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学生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也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才会时时闪现。
发展性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拥有自主活动的机会。以前的识字教学,老师带领学生逐个分析读音、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学生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参与意识,完全是低效率的被动学习,谈何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把主动交给学生。同样是识字教学,如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他们会寻找、发现识字规律,从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创新的萌芽。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会问。当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从题目质疑,从课文词、句、内容上质疑,从表现课文的中心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联系质疑等等。
三、培养创新意识应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是进行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衡量一堂语文课质量的高低,首先得看语言文字训练是否落到了实处。然而有的教师上语文课,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揪住某个情节,引申开去,尽情“发散”,结果越扯越远。而学生课文还不会读,有的生字也不会写,这种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去搞创新思维的做法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其实,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就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比如:可将识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比较字的异同中发展学生的发散、聚合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草船借箭》和《称象》的求异思维等。
四、优化练习设计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把这一新的教育观念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溶入数学课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真正的培养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也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老师必须要巧妙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的情绪达到最佳境界。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教学伊始,我便拿出一张购物单,让孩子们计算一下所需费用,其中我把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设计了进去,这样学生就学会了小数的加法。接着,我又拿出商场促销海报,让学生算一算同一种商品,在打折的情况下能优惠多少,几种商品都买会节省多少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将本部分知识全都学会了。课尾,再让学生总结其中的方法,原本需要几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一课时便完成了。效果也非常不错,偶有错的,利用现实一讲,也很快就明白了。下课时,学生还觉得不过瘾,非要我再出几道题做一做,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第二天,学生家长还打来电话,说孩子知道买东西精打细算了。
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解决了问题。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合理利用辅助器材,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和学具进行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又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
例如,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两地距离就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这一规律。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学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得到一个长方形。这时再引导学生探索:“割补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学生发现:“两个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操作,在从动手数方格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成了主动的探索者,在探索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生,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然后发现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的意识。
同样以相遇问题的教学为例。“相遇问题”的计算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是极其简单的。但正是这一看似简单的计算公式却衍生出无数种题型,如果由老师一种一种的讲,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如果这样设计:让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猜想两车行驶可能发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同学们用两块橡皮一边模拟客车、货车两辆车行使,一边提出了不同的猜测和估计:A.两辆车同时相对开出后在某一地点相遇;B. 两辆车行使若干小时后还没能相遇;C.两辆车相遇后擦车而过继续形式;D.两辆车行使一段后其中一辆货车出了故障在一点停车修理,另一辆车继续行驶并与货车相遇在修理点;E.两车相遇后继续行驶,到达出发地又立即返回,再一次相遇……
同学们的思维在这个遐想的空间里自由地展开,精彩的解决策略充分展示着学生的智慧。活跃的课堂气氛,促使“创新”思维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用亲切的目光看着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中,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富有幽默感,这样有利于情感的调动。学生喜欢受表扬,因此,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表现,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求知之源。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周围事物、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悬念,引出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说:“以前都是老师出题,同学们算。今天改改,同学们出题,老师算。要求大家先算一算结果,然后考老师。”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着出题,但不论学生出的题多难,都被我答对了。学生产生了“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老师的方法。此时,我趁势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积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答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深化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联想、猜想、试探等方法,打破常规,从新的角度或方向大胆探索,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如,让学生演算“8+8+5+8+8+8”这道题时,我引导学生不用逐项累加的方法,看谁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提出了两种解法:第一种方法是8×5+5=45,第二种方法是8×6-3=45。有些学生刚看到第二种方法时产生了疑问,不明白这种解法的思路是什么。提出这种解法的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了说明:可以把算式中的5假定为8,这样就可以利用8×6来计算。但因原式中多加了3,所以应在8×6中减去3。我抓住这一时机,对提出这种解法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3.鼓励学生参与操作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发展,脑使手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发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创新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如果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施以约束,势必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扼杀了学生求知识欲和创新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把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和学生共同去探索,去发现,强调多向、多形式、全方位的交流,营造愉悦、快乐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求异性思维被激活,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2.鼓励提问、质疑
质疑是开启创新思维的一把钥匙。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现,以发现促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一位学生说:“在整数除法里,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越小,商越大,但总也大不过被除数。为什么小数除法中会出现商大于被除数的情况呢?”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都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从而明确了“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勤鼓励性评价
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的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做到客观、公正、热情、鼓励,使学生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充分满足学生需要成功的心理渴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同一问题的评价方式可以不同,对于优秀学生,除对其进行肯定外应提出更高要求,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训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只需给予肯定,鼓励,即使回答的结果是错的,也应指出不足的同时对其微小的成功给予鼓励。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消除压抑的心理,积极地配合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
1.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2.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及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解题方法。
3.激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猜测、设想和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进行知觉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求半径等于正方形边长的圆的面积。多数学生用习惯的思维方式一味求半径的具体数值,这里半径的平方等于10,求半径等于几,超越了小学阶段的要求,以致于大部分同学陷入了困境。而有的学生立足全局,以半径的值直接参与列式,求得圆的面积是3.14?0=31.4(平方厘米),这样的思考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既能使计算简便,又能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责任
一、新闻编辑在电视媒体中的责任与作用
以电视媒体为例,多元化管理已经成为所有电视媒体发展革新的共同认知。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编辑的责任、作用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时展要求,必须重视新闻编辑的责任、作用。在媒体竞争愈加激烈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谁能赢得观众,确保新闻吸引人,才能赢得市场,确保节目经营收入,才能为媒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整个传媒行业新闻编辑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责任重大。
策划、编稿、编排等为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其要将各类媒介新闻编辑的共性充分展现出来,还需将各媒介新闻编辑的个性充分展示。在电视节目生存、发展过程中新闻编辑是其必要的流程,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编辑工作对社会现实能够进行充分反映,需对改革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有效处理,以此对其新闻有效性、时代特色进行加以凸显。新闻编辑工作以记者等新闻采写者的新闻作品为工作对象,按照节目编辑方针,评价、选择、加工与配置新闻信息,最终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
作为一项艰苦创造性劳动,编辑工作的目的为生产精神产品,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作为所有新闻工作创新的根本,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对整个节目、媒体而言极为重要,只有确保新闻编辑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编辑实践工作中实现创新。
新形势下,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报纸媒介、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介等不断涌现,各媒体通过自身优势,将信息快速便捷地传递给受众。为在竞争中脱引而出,占据优势地位,新闻编辑必须对新闻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将其特色、风格充分展现出来,进而达到编辑创新的作用,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对自己的创新意识进行全面提高。
第一,思维创新。新闻编辑为实现自身创新意识水平提升的目的,必须先达到思维创新。首先新闻编辑必须对创新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无法实现创新思维则就不会产生创新效果,无法实现创新思维就不具备创新行为的动力;无法实现创新思维就不能创新新闻内容。
新闻编辑进行思维创新,需以新事物、新知识、新文化兴趣提升与立体意识水平提升为前提,这就要求必须对新闻编辑的敏感度、创新意识加以提升。只有对新事物、知识与文化兴趣浓厚,才能准确扑捉社会上的新现象与事物,才能确保其选择的信息、知识能够吸引观众。在分析人的创造精神培养中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新学问多得不得了的今天,要想产生出真正有创新的想法,必须要培养广泛的兴趣。”融媒时代,编辑不但是新闻的加工者,还是其经营者。编辑对新闻的再创造对节目传播质量的优劣起到直接关系,并将对整个电视媒介的效益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具有发散、立体的思维模式,且将其作为自身素质提升的重点,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具备市场、策划与营销意识,除此之外,还需以观众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此对多层次,需求各异者加以满足。
第二,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怀疑精神、求实精神。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新知识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必须敢于质疑,向传统、权威发声。大量实践分析,质疑传统、权威为实现创新的根本。新媒体环境中,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新闻编辑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发展前提,且对传统、权威始终存有质疑精神,利用学习、求实等环节,提高创新意识。
(一)编辑应对新闻的可信性、真实性进行准确核实,防止合理想象内容的产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记者与编辑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其基础必须定位于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进而对舆论发展起到正确引导,达到人们社会行为规范的目的。现阶段,新闻编辑必须重视自身专业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必须确保新闻稿件的真实性,确保所有新闻稿件内容可信、准确。编辑在文稿审核中,杜绝信息虚假现象的发生,必须做好落实核查工作,清楚地审核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等。
(二)新闻编辑需确保语言通俗易通。“语言越通俗,越亲切,越有劲”为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言。新闻媒体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将画面、声音向观众传递,视觉、听觉为主要的传播方法,因此必须保证语言通俗易通。换言之,事物、问题通过观众易于接受的方法与其习惯性言语进行说明。以语言学角度分析,新闻编辑应对语言口语化加以重视,简短单句可多采用,倒装、复句尽可能不用;大众化通俗言语多采用,书面语言尽可能不用,以此达到语言流畅,符合人们生活习惯,便于事件分析表达,更好地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在编辑过程中,尽可能不选取具有较强技术性、专业性的术语,特殊情况下,应做好解释或在屏幕下方标注。如新闻报道“燃气管道被挖断导致20多户群众几天吃不上热乎饭、短短300米的道路3个多月还没修好、超过18个亿的大工程管理混乱、进度缓慢,这就是中牟县的惠民工程。”该报道中应用了日常口语化,如“群众几天吃不上热乎饭”,这样将长句进行短句转化,于受众信息获取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便于信息接收、理解。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创新意识的含义和内容,真正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即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培养学生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
一、创新意识的含义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际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唤醒、激励和发挥人所蕴涵的潜在本质力量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创新能力一起贯穿于人的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创新意识的内容
1.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是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是形成和推动创新行为的内驱力,是引起和维持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部心理过程,也是创新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人的每项创新活动、每个创新意识都离不开一定创新动机的支配,创新动机明确并且强烈的人,他的创新活动的希望就越大,创新动机肤浅的人,他的创新活动成功的希望就小。
2.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投入积极情绪和态度定向。它是创新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动机来源于对创新的浓厚兴趣。产生创新动机不一定有创新兴趣,而一旦形成创新兴趣必然伴随着创新动机。创新兴趣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
3.健康的创新情感。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创新情感。首先稳定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只有在稳定的创新情感支配下,才能提高自身创新敏感性,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与创新有关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积极的创新情感。现代创新者积极的创新情感,可以极大地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敏锐性,充分调动自己投身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再次深厚的创新情感。创新热情是一种稳定深厚的创新情感,具有持续性。它是一种能促进现代创新者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展开创新活动的心理推动力量。
4.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各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首先是创新意志的目的性。现代创新者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按既定的目标去行动。其次创新意志的顽强性。科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走完的路,要产生前人没有产生过的成果。在创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意志顽强的创造者才能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从而把失败引向成功。创新意志的顽强性指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能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取得创新成果。
三、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1.是当今信息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高科技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科技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今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进步的要求和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成分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目标明确、组织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这一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和很强的创新能力,从而能获得创造性成果,成为有所建树的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赖以维系的根源,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国家创新体系的每个构成要素都需要创新型人才发挥科技中坚力量。因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和永葆生机的需要。
2.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要靠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和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来赢得。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创新素质高低,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市场中的竞争力,那些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竞争人才的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日俱增,学校的生源也就必然会增加,这样必然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生理、心理、智力、人格等诸多方面,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中所必备的成分,因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和现实需要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扩充,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3.是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关于认为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发展。从这一理论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要保证,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转化的速度迅猛增加,高校大学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成才就需要掌握包摄面广、潜移性强、容纳度高、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需要高校大学生有忧患意识,主动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想在就业饱和的状态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需要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敏锐地观察就业趋向,并把自己武装成与众不同的创新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红.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2]戴伟芬、孙宗禹.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3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新意识 兴趣教育观念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这就是在告诫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有所创新 。 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一切将无从谈起,只有的是反反复复、停步滞留和一味的因循守旧。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创新意识的土壤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中国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三、激发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更应根据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时,创新之美也就得以实现了。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与创造》
[2]《美术课程标准》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档案管理 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里离不开创新,正式因为创新才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创新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使社会不断进步,创新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作为整个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离不开创新。
1树立创新意识
人类活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在于人类活动都是由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也正是是人类在这些活动中强烈的创新意识,才使得社会不断向前前进,因此,创新行为首选要创新行动。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部过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客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禁锢,要立足新形势找差距,着眼新世纪求发展,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大胆开拓的良好氛围,使创新真正成为每一名档案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树立创新意识。
2培养创新思维
有了创新意识还不够,还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创新思维。只有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投入创新活动,才能产生理想的创新成果,如果要把创新成果比作宝库,那么创新思维是开启宝库大门的钥匙。
2.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不是生而有之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它会受到社会环境和自身文化,思想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利用有利条件培养档案工作者的创新思维。
要树立敬业精神。敬岗爱业,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一个人对事业热爱,对工作迷恋,必然促使他思考问题,勇于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设想,而且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己之见,从而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档案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寂寞的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要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为知识和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从思想灵活敏锐,进而迸发出创新灵感的火花。一个专业工作者如果知识贫乏,经验不足,面对新情况新工作问题,就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妥善解决的办法,更谈不上工作有所改进和创新。
要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能使思维功能得到科学、充分发挥。心理学认为,从思维过程来看,思维能力的结构是由思维的分析管理,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所组成,这五种能力构成合理的思维网络互联、互补、互助,形成完整的思维运动过程。
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做思想上的懒汉,不墨守成规陋习,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正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前提。
2.2创新思维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档案管理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体现在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
档案宏观管理上的创新。档案宏观管理包括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和发展方向的制定和执行,档案工作的宏观决策以及人员素质的培养等等。这些带全局性的工作都需要经常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此谈五个方面的创新:
(1)实现由近到远的创新,既把完成近期工作目标定在适应未来发展的基础上;
(2)实现由小到大的创新,即走出档案工作单纯是档案工作部门的误区,把档案工作定位在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之必须的基础上,树立大档案的思想格局;
(3)实现由浅到深的创新,即档案不断要保管好,更要利用好。把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全方位为社会搞好深层次服务的基础上;
(4)实现由低到高的创新,即把档案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好的基础上;
(5)实现由单一向全方位的创新,即改变过去单纯面向机关的现象,逐步做到保管和开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特别是加强特色档案的征集、保管和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流程创新。档案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到利用,都有一套紧密项链的流程,每个流程的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已呈多样化趋势。在纸质档案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方便,准确、高效率等特点,但在收集、鉴定、使用、管理诸方面却仍存在一些值得探索有的新课题,需要勇于创新,加以完善和解决,如电子档案的利用管理,包括使用权限的审核、拷贝的提供与回收,利用中的安全等问题,采取通讯传输的加密处理、不定期更换密码钥匙,跟踪监控等方式予以有效控制。
操作技巧上的创新。档案工作的每一项流程每一载体介质都具有复杂多样的操作技巧,即便是一般的收发、装订等日常事务,也有个技巧的问题。
3建立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
关键词: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又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 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 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② 我想研究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严实?
③ 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 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⑤ 为什么汽水一般装在玻璃瓶里?
⑥ 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 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磁铁游戏》课,让学生玩“巧取试管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许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那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用磁铁在试管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让长铁钉又吸住一要长铁钉,使两钉首尾相连地悬吊着,然后将悬吊的铁钉伸进试管里吸出小铁钉。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他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物论文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
(宁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