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假期自主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集体备课;专业能力;经验总结
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有助于提高一线教师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对新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集体备课的开展,引领教师更准确地明白教学、教研工作的切入点,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研讨氛围。集体备课有效提高了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引领教师学会借鉴、自学。
一、集体备课的实践
集体备课是为了打造小而精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主要从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活动开展中,我园本着切入点小、碰撞性强的原则来进行,本教研组根据以下步骤尝试进行集体备课:
1.目标明确
集体备课究竟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学期初,教研组长会和组内成员一起制订学期目标,确定每月活动主题,合理安排好每周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在这一基础下,每位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要求,根据主题开展情况,预设周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
2.时间控制
利用有限的60~90分钟的时间高效地完成一周教研。为了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首先需要确保固定的活动时间,如确定每周三中午13:00~14:30为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在这个时间段,大家都需要准时、准点、准备充分来参加。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年级组长还要带领组内的每位成员,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这90分钟。
3.时间分配
周计划:30分钟;日计划:40分钟;其他事情:20分钟。
合理安排每个环节内容,有重点有难点,有讨论有分享,聚焦组内教师的观点,高效完成集体备课活动。
4.实践
集体备课在理论的引导下,最终是回归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中,而上好每节课却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我园在认真开展集体备课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展一课三研、听评课等活动,以全方位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
5.反思
集体备课开展以来,确实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但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还有待提高。
接下来,笔者想以本教研组为例,就集体备课中关于周计划这一环节做些实例阐述:
(1)前期准备。每周负责主讲的两位教师会事先准备好周计划、一周教案、PPT、视频、网址、图片、故事、课程所涉及的操作包、生活、学习、运动、游戏的新课程书本等。组内其他教师自带二期课改相关教材。
(2)重点讨论。比如,在生活板块,它是适用3~6岁各个年龄段的,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本教研组会在开学初的年级组会议上结合各月情况分好内容,如9月份根据班级教室的调整、新生的加入等,生活内容定位为适应集体。10月份在学生已经开始了一个月中班的生活后,着重培养他们文明的行为举止等。11月份定位为保护自己。12月份定位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大的目标已确定,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班级存在的问题、近期情况等进行微调,如班级陆续有些学生开始换牙了,生活内容上会开展保护牙齿的讨论话题。又如接近春节假期期间,会提出一些安全自我防护的内容。在制订这一板块内容时,每周都有侧重点。又如在运动板块,负责的教师会事先准备好1~2个新游戏,在集体备课中供学生集体学习,这也充分发挥了我园男体育教师这一资源优势。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师还非常关注重点观察和指导的内容,在阐述上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观察幼儿在游戏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二是个体幼儿情绪、生活护理方面的情况;有时还会从幼儿的合作情况、行为习惯方面如收放玩具等来写。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要点和教师的指导是相辅相成的。
还有区域板块也是每次的重点之一,大家也许会疑惑,集体备课后的资料每个班级的内容不就一样了吗?怎么体现班级的个性化呢?首先,每个班级的区域设置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有的班级有小医院,有的班级有美发店等,所以每个班级需要进行微调,其次,在材料提供上,既会有资源的共享,也会有班级个性的内容,这样也充分阐释了共性中体现个性。
二、集体备课的反思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固然是好,尤其是在集体备课刚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教师在教研中表现得非常积极,都能做到相互交流、探讨,可逐渐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往往是网上、书上摘抄教案,周计划就是等着大家帮忙修改,备课就是给大家读教案,这完全失去了开展集体备课所追求的意义。
这一现象让我们陷入沉思:集体备课是否还需要继续?教师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怎样长久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讨论,我园认为教师的集体备课,就应该是互相交流、互相进步、互相提高;集体备课,就应该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预设与生成的技巧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最根本的是教师要学会如何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或教学智慧的共享,从而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
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是可以延续的,而针对如何持续有效地于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我园也思考了相关举措,如班主任负责监督和协助副班教师的备课准备,组内成员相互考评等。
三、集体备课针对性研讨——小专题研讨
在集体备课实施过程中,本教研组内教师还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如,提问过程中,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是回答得不着边际;学生总是不举手就抢着回答问题;男生多的班级如何培养常规等这些看似小的问题,却时时发生在我们一线教师的身边,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他们教学经验少,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有时会不知所措,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终会形成大问题,于是在解决这些小问题的过程就成就了“小专题研讨”。
“小专题研讨”就是围绕教育实践中的小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他是在我们有需要的情况下小群体内讨论自己的活动。因为每个班级活动开展时间都不一样,也腾出了一些时间可供大家交流分享。如,在本教研组内开展的主题制作冰淇淋时,中二、中三班就会相互交流成功的经验,又如米罗可儿的小老鼠活动,大家会相互交流如何使用颜料的情况等。这些内容可以利用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片段回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由于切入点小,内容相对比较单一、问题涉及范围小、具有较强指向性,教师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也便于实践和总结,充分地弥补了大教研中的顾及不到的方面,同时对教师经验的积累也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四、集体备课的经验总结
通过一个学期集体备课的开展,我们的收获:
1.集体备课使课程实施呈现规范、有效。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能够非常清晰、明确自己的任务,教研氛围体现出严谨的态度。
2.集体备课使幼儿得到较均衡的发展。汇聚教师智慧和精华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集体备课使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提升。集体备课中教师是受益最大的群体,他们不仅从理论上不断地获取新鲜能量,更是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学会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
邓飞
我是一名从事蒙台梭利教育五年的蒙台梭利导师,蒙台梭利女士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不断的追寻、探究它,为了丰富蒙台梭利知识,上学期末我让朋友帮我从省外带回《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寒假期间我好好的把此书细看一番,受益匪浅。
玛丽亚.蒙特梭利生平,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心智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对于创立了这样一套风靡全球的教学法的伟大教育家,她的精神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崇!看完此书我的感触如下: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指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环境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如现在我带的小班个别孩子,都已经两岁半上幼儿园了,不敢扶把杆上楼梯,不会自己脱裤子,帮他脱了裤子拉尿还尿到裤子……好多他们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别人帮助才能做。实际上孩子们都是想独立,但是很多家长没这意识,总认为他们小,总是担心他们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们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我们要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他们独立生活能力,才能让他们更自信!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尽量的提供给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不断的提高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三、教育的顺序问题:自然教育--感觉教育--智力教育
1、自然教育,人类在成为社会人之前首先是自然人,所以教育之初应该顺应这种自然性,而不是去压抑或者使其与自然隔离。方法有:使儿童亲近自然,感觉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种植植物,体会生命的过程,培养对生命的责任感。
2、感觉教育,事实上成人所从事的劳动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感觉”是一种体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种灵敏度。是生物体的本能,而传统教育往往更注重智力和理论的教育,而忽略了增进这种生物本能的优越性,创造出的是“脱离世界而生活的人”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感觉教育”应先于“智力教育”。教育方法较多,不一一累述。
3、智力教育,在幼儿期要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学习、获得途径在于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这是什么。
四、蒙台梭利还告诉我们老师、父母在育儿实践中的一些注意点:
1、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敏感期不同,我们要把握孩子敏感期对孩子适时教育,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每个儿童对不同事物的敏感时期不同,当我们指导他接触某种训练,而他却没有表现出兴趣,或老是出错时,我们需要换个别的时间再试,因为他还没有到达这个敏感期,强迫学习只会适得其反。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实效性 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切实抓好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效的人才。我结合这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认识。
一、影响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会导致盲目教学、教学的方法不适合、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因此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习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处理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吃透、理解到位,对课程标准要清楚,知道自己要讲哪些内容,所讲的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说了一堆,致使实效性差。还有就是教师要有灵活的头脑,在处理教材中的难点时,要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例如,在讲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许多学生对推导公式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不理解,我在教学时就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探究:求原点到直线x+y=2的距离。许多同学都说出了几种办法来解答,其中有一种就是利用等面积的方法,还有一种是求两垂线交点的坐标。然后我提问一般情况下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这样就教给了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课改前教师教学大都是“一言堂”,课改后一些教师虽有改进,但仍不能完全脱离旧观念,使课堂教学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教学方法单一,即用讲授式,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无兴趣,对知识的产生发展不明白,成绩不够理想。相反,一些教师更新了观念,调整了教学方法,成绩就非常的理想。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设问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与α+180°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问起点太低)设问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 此问起点太高,有点深不可测)所以教师要不断思考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5.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师如果没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就无从授课。试想一下,课堂上教师总是出错,学生能满意吗?课堂教学会有实效性吗?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就一定是空谈,取得不了任何效果。虽然数学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实用性,不像历史、语文那样有故事性,但是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去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抽象、难懂的问题转化为有趣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教师要从语言上下功夫,不能语言平淡、面无表情、整节课平铺直叙,应该做到语言既准确又生动。
(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小明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他2000元,以后每天小明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 至少干够20天,问:小明同意了吗?回答是小明拒绝了,让学生寻找答案。这样课堂上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增。
(3)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钻研、多解题、多与学生沟通,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仰慕老师,对数学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采取恰当的探究学习方式,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和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数学常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和反思中较快地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比单纯的通过枯燥的理论证明得出的结论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印象也比死记硬背要深刻得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适当地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必能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
例如,案例一:探究椭圆的定义。用具:两个图钉、一根长约20厘米没有弹性的细绳、一支笔、一块纸板。步骤:(1)分组(四人一组)。(2)将纸板固定在桌面上,把细绳拴在图钉上,再把图钉固定在纸板上。(3)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从而画出椭圆的图形。然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椭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第二个问题:如果绳长刚好与两个钉子间的距离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绳长比两个钉子间的距离还小呢?第三个问题: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有何变化?
案例二:探究几何体的表面积。用具:卡纸和双面胶。步骤:(1)课前学生制作长方体、三棱锥、圆锥、圆柱等模型。(2)课上拆开制作的模型并探究几何体的表面积。(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多面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旋转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案例三: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用具:每人一台电脑。步骤:(1)给出一个具体问题情景,抽象归纳得到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画出对应的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并在图像上制作出一个动点A。问题:拖动点A,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有何变化?
3.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学生说:“课上听明白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这恰恰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片面性、定式性等障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因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判断函数f(x)=2-()在区间[2-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得到f(x)为奇函数。我又提问:f(x)为奇函数或偶函数时,区间[2-6,2a]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发现a=2或a=1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函数为奇函数。
4.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非常重要,它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吸引力、容量大、时效性强。数学教学每堂课都有随堂练习,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答,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成果加以展示,这样不仅可以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学生,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课件能够增大课堂的容量并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等,教师都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不能与教学的优化等同起来,我们还是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该板书的那一部分是绝不能由多媒体来代替,否则实效性将大大降低。
三、做好课堂实效性的经验总结
教师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有效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的专业素质就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也就不能长时间地使课堂教学持续有效,教学目标就无法完全实现。
参考文献: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战略需求。本文立足于教育现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这一问题出发,引发了关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的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能力培养;维度;解决对策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01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001—03
收稿日期:2015—01—26
作者简介:纪国和(1965— ),男,吉林松原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焦胜男(1991— ),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从1990年我国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截至2011年,我国各类硕士专业学位已达39种,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数量已达硕士招生总数的30%。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将与我国学术研究生数量持平,达到1∶1的比例。这一系列的调整体现了我国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为适应世界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本国的人才结构,目的是培养越来越多的能够对社会各方面发展起更好的维系作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的维度
所谓专业能力即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其是成功地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融合,其中包括特定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师专业能力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无非包括教学的能力、育人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等几个大的方面。从教师专业能力出发,可以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分为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
(一)横向维度: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这三者立足于不同的教学视角,但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统筹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处理好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必备的能力。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操作型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就是培养熟练运用教育理论、拥有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一线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导向很明确,就是参照一线教师所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进行培养。
1.教学能力。其强调的是以知识为媒介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水平提高,以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为内容,在此之上构建起来的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教授能力、课后反思研究能力。课程的设计是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整合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吸引力,安排好课程的结构,为课堂的教授做好准备工作。课堂教授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课堂的监控能力以及教学的操作能力。课堂教授又为课后的反思研究奠定了基础,反思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表现做出正确的评估。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经验总结。
2.教育能力。把教育的着重点放到育人的方面,要求教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道德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即人际交往的能力,能妥善地处理与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还要具有极强的洞察力,观察分析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动态变化等,及时调整教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管理领导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组织班集体,使其具有凝聚力,保证集体的团结有序,并保证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严。
3.科研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更新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打破陈旧的教育模式,探索出新的适合新时代背景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做出努力。这也要求教师具有敢于质疑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的能力以及善于思考新事物、新问题的能力。
(二)纵向维度:包括职前专业能力、专业意识及生成能力、专业调适能力
1.职前专业能力。即在入职之前,处在教学活动之外,通过教育和学习形成的潜意识的、能对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专业能力形成的萌芽期。
2.专业意识及生成能力。是在入职初期,处于教学环境之内,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体悟与反思后生成的专业意。这种专业意识促使教师经过与同行进行比对,并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形成自己对专业感知的标准,并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专业能力形成的生成期。
3.专业调适能力。是指处于动态的教育环境之中,面对教育改革,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师在已经形成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更新、扩展自己的能力,需要教师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与时俱进的能力。这是专业能力形成的发展期。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专业教育硕士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难题,如形式化、机械化、非专业化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更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以,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是各个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首先,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使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意识,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其次,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由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缩短就业适应期限的目的,满足了我国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发现存在的不足,改进培养模式,从而使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一)社会和国家方面
国家的相关法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没有体现出长远的指导,这也会影响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长远战略的规划;在培养方案上也未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倾向做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要求,未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方面严格其标准,导致毕业生在入职后不能尽快地融入到工作实践当中。另外,政府对此的扶持不够,没有起到连接社会与高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作用,资金投入不足,所以在资源利用和实际活动中产生了阻碍。
(二)培养单位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未做到以实践为重点,一味地灌输理念,课程重学术而轻实践,忽视了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异同,没有建立起以实践为核心的融培养、考核、评估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期的实践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导致实习时间不足,质量得不到保证。导师机制不完善,在导师的选拔方面没有严格的评判标准,导致导师不能很好地了解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差别,导致对学生指导方向的偏离。在论文方面,学校把毕业论文当作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论文的实践意义和学生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学生自身方面
学生不能对自己的专业做出合理定位,分不清主次矛盾,没有把实践活动当成重点,学习不主动,实践不积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通过每年一月份统一招生考试选的,有的学生是因为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或者根据学生在本科的成绩判定,成绩好的直接保送,因而非师范生和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大批涌入,这造成了学生对研究生专业兴趣的缺失,从生源上就已经产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不强的隐患。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调节作用
完善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定明确的专业要求、特定的职业倾向,借鉴其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要求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不但要有学位证书,还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保证其专业性。并且完善经费机制,确保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费投入,在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两块加大投入,增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活动科研的经费,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得到鼓励。
政府应协调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应针对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使高校和中小学校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从实习生的分配还是从建立多地的网络互动方面,为研究生提供能够随时随地进入教学环境的机会,一方面使研究生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经验,另一方面也为中小学教学注入新的力量。例如:利用假期,在活动中心组织各种中小学兴趣班,以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主要教师,并给予一定的报酬,这不仅可以缓解研究生的经济压力,还使其能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延长实习时间。
(二)改进学校的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区分好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的目标,深入地理解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是理论创新和学术应用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是应用性和职业性的专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区分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在本科生基础上的继续发展,职业目标更加明确。
2.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安排上,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如开设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理论为基础,着力突出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更新,保持时效性和发展性,侧重职业性倾向。将专家讲座、一线教师课程连线和学术交流会作为教学的必备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当中,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利用案例分析、小组学习、讲课练习的实践形式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4.加强实践教育管理。在实习方面,学校不但要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实习点,还要提供多样的实习点,让学生了解同一地方中学和小学,不同地方中学间、小学间的差异性。保证实习的时间,建设好实习的评价评估机制,保证实践和总结报告的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创新。
对于研究生论文,要求其应在实践中形成方向,在关注教育热点的基础上,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论文题材。不但要检验研究生的学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论文的实际意义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观点。
5.改革导师机制。为了弥补对学生实践指导的不足,首先,应在校内制定好评选导师的办法,通过讲课、科研各方面的能力甄选专业对口的教师作为导师,为他们安排定期培训,使年轻的导师能够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性质、要求和趋向,使资深的研究生导师能够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其次,还要聘请中小学一线的教师作为导师,其目的是能够为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建立双导师机制,使学术指导和实践指导同步推进,学术和实践有效结合。
6.实行研究生淘汰机制。从研究生生源开始把关,改革仅凭考试成绩的高低筛选生源的机制,根据师范类学校的特点,增设教学能力考试,单纯考试成绩高但没有教学实践能力的淘汰;对于调剂的非师范类学生,没有教育理论基础、没有操作实践能力的淘汰;在平时的实践课程考核中,多科不及格的淘汰。通过淘汰机制使研究生加强自身的约束力,积极提升自我实践能力。
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能力的培养问题的思考是我国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需求,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缩短理论研究向教育实践的应用周期,实现教学的理念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S].教研[2009]1号.
[2]王翠芳.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探究[J].教科文汇,2013(3).
[3]崔显青,郭长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