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战争的诗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巧分析、语言品味,也是古诗词阅读的两个重要考点。表达技巧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鉴赏诗词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分析篇中妙笔。如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卷附加题第4题:“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
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第15题: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是对诗词的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如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卷第15题: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请结合节选部分的诗句分析这一手法。
四是对诗词用词的精妙进行赏析。如2013年贵州省安顺市卷第12题: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卷第9题: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
首先鉴赏诗歌时应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入手,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内涵;二要品味诗歌含蓄、平淡、绚丽、清新、简洁、豪迈等风格。
其次,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歌表达方式的评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及作用。在古诗词中,记叙主要是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抒情则主要指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议论则是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这四种表达方式在诗词中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此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艺术手法的赏析入手。艺术手法的赏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二是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赏析。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对诗词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较多,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地指出其具体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再联系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首句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1)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本词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为“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诗歌颔联中连用两个“一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三迁有感①
〔南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诗人因受谗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诗中颈联的“唤酒”“愁人”与首联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宴词①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诗词专项阅读训练之
1、关注题干。诗歌鉴赏题,总有一句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这些题干,我们往往忽略,但是其中暗含不少可用信息。例如,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您要做的是唐诗还是宋词,了解这些就等于知道诗歌创作的总体背景。另外,也告诉您要做的是诗还是词,诗词是两个不同的题材,在答题思路上也稍有不同,利于调动我们答题思维的方向。甚至有的题干会告诉我们更多关键的信息,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的题干是“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们要解答的是一首唐诗,题材是边塞诗。了解这些。我们就可以用大脑中储藏的边塞诗的知识来答题,确保答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题干不容忽视。
2、标题和作者不容小视。我们所接触的诗词大体有送别诗,咏物诗,怀古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标题中有所暗示。例如:200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的标题《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仔细分析这个标题,“金陵”是南京的别名,“凤凰台”一个南京的古迹,“登”是动词,登上。标题合在一起:登南京的凤凰台。由此可知,该诗应该是一首怀古诗。再结合我们所熟悉的诗人李白的经历,可以得知,本诗李白借登临南京凤凰台这一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感情,了解这些后,我们自然会想到怀古诗的相关知识,例如,对比手法的使用,抒发昔盛今衰之情等。
3、诗歌中景物描写。古代大多数诗词中,多数都有景色描写,诗中的景即我们所说的意象,抓住这些意象,作者感情基调便有了很好的把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对这些意象的积累和识记。例如:见到“柳”我们会想到送别,见到“酒”我们会想到忧愁,见到“南浦”我们会想到送别等等。另外,如果景物多,就考虑到诸多景物放在一起营造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诗歌的感情基调,往往也是作者的感情。例如200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征人怨・柳中庸》原诗: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其中“马策与刀环、黄河和黑山”等都是暗示战争的词语,在解题中它们就应该引起师生关注。
4、诗词中注释不能忽略。有的诗歌鉴赏题中有注释,这是解题的很重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设想:为什么命题人要加注释?如果没有这个注释是不是就影响学生答题?可见注释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注释内容并不固定,有的注释是介绍作者或是本诗写作的背景,了解这些就了解到写作本诗的动机,利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有的注释是对诗句中部分词语的解释,了解这些至少对该诗句的答题意思有了解,利于解题。例如:2005年江苏卷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如果不注意这个注释,我们或许不知道何为“苗发”,但是通过注释,再结合标题,我们知道,诗人开始怀念朋友了,下面的题目是不是做起来就容易许多?
5、命题人设置的题目,往往也有很多暗示。题目是考察学生,也是命题人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所在,了解这些题目对理解诗歌内容是有很大作用的。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三问“(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通过这一问中“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即可。所以,诗歌鉴赏中的题目不能单纯当做问题出现,或许里面也有答题的暗示。
【关键词】李白;杜甫;诗歌探究
1.李白的浪漫主义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人格和艺术个性常被大家用浪漫、天真、豪放、飘逸、自我意识等形容。李白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自我仙化、任侠使气、交友真诚。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了他对大好河山的喜爱,对美好仙界的向往,对世俗的鄙弃,对权贵的蔑视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虽然,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和从政行为都缺乏现实性,但以其特殊的气质表现在诗歌里却是天然率真的,他的天然率真表现在诗歌艺术上不被传统所束缚,任凭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正如在《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中“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自比大贤。
1.1 李白的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为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来表现自己的清高,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在描写山川《蜀道难》写道“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多用整齐的七言与九言,同时又四次转韵,手法变化多端。又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这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达,也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就连贺知章也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写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将这种毫无遮饰的情绪大胆的表露,构成自豪放纵逸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
1.2 李白的飘逸俊美
李白的飘逸俊美表现之一是语言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却不加雕饰,也是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具体表现。他认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天真”,在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事雕饰,不掩真情,诗的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他主张尊重诗人的创作个性,相信诗人的创作活力,始终在自然、率真中体现自己真实与质朴的人生,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又如:“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2.杜甫的现实主义
杜甫眼极冷,他总是毫不留情的透过人们伤痕累累的皮囊触及最柔软的内心,杜甫的心却极热,从他的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谴责控诉。杜甫的诗,就像昂贵而冰冷的镜头,总是如实地记录着社会百态,最真地描述着发生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事。
2.1 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题材严肃,感情深沉、深挚,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而“沉郁顿挫”被用于形容杜甫创作诗词的主导风格。
杜甫诗中的“沉郁”融合了感伤与思考,其情感无法得到爆发和宣泄,只能依靠诗词进行渗透。杜甫在诗篇中呈现出沉闷、悲伤的色彩以及哀婉的感伤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一生忧国忧民,把爱国思想和忠君交织在一起,把皇帝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国家成败的希望全寄托在皇帝的身上,对皇帝是一味的忠诚,他从早年的志向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正如《南征》中:“者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所写,诗人去世前一年,抱病漂泊时仍对皇帝感恩戴德,忠诚不舍,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希望以丞的身份辅佐国君。正如他在《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描写的那样,战争不断,家书无法送回,战争到最后不管是胜还是败,苦得都是百姓。诗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形同诗人的眼睛和耳朵,而杜甫的诗就是是历史的桥梁。他“沉郁顿挫”的诗风转变成悲伤的字符,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成就了唐诗的光辉时代,为后人留下值得歌颂的诗篇。
2.2 杜甫的咏史怀古
杜甫着眼于“入世”重于写实。他身经唐朝盛极而衰的巨变,动荡不安的生活给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将时代由盛转衰,急转直下的衰败景象纳入笔下,反映除了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起到了抒怀或谏政的作用。正如《兵车行》中描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诗主题是征兵送行,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动乱中生活的困苦,使杜甫时刻为妻子和儿女能否过上安乐的生活而担心,为儿女挨饿乃至死去而伤心痛苦。例如《北征》、《述怀》等诗篇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骨肉情深。
3.总结
李白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特别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其诗歌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如李白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写道“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起笔设问“我来竟何事”,复自答“高卧沙丘旁”,而杜甫起笔却在《天末怀李白》中先问“君子意如何”,一个先言己,一个先问他,李白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可见一斑。杜甫与李白充满传奇色彩的身世血脉不同,杜甫出身书香门第,是忠诚的儒家弟子,他接受的教育是家国天下、君臣父子,所以他没有李白超然的仙气,他真实地活在大唐的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与杜甫的“古凭锦水双行泪,好过瞿塘滟堆”较读,一个俊快,一个沉挚,性气不同,晰然可见。
如果说李白的生命似酒,烈酒,以强势的姿态张扬的游走在天地间,那么杜甫的生命就似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水,杜甫之就真就善犹如水之就下,是命运的安排。他的静定,他的沉郁如同来自西伯利亚的风,冷的刺骨,它的尖锐凛冽从来不屑于隐藏,但是正是有了它的存在,人们才会相信,春天不会远了,藏在冰层地下的是希望。
参考文献:
[1] 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文教资料,2010(14).
[2] 马卓昊.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4(03).
关键词: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09-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地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中华民族是爱诗的民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就是通过别致的律诗绝句等诗歌的文学样式,来愉悦自己的心灵,传递丰富的情感,寄寓深沉的思想,教育后世之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灵魂就浸透在这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当我们研究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时候,怎能不把目光聚焦到美丽而深沉的诗歌上。
中国美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历来不主张情感的直接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古人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景是具体的,情是抽象的,借景抒情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一语道破了古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中国诗人对山水的观赏是与他们的宇宙意识和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在对山水进行观赏描写的同时,也在山水中探索宇宙变化的道理,获得哲理的启示。他们借山水洗涤世俗的尘埃,消除胸中的块垒,从中启发进取的意趣。历代诗人更是从与山水的感情交流中领略山水风景丰富多彩的美,激发人们人世沧桑的浩叹,以及关于时光永恒的思考。
描绘一个人的心态,若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难免空洞或者模糊不清,但如果换成用具体的景物来表达,就会生动真切得多。如:唐代的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短短四句景语,真切地表达了他“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无穷乐趣。再如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逼真可见地写出了他“绝意仕途,醉心渔樵,真正领略了烟波妙景”的心态。
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从来不在他的诗词或文章里直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但他的诗词却往往取材于高山大河,茫茫乾坤,而这些景物都非常明显地透露了他的气魄与胸怀。《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两首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别是“问”和“比高”两句,可以说是一语双关,喻示了他所领导的至高无上的革命和要主宰天下的伟大抱负。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景与情的关系是主情,或者说诗歌是强烈情感的产物,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物化。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古已有之,据说甲骨文中即有记载,《易经》中普遍运用,《诗经》里更是大肆发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作者用在水中小洲上“关关关”地不停鸣叫着呼唤配偶的雎鸠鸟,表达了对和谐专一的爱情的向往。可谓情景交融,相映生辉。
交交黄鸟,止于棘。……彼苍天者,歼我良人。――《黄鸟》
作者用黄雀鸟在棘刺丛生的酸枣树上“交交交”地不停凄惨鸣叫的情景,痛斥了奴隶主死后以活人殉葬的野蛮和残酷,表达了对这一暴行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之情。后世的文人学士大大拓展了这一技法,并运用这一技法在文学创作领域百花齐鸣,华章连连,让后来的文学评论家不得不赞叹:一切景语皆情语!
但是由于人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认识、文学素养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景物,也会触发不同的感受;即使感受一样,也会有不同的抒情方式。李华来到古战场,看到的是一片凄惨荒凉的景象,想到的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抒发的是对战争深切的痛恨厌恶之情。――《吊古战场文》
苏轼来到古战场,看到的却是壮美如画的江山,想到的是“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壮举,抒发的是一个政治家应当在战场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伟大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
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以其绝妙的借景抒情,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博大无私的胸怀震颤了读者的心弦。他一方面抒写了“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凄凉景色;另一方面,他又描绘了“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和“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的和丽风光。描绘之真切,抒情之自然,令人如临其景,如感其怀。但范先生写《岳阳楼记》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岳阳楼周围的景观,在阴雨天如何凄凉,在晴朗时如何明丽,而是为了抒发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但我们读景便可知情,作者思想感情在文中的流露,如清泉泻石,清澈流畅,并且非常明亮。
一、运用诗词,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
借助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唐玄宗时期的强盛时期——开元盛世时,如何更加形象地描述出盛世局面呢?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引用杜甫的《忆昔》这首诗:“忆昔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学生则可以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开元盛世的繁荣与富庶。再如唐玄宗后期由于迷恋杨贵妃,荒享乐,昏庸无度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引用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诗句和李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王朝衰败的原因。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描写的是唐朝当年繁荣的盛况,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已经是一片焦土。通过杜甫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体会,学生会辛酸、惋惜地感叹玄宗晚年统治的没落、衰败。
二、运用诗句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引用诗歌,则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隋朝历史时,对于如何评价大运河的问题,不同的人往往给出不尽相同的看法。这时就可引用这样几首诗词: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历史上多把隋灭亡的原因之一归于统治者滥用民力,开凿运河,导致激化社会矛盾,胡曾的诗就是这个观点的代表,批判了运河的开凿。但运河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从此受益,因此对运河的开凿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就认为运河有利有害。而皮日休的诗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建造轮舟,游览江南,竭天下人力物力,以供无度挥霍,那么他的功绩可与治水的大禹相媲美,从而对隋炀帝开凿运河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同为唐朝诗人,但三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形成对立的意境。在课堂里引用,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再如讲楚汉之争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可介绍下面几首诗: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历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由于政治上的失误,用人上的不当,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历来的诗人对他的品质和功过作过许多值得深思的评价。杜牧的诗《题乌江亭》代表的是一种观点,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胸怀宽广,“忍辱含羞”,在失败中看到胜利,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失败了再干,说不定还可以转败为胜。王安石的诗《乌江亭》代表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项羽不得人心,过于“暴强”,只相信武力,不重视人才,必然会失去群众的拥护,招致覆灭的命运。李清照的《乌江》则认为项羽坦率粗犷不搞阴谋,而且不愿因为他的缘故,苦了天下的父母兄弟,便毅然决定和刘邦“决一雌雄”,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人杰”和“鬼雄”。这样同学们可以通过诗人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的不同观点,加深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诗人的崇高志向,能激励人们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如岳飞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表明自己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和强烈的民族爱国之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诗人坚守民族气节,为反对蒙古族的压迫而献身的精神;的《囚歌》“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身躯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不屈服黑暗势力的革命精神,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四、运用诗词,可以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诗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如讲艰难时,可以运用的《七律·》这首诗:“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中,所经过的大山有五岭、乌蒙山、岷山。大江、大河有金沙江、大渡河。如此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战胜它,这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诗如画,诗如镜。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诗词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看,诗词作品可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补充材料。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非常有益,也有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审视历史。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吕霞,王刚.谈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2006,(7下):80.
复习方略:
1.确定范围。《考试说明》所列古代诗词(20首)及文言文(10篇)
2.明确识记原则。重点放在那些有较深的文化积淀、较强的积极意义的名句名篇上。
3.复习时一定要动口、动脑、动手,易错的字一定要动手写。
4.结合原文进行理解记忆。
练习:
1.《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大海的句子有:________,山岛耸峙;树木丛生,________。你知道抒发壮志的诗句有:________。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怀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三峡》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意思相似的唐诗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问题写出诗句。
(1)莲,深受人们喜爱。许多诗人都有咏莲的诗篇。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以月亮或月光入诗文。请写出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一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经常引发人们的思索。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雨的句子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时而萧瑟,时而明快。请写出古诗词中对秋景描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诗人经常在诗词中表现出感国伤时的意味,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马说》中作者对在位者埋没人才强烈愤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马说》中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的一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形容这种情形,我们常引用苏轼《水调歌头》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中秋佳节,几个朋友相聚小酌。此时,月上中天,清冷的光辉撒向大地。家在外地的小李不禁触景生情,说道:“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古人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只能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了。”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唐代诗人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别离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赤壁》中抒发历史感慨,以小见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山坡羊》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深切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再写出一句相同含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
18.《饮酒》中描写傍晚山间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作者志趣与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包含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同思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体现边塞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红白映衬、色彩鲜明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一句相同内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
21.《登飞来峰》中表现作者抱负,蕴含站得高、看得远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着再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
22.《送东阳马生序》中开篇即指出了作者对于学习的偏爱: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有关学习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
23.《醉翁亭记》中作者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在文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此意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醉翁亭记》中表现四季景物的名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表现酒醉与山水间关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描写山水景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
2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句描写春天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
26.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7.①《破阵子》是_____为_____写的一首表现作者_____词风的词。
②表现练兵场面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比喻描写战争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作者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慨。
28.《陈涉世家》中,表现陈胜远大志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出师表》中,表现形势危急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明诸葛亮志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明诸葛亮一生写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曹刿在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采用后发制人取胜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克之。
32.古人读书很注意学思结合,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曾教导弟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33.这次分手,我们再见面的机会也许微乎其微,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又何必在乎山水之隔呢?
3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我们经常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陋室铭》中与古诗“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诗不同,诗里蕴涵的人性也不同:五柳先生的一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一线,黄菊一枝,把一个特立独行,啸傲林泉的隐士高人活化出来。
39.《出师表》中揭示前汉后汉衰落的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抒发惜春伤时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论语十则》中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6.(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4.我欲乘风归去。
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1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2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22.余幼时即嗜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2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①辛弃疾 陈同甫 豪放派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③马作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9.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3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军队号称三军,战时三路出击。文章写人三件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事必前因后果和经过。战争与作文虽是两码事,但却具有可以分解、由简到繁的共同特征。任何一场战争都可以分为战略准备、战略相持、战略决战三个阶段,作文教学也可以分为素材集累、作文试水、作文创新三个层次。
一、战前准备——素材集累。八路军的平型关伏击战,从兵力集结到战斗结束历经五天,战前准备与解决战斗的时间各占一半。鉴于学生怕作文的问题,我安排第一学期主攻材料集累,课外活动、家廷作业只有一个,就是读课外书。学生特别喜欢战斗故事,就给他们介绍《林海雪原》等一批现代作品,并在多媒体教室放映《孟姜女》等古典文艺作品影视。
让学生在祖国文学艺术的海洋里遨游,犹如南方漫无边际的降雨,必将形成滔滔长江取之不尽的源泉。
每天第一节语文课前十分钟,我会让几个学生说说课外读书或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人或事;每周作文课,让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摘记的诗词集、故事集、描写片断集。祖国丰富的文学艺术精华无声地潜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田。
留德十年读后感
何洁雯
德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到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的心灵也正如花这般美丽,纯洁。德国妇女们个个重视清洁,把自己家收拾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点杂尘也没有。就连她们家门前的大道,也被擦得干干净净。就是你在大道上翻个滚,衣服上也不会沾一点儿尘。精通七国语言的季羡林,就在这样美丽的国家里呆了十年,并写下了这本回忆录——《留德十年》。
全书以记叙的方式来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德国。时不时的加上那么几句颇有意境的诗词,使得整本书更丰富、饱满。对语言的细致,对人物的刻画,都是极为到位和完美的。很多时候,作者季羡林先生是以想写一个人物为开头的。比如,他想写他的老师,这一章写的全是他的老师,好像很随意的感觉。他的女房东,梵文老师,中国朋友……都是如此。
作者在德国的十年,有艰辛,有汗水,也有收获与幸福。他经历过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却安然无恙。在这里生活的十年,消纵即逝,对这里的熟悉程度就如自己的第二故乡一般。热情似火的女房东,严肃而专注的老师,美丽而静寂的景色,狂妄而自傲的侵略者……这些人在作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的景,德国的人,德国的情,都浓缩在作者的脑海里,他将终身难忘。因为这里曾给过他希望,给过他快乐。也因为这里,是培育他的第二个母亲。
关键词:心理空间 概念整合 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24-02
一、前言
词最早产生于隋唐时代,在宋代广泛盛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即是宋词。词本身长短不一,便于配乐吟唱,也被称之为“长短句”。自古以来,词以它特有的格式或婉约或豪放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意境。宋词更是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青睐,有关宋词意义赏析的文章比比皆是。但传统的赏析方法只看重宋词本身所传达的语言意义,却并未关注在宋词语篇意义构建的背后所运行的认知机制。笔者将突破传统的宋词赏析方法,以认知语言学新兴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深入解读宋词语篇的整体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为宋词赏析开辟新的视角,同时也进一步验证Turner和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
二、理论简述
Turner和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以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Fauconnier阐述在语篇意义建构的同时,心理空间也在不断建立。心理空间由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所激活。在心理空间构建的过程中,基础空间、视角和焦点不停地转换,构成其语义的动态性。在他的著作《我们思维的方式》一书中将心理空间定义为“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Fauconnier以心理空间为基础架构,又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将之前的两个心理空间的运作模式扩展成为四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网络,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包括所建范围的相关信息以及背景知识和语篇信息的附加结构。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抽象属性。两个输入空间由跨空间映射连接起来,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得出其他空间都不包含的层创结构。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通过这三个基本过程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得出。组合是指合成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内容组合起来,并形成以前在两个输入空间并不存在的新关系。完善是指当我们看到熟悉的框架或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出来,这一框架在长时记忆中的更多信息将会被完善到合成空间中。扩展可以激活合成空间中新的结构。在完善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运用想象力对层创结构进行无限的不同可能的扩展。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已经逐步被应用于文学、艺术和文体学的研究之中。余渭深和董平荣等人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研究当中。这些研究都体现出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中国的古典诗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在诗歌赏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先前的研究都只是局限于将诗词当中的一或两句精心提炼出来,再通过概念整合进行简单地分析和理解。笔者旨在于证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整篇的中国古典诗词意义建构理解的认知机制提供一个完整连贯的解释,从而展现出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强大解释力。笔者将以苏轼所写的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整篇诗词当中探索其意义建构的创造性过程。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它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这首诗词在相连的字词背后也同时隐藏着复杂的彼此相连的概念整合网络。
这首词总体上分为上下两阕,前四行为一阕,后四行为一阕。第一阙以作者所在的现实世界为基点总体上建立了一个现实空间(present space),在这一现实空间中,作者主要刻画出自己在赤壁矶的所看之景。在(1)句中,作者见到滚滚的长江,不禁将历史比作这滚滚东去的江水,将曾经叱咤的风流人物比作淘尽的浪花。将大江输入空间和历史输入空间进行组合,这一概念网络令作者可借江景抒发对历史的感慨之情。两输入空间的抽象结构投射到类属空间“某物离去”中。历史如同大江,大江滚滚东去的特性经过组合产生出“历史逝去”的新的结构关系。“风流人物”对应“浪花”,这些风流人物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而逝去就如同这不断东流的江水一点点淘尽那些滚滚浪花。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那些风流人物都曾有着精彩的人生,但如今都已随着历史而成为陈迹,这进一步完善了新的结构关系,经过扩展可见这是作者对历史以及人生既悲哀又通脱的慨叹。这一概念整合网络将在图1中展现。
赤壁在历史长河中因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被后人铭记。上句所提的这些风流人物仅仅是泛指。有关赤壁的这些背景知识进一步完善风流人物应该主要是指历史中三国时期参与赤壁之战的主要人物。这一点恰恰在(2)句中得以扩展证实。“故垒”、“周郎”和“赤壁”点明这里正是三国时期周瑜赤壁之战的故址,而风流人物也得到确指,正是指挥赤壁之战的周郎。
在(3)句中,作者仍以现实空间为基点进一步对江景做细致的描写和刻画。石,涛,雪浪这些原型意象被刻画出来,浪花如千堆雪本身就是一个小的合成空间。这些原型意象被乱、穿、拍和卷等动词和形容词修饰,这些文化认知帮助我们在乱石对天空,惊涛对海岸中都提取出战争框架。在战争框架中战争双方的角色在输入空间1中建立,而这两对原型意象作为对应的值包含在第二输入空间当中。具体的概念整合网络参见图2。
(4)句作者承接上句对输入空间1中这壮观惊险的江景和输入空间2中参与战争的英雄豪杰给予了共同的赞美。景如画,战争中有很多的英雄人物参与其中。这也恰恰为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为何会突然间提及“一时间多少豪杰”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在第二阙开头,“遥想”一词作为空间构造语创建了一个新的历史过去空间(past space)。整体语篇的焦点也由作者的现实空间转入历史过去空间。在上一阕最后作者曾笼统的提及战争框架。这一抽象框架除了在景物当中可以提取出具体的值以外,也恰恰呼应作者意欲提及的历史当中著名的赤壁之战。因此在第二阙作者顺势转入这一过去历史空间中,主要对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周瑜这位历史人物进行细致地刻画并且对当年的赤壁之战进行了叙述。
在(5)句中作者开始对周瑜又称公瑾这一人物进行刻画,但作者却忽然插入了周瑜娶得小乔这一生活细节。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通常都是英雄配美人,这一抽象框架作为输入空间1,周瑜和小乔在输入空间2充当英雄和美人这两个角色具体的值。以美人衬英雄,这一概念整合网络更衬托出周瑜作为历史英雄所具有的英姿勃发的形象。再加上(6)句中“羽扇纶巾”,更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我们可以见到,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的周瑜,作为赤壁之战的指挥官,临战潇洒从容,指挥淡定,以火攻大败曹军战船,令其“灰飞烟灭”。
(7)句开端提出“故国神游”,这一句正映射作者在过去空间中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叙述。同时,由此句可见作者语篇的视角再次由过去空间转回到现实空间当中。在总体上看,过去空间又与现实空间相互对应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过去空间作为输入空间1中包括周瑜这一元素以及他所取得的功绩,这里主要指赤壁之战;对应的现实空间作为输入空间2包括作者苏轼这一元素以及作者所取得的功绩。但是作者认为自己仅仅只能在此看景抒情,别无建树。经过完善和扩展,作者认为自己完全无法和周瑜这位风流人物相比,只能笑自己“多情”,早早生出白发,虚度人生。
最后(8)句作者慨叹无论是历史中的风流人物还是自己,人生都如同一场梦,不如豁达洒脱一些,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同饮共醉。
整首词首先以作者所在的现实空间为基点展现眼前所见之景,借景怀古,随之将语篇的焦点转向过去历史空间,最后再回到现实空间咏史怀古借景抒情。语篇无论在整体层面还是单句层面都可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给予完整连贯的解释。
四、结束语
之前学者所做的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认知视角,但是分析的语料仅仅局限于精炼提取的几句短小的诗行。通过以上对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同样可以为中国古典诗词较长的整体语篇进行分析,并且对其意义建构和理解所涉及的认知机制能够提供一个完整和连贯的解释。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P,1994.
2.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P,1997.
3.Fauconnier,Gilles.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2002.
4.Freeman,Margaret H.The poem as complex blend: Conceptual mappings of metaphor in Sylvia Plath’s‘The Applicant’[J].Language and Literature,2005.14(1): 25-44.
5.吴莉.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示解读[J].外语学刊,2006(3)
6.余渭深,董平荣.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