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语练习范文

短语练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语练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短语练习

第1篇:短语练习范文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大学生的各种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以及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 的关系。结果表明:1) 大学生的健康动机最强,其次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 外貌动机最弱;2) 男大学生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 机,其他动机两者没有显著差异;3) 大学生的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与他们的锻 炼持续性显著相关,而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锻炼;锻炼动机;锻炼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85-03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t he Motivation and Sticking Exercise

CHU Yuede,JIN Wenhao,WANG Yingch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amine sexual disparity in college stu dents'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exercise motivatio n and exercise sticking by questionnaire. Conclusion: 1) College students' healt h motivation is the strongest, Enjoyment and competence are stronger, social and appearance are the weakest;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enjoyment and competence motivation; 3)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enjoyment, competence, health and sticking exerci s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social, appearance and stickin g exercise.

Key words: exercise; exercise motivation; sticking exercise

大众健身是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之一[1],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该领域的心 理学研究逐渐增多。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丰富,而锻炼动机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2-5]。锻炼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锻炼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它直接决定参与体 育锻炼的目的、强度、频率和效果[4]。

对锻炼动机问题的较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1968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了一个解释身体 活动原因的理论模型[6],之后Becker等1977年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型(HBM)。自我 决定理论是Deci和Ryan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7],它是一种内部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 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参与锻炼的时间就越长,因为锻炼意向中包含着很强的自我投入和主 动参与的情感成分[8]。

已有研究表明,锻炼动机具有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社会文化差异。总的来说,男性锻炼 动机强度高于女性。综观国内外的锻炼动机研究,结果存在很多的不一致。多项研究[ 9,10]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研究水平较低和自变量太广泛、差异源 太多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除了存在性别差异,是否还有其它差异 ,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研究出男、女大学生的锻炼动机的异同,并 且得出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够为男女大学生的锻炼提供理论知识 ,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锻炼效益。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1) 男、女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和 社交动机强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的外貌动机强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的两者在健 康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 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呈正相关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西南地区两高校的321名大学生,其中男大学生125名,女大学生196名,年龄为17~25岁 ,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为1.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Frederick 和Ryan[11]修订的《身体活动动机测量》量表。该量表共有30个题 目,包括5类动机,即乐趣动机(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因为觉得它有趣、好玩、刺激,可 以使自己感到快乐)、能力动机(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因为希望获得新的技能和对自己能 力的提高 )、外貌动机(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健康动机(指参 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获得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和社交动机(指参加 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和朋友相处或结交新朋友)。

量表采用Likert 7级量度,从“没有这种动机和想法”到“这种动机非常强烈”。 陈善平 等(2006)[12]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锻炼动机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 度和效度。总量表的Cronbach α值为0.922,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10~0.910之间。

本研究对该量表做了内部一致性的检验,结果如下: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值分 别为0.921、0.859、0.826、0.782、0.764和0.773,都超过了Nunnally[13]认为 的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值0.70。

在量表施测的同时,本研究还同时测量了人口统计学指标,包括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 间和锻炼持续时间。

1.2.2 研究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451份,回收399份,回收率88.5%,剔除极端数据和空 白问卷等无效问卷 78份,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是321份。

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学生的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 的锻炼动机顺序从高到低依次 为健康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男、女大 学生在健康动机(F(1,320)=2.08,p>0.05)、社交动机(F(1,320)= 0.80,p>0.05)和外貌动机(F(1,320)=0.09,p>0.05)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 乐趣动机(F(1,320)=5.10,p

2.2 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

锻炼坚持性是指个体长期坚持锻炼的时间,即个体连续每周至少锻炼一次的持续时间。 本研究计算了锻炼动机和锻炼坚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和健康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显著相关,外貌动机 和社交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没有显著相关。

2.3 讨论从表1的结果看,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较为一致[14,15]。锻炼动机的排序 依次为健 康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是 以健康动机为第一位的。

这可能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舆论的宣传,无论男、女大学生都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够 促进健康的功能,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在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 上表现出男大学生的动机强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的动机强度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大 学生更能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乐趣,更能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更想通过体育锻炼展示自 己、证明自己,喜欢与其他人比较。而女大学生将锻炼的目标定向于锻炼的效果,很少去体 验锻炼的乐趣,而且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求女性文静,不张扬,从而影响到她们的能 力动机。童建民等[16]认为,大学男生对于竞争意识的培养和竞争欲望的满足程度 都显著高 于大学女生。男生比较注重体育锻炼中对异性的吸引,通过体育锻炼展示自己的特长,体育 场地周围异性的观看可以强化男生进行锻炼的愿望,而女生对于异性是否观看的关注程度不 如男生,不像男生更强烈地表现自己的强大和力量[15]。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得大学 男生的乐 趣动机和能力动机强于女生。按照本研究的定义,外貌动机是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控 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社交动机是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和朋友相处或结交新朋友 。可能只有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而能够坚持长期锻 炼的大学生没有多少,所以大学生的外貌动机不强,大学生结交朋友更多地可能在饭局、舞 会、网络上,较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交功能,导致他们的社交动机不强。

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和健康动机与锻炼持续时间相关显著,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与 锻炼时间相关不显著。这暗示我们,大学生的锻炼时间与追求身体健康、追求乐趣和展示自 身能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傅遐龄等[17]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特别是那些体型适中的 女大学生 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多认为自己属于健康人群,眼下还不需要通过体育锻炼 来维持自己的体型。身体比例匀称、苗条的女大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保持和改善自己 形体的动机最弱。大学生们为了维持朋友关系或结交朋友更可能愿意在饭桌上而不是在体育 锻炼中。因此,大学生的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没有显著相关,但从相关系数也 可以看出,三种动机与坚持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这暗示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锻炼 坚持性,仅仅提高动机是不够的。

以上研究结果部分证实了研究假设,即男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的 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两者在健康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男大学生的社交动机显著强 于女大学生的社交动机和女大学生的外貌动机显著强于男大学生的外貌动机的假设没有得到 验证。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成正相关关系这一假设也得到部分验证。

3 结 论

1) 大学生的健康动机最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次之,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最弱。

2) 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 机,其他动机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3)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显著相关,而社 交动机和外貌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没有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5,11-13.

[2] 李薇.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走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 115-117.

[3] 解缤,郭秦岭,王长生.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主体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06,29(3):327-329.

[4] 李佑发,魏高峡,陆亨伯.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宁 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4-18.

[5] 王长生,王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研究发展格局及趋向的思考――第 七 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研究现状剖析[J].西安体育学院院报,2003,20(4):110-114.

[6] 毛志雄,张力为.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2):35.

[7]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发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 ,2003,26(6):1115-1116.

[8] 龚高昌,孙宁.体育锻炼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4-58.

[9]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62-64.

[10]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 (3):42-47.

[11] Ryan R M,Frederick C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Adherence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 psychology,1997,28(4):335-354.

[12]陈善平,阎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中文版MPAM-R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 体育科技,2006,42(2):52-54.

[13] Nunnally J C.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M].New York: McGraw Hill.

[14] 朱菊芳,张天峰.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16(2):57-76,34.

[15]陈宁建.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差异分析[J].文教资料,2006,4:31-32.

第2篇:短语练习范文

一、引言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终身体育的起点。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校体育教育非常重要。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因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1、内因

①认知因素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认知因素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知水平越高,体育锻炼的习惯就越容易形成。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处于6-15岁之间,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总是非理性地参与某项体育活动,而是非常感性地去参与体育活动,比如由于崇拜某体育明星,或者是为表现自己等等。

②个性因素

A、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年龄偏小,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仅仅是出于玩,目标就是玩的开心。因此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长时间维持,具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b、兴趣

兴趣指个体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参与的程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情有独钟,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影响其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最有影响的因素。

C、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也就是说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非常有利于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外因

①教育者

a、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项目学习的直接指导者,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运动的启蒙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老师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运动的主导者和伴随者。因此,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精湛的运动项目技能,更能带动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B、学校其他教育者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了体育教师外,班主任、各任课教师以及领导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只靠体育教师单纯的努力,很难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都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有助于对学生脑力劳动的调节,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地投入到学习文化知识德的旧观念转移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的新观念上来,整个校园环境才能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在这种人人都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中,很有利于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②教材

体育教材是向学生传递有关体育知识、技能以及思想等信息的材料。体育教材的内容是否合乎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好和能利用的资源有很大不同,如果教材的选择不适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不积极,无趣味,不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表演化等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是在玩,迎合学生的兴趣。

第3篇:短语练习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班主任;主要因素;提高认识;排除干扰

一研究目的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小学阶段是培养运动爱好的关键期,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再此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活动可以获得,他需要个体主动参与并加以坚持。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清除自身缺陷,排除外界干扰,创造条件进行自觉锻炼,体验运动乐趣。从调查问卷让学生从自身锻炼角度来反映家长、班主任对养成锻炼习惯的观念和行为,学生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难度可想而知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和交流,发现问题,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为以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的六年级全体学生和自己所带班级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为研究对象。(一)文献资料法。利用报刊杂志(摘抄);学术报告(记录);网络科研(搜索,下载)等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生的目前现状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提供理论依据。(二)本文还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教学经验的反思、观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三)问卷调查法。以我校六年级全体同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总人数290人;每位同学从自己真实的感受出发,从自身锻炼角度能真正反映家长、班主任、和自己的真实的观念和行为。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提供帮助。

三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发放问卷29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290份,调查总人数290人其中男:153人;女:137人。对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访谈:对20余名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现场调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均认为学生“懒散”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最大障碍。从上表我校调查问卷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看出:绝大多数班主任、家长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对学生锻炼理念进行长期腐蚀,对学生的锻炼行为进行干涉和限制,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能高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观念和行为,是学生能否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学生对锻炼的认识程度相对较高,但和他们实际锻炼情景形成很大的反差。(二)缘由分析(1)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是酒钢子弟,家庭条件优越,独生子女,娇宠、懒惰、个性强、个人主义相对浓厚、逆反心理等造成对养成锻炼习惯的难度加大。父母期望值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比学习,比成绩排名,在家长眼里,学习可代表孩子的一切。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补课,就是学习再差,在外面花钱也要补.班主任为了班级考核、学习成绩的排名,打压体育积极分子,不让他们参加学校代表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没有家长和班主任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2)成绩分数是每个家长和孩子都绕不开的话题。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喜笑颜开,全家开心,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眉头紧皱,全家笼罩阴云。孩子的成绩常常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成为家庭和谐的晴雨表。家长、班主任常常诱导学生: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好工作好前途;成绩差考差大学(或考不上大学)差工作(或失业)差前途。实际上这两个推理并不一定成立,在我们的周围,差生走上社会后前途并不差。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曾是“差生”“问题儿童’可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3)从现实看,家长课外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而陪学生锻炼的现象却难以见到。孩子体育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培养出来的,家长控制和支配着孩子离校后的时间。有些学生“挤点”时间参与锻炼活动,常被家长斥资为“贪玩”,“不好好学习”。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有家庭作业,晚上还得补课。周末、两个长假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班,导致孩子活动时间越来越少。(4)学生片面强调班主任、家长不让玩来掩盖自己的懒惰,在生活问题上父母大包大揽,造成了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做,也根本没想过去做。家长心痛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代替孩子劳动,还有家长认为劳动与成才是矛盾的;轻视劳动的传统观念所负累,不少家长说:当牛做马也让孩子读好书,有出息。所谓出息,也就是脱离劳动了。在家长多年帮助下,孩子已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散习惯,学习累、锻炼更累,这时家长让孩子去锻炼,孩子能吃了这苦吗?

四建议

(一)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如果家长、班主任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今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非常关键。充分利用体育中考50分作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平台,无论是学校、家长、班主任、学生自身都很关注分数,把分数排在第一位。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就能取得成效,只有参与了,才能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不能把体育爱好放在口头上,要有毅力和实际行动才行。(二)懒和运动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懒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腐化剂、绊脚石、障碍物。动员孩子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的良方“治懒”最有效,要想方设法鼓励孩子动起来。利用体育锻炼磨练毅力,意志是克服懒惰的一种力量。学校、家长、班主任是变化的条件,自身才是变化的根据,不要夸大原因找借口。父母应该把体育锻炼作为帮助孩子克服懒散行为习惯手段。(三)家长、班主任、学校、自身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上多探讨,多交流,统一认识,减少相互埋怨、改变错误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锻炼,人人有责”学校体育文化范围,相互带动,相互鼓励,才能让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四)北京四中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曾被称为“全国最牛的中学校长”,他却更愿意强调家庭教育,希望学生能幸福轻松。过于急躁和焦虑是现今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太害怕落后。其实你的孩子一点都不落后,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可能比别的孩子强,但家长总看不到这些。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才能学得更好;家长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在普通生活中建立亲子之间的情感,一起做饭收拾房间,让孩子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等。(五)不管在超市、公园……你总会看到那一、两岁的小孩,努力挣扎着想要自己走、自己推车、自己穿衣、自己吃……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其实表示人天生就具备着“勤劳”的本质。当一、两岁孩子淘气不吃饭,父母追着给喂饭,“宝宝、吃点吧!宝宝、求求你吃点吧!”孩子学前班父母鼓励、引导、监督过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吗?帮他打理好了一切,试想孩子连自理都不愿做,又怎么能主动的锻炼呢!孩子就有了依赖习惯。利用体育爱好逐步改变懒惰,主要看他是不是有进步,如果有进步,很小、也要表扬他,这样他就有信心和坚持去养成你所希望的习惯。

作者:李彩兴 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参考文献

[1]许世岩.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方法[R].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甘肃省教育厅—“国培计划(2012)”,2012-9-13.

第4篇:短语练习范文

关键词:大学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行为

1.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了解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此阶段的体育意识及行为习惯,从她们生理及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大学女生的学习方式及方法,从理论上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为她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她们能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保持健康的增长和良好的发展,能够终身受用。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座谈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衢州学院一至三年级女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43份。整个研究工作通过大学女生在校的日常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采用座谈、访问、调查及资料整理分析进行比较。

2.当代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特征分析

2.1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思想上的认识

在校的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不仅反映了当代年轻女性对一般参与的体育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她们的心目中,使同等程度的妇女接受各种现代文化,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机会去思考,从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进入这种思想境界,更新的文化理论水平,概括起来有四点:

2.1.1 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新文明、新文化

2.1.2 体育锻炼是当代女大学生享有高等文化教育权力的延伸

2.1.3 体育锻炼是大学女生个性发展及自我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

2.1.4 健康、完美仍是大学女生追求的主流和方向

2.2高校大学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的差异

2.2.1 通过大学女生日常生活习惯调查结果分析

大多数女生课后的时间表主要是图书馆,打牌,玩游戏,上网,购物,和谈恋爱,这是女生大学生活的一个主要方式,主要的焦点是“玩”,而课后学习和体育锻炼放在次要的位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数随年级的递增且比例越少。由此可见,现在的大学女生没有合理安排业余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见表1)

2.2.2 女大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结果分析

表2 女大学生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统计

N 15min以下 15-30min 30-60min 60min以上

N % N % N % N %

643 410 63.71 147 22.89 67 10.48 29 4.57

表2调查统计表明,女大学生绝大部分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15min以上,达到1h或超过1h的人数很少。

通过表1、表2显示参加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仅有6.63%。其中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1h左右的人也仅有10.48%,为何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经座谈、该问,有以下原因:

主观上,她们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同时坚持体育锻炼,希望有专业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使他们能够通过运动项目达到锻炼的目的。如果学校的体育锻炼与大学女生的主观愿望出现差距,那么她们的态度可能会变得比较消极,加上场地条件,现场设备条件等客观因素,使她们转移行为思想倾向,这表明客观因素对大学女生主观锻炼倾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结论

3.1当代女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是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并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学业及生理差异上所造成的学习困难,体现自我价值,并力争完美。

3.2当代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不容乐观,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显著的差异,对疼痛的恐惧,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缺乏科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水平,缺乏毅力,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方法的掌握。

4.建议

大学女生正处在青春年龄时期和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中,是培养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建议:

4.1 高校里的女大学生,应积极追求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内容,使体育锻炼的兴趣逐渐建立并发展良好的锻炼习惯。

4.2 各校应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及自我健康评价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类培训班,俱乐部,让她们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4.3 加强教学改革,改变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大学女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特殊体育群体[M].北京: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第5篇:短语练习范文

一、晨间锻炼的现状分析――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晨间锻炼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纵观我园晨间锻炼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 活动内容上常常强调动作的学习、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幼儿玩的天性和兴趣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性和兴趣点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

2 活动组织形式上大部分缺乏创新性、多样性,对于“一物多玩”的创新意识培养远远不够,而表现为放羊式活动多,有明确活动目的的活动少。

3 指导方法上教师规定多,幼儿模仿性学习行为多,在活动中一刀切的灌输方法用的比较多,而幼儿自主性学习行为却很少。

4 认识功能上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兴趣而不注重体育活动的作用,对于幼儿运动量的调控存在随意性。

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安全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由此可见,幼儿园晨间锻炼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不论是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实施新《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任务,还是正确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内容与时间,我们都应将晨间锻炼活动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

二、晨间锻炼的实践研究――组织研讨,善于反思。

针对以上现象,我园在学期初就针对晨间锻炼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摩与研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示范引领作用,让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发挥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作用,让老教师评价,真正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如一老一新两名教师设计的两个晨间锻炼活动:《小老鼠运粮食》和《小小足球》中,我园全体教师参加了观摩学习,并及时展开了讨论,反馈了有效的活动评价。教师们从活动设计、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效果以及幼儿的参与、教师的指导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剖析和反思。

讨论一: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的组织形式、体育游戏的器材没有更新或增添,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实践中也发现,一成不变的东西会令人生厌,只有在实践中创新,才会吸引幼儿,从而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师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积主动的参与才能很好地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对比朱老师和潘老师的组织形式,相对《小老鼠运粮食》的游戏兴趣要高,但还可增加新玩法,第二次比赛也可提出新要求;如果潘老师能用小椅子拉线创设“树林”情景,也会吸引幼儿。

2 加强运动运动密度和强度。两组游戏的运动密度和强度不够,如《小老鼠运粮食》的游戏流程为:讲解后个别示范――两组比赛两次,中间应该增加幼儿鱼贯练习的过程,尽量减少等待。

3 教师具有较强的保育意识。如及时为幼儿脱衣服、擦汗塞毛巾等。潘老师的活动投入度不够,要做到照顾到个别的运球技能练习,又能兼顾全体。

讨论二:

要注意教师在游戏前应集合幼儿,对游戏进行规则介绍及注意事项的了解,还应注重孩子的活动准备和活动后的放松活动。(在《小老鼠运粮食》中应着重对手部的放松,在《小小足球》中应有脚腿的放松等。)

1 标记的有效利用。在《小小足球》的游戏主要是复习脚背内侧、外侧的踢球,但在活动中幼儿不能有针对性的练习,建议给每个幼儿的脚背内外侧贴上明显的标记(贴纸),既可以帮助幼儿巩固脚部位置,也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2 关注个体差异。在《小老鼠运粮食》的游戏中,双脚跳已是复习内容,建议:“草盖头”障碍可有高低设置,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双脚跳,让水平高低的幼儿各有选择,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高的不断挑战自己,能力差的增强自信。另外,在游戏中的垫子、草盖头、沙包的距离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距离近了些,再调整,更利于幼儿在爬、跳、跑的动作之间的缓冲,达到游戏的最佳效果。

讨论三:

1 场地:教师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安全性、大小、活动安排等,让他真正成为孩子的锻炼场。

2 器材:活动中,教师运用一些民间材料及代表我园特色的足球为游戏材料,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3 问题情境:在活动时,教师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活动,增强了活动的挑战,让晨间锻炼更有趣味性,更赋予竞争性。

4 观察:教师的观察指导是调控晨间锻炼活动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晨间锻炼活动中充当了指导者、参与者,在关注大部分幼儿的同时兼顾了个别幼儿。保育员也配合得当,关注了幼儿的保健,在教师讲评时也积的给予帮助。

总之,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出有效的评价,同时也给自己在以后活动中关于如何开展晨间锻炼活动拓宽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我园采取诸如这样的研讨与反思活动随机开展与按计划开展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师们的反思与总结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点评使教师在思考、研讨的氛围中寻找到了新的策略,从而把幼儿晨间锻炼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最终真正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三、晨间锻炼的对策研究――切实可行,全面有效。

㈠注重策略研究,科学合理开展晨间锻炼活动。

1 把握全面协调策略

如今我园在开展幼儿晨间锻炼活动中,教师特别注意幼儿身体、心理的全面培养与锻炼,使幼儿的各个器官、系统机能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最终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2 抓住趣味性策略

晨间锻炼活动中我们重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增强幼儿主体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自由、自愿、自主的活动中幼儿兴趣盎然,能热情地、创造地进行各种活动,并会自主地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玩。在玩中学,在玩中乐。

3 坚持面向全体性策略

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地发展。并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4 挖掘游戏化策略

教师们将晨间锻炼活动内容渗透于游戏中,适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使活动过程变得愉快、有趣、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帮助幼儿身心两方面都获得发展。

5 突出创新性策略

在开展活动别注意推陈出新,为让幼儿探索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积思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在研制中注意挖掘材料的多用性,使活动器械能体现一物多玩,变形重组。

6 优化指导性策略

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幼儿晨间锻炼活动中,我们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

式,针对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幼儿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使幼儿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巧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丰富展间体锻活动。

活动器材可以引发幼儿进行活动的愿望,并产生积的活动行为,器材引起的活动方法越多,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性越高,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全面。因此,活动器材的投放是展间锻炼活动最为基础的一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性以及活动的质量。

1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村用具和社区资源,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由于我园地处乡镇,为此广大教师深入挖掘农村生活体育材料,有利结合家长、社区资源,为幼儿提供一些蛇皮袋、草盖头、竹梯、担绳等体育器材,深受幼儿喜爱。

2 探索创新,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玩法。我园教师心灵手巧,自主创新,把一件件体积大、重的器材变得精巧又轻便,适合每个幼儿参与活动。

3 自力更生,制作既节约又环保型的体育器材,保证幼儿参加活动的安全和卫生。我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又考虑到环保的重要性,教师们自力更生,运用幼儿吃过的牛奶箱子、牛奶袋、牛奶盒、各式布条、饮料瓶、纸巾盒等等废旧材料为幼儿制作形式多样,又好玩又环保的体育器材。

(三)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优化晨间锻炼活动。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体能发展。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要有利于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的相互作用。

1 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

晨间锻炼活动的活动区在空间上相对隔离又相互沟通,将活动区环境作为一种动态系统,充分发挥起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幼儿活动的优化作用。我们发挥最大的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努力使我园成为幼儿活动的乐园。

2 创设愉悦的幼儿心理环境

我们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心理环境来影响幼儿情绪情感、态度倾向、行为方式等,对幼儿的体能发展发挥作用。即有计划的逐步提供或更换、增减材料,调整各类游戏活动及其设置关系,注意环境的开放性及其动态效能的发挥,材料的提供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性别特点、个体差异,并与其生活经验相适应。积创设愉悦的心理氛围,促使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第6篇:短语练习范文

远程教育,它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封闭教育、经院教育”的特点,自我负责学习过程的管理。允许师生在时空上的准永久性分离,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如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是电大公共英语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模式将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远程教育的核心理念。远程教育是电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也对电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及时的外部支持。为此,本文结合电大公共英语的学习,分析在此种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的表现与原因,探讨在远程英语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学习动机多种多样,有浮躁心理

与在传统学校中学习的单纯目标不同,参与电大远程教育学习的学员文化水平、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和心理素质等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提高学历层次,学习动机有很强的功利性,存在相当浮躁的心理。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必然会妨碍和放松自主学习的实施。经过调查研究发现,30%的学生承认他们最真实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是出于“喜欢和爱好”、“便于专业研究”的只占15%左右。虽然有55%的学生把学习英语以“提高素质”为动机,但当问及“英语学习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时,36%的学生认为是“基础差、学习信心不足”,27%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时间紧张”,26%的学生认为是“缺少及时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多数学生总是寻找各种主客观原因来解释,而不是从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找原因,总是希望能以轻易地获得成功。

1.2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选择和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学习方法的形成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电大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对于进入远程教育模式后,缺乏在远程教育模式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以至于在学习心理和行为方面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进行。经调查,只有8%的学生能经常进行自觉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定期进行单元复习。绝大多数人只是有时能够进行自觉地预习、复习等。还有的学生是不会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处于被动或“机械”地状态。在回答“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是怎样处理的”这个问题时,只有35%的学生会“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而39%的学生的反应是“马上查金山词霸”,还有14%的学生是“跳过这个生词,懒得去查”。这样既影响阅读效果,又达不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1.3缺乏学习计划或没有严格执行既定学习计划

在对学生的日常英语自主学习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65%的学生习惯跟着老师面授辅导的教学进度学习,自己没有制定适合自己的有针对性的和系统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再加上日常工作或生活事务的影响,往往随机性的进行学习,学到哪里算哪里,而不是按计划进行。18%的学生虽然有计划,但实际上并没有按照计划执行。真正做好每日计划并每日事情每日毕的学生几乎没有。正是由于缺少学习的计划,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员除了完成面授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预习课文和背诵单词等之外,并不知晓英语到底到掌握到什么程度,要了解什么,该怎样学等等。这样也提不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形式,老师催一下就做,没有人催就得过且过。调查发现,25%的学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27%的学生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2远程英语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2.1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远程教学中,老师首先应该加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将其化成自己的内在动力。同时要指导学员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成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起着参照点的作用,学生正是在既定正确学习目标的引导下,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立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努力亲身体验学习成果,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2.2完善学习服务系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远程教育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为电大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等多种表现形式的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电大学生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视频、CAI课件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集中面授、函授辅导、网络教学、网上辅导答疑、电话等各种教学手段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持。此外,还可以较大范围地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美文化讲座、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比赛、电影对白配音、英语诗歌朗育、英语电影视频欣赏等丰富有趣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课内、课外知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外语的自主性,提高对外语的爱好,提升学习英语的学习动机。

2.3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电大学生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认知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计划。比如,每天什么时间听课能不受干扰,多长时间做阶段性的总复习一次。如果学习计划有针对性且目标明确,学生就会督促自己通过努力来获取成功,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时也可请老师帮助自己选择合适的计划。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要清楚英语虽然不是自己的专业,但是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是必须掌握的人生技能。要了解它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通过学习过程和语言的积累,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2.4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为了有效地学习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它是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英语学习,需要勤学苦练,但是也要讲求方法。方法不对,往往事倍功半,导致形成英语难学的概念,学习效率也不高。最好和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学习静止的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要对外部的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对新的信息吸收进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有新的经验进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不是简单的积累信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老知识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是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转换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特别是对于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环境的学习方式。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目前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或不知道如何学的现状下,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落到实处,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会收到实际的学习效果,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更好的受益于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

2.5组织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自主并不表示学生完全独立和放任自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过程中,教师尤其注意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多渠道地主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网上活动和网下活动两方面。虽然在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分布在各地,但是通过网上活动可以形成一虚拟的团队。网上活动主要通过在远程教育的网站上进行。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可发帖子到论坛主题帖下。如果不是特别疑难的问题,老师并不要急于回复,而是由其他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尝试解答。等学生回帖有一定数量后,再由相关教师做出最后解答和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加深对所问知识点的理解。网下活动,是指小组成员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组成各个小组,然后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英语沙龙聚会。也方便了平时不经常见面的小组内的同学能够在面授课堂之外还能在网下接触。居住条件好的同学,靠近公园或靠近社会活动中心,充分利用早晨或晚间的空闲,在小范围内组成自己的“英语沙龙”,形成宽松、融洽、愉快、自主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听、说两项的训练也弥补了网上教育的不足。

2.6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我监控学习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通过在学习过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反思性的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实现了学习的自我调控。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自我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行为某些方面的有意识的关注。经研究,自我监控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当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时,他们会运用复述和记忆、自我评价、环境营造、复习先前的试题和作业等方法,自主学习方法的次数会明显增加。远程教育学生都不在老师眼前,可能在家中或其它不是很安静的场所,周围会有很多干扰,不如教室里的学习氛围浓厚。这时,自我监控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自我监控是指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生为保证学习任务的达成,提高学习效果,达到自定学习目标,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任务执行情况。检查时间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学习进度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及时对最佳的认知活动做出分析和评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改变学习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电大学生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学习活动完后一项后,填写自我记录表和清单。学生通过记录表来监控和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7篇:短语练习范文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锻炼;健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80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44-04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WANG Dian-e,LI Shu-yi,WANG Xue-zh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studi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weekly physical exercise times, exercise duration each time,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plans, and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degree of 1193 citizens from 14 cities and provinces nationwide and 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physical 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mental 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conditions and 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i.e. citizen’s 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increas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exercise conditions, wherein its correlation with citizen’s physical exercise satisfaction degree is the highest.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physical exercising;health satisfaction degree

关于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国内外的专家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健康满意度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它不仅包含实际的健康状况,而且包括对实际健康状况的心理体验。纵观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而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之间有何关系关注的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的关系,即体育锻炼能否影响国民的健康满意度,影响程度有多大、影响机制是什么,进而寻求提高国民健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7年4月至8月从全国抽取1 193人作为调查对象。抽样方法:(1)区域分布:本抽样框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域东、中、西部划分为3大区域,然后按照各区域省市总数,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北、辽宁、河南、湖南、江西、山西、甘肃、新疆、广西、内蒙14省市自治区作为调查样本。(2)各省市(样本)抽取人数的比例: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基本按照各省人数的1/(5×105)的比例抽取。(3)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遇偶数时则男女比例为11,遇奇数时则男性比女性多1名。(4)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大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为12,因此,在确定城乡人口样本比例时,城乡比例为12。而天津市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城镇人口为720.53万,占总人口的71.99%;乡村人口为280.35万,占总人口的28.01%。因此将直辖市的城乡人口比例确定为2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体育煅炼基本情况的调查: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分别为3次以上、2~3次、1次、偶尔锻炼、从不锻炼;每次体育锻炼时间,分别为90 min以上、61~90 min、30~60 min、1~29 min;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性,分别为非常有计划、有计划、一般、没计划、非常没计划;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2)健康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3个方面,其信度指标a=0.841。身体健康满意度的测量,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1],编制了包括对身体状况、体型和体力状况的满意程度量表,信度指标a=0.668。心理健康满意度的测量,依据WHOQOL-100量表,编制了包括对精神饱满度、心情状态、睡眠状况和处理焦虑能力的满意程度量表,信度指标a=0.763。社会适应能力满意程度的测量,依据WHOQOL-100量表,编制了包括从家庭得到的支持、与家人的关系、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满意程度量表,信度指标a=0.756。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所给出的5个答案中选择一个,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从1分到5分,分数越低表明满意程度越高。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性别国民对健康的满意度

表2显示,在身体健康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满意度两个方面男性组显著高于女性组,表现在身体健康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满意度的平均分低于女性组,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的家务负担较重、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有关。而在社会适应能力满意度方面,男性组的满意度高于女性组,但其差异不具显著性,其可能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与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职称级别又比男性偏低[2],社会压力较小有关。其二,受“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期望值较低,对于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较易满足有关。

2.2不同锻炼次数的国民对健康的满意度

表3显示,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国民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满意程度得分有所减少,差异呈现出显著性,说明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国民的健康满意度逐步提高。此外,经过事后比较发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2~3次和3次以上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满意程度均高于从不参加和偶尔参加锻炼者。这一结果说明规律性的体育锻炼对提高国民的健康满意度有较好的效果。并且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者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满意程度显著高于1次和2~3次者,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的科学性。此外,这一结果与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的“运动要有恒心,有了恒心便能发生兴趣、发生快乐,运动久了,成效显著,自己就有了信心,凭这样的身体来学习,能够胜任快乐,凭这样的身体来修养品德,能够天天有进步,心中无限快乐”[3]的说法一致。

2.3不同锻炼时间的国民对健康的满意度

表4显示,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多,国民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满意程度得分有所减少,差异呈现出显著性,说明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国民的健康满意度有所提高。经过事后比较发现每次锻炼61~90 min者和90 min以上者对健康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的,即锻炼时间在60 min以上者对健康满意度显著高于时间低于60 min者。这一结果提示,一般情况下每次60 min以上的锻炼者可能能促进对健康满意度的提高,其原因是体育锻炼效果的获得需要一定运动负荷的刺激,而普通人群的运动强度又较小,因此要想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只能借助运动量的增加,即锻炼时间的增加。

2.4锻炼计划性不同的国民对健康的满意度

表5显示,锻炼的计划性越差,其对健康的满意度得分越高,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反向计分法,即锻炼的计划性越低,健康满意度越低。事后比较分析得知非常没有计划和没有计划者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即锻炼的计划性越强,其对健康的满意度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锻炼的计划性越强,其科学性越能保证,只有锻炼的科学性得以保证,体育锻炼的功能才能发挥到最佳,为锻炼者提供较理想的身体、心理体验,随着该方面的提高,国民对健康的满意度逐渐提高。因此,应加强有关科学锻炼知识的宣传,帮助国民加强对锻炼的科学性、计划性的认识,提高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性。

2.5参加锻炼不同满意程度的国民对健康的满意度

表6显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越低,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满意度的得分越高,说明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度越低其对健康的满意度越低。其原因可能是两个均为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一致性较高。

2.6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在控制年龄、性别、学历、职业、居住地、每天工作时间等因素的条件下,计算健康满意度各指标与体育锻炼各指标的相关关系。

表7数据显示,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性”相比,“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与“身体健康满意度”、“心理健康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满意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357、0.318和0.286。然而我国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较低,对自己锻炼状况满意的人员比例仅为46.3%(非常满意为8.0%,满意为38.3),而对自己锻炼状况不满意的比例为53.7%(一般为34.1%,不满意为15.0%,非常不满意4.5%)[4]。这一结果提示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社会体育方面的投入,提高国民的体育锻炼状况的满意度,使其为提高国民健康满意度做出积极贡献,进而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3结论

1)在身体健康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满意度两个纬度上的得分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组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性组。而在社会适应能力纬度上,男性组好于女性组,但其差异没有显著性。

2)锻炼次数、锻炼时间、锻炼的计划性和锻炼的满意程度对健康满意度有影响。且随着锻炼状况的提升,国民的健康满意度也在上升。

3)偏相关统计结果提示我们,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与健康满意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大社会体育的投入,提高国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方积乾. 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利用[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 妇女研究论丛,2001(5):7-8.

第8篇:短语练习范文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第9篇:短语练习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锻炼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2.1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2 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 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3.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