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骨科临床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骨科临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骨科临床论文

第1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骨科在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不同类型骨科疾病的患者,共计136例,其中髌骨骨折24例,四肢骨折32例,脊柱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17例,胸骨骨折25例,骨关节炎29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8例,实验组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7~66岁,平均(43.5±4.9)岁;对照组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23~69岁,平均(44.2±5.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在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制定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路;(2)制定住院护理路径,做好患者的住院指导工作,详细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的目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并安排护理人员陪同,明确科室的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进行;(3)术前护理路径,向患者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日常饮食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手术的大致过程、术前准备和注意事项,并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减少患者不良情绪;(4)术后护理路径,帮助患者调整正确的,观察患者石膏固定、牵引固定术关节处姿势情况,以防降低关节固定效果,告知患者禁食,注意晚间休息对创口的影响,视病情恢复情况安排适当的康复训练;(5)出院护理路径,告知患者坚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康复锻炼,定期到医院复查。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以及文明行医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实验组中,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39例,满意21例,总满意度88.23%;对照组中,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29例,满意20例,总满意度72.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文明行医满意度比较实验组中,对护理人员文明行医非常满意45例,满意19例,总满意度94.12%;对照组中,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36例,总满意17例,满意度77.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2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广西卫生厅

主办单位:广西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6575

国内刊号:45-1341/R

邮发代号:48-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骨科;手术;抗菌药物;老年患者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88-02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涉及到各个临床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以及提高疗效的关键。抗菌药物自20世纪问世以来就在治疗和预防两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出现了乱用滥用的现象。对过去2009年1月―-8月骨科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探讨了骨科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8月本院骨科出院病历,按随机抽样方法,共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9-85岁,平均47岁。

1.2方法对120例骨科手术病例全部进行回顾性调查和总结,填写“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入院时间、出院时间、年龄、体重、诊断、手术起止时间、术前和术中用药时间、手术名称、药品名称、用药起止时间、累计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数和时间、用法用量、治疗结果等。由此依据统计骨科各科室出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同时还有手术患者术中使用情况。所得数据输入Excel表格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通过使用抗菌药物对12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后,痊愈9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有效率96.7%。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12例,其中头孢呋辛和阿奇霉素致恶心、上腹不适7例,伊诺沙星导致腹泻1例,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加替沙星致过敏性皮疹3例;停药后2-3天后大多自行消失。

3讨论

3.1根据老年骨病的治疗方法有如下几点:

3.1.1老年骨病患者多数体质弱,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因此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医生要多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

3.1.2心理治疗由于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尤其那些因外伤致骨折发生的患者,常常因生活环境的改变、惊吓而产生失眠、焦虑等表现;对于那些慢性疾病的骨病患者,因常年饱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导致骨病患者对疾病的预后丧失信心,担心手术及各种医疗措施带来的痛苦,同时担心因为医疗费用额度之大为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不配合医生治疗,影响病情的痊愈。所以这就要求医生应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根据患者年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职业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讲解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治疗措施,倾听患者的诉说,并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给予心理疏导,尽量消除其对疾病及其治疗的恐惧感;同时积极做好患者家属额工作,使其在精神上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安慰,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1.3饮食治疗个别患者由于卧床带来诸多行动,多以行动不便为主要特征。所以家人为减少患者大小便的次数而限制饮食。医生应向患者说明营养支持对康复的重要性,并鼓励其多饮水、进食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老年患者患有较多的基础病,例如:胃肠道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针对此类病症,医生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个人综合情况的评估,然后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骨折患者初时时的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吸收、清淡开胃的食物为主,如蔬菜、蛋类、鱼汤、水果等;骨折后2-3周,医生可逐渐为患者提供适当高营养食物,以利于骨痂的生长和伤口的愈合,建议患者多食用动物肝脏、煲鸡、骨头汤等;骨折4周以上的患者,可向其提供高营养饮食及钙、铁、磷等含量丰富的矿物质食物;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应采取糖尿病患者的专属饮食,医生应让患者规律地服用降糖药或对其进行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既保证患者有丰富的营养支持,也避免患者血糖过高带来的危险。

3.1.4术后应激的治疗老年骨病患者由于身体适应能力差,对手术刺激带来的反应表现灵敏,所以容易引起各器官运转功能失调,因此,医生应详细认真地观察术后3天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尿量及皮肤肿胀的程度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处理。

3.2预防并发症

3.2.1心脑血管并发症医生应对入院的患者进行各项完善的常规检查,尤其对那些骨折患者,应详细认真地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神智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通过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评估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3.2.2预防呼吸道感染由于部分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减退,加上长期卧床不活动,导致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致使气管内分泌物不易咳出,容易产生肺部感染,严重的可导致呼吸衰竭。因此应时刻注意室内通风,环境整洁,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室内温度恒定在19-22℃之间,湿度在45%-60%之间。在此期间医生应鼓励患者用力咳嗽、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护士应协助医生对患者勤拍背、翻身,痰液黏稠时应给予雾化吸入,同时给予适量的抗生素以预防肺部感染。

3.2.3预防压疮由于老年骨病患者长期卧床,导致全身血液循环能力差,容易发生压疮。此时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身体受压皮肤,保持干净整洁的床铺,同时应在身体各骨突处放置软枕头或海绵垫。

3.2.4功能锻炼刺激骨细胞生长的关键因素是机械运动。因此,医生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指导患者进行刺激骨细胞的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粘连、肌肉萎缩,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对于那些长期卧床的患者,医生应鼓励其进行等长收缩运动,为了肢体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深血栓,3周后医生应鼓励患者做患肢关节活动。4结语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是当今社会首要目标,如何通过优质细心的治疗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问题已成为医疗领域的热点课题。所以老年骨病患者大多抵抗力低、体质较弱,加之骨科疾病的影响,普遍丧失对生活的自理能力。因此,对骨病患者的治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医疗方面更应该深入探讨和进行临床治疗,给患者舒适安逸的治疗环境,以期达到最佳的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张燕.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06,(01).

[2]刘永飞,彭维杰.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11,(01).

[3]章振林.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0,(02).

[4]汪国栋,蔡贤华,刘曦明.继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微创手术治疗[J].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

[5]陈国庆,郑伟涛,胡声宇,王松.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实验性研究[A].第七届全球体育科技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

[6]王昌兴,陈龙,吴建民,林向叶,沈建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进展[A].年浙江省骨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

[7]赵国阳.铁过载对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第4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2012年1月,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云南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同年3月正式开科运行。它不但成为云南省首家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微创中心,更成为西南片区第一家运动医学专科科室。

建科时间虽然不久,但在科主任李彦林的带领下,运动医学科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李彦林说,这支崭新的队伍有着宏大的梦想,救治更多的患者是他们肩上的责任。

用最专业的技术救治更多的人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体育运动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从而达到防治伤病、保障运动者的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看似非常专业的运动医学,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运动医学解决的不仅是运动员的问题,更包括广大民众在运动中所遇到的多种运动医学问题。”李彦林解释道。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建科虽不到两年,但其软硬件实力却十分雄厚。它不但是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及硕士点,还是目前云南省大中型综合医院中以最先进的关节镜微创手术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教育与管理为一体的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培训基地和临床中心。科室自成立以来,配备了美国最先进的关节镜微创手术系统,完善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硬件设备,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可以说,运动医学科的成立,大力推动了昆明地区乃至全云南省的运动医学水平,缩短了云南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距离,从而带动了云南省运动医学快速发展。

建科至今,运动医学科一直致力于解决软骨、骨、韧带的修复与重建问题,在骨和软骨损伤与修复、韧带断裂与重建、运动员劳损性伤病、组织移植和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三个领域一直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科室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施乐辉高清关节镜微创手术系统,使手术的操作安全性和精确度达到最优化,并能详尽记录手术的每个细节和过程;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手术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患者恢复快,痛苦少,住院时间短,明显节省手术费用和负担;科室主要致力于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各种急慢性损伤,对肌腱、肌肉、韧带损伤也有独特疗法;团队在术后,针对性地采取个体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使患者的手术疗效达到最佳巩固效果,尽快地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走进运动医学科,医护人员温暖的笑容、轻柔的声音很难让人想到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工作量以及很多危重病人的治疗。“精诚团结、密切配合、紧张有序”,这是运动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要求,也是病人对他们的评价。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深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一年多来,科室系统开展了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韧带、半月板、滑膜、关节腔内骨折等各类运动系统常见急慢性损伤,还进一步开展了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修复与重建,巨大肩袖损伤、复发性肩关节脱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髋关节疾病、关节软骨损伤、腕关节三角软骨盘修复重建,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康复方案,让广大患者尽早尽快康复。

对于运动医学科来说,他们的工作并不止于医院一为更好地体现医院的公益性,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解决看病难问题,在李彦林的带领下,科室每3个月进行1次免费义诊活动。秉承“以科技为先导,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标准”的理念,科室成员在医术质量上力求精益求精,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医德信誉,为患者筑就健康之梦。2012年6月9日,在李彦林的带领下,全科到昆明东陆社区进行免费义诊,期间诊治患者200余人次。2012年10月20日,科室到贵研小区义诊,期间诊治患者180余人次。2013年1月19日,科室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8楼进行免费义诊并开展健康大讲堂,期间诊治患者300余人次。

对此,李彦林说:“因为每次义诊都是在周末,所以全科上下所有人员都是在义务加班,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抱怨,因为大家都把科室当做了自己的‘小家’,能为这个家、为广大患者出一份力是大家的心愿,全科人员也用实际行动在展示着我们运动医学科的科室精神――‘服务意识、家的理念、团结协作、争做第一’。”除此之外,科室还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极大推动了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室医疗业务的拓展。

在全体医务人员的齐心努力下,科室的发展也开始加速。

为临床打基础科研也要“争第一”

李彦林说,全科所有医护人员不仅在临床医疗方面“争做第一”,在科研教学方面也要努力“争做第一”。业余时间,每位医护人员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学习运动医学科新进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掌握国际、国内的先进理论及技术,使全科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

开科至今仅一年半,运动医学科就积极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及成果申报工作,组织全科医生和护士主动申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奖,申报国家面上项目5项,申报省级面上项目4项,获教育部博士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并获省级奖励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2012年度伍达观教育奖二等奖1项,有1人次获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申报项目3项,课题鉴定项目1项。有4人次到国家级运动医学及学科年会作学术报告,标志着科室运动医学研究部分达到国家先进水平,为医院的科研成果做出了贡献。

科室蓬勃发展的劲头和全体医护人员勤勉向上的风貌,得益于李彦林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室上下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教育,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书写病历、病程记录等基本业务,亲临病房熟悉病人、了解病情,和科室医生一起参与科室各项临床工作。科室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及临床能力,促使他们抓紧完成相关课题的实验工作,撰写毕业论文并发表相关文章,保障研究生能在三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并顺利毕业。开科至今,科室培养的在读研究生共有1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5名,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共计6名。科室还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设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共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0人次,本科学生带教40余人次,根据医院规定安排科室新进人员轮转并安排专职带教老师。

寓教于学,在科研中培养队伍是运动医学科保持科研活力的秘诀。这些管理办法也让科室逐一收获令人瞩目的成果。2012年9月及2013年5月,科室分别成功举办了2012年度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新技术学习班和2013年度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新技术学习班暨云南省运动医疗会成立大会。2012年11月,由李彦林主编,王福科、何川、王国梁等临床一线医师编写的《实用骨科运动医学注射疗法》正式出版发售,该书被选为昆明医科大学本科选修课教材,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云南省的运动医学诊疗技术。

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努力提升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患者。种种实践表明,在运动医学科,“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切实的行动。李彦林说,未来他们依旧会坚持践行这一理念。

当好科室“领头羊”

提到运动医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科室主任李彦林。作为一名医者,他心中装满了对病人的厚重深情;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团队的发展。

李彦林说,最终将骨科运动医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是因为机缘巧合。1992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的他曾先后在内科和儿科工作过两年。1994年,他进入昆明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本来选择了普外科,结果却被意外地分到了骨科,从此便在这条专业之路上不断学习。2000年,他又获得了华西医科大学骨科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期间,李彦林对骨科“关节镜”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技术创口小、恢复快,而且可以在检查的同时进行手术,既节约时间,又能减轻患者痛苦。博士毕业后,李彦林婉拒了国内知名医院的邀请,毅然回到“关节镜”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的云南,率先开展起这一技术,目前为止他已为数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

对于技术的渴望促使李彦林不停地深造学习,这种勤奋也为他积攒下深厚的医学功力。为了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2002年9月16日至10月16日,李彦林到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参观学习1个月,并参加亚洲创伤骨科学会及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进修培训中心举办的椎体成形术工作坊学习并获证书。2003年10月13日至2004年1月13日,李彦林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进修学习3个月。2006年,李彦林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西部人才项目,并于2007年9月一2008年9月先后到美国布朗大学附属罗德岛医院及纽约大学附属关节病医院学习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外科,任职客座教授。

为了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李彦林积极主动申请并承担各种科研项目,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获得的研究项目共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干预及调节关节软骨退变的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TGF-D3和BMP-2双基因转染调控BMSCs向软骨分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仿生新材料复合基因增强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等项目。

基于以上科研项目,迄今为止李彦林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7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主编《适用骨科运动医学注射技术》,参编《组织工程基础与临床》、《干细胞理论与技术》及《临床特殊检查》3部著作。获云南省科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类三等奖2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各1项。

而除了自身的工作,李彦林还是运动医学科的一名管理者。他以身作则,不仅对科室医护人员严格要求,更用自己的率先垂范与人格魅力感染着大家。在患者的口碑中,运动医学科获得的评价是极高的。开科至今他们共收到锦旗8面,拒收红包5次,从未发生过医患纠纷和投诉,病人满意度达98.5%。全科人员每天8点整准时参加科室交班会议,值班医护分别对前一天患者的病情进行汇报并对相关病情分析讨论,科室整体诊疗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李彦林不仅关注科室人员的发展情况,在教学上他也尽心尽责,培养储备人才。他先后参加过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进修生的大课讲授及临床带教工作,积极参与昆明医学院的教学改革,课前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并融进新知识、新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开放式的临床病例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002年,李彦林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教学奖三等奖,填补了昆医附一院在该奖项上的空白。此外,留学回国后他采用双语教学及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于2007年7月获昆明医学院首届青年教(医)师“双语”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还曾获昆明医学院2008年度伍达观教育基金奖教金二等奖。

谈到未来,李彦林说,运动医学及骨科手术正在向精准化、微创化、现代化、智能化发展,他希望年轻一代的医生们能够不断学习,尽快掌握新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云南的百姓服务。

一手组建起运动医学科,一手培养起一支富于战斗力的团队。李彦林的付出正收获着回报,对于未来,他也有了更多憧憬。如今,他有了更多同行者,他们组建的“大家庭”正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破浪前行。

专家简介

李彦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布朗大学附属罗德岛医院及纽约大学附属关节病医院访问学者,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云南省第十二届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运动医学方向),云南省医学会第一届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委(北大版核心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编委(北大版核心期刊)。

第5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儿骨科;人性化护理;临床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3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8-02人性化护理,即要求就护理中以人为本,充分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为其打造舒适自在的修养环境,使其能在愉悦自由的情况下得到最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以最快的速度及最佳的精神状态恢复健康[1]。医院中治疗的幼儿患者,治疗时护理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其身体的治疗上而忽视了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在精神上的需要。且幼儿患者由于年纪较小,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也因治疗中无法充分满足自身的需求,更易导致其产生恐慌心理。所以对幼儿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对其治疗及恢复意义重大[2]。本院就探究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意义及应用价值开展了研究工作,具体情况如下: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120例小儿骨科患者为对象。其中有81例男童和39例女童,患儿年龄自4岁至14岁不等,平均年龄7.4±2.3岁。将所有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两组患儿就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可纳入统计学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采取普通临床护理与人性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护患纠纷的发生几率以及小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进行统计对比分析。观察组患儿实施人性化护理时,首先应为患者创建良好的住院环境,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亮度等。尤其是对于幼儿患者应将专门设置儿童病房,采取温馨卡通设计,以营造温馨的护理氛围;其次应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要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消除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对患儿的哭闹撒泼等情况应温柔对待,切忌急躁愤怒,以最亲切最温馨的态度对待患儿,必要时要求家长协助,劝诱患儿接受诊治;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其病情有关及护理工作的宣传教育,要求患儿家长对病情及治疗流程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护患纠纷或阻碍正常护理;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在护理和治疗时应尽可能的减少患儿痛苦,实施无痛治疗和无痛护理。

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结果数据在SPSS17.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组间差异均使用x2进行检验,且以结果p0.05表示无差异。2结果

行使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未发生纠纷,满意率为98.3%,行使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4例发生护患纠纷,几率为6.7%,满意率为8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伴随者我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日益增长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及护理工作的质量更为重视。而骨科患者常伴随较大痛苦,尤其是幼儿骨科患者,其因患儿年纪较小而承受痛苦能力较差,且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护理人员无法有效满足患儿需求,导致了患儿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在治疗时护理人员往往着重于身体治疗,忽视了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更易使其产生恐慌心理,也不易得到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故对于幼儿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特别是无痛手段的实施,对患者舒适轻松的治疗和快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3]。

在本次试验中分组分别实施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根据护理结果,治疗组患者未发生纠纷,满意率为98.3%,对照组有4例发生护患纠纷,几率为6.7%,满意率为85%,治疗组患者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后者。这是因为在人性化护理实施时,患儿得到了充分而充满温馨的照料,有效消除了患儿的紧张及恐慌情绪,护士与患者紧密接触,交流沟通,也进一步获得了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同时满足了患儿各方面的需要,更加有益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通过人性化护理的实施,更充分的降低了患儿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痛苦。上述这些都是提升患者满意率的有利因素[4]。

综上可知,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及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显著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及家长对工作的满意度,故此方法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崔晓丽.小儿骨科人性化护理体会[A].第12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61-63.

[2]田彦,郑铎,于明媛.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吉林医学,2012,22(36):8044.

第6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今天记述的一位医生,从医四十余载,成功治愈的患者不胜枚举,他就是现任济宁市中医院(三甲)骨科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众多媒体与行业公认的国内知名骨科专家,被国内广大患者誉为“骨科疑难病症患者保护神”,赢得成千上万患者信赖和爱戴的医生――张成顺。

磨砺医术 成就终身

张成顺,自1973年济宁医学院本科毕业,从事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3年之久,他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在颈胸腰椎疾患,特别是久治不愈的膝、髋骨关节炎(滑膜炎)及损伤、股骨头缺血坏死、骨不连等疑难患者治疗有上万成功案例。他在国内著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三甲+JCI认证)骨科退休后,又先后受聘于北京麦瑞骨科医院(JCI认证)微创中心,北京恒安医院骨科首席专家;今年初,当地领导安排他回到原籍“孔孟之乡”,受聘济宁市中医院骨科,入选济宁市首批知名专家,发挥他的微创技术治疗疑难骨病优势服务回报“父老乡亲”。如今,应用微创高科技技术在故乡“已结硕果”,同时也为外省市的膝髋骨关节炎(滑膜炎)颈腰椎“疑难病症”患者全方位服务,可谓“硕果累累”。

近5年来,张成顺教授受聘北京两家知名医院骨科,他与国内众多顶端级专家共事,开阔了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在颈腰椎、膝髋踝骨关节病治疗从开放手术转向微创技术研究和实际应用,微创高科技技术成果在“北京开花”,领先利用最新高科技技术:实现了利用膝关节镜、椎间孔镜、椎间盘镜等微创技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He-Ne激光针刀+中药离子透入、超氧+联靶、等离子射频、宝石激光等,成功代替了痛苦大,出血多,风险高,恢复慢的开放性手术,为众多疑难骨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价值”技术成果央视华人频道访谈录上下集,于2015年10月已经在CCTV、CNTV、凤凰网电视等媒体推广普及,绽放“徇丽光彩”。

张教授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而且理论成果丰硕,他曾主持多项科学攻关研究,并先后6次获政府科委科技进步奖;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其中多篇获中青年优秀论文奖、均为第一名次;主编著作3部、参编2部;他还被济南《当代健康》、沈阳《卫生生活》等重要报纸聘为特约撰稿人;同时他的搜狐“骨科专家”博客位列(三甲)医院名博6年,入驻国家科技成果网5年。鉴于他在医疗行业的卓著成绩,先后被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他还被兰州《健康周刊》报纸“建国六十年大庆专访”誉为“患者信得过的好医生”。

悲悯患者 着手成春

谈及自己43年的从医之路,张教授颇为感慨地说:骨科医生的成长需要时间岁月的磨励,数十个春秋的骨科临床工作,让他深深地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身负广大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重托,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疏忽。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骨科专家,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外科功底,更需要有良好的“医德修养”,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患者需要。

张教授回忆说:去年2月曾经有一名广东省李XX女性中年患者,她在当地诊断患双侧膝骨关节炎滑膜炎,在当地进行了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手术后6个月恢复缓慢;李XX膝P节疾患使她痛苦不堪,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只能扶拐步行,她的双腿坡行明显加重;曾经多方求医,但不同医院治疗方案不同,而迟迟未能治愈。

这位远在广州李XX患者,于去年11月经网上找到张成顺教授。他耐心细致地寻问了病情和在当地的治疗情况,然后给她做了MRI和其它检查,诊断为:膝骨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收住院又给患者做了系统检查,张教授亲自为李XX做了膝关节超氧+射频微创介入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痛苦小,既安全又可靠,最重要的是的确有效,及时减轻了她的痛苦。在张教授的悉心治疗下,最终,该患者的膝骨关节病情得到了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临床治愈的目的,出院时已弃拐行走。患者找回了当年的自信,事后患者对张教授感激不尽,感谢给了她第二次能够站起来自然行走的机会;张教授也很欣慰,深深地感到医生使命的光荣和神圣。患者还非常感谢的是,张成顺教授在患者出院后,还经常电话询问,指导患者病情康复和保养方法。

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省西充市的罗XX在北京打拼多年,身体一直很好,但在2009年,由于积劳成疾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当时他只有35岁,正值壮年。他在京经过几家医院的治疗后,病情没有好转,就这样他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到家乡“休养生息”,人生也从此陷入了低谷。患病几年来,每日他全身的骨头与关节都钻心地疼,最严重时,他躺在床上连翻身、起身都非常困难。几年来在疾病的折磨下,他的病情已发展到脊背弯曲、颈部、四肢关节僵硬疼痛、双腿无法正常行走的情形。

后来,罗XX看到跟他患有同样疾病的人经过治疗竟然可以正常行走,他又燃起了希望。

2014年4月,罗XX带着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有限资金,慕名找到了张教授。张教授耐心认真地听他叙述病史、治疗经过、治疗效果等,又全面仔细地为他做了检查,认真地阅读了他多年来看病的资料。在明确诊断后,张教授向罗XX全面介绍了医院治疗“强直性性脊柱炎”的方法和程序。在罗XX住院治疗期间,张教授常常抽空去病房看他,成了“忘年交朋友”,跟他交流,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罗XX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最后能下床走路了,他的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这位患者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发表数万字文章,详细介绍他经张教授治病全部过程,感谢的言词涵盖其中。文章在互联网上得到迅速传播。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每治愈一位患者,便交一个朋友,每位患者都有动人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张教授说,只要身体健康允许,当医生的只要不倒下,他就会一直工作在一线,用自己毕生的经验技术来拯救服务更多的患者,不能愧对医生职业使命的人生。

医德广厚 传道不已

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张教授说:当医生不应该有骄傲的资本及留下遗憾,他认为能当医生是“上帝赐予”的职业使命;医生的经验技术是建立在患者疾病痛苦之上,才能够让他医术长进;通常人们认为患者应该感谢医生,而张教授他认为,医生应该感谢患者的信任爱戴和理解。而要想成为一个受人们爱戴的好医生,不能满足你是什么大学毕业?还有你是什么研究生学位?从医一生不是“索取多少”,而是要有“奉献精神”;现在国内各级医院不同技术职称专业人员,国家政策给予的薪金报酬应该说符合国情,额外索取之风应该得到逐步纠正。当医生还要有“抛家舍业”的精神,张教授自己便有数年多次到国内外著名医院研修的阅历途径。他认为,真正人民信任的好医生,只要从医不终止,便需要一直勤奋学习,不断摄取新知识,“学无止境”,自己学到的国内外新知识还要善于研究,成功后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使自己的职业“不辱使命”,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病情患者的需求。

鉴于张教授的威望和他在不同医院漫长的“执医生涯”,临床“传帮带”培养的年轻人及进修医生有数百名,分别有的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地方省内知名专家。不仅他工作过医院医生向他请教,一旦有机会院外同行也时常跟他们共同交流,对此他都尽力提供帮助,毫不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技术。

第7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发生肺部、脑部栓塞威胁生命。 近30年来,此病在我国已引起广泛关注。国外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网(IVCF)植入术实验性研究,近几年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国内也有陆续报道,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网植入不仅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致死性肺栓塞,而且能旋磨栓子保持下腔静脉通畅,可使肺栓塞发生率由60%~70%下降至0.9%~5%。对下肢骨折后制动并产生下肢血栓的患者手术前的使用意义重大,故配合植入滤网术的护理也尤为重要。

1深静脉滤网手术的安全性

陈铖[1]等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分析》中得到数据并跟踪随访,12例患者在10年间11例治愈,1例其他部位复发。论文好网护理学论文刘宏伟[2]等在《经皮植入下腔静脉滤网的临床应用中》再次得到相同的结果,30例由不同方向、不同部位、不同材料的滤网植入术后,随访30个月后滤网均无移位。赵刘军[3]等亦在《下腔静脉滤网在骨科复杂创伤中的初步应用》中得到结论,下腔静脉滤网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提高骨折手术的安全性。杜小丽[4]在她的文章中指出,即使由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在滤网植入术以后配合好相应的护理和宣教仍可使原有的栓塞症状好转,并无并发症的再发生。王晓云[5]在11例手术的研究中发现,均未因植入滤网而发生手术严重并发症,成功率100.00%,95%可信区间为71.51%~100%,并且随访12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但是楼新江[6]在行56例滤网保护下取栓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无一例发生肺栓塞,13例在随访期内有髂静脉栓塞,但周边血流信号和侧肢开发,进一步溶栓治疗后好转,其中仅1例在术后3个月介入行髂总静脉支架成形治愈,应引以为训。故丁强[7]在他的文章中指出滤网为一异物,在操作时或者操作后均可能发生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术后的护理

2.1术后的与饮食

2.1.1植入滤网术后根据麻醉的方式选择平卧时间,一般是给予局麻,平卧,不必去枕,股静脉穿刺点给予加压包扎,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4~6h,以利于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保持血流通畅,防止血栓发生。蔡莉莉[8]文章指出次日可使用下肢空气波压治疗仪,每天2次,患肢进行间隙性气囊压迫,产生振动性的小腿充气来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可使静脉完全排空、保护瓣膜功能。加快下肢的纤维蛋白的溶解。没有以上条件的话,自行下肢的主动被动床上运动,如足背屈、膝关节屈伸、抬腿等活动。

2.1.2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清淡饮食,补充蛋白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避免食用含有维生素K类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花生、芝麻、菠菜、白菜、花菜,并且戒烟。

2.2压迫止血的方法和时间局部压迫穿刺点4~6h,宽胶带加压压迫,传统可用沙袋。必要时使用的压迫止血器,刘军翔[9]等人在试验中得到结论,压迫器的优势在于操作时间明显低于人压迫组和更换组的操作时间,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确保了压迫质量。李强[10]文章指出压迫器使用明显缩短了压迫止血时间及患者卧床时间,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各种侵入性的止血器使用要求过高,价格较贵,一次性使用不利于环保,普及使用还需要进行探讨。王云霞[11]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滤网植入术后护理》中指出,穿刺处给予敷料包扎并且每日更换可以预防感染。

2.3抗凝药物的使用安全溶栓效果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发病第7天血栓开始机化,一旦完全机化,溶栓药物则很难发挥效果,因此治疗时间越早越好[12]。王振全[13]的《经患肢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86例》文中指出,实验组患肢末梢使用输液泵持续溶栓药物治疗,药物可通过各交通支进入腘静脉以到达深静脉血栓部位,论文好网护理学论文增加了患肢深静脉腔内单位时间内的有效药物浓度,并且与血栓接触前不经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减少药物在体内灭活及到达血栓前分解,血栓局部的有效浓度不至于降低,用量比全身用量小,对血液纤融影响小,溶栓效果优于上肢全身给药。患肢注射不建议使用留置针, 有研究表明,静脉炎下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肢,其可能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有关。但也有研究表明,远端(踝部、手背)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高于近端(腕部、肘部以上),可能与远端血液回流速度不如近端血液回流速度快有关。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静脉内膜的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治疗过程中运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凝)皮下注射,每日2次,并加强抗生素与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口服华法林等。黄志玉[14]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中通过数据表明,若穿刺点出血过多可减少抗凝药物,重新加压包扎,延长沙袋压迫时间。陈铖[1]在文章中指出,治疗上既要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又要溶栓、抗凝、防止栓子脱落,治疗上矛盾重重,任何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致死性的严重后果,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观察好出血和出血倾向,及时提供凝血数值信息,在溶栓抗凝和止血之间寻求平衡,将相互影响控制到最低,提倡治疗安全和护理安全为第一。

3深静脉滤网术后的异常观察

3.1肺栓塞的观察肺栓塞是DVT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发生。下肢骨折的患者久卧在床,创伤导致的深静脉血栓,考虑是骨折处制动固定,活动受限,骨折端局部淤血肿胀,骨折端压迫静脉、静脉壁损伤等多因素影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护理过程中要告知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若有疑似肺栓塞的症状时,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若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喘憋、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氧饱和下降等肺栓塞的表现,应及时给患者高流量吸氧,并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治疗。

3.2出血观察有无出血和出血倾向,特别警惕胃肠道和颅内出血。李敏[15]在收集的数据中提到78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滤网术后的患者有6例发生出血,占到总数的7.69%,立即给予止血,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复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2天后出血停止,表现为无牙龈出血或穿刺点出血。有穿刺点出血,可压迫止血。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严重大出血应终止溶栓、输血或血浆。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方可再次行骨科手术。

3.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在溶栓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肿胀、疼痛程度,包括肤色,皮纹皱着,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但要与骨折手术后患肢的肿胀予以区分。每天3次测量足、踝、小腿中部、膝、大腿中部及大腿根部周径,并做记录,论文好网护理学论文抬高患肢20°~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李敏[15]发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在术后半月至数年,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化,重者局部溃疡,影响生活质量。笔者还观察到10例发生症状的患者不同程度地未按照医嘱穿弹力袜,口服溶栓药物。笔者认为,做好出院宣教和患者的医从性非常重要。

3.4再栓塞下腔静脉滤器阻塞被认为是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的一种并发症。但作为滤过作用,目的是捕捉飘向肺动脉的栓子,以防止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过滤器表明上阻塞是不好的,但是达到了作为滤器的目的,部分阻塞无临床意义,完全阻塞可出现下腔静脉综合征。术后其他部位栓塞,陈铖[16]在文章中表明6例植入下腔静脉滤网的患者其中有1例出院后发生其他部位的再栓塞,是因为没有坚持服药而造成。护士在术后和出院前指导正确用药、定期查血象和自我观察尤为重要。

4结论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下肢骨折制动的特殊性增加了发病的机会。经统计,普外科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可见发生率高,危险性大。笔者认为滤网植入的安全性已有成效,加上医技的支持、护理观察和宣教、病人的医从性,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陈铖,曾跃林,谭平,等.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分析.中华创伤骨折杂志,2006,8(11):1086-1087.

[2] 刘宏伟,任伟新,陈彩珍,等.经皮植入下腔静脉滤网的临床应用.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45-47.

[3] 赵刘军,徐荣明,应启沵,等.下腔静脉滤网在骨科复杂创伤中的初步应用.实用骨科杂志,2007,13(10):594-595.

[4] 杜小丽.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并发急性肺梗死3例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657-5658.

第8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关键词】关节镜;外科手术;关节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68―01

前沿

关节镜外科是利用关节镜设备,对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体骨关节病损伤,进行针对性治的一门新兴学科[1,2]。关节镜技术最初起源于 20 世纪初,起源地点为日本,于20世纪70 年代之后美国等其他国家得到一定的发展,中国最初引进关节镜技术是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逐步开展其临床应用。近十年来,在关节内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中,关节镜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临床采用关节镜能对关节内结构进行全面清晰观察,不仅比切开手术更加精准,而且可以得到直接观察、治疗许多关节内的结构以及病变。所以有人将关节镜技术称之为20 世纪骨科领域的三大重要进展技术之一(与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相提并论)。关节镜技术成为关节外科的重要组成成分,充分体现了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伴随医学知识的发展与进步、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关节镜手术以绝对的优势被众多的医生及病人所接受,部分医院聘请了专门的关节镜医师,部分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关节镜诊疗中心,至今为止关节镜手术获得迅猛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本论文就膝关节镜外科与肩关节镜外科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 膝关节镜外科

关节镜运用在膝关节创伤和疾病中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其基础与临床研究也非常充分[3,4]。日本 Kenji Takagi于1918年最早应用膀胱镜对尸体的膝关节进行了观察,次年他用 常为7.3 mm膀胱镜对膝关节结核进行了检查。之后西方学者 Eugen Burcher利用腹腔镜(品牌为Jacobaeu)进行了膝关节的检查,MasakiWatanabe(Takagi 的学生),又发展了关节镜理论,对操作器械和技术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于完成首例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手术的完成为1962年。Ikeuchi、Takeda、Watanabe和Takagi等用单处、多处穿刺或者三角定位技术进行膝关节镜手术,在关节镜直接观察下,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手术:游离体摘除、关节内烧灼、半月板部分切除、滑膜活检以及外侧盘状半月板全切除等(自1971 年以来)。我国于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孙材江、翟桂华教授等相继引进了关节镜设备,检查膝关节病损,使我国骨科界一些医生有一定认识[5,6]。关节镜设备条件不断发展,这使手术更加快捷、准确、诊治,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为常见的膝部损伤,而合并后交叉韧带的损伤以及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也有日益增强的趋势。因为膝关节镜在膝关节韧带等一些列损伤中的应用,不仅使诊断准确率得以提高,而且使治疗水平有更大跨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最多见的运动创伤,对半月板功能及血供、修复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修复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半月板损伤靠近关节囊边缘的“红区”血运良好,可以在关节镜下进行缝合,半月板的保留减少了膝关节退行性变的可能。 对不能修复的半月板损伤,可在关节镜下行部分切除,保留稳定的部分,这样亦可最大限度延缓膝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生。李彦林教授的带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远动医学及关节镜组,相继成功开展了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盘状软骨损伤的切除及盘状软骨成形和修复等手术。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运动损伤。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是当今关节镜外科的研究重点。 业已证实,损伤韧带早期重建可避免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继发损伤。 关于重建材料和重建方法研究较多,早期以自体骨-髌腱(中 1/3)-骨为修复材料,近年来更多学者采用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膝关节镜手术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创伤、降低了住院时间,而且在在最大程度上最精准地还原患者的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上优于传统治疗技术,目前关节镜微创下行膝关节腔内结构损伤成为骨科医生的首选。

2 肩关节镜外科

1931年 Burman 率先尝试过肩关节镜(在尸体观察的基础上),但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当年肩关节镜一直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近二十年来,在肩关节创伤和疾病中的应用中,关节镜技术更是当前热点。 关节镜的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肩关节疾病的诊断正确率,还可以进行镜下的治疗手术,当下普遍的肩关节运动创伤均可在关节镜下治疗。在 15 年前,人们开始逐步把重点放到肩关节上面来,由于肩关节的解剖地位比较特殊,如不能上止血带,而且邻近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因此,其手术方法及原则异于膝关节镜。肩关节手术时,在关节镜下用锚钉缝合技术进行固定修复,这样可以不损伤肩关节周围解剖结构,既恢复快效果又好:肩袖损伤能在关节镜下诊断以及修复;松解粘连挛缩的关节囊;肩关节镜下手术能保持肩关节原有的解剖生理结构,所以肩关节镜技术已经成为肩关节疾患最佳诊治方法,常见的肩关节手术有:肩关节不稳 (盂唇裂伤)的修补缝合、肩峰撞击的成型手术、肩关节肩袖损伤的镜下修补等都能通过肩关节镜手术顺利完成。

总结

关节镜手术如其它内镜手术一样,不需要大范围地将关节暴露,自然创伤比切开手术要小、出血少、痛苦更小,而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可以较早下地活动,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相应地也降低了住院费用,特别是降低了女性患者对术后遗留瘢痕的恐惧(很小的切口),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手术治疗除此之外,因为住院时间短,不仅可以解决许多中青年患者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治疗的困难,而且可以利用国庆节等长假接受治疗,过一个康复假期。关节镜的适用范围很广,髋、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甚至指关节都可以做关节镜手术,但是这些关节都是以膝关节镜手术和肩关节镜手术为基础的。它既可以用来医疗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它既可以治疗关节炎等一系列慢性病,也可以治疗骨折等一系列急性创伤。伴随着关节镜外科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专用手术器械的研究与开发,相信不久以来,关节镜技术一定慢慢走向成熟,所开展的手术范围也不断增大,并被更多的骨科医生及普遍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李彦林. 关节镜外科进展[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05:1-3.

[2] 王立德.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9:1447-1448.

[3] 2010肩、膝关节镜外科专题研讨会暨关节镜技术培训班会议纪要[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0,02:158.

[4] 第十届国际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论坛(杭州)暨2013华东地区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年会[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01:23.

第9篇: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有本质区别。相对于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是一种宏观教育、基础教育,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微观教育、精尖教育。在研究生培养的前期理论学习阶段,课程设置绝大多数是经典基础理论的传授,而关于思维转变方面的课程则鲜能见到。而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刚刚完成由本科生教育,因此思维转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3]。难以想象没有目的、方向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工作。这就要求负责研究生教学的老师反复强调、不断灌输,甚至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变。

    2.英语水平的实用性培养

    英语是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是国际学术交流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体现在能够阅读英文资料、进行流利的口语学术交流、熟练准确地进行中-英文翻译[4]。不可否认,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四、六级考试教育,与真正的学以致用相去甚远。虽然目前我们不能改变国家大的教育环境,但对本校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的实用性方面我们鼓励在研究方向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多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国外相关文献,要做到逐字翻译和大意翻译,同时要求他们进行综述写作,最好在较权威杂志发表。其次在研究后期,我们鼓励学生向国外杂志投稿,让国外的专家“免费”评价学生的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和科研结论,同时让母语是英语的专家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我们鼓励学生进行雅司考试或参加校英语之角,充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3.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目前,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研究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如研究生开题查新、课题设计、研究记录、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都需要计算机操作;并从刚开始的简单文字处理发展到各个方面,特别是进行网络浏览,查阅最新动态,撰写文章。因此,计算机课程被我们列为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综述王根林1王娟2杨惠林1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供应科

    4.重点基础课程的选择

    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只有1年时间,同时还要完成思维转变及英语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所以基础课程的选择要有重点,可以根据研究方向来定,强调学以致用[5]。打破机械、僵硬的学分制度。除了导师要求的必修课程以外,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论文的发表情况酌情修改学分要求。

    5.课题立项的预筛选

    研究生课题的立项一定要经过诸多专家的评审。专家的组成要包含非本系统的一定数量的专家,尽可能实行匿名制。同时一定要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专家参与,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进行论证。

    6.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目前有一种现象,就是临床课题很少有人问津。其原因往往与难以选题、实验周期长、不定因素多、临床论文“水平低”有关[6]。因此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基础课题或基础-临床相混的课题。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临床学生要去做基础实验。对此,我们鼓励临床学生参与实验,但不鼓励他们亲手操作。因为他们亲自操作的结果往往是实验数据受到影响、失败次数增加、资金浪费严重,更重要的是毕业后这些技能多无用武之地。

    7.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临床人才,而且众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在于此。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临床技能成为需要要迫切解决的问题[6]。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建立严格的研究生科室轮换制度,让他们对基本的临床特点、要求、技能有所体会,并建立严格的会考制度,使他们掌握牢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医院等级分类标准,对研究生应该掌握的本专业的临床技能重点培养、监控、考核,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诊治水平。

    8.严格研究生论文审校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研究生的论文有泛滥之嫌,更有甚者弄虚作假,害己害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面子”、“人情”作怪。明明知道论文不合格,但考虑到学生导师的“面子”问题,总还是要过的,不然的话,自己的学生到时候也不好说话。因此,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和事佬们往往是被邀请的审校委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实行答辩委员会与审校委员匿名制,也就是双盲法。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但有一次补救的机会。审校委员分别就论文的立体、观点、方法、数据、结论和书写等方面进行审校,这基本上保证了论文的真实性。

    9.严格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

    答辩制度的建立关键是答辩委员的任命。应采用匿名制、跨地区、跨学科聘请专家,无记名投票,教学部汇总的方法。另外,要建立复查制度,实行一票否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