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教学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教学课题

第1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现实中考的形势下,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来完成,而初中地理课的课时又非常有限。因此,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重点追求的目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体会,下面就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

一、熟悉教材,精心编写教案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新初中地理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通读课本,熟悉掌握各部分内容;其次,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课时教学内容的目标、对各知识点的具体掌握程度要求和基础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渗透的思想教育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因素、班级情况,精心编写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优秀教案。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

1.渗透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处理地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情操、人地协调观,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要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

2.巧妙导入,诱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新课导入语虽不是教学主题,但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巧妙的课堂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必须设计好导入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可用复习导入法。新学年开始时,学生心情激动,学习兴趣正浓。此时,教师宜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上学年学过的跟本课有关的知识,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大洲与大洋的名称、位置等知识,学生人人争抢回答,便于在气氛活跃时导入课题。当然,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方法也应不同。比如,在讲“众多的人口”时,可采用问题法导入。首先提出问题“人多了好不好?”让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在汇总讨论结果后导入。再如,讲“多民族的大家庭”时,用图片导入法。通过展示少数民族的景观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最佳。此外,还可采用歌曲、故事、讲故事、猜谜语等多种导入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多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变换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自学导入法、讨论法、发现法、程序法、分析法、读图观察法、填图法、练习法等。此外,还要注意灵活运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4.把握教材的难易程度,重点抓难点突破,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教材的难易程度要安排妥当,防止过难或过易。如教学内容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会兴趣低落,不愿意学习,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如果教材内容过易,学生不听已懂,不学就会,就会感到“没意思”,“不新鲜”,甚至开始说话、搞小动作,从而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前构思好难易知识的解决方法。较易的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较难的问题,应努力找到突破的方法,化难为易。此外,学习新知识时还要联系前后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把握教材的整体性。

5.利用课堂活动,培养能力,巩固知识。学生活动沟通了教与学的渠道。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通过活动中的问题探究、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合作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学生通过拼图练习,自主展开比赛,探究拼图技巧,巧计名称和轮廓。在之后的填图练习时,很快就能说出各省级单位名称和位置。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6.善于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思维是理解的基石。课堂上,教师应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多次提问,防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教师要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特征,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作业类型多样,分出层次

课堂授课完成之后,教师要布置作业,巩固知识。笔者认为,作业类型应多样化。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类型,如单选、填空、判断、连线、填图等,让学生自选。比如,平常善于写汉字的学生可多做填空题或判断题,善于画画的学生可多做填图题;有的喜欢连线型的,有的喜欢单选的,他们在选择的同时,增加了记忆,巩固了知识。

学生经历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才能最终使学生学会观察和了解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关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学好地理的目的。对于好中差的学生,作业由难到易,多少适度,分为三个层次。最后要设置一道思考题,鼓励学生预习下节,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准备,以提高授课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在课堂上当好导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生生愿学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玮.新课标教材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

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性;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大多重视教学中的“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这是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从被动倾听的角色转变成主动的学习者。

首先,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关系的改善是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授课的方式,将课堂上的提问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当成一种教学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如在讲解“陆地水循环”时,我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思考我国各地气候的形成受什么影响,经过思考之后,学生不仅阐述了内陆蒸发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内陆地区干燥气候的形成,而且还对海洋对陆地气候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还能让学生进行自由、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接近地理、走进地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多媒体技术逐渐在各个中学中得到了普及。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放映、演示以及视频播放等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地理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新鲜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淡水湖在我国的分布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各大淡水湖在国内分布的彩色图片,然后再根据湖的分布由东向西向学生展示各个湖的风景图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立刻被激发了,对每个湖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自然也就掌握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显而易见,这样的过程要比简单的讲解效果好很多,而且也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发挥教材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看起来成效比较明显的教学方法最终并不能持续保持教学的有效性,且不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好高骛远,脱离了教材和实际。而初中地理新教材内容丰富详细,图示相对以往大大增多,这使得教材的可利用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教师应立足于新教材,以教材为指导来践行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将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首先,看图教学并不是没有技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多看图的同时还要注意图的分类,让学生明白各类图的区别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例如,参照图和比例图的区分,这两个图是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两者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两者从而影响初中地理的学习。另外,我在带领学生看比较复杂的图时,通常会将图划分模块进行观察思考。如在全球地图中学习“七洲五洋”时,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将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死记硬背的话,难免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为他们进行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样,学生不仅在无形中学会了看图的技巧,还减少了学习地理的压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新教材在每个课时后都配备了不少习题,而且这些习题的质量都较高,能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重难点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课本习题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购买其他的习题册,并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后习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但忽略了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在我看来,教材上的习题以及教材配备的练习册完全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保证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课的效率。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一直是各个学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过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我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分组,把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进行主动的探究、调查、总结等活动,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比较。相应的课题通常是“观察自己附近的植被,并结合当地气候状况进行分析”“当地用水类型、灌溉方式、以及水质调查”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地理知识,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亲身体会到整个探究过程,能够将地理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经验的获得,更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究式教学对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定的教学技术,始终以教材为指导,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颜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

第3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有效方法

一、课前准备

新课改前提下呼唤新型的教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现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提高,扩展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应更重视对“学法”的研究和设计,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认真分析“学情”,这是教学设计重要的前期工作,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

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学的实施方案,是教师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行动纲领”。那么,怎样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是导入部分, 每节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关键,也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所以导入的选择最好是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地理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发展为对学习地理内容和结果感兴趣。其次,根据“学情”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合理的选择教具。结合现行的地理教材来看,课本文字内容较少,而图表资料较多。所以,地理教学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得话就比较直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老师应精心制作课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而不厌。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在现今的初中阶段,专业地理教师人员奇缺,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地理教师之间应加强研讨,充分发挥集体智

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

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如引用歌曲,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

就以视频《长江之歌》导入,这样学生就在很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学习,

一改死板直白的引入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再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

请学生仔细观察我们芜湖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除此以外,教学中穿插古诗句、趣

味性故事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这些犹如调味剂一般,给地理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番

韵味。

(二)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过去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被动性强。但新课标强调的是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所以,我们要把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新理解和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它支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力靠教师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靠教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方法靠教师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教师“教”的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热情的激发,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活动,加强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教学民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想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时无法解决,从而产生一种努力探究问题的内心需要。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之乐于学习、乐于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先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一位同学顺拨地球仪(自西向东),另一位同学逆拨地球仪(自东向西),然后教师提示:显然,二种转动方向,只有一种是对的。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造型,想想看:地轴为什么不是垂直于底座而是倾斜的,而且所有地球仪的地轴倾斜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样的造型是不是为了设计上的美观?通过一系列的演示、观察、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第4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一、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三、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出现错误是避免不了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这些探索中的失误,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 “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 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三、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四、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

第5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69-01

初中地理是学生对于人文、地理环境有新认识的开始。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偏见和传统心理,致使初中地理及其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许多家长和学生的潜意识里,普遍认为"平时学不学无所谓,临时抱佛脚也能把考试应付过去。"这种现状导致了初中地理教学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低谷洼地",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存在学生不学,教师难教的状况。

面对困境,初中地理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本着"不放弃、不抛弃"的责任意识,顺应新课程标准理念,始终保持"勇于进取、敢于拼搏、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用地理学科的魅力,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才能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1.当前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对地理课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的中考都不把地理作为考试科目,而是在八年级结束时以会考的形式来完成初中阶段的教学任务,即使把地理作为中考科目的地区其分数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例也很小,而且往往还可以重考,因此学校、学生、家长甚至任课教师都不重视地理教学工作。为了升学率,初级中学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在中考中分数所占比例高的科目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地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1.2 课堂教学方法守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与探究,这里我们所说的探究与被动接收知识是完全相反的,提倡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就要改变过往的那种接收学习、硬性记忆、反复做题的教学,转为让学生自发参与、勤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这无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可是初中的地理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着过去的接收式模式,探究学习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1.3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通过地理课堂的40分钟学习,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然而,很多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教师没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低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与新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冲突。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4 缺少专任地理教师。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任往往都要压在地理教师的身上,因为没有充足的地理专任老师,许多中学的地理教学都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来兼职。而本身地理教师在"副科老师"的头衔之下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探究深度就远远不够,有些甚至只能照着课本一字一句地念给学生听,简单地应付教学,又或者是让学生自习阅读课本就算完事,最后到了考试的时候就给学生画画重点,这严重影响着地理课程教学的发展。

2.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策略

2.1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要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课堂上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名副其实,进行师德教育,提高地理教师的思想觉悟,注重新课程标准的研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到心中有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2.2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2.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校要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教学资源上的要求要尽量满足,特别是一些基本的教具要配备,如一地球仪,挂图,地形模型等。多媒体作为学校的资源,也要充分利用起来,以弥补其他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在一些地貌特色、稀有资源的展示中,多媒体演示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师在应用时应注意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避免过度应用、形式花哨等无助于学生学习的应用方式。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最终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 完善学科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除了考试重点外,也要充分重视日常地理知识、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知识的教学。这不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大对下放到初中教材原先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视程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这些知识进行一定深度的教学,从而为学生升入高中后的地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5 强化分析地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科学的"资源库",还是地理研究的"眼睛"和"手",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和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有人说21世纪是读图时代。用地图传递地理信息,比文字直观,且信息量大,能呈现立体化效果,运用地图讲解地理问题,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陶冶学生的兴趣情操上也有独到的作用。能否充分运用地图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手段问题,也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素养问题和地理教育观念的问题,如果地理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有效性;领域;课程;认知

地理学是在地理学习中起基础作用的地理名词概念和地理规律,这些知识是我们认识地理事物特征、分析地理现象成因、进行地理评价、形成地理概念和地理环境意识的理论基础。所以,要学好地理,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地理原理,理解地理相关的名词概念的含义,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必然。何为教学有效性?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依据有效教学的特点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明确地理学科的地位,培养良好的学习意识

初中的地理课程是为进入高中学好地理知识打一个基础,学好初中地理知识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明确地理学科的地位及作用,关键要培养地理的空间想象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掌握地图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包括识图、读图、填图、绘图、析图等技能。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是重要的学好地理的技巧。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要求中学生的学习有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这一点,不懂的问题宁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绝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学习地理一样要夯实基础――“善画”,画地图;“善记”,记地理概念、规律、地理食物名称、关键的知识点;“善思”,思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问”,问自己,问同学,问老师,学会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善用”,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讲《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节时,可采用读图讲解法和学习指导法结合起来授课。由于本节出现的地名较多,都需要落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围绕着读图、问图、讲解图进行授课。对于东南亚的范围,国家和位置,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指导学生填图。首先认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明确在世界和亚洲的部位,并说明“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由来。然后,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十个国家,明确哪些国家和中国相邻,哪个是内陆国,说明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分析亚洲地形图,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南纬10°和北纬25°),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于低纬,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明确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然后再讲东南亚重要地理位置,首先找出东南亚在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然后,说明从古到今东南亚多是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的欲望。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各学科的学习都具有连带性,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如何画地图,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枯燥的地理课转向为美术课,在大致的构图中去寻找每个国家的位置,用彩色的笔做上标记。在此基础上建立学习地理的兴趣,感觉学地理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达到这一步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章节,选用不同的方式,有时音乐可以调节一定的教学常规,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保证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中学地理经常被安排在下午上课,学生经过上午的学习已经比较疲惫,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走神、好动的行为,我们不妨穿插一段音乐,如:地理课上教师讲《印度》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我们不妨在引入新知前给学生放一首《天竺少女》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是《西游记》中最具有风情的!书中还描写了很多西域风俗民情,尤其是对天竺国的描写,西方的神秘面纱下还带有一些中国的风俗特色。据史料记载,唐僧取经的目的地是印度,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天竺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同样在枯燥无味的教学中,以兴趣为引擎,音乐插入部分学科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部分学科课堂成功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的联系。

再次,体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体验学习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一种有效而必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中的体验是指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实践和反思来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具有情境性、亲历性、反思性、整体性、生成性、自主性、个体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符合初中地理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更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模式,它强调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流、反思和反馈等环节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初中地理体验学习中的主要方法有情境体验法、社会实践体验法和动手操作体验法。体验学习在初中地理学习中的实施还处在初始探索阶段。体验学习方式对初中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影响。由于体验学习的实施条件要求较高,评价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这种学习方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才能科学地推广,为地理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教学中在注重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娟.中学地理教学情境设计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尤华云.现代教育理念下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7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探析

地理是初中学生接受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知识构成对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面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也都来对这个话题进行更多更深入地探讨。

一、在课堂中不断的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在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中如何引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巧用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是我们每位地理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科,要学好地理我们就必须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新课程改革对地理野外实践的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专门增设活动设计、建议等内容。野外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野外考察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一定要设计和制订完备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方案和应急措施。其次,教师要了解南京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熟悉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事,这需要教师长期地积累。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对本地的自然、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进行研究,平时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另外南京及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多到南京及周边走一走、看一看,拍摄一些照片或收集相关的图文介绍,合理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最后,教师要加强备课,团队合作。在每一章节的备课时,教师应思考本章节哪些地方可以融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如何才能够巧妙而自然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怎样组织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乡本土地理环境的了解。我们应当在集体备课时发挥团队的力量,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个人的精力和认识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分工合作,各自负责搜集某一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源,并将资料整理给大家共享和使用。

二、大力培养地理教育师资,提高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博学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国家不能忽视地理教育,要激励地理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弥补地理师资的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高校扩招,新的地理教育师资即将毕业,他们将为农村地理教育增添生力军。地理教育的振兴关键是教师,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刻不容缓。要培养高素质的地理师资,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地理教师评定职称,奖金分配,课时安排等方面与其它科教师同等对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教师经常培训,让教师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地理科学发展状况和新成果,教育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地理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树立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为地理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创设情景、巧妙设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探究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热点讨论、分组竞赛等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置疑、探索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尽可能运用地图、实物等地理模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和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耕地问题、计划生育等等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密、形式多样的环境观测和问卷调查活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这种观点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我们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教师上课要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应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五、结语

就目前初中生学习状况而言,地理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常常受到初中学生的忽视。但是,这种现状并不能改变地理是中考科目之一的实际情况。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龙伏明.浅谈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学与思[J].新课程(下),2013(04)

[2]马学忠.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3]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第8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评估,旨在判断课堂教学能否符合课标要求、能否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共同进步。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生命轨迹,对双方的终身发展有巨大影响[1]。本文基于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侧重探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一、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1.我国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的研究表明,我国现行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如下[2]。

(1)定量评价占主导,过度注重甄别与选拔。这取决于我国采用的奖惩性人事制度,也映射出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2)评价指标有待商榷。评价要素过于简单,如把学生的课业成绩、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质量评定的主要因子,甚至有个别学校用“班级学生近视眼发病率”评价班主任工作。

(3)“以学评教”问题仍十分严重。参与问卷调查的校长、教学研究人员及教师中50%的人认为,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应把改变“以学评教”作为工作重点。

(4)评价指标“本本主义”,评价标准“一刀切”。如硬性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去图书馆次数及写读书日记字数、每周听课次数、参与评课节数等。

(5)评价体系模式化。多以教师互评为主,评价主体单一。很多学校按图索骥,不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教,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止步不前。

2.新课改助力教学评价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传统评价过分利用硬性指标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弊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逐步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实施。

作为实施教育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教师同样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价的实现取决于对课堂教学体制的变更,因此应创新评价体系。

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巧妙地学习利用学生评价成长记录袋,借助Bl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和Sakai网络学习空间将教师的授课理念、专业发展、授课视频、教学后记、教学叙事等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多角度记录教师发展进步的全过程,使教师在评教与反思中得到进步和成长[3]。

信息技术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进的设备支撑,不仅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用网络渠道、电视媒介等促进评教工作的进行,如MOOC、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对中学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可对相关评价因子及评价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教师成长记录用动态折线图表示,以更有效激励教师进步与成长,促进其专业终身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构建

新课程倡导建立一种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科学地制定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为更全面了解当前我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体状况,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大学相关教师和开封市多位中学地理教师访谈调查,收集相关评价因子。发现当前评价体系中,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占比例最多,而在学生方面则是学生活动、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被提及次数最多(见表1)。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目前评价主体越来越倾向于校长、专家、学生、家长和教师,中学教师较侧重听课教师、任课教师、听课学生三者的评价,这与提倡评价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相符(见表1)。访谈中70%的中学地理任课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技能、学生活动应作为新课堂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因子,其中以教学过程所占权重最大,在访谈后非常深入地了解到教学过程的开展在中学地理任课教师心目中极为重要。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中应注意:评价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多主体主动参与,评价形式多样;教师要有开放心态,主动接受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我反思及评价不应关乎其自身利益;多主体之间评价应有效协商;在实际工作中戒除本本主义、形式主义。

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为科学合理地构建中学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在评价指标初步拟定后,将其设计成调查问卷,对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地理课程论研究生和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咨询,主要探究初拟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和评价权重的科学性,并邀请相关人士对表1的内容及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修改,以便从多个角度制定评价体系。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40份,回收33份,回收率82.5%,从回收率看本次调查结果信度较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80%的地理教师并未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而是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90%的地理教师认为,地理课堂评价新体系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作为评价内容,以体现新课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学生活动在评价中所占比重也有大幅提高,这充分表明广大地理教师已逐步深化教学活动中“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教学技能在评价中所占比重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发展性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逐步渗透,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有直接影响,因此,地理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应把教师语言纳入评价表。通过访谈河南大学地理教学论教师和教育学教师,最终将教师语言权重确定为0.1。

3.结语

作为实施教学评价改革的主体和主力军,地理教师的授课直接影响着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发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需加强对课堂评价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授课质量,强化其教学技能,使其成为符合新课程发展需要的地理专业型教师,以实现新课改对课堂评价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要求,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16-17.

[2]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评价改革调研报告.2003:18-21.

[3] 朱郁华.用评价促进教师发展[J].教学研究,2004:428-429.

第9篇:初中地理教学课题范文

1.现状及其成因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总体上比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前有所改观,但绝大部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很弱,主要表现在提问意识不强烈,提问数量不够多,提出的问题质量不够高,缺乏深广度,探究价值不高。

造成学生不爱提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

1.1学生自身原因。

1.1.1胆子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

1.1.2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没有探究的价值。

1.1.3缺乏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

1.1.4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

1.2老师自身原因。

1.2.1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比较严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

1.2.2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2.3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好随大流。

2.对策

2.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生生关系,克服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的火花往往在开放的环境中产生,学生才可以放开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青少年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有时还成为讨论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在进行纠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其主动性,保护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诚恳,敢说“不知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提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有耐心,做学生的欣赏者。

处理好生生关系,要求学生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发言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如果要补充,那么也得等他说完了以后,你再做补充,并学会应用“我对××的发言有补充(或有意见),我想……”这样的语言,不仅仅体现了对同学的尊重,还体现了他的个性,又培养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学生提出问题时的顾虑,促使学生勤思敢问了。

2.2挖掘物理学科的特点,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提出有科学探究价值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设置各种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并非教师把问题告诉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发现问题所在。

2.2.1利用日常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只是没有仔细认真地进行思考。例如学习声音时教师可以先放一些音乐和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启发提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这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学生的思维就放开了,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有一些什么应用?……

2.2.2利用物理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学气压强时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又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不下落。学生提出:是什么使得乒乓球不下落?在探究欧姆定律时,可先做两个相关的实验:一是分别用一节、二节、三节干电池给同一个灯泡供电,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后产生电流与电压有关系的联想;二是用两节干电池给电阻不同的三个灯泡供电,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后产生电流与电阻有关系的联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类似的实验还可以用在探究灯泡亮度与实际功率中的提出问题。

2.2.3利用图片动画现象提示学生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的?”在学习压强,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时,可制作一组图片或动画:胖瘦不同的两个小孩在冰面上玩耍,不一会儿胖子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压力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时岸上的大人急忙跑过去施救,结果也将冰面踩裂掉在了冰窟窿中,危急之中,有几个人匍匐在冰面上爬过去将小孩和大人都救了上来(受力面积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看完图片或动画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2.4利用相似类比的现象指引学生提出问题。

物理知识有诸多是通过相似比较而发现的,学习这些内容时采用相似类比的现象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提问。例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就可以将两件湿衣服分别晾在太阳下和阴凉处,让学生观察,学生自然会提出太阳下的衣服为什么干得快些?教师再顺势加以引导,就能得出其中的一个因素。又例如:学习液体压强后再学气压强时,由于空气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是否同液体的压强特点一样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提出来了,又如利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可以引出学生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各处电流有什么关系?利用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可以引出学生提出问题: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2.2.5从各种俗语现象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例如:“人多力量大”——力的合成。“如坐针毡”;“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响鼓还需重锤敲”——响度是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闻其声知其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的运动(扩散现象)。“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光的反射。“立竿见影,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月有阴晴圆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光的直线传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影响。“霜前冷,雪后寒”——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坐地日行八万里”——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2.6利用科学故事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先讲述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根据电和磁存在许多相似的现象而提出了电能不能产生磁的问题,进而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生磁的现象而载入史册,学生听完故事后受到启迪,会提出相反的问题:磁能不能生电呢?

2.2.7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摩擦力时让一个大同学与一个小同学进行扭瓶盖比赛,大同学扭一个涂有油的瓶盖,小同学扭一个盖上有齿纹的瓶盖,结果是小同学扭开了而大同学没有扭开,学生们很想知道原因,从而提出小同学为什么比大同学的“力量大些”?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同桌就不同了。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要注意:

(1)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