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十四孝全部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都说读《出师表》不感动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初始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便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李密为报祖母的养育之恩,宁愿赌上自己的生命,放弃达官显贵的机会。这是因为他的一片质朴感人的孝顺之情终使晋武帝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了奴婢两人。与此同时,他亦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承诺,生愿以生命奉献,死亦要结草图报。又怎能说他没有做到忠孝两全呢?
乌鸦尚且知道反哺,羔羊懂得跪乳。二十四孝更是众人皆知的孝道故事,但真正做到孝的又有几个?当然,生于现代的我们再没必要去“负米养亲”“卧冰求鲤”了。但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孝了吗?我们给父母的是什么?伤心,难过,孤独,寂寞?我们应该给父母的是什么?我想,作为学生,我们唯一能给父母的回报便是努力拼搏,学有所成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他们适时的关怀与陪伴。若是作为一位成年人,孝的意义应该多在于陪伴了吧!现在有多少“空巢老人”在家独自落泪,因为他们没有了亲情,没有了子女的关心。有人说,我给了他们花不完的钱!那么,难道说,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是这五个字可以偿还的吗?
马克.吐温曾说:“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金钱。”父母给我们的是他们所持有的一切。不论他们贫穷或富贵,他们都有一颗相同的满含爱的心。而这颗心,他们完完整整地给了你,他们用尽生命去爱你。也许友情和爱情随着时间的奔走而褪色,但亲情永远不会。当时间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就算皱纹爬上了他们的脸颊,这份爱也不会变。
意大利的亚米契斯说:“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显赫,无论他多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无论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成功或失败,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源。参天大树忘不了根须,浩瀚江河忘不了源头,我们又怎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呢?
还记得2013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吗?为照顾老年痴呆的母亲每天用一根布条绑在自己身上,骑电车行驶30多公里去学校上课吗?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他用自身的朴实为所有学生及整个社会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课。有一天,妈妈会离开我们,但母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肩膀上一代代传承。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从小学生步入校门的第一天起,班主任就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他们信任班主任,尊重班主任,班主任在他们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心灵就像一泓清水,就像一轮明月纯洁无瑕,周围重要的人和环境的熏陶,往往直接影响着他们成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极强,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形象仪表都无不影响着小学生,因此,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处处严以律己,作出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建立良好的品德。如果我们班主任都能做到以德为本,力行道德,就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带动起全部学生,使整个校园形成追求道德,崇尚道德的良好风尚,如此,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多种形式,寓教于乐
我们班主任要尽可能地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儿童特点的德育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快乐中受到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争当班级的“文明之星”活动,“文明之星”的评选标准要明确:包括遵守纪律方面、礼貌方面、言谈举止、仪表方面等等,通过这个活动的激励,使小学生自觉形成做好人好事,讲礼貌、讲文明等的行为。再如,利用校园网络举办“最美的少年”评选活动,评选活动要充分体现出对德育要求的分量,活动中,班主任要组织好对好人好事的表扬,对校园各种先进事迹的宣传,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那些不道德的行为,班主任要给予及时的批评,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使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积极地做好自我教育,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
三、抓住根本,学会感恩
我们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从小都被浓浓的爱所包围着,呵护着。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渐渐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因此,我们班主任在小学生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从小就要培养他们拥有一颗至诚的感恩之心,这样他们才会拥有快乐的人生和美好的未来,正如《感恩一切》这首歌中唱的一样:“……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亲爱的老师,教会我成长;感恩帮助过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
我们班主任首先要教育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要通过给学生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抓好道德的根本。可以通过给父母洗脚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激发学生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决心。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培养学生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感恩一切的思想,生活在一个相互感恩的世界的人必将是幸福的,社会也一定是和谐美好的。
四、全面了解、因材施教
说起胡广福,父母从小宠着,染上了乱花钱的恶习,后来又迷恋上了网吧,为了能经常泡在网吧里,他把她妈妈费了一天的力气打下的小枣舍不吃到集市上卖的三十元钱偷出来寄存在老板那里,可以随到随用。他的母亲在网吧里找到他之时,因为着急、生气加上长时间的奔波,当时鼻孔里淌出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事后他仍然持续不断的偷钱,后来发展到夜不归宿……
学生二:赵希浩
母亲在他出生后几个月病逝,他的爸爸怜惜他从小就没娘,宠着惯着,后来染上了打架斗殴的恶习,后来偷来他爸爸的手机,在上课时给同学发短信,我请来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从工地上赶来的,穿的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泥浆。当我把他送出校门时,我看见他单薄的身体在初春的轻寒中瑟瑟发抖。
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两位同学对此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这些孩子怎么啦?我觉得是缺少一颗感恩的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以班级为阵地,奏响了“学会感恩、唤醒责任、倡导奉献”的的主旋律。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培植学生的感恩思想,把感恩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我开展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
1.阅读经典故事,记录感恩心得。
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二十四孝故事,利用课前几分钟,每天讲一个故事,比如卧冰求、苦竹生笋、尝粪忧心等等,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仅是外国人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的历史源远流长。
2.观看感恩影片,接受感恩熏陶。
与学生一起,观看感动中国节目。收看完毕,我及时点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什么能感动十三亿人?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懂得感恩的人。田世国捐肾救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内涵;徐本禹离开城市的繁华,选择了穷乡僻壤的大山。晚上每名学生都写了观后感,感恩的思想从学生的笔端流泻而出!
3.算算亲情帐。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算一算,每天花多少钱?每周花多少?每月又花多少?每年是多少?我说:“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花费的钱有多少呢?你长得多高,五元的人民币就能排多高。”当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我紧接着对学生说:“不信吧,算算看!从出生到现在,你的身高是多少,减去你出生时的高度,用差除以你的年龄,就是每年你长的身高。”沉默了一会儿,学生们说:“每年大约长三四厘米吧!”我进一步启发道:“那么三四厘米的五元人民币大约是多少张?用人民币的数目乘以人民币的面额即五元,得到的答案是多少?”答案很快出来了,学生都说:“老师,比你说的数目还要高!”我动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的家长自己省吃俭用,把血汗钱都花在你们身上,数目大的令你们都瞠目结舌,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仅仅是金钱吗?”当时,同学们稚嫩的笑脸上写满了感动!
4.举行感恩班会。
我先后组织了三次大型的主题班会。“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和老师的故事”。至今还记得在第一次主题班会“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班会上,上台讲演的同学眼里发潮,台下的同学们不停的擦拭着眼泪,同学们都被往日里被自己忽略的点点滴滴的父爱所深深地打动了!
二、唤醒责任
培植了学生的感恩思想之后,我紧接着向学生明确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向学生讲清楚,自己沐浴着父母老师亲人朋友恩惠的同时,也有责任把爱回馈社会,把小小的善带到你活动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我把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同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每个人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打扫我们的卫生区,擦拭教室的玻璃,排列班级的自行车时,那卫生区定会打扫得干干净净,那玻璃定会檫拭的的纤尘不染,那自行车定会排列的秩序井然;如果我们每个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上我们的每堂课,去解每道题,定能课上仔细聆听,解题倾其全力,攻克难关,成绩斐然。即使受挫也不会迁怒于人,怨声载道,定能自己主动查漏补缺,奋起直追!如果我们每个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消费父母的血汗钱,定能克服奢侈,拒绝攀比,远离享受;如果我们每个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和同学们相处,定能谦卑恭敬,宽容有礼,即使有所冒犯,也会退让一步,海阔天空。
我把感恩意识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课课讲,天天讲,对表现好的及时表扬,为同学们树立几个榜样。
三、倡导奉献
在培植了学生的感恩思想,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之后,我在此基础上,把工作推进一步,提出“小处做起,倡导奉献”的口号。什么是奉献呢?白廷岩同学主动捡拾校园内随风飘舞的塑料袋并把它投入垃圾箱内,我及时表扬他,我说同学们这是奉献;运动会时班上统一服装,任欢没有上衣,李情同学从家里主动为她带来一件,我当众表扬他,这是奉献;在偶尔老师请假之时,白廷岩同学主动为同学们讲课,补习落下的功课,这也是奉献!事无大小,都能映照出你金子般闪光的心灵!
在我的积极倡导下,班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久,从南方传来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同学们从电视上目睹那一幕幕悲惨的景象,心情极为悲痛。于是一场学生自发的爱心捐助活动蓬勃开展起来,同学们都倾其所有,把自己的零用钱全部拿出来。有一名学生,她家的经济条件极其拮据,但是她说服了病床上的妈妈,捐助了一百元。我拿着钱,意在让她好好考虑,还可以少捐一点。她很动情地说:“老师,我是贫困生,平时接受国家的资助,在国家遇到灾难之时,我应该回报,是不是?老师,您不是教育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传承孝道特色立校特色一、立足实际定课题,传承孝道抓特色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传承孝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而现实中的未成年人状况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条件越来越好,个体间的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大。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致使被娇宠的孩子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很少能够体谅父母的艰辛,珍惜优越的生活环境,在学校里不少学生比吃、比穿、比阔气,把经济上的富有当作炫耀的资本,而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感恩意识严重淡漠,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进取精神普遍缺失,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责任感难以唤醒。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的突出难题。学校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办学水平。
做好“传承孝道”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意识,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能力;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培养师生高尚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就把“传承孝道”作为校本课程的研发项目,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入开发研究。
二、规范课题研究程序,紧紧抓住“五个一”开展研究活动
(一)确立一个研究主题:传承孝道
(二)提出一个课题口号:孝心引领,健康成长
(三)成立一个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小组成员有学校领导班子,教研组长和班主任组成。
(四)明确一个教育目标
知恩,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养教导之恩,亲人、同学好友的帮助之恩。
感恩,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心存感激。
报恩,让学生学会报恩,不断增强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报恩的能力。使学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五)制定一个科学的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研究理论、发动实施
请教育专家指导,编写《孝亲敬老》校本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孝心篇、爱心篇、爱国篇、励志篇、活动篇”五部分,校本课程围绕这几个主题开设讨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家长课、社会实践课(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请模范人物讲座等。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务实高效
科学规划校园文化,精心打造凸显传承孝道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全面渗透孝道教育。
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是无形的,必须有系统的实践活动,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阶段:全面带动,扩大影响
1.与家长联手,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辐射性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创设“家校携手,共同育人”新机制。精心设计《“孝敬教育”协议书》,规定双方在“孝敬教育”方面的各自责任。向家长印发《“孝敬课”联系考核单》,家长打分,邻居旁证,学校评定。
2.与荣誉挂靠,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激励性
按照学生自评、家长打分、邻居旁证、班级审核、学校终评的“五道程序”,评定孝敬课成绩。凡孝敬课成绩不合格者,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和其他单项先进均一票否决。
3.与社会联系,增强传承孝道教育的影响力
首先,构建社区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经常参与到校内外的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中来。再次,学校邀请校外人士来校作孝敬教育专题讲座和报告。第四,加大内外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传承孝道活动内容和研究成果。
三、逐步深入,营造孝文化氛围,全面渗透,彰显学校特色
孝为德之本,彩石中学在被评为历城区首批特色项目学校之后,更加重视《传承孝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落脚点,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一)编写教材
彩石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传承孝道》开发组。开发组成员深入社区,走访了十几个村的“孝亲敬老”代表,拍摄场景,采访纪实;在学校内,师生互动,开展传承孝道系列活动,制作了纪实片《传承孝道》。随后整理辑录,编写了出版了第一步校本教材《传承孝道》。内容包括:理论篇、纪实篇、古代故事篇(二十四孝)、现代故事篇、格言篇和活动篇。2009年9月,又编辑出版了第二本教材《弘扬国粹》,是第一本教材《传承孝道》的延伸和拓展。校本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系统的学习资料,使校本课程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路子。
(二)开展活动
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日为学校“孝敬日”,在这一天,学校倡议每个学生,主动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点感恩回报的事情,并将自己的行动填写到学校发放的传承孝道“孝敬日”调查表中。
(三)营造氛围
近几年来,学校累计投资50余万元,精心打造“传承孝道”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内四周的墙壁上,都有不同主题内容的传承孝道宣传教育园地。楼道文化,集中了二十四孝、历史名人、国粹京剧、传统太极等内容。每层教学楼一个主题。广场周边墙壁上,集中展示了学校传承孝道教育的主旨:厚德明礼;京剧脸谱、名人书画;孝道文化的渊源和内涵;学校传承孝道特色活动的成果;2010年,高标准设计了广场西墙文化长廊,以大型浮雕的形式,系统展示了“传承孝道”的文化理念,构思巧妙,画面精美,在全区范围内首屈一指。2011年,又将正对学校门口的大影壁装修一新,把“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十个字,制作成高档的名人字体,作为影壁内容,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时,以各有侧重的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墙壁文化、橱窗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公寓文化,全面系统地构建起浓郁的传承孝道校园文化氛围,极大地提升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四、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不断创新传承孝道教育形式
孝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要保持传承孝道的教育功能,使传承孝道永远成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就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不断创新传承孝道教育形式,充分彰显传承孝道教育的活力和魅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重点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不断推动传承孝道教育的开展:
(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补充校本教材
学校秉承“和谐发展,始之于孝”的理念,进一步把传承孝道与爱党爱国爱家乡,与理想信念和弘扬国粹结合起来。把“弘扬国粹”纳入学校特色建设的范畴,结合传承孝道活动,进一步开展以“学太极”“练书法”“唱京剧”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将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发展延伸,使校本课程永远充满活力,使学校特色建设永远成为学校发展的主线。
(二)大型活动,引领主旋律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在大课间学练太极拳、展演课本剧;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庆活动,举办以“传承孝道”为主题的大型文体活动。元旦和六一两个节日,开展校园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大力表彰在传承孝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有孝亲敬老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团结同学之星、勤俭节约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爱护公物之星……既是对传承孝道教育成果的总结,更是对传承孝道教育的推动和引领。
(三)班级活动,全面渗透
将各班有计划地开展“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常规,班级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按月分班级有序进行。活动突出学生自主策划,全班共同参与,打造精品活动,全校展示交流。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一次“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精品节目展示评比活动。各班自主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资料、精品节目展评结果,全部纳入班级量化管理,作为班主任及所负责的班级评优评先的条件。学生表现突出的,作为评选校园之星的条件。使“传承孝道”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抓手。
(四)成立社团,提升文化品味
为强化特色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我校成立了各种文化社团,如文学社团、象棋社团、体操社团、排球社团、京剧社团、合唱社团、书画社团、民乐社团、科技社团等,每天下午第四节按时开展社团活动。寓教于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合唱社团在2010年在区级市级合唱节比赛中均获得了二等奖,排球社团代表区教育系统直接参加济南市比赛,科技社团的发明创造多次获得市区级奖项。
(五)健全制度,确保实效
各项活动都纳入班级量化管理、教师评价体系,学校每学期都举行校园之星评选及颁奖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文化校园的和谐环境,学校的传承孝道教育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等特点,学校传承孝道特色建设凸显成效。
(六)学习交流,促进发展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项比赛,如市、区级合唱比赛、区运动会、历城小名士评选活动、师德案例评选等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济南电视台、舜网、泉城信息网、历城教育信息网、财富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了彩石中学传承孝道学校特色建设的成果。
五、不懈努力结硕果,传承孝道成特色
第一,由于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的特色活动开展得扎实深入,有声有色,2007年10月,彩石中学被特邀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慈孝文化论坛。2007年12月,被评为历城区首批“学校特色”项目学校。2007年11月,在济南电视台“教育视点”栏目中用5分钟时间专题播出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2009年3月,在济南电视台“星耀泉城”栏目中,用10分钟的时间专题播出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泉城信息网同步播出。2011年2月,舜网教育用9个网页页面,图文并茂的报道了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成果。只要在“百度”上输入“传承孝道”四个字,就能搜索到彩石中学传承孝道学校特色在历城教育信息网和舜网教育的专题报道。
第二,传承孝道研究课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2009年7月,彩石中学的传承孝道研究被列入济南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局领导多次到彩石中学指导德育功能室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区校园文化经验交流会上,张校长就传承孝道特色建设做过三次专题汇报。彩石中学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合并进行的做法,多次受到市、区教育局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第三,作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师生全员参与,共同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形式,又是一大特色。这也是彩石中学传承孝道教育从2004年至今得以坚持下来,并且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
第四,课题组队伍庞大,成员构成合理,成为课题研究的强大核心力量。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到教研组长、再到班主任,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构成核心,又是课题研究的核心组织,很好地保障了传承孝道各项研究活动的科学定位和有效实施。几年来,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发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近80篇,实施活动方案50余个,全面总结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与不足。有利的推动了学校传承孝道特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
第五,传承孝道教育基地全面覆盖,初具规模。以校园为基地。全方位打造以传承孝道为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墙、文化长廊、德育活动室、音体美活动室、文化广场的资源优势,积极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
以课堂为基地。课任老师和班主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孝道教育。与学校大型活动相呼应,以班集体为单位的传承孝道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以社区为基地。深入社区,用“传承孝道”的实际行动,为社区群众服务。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打扫房间、整理床铺、梳头洗衣;和老人们亲切地拉呱聊天;走进公共设施,清理垃圾,打扫卫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以家庭为基地。选出学生家长中孝敬父母的典型代表,聘为学校“孝亲敬老”辅导员。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家校联合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第六,为人师表,名师辈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彩石中学多年来一直注重师德建设,获得了“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称号。老师们的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使彩石中学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几年来,彩石中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济南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8人,历城区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教学能手40人,市级以上优秀辅导员43人。2008年,李宽生老师荣获“全国农村十佳英语教师”称号,2009年,李莉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所有彩石中学的老师都兢兢业业,专心教学,从不因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影响上课。从早自习到午饭就餐,从午自习到晚自习,直到学生休息都有教师值班服务。孙美老师,由于晚上孩子在家中无人照料,就带着孩子到宿舍值班。吕仁水老师,虽年近五旬,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每年教送初三毕业班兼班主任,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他们早上710就准时到校,晚自习九点以后才能离校。晚自习后,部分老师还要到学生公寓值班。他们要提前到各自负责的楼层开门,核实学生人数。特别是初一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又是初次离开父母,有的半夜想家哭闹,值班老师都要随时起床,安慰他们,有的突然生病,值班老师及时帮他们就医。多年来,老师们就是这样从学生怎么吃饭,怎么休息,怎么上课等细节入手,让学生学会自理,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寄宿制生活。就是这些德才兼备的老师,用默默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彩石中学的学生,让他们感动,学会了感恩,是老师们的模范行动,推动着彩石中学传承孝道特色建设的不断发展。
第七,成功的传承孝道研究,带动了学校全面工作的提升。教育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彩石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区前三位,是“历城区文明单位”。多次荣获“历城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学校再次荣获“历城区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历城区规范化学校”“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南市优秀教研组”等荣誉。2011年,荣获济南市依法治校建设示范学校。2013年,荣获历城区“敬老文明号”。现在,全校师生又向着历城区行为习惯示范学校的目标继续迈进。
六、对于传承孝道课题研究的思考
近几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历史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旅游中文化消费主要部分。文化旅游的类型丰富,不仅包括像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表演、画展、参观遗产地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也表现为对居住于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信仰、习俗、经济等关注和参访。不管哪种类型文化旅游,本质都是文化消费,都离不开历史传统文化。在文化旅游中,古地名词因其“古”而备受青睐,这和旅游者文化消费倾向密切相关。文化旅游者多是浓厚怀旧情绪的人,古地名词的文化气质恰可满足文化旅游者怀旧的心理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古地名词作为旅游地原生形象,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二、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丰富
据统计,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中记载了临沂古地名词256条;《山东古地名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记载临沂古地名词96条。地方史志《琅琊乡音:临沂地区地名故事集》(临沂地区地名办公室,1985)记载古地名传说151条;《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魏兆营著,临沂市地名办公室,1986年)有文献清楚记载的临沂古地名词就有900多条。从以上数据可知,临沂古地名词数量庞大,可谓资源丰富。古地名词作为专有名词,它的主要价值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临沂旅游业中古地名词运用可谓比较全面,从普通旅游到文化旅游都在借助于开发古地名词的文化义,词语自身的文化义成为是古地名词经济价值实现的主要通道。我们主要以临沂市古地名词旅游业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古地名词资源价值应用及实现路径。
三、古地名词资源在临沂旅游业中应用
丰富的临沂古地名词资源为临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卖点”,是基于古地名词蕴含的传统文化。
(一)古地名词“中间世界”的应用
德国语言学家魏斯盖贝尔认为人类不是直接面对外在世界,在人类和外在世界之间有语言这个中介。在人类认知外界事物时,存在着人类精神的“中间世界”,各种词汇发挥重要作用。人类对外在世界认知,不仅利用各种经验来对当前事物进行想象和观察,而且还追求全面性。旅游活动开始的关键是游客旅游兴趣的激发。旅游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对游客来说都是陌生的,旅游兴趣一般是从旅游宣传图册、景点介绍及导游词中获得。旅游业可利用依附于古地名词的史料、传说或者文学作品来提高游客对景观的认识,利用古地名词的文化义实现“中间世界”的作用。临沂古称“凤凰城”,临沂古城形似一只南翔的凤凰,且是东夷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东夷部落图腾为凤,故临沂有了“凤凰城、龟驮凤凰城”等美称。“凤凰文化”则是临沂旅游业开发成熟一个项目。临沂旅游网中详细介绍了临沂境内系列以“凤凰”命名的古山古水、古村落以及临沂新城滨河地带的凤凰雕塑和凤凰广场。“凤凰”成为临沂最美的标志,在各类宣传临沂的旅游图册、宣传广告中多以“凤凰”为标志,不仅展示了临沂现代文明,更展示了临沂悠久历史。外地游客对临沂是陌生的,但对历史上的东夷部落、凤凰图腾却是熟知的,利用古地名蕴含的文化义,让游客获得初步感知,建立起一个“凤凰文化”的中间世界。“孝文化”也是临沂旅游业开发比较成熟的项目。在儒家二十四孝中临沂就占七孝,境内直接以“孝”为词素的古地名词有很多,如“孝友村、孝感河”,间接和孝文化有关古地名词也很多,如“曾家寨、郯城”等。在旅游宣传图册和导游册以及各种宣传形式中,增加了很多关于孝文化典故、地名介绍:王祥在孝河上“卧冰求鲤”,郯子(郯城因人得名)的“鹿乳奉亲”等等。以“孝”为主体的地名出现频率非常高,临沂旅游宣传正是以古地名词为主线,利用古地名词激发游客审美兴趣,凸显了临沂以儒家孝文化为主的历史传统文化。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就是要在旅游资源中发现美,并按照美学原理创造美,使易逝性的美经过创造和保护而美颜永驻、跨越时空、流传久远。临沂古地名词作为文化财富载体激发游客对事物美丑、善恶的审美情趣。临沂旅游业在宣传图册、宣传广告、景点介绍、导游词中充分利用古地名词,大力宣传临沂历史文化,激发游客已有知识经验、发挥想象力,建立起来临沂旅游兴趣。旅游业在宣传阶段利用古地名词文化义,让游客和客观地之间有初步认知联系,建立起一个“中间世界”。旅游者和旅游地一旦建立起中间世界,那么古地名词本身顺利成为旅游吸引物,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古地名词本身就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古地名词“诱导效应”的应用
旅游者活动决策的核心部分是旅游线路选择,不同线路选择会直接影响游客的后续行为活动。理论上每个游客都具有选择最佳旅游线路的能力。事实上,游客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会受到自身认知能力局限性、信息不对称性以及信息复杂性等方面的影响。游客的旅游线路选择总体上会受到诱导效应的影响。诱导效应是指营销人员将一个精心设计的诱导项引入到消费选择系列中,吸引某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改变最初的选择,而选择高价格的目标项。诱导游客线路选择实质就是通过诱导因素介入把游客置于有限性的情景下,让游客背离自己最初选择。诱导因素有很多,在其它客观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古地名词就成为有力的诱导因素。临沂有成熟的旅游线路,分别定位为“自然风光游、人文历史游、温泉游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旅游线路都分别用古地名词标示,利用古地名词资源的文化义的稀有性达到诱导效应,发挥它的诱导作用。自然风光游与古地名词密切相关。临沂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和它优美的自然风光密切相关。临沂自然风光游的景点很多,如“蒙山、苍马山、茶山、沂山、孟良崮”这些地方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文人墨客也留下无数赞美诗篇。研究发现不同旅行社对同一条线路命名是不同的,但始终离不开古地名词,如“蒙山一日游、蒙山风光游、蒙山生态游”等。独特自然风光线路基本以一日游为主,往往直接以古地名词命名,如“茶山一日游、苍马山一日游”等。旅行社每个旅游线路会涉及到很多景点,但在线路命名中,还是以凸显古山古水古城为主,如“山东蒙山旅游线路:天马岛———临沂国际影视城———竹泉村二日游”,这个线路包含了四个景点,景点所在地均属蒙山山系,故以蒙山命名。人文历史游离不开古地名词。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史前遗迹有很多处,临沂历史传统文化丰富,儒释道三家文化一样不缺。人文历史游景点特殊,常常串联几个相关类似人文景点,但旅游线路基本以古地名词来命名,如“兰陵历史文化游”,旅游景点包括荀子墓、高柴墓、兰陵酒厂、兰陵古城门等。兰陵古镇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公元前255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任兰陵令,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兰陵方圆20里之内,有城东南荀子墓、高柴墓;城北萧望之墓。史料记载兰陵美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的郁鬯酒,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两汉时期,兰陵美酒已成贡品。最能概括的线路特色就是“兰陵”一词,故以此命名。旅游线路命名凸显了古地名词在文化发展史上闪光的印记,挖掘古地名词的历史文化价值,发挥了古地名词的诱导作用。温泉游和爱国主义游借助古地名词。临沂汤头温泉有2100多年的历史,临沂打造“地热城”开发了“智圣汤泉”等旅游点,温泉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考察发现新开发景点路线全部围绕“汤”来命名。临沂又是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调的红色旅游,爱国主义基地及路线也常借以古地名词命名,如“莒南大店115师遗址”,说到“大店”自然会联想到“庄氏”的富甲一方以及其它人文历史景观等。线路命名充分抓住了古地名词的文化理据,实现它在旅游线路选择中的诱导作用。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带声音的有组织的思想,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系统,每个要素的价值都是因其它要素的同时存在而存在的结果。价值的概念意义、物质意义都是由于它和语言其它要素的联系和差别构成。临沂旅游业以古地名词命名旅游线路就是基于这个理论。语言资源具有稀缺性,古地名词在整个地名系统中因其文化特征而保存了稀缺的差异价值。旅游线路命名之初,利用古地名词文化义差异价值,利用诱导效应,从而影响游客的线路选择。旅游线路选择是旅游行为研究重要部分,据研究,海外旅游者多选择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旅游目的地。临沂不是经济发达地区,只能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点,以古地名词为诱导项来影响旅游线路选择。
(三)古地名词“导向消费”的应用
旅游业是综合性行业,旅游经济运行的核心是旅游消费。旅游消费是连接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纽带。旅游者在目的地旅游供给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旅游消费决策,然后通过一系列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最终完成旅游活动并对旅游消费的效果做出评价。旅游目的地提供信息的最优化是旅游消费的重要环节,古地名词成为旅游信息最主要信息载体。按照旅游者购买旅游消费资料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可分为行、住、食、游、购、娱等几个方面。旅游消费这六大要素,完全可以通过古地名词的定位性质,实现让游客“按名寻地”消费。近些年临沂启用了大批古地名词,一些古地名词的起用,也是为了促进贸易和交流,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人们一提起这个地名,就会想起开发,想起投资,想起发展,使古地名与经济紧紧联在一起。我们以沂水旅游开发为例。沂水大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是最吸引游客的项目,但命名时仍冠以“沂”这个古老词汇。这不仅是标识地貌的区域性,更能让游客在“浴乎沂”导向下去游览。临沂旅游业还把流传年代久远、范围深广古地名词用于旅游商品开发中,如把“蒙山”和旅游商品结合,产生了“蒙山煎饼”“蒙山全蝎”等特产名称;把“琅琊”与旅游纪念品结合,便有了“琅琊古砚”“琅琊毛笔”等纪念品名称;把“孝文化”与旅游经济联系,推出了“卧冰求鱼”“孝河莲藕”等旅游食品名称。另外,来临沂旅游者往往去了蒙山或者沂水,但城区旅游空白较多,为了改善临沂城区的旅游吸附能力和丰富夜间的旅游项目,临沂市在沂河上推出了演艺类旅游产品———“蒙山沂水”,表现了临沂数千年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利用古地名词文化效应和经济直接融合产生效益。这些足以证明古地名词的导向消费功能在旅游消费中的重要地位。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表达观念符号系统,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语言符号本质是社会的。古地名词在旅游消费中传达信息作用是基于此理论。旅游消费一方面使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使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古地名词是语言符号,符号特征是属于全社会的,它通过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进入旅游信息载体行列;古地名词又具有地域的文化内涵意义,实现信息提供的最优化,即实现了旅游产品价值,又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获得满足。
四、结语
张敏仓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小学
作者简介:王霞,女,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美术教研员,邮编:710061
张敏仓.男.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小学,邮编:710065。
陕西剪纸,可以追溯到纸张发明以前。《史记》中就记载有西周初期长安一代“剪桐封弟”的故事,而关中流传的民谣“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则唱出了这里的巧手女子已经能在树叶上镂空雕刻出好看的纹样来贴在窗上装点生活。汉墓中出土的金箔剪制动物纹样,杜甫在洛川和白水交界的彭衙曾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陕西古墓中发现的十余幅花卉图案的唐代剪纸(出土后因纸风化,只留下了图案遗痕),反映出纸张发明之后,剪纸在民间非常普及。至今,这里较为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图1)相似的“牛耕图”(图2)等。
陕西作为原始农业的发祥地,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稳定的农耕文化,造就了陕特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每到喜庆佳节,家家户户都用剪纸美化居室,窗上、墙上、柜上、神龛上、门上……到处都贴上红火的剪纸,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剪纸也用于辟邪、祈雨、祭祀、丧葬等各种民俗活动,成为民俗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此,凝聚着古老历史文化内涵的陕西民间剪纸,也被称为“活的文物”。
一、陕西民间剪纸的地域特点
1.关中(戏文)剪纸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的京畿之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文化比较发达的西安、成阳、渭南、宝鸡等地农村,春节的窗花以人物为主,其中又以戏剧人物为多。关中人称戏剧人物剪纸为“戏文”。关中人爱看秦腔戏,每到春节、庙会及各家的红白喜事都有演出。妇女们把自己喜欢的剧中人物用剪纸的形式再现出来。但是,每个地区又有所不同。比如,渭北的华县、大荔、蒲城、澄城、富平等县,“戏文”剪纸受当地皮影戏造型的影响,形成了有皮影造型特点的剪纸,人们称之为“小皮影剪纸”(图3)。凤翔、岐山、宝鸡等地的人物剪纸受木版年画影响,多带有绘画特点(图4)。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方还有象征琴、棋、书、画、八宝、八吉祥的符号,以及戏剧人物、二十四孝、耕、读、渔、樵、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妇女们喜爱表现的剪纸题材。好的戏文剪纸被妇女们争相替样,在农村流传开来,成为年轻女子学习窗花的“样样”(关中俗语)。
2.陕南(绣样)剪纸
陕南地处秦岭以南,包括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地区和丹江流域的商州地区。这里山大沟深,物产丰富,经济富庶。秦岭山脉的梗阻,使得汉中、安康与楚、蜀文化交流较多,商洛与楚、豫文化联系方便,因而陕南人的生活习俗与关中地区的稍有区别。他们的剪纸多是绣品的底样,作为刺绣的造型基础。例如,枕顶花样、帽耳花样、鞋顶花样、鞋帮花样、转围花样等。剪纸的风格既有秦地的粗犷、古朴,也有水乡的细腻、秀美。内容以花鸟鱼虫为多,也有戏曲人物,以及四艺、八宝、八吉祥、暗八仙等吉祥符号。(图5)
3.陕北(原生态)剪纸
陕北地处黄土高坡,北邻内蒙古,西连宁夏,属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区。在这里,有华夏先祖轩辕黄帝的足迹;在这里,遍布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商周文化的遗迹;在这里,秦置上郡,筑长城,修直道。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宋以后连年战乱,这里成为偏僻封闭之地,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这里历史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秦汉墓葬为数众多,唐宋元明石刻处处皆是;而古老的文化习俗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是陕西剪纸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
富县、洛川、黄陵、宜川、宜君、旬邑等地,属关中向陕北过渡地带。这里的民俗文化保留着关中古老的传统习俗,剪纸内容以人物为主,除戏文外,二十四孝、八仙、传说故事、吉祥如意等题材也较多。他们的剪纸艺术风格秀丽圆润、格调明快,在纹饰方面注重文化内涵和造型变化,艺术处理手法多样。(图6)
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甘泉、安塞、志丹、延川、延长、榆林、绥德、米脂、佳县、子洲、清涧等,才是真正的陕北地区,这些剪纸被称为“延绥剪纸”。当地土地贫瘠,生活“苦焦”,文化封闭,人们的性格直率豪放,敢恨敢爱,所谓“质朴少文”,却蕴藏着中华民族及其丰厚而古老的原始文化遗迹。(图7)
榆林地区西部的靖边、定边、安边被称为“三边”,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这里的文明。出人意料的是,黄土高原粗犷而质朴的民间剪纸,在这里变得纤细入微,小巧玲珑——抖出的毛毛细如针尖,剪出的线条细如发丝,真是小巧玲珑,剪技精绝。细细品味的话会发现,这里的剪纸在轮廓上传承了延绥剪纸粗犷、简练、抽象的造型特点,而在内部装饰手法上又体现出江南剪纸工巧细腻的风格。内容多以花鸟、动物为主,较少涉及人物。在艺术表现上多用阳刻,以线和“抖毛毛”为主。简练概括的造型和较为具象的装饰,是三边剪纸最为鲜明的艺术特点。(图8)
二、陕西民间剪纸的表现类型
不同的剪纸人的剪纸作品风格各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高凤莲认为,“剪纸是自己的事,心里有了才剪”。依据个人剪纸的风格,陕西民间剪纸大体可以分为原生态型、传统型、绘画型三种形态,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陕西民间剪纸的大干世界。
1.原生态型
原生态型剪纸,是指不太懂传统剪纸造型的妇女所剪出的作品。它没程式,不受约束,随意大胆,自由奔放。她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动植物和人物的形象,在剪纸中大胆取舍,并进行夸张、变形等艺术处理,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剪纸艺术风格。作品质朴、造型生动、生活味浓、表现形式多样。如陕北安塞王占兰的《虎(墙花)》(图9),虎侧面头而正面眼睛的艺术表现,酷似毕加索油画《镜前的女人》的表现方法。
2.传统型
传统型剪纸,是指代代相传的剪纸艺术,民间称为“古时花”。它与中国绘画同行,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剪纸的造型、技艺经一代代妇女的创造、提高、传承、发展,形成了完整独立的民间美术造型体系。花、草、鱼、虫、鸟、兽等题材的剪纸,是民间剪纸艺术中最精彩的部分。传统纹样都有一定的寓意、讲究和程式,是特殊的“文字”、标识与符号。如,用“龙凤呈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用松树、仙鹤、寿桃、寿星等表示延年益寿;用植物、动物、器具等借物喻意;用相同或相近词音寓意吉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剪出莲花和鱼(莲谐音连,鱼谐音余)寓意“连年有余”;剪出喜鹊和梅花(梅谐音眉)即意味着“喜上眉梢”。而石榴、牡丹、莲花、佛手、鱼、蛙、蝴蝶、瓜果、琴棋书画、八宝如意、狮子绣球、万字富贵等物品在民俗中也各具特定的寓意。传统型剪纸保留了古老的民间美术审美意识、造型观念和剪纸技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陕北和陕南此类剪纸较多。(图10)
3.绘画型
绘画型剪纸,主要指受过民间画工乃至文人绘画影响的剪纸。陕西关中剪纸有这种类型。这些窗花大部分先让画工起稿,再用刻、剪、染等方法制作,可大批生产,远销关中许多城镇。绘画型剪纸造型活泼、生动、具象,但装饰比较单一。(图11)
以上三种剪纸形态中,传统型剪纸是剪纸艺术的本源,如吸收原生态型或绘画型剪纸的艺术特点,可创作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而原生态型或绘画型剪纸向传统型剪纸学习,也可创造出高品位的艺术作品。
三、陕西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
1.形(俗称“剪大样”)
在陕西,凡是老年人剪纸,几乎都是先剪轮廓,剪出的动物、人物、禽鸟等外轮廓简练概括,气势逼人,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以侧影、动势等为主的造型手法相似。不少专家认为,陕西民间剪纸传承了汉代雄强博大、风虎云龙、粗犷淳朴、夸张变形的风格,这也正是陕西民间剪纸的一大特点。剪纸作者们认为,“剪纸就是捉样难,大样捉住了,神和势就有了”。她们深知剪纸是用外形说话的艺术,在外形上要突出形象的特征、动势、神韵,选取形象的最佳特征才是剪好剪纸的关键。她们善于观察生活,对着形象转着看,平视、仰视、俯视,看固有的形。先看大的结构特征,再看局部特征,然后从中抽取最能表现特征的局部形象重新组合、相互重叠、相互渗入,形成一个整体的新形象。(图12)
2.纹样(俗称“花花样”)
陕西民间剪纸传承了我国剪纸装饰中最传统的基本纹饰,有一套完整的语言符号,如锯齿纹、花斑纹、月牙纹、圆孔纹、线纹等。这些纹饰在剪纸中应用非常广泛,是剪纸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
锯齿纹:在陕北剪纸中,锯齿纹被称为“打牙牙”“大狗牙”“抖毛毛”。锯齿纹是剪纸中带有装饰意味的表意图式,用在动物身上表示毛发,用在鸟禽身上则表示羽毛;在花鸟身上用来表现色阶的过渡,在山石上则用来体现明暗的变化。锯齿纹以尖状出现,它与圆润流畅的造型结合,产生了柔中带刚的艺术效果。三边剪纸中的锯齿纹细如针,精巧细腻,像工笔画;延绥剪纸中的锯齿纹比三边的稍宽且长,挺拔大方,显得粗犷厚重;关中剪纸中的锯齿纹则多为宽而短,显得庄重质朴。(图13)
月牙纹:月牙纹是民间艺人剪纸常用的纹饰符号,因形月牙状而命名。有刚柔、宽窄、长短不一的月牙形纹饰,妇女们也称“花瓣瓣”。在剪纸艺术中,它有很多的变化,月牙纹还可以变化为云纹、水纹、涡纹、柳叶纹和动物身上的旋转花纹等。在剪制时要有意识地通过强调它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图14)
线纹:线是东方美术造型的基础手段,作为民间造型艺术的剪纸,同样以线为基本方法。在陕西剪纸中,线有三种功能:造型、装饰、连接。它以韵律、节奏和刚柔变化传达美感信息。陕西民间美术以线造型、用线装饰,将线条艺术的装饰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赋予线条以生命和精神。(图15、图16)
圆孔纹:明剪成圆点,暗剪成圆孔,用来表现具象的眼珠、花蕊、车顶、订、衣扣等。在民间,圆孔纹也称“生生点”或“太阳纹”,是阳性符号,有生育和多子的民俗寓意。(图17)
纵观陕西传统剪纸的纹饰运用,大多是锯齿纹、月牙纹、线纹、花瓣纹、圆孔纹及各种几何纹的相互穿插运用,形成了传统剪纸的基本特点。剪纸高手都懂得用一种纹饰统一画面,在统一中寻找变化,使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多姿多彩、富于变化。
3.装饰(俗称“巧打扮”)
“剪花先要剪个大样,然后再随心打扮”。这里的“打扮”就是“装饰”。装饰分为具象装饰和随寓装饰(意象装饰和抽象装饰)。随寓装饰是陕西民间剪纸的一大特点,用以表达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具象装饰:如用锯齿纹表现动物的毛发,用圆孔纹表现蟾、蛙,用月牙纹表现鱼、龙等。这种装饰能产生具象、质朴的美。
意象装饰:如在剪出的南瓜、梨、石榴等瓜果的纹饰中,巧妙组织瓜果内部所含的子、核的图案,这样,不但丰富了剪纸纹样,而且体现出民间美术中多子的观念。
抽象装饰:抽象装饰与形象的本质结构无关,除取其寓意外,也是为了体现美和趣味性。如动物身上用花草装饰,更显其可爱。人们往往把猪、虎等动物形象当成花一样来打扮,认为这样才好看。
抽象、具象与意象三者结合:剪纸中常见的是三种方法混合运用。如曹佃祥作品中,动物的主体用花草纹装饰,而细部用锯齿纹装饰,以抽象的纹饰加进几剪具象的刀法,产生了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
4.剪法(俗称“铰法”)
陕西民间剪纸有单剪和折剪、阳剪和阴剪之分。单剪是直接把形象完整地剪出来;想要追求变化的形象,则多用此方法。折剪是把纸对折或反复对折然后剪出形象;这种剪法给人一种端庄、平稳、宁静的对称美感。阳剪是以线为主,把造型的线留住,其他部分剪去;(图15)阴剪以块面为主,把造型的线剪去。(图16)二者区别在于,阴剪的线是线线相断,阳剪的线是线线相连。
在用剪刀的方法上,还有直插剪法、开口剪法、暗剪法。直插剪法就是把剪刀尖插入要剪去的部分,然后慢慢剪开。开口剪法就是从纸张的边缘处直接剪入;这是剪纸中最简便的剪法,它常与对叠剪法相配合。暗剪法是在外形下剪,剪出一道暗线进入需要刻画形象或需要减去的部分,以求省工省时。剪纸高手们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剪法,使画面和谐统一。
四、陕西剪纸作品赏析
1.《母亲》
《母亲》(图18)由陕西民间艺人张林召所作。她出生于1912年,陕西省富县张村驿人。她从小就心灵手巧,爱看戏剧表演,爱听神话传说,爱绘画剪纸。十三、四岁时,她就能把戏中的人物形象冒剪下来;未出嫁前,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剪纸巧手。戏剧人物、花鸟动物,是张林召剪纸的主要题材。结婚之后,三次丧夫、四次嫁人、13个孩子全部夭折,剪纸是她对苦难人生抒发胸臆的寄托。她的很多作品体现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渴望,是以形写神、写意、写心、写情的艺术。在她的剪纸作品中,“两面人”“三面人”(图19)的造型,表现出不同的表情过程,形成个性鲜明的风格。美术界对此评价很高,认为这种在作品中同时表现一个人头部的正面脸和侧面脸的造型方式,“只有在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中才可以看到”,因此,她被称之为中国的“毕加索”。
作品《母亲》表现出一个孩子正在吃奶,夸张的动态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和可爱,远处还有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在张望。这位母亲的头部包含着两个侧脸,一个在含情脉脉地看着孩子,流露出母爱的满足感;另一侧脸好像在观看远处的人。“画如其人”,她的作品也是她个人形象和心里所想的体现。作品中人物造型粗犷、古朴、稚拙,神情生动,动感很强;用线顿挫,运剪灵活多变,以便达到取形求意,笔断意连的效果;构思奇妙,突破时空限制,三角形的构图稳定而又风格独特。可以看出,作者的剪刀在纸上游走,她并不太在意上面具体的形状,只有剪刀随心所欲在纸上勾来转去的动作;而从这些抑、扬、顿、挫、曲、直、刚、柔的线中,能够感受到她的一生并不平静。
2.《喂牛》《坐新车》
《喂牛》和《坐新车》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的王兰畔的作品。王兰畔1921年出生,陕西省洛川县阿寺村人。她自幼喜爱剪纸,终生以剪纸为乐。她最爱剪生活里的事。村里每年都敲蹩鼓、扭秧歌、闹红火,—招—式,她都能剪到作品里去。
这幅《喂牛》(图20),剪的是她自己家每天傍晚要经历的一幕。在农村,牲畜也是家中的重要成员,耕地、种地、拉土等都离不开它们。在这幅图中,年轻力壮的儿子手持铡刀,媳妇帮忙入草,老汉是家中喂牛的高手,正在给牛添料,老婆婆的任务则是看孩子、做饭,一家人和睦相处、分工明确,其乐融融。作品《坐新车》(图21)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坐在车里的老汉扇着扇子,像个公社干部;那个婆姨不常出门,笑眯眯地转着脸往车外看。笑眯眯的形象总是在王兰畔的作品中出现,这是她心中理想的画面。这笑中包含着她对生活的热情,对社会的希望,正是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构成了民间美术的灿烂与辉煌。
王兰畔是陕西洛川县北派剪纸的代表人物。她剪纸时自由专注,放空自己、心无旁骛。作品黑白分明,节奏强烈,造型干脆利落,不拘小节,充满生机和活力;风格质朴简洁,构图大气粗犷。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纯朴感受,表现自己熟知的生活场面,创作出一幅幅为人喜爱的作品,装点着生活,装点着人生。
3.《蛇盘兔》
《蛇盘兔》(图22、图23)剪纸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在延安以北的安塞、子长、延川、志丹及榆林地区流传。在民俗文化内涵中,蛇喻阳喻男,兔喻阴喻女,盘是结合的意思。蛇盘兔是阴阳交合、生生不息的吉祥符号。但妇女们却给它注入“富贵”的愿望,加以歌谣“若要富,蛇盘兔;蛇盘兔,必定富”,借此表达人们期盼富裕吉祥、万事亨通的美好愿望。这种图案的内涵是固定的,临摹时可用“熏样”的方式起稿,创作时可在主要内容(蛇和兔)不变的原则下,根据个人的审美原则和创作追求,尽情地利用造型和装饰语言,从审美的角度强化,突出“富”而掩盖原本内涵。熟练的民间艺人可以自由发挥,靠记忆直接剪出来。
4.《抓髻娃娃》
“抓髻娃娃”是陕西的传统主题纹样,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特点,因而被专家们称为“活化石”。如陕北安塞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图24)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商代青玉女配非常相似,可能是殷商文化在陕北的遗存。剪纸形象外轮廓极其简练、朴实,注重内部的装饰美。有的繁丽丰富,寓意深刻;有的稚趣可爱,富有张力。
抓髻娃娃形象在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广泛流传,几千年来,这一形象一直存在于百姓的民情风俗中。抓髻娃娃形象的产生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方式,它包含了一个地区社会成员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习俗,等等。如果我们仅仅从“艺术”的角度去探究抓髻娃娃形象的艺术构成等视觉因素,是难以全面理解它的整体价值的,更难以体会到抓髻娃娃为什么能够成为陕北人的心理和精神的纽带。(图25)
抓髻娃娃的基本特征是正面站立,圆头,两肩平张,两臂下垂或上举,两腿分开,手足皆外撇。它有性别之分,—般多为女性,也有的无性别表征。女性抓髻娃娃头梳双髻或双辫;头立双鸟(双鸡)或戴花冠、花蔓或戴胜。双手外撇或上举,或双手抓鸟(双鸡),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兔,或一手抓鸟(鸡)一手抓鱼,或双手抓鱼,或双手举莲,还有双襟双鸟(鸡)、双膝双鸟(鸡),双足双鸟(鸡)、双脚蹬兔,等等。男性抓髻娃娃为圆头,或—长辫,或戴圆形尖顶帽。双手外撇或上举,有的腹下垂象征男性的牡丹、云勾纹等图案。
作为“中华民族保护和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喜娃娃”(图26)形象,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喜娃娃”剪纸一般是在结婚时贴在洞房里,是多子多孙的象征。它经常与莲花、石榴、鱼等结合,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生殖崇拜的一种原始巫术文化遗存。抓髻娃娃还可作受惊驱鬼、辟邪招魂之用,如“招魂娃娃”“送鬼娃娃”“送病娃娃”“辟邪娃娃”“五道娃娃”等,它们各司其职,图案的含义是固定的,但构图形式不一,既有左右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原则和创作追求进行个性化处理。
5.《剪花娘子》(图27)
中国首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自称“剪花娘子”的库淑兰,擅长彩色剪纸和彩贴,以绚丽多姿的色彩、丰富神奇的想象、精湛华丽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最终走向“只剪我自己”、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巅峰。
库淑兰,旬邑人,是彩贴剪纸的代表。旬邑彩贴剪纸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盛行于清代和民国时期,主要用于炕头、炕围、门窗的装饰等,发展到贴于门上、窑顶、箱柜、粮囤。后来旬邑农村嫁女、娶妻、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剪彩贴剪纸,贴于室内显著位置,以增添喜庆气氛。杨先让教授的评价是“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纸作品”;靳之林教授的评价是“既传统,又现代;既淳朴,又艳丽”。
一、元宵节与自然节律
中国传统节庆多与自然节律或现象相关,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又依据月亮历来记时,用二十四节气划分时序,将一年中最寒冷、最黑暗的日子,定为年终,作为除夕,熬过最黑暗的日子,就是新春第一天,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么,正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人没有太阳神崇拜,但通过无数诗词歌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地位。既然有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就应该有相应的月圆之夜,这样,中元节(七月十五)、下元节(十月十五)因此确立。由于正月十五是春节的余音,也就是春节的一种文化总结,所以,正月十五显得更为重要,春节是传统节庆的,它的余音必然会缭绕到十五天之后。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元宵节源于汉朝皇帝祭祀泰一。据史料记载,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时,就已把元宵节列为重大纪念节日。
从腊八开始进入过年准备,办年货备年礼,热热闹闹,春节除夕达到,初一之后,就进入另一个阶段,就是拜年与访友时段,准备过年时间,是家里人从四面八方回家团圆,而从初一到十五,则是扩大亲友规模,无论是邻里互访还是亲戚间互访,都是将亲情与友情做实。一年之计在于春,指的是耕作农业,而亲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主要靠春节之际的走动。在正月的半个月里,春节的情结得到释放,正月十五过后,人们就开始备耕了。
二、元宵与“政治”亲民
现在可考的元宵节起源,是汉文帝时代。
汉高祖刘邦去逝后,吕后主政,吕氏集团基本控制了朝政,虽清除了政治异已,但还是宽留了一些功臣老将与刘氏王侯,正是这些非吕氏集团的力量,在吕后去逝后,立即剿灭了诸吕,并迎回了在代国做代王的刘恒(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这一年是公元前180年。听说诸吕的日子(与当代中国人粉碎了一样),就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登基后,就将这个日子定为国家法定纪念日了。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说到元宵节源于汉文帝时代,那得说一下刘恒这个人,他既不是刘邦钦定的皇帝,也不是吕后恩赐的宝座。当刘氏集团与老臣们灭了诸吕势力后,一起坐下来确立新帝王之时,他们抛却了打天下坐天下的思维,灭诸吕时冲在一线的刘章等人,尽管在剿灭诸吕之初约定可以得天下之宝座,但老臣们还是力挽狂澜,认为刘恒道德高尚,孝敬母亲,而且母亲家族的势力不强大,所以,就选举了时为代王的刘恒为新皇帝。
可以说,刘恒是皇权时代第一个仁慈而谦卑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因日蚀)下罪已诏的帝王,他孝敬母亲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孝廉读物,他在位时将吕后时代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农时不使用徭役,废除秦代确立的诽谤罪、连座罪、肉刑等等,国内经商自由,对外和亲政策,在位二十三年,宫廷内几无增新的陈设,皇后夫人不得穿绣花衣服,不得衣服曳地,有一次他想造一个露台,但发现造一个露台需要百金,相当于中产人家十户的资产,他就作罢,死后也薄葬,陪葬尽瓦器。正是汉文帝在位极尽克俭,严于自律,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治世(盛世),文景之治。
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定元宵为节庆日,也是帝王的一种亲民之举,在这一天里,举城欢腾,皇帝与大臣可以便装轻从与民同乐。汉唐之际都城里居民的夜生活是受控制的,只有节日可以彻夜狂欢,其实时间的夜晚上灯时分之后,就开始宵禁,这种情形到了宋朝时,才有改变。
有一点是可以肯写的,汉文帝确定元宵节庆日,是为了送给百姓一份欢乐,而且自己也开创了与民同乐的先例。亲民、与民同乐也是皇权时代最大的政治,它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政治伦理,也是一种人文情怀。我们不从政治制度层面上考量,只说它的统治伦理或人文关怀,汉文帝对节庆的利用可以说是伟大的创举。
元宵放灯在隋唐之际发展到一个极致,一方面是帝王们信仰佛教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和平发展,统治者要通过歌舞升平,来显示富强繁荣,并以示亲民、与民同乐。据史书载,当时唐都长安已有百万人口,唐代灯市盛况空前,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策划元宵节活动,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连京城外的乡野百姓也前来观赏。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更为壮观,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璀璨绚丽,蔚为壮观。
宋代市民文化更为发达,经济自由度也超过唐代,我们通过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代城市生活繁华景象。宋代的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元宵节与外来宗教文化
放灯火、吃元宵,这样的传统风俗,与外来宗教文化习俗分不开,这是一般人始料未及的。
东汉明帝喜欢佛法,派人到西天取经,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告诉皇帝,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月明之夜参佛礼神,于是,明帝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场面盛大,吸引无数百姓前来观赏。
为什么要吃汤圆呢?因为明帝礼佛之前,主张素食,过去元宵夜食用的酒与肉都替换成汤圆之类的面食。另外,当时的宫廷与寺院为了使更多的百姓成为佛教信众,可以施舍以汤圆,这样的美食后来成为各家各户元宵节的标志性食物。
在印度,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灯火都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智慧与光明的象征。天上一圆明月,地下万盏灯火,它使帝王之城显得极富诗情画意,当代人可能不能领会这二个夜晚对京城人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意味着集会与欢乐,意味着参与与体验,还意味着极其珍贵的“自由”。自汉至唐,京城之夜都实行宵禁,住在城坊中的百姓,不得外出,只有巡夜的兵士在街道巡逻。所以也可以说,古代中国人的都市夜生活,只有这么一个元宵节了。与其它文明国家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人可以说是最受禁锢的了,如果夜晚不能外出,怎么会有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杵衣声”这样的诗句呢?当时的人应该是在河中洗衣服,夜晚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外出自由的。
因为是新春第一月,这样的夜晚里讲经说道更具象征意义,所以高僧多选择在上元日布道讲经。
上元夜是世俗欢乐之夜,但高僧对世人碌碌之欢总是充满悲悯之心,甚至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红楼梦中的那种苍凉情境:上元节上堂云:夜来灯烛荧煌,多少众生彻晓忙,究竟不知灯是火,昧却灵台一点光。
四、元宵节与传说
与以上传说相比,民间关于东方朔巧定元宵节的传说更具有传奇色彩。传说汉武帝时有个宫女叫元宵,因思念父母不得相见,欲寻死。足智多谋、心地善良的汉武帝近臣东方朔对元宵十分同情。为了使元宵有机会同父母见面团圆,他传布火神将要在正月十五日烧毁京都长安。
见全城百姓恐慌不已,东方朔便劝汉武帝,在正月十五日让宫廷里的人全部外出避火灾,再让全城百姓挂红灯放焰火,骗过天上察看火情的火神,以保证正月十五日长安太平无事。在东方朔的帮助下,宫女元宵得以出宫与父母团圆。从此,正月十五日夜各地要挂红灯,放焰火。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炸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五、元宵节与文学
文学作品中多有对元宵节的描写,距离汉文帝四百年之久的三国曹魏时代,我们通过三国演义可以看到当时人对元宵的态度,以及元宵节的景致。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写有人利用元宵节,欲谋杀曹操,这二个主谋就是耿纪、韦晃,他们“各有家僮三四百”,目的是“尽杀曹贼,以扶汉室!”
却说金先期来见王必,言:“方今海宇稍安,魏王威震天下,不可不放灯火,以显天下太平气象。”必允其言,去告报各处,尽教放灯火。
目的最终没有达成,因为曹操救兵赶到,谋反失败。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元宵节让百姓尽皆燃灯火,也是官方行为,因为天下开始太平了,而曹氏又声威海内,放灯火,是为了显示太平景象。如果官家不倡导呢,百姓会不会放灯火?可能也会放,但不会非常热烈,或者说,当时仍然是战争时期,城中由军方管制,百姓不能轻易燃放灯火,所以,官家通知百姓放灯,其实是允许民间可以按传统方式,在元宵节里热闹喜庆。
再看另一部名著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里的元宵节,距离汉文帝时代,已有一千九百年光阴了。
通过《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清代中期都市贵族的元宵景象,民间社会看大戏,舞龙观灯大热闹,宫廷贵族们呢,是持续的酒宴,元宵节则是除夕之后,又一次大摆酒席,并定一曲小戏,由亲友们观赏。
古代诗歌中,对元宵节的描写更为详尽,自隋唐到明清,可以说一脉相承,只要是和平时代,就会有美妙的元宵欢庆: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现在诗歌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数量可观的关于元宵的诗篇,这些诗篇都更多的与生活相关联,或是对元宵节热闹的体验,或是对亲人的思念。火树银花不夜天,指的就是元宵节的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多少人知道,“火树银花”的文化源流,严格来说,火树银花,来源于古印度宗教,在祭祀神灵的仪式上,祭司们会点燃火炬还有火树银花(树状的铜器的枝头上,点燃火焰),吟唱颂诗,舞动火树,场面宏大而震撼人心。恒河边的瓦拉那西古城,现在每天停晚还有这样的表演。每次表演几乎都有多达万人现场观看。上述的诗篇中,我们只有通过隋炀帝的诗,可以看到元宵灯火与佛教的某种关联:“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与梵声,都是佛家的象征,也就是说,在隋炀帝心目中,元宵节的灯火更多的是宗教意味,但后世的文人骚客与百姓,却不再看到佛家的意象了。
六、民俗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摸钉
北京还有摸钉这项活动,每到元宵节,妇女就会来到正阳门,摸一摸正阳门上的铜门钉。“钉”与“丁”同音,此项活动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里人丁兴旺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树立一个理念:让校园文化具有思辨力和内蕴力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静态文化”,直接影响师生的审美情趣、日常行为心态等。所谓“只要进入校园,教育就开始了。”强调的就是校园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而又润物无声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应致力于营造一种蕴含文化底蕴和生命气息的视觉风景,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师生砥砺品行、陶冶情操的圣地,让校园浸润精神的意蕴,渲染积极的氛围。
1.走进历史,让文化深厚持重、坚定踏实
每一所校园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气息,积淀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我们与历史对话,从历史传承中寻找精神动力,汲取思想营养。
对于一所百年老校而言,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便是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学校发动行政干部和老师们一起深入研读校史,并拜访老教师、老领导,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老照片、文本资料。由此,以“学校的昨天、今天、明天”为主题,建设了校园历史长廊和学校名人墙等,诉说百年的积淀。徜徉其中,细细品味一段段校史,了解校名的由来,解读校训、校歌的深刻意蕴,认识一个个或著名或平凡的校友,一代代学子不断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三十年来坚持“小篮球”项目创建,篮球竞赛成绩喜人,并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于是,学校设立了“篮球专栏”橱窗,增设篮球文化墙,建立光荣榜(功勋榜),以丰富而动感的图片和文字,说篮球人、讲篮球事、颂篮球魂、展篮球美。学生们则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和诠释篮球文化:“篮球是圆的”——要团结起来;“篮球是需要传递的”——要相互协作;“篮球比赛是在争抢中进行的”——要有竞争意识;“篮球最终是要投进球框的”——要有明确的目标……
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提升,其德育价值是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校史立体而生动地呈现眼前,并作为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对学生产生稳定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走近师生,让文化温暖深情、互动有成
在民主、自由、对话的文化环境中,学校才能成为意蕴丰富的智慧学园,才会透出无言之美,师生也才能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遇中领略别样的风景,互动生成。
有一所学校,师生一进入教学区域,便看到醒目的“三句嘱托”和“三道考题”。“三句嘱托”这样写道:“老师,请带上三句话远行:心中盛开一片绚丽的太阳花——走进学校、进入课堂,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一种神奇而巨大的教育力量;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根系教育的土壤,不断激情向上!给学生的心灵送上一束美丽的康乃馨——让孩子更自信、更坚韧地成长。”“三道考题”内容则为:“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一切从爱父母做起!你知道怎么称呼在我们身边忙碌的校工吗?——尊重他人,心存感激。如果上两个问题都不会回答,接下来你准备怎样做呢?——学会反思、持久向前!”
“三句话”和“三道考题”是与师生的对话,更是对师生的期待和潜移默化的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走近师生,才能温暖深情、互动有成。
3.走向未来,让文化深邃智慧、浸润升华
很多时候,教育的意图就体现在学校生活最常态的形式背后,许多终身有益的素质、习惯和信念也在不经意间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应力求让细节更智慧,以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凝聚成长的力量。
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墙壁的设计上作了一些尝试:换掉原有的名人名言,代之以师生编拟的“心语”“寄语”,如“等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唤醒,在于不着痕迹的巧妙引导”,“儿童的心如同蕴藏丰富种子的大地,需要教师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耕细作、循序渐进”。它们成为散落在校园里的一个个文化符号,期待着老师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涵养幸福教育人生。
师生还一起设计了“二十四孝故事”“立志篇”“心有多大,未来的路就有多长”主题墙以及“图书漂流角”等文化角和文化墙。我们期待着师生在与校园环境的相遇中不断地思考、感动,深邃智慧、升华情感。
在与历史、师生、未来的对话中,校园便被赋予了强大的审美教育力、情感感染力、心理感召力和背景暗示力。由此,“只要进入校园,教育就开始了”。这里,永远听不到下课的铃声。
践行一个信念:让校园文化充满亲和力和凝聚力
学校管理制度是有形的条文,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它又是无形的学校文化载体,规范着师生的行为。好的制度文化会对师生的德性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确立与修订中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学校制度建设中,所谓“科学性”,主要指制度符合校情及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公平;同时能与学校的其他制度相互协调。当学校的相关要素、制度服务的对象及需求发生变化时,制度应及时作出修订,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也应随之进行调整。所谓“人文性”,即制度建设的师生基础、师生接受度、制度本身体现的民主思想及实践作用等。学校制度只有真正被教师、学生接受并自觉遵守,才能使学校成为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而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才是“有文化”的制度。
2.在执行与发展中实现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统一
人都是有感情和灵性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滞后性要求学校制度的执行必须达到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有其严肃性,必须通过刚性的要求警醒师生不断完善自我。但制度的执行不能停留于控制人,让人服从。在实践中,我们应力求把每一项小的管理制度都精致化、人文化,着眼于师生作为有思想、有尊严、有需求的“人”的需要,突出制度的关爱、激励、尊重、人文功能,从精神需要出发,“少一些程式,多一些灵性;少一些火药味,多一些书香味;少一些管理和约束,多一些引领和张扬”,让制度更多地内化为个体的责任,转化为自觉行动。
因此,学校制度既应体现对规范底线的约束,坚守原则;又应注重人文考量,用适度的模糊处理和期待效应,实现内在的激励和引导。当师生从服从制度转向悦纳制度时,制度才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师生的成长便成为自然的事情。
追求一个目标:让校园文化提升创新力和推动力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更是促进德性成长之重要元素。
1.传承与创新有生命力的学校精神
校风、校训等显性文化,只有让全体师生耳熟能详、日益认同并内化为行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学校成长的黏土”“学校文化大家谈”等主题沙龙活动。老师们畅谈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在主动思辨中,“诚信品质、服务理念、团队精神、阳光心态”的学校精神得以凸现和认同。而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性、深刻性和精神性。
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感悟:
“校园文化是什么?是学校成长的黏土。离离原上草,便从此中萌芽。当然,学校的成熟发展,不是与岁月俱来的——除非土壤中饱含养分,枝叶经过风吹雨打,沉实厚重;还有,这里的门始终打开着,自由,如春风自然流动。”
“服务的文化必须浸润到学校办学的细枝末节、渗透至每一个神经末梢。强化教育服务,才能有人性的温暖、真挚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敏感;才能真心诚意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家长;才能睿智地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教育事件,哪怕是一本作业本、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一次与学生的和谐或冲突,并敏锐地捕捉教育的契机。”
2.涵养与提升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基本前提,更是学生德性成长的高速公路,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以“真诚”“民主”“平等”“奋进”为主要特征,需要营造“平等、尊重、关爱”的师生关系,“交流、合作、包容”的师师关系和“融洽、互助、友爱”的生生关系,引导教师争做“有情趣、有味道的”的教师。
每逢春节,学校都会开展“新年赠言”活动,送给每位老师一句暖心的话:
“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您,扎扎实实地耕耘,兢兢业业地劳作;实实在在生活,坦坦荡荡做人。您是幸福的!感谢您为学校建设作出贡献,衷心祝福您!”
“在你的班级,生长着温馨、公正和喜乐;在你的课堂,养育着希望、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播种教育幸福,享受职业快乐!”
赠言或是感激、或是祝福、或是期望,都坚持“真”,示以“诚”,注以“情”,突出“每一个”。新年第一天,读着这样的话语,老师们的脸上洋溢着微笑与幸福。教师是发展着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他们有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这样的尊重、赞赏与期许让教师获得了积极的成就心理,进而将这一美好的“感情链”传递给学生。
3.设计与建设愉悦成长的校园生活
教育专家曾言,“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学生生活的全部,现在,我们应该把学生全部的火热的生活当作课程来用。”从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等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抓住需要、捕捉主题”“设计情境、调度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实而有成就的生活中“经历”“体验”“碰撞”中“成长”。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怡情益智”“怡情益德”教育活动,“书墨飘香伴童心”“阳光体育健身心”“快乐音乐怡性情”“缤纷美术扬个性”“多彩活动展心智”……期待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心灵的自由、美好的情感和成长的自信。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西路96号习三艺术大厦
开放时间:每周二――周日9:30-17:30,周一闭馆(免费开放,特展除外)
注意事项:团体参观(20人以上)请提前预约
电话:0311-67567881
稍可轩与“明式空间艺术”
纤指弄弦,古琴泠然而响,满屋的清幽古韵顿时有了生气。在虚实变化的音符中,一个白衣的少女或坐或立,或捧书阅读、或对镜梳妆。在光影变幻间,她用舒缓的舞姿穿过茶烟馥郁,牵起炉香轻袅,引领着观者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走进明代书香世家的日常生活,品读一个古老的江南故事……这是石家庄当代美术馆为“明代生活空间艺术展”量身打造的舞蹈,让观者从精神上体验那个时代的空间艺术和生活方式。
空间美学的当代含义,在于打破了时空的有限存在,将精神的内在需求展向无限,并塑造出我们内心的想像世界。在中国的古典美学中,空间强调意境、传神、空灵,以超越时空的特质,去展现自身的理想。明式家具,源自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趣味,更源自古人对精神高度的追求――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到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风雅,再到逍遥无待御风而行的超脱,都融入了一桌一案的日常。古人有“坐静观远空”的空间诉求,它超越政治、超越社会、超越自然,将人的精神需求展现在自我的逾越之中,最终达到心灵深处的彻底解放。
2014年5月,石家庄当代美术馆馆长吴振文倾心准备多年的“明式空间”意境基本打造成型,由此策划的“明代生活空间艺术展”也正式开展。展览以明代生活空间为展示主题,分别展示了明代书房、卧房、厅堂、禅房等明代生活空间的家具格局。
明式家具,作为古代文人日常生活的见证,它之于古人是那么自然,就像水流花开,月到风来,却在无意间透露出生命本来的高度。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出于时代而高于时代,就在那一桌一椅、一几一榻间,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和生命质感。“明式空间”第一次重现了明代的生活空间,为这些在漫长岁月中分散各地的家具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历经沧桑终于回到当年。而我们如同面对那些慷慨谈笑的风流名士,如同面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造化神奇,就这样怀着敬畏静静观想,默默体验。
那略显沧桑却又熠熠生辉的明代屏风,名叫曲水流觞。那柔和灯光下的明代古琴,也像在娓娓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孔子教诗经的时候,就是弹琴吟唱。”吴振文说,“明代生活空间艺术展”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是立体的,由内而外,诉说的是中华文化之灵魂。
“我们做的是空间展,国内现在都是陈列展,我们做的这个空间展实属国内首例,不仅是家具的陈设,更有香器、花器、古琴、字画,配合各种案头清玩,力求完美展现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吴振文说,“明代生活空间艺术展”做的是精髓和体系,“别看简单,至少20个收藏门类在里边。”
“明式空间”的打造,需要一个长期、细致的准备过程。“琴道、香道、花道、茶道,很多东西都断代了,要一点一点做起来,在这个空间中我们想传达一种超越和传神的美学思想,观者在这个空间中静观默想,凝近思远,在想像中发现自己,感受生命,重获心灵的自由。”正如“明式空间”创意的亦古亦今的舞蹈,让人在思想上游走一样,“明式空间”打造的园林、庭院意境,同样会给人一种“梦回大明”之感。
吴振文给这个展厅取名“稍可轩”――名字源于傅山傅青主手书的匾额,意在为人处世当知进退,凡事稍可即应知足。恰到好处,莫要太贪。儒家讲用舍行藏,道家曰抱朴守素,“稍可轩”承载的是中华文化精神,而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和与此投缘的人们,也正是为此而来。
国际视野的文化平台
“明式空间”的打造,正值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成立七周年。2007年4月,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成立,发起人吴振文曾说,衡量一个城市文明与否的标志,是看它有没有像样的美术馆、博物馆,因为美术馆是一个城市的“诗眼”、城市的文化名片。“创建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就是要搭建石家庄的文化产业平台,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变城市的文化生态环境。”
“立足当代、面向全球、关注本土”,是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的宗旨,它有着明确的学术倾向,有国内著名批评家易英、殷双喜、鲁虹、孙振华、俞可等构成的学术顾问团队。建馆之初,便有费正、祁海峰、徐福厚、曹宝泉、王国斌等著名画家,知名设计师晏钧、知名音乐人邢迪,还有来自北京、广州等地的艺术家进驻。
自成立以来,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共承办各类展览32个,包括“共振2007――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我从我的时代走来――费正作品展”“墨隐田园――沈勤当代水墨作品展”“欲望的风景――尚扬师生艺术展”“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琢古凝晖――中国古桌案艺术展”等当代艺术及传统艺术的展览。
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学术主持冀少峰曾撰文称,“石家庄相对于北京、广州、武汉、深圳来讲,艺术氛围相对薄弱,但也正是由于它地域的边缘化,艺术发展的空间较之画展频频、画廊遍野的大城市来说也相对广阔些,开办当代美术馆的意义也更为深远。
7年时间,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定期举办了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艺术展览,成立了富有特色的艺术家工作室,改进了艺术画廊的运作模式,健全了艺术市场的运行机制,举办了一系列带有全球性和国际化视野的学术展览以及文化产业论坛,逐步发展成多元化文化艺术的交流平台。
石家庄当代美术馆馆长吴振文说,2014年,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将加大收藏力度,丰富藏品种类,提高策展能力,开发延伸产业,致力于将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开放、典雅、富有亲和力的艺术鉴赏及休闲空间。
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玲珑鼻烟壶 内画看世界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西路96号习三艺术大厦
开放时间:每周二――周日上午9:30-12:00,下午2:00-5:30(免费开放)
电话:0311-66683126
与石家庄当代美术馆同址的,还有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隐于市”,让它怡然自得,“静对门前熙攘人流,承载悠久民间艺术”。
进入内画博物馆,悠扬古曲传入耳中,装饰典雅而精良,处处匠心。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尤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还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
内画作品形式多样,色彩鲜明。映入眼帘的《雅居图》《二十四孝》《溪山行旅》等内画作品,精美绝伦。除了这些,还有笔筒、屏风、花瓶、水晶球等,琳琅满目。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
清朝乾隆时,鼻烟壶成了显示身份的物件。有评论说,鼻烟壶集民间艺术、雅士高风、诗文意境于一身。小小鼻烟壶,能有如此大的创作空间,也让观众叹为观止。
二层的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以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详实生动地介绍了鼻烟壶的历史渊源,从烟具、烟料、鼻烟壶的历史及鼻烟壶的流派和种类都做了详细的展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内画艺术的创始人和传承人王习三大师的顶级力作――十二君王的画像摆在展柜显赫位置。
提起衡水内画,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就是王习三。1967年,王习三在家乡衡水阜城开始创立冀派内画,1977年创建衡水地区特种工艺厂,1981年负责创建中国鼻烟壶研究会,并任理事长,1988年至今,担任衡水市内画艺术院院长。
2010年6月,王习三与其子王自勇建立的河北习三内画博物馆在石家庄落成开馆。这是石家庄第一家民营博物馆。
谈起建馆的过程,却是艰辛不已。博物馆艺术总监董晶介绍,王习三父子从2006年开始,有筹办民间博物馆的想法,到2010年6月29日正式开馆,四年时间,王自勇不停地奔走。抵押房产、银行贷款、朋友借款,为了办起这家博物馆,王自勇倾其所有。
王自勇曾说,他的博物馆是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我们民族的艺术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人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展览馆的方式进行传承。
宝斋艺术馆――有心人的收藏
地址:石家庄市高新区水榭花都马丁广场109号
电话:0311-85906619
宝斋的主人张华彬,几十年的从商生涯,经历过多个行当。“如果你这一生只做过一件事情,你就是一个人生,如果你这一生跨越过10个行当,你就是10个人生。”在张华彬看来,不同的人生体验,可以让看待生活的眼光更加宽广,收获的是更多感知和不一样的心态。
张华彬和文化搭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他无论做哪一行,收藏都贯穿始终,这是他的爱好和兴趣所在。而最终,文化也成为他人生成功之后的归宿。开办一家私人博物馆,是张华彬的夙愿。2008年,张华彬租下石家庄一家高档小区的会所,精心设计装修之后,宝斋艺术馆就此开馆。
宝斋艺术馆展厅面积1000多平方米,拥有展览区、收藏交流区、休闲区、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其成立宗旨是搭建当代优秀艺术家与爱好者的沟通桥梁,视发展和光大河北文化影响力作为己任,将与老一辈书画家合作以及推出新锐艺术家作为艺术馆的两个发展方向。
宝斋内,收藏有名人书画、内画、烟壶、紫砂壶作品,还有价值不菲的奇石和红木、金丝楠家具。艺术馆的装修古色古香,空间明亮。休闲区两块天然玛瑙水槽,颇显艺术馆的特别。在艺术馆内,张华彬还设计了圆拱门和小桥流水。让来之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宝斋的艺术氛围中。
张华彬说,他从小就有收藏的爱好。“受我爷爷的影响,对老物件都有兴趣。最早大概是在十六七岁,那会儿开始收银元了。”成年后,张华彬在生意上有所成,这也为他的收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收藏中国传统家具、古琴、紫砂、瓷器等,还收藏和奥运有关的大量藏品。
“收藏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并不光为挣钱,把流散在民间的文物收集起来,弘扬民族文化。”张华彬说,收藏其实是一件辛苦的事,为了收藏,他从不买奢侈品,“我买衣服都是一百元以内,过季的,断码鞋。攒钱收藏的阶段很苦,但买到手感到很激动。”
在张华彬看来,收藏也是传承,收藏的最高境界过眼、过手即为拥有,闲暇时静看自己心仪的藏品,就能与之对话。“收藏,是有心人的收藏,而不是有钱人的收藏。有些人是为了炫耀,但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张华彬说。
近年,宝斋艺术馆做了众多展览和沙龙:2008年,中国古砚精品展;2009年,奥运藏品展;2010年,“古代与现代”明清家具展;2011年,内画大师张增楼“衡水湖百鸟图”内画作品展,同期策划发行《衡水湖百鸟图》邮票卷轴;2012年,“文武双全”南方作品展;2013年7月,承办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北省青少年书画作品展,并获得了由省文化厅颁发的特殊贡献奖;2013年9月,承办陈逸墨山水作品展,同时主办了著名斫琴大师王鹏的“古琴雅集”;2013年11月,承办“绝世重光”中国当代定瓷大师作品展。
除此之外,张华彬还对紫砂壶情有独钟。并拜江苏工艺美术大师胡洪明为师,1978年胡洪明涉足陶瓷专业创作与设计,师从顾景舟大师嫡系传人沈遽华先生,曾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后到清华美院进修,作品多次荣获大奖,“福运连连”获得2012年中国十大茗壶金奖。其金银丝装饰紫砂壶深受紫砂爱好者喜爱,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及个人收藏,被誉为镶金装饰巨匠。
在宝斋,可以看到胡洪明创作的紫砂精品,别具匠心,独具魅力。
“我执着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个艺术馆一定要有艺术馆独到的艺术语言,”张华彬说。
大马博物馆――看古物青铜 品千年历史
铜镜的收藏热度,正在逐年增加。在古代,铜镜不仅是生活用品,也是一种艺术品。延传至今,古代铜镜更具独有的魅力,成为很多人的收藏之选。然而,能保存至今的铜镜价值不菲,其中珍品更是并不常见。
让人有些意外和惊奇的是,在石家庄大马博物馆――一家尚未完全开放的民间博物馆,收藏有20面左右的稀世铜镜。当然,既是博物馆,馆主的珍藏不会只有铜镜,还有众多如汉代狩猎纹壶一般的稀世珍品。
大马博物馆馆长赵新会,同时也是大马集团的董事长。2009年,他谋划筹建博物馆,主要收藏青铜器。几年间,大马博物馆收藏了约500件藏品,其中铜器有200多件。“做私人博物馆每年都亏损,这东西都是我们收过来的,自己喜欢,也算当做艺术品投资吧。”副馆长秦增群说。
难能可贵的是,大马博物馆收藏有20多面古代铜镜。真正的收藏佳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而铜镜恰恰兼具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如战国镂空、汉唐镏金这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大马博物馆收藏的铜镜,分属汉、隋、唐等不同的年代,年代不同,样式各异,展现的历史价值也各不相同,对于观众来说,极具参观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