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秋天的现代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秋天的现代诗

第1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中学;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美育

0引言

我没说的美育其实是关于审美的教育,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语文是基础学科,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美育最合适不过。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忽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尤其是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诗歌通过简短的文字阐述了丰富的感情,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如果老师们忽视了这一要点,那对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机会来说是巨大的浪费。实践证明,重视和突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因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语文知识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在优化现代诗歌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1在诗歌阅读中渗入美育

1.1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词语的长短,感情的起伏,意象的组合,段落的呼应,这就是诗歌的旋律。一些诗人喜欢在诗歌中加入一些音韵美,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诗人北岛曾经说多:“诗歌不是拿来看的,诗歌是拿来读的”,如果不读诗,不体会诗,那也不会有美的感受。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一定要从眼睛到嘴巴,认真读诗。教学中,听读,诵读是学习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了解诗歌的关键一步。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诗歌的学习就是要眼耳口鼻并用,认真地听读,反复地诵读,从而走进诗歌的内涵,体会其美在哪里。

1.2借助想象,感受诗歌的形象美

想象是诗歌创造的基础,没一个诗人的灵感都基础想象,因此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跟着诗歌走,结合自身的美感经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歌中的形象进行感受、分析,以及去补充丰富,让诗歌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动态的、栩栩如生的,是具有美感的。如教学《秋天》时,我就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出发,发挥联想,将诗歌中有限的文字变成图画,通过①勾轮廓;②画略图;③添色彩;④动态化;⑤补细节,从外到内的理解诗歌内涵,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分析,把诗歌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享受着乡村秋景图的绚丽多彩,真正领悟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感,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韵味与美感。

1.3咀嚼词句,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作品中语言的内涵,推敲词句运用的特点和需要。优秀的现代诗歌尤其讲究音乐性、形象性和色彩性。进行诗歌阅读,老师要选择一些有代表的词句让学生咀嚼、揣摩,体会我国语言无限的魅力与美感。如我在教《沁园春·雪》时,就着重讲了“山舞银蛇”中的“舞”字,首先,这个“舞”字阐述了其构词了两个要素:一是要写出雪后祖国江山的美(这是明线扣题);再就是以作者站的高度去分析(立意的高度),正是全词对历史的观察的高度(这是暗线扣题),这两个要素正好说明了这个词的根本内涵。总之,老师要利用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教会学生如何揣摩,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深刻感悟到诗歌语言含蓄、形象、凝练的美,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

1.4在比较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语言是一门艺术,而诗歌就是语言中的艺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符合安放,如何配置,都会影响到整句话的表达效果,比如徐志摩的《偶然》里有句“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表面上这是诗歌的语言,但却表现了诗人的种种无可奈何,那如果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便会显得平淡无奇,只是一句僵硬的句子,失去了美感。诗歌语言的这种精美的特性,对培养学生精致而细腻的语言是尤为重要的。

2为美育,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分析比较

诗人和常人的不同就是,虽然拥有一样的天空,一般的星云,或者人生经历有着雷同,但内心却有常人无法体会的情绪,例如,陈黎的《噢,学童》,虽然我们心中有和诗人一样的镜头,因此心底充斥着亲切感,但为什么在同样的心空下,我们却没有这样的“诗”绪?这就是与诗人的不同之处,有了比较,才会有兴趣去理解,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绪,去体验别样的美。

2.2指出其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之处

有的诗人在创作后现代诗时,喜欢被“丰富多彩”的“特征”迷乱了双眼,同时也捆住了手脚。他们想靠近诗,但却将所有心思放在了创作的渲染上,“像后现代”,或“逼真的后现代”的气色。当我们读到陈黎的诗时,被他看似无序,实则有序,以无序变有序的后现代思维给感染了,心中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悟,当我们发现他的诗歌与众不同时,也会发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也是可以如此这般的清纯、明净,一些干净、简单的文化是可以将单纯美好的青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成熟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也不止是些媚俗的泛滥和精制的消费流行,当我们在信息时代被眼花缭乱的世界所麻木时,读一首好诗,感受其原始自然的内涵,在心灵山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2.3其他知识及生活经验

我国现代诗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诗歌所表现的是什么主题,有时,我们还要借助其它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体会分析,例如借助地理知识,可以了解诗中四季的气候特点以及物候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推敲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例如“写景抒情”“以景烘人”一类诗),借助对生物的知识,可以弄清诗中动植物的特征,领悟诗人所要寄托的心志(例如“托物言志”诗)。

3总结

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希望学生可以全身心地热爱生活,广泛地关注社会,深人地思考人生,而通过诗歌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生命、体昧生活。

参考文献:

[1]秦训明,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郑敏;诗歌;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299-08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诗歌理论家,曾出版了《诗集1942-1947》、《寻觅集》、《心象》、《早晨,我在雨里采花》等6部诗集,也是九叶派诗人中创作时间最长的诗人,被喻为诗坛的“世纪之树”。郑敏的诗始终以独特的诗韵丰富并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不仅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而且深受西方诗学、哲学以及西方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并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风格。

郑敏是在中西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诗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成为她诗歌思想艺术的底蕴。

1939-1948年,郑敏跨入西南联大学习,从此步入了诗歌的殿堂。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学术、教育、思想界最为活跃的地方。在自由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在冯至的引领下,郑敏徜徉于诗歌的世界,崇尚杜甫和歌德的诗歌精神,更与里尔克的诗结下了一生情缘。1983年袁可嘉评价郑敏时说:“她有哲学家对人生宇宙进行深思的癖好,又喜绘画、雕塑和音乐,因此她的诗寓于形象,又寓于哲理。她善于从客观事物引起思索,把读者引入深沉的境界。她的诗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里尔克式的,冷静地观察事物,以敏感的触须去探索事物可能含有的意蕴。”

与此同时,受里尔克的“咏物诗”影响,郑敏在创作中尝试捕捉瞬间的情绪或思想的图画,并将之一刹那定格,从形象中找思想,从而使思想知觉化。《树》、《池塘》、《兽》、《金黄的稻束》等吟咏物象的诗篇,往往都是静态的画面中充溢着生命与意义的动态感,情感与知性自然和谐交融。

而受冯至、里尔克等诗人的影响,郑敏继续在诗歌里思考与探索着生命意识。郑敏在分析里尔克晚年的《杜依诺哀歌》时指出,“他敏感地领略到生命的崇高和寂寞,深沉的寂寞,使他转向自然,”这“寂寞”可以说恰好契合她的内心体验:“寂寞会使诗人突然面对的世界,惊讶地发现每一件平凡的事物忽然都充满了异常的意义,寂寞打开心灵深处的眼睛,一些平日视而不见的东西好像放射出神秘的光,和诗人的生命对话。”于是,在郑敏的《寂寞》里,她先是抒写了个体生命与另一生命之间的冷漠与隔膜,由生命自身的启悟而赋予诗人生存的勇气和力量。郑敏写道:“我也将在‘寂寞’的咬啮里/寻得‘生命’最严肃的意义,/因为它人们才无论/在冬季风雪的狂暴里,在发怒的波浪上,/都不息的挣扎着/来吧,我的眼泪,/和我的痛苦的心,/我欢喜知道它在那儿/撕裂,压挤我的心,/我把人类一切渺小,可笑,猥琐/的情绪都掷入它的无边里,/然后看见:/生命原来是一条滚滚的河流。”寂寞在诗人的笔下成为磨练意志的砺石。在泪水与痛苦中,抗争的生命洋溢着无畏的气概。显然,诗中的哲理不是外在哲理观念的平行移入,而是来自她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浓厚的抒情意蕴与静谧的哲思水融。半个世纪后,晚年的郑敏还创作了《成熟的寂寞》,诗人像一个“托钵僧”,“口袋里揣着/成熟的寂寞/走在世界”,“寂寞”让她“充满想象和信心”。比起早年的《寂寞》,《成熟的寂寞》以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表现了诗人对“寂寞”更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并且升华为一种从容、厚重,洋溢着乐观与自信的生命境界。

郑敏的生命意识还表现在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上。里尔克“将死亡看成生命在完善自己的使命后重归宇宙这最广阔的空间,只在那时人才能结束他的狭隘,回归浩然的天宇。”这种将死亡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与中国道家的“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的观念相类似。这种旷达、洒脱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了郑敏。如《时代与死》、《死难者》、《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三日的死讯》等作品就抒写了“‘死’也就是最的‘生”’的生命理念。在《我从来没见过你》中,诗人以真诚友好的态度与“死亡”对话,并且想象着与“死亡”聚会时的美好。《我不会颤抖,死亡》将死亡看成生命中的亲密伴侣,乐观面对死亡:“我不会颤抖/当一个早晨,你突然来到/我每天都知道你就在我身边/……/当你像瑞士高山的云雾/缠绕着我的身体/我的眼睑慢慢垂下……”个人的感受、内心的体验渗透着哲学的思辨气息,由此,郑敏诗歌闪耀着对生命哲学的探求之光。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郑敏在深入研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后,认为“这一哲学是建立在对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的反思,破除了那种一元、一个中心、永恒不变的存在的理念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实践和所产生的精神枷锁。这个哲学肯定了宇宙的多元性,万物的差异的普遍存在,和化二元对抗为二元互补的基本理论。它所主张的‘无’生万有的思维使它十分接近老子关于‘道’的宇宙观即中国的阴阳相互转换的理论,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对德里达解构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开放了郑敏的思维心智,况且解构“永恒之变”的思维心态也与中国的古老思维传统相融合,这有助于她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郑敏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与文化虽然在现实运用中已经退隐,但其“踪迹”总是无形地作用于现代、支配着现代,成为“不在了的存在。”由此出发,郑敏重新解读中国古典诗歌和汉语的魅力,而“境界”则是了解她“重新解读”的“关键词”。

对于“境界”,郑敏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境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渗透入文史哲的精神追求,它是伦理、美学、知识混合成的对生命的体验与评价,它是介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种精神追求,……”“境界”就如同是德里达所说的“踪迹”:它是“诗的魂魄,决定诗的精神高度;它本身是非具象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能量,影响着诗篇”;另一方面,它是“一种无形无声充满了变的活力的精神状态和心态。它并不‘在场’于每首诗中,而是时时存在于诗人的心灵中,因此只是隐现于作品中。”这显然是融会了中西诗学哲学思想的理想化表述。

在郑敏诗歌中,她还更加注意中国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效果,追求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了郑敏倾心的向往与追求。如《风筝》(之二),“只有竹子的骨架,/带着山的幽深,水的明澈,/清风的梦境,晨雾的迷蒙,/它飞了,飞了,/飞到我不能到的地方,不能见的时间,/它是我派往未来的使者,/每年春天我向历史提出/我的愿望,/我将在/山的忍耐,海的博大/小草的谦逊里得到答复。”这风筝寄托着诗人美好的愿望,完成诗人的使命,与大自然对话、交流,融入永恒的自然,从而进入生命自然自在、至善至美的境界,获得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寄情》一如既往地赞美着人与自然相融合的理想境界。又如在《濯足》(一幅画)中,“呵,少女你在快乐地等待那另一半的自己。”“你梦见化成松鼠,化成高树/又化成小草,又化成水潭/你的苍白的足睡

在水里。”怀揣美丽梦想的少女如痴如醉,拥抱自然,融入自然,人的情感、灵魂与自然的相融中升华,洋溢着超凡脱俗的美。这不正是令人神往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吗?

中西文化是郑敏诗歌诗思的底蕴,而她的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也巧妙借鉴和融合了中外诗歌的艺术特点。郑敏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辨证的统一,形式的多样性将有利于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吸引力。由此,她进行了一系列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郑敏在1996年发表的组诗《试验的诗》,便是借鉴美国当代诗歌“具象诗”。“具象诗”是指诗歌所描写的内容由图像或图案的形式来展现,因而也称为“图像诗”或“视觉诗”。“视觉诗以文绘图,以图示文,它根据诗歌艺术符号的特点,打乱诗句的正常语序;破坏诗行的常规排列,展现诗歌的空间美感,突显事物的形象因素。”这正如美国当代诗人威廉・雪莱・伯福特的《圣诞树》: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ld

At your feet这首诗在外形上是棵圣诞树的形状。整首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树叶,树的顶部是一个单词,随后单词的数量逐行增加,呈现出枝繁叶茂的形态。第二部分是树干,仅仅由两行组成。诗人用圣诞树的图像,暗示着祈福的时间发生在圣诞之夜。阅读这样的具象诗,一方面可欣赏诗歌语言,另一方面又可享受美丽的图案带来的视觉美感。

郑敏深谙具象诗的特质,她常常将现代新诗与白话诗的形式、古典诗的传播形式进行比较。“白话诗的形式我一直觉得有些欠缺,有时想如果诗的长相和它的内容有密切联系,是否会更富表现力呢?而且如果诗能在外形上有画的某些魅力,是否就会从书架上走下来被悬于壁上或置于案头呢?”“古典诗的传播常借助于书法,如今也还占据着不少人家的墙壁与精美的画一起平分主人的生活空间,而白话诗却很少有这种幸运。这是我尝试写这类诗的一个主要原因。今天在我海外的孩子的家里就有几首这种‘画诗’陈设在他们的壁上和案头,那些诗让我们之间常有一种生活在一起的感觉,也许比相片更多几分深意吧。”为此,郑敏曾创作了一系列具象诗,如她写给身在美国的儿子童朗的《1995.9.16朗33岁诞辰赠诗》:

秋天

一片蓝

有白云浮

过你的胸前

载着远方的爱

没有什么能

遮住你远

眺之目

总是

这首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支充满力量的箭头,一支形象的充满动态感和力度感的箭头。显然这是郑敏对诗行特意的设计,故意打乱诗句正常的语序,突出形象感,从而使诗歌呈现出空间美感。这是郑敏在儿子生日这一天送给儿子的特殊的礼物,承载着浓浓的母爱,满怀对儿子的自豪,寄寓了诗人殷切的期望。

在形式上,《秋天的街景》更是采用了5个竖排的三角形诗节来模拟秋风中断断续续漂移的雨丝,营造出一幅秋雨迷蒙的街景图;《舞》运用错落多变的诗行排列模拟舞者扭动的形体,传达灵动的动态感受;《春天能给我的》,则是写春天给人的启示,全诗集中在一棵垂杨柳上。诗人将文字进行稀密粗细的处理,整首诗的外形好像婷婷袅袅的垂杨柳。带着视觉上垂杨柳的美来阅读此诗,更能体味到垂杨柳在季节中的变化。它跨越了春天和秋天,最终成为生命过程的象征。具象诗将诗行排列成不同的形状,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无限想象。

郑敏喜欢音乐,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在纽约进修过音乐。于是,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中,郑敏巧妙地借鉴了交响乐的结构方式,根据情感色调的不同和节奏的变化来安排诗的内容,形成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诗的旋律。如《诗的交响》,由《序曲诗以神栖》、《第一乐章快板:历史的声音》、《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沉思》、《第三乐章有力的快板:痛苦、愤怒》、《第四乐章回旋曲:回归沉思》、《尾声穿过窄门》这六大单元构成,而每一乐章又由若干小单元构成。这样的诗歌形式,开阖自如,时缓时急,回环往复,激荡着诗人对英雄的礼赞,对生命的思考,对艺术的呼唤。读这样的诗歌犹如欣赏一首大型交响乐,强烈的情感震撼着全身心,亦引发聆听者长远的思索与回味。

此外,郑敏还借用中国古典绝句的形式写短诗,如《候鹿》采用了接近中国古典绝句的形式。在语言上,现代口语与古典诗语相融合,如既有“你的双眼”、“没有分歧”、“鹿儿回头”等现代口语,也有“幽径”、“远客孤侯”、“杂黄伴翠”等典雅的古典词语,从而营造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郑敏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虽然没有形成普及的诗体,然而,它让人们意识到形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同时也昭示出形式对于诗歌不只是约束,也有解放的功能;其更深层的意义,则是让人重新认识汉语的魅力及其诗歌写作中的无限性。

在中西方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诗歌美学范畴。郑敏诗歌中的意象独具特色,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中西诗学交流的婴儿”。

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周易・系辞上篇》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即要表达意思,必须依靠象,即“立象”。《庄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得意忘言”说,无疑是注重“意”,为了“得意”,借助于“言”,而得到“意”后,便可以不顾“言”的方式。这关于言、意关系的阐述,对古典美学意象说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最早将哲学领域中的意象论引入艺术领域的是南朝伟大文学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指的是创作中主体心意与客体物象相融合的艺术表象。刘勰明确提出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意象”的孕育与创造是“驭文”与“谋篇”的关键所在。

在西方,直到20世纪意象主义诗歌流派出现后,“意象”一词才真正被广泛使用。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中汲取养分,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获得哲学基础。“他们认为艺术=直觉=意象,艺术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直觉捕捉生活的意象。根据这种理论;意象的形成是诗人内心的一次精神上的经验,它具有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内容。”如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一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情感的复合物。”对于复合物,庞德在《关于意象主义》中进一步进行了阐释:“意象可以有两种。意象可以在大脑中升起,那么意象就是‘主观的’。或许外界的因素影响大脑;如果如此,它们被吸收进大脑熔化了,转化了,又以它们不同的一个意象出现。其次,意象可以是‘客观的’。拽住某些外部场景或行为的情感,事实上把意象带进了头脑;而那个漩涡(中心)又去掉枝叶,只剩那些本质的、主要的、或戏剧性的特点,于是意象仿佛像是那外部的原物似的出现了。”强调意象是一种复合物,对生活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体验所构成的“意”在“一刹那间”通过“象”来呈现。这样的表述。与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有其相通之处,都强调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的契合交融。深受中西诗学影响的郑敏,自觉以意象作为诗的重要元素。她说“意象是诗人的理性和感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象是呼吸着的思想,思想着的身体。意象在经过这种改造后再不是仅起修饰作用的比喻,它和诗的关系是有机的,内在的。”郑敏对意象的表述,显然与庞德为首的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有着更多的联系。在创作中,郑敏积极探索与中国古典诗歌相承接,又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沟通的意象艺术。

郑敏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如喜欢选择自然意象作为抒情寄兴的载体,树、花、鸟、雨、湖等常出现于诗人的作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物象是具有人本意义的。“人与自然有着自然感性生命的同一……因此,主体总能在外在物象中找到内心情感的对应。”这一自然人格化的观念显然影响了郑敏,使其在诗歌创作中自然地选择了自然意象,并且保持了古典诗歌意象的传统的寓意。如荷花是美的化身,纯洁的化身。荷花存活于人们的审美关照和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郑敏《你是幸运儿,荷花》、《流血的令箭荷花》这两首诗中,荷花意象便承载了传统的寓意,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它的心“是汉白玉,是大理石的龙柱”,与现实的丑陋与虚伪势不两立。再如怀友诗《我渴望雨夜》,选择了“雨夜”这一传统的抒情意象,“小河”、“垂柳”、“细雨”,“雨中的脚步”、“湖面上的雨步”,这一系列传统自然物象的选择,营造了一种古典的温柔宁静的氛围,将诗人对友人淡淡的不绝如缕的怀念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受里尔克、艾略特、奥登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和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郑敏在诗歌创作中自觉追求诗歌意象的现代化,即象征性与雕塑性。在意象创造的具体方法上,郑敏显然借鉴了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艾略特指出“艺术中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一系列客体,一种情景,一连串事件,没有那种独特的情感的公式,当那必然在感觉体验中,最终的外部事实给予认同,情感立刻就被唤起了。”这一理论改造了象征的神秘主义成分,又吸收了意象的客观成分,使外在事物与诗人的内在情感建立起对应关系。郑敏对“客观对应物”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她在创作中往往避免情感、思绪的直白倾泻,而是寻找着与自己创作冲动瞬间契合的客观对应物,从中挖掘出象征与被象征的内在联系及丰厚的内涵。例如:“我从来没有真正听到声音/像我听到树的声音,”“我从来没真正感觉过宁静/像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树》)树的形象,是独立、坚强、力量的象征,勇于承担一切,也能够包容一切。树的生命姿态,“动”“静”结合,动是变化,静是凝定,生命正是在动与静的交叠中获得延续与提升,这正是诗人所希望的生命境界。“这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宇宙中千万个静默的思想”,“而它的形体总是这么沉默/不管天际的苍蝇和径上的行人/偶尔也响应着海上传来的风雷/却像一个伟大的人不苟且笑”(《树林》)显然,“树”象征着有思想的人,“静默的思想”、“沉默”、“不苟且笑”,呈现的是诗人心目中思想者的形象,也是生命探索者的形象。树显然是郑敏表达情感所寻找的客观对应物,表面似乎不相关,而实质相类似,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从而使诗蕴含着丰富的暗示和象征意味,增强了诗的情感与思想含量,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再创造的空间。

在郑敏的诗歌中,“鹰”、“马”、“岛”、“池塘”等意象都融合了外在的感性与内在的理性深度,构成一种令人回味的意象象征形态。中华古老民族的文学传统中,那些古典性意象往往更易积累象征涵量。郑敏常常起用可以感触的传统化意象,象征幽远的心境,以有限表无限,借刹那表永恒。如《一瞥》,通过树、落叶、黄昏等意象将少女的一瞥锁定,这一瞥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没有直接抒写,读者只能通过一系列意象去体味、想象、感悟。由此,诗歌呈现出一种飘忽性、模糊性,一种交合真实与想象、隐显适度的朦胧美。

意象的雕塑性也被称为意象的凝定性,指意象静态,有张力,有雕塑般的质感。里尔克的《豹》被视为意象凝定的范本。30年代中后期,冯至在介绍里尔克时提出了现代诗意象创造的雕塑性问题。郑敏受其影响,创作时采用里尔克式的观察与沉思,其意象坚实、具体,富有光洁的雕塑般的质感。如《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肩荷着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样的诗句,富于强烈的视觉性与质感性,展现的是一幅立体油画,同时也是一座立体雕塑。诗人关于生命创造者、人类思想者的精神体验,化为庄严静默的雕像,呈现出深沉、静穆的美感。如在题为《马》的诗里,郑敏对其观察和咏叹的姿态,同里尔克最著名的咏物诗《豹》如出一辙:“这混雄的形体当它静立/在只有风和深草的莽野里/原是一个奔驰的力的收敛/藐视了顶上穹苍的高远”。“混雄的形体静立”、“奔驰的力的收敛”等,凸显的是一种立体的静穆的形象,一幅沉稳富有张力的雕像,给人以深沉厚重的审美感受。再如《雕刻者之歌》、《人力车夫》等呈现的仍是凝定的意象。这样的意象不再仅仅只是抒感的载体,而是拥有一种厚重的力量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引发读者无尽的回味、思索,往往传达着一种更为深刻的哲理性思考。

第3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选编在赵大鹏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属课内讲读课文。全词分上下两阕,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本单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感知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的能力”。为此,本课教学同样也应担负起培养学生鉴赏新诗能力的重任。

2.教学目标

《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式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富有表现力、韵律优美、抒情强烈是其主要特点。结合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了解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和情境还原,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并树立远大抱负。

3.教学重难点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歌的本质,“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于是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准确理解诗歌意象,体会深秋意境,体悟情感。

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学习诗歌意象的象征义。

二、说学情

对于我校绝大多数高一的中职学生来说,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对诗歌进行鉴赏,学生还没有形成借助意象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内容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加之学生对本首词创作背景不熟悉,这些都给本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好的教学方法是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本课教学将充分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以下教法:

(1)朗诵法

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

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境的作用。

(3)图表归纳法

图表归纳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抓住关键字词,用线条简单勾勒,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

(4)讨论法

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

2.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方面还有明显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让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想象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多渠道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及图片,为课堂教学中开展比照活动做好准备。

(2)勾画圈点法

诵读过程中,勾画圈点法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课后比照阅读拓展法

课后比照阅读任务的布置更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知识的拓展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本课教学拟用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人们常说:“心有多宽,天有多高。”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具备宽广的胸怀,能见人所不能见,想人所不敢想。就连一只小小的青蛙,在他们眼中也足以用来抒豪情、显壮志。现在我们就来看一首《咏蛙诗》。(教师点击展示该诗)想不想知道他是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主席,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教师引导明确“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的另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沁园春・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

(1)积累字词(3分钟):自读文本,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读音拼注在原文中。(要求学生以后都应这样做,养成习惯。)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3分钟):营造形象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3.精品细读

(1)背景介绍(2分钟):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3分钟)

(3)师生同解。(13分钟)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解释。

②品味第四到第十句,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借助联想、想象进行意境还原,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③分析上阕中的最后三句,解决“怅”的根由。

④小结上阕。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阕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阕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4)分析本词相关意象的象征义及艺术特色(5分钟)。

4.归纳小结(2分钟)

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述。(抓住意象,依托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重组意象,体悟意境,把握情感。)

5.练习拓展(5分钟)

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来。

教师示例。(根据时间及具体情况而定。)

6.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全词

(2)比照《沁园春・雪》,讨论评议,找出两首词的异同,总结规律

(3)修改并誊写意境描述,进行交流

7.全班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2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精练醒目,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

六、说教学反思

的《沁园春・长沙》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这首词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利用情境再现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三大优点,在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图表归纳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让学生理解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第4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长春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8-02

一、创设情境――提升语文素养

在课堂提问中,最不高明的一种提问方式就是教师突如其来的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这会令学生只顾着思考问题的答案而忘却了回答本身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当有技巧性的来提问。尤其是新课改提到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思考时应当是自然的,有需求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时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我们去听秋的声音》为例,这是一首极富秋韵的现代诗,笔者在课前会准备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同时还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包括雨声、风声、落叶声、鸟叫声等,在课文朗诵时对应插入,通过这种方式,当笔者在课堂上朗诵文本时,诗歌里刻画的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秋景就在课堂上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这种应景的情境下,笔者再提问学生“同学们从秋天不同的声音里能品读到哪种秋天独特的风情”、“有哪位同学来我们分享下自己从这首诗歌中读到怎样一幅秋景图”等等,由于有了情境的衬托,学生在笔者创设的这种氛围下能够更加自然地,发自内心地去谈谈对秋景的认识与感情,而这就是语文素养中关于语文情感认知中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现。

二、启发引导――尊重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要教师“还”课堂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就要多从启发引导的角度去指导学生回答,而不是干瘪瘪地指出答案所在。以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中的《我是男子汉》为例,笔者在设计问题时,会综合文本中关于“困难”(夜里起风、爸爸没在家劈材生火、写字时缺乏足够的光亮度)递增的内容来设计问题,比如笔者会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妈妈有碰到过哪些困难,而这是男子汉可以承担起了帮妈妈解决的”,有的学生提出天气恶劣,屋外打雷闪电,狂风暴雨时,赶紧帮妈妈把窗户关紧等。有的学生提出妈妈每天晚上回到家时很累了,赶紧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择菜、拿碗筷、抹桌子等。有的学生提出妈妈心情不好时,会绞尽脑汁地讲笑话,表演给妈妈看逗妈妈笑等等,然后笔者再于学生的回答中去启发关于男子汉应当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比如乐于助人、敢于承担家庭责任、关爱父母等等,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先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去往文本方向上靠。

三、鼓励想象――释放学生性情

小学生是一群天真浪漫,活泼有趣的群体,想象力更是他(她)们身上宝贵的财富,新课改中也提到要重视打造灵动有趣的课堂,而这股气息则可以由学生来创造,因此,笔者会通过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来释放学生的性情。以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稻草人穿衣服》为例,笔者在设计问题时,会以“如果让你来装扮稻草人,它会长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来贯穿课堂始终,有的学生回答会以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为参考来装扮,如叮当猫、史努比等等。有的学生回答会以自己好朋友的模样来参考装扮,如同桌的同学、邻居家的小朋友等等。有的学生回答会以自己惧怕的长辈的模样来参考装扮(因为觉得某位长辈很有威严能很好地给田地“站岗”)等等,在学生天马行空的回答中,课堂时不时地发出学生们与笔者本人的笑声。这种方式一方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另一方面又释放了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可以在回答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四、探究思索――尝试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一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能力,借此来深化班级同学之中的感情与友谊。笔者会通过以团队合作的探究思索小项目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以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中的《中国茶》为例,这一文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加对我国茶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考虑到中国茶本身 也有很多的派系与种类,涉及方面比较广,因此,笔者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给其指定一个研究方向,如“茶的价值功效有哪些”、“如何品茶”、“茶的加工利用方式怎样”等等,以若干个问题来分成若干个研究方向,每一个方向下笔者再设计更加细分的问题作为学生搜集资料的参考方向。通过这一个团队协作的小项目活动,从纵向看,学生可以尝试到相互合作的乐趣,从横向看,将全班学生的研究成果集中后又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们对于中国茶的认知。这也是团队合作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的一个教学效果。

五、小结

好的提问,不仅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及语文思维潜力,而且有利于教师更清晰地了解与把握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由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提问既需艺术性,又得科学性,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当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释放学生的天性活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这几个方面入手来设计课堂提问,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泰戈尔说:“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此岸的触手可及与彼岸的虚幻飘渺都是一种美,也许你在此岸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彼岸眺望此岸的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电子版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1自然的诗歌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泰戈尔的《飞鸟集》一定是最清新的自然诗集!随便翻开这本书的任意一页,随时都可以看到一些关于自然的词语,比如说:“瀑布”、“鸟儿”、“云”、“太阳”等等。不过,虽然写的都是大自然的事物,但隐喻的却是各种各样人生的哲理。

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泰戈尔闻名世界。《飞鸟集》是他的代表的诗集之一。他在诗中写到“假如你为了思念太阳而落泪,难道你没有错过群星吗?”是啊,其实太阳跟群星一样,其实都是宇宙之中的一颗星星,但由于太阳直接给人类带来光明,而星星只会在夜晚的天空里眨眨眼睛,于是在我们眼里,太阳发光发热,而群星的闪耀连月亮的光辉都比不上。于是我们注重了太阳,忽视了群星,注重了伟大,忽视了渺小——但实际上呢?我们已经错过了太阳,难道还要放弃星星的美丽吗。何况很多星星其实比太阳还要大许多了!

“鸟儿但愿它是一朵云,云儿但愿它是一只鸟”。我读到此句会心一笑,其实它们何必各自“但愿”呢?人们总认为别人的东西才是好的,自己的东西总不如别人,但借来一用却往往发现,其实别人的东西也不过如此,或者说还不如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你的“厌倦”,别人还在“但愿”呢?

“上帝期待,人能重拾童年的智慧。”那么处在童年的我们有怎样的智慧能让上帝也念念不忘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丢掉多少美德呢!是可爱,是单纯、还是成人难有的真诚。长大后的我,能保留儿时的美好,不让上帝失望吗?

“人类自设障碍,对付自己”中国也有成语叫做自作自受。人类造出武器,相互攻打的也是人类自己。在这句诗歌写后的若干年,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物种消失,核电危机,哪一样不是“人类自设障碍,对付自己”呢?

《飞鸟集》是一本好书,从它至少有15个中译版本便可以知道,译者和读者对它的喜爱。《飞鸟集》诗歌集语含义非常丰富,就是相同的人,年龄和心境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当我学习疲倦后,看一看《飞鸟集》身心就会舒展开来,我相信你也会喜欢上它!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2《飞鸟集》它是诗人泰戈尔的杰作。这部伟大的杰作由325首小诗组成,小诗虽然短小,却蕴藏着一丝童趣和深刻的道理。从不止哭泣的婴孩,到历尽艰险的探险者;从没有经验的青年,到饱经风霜的老者;从平凡不过的小草,到美丽妖艳的小花;从展翅高飞的小鸟,到洁净无暇的白云,无一不充满趣味。泰戈尔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天下万物都活了起来,让它们有机会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

这本书的第一页就写道:秋天的黄叶,它没有什么可唱的,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这本书的诗句里面,有描写一片美景的,有描写一段对话的,还有凭着对生活感悟写出的警世格言。其中有一句: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这句话饱含的哲理其实也就是要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这些格言不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警世作用,还能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

不可否认语言的简略使得《飞鸟集》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其蕴含深刻无价的真理。从泰戈尔的文笔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认真的态度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热爱生活,因此也隐去了生活中的苦难与阴暗,保留的是光明与欢乐。泰戈尔对爱的思索,更是深切,更是执着。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子间温馨的亲情,人与自然间微妙的感情。一切人类可以体会的情愫,都被泰戈尔原原本本,又及其含蓄地表达出来。泰戈尔尤其崇尚爱情,他毫不吝惜地运用了大量比喻来赞美爱情的伟大与永恒,就像他写的那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他把爱与真理恰到好处地放在生活这架天平的两端,没有丝毫的偏差。生活的天平——爱与智慧;生命的天平——爱与真理。这本书虽然难懂,但我们都能从中悟出一样的道理:爱是人生的基础,爱是人生的全部!不妨听着轻音乐,捧着《飞鸟集》,想想自己是一只飞鸟,在无尽的蓝天中自由的翱翔。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3《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它由三百二十五首意蕴深长的小诗组成。泰戈尔歌颂这世间美好的一切,万物生灵在泰戈尔的笔下都充满了善意。溪流汩汩作响,那是自然对世界的馈赠。旭日冉冉升起,那是上天对人类的爱怜,诗人的双目滤去了世故与不安,让爱静静的流淌,让美默默的绽放。我们在《飞鸟集》中,追寻美与爱,谛听生命的祈祷,为明天的理想,添上坚定的翅膀。

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惊喜。

赞美生命,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一个华丽的奇迹。生命在无垠的宇宙间飘摇,我们常常为其脆弱流泪,也为其坚毅鼓掌。阿甘说过:“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而正因为无法预知的未来,才让坚持前行更有意义。

正如《飞鸟集》中提到的:“我存在于世,是永恒的生命的惊喜。”人生是变幻莫测的,此刻你脚下坚实的土地,可以让你赖以生存安生立命,而或许在下一秒,它就会变成沼泽泥淖,吞噬掉你的所有。而此刻你经历的狂风侵袭,在下一秒也可能阳光和煦。所以,在顺境中思虑危机,在逆境中坚信奇迹。要相信生命会在漫长的跑道上蜿蜒曲折出一个璀璨的梦,那些信念,会像夜空中的启明星,伴你度过最黑暗的夜,引领你去夺取属于你的绚烂明天。

永远不要折服于困难,因为活着就会遇到奇迹,因为我们的生命永远有惊喜。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4读印度诗人——泰戈尔大师的诗歌,不同于读那些明媚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独特的新鲜。读每一首小诗就像在初夏滂沱大雨后的清晨,推开窗户,你会俨然发现一个清清白白的天空。

《飞鸟集》是一部格言诗集,由325首无标题小诗组成。泰戈尔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漂泊寻找。在这部诗集里,泰戈尔把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约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短小精悍的诗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泰戈尔曾在书中写到:“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这句话虽然是写小动物的,但实际上是在给人类发出警示。面对生活的风雨,要有清醒的选择。学会舍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明智的选择胜于盲目的执着。不要为了身外之物而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例如友情、亲情,都是弥足珍贵的,需要我们珍惜和爱护,失去了这些,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让生命如夏花般绚烂,死亡如秋叶般静美。”这是飞鸟集中极其有名的一句话。泰戈尔用诗来阐述生命,把生命比作四季。夏天激情澎湃,正如正值壮年的我们,是那么灵动。然而到了秋天,树叶频频坠落,枯干的枝条也没有了一丝生机,正如我们生命的尽头,一切变得安安静静,沉归泥土。告诉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绚烂,活出的一面,死的时候回首往日感觉不虚此生,不留遗憾,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安静祥和地离开。

“不要说这是早晨,并以昨天的名义将它打发掉,像初次看到的一个新生的、尚未取名的婴孩那样看待它吧。”泰戈尔在诗里还展示了“晨”另一种的意义。每日清晨的到来,并不是一件单调的、无休止的重复琐碎的小事,而是一种永恒的再现。因为晨在到来前,光明战胜了黑暗,自由战胜了约束,这是一支重要的插曲,它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泰戈尔的《飞鸟集》曾在中国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家冰心在她的诗集《繁星》序里曾说过,她的诗受了泰戈尔的影响。《飞鸟集》虽创作于1913年,现在读来,仍然回味无穷,书中散发的清香,用轻松的语句道出的深刻的哲理,犹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我想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原因所在,也是它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九年级飞鸟集读书心得5飞鸟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大诗人泰戈尔写的这一部《飞鸟集》,以抒情的诗篇记录着他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想,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

《飞鸟集》中的语言优美,有许多饱含着理性的话语。其中便有一段:“权威对世界说道:‘你是我的。’世界便把权威囚禁在她的宝座下面。爱情对世界说道;‘我是你的。’世界便给予爱情以在她屋内来往的自由。”这段话用语言描写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诠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飞鸟集》中的智慧是无限的。

这部诗集以“飞鸟”的名字命名,因为这部诗集是自由的完美体现。它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它们向往蓝天,努力高飞,把天空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终点。这部诗集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向前拼搏、迈进,正如天空中不停飞翔的飞鸟。

整部诗集由325段小诗组成,每段小诗都有它不同的寓意。我对于其中的一些感到十分地有道理,反复地阅读;可是另有一些我读不懂是什么意思。这里面蕴含的哲理非常广,可能因为我学识浅薄,人生经历少,才不能完全读懂。虽说如此,但这并没有打消我的阅读兴趣。作者写下这一部诗集献给后人,其实是给予了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飞鸟集》仿佛飞鸟般自由飞翔入人的脑海、心田,使人久久难忘。

第6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关键词:李商隐;意象;隐喻

李商隐的诗歌在历史评判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转折,经过实践和无数学者的探究讨论之后,李商隐的诗歌终于在历史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诗歌作品采用了大量的意象,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审美情趣、朝代背景等都融合在了诗歌的意象之中,让人读起来能够从表象的事物观察到当时的时代缩影,对现代了解晚唐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李商隐诗歌意象特征

1.客观自然诗歌意象

李商隐诗歌中出现的实体性意象主要是分为植物、动物、人体、气象、地理、天文、无生物等。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有311个天文意象,主要是日、月、星、辰。在地理意象中主要是水流、山、地的意象,一共是出现了476个。在气象意象中一共有479个,主要是风、云、雨、露雪。时间意象出现了256个,主要是夜、春、秋。人体意象有339个,女性的身体部位、肠、身,主要是体现了女性身体的美妙。动物意象一共是出现了548次,主要是鸟类、昆虫类、马、鱼,在昆虫类的动物意象中,碟、蝉、蜂出现的次数比较多;鱼类、爬行类、兽类出现的次数很少。在植物类的意象中一共出现了738个,花、柳、桂出现较多,荷花和梅花在花类中较多。无生物意象一共是有386个,水、灰尘、波出现较多,冰出现的次数也很多,但是和水属于同种物质,所以,就归结到了水中。

2.历史范畴诗歌意象

历史类的意象主要是人物、建筑物、地理、精神活动、朝代、器物、书籍文章、机构等。其中人物意象主要有两种,在现实中存在的人物有434个,泛指的人物有174个。在人物中主要是历史人物,潘越、宋玉、司马相如、西施、杨朱等出现的次数较多,泛指的人物中客、女子、帝王僧、夫君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在地理中,路、关、池出现较多;在建筑类意象中楼、宫、门、台、殿、阁苑、亭出现的次数较多;在精神活动意象中梦、泪、魂魄出现的次数较多;在器物意象中,女性器物出现的较多;文章典籍中书典、文章出现的次数很多;周、秦朝代出现的比较多,厦、商基本上没有出现;在机构中家、国出现较多。

3.虚拟类的诗歌意象

虚拟意象主要是诗人自身的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生活经验之上的虚拟事物,在作品中通常占据的比例很小。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一共是出现了378个虚拟的意象,占据着5%左右的比例。主要是人物、动物、仙境、植物、器物等。泛指的人物主要是神仙人物,动物主要是凤凰、龙,仙境主要是大范围的境地和具体的宫殿。李商隐认为凡人和仙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所以,他使用的仙人器物很少。

二、李商隐诗歌隐喻基础

1.在物理上存在相似性

物理上的相似性主要是包括功能、形状、外表上的相似性,李商隐的诗歌中有的意象存在物理上的相似性,所以,存在隐喻的现象。如,李商隐在《细雨》中这样写道,“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大概意思就是细雨好像是一副延绵细长的帷幕在白玉堂前漂浮着,好像是碧绿的竹席铺展在蓝天下。“白玉堂”“碧牙床”比喻天空,使用“帷帘”“竹席”比喻细雨,主要就是利用了他们在物理上的相似性。帷帘和竹席都是柔软细长的织物,细雨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现的形状与帷帘和竹席非常相像,这就是以物喻物。

同样在《咏史》文章中李商隐主要就是借助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感叹,使用了“琥珀枕”“齐威王”两个历史典故,突出唐文宗的重视贤能、勤俭节约。使用“青海马”来形容能够承担重大责任的人,青海马和为国效忠、辅佐君王的忠诚在功能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为了主人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在心理上存在相似性

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因为文化上的相同或者是同样的心理感官,对两件不同的事物产生了相同的心理感触,这就是意象心理上的相似性。李商隐的诗歌中借助想象或者是实际存在的意象,来和想要表达的寓意进行联系,让读者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如,在诗歌《柳》中李商隐写到在春天生机盎然的柳树,怎么到了秋天就变成了一副萧索的模样?李商隐就是借助了柳树在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秋天的萧索进行了对比,从而隐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年轻的时候年轻有为,到了老年却是穷困潦倒。在年轻的时候,诗人充满了朝气,想要用凌云壮志朝气蓬勃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却不想经过了人生打击之后,最终变成了穷困潦倒的模样,他的生活经历和柳树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在《蝉》中李商隐给蝉塑造了这样的形象――身居高位,孤高清苦,其身难保,徒劳叫声。自己的命运和蝉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自己品德清高,却是面对着穷困潦倒的境界,空有一腔热血,却是打动不了世态炎凉。

三、李商隐诗歌概念隐喻

1.人物的结构隐喻

李商隐诗歌中采用的人物结构隐喻主要是让两种界限不明确的事物进行概念上的叠加,用来代替另一种事物。最常见的主要是:(1)使用祥禽、瑞兽代表贤臣明君。在《重有感》中使用蛟龙、在《楚宫》中使用了长姣、在《咏史》中使用了青海马、在《当句有对》中使用了游蜂等。(2)使用秀木代表着美人、君子。如,在《日高》中出现了药、在《房中曲》中使用了松、在《闲游》中出现了荷花等。李商隐在进行意象隐喻选择的时候,主要是使用松、梅、莲花、猛马、骏马、麒麟、凤凰等,隐喻选择美好的美人、君子、明君等形象。

2.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主要是将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事件等无形的概念看成了具象的事物,这样能够生动地传递感情。实体隐喻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如“我在幸福中长醉不醒。”这就是把自己的幸福进行了实体隐喻,好像就是喝醉了酒的感觉,宁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李商隐在进行描述的时候,采用了很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在生活、政治中的失意,如在《夜冷》中使用败荷表达了自己的失意,在《滞雨》中使用残灯,在《燕台诗四首》中使用蜡烛,在《夜雨寄北》中使用西窗烛等。诗人在描述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对周围的事物就有很多的把握,周围经常出现的事物能够很好地代表着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常说的借物言志。

在实体隐喻中容器隐喻较为常见,主要是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对周围的事物也可以看成独立的容器,这样在进行情感表达的时候,就很容易将难以描述的事件进行汇总归纳。李商隐将很多的自然界事物当作了容器,如,在《安定城楼》中的绿杨枝外、《风过伊仆射旧宅》中的败荷、《隋宫》出现的垂柳、无题中出现的重帷深等。

3.空间比喻

空间比喻主要是将空间的事物放在非空间概念中,这样就能够通过空间概念总结非空间概念。空间隐喻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空间隐喻作为基础,构建很多的概念,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的产生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丰富的文化经验和物理经验的前提下产生的。空间概念主要是在人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之上,通过对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活、时间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将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进行描述,从而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李商隐使用“上”隐喻时间较早、社会地位较高、理想状态较好。在时间较早中使用“上”主要是在《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世戏赠》中出现的“千骑军翻在上头”。在表达社会地位较高的时候,也经常使用“上”,如,在《韩碑》中出现的“表曰臣愚昧死上”和“誓将上雪列圣耻”,在《访隐》中出现的“泉自上方来”,在《圣女祠》中出现的“天上应无刘威武”等。表达状态较为理想也会使用“上”,例如,在《少将》中出现的“上马即如飞”,在《重过圣女祠》中出现的“上清沦谪得归迟”,在《日高》中出现的“飞香上云春诉天”等。

李商隐的诗歌中以“下”进行隐喻也有所体现,“下”和“上”的状态相反,代表着生活状态不理想、社会地位较低、时间较晚等。在状态不理想中,经常使用“下”。如,在《井泥四十韵》中使用的“一日下马到”,在《闲游》中使用的“强下西楼去”,在《曲江》中使用的“玉殿犹分下苑波”等。表达社会低下的时候,也会使用下,如,《裴明府居止》中出现的“爱君茅屋下”,在《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出现的“下田长荆榛”“敢问下执事”,在《归来》中出现的“敢问下执事”等。

4.语义结构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应该有本体有喻体,但是在诗歌中因为条件的限制,经常是出现本体或者是喻体,从而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1)只有喻体没有本体。这种隐喻是李商隐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隐喻结构,例如,使用美人难以嫁出去表达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在《无题》(八岁偷照镜)中有很好的体现。诗歌中的表面就是写美丽动人的女子,不但情节高尚,勤学好问,而且生性活泼,很有魅力。但是到了出嫁阶段之后,父母却是不想把她嫁出去。随着生活和时间的流逝,姿容美貌的女子对婚姻生活也产生了一些忧虑。李商隐就是用美丽的女子来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现实。自己同样具有优秀的文采和高尚的情操,却是难以得到赏识,在政治上一直不顺利。使用黄昏、落花、莺、蝉等表达自己的现实感慨。如,在《桂林路中作》中使用蝉和空花枝表达自己的郁闷,在《乐游原》中使用黄昏表达自己年老不得志等。(2)本体和喻体一起出现。本体和喻体一起出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比较少见,我们在进行李商隐诗歌阅读的时候,需要细细品位,才能够体会其中的隐喻。如,在《过伊仆射旧宅》中描写的“幽泪欲干残菊露”,《临发崇让宅紫薇》中的“秋庭暮雨类轻埃”,《赠郑处士》中的“浮云一片是吾身”,《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陈后宫》的“茂苑城如画”等都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出现的。

5.喻体特征

李商隐诗歌的隐喻具有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喻体大多是哀怨感伤美丽纤柔的。他们高洁美好,但是却是不断地在接受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摧残,它们想要反抗却是无力反抗也不能反抗。主要体现了诗人具有高尚的情操,才华横溢,但是家族、爱情、理想方面都接受了严重的打击,一生坎坷。(2)诗歌充满了多义性和朦胧性。诗歌之间的隐喻主要是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程度,或者是心理相似或者是物理性相似,而这些相似都是主观判断的,可能二者之间相似很少,也可能相似很多。所以,李商隐使用了有本体喻体和没有本体的隐喻,这样就让诗歌充满了多义性和朦胧性,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含义。(3)具有新颖性和创新型。李商隐的诗歌在进行隐喻的时候,增加了隐喻的形式和内容,让原本没有关系的事物进行了联系,从而提高了隐喻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李商隐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特点,是晚唐时期典型的代表。李商隐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主要是人物类、建筑类、动物类、自然景观类等,隐喻主要是进行了结构隐喻、实体隐喻、空间隐喻等,丰富了文章意象的内容,提高了隐喻的深度,对现代诗歌具有很深的影响。

第7篇:关于秋天的现代诗范文

6.根据提示,将下列诗句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即可。 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③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④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⑤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化静为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韵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沙砾”“小草”“蚂蚁”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组句子。 棉花,没有的五彩斑斓,也没有荷花的芳香迷人,但它用最质朴的面貌,带给人温暖与体贴。

8.说起最短的现代诗,人们会提起北岛的《人生》,这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仅这一个“网”字就可以启发我们无限的联想,请谈谈你由此想到了哪些,并写出其中的两个方面。

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思念 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有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9.用“/”标出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①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②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③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④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10.这首诗有朦胧、深远的意境,这种意境是怎样产生的?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的理解: 11.这首诗表达了女诗人什么样的情思?请谈谈你的思考。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新 叶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里爆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刷地一亮,惊喜的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面前拂过。啊!你好,新叶!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待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遭,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切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目翠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遮雨。它扶持着艳丽的花朵、香甜的果实,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 A ,淡妆自持,深根自养,忘我奉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抱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齐齐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大地母亲。⑦也许是因为“绿肥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诚恳。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常青,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常青。12.根据第⑥段内容,思考A处应填写的词语,并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 13.文中赞美了新叶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四种。⑴ ⑵ ⑶ ⑷ 14.作者赞美新叶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