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圆明园的毁灭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课件

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第2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73-01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1.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2.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进。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2.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3.1学生主动性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3.2教师讲授模式改进的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3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一)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二)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

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三)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第4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一.巧用CAI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产生学好某种知识的稳定倾向。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新颖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上课开始,播放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副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课题图,只见有着辉煌建筑的背景图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七个大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腾起汹汹烈火,大火燃烧着圆明园,更燃烧着学生们的心灵,目睹此景,学生们禁不住发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烈火燃烧?是谁点燃的烈火?一连串的问题由然而生,学生学习兴趣陡然高涨;又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前,间隔播放CAI课件:狼低沉的吼叫着走向小溪边,小羊边咩咩地叫着边在小溪边喝水,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都在奇怪:狼和小羊怎么会走到一起来呢?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学生急于知道课文的内容,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本进行阅读,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甚佳。教师声情并茂地以故事导入,配上生动形象的CAI课件,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巧用CAI课件,突破教材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情,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重难点,再加上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也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CAI课件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CAI课件,观其境,闻其声,才能生其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巧用CAI课件,展示了战士在只剩下铁链的险上加险的泸定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动人场面,下面是波涛汹涌的江河,上面是只有五根铁链的所谓“桥”,对面是敌人密集的炮火,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飞夺”……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对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叶圣陶先生写的很细致很形象,但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读再多遍的书,总是理解不透。为此,教师适时出示CAI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具体爬的过程,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然后细丝的夹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并且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学生欣赏完此课件后,再读读书,议一议、演一演,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根据课文重难点,巧设课件,展示其过程,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临其境,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不仅降低了坡度,而且有利于学生把握。

三.巧用CAI课件,拓宽学生思维

第5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一、定基调,渗透“文化意识”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从而渗透“文化意识”。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笔者先是通过课件播放一些昔日圆明园的风光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充分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看完后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于是,笔者让学生走进文本,从文中找出描写昔日圆明园辉煌的语句,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这样的句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样的美景令学生叹为观止,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深深地体会到圆明园的辉煌历史文化。当学生沉浸在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时,笔者突然话锋一转:“令人痛惜的是,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让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烧得一干二净。”这时,笔者又利用课件播放的视频,学生看到极具文化内涵的圆明园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瞬间化为灰烬,脸上的笑容骤然间凝固,甚至有的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无不对英法联军产生了痛恨之情,对圆明园的毁灭心痛至极。当笔者让学生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时,学生怒由心生,纷纷慷慨陈词。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不够深刻。于是,笔者又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边朗读边画出描写圆明园毁灭的句子,细致品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什么。可以说,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也油然而生对优秀民族文化被毁灭的痛惜之情,“文化意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二、扣主线,推进“文化意识”

中国的艺术文化历史悠久,各具特色,如京剧、藏戏、川剧、南音等都有各自的艺术样式。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陌生,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艺术文化的渗透,让中国的艺术文化代代相传,从而丰厚语文教学。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藏戏》一课,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藏戏的文化魅力。根据教学重点,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主线:首先,从中国的国粹———京剧入手,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国粹曼妙,从而引出比京剧还早400多年的“藏文化”———藏戏;其次,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藏戏的魅力,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走进藏戏,并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样写出其民俗特点的;再次,拓展延伸,感受本地传统剧种———南音的魅力,并在课堂上轻声哼唱几句南音,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从问“戏”走向叹“藏文化”之流失,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紧扣“民俗文化”这一主线展开教学,既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增进了对藏戏的民俗知识的理解,还让学生对当地的“南音”艺术文化有所了解,从而有效地推进“文化意识”。

三、用对比,呈现“文化意识”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呈现这方面的“文化意识”,让节日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田。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春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采取国内外节日对比的形式,展开教学。上课伊始,笔者先从学生熟悉的外国节日———圣诞节入手,让他们想一想这一天人们在做什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圣诞节可以分享、感受快乐。接着,笔者出示开斋节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穆斯林的磨炼意志和远离罪恶。最后,又出示了巴西狂欢节上的桑巴舞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节日体现了各地的文化,体现了自国的“文化意识”。当学生对外国节日文化惊叹不已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传统节日,其内涵更加深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很快就说出了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一些传统节日,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这时,笔者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人们是怎样度过的,有哪些习俗,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对比教学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内涵感受更深,“文化意识”自然呈现在学生心中了。

四、归本位,拓展“文化意识”

第6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运用

随着远程教育在西部地区的广泛实施,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走进学校,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农村学校获取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广大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的学生一样,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促使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发展。并逐步打破了教师凭一本教材、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的传教法。从而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念,在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当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并用时,更能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故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图象来表述知识点,不仅直观,而且生动。例如,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利用课件出示一只动画小壁虎从墙角慢慢地爬出来。生动的画面,有趣的音乐,加上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能吸引到课堂上来,并将他们引入到小壁虎借尾巴的情境中去,学生们很快入情入境。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愿望,引起了他们好奇的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学懂、学会,而这又决定了对重点、难点的把和突破,在传统的教学中,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对一些远离生活实际的抽象内容很难理解和掌握。即使学生当时记住了,也是囫囵吞枣,过一段时间又忘到久霄云外去了,多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儿童所接受。”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圆明园的图片,圆明园宫殿的辉煌、建筑的巧妙、布局的精巧、珍宝的奇异深深地吸引注学生,学生也仿佛身临其境,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尽情欣赏,留恋其间,从而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自豪。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老师又播放英法联军的片断,学生从录象片看见了英法联军肆意、掠夺、抢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场面时,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无比的愤恨,同时深深地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这时教师出示本课重点: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作者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过去,突出了它的雄伟壮观和收藏的大量奇珍异宝,而正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三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能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课文的重难点也在多媒体的演示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开发信息化手段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把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地调动起来,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我要学生的冲动,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让他们自主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认识活动中去。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出秋天金灿灿、黄橙橙的画面,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季节,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想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通过观察,融情于景,在美景中体会劳动创造美,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的美丽的秋天的图画。将学生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辛勤劳动与丰收相联系,将现实中的景色和课文中的丰收美景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丰收的景象来源于哪里?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强烈的探究精神都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突破难点;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当今教育技术的热点问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给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持;运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寇彦敏

[2]《远教资源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与尝试》余显文,周伦凯.《信息技术教育》

第7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一、填补文中字里行间留下的空白

辞藻的华丽、文笔的流畅是有限的,想象则是无限的,因此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文章的精炼,为了留给读者更多遐想,往往会在字里行间留下许多空白。或描述到某一境界就不再做细细铺展,或对文中人物的某一言行不究其动机,或叙述到精彩之处便戛然而止。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想象,恰当地把空白填补,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充实、深切的体验。

如《赤壁之战》中黄盖提议火烧曹船后有这么有一段: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至于怎么办?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简洁,引人入胜。学习时,引导学生想象、讨论、交流,具体说说这个计策是什么,再看是否与文中描述一致。经此一举,学生兴趣倍增,教室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填补文中收尾处留下的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在结尾处还留有余味。学生读完了课文,但思维过程还在继续纵深推进,可谓“言尽意存”。教师若能抓住这种机会,让学生填补收尾处的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情感有延续的空间,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如《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再让他们续写结尾,内容情真意切,读来令人感动。

三、填补文中内容留下的空白

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让孩子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读后交流,通过追问了解学生的动机。如:

我还想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大。(为什么你还想知道这一点?)

我还想知道英法联军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到哪里去了。(教师导语:是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难道就没人把守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老师这里有篇短文,是课下整理出来的。它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部分问题。接着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孩子默读《圆明园之最》。

1.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5200多亩,方圆20多里,范围相当于640多个足球场的大小。

2.圆明园是世界上建筑景观最多的皇家园林。全园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宫殿楼阁140多座,桥廊、水榭、亭台、馆轩等更是难以历数。

3.圆明园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兼有中西风格的皇家园林。它继承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全部神韵,也吸收了西方建筑艺术的优秀精华。

第8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1 优化低年级拼音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能把学生带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在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心目中,汉语拼音教学是抽象和枯燥的,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辅助拼音教学,从而使拼音教学变得充满童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如在新教材中,每课拼音教学中都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帮助学生认读音节。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拖着唱腔认读拼音,这是一个需要即刻纠正的现象,因而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设计了一组“小狗拉车”的动画:小狗一边跑一边叫,每一次叫声都跳出一个声母;车中拉着拼音韵母,小狗回头每叫一声,声母就撞到车上的韵母,声母和韵母就自然拼读在一起。课件还使用声音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拉车时注意声母的速度要快,韵母的速度要慢。

由于画面生动,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他们显得兴趣盎然。笔者趁机说:同学们,我们要从中找到这个规律,猜猜看,谁能说出这中间有什么规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最后笔者总结出“前音轻而短、后音重,声母韵母相拼读”的拼读规则,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拼音、享受拼音。实践得知,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声音动画环境下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师从枯燥的教学环境中解脱出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2 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效率

多识字应该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利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效率。许多小学生在第一次识字时不但写得东倒西歪,而且笔顺笔划经常写错。如果经常按照错误的笔划书写,以后很难纠正。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慢慢讲解书写笔画,并让学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在田字格中书写,由于大屏幕显示的字体大而清晰,学生往往识记得快,丰富了识字的学习形式。

3 创设高效率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适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既能节约时间又提高了朗读效率,克服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比如在教学《珍贵的礼物》一课中,笔者结合教师节即将来临,学生为老师送上节日的礼物为情境,上课时运用多媒体音乐播放软件,通过液晶投影仪播放有背景音乐的精美贺卡让学生欣赏,把歌曲《生日快乐》中的“祝你生日快乐”一段音乐轻轻播放,学生在音画结合的优美旋律中阅读课文,激起无限情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启发学生:除了生日祝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祝福可以送给任何你想送给的亲人、朋友等,现在请你们一个个表达出自己的心愿。他们有的就想给爸爸妈妈送祝福,有的想给最亲密的朋友送祝福……一节课不知不觉结束了,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4 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使学生从内心里产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如在上《夏天的夜晚》时,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导入处,笔者创设了一种模拟情境,用幻灯片导出了一幅夜晚的图片:深邃幽暗的天空,繁星闪烁,远处传来几声蛙鸣,学生好像深夜站草原上,抬头仰望天上的繁星,等待着发现夏夜天空的秘密。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夏夜的蓝天都有什么?大自然中哪些动植物还在活动?万物在黑夜中都有什么秘密需要人类探索?等等。如果让他们说,会显得很空洞,但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就让学生编故事,每人说一个故事,有的学生会说很多,有的学生只是几句话。说故事更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圆明园的毁灭课件范文

教师的板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板书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 忌书写错误

正确是教师板书的第一要求。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在板书时一定要认真,千万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也许有时会因为教师的错误而让学生错误一辈子。语文教师在板书时不仅要做到不写错别字,而且在书写时还要考虑书写笔顺。教师对于自己没有完全把握的字要多查资料,多向别人请教。一个教师如果经常在板书时写错别字,我想他的形象将会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以至于他教的学生也将会错字连篇。

二、 忌随意潦草

美观、工整是教师板书的第二要求。很多教师在板书时随意性很大,讲到什么就板书什么,书写也很潦草。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作业时书写工整、不涂改,却很少要求自己做到。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书写习惯绝大多数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任教教师的书写影响而形成的,教师随意潦草的板书必将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教师的板书应该像一幅既工整又美丽的画,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带来美感。因此,教师在板书前一定要考虑版面的整体布局、板书时的色彩搭配、字体的大小等方面。

三、 忌杂而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