组织与服务机构。[1]

在匹兹堡创新工场的目标是帮助高潜能的技术型公司有效吸收高科技人才、专业知识和企业风险资本,增加种子企业在成长阶段的成功率。创新工场在爱尔兰香农地区是区域知识发展网络的综合元素,激发企业创业潜力,促成新型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

国内第一个创新工场于2009年9月4日由李开复在中关村创办,并在次年9月完成了创新工场的第一个项目“豌豆荚手机精灵”。李开复致力于为早期创业者提供服务,帮助早期创业的公司快速成长,并开发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潜力的产品。[2]

创新工场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从业务技术创新到商业起到了质的飞跃。创新工场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给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撑,能使其迅速进入市场,同时处于启动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把创新工场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理想地点。

2创新工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从现有发展现状来看创新工场都以公司模式独立运营的形式出现,极少有高职院校涉及该领域。鉴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创新工场的“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中必定有别于其他培养模式。

21创新工场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资源和平台

创新工场作为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其独特的创新功能和育人特色。学校给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和管理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专业知识、职业经验和科学技术上的师资支持和保障。除此学生还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给予的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工场平台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研究中,拓展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以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目的。结合创新工场平台将学生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快速转化为产品,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创新工场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依托创新工场实现产教融合有三种有效途径:

一是产品研发技术相对领先。基于创新工场的创新能力,其设计理念、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工艺加工水平都能处在社会前沿,为学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进行科研成果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

二是专业课程设计更为科学。避免专业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的尴尬场面,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可根据产业的市场走向,将最新的技术、知识、技能、工艺等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以知识支撑实践的可行性,以实践证明知识的科学性。

三是师资培养更加全面。创新工场是校内师生和校外企业的纽带桥梁,学校根据创新工场的实践成效整合资源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既能进课堂传授知识又可下企业进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育人才。

23创新工场有助于校企合作渠道的拓宽

创新工场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走向企业、服务社会,让创业实体成为社会的新鲜血液。通过创新工场项目的开发可增加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宽合作渠道,紧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可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技术、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能拓宽师生对相应专业领域的了解,使产业和专业结合更加一致。促进教师对企业、企业对学生、学生对企业的互相了解,更加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企业可针对性地招收员工,学生能更好地选择企业。此外对校政企“三位一体”合作模式起到了拓展和推动的作用。

3高职院校创新工场实践成效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场以创业孵化为主线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途径分三个步骤。

31双向选择,共建团队

为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创设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创新工场”。创新工场通过企业与专业对接、教师与项目对接、学生与项目任务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状况、对专业建设的贡献考核、管理运行规范加分、考核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建立考核机制。现有引进企业17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25项,企业共享教学案例50个,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践40人次。

32互动交流,共建专业

(1)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专业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中,要求各专业积极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一汇聚行业、企业专家平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建设。

(2)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把教学内容贴近技术发展前沿作为专业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组织开展“?R到淌Υ?着课程下企业”实践学习,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对接企业,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授课专业知识,明确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以校外资源整合为手段,组织校外优质师资参与课堂教学。把优秀技术人员、知名学者专家引进作为丰富教学内涵的主要手段。扩大选修课范围,聘请绍兴知名专家、学者开设 “专利知识实务”“情感与婚恋”“公益与慈善”等多门课程。如:结合专业前沿信息技术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能训练内容与课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设立专业奖学金,推进企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企业与学生互动作为激发教学活力的主要方法。设立专业奖学金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推动企业融入专业教学,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如:浙江布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设立专业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研?l中。通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专家参与工作室学生指导、市级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竞赛组织和省级软件外包项目的竞赛培训、“双师”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研讨和指导等教学活动中,在促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5)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如:机电工程学院与宁波凯耀、精功科技、浙江凯达、绍兴杰维模具、浙江物产元通等多家企业合作,引导企业参与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开发,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同编写和出版了《基于PROTEUS的电路与PCB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仿真》《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PLC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等多部教材。

33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1)注重专利技术积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重视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积累,在政策辅导、业务培训等途径支持专业教师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关注行业新发展与技术需求,聚焦海绵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绍兴市组织申报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组织建筑类专业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围绕“海绵城市”的材料、装备等多个方面申报并授权专利共30项。

(2)发挥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我校为主发起成立绍兴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以“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为定位,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工作,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组织承办绍兴市中小企业“机器换人”培训推广会,多次应邀赴诸暨、新昌、柯桥、上虞等地,为当地中小企业精英培训、块状经济集聚区企业培训,作专题宣讲。先后完成了《绍兴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柯桥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等政府重点工作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承接了绍兴市、嵊州市、诸暨市、柯桥区、上虞区等地的《基于GB/T 12643―2013标准的工业机器人认定》工作。组织完成《绍兴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16年度)》工作及《绍兴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同时,受袍江开发区经发局委托,全权运营管理“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平台”,为期3年。

第5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一、工作任务

(一)医院将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统筹管理,合理安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根据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工作。

(二)医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优势,主要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

二、具体要求

(一)完善工作方案。

医院将根据本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辖区内工作的实际需求,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订支持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制度,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二)派驻医生。

医院每周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派出高年资主治医师不少于2人次,每年工作任务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院退休专家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三)人员培训。

医院将支持各卫生服务站,选派人员进修学习;医院在举办学术讲座专家讲座时应通知卫生服务站参加;指导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待一定时候可进行科研合作。每年至少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2次培训。

(四)建立双向转诊。

根据医院双向转诊实施方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院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办公室设在社管科,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工作责任制,负责联系协调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问题,确保取得成效。

(二)完善监管机制。

医院与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和完善管理机制。医院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明确督查内容,采取随机抽查的办法,加强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督指导,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予以表扬,对任务落实不好、存在严重问题的通报批评。

第6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化工专业 教学 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haring Resources and Building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New

System in Independent Institute Chemical Specialties

LIU Yu, HOU Zhaohui, ZHU Zhengbi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Hu'nan 414006)

Abstrac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hu College implement resource sharing, building model, the use of high quality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 of parent university, and built an experimental skills trai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train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capacity of the three platforms to support innovative specialty chemic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laid a good foundation, but als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types of professional and Nanhu college in the "turn set" of other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hem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new system

虽然教育部2009年2月的编报《独立学院五年过渡期工作方案》的通知已对独立学院的“独立”办学已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时间要求,①但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很多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仍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前景堪忧。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滞后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成了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实践教学缺乏体现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要求;实践教学缺乏强有力的各类支撑平台,学生看得多,动得少,导致实践教学走过场;独立学院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有限,仪器设备相对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动手的兴趣;教学人员配备更多的是由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不能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高投入,需要理工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师资队伍,这对努力向“独立”靠近、但基础薄弱的独立学院仍存在诸多困难。

1 实施资源共享,是独立学院建设创新性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可行选择

教育部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可以有偿使用母体举办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这为缓解独立学院的资源投入压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解决途径。②独立学院某些专业招生规模小,母体高校有相同学科门类的专业设置时,可以考虑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融合各自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出适合于双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内容和方案,共同建设,共享实践教学资源。

南湖学院由湖南理工学院于2003年发起创立,设有建筑与化学工程系等8个教学系和37个本科专业;拥有500多亩完全独立的校园,基本教学设施完善。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南湖学院具备了“五独立”的基本条件。

南湖学院建筑与化学工程系仅有制药工程一个化工类专业,年招生规模约50人。为一个小规模招生的专业建设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科技训练在内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显然投入产出比严重偏低,且造成资源浪费。

南湖学院的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升本科院校,该校有制药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化工与制药类专业。负责这些专业教学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同层面院校中科研教学实力相对领先的师资队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的教学平台: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示范点、省重点建设专业、省重点建设学科等;拥有包括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市重点实验室及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在内的一批科研平台。

母体高校湖南理工学院在建设这些教学、科研平台之初就兼顾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与独立学院资源共享共建,邀请独立学院参与这些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利用教学、科研平台组建化工类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2 南湖学院资源共享模式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图1 “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示意图

经过多年共建,结合岳阳地区化工产业的优势,建成的化工类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三个平台组成,各个平台由若干具有特色的各级各类教学与科研平台支撑。其中,实验技能训练平台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构成;工程能力训练平台由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成;学科科研课题组、组建的各级科研实验室可成为天然的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平台。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三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为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需的基本实验能力形成、工程能力拓展、实践能力提高三个阶段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通过课堂、实验室、社会(企业)三点一线完成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并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独立学院与母体举办高校共享机制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如母体高校化学化工学院2010年的实践教学人时数为155640,其中南湖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占比为18.2%。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建立起了学生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熟练、知识集成运用、重视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新型实践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显著提高。独立学院制药工程教研室因实践教学体系和共享机制建设成果,被评为2010年湖南省高校优秀教研室。

资源共享背景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将为南湖学院其他类专业和正处于“转设”期的其他独立学院提供有益的参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0508

注释

第7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为了提升高职药学教学工作水平,应针对各类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创新实际教育手法,保证可以提升药学教学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一、高职药学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在药学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高职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将学科与学术作为研究重点,侧重于培养理论性人才,忽视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一些学校还没有建设完整的人才知识结构培养体系,不能根据当前药学行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开展相关工作,难以满足当前实际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医药学行业缺乏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不能促进产业的良好发展与进步。同时,在高职院校药学教学中,还没有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不能结合工作目标等培养人才,难以创建多元化的管理机制,导致其发展受到抑制性影响。

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药学研究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药品管理体制转变成为为患者服务、从药品供应转变成为合理使用药物。在此期间,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更好的对药学教育工作进行转变,一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将会导致其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长期进步的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针对药学教育做出准确的定位,不能创新教学工作模式,在学科教育期间,难以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同时,学校还没有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不能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工作需求,导致学生在实际发展中,缺乏综合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甚至影响其长远发展与进步。

二、新形势对于高职药学教育的要求分析

教育部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工作中,需将服务作为主要内容,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导向,将产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在一起,为生产与管理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在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下,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成为高技能的优秀人才。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体系,对专业设置的内容进行全面改革,使得学生知识能力与结构等得到良好的调整,保证教学改革工作效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职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应转变传统的专一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使其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参与工作,保证其工作能力符合相关规定,逐渐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水平、

三、新形势下高职药学教育工作措施分析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针对药学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保证可以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观念,创新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具体工作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在药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树立正确观念,对教育理念进行全面的更新,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教育工作作为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此期间,高职院校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再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操作中,在提升灵活性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调整

高职院校在药学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学生技术应用情况,将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课程内容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明确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其动手操作技能,在创建完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模块化教学体系,在明确其现场性的情况下,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保证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之间的良好结合,逐渐提升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可靠性。最后,在对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专业口径进行拓宽处理,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创建多元化的培训活动机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岗位知识,提升其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学习与岗位内容,增强其岗位技能,在反映专业特点的情况下,满足当前的教育工作需求[1]。

3.加大实践教学工作力度

高职院校在对药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工作,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进行全面调整,遵循先进性原则。首先,可以为学生创建在小实验活动与流程,在学校中为学生设置实验室,指导学生在药学专业实验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创建专业水平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资格教育与实践操作教育相互结合的情况下,保证工作效果。在此期间,应更好的对教学课时进行设计,明确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创建先进的管理机制。最后,在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创建联合考核机制,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2]。

4.建设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

高职院校在药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建设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保证教师工作能力符合相关规定,逐渐提升其教育教学工作水平,创建多元化的教学管理机制,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首先,高职院校要聘用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增强其教学工作效果。其次,要阶段性对其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实践教学工作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3]。

第8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1 培养公司内训师

大部分企业的培训内训师基本上来自于公司的业务骨干。当前,公司内训师培养的主要问题是,内训师自身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技能过硬,但授课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内训师培养的思路主要分为四点:一是内训师选拔与培养“项目化”。以项目制管理思路推进内训师培养工作。二是课程开发需求“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思路,使内训师课程与培训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课件开发与授课“专业化”。通过对内训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课件开发与授课的专业化方法。四是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表单化”,制作一系列的标准表单,支撑内训师培养与课件开发全过程,确保标准作业。

2 建立职业导师制

在已有的“导师带徒”培训模式基础上,建立公司“职业导师制”,加速人才培养。“职业导师”应选择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专家型人才,对新员工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指导,使其快速胜任岗位、提升业务水平。根据个人能力、专长特长,培养对象技能水平,主要采用“一对一”个别采用“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职业导师制”:

①成立“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成员由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及各部门主任组成。办公室负责职业导师的选聘和审批,建立、维护职业导师人员库;制定职业导师的考核评价标准;负责经验总结、交流与推广;负责表彰和奖励优秀职业导师。

②选聘把关。职业导师的聘任资格为工作业绩良好,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理论水平。公司管理人员、技术能手、专业带头人可直接认定为职业导师,其他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可通过自荐的方式,经职业导师工作办公室审核成为职业导师。

职业导师聘任后,签订《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为所培养的员工提供指导,使其提高综合素质,缩短技术、技能成熟期,达到岗位要求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发展。同时,要对职业导师进行培训,提升沟通技巧、辅导技能等。

③灵活配备。新员工、青年员工、确有需要的员工根据本岗位工作实际情况,可以提出聘请职业导师的申请。职业导师制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老员工如果轮换到新的岗位,也应配备职业导师。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在这个领域业绩表现突出,就可以成职业导师。

④就近辅导。根据就近辅导的原则,职业导师一般长期与培养对象一起工作,通过现场授课、工余辅导、操作演示、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为培养对象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参考意见。

⑤体现激励。《职业导师指导协议》履行期满,职业导师提交培训总结;培养对象提交技术总结或论文,职业导师制工作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内容分为过程评价和工作效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培训次数、培训记录、授课课件等内容。参照培养对象的公司的普考及技能鉴定成绩,进工作效果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导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 调考常态化

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应按常规竞赛调考专业类别成立相应的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项目组设一名项目经理,由相关专业部室负责人或专责担任;设一名教练,由资深专业带头人或兼职培训师担任;参赛队员若干;设两名工作人员,由相关专责担任。

①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负责与对口部门沟通联系,确定培训内容、竞赛内容,向专业竞赛调考项目组及时反馈竞赛调考信息。

②教练的主要职责:负责组织编制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依据竞赛调考内容,提出参赛选手选拔条件和方式,并承担参加竞赛调考选手的培训任务,针对每个选手建立素质模型,提出相应培训策略,切实做好强化培训,有效提高选手参赛能力。

③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负责按本项目的专业竞赛调考工作方案购置本项目专业竞赛调考所需资料、书籍,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④基层单位的主要职责:按照专业竞赛调考项目制工作方案,落实好竞赛调考专业的全员培训及选手推荐,关心和支持参加竞赛选手,并积极承担下达的教练任务。

引入刚柔并济的竞赛激励约束机制。各部门、各单位、班组详细记录每位员工的教育培训进展状况,并通过竞赛调考检验培训效果。将专业劳动竞赛、岗位练兵等常态化,每年定期举行。各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组织全部岗位、工种的统考,检验员工岗位工作情况。统考结束后,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调考,每年抽取5个左右不同的工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员工参加,检验各岗位培训工作实际效果。通过调考选拔优秀技术人员加速人才培养,增强人才储备,并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使优秀技术人员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4 体验式培训

近几年,培训在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视。效益好的企业都能够增加员工培训费的预算,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一种投资,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与能力,来完成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沉淀与积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购置新型专业设备作为培训器材,促进员工技能跟上设备更新速度;将老旧设备维修组装,供新员工、参培人员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多开展体验式培训增强员工的学习兴趣。

第9篇: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11-03

教育部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职业学校对于诊改工作认识不一,导致收效其微。理念引领行动。作为诊改的主力军,职业学校只有摒弃错误认识,树立正确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才能顺利实施诊改,使之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的内生动力。

一、厘清四个误区

误区一:又开始评估学校了。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厘清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权责关系,构建三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通知》指出,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组织对中等职业学校诊改工作的抽样复核,其结论依据学校自主诊改结果与复核结果的吻合程度,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例如在16个诊断要素中,如果学校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不少于12个,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改进工作切实有效,复核结论即为“有效”。省级复核只是通过状态数据判断学校教学工作状态,判断学校自我诊断是否准确、改进对策与实施是否有效等,没有等级性结论。评估注重的是结论,诊改注重的是过程。诊改就是学校主动发现问题与不足、总结成绩与特色、自我完善与提高的过程。

误区二:办得不好的学校才要进行诊改。

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均应以本省诊改工作执行方案为基础建立本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明确诊改工作的重点、要求、周期和组织,并将自我诊改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对于2016年度已验收通过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质量年度报告要以新闻会、网络公开等方式向社会,并于2017年1月15日前由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可见,诊改工作应是校校参与。《通知》提出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各有重c开展诊改。如有的学校以“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为主,发展较好的学校以“集聚优势、凝练方向,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

误区三:数据填不好影响学校形象。

学校每年都被要求填报各种数据,特别是年底,各种报表更多。其中很多数据事关评优评先、今后发展,因此学校都会认真研究报表、慎重填报每项数据。《指导方案》提出的诊改第二项具体任务是“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简称数据系统)。对于学校来说,状态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掌握真实的教学活动状态,所以必须真实采集并有效应用。状态数据应为源数据,即学校即时采集的教学活动第一手数据。运用源数据,通过计算公式和计算规则得出的再生数据,学校可以了解现状,认知工作现状与工作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积极整改、提高质量。

误区四:诊改是学校教学部门的事。

《通知》中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诊改是针对广义的“教学工作”,即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而非狭义的“教学工作”,即围绕教学本身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因此,诊改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凡是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要素都是诊改的对象。

二、树立四种认识

(一)诊改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

职业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主动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服务行业企业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学校是诊改的责任主体

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生成者,是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履行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将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

(三)诊改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改,将促使学校更加重视教学工作,促进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研究教学工作,将进一步凸显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四)诊改是常态化持续性工作

诊改绝不是一次性或阶段性工作。它融入学校工作全过程,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职业学校要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自主诊改、螺旋提升,使诊改促进质量提升的作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把握三个重点

(一)明确诊改工作步骤和要求

1.学习领会政策文件精神。《指导方案》,规定抽样复核的学校须已经建立并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对每个诊断项目要素做了说明:内涵描述解释要素的具体含义,基本要求指导学校应该做什么,主要观察点帮助学校了解日常工作状态数据与项目要素之间的关系。观察点也是诊断点,是学校自我把脉和外部检查的重要参考。

2.完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运行机制。学校要制定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原则、路径、要求和流程;构建教学工作诊改工作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实施诊改并根据结果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3.建立工作队伍。学校要建设五个团队。一是领导团队。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牢固树立教学立体的意识,正确理解诊改的内涵。二是教学管理团队,包括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质量办主任和系主任等中层管理者,他们是诊改的中坚力量,要掌握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科研团队,包括科研人员和校本诊断专家,他们确保了学校诊改的科学性。四是技术团队,主要由学校信息技术人员和教务员、系教学秘书组成。他们要做好数据采集、填报、分析和数据平台管理工作。五是教师团队,这是诊改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全体教师参与诊改,才能有质量的持续提升。

4.采集填报数据。实时准确掌握学校运行状态并真实填报数据,提高源数据采集的即r性、准确性。

5.应用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后的统计汇总、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形成数据分析结果。加强数据深度应用,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6.编制质量年报并向社会。质量年度报告要紧扣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展示人才培养状况、教育教学、学生德育、学校党建等情况,总结提炼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做法、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7.自主整改。根据分析结果,按照改进措施和办法进行整改。

8.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按上级要求参加省级复核。

9.根据复核结论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根据认定的复核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二)重视数据分析和结果运用

1.比对数据,发现差距。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和分析数据,了解人才培养工作状况。可以进行校内纵向比较,即本校当年与前年、去年相比较,找出进步之处、持平或略有改进之处、仍未改进之处。可以进行校际横向比较,如某诊断点数据与同等类型学校数据中位数相比,位于中位数之上,说明做得较好,要坚持发扬;处于中位数,还可以再提高;位于中位数之下,就需要重点提升。

2.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科学的诊断是改进的前提和基础。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准确认识问题,研判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属于机制方面、人员方面还是保障方面。

3.制定措施,改进提高。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方案,形成任务分解表,规定完成时间,责任落实到人。如果问题产生于机制方面,要在健全体制、完善制度、优化流程、细化责任上下功夫。如果是人员方面,要加强其思想教育,组织培训提升素质、培养能力。如果是保障方面,要在改进技术手段、加大经费支持等方面想办法。

(三)做好诊改工作保障

1.加强学习研究。建立职业院校诊改工作制度是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将影响各系统、各层面,影响每位师生的理念意识、形态模式、行为习惯等。所以从学校领导到普通师生都要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精神。

2.组织专题培训。职业学校不仅要组织参加上级的各类培训,更要组织校本培训,让教职工明晰诊改的内涵与任务、重点与难点、工作机制与对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切实提高学校诊改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