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二、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任丽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

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

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 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2.1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

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2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

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2.4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

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

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 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摘要: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 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可塑性很强,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就其内容来看,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适应、成人。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2)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3)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4)客观性与科学性: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5)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咨询心理学始终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模式。咨询对象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存在的能力,或形成更适当的应变能力。”可见,心理咨询者被认为是正常的人而不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6)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尽可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有利于系统、连贯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

参考文献:

[1]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0

[2]刘益民等 《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0.3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宫;心理健康;作用

近年来。学生因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问题已日益被社会关注,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如何利用校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1.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不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同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能够真诚的赞美别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别人,在遇到矛盾和争吵时应客观的分析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格。

1.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迷失自己,尽可能地通过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有远大的理想。

2.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2.1依赖心理。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的今天,他们生活的环节都是温室,从小就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缺少独立的意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这些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赖有人帮助,做错事情依赖别人的迁就等等,这些都成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2自私狭隘心理。当代学生是个性的一代,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感强烈的时代必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慢慢演变成狭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无视他人的利益,斤斤计较。

2.3自卑心理。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处于各种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无论是对自己的智力、长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与别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就会产生一种心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发展到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形成自我否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4孤僻心理。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形单影只的他们从小没有及时地良好地适应在集体里的生活就会造成一种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与同学和老师之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5焦虑心理。近年来,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学生幼小心里焦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压力时若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就会发生心理的偏离,严重的会胡思乱想危及生命。

2.6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时期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对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现出相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平稳的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而不当的处理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2.7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是一种担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嫉妒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设立赶超目标,努力学习。若不经调整一味的放大这种心理就会导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3.青少年宫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1青少年宫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身体健康、营养丰富已经是大家所熟知的,但与身体相比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据专家分析指出,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家长和社会教育者共同需要解读的课题。青少年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成年人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提供了场所。一方面,青少年宫将各自具有不同兴趣的未成年人聚集形成一个小的兴趣圈子,无论是书法、武术、象棋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兴趣点,跟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龄人沟通无形中增加了谈话的兴趣,在交往中不仅可以交到朋友还可以促进自己喜爱的特长有所进步,这在心理上极大地符合了未成年人的交友原则;另一方面,青少年宫教育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又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机构,班级形式的交往利于未成年人进行熟悉、练习如何与朋友相处,更重要的是相似的教育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熟悉的且较学校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有益于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2青少年宫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科学家爱迪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会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并取得理想成绩。一个缺乏自信,自惭形秽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常表现出消极退缩、畏首畏尾等特点,难以发挥其能力。未成年人处在健全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心理意识的初期就培养强大的自信心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攀登高峰克服困难,追求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丰碑。青少年宫教育在培养未成年人自信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未成年学生在选择青少年宫活动时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所要学习或进一步深造的项目,如:书法、武术、象棋等等。丰富的活动总能让未成年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在的初期就为未成年人树立了进行学习的信心,由于兴趣使然自然在轻松愉快的青少年宫活动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小小的成绩则会成为心理上极大地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对自己在这个小领域中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对未成年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具有意义。

3.3青少年宫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因此,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多种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供人们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年人的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祖国的下一代,他们除了学校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能够集体活动的场所,而学校的生活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集体生活的渴望,这样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出一个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宫教育形式逐渐成形,它的特点是在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未成年人利用课余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宫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未成年人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青少年宫要积极适应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并发挥青少年宫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发和利用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促使青少年宫能够真正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十一”长假后,沪上4天连发3起坠楼事件,而其间的10月10日恰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令人扼腕之余,悲剧也引发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对此,心理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意外事件频发并不能简单推导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也向中小学校和社会发出提醒,业已普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改进空间。

    “客观地看,几起不幸本身是相互孤立的偶发事件。”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张海燕说,若就此判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显然并不公允。她分析说,尽管坠楼事件密集发生,但上海的总体自杀率近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群体中并未出现增势。“自杀现象不可能绝对预防,如果将其刻意放大,会让学校、政府乃至全社会产生无力感,反而不利于社会心态。”

    不过,悲剧的出现依然为社会敲响警钟。近年,本市中小学已陆续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引入心理教师开设相关课程。专家表示,这样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存在改进空间。“中小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随之带来各种微妙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微小的细节往往是心理波动的先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沈之菲说,及时发现孩子的微妙变化,对干预可能产生的危机十分重要;而面对众多学生,单靠心理老师显然力不从心。

    沈之菲介绍,她在针对青少年自杀案例的研究和干预中发现,自杀者在事发前往往不会明显流露自杀意向,也很少寻求心理帮助;在周围人的眼里,他们的选择一般没有预兆。但事实上,“几乎每次悲剧发生前都有细微的先兆,只不过在一般人看来太过普通,不容易被发现。”她举例说,有时孩子会随口说出“你们明天就看不到我了”之类的“戏言”,或是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郑重地赠送给他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举动,都应当引起周围人的重视:“也许孩子的心理已经出现震动,这时候予以干预,悲剧很可能会避免。”

    对此,沈之菲建议,在专职心理教师外,与孩子接触频繁的家长及班主任老师也应当接受相关培训,增加心理健康干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留意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而学生本身亦应被吸收进健康干预的队伍中。“比如每个班级都可以安排一个‘心理委员’,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变化。”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他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自我理论[1]。20世纪初,Cooley提出了“镜像自我”的观点[2]。之后,Mead发展了Cooley的思想,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3]。而后,由于受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我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到了20世纪中期,自我作为人格的重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作为了解自我的主要手段不断得到完善。比较有影响的有Coopersmith的自尊测量问卷,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量表等。但它们多是建立在单维理论模型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过于简单,问卷结果很难全面地反映复杂的自我内容。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个多层级的自我概念模型[4]。在这一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这一理论对Marsh[5]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Shavelson多层级自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Marsh及同事编制了分别适用于青春期前学生、青春期学生及成人自我概念测量的3个自我描述问卷SDQⅠ,SDQⅡ,SDQⅢ。这3个问卷,特别是SDQⅡ成为后来自我测量的主要工具。

我国心理学界近二十多年来对自我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外理论及方法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黄希庭、石蓉华、沈德立等人都对自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6~8]。概括起来,自我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内容,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得关系。在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张灵隐、边玉芳、曾向等编制了测查自我的量表[9~11],但多是对自我成分部分内容的测量。江光荣从自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素质相关自我结构”模型[12],并据此理论模型编制了自我测量量表。此量表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我的各方面内容,且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江光荣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12]。在自我一级阶层下是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二级阶层。其中,自我认知由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因子组成;自我评价由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2个因子组成。各因子包括数量不等的条目,量表共有35个条目。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每个条目做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4级判断,分别记作1分、2分、3分、4分。各因子得分为所属各条目得分之和的平均分;二级阶层的3个维度得分为所属各因子得分之和的平均分;自我总分为各二级阶层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分。对于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自我三级结构各维度、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自我认知(0.81)、自我评价(0.76)、自我调控(0.59)、学业自我(0.72)、身体自我(0.70)、社会自我(0.59)、情绪自我(0.62)、自尊(0.66)、一般自我效能(0.65)。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为效标检验该量表的效度,总分相关(0.76)、学业自我―智力与学校情况(0.61)、身体自我―躯体外貌与属性(0.59)、情绪自我―焦虑(0.59)、自尊―幸福与满足(0.54),相关系数均达到了p

2.3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分布特点

对44063份有效问卷进行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得知,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在1.05~4.00之间,平均分(M)为2.867,标准差(SD)为0.373,整体自我得分的置信区间(95%)为2.864~2.871。人数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形态。偏度值为0.099,峰度值为0.164。分布情况见图1。

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体自我得分大于3.61(M+2SD)的有1340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3.04%;小于或等于3.61(M+2SD)、大于或等于2.12(M-2SD)的有41948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95.20%;小于2.12(M-2SD)的有775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1.76%。

3.2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9.791,p

3.3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认知得分的平均数为2.777,标准差为0.376,青少年自我认知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73~2.780。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下降明显,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36.285,p

3.3.1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555,标准差为0.530,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550~2.560。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21.546,p

3.3.2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725,标准差为0.564,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20~2.730。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波动较大,小学五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得分较高,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得分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842,p

3.3.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3.019,标准差为0.464,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3.015~3.02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自我的得分从小五到高一表现为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632,p

3.3.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808,标准差为0.594,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03~2.81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从小五到高三下降明显,只在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14.141,p

3.4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的平均数为2.845,标准差为0.461,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0~2.849。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9。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得分随年级的增长明显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280,p

3.4.1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尊得分的平均数为2.841,标准差为0.563,青少年自尊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36~2.846。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0。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自尊得分上的年级变化情况是,从小五到初一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初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再次有明显的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8.226,p

3.4.2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平均数为2.848,标准差为0.510,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3~2.853。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效能得分随年级的增长下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139,p

3.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80,标准差为0.520,青少年自我调控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975~2.98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调控的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60.030,p

4讨论

4.1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分布特点

整体自我或可称之为自我,它由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构成。整体自我水平的高低意味着自我的整体功能的差异。整体自我水平越高不仅表现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真实,与客观评价越一致,而且表现为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也越强。对同一年龄的个体来说,整体自我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以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来区分的高、中、低得分水映了自我发展在真实性、客观性和控制性上的差异表现。从调查结果上看,中间以上水平的人数居多(98.24%),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是不错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自我因素是好的。在肯定这一情况的前提下,对分布在两个极端的少部分对象必须给以足够的研究和关注。其中对位于平均数加两个标准差以上较好的(3.04%)那一部分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究,找出有利其发展的因素,为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依据;而对那部分较差的对象(1.76%)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及时查明原因,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

4.2青少年自我的年级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其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人格核心内容的自我,它的变化特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规律在自我方面的具体反映,是生理、心理的内在因素与特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各维度、各因子(除身体自我因子外)的年级变化特点具有普遍的一致性,总的看来具有先随年级增长下降,大学阶段有所回升的特点。这种变化特征的出现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它反映了个体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高,社会角色的改变等与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与其它心理机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多来源于外部,老师、家长甚至同学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评价带有明显的不成熟、不稳定的性质,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盲目乐观地看待自己,评价标准的易变,较少约束的内外在环境,都可能是高自我得分的原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标准,思想也日趋成熟、稳定,到了大学阶段应该说基本形成了客观、稳定、成熟,以内在标准来看待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虽然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中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但自我的“他律”特征明显。随着心理机能“他律”向“自律”的变化,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与其一致地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分数的差异只是量上的表现,正确理解自我的年级阶段特征还必须从质的角度加以分析,进行横向的比较,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青少年自我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自我结构的年级差异可能是这种趋势的又一个内在原因。随着自我研究的日趋深入,自我在年级间的结构差异、学科差异、性别差异等问题得到揭示[13~15]。不同年级间自我构成成分的不同或权重的改变,不同学科间自我水平的差异,不同性别间的不同变化特点等都可能造成自我在整体、各维度、各因子的不同变化规律。正是在这样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的年级变化表现出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征。

5结论

青少年自我的整体表现是好的,对极端个体的自我状况应当给以进一步研究和关注;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表现为,小学五年至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

参考文献

1 James W.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Harverd University. 1890

2 Cooley H C.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3 Mead G H.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2

4 Shave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 46: 407~441

5 Marsh W H, Byne B M, Shavson R J. A multifaced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8, 80(3): 366~380

6 黄希庭, 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7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9 张灵隐.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0 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金瑜教授. 2003, 3

11 曾向.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得研究. 硕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2 江光荣, 胡博.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95~100

13 Shapka J D, Keating D P.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5, 37(2): 83~96

14 Liu W C, Wang C K, Parkins E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in a streamed setting: The Singapore contex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5, 75: 567~586

15 Hewitt M P. Self-evaluation accuracy among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instrumentalis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2): 148~161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RELATED SEL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

Zhou Tiemin, Yin Guo′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cademe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智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8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教育制度的改革,都使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同时受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当代青少年作为民族未来发展的栋梁,无可避免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近年来,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从体育锻炼本身的生物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入手,阐述一下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青少年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智力有助于青少年学科知识的掌握。Anthony的研究指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智力、记忆能力间存在着高度的正比例关系。国内学者做的有关研究也同样证实,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人的智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青少年在学校期间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包括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意志能力等在内的各种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在这诸多的能力中更为重要。就像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家丁肇教授所指出的:“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来的。”我国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考试分数,却忽视了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这就导致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缺乏相互理解、忍让和关心,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逐步疏远。

体育锻炼的魅力就在于冲破这种隔离和疏远,聚集在运动场上,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著名学者麦欹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3]。体育锻炼的许多项目都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协作配合,也需要同学们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让不同班级、不同性格的同学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的练习和比赛,就能使他们之间产生亲近感,有时他们甚至不用言语,只需要通过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和间接的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或不自觉中就产生了一种情感。也就是说同学们可以用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以m应将来的社会。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现在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繁重的课业问题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科学家发现,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促进睡眠。这已得到了试验证明:如Mclnman(1993)等人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忧郁等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Hay-den(1984)等人有关有氧锻炼与忧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其焦虑和忧郁的水平比不锻炼者要低;Berger(1993)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4]

四、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主要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可以归纳为: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5]当代青少年从小成长在百般呵护的环境中,父母对他们的偏爱,以及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人格教育、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正确引导,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才智缺乏一种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在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定位方面出现了偏差。

青少年与社会现实的实际接触中,一些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客观评价与本身的自我价值产生出入,或相抵触的负面信息过多时,将导致心理失衡。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失望、悲哀或是尴尬、犯罪感……如果不能很好的予以调节,持续时间过长,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体育锻炼是以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特殊的实践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竟争性活动,自己能力高低、修养好坏、魅力大小,都会明显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还有助于自我教育,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最为常见的困扰,在大学生中,也有不少人由于学习或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了焦虑和抑郁,目前国外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就能调节和消除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疾病。这一科学研究的依据有两方面:1.体育锻炼能增加脑血流量,促进内啡呔的释放。这种内啡呔具有吗啡的作用,它能使青少年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以及舒适、欢快的情绪体验。2.人类的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通常发自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在右脑半球。青少年在运动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抑制,而右脑半球则逐渐活跃从而取得支配地位。

总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它以其自身的生物学、社会学特征,加之其良好的经济性、低风险性和有效性,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推广体育锻炼,普及和实施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地发挥其健身和娱乐功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共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Stuart Biddle: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相关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2][4]殷恒蝉,傅雪林: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4,24(6):37-39.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184-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孩子有权威性影响。W?E?冯纳斯基斯曾经说过:“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家庭对青少年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一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1.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四过”表现为:①过度宠爱;②过多照顾;③过分担心;④过高期望。

父母的心态有必要从“四过”中矫正过来,变“四过”为“四适当”。 那就是,首先,父母对子女要爱得适当,爱中有教育、有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其次,要照顾得适当,一定要给子女一些靠他们自己的劳动而获得成果的机会。再次,要关心得适当,得放手处且放手,该放心处且放心。此外,还要期望得适当,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2.家长重学习,轻沟通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评价孩子优劣、评价家长水平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好等于孩子好,学习成绩坏等于孩子坏。于是家长只引导孩子重视学习,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行为,导致孩子思想认识的错位,进而导致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3. 家长的示范作用

考虑家庭教育,要把父母自身因素,即能否“自己先做好样子”、“自我教育”等,放在首要位置上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家庭教育是在一个一个的家庭里,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影响,随时随地、有意无意地进行的。如果父母的言行有失检点、不以身作则,岂不是如《楹联新话》中所说:“身如未正家难教”吗!

4.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相反,如果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对子女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唱对台戏,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家庭结构缺损,夫妻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温暖关怀,都会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5. 家长的文化水平影响

家长的文化水平这一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其自身教育素质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公民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要求,从而促使其越来超重视孩子的文化水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文化素养的局限,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自己使用,只能通过一味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或使用不良的教育方法来督促子女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家长不知道该怎样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的成绩下滑、内心世界对父母的封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只知道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增强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诱发各类心理障碍的产生。

二 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家长:①注意摆正和子女的关系。新时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关系。

②吸收新信息,打破旧心态。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每天也会有新变化、新进步。

③家长要成为子女的榜样。

④与孩子多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巧用宽容。

三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指导方法

针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提高家庭教育实效性。

①组织成立家长学校。

②开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③开展亲子互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