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数学教案范文

幼儿数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数学教案

第1篇:幼儿数学教案范文

内容:认识9

过程:

(一)、手指游戏

我说1,我对1,一根手指就是1;我说2,我对2,1添上1就是2;

我说3,我对3,2添上1就是3; 我说4,我对4,3添上1就是4;

我说5,我对5,4添上1就是5; 我说6,我对6,5添上1就是6;

我说7,我对7,6添上1就是7; 我说8,我对8,7添上1就是8;

我说9,我对9,8添上1就是9。

(二)、认识数字9

1、《拔萝卜》拔出9,知道9在8的后面。

2、用橡皮泥制作9宝宝。

(三)、学习9的形成(视频仪)

1、故事《排节目》认识9的形成。

2、给9宝宝印画。

第2篇:幼儿数学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幼儿数学教育;课堂;活力

众所周知,数学跟其他的学科不一样,它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还带有些抽象的概念,不易被学生理解,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有些枯燥、无聊、乏味,那么,如何让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让学生都喜爱数学这门最基础的学科,下面,本文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简单的研究叙述。

一、案例教学的叙述

1.案例教学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开放性、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讲解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显得乏味无趣,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想象和创造,使乏味的教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可以得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点特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学生对知识转化能力的提升。

(3)锻炼学生双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

1.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教学时效性

在“幼儿数学教育”课程中,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向幼儿讲授一些有关数、量、时间、空间等内容的学习和指导,其内容、基本概念繁多,所以,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要学会取舍,并且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度的分析,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讲幼儿数学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生活中可以用数量概念表达的物体结合。比如,苹果、橘子、荔枝、鸭梨等,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和数学相关的知识,并且学生在以后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联想起原来学习时的案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实施幽默教学,增强课堂感染力

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数学教师,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一些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并且适当地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还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幽默、有趣,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讲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时,比如,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给幼儿进行讲解,比如,把圆形比作大饼或太阳或者锅;把椭圆形比作鸭蛋、鹅蛋等,这样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对数学知识进行表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融洽,幽默的语言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激情,同时,使课堂更富有感染力。

3.建立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和谐课堂”,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配合程度和对教师的接纳态度,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幼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真正地做到信任、接纳、理解对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幼儿本来就有些调皮、淘气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例如,在讲幼儿数学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重新叙述一遍,要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并且让学生懂得加法和减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一定要在10以内加、减法中讲解清楚,这样能提高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信任与理解,学生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变得更加轻松,进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原本枯燥、乏味、紧张的数学课堂,由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证明了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时效性,增强了课堂感染力,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彦力.学校文化特色的典型案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1).

第3篇:幼儿数学教案范文

老师应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教案,书写一节课的教学思想,它起着指导和统帅教学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数学加减法教案模板(幼儿),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加减法教案模板1

活动目标

1.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3.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算式的乐趣活动准备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活动动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减算式2+3=53+2=55-2=35-3=2,5的分合式.幼儿书写用具物质准备:幼儿已有5的分合知识.

活动过程一、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二、新授5的加减。

A1.出示背景图,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草地上先跳来了2只小兔子,又跳来了3只小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2+3=5)6.提问:如果草地上先跳来3只兔子,后跳来2只兔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3+2=5)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8+9=17B1.老师再次出示背景图,操作并讲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5.提问: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还剩下几只兔子?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C游戏:你问我答师:小朋友,我问你,23=?生:老师,告诉你2+3=5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

D抢答:看谁最快?

老师准备一些口头的加减法应用题,师读生抢答,比一比,谁最快?例如: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答得多又对的为胜,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教师总结: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鼓励相对不积极的幼儿,再次带领幼儿巩固知识活动延伸请小朋友把今天学到的加减法与自己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一起分享。

数学加减法教案模板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2、复习5的组成,并知道4 1、3 2及前后位置互换都等于5。

3、进一步认识理解“ ”、 “=”号的含义。

4、在活动中,体验游戏的愉悦,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副,动物卡片若干。

2、教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1—5数字,加、减、等号各一个。

3、学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幼儿人手一份卡片,教师引导一起共同复习5的组成。

(二)学习5的加法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背景图,以小动物一起玩游戏的情节进行5的加法:草地上有2只梅花鹿在玩游戏,后来跑来3只小狗,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5只)

2、师生一起共同游戏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的卡片,小朋友待会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游戏。妈妈昨天买回4个苹果,爸爸又带回1个苹果,那么家里一共就有5个苹果了。”幼儿一边听老师讲述,一边摆卡片。

3、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游戏中所讲的事情,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4 1=5 4表示什么?(4表示妈妈买回的4个苹果)

1表示什么?(1表示爸爸带回的1个苹果)

表示什么?(妈妈和爸爸的苹果合起来)

(2)启发幼儿再用一道算是表示这个游戏。

1 4=5 (集体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较两道算式,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4 1=5和1 4=5,位置换过来了,但是得数是一样的。

(三)幼儿操作,并做记录。

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评价:

请幼儿相互把算式读一读,体验游戏成功的喜悦。再数一数,黑板上一共记录了几道算式。

数学加减法教案模板3

活动目标

1、讲述自己的购物过程,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2、学习用类推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1、超市场景及贴有1—4元价格标签的商品若干。

2、幼儿人手一张5元面值的人民币,1元、2元、5元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活动过程

一、购物活动,学习5以内的加减。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

每位小朋友用5元钱买一样物品,如果需要找零钱,请在旁边的篓子里按数目取出零钱,

再说说你的5元钱是怎么用的。

2、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你有几元钱,用了几元钱,还剩几元钱。

3、鼓励幼儿在购物过程中边购物边讲述。

如:我用5元钱,买了4元钱的牙膏,还剩1元钱。

(用一道算式记录,并和同伴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

4、请个别幼儿根据所列的算式讲述自己的购物情况。

(如:5-2=3,我用5元钱,买了2元钱的食品,还剩3元钱。)

二、带领幼儿进行购物猜测活动,学习用推类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知道实物图上数字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测:

教师:我用5元钱,买了货架图上的两样食品,你们猜猜我买的是哪样食品?

2、当幼儿说出两样食品后,教师可请大家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再肯定其中的一样食品,

让幼儿重新猜另一样食品。

第4篇:幼儿数学教案范文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三)过程: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T: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依上提问认识方饼干〉

二.认识形状标记,按标记将物体分类。

1.出示两只盆子。

A.  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T: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B.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T: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

第5篇:幼儿数学教案范文

自教育改革提出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与要求之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这一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科学探究最终的核心目标——科学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我们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是不例外,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利用探究式的科学活动建构幼儿的科学概念?我市课题协作组开展了“幼儿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科学概念”的课例研究。

具有典型性的中班数学教案的《抓糖果》为例,在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手研究。

二、原行为阶段案例分析

(一)教案简述

目标:

1.通过抓糖果、数糖果,引起幼儿对抓握方法的关注及兴趣,同时引导幼儿感知手的大小与所抓糖果数量之间的关系。

2.乐于倾听和分享同伴、教师的观点,共同参与探究的过程。

过程:

1.生活引出,发现问题;

以做客请吃糖的情境再现引出主题,

提问:有一位客人想得到更多的糖,但只能抓一把,怎么办?

2.尝试操作,收集证据;

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尝试抓糖果,

提问:你抓了多少糖,你是怎么抓到这么多糖的?

3.验证方法,得出结论;

幼儿用新方法再次操作抓糖果,验证方法。

(二)问题及问题分析

1.幼儿能做却不会说。在第一次的抓糖果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采用“张大手、用力按、使劲抓”等办法尽量多地抓取到最多的糖果,但在操作前的猜想环节与操作后的交流环节中却无法说出自己是怎么做到(抓到这么多的糖果)的三个因素,

2.科学概念非幼儿主动探究获得。一部分幼儿能说出“张大手”,极少有幼儿能说出“用力按”和“使劲抓”的方法,使第二次的操作变成了纯属的模仿活动,严重违背了科学活动幼儿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与反思

1.明确概念——什么是科学概念。

基于刘占兰博士的文献《幼儿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概念》文中指出,5~12岁的儿童应该在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并非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在经验基础上的抽象与概括。

2.厘清思路——如何转变科学概念。

对照文本,我们发现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手的大小与所抓糖果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科学概念,它只是概念形成前的一般科学经验。案例中的核心目标是幼儿理解空间大小的基础,教学所追求是关于“空间关系”的科学概念。概念引领经验的转变,经验的转变又受幼儿原有经验的影响。达到次科学概念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如何转变幼儿的原有经验,突破概念的关键经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地调整。

四、教学的调整及实践

(一)调整教学

生活引出,关注主题;猜礼物:个别幼儿尝试在看不见的桶内摸抓糖果。

(二)尝试操作,收集证据

1.教师交代规则,幼儿轮流从筒中抓一把糖果,放入碟中。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数糖果并做记录。

3. 观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抓得多,有的小朋友抓得少?

请抓得最多的幼儿与抓得最少的幼儿上来验证幼儿讨论的结果。

4.教师抓糖,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组织幼儿事先猜测教师能抓几颗糖,并说出理由。

5.讨论:为什么老师的大手反而抓得少了呢?

教师总结幼儿讨论出来的方法。

(三)验证方法,得出结论

1.幼儿尝试用新方法抓糖。

2. 数糖果的数量,记录并观察结果。

(四)延伸问题

生活运用策略:“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得收拾散落的糖果?”,“为什么这么做”等。

(五)策略的具体实施

1.挖掘原科学经验(无意识行为向有意识行为的转变)——架桥策略 。

“对比一下你的糖果数量与同伴的数量,你们发现什么?”幼儿利用直观的“数据对比”很快地发现不同对象抓取糖果数量不同的现象。教师紧接着抛出了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会有的多、有的少呢?”幼儿:“因为有人手大,有的人手小”。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吸引了幼儿的注意。“那么,是手大抓得多,还是手小抓得多呢?”……“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想法是对的?”

2.呈现关键经验——反例补充策略。

“为什么我的手大但是抓得糖反而比你们少呢?”教师在“角色互换”中故意呈现出错误证据,从反面来引导幼儿了解“用力按、使劲抓的方法可以聚拢糖果,缩小糖果之间的空隙”的现象,用同化旧概念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