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文化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茶文化;评价
一、课程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为基点, 努力造就“ 四有” 新人。茶文化所包含的操作实践的趣味性、知识理论的科学性和多姿多彩的艺术性和茶德所包含的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更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有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实现。
2.传统文化现状的需求
近年来,对于茶产业的长远发展、保留茶文化方面,长兴县政府不遗余力,“大唐茶都”这一品牌逐步被国内外游客所认可。但是长兴茶文化旅游仅限于观景看物等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 在旅游销售的实际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依附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品, 这与长兴悠久的茶文化极不协调。并且紫笋茶发源地——水口的中小学生对紫笋茶文化了解不全面,兴趣不浓厚,一旦没有年轻一代的努力,我们的茶文化将岌岌可危,因此有必要从中学生抓起,振兴茶文化。
3.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初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心理性断乳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可塑性大、主动尝试、追求独立。倘若用合适的方法施加茶文化的熏陶,较容易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会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自己对茶文化独特的见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长兴 “三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认识紫笋茶,了解紫笋茶采摘、烘焙过程,学会紫笋茶的冲泡方法及基本奉茶礼仪,初步了解茶艺并学会欣赏茶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动手实践以及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采茶,炒茶,感知紫笋茶文化,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关注茶文化,尊重劳动;经历泡茶、奉茶、品茶,体会茶所蕴含的的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了解金沙泉被污染现状,树立爱护环境意识;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不完善现状的学习,生发热爱茶文化,把理想与家乡建设紧密联系的情感。
三、课程内容
(1)澄心堂老知名品,寄与犹奇紫笋珍。参观长兴顾渚大唐贡茶院;介绍长兴水口紫笋茶起源、发展及现状。
(2)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有机茶基地采紫笋茶;交流采茶体会;总结采茶要点及茶树生长情况。
(3)新茶已上焙,旋旋续新烟。参观人工炒茶基地,引导学生尝试炒茶;观看机器炒茶制视频,总结炒青的要点。
(4)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紫砂壶和金沙泉的介绍;介绍泡茶技巧,动手泡茶;介绍泡茶、奉茶、斟茶礼仪,学生表演奉茶;师生共饮茶。
(5)故地重游,用心感受。重回大唐贡茶院。
四、课程实施
《长兴水口茶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共9周27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一系列学习。
第一周:紫笋出顾渚,常湖二郡间。带领学生前往大唐贡茶院,参观过程略。
第二周:澄心堂老知名品,寄与犹奇紫笋珍 。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兴紫笋茶文化,让学生们增加自己对于茶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周: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实地考察种茶基地。
第四周:采茶总结。师生交流、总结采茶体会。
第五周:新茶已上焙,旋旋续新烟。带领学生参观人工炒茶基地,先观看炒茶,再尝试炒茶,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生对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六周:炒茶总结。通过观看,掌握机器炒茶与人工炒茶的要领。
第七周:金沙泉和紫砂壶介绍
(1)泉濑黄金涌——金沙泉。茶性发于水,对于泡茶其水。教师讲授金沙泉的悠久历史,师生品尝泉水。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泉水被污染的现状,以此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爱护环境意识。
(2)觅得名人一壶,赛过无价之宝——紫砂壶。茶是水神,水是茶体,器益茶功,紫砂壶,是长兴茶文化的又一珍品。教师通过视频为学生介绍如何制壶,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美的能力。
第八周:饮茶知识知多少
(1)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教师讲解泡紫笋茶要点并演示,然后每小组一套器具,动手实践。
(2)以茶会友。教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奉茶、斟茶礼仪,然后创设不同情境(比如对象是师长、同辈)让小组表演。
(3)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教师讲解饮茶小妙招。师生共同品茶,体会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以及体会苦尽甘来的之感。
第九周:故地重游
再次带领学生前往大唐贡茶院,学生决定自己的旅游路线,任其兴趣的发展。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理论基础,收获与否,学生应了然于心,每人上交一份心得体会,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反思。
五、课程评价
满分100分,共分为三部分:
(1)平时小组讨论发言占30%,根据平时发言次数,发言内容给分,每小组各成员成绩相同。
(2)小组奉茶表演占20%,根据表演正确性和艺术性给分,每小组各成员成绩相同。
(3)最后上交的心得体会占50%,根据每人收获及感想给分;
最后综合三方面分数。
参考文献:
一、三峡茶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峡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始源性特点,还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以及经典性等特点。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国家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四)国际化走势
关键词:茶文化符号;环境设计;应用
符号是人类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是表达情感以及交流情感的基础语言。茶文化是文化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播是对茶文化符号的操作,茶文化系列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接受度以及大众的喜爱,则表明了茶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茶文化符号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是“语意”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茶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既能够起到美化茶室、茶馆、茶园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途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符号的概念
符号自身具有意义,同时还是传播者、受传者的意义,茶文化符号是人们传播茶事活动的过程,茶文化符号的传播作为一种行为,例如“喝茶”、“坐茶”以及“吃茶”等。茶文化符号中包含一种特殊的语境或者环境,语境和人们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存在很大的关联,茶文化的环境和物质会直接影响茶文化符号中的语境。茶语境在传播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境的影响下,茶文化符号中所包含的语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并且会形成全新的语境。基于符号学角度来说,茶文化符号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茶文化符号的对象、形体,然后创建相应的语意架构,茶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传播茶文化符号语境时,对传播者与解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众人群的文化素养不同,在理解茶文化符号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其二,在不同的受众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并且解读者对茶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中茶文化符号所创造的语境也不同,再加上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三,从茶文化符号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层面来说,提炼者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不同,在提炼茶文化符号时,基于自身对各种符号化的创新性操作,能够赋予茶文化符号不同的语境,然后依靠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的传播。
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传播,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建造了大量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国茶馆,各种茶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为茶文化的传播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各种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思维方式
在进行茶室环境设计时,茶文化符号承载着传递茶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能够将茶文化和各种符号完美的结合,以此达到传播茶文化的目的。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提取和衍生茶文化符号中的“形”。
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指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在结构形式与外在形式,不同地域、民族的茶文化符号的“形”不同,即茶文化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进行茶文化符号中“形”的提取时,可以模仿传统茶器,并且在器具上用文字与图形对相关的故事、历史以及典故等进行描述,同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进行渲染,这样能够充分的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在提取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时,不能采用照抄、原样复制的方式,而是应该基于提取者的文化素养,再经过对茶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效结合,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符号进行变异、错位、打散等方式,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再造、衍生以及提炼等,这样能够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将传统的茶文化符号表现出来,以茶画为例,茶画为茶文化符号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茶画中包含了茶具、茶市、茶楼、点茶、斗茶以及采茶等众多场景,上述景观为茶文化符号“形”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古代茶器具众多,众多茶器具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物质、人文遗产等,在现代茶室环境设计中,通过提取茶器具中的茶文化符号,能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设计在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设计出蕴含民族、地域意味的茶文化符号,还能够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1.2茶文化中“意”的延伸和沿用。
我国茶文化深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茶文化符号的应用不仅应该只重视“形”,还应该重在“意境”的应用。茶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即使再优美的造型,如果缺乏自身包含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也不可能流传和发展。文化符号的产生通常源自于人们对宗教、自然的崇拜,进而产生了“驱灾辟邪”的象征意义,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在进行文化符号设计时应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设计了具有众多寓意的文化符号,即由“形”衍生为“意”。
2.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时,应该采用合适的应用手法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或者风气,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部传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了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这种具有浓郁民俗的画卷,可以应用在现代茶室、茶馆环境设计中。我国茶民俗众多,如功夫茶、酥油茶、虎斗茶等,上述都是茶民俗的典范,通过将典型的茶俗文化等以符号的形式应用在茶室、茶馆环境装饰设计中,例如,能够将各种茶俗文化设计成茶画、浮雕等,能够赋予茶室、茶馆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象征色彩,进而对受众人群的审美产生影响。
2.2.2茶文化作品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茶文艺作品,例如茶事掌故、茶戏曲、茶歌舞、茶书法以及茶诗词等,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甚至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品。特别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品中包含了众多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茶文化作品比较完美的体现了我国的众多精神文化,通过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茶文化符号应用在茶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赋予茶环境特殊的文化含义,丰富茶环境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对于传播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茶文化图案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图案符号通常来自于茶器具表面的纹样,例如景泰蓝图案、宝相花、龟背纹等,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进而茶器具文化以及种类众多,不同地区在进行茶器具纹样设计时,会应用不同的图案、文化符号以及装饰手法等,可以将茶文化图案设计成装饰品、浮雕等。通过将茶文化图案应用在茶室外景设计中,能够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茶室、茶馆的地域特征、民族风格以及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将茶文化图案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国家、地域以及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提取和设计时,提取者应该准确的把握不同图案、图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样既能够对茶文化图案符号进行定位,又能够将传承茶文化、历史文化的讯息等准确的传递给顾客。
2.2.4茶文化造型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茶馆等,都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茶器具的形态和寓意,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寓意茶器具符号的应用,能够设计出不同文化典范、物质性的茶文化建筑,进而起到了凝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作用。茶文化造型艺术的设计通常需要借鉴我国历史茶器具符号的形态结构、寓意等,进而设计出不同造型的动态水景、雕塑景观以及园林小品等,各种茶文化造型的形态各异,其传递的文化形态和寓意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茶文化造型艺术的应用,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文化性质的景区或者茶室、茶馆环境。
2.2.5茶文化美学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茶文化美学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形式美学符号的应用,即符号由体、面、线以及点灯经过巧妙的组合形成,例如多样统一、匀称对比、单纯齐一等,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相应的形式美,以“百茶屏”为例,其是茶溪谷著名的景点,采用多样统一、对比调和等手法,塑造了具有十足古风的特色景观,其中祥云浮雕展现了茶文化的形态美,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意境美学符号的应用,意境美学符号是更高一级的美学手法,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诗、艺术以及茶文化意境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情感进行熔铸,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以茶溪谷为例,在环境造景设计中,采用了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众多手法,赋予了茶溪谷特有的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茶文化符号进行环境设计时,首先应该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对茶文化符号进一步的提炼,提炼茶文化符号中的“形”和“意”,基于此再应用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茶文化作品符号、茶文化造型符号以及茶文化美学符号等进行环境设计,以此设计出融合或者渗透了茶文化的茶环境,起到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当代环境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及美学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37-238.
[2]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3]李荣华,郭莉梅.茶文化视觉元素在商务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2):83-84.
[4]张倩.基于地城文化的茶馆室内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 旅游开发 海南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茶叶已突破物质形态,深入到文化和精神层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茶文化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地方开发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术界有关茶文化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海南省是我国产茶大省, 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相对滞后。笔者在论述茶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以期为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茶文化旅游及其开发意义
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娱乐和获得知识与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展开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会带来旅游持续增长,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建设,也利于茶产业的发展,形成“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其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爱心、理解,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弘扬茶文化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以茶为媒介的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1推动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其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直观地展示给游客,有较强的参与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当地的茶文化,而且或多或少会对茶产品进行消费,这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促销作用,有利于当地茶品牌的形成和茶产业的发展。
1.2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茶文化旅游将文化旅游与体验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茶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而且可以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联系,相互促进,实现区域旅游联合开发,增加客流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1.3增加茶农收入,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
茶文化旅游涉及茶叶的采摘、制作、茶艺、茶俗展示等,使茶农在种茶之外获得更多的额外收入;同时为游客提供的“食住行游购娱”相关配套设施的建造与运营,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这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茶叶的社会功能,改变茶农单纯以茶叶经济为主的销售模式,变成以茶叶的发展带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调动茶农的积极性,提高茶农的经济收入。
1.4培育“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
茶文化旅游重视的是游客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靠游客自身感悟往往是不够的,它需要导游人员等的适时引导和深刻讲解。现在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些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因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实现茶文化与旅游的完美衔接成为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茶知识文化素养的茶人。让她们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中起到一种先锋带头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深刻讲解,给旅游者一种彻底的身心感受,让他们从茶文化的旅游当中得到切实的体会。
二、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2.1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缺少文化内涵
以海南省现有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来分析,茶文化旅游节、茶乡采茶以及茶楼品茶是产品的主要类型。旅游产品多依托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乡土特色的农家饭来吸引游客,淡旺季明显,缺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度假村,产品开发还处于较低层次,缺少文化内涵。多数游客很少在目的地做长时间停留,这一方面和我国目前大多数旅游消费还处在观光活动为主的旅游初级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茶文化旅游产品缺少文化内涵有直接的关系,造成茶文化旅游仅仅停留在表面,容易误导游客把简单的喝茶、买茶等同为茶文化消费。
2.2茶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单一,缺少创意
在已有的产品组合中,大多数是结合茶文化旅游节来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节庆活动是卖点但不是主角。旅游活动也是以采茶、喝茶、买茶为主,目前海南还没有真正能体现茶文化主题的景点,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创意表现上显得后劲不足,比如充满艺术气息的茶道、茶宴、茶具设计等在海南市场上几乎没有。单一的产品组合不利于茶文化旅游的推广,也无法为茶区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茶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茶叶生产主要以茶农自发为主,土地资源分割,科学技术和生产条件难以得到提高和改善。茶叶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在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受到产地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在资源整合、景区规划等方面难度较大。
2.4茶叶品牌的影响力较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海南是产茶大省,但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与产茶大省的地位不够相称,海南省茶产业在国内知名度高的品牌不多,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与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等在国内热销的情况相比,海南省茶叶传统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占有份额不高,急需尽快培育茶叶品牌,充分发挥海南茶叶资源的优势,提高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3.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
加强茶文化研究与宣传,提升茶文化旅游价值。茶如果抛开它与禅、器、水、诗、画、歌舞、习俗、健康、食用等方面的诸多关系,便只剩下解渴的意义,与旅游就无甚相关了。因此茶文化旅游的开展必须突出它的文化内涵,通过学术研究,挖掘丰富茶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性越强,游客的愉悦感就越高。这也对从事茶文化旅游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使各界对茶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2加强区域合作
建立现代旅游营销系统在区域合作方面,一方面要加强省内区域茶文化旅游的合作,打造茶文化旅游区,共创区域旅游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省区间茶文化旅游的合作,打造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在旅游营销方面,要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立销售联盟,组织当地重点旅行社、直航航空公司作为营销同盟,联合销售海南茶文化旅游产品。同时,通过举办一系列茶文化庆典活动等措施,加强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努力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3.3不断开发茶文化旅游新产品
“以旅促茶,以茶促旅”。旅游购物是旅游者完整体验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重视旅游商品开发研制。茶文化旅游产品应包括各种品牌的茶叶以及茶画、茶书法、茶工艺品等。应发挥特色优势,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创新开发,设计出令游客满意的旅游商品。现在,茶肴盛行,各种调饮茶、茶食品也越来越丰富,茶具茶叶,特别是名茶,正在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赠品。应该抓住这种消费心态,开发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同时还可开发更多的既装潢精美,又质量上乘的茶文化礼品,有效地表现茶文化内涵,系统综合地开展配套服务,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好的茶文化旅游副产品不仅能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增加旅游收入,而且也能反过来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
3.4发掘茶文化民俗风情资源
茶文化资源的核心层是文化风情,也是动态活文化,如茶道、茶节庆、茶礼俗、宗教茶仪等。利用这些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可开展茶民俗风情游,提高茶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凭借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艺术景观类资源,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以茶为题的歌舞戏曲表演、赋诗填词、吟咏古诗名句、书法绘画、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联谊等多项专项旅游活动,它们往往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和参与性于一体。
参考文献:
[l]李福全,杨主泉.旅游业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144―15146,15196.
[2]周岚.关于茶文化旅游的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6):58―61.
[3]王丰,刘小华.我国茶叶品牌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贵州茶叶为例[J].贵州茶叶,2006(2):32―37.
[4]曹霞.安徽茶文化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30―5932.
关键词:英语教学;茶文化;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价值体系
文化不仅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底蕴,学生想要对整个英语教学的实施要求形成全面认知,就要尽可能感知到整个课堂中所具有文化要素。对于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完善构建课堂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的良性互动。通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必然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容的思考,激发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终生受益,实现学生教育的最佳效果。
1基于问题看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
就当前整个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来说,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英语更突出对语用的考查,注重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具体的英语考试,还是相应的英语应用,其对跨文化语用方面内容的考查比重都在增加。所以传统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用于如今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随着对老师的要求日渐提高,从文化渗透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培养文化交流能力,从而才能从本质上为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做出重要保证。词汇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基础的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来源,词汇中的单词、成语、谚语等都是源自民族中最基层的积累,与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注重归纳和总结,并通过对比来感受有无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不同英汉词汇中,所展现的价值理念也有所不同。在进行具体转化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借助翻译机制和策略来开展。诸如此类,语言的学习不能从表面上看,要结合文化的内涵进行理解才会更透彻。课本教材的选编内容都比较科学和广泛,其中很多文章都是直接对外国的异域文化的直接解读。涉及地理、历史、饮食和音乐等,所以学生通过教材课文的学习可以直观的学习到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对英语语言的模式的分析有更深的了解。从英语的语法来看我们能发现英语的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先提出论点,后展开详细论证。而我们东方的文化思维就爱绕圈子,不会直接切入正题,抛出论点后会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通过对中英文化的模式差异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避免在学习语言时因为不了解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误区。
2文化融入、内涵呈现———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
在英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表达,尤其是文化理念是实现整个教学价值的关键。在我国英语的教学设计在多年的实践和摸索中不断的前进和创新,针对这一外来语言的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在摸索和思考。从我们所了解的最初的把单词作为外语学习的基础,都说要搭好外语教学的房子,英语单词就是基础的砖瓦,只要积累足够自然出成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会发现这只是表面的空架子,经不起实践,甚至在应试教育中也不看不出明显的教育成绩。转而由“死记硬背学外语”到了重听说来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社会上无论是未成年语言班,还是成人出国语言教育,都重用海归或外国人作为执教者,重在那所谓的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可以说,就这一英语教学观念看,其过分看重的是英语的外在形式,忽略了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表达。说到底,英语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要分清楚课堂的主人是谁,当然是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主动探寻学习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各小组之间互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当然英语课堂关系的变革与完善。
3文化传承、价值更新———茶文化元素的相关内涵
通过对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及理念诉求进行分析,在茶文化元素的价值作用时,应该从整个元素体系的内涵出发,特别是探究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入性,通过选择与时展相关的要素内容,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有效传承。当然,茶文化元素在应用时,要注重对其价值内涵进行更新与完善,而价值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使得整个茶文化元素具备了发展应用的空间。对于文化体系的价值作用,其根源是理念元素的融入和诠释,而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多样性内涵,更是文化元素价值应用的前提和关键。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都有应有的空间,尤其是通过文化资源的不断整合,从而实现其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当然,就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看,文化传承的实施效果,以及其价值理念更新状况,都与整个文化元素应用之间有着直接关联。在茶文化元素应用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文化元素进行深层次挖掘,并结合体系化改造,其必然能够服务整个茶文化应用。就茶文化体系的时代价值看,多样化融入,时念更新,关系到整个文化机制的全面应用,因此,在认知茶文化元素的作用价值,并且助力茶文化元素内涵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
4融入茶文化内涵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
当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多样化创新,尤其是要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状态,以及其具体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方法。只有充分结合卷面考试和平时成绩考核,并且增加体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才能保证教学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有效,从而保证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英语教学方法能够获取积极的效果。同时,融入茶文化元素,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可以提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力,增进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实际感知,让学生品读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另样魅力”。当然,在选择融入茶文化元素时,可以立足英语教学的要求,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内涵认知,通过分析和探究学生自身的学习爱好和客观理解,结合茶文化元素的准确选择和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全面准确感知。就茶文化而言,其在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同时更重要的是茶文化能够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内容提供有效动力。而随着茶叶元素日益发展为国际性元素,如今茶文化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中国特色,而发展成为世界多地区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在英美各国也形成了相关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融入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具体对比,从而让学生结合对比茶文化,从而实现对语言状况的具体差别,形成准确认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容易通过这些具体差异实现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英语教学评价之所以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其关键在于评价方法需要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面对新的形势,应当寻找英语教育教学困境原因的时候,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学习难题的关键在于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内容过于单调,加上缺乏完善的语言环境,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自身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而融入茶文化元素,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恰恰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性”,即“情感感知”,结合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5结语
学生培养应该是一项多样要素的活动,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化的思维理念,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如此。而英语教学作为词汇知识占据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其在开展过程中所需要应用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内容布置与方法与应用方法的全面有效结合,尤其是结合英语教学的整体性要求,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邹满丽.基于茶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5):123-124.
[2]吴雁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106-108.
1引言
作为一项拥有悠久历史文化而又兴起不久的新型旅游项目,茶文化旅游韵味是新颖奇特的。关于茶文化,早在唐宋以前就有大量记载,书籍上明确记载了茶区、茶性及其他品茶典故、游乐事件等。从现代意义上讲,旅游一词风行不久,其历史也相对较短。作为结合历史与现代的产物,茶文化旅游还需要去不断努力和创造。本文以江浙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茶文化旅游的定位及开拓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可以为当地的茶文化推广和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2茶文化旅游简述
茶文化旅游,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们到茶区、茶园等地进行观光旅游,或是到茶艺馆进行品茶、赏茶,或是观看欣赏茶文化影响下的歌、舞以及相关文艺表演。这种解释是从行为上进行分析的,既简单又通俗易懂。但这种方式无法体现茶文化旅游真正的艺术蕴含和文化魅力。茶文化旅游其实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高端旅游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简单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灵追求和精神追求。作为一种旅游活动项目,茶文化旅游不仅体现了先进的旅游开发思想,还展示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理念。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健康角度,亦或是科学角度讲,茶文化旅游的开发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茶文化旅游的定位内容分析
3.1观念方面
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定位时,首先应该将市场意识放大,针对大市场进行定位。始终坚持以大市场作为旅游发展导向,充实大产业实际内容。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茶与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各方面水平的不断提升,茶艺馆作为茶产业的重要支柱,也在迅速发展和壮大。遍布各大城市的高档茶艺馆已经成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宣传代表,同时,各大旅游景区创办的风格特异的品茗场所也已成为我国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标志。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最终决策者,经营者应该将茶文化旅游的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服务大产业、大市场作为最佳经营理念,面向整个旅游市场推出新的茶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
3.2功能方面
针对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定位,应该进行多功能发展,使茶文化旅游集茶叶生产、会议展示、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根据我国目前的旅游现状可以了解到,我国国民主要的旅游形式是观光娱乐,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数国民都采取短距离、短时间的旅游方式,缺乏深层次的心灵和精神体验。而茶文化旅游不一样,无论是休闲观光、还是心理精神体验,都有着其他旅游项目无法替代的优越性。茶园可作为供人观赏的自然风景,也可作为园林造景的创作品,茶叶更是无法言说的优良饮品。茶文化旅游将各种功能齐聚一身,是吸引游客,满足其各方面需求的高端活动。
3.3客源方面
针对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定位,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拓展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国内游客数量呈指数增长,国际游客数量也增长迅猛。在如此大好形势之下,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定位也应该与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市场相符,才能保证产业发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就洞庭地区而言,虽然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到此游玩,但该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工作始终没有想象中顺利。该地没有将碧螺春以及其他茶品与当地旅游项目进行充分结合,致使茶客和游客分散。同时,该地没有对茶和旅游的消费群体进行针对性定位,致使茶文化旅游发展缓慢。
4开拓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建设措施
4.1建设茶文化旅游区
为了使茶文化旅游更加规范化、优势化,相关政府应该进行相应的茶文化旅游区建设。以江浙地区特有的碧螺春为例,碧螺春盛产于洞庭东、西两山,现已成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市场影响力,还有非常良好的口碑。在此平台 上,应该建立特色的碧螺春文化旅游区,将茶文化与旅游文化进行充分结合。古有诗人盛赞洞庭湖,致使大量游客慕名而去,只为看一看名诗中的洞庭湖美景。现在为什么不将早负盛名的碧螺春与美景统一化,为其打造一个专属茶区呢?对此,苏州政府可以将碧螺春生产基地改造为集观光、旅游、品茶、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以供茶客和游客旅游休闲。
4.2创建茶文化特色项目
无论什么样的旅游景点,都必须具备独一无二的特色,才能吸引游客到来,并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体现其文化内涵。茶文化旅游也不能例外,必须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茶项目,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和茶客到来。例如:我国安溪县就已推出大量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的多种旅游项目,充分结合了名茶产区、古代建筑以及宗教建筑。这种综合项目的茶文化旅游效益极好。另外,龙井茶更是与浙江西湖自成一体,完全吸取了当地的人文情怀和情感诉求,已然成为承载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诉求的特色茶品牌。跟随这种开拓理念,针对碧螺春茶文化旅游,也可以充分结合洞庭湖的人文气息,将古代诗人的情感寄托于碧螺春上,并借由此茶向世人进行表达和言说。
4.3开发茶文化相关商品
作为旅游的六大要素,吃、喝、购物三大要素可以说占据整个旅游过程的2/3。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茶品、茶宴等各种与茶相关的活动开始盛行。以茶为主的各种饮料、保健品、观赏品也层出不穷。以饮料为例,各种红茶、绿茶、茉莉花茶等种类繁多。受此启发,相关企业和产业机构也可以不断开发精美的茶具,打造各种以茶为名的旅游纪念品和生活用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建立在当地茶文化历史的基础之上,以江浙地区茶文化旅游产品为例,其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应当使浙江的山水和江苏的太湖与苏浙地区的茶文化相碰撞,产生火花,以增强江浙地区茶文化的生态旅游吸引力。例如,针对太湖特产的“天华谷尖”,就可以制作出与之配套的,能够将其茶香、茶味承托至最佳境界的茶具,可以用陶瓷制作、也可以用玻璃、竹等各种材质制作。针对洞庭地区特有的“碧螺春”,就可以制作画有洞庭美景的茶桶、茶扇等精巧工艺品,以供茶客欣赏或购买。
4.4推出特色茶文化旅游热线
旅游项目之所以受到大众青睐,其原因并不只是简单的地区景点,最重要的原因是该项目具有多条旅游热线。旅游热线的可选择性让人们可以更加自由、放松地进行旅游体验,不必局限于一个固定地点。所以,茶文化旅游应该将江浙一带名茶较多、风景名胜较多的省、市进行串联,发展一省为主或多省同步的旅游热线。与此同时,这些旅游热线的开设应该充分考虑茶区、景区、市区等地的有机结合,形成强强联合的有机旅游热线。例如,若以杭州市为主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热线,就可以将龙井茶区、西湖景区以及杭州茶市等地串联起来,形成以茶为主的特色茶文化旅游热线,专供茶爱好者或研究者体验。
4.5加强研究并推广茶文化旅游
查阅各种资料可以发现,其实人们对茶文化旅游的了解和研究非常少,只有少数文章有所涉及,且研究范围也十分局限,研究深度也非常浅显。其实,无论是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还是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都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并探讨的。人们应该在加强茶文化旅游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海外茶文化旅游的调研和考察。例如,人们可以研究我国碧螺春、西湖龙井等名茶在日本的发展现状及其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程度。日本茶道是在中国传统茶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日本对中国现代茶肯定也有着特别的见解和认知。除了不断进行茶文化旅游研究以外,人们还应该积极推广茶文化,将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推广至亚洲甚至全世界。
茶文化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礼之类清新淡雅的片断是人类悠久流长历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宝,大唐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下,茶文化在社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从茶的起源、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研究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及对其他领域的连带作用,引起人们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因而对茶饮文化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继而出现的陆羽《茶经》等文字著作是对茶文化发展从饮食到文化的高度总结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饮乃至于茶具、习俗,使茶文化从纯技艺升华为精神文化,并集中体现在茶道文化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流芳全世界。
关键词: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
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
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
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
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作者:光梓宜 汪翔 单位:西安交大附中 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7]《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陕西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茶文化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1茶文化理念对高校大学生的作用与意义
中华茶文化是整个世界文明体系中的重要成分。她是古代先人在从事茶的一切活动中体验与心灵的体会,属于华夏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的记录和文化前行中的脚印。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所系,是古代先进文明、先进文化的表征。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大学的领导与教育工作者要有敏锐洞察力,及时抓住茶文化理念对高校大学生的巨大动能,紧跟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发展律动的脉搏与潮流。敢于创新心理教育中茶文化理念的素材与材料,心灵教学的渠道,仔细聆听茶文化理念中的茶道精神对大学生宁静心灵的呼唤。用茶道精神的精髓为大学生煮沸一锅心灵的茶汤去洗去孩子们心灵的污垢,唤起其心理的自觉和觉悟。用茶文化的社交方式、社交礼仪、社交艺术和茶文化元素中真善美等诸多优秀特质涵养天子娇子大学生们的品质与品格,把握茶文化理念中菁华给予延伸与扩大,去消弭大学生们由于就业、学业、经济拮据等诸多不良因子所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心理烦恼,用茶文化理念去疏导大学生们的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灵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摒弃外在压力,聚精会神搞学业,一心一意作学问,为将来学有所成,为未来报效国家、造福桑梓奠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祖国茶文化特征所在
2.1具有形成的多元化特质
茶叶的栽培种植历史悠久,在中国就有数千年的时光,茶作为古今中外最著名的饮品,在古代也同样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囿于中国的古代是政治制度、法制理念是由皇帝这一统治阶级的代表所把持,其特殊身份地位会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甚至是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有许多古代的皇帝就是直接参与了茶文化的形成,茁壮了茶文明的生长。其次,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创造文明,他们才能是茶文化的直接缔造者。聪明的茶农们在从事茶事活动中总结、提存茶文化的精髓,古人不仅创造了各种茶文化物质的成果,而且还创造了内涵深邃的精神财富--茶文化。这对后世的茶文化探索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中国先民们在面对自然而进行的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他们共同创造可以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都几乎被吸纳到茶文化的体系中。譬如,时下,我国社会上依然有很多领域留着传统的饮食与饮茶习俗,这便是茶文化在国人中的广泛社会基础,大家共同向往的和谐文化。其三,在文学和写作的人的眼中,茶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愫,是一种品质的象征。利用茶的特质可以表达思想与感情,茶可以陶冶情操,升腾人的内在气质。这是茶的品格使然。故,基于茶具有形成的多元化特质,才养成了茶文化的深邃精神独特的内涵
2.2具有传承上的悠久上古传说
中华夏先祖神农氏为了采药治病救人亲自尝百草,曾经遇毒七十二次,最后发现使用茶叶才解除毒草的威胁。这是人们对茶最早的认识、记载和关注。历史发展的节点不同、时代变换的方式不同其对待茶的态度也不会一样。譬如,唐、宋、元、明、清时期不同朝代就有饮茶的不同特点,最显著的文学诗歌的对茶的解读其观点大有不同,但却有其自身的特点。然,其对茶文化的中心态度是不变的。祖国文明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特别是茶文化就是祖国文明的使者,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故,其内涵是丰满的这是基于它的传承上的悠久,继承上的创新、发展上的广泛吸纳新的精神元素。
2.3涵盖形式上的多样化
基于我国属于人口众多、地区广袤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囿于其发展的客观、生产、生活环境不同其茶文化的内容以及茶元素的特质也不一样。每一种民族文化均是其民族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写照。其饮茶的风俗大不一样。例如,居住在我国西南之隅的四川省的许多少数民族最爱茶砖坨,而在居住我国西北之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少数民族则最爱饮用紧压茶。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如西双版纳区域的的傣族最爱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其饮茶差异很大,这与他们生存的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生活习惯有很大关联。
2.4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茶文化的结构有四个方面:物质、制度、行为和心理的内容。其一它是主要的物质文化形成的基础与茶种的选育、栽培、加工、包装、运输等有关联。当然也涵盖与饮茶活动有关联的诸如茶桌饮茶用具等事物存在着密切联系。;其次,中国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涵盖古代关于茶的专营制度、以及部分茶马贸易情况等;其三,中国茶文化的行为元素是通过民风与和民俗显现的。是哪里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习惯与基本定势。中国茶文化心态文化元素主涵盖人的心理活动,经过岁月的打磨沉积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处。其核心的精髓是基于历史因素养成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与生活观念。因此,中国茶文化的结构是完美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独立的构成体系。具有真善美、和、清、静等优秀特质。
3茶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所在
3.1有助于大学生端正人生处世态度
茶文化是茶精神的精髓,用茶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茶道精神和茶精神密切相关。茶精神是指茶叶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叶应该有质量,风格和外观的优美。它的品格是“无私奉献,造福人类”。对高校大学生来讲,要充分学习茶的精神,从茶文化中吸纳养分营养,在茶文化中品味人生,把握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精准稳妥的处事风格、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帮助其了解茶文化理念的深层含义,从而自我反省,才能精准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
3.2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是人们精神的追求,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文明硕果。在很大程度上,它使人们对茶道有着潜移默化的探究意识、有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力量和追求精神,它讲究清净和美,这对于从促进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要具有茶文化的追求理论敢于超越自我、觉醒自我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特别是茶文化的灵魂是茶道精神这是一种非攻与仁爱的理念和守时、诚信的、追求中庸的“和”的理念这些,优秀的茶文化特质对涵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护佑其心灵纯真、纯洁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譬如。目前有很多学生在考试中作弊,任意折断诚信的翅膀,导致信用意识的严重的损失和守信意识的坍塌。而通过茶文化理念的熏染。可以让大学生取得茶文化精神滋养,从而修正思想道德的修养方向。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重新塑造优秀的人格,无疑有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
结语
在高校中开展以中华茶文化理念为指导原则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以“和”为核心的茶德精髓的营养。使茶文化“求和、求真、求美”的理念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将茶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引领大学生的生活走入静雅,使其保持心境的平和、情绪的放松,使浮躁的心态得以调整。为淡定其性情,消弭其浮躁的萌芽,将其因世俗所沾染的污垢,用飘着阵阵茶香的心灵茶汤洗去,使其在渗透着茶道理念的宁静、淡雅和洁净的生活环境中完成学业,为其构筑了一座宁静幽雅的心灵驿站,让他们“以茶养性”“求和悟美”,才能确保天子娇子们心灵康健、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韶辉.浅析茶文化教育与高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福建茶叶,2017(2):164-165.
[2]李慧惠.以茶文化理念引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226-227.
[3]王海滨,谢小英.茶文化对体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1):256-257
一、论文一般格式: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1.0cm,下2cm,左侧2.5cm,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1.4cm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
(3)分割线:3磅双线;
(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NewRoman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NewRoman12号;
(5)正文
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NewRoman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1.25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10.5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
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NewRoman9号。
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
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NewRoman10.5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
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
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
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com.年-月-日。
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
[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
[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科学技术报告
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
学术论文
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它应提供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绝对不允许重复、模仿、抄袭别人的工作。
范文赏析: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广西茶文化的发展,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并且逐渐加大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力度,然而,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其发展需求创新开发与建设方式,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策略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建设理念,根据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情况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效率与质量,在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行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
(一)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将茶物象作为载体,并借助这一载体的传播而实现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使茶这种实物与文化艺术的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在中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包含丰富的内容,具体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科学技术以及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学术界对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长时间的研究历程中撰写了大量的茶叶文著作、谱写了众多文辞优美的诗歌,并且基于茶文化的特殊性,对茶文化与祭祀文化、婚礼文化、释家文化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茶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换言之,中国的茶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茶叶的文化,更是茶、饮茶之人、产茶之地、传茶之路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茶文化旅游的定义
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的影响,茶文化旅游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包含丰富的内容,如茗茶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所构成的历史遗迹和文学艺术韵迹、茶树地方特色文化等等,多种茶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茶文化旅游。基于此,在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旅游路线、经典遗迹茶文化代表物品的购买和餐饮、娱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以茶文化为良好的茶文化消费,切实满足茶文化旅游者的旅游文化需求。
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意义
首先,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可以促进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效益的共同进步。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会利用广西钟山县与三江县等的茶叶进行生态性开发,并且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建设,在促进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带领广西茶文化产业的进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带头作用,还能使一些与茶文化相互关联的景点景观、茶品购物等经济体系有所完善,促进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文化消费。因此,在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其次,对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促进种茶事业的发展。在山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介绍,挖掘出茶文化的历史内涵,并且不断建设茶文化旅游经典,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这样,就可以引导种植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科学、合理的开展相关工作,并且引进合适的品种,保证可以塑造出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在提高茶文化生态旅游吸引力的情况下,改善种植业的销售模式,带动种植业的发展,提高茶农的经济水平,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
再次,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可以培养出专业化与知识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游客在精神与物质享受之外,还需要导游人员的引导与讲解,然而,当前我国关于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专业人才较少,由此引发了教育人员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并且不断培养出复合性与专业性的人才,进而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达到预期的发展目的。
最后,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可以有效丰富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由于人们的旅游目的不同,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与体验需求也不同,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成为首要任务。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之下,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部门已经开始研究新的旅游产品,并且鼓励茶文化农户创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增加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保证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效率。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优势
在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期间,其存在较多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广西茶叶资源较为丰富,并且茶叶特色突出。在广西地区,茶叶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因为广西的茶叶历史悠久,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生产吕仙茶与象州茶等,迄今为止,中国传统茗茶与新创茶叶品种中,广西地区有三十多种。其中注明的红茶有:广西红碎茶。黑茶有:苍悟六堡茶。绿茶有:桂平西山茶等。花茶有:横县茉莉花茶与桂花茶等。另外,广西地区的早春茶叶采摘的时间较早,受到各类茶叶经营商的喜爱。由此可见,广西地区茶叶资源可以促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是其优势条件之一。
第二,广西茶叶发展环境较为良好,可以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广西省的山区较多,对于茶叶种植而言,具有较为良好的促进作用。广西山区的日照时间较长,除了挂北等地区之外,其他山区的年平均温度都在22℃左右,最低的温度也不会低于7℃,可以为茶叶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因为茶叶生长時间为十个月或是十个月以上,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影响茶叶质量。由此可见,广西地区的茶叶生长环境较为优越,适合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
第三,广西省政府对茶文化较为重视。近年来,广西省政府制定了茶产业规划制度,并且全面关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在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使用的开发与建设质量。
四、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当前,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在开发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难以提高其开发与建设效率,不能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茶文化挖掘力度较差。当前,广西省茶文化的挖掘力度较差,不能更深层次的对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建设,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受到抑制性影响。同时,广西茶文化的专门研究机构较少,无法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因为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完善的开发建设制度,不能明确开发特色,导致出现影响其开发与建设效率的问题。
最后,广西茶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部门不能根据其需求开展宣传工作,导致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效率降低。同时,相关部门没有对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进行形象定位,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影响着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效果。
五、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開发建设规划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保证可以提高其开发建设效率。例如:重点关注广西红碎茶与早春名优茶的开发,发挥其在国家茶品牌中的优势,凸显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特色,保证可以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期间,必须要建立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保证可以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依据。首先,要求相关机构借鉴国外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经验,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方案。其次,要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保证可以提高其发展质量。最后,要逐渐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案的可靠性,保证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能力。
(三)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形象设计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部门必须要重点关注形象设计工作,保证可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人们对其产生认同感。同时,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宣传工作,保证可以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例如: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等,或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进行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参观。
(四)丰富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
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开发部门必须要丰富茶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此时,可以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设计茶文化旅游指南、设定茶文化生态旅游主题,例如:民族茶礼区、民族风情表演区等,这样,就可以丰富茶文化产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五)培养茶文化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期间,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为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可以要求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茶文化课程,培养专业能力与技术能力较强的茶文化人才,使得旅游人才在全面掌握茶文化历史与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参与到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工作中。其次,要配置完善的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增强人才培养效果。
六、结语
在广西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期间,相关管理部门与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并且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茶文化生态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覃燕玲.广西梧州茶产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发展策略[J].福建茶叶,2016,38(04):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