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易经占卦方法范文

易经占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易经占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易经占卦方法

第1篇:易经占卦方法范文

关键词 易经 科学 预测

一、《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

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是说明宇宙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一门学问。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指点人生,辅佐事业。《易经》在我国古代历史、政治、军事、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曾得到广泛的应用。传说孙膑、诸葛亮都曾应用八卦治军,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常言道:“医易相通”,《易经》是中医诊断和预测疾病的重要手段。

《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有三易:指神农氏(炎帝)所创之《连山易》,轩辕氏(黄帝,又号归藏氏)所创之《归藏易》,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的《周易》,时在周代,故称《周易》。因年代久远,《连山易》《归藏易》已失传,唯《周易》继承发展,流传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

预测的概念在汉语中最原始操作意义上的表达就是“占卜”。占卜是《易经》中最原始的因素,也是易学演变过程中最经久起作用的内容之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占卜依然是现代易学中最基础的构成部分。现代易学特别是现代易学的预测学研究,没有完全脱离来自占卜的原始规范性。《易经》的基本素材和内容来源于占卜,具有复杂的形式和内容。学“易”以致用,《易经》中64卦再加上每卦都有“变爻”,涵盖了所有方面,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做出回答。历史学家常说,回顾过去的历史能帮助我们展望未来的前景。未来学家表示赞成,同时还补充说,了解过去主要是为了预测未来,我们关于“未来”的种种猜测,需要依靠“过去”提供的丰富资料。因而,《易经》尽管十分古奥,难以索解,却几千年来因其“实用性”一直为人所接受,这种实用性的基础就是占卦。数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从这一点上看,《易经》是我国古代在人类数学史上的伟大创举,可以说,《易经》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本数学著作,因而是我国数学发展史的渊源。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约225~295)认为,数学来源于伏羲画八卦,八卦的基本原理是“作九九之术以合六爻之变”,由此他“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而为《九章算术》作注。他接受了《天圆地方》,地阴天阳的观念,同时认为阴阳是相反而又转化的。刘徽创造的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逼近圆的周长,得到圆周率3.1416。

事实上,卦爻辞本来就是在卜筮过程中有关占断的记录,经过长期积累、收集、整理、反复修订、反复加以验证、理解、概括、归纳,甚至经过一定的抽象和形象处理,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人文、思维、人生体验、伦理纲常等方面的一部反映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典籍。所涉及的内容可以用来启示或象征吉凶祸福、盛衰兴亡、成败顺逆、忠奸叛孽、生老病死等等。世上存在的种种相似性、同构、同态和历史的大同小异、大异小同的重复和类似,再通过占卜和占者的联想、比类、推测、直觉和灵感得到综合的占断。

憧憬着未来的占卜者总要为自己为家庭的未来或者为社群为民族为社稷的未来,设立一些价值目标。希望今后的处境或际遇会好一些,能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追求某些价值目标是一回事,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又是一回事。未来的人化及其价值取向不能凭一己的愿望去支配,伸向未来的价值目标能否实现更是一个未知数。问卜者想预测或预知问题答案的迫切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当代未来学家除了企图了解未来的前景之外,还要看看以后发生的事件和提供的机会能否实现自己或人们的愿望或理想。说到底,了解未来往往是一种手段,测算今后能否达到或怎样达到预期目标才是研究未来的深层目的。

二、科学一词从来就没有被严格定义过

《辞海》1999年版这样定义:“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可以说数学方法的运用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而科学计量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的投入、产出和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出科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学分支学科。科学计量学是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典型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科学计量的研究方法来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说明。例我国从科学计量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1993年到2006年间与世界各国合著论文的时间分布、学科分布和主导地位分布进行的考察,了解到我国与各国的科技合作的现状和模式。通过分析结果使我们发现对于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有着重要意义,对我国将来制定一系列的相关发展政策继续扩大我国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依据和指导作用。这种研究方法是我们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到数据,并对所统计的数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等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并以此规律性来认识事物,并对事物未来发展作出一定的决策。

三、《易经》与科学:两种方法,一种认识

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它之所以形成为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人们通过长期观测与实践,对事物规律的总结,认识把握与验证的成果。近来通过科学研究发现世界总是和谐之下蕴含着冲突,冲突之外似乎又体现着和谐。虽然我们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所突破,但终究是以有限的目光去认识无限的世界,不免给自己造成许多困扰。人类目前对世界的认识状态也正是处于这种有限之中。《易经》是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及人类社会经过长期细致观察和研究总结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方法论体系。自然规律如花开花落的生长规律,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等一样,人类生长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两者相似性都是在一定规则内用一定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并试图找出规律,用以预测事物将来的发展方向。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当人们认识一定的规律,并掌握一些方法的时候,就很自然的想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一定的预测行为。需知世事无绝对的祸福之说,再大的祸端也藏有生机,再大的福祉也埋有祸患,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面对。用《易经》进行占卜,是借前人的遭遇来给我们提供事情的“知几”,让我们防范于未来。既然古人传于我们此种方法,使我们得以“推过去,演未来”,试问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把握现在,以飨未来?

参考文献:

[1]程莹.从科学计量学指标看我国名牌大学近年来的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J].2007.09

[2]袁军鹏.科学计量学高级教程[M].2010.03

[3]秦国洋.道:从易经到易传.西南科技大学学报[J].2006.03

[4]赵仲牧.易经与未来学一对预测未来的哲学思考.思想战线[J].1993.6

[5]程铖.解析易经的大价慧和大系统.今日中国论坛[J].2009.2-3

第2篇:易经占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意志 心理学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诲人不倦,特别是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学理念对我国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在当今仍被奉为圭臬。他的众多的教育理论与经验都集中体现在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其中意志心理学亦占有一席之地。虽然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他在名称上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意志”“心理学”这些概念,但这并不影响他将这种思想贯穿于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和自信心,树立“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人”等宏大人生目标。

一、《论语》中的“意志”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①在《论语》中,“意志”一词并没有完整出现,其中“意”出现1次:“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解释为“臆”,即凭空猜想的意思。“志”出现16次,多译为“意志”“志向”,因此本文所谈的“意志”多从“志”的角度出发,它基本代表了孔子意志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根据“意志”的定义,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生理层面的欲望、需求与情感,它能使人产生一定的动机,即“意”;二为精神层面的,即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从而满足欲望和需求,即“志”。朱熹将“志”的含义解释为:“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心无为恶之事矣。”(《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卷一)意思为所谓志向,是心所期望的。如果心诚就会把仁当作志向,这样就不会去做那么让世人厌恶的事情了。从其言论中可以看出,“志”是作为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阐述的。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志”对于人的品行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即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但一个国家的百姓却不能被动摇意志。因此在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时,他亦十分重视“立志”的意义。所谓“立志”,就是树立志向,并下定决心去实现这些目标。他对自己、对学生都要求“志于道”“志于学”“志于仁”。如他拿自己的经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来勉励学生,这就与现代心理学上的“意志”或“意志心理过程”不谋而合了。

二、培养意志的重要性

1.“得有恒者,斯可矣”。

《论语》中大量阐述了培养坚强意志的重要性,而意志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恒心。在学习中,孔子十分重视对于“恒心”的培养。他引用南方的一句方言:

“善人,吾不得而见矣;得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

他通过正反两面阐明“有恒”在意志活动中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有恒心的人凤毛麟角,几乎可以与“善人”媲美了;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即使做一个装神弄鬼的巫医也很难做到。他接着引用《易经・恒卦・九三》中的话再次强调没有恒心的坏处,三心二意、翻云覆雨,就常会有羞辱随后而来。“不占而已矣”的意思则是一个没有恒心、缺乏意志的人不要去占卦,因为他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为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在他跟学生冉求的一次对话中,孔子通过对学生的回答,揭示出一个人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能力不够等原因,而是他半途而废,自己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2.“乐亦在其中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者则可能被消极情绪所压倒,使行动半途而废。②通过坚强意志的锻炼,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物质欲望会变得更有节制。如孔子自身发出的感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同时认为读了多年的书,还没有做官的想法,这样的人很难得。“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而颜回作为他的得意门生,虽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但他仍然有志于学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孔子才大呼:“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坚定的意志会让人安贫乐道,不为外在名利而蝇营狗苟,表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乐感”文化。

3.“志于仁矣,无恶也”。

在孔子看来,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往往有更远大的人生抱负,具有更高尚的品格操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一旦拥有了坚定的志向实行仁德或探求真理,其自身的品格也会相应提高,就不会有使人厌恶的事发生,就不会对现实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感到不满。因此,他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

意志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儒家思想宣扬的“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重要构成之一。所谓“士不可不弘毅”,(《泰伯》)只有先通过“修身”,即意志的培养,才能达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和人生目标。只有在坚定意志为支撑的基础上树立的理想才能经得起磨难的考验,最终得到实现。

三、如何培养意志

1.树立崇高理想。

理想的崇高远大有助于意志行为的自觉和持久。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宏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那些具有远大抱负的学生,老师应该鼓励支持,帮助其实现抱负,而非打击嘲讽它的不现实。在《论语》中,作为老师的孔子经常让学生们各言其志,畅所欲言,并且讲出自己的理想和学生分享学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孔子通过和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志向,能督促学生朝着这方向努力,力争实现理想;同时对于那些不切实际的空谈,他能够指出不足,帮助学生树立一个通过发挥意志的能动作用而可能实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想目标。

2.榜样与典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与典型对于学生的意志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尤其是易于模仿跟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父母。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加强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自身出发,有意识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情操、意志影响学生,或是在同学中树立学习的典型,往往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素质品质。颜回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经常受到其表扬:“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这就在学生中间树立了学习的模范。此外,孔子还要学生自己与颜回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从而“见贤思齐”。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

孔子通过让子贡自己指出自己与颜回的差距,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自动锻炼了意志。

孔子善于利用反面典型强调没有意志、不持之以恒会造成的后果。“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古今以来的种种事迹证明,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下去的最后一段时间。就像马拉松比赛,也许终点就在下一个转弯处,坚持了就成功了。但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作保证,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功亏一篑。

3.“志”跟“行”的合一。

在对意志的培养中,孔子十分强调“志”跟“行”的合一,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一个人只有远大的志向并没有用,必须将志向付诸实践,即通过行为的实施,意志才能对人发挥真正的作用。

对于白天睡觉的宰予,孔子不仅批评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而且感叹道:“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这里的“言”就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平时所讲的抱负志向,“行”就是他的所作所为。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具有坚强意志,要看他是否将“言”与“行”、“志”与“行”合为一体。因此对于那些空有大志的人,孔子称之为“狂简”,即志向远大,才学浅薄。面对他们,孔子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们教导他们,只有“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

4.自制与果断。

现代心理学的共识是,意志的基本品质有四种,即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与果断性。③从孔子的言论与实践来看,他在这四个方面均有所涉及,特别是通过对学生自制性的培养来锻炼其意志。他告诫学生“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约俭己身”,即克服自己的某些不正当欲望和情绪,从而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因此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等,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无动”。(《颜渊》)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必须加强学生自制力品质的培养锻炼过程。

同时,孔子也十分重视意志的果断性。他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这里的“毅”即为果决、果断、坚毅。可见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果断的决策能力是成为一个“仁人”的必备心理品质之一。

孔子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尽管思想和行为要受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他的意志心理学思想存在着不够完备的地方,但他能够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如此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如他能通过榜样与典型,使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等的教育手法在当今仍具有积极参考意义。因此它们具有悠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系统深入地研究。

注释:

①②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52,355.

③燕国材.论孔子的心理学思想[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2):117.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傅蓉.论《论语》的心理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