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风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原因探究
(一)公共政策制定缺乏质量
政府政策信用危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与公开,政策价值利益取向与民众相背离。其二,对政策所要解决问题不明确,政策脱离实际,缺乏必要科学性和可行性,导致政策失信于民,得不到公众的信任。其三,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问题片面,政策制定者存在个人认知上倾向性和局限性,缺乏全面性和合理性。其四,政策制定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上下级政策不统一,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现象,导致公众失去对公共政策的信任。其五,制定的政策缺乏必要的公平性和正义性,政策制定者在资源分配和利益调节上采取不同标准,导致政策调节出现“盲区”,以及界限模糊的灰色区域,势必产生政策漏洞。
(二)公共政策执行效率低下
第一,公共政策执行缺乏统一性。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自相矛盾的困境,造成政策无法得到一致、有效地贯彻落实。第二,公共政策执行缺乏稳定性。稳定的政策是政策公信力前提,政策朝令夕改、频繁变动,政策缺乏稳定性使人们失去对政策的信赖,从而漠视政策,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第三、政策执行过程缺乏公正性。部分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区别对待情况,丧失了政策应具有的公平和正义。第四,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缺乏灵活性。一些政策执行者对政策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办,未能明确政策的精神实质,执行方法过于简单,使政策执行流于形式。
(三)公共政策主体公信力弱化
政策主体包含了政府官员以及参与制定政策的权威专家,当前,部分政府官员和专家在公众心目中出现了公信力弱化势头。其中表现为官员形象不佳,言行失当和不负责任行为。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的官方新闻会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回应“救援结束后仍发现一名生还儿童”时称“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对为何要掩埋车头的质疑,王勇平回应“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只能使公众寒心。而专家形象由于受到一些滥竽充数人士影响,使得公众对专家产生质疑,以致于专家公信力弱化,导致专家在参与政策制定和解读政策过程中失去了权威性,得不到民众的认同,甚至他们的参与和解读反而使公众越发对政策持怀疑态度。得不到公众认同的公共政策谈何公信力?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曲解
当前,信息不对称是危机产生及危机过程中常见表现形式,不论是信息缺乏还是信息过度传播,都可能引起政策客体过激反应,主客体之间信息完全对称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部分政策主体利用政策的相关表述为自己谋取私利,打着对政策创新解读名义,将政策解读为对自己有利的表述,违背公共利益。这种对政策曲解做法,不仅仅使相关政策得不到有效地贯彻落实,更加损害了公众对政策的信任。而社会公众作为政策客体,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全面准确了解相关的政策,再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和个人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对政策进行精确解读,且在解读过程中极易受到其他信息影响,造成对政策歪曲解读。导致公众很难全面地认识公共政策,或者对其评价产生较大偏差,由此可能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反抗、抵制政策,进而影响政策公信力。
(五)危机应急机制不健全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部分政府由于危机意识淡薄,缺乏相应响应机制,危机处理方式失当。往往在发生公共危机之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使得原本只在较小范围之内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震惊全国的“贵州瓮安‘6.28’严重烧突发性事件”,起因是一名17岁女生离奇死亡,由于亲属未得到满意答复,不屈不饶执著下演变成为一场震惊全国的大规模。倘若当地政府能够迅速查明该女生死因,及时安抚家属,或者在事件发生之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制止,那么也不至于演变成大规模。
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处理措施探寻
(一)加强政策制定的质量
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前要进行充分调研论证,把民主决策机制引入政策决策系统,营造良好决策氛围。提高政策决策者和参与者素质,吸取广大公众建议,着力提升政策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公正性和稳定性。制定政策过程要注重民主与公开,扩大政策主体范围,重视参谋咨询人员在政策决策中作用;真正落实听证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听取广大公众意见,完善公众监督机制;要努力提升政府形象,加强对官员教育,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勇于承担政府所应该承担责任和义务;做到真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二)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公共政策执行要依托国家权力机关强势的公权力,而对这强势的公权力要进行依法限制,才能够保有相对人的正当权利和自由。目前有两点要尤其加以重视:防范自由裁量权滥用、严格依程序执行。政策执行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执行。在保证公共政策得以准确贯彻实施前提下,可以进行灵活的变通、因地制宜,保证政策灵活性和适应性,但是要严格防止政策主体出于谋取私利而对政策进行歪曲解读,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维护相对人及公众合法权益。
(三)提升政府官员形象
官员形象直接影响着民众对公共政策公信力信任程度,政府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不负责任官员要严加惩处,以息民怨,以平民愤。同时要大力营造服务型政府,创建清正廉洁、高效亲民执行环境和官员队伍,降低行政成本,从而赢得社会公众理解、支持和信任。要重视公众监督作用,保障公众监督权力,对伪专家,假专家要坚决打击;相关法律要及时完善,例如,《食品安全法》规定对只谋取自身利益而不顾消费者利益的形象代言人追究其连带赔偿责任就值得借鉴。因此,《侵权责任法》可以对专家直接规定相关法律责任,对假专家伪专家进行严厉打击,整肃专家队伍,重新塑造起专家的权威。
(四)完善信息沟通渠道
危机因为具有高度破坏性而天然的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也较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大为造谣造势,借此干扰公众正常判断,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掌握舆论主动权,发挥媒介在危机公关中的沟通作用,疏导公众情绪,引导公众正常判断。公开透明媒体报道既可以缓解民众紧张情绪,也可以使谣言不攻自破。政府还应当开展网络公关,在网络时代,一件微小事情经过网络的传播扩散,可能会演变成影响巨大的公众事件。因此政府在开展网络公关时要谨言慎行,一旦失误偏差,可能会损坏政府形象,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一、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控制
在我国,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除了一些一般的风险外,还有着因我国特色环境所引起的特殊风险。
(一)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部分一般风险
第一是交易结构风险,该种风险主要包括了交易定性风险、收益混合风险和实体合并风险这三种风险。交易定性风险指的是从法律角度来讲,一些部门可能会认为发起人与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简称特殊目标载体)之间的交易不符合相关的规定与要求,因此,很有可能会将该交易的发起人破产前与SPV进行的交易判定为无效交易,进而让后续的破产隔离安排为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收益混合风险是因为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于与发起人兼服务人的自有现金流相混淆两者产生了混淆,而最后发起人破产后为证券化投资人带来了损失。实体风险则是指的SPV被视为交易发起人的从属机构,当发起人破产时,被当做发起人的从属机构而受到损失。
第二个风险是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主要产生于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的信用链结构中。该风险的主要表现是通过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够满足本金与利息的支付要求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损失。信用风险主要包括了承销商风险、受托人风险这两种。
第三是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是一中固定收益证券所具有的风险,而证券化产品作为固定收益证券的一种,也具有这种风险。在利率变动的过程中就会为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带来各种风险。
(二)我国资产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特殊风险
首先是政策风险。由于我国的特殊政治形势,政府会对资产证券化的形成、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为资产证券化提供各种供制度方面的保障。我国在资产证券化的初期基本都是由政府来进行主导的,因此必须要重视政府政策的变化所能够带来的风险。例如资产证券化从其本质上来看,它体现了一种财产信托的关系,虽然我国现有的法律能够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这种模式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严格的定位,民间的基本都是在打“球”,有着很大的政策风险。
其次四法律风险。我国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带来了不可预估的风险。例如利用财产信托所创造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一种很典型的私募产品,然而在我国的《证券法》中却没有能够适用的相关规定,因此在一套完善的法律出台之前,它并没有明确的身份。这就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然后是流动性风险。如今,我国证券化产品要发展就需要面临一个很要的问题,那就是流动性。当一个证券化产品缺乏足够的流动性的时候,就会要求更高的流动性贴水,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加证券化的成本,这就与“把不流动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的证券”的初衷不符,因此流动性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控制
(一)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外部环境
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了: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评估体系的建设这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要根据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作流程与特殊要求,出台一部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规,在此之前必须要对现有的有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必须的修改与完善。同时还必须要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明确,并制定出相应问题的处理原则以及各种处理办法。。加强法律、政策体系的建设,是防范各种资产证券化各种风险的重要基础。
其次是必须要为资产证券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的市场基础,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大力的发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资本市场。近年来,我国的各种保险业与基金业发展相当迅速,如果能够对保险资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等各种社会资金运用的限制进行进一步的放宽,将会更加有力的推动自主证券化进程。
在现有的许多的资产支持证券结构融资中,都是采用第三方保证的方法来对风险进行消除,这种保证的形式一般都是担保人担保书或者是信用证。这样的保证因为提供了一个可以弥补资产损失的大钱袋,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起到防范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BT模式;工程项目;项目融资;风险
BT是英文build一transfer的缩写,中文译作建设一转让,它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由于市场细分而逐步形成的。BT模式是一项涉及金额大、专业多、时间长的综合业务自然会面对大量风险。要想成功运作BT业务就必须对其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按项目风险的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划分为:信用风险、建设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环保风险、生产风险。
1 信用风险
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项目有关参与方不能履行协定责任和义务而出现的风险。在项目融资中,即使对借款人、项目发起人有一定的追索权,贷款人也将评估项目参与方的信用、业绩和管理技术,因为这些因素是贷款人依赖的项目成功的保证。像提供贷款资金的银行一样,项目发起人也非常关心各参与方的可靠性、专业能力和信用。信用风险贯穿项目始终,项目参与方的资信、技术、资金能力、业绩和管理水平是评价项目信用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2 建设风险
项目的建设风险存在于项目建设开发和试生产阶段。其主要表现为:项目建设延期;项目建设成本超支;由于种种原因,项目迟迟达不到“设计”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极端清况下,由于技术和其他方面的原因,项目完全停上放弃等。完工风险是建设风险中最重要的内容。完工风险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者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而带来的风险。项目的完工风险存在于项目建设阶段和试生产价段,它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完工风险对项工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如、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
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项目方在计划投资项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种因素:是否存在该项目产品的国内和国外市场;可能的竞争激烈程度怎样;是否有相似项目竣工;预计产品的国际价格、适用关税和贸易壁垒;市场准入情况;当项目到运营阶段时,项目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仍然有市场;项目所用的技术是否可能被超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设备、能源、原材料供应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应将市场准入情况、竞争程度、时效性等纳入评价范围。
4 金融风险
项目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在项目融资中,项目发起人与贷款人必须对自身难以控制的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加以认真分析和预测,如汇率波动、利率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政策的趋向等,这些因素会引发项目的金融风险。
5 政治风险
凡投资者与所投资的项目不处在同一国家,或贷款银行与项目分处异国都有可能因项目所在国的政治、行政组织行动的变化而导致项目失败、项目信用结构改变以及项目偿债能力发生变化等政治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风险,如借款人所在国现存政治体制的崩溃;对项目实行国有化;或者对项目产品实行禁运、联合抵制、终止债务的偿还等。另一类是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稳定性风险,如税收制度的变更;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调整;外汇管理法规的变化等。在任何国际融资中,借款人和贷款人都承担政治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可以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6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东道国法律的变动给项目带来的风险。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不尽相同,经济体制也各具特色。跨国借贷可能面临因法律不同而引发的争议;有些国家担保法的不健全可能导致获得担保品成为困难;有些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能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些国家缺乏有关公平贸易和竞争的法律等,这些因素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7 环保风险
环境保护风险是指由于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增加的新资产投入或迫使项目停产等风险。随着公众愈来愈关注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以及在环境中休养生息的人类健康和福利的影响,许多国家颁布了日益严厉的法令来控制辐射、废弃物、有害物质的运输及低效使用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污染者承担环境债务”的原则己被广泛接受。对项目公司来说,要满足环保法的各项要求,就需要增加项目生产成本,或者增加新的资产投入改善项目的生产环境,对那些利用自然资源或生产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的项目来说甚至会迫使项目无法生产下去。因此,对项目融资期内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环境保护方面的风险应该和上述其他风险一样得到充分的重视。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的风险不仅表现在生产成本增加从而降低项目原有的经济强度,进一步而言,在贷款人以项目场地和项目资产作为担保品的情况下,如果行使接管项目的权利,同样将承担环境保护的压力与责任。除了对污染的罚款以外,环境成本还可能包括:环境审计计划所需的费用、环境影响评估所需的费用等。
8 生产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的核心风险。生产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9 小结
作为一个BT项目的投资人或者管理者,关键是要尽可能准确地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和评价风险,通过使用多种管理方法,合理地规避或分散风险。运用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所涉及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比较有利的结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安全、可靠地完工。
参考文献
[1]阎虹、林耸.运用BOT模式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Vo1.19(3):14一16
[2]蒋先玲.论BOT项目融资模式的国产化.金融观察,2004(7):61一63
摘 要 在体育赛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来左右比赛的顺利进行和比赛结束后的一些纠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体育赛事的整体把我和宏观调控,制定相应措施使风险减少到最少。论文通过文献资料发对体育赛事风险进行分类,找出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 体育赛事 风险 管理
风险是指目前, 在风险管理学方面对风险的含义有以下几种认识: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风险是损失的概率;风险是潜在的损失;风险是潜在损失的变化范围与幅度;风险是指导致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财产灭失与人员伤亡[1]。从上面我们可以得出,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增加、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风险起源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体育赛事风险指在举办体育赛事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影响,导致赛事组织者主观期望目标与客观实际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和变动, 最终导致赛事受到损失的种种风险[2]。
判断一场体育赛事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它创造了多么辉煌的运动成绩,而是这场赛事能否安全圆满的结束。
一、赛事风险的分类
(一)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比赛过程中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而造成的损失,这些因素包括天气原因:2012年足球欧洲杯法国与乌克兰的比赛开场3分钟就出现了大雨雷电天气,迫使比赛推迟55分钟才继续进行,之前还出现过由于雷雨天气导致运动员死亡的事例;运动器材的损坏:伦敦奥运会男子撑杆跳古巴选手的撑杆断成三节,导致心理产生阴影没有完成比赛,在羽毛球网球项目中也经常出现拍子或拍线断裂的现象导致比赛结果受到一定影响;运动员受伤: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上雷德蒙德在跑到250米时由于肌肉拉伤痛苦倒地;观众志愿者们的安全问题:2010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恩亚尤体育场进行的足球比赛时发生踩踏事件,引发多名球迷和工作者死亡或受伤。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比赛在运行过程中收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在体育赛事中,赛事级别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球星作用,赛事的转播和汇率的波动都是造成经济效益好坏的直接因素。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导致了该城市的破产。广告收益是体育赛事中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收入,在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场地周围都有广告牌,写着某些企业的名字或某些商品的名字,为了让观众看见而带来广告效应。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国内或国外两个矛盾体相互打压相互斗争的现象。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放弃参加,而1984年苏联对美国的洛杉矶奥运会进行抵制。国内则以省为代表,拿女举来说,为了平衡各省之间的利益,在全运会上有金牌收录,把本省的选手推向奥运会,女子48公斤级的湖南选手撤掉换成湖北选手。当然还包括一些恐怖组织对赛事的威胁。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3]。风险评估主要就是要弄清楚风险将会在是时候发生,哪个项目发生风险的概率最大,而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哪些机构将对这些后果负责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进去的。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等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赛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发生事故,最大限度减小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保证赛事能够运作成功[4]。
要对体育赛事风险做到最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对于自然风险中天气疾病之类的我们没办法控制,只能及时的多加报道,但对于运动员受伤、器材的损坏、观众志愿者受伤之类的还是可以控制的。首先要加强运动员的受伤意识,认真做好热身工作,政府部门大力监督产品质量问题,对观众宣传安全意识。
(二)对于政治风险我们应该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促成各国之间的合作,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三)对于经济风险我们应该对一些项目推广比较广泛、竞争比较激烈、观赏性较强和重点扶持的项目首先进行转播,
四、小结
体育赛事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像奥运会等超大型的赛事自古以来就有战争为其让路的先例,为比赛的顺利举行而休战,当今时代的竞争愈发激烈,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各领域的竞争为现代体育赛事的举行增添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体育赛事风险的发生不可避免,但体育赛事作为一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赛事,我们就有义务杜绝和减少这类的风险产生,提前对赛事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对症下药,针对各方面隐藏的风险进行管理、控制,确保体育赛事能顺利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1] 胡毅.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9):92-93.
[2] 张枝梅.体育赛事风险特点及风险管理刍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35(2):79-81.
摘要: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非常之多,相互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本文利用“二八法则”,提出房地产投资风险中的关键因素——时机风险、区位风险、类型风险,提高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的操作实务应用水平。
关键词:关键因素;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
我国房地产是一个新兴产业,自20世纪80年中后期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新兴产业中,房地产投资是一项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具有不可移动性、寿命周期长、高度综合性、高度关联性、投资额度大、各异性、政策影响性等特点。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因素,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变化、相关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情况、汇率及利率的变动及变现风险等系统风险和消费者的喜好、收益现金流、资本价值、机会成本等个别风险,这些风险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的绩效。从事房地产投资活动,如不能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对整个投资项目的影响,贸然进行决策,往往会出现失误,甚至会使企业因此陷人绝境。但是,把每个风险因素包罗万象的加以考虑,则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恰当的。
为此,本文针对房地产投资,将风险因素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①识别并细分各风险因素包含的具体内容,由此才能对风险有具体全面的认识和了解;②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找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忽略次要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分析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③对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其联系与制约关系,由此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形成有机整合的分析结果,将对投资决策具有很好的辅助参考意义。
1房地产投资风险识别及细分
为了保证风险分析的质量,有必要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辨识与细分,使投资决策者能更好的把握风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或对策来减少风险损失。如图1给出了整个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的结构系统。
1.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造成影响,以及直接对房地产商品产生破坏,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自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火灾、风暴、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气温、塌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等等。这些因素引起的风险发生的机会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将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对于这些风险的防范,开发商一般是利用投保来减少或避免损失。但是,在投保之前,若能对该地区的环境条件、天文资料、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作一定的了解与分析,就可减少投保成本,增加投资收益。
1.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市场商品交换者与经营者带来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损失。政府的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因而,由于政策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市场环境还未完善的条件下,政治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投资商应非常关注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处理由此而引发的风险。
1.3经济风险,主要是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它们的出现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这类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市场供求风险、财务风险、地价风险、融资风险、工程招投标风险、国民经济状况变化风险。
1.4技术风险,是指由于科技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科技进步可能对房地产商品的适用性构成威胁,迫使开发商追加投资进行房地产的翻修和改造。技术风险的因素主要分为: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设计变动或计算失误、设备故障或损坏、建筑生产力因素短缺、施工事故、信用等风险因素。
1.5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的投资者来损失的可能性。房地产市场的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有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社会治安、公众干预和文物保护等。
1.6国际风险,是对一个社会的所有经济都有很大影响,主要是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地区性的经济活动受影响。对房地产业来说,国际经济风险可分为:国家风险、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国际货币利率变化风险和国际经营风险。
1.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够实现,包括投资方式、投资地点、类型选择风险和人、财、物组织管理风险等。
2房地产投资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引起风险的因素众多,其后果严重程度各异。完全不考虑这些风险因素或忽略了主要因素,风险分析就失去意义。但把每个风险因素包罗万象的加以考虑,则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恰当的。风险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合理缩小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寻找影响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投资决策者提供最恰当的风险对策。
2.1“二八法则”在风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二八法则”是西方社会经济学家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后得出的一个客观规律,即:20%的人掌握着整个社会80%的财富。推广后又发现,一般学校中学生智商高者往往为20%,保险公司或直销企业的成功的推销人员一般也在20%左右。另外,企业的配套协作单位、商业单位往往也是20%的个数掌握着80%的采购、销售额,日常管理工作中20%的业务量也往往决定了80%的经营数额。
由上面分析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我们可以知道,影响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如对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进行详细的风险因素分析,效率不但不高,有可能还不能抓住重点。再者,我们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是无止境的,但真正对我们的投资分析有实际意义的风险因素却只有其中一部分,而由“二八法则”可知,20%的因素对事件有80%的影响力。所以,在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分析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20%的重要因素。
2.2关键风险因素分析在进行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之前,有必要找出那些20%的重要因素。鉴于一些学者对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问题的深入研究[1-5],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房地产投资风险:时机风险、区位风险、类型风险。
2.2.1时机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活动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因此,房地产业发展也相应有着周期性的涨落。如从美国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美国以18年左右完成一次周期波动,同时也存在5年一次的短期波动。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是房地产产品的供求、价格和收益水平的相应变化。此时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保证房地产项目开发完毕后有良好的市场需要,对开发商的意义非常大。因此,开发商需对未来几年的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人口增减、收入水平升降、消费心理和物业需求等风险因素进行预测,以确定合理的开发时机。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各类房地产需求旺盛,市场处于不断上升势头,适时推出的房地产可望获得较好的收益;当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下跌,物业租售所需时间加长,甚至根本都租售不出去,此时推出的房地产将导致资金占用和成本上升,预计的收益便成了实际的损失,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也将必须承担开发时机选择不当的巨大损失。2.2.2区位风险区位风险产生于区位因素的变化,因为房地产投资者对这些因素的周密分析决定了哪些区位将被选择。一般,区位主要因距离、空间等位置上的差异而产生价值的不同。这里所讲的位置,不仅指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包括其社会位置,如人口因素、教育水平、服务水平、交通通讯和生活设施等等。社会、经济、邻区影响等因素的差异更是加剧了位置上的区位差异,使得处于同一市场的不同区位的相同面积土地产生不同的实用价值、利用方便和集约经营度,从而产生极为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受土地区位条件决定的土地潜在收益和土地潜在用途。另外,区位价值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差异,这使得投资者可能面临巨大的区位风险,如交通运输系统、生活方式及科技进步的变化等。
2.2.3类型风险确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位置后,在此位置上开发哪一类型的物业也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包括住宅、公寓、别墅、写字楼和商场等。选择不同的物业类型对开发活动的成功与否甚至盈亏都有极大的影响,而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业对位置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其抗风险的能力也将是有差异的。
3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关系分析
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房地产投资施加影响。因此,对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得很有必要,而且这对于提高房地产投资的效益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图2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时机、区位和类型风险之间相互关系。
房地产投资风险三要素,即时机、区位、类型风险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进行房地产投资。从上图可看出,房地产投资时机风险因素决定了区位风险和类型风险的形式内容,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结构中的基本风险,而区位风险及类型风险则在房地产投资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人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必然会改变传统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发展相应的技术,同时,由于低碳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因而需要完善的相应机制作为保障。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挑战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及发展的可能性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技术提升、产业转型、能源替换等手段降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高碳能源的消耗,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最早由老牌工业国家英国提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点的经济模式正逐渐成为世界热点。
(二)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的意义
目前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昔日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经济和生产方式带来的危害,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渐受到各国青睐,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领先技术与能源效率的追求。在全球产业与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除了发展低碳产品的技术差异,政策的争夺也变得炙手可热,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不仅贸易形态,贸易关系会发生改变,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置和收获也会随技术和政策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而,如何将低碳经济化为我国的优势也就变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二、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更为激烈的贸易规则话语权争夺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国际贸易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改变。低碳领域的国际标准是评判国际出口商品的标准和尺度,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可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视野下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在低碳经济中,贸易规则话语权的争夺也变得更为激烈。
(二)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一直存在以保护自己的国内企业。我国作为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大国,由于出口产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因而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借口抵制中国出口的商品,出台很多相关的贸易措施,这对于我国的外贸事业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贸易条件,出口商品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贸易环境。
(三)难以快速调整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富煤、少气、缺油为特征,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可以说,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我国主体产业为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加剧了高碳的特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这一特点严重制约了低碳经济视野下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使我国难以在短期内转变成与世界贸易格局相符的低碳经济模式。
三、低碳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产业中不同产品将形成不同的市场。低碳产品指的是具有节约能源、节能减排的产品,例如天然竹木产品、太阳能产品等。相对于传统外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也同时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优势,这些市场需求对于我国而言是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我国开发相应产业从中获利。
(二)产业的升级转型
尽管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仍然以粗放式的工业模式为主,但在随着低碳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低碳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产业也将随着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比重过大的在加工贸易方面,随着粗放型经济不断被集约型经济替代、高碳产品工业被低碳产品工业替代,高新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可以作为市场需求无形中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转型。
四、我国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一)争取规则制定主动权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飞快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大幅提升,已具备了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实力。目前发达国家对于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渐减弱,很多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贸易规则弱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来说,利用自身逐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争取到更多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在这场无硝烟的博弈之战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建设低碳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参与到多个多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治理中,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大都企图通过发达的经济和技术优势谋求碳交易、碳金融中的控制权。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有很多国家形成了以资源能源定价的体系和控制权,而我国仅仅在少数一线城市建立了碳交易机构,仍然不够完善。在新兴的地坛国际贸易市场中,为稳固我国的话语权和控制权,应当大力加快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机制建设,形成自身体系优势,从而面对国际形势。
(三)加速低碳技术应用
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的应用。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因而通过洁净技术以及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技术上的优势。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应当大力加强相应技术的研发和学习,有效发挥先进技术的特殊作用,促进清洁生产和能源循环利用,广泛将低碳技术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不同领域。
五、未来发展及展望
(一)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地区差距扩大
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能源类物品交易数额也在发生相应的下降。在整体的国际贸易交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排放的商品交易份额正在不断下降,而低碳环保的高新产物交易份额正在产生相应的上升。对于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基础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获得更多的贸易优势,而以劳动力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更多的贸易壁垒和挑战,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距将被扩大。
(二)改变技术格局,出现低碳环保技术的转让
根据基本的产品循环理论,可以知道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具有较多资金和技术的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创新生产新产品;而当这一技术日趋完善、消费者接纳程度提高后,厂商将会采用大量生产的方式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因而会逐渐将工厂转移到海外;随着技术不断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模仿学习使得竞争主要以价格为主,劳动力成本成为主要因素,因而该产业将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尽管很多低碳产品目前仍然处于第一阶段,但可以预判到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加深和相关技术的学习转让,更多的技术将会深入到发展中国家,相关贸易也会产生新的格局。
六、总结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国际贸易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拥有着相应的机遇,应当积极应对这样的形势变化,通过技术的提升、机制的完善、贸易规则的参与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马群.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21)
[2]何向骏.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解析[J].经营管理者,2015(21)
[3]李玉婷.国外低碳经济政策研究:进展、争论与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5(5)
[4]宋雅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的风险防范及控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贸企业越来越多,国际贸易量也取得了大幅度的增加。由于各国之间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造成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如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外贸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不论对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的。本文简要分析和介绍了国际贸易的特点以及国际贸易风险的类型,并对如何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期望能够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 风险 防范和控制
一、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贸易是一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跨国性质的商品交换活动,在性质上与国内贸易活动是相同的,由于这种贸易活动是跨地区或跨国家的,其在很多方面与国内贸易活动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国际贸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贸易活动跨国家或跨区域,所以贸易活动要涉及到两个以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可能会在政策、法律、语言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冲突,所以程序和过程要比国内贸易复杂的多。
(2)国际贸易的金额和数量一般都很大,而且运输距离远,贸易周期长,贸易双方承担的风险相对国内贸易来说要大很多。
(3)由于国际贸易时间较长,在贸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贸易要经过双方所在国家的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才能完成,程序要更加复杂。
2.国际贸易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贸易风险是指贸易双方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而造成的贸易活动失败或收益低于预期甚至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际贸易风险有着其自身的独特特点:
(1)客观存在性。国际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和发展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极大的客观性,正是由于其客观性的存在,使得很多国际贸易公司在国际贸易风险发生以后只能够被动的接受风险导致的结果而无法改变它的发生。
(2)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国际贸易涉及的方面较多、距离较远、周期较长,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引发风险,而且国际贸易风险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复杂的,国际贸易风险的复杂性直接导致了其不可预见性,贸易公司只有尽可能的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发生,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却不能够阻碍风险的发生。
(3)危害很大。由于国际贸易风险很难预测,国际贸易公司无法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也使得这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更大。
3.国际贸易风险的分类和内容。
国际贸易风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从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有形风险和无形风险,从风险性质可以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而从产生的原因分析的话就又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从风险程度可以分为低风险、中度风险和高度风险等等。现在比较流行的风险划分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划分,宏观国际贸易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等,而微观国际贸易风险则包括合同风险、运输风险、结算风险、价格风险等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宏观国际贸易风险的内容。政治风险是指国际贸易双方所在国家在贸易过程中由于政治不稳定、政治制度变更、政府更迭等重大政治变故而引发的国际贸易业务产生重大变化的风险,任何一方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政治变故都会直接对贸易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经济风险是指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导致的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货币汇率或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变动而引发的风险,货币汇率和商品价格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合作双方必须事先就商定好。政策风险是指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由于存在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或贸易保护主义等现象而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贸易公司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法改变。技术风险也称操作风险,是指外贸公司由于在人员、基础设施、操作技术或流程等方面由于操作失误或业务不熟练等原因而产生的风险,如技术人员对贸易合同术语不熟悉产生操作失误而使得双方对于合同的内容或方式理解不同就会造成一定的风险。文化风险是指国际贸易双方所在国家或地区由于存在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对贸易活动带来的风险。
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风险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说国际贸易风险是不能够防范和控制的,只要外贸企业平时就做好防范工作,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
1.严格调查贸易伙
伴的资信情况。
选择一个资信情况良好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风险的前提和保障,在选择贸易伙伴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察贸易伙伴的资信情况,并保证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资信情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方的营业执照信息、经营活动信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主体的资格和身份以及对方的信誉度等等。只有找到真实可信的贸易合作伙伴才能为下一步进行国际贸易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方面要遵守一些由国际性组织或商团制定的为业内人所普遍接受和应用的有关国际贸易的规定或准则,另一方面要遵守贸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有关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风险。
3.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外贸企业要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注重于不断提高外贸商品的质量和品牌水平,在国际贸易中才能够开拓良好的市场,才能够得到国外客户的认同和信赖,才能够降低由于贸易壁垒等现象引发的国际贸易风险发生的几率,企业应当将注重产品质量与提升产品档次视为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
4.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规避风险。
外贸企业可以采取一些合理、合法的技术手段来将国际贸易风险转移出去,例如可以采取投保货物运输保险的方法,将货物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可以有效的降低由于物流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损失。也可以采取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方式来降低境外买方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外贸企业也可以利用国际保理业务开拓国际市场,防范对外经营风险。总之,外贸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有效的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虽然要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相对于巨大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而言,仍然是非常可行的。
5.积极控制汇率风险。
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企业来说,要想控制汇率风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手段:一是积极参与国际汇率下的期货市场之中,运用锁定汇率的方式来开展国际贸易,从而有效地控制汇率;二是尽量选用比较合理的计价货币。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企业可坚持在出口时用硬币进行计价,坚持在进口时用软币进行计价。一旦企业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而只能接受出口用软币计价,进口用硬币计价的话,那就可以考虑对价格实施调整。比如,在出口使用软币进行计价之后,还可相应地提高价格。同理,在进口时使用硬币进行计价之后,还可相应地调低价格。如此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掉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风险,从而确保合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海宇.国际贸易术语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2]王耀宁.张强.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1).
[3]吴建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建设问题[J].特区经济,2008,(04).
[4]王雷明.国际贸易风险探究[J].经济论坛,2012,03.
论文摘要:文章深入分析了前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其防范和控制措施。
所谓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的过程中,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具有随机性、相对性等特征。
1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从并购企业对风险是否能够控制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种。
1.1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环境或外部因素,并购企业对事件的发生无能为力,或采取的措施只能部分改变,不能从实质上改变事件的结果,又称不可控风险。从实际并购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系统风险。
1.1.1由企业产权问题带来的风险
首先是难以弄清谁是有资格的谈判者。由于企业的国有性质和特殊的委托关系,企业的经理、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至从当地政府到中央政府的最高领导都不过是国有产权的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又往往是通过各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的。很多想要合资或并购的潜在合作者经常不知道应该找谁谈判,或者找不到所有者,或者碰到太多的“所有者”。即使开始了谈判,也可能会由于政府不同部门的意见不一致而归于失败。
其次是可能存在人出卖所有者的情况。由于我国特定的情况,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可能出现人出卖所有者的情况。因为在任何一桩国有产权交易中,实际的所有者不可能出场,只能由主管部门的官员或企业的最高领导谈判。这样,国有企业的人就有可能暗中收受贿赂,从而压低其产权的价格,即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
1.1.2目标企业人员安置风险
国有企业有着一种特殊的债务关系,这就是对工人的义务。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对工人有一个隐含的承诺,即保证工人的就业。当企业产权易手后,新的所有者未必会继续承担这样的义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保证工人的铁饭碗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在产权交易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原来对工人的承诺要获得一个恰当的处理,这必然要反映在产权交易的谈判中,从而使谈判的难度增加。解决的办法或者是由企业的出售方自行安置,其代价是索要较高的企业出售价格,或者是由并购方全部或大部分地接收,其补偿则是较低的企业出售价格。在现实中,后一种情况相当普遍,即由买方企业负责解决卖方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福利、社会保障等问题。这种方式虽可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产生社会动荡,但也为并购企业的良好运作和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一些并购企业在接管了被并购企业之后会发现,继续承担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义务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1.1.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并购活动本身或是并购后的经营活动与法律相抵触而产生的风险。西方国家为了促进和维护公平竞争,常常通过立法对并购活动进行规范,制定了诸如兼并法、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各国政府还制定了有关并购活动的法律、法规的细则。企业在设计并购活动方案时,一旦对相应法律政策认识不足而含有违反法律的行动,就会使并购方案无法实现。
1.1.4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环境的优劣给并购带来的风险。显然,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政局越稳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越多,社会安定程度越高,政府对经济体系的管制程度越低,则并购的政治风险就越小,给并购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1.2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指并购企业通过自身的防范与控制措施,可以调整发生概率,减少发生损失的风险,又称可控风险。从实际并购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并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非系统风险。
1.2.1信息风险
在并购战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真实与及时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并购企业行动的成功率。但实际并购中因贸然行动而失败的案例不少,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在中国,信息的取得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即使千方百计得到了信息,也可能存在惊人的错误。卖方在并购前不讲实话是常有的事。其它关键信息错误如交易主体无资格、产权交易客体不明确(不清楚所买的资产和债权、债务的实际情况,有的财务报表也是不能确信的)、交易程序违法等。
1.2.2整合风险
并购整合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广,既有资产、债务的重新配置与整合,又有企业组织结构上人事的调整,既有企业战略的重新定位,又有企业制度文化的融合等,整合风险来自于这些整合工作的各方面。一项统计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失败。
1.2.3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冲动,规模扩张较快。与国际上一般企业资产负债率50%的水平相比,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明显偏高.而并购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由于自有资金不足,无法满足并购的资金需求,只好扩大贷款规模,将短期贷款用于并购投资,短贷长投现象严重。由于并购投资的回收期长,见效较慢,企业只好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保持贷款规模,有的还要不断地增加贷款,以支撑投资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还贷能力与贷款规模极不相称。一旦并购失误,企业无力归还银行借款,最后就会破产清盘。
1.2.4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完成后,市场的变化给企业造成的风险。并购的营运风险直接与销售市场大小、竞争的强弱、目标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投人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供给状况有关。如果产品的销售市场前景堪忧或是不确定性太大,以及投入产品的供给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都会给企业并购带来很大的风险。
1.2.5战略风险
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有的企业因自身定位不清,战略方向不明,常常抵制不住市场机会的诱惑,倾向于去收购离自身所处行业较远的企业,逐渐远离自己熟悉的领域,造成主业分散,控制乏力,风险也随之不断放大。这种偏离企业发展战略的扩张偏好和投资行为易于导致协同效应差,规模不经济,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风险。
在实际当中,来自传统企业实施的并购存在无战略的现象比较多见,这些企业已经形成稳定的企业规模和资金积累,在新兴产业高增长的诱惑之下,不再专情于主业,盲目进军高技术领域,并购高技术企业,搞所谓的“稳定后院,x4~’l-搞活”,尽管这种发展愿望是好的,但是发展思路却超越了企业自身的实力和经营能力,最终它们大多数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此外,还存在价值评估风险等。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尚缺乏顺畅的流转机制,没有法定的交易市场,这使得其价格形成的公平性、合理性甚至合法性成为问题。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不能上市流通,在目前企业评估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非法操作的空间很大,从而影响其价值评估。
2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项并购一般需要经历3个阶段:并购前的审查阶段、并购的实施阶段和并购后的整合阶段。由于并购风险具有传递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基于上述综合考虑,本文提出基于不同并购阶段的整体性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1并购审查阶段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1.1谨慎选择、充分了解目标企业
对目标企业的了解与分析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企业的产权状况、财务状况、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以及目标企业具有的体制与文化特征。另外,充分了解并购过程中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政府对并购的态度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不仅能降低并购成本,而且能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并购风险。
2.1.2成立专门的并购小组,建立一套有关国有企业并购交易的正当程序
并购行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知识附加值高,技术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有必要成立一个包括投资理财、法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专家人员在内的精干、高效的并购小组。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运作风险,提高企业重组和资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并购班子内部可以形成一种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带来的对并购方利益的损害,尤其是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
2.2并购实施阶段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2.1坚持市场化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并购计划
制定一个明确的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等。尽管瞬息万变的并购往往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但明确的收购计划会降低失败的可能性。
2.2.2采用恰当的价值评估方法,选择正确的并购出资方式
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在并购的谈判时,就会出现不同方法的冲突,因此应恰当地选择价值评估方法。并购资金的出资方式很多,不同的出资方式不仅仅是支付方式上的差别,它们各有特点,单纯采用一种方式受到某种条件的限制时,可以考虑采用变通或混合的方式。
2.2.3与政府、目标企业管理层的有效沟通
首先,与目标企业管理层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摸清被购企业管理层对并购的态度,本着并购有益于被购企业的原则,说服被购企业管理层,以尽量消除道德风险给并购所带来的负影响。其次,政府的政策与态度往往是变化的,并购过程中,必须要对此做到密切跟踪并与政府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尽量降低并购运作过程中政府行为带来的负面作用。
2.3并购整合阶段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2.3.1制定详细周密的整合计划
并购后妥善而有效地整合目标企业对并购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思路,从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人手,尤其研究怎样把两个不同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对并购双方可能发生的文化与非文化冲突的事前考虑和事后反应做出提前安排。所以详细周密的整合计划是完全必要的。
2.3.2稳定军心,做好并购后的人员沟通
并购企业整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稳定军心,一方面并购企业要做好与被购企业人员的有效沟通,应让该企业员工清楚股权的变动、未来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并购是利于被购企业的发展的,应消除员工对适应新环境的担心,力争取得员工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果断及时地进行人事调整,对被购企业富于才能的管理技术人员委以重任,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忠诚,同时对那些庸碌无能的人员适当予以裁减。
2.3.3谨慎整合企业文化
文化整合的模式有3种:文化融合、文化替代和保持文化独立,并购后企业采取哪一种整合模式,取决于并购双方产品、技术、业务的相关性与各自文化特色的互补程度。另外,并购企业的整合力和整合策略对文化整合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融资政策
文化产业可谓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朝阳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模式,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拉动性与溢出效应。文化产业以其独有的存在形式与发展模式和其他产业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它的兴盛发展是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和谐发展在产业层面上的体现。国家因而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如党的十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这标志着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融资难这一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发展明显受到资金制约。
一、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内部因素
(一)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
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特性,其产品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独特的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与灵感的集合在特定行业的物化呈现。文化产业的高风险主要在于文化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因文化产业产品的创造主要源于创作者的灵感,而作者本身只是一种个体,呈现出的是一种自身喜好,无法代表社会大众,更无法预计其文化产品是否会被社会大众所青睐,其产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创作者对社会倾向的一种预估能力。此外,文化产业有着天然的“政策性风险”,其产品属于意识形态的物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下的思想意识、道德倾向、经济形势、政治问题等多种价值体现,因而,国家必然对其进行必要管制,有选择地加以支持或限制,以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确的方向性。同时,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文化产业的市场风险,如广电总局对各类影片的限制及严格审批,直接导致近30%的影视作品因没有通过政审而与市场绝缘无法收回成本,即使顺利通过了审核,其市场前景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影片类型、题材是否符合大众的口味,市场宣传及销售渠道,影片本身的质量等等。正是由于文化产业的这种种不确定性,使诸多商业银行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放贷。
(二)文化产业的轻资产性
与传统企业相比较,文化产业呈现出以无形资产为主,固定资产较少的特征。其核心资产主要是相关的版权、知识产权、著作权等,极为缺乏机器设备、土地、房产一类的可做抵押的固定资产。然而,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通常以有形资产做抵押为贷款前提。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文化企业的轻资产性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直观体现,资产负债表承认硬件不承认软件的特性直接导致文化企业无法提供充足的担保。因此,文化产业的固有特点及轻资产结构性致使难以从银行贷款。
(三)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知识经济概念。因此,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大多数文化企业经营历史不长、规模较小,管理机制、发展模式都处于不断完善的进程中。[2]然而,其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又一障碍。文化产业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其重大决定均由所有人一人定夺,不会聘请专业的机构进行财务审核,缺乏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致使银行难以对其进行客观的资信评级,银行出于合理规避风险的考虑也很难对其放贷。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大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势必会成为带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坚实力量。
二、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外因影响
(一)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缺乏了解,融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银行信贷融资是文化产业融资的主导模式。然而,各大银行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评级体系,往往将轻资产性的文化企业拒之门外,使其无法如期获得融资。银行向来将国有企业、500强企业及财力雄厚的名企作为争相追逐的目标客户,贷款向其大力倾斜,从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迅猛增长;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大好,但文化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有形资产甚少,“创意”是其主要财富,且银行从业人员对文化产业业务普遍陌生,加之银行严格的信贷决策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其不愿将贷款发放予如此高风险的企业。尤其,我国缺乏对无形资产评估的权威机构,一旦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抵押的无形资产难以及时变现,其市场价值也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价。因此,我国银行即便开发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也难以执行,大多仍处于传统的信贷模式,即要求有形资产的实物抵押以最大程度降低其坏账风险。除了银行信贷融资,文化产业也可进行直接融资,但是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来融资,其门槛甚高,直至目前,只有少数财力敦实的文化企业可通过此种渠道获得融资,大多数文化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望尘莫及。
(二)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金融工具欠缺针对性创新
一般而言,由银行系统内组织评估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基于其产品本身高风险高收益的属性,为了严格控制风险,其评估价值可能较低;而由企业委托的评估机构进行的价值鉴定,通常又为了顺利获得贷款审批而使其评估价值偏高。由此一来,新兴的版权质押贷款,又因为质押资产信用程度低、市场收益风险大而难以落到实处。银行为了合理规避风险,最大程度减少坏账,继而又回归到要求实物抵押和资信评级的传统贷款模式。因此,为了推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使银企合作互利互信,现阶段可由政府出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及融资担保机构,政府的介入和扶持可以有效解决抵押信用程度低、变现难的问题。如今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但极少有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特性开发的,仍旧以银行借贷为主,几乎没有利用银行其他金融产品及形式为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三)文化产业融资政策地区差异大,法律规范滞后
我国现着力推行文化强国的方针,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形成规模效益。由此,加快了东部地区文化企业的发展步伐,其体系结构、专业人才、政策倾斜、财政扶持及各种资金的流入都极大的促使其蒸蒸日上,形成良性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提高,从而也加大了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出口额,实施“走出去”战略。而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落后,政府对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倾斜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西部地区却恰恰拥有各少数名族悠久的文化,丰厚的文化资源尚待挖掘和推广,使之转换成经济效益。同时,在现有法律体制下缺乏一部完善的法律来规制文化产业融资的具体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无疑更加深了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且因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性适当放宽文化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融资的法律限制,使得其能够通过多渠道进行融资。
三、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舆论宣传和政策支持
通过舆论媒介的正面宣传,让社会更充分地了解文化产业是当今首屈一指的朝阳产业,具有极大的投资价值及发展潜力,为文化产业的融资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消除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的陌生感,引起投资者关注这一新兴产业利润回报的兴趣,为社会资本的注入开辟路径。与此同时,也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忌盲目夸大其高额回报率亦或片面强调其高风险性,应客观评价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逐步规范的引导社会资本的流入以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重视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文化产业一向被投资者视为有天然的政治风险,也因而往往迈不开投资的脚步。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充实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减轻社会投资者对文化产业政治风险的担忧。政府的政策可谓影响社会投资的风向标,文化产业有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加上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评估机构及融资担保机构,开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现阶段,既然银行信贷仍是文化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融资渠道,由政府介入筹建无形资产的评估机构即可有效解决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的缺失问题,使得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由政府成立的融资担保机构也可消除银行对于放贷给文化企业高风险性的顾虑,促使其顺利放贷。与此同时,银行自身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应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的特性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信贷产品,比如对于资质雄厚的上市文化企业,可以优先发放贷款,适当考虑信用担保模式,对于稳定的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以采用应收账款质押、票据贴现等方式,对于影视、出版等行业可以运用版权质押,广大的中小文化企业也可以联合起来形成联保联贷的模式,从而增强银企合作。[5]
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共性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一是受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的影响,各国央行纷纷降低利率,减少了企业的并购成本。二是许多境外企业对现金流的迫切需求,也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阻力。另外,欧美政府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减免企业税收负担,吸引和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本国经济。
同时,超过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一是商务部将境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大部分下放到省级。二是外汇局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简化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手续。三是财政部等部门与机构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以及对国家利益有重大影响的海外投资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境外投资专项贷款。银监会要求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对资质优良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产业重组、升级和整合等操作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此外,商务部还编写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为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服务。
(三)企业微观基础
一是上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企业制度日益完善。三是企业科研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海外投资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据麦肯锡研究表明,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主要的原因是来自政治、财务、法律、管理、人才和文化整合等方面的并购风险。
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差异性
(一)企业实力
国有企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数量不断减少,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并且成为我国海外投资并购的主力军。但另一方面,因为国有企业体制僵化,内部管理、运行效率并不灵活,其走出去的优势并不比资金充裕的民营企业更甚。因此,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并购具有资金规模大、难度大、谈判过程曲折、时间长等特点。
而民营企业凭借着成本低、产权清晰、经营自主灵活、市场反应快、决策快、适应性强、敢为天下先等优势,在近年来的海外投资并购大潮中崭露头角。民营企业更容易突破政治壁垒的束缚,取得企业出售方和海外当地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缺乏国际化运作的经验和人才缺陷等问题,很难进入矿产资源等上游行业发展,且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得遭遇风险的概率加大。
(二)政策支持力度
时至今日,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行业、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垄断格局还没有根本打破。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更容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突出地表现在金融服务方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促进海外投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现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并购的资金支持规模有限,且投向基本集中在“中”或“国”字头的大型央企。商业银行虽有利可图,但对“走出去”的贷款门槛设定较高,民营企业通常都是望尘莫及。跨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存在收益低、信用缺失、风险大等问题,故不愿意给予融资支持。此外,在对外投资的申报、审批、财税、外汇、信息咨询、外交推动等方面,民营企业也都或多或少的处于非公平待遇的位置。
(三)内在驱动力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为了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会充分发挥其生命力顽强、经营灵活和勇于创新的特点,走出国门,谋求更高的收益。而国有企业生来就承担着国家责任,面临中国资源稀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境况,在政府的经营和推动下,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的能源企业迈出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因此,国企的投资并购就是中国政府的投资并购,国企的风险最终也将是政府的风险。
(四)投资领域
国有企业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石油、天然气、金属及采矿业等自然资源领域。2009年由国有企业发起完成的38起海外并购中,目标企业为矿产资源类和传统能源类的案例多达31个,交易金额占其全部交易金额的92.8%。民营企业则集中在对拥有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的并购上。2009年民营企业对IT和半导体企业的并购占全部33起的33.3%,对互联网、生物医药、清洁能源企业的并购也达到24.3%。即民营企业一半以上的并购发生在高科技领域。
三、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加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
由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更容易遭受来自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和舆论的政治风险,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又面临资金瓶颈,因此,在资源类海外并购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合作完成。首先民营企业利用其机动灵活、政治色彩弱的特点,负责交易谈判,获取资源开采和勘探权;然后跟国内的国有企业合作,借用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完成开发项目。
(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倾斜
不论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是否属于市场行为都容易产生国家战略的印象。因此,在未来的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赋予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地位,放宽限制,鼓励他们走出去。其次,拓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融资渠道,扩大外汇使用权,解除其资金约束。最后,摒除所有制歧视的旧观念,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免除其后顾之忧。
(三)拓宽投资领域
近几年我国海外能源投资计划备受关注并屡屡受挫。与其一窝蜂的迎风而上,不如积极拓展其他投资领域。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境外资源的合作开发,我们还可以面向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开展海外科技智力合作,促进我国企业的升级转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新能源建设成为世界的热门话题。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的新能源设备与技术,有助于缓解国内经济发展耗能的问题。再比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可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到非洲、拉美洲国家开展合作开发,也可以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创新,进入欧洲的农业市场,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短缺与环境约束带来的风险,还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