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复旦大学考研论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关键词 ] 考试制度 信息成本 资源配置
一、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但是,相对于需求来讲,研究生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
从招生学校的数字来看,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机构2263所,而包括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内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只有796所;从招生人数来看,2009年高等教育毕业531.1万人,研究生招生51.1万人。
同时,由于很多在研究生备考生选择研究生教育机构时,会在专业、地域上有相同的偏好,造成结构性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名校、教育质量较高、就业前景加好以及所处区域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被很大一部分考生看好。因此,从个体来看,部分地区、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几点假设及其基础上的效率
为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效率进行分析,对其做如下假设:
1.考生掌握充分的信息,即每位考生都掌握相同的、全部的研究生考试信息;
2.考生可以在其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理性选择,即考生可以给予已掌握的信息作出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决策;
3.交易成本为零,即制度运行成本、监督成本、信息搜寻成本都不存在;
4.考生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用其为考试而做出的努力衡量,即可用复习时间(小时)表示,考生复习的时间越长,就表示其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的评价越高;
5.考生的学习效率及接受能力处于同一水平,即付出相同时间的努力,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识与分数,亦即可以获得相同的得到教育资源的机会。
由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霍布斯规范定理,教育资源将分配给对其评价最高的考生,即付出最大努力的考生。根据假设条件,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是有效率的,并且是公平的。越努力的考生,越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其分数越高,就有更大的机会获得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以上假设下的考试制度似乎更加贴近中国古代的情况,而且历史也确实证明了其是有效率的,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为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现实中的情况远比模型中的更为复杂,因此考试制度也就受到了质疑。
三、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随着人们重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晚上。研究生考试的过程和制度的作用远比以上假设中的更为复杂,而交易费用也随之增加。为了分析现实中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有必要对以上提出的假设作出修正:
1.考试制度本身运行费用存在
在现实中,考试制度的运行的成本是存在的。该成本包括考试试题的撰写、印刷成本,维护考试公平、防止相关人员舞弊的监督成本等。这些成本体现在考生参加考试必须缴纳的报名费上。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上来看,其报名费在150元左右。随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每个考生的平均成本在下降,但考试制度的总成本在不断增加。
2.考生必须为所需信息支付费用
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考生尽量搜集更加全面的相关信息以获得在竞争中的优势。由此,考研辅导资料、考研辅导班等在市场上大量出现,有甚者还以内部资料、试题预测来贩售书籍或招揽学生。面对大量而庞杂的信息面前,考生陷入“囚徒困境”之中。
下面将把用于支付考研辅导班、考研资料等费用称为购买信息的费用,即信息搜寻成本。对于特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考生之间构成竞争,一部分考生成功的概率增加,意味着另一部分考生成功的概率降低
假设购买信息的考生为博弈方1,不购买信息的考生为博弈方2;考研成功的一方有20个单位的得益,在同时购买或同时不购买的情况下,成功的概率均为50%;若只有一方购买信息,则其将增加15%的成功概率,则另一方成功的概率为35%,但够买信息的一方须支付2个单位的成本。则可得到以下博弈矩阵:
从博弈矩阵中可以看出,无论博弈方2是否购买信息,博弈方1为实现自己得益最大化,都会选择购买信息;基于此,博弈方2为实现自己的得意最大化,也会选择购买信息。故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购买,购买)。
3.金钱成为衡量考生对教育资源评价的标准之一
考生对教育资源的评价的衡量不能仅要包括考生为之做出的努力,还需包括考生为考试而支付的费用,即金钱。在经济实力可以支付信息成本的考生中,考试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资源分配给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手中,即愿意支付较高费用、付出更多努力的考生会获得研究生教育资源;在不能支付信息搜寻成本的群体中,也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直接将资源分配给更加努力的考试;但是,考试制度却无法实现在这两个资源之间的有效分配。由于考生的经济状况不同,一些较为贫困的考生无法支付信息成本,而被迫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降低成功概率。一些经济条件较差但优秀的人无法享受稀缺的研究生教育资源,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
四、结论
总体上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以较小的交易成本实现了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即将资源分配给那些对其评价最高的人手中,这也是考试制度能够长期而广泛的存在的原因。但是,由于随着对研究生教育资源竞争的愈加激烈,考生对信息需求和重视加大,进而产生了信息搜寻成本。对教育资源的评价不再可以仅仅用为之所付出的努力就可以衡量,还需要包括金钱成本。从而使一些无法支付成本的考生处于竞争劣势地位,而其中的人才无法享受稀缺、珍贵的教育资源,也对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科斯:《社会成本问题》.《法律与经济学杂志》第3卷 1960年10月
关键词:学团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1003当前,随着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如何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要目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也强调着力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与能力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2004年起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探索实施学团制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学团制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学团制是指以实验室为阵地,以实际科研项目为依托,在导师指导下由不同年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学研团队(图1),以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形式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种模式集导师指导和朋辈互助于一体,对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习热情,树立专业信心,提升科研动手能力提供了保证。
图1学团组成示意图[ZK)〗学团制的理论源自于导师制,而导师制起源于英国。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就开始实施导师制,学生入学后,每位导师指导4~10人,凡课程的选择、考试准备等都可以求助导师指导,导师对学生负有教学和辅导责任。从中国教育史看,远在公元前500年,孔子就以导师制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培养人才。孔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尊礼、如何处世、如何为学,并以身示范,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浙江理工大学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学院特点,以解决学分制背景下现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缺陷为目标,探索并实践了学团制管理和教育模式。
二、学团制的实施背景及重要意义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2004年建院之初就具备了研究教学型学院的特殊师生比例,第二年获得硕士培养资格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目前为止,全院专任教师、在读研究生以及在读本科生的比例大致为1∶5∶7,这为学团制这一构想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障。此外,自实行全面学分制以来,自然班级学习型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基本丧失,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弥补学生学习热情缺失、管理模式陈旧的缺陷。
(一)学团制是当前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补充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王尧骏“学团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班级概念逐渐淡化,逐步失去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功能,学生缺乏组织归属感,学习风气不浓。而学团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组织,它以实验室为阵地,学习场所固定,学习目的明确,内容丰富而充实,对于促进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团制是开展第二课堂的理想平台
学团是一个固定的朋辈互助式学习型组织,它由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上一届学生毕业或下一届新生加入只是正常的新老更替,他们以学生身份相互学习,展开讨论,一起训练科研技能,探索科学奥秘。学团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三)学团制能促进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和完善
学团制模式中兼具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优点,对本科生实行研究生式培养,一方面保持了本科生教育中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优点;另一方面又为培养本科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营造了氛围与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当前“填鸭式”和“布道式”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四)学团制创设了一种教学互动的育人环境
学团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实行了双向选择,学团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学生随导师一起进入实验室,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机会增多,以前只负责指导研究生科研的教授也有机会直接参与本科生培养。学生在实验室扮演着一个准科研人员的角色,在师兄师姐以及导师的影响下,有利于找准人生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立继续深造的目标。同时,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并主动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学团制建构了一个德智合一的育人机制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责,不仅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注意自身形象,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学团制模式为以前只有在课堂上才有机会直接参与育人过程的专业教师创造了可以随时随地、全方位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学团导师除了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之外,还应主动承担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人、做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充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深感导师的关怀和温暖,这为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提供了机制保障。
(六)学团制铺设了一条因材施教的成才途径
学团制模式让师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理想的导师和学习方向;导师也可以因材施教。经过自主选择,一旦确定“导—学”关系,即进入了分流教育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的个性才能发展、个体特色形成、创造潜能发掘提供了机遇。
三、学团制的实施步骤及显著成效
经过几年的建设培育,目前学院经正式命名的学团有12个,其他学团18个,每届可接收150名本科生进入学团。每年上半年,在学生完成一年级基础课程之后,按照“兴趣优先、双向选择”的原则,确保所有学生在二年级之前全部进入学团,具体分7步实施(图2)。
图2学团成员选拔流程示意图
学生进入实验室以实际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科研实验训练,参与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增强科研动手能力。学团导师要肩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设计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职责。经过几年的探索,“学团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学生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学科竞赛连年创佳绩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科研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实行学团制以来,连续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3项,获得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奖励20余项。近3年由学生主持省级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创新项目等42 项,总资助金额达37万余元,参与学生人数占本科生总数的62.3%。
(二)学生学术兴趣明显增强,考研录取比率高
学生参与学团后,导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使之从学习中获取探求科学真理的动力,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望,产生继续升造的愿望并主动为之努力。自2008年以来,学生报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比例超过60%,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不少优秀学生进入中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三)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就业率稳步攀升
经过长期实际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导师参与学团活动促进了大学生德识才学的全面发展,导师的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学生待人处世、直面现实、融入团队、自觉成才的能力得到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2008年以来,学校生物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同类专业前列。
(四)学习风气好转,人才培养质量获好评
学生在充分了解各学团特色方向及主要学习内容的情况下,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并参加,因此,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了由“知之者”向“好之者”进而向“乐之者”转变,整体学习氛围浓郁。几年来,仅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获得受理申请专利6项。同时,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其中,在2008年由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中所有指标均列全省参评院校之首。
四、学团制的实施前景
学团制模式是以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为内容的学习型组织,学生在充分了解各学团主要学习内容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并参加,能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团还是一个固定的朋辈互助式学习型组织,学团由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他们都以学生身份相互学习,开展讨论,学习气氛浓郁,效果明显。同时,学团以实验室为阵地,学习场所固定,成为当前学分制背景下班级概念逐步淡化、学生缺乏组织归属感、学习风气不浓等问题的有效补充。本科生参加学团之后,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直接参与导师课题等方式进行科研训练,这种研究生式的学团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增强实践能力效果明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组成各种项目小团队申报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参加各种学术科技竞赛;同时,学团的学习模式还有利于学生找准定位,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之,学团制模式适合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Z].2007.
[2] 温海霞,等.学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0(3):58-60.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9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与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依据2015年2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研究生招生62.1万人,在学研究生184.8万人,毕业生53.6万人。为此,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提高生源质量及培养过程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一)免试生比例及信息
良好的生源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清华与北大抢生源闹剧的背后也从侧面反应了录取生源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为提高生源质量,近年来推免生在研究生招生中颇受欢迎。推免生全称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然而据报道,一些知名学校的知名专业会将大部分名额留给推免生。由于推免生的信息及录取名额不能有效及时,这势必导致参加研究生统考的优秀学生由于信息不对称,落榜比例提高从而导致优秀生源流失。为此,推免生和统考生录取比例与名额的及时准确不仅有助于维护公平竞争,而且会为优秀生源的择校提供帮助。
(二)生源多元化
目前,部分学校在研究生招生时,导师喜欢招生本校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报考其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对于外校生源具有排斥感。据说,这种现象部分原因是提高本校本科生就业率,另一方面是由于本校学生本科期间对所学科目了解,便于在研究生阶段开展科研项目。然而这种现象无形之中不仅会造成一种地方保护主义,对统考生有失公允,而且极易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状态,不利于研究生的交流和视野的开拓。特别是目前,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用交叉学科解决各自的问题。例如,光学工程学科是一门以光学为主,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生源则更有助于提高知识创新速度和密度,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
(三)招考过程透明化
考研复试,是在考生通过初试基础上,对考生专业知识及实际能力的进一步考察。然而目前部分院校存在研究生复试过程“走过场”,面试随意性大,以及面试过程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导致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建立公开透明以及严格的复试流程对于选拔优秀生源尤为重要。笔者所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在2015年研究生复试过程中,考生面试过程中全程录音,保证了研究生录取过程的公平性,从而吸引了广大生源报考,为挑选优秀生源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生素质培养
(一)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
研究生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旨在培养社会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人才。研究生是掌握知识的高层次群体,若思想品德没保证,便会对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当前状况下,研究生教育通常重视学术研究,而忽略了个人品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2013年4月发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便是一个血的教训。为此,研究生教育不应该单纯培养学生的业务水平,更应该重视其道德品质的教育。此外,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即应注重个人成果的保护,也应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术研究中在保持一丝不苟科学态度的同时,坚决杜绝学术剽窃和学术造假的行为。2005年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干细胞研究成果造假事件令科学界为之哗然,该事件不仅导致当事人身败名裂,也让整个韩国科学界为之蒙羞。无独有偶,2014年,日本理化研究所小保芳晴子团队在《Nature》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报道了类似干细胞的多能细胞(“万能细胞”,STAP细胞)的文章。论文一经发表便在学界引起极大震动。然而很快便引起其他学者的质疑,不仅围绕STAP和两篇论文,小保芳晴子本人也被人质疑以往论文中有伪造实验数据,篡改图片等现象。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女博士于艳茹论文抄袭事件不仅导致其博士学位被撤消,而且对其所在单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为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在结合当前国家方针政策及国内国际发展形势,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同时,也应当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教育,从而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
(二)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和谐的师生关系
近期,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姜东身跳楼事件又一次将导师和研究生师生关系被媒体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五年前,据“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调查”指出,约3.6%研究生认为研究过程中师生关系为雇佣关系,导师是老板。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网络聚集地小木虫论坛也不难发现,现今研究生导师的称呼已基本被“老板”所取代。在这种“雇佣关系”之下,势必会扭曲纯洁的师生关系,造成导师对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决定权,而学生也会养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终影响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以理解为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作为研究生导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应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学生,在思想上存在困惑时可以开导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关心学生,从而成为研究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三)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辛漫长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预设之外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而当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部分学科过于注重数量,要求学生到一定数量方可毕业。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或2.5年。在研究生第一学期一般集中时间用于修学分,第二学期用于调研课题,熟悉研究课题。研究生二年级开始课题并撰写论文。由于已接近毕业,还要面临为找工作接踵而来的面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若要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势必会养成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走捷径的思维,遇到新的实验现象避而不见,想当然认为是实验错误等,这也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说法较为盛行。其根源在于部分研究生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存在捏造数据的现象。而指导老师在科研过程中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实验数据做到一一核实,从而导致这种说法不断蔓延,更有高年级研究生将此作为经验传授于低年级学生。这也是我们国内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数量虽然较大,但成果较少的主要原因。为此,作为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延长学制不失为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的一种间接途径。
(四)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分管理
学术型研究生是指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型硕士是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二者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差异,学术型硕士更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专业型硕士则注重实际应用能力或实际动手的培养。当前情况下,部分院校对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即相同的学制,相同的课程及教学实践体系。此外,作为研究生导师,一段时间内研究方向通常比较稳定,研究方向偏重于学术或应用比较明显。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在做相同的课题,最后只有授予的学位证有区别。这种现象不利于两种类型研究生培养既定目标的实现。因此,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及导师指导方面加以区分管理。
(五)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经济化是共生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渐渐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本政府在2008年了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接受“30万留学生计划”,其要义是以2020年为目标,将日本学习的留学生数由12万人增加到30万。现今我国高校也制定了各种政策,旨在吸引广大国外学生来中国留学。然而本国留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资助力度与吸引国外留学生资助额度相比,资助金额明显较低。目前少数著名的重点高等院校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但是其对象主要是本科生。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校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本科阶段参加三个月以上海外项目学生的比例将达40%。对于研究生,大部分高校则讳莫如深,甚至对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都会加以限制。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特别是学术型研究生,他们往往是针对某一课题开展深入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有助于启发他们在课题研究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从而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1):14-20.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资本市场对策
一、前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至今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金融风波愈演愈烈,不仅演变成金融危机,而且正向全面的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展,其未来趋势和可能的后果值得高度关注。为了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积极有效地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提出保护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应对策。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
美国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房贷次级债危机。美国房贷次级债是美国金融界前些年曾经大力推荐的金融创新产品。所谓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指各类金融公司超越传统的商业金融业务范围或传统的借贷条件限制,为投资者或消费者提供的新型金融产品。它包括零首付房贷,零首付车贷,透支信用卡,房贷次级债以及其它名目众多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就其设计理念来说,这些新型金融产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有效的投资渠道,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更适合、更合算、更充分的信贷服务。因此,这些新型金融产品的问世,自然受到了美国许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也引起了不少国外投资者的兴趣。美国的房贷次级债是美国金融界为了促进美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把自己的业务做大,向购房者提供的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条件的、因而存在还债高风险的购房信贷。房贷次级债市场的繁荣,不仅为有关银行、而且也为美国房地产开放商、美国房贷次级债市场玩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它也带来某种社会效益。它破例帮助了美国的许多低收入家庭实现了拥有自己的住房的梦想,缓和了社会矛盾,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率。然而,房贷次级债市场的繁荣,不仅不能长期掩盖其风险,而且会把其局部性的风险演化升级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当购房者不能按期支付房贷的本息即所谓断供现象不断发生、达到一定数值的时候,房贷次级债所蕴藏的风险就会立即显现出来。
随着其风险的进一步显现,就引起了有关投资者对自己持有的房贷次级债进行恐慌性抛售,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传导,次贷危机开始向全面信贷危机演变。2008年10月初美联储宣称信贷危机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大幅萎缩。第二季度,家庭和金融业借款仅增长1.3%和6.6%,低于近10年两位数的增速。二是企业短期融资困难。商业票据市场规模从2007年夏天的2.2万亿美元萎缩到1.6万亿美元。三是贷款和债券价格急跌,企业融资成本剧增。9月投资级债券价格下跌7%,垃圾债券跌幅创20年纪录。四是商业银行大量卷入。截至6月底,列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问题名单”的银行数高达117家。至此,由次贷问题开始,经过整个金融链条的不断扩散和升级,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随着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两家破产、一家被接管、两家改制,美国金融风波愈演愈烈,并波及全球,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出现债务危机,2008年10月6日,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三大股指狂泻不已,道指跌破万点大关,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主要股市纷纷出现巨幅下挫,俄罗斯股市跌幅超过2位数。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又进一步蔓延为世界金融危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金融中心同时也是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美国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是对一个对全世界开放的市场,具有巨大吸引力。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不仅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金融界带来程度不同、但总量巨大的直接投资损失,而且给这些国家的金融界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信任危机。这两个方面的相互激荡,推动着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尽管由于资本市场的封闭,中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要远远小于OECD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欧美发达经济体普遍衰退、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从目前情况看,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更加严峻,一方面,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扩散,各国均受其害,中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调整正处在关键时刻,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风险又要关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对外金融投资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首先,雷曼等美金融机构破产将使我国金融业持有的美金融资产遭受直接损失。截至2008年9月20日,已有7家中资银行披露持有雷曼债券或有对雷曼的贷款,涉及雷曼的债券和贷款总额约为7.2164亿美元。但从已公布的情况看,中资金融机构与雷曼相关的风险敞口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其资产质量影响不大,风险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其次,受雷曼破产影响,国内首只QDII基金———华安基金旗下的“华安国际配置”保本责任人正是雷曼兄弟国际公司,因此,该基金可能面临清盘。
(二)可能诱发我国股市、房市动荡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有演化为金融危机的可能,国际金融市场正面临持续的动荡和全面的风险重估,从而可能对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传染性风险。从国际金融动荡向国内股市和房市的传染途径上看,主要有市场心理和资金两个渠道。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重估可能影响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心理预期,引发我国股市和房市的风险重估。另一方面,尽管2008年年初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股市的泡沫风险已经基本释放。但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下,国内脆弱的投资者信心还可能受到打击,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也可能导致股市中的“热钱”抽逃,股市可能出现过度下跌。股市过度调整不仅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股市财富效应丧失也将压制消费,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与股市已经完成深幅调整相比,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开始,泡沫风险尚未得到释放,如果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危机深化影响到国内居民的购房预期,前期进入我国房市的“热钱”也获利回流,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可能会加速破裂,对我国金融平稳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近日,由于身陷次贷危机,雷曼宣布转让其拥有的上海福海商厦股权。AIG、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也在挂牌销售其在上海的物业,筹资救急。外资机构在华投资房地产多被视为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如果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外资企业等为了弥补总部损失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则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
(三)我国证券市场受到一定冲击
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压力,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股票市场剧烈动荡。2008年A股市场总体下行。上证指数从2007年底的5261点跌至2008年底的1820.81点,跌幅达到65.39%。此间,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曾探底到1625点的年度最低点。
尽管短期内金融危机对国内股市产生了重大冲击,但是多位专家仍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将稳健发展,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在于中国经济将会保持长期平稳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是由工业化、城镇化所推动的。工业化刚刚进入中期阶段,完成工业化还需要很长的路需要走,而城镇化才是初级阶段,按照世界指标来计算,还有相当的距离。另外,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才刚刚开始,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四)美减息将使美元进一步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美国金融市场动荡,严重打击投资和消费信心,美国经济受财政刺激刚呈现出的增长势头被全面破坏,未来美国经济将继续疲弱走势,经济下滑风险加大。为稳定经济和金融局势,美联储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增加,从而打击美元汇价。如果美元持续贬值,相应会造成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减小,而从美国进口到我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就会相对增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增长将放缓,而进口增长会加速,总体效果是减少我国的净出口,减少我国的总需求,这样会对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美元成为避难货币后,导致美元走强,周边货币和欧元大幅贬值,将导致我国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打击我国出口竞争力。近日欧元跌势已明显加剧,10月21日欧元对美元跌至1.3051,创下了20个月的新低,英镑对美元更是创下五年新低1.6653。
(五)“热钱”流出的可能性增大,投机需求减少
本轮全国的房地产热有相当部分是由“热钱”流入引起的,尤其对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更是如此。次贷危机新风暴将使世界许多经济体出现流动性不足,需要大量资金回流“救市”,客观上增大了国内“热钱”流出的可能性。另外,从趋势来看,人民币不再单边大幅升值,“热钱”流向也因此发生改变。大量“热钱”一旦撤离,再加上贸易顺差减少,国内流动性也会从“过剩”变为“不足”,导致投机需求大大减少。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1—9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773亿美元,同比多增100亿美元。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从外汇储备的当月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差值看,近期人民币波段性贬值导致企业的结汇意愿明显减弱,这又反过来减缓了人民币的重估压力。同时,9月份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西方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根据外汇储备减去外贸顺差及FDI的数值的经典“热钱”计算公式,可以观测到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热钱的流向在悄然改变,即热钱出现“逆转”迹象,从中国本土向海外转移。
四、中国资本市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策
(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为化解这一难题,建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的政策组合。
1.积极财政政策
通过减少税费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减轻生存压力、渡过难关;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相关税制改革,以支持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全面清理服务业不合理的税费政策,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加快发展和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一批见效快、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建设工程,以迅速弥补短期最终需求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2.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适度放松货币供应,灵活微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对信贷结构的引导。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转变到保增长、保就业上,既要化解热钱流入和流动性过剩压力,更要高度重视全球信贷紧缩和通货紧缩向国内传递的可能性。
(二)加强资本流动的监管
一方面要防止资金的大规模撤出,对于黑市外汇交易和地下钱庄等资金流通的地下渠道进行打击,另一方面要防止外部资金为了寻求避风港躲进中国,这也是金融风险集聚的重要途径。目前看,对于海外房地产投资基金在中国的抄底行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让他们轻易投资于国内的房地产项目,尤其是不能让他们低价收购房地产项目。否则等到他们获利撤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要遭受真正的冲击,而且还会卷走我们巨额的房地产利润。所以可以对国内遇到困难的房地产开发商设置一些独特的金融工具,既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也可以让一些国内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等分享一些房地产开发利润。
(三)在维稳基础上审慎推进创新
在金融危机肆虐之下,我国资本市场将维稳摆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创新改革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今年以来,钢材期货上市,早籼稻期货交易获批,创业板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氯乙烯期货上市稳步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呼之欲出……一系列市场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创新促进发展。因为没有创新,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资本市场发展为经济服务,就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尤其是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促进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资本市场创新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功能。创新从广义来讲是包括各个方面的创新,包括品种和工具,也包括服务,我们现在市场功能非常单一或者说非常欠缺,只有通过我们的创新,市场功能才会进一步健全,市场功能健全以后,市场才会有吸引力。资本市场创新能够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我们现在谈竞争已经不是谈我们在境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国际竞争。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非常快,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地推进开放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来市场的竞争力不是关起门来说自己的竞争力,而是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你不创新,市场竞争力就没有办法提高。目前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跨国的兼并、收购,包括交易所之间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实际上是大家都想控制资本市场的资源,不仅包括上市公司资源,也包括投资人的资源等,实际上比的就是竞争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高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推动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建设
从最新形势看,世界经济发生硬着陆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的风险显著上升。短期内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协调和各国的有效应对。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既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空前机遇。为此,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协调的行动方案和立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推动美国等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与各国一道致力于推动全球重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三是积极推动加快改革现有国际经济金融协调机制,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扩散和传递;四是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谈判,抵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五是在全面权衡利弊前提下有选择地参与全球救市行动,在姿态上可以积极一点,但行动上要十分慎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承担超过我国实力的责任,看准了关键时候才出手。
(五)防范国际金融传递性风险,努力维护金融稳定
全球金融风暴从多层面向我国金融体系的传递性风险,使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为此,必须把维护金融稳定放在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正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保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前提下,稳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合理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以主动化解自身逐步累积的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增强金融政策的预见性,及时化解外部金融冲击和传染。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防范房市“硬着陆”带来的金融风险;二是稳定资本市场,积极防范全球金融风暴的传染性风险引起我国证券股票市场的过度调整;三是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导向,防止信贷紧缩和信心风险的进一步上升,切实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流动性监管,及时实施应急预案;四是密切关注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化态势,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改变单边升值预期,防范过度升值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打击和风险,迫不得已时还必须适时改革现行汇率制度、调整一揽子货币的权重,稳定人民币汇率,以更好地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六)坚持严格监管与持续监管的原则
1.加强监管机构间的合作,减少部门风险
尽管我们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但在实践中,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间的混业经营已在某些领域有所发展,金融业务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也初见端倪,对市场的监管会出现监管过度、监管不足或监管空缺等多种情况,在没有集中统一的综合监管机构,而市场风险又时时存在交叉扩散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建立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调机制,以集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与优势,共同应对风险隐患。
2.加强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
基础制度的健全完善是防范市场风险的根本,当前市场监管的重点应集中于解决好股权分置改革的后续问题;改革发行监管制度,为注册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规范与完善;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行为等。通过市场制度的改进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投资价值和以市场投资为主的资本市场。
3.稳步有序地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将对现有国际金融格局、金融体系、金融组织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情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审慎推进国际化进程,宁稳勿快。严格审核评估拟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与合资证券公司的外方资产财务状况与经营管理能力;严格审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质,继续实行严格的投资额度限制,防止外资对资本市场的冲击;鼓励国内规范经营,具有相当竞争实力,有较强投资管理能力与较丰富投资管理经验的合格境内投资者进行一定的海外业务尝试与拓展。通过以上有进有退,松紧结合的市场监管,在尽可能阻断国际金融风险向我国资本市场蔓延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国内企业、金融机构的海外购并重组,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七)完善外贸外资政策
当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外需关系。控制经济下行风险,应对外部冲击,必须要启动和扩大内需。但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事实说明,中短期内扩大内需难以迅速填补外需缺口,而且外需下滑短期内还会加剧内需回落,加大经济下行风险。因此,扩大内需不是不要外需。当前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大力扩大内需,重点是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大力化解出口面临的压力,竭力防止出口过快下滑,减少损失。为此,必须尽快统一思想认识,改变“减顺差”导向下形成的认识和政策惯性,迅速出台一揽子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外贸外资政策:一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除了少数例外产品之外,尽快恢复按法定税率退税;二是取消对加工贸易的限制,全面优化加工贸易的监管环境;三是全面评估和合理调整近年来各部门出台的涉及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大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大通关建设,降低行政成本;四是尽快出台支持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五是尽快加大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力度,帮助出口企业缓解外汇风险和融资困难;六是稳定利用外资政策,及时出台新的鼓励外资导向性政策,允许外资从国内贷款用于资本金投资,稳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采购的信心。
五、结束语
由次贷危机导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国内市场受到一定冲击,不能因为资本市场有风险而丧失信心,美国市场的金融产品高度复杂,近年来泛滥,而中国资本市场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初级阶段,金融产品发展尚处早期,国民经济对于资本市场提供的服务还有巨大的需求。因此,不能因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而停止发展的步伐,否则将使错失良机。
【参考文献】
[1]彭俊明.美国金融危机走向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今日中国论坛,2008(11)
[2]丁刚.高度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J].人民论坛,2008(19)
[3]王建.美国次债危机影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8(01)
[4]李阳.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金融博览,2008(11)
[5]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理论视野,2008(11)
[6]黄丹华.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启示[N].证券时报,2008-10-31
[7]王子先.美国金融危机的最新状况、发展趋势及影响和对策[N].国际商务,2008(12)
[8]本力.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机会[N].第一财经日报,2008-01-29
[9]朱啸波.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道路[N].中国财经报,2008-10-30
[10]姜赟.美国金融危机我们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2008-09-19
[11]吴国迪.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N].中国经济时报,2008-10-08
[12]周骏朱新蓉宋清华.中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3]王东.中国资本市场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汉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贺强杜惠芬李磊宁.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刘波.资本市场结构——理论与现实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7]孔淑红.中国资本市场效率与监管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