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第1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国禅宗;日本茶道文化

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并继续对日本社会文化和生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不论从内容、形式到社会作用来看,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之间有着很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日本茶道文化研究者武野绍鸥所提出的“茶禅一体”,正是二者关系的精辟阐述。探究和分析中国禅宗思想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的融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禅宗文化和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1. 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

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与此同时,荣西明庵(公元1141―1215年)传中国临济禅于日本,道元 (公元1200―1253 年)传中国曹洞禅于日本,并由此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明庵和道元两位禅师成为最先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佛教大师。他们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在吸收中国南宗的同时,将其运用到日本生活及茶道、武士道等诸多领域,使其成为日本禅宗文化的思想主流。

2. 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纵观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我们知道茶道并不是日本传统文化所固有的,而是由中国传入并演绎发展起来的。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度。据战国时代《神农本草》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期,中国就已发掘和开始利用野生茶树了;从宋代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可知,人工种植茶树的最早记录是在我国西汉。唐代肃宗乾元元年,陆羽的《茶经》深刻论述了当时中国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理论并初具规模和体系。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为学习中国的佛法,来到中国浙江的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贞元21年,学成回国,将中国的茶树种子携带回了日本,种植在日本的近江(即贺滋县)台麓山上。这是中国茶种最早传向海外的文字记载。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公元1141―1215)两次来中国研究和学习临济佛法,他不仅对中国寺庙的点茶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禅院里罗汉贡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后来,他将中国不同种类的茶籽和全套的茶具都带回日本,并完成了对日本茶道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的巨著《吃茶养生记》。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来到浙江余杭径山寺,拜师于虚堂和尚,学成后,把著名的佛教径山的吃茶、斗茶、茶宴等中国文化茶习俗也带回了日本。

传入日本后的中国茶文化,历经几代日本茶人的潜心研究、不懈努力和改革创新,将日常这种简单的饮茶活动升华到了极具内在美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这种独具特性和审美价值的日本茶道是中国禅宗日本化后孕育出来的一种高度讲究的文化修养,一种新型的文化式样。它在吸取中国禅宗精华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特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整、独具魅力的文化思想,即日本茶道。提出“茶道”一说的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将禅法融入饮茶之中,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道,而把茶道技艺提升为艺术的高度,是受中国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体味了吃茶的“本心”,使吃茶摆脱了外界物质因素的束缚,进而提出了“和、敬、清、寂”茶道“四谛”思想。

从形式上来讲,以“茶汤”为主要形式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化的、供奉客人的饮茶之事,是有关饮茶和沏茶的礼仪,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只不过经过几代茶人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了以品茶为主的特殊文化现象了。其本质是通过程式化的形式,体现修身养性之品行,增进情谊之目的,研习礼法之效果,并以善心去济度人世。体现日本艺术结晶和文化象征的茶道,它在反映日本人生活起居和准则的同时,也反映了日本的国民性。时至今日,这种方式都在影响着日本国民的日常起居和文化生活。

3. 中国禅宗主张与日本茶道精神的内在联系

日本茶道随着与本土文化,特别是本土皇道文化、神道文化和武士文化的渗透和融合,不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蕴含大量“禅”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宗教性质的禅门茶道文化。这就是日本茶道所体现出的“茶禅一味”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茶道宗教”理念以及有异于中国茶文化的本质属性。

3.1“和”与禅

茶道“四谛”中的“和”是指在整个茶事进行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一种和悦、具体形式的一种和谐。这是日本茶道整个过程中重要的支配力量。它包括主与客之间的和睦、客与客相处的和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不管是侧重于形式的和谐,还是侧重于内在情感表露的和悦,“和”的精神氛围始终是茶室里的主旋律。从茶事中茶碗的手感、茶室中茶内的熏香以及茶具的摆设看,既要与茶事的目的和氛围相一致,又要与室内的布置相协调,还要与季节的变化相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和不平等十分鲜明,这就对人的交流相处造成了一定的拘谨和阻碍,只有在茶室中,这种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全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赏心的愉悦和自然,这就是中国禅的精神追求和体现。中国禅法提倡地位的人人平等,体现出的是“我心即佛”、“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真谛,追求的是“和”的境界。这也正与以原始“神道”为根基的日本本土文化相吻合,与日本茶道之“和”相吻合。茶道不仅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艺术形式,还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减少纷争,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剂。

3.2“敬”与禅

“敬”指的是在茶事过程中相互有礼有节、谦卑恭敬、真诚交往。既体现主客之间的相互谦恭和尊敬,又体现客与客之间的恭敬坦诚。

如,为表达恭敬之意,主人将茶碗端出来给客人喝,只能正面对着客人来把茶端出,客人为表谢意,也尽量避免从正面饮茶带来不恭。茶事中原有的“贵人入口”一律取消,不分贵贱,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同一出口自由进出,就连武士的佩刀也不准带入茶室,必须放在室外。客人进茶室后得先对茶室内悬挂了体现茶会主题的字画行礼,来表达客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日本茶道中,“敬”体现的是“心佛平等”的禅意,是平等敬爱之心,实际上与中国禅宗汉传佛教所倡导的“二部四众、平等互重”的主张是一致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权贵族,在真如面前,人人都得到尊敬和爱护。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欲望和杂念皆源自“我执”与“自我主心”。要想成佛,就得超越自我,达到无意识的内心自悟。日本茶道它吸取了中国南宗的“心佛平等”主张,融入了“心佛归一”的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促成了“敬”的思想情感的形成。由此可见,在追求人的平和敬爱方面,中国禅宗和日本茶道的主张是一致的。查阅日本茶道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建立”,指的就是茶事活动中,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共创和谐茶室的理念和氛围。

3.3“清”与禅

“清”指的是茶事活动中茶室茶具的整洁和干净。它既是对茶室内部装饰物品的描述,也是对茶室外部自然环境的表达,同时也是对饮茶者心灵纯净的要求。茶室庭院茶人经常要清扫,保持整洁干净。而茶室内部更要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室外环境鸟语花香、清幽逼人。室内环境娴静幽美、朴素典雅。茶人们心灵恬静,无私心杂念,面对滚烫的茶水,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事表演。由此洗净身外的污浊,实现心灵的纯净和美丽。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既是日本茶道通禅的一种化境,也是禅宗自然观的一种体验,同时也是茶道特有的审美情趣。一代宗师千利休在他的《南方录》中写道:“茶道就是要在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千利休所说的“清”,实际上是指人该“拂去浮世俗尘”之意。既要清除人身上的尘埃,还应洗涤心灵的尘埃。日本茶道的“清”体现的是用独特文化式样所表现出来的“物我合一”的禅宗意境。禅宗的“禅”意为“静虑”,可见“清静”是禅宗空无观最明显的特点之一。禅宗认为只有“本心清静”,才能“物我两忘”,只有清除干扰、清心静虑,才能 “梵我一如”。

3.4“寂”与禅

“寂”是日本茶道最高美学境界,也是日本茶道最根本的精神内涵,它要求茶人们摈弃欲望和凝神沉思,达到一种宁静、幽闲和幽雅。它鼓励茶人们将世间欲望和凡尘俗世统统抛开,保持思维的独立和完整,获得更多拓宽想象的空间和新的启迪。在梵语中,“寂”为“静寂”、“和平”、“静稳”之意。在佛典中,“寂”为“死”、“无”、“涅般木”之意,可以理解茶人或禅者在人死后,自然而然地进入无色无声的“皆无之域”之境界。这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甚至无我。“死”是“无”的世界,同时,也是“有”的根本和源头。人世间那种凤凰涅的希望其实它源于佛教的轮回思想。就像坡先生所云:“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寂”是“四谛”中体现出的最高层面的禅宗法则。它倡导人们无论世间如何纷乱都要秉持一种谦虚做人、坦荡无私的心寂。如果心有杂念人生既不会圆满,也不会闲寂。这和中国禅宗的“物我两忘”同出一辙,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境。正是基于这种禅境的空寂体悟,茶人们和禅僧才能将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闲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达到一种清静无我的境界。禅宗和“四谛”是日本茶道统一的精神所在,“禅”的精神境界与“四谛”的精神内涵一脉相通,浸润着禅宗出世思想的茶道文化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超脱和心境恬静不可或缺的心灵寄托与媒介。

4.结束语

日本茶道文化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和禅宗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日本民族多元文化的相

互交融、演绎、发展,禅宗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命哲学,茶道成为了日本民族的生活艺术,正是有了中日禅僧对中国饮茶之风的发现、引进和发展,才有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才使得中国禅宗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而历久不衰。正因为日本茶道吸取、融汇了中国禅宗的精髓,才形成了日本茶道文化“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才有了“茶禅一味”的日本茶文化现象,才使日本茶道有了生命的支撑,有了艺术的高度。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 茶禅一味[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32―136.

[2]焦毓芳.论日本“茶禅一心”的必然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4(1):89―95.

[3]蔡荷.茶道中的哲学意味[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36―39.

[4]陈文华.人心需静,以茶通禅,由禅悟道[J]. 农业考古,2014(2):235―238.

第2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阐述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日语文化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做了探讨。主要从教室的配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等方面提出了El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并对日语语言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作了构建,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方法即:(1)传授El本语言文化知识;(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目的是使学习者透过语言看到El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一步了解El语和El本社会,为将来与El本人实际交往提供跨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外语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只要学会该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发音等就可以掌握该门外语。但是很多学习实践证明只掌握这些还是不能很好的和外国人进行交际的。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仍存在各自文化上的差异,同样,在和日本人进行交际时,由于日本文化的独特性,会产生“文化冲突”。作为一名日语教育工作者,笔者就经常听到一些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抱怨,和日本人交流,不是语言层面不懂,而是对日本人的表达、想法不理解。如果学生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不系统学习,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失误。当然这种能力是随着日语能力不断提高而逐步提高的。同时外语能力与语言文化知识并不成正比,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并不代表了解日本语言文化。同时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外国人交流。如果虽然会说外语,却不能和外国人顺利交流,不能不说是外语教育的失败。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引人日本语言文化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在我国许多大学的日语专业强调在日语教学中要引人“文化教学”,除了从初级日语教学就融人“文化教学”外,有的还在高年级的日语教学中开设了‘旧本语言文化”选修课。我校在专业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在担任此门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课程的构建作了一些思考。本文试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就日本语言文化课程作一些初步探讨。并就如何开展在语言教学中引人文化教学,提出笔者的建议。

一日本语言文化课程的理论发展

首先谈一下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一门边缘学科,与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等都有密切关系。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创立了“生成语法”。但遭到了Compell和Wales等语言学家的批评。他们在1970年抨击Chomsky“语言能力”的同时,指出“语言能力”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即语法部分,却忽视了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那一部分能力。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新概念。指出“交际能力”即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家Byram指出语言文化综合教学模式应该包括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文化经验四个方面。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产生了文化语言学。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成立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北外胡文仲教授编写了《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等著作,关世杰教授也著写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现在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方兴未艾,一般的大学都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语言与文化”、“文化语用学”等课程。而且召开了多次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

在日语教学方面,一些研究日语教育的日本学者也强调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日语行动论》一书中野元菊雄、加藤正信等就指出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日语体现日本人行为规范方面和日语的非语言表达的特点。并统称为“日语行动论”。

在中国日语教育界,随着日语教学改革的深人,也逐步开始加强了日语的文化教学。每次中国日语教学研讨会都有一些关于日语文化教学的论文。同时一些院校也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日本文化的专集。2001年,《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对文科院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要求。要继续锤炼语言基本功,提高日语实践能力.扩充文化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同时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宏观方面指出了我国日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注重同汇、语法以及发音教学的同时,必须引人语言文化教学。

二日语语言文化教学的开展

1课堂的布置

教室布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布置,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三段式教学。即: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学生集体讨论和教师点评。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两种教室布置。如下图。

A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一阶段的教学即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授,因为这种教室配置适合于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听解。

B教室的配置适合于第二第三阶段的教学即学生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以及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学习气氛自由开放。

2.教材的选定

教材的选定编辑,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具有权威性的日本学者和研究日本文化的外国学者的关于日本人论和日本文化的内容;其次,侧重文化对比,特别是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再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突出反映日本人论和日语行动论的内容。同时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执行,上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其目的是学生通过阅读一定量的关于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内容,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积蓄一定量的知识,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教师的知识传授、点拨,完成对日本人或日本文化的感性认识。教室里也可装饰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东西,如和服、茶道、花道等,以渲染气氛。

具体的教材内容如下:“(

)”内为作者。

(1)女の日本語 男の日本語 (佐佐木端之)

(2)[気の]文化論(赤爆行雄)

(3)「私中心の視点—日本語的な内と外とは何か(森田良行)

(4)日本人と中国人ここが大達(中鳩嶺雄)

(5)「缩み志向の日本人(李御率)

(6)謝らないアメリカ人すぐ謝る日本人

(7)凳話の場面、凳せられる表現一なぜ客觀的叙述がとりにくいのか(森田良行)

(8)菊と刀—恥の文化(ベネディクト、ル—ス)

(9)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語行動 立礼

(ogasawara -ryu.gr.jp/lessons/reihou/manners/basic/bow.html)

(10)受身的凳想に基つく言葉—受身で客觀性をどう示すか、(森田良行)

语言交际离不开话语的背景知识,各民族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如果脱离了语境而只从字面理解语言的意思,往往会产生文化误解。笔者就举出亲身的经历说明。在一次宴会上,我们外语学院老师聚会,因为外教是初次来到我校,还未与院领导见面。当宴会进行到一定的时候,笔者有意把外教介绍给院长,外教却这样回答:“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笔者听后产生了错觉,“今天是第一次,对,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把你介绍给院长。”而外教却没有去的迹象,这让笔者茫然无知。这之后笔者再次问到这句话到底表达什么意思时。外教回答到:“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一种委婉的回答,其实后面他要想说的是:“因为今天是第一次,和院长见面太唐突了,下次等我打好领带,穿好西服再见面为好。”那么,从这次交际中我们又能得到何启示呢?“今日は初めてですから”只是语言层面的意思,如果光从话面去理解,很容易产生文化上的隔阂,在场的还有一位日本人,这位外教这样说道:“如果是日本人很容易就理解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解读异文化就显得极为重要。日本社会讲究“以心伝心”,“察しの文化”的思维方法。交际过程中,对于对方的言语,往往通过捕捉“言外的信息”,以达到默契,来完成交际。但是中国人却觉得省略得太多,变得“委婉、模糊”。又如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芭蕉的徘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在外国人看来这似乎不能产生任何美感,翻译界对此徘句也是反复研究。但似难找出合适的翻译。这是由于此徘句反映的是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果不粘和于日本文化这块土壤来进行翻译是很难做到的。从这一徘句,我们可以解读日本文化的两个信息:一是日本人的联想。其次日本人的言简意赅。所谓日本人的联想,即在日本人内部的交流中,日本人总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捕捉到对方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日本人已习惯于表达方式,但在外国人看来却百思不得其解。日语还讲究言简意赅。象徘句一样仅仅5个字或7个字就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日本人的“以心伝心(いしんでんしん)”。不是通过语言的具体表达来传递信息。因此在日语教学中,讲明委婉语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体会到日本人的思维特点就很有必要。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调查、讨论,在课堂上提出了关于日语中主语省略的问题,举例指出“你叫什么名字?”(お名前は)“你几岁了?”(おいくつですか)等在日语中主语经常省略。同时谈到自己在使用日语时,常常喜欢以“我”开始,但在实际的翻译中却常常省略主语。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调查的同时,指出日语的省略是由于日语与汉语或英语不同,是主要依靠语境来相互交际的一种语言。同时它也导致日语的“あいまい”,这种“あいまい”在日本人认为是理所当然,但是外国人却觉得“暖昧”,是因为外国人不懂得日本人的心理。例如日本人之间在邀请对方看电影、吃饭时,如果不想去,会说:“きょうはちょっと。”日本人之间就会心领神会,不再强求对方。而中国人或欧美人就会很明确地问:“你去还是不去”。所以与日本人交流会觉得日本人表达“模糊”。而日本人和外国人交流,会觉得外国人太“直率”。并同时提出了日本人的“察しの文化”和“以心伝心”的思维定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出在许多语境下日本人之间都是通过“察才”来完成的。在日语中当面直接指出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而“暖昧”的表达却是一种美。

(3)教学案例三:非语言交际(お辞儀について—非言语行動 立礼)

1)传授日本语言文化知识

交际的时候除了语言交际,同时也存在非语言交际,必须注意交际时的“体态语”,例如在和日本人交际过程中,“鞠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会话教学中似乎不太重视“体态语”的教学,其实“体态语”与谈话中的话语一样重要,例如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日本人很少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往往用低头、鞠躬来交往,这样教授学生鞠躬的交际习惯就很重要。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鞠躬”分为三种类型:低头的角度为巧度,日语叫“会积.,,在日常生活中它常常使用,或者在遇到公司同事,或碰到熟人;另外一种为30度,它一般在公共场合使用,如遇到上司或迎接客人;还有另外一种是45度,一般是道歉或者在迎接尊贵客人的时候。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常识,在日语教学中若不加以重视,在和日本人交往时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授会话课时,笔者就有亲身体会。在学习初次见面时,要求学生做角色扮演。学生虽然n里能够流利地说:“始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但是他们的姿势确是千姿百态:有的不鞠躬,甚至有的学生两手交叉。有的手插在裤兜里,可能学生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但是我想这种姿势如果不在学习阶段加以纠正,那学生毕业与日本人交际就会产生文化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指出日本人的姿势:鞠躬时,男性的双手需放在两侧裤线的位置或大腿前,女性的双手则放在大腿前。鞠躬时按照123的次序1看对方2行礼3才完成。其他的例如眼神等,与欧美文化不同,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目光应避开对方,这些“体态语”,都反映了日本文化,同时是与日本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互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研究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指出与日本人习惯上的不同,例如日本人做事讲究计划性,干什么事都有“スケジュ—ル(计划)”。例如突然去外教家,外教感到不高兴,最好要先打电话,和外教约好才行,突然造访会使对方不悦。虽然不是非语言交际,但也是语言交际以外非常重要的东西。

3)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教师的点评

在评价学生的准备的同时,指出了解日本人的习惯同样很重要,同时指明“体态语”必须注意到一些地方。例如眼神方面,鞠躬时不要老是望对方,与欧美文化有所区别。日本人的点头与中国人的点头,日本人只是表示在听,中国人则表示同意。同时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语言文化,其实习惯上的不同,同样很重要。通过这些点拨,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并且让文化融人到学生自己的血液之中。

第3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文化导入,提升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日语的学习与应用更加普遍,日语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流畅沟通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事关高校日语教学质量能否持续提高的现实问题。而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各环节,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高校日语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文化导入内容的层次性。

文化内容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按照文化内涵的层次性来划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包括知识文化、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观念文化。

1.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阅读困难或理解偏差。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地导入相关的知识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知识,促进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需要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广博的异国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日语教学做到收放自如,授课内容引人入胜,从而使教学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词汇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时提升教学质量,可用图片、实物等来加以说明,以便增强学生对所讲词汇的感性认识,并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桜”是日本的国花,但在日本人眼中还把“樱花”比作人生。“樱花”的花期虽只有短短一周,但却开得多姿多彩。日本人认为人应该像“樱花”那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又如,日语中的“きれい”有两个意思:一为“美丽、好看”,二为“洁净、干净”。这说明,日本人很爱干净,他们把洁净与美丽等同看待,认为只有洁净的东西才可能美丽。这样,学生就能透彻地领会词汇的意义,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3.话语文化。语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语境来训练培养学生的“日本式”思维,去体验日本文化。如,教师设置一个询问对方愿望的情景对话,多数学生都会按语法做出“たいですか”来询问。日语中“たいですか”表示第一人称愿望的问句时,可不受人称限制。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文化所体现的暧昧性。日语表达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不要直接触及对方的感情,而多采用诱导式询问,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愿望。因此,使用“たいですか”过于直接,不符合“暧昧性”表达方式,而应采用“~はいかがですか”去诱导对方。

4.观念文化。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客观介绍异国文化,而不能盲目地加以推崇或运用。如,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付账的习俗是“割勘”(即AA制),一方面日本人保留了中国的一些习惯,依然是一盘菜大家同吃,但另一方面日本人追求高效简练的生活方式,不愿欠下人情债,所以饭钱酒钱平摊提升教学质量,两个人吃就各掏一半,三个人吃就各掏三分之一,如此类推;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账、掏钱,甚至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也不例外。我们在日语教学中要辩证地引导学生认识日本的传统文化习惯,而不能单纯地说日本的文化习俗有好坏之分。

二、文化导入方法的多样性

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用比较法,对比中日文化的异同。也可用解说法,不拘一格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随文解读。还可用实践法,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课、日常与学生思想交流谈话、开设日语角、举办日语晚会、订阅日语报刊等来加强对日语文化的了解。

1.比较法。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其中的同异,并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具体可通过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的方式从中国有但日本没有、日本有但中国没有、中日两国都有但有差异等方面进行。

2.解说法。讲解法是指在对比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困难的文化特征进行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情绪不高、课堂互动反应也不积极时,勉强继续授课效果不佳。这时可放慢节奏,转而讲授一些趣味性内容或做一些游戏,让学生稍作休整后再继续授课。如用幻灯片看一些日语民间故事、讲日语笑话、练习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还可通过设置会话场景、启发式提问等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活跃课堂气氛。

3.实践法。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写、译等学习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包括与日籍人士接触、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来华工作或留学的日本人不断增多,我们可以请日籍人士面向学生开设相关讲座,并开展与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日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日语本土文化的载体。在交流中,这些异国风情的语言文化背景将逐渐植入学生的心底。能促进他们感悟到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一定语法知识外,还要重视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

三、文化导入手段的灵活性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中日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在模拟语言环境、创设语言氛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采取措施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有机地将这些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选择和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民情风貌,增加学生的认知体验和学习兴趣,显着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电视、多媒体、广播等直观道具提升教学质量,随时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着名的文学作品和故事。此外,通过网上阅读获取日本的最新信息,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最快捷的途径。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三个层面。对于日语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只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在精读、报刊选读、语法、会话、写作等课程之外开设相关的社会文化课程。在日本社会文化课程的设置中,不能只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还应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此外还可采取文化专题讲座的方法,聘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定期举行有关跨文化交际知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开展趣味教学。高校日语教学只靠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可通过课前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作简短的小报告,或模拟生活场景自编对话练习、演小品等方式。还可组织课外教学活动,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设日语角、组织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句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使学生学到有关文化知识并从这些具体形式中得到更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章斌.如何在日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 2 009(8 ) .P:208

[2]黄双颖.谈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与日本文化[J]. 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0).

[3]杨芳,王栖琳.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日语听解能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第4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日语暧昧语 表达形式 形成原因

一、暧昧语的界定

《辞苑》第五版(1998年,平成10年)指出:“所谓暧昧是指‘不清楚,容易混淆,不确切’之意。”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词典》认为暧昧是(1972:4)“不明确,不鲜明的样子;含糊”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1995)的解释则是:“【暧昧】(1)(态度、用意)含糊;不明白。(2)(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学习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的暧昧表达是日语表达习惯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谓暧昧表达是指日本人写文章或者说话时,使用的使人听起来模棱两可或者似是而非的表达方式。在日本,暧昧的语言是最优秀的语言,最受重视。日语的暧昧表达与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暧昧的日语正反映出日本人的“和谐之美”、“不完全之美”、“朦胧暧昧余韵之美”的审美意识。[1]

二、日语暧昧语的表达形式分类

1.模糊表达,避免断定。

日语中经常采用不明确的词语和非直率的表达方式,使表达含糊而朦胧。日语中表示暖昧、不明确的词汇很多,在日本人的言语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下列几种:表示不明确时间范围的:“ぐらい、ごろ、ばかり、しばらく、そろそろ”等;表示不明确数量范围的:“ほど、ぐらい、ほぼ、当、ばかり”等;表示不明确地点范围的“このへんで、そこまで、こちら”等;表示不明确人的情绪感觉的:“なんとなく、なんだか、どうも”等。除此之外,据森本哲郎的论述“よろしく、やっぱり、どうせ、いいかげん、まあまあ”等词也具有模糊性。这些暧昧模糊的词语对初学日语的外国人来说,说话人的真实用意不明确,不好理解,甚至产生误解。例如:

(1)A「日本はお上手ですね

B「まあまあ

(2)今ちょっと出けておりますが、もうそろそろってまいりますから、しばらくお待ち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3)バナナを五つほどください。

日语的暧昧表达除了采用不明确的词语和非直率的表达方式之外,在句尾表达上也常含糊不清,或半吞半咽,使整个语言表达暧昧模糊。例如,在句尾加上「であろう、「ようだ、「かもしれません、「と思われる等表达方式使句子变得温和婉转,达到避免武断、缓和语气的作用。例如:

(4)あした、雨が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5)あの人は教授でしょう。

(6)もう八时になったから、先生もまもなく来るだろう。

(7)今行っても间に合わないようだ。

(8)ちょっと待って、今王さんがもうすぐ来るかもしれないよ。

例(6)使用「だろう推量句式来避开断定,从而表示委婉。日本学者甚至在学术论文中也爱用「であろう推量表达方式而受到欧美学者的尖锐批评。其实日本人用这种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不意味着说话人不坚持自己的主张,仅只表示不把个人看法强加于人。例(7)通过使用不确定的断定「ようです来使自己的意见模糊化、间接化,从而避开断定,表达敬意意识。这种暧昧的表达方式,也是表示推测用法的延伸,使谈话主体为不伤害对方,或为回避责任,而给自己的话戴上一层暧昧、朦胧的语感,从而显得委婉亲切。日本人这种暧昧含蓄的谈吐方式实质就是为了避免伤害对方。

2.运用省略,委婉拒绝。

省略表达也是暧昧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日语中有许多暧昧性的省略表达。例如「どうも一词,这个词可以在很多场合使用,甚至有人说只要会说「どうも就能走遍日本。[2]例:

(1)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2)どうもすみません。

(3)どうも失礼しました。

(4)どうもお世になりました。

也有许多场合只讲“どうも”。“どうも”这时语义要根据讲话双方的相互关系,所处的环境与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除了运用省略来表达暧昧,委婉拒绝也是表达暧昧的形式。日本人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对别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应,也很少说“不”,而多用一些间接性的拒绝表达方式。例如:

(5)せっかくですが(けど)…

(6)A:あした、映画を见に行かない。

B:あした、ちょっと…

(7)考えておきましょう。

日本人轻易不对别人说“不”。日本人认为直接拒绝,否定他人的请求是对别人人格的否定,这样做是会损害人际关系的。[3]因此,在语言交际方面,日本人喜欢保持双方情感交流的一致性,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说“不”,不喜欢直截了当的拒绝方式,这也是“和”的精神在谈话中的一种表现。

3.随声附和,一词多义。

随声附和是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谈话过程中常插些「はい、「ええ、「そうですね等词语,这些话初看是“yes”的意味,实际上不是“yes”也不是“no”,而是一种暧昧的表达,一种应酬场面的随声附和。尤其是「そうですね出现的频率最高,这是一个专门用来附和赞成对方的短语,相当于汉语的“不错、正是这样的呀”。例如:

(1)A今日は天がいいですね。

Bそうですね。

(2)A仕事についてどう思いますか。

Bそうですね、仕事といえば…

这种随声附和,在一般情况下都表明自己在洗耳恭听,同时也表示出自己参与会话的积极性,使会话圆满进行。这种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是日本人追求和睦的人际关系、增添和谐气氛所特有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在日本人习惯随声附和的同时,日语中拥有多意义的词语不少,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就有许多,如表“接受、赞同“どうも”、表“拒绝、反对”的“いい、结”、表“否定、拒绝”的“いいえ”等。因此,遇到这些词语时要格外地留意,以免产生误解。例如:

(3)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4)明日どうも雨らしい。

(5)どうもうまく行かない。

(6)相谈はいつでも结だよ。

(7)もういっぱいいかがですか。

―もう结です。

在谈话中,听话一方也常搭话说“はい”,相当于汉语的“噢”、“是啊”、“对呀”,而和“はい”相对应的是表示否定和拒绝的“いいえ”,但在实际的谈话中,日本人很少使用“いいえ”。这可能是因为担心直接拒绝对方会伤害到对方,所以,取而代之的是反复说明理由,以维护大家的和睦。

三、暧昧文化形成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理解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国民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即国民性,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语的暧昧表达与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审美意识有密切关系。引起日语中暧昧文化产生的因素,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1.自然条件的影响。

一方面日本是个狭窄的岛国,气候温和,环境优美,另一方面日本又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独特的环境造就日本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尽量使用暧昧含糊的语言,为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唇齿之间,上下得体,左右逢源,既有序有别,又浑然一体。

2.大陆文化的影响。

日本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和为贵”、“礼义谦让”作为日本人的处世思想,在今天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情,日本人会尽量用和谐客气的语言表达,不喜欢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这种习惯使得他们在讲话时,常常留有余地,相互间留有面子,不使对方难堪。

3.宗教文化影响。

日本人崇尚佛教的禅宗思想,讲究“以心传心”、“心有灵犀,心灵相通”。劳动创造语言,但日本人说:“就如同树木长了叶子一般,语言是从心里长出来的。”[4]用语言表达,倒不如用心去体会。暧昧含糊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美,凡事都表达太清楚,则丧失了“以心传心”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日本人是世界上使用暧昧表达最多的民族,暧昧表达是日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日语的暧昧表达与日本的历史、社会文化和审美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暧昧的日语正反映出日本人的“和谐之美”、“不完全之美”、“朦胧暧昧余韵之美”的审美意识。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角度去认识日语的暧昧表达,那么,就会使掌握日语暧昧表达的一切努力,统统都成为简单的、机械的模仿,从而使日语教学活动只见语法,浮于表面。因此学习日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而且要深入了解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陈小明.日语的暧昧表达和审美意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李密.试谈日语的暧昧表达与语境的依存关系.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2).

第5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日语 顶岗实习 教学改革

一、绪论

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大多是公司、涉外企业、工厂等,作息制度除了八小时工作制外,还会加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要面临着环境与身份转变、知识与技能衔接的问题。有关中职生顶岗实习的研究有很多,大多是关于如何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如何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精细化管理、如何解决他们在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对顶岗实习与教学的研究却很少,虽然有彭汉庆的《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以及林金福的《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探讨》等文章,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另外,关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对校内教学影响的研究更少,所以,中职日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对专业教学影响的研究就显得迫切又有必要。

本文将从顶岗实习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今后的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本论

(一)顶岗实习的内容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实践。顶岗实习不同于传统的实习,顶岗实习也不是独立于教学体系外的一项内容,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即有正式工作岗位。

我校学生也不例外,因地处胶东半岛东端的威海地区,自古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与日本有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故结合本地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学校给学生联系的顶岗实习的地方是星级涉外酒店,希望学生能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做到学做合一。因是涉外酒店,所以我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内容除了完成岗位需求外,还需要着重训练自己的礼仪礼节、从业就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口语提升。

(二)顶岗实习中所暴露出的与专业教学相关的问题

1.胆怯心理――不敢开口说话,担心自己说的日本人听不懂。我们的日语教学中虽然开设了会话课,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锻炼,学的还是哑巴日语,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不敢说了,这在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反而是一些学业成绩不理想 ,“脸皮厚”的学生说得比较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会话课的有效教学外,还应该考虑到“知识不等于能力”,从掌握知识到形成能力需要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而如何完成这一过程更是迫切需要我们专业教师解决的问题。

2.“活的日语”――学校日语与生活日语的不同。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顶岗实习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其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语的特性,为了增强学生顶岗实习时的信心,教师应该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应的课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学校也应让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实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授学生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身教胜于言传”――亲身经历日本人的用餐习惯。虽然在学校时,我们都教了学生日本的礼仪以及与中国的不同,但是学生只是作为知识记住,并没有什么感受。因而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我感觉应该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日本文化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知识去记忆。另外,可以在课程方面考虑增加相关课程。

(三)日语专业今后的教学改革探究

1.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夯实学生日语会话水平。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会话课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精读课的基础上变“学”为“用”,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真实场景中会话时去使用并学习自己必须要用到的知识。要做到这种会话课的有效教学,教师应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这种互动式课堂上张开口使用日语,并增强说的信心。

2.教师到企业中去实践,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必须要亲自去企业中实践,去感受学生经受的“从头开始”的心理和知识的落差,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就业时需要什么,才能修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去指导学生,以增强学生顶岗实习时的信心。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另一个方面反应出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引发了我们对深化日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现在的日语教学被困在一个“考取等级证”的模式里,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忽视了中职日语教学的特殊性,中职日语专业的学生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无法与正规的本科生相抗衡,所以专业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明白自己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新一代的有技能有潜力的一线工人、员工,他们在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应努力掌握思考、创新和钻研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中职专业的教学不能遵循大学的模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和就业去向来重新考虑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

语言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根据中职生灵活、可塑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语言的使用上进行课程改革。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日语精读校本课程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点,改变传统的语法单词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用中学”,去体会它们的用法。另外,我们将开设语言、视听、影视欣赏、日本企业文化、日本文化、日本风俗等课程,让学生从知识上了解日本,并举办日语角、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展示出来,去亲身感受这种文化。

三、结论

本文是在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中职日语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对专业教学的影响这一角度来写的。本论分了三个部分,顶岗实习的内容、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教学的改革探究。其中,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究中增设相关新课程经已经完成顶岗实习的学生反馈有良好效果,日语精读课授课模式的改革是正在研究的,另外,举办相应活动是今后重点考虑的,所以这两部分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今后将会就此继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林金富.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彭汉庆.高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教学化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3]彭纯宪.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4]赵静,王维斌.基于“出国留学研修为导向”的日语专业中职生顶岗实习探析.

[5]赵静.中职韩国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第6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可爱现象 消费文化 外交政策

一、引言

日语中的「可い一词音译成汉语是“卡哇伊”,国内各种广告宣传词、店面招牌上都经常会打出这一词汇。那么,商家为什么要靠这一日语词汇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呢?这一单词对市场消费会起到什么影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可爱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可い一词的语源

「可い在明镜国语词典中的解释:

1.幼さやか弱さを感じとり、まもり慈しみたいと思うさま。また、そのように思わせるさま

2.外、しぐさ、性格、行式などがほほえましく、情を感じさせるさま。らしい。くるしい。可だ。

3.日用品などが小さくてらしい。

4.どこととなく心をくすぐるところがあって好感が持てる。

参考《明镜国语词典》的解释可见「可い(可爱)一词有对幼小、脆弱的事物包含慈爱的心情;另外也指对外形、动作、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能体察到可爱之情的意思;还包括对小巧玲珑的日用品感到爱怜之意;其次对抱有好感的对象也可以使用。可以说“可爱”一词在日语中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弱小的人或事物的怜悯、爱意。另外,在百科词典中,「可い一词源于:映し,原意是表示对方很优秀,以至于自己不敢与对方见面,表示“害羞,害臊”之意,后来转变为“可怜”的意思。现代日语中音变为「かはゆし、可い。

在日语中,「可い一词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下面试举几例:

1.子:クラスに可い子とかいないの?①

2.妹には生日に可い人形を上げました。②

3.そこに出てくる食器や装品の事なこと、可いこと、私たち若い子は、素で芸性が高くても、引っくるめて可いの一言でませる癖がある。③

4.私は今までの嫌なことがあったと同じように、お弁当にしても、自分の子どもには可いお弁当を作ってあげようと誓った。④

5.京都。春の芽吹の、夏の新、秋の…美しい自然と可い小さな草花たちに魅せられ作した押し花100点他作品集、小物などをします。⑤

描述人物、玩偶、装饰品、便当、花草等都可以使用「可い一词,包含了对谈论对象的怜悯、慈爱、喜爱之情。可见,「可い一词已经和日本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三、「可い一词所反映的审美情趣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年轻人经常以「可い一词来称赞对方的性格、发型、衣服等。男性称赞女性也多用「可い一词,我在与日本大学的大学生交流时,曾问及这一问题,对方回答说,如果是赞扬女性的话,最常用的词汇是「やっぱり可いですね。在人际交往中,「可い一词的使用也起到了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语境氛围。如今,「可い一词不仅音译到了中文,英语中也有了“kawaii”这一词汇。「可い一词传入其它国家后也被年轻人广泛使用。日本的时尚杂志,如『カワイイ『cute等都在宣扬“可爱”的观念,从衣着打扮、体态举止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审美观念。

从上述「可い一词的语源可以看出,日本人往往对弱小事物寄予怜爱之情,以“小”为美,以浓缩为“可爱”,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觅得其踪影。日本的庭院文化中各种景观、盆景等,都是浓缩了的自然,从浓缩的山、水、石中看到大自然;花道的插画艺术也是浓缩了“天地人”的观念;日本的饮食亦如此,将各种美味佳肴盛在小巧玲珑的精致器皿中,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和歌俳句也是短短几行,却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在日本「可い一词的使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人际交往范围,由「可い一词所带来的“可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人的消费及生活,并且在生活、经济、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日本社会中的可爱现象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各国都在加强经济合作,世界经济出现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经济上的往来也使各国文化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一些经济大国也在通过扩大经济往来的同时推广本土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日本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就具有强大的影响。日本的电器产品、游戏软件、日式饮食、漫画、动画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所论述的“可爱现象”与日本消费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下面以日本动漫的推广为例,探索日本“可爱现象”对日本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

1.日本漫画、动漫中的可爱形象。

现代日本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在紧张的忙碌之余,很多日本人选择欣赏漫画或动漫来放松绷紧的神经。日本的出版商和媒体巧妙利用了动漫作品中的可爱元素,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缓解疲劳。

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动漫大国,日本的动漫能风靡日本并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动漫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臂阿童木》塑造的是一位聪明、勇敢、正义的机器人形象,与美国动漫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日本动漫主人公大多是未成年人,比如阿童木就是动漫中可爱的日本小英雄,虽然是机器人,但是塑造的却是一个男孩形象,身高135cm,绿色的短裤,红色的长统靴子。《哆啦A梦》中机器猫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了,机器猫身高129.3cm,脑袋和身体的比例大约是1比1,看起来憨态可掬,腿短、没有膝关节,眼睛、鼻子、脸、手、腿都是圆形的,全身颜色也采用了明亮的天蓝色,头顶黄色的竹蜻蜓,脖子上用红色带子系着一个黄色铃铛,其可爱的外形深受儿童的喜爱。另外,《千与千寻》、《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形象也体现出了动漫人物的可爱元素。动漫中的人物动作刻画细腻入微,营造出了温馨并充满人性的氛围。动漫形象看似普通,实际上作者在设计这些形象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观众在欣赏时毫无抵触感,非常容易接受,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日本动漫通过其可爱的人物造型、模仿孩童的稚气发音很快赢得人心。在日本,动漫和漫画书可以说随处可见。在电车上可以随处看到翻看漫画书籍的上班族,以动漫中的人物或卡通形象制作的广告也数不胜数。如著名的Hello Kitty形象出现在笔记本、玩具、电器、手机等各种商品上;阿童木形象印在了信用卡上;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将卡通绘画推广到了世界领域,村上隆与LV合作的限量版箱包曾引起广泛关注,可爱的卡通形象所带来的“简约”、“轻松”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些漫画卡通及动漫作品让忙碌的日本人缓解了工作压力,得到了片刻放松。可见,动漫中的“可爱”元素功不可没。

2.日本电器、机械产品。

日本的电子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外形精巧,质量上乘而受到消费者亲睐。在外形设计上,很多产品可以说是以“可爱元素”出奇制胜的,造型小巧,设计简洁,色调非常柔和。看似普通的电子、机械产品,因为有了“可爱元素”而显得设计更人性化,充满了人情味。本来是金钱交易的市场经济,因为有了一些可爱的造型设计,消融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壁垒,甚至可以使消费者在温暖的心理氛围下提升购买欲。各种印有卡通形象的电子产品,比如广受赞誉的日系汽车,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日产PIVO汽车造型圆润;三菱Colt汽车色泽艳丽,车头部分斜长曲面设计,整体线条饱满;丰田、本田等也推出了多种小巧车型。

五、“可爱现象”与外交政策

除了经济文化方面外,在政治上,日本政府也善于利用“可爱”文化进行对外交流。“现年69岁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自称是动漫迷,呼吁日本实行‘漫画外交’。2008年5月,Hello Kitty成为日本旅游大使。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蓝色的机器猫哆啦A梦正式‘接受’时任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卡通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⑥另外,日本传统故事人物桃太郎是日本大米的代言人,日本卡通“凯蒂猫”是日本的旅游亲善大使,铁臂阿童木则是日本的海外安全大使。2009年,日本外务省选出了三名“可爱大使”代言日本流行文化,这三名大使是“校服魔法师”藤冈静香、时尚杂志模特青木美沙子、东京原宿代言人木村优,三位可爱大使会参加日本驻外使馆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传播日本流行文化。

这些日本文化的输出战略为低迷的日本经济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二战以来的日本形象。这些动漫及卡通形象色泽明快、调皮可爱,年轻漂亮的“可爱大使”更是吸引了无数眼球。以往嗜战的武士道形象已经越来越远离了大众的视线。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而且逐步在推销自己的大众文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的可爱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离不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体的宣传。可爱文化在日本的经济、文化、政治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注释:

①テレビドラマ『魔女の条件からの台.

②新日(第一册)第十六クリスマス.

③西村玲子.おしゃれのレシピ:自分らしく生きる.PHP研究所,2007:138.

④井上ゆり子.心を救って.文芸社,2006:109.

⑤私の花生活.日本ヴォグ社,2009,(51):73.

⑥广州日报,2009-2-13.

参考文献:

[1]周兰平.动漫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2007.

第7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从首相夫人的汉语私教到金融界的中层管理,张梦超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经历?

本刊专访

问:能简单讲述一下你的奋斗经历吗?

张梦超:我今年29岁,大连人。5岁开始接触日语,25岁之前一直在读书。大学本科读的是金融法律,23岁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了中日比较教育的研究生,25岁毕业之后回国工作。因为平日里一直对金融比较感兴趣,所以我最终选择在一家日资银行的北京办事处工作。因为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我只是靠日语的优势,从助理做起,一步步走到现在,我已经通过了相关金融从业人员的考试,从今年年初开始,开始着手做一些投资业务。(笑)比起那些职场精英,我现在还只能算是一只菜鸟吧。

问:据我所知,你在日本留学那两年的经历是非常传奇的,能和读者们分享一下吗?

张梦超:你问的是我为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夫人做私人汉语教师的事情吧,其实我并没觉得多么神奇。24岁那年我在日本留学,毕业论文的方向与汉语教学有关。正巧我的导师与安倍夫人是私交不错的朋友,通过这层关系,我知道了安倍夫人对中国和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有着浓郁的情结。只是我没有想到,首相夫人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想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汉语水平,更多了解中国的文化,而我作为导师的得意门生,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个给首相夫人当汉语家教的机会。

许多人都说我运气好,其实我想说,运气有时候只会垂青有明确目标和准备的人。当时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坚定地要做中产以上阶级家庭的汉语教师。这样不但会使我的日语水平有所提高,更可以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我把这些想法都和导师说了,他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并且觉得我可以以此来作为我的毕业论文议题。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经验就是: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前为这些想法做好准备,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第一时间紧紧抓住。

问:在如此高级别的跨国交际中,你有没有怯场?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吗?

张梦超:最开始知道自己要去为首相夫人做老师的时候,我真是紧张得要死,且不谈跨国界的文化大相径庭的因素,光是对方的身份都叫我足够谨慎而忐忑:她会不会架子很大?要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会不会影响中日关系?

去安倍家的前一天,我还特意向导师请教,问有没有什么忌讳的。导师告诉我,在日本做政治的人其实是很亲和的,因为今天他们高高在上,明天就可能被踢下来。

在首相夫人家,我确实感受到了她的亲和、善良与好学。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只觉得一个人在职场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有用的,不管最终有没有在这个圈子里,之前的一些经历都会对未来有所帮助。就像我,在安倍家深入地了解了日本人的处事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对之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问:是不是有什么不可言说的原因导致你最终没有从事教育事业,并选择离开日本?

张梦超:现在中国的大学对教师学历要求比较高,我仅仅是一名硕士,所以得不到任何大学的。offer。至于为什么不留在日本工作,确实是因为一个心结,本来我是可以留在日本当一名汉语老师的。我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在我12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了,生前他一直鼓励我好好学日语,直到临去世前他才说,他希望我好好学日语的原因,是希望我在日本吸收良好的教育,然后回到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国家建设发光发热。随着年龄的成长,我明白了军人爸爸的良苦用心,所以我在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国工作。虽然我没能成为一名老师,但我没有后悔,因为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他们经济的飞速发展激起了我对金融领域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也在从日本归来前夕就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挤进金融圈。

问:你应该是转行比较成功的,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助理成为北京办事处的骨干,你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呢?

张梦超:刚进入这家企业的时候我就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于语言。每一次总部派人考察,都是我来做接待、翻译、提交报告。也正是因为自己是“日语通”,我可以直接和日本那边的老大们接触;而我的劣势则在于,我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欠缺。其实并不能说我是多么的无知,只能说我缺少了一张从事这个行业的通行证。所以平时下班后以及周末的时间,我基本都在上课充电。或许我对考试比较有天分吧,短短两年,我就拿下了从业资格证。所以,当我的专业能力得到认可时,再与日本那边老大接触,便会更加具有专业素质。我觉得,这就是我能被升值重用的重要理由吧。所以我的经验就是,职场里,要清楚自己的所长并且充分发挥;也必须明白自己的欠缺,及时弥补。这也算职业规划的一种吧,很重要。

第8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日语 年糕 文化

年糕与日本人的生活联系紧密,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阪本宁男(1989)对秋田县仙北郡中仙町一户农家的调查显示,该农家一年内捣年糕37次,平均每月3次,都与传统节日有密切关系。但是,年糕具有较强的粘力和附着力,对咀嚼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高危险性的食物。因年糕堵塞呼吸道窒息的事件屡见不鲜,厚生劳动省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因食品窒息被送往急救中心事例共计803件,其中,因年糕窒息的案例共计168件。另外,死亡综合研究所(死の合研究所)的统计显示,仅仅1996年1月就有208人因食用年糕窒息而死。内阁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每1亿人食用年糕,就有7.6人会因年糕窒息死亡,事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糖果(2.7人)和果冻(0.33人)。即便如此,自古至今日本人对年糕的热情丝毫没有衰退。年糕依旧是当代日本人装点节日气氛的主力军,日常生活中年糕的食用方法层出不穷。探寻年糕所具有的神奇魅力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1.年糕的民俗学涵义

民俗学家认为,水稻拥有稻魂和谷灵的神奇力量,食用稻米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所以秋季收获以后要向神灵表示感谢,举行新米初尝仪式。《丰后国风土记》、《山城国风土记》记载了近江和美浓流传的灵谷传说。古时的“田野”(地名),土地辽阔肥沃,那里的农民开垦了很多稻田,收成也很好。农民们用稻米捣制年糕,并把年糕当做箭靶来射。稻神被农民射伤,一怒之下变成白鸟飞去。此后,当地的农民纷纷死去,田地也日渐荒芜。出于悔恨心理,农民们在每年秋后,都要向稻神敬献烘米,祈求稻神的谅解。柳田国男(1977)的调查显示,长崎县和岛根县的部分农民有正月不打年糕的传统,有的是因为正月适逢他们的斋戒,避忌时期;有的是因为他们曾把年糕当成靶子,而受到天惩,以后每年打年糕都会发生凶事的缘故。

坪井洋文(1979)指出,中世纪以前的从事旱田耕作的农民认为,如果向神佛供奉外来食物,自己的愿望就不会实现,所以元月最初三天,该地区禁止供奉和食用年糕,被称作“なし正月”。他们以荞麦和芋头为主食制作杂煮,而不使用年糕。这被看成是年糕禁忌的典型。这说明正月食用年糕的民俗在日本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以至于人们忽略了正月不食用年糕的地区。

2.镜饼与力饼的文化特色

2.1八尺铜镜的象征――“”

镜饼为大小两个圆盘状之饼相叠而成,又称“御供”,最早出现于室町时代。因地域不同,年糕的大小、形状等各有差异。一般而言,日本东部地区是方形、菱形年糕,西部地区多是圆形年糕。“镜”四周还装饰有干柿、柑橘、海带等,日语发音与“世代繁盛”相同。柳田国男(1977)指出“镜”是供奉先人、祖先、双亲、家庭成员、家畜、生产用具的最恰当形式。

一般认为,在12月28日开始供奉镜饼是最适当的。首先是因为“八”在传统上是较好的数字,其次是因为29日的“九”与“苦”同音,不吉;而30日是农历中的最后一日,31日则为新历的最后一日,倘若此时供奉,会变成“一夜り”或所谓的“一夜”,会让人觉得欠缺诚意或联想到葬礼。

新年的年糕是吉祥、喜庆、幸运的象征,又因其多为长辈送给晚辈,又被称为“物(たまもの)”,也被看做是“年玉(としだま)”的语源。民俗学者认为,“玉(たま)”来自“魂(たましい)”,其中寄居着神灵,得到“年玉”,可以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焕然一新。北佐久郡(长野县)的长辈们把“镜”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晚辈,被认为是压岁钱的最初形式。也有人认为,古代赠送的是“玉”,所以被称为“年玉”。另外,“镜”又被称为“福神”。一起拉扯“镜”将其拽开又被称为“福引”。新年的装饰物通常在1月15日或18日被集中在一起烧掉。据说人们吃了这种火烤过的年糕,新的一年里就不会生病。

2.2力量的源泉――“力”

民俗学家认为,水稻被称为“”,寄寓着“力”,是力量产生的源泉,食用稻米可以增强人的生命力,因此日本人形成了“米=力量”的国民意识。产妇即将生产时,嚼上三粒生米,暗含从米中获取力量之意;分娩结束后,再吃十粒米,寓意也大体相同。也有的地方在妇女的产期前后,让她们吃米糕或白米饭,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邪。除“力”外,还有“力子”、“力”,同属一种寓意。

小孩出生后,供奉产神要制作“立(うぶたてめし)”。出生第七天要制作“子戴”,戴在小孩头上,是对孩子未来前程的一种祈愿和祝福。古代的公卿贵族则是在元旦或黄道吉日让5岁以下的小孩头顶或肩背年糕,用以祝贺孩子前途无量。小孩第一次过生日要制作“生”(或称“一升”“一生”“立ち”“一”),宇和四郡(爱媛县)居民则将“诞生”称作“力”。还有些地方,把满周岁的婴儿背负或抓抱的年糕称为“力”,是祈祷孩子能够从年糕中汲取所需力量的一种仪式。这是“力饼”最初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2.3神的食物――お煮

正月前三天,日本人有吃“お煮”的习俗。最初的“お煮”是指将除夕夜供奉祖先的祭品(水煮萝卜、年糕等)煮食的一种人神共食的食物。“煮”一词最早出现于《铃鹿家记》一书,原为武士集团的战时菜肴,也就是把年糕、蔬菜和干粮一起煮食。依据这种说法,可以把正月使用年糕的习惯与古代的“固”仪式联系起来。“固”,即元旦吃的年糕,具有长寿的意义。古代日本,正月为天皇举办“固”仪式,主要是让天皇吃“镜饼”,以祝贺其健康长寿。《源氏物语》中也记载了这一风俗习惯。

「ここかしこに群れゐつつ、固めの祝いして、さへ取りよせて、千のかげにしるき年の内の祝い事どもして、そぼれあへるに(『源氏物)

江户时代,东海地区的尾张诸藩把武士们吃的杂煮称为“菜”,但是这里所说的蔬菜只限于油菜(小松菜)。这道菜的由来,据说是与“名(=菜)を持ち(=)上げる”(扬名立万)谐音。现在爱知县周边地区仍然可以见到这道菜。

3.与年糕相关的谚语和俗语

群马地区有一种土特产“き”(烤年糕)。日语中“きをき”一般是用来形容嫉妒。“嫉”与“く”同义,由此“くをくに引っかけに、持ちをと言った”(将“く”引申为“く”,并将“持ち”说成“”),于是就诞生了“き=く持ち”。还有人认为,烤年糕时,年糕会一下子膨胀得很大,像人生气时一样,因此人们称因嫉妒而生气的人为“き”。

形容事情难以处理,日语称“にく”。形容各有所长,无论做什么事都得靠行家,日语称“は屋”,类似于汉语的“鸡司晨犬守夜”。形容失业吃不上饭、揭不开锅,日语称“のし食い上げ颤”。形容有地位而无实权,日语称“の形”。形容事情进展得称心如意,日语你“米で尻を叩かれる”。形容福从天降,日语称“いた口へ”锦上添花,日语称“に砂糖”。穷奢极侈,日语称“の皮を剥く”等,都是年糕在生活中的巧妙用法。靠幻想来安慰自己,日语称“に描いた”,类似于汉语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除上述这些谚语、俗语外,日语中有大量令人感兴趣的与稻米文化有关联的词汇。日本人把脸大而圆、显得笨拙的人戏谑为“牡丹颜”,这大概也只有日本人才想得出。青森县方言中的“足”,则是对扁脚板为戏称,使人听后不敢吃日本年糕。此外,日本人还用“”比喻妇女白皙细嫩的皮肤,用“をく”来暗喻男女之间的。

4.结语

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文化成立的根源所在。日本的米食文化源自稻作传统,年糕文化则是米食文化与稻作文化的具体表现。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论题,这一命题在传统民俗中几乎触及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从文化的表层到文化的深层内涵,无一不打上了米食文化的烙印。同时该论题的探讨是跨学科、跨民族、跨国界的,因此加深对其研究将是引人入胜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食物と心[M].社,1977.

[2]阪本男.モチの文化――日本人のハレの食生活[M].中央公社,1989.

[3]藤田秀司.[M].秋田文化出版,1983.

第9篇: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一、日本近代与哲学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接受西方哲学的近代日本历史。明治的近代化也是引进西方文物制度的日本社会的近代化,在哲学领域也是如此。学习西方哲学并将其介绍到日本的学者们,原本大部分人最初学习的是儒教,而且多数人精通传统的佛教教理、哲学。在这样的哲学接受史中,最初的成果且本身具有重大哲学史意义的是哲学用语的创造。“哲学”这一词语本身也正是这样诞生的。在创造哲学用语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西周(1828—1897)①。西周本来学习的是被视为日本“法家”的德川时代的“徂徕学”,后来转而学习“兰学”(荷兰学),留学荷兰期间学习了国际公法之后回到日本。明治时代初期,西周等人开始了用西方文明精神进行教化的启蒙活动。尽管他们对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哲学的导入是片面的,但是哲学不只停留在用语、概念的翻译上,而且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明治时代后期,哲学开始影响日本人原本的思想形态。开始于西周、福泽谕吉等人的启蒙思想,到明治后期终于发挥了作用。

(一)哲学的胎动期

从德川时代末期开始,在明治近代化的过程中哲学受到各种潮流的影响。由福泽谕吉、西周等启蒙知识分子组成的“明六社”的活动(功利主义的影响很大)、影响了自由民权运动的英国自由思想、法国的革命共和思想对哲学产生影响,此外,进化论哲学、德国的国家主义思想、德国观念论、实用主义等相继被介绍到日本,并产生影响。也逐渐发挥了作为社会思想、社会哲学的作用。、日俄战争使以天皇为政治权力中心的国家主义更为强化,经历两次战争的明治时代后半期,与一起,新康德派哲学也被介绍到日本。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以青年为中心展开了将人生意义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动向,并与大正时期的教养主义、文化主义、民主主义的动向相结合。从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大学学院派逐渐确立,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康德。另一方面,在实践的社会活动中,对马克思的关注越来越大,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两股潮流一直没有融合。

(二)大学哲学学院派的形成(明治后期———昭和、战后)

以下考察在学院派与实践性的社会哲学、社会思想分离过程中作为学问研究的哲学的状况。首先在大正民主主义过程中出现了暂时的、开放的学术繁荣,并出现了寻找在学院派之外的活动场所进行哲学言论活动的思想家。土田杏村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所论的和辻哲郎也是以这种方式开始创作活动的。日本的代表人物西田几多郎、和辻哲郎也一边享受着这一时代的氛围,一边登上了学院派的舞台。西田几多郎很早就开始用独特的日语文体进行思考。在任职于京都大学的西田教授的周围,汇集了优秀的年轻人,诞生了被称为京都学派的一群哲学家。在野时已经很有名的和辻哲郎也被西田发现,并被邀请到京都大学开设伦理学讲座。西田以后接踵辈出的哲学研究者们被称为京都学派。日本战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哲流都处于被批判而没有被重新审视的状态。也就是说,哲学被看作是推动了国家主义支配下战争的御用学问。直到上个世纪末,哲学终于摆脱了偏见重获自由,开始从新的视角被研究。

(三)战后的新研究

战后,在美国占领下,以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机构脱离了政治相对独立,哲学、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新的盛况。尽管依然受到德国哲学的很大影响,但是人们对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存在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越来越关注,以往那种观念式的、封闭的学院派开始变得开放起来。尽管如此,与现代相关涉的“日本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呢?可以说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很难找到能够正面回答这一问题的具有倾向性的看法。(四)最近的动向笔者认为最近的动向可以说是对新的“实践性”哲学的要求。人们对应用哲学、应用伦理学的要求不断提高,新的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领域诞生。原本这也是与欧美动向连动的现象,初期也有近似于欧美翻版的东西。但是最近,在与日本的“现实”的关系中出现了新动向,即希望深入日常人们关系性的深部。这一动向作为对我们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状况,或者源自新的日常关系性、日常用语的哲学的要求,影响着年轻人。哲学著作也开始用简单易懂的日语写作。以上简单回顾了日本近代哲学史。最近新的实践哲学的发展动向之一,是关注如何用哲学概念去理解现实的日常关系性,深入思考日语与哲学的关系,可以说这与本文的主题和辻哲郎的哲学、伦理学密切相关。

二、和辻哲郎的哲学

(一)和辻与西田

西田几多郎(1870—1945)与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哲学研究潮流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共同经历了大正时期这一开放的时代,西田经历战争,在战争结束前逝世,和辻在战争结束后逝世。对比两者,西田几多郎将研究主题定位在“自己与世界哲学”或者“宗教哲学”,具有“内向的哲学”的性质。与此相对,和辻哲郎将研究主题定位在“自他关系的伦理学”、“文化哲学”,具有“外向的伦理学”的性质。西田哲学,其“内向的哲学”有时被批判为唯我论。但是,西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要克服唯我论。另一方面,和辻的研究,其出发点是立志于学院派之外的艺术、文学活动。最初以文化研究的形式开始。但同时,正因为是文化研究,所以其内容与学院派哲学大多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近代哲学一直采取掩饰着广泛的防守范围相关。

(二)和辻的研究

和辻最初以尼采研究、克尔凯戈尔研究面世。现在这些研究的预见性得到了认可。后来完成了《大和古寺巡礼》等随感性的、文学性的著作。他的文笔活动受到西田几多郎的注意,被邀请到京都大学开设伦理学讲座。和辻从此开始了作为学院派学者的研究经历。后来,和辻返回东京,成为东京大学“伦理学”讲座的教授。在创作了评论家时代的《古寺巡礼》、作为京都大学博士论文提交的《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以后,完成了《原始基督教的文化史意义》、《孔子》、《风土》、《日本精神史研究》、《作为世间之学的伦理学》、《伦理学》(战中到战后)、《日本伦理思想史》、《锁国》和《被埋没的日本》等许多著作。和辻关注的内容涉及日本文化史、精神史、欧洲哲学、伦理学、佛教、基督教、儒教的源流等,内容丰富多彩。和辻哲郎的弟子、和辻研究第一人汤浅泰雄将和辻的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时期③。

第一时期,大约30岁之前即学究生活以前的和辻。具有大正教养主义、人格主义倾向,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倾向、个人主义倾向。其著作内容关注的是古代日本文化、尼采、克尔凯戈尔。

第二时期, 30岁至40岁中期。留下了日本精神史、基督教、佛教、西方哲学等方面的著作。主要作品有《风土》与《作为世间之学的伦理学》。

第三时期,40岁以后即和辻伦理学体系形成的时期。主要作品有《伦理学》与《日本伦理思想史》等。这一时期正值日本战败,这两部作品也反映了战败的经历。作为国家主义的全体主义,和辻受到批判也正是这一时期。将和辻作为面向21世纪哲学的日本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进行考察,也是将第三期的和辻及其周围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三)和辻对哲学伦理学的关注

人们普遍认为从第二期到第三期,以日本战败为契机,和辻的伦理学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将在后文论述,下面先介绍贯穿和辻思想的哲学问题意识。其一是日语这种语言、进而到贯穿着日语的日常性的人际关系之点;其二是对这种人际关系的关注;其三是再到对文化多元主义的倾向与关注。下面分别对这三点进行简要论述。

1.日语这种语言。在《日语与哲学的问题》这篇论文中,和辻指出日语没有性别、单复数差异,词尾不因人称不同而发生变化。与西方语言比较而言,日语的这些特性是适合日本人活动的语言形态,并非不适合于哲学思考。他最后总结说:“远离日常语言的哲学绝不是幸福的哲学。百余年前的德国哲学家们从长期以来的拉丁语的桎梏中突然获得了解放,由之同时使哲学成为朝气蓬勃的鲜活事物。进行这种研究确实需要具有巨大力量的人士。于是,具有巨大力量的人士便应运而生。我们在这里发出期待的声音。日语并非是不适合于哲学思考的语言,只不过对哲学思考而言,日语仍是处女。用日语思考的哲学家,快诞生吧。”(《日语与哲学的问题》,《续日本精神史》所收, 1929年完成,1935年修改)[1]551

2.对“世间”关系的关注。对日常语言的深入关注与和辻哲郎的伦理学构想密切相关。体现了和辻最初伦理学体系的《作为世间之学的伦理学》中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他的问题意识。和辻将西方的个人主义作为反世间事实的虚构理论加以排斥。所谓“世间”不是指作为个人的人,原本是指人们居住的世界,应该读作“じんかん”(jinnkan人间)。世界上每个人的形态,正是人—间,应该将“人与人之间”作为鲜活的关系来理解。无论是仅仅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人的本质来理解,还是将淹没个人的整体作为人的形态来理解都是不正确的。个人的—社会的二重性、辩证的二重性才是人之存在的真实。西方伦理学史也绝非将人作为孤立的个人主义性的存在。以上就是和辻阐释的伦理学。“世间是指‘世界’本身同时也是指存在于世界中的‘人’。因此‘世间’不仅指人也不仅指社会。‘世间’是将二者辩证的统一。”(《作为世间之学的伦理学》)[2]和辻的这一构想一直存在于构筑后来的浩瀚伦理学体系的《伦理学》中。具有辩证的二重性格的人的存在,最主要展现给我们的就是日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辻将信赖看作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感情。信赖有各种表现,在和辻看来,在人的行为、交涉的根底通常有对他者的信赖。即使是在近代社会,人们无意识的日常行为中也存在着他人对自己没有害意的信赖。虽然在现实中存在着背叛和虚伪,但作为缺少信赖的状态,反而体现了信赖的根源性。人的“真实”表现为对待信赖的态度,这是人之存在的基本形态。

3.和辻的文化多元主义构想。第一期、第二期的和辻,集中精力著述以佛教、儒教、基督教或者希腊等文化源流为对象的著作。其中,关于应如何把握自古以来一边吸收外来文化,一边创作自己文化的日本这一文化个体的本质的问题横在和辻面前。同时,他也曾力图将这些源流思想作为人类共同遗产(人类的教师)来理解。在文化之价值多元性的根底,以及与之同时的多元的文化价值中,存在着普遍性的“人间”这一主题。将日本、中国、印度分为季风型风土、沙漠型风土、牧场型风土,在与人的风土的关系中理解自我的《风土》,正是将这种对文化多元性的关注寄于风土概念的著作之一。

三、战后的和辻———从战前开始的变化

(一)从战前的和辻到战后

日本战后对和辻哲郎的评价多是批判的。战前,户坂润也对和辻的解释学方法进行了严厉批判。战后的批判是专门针对和辻思想的第三期即伦理学的性质。和辻否定个人主义、提倡全体主义性的个人的灭私奉公,认为献身道德才是日本的传统。人们认为和辻的这种思想帮助了战争的施行而加以批判。实际上,和辻的思想本身从战中到战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他对国家、人伦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理解方法等方面。“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失败,近代日本的世界史地位不复存在。”[3]日本战败对此前日本的自我理解以及和辻的日本印象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战败也成为和辻思想的巨大转折点。对于和辻的伦理学体系,笔者认为和辻的伦理学乍一看,其重点大多放在日常的解释学。但当和辻的伦理学关注利益共同体、国家的时候,和辻的解释学也发生了变化,带有应称为既成法解释的特征。战后和辻修改了伦理学,这也意味着他改变了战前的观点。我们从和辻对把重点放在国家人伦的公法方面这一现实形态的解释的变化上,能够看出和辻思想的发展。首先,我们来看和辻国家观的变化。战争中和辻有如下论述:“国家的防卫不是指守护个人幸福免受外部威胁,而是指国家自身的防卫,因此是指对人伦组织的把捉,人伦之道的防卫。从这一点来看,国防不是手段,其本身具有人伦意义。”[4]493和辻将国家看作人伦组织,给予其至高无上的人伦意义。这当然也影响了国际公法。把国家看作是人伦的最高形态,对于超越国家的存在,诸如国际联盟等组织当然也就持否定态度。“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自古至今都不存在。由人形成的整体没有比国家更大的东西。即国家不具有在自己之上规定自己的如人性那样的整体性。”[4]500“国家的‘力量’集中于统治权。因而统治权不仅是立法而且是实现法的巨大力量,其根系被植入神圣性之中……因此性表现为国家整体性是有限的这一人之存在的终极的整体性。”[4]476

(二)战后和辻自身的变化

战后的和辻修订了战争中写的《伦理学》,表明了自己对超越国家的国际组织的理解。和辻认为国际组织是以国家为前提、同时又保护国家的存在。“不君临任何国家的世界国家、各国国民全体担负的世界国家,作为这种国际组织的国家必须出现……为了世界上所有国民都能自主完成他们的人伦组织,必须给其以充分的自由与独立。只要与这种人伦努力有关,各国国民就必须完全拥有已经形成的国民国家的……世界国家的……对各国民国家的统治也不容置喙……”[5]

(三)对日本思想传统的关注及其变化

和辻对国际社会关注的变化同时也是他对日本历史、思想传统理解的变化。战前的和辻肯定了武士对主君的“献身道德”,否定商人的文化、思想、活动。因为“商人本性”(商人精神)是以追求私人利益为最高目标的。《续日本精神史研究》中收录的《现代日本与商人本性》很好地体现了战前和辻的观点。“商人精神在17、18世纪的日本形成了功利主义道德,到19世纪后半期作为商人本性遭人鄙视。认为应该鄙视商人本性的是经济上处于商人支配下的武士阶级的道义观。对商人本性的鄙视一直持续到武士阶级以后,而且商人本性这一概念本身也变成含有鄙视意义的词语。从这一点来看,以自家福利为绝对目的的道德观只在日本没有得到认可。”(《现代日本与商人本性》,《续日本精神史研究》所收)[1]478“我们必须承认功利主义的个人主义是现代日本建设中的强劲动力……现代的危险也正在于这一点。”[1]500和辻认为日本需要的是克服近代欧洲肯定欲望的思想。日俄战争作为防御西方各国侵入的战争,当时在国内遭到者的反对。和辻写这部书的目的是指出“商人本性”与近代欧洲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相同性质,对其加以排斥。这种意义上的商人本性是指近代欧洲的个人主义,其背后是功利主义哲学。和辻认为与追求利己利益也不是无缘的。即“阶级斗争”只不过是将追求利己利益转变成“共同的经济利害关系”的形式。④但是,和辻在战后的著作《日本伦理思想史》中却对商人阶级给以肯定的评价。“长期以来,商人阶级已经成为文化的支配者。”[6]700“当倒幕目标终于明了化的时候,作为这一运动的旗手展示自我的是下层武士与上层庶民组成的革命团体。他们被认为是来自此前形成的知识分子阶层中的能动的部分。”[6]710可见,和辻开始认为支撑商人经济活动的道德观是必需的。可以说,战前和辻批判商人本性,主张回归共同社会的理想与人伦的自觉,结果也都意味着“道德观”是必需的,因此并不是说战后和辻才完全改变了观点。事实上,战前的和辻是对一味振兴经济、殖产兴业,失去道义的近代日本的反省;战后的和辻是强调近代日本的问题点,即批判迅速引进近代技术,却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近代精神的吸收。“正如此后半个世纪的历史所证实的,这种迅速引进的过程中隐藏着各种偷工减料引起的危险弱点。最大一点就是急于引进近代技术,却忽视了对与之平衡的近代精神的吸收。特别是没有注意到作为国民国家,当机构发生变化时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精神的培养以及社会道德的发展。”[7]

(四)回归文化哲学

战后,正如最初那样,和辻重新回归到“文化哲学”这一原点,写作了《锁国》《日本伦理思想史》《被埋没的日本》等“文化哲学”的一系列著作,批判了此前日本的封闭性与精神。例如,他在《被埋没的日本》中这样写道:“(关于波茨坦宣言的承诺、制定宪法…)我们宣告不用‘武力威慑’、‘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持有武力才这样做。不持有武力自然无法将武力作为手段,因此没有必要特别宣告。我们的宣言显示了这一决心是为实现支配人际关系的崇高理想而做出的努力。将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违反了上述理想。纷争最终不需要依靠武力,而需要依靠道理来解决。如果不坚持这一原理,就无法最终实现和平的国际关系。”(《我们的立场》《被埋没的日本》所收)[8]和辻在战后的上述反省,并没有在战后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是今天,当我们毫无偏见地探寻和辻哲郎的思想轨迹,毫无偏见地面对曾被认为帮助战争施行、战后受到批判的西田哲学时,上述引文的意义也开始重新被大家认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世界以及东亚的今天,虽说和辻的思想在战前战后有所变化,但他对异文化的一贯关注、潜在的文化多元主义视角以及将人际关系理解为“信赖”的伦理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对于和辻曾持有的、战后修正了的国家观、国际关系观,笔者认为必须将和辻战后的国家观、国际关系论作为日本自我认识的形态之一,在21世纪发挥它的作用。可见,和辻的伦理学虽然在公法方面存在问题,但其精髓原本在于私法方面的哲学(诚实与信赖的伦理学)⑤。对于将对私法层面人的理想状态的关注联系到公法层面的关系的这种意图与方法,虽然战前和辻在研究内容上出现不少偏颇,但也有功绩。继承其意图,重新进行哲学思考,应该是和辻给我们提示的课题吧。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继承和辻的思想。

第一,和辻提出的挖掘国民精神史的重要性很重要。探寻文化的底层,比反省历史、反省自我更为深入。这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对各文化独立性的哲学反省之后,尊重他国文化的可能性。

第二,和辻的伦理学。从与法制的关系来说,和辻的伦理学希望将公法(宪法及其他统治法)与私法(民法、经济法)相结合。但是,公法方面并不适用于多元的全球化国际社会。应该说和辻伦理学的特色在于私法领域、从私人关系到从事经济活动的私人领域。“诚实与信赖”这种伦理学的“真实”在今后也具有意义。在此之上重新构筑公法领域,即新的“公共性”(排斥灭私奉公的道德),对日本国内继承和辻伦理学来说是必要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