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铁考察报告范文

地铁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铁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铁考察报告

第1篇:地铁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铁;体制

Abstract:BasedonevolutionandinnovationofChineseMRTinstitutionalsystemfor40years,ascasestudiesofBeijing,ShanghaiandGuangzhou,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systemsareanalyzed.Accordingtopublicandinstitutionaleconomy,ChineseMRTsystemsshouldbeimprovedby“smallerowner,biggersociety”,establishingmetropolitanpublictransportorMRTauthorityinchargeofplanning,investment,constructionandgovernance;choosingoperationalcompaniesbymarketcompetition;enlargingsocialconsultancyandserviceagencytosupporttheownerintechnical,legalandfinancingfields.

Keywords:massrailwaytransit,metro,institutionalinnovation

地铁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期和回收期长,但生命周期长(百年隧道)、边际成本低等特点,地铁管理体制和机制在一定生产力(技术进步)条件下在项目管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中国40多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工期和质量控制,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投资多元化的今天,快速城市化(现在39%,2050年将达到75%)和大规模轨道交通投资(中国“十一五”期间约5000亿元)的背景下,落实以人为本、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多、快、好、省”为目标,新建城市如何构建管理体制,区域中心城市或一线城市(京、沪、穗等)如何深化和完善现有管理模式,以适应高强度、网络化建设的需要,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探索。

1、中国地铁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创新

40多年来,中国地铁管理体制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训,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基本符合中国具体实践和充满地域特色的管理模式: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广州模式。管理体制与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改革开放政策,地铁功能定位的认识和深化以及各地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1.1北京模式(传统模式)

北京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地铁建设的缩影。1965年开始建设1号线,目前营运线路110多公里,包括1号线(1969年建成)、环线(1984)、复八线(1999)、13号线城铁(2002)、八通线(2003)等线路,正在建设4、5、9、10号线和奥运支线,规划建设机场线,预计到2008年建成300公里,远期规划1000多公里。北京模式从2001年前传统的指挥部制、地下铁道总公司到2002年初的体制改革:北京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与资金),下设北京地铁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北京地铁营运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营运);2003年11月,改制成立北京市城市设施投资公司(规划和投资)、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和北京地铁营运有限公司(营运),以及投资公司控股的项目公司如城铁公司、八通公司、9号线项目公司、10号项目公司、京港铁路公司(4号线PPP公司,30年特许经营权)等。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三大公司(正局级)的监管。北京地铁建设和营运管理总人数约13,000人,日均客流量约160万人次,实现低票价政策,政府财政补贴占营运成本的40%左右。

1.2上海模式(管制模式)

上海地铁筹建处成立于1958年,1988年成立地铁工程指挥部,1993年成立上海地铁总公司。地铁1号线(1990-1995)政府委托上海久事公司负责投资和信贷,地铁指挥部负责协调,地铁总公司负责建设与营运。2号线(1994-1999)按照市区两级财政、两级事权,沿线各区负责动迁与车站土建(折价入股,占总投资1/3)。地铁建设公司负责建设,营运公司负责营运。目前已经建成1、2号线、明珠线、莘闵线,营运里程约12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30公里),正在建设M8线(杨浦线)、R9线(申松线)、6、7号线、既有线延伸线等十多条线,预计到2010年建成400公里线路,远期规划810公里。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上海地铁总公司到地铁建设公司、上海地铁营运公司。2000年4月形成了投资、建设、营运、监管“四分开”模式,上海申通集团公司(投资)、多家建设单位如上海地铁建设管理公司、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发展有限公司(明珠线建设)、上海磁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磁浮建设与营运)及久创建设管理公司(建设)、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公司(建设),申松线、上海港铁公司等9家项目公司(代建制),多家营运机构如上海地铁营运公司(营运)、上海现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营运),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局(监管)。四分开体制不断进行完善,2004年6月和2005年7月,上海地铁建设公司和上海地铁营运公司先后归并到申通集团旗下,更名申通地铁集团,下设建设事业部、总体规划部、投资策划部、机电事业部、工程合约部以及11个项目公司,负责规划、投资、建设和大部分营运。

目前现有建设与营运人数约10,000人,日均客流量约180万人次,实行计程中等票价政策,营运收入(含资源开发)与营运成本持平,略有盈余。

1.3广州模式(一体化模式)

广州地铁筹建于60年代初期,1990年成立地铁指挥部,1992年成立地下铁道总公司,1997年1号线首期开通,成立地铁营运公司。1999年探索体制改革,取消指挥部,实现事业部制的一体化管理,在地铁总公司内设建设事业总部、营运总部、财务总部、企业管理总部、资源开发总部等,以及附属公司和设计院,实现建设、营运和资源开发一体化。目前营运1号线、2号线、3、4号线首期,线路里程约110公里,正在建设3、4、5、6、8号线和广佛等线路,预计到2010年建成255公里,远期规划约717公里。

现在建设与营运总人数约7000人,日客流量约100万人次,实行计程中等票价政策。在不提折旧的条件下,营运收入(含资源开发)与营运成本持平,略有盈余。

1.4国内其他城市模式

其他城市由于处于建设初期,往往只有建成一条线,没有形成网络,大都采用类似广州模式或指挥部形式,如南京、重庆、武汉、长春、大连、沈阳、杭州、成都、哈尔滨等。天津有地铁公司(负责地铁建设与营运)及滨海线轨道交通公司(负责滨海轻轨线建设与营运)。深圳探索新模式,现在形成深圳地铁公司、3号线建设投资管理公司、深港4号线项目公司等。

2、不同管理体制的特征分析

北京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基本属于“大业主小社会”类型。2001年前的体制特点:“国有独资、政企不分;建设与营运合一,高度集中;执行低票价政策,营运亏损政府补贴”。2002年后,投资、建设与营运三个公司平级,通过合同契约关系负责相应事务,相对分离的模式确保了社会公平,但是由于存在相互协调与沟通,效率受到一定影响,如复八线10年才建成。目前,对投资主体多元化进行探索,全国首条地铁线路(4号线)实现PPP管理模式。2002年后的体制改革后效率明显提高,为2008年建成约300公里线路提供了体制保证。

上海模式:从高度集中到“四分开”再到政府管制模式。2000年改革的四分开的特点是“政企分开、产权清晰、出资人到位,投融资良性循环、契约经济关系、项目管理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虽然该模式脱胎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但是基本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目前形成了多家建设单位和营运机构的竞争市场,项目公司实行“小业主大社会”模式。开创了中国地铁股票(申通地铁)上市的先河,为市场化融资作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管理体制已经基本适应多条线路齐头并进,高强度网络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广州模式:学习与引进香港模式,建设、营运和资源开发一体化模式,内部实行事业部制和派驻制度,这样各种资源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内部协调效率,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司派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监督和执行,但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营运效率(香港地铁采用审慎的商业原则,通过地铁股票上市,引入市场监督,确保营运效率)。政府投资为主、信贷为辅的投资模式使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利用科技进步和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了建设项目的如期或提前完成。广州模式属于“中业主中社会”模式。广州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高速地铁、线性电机列车等)并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而且单位造价呈下降趋势,为我国机电装备现代化和国产化开创了先河。目前管理体制基本适应多项目网络化建设的要求。

3、理论基础:

3.1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应该以社会公益性为主,其定位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定位偏差或认识不足是限制轨道交通发展的根本原因。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属于城市公共交通类别,主要服务于大城市范围内部核心区(如地铁)或核心区与卫星城、卫星城之间(如轻轨)居民出行。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模式之一,它具有功能的公共性和效益的外部性。按经营性分类,属于准经营性范畴,由于轨道交通所产生的外部效益(社会效益,如出行时间节省、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城市空间合理布局等)占50%以上,不能内生化,因此仅仅靠轨道交通的票务收入不能弥补高投入的建设成本,而造成营运政策性亏损。

3.2经济学原理

轨道交通可以分为基础建设(A)和营运(B)两大部分,他们分别适用于公共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作为轨道交通的基础设施如隧道、建筑物和构筑物等(A部分),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理应有政府财政或税收支付,因为受益者是城市居民或纳税人。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只有有效运作(如投入营运)才能发挥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规制经济学原理,市场经济通过有效竞争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有必要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通过市场选择,政府与营运机构建立契约关系,政府象征性地收取基础设施使用费(如新加坡政府只收取1新元年费),为大众购买快捷、安全和准点的优质运输服务。由于轨道交通是准公益性垄断性行业,通过特许经营服务协议(如30年),由营运机构负责轨道以上的车辆等机电设备的投入及其维护、更新等(B部分)。(新加坡政府还扣减若干年的机电设备折旧作为A部分,以减轻营运机构的资金压力,目前运营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

4.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体制值得借鉴:香港实行地铁规划、建设、营运和资源开发一体化模式,2005年利润达84亿港元(其中物业收入占1/3)。目前,九广铁路公司并入地铁公司,进一步增加了整体竞争力。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负责规划与建设,新加坡地铁公司(SMRT)和新加坡捷运公司(SBS)负责营运;日韩政府负责规划与建设,多家营运公司负责营运(含国铁和私铁);台北市(或高雄市)捷运工程局负责规划与建设,地铁公司负责营运,高雄地铁采用公私合营形式(PPP模式);欧美国家大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负责规划与建设(资金50%来自联邦政府),地铁公司负责营运。

许多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电汽车为主体,多种交通模式有效衔接的立体网络化交通系统,适应投资多元化格局,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高效、优质、服务大众和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在体制和机制上深化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政企分开、责任明晰、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基本原则,逐步构建“小业主大社会”地铁管理体系,以适应大规模地铁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然要求。政府、企业和咨询机构的分工大体如下:

4.1政府成立大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或地铁工程局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世界百年来的宝贵经验,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及其复杂性和投入巨大,而影响范围和深度非一般城市基础设施可比,通过对轨道交通建设与营运规律性的认识,结合国内外实践,有必要成立大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或地铁工程局,取消指挥部制,如台北捷运工程局、新加坡陆上交通管理局、纽约大都市公共交通局、香港环境运输与工务局等,负责大公交(含常规公交)的规划、投资、建设、监管。具体包括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资金筹措,招投标管理、建设管理;制定政策法规、特许经营规则、质量安全标准及其考核办法;组织票价听证,保障大众权益;强化承包商、供应商资质管理,扶植和培育有效竞争市场等。

4.2、企业特许经营营运线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建设期实行“小业主大社会”的项目公司制(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建立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独立法人,承担经营责任和市场风险;营运初期通过契约关系由独家营运,后期每个城市至少形成两家营运机构,如新加坡地铁公司(SMRT)和新捷运公司(SBS),上海地铁营运公司和上海现代轨道交通营运公司。地铁公司以轨道交通运营为主,多种经营服务(如经营巴士、出租车业务、广告、通讯租赁等提供公共服务及技术输出等)。内部形成有效的执行与激励机制,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企业,不断提高营运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

4.3、咨询机构为业主提供技术和服务

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机构、技术咨询公司、投资顾问、法律顾问等,引入国际竞争机制,为业主提供各种业务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

中国地铁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建议分类引导,逐步推进。在市场经济发育好、法制环境完善的上海、广州等城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现有体制改革。北京要深化地铁国有企业改革,上海要吸收一体化的优点,提高协调效率;广州要培育多家营运机构,提高营运效率;对建成一条线的城市,在实施建设规划项目的同时,要培育营运机构,形成竞争态势,提高服务水平;对于规划建设城市,根据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包括咨询、外包、服务、中介市场发育程度)和政府强势程度,构建小业主大社会的框架(如苏州)。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地铁管理体制改革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实力强、高福利、低速度(3-5公里/每年)、长期政府补贴的“国有国营”管理制度;又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地具体实践,真正形成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经营管理机制,多家参与的市场竞争机制,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项目收益与政府财力相结合的偿债机制,最终实现中国轨道交通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松伟,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的思考,《城市轨道交通首届中青年专家论坛文集》,2002年,兵器工业出版社

2、王灏、高明,地铁投融资与管理运营的思路及建议,《中国投资》2003年第11期

3、宋孝均,探索上海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轨道交通与营运管理研讨会》,2002.6

第2篇:地铁考察报告范文

此篇考察报告旨在透过考察时所见所闻略加分析,并不见深,仅为考察团成员的拙见。四个部分可见一斑:“惊鸿一瞥”只为浮光掠影般的视觉,“纵观横览”意在不同角度透视日韩教育现状的感觉,“侧目顿悟”为在感悟社会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他山攻错”则在于更深的启示和探究。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一、惊鸿一瞥

鞍山市赴日韩教育考察团,以团长赵仁强为代表,一行25人,于2004年5月16日至5月25日历时10天,在日本的大阪、尼崎、京都、箱根、横滨、东京至韩国的釜山、济州、汉城、安山进行了教育考察活动。期间对七所学校进行了考察访问并拜会了日本尼崎市政厅、教育委员会,韩国安山市政府、教育厅。短暂的日韩两国部分城市学校的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片天的景象。

景象之一:丰富而有创意的学校风情。5月17日我们参观考察了日本尼崎市立立花中学和立园田南小学。进入校园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整洁、干净、大方。不十分醒目的横幅校牌嵌在围墙上,青翠苍绿的花草树木装点着校园,清雅朴素的教学楼、别致的会客厅,格调不一的学生教室,一尘不染的地面,无不显现出清洁整齐纯朴。那一天我们注意到了墙上没有电脑制作的彩绘喷图,室内没有考究高雅的装饰和布置,就连教育目标也是员工的徒手之作,班级的目标条幅更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作品,朴实的话语,孩子般的情调,诸如自勉、自励、自信、不欠课、不迟到等字样,让我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我们巡望正在上课的学生都是自由自主。电脑操作、手工制作、职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音乐、美术等特长展演,丰富多彩,轻松自如。最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立园田南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正进午餐,创意就在于是孩子们自己的值日小组长给大家分午餐,头戴白帽子,身着白外套,带着白口罩,卫生清洁,那种小主人的形象,甚是可爱。5月24日我们先后考察了韩国安山市的东山高中、松湖高中和松湖中学(小学组考察小学)。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学生们自己的作品,各活动室内学生们在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日韩的学校的确充满了丰富而有创意的异国校园风情。

景象之二: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尤其是日本无论是宾馆、学校、商业景区还是街面、居所,所到之处真的堪称“纤尘不染”。虽说城市的街面狭窄看似拥挤不堪,但却井然有序、整洁利落、清新雅致。整齐划一的停车场,行人和机动车各行其路,显示了井然的交通秩序,空气清爽湿润,一展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种整洁清新的环境格调,让我们流连。

景象之三:勤劳文明的市民风貌。一踏上日本国土,日本人的待人礼节,热情的服务,让我们看到了“人文素养”给这个岛国带来的文明。公共场所你听不到大声喧哗,看不到随地吐痰和随处吸烟的人。这种纯朴文明的风尚让我们自叹不如。日本人的勤劳更是难得可贵。据日本的朋友介绍,日本人每天工作都要到夜里十点多钟,在日本赚钱的辛苦是国内所不能比的,如果早晨你乘坐地铁会看到匆匆的人群,那是日本人繁忙紧张的工作的开始,所以不难想象这是一个文明而又勤劳的民族!

景象之四:繁荣昌盛的经济发展景观。新建的关西机场,林林种种的经济开发区,二十一世纪未来港,横滨世界杯会场,尼崎市艺术展示大厅,最大的丰田汽车制造台场,现代企业的多种投入,繁荣的商业区,琳琅满目的产品,无不显示出日韩两国经济的发展景观。

短暂的十日之行,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那一片天。

二、纵观横览

透视上述景象,从不同角度分析日韩的教育现状。

1、从日韩的学校看教育的理念。日本学校注重社会能力的培养,强调“生存教育”,“强、正、优”是立立花中学的指导精神;“自学、心丰、健康”表现立园田南小学的办学特色。韩国学校以“世界化人才”、“走向世界”、“未来社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强调“孝”的教育和“爱”的教育。东安高中的“正直、勤勉、亲切”,松湖高中的“健康、勤勉、创意”都突出了主题。生存能力,劳动服务能力及职业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在日韩两国的基础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社会实践则是日本学校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搞社会调查,几个孩子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不需要教师的带领,孩子们独立地去了解和调查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情况。譬如去消防队了解消防部署过程,消防的基本程序,然后画出消防部署图。或者去垃圾分拣站,了解垃圾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基本程序,然后画出示意图,写出调查报告。我们在日本的几个景区,都可以看见中小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日韩教育理念的转变既符合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2、从日韩的环境看教育的功能。日韩两国除自然的湿润条件外,人为的环境建设令我们称赞(特别是日本)。首先是全民性的环保意识,这是教育功能的一个体现。保护环境是每个日本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他们视环境为第一生命,因此修关西机场政府要为市民解决防污染和防噪音的配套设施,重工业企业要远离市区。游览景点的路面除柏油路外,铺就的都是防噪音和污染的碎石。所以在日本空气清新,路面整洁,居所内听不到喧嚣。另外日韩两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这是教育功能的又一体现。日韩两国都是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但资源利用得好,我们所看到的没有闲置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浪费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土地的使用可谓是“惜土如金”,从环境的角度看到了日韩的教育效力。

3、从日韩的文明看教育的实效。日本的文明首先体现在“人本位”的思想上。尼崎市市政大厅公开办公,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盲道直接修入市政厅内,公共场所有残疾人用的轮椅。特别是义务教育人人平等,即便是残疾人也享有同等待遇。我们参观的日本两所学校都设有障碍儿教育机构,以保证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崇尚人性,伦理道德教育也很突出。学校设有“人权”、“人性”学科教育,东山高中的“爱邻居”、立立花中学的“爱父母”都是质朴实在的伦理道德教育。文明的另一个标志是严明的法制。日韩都是一个有着健全的法律的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强烈的法制道德观。交通指示灯起到了交通法规的指挥作用,没有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街面的便当、连锁店里、自动售货机、公用电话等设施安然无恙,公民的自觉道德意识维系着社会的治安。至于公共场所无吸烟、无大声喧哗、自觉站队等更是习以为常的规则。日本没有网吧,政府规定电玩城不许未成年人进入,那里绝没有学生。日韩两国的另一个文明标志是讲诚信,单就购买商品而言,你不用讲价,因为产品质量敬请放心,货真价实。这种国度文明,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实效性及实用价值。

4、从日韩的经济看教育的改革。从日韩的商品价位权衡国民的收入,据了解日韩的商品价位多高于国内的商品价位。再看商品的数量,特别是日本的电子产品琳琅满目,从小到大,既先进又实用,又符合国民的需求。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日韩的经济正在全面飞速地发展,这一发展反映了日韩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开放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改革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侧目顿悟

此次考察不仅从感性上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日韩的教育现状,在理性上也让我们感悟到日韩教育发展的态势。

1、 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①教育目标的新思想。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首先反映

在教育目标方面。“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创造自主为能力”的办学经营理念是这两个国家的共性。所以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气氛充满了课堂,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在这样的氛围里培养能力,提高能力,迎接挑战的能力得以彰显。我们考察尼崎市立立花中学时,学生们自己组织欢迎仪式,迎接中国教育考察团的到来。学生们亲自制作日式甜点让我们品尝,用独有的日本茶道欢迎这些异国朋友。当我们踏进立园田南小学的校门,展望着孩子们的教室,每个教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手工动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韩国汉城安山市东山高中学生们的美术作品一幅幅一册册都出自学生的构思和设计,他们用汉语为我们演唱自己编辑的歌曲。这种教育目标代表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日韩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

管理模式上。他们重视教育社会化影响,我们所考察的学校都设置家长运营委员会,学校的主要机构都有PTA(家长委员会)家长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一些工作。学生家长自愿指导组织学生读书活动,管理图书馆。学校按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一些事宜,与学校共同完成管理工作,这是家长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除此,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持也十分重视,韩国安山市政府和教育厅分管独立,但市政府每年主动投入教育,以此来达到城市间的竞争和发展。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向社会化方面发展。

③教育资源的共享。日韩两国教育体制的共同特点是教师的选配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实行轮换制,或七八年或三五年交流一次。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此达到学校间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交流,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们没有择校的现象,一律就近入学,没有所谓的“名校”,这一点是符合日韩两国的教育法制和体制的。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很高,东山高中教师100%都是研究生毕业,日本学校教师配置也是高学历并具备综合能力,小学教师从一年至六年都要掌握和运用所教的全部学科。

因此,新的教育目标的确立,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运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这些不同的教育理念蕴含着不同的教育内容。

2、卓有实效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提倡“求真务实”,特别是教育更应该是真抓实干。在日韩两国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实”处所在。

“实”的第一着眼点“自主能力”。学生动手、学生会做、学生愿意做。小学一年级值日组长给组员们分午餐;小学二年的学生做值日时双膝跪在地上擦地。“实”的第二着眼点“自做”,学生在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调查参观考察,小学五年级走入自然上自然课,六年级要进行毕业旅行等。在“做”的过程中去提高能力,发挥特长。“实”的第三着眼点“减负”,过去评价日本和中国一样,学生负担重,压力大,而如今日本教育改革则在这方面真正得到落实,他们注意到给孩子们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想象,真正解放自己。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使日韩两国的教育出现了快捷的发展。

四、他山攻错

中国有句俗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踏上日本国土时的一刹那,这种感觉油然而起。目睹日韩的建筑、文化、风俗、礼仪及教育,无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再现,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基石让日韩两国借去而炮制雕琢了多少精美之玉,我们不免问自己,这是为什么?走过看过之后,我们寻到了答案:他山攻错。

1、“古为今用”的内涵重在传承。中国的几千年的儒学思想,孔孟的教育理念,古老文明的教育精髓,应当作为光荣传统发扬光大,传承拓展。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会全盘的接受,而是巧取精华。他们巧取妙用集东西方优势为一体,使之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日本的教育启示我们,东西方教育的优势互补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日本的“和魂洋才”告诫我们自家的文明要传承,“敝帚自珍”这是古为今用的深层内涵。

2、“洋为中用”的关键在于创造。日韩两国乃至于欧美等国,在教育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内容,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的教育内容,入时的教育形式汲取并创造,这是我们应当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此时我们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这便是创造,创造了才是自己的,这将是洋为中用的关键。

3、“去粗取精”的实质更在发展。先进的教育思想,适宜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推动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都是中国教育改革中应当吸收的营养,更是应当弘扬的精髓,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快速发展。

第3篇:地铁考察报告范文

敬而远之:法国青年对报纸的态度

在欧洲,法国是日报渗透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就日报经常阅读率(每周5次)而言,瑞典为78% 、德国为65%,法国则只有32%,在欧盟15国中排在第11位。法国阅读日报的人数不多,而青年对日报更缺乏忠诚度。根据Euro PQN2003年的调查,报纸读者数量从1994年的900万下降到2003年的838万,9年中降低了7%。尤其是15~24岁年龄段的读者降低了17.5%,25~ 34岁年龄段降低了18%;相反,50~64岁年龄段上升到23%。2004年2月,BVA以《青年与报纸》为题,对全国15~25岁的青年公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青年人首先由报纸告知新闻,而电视则为68%,互联网为17%;此外,57%的受访者认为5年后电视的优势地位将被互联网代替,看好报纸者只占4% 。②

青年人不读或少读日报的原因是复杂的。就日报自身而言,主要涉及价格、发行和内容问题。根据2003年11月IPSOS的调查,在15~25岁的受访者中,68%的人表示降低价格能促使他们购买较多的报纸(法国一张日报的价格大约0.7至1.2 欧元,这对于缺乏经济来源的青年人来说相对是比较高的);73%表示他们一般是到常去的商店中购买报纸;75%希望更方便地在销售点浏览和查阅报纸;67%认为报纸的推荐没有引起他们阅读的愿望。2004年2月BVA的调查表明,15~25岁的受访者首先希望报纸题材更直接地涉及他们(38%),其次是表达更明白(37%),同时他们还向往更有魅力的介绍(33%),并希望文章写得更简易一些(32%)。

免费报纸的成功和互联网的发展,使这3个因素变得更为突出。2003年,法国免费报纸《20分钟》和《地铁报》的读者分别达到136万和104万,名列读者最多的全国性日报的前列。尤其是《20分钟》已成为法国第二大日报,仅次于《西部法国报》,它在巴黎、里尔、里昂和马赛4大城市发行,总发行量达67.5万份。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读者比付费报纸的读者年轻,平均年龄为33 岁,而《巴黎人报》、《世界报》和《解放报》的读者平均年龄为40岁,《费加罗报》的读者平均年龄为52岁。此外,15~24岁读者占《20分钟》读者的31%,占付费日报读者的13%。25~34岁读者占《20分钟》读者的24%,占付费日报读者的13%。相反,50岁以上读者占付费日报读者的49%,占《20分钟》读者的17%。《20分钟》的读者有63%不读付费日报。

尽管免费报纸促使以前不读日报的青年人开始读报,但另一方面也让这些新读者从一开始就养成了免费阅读报纸的习惯,使他们形成了获取政治信息和普通信息自然不应该付钱的观念。当然,青年人对免费报纸提供的信息质量要求也是相当高的,有80%的青年读者认为这些免费报纸没有达到付费报纸的水平。但是,也有58%的受访者认为,虽然没有达到付费报纸的水平,但他们足以从这些免费报纸中了解信息。

青年读者还越来越把互联网作为了解信息的工具,个人上网时间从2001年6月的每月6小时增加到2003年9月的14小时。据2005年2月BVA的调查,15~25岁的受访者普遍认为互联网在实用性和图像方面胜过报纸,62%的受访者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

但是,事情也有另一面,即报纸在青年人心目中并未失去好感。据2004年2月BVA的调查显示,在15~ 25岁的受访者中,多数认为经常阅读一份报纸对于深入了解新闻事件(74%)、跟踪新闻(69%)、培养批判精神(71%)、形成自己的意见(64% )是必需的,而74%的受访者认为当他们看电视新闻的时候觉得不过瘾,希望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这种需要在高年龄(80%在23~25岁之间)和高学历(83%的人有高中毕业或以上文凭)者中尤为明显。

2005年2月BVA的调查显示,日报的地位在15~ 25岁的受访者心目中有增无减,接近50%的受访者认为在新闻的质量方面日报占优势。总起来说,法国青年和报纸的关系可以用敬而远之来形容。

调查还表明,青年人与报纸缺少亲密性,主要不是由于理解报纸的困难,而是由于缺少预先熟悉报纸的过程。受访者中80%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将阅读和研究报纸的理念引入中学教学大纲,或者通过公民教育课程(45%),或者作为其他课程的跨学科支持(37%)。而且这种想法在女青年、年龄大的青年和已经工作或毕业的学生中更普遍。61%的受访者还表示愿意参与报纸实验课程―――这一看法可以从以下的例子中得到印证:1992年在比利时诞生的“一日记者活动”,在法国加莱海峡省北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3年来,当地30所学校的中学生每年在6名记者的指导下制作12页的小报并在中学免费发行。此外,68%的受访者认为在资料和信息中心自由查阅日报以支持阅读是有必要的;55%的在校青年认为这样做会改变他们自身的态度,因为接触他们还不认识的报纸能够从中获益(37%),或者他们因此而可以更经常地查阅自己所喜欢的日报(18%)。另外,31%在校的青年人表示他们会经常购买日报,只要在他们的学校中可自由销售。

推动青年人阅读报纸

其实,法国报纸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1900年,无论发行量还是多样性,法国报纸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广告市场相对落后,报业经营管理不善,法国大多数报纸在经济上不能自立。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报纸成为纳粹贿赂的主要对象,以致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后,大部分报纸投敌,成为报业的巨大耻辱。法国光复后,严厉清洗淘汰了大部分报纸企业,其后实行的统治经济政策,也限制了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广告投资的发展,削弱了报纸的财政。报纸不得不连续提价,致使报价高居世界前列,读者购买乏力,发行量逐渐萎缩。因此,法国政府长期对报纸实行援助政策,其力度超过欧洲邻国。为了调动青年人读报的积极性,帮助这些今天和明天的公民成长和发展,2003年以来,法国文化与传播部与有关报纸发行者及其他专业机构合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青年人阅读综合性日报。

在2004年3月“学校新闻周”之际,③11家法国主流日报在波尔多联合举行了首次报纸与青年大会。④这些日报的总编辑或编辑部负责人代表组织了11场讨论,1000多名青年人和22位知名人士参加。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让青年懂得报纸的重要性,以及报纸的老板要重新赢得青年。会议得到国家教育部和教育与信息媒体联合中心的支持。

2005年3月,12家主流日报在里尔召开第二次报纸与青年大会。⑤会议认为地区报纸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关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之前,公民首先应该认识他所处的环境的现实。会议认为公民应该为了解信息而付费,今后免费报纸可能构成进入付费报纸世界的门户。会议还认为报纸企业应该转变观念:“昨天人们购买报纸”,因为报纸是迅速获得消息的最好的工具之一;“今天它们应该自己推销报纸”,因为信息技术多样化了。会议宣布创立“未来公民”基金会,以促进15~25岁的青年人阅读报纸。报纸与青年大会作为例会将每年在不同城市举行,成为青年与报纸之间对话以寻求恢复友好联系的新的机会。

2004年10月6日,法国行政法院审查官贝尔纳・斯皮兹先生向文化与传播部提交了考察报告,就促进青年阅读综合性报纸提出了8条建议:(1)为当年满18周岁的青年免费预订2个月的综合性日报。阅读何种日报由青年自己选择。如果涉及该年龄的每个班级的三分之一从中获益,将使15~25岁的报纸读者增加20%;(2)向中学各班级免费提供综合性日报,支持在教育中利用报纸。这将使近25万个班级的560万人受益。假设50%的班级各自可以支付40欧元,国家须每年提供100万欧元的费用;(3)促使校长们同意并组织在公立中学内降价销售综合性报纸;(4)建立用于在青年人住所阅读报纸的特别基金,允许企业赞助并可减少所付款的60%的税;(5)运用报业现代化基金投资于专供青年读者阅读的副刊版或特别手册,将基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资助发行人的投资。允许资助以下有关的投资:关于寻求新读者的研究;促进青年人阅读报纸的活动;设想和创造面向新读者的产品年;创立依托日报的媒体网站以利于用报纸介入教育;(6)在公共视听传播中促进报纸阅读。将青年人阅读报纸作为2005 年“国家的重要事业”,在各类电视传播包括实况转播中,采取专业报纸的杂志形式,或根据报纸制作教育电视娱乐节目;(7)向所有在读的大学生免费开放日报的网上档案,由国家和区域集团尤其是地区向发行人提供补偿;(8)建立由发行人、青年和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跟踪和评估委员会,对前面各条建议实施一年后进行评估。

建议提出之后不到两个月,文化与传播部提出了两条基本的实施措施:第一、与国家教育部合作,为中学毕业班免费预订一个月的时政和信息日报,其中一份为经济类日报;第二、允许免费为18周岁的青年预订一份日报。为了支持企业发展面向鼓励年轻人阅读日报的推广计划,在2005年的预算框架内,对时政和普通信息报纸现代化的资助将达到3500万欧元。

2005年7月5日,在报纸现代化资助基金指导委员会会议结束时,法国文化与传播部又批准了通过国家支持促进青少年读报的4项创新计划。一是将全国、地方和外省的日报纳入1000所中学的资料与信息中心,以激发学生经常阅读报纸,培养批评精神;二是鼓励与读者具有直接和个人关系的新内容和新形式。作为提出这个计划的地区日报,支持“博客”在线互动内容的发展,每周综合较好的内容在报纸上介绍;三是特别针对从最年幼的学生开始的优先教育区计划。这是《PlayBac》报提出的设想,它出版了每周5期的4张日报:供5~6岁儿童阅读的《日报》,供7岁开始的儿童阅读的《每日小报》,供10~14岁少年阅读的《我的日报》,供14岁开始的青少年阅读的《时事》。这些报纸力求以很优惠的价格供青少年预订;四是《汇报》提出的计划,它创立供10~15岁的青少年阅读的副刊,部分内容由这些青少年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中继进行写作。这4项计划是消除青年人与报纸之间持续存在的距离的第一步。它们是支持报纸未来传播的必需的组成部分。⑥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注释:

①根据法国邮政电信法的规定,综合性日报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以连续方式提供政治新闻和普通新闻、地方新闻、国内新闻或国际新闻,提供有助于启发公民判断的报道和评论;2、大多数版面用于提供以上内容;3、适应广大读者渴求的兴趣。它几乎涉及全部全国性日报、省级日报和地区性日报。

②BVA是法国首批市场调查与民意测验机构之一,由米歇尔・布律莱和让-皮埃尔于1970年以他们的名字创立。1981年,BVA成功地预测密特朗在总统选举中胜利,该机构的地位因此而上升。本项调查采用电话方式进行,样本是从全国15 至25岁的代表性人口中按地区、城市和性别、年龄、家长的职业抽取的,涉及504名青年。

③“学校新闻周”全称为“在学校进行的新闻与媒体教学周”,由法国国家青少年、教育与科研部于1989年创立,旨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新闻传媒知识,每年春天在全国举行。

④11家日报为:人道报,十字架报,费加罗报,世界报,解放报,回声报,星期日报,法兰西晚报,今日报,论坛报,西南报。

⑤12家日报为:巴黎人报,十字架报,回声报,费加罗报,法兰西晚报,人道报,星期日报,世界报,解放报,论坛报,北部之声,北部之光。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