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第1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一、以情感带动阅读,省去繁琐分析,提高课堂效率

这里所谓的“情感”,指的是学生在读文以后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作者的情感,也引发对文章的看法与思考。以“情感”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思路,不仅可以省去繁琐的分析,还能令我们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因为在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只需要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来组织教学就可以了,很多细枝末节的小问题都可以省略。以六年级上册课文《老人海鸥》为例,课文分别从“老人爱海鸥”与“海鸥爱老人”两个方面来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两个以“情感”为主线的问题引导学习:1、“老人爱海鸥”的部分:“这是一个……的老人?”;2、“海鸥爱老人”的部分:“海鸥的心情多么……啊!”在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中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一片深情。又如《月光曲》课后的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如果以这个问题组织教学,必然还要问很多的问题:“贝多芬在小镇散步心情怎么样?听到琴声贝多芬会有什么想法?当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谈话时贝多芬的心情怎样?他会想什么?如果你是贝多芬你的心情又怎样?当盲姑娘认出了自己时贝多芬却没有回答,他的心里在想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要记住都嫌费力,更何况是听的学生呢?但如果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抛出“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一想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这一明晰的主线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思考,以上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教师只要在交流贝多芬心情时加以点拨就能明白贝多芬两次弹琴的不同原因了。可见,以“情感”为主线,设计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涵盖所有细枝末节的问题,能令课堂告别繁琐,同时也令学生的思维更有方向了,尤其是那些思维反应相对较慢的学生,不用再疲于奔命地去追赶一个又一个追赶不上的问题,教师的教无形中也朝高效迈进了一大步。

二、以情感带动阅读,披文入情,在情感碰撞中升华主题

当我们懂得以一两个明晰的主线问题去贯穿课堂的教学以后,梳理点拨,披文入情,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的碰撞与交流,升华主题就显得很重要。因为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正是这样思考的过程,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容,体悟了作者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仍以《月光曲》为例,在探讨贝多芬两次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的原因时,教师的问题是:“贝多芬的心情多么……啊!”(默读课文2—7自然段,写出你认为能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词语,并说明原因。)学生读文以后写出了多个词语:有“惊讶”,因为在这样的小镇上贝多芬居然还能听到有人在弹奏自己的曲子;有“同情”,因为这对兄妹因为贫穷而无法购买贝多芬音乐会的入场券,贝多芬十分同情这对兄妹俩;有“激动”,因为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以后居然认出了自己,贝多芬认为自己找到知音,心潮澎湃……等等。学生每说出一个词,教师就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体现贝多芬心情的词语进行分析、筛选:贝多芬第一次弹琴与第二次弹琴时的心情肯定不一样,那么分别是什么呢?经过一番分析、筛选,学生们似乎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与贝多芬产生着情感的碰撞与交流,选择了“同情”与“激动”两个词语,并说明了原因:贝多芬第一次弹琴是因为他同情这对贫穷的兄妹俩,他们热爱音乐,却无钱购买音乐会的入场券。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则是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在听完贝多芬弹奏之后居然认出了贝多芬,贝多芬认为找到了知音,知音难觅,怎能不多弹一曲?以一个明晰的主线“情感”问题来推进阅读的教学模式着眼于与文本的交流,披文入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对话,与文章产生情感的碰撞,在火花四溢的碰撞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升华主题。从语言文字到语言情境,再到语言情感,这符合了阅读感悟的进程。

三、以复现带动积累,通过不断朗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现行的语文教学,由于基本框架是“阅读”,重分析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到了高年级,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以“情感”带动阅读,避免繁琐的分析之后,课堂上将会留有更多的时间,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骗”着学生不断地去朗读,通过不断地朗读,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笔者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教材《爱如茉莉》一课,于老师就非常善于骗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课文。教师首先指名分段朗读,相机纠正几个读音;之后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范读过后,学生评议老师朗读的优点,教师强调读书要用心去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情;接着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教师检查学生再读的情况,当发现学生读得仍不够时,又让学生继续练读课文;最后,教师指名学生与其合作朗读文中女儿与妈妈的对话(一处是妈妈嗔怪女儿问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时的对话,一处是妈妈在病床上与女儿的对话),再次强调读课文时必须读谁像谁,在于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渐渐地读出妈妈嗔怪孩子时的语气以及在病床上说话时那种有气无力的状态。综观于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高明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于老师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生硬的朗读技巧指导,而是反复告诉学生:读书要用心去读,要体会作者的心情,必须读谁像谁;他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十分耐心地“骗”着学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读得不好就点拨。学生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基调与作者的心情,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了,又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达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对课文内容没有繁琐的分析,但几遍落到实处的朗读过后,学生却已经知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心情的体会也基本到位了。这正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所要力求达到的境界,这样的教学行云如水,简明高效,在一遍又一遍的语言文字的复现过程中,学生已将文本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用大量的朗读代替繁琐的分析,为学生语言的积累腾出更多的机会与时间。

第2篇: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特征;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51-01

课堂上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质量,而且包括学生智慧发展的质量及情感体验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是为未来生命储备能量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生命河流不断流畅的生活过程。所以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实效课堂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特征和条件

实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从教学的行为看一般需要满足:一是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课堂教学是从学生“想学”“爱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三是教学过程及方法必须体现小学语文本身母语的独特性,而不是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效小学语文课堂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而实现的,它应该具备的特征:1、有明确目标。2、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语文知识的乐趣。3、通过文本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成对语言及内容的深刻认识、理解、感悟、积累、运用。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等等。

二、兴致盎然的学习态度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原动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知,那么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越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到4倍。通过自身教学的体验,切身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秘方。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本身美好的形象、优雅的气质、甜美的语言、合适的动作等外在的魅力就会吸引孩子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愉悦,使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缔造者。课堂上,一个好的问题设置,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极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启发性和创造性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把学生引向深入思考。例如《老人与海鸥》中的第二自然段着力描写了老人的外貌,为什么一连用了三个“褪色”?一个问题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所以问题是思维的开始。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为迫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效果。如:《只有一个地球》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的吗?《唯一的听众》对这位老教授你想问她什么问题?教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给予赞许的眼神,鼓励的话语,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准确的目标设定是课堂实效的舵

众所周知,“没有目标的学习,犹如没有舵的船”。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语文教学是否达到实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年段目标。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具体年段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要求。而达成目标教学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确立实效阅读课堂目标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以普通读者身份去实践,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文本中语言特色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普通读者去读文本,感受文本中带来的多种感受。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等等。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研读基础上,再可通过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研读,然后着手进行教学设计。

2、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教师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一定要遵循。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学生往往通过自读课文很快地把握,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走进语言文字中去,在文本语言中走个来回,通过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来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元模式教学,考虑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相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应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总之,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会、会学、越学越聪明来设计,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用目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可谓是有的放矢的实效性学习。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