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28-02
一、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关系
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赋予文化发展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要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自身的因素等。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作用于文化建设活动的整体力量。在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中,文化发展趋势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为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文化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综合性和集中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点。文化发展趋势不是主观的猜测和幻想,而是表现在当前文化中的文化现实状态的一部分,是向全部文化现实状态的延伸和扩展;文化发展趋势综合了经济、政治等物质形式的因素和力量,是对这些因素和力量作用的集中反映;文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超前认识和判断,又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因此,文化发展趋势是现实和未来结合的要素,是物质力量的实际作用和意识超前反映的思维力量的综合。
文化建设既和现实密切相关,又与未来紧密相连,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和保留,同时又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奔向未来的努力,同时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限定,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文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各种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走向未来的,同时又是在现实状态发展所蕴藏的多种未来可能性中确定一种可能性并使之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又要防止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的现实化。
文化发展趋势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在文化领域内的表现,以文化的方式凝结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成果。文化发展趋势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加以改变的。文化发展趋势是我们在建设文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文化内容、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这三大文化发展趋势彼此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融合,一起构成影响世界文化形态、文化格局及其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更加有利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2.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对于充分利用国外文化资源,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增进和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广大中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建设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必需的思想意识条件。
4.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文化格局产生新的变化、世界面临着文化秩序的重构和文化力量的重组,这种形势不仅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而且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崛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5.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保持、巩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国文化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6.文化多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元并存发展的新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7.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密切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8.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变革,提升了文化的社会作用,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带动了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使中国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有:
1.文化全球化趋势,必然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造成文化价值的断裂,这对于我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而文化软实力相比一些文化强国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文化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强度加大,一些文化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中国文化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3.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矛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矛盾也有进一步突出和加剧的趋势。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给文化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4.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增强,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发展的态势下,突出文化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5.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推进了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文化建设如何在文化产业化和大众文化迅速扩展的情况下,保证建设的质量,提高文化的品质和品位,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6.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反,人文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促进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7.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逐渐深化并全面暴露出来。如何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吸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积极成果,避免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价值上的断裂,是中国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较长时期内困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
作为综合反映文化存在和发展状态的文化发展趋势,它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中国文化建设是在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2.中国文化建设是全球文化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建设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中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并存,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不同的文明开展对话,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成果,反映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文化建设和其他领域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4.中国文化建设困难大、任务重,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其使命感和重要性更强。中国文化建设正处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处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企业发展;管理;文化
0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需要先进有活力的管理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从广义上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本文就主要对企业管理文化的内容、现状。影响因素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使读者更加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也能促进其发展。现在,我国正处于体制和制度变革的时期,所以,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企业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创造好的企业管理文化。
1我国企业管理文化概述
(一)我国企业管理文化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之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是,近些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生产运作的过程越来越复杂,所以简单的生产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了,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它。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就是因为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作为连接消费者需求和产品的源头的企业生产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然而要做到这一切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就需要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企业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适合本企业管理的结果。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越来越不可替代。有效地管理可以平衡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个企业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导致企业效能低下,无法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二)我国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断沉淀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与我们现今的社会意识相对应的,文化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仰、法律和道德。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社会上建立了能为大多数国民所接受的秩序。企业为了实现对员工的良性管理,在内部建立了一套行而有效的制度,例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员工所共同的信奉的企业价值、社会责任感、公平理念。这些都通过管理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决策、执行和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经济发展的越好,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文化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同。
(三)我国企业管理文化的现状
近些年来,企业文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了。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种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国民经济总值的支柱。所以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一下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开始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全体职工奉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就比如说河南的某一中小企业,在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下逐渐变得成熟,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中,知名度甚至高于许多世界商业巨头。它的管理模式,是十分值得我国的企业进行借鉴的,比如说它一直比较重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价格,这说明一个问题,细节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2制度与人的相互影响
(一)制度制约人的活动
正因为人的活动千变万化,所以才会相应的出现制度来约束人的活动。制度的本质就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它是从人们和社会的交往关系中产生的,总的来说,制度是十分稳定、规范和固化的社会关系人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生活的稳定运行又离不开制度,制度一旦产生,就会规范社会关系,使其更加具有合法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人也必须遵守制度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和交往发展的路径这两条路来考察人的发展、探索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综上所述,制度来源于人的活动又制约着人的活动。
(二)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通过分工实现
人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人的存在和发展就是通过社会关系的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大背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并生产了人的社会联系。然而我们的社会的本质实现是一种相互的过程,社会关系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制约着人的活动,人们也在这些限制之下塑造了自己的角色。分工是这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马克思曾经说过:"分工起初只是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的形成自然分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正因为有了分工,才有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等职业的出现,有了城市乡村的差别,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分工对生产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使劳动更加密集、结合和协作,促进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分工可以产生私人利益或阶级利益的对立,这是分工对生产关系的作用。另外,分工对人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分工在现实生活中实际造就了人的社会本质,它将社会关系人格化了。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的对立就源于分工。分工会在两个方面导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分裂,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分裂,具体的分工推动了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这是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很大因素,但是也会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造成了社会关系本质上的对立。另外一方面就是会导致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片面性的分裂,人不断努力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是造成人的片面化。
(三)人在制度面前的矛盾
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也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社会化的,这是一个获取自己的社会本质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先人的思想和制度制约着当代人社会本质的实现,马克思说过:"历史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既定的、限制的环境中创新发展。从共时性上来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一个人的生产发展是以他人的活动作为基础的。所以说人在制度面前就会有既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就比如说经济制度,它是既定的,但是却不妨碍人们在此制度面前发挥能动作用,这主要通过专家学者对制度的选择和创新实现的。就像马克思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以上这些便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内在矛盾。
3我国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前景
我国的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企业管理文化的作用,在积极在这些方面上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常常局限于本国的范围之内,只考虑自身和眼前的利益,没有把目光放的长远,更没有放远世界,没有跟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当前,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的企业交流渐趋频繁,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已经从西方的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中吸收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经验,所以我国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与时俱进,发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弥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日后的发展中,企业要做到构建创新理念、设立创新型管理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还要树立人才观念,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4结语
一个企业的管理文化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文化还不是很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本就主要介绍了这些。希望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能帮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设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并随着发展的深入进行灵活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罗喆,王楠楠.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文化分析[J].企业管理,2015.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用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通过对企业文化作用的探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当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努力提高上,更多开始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礼仪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3.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著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提出重要论断:企业文化队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2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的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中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和物质层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和国际接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贸易争端,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构建上的差异造成,另外有些则在深度探究下能够发现,是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转轨:要求企业必须从任意型文化转向信誉型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由管理意志文化转向法制文化;针对国际贸易企业规则,由经验型文化转向规范性文化;从非歧视角度要求从垄断文化观念转向平等文化挂念;从行政贸易型文化转向市场贸易型文化。
3.3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转贴于
3.4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处于不拜之地。
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抑制员工对某些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 的创新性解决。(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6)注重结果重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要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方法。(7)强调开放系统。企业应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因此,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知识看成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将持续学习作为新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学习,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潜能,培养决策者和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好心理和智力基础,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3.5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刚刚起步,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会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生态企业文化的培育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 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淀,是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影响企业员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经营的副产品,而非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历史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力一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即企业组织的记忆。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就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的行动,在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较缓慢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适用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拥有增强内聚力、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胜点。
企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也不断得到了印证,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都给了我们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榜样模范,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我们坚信,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
参考文献
[1]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2]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各国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提高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文化产业政策被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高度期望。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受到不同的政策引导。
美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美国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产业每年直接或间接拉动的经济效益为369亿美元,提供130万个就业机会。文化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影视、图书、音乐唱片等行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版权制度是维护美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版权制度的保护,版权产业又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保护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80年颁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97年和1998年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使美国日益强大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国际保护机制。
美国的版权制度对文化产业特别是版权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盗版行为的蔓延;其次,促进了美国国际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版权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并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再次,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之成为美国国家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欧盟: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欧盟作为一个统一体,强调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把文化一体化当成推动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同时强调文化一体化并非同质化,而是保持和发展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化。共享和差异成了欧盟文化产业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最终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
为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欧盟国家对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00年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期间(2000―2006年),整个欧盟文化投入总金额超过23亿欧元,用于发展文化创造,文艺传播,跨文化对话,丰富欧洲人民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鼓励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使欧盟各国文化产业各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此外,还通过金融扶持、政府直接资助电影市场、奖金扶持、影视文化管制等政策,鼓励和刺激电影产业的发展。
德国:卓越的会展业。会展业是德国文化产业中的亮点,在国际上150个重要的专业博览会中,大约有2/3是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 (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德国会展业的年均营业额约23亿欧元左右,参展商和参观者为博览会的支出超过85亿欧元。各类展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系统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德国每年有近10万人从事与博览会有关的工作,综合经济效益达205亿欧元。
法国:政府大力扶植维护民族文化。法国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尤其是与“内容”相关的文化产业规模相当可观。全国有136种法文日报,年发行总量90亿份。电影观众保持在每年1.85亿人次左右。法国的戏剧、博物馆与历史名胜是文化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约有5万场戏剧演出,分布在国家剧院、全国戏 剧中心、国立剧院和私人剧院,吸引着800万固定观众。法国约有1200座博物馆,每年吸引几千万参观者。仅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塞博物馆,每年就接待1500万游客。法国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并不完全依赖市场的作用,而更相信国家的扶持和庇护。政府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 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
日本:官民结合促成良性循环。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现已成为高成长产业,早在2000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1兆日元,在海外的市场开拓规模达到3258亿日元,漫画、动画、游戏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内容产业已在世界颇有影响。现在,世界的动画片中65%为日本动画片,在欧洲上映的动画片中日本动画片占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其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
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方面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民间的协调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多年的经营已经使日本动画文化深入人心,动画俱乐部随处可见。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韩国政府主要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立法立规,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二是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等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中国、日本为重点,把海外市场作为利润增长点。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加大对影像、动漫、音乐等重点文化领域的奖励力度。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科学要求趋同,文化允许存异。“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今后,随着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将会激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将更加严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预计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全球化、规模化和垄断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文化产业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破产、重组,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少数几个全球性的产业集团,覆盖了传媒、娱乐等诸多门类。规模化的必然结果是垄断化,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为大巨头所把持,这些公司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维康、通用电器、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索尼、西格拉姆等。它们拥有全球性的分销网络,利润有相当部分来自海外市场。
――不平衡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科技水平、经营理念,向全球扩张,挤压弱势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使得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西方文化媒体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和分散投资风险,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大量的影视节目,扩大其卫星电视覆盖网。目前在亚太地区上空有多个卫星电视频道,其中绝大部分是西方三大电视集团对亚洲开办的电视频道。美国图书出版占全球图书市场总值近1/3,使得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欧美国家出版业已向出口型转变,纷纷拓展海外市场,加大了对全球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成为新的文化战役。
――国际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之后,正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集结,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论文摘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重组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是建立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和有效模式。二是在注重员工的知识、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启示之二:重视跨国界、跨区域、跨企业的融合和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在分析融合、并购双方现有企业文化的优劣成分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经营和公司现行决策的理解,促使融合、并购双方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每个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维持新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彼此尊重融合、并购双方对方、风俗习惯。了解对方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减少对对方的文化偏见,消除种族优越感,促使双方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助。四是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融合、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对文化的共性的认识和认可程度,寻找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趋势。剔除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新企业文化形成或阻碍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文化成分,继承和吸收双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双方文化的结合点,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员工对双方文化共性的认识程度及理想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启示之三: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进而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二要确立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模式,借鉴和合理引进外国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体制、行业特征和组织能力设计组织学习模式。三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在组织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与成员成功欲相匹配.与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新晨
启示之四:实施企业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必须自觉引入企业形象设计,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商品风格、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传播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去,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信誉、形象和品牌。
启示之五:企业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
一是要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诚信观念的培养列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扬弃传统的诚信观念,树立现代的诚信道德资源观,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实施的举措中去,指导企业和职工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二是要把企业诚信看作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应尽的义务,是企业应有的形象。企业的经营活动应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市化;民族文化
一、城市化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城市化带来的结果是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的急剧增加,由此发生的民族问题自然呈现出新的特点。近十年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成果很多,研究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概括以对其作一个界定,如笔者认为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将民族问题分为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民族关系、民族社区、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此外南开大学多位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对少数民族社区建设问题和从政治法律的角度研究民族问题都具有特色。其中有学者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问题还包括民族宗教问题,并单独对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进行归类,对其社会文化适应问题、社会问题、生存状况、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社区等进行分析研究。综合来看,对民族问题的众多研究,多倾向于以城市中增加的少数民族人口为研究对象,于是有学者提出要把握“城市化”和“民族问题”的概念,拓宽研究领域,认为“对于少数民族‘城市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的过程,它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是一个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全面变迁的过程”。笔者尤其认为需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在现代化的浪潮席卷民族地区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和呼吁越来越强烈,本文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
民族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急剧增加,传统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冲击。民族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包含语言、文字、心理、意识、风俗、习惯、歌曲、舞蹈、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宗教、历史等等,它们都与本民族原有的生活息息相关。民族文化保护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问题,综合来看,文化即人化,与人的生活相关,但逐渐脱离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本民族语言、文字、历史的生疏,代际传承的递减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败。在民族地区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展被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均衡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就突现出来,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二、近十年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研究
(一)民族地区文化受到冲击的原因及表现
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甚至消失的危险,究其原因,是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迁带来文化的变迁。民族民间文化的土壤遭到破坏。具体来说,各方面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少、打工潮动摇了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根基、现代工艺品逐渐替代手工制品使得民间工艺退出历史舞台、城市化导致民族凝聚力减弱、民族传统文化后继乏人等。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就面临极大的挑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表现:少数民族成员落入传统文化被现代城市文化替代的境地、城市民族文化出现一元化和多元化共存的事实、盲目城市化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人为破坏。更有学者指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逐渐陷入困境、在现代文化的优势攻势下面临变异的危险:“愈来愈多的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外出上学、打工,他们更多地充满对城市中心地带生活方式的向往逐渐远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的民族文化正在大量地消失。”并认为民族聚居地区情况好一点,散聚的民族地区比较严重。事实上,对民族聚居地区的情况判断也过于乐观了。几年前有学者通过对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壮语使用现状和民族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民族语言的衰退和民族意识的弱化很快:“如果考虑到百色还是位于壮族聚居区的一个中心城市,壮话在这样的城市中竟也有这样的衰退速度,我们更应该感到惊讶,也更应该值得去深思。”民族地区城市是精英人口聚集的地方,升学、经商、升迁等方式的流动使各种人口集中一起,职业身份成为人们相互区分的重要标识,交往、交流的扩大使通用语言得到广泛使用,民族语言往往只成为表明民族身份的一个工具。由此我们可以感知其他民族地区城市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发展现状。缺乏强有力的民族意识支撑和延续的民族历史沉淀积累,就会使得民族文化面临灭失的危险,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前者包括民族建筑、工艺品等,后者包括民族语言、歌曲、舞蹈、传说、故事、手工技艺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性开发、旧城改造中对民族传统建筑的人为破坏,还有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特色危机”,“建筑一律、结构雷同”等问题日益突出。盲目跟风现象严重,甚至走进了城镇化等同于房地产化的怪圈。在楼房越建越多、越建越高,城区范围越来越扩大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逐渐地消失,一味的追求外在的现代化指标,没有“重视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文化要素”,没有充分发掘把握民族地区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化带来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不仅受困于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堵、治安混乱等城市问题,使人体验“当以现代西方社会生活方式为蓝本的高度物质化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单调、乏味和无意义感的时候”,“更使当地人陷入一种‘无家可归’的后现代主义式的精神状态之中”。因此,需要确立对民族地区城市的文化定位,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合理因素,融入现代城市文明中,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也能使当地人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充实。
(二)民族地区文化保护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考验的事实,引起学者的关注和思考,他们在探索民族文化保护的途径和措施。首先,很多学者都认识到要提高保护的意识。不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且要发挥教育舆论的导向作用,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成提供社会条件。同时,有学者提出要进行现代文明意识宣传,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提高甄别能力抵制不良、腐朽的文化侵入,培育现代人文追求,保留核心、优秀、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在思想认识的高度上认识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或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据和历史文脉,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民族文化是它个性特色形成和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差异的雄厚资本。”转变观念、提高保护意识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基础。其次,各级管理部门要有所作为。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的基础上按“分类分层”原则进行保护,即分为国家级、省级、记录式保护三个层次,加快立法保护的步伐、加大保护经费投入、健全民族文化管理队伍等。也有学者提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发展民族教育产业,把民族教育产业作为公办民族教育必要的补充。在立法保护方面,学者们的着力点较多。因为立法有利于理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防止和减少唯利是图和短视的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破坏性开发,也可以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针对我国在民族物质形态文化上取得巨大进步而非物质文化形态保护处于缺失状态的现状,提出要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基本法确立,而在目前条件下,需要“按照国家针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指导各级政府的非物质形态文化保护工作。”如2003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全国逐步推开,中央政府也已经成立“保护工程”领导小组,设立国家中心。再次,民族传统文化要传承,保护是一方面,创新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这点,许多学者都呼吁要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应当给予政策上的引导,还要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加民族文化的科学因素、时尚因素。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制定发展策略和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可以培育民族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反过来促进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要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及智力支持。最后,民族传统文化转型方面,有学者提出经适应性转型可以依附性的边远文化形态存在,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产生参考性影响。就个体而言,少数民族自身需要增加对现代文化的适应性,需要几个方面的准备:知识的准备、技能的准备、现代城市文明素养的准备、民族文化和普通文化对接中的心理准备等。
(三)民族地区城市化区域研究
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理状况等各有不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此作区域性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学者详细地分析了从森林草原民族到城市民族的变迁过程及表现,考察了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回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向现代城市民族转型,建制市的设立、大都市区的带动推进了东北少数民族区域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上述少数民族中前六个少数民族的城镇人口比例都达到66%以上、后四个少数民族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51%,东北城市中少数民族已有55个,东北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人口城市化率为50.4%。通过对城市发展的文化考察,提出城市化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二律背反”效应的观点,即是“一方面使各民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共同性因素得到加强和趋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流失”。就此提出城市化发展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协调的问题。西北民族地区城市作为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辐射中心和扩散源,因此将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条件作为发展城市的要素,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作者以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四省区20多年来的发展数据来说明,但在城市扩大的同时,作者的调查发现西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几乎都面临“文化缺失”的难题,这也是一个“传承两难”的困境问题:“城市社区中的各民族的居民都担心自己民族的文化被别的民族文化同化,因而为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就努力再现或张扬民族传统文化要素,这样做的目的又会阻碍民族地区城市的扩张和向乡村的侵入,结果就使城市尽可能快地提高地价、迫使聚居城市中心的少数民族居民向周边地区迁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郊区化,年轻的一代往往更向往城市中心地带的生活方式,于是就会出现所谓的‘传承困境’。”作者提出民族文化要走向市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传播、营造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的观点。笔者认为,民族文化“传承困境”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城市化进程中非主流文化发展遇到的共同问题。西南边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重要的聚居区之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2010年广西为40.11%、云南为35.2%,均大大低于同一时期49.68%的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某种契合性,但近年来主要依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城市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急迫的城市化消耗了这些地区强壮劳动力和经济自然资源,使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因此,有学者提出:城市化并非民族经济发展的“指路明灯”。
三、民族地区城市文化发展趋势分析
以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聚居的广西自治区为例,“2000年广西城市化水平为28.15%,同期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为2080.04亿元和220.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5元。至2010年,广西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11%,而同期上述各项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也分别达到9569.85亿元、1228.61亿元、17064元和4543元,分别增长360.08%、458.43%、192.49%、143.59%。”民族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对该地区经济各方面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各项政策的扶持,城市区域一体化进程也逐渐实现,从而带动民族聚居地区城市化发展,吸引各地的人才和资金流入。无论是少数民族人口向发达地区城市流动,还是工商业投资的注入民族地区都促进城市化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资本通过流动实现最优配置,民族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我们需要加以引导,营造民族团结和谐的氛围。民族地区的城市,是各级民族区域的中心,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起辐射作用。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的途径,用现代的意识、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用与时俱进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等现代意识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审视,从而对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南文渊,卢守亭.少数民族城市化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14-15.
[2] 马伟华.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综述[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3-44.
[3] 单菲菲,高永久.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研究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07(2):30.
[4] 范生娇.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J].贵州社会科学,2005(7).
[5] 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的政治学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1).
[6] 崔燕.论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机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7] 韦东超.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4(4).
[8] 杨燕.论城市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问题[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5.
[9] 程苹.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弘扬与重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0] 阎丽娟.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的文化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2002(3).
[11] 吕俊彪.城市化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J].思想战线,2012(5).
[12] 刘亚丽.论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3] 乌力吉.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社会转型[J].贵州民族研究,2008(3).
[14] 林庆.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境[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15] 王希恩.推进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刍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6] 南文渊.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究――东北少数民族的经历[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6).
【关键词】时代环境;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趋势;高等院校
学生现在关于学生的学习等方面的心理已经逐渐的开始研究和利用,但是针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展,这是直接造成高等院校音乐教学和学生的审美需求不适应的主要原因。[1]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对高等专科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展开相应的调查,对学生的音乐审美现状进行分析,叙述影响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主要因素,在音乐教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审美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提出完善高等专科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创新思路。希望为多元文化环境下高等专科学生音乐教育做出积极的帮助。
1.多元文化下高等专科学生音乐审美的心理现状
当下人们正经历着文化多元化、多元文化交流和多样文化共存的文化发展趋势,频繁的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音乐文化,我国高等中职教育是比较开放的一个教育阶段,学生在这一时期更是处于多种多样的多元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学生内部的音乐审美不平衡状态存在性是比较普遍的,并且学生在这一阶段有着旺盛的音乐需求。然而相关的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高等专科音乐课程无法满足其音乐需求。60%的学生选择网络中的音乐对自身的音乐需求进行补充。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当下高等专科院校的音乐教育没有随着的多元化的音乐环境的丰富进一步的增长,多元化的音乐环境和教育极其的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高等专科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音乐需求十分容易向良莠不齐的大众音乐文化中汲取来满足自身的音乐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学生的审美能力不高,为不良音乐的辨识能力不强,那些会对学生的审美带来负效应的音乐十分容易造成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不良发展。[2]当今,在音乐的海洋中,流行音乐所代表的大众文化是最大的浪潮,流行音乐文化度我国青少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在调查中35%左右的学生喜欢港台的流行音乐,15%左右的学生喜欢大陆的流行音乐,除了以上两种流行音乐形式以外,学生还十分倾向于以美国乡村音乐为代表的说唱音乐、爵士乐和摇滚等,喜欢的人数占到调查学生人数的45%,同喜欢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主要是乐器、中国民歌和说唱乐等,还有世界民族音乐主要是指拉丁美洲音乐和非洲名族音乐的学生少之又少,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人占的比例也很少。调查显示了高等专科院校的学生的音乐审美取向流行化、大众化。当然流行音乐中有不少音乐的精品存在,但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较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并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内容也是十分必要的。[3]同时还能避免学生审美的视野狭窄音乐感知能力差一级音乐经验缺乏和审美能力较差以及审美低俗的现象发生。
2.影响高等专科院校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类的遗传因素是人类个体审美的前提条件,这主要是音乐音乐的审美离不开人的听觉神经系统,因此音乐审美需要的生理机制和遗传因素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学生关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等都是在学生的听觉系统的基础上存在的,没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音乐审美时间就不可能实现,音乐审美心理就不能继续出现、延续和健全。但是音乐遗传因素致使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例如学生在视唱练耳的过程中感知能力会不断的增强。但是只有遗传的影响没有其他条件的相互作用个体的音乐潜能是无法显现出来,在音乐教育和实践的作用下,人们的音乐审美心理才会不断的被改变,音乐的遗传素质才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个体的音乐遗传素质是可以被塑造的,它是学生审美心理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学生审美心理的决定性条件。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的后天影响因素是环境,在环境的作用下,音乐遗传素质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发展从可能转化为实现。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有环境中的人和物,在这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审美心理才会出现动态性的发展。家庭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年少时期比较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在当下的时代中各种文化、音乐形式以及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相互的碰撞和交流,学生生活的文化环境变得更加丰富。[4]除了其中净化的音乐文化影响,还存在不良的音乐文化,不良的音乐文化对审美能力还不完全成熟的学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在音乐审美的心理结构上具备了对音乐精品的鉴赏能力,在优质的音乐文化中品位到喜悦的时候,环境会激发学生对优秀音乐文化的需要,学生就能主动从多元的音乐文化汇总选择优秀的音乐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这样,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多元化的音乐环境中的优秀音乐作品才会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起到良性作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它和和个体的音乐审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个体的发展中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音乐教育在广义上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的音乐教育。狭义上主要指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是在专门的音乐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方式,以音乐教材为媒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正规的教学活动等一系列实现音乐教育目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人类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文化和人类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艺术价值的作品,还有人们对音乐艺术的不断探索等都是需要向学生传授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制定一系列的学习计划,通过渐进的方式将一定的音乐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不同音乐素养,发掘学生的潜能,以此来产生良好的审美心理效应,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达到学生能够在音乐韵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完成学生审美心理的塑造。学校音乐教育的关键在于学校的教育是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5]可以说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培养自身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学校音乐教育在学生的音乐审美心理塑造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现学生全面音乐修养
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审美主要建立在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上的,只有具备两哈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力才能达到对优质音乐的筛选和欣赏。音乐审美心理结果是审美主体内部很多要素之间合成的多维度系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是音乐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殊审美关系的中介,包含课音乐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出现的自身感受、评价、体验和创造功能。主客体之间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相应的审美关系,它是通过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中介作用使客体的美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音乐作品的审美只有在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被审美主体感知和接受。多元的音乐文化教育以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为中介,在多远化视角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分析,实现对学生音乐感知力、理解力的培养。学生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影响下,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内涵的审美意识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中,进而形成新的的、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在训练和教育学生建构音乐审美心理上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3.1促进学生音乐审美知觉的多样化
音乐音响的感知是音乐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的因素,它是开展音乐审美的前提条件。多元化音乐对于个体音乐感知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对学生多重音乐感知力培养。多重音乐感知力主要指的是对不同民族多样性音乐音响的审美感知力,是对不同风格音乐和类型的把握和感悟能力。衡量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标准就是多重音乐的感知能力。不管是以西欧古典文化为中心还是以世界民间文化为榜样,这样的一元化音乐课程的开展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变得单一,学生对世界优秀文化产生不了一定的审美体验,所以这造成了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陌生。导致了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没有感觉的状况,这样的情况很不利于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同时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音乐文化鉴赏能力目标相背离。多重的音乐感知能力培养需要和多元化音乐审美活动相结合。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民族和风格的音乐。在多种音乐文化的活动中,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不同音乐元素更加敏感,对音乐风格的辨别也逐渐细化。最终实现对不同音乐形式的把握和区分。
3.2实现学生音乐审美想象力的提升
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将音乐的新形式符号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化的世界,真正的审美是建立在审美想象的基础上的。创造性是想象力最基本的特性,这是因为审美主体运用想象力对感知形象进行丰富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审美想象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想象可以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无意识的自由想象,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方向性、预见性的想象。而音乐审美想象是在音乐本山的基础上远离了物质功利性的有意想象。当人们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倾听时总会产生和音乐相关的想象,该想象是从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角度上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6]。例如在对《二泉印月》的音乐审美中,审美者的想象不会是月亮很美、怎样到二泉进行旅游等和音乐情感和内容无关的想象。二是在音乐中感受到委婉的哀叹、波折的旋律和阿炳坎坷的经历和出身的想象等。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方式,对音乐课程的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元化音乐生活和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不同民族、时代中的音乐文化特点。同时多元文化重在通过文化对音乐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对音乐作者的背景、历史环境和作家的生活经历等对音乐进行感受。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实现了学生在音乐中体验生动和丰富的审美想象,让学生远离不切实际和盲目的音乐内容和形式的想象。此外多元化的音乐教学还能在感受音乐情感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音乐情感,体会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加深音乐审美的情感、塑造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实现对音乐的形式和情感进行掌握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会进一步的提升。
4.结语
本文对当下高等专科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的心理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影响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因素进行相应的阐述,论述了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希望音乐教师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实现学生在多元化的音乐环境中对优质的音乐进行选择,满足自身对音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磊.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09(4):69-71.
[2]熊小平,张婵.多元文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鄂州大学学报,2013(6):51-52.
[3]李雯婧.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教育[J].鄂州大学学报,2015(6):78-79.
[4]刘英洁.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13:11-23.
[5]罗宇佳.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20-31.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现代化都市广场的建立,作为群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场文化也在近年应运而生,成为引导城市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新载体。广场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系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两个文明建设中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一、广场文化的兴起
当前条件下,广场文化不仅在一些大城市中有着广阔的发展舞台,就是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能找到其生根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利用闲暇时间走出家庭,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对生活的新追求。正基于此,广场文化在各大中小城市悄然兴起,如星星之火,燃遍大街小巷。就我市来说,每个清晨和傍晚,各区小公园、铁人广场、市儿童公园、生活小区等能活动的场所,都会看到自娱自乐的人们。上至白发人,下至学龄儿童,有的练功、有的舞剑,就连从前视跳舞没“好人”的“老正统”、“老封建”的中老年人也欢快地跳起了老年迪斯舞。看着白发人、黑发人在晨曦和晚霞中翩翩起舞,无不让人感叹今天生活的美好。广场文化的兴起,既是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思想观念上的又一次解放的具体表现,是人们积压了很久的自娱自乐心理和向往随心所欲的休闲消遣心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一种宣泄和爆发。
二、广场文化的功能
广场文化与其它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独特的功能:
(一)活动参与的广泛性。广场文化活动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它打破了单纯地域、单位、小团体的限制。能够在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吸收数以万计的群众参与,最具体现群众文化生活的优势。
(二)活动组织的认可性。广场文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即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也要有得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而,广场文化活动最能体现政府行为,从而相应保证广场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广场文化活动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取决于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而且,对成功的广场文化活动也使得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作用也得到政府和群众的肯定。
(三)广场文化的深远性。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参加人多,演出节目质量一般相对较高,再加上新闻媒介传播,使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广场文化的走向
广场文化要想保持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扶植、支持和参与。同时也要加强组织管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加强业务指导和组织管理。有些文化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有组织进行的,也有一些群众自发的。除了自娱自乐,难免鱼目混珠,这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些人借搞文化活动为名,搞一些封建迷信的宣传和文化品位低级的活动,或不分地点、时间随便设置卡拉OK演唱、摆摊设赌、噪音很大,严重扰民,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加强组织和管理。
(二)广场文化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要不断吸收外地的特色文化,使高雅文化和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文化需求,各城区要探索有本区特色的广场文化,使文化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要增强超前意识和服务意识。宣传文化部门要增强超前意识,要坚持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但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同时,也要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黄金文化品行业概述
黄金文化品是以贵金属黄金为载体,以历史文化、文物、民俗风情、古典遗址、名家作品、诗词歌赋等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大型赛事和其他时事题材为文化元素,通过倒模、微雕等较为复杂的现代化加5252艺制作而成的黄金制品。根据國内黄金行业的一般统计口径,黄金文化品归属于小金条的一种,小金条主要包括普通投资金条和黄金文化品两大类别。其中,普通投资金条只是通过对黄金进行简单加工,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且消费者主要是以投资增值为目的的黄金制品;而黄金文化品加工则相对更为复杂,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消费者主要是用于收藏、纪念、传承和馈赠等。
从黄金文化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黄金文化品具有不同规格、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业内比较常见的且市场消费需求量较大的主要包括各类条状、块状、元宝、仿币、徽章、奖牌以及算盘、钥匙、锁、同心结等其他各种异型产品,这些不同类别的产品都可以根据消费群体和客户的需求,打造成不同尺寸、不同重量和不同款式的产品。
从黄金文化品的用途来看,黄金文化品主要用于个人或企业的收藏、纪念、传承以及相互馈赠等。自古以来,中國人就有对黄金的收藏习俗,喜欢藏金于家,认为这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而黄金文化品在普通黄金的基础上更是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积聚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化鉴赏价值,这对文化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个人收藏价值、传承价值和纪念意义。同时,黄金文化品也可作为國邦友邻和亲朋好友间商务或节庆的馈赠礼物,这不但显得大方、体面,还能让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
黄金义化品行业发展背景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國改革开放以来,中國國民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发展之中,國内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目前,我國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整体看,在“十一五”期间,我國的國内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攀升,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596。根据國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我國國内生产总值完成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9.2%,可见,國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國的黄金文化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宏观经济发展基础,如图一。
(二)國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激发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需求欲望
在國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个人、家庭财富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國家坚持实施应对國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了國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國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9%。根据國家统计局初步测算数据,2011年,我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10元,比上年增长11.4%,如图二。
伴随着國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于黄金文化品的收藏、传承热情被再次唤醒,同时,伴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元素的黄金文化品正越来越受青睐,并逐步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个人收藏还是馈赠礼品,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迅猛发展。
(三)黄金交易市场的逐步开放,推动黄金文化品向市场化、大众化消费发展
2002年,國家正式放开了黄金交易市场,允许民间自由交易买卖;2005年,國家明确提出了“藏金于民”的号召,鼓励民间藏金;另外,通过黄金交易所等正规渠道购买黄金,还可以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这些都大力促进了國内黄金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商业银行与生产企业合作作为市场主体更是丰富了黄金制品的市场内涵,而伴随着商业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发展,更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便利选择。
随着个性化黄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人们对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促使人们不断的将黄金制品与历史文化沉淀相融合,为黄金制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其逐步由单一的黄金产品向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黄金文化品转变。特别是2008年奥运盛事的举办,更是带动了國内黄金文化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國内黄金文化品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黄金文化品的交易也逐步向市场化、大众化消费发展。
(四)重大事件的纪念意义点燃行业发展激情
黄金文化品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同时还可以赋予其他的文化内涵,如國际國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体育文化盛事的纪念等,这些同样也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在2008举办、的上海第二届钱币拍卖会上,由香港宝生银行发行的我國第一套纪念金章,拍出了近20000元的高价。可见,具有节日、体育、文化盛会等重大盛事题材文化元素的黄金文化品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一需求必将随着國内重大盛事、盛会举办次数的不断增加而稳步增长。
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现状
黄金文化品行业是近几年才逐步新兴起来的一个行业,由于黄金文化品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加工设备,引入当今的流行设计理念和时尚的感官审美观念,将时尚潮流设计与传统文化底蕴进行有机结合,将优秀的历史文化沉淀、民俗风情、时事纪念等以特殊的手法附加在黄金制品上,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底蕴、艺术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随着黄金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对黄金文化品逐步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黄金文化品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一)全球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世界各國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國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不同,导致各國对黄金文化品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同。从全球来看,黄金文化品的消费和需求主要集中于中國这种历史文化大國,由于中國具有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底蕴,再加上國人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和需求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独特的爱好,特别是随着中國國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渴求益加强烈,因此,以黄金为原料制作的黄金文化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目前全球黄金文化品的主要消费國和制造國。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黄金文化品消费需求则相对比较少,从小金条的消费需求来看,他们主要是以普通投资金条消费为主,但随着中國黄金文化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國等文化大國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需求推动下,必将促使全球其他國家对黄金文化品的探索、研究和消费等,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黄金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必将被逐步发展并日渐成长、成熟起来。
目前,全球各國虽然还没有对黄金文化品进行一个专门的市场数据统计口径,但由于黄金文化品是小金条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全球小金条的用金需求来看黄金文化品的市场需求概况。2006年,全球小金条用金需求仅291.7吨,占黄金总需求量的8.6%;而近两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刺激下,人们对小金条的需求急剧增长,到2011年,全球小金条的用金需求突破千吨大关,达到1246.9吨,占全球黄金总需求量超过了30.7%,如图三。
(二)中國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现状
1、小金条用金需求是中國黄金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黄金消费需求来看,中國黄金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于饰品消费和小金条消费需求两大方面。小金条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是加工比较简单、缺乏文化蕴涵的以投资增值为目的的投资金条;另外就是加工相对复杂,并给产品赋予了丰富文化蕴涵的黄金文化品。从近年来黄金消费需求增长走势来看,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國内小金条用金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不论是从增长额还是增长幅度上看,小金条的消费需求都超过了饰品消费需求增长,因此,小金条的用金需求是近年来黄金需求增长的土要力量,特别是通胀因素影响下,小金条的消费需求更是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占黄金加工制造市场用金总需求的比重也逐年稳步增长。2006年,我同黄金加工制造市场用金总需求为279.911吨,其中小金条用金需求仅有10.1吨,占黄金总需求的比重仅为3.6%;到2011年,我同黄金加工制造用金总需求达到760.1吨,近几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1%,而小金条的用金需求则超过了213.9吨,占黄金总需求的比重增长到了28.1%,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84.1%,远高于黄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如图四。
2、黄金文化品消费需求急剧增长,逐步成为黄金需求增长的新兴市场
从我國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历年来,我國的优秀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诗词歌赋、名家画师、风俗遗址、个人收藏等代代相传以及到目前的博物馆、文化馆等展示方式予以传承和弘扬。近年来,随着國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愿望愈加强烈,而单调的展馆方式和遗址瞻仰由于受地域限制因素,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诉求。
黄金文化品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文化符号的实物黄金制品,它不仅具备了黄金的货币和商品属性,同时也将优秀的历史文化沉淀进行了高度浓缩,从而具备了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受到同人的一致热捧,并逐步成为國人消费的一大热点。特别是通过与國家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大型文化机构的紧密合作,对各种题材的深入挖掘,引入现代化的研发设计手段和工具,使产品在注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其艺术价值。随着黄金文化品生产企业与展馆的合作不断深入,黄金文化品用来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经典的作用日渐明显,正逐步演变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我國同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需求日渐增长,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國际赛事盛会在國内的召开,更是推动了网人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从黄金文化品,的用金需求来看,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占黄金市场总需求的比值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我國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仅为7.5吨,占黄金总需求比重仅为2.7%;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特别足近两年来,几乎是成倍的增长,到2011年。我國黄金文化品的用金需求则达到了140.6吨,占黄金总需求的比重达到了18.5%,近几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79.7%,远高于黄金总需求增长速度,如图五。
3、黄金文化品产业逐渐独立成系,银行渠道销售和商业机构并驾齐驱。
从中國黄金文化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历年来,中國的黄金文化品都是伴随着黄金产业而发展的,由于行业比较细分,一直都是归属于黄金产业而未独立成系。因此,传统的黄金文化品生产企业大多数都是与黄金的开采、冶炼等相关的企业,同时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一些黄金珠宝首饰生产型企业也逐步涉足黄金文化品的生产制造。
近年来,随着國内黄金文化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黄金文化品行业日渐成熟壮大,行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发展需求越来越明显,部分黄金珠宝首饰生产企业已逐步转型成为以生产黄金文化品为主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因此,目前國内黄金文化品行业已经形成了包括黄金开采冶炼等矿业企业、珠宝首饰生产企业、黄金文化品专业化生产企业以及一些代加工生产型企业等多个行业的交叉重叠,行业的竞争也日渐复杂化。其中,黄金开采冶炼企业和珠宝首饰生产企业中从事黄金文化品生产制造的企业主要有中國黄金集团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國金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國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上海老庙黄金有限公司、深圳市百泰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深圳金之道珠宝有限公司、深圳市翠绿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等;印钞造币企业从事黄金文化品的生产制造企业主要有中钞國鼎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國金币总公司等;黄金文化品专业化研发生产企业主要有深圳市國富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道黄金有限公司、北京金一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國鼎黄金有限公司、浙江金牛工贸有限公司以及深圳中金國礼文化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以黄金文化品的研发、生产或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研发生产企业。
从黄金文化品的销售渠道看,國内黄金文化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银行渠道销售和商业机构(如企业自营金店、百货公司专卖店、经销商、加盟店等)渠道销售。2010年,我國共有12家商业银行开办了黄金文化品交易业务,其小金条的交易业务共计完成71.14吨,比2009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黄金文化品的交易将近30吨,占國内黄金文化品交易市场的40%左右;而在商业机构销售渠道中,小金条销售方面,中國黄金集团公司以60.49吨高居榜首,同比增长了79.66%,占商业机构销售渠道的85.5%,其中,黄金文化品的总销量约为30.5吨左右,同比增长了65%左右,占全國黄金文化品销量的40.6%左右。
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全球黄金消费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部分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滑坡状态,同时由于黄金制品具有一定的避险保值功能,导致其投资收藏需求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青睐。
从总体上看,在黄金原料供应平稳的情况下,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需求将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股市的低迷现象,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的购买行为中来,从而全面带动小金条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需求仍将会保持较高的速度稳步增长,但基于黄金原料资源的有限性和采矿的难度性,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等相关因素,我们保守估计,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将基本维持在15%左右,同时由于市场产品的逐渐充斥,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到2015年,全球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的用金需求将超过2000吨,占据了全球黄金需求总量的40%以上,如图六。
可见,黄金文化品作为小金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國等文化大國消费需求的带动下,也必将在未来几年迎来较快的发展,在全球小金条消费中所占比重也将得以稳步增长,并逐步成为全球黄金制品的消费热潮。
(二)中國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趋势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随着國内黄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國内市场已经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黄金市场之一,从中國的黄金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中國黄金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尚未开发。根据世界黄金协会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國的黄金需求量都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不断拉近与其他主要市场的距离,未来十年,中國的黄金需求总量将增长一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