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认知心理学范文

认知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知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现代认知心理学 学习论 教学论 迁移

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论,用新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改革,要关心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当今世界上较有影响的教学流派都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根据的。我们研究物理教学改革一方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各国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的新发展和学习他们的新成果。本文想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做个简介,以期对物理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1.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心理学家看到研究认知、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开始了对认知心理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派,叫认知心理学派。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派。它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只研究人的外显行为,拒绝研究人的感性认识,认为心理反应是外界刺激的函数,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认为一切反应都是刺激的结果,把人的心理水平降低到动物的心理水平,因而心理学内部的理论发展发生了矛盾。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这种矛盾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继承,具体表现为既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发展。行为主义为了研究人的刺激反应规律,曾设想构成一种“有意识的机器”表明人的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把人设想成机器,把人看成是有意识的计算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不完全取决于刺激,还受目的的指导。同时现代认知心理学还继承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从观察行为入手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强调了采用实验室受控制的实验观点与方法,依靠实验去类比真实世界,事先有系统地引进动因,根据反应推证出人的认知过程的规律。

2.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和做出反应的被动实体,而是有选择地获取和加工环境刺激的有机体。人对刺激的反应,要经过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实现。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用计算机进行类比和模拟,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把信息看作符号加工系统,把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行动看作计算机的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那样构成了完整信息加工系统。它根据计算机的设计程序来分析人的思维规律,认为使用科学手段主要不是去观察、改变或塑造人的外部行为,而是去分析人的认知程序结构和规律。

它之所以能取得心理学的突破性进展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由于它冲破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禁锢,抛弃了“凡经验不能证实其真伪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的观点,使心理学从只研究外部行为,转向研究内部心理机制,从行为主义强调研究“没有心理”的心理学,转变到重视认识的过程研究,把研究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认为行为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把精神现象还原为物质现象,排除了意识成为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它认为人是主动的信息探求者,人在发生外显行为时有其内部原因,明确以研究人的认识的高级过程为对象,揭示了人的思维规律,使心理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与教学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教学研究便形成了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和教学论。

1.现代认知派的学习论

认为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即每个人认识世界都以一个遗传性的图式为基础。如果对所遇到的事物加以同化,就丰富了原有的图式,引起了图式的量的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图式或建立新图式,以求新的平衡,这个过程叫顺应,它将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以遗传性图式为出发点,利用同化、顺应来达到平衡,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2.现代认知学派教学论

首先提出了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一是学生本身的智能因素:即认知结构,智能的差异,动机与人格。二是非智能因素即情境外因:教师、教材、班集体、社会影响。这些诸多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其次现代认知派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原理与态度的迁移应该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物理教学改革的启示

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就是迁移。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普遍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因而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天地。物理学的学科迁移已屡见不鲜,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等。在研究方法上,物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如心理实验、社会试点等。因而如今在大家都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突出抓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比起其他学科来有更大的意义,而迁移能力又可为其他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利于塑造、培养学生迁移的认知结构呢?

1.改革教材,促进迁移

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其知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有利于简化知识,以便突出那些最具生命力、最活跃、最有价值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功能。具体来说,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首先要使学生把握住知识的组成与框架,以便有一个整体概念,了解其相互关系和来龙去脉,这样才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再者,要有清晰的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清楚,学生才可能做到扩深和展开,如全部经典物理学就是按照因果关系展开的。同时要注意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体现,以上所述处理得好将会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如能形成一部有独特知识结构的新教材,对物理教学的改革将有重要的价值。

2.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

当前在物理教学中,人们习惯也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特别是实验归纳的方法。这是必要的,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全部的推理方法。同样要看到,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不重视演绎推理的运用和培养,就不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要注意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知识的迁移既表现在纵向的迁移,也表现在横向的迁移。纵向的迁移主要表现在知识的深度上,物理教学中传统的习惯都比较注意追求知识的深度,而且认为有了深度就可以带动广度,因而有忽视知识间的联系的倾向,表现在物理教学中过于追求严密、完整和定量化,过于强调要掌握好概念、规律本身,对于它的来龙去脉,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就有所忽视。因而在物理教学改革中应该强调的是加强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及章节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促进横向的迁移,达到以知识的广度促进深度的目的。

4.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的逻辑结构

第2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忽视了学生如何运用有效的技能和策略来指导阅读,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方式。基于培养阅读心理和培训阅读策略的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本文将认知心理学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法”受到更多的重视。

一、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和基本观点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它是以人类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思想、事件和事物是怎样在头脑中贮存和形成图式的。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把人对知识的获得看成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认为,语言、字符、图像、物体等都可以成为一种模式,因为它们都是由若干元素按照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组成的,模式实质上是信息的一种组织形态,学习是把从外界客观事物获得的信息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有的知识意义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待阅读,阅读也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模式识别过程,是学生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人的阅读理解,是以表征的形式出现的,词、句只是信息的载体,而人的观念、认识和思想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内心表征形成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在阅读时,感知的是字、词、句,而追求的却是内心表征的结果。

二、阅读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

(一)解码过程

指学生解开书面文字代码,了解其意义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书面文字的视觉输入与个体已知的该字词视听形象(字形字音)相配合,从而直接从长时记忆中激活该字词意义。一是个体将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或词语单位,尝试发音,并根据语音和字形来激活自己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相应的词意。前者被称为“匹配”,后者被称为“再编码”,这一过程主要是陈述性知识在起作用。

(二)字面理解过程

指在陈述性知识基础作用下,结合词义规则,语法规则,语境规则等对词义和句子作出确切意义判断。如“白发三千尺”这一诗句,从常识来看,头发不可能有三千丈,在这里是夸张修辞规则的应用,作者以此来表现内心绵延不断的忧愁苦闷。这样告诉学生,理解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对于学生要理解这一事实,就需运用修辞规则这一程序知识来解释。正是这一知识的运用,最终使学生对整句诗实现了正确的理解,从而生成意义。

(三)推理性理解过程

指学生在前面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的意义有自己更为深入的理解,认知心理学将阅读中这一理解称作是“整合”,即将两个多个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它可能出现在复杂的句子中,也可能出现在句群甚至是语段之间。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这一阅读分析,让学生懂得会话表达时的关联准则,进而训练学生掌握这种技能(程序性知识),迁移到自己的阅读写作、听说的言语活动中来,进而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

(四)监控性理解过程

指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要运用自身的认知策略来调控阅读的活动过程。诸如学生对字词的解码方式,语感图式,采用的阅读速度,对自己阅读目的任务有无明确的认识,运用何种阅读方式(精读,略读),是否采用阅读技巧(如善于掌握关键字、词,寻找主题句等等)。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将这一实用的宽泛的技能称之为阅读者的元认知,即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认识与调控。

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上的四个过程也不能完全说明阅读理解的全部心理活动,但他们确实是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方面,是我们开展阅读教学的依据。

三、认知心理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内容知识

认知心理学认为言语信息主要是以图式来表征的,它存在于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图式”是我们头脑中的关于普通事件、客体与情景的一般知识结构。心理学家认为图式具有三个功能,影响我们对所呈现的信息的注意与解释;具有预测和推理作用;具有迁移作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有关的图式实例,从来源看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来自生活世界的实际生活图式;一是来自科学教育世界的书面文字材料的图式。因而语文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获取阅读内容知识:

1.学生应留心关注社会生活,以丰富直接经验。教材中的言语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反映。如果学习者有自己直接的、相似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经验常识的积累,那么学习者阅读这一类材料的困难就小得多。在对《背影》一文中父子天伦深情的理解上,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理解比没有这种体验的学生要来得深刻,更有共鸣。从认知心理学来看,这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激活了自己记忆里的经验信息,所以便于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同样《背影》一文,懂得买桔子是扬州特有习俗的学习者理解文章内容会更深入。扬州人把“走运”说成“走局”,“局”与“橘”同音,所以亲朋好友送礼,橘子是必不可少的,送橘子就是希望亲友走好运。从这一民俗文化来看,父亲送儿子北上远行时,艰难地穿铁道爬月台的良苦用心就更易于体会了。

2.学生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丰富间接经验。课外阅读能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言语知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知识,还可获得生活知识、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多读才会读”说的就是在读中积累言语信息获得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前者属于陈述性知识,后两者属于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程序性知识。这两类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对于其阅读非常重要。陈述性知识能促进阅读过程中字词的解码、词义的提取、语句的整合,还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从认知心理教学来解读,它所传达的就是阅读学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者离不开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技能训练

阅读的技能最主要的是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其本质是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学习者需要借助概念和规则来指导自己的阅读活动。这里所述的“概念”指的是陈述性知识即言语信息,包括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规则指的是程序性知识即语法规则、修辞规则、逻辑规则、表达方式规则、语体文体规则、语用规则。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并运用这些规则,才可能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掌握阅读技能,形成阅读能力。

前面我们在阐述“阅读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时,将阅读活动分成四个子过程,其中字面理解过程和推论性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这些规则去把握文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广泛地对学生按照阅读技能形成的规律开展上述规则的学习,辅之以必要的训练。

1.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呈现关于“规则”的知识给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接受其信息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教材中的篇章一般都会涉及上述规则。语法规则主要体现在句子的教学中。修辞方法规则体现在句子句群上外,有时是在整个篇章段落上;逻辑形式规则、表达方式规则、语体文体规则、语用规则更多地是体现在段落篇章上。在实践教学中,这些规则知识可以随着阅读教学逐步展开,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要分阶段呈现。

2.教学中要通过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对“规则”的应用性训练。

这种训练应一项一项地进行,逐步综合,最后达到对整个阅读技能的掌握。首先,开展词语理解的训练,逐步过渡到理解句意段意和文章结构。如果说阅读技能的训练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话,那么这种分项训练组成该系统的子技能训练。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的时候,如果对构成该技能的分技能尚未把握或达到自动化,要成功顺利地执行整个技能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就应该贯彻这一思想。阅读训练应是一个有序建构的过程,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

(三)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认知策略训练

阅读认知策略也就是阅读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阅读实践过程中不断习得又不断发展的认知结构。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阅读过程中的理解监控这一子过程指的就是学习者为了有效地达到自己阅读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种自我调控的学习策略。学习论讲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学习者的阅读认知策略是支持性条件,它能帮助阅读者更有效地开展阅读。

关于语文阅读的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从方式上分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复读,操作方法上有搜索关键字、确定中心句、主题句、中心段等等。传统阅读方式中的圈点勾画,就是一种有益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对一些重点词句段进行标注,有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信息量,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应该指出,这种阅读策略的获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是学生在经验中自发习得的,有的是靠教师的指导式的教学获得的。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成熟程度及认知结构,不能以一当十。否则阅读学习策略的教学就会适得其反。

阅读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语文教学的困境恰好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因此,语文教学要科学化,高效化,要应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阅读教学是突破口。在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晁文丰.关于快速阅读教学的若干建议[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4,(01).

[5]仇定荣.阅读教学应关注的过程[J].语文天地,2005,(12).

[6]李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11).

[7]杨文婷.图式与阅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8]王小明.图式理论与句子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2).

第3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对于传统的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和模式化的知识理论的讲解的授课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方面。单纯的靠分数来衡量人的综合素质,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加强学生们的心理认知能力,对于知识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形成这样的认知方式变得非常重要。

现代的展示教育利用现展迅速的多媒体功能,来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式的、多形式的、知识讲解丰富的形式来传授知识。这种丰富的形式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程度的提高。因此,利用此种资源对于学生们学习展示设计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展示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使得人们的头脑认知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能力的提升与形成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为将来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2展示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固化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中,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各个大学,就算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仍然是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本没有一个提升空间。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传统讲师的观念没有真正得到改变,也表现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方面亟待改善。模式固化,一方面使得学生的知识是被动接受,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发扬,而在现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2实践性较差

展示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只是把原本由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知识转而表现在展示工具上,没有对认知心理学深化理解,认知心理学强调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知识的实用性,使得知识真正能够对生活实际产生有力的影响。但是目前学校所传授的知识仍然是是以理论为主,没法真正运用于实践,这就使得我们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多大的用处,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对人的情绪有一个消极的后果,这就使得有时候听到关于现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这种说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接受的知识的实践性较差。

3认知心理学在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视觉冲击以加深印象

教学的过程涵盖了以下方面:对于教材内容方面的知识理论进行的组织、整合等等,在认知心理学的教育观点中,认为对于一些高提炼的概念定律的教学和传授比那些复杂繁杂的小知识的讲解更加的有效,更具有经济性。展示教学一般是教师利用PPT、Word等形式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更加的可视化,讲授的过程中更加的灵活、生动,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的效率也大大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实践操作以强化专业技能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认知心理理论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要善于利用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将学生知识的学习深化到其有意义的学习层面去,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层次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在自身的体内,在教学效果中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便会有着不同的加工方式。良好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巩固。另一方面,当遇到与之前相关知识有联系的知识时,能够有效地发现与之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现象。在现代化的展示教学情境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立即就解决这个情景中的问题而提出各种解决办法,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鼓励,从而使学科知识更好地内化。

3.3知觉与视知觉应用

展示教学设计的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富感染力,能够更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另外,认知心理学把学生当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具有鲜活的反馈主体,是能动性的群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在教学的课堂中,以更加积极的、活跃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们在这样氛围中学习,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反馈、创新能力发挥着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第4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英语学习 记忆策略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能直接陈述的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也叫描述性知识,通常以命题或图示来表征。例如“hotel意为酒店”和“酒店是顾客用餐和住宿的建筑物”,这两句话都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体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规则和步骤,只能用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将‘We hold the ceremory next year.’修改成合适的时态”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最早提出这种分类的是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和加涅(R.M.Gagne)。但列位对于另一类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定义和归属却颇具争议。现代高等教育心理学整合了各派观点,将策略性知识解释为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监控的一般方法。在此,笔者暂且将其理解为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教育者可能会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效率低下。这是由于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狭隘理解造成的,而并非重视知识教学而产生的问题。因此,“只重视教授知识,不重视教授学习方法”的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提法。方法策略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必须有意识地去构建它。

就英语学习而言,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从学字母的发音开始,到单词的拼读、拼写,短语的意义、用法,句型的运用以及语法的规则等,每一步都与记忆密切相关。可以说,离开了记忆,将无法学习英语,可见记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学生在学英语中的记忆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首要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运用学习策略的训练,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本文就从认知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学习的几种记忆策略。

一、复述策略

所谓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维持注意于学习材料并将其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由于大脑的短时记忆系统贮存保持在较短时间(一分钟左右)内的信息,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例如人名、地名或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记住。通常采用的复述策略有以下几种: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标、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或生动鲜明的材料,就容易随意识记。在学习中,要尽量运用这些条件,如选择和学生的实践应用密切相关的教学材料、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及采用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等。有意识记则是指有意识地用心识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已掌握的语言来复述所学的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新学的语言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并加以综合运用。实践证明,复述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愈强。

2.有计划地“复现”和试图回忆

学生对新掌握的语言材料遗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缺少必要的多次“复现”,即重复再现。要让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语言材料即英语口语,才能引导学生克服遗忘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当新口语句型或单词等语言材料被学生接受并进行一定操练之后,教师要在后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予以再现,让学生进行复习性操练,提高其复现率,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刻记忆。当然,“复现”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既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自然“复现”,也可有计划地强制重现,做到每日重现(复习)一次,每周重现(复习)一次,甚至每月重现一次,或每单元重现一次。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我每天做两种操,一是早操,一是记忆力操,每天早上背书和外语单词,以检查和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每天的“记忆力操”实际上就是反复“复现”。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反复“复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记忆力。试图回忆策略即读背结合方法,这一方法通常用于记忆短语和课文。学生在复习时,仅仅将学习材料一遍又一遍地读,并不能达到有效地记忆,而如果将要复习的短语或课文先读一读,然后尽量试图背一背,再读一遍,再看背得对不对,这样重复几次之后,所要记忆的内容就会较清晰、准确地记住了。

3.排除相互干扰

干扰说认为,由于记忆材料相互之间的干扰,产生了相互抑制现象,使人们不能提取所需材料而导致遗忘。它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安德华德发现,在学习字表以前有过大量练习的人,24小时以后,只记住所学会的字表的25%;以前没有这种练习的人,能记住同一字表的70%。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德国学者穆勒和皮尔札克(Muller & Pilzecker)于1900年首先发现倒摄抑制。他们发现,被试在识记无意义音节之后休息6分钟,可以回忆起56%的音节;如在间隔时间内从事其他活动,只能回忆起26%。这启示我们,在清晨起床后以及在睡觉前识记或回忆单词有利于单词的识记与保持。我国学生每天清晨安排的诵读英语、语文这一传统做法就符合这一原理。另外,研究还表明,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所制约。在记忆英语知识后所安排的学习材料应与之尽量不同、难度不能过大、尽量有间隔时间、并尽可能提高先前词汇记忆的巩固程度。

4.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在记忆较长的课文段落时,常可采用这一方法,将要记的课文根据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或段落,先分段记,再整体合起来完整记,然后合起来整篇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内在联系紧密的材料,适合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

5.多种感官参与变换学习形式

有心理学家证明,人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表明,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样化复习形式的选择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在英语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眼、耳、口、脑、手等多种器官,做到边看(图、书等)、边听(录音)、边跟着读,同时用脑记、用手写,这样进行多功能的练习之后使学生对所学的材料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要注意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去练习相同的复习内容以避免语言学习中反复练习产生的厌倦感,如复习英语单词和短语时就可采用朗读法、读背法、抄写法、默写法、看中文写英语、看英文说中文、结合句子内容记单词、运用单词进行造句练习、同学间相互抽问等多种复习方式,对于阅读文章则可以采取回答指定问题、列提纲、标注主题句、缩写、与人讨论或向别人讲解等,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二、简单加工策略

简单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接触的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英语词汇中的缩简、编歌诀和语音联想等学习策略都属于此类。一般而言,简单加工多用于语言初学者。在此,本文不作更多探讨。以下谈谈更复杂的一种加工策略。

三、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并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头脑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策略,因此是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将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重复等策略配合运用,可使记忆能力得以显著提高。

1.做笔记

做笔记是阅读、听讲和复习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有些教师只顾讲授,而不去顾及学生记不记,该记哪些内容,如何记法。有的老师一边讲一边提示学生该把哪些内容记下来,但不关心学生来不来得及记。实际上指导学生做书面笔记是英语教师学习策略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强记忆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对此作详细的科学的指导。首先,笔者主张将英语课堂笔记尽可能记在课本上。一是方便(便于记、便于看、便于复习),二是快捷(原文的题目、词句不必抄写,只需要该记的记在旁边即可),三是清晰(和原文对照一目了然)。常见的英语做笔记种类有:

(1)注音标(Phonetics),标重音(Stress)。每单元的英语课文都有不少生词、一词多音和容易读错的英语单词,某些英语单词作名词和动词的发音不同,如?record(n.)和re?cord(vt.)。将英语音标和重音记在被注的单词上边,并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重视所注的音标和重读音节,这样,一旦课文读熟,那些单词的正确读音也就熟记在心了。

(2)释义(Paraphrase)。英语中有不少生词、多义词、短语、习惯语和难句需要用简单的英语或汉语来解释。如:quarrel――争吵(to argue or disagree angrily with someone);forture――财富(great wealth)。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注释的重点是一些较难的名词、短语和重点句型,而不必每个句子都解释。注释文字书写位置的原则是“就近”,即尽可能记在被解释的单词旁边,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被注视,也可记录在词汇表中该单词的后面。

(3)划重点(Language Points)和提要(Guideline)。标注英语课文中的关键句,科普文、议论文中表明作者中心论点的句子。语法和练习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也该划出来,以便引起重视,同时方便有重点地记忆。

(4)分析难点(Comprehension)。学生阅读英语课文,不断会遇到一些难点,经过教师的讲解,或与同学一起讨论有些可能当场已经完全理解,有的还似懂非懂。不管怎样,边听边记下析难的文字,既有利于课后消化,又有利于复习回顾。

(5)补缺(Replenishment)。英语词汇表和一些参考书中对某些单词和词组的解释不够全面,有些只讲了名词的意思,而未说明作动词、形容词等时的意义。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查词典或告诉他们别的用法,并让他们记录下来。比如学习了名词success(成功),应该让他们记下形容词successful、副词successfully和动词succeed。这是扩充词汇量、使词汇记忆更全面的重要方法。

记笔记只完成了做笔记的第一步,课后要及时梳理笔记,增减内容,还应根据笔记组织复习,使知识系统化,以此巩固记忆。

2.提问

学生的注意是学习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采取提问的方式来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注意,无疑是一种好方法,但何时提问及怎样提问则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怎样提问,则需遵循提问要服务于阅读目的的原则,如教学目标是记住特定的信息,那么机械记忆之类的问题可能更适合,如果教学目标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则意义性、理解性的问题更好,有时先提出具体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些综合性问题。总之,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依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挑选问题,而且要求学生理解提问对于学习的积极作用,并逐渐学会能自己提问和回答,学会更有效地学习。

3.针对情景记忆的情景表象记忆

情景记忆接收和储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这类信息的记忆效果一般较好,是因为它跟特定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心境等线索相联系。因而在英语学习中,例如记忆某一话题的有用表达方式时可以将它们放到特定的场景中进行记忆。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提供这样的场景,而不是灌输这些表达方式。

总之,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把以上各种记忆策略科要归纳为以下十要点:背诵是记忆的根本;重复是记忆的窍门;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提问是记忆的益友;联想是记忆的捷径;讨论是记忆的伙伴;趣味是记忆的媒介;应用是记忆的动力;简化是记忆的助手;笔记是记忆的仓库。只要合理地使用这些策略,必将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心理学[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8.

第5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评价 内容 方法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评价具有了教育功能。因此,评价的体系构建与实施对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施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处理者,而非仅止于信息的被动接受,学习是一种依赖于旧有的知识去构筑新知识的历程,知识在人脑中是有其系统结构的。而数学是系统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因此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就会有更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就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来说明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评价所持的观点。

一、就评价的内容而言

1.重视以知识历程为主导的评价

由于认知心理学重视人类的各种认知历程和成分,因此,我们的数学学习也应该采取对认知历程与成分作细化的评价。例如,对于数学解题,其历程可分为问题转译、问题整合、解题计划与监控、解题执行四个成分,对这四个成分分别设计问题来评价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但由于解题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第四个成分解题执行,而前三个成分是一个思考过程,这是评价的难点,却是重点。因此,在对学生解题的评价往往是透过解题执行去挖掘其解题思路,由于这种评价方式主观性过强,因此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但这却是评价方式的发展方向。

2.重视知识结构与类型辨识能力的评价

认知心理学主张数学学习评价应该能找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包括数学知识的组织性、层次性与统整性,而非只是零碎而片段的知识。强调数学知识在脑子里的层次结构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一步,也是评价的重点。

而所谓的类型辨识能力是指能抽离相同的知识或将知识加以分类的能力。对于数学,相同的知识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如何辨识这些不同的形式是学习者数学水平的体现之一。对这一能力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学习者对某知识的掌握层次,同时这种对类型的分析,也可帮助教师设计与发展一面面俱到的评价内容,而不致遗漏任何重要的知识类型。

3.重视学习策略的评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学习策略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那么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的评价也应该是学习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学习策略可包括注意策略、记忆策略、理解策略、解题策略等,策略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与效果。对学习策略进行评价实际上是要求学习者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提倡理解记忆之后进行灵活的运用。

4.重视错误分析,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认知心理学不只注意学习者正确的历程与结果,同时也非常重视错误反应的历程与结果。因为借由对学习者错误的分析,可获得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错误的类型能判断学习者是属于认知历程的哪个阶段,这就可以作为设计与实施补救措施的依据。同时学习者对自己错误的分析,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自己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元认知水平。

5.重视认知与非智力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间互动的评价

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动机、态度等,这些因素对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知心理学不只将学习策略纳入正式的评价内容中,还重视了解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态度与学习动机,以及该学习目标是否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如今对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学习的相关性研究是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亦将情绪和动机的变项发展作为评价工具,以作为对数学认知评价的补充信息。另外,由于近年来情境认知学说的兴起,认知学者们主张学习是情境依赖的,因此他们亦主张在设计评价问题时,应考虑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就评价的方法与技巧而言

由上述对评价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认知心理学所主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道路,对比于我们过去的比较单一的评价模式,这显然有较强的优越性,但其操作性却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主张以“动态化评价”充实“静态化评价”

如今在评价过程中,大都采用标准化的程序,而且不给予学习者以任何的暗示或协助,这种评价方式我们称之为“静态化评价”。而“动态化评价”则允许在评价过程中,给予学习者以不同程度的协助。在受评者学习的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根据其反应采取不同程度的暗示,以助受评者进行更好的学习。这是一种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

2.重视“说出来”的评价方式

“说出来”即施测者在进行评价时,针对学生的反应与回答来问下一个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是所想的任何事情用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施测者予以记录。这种方式能提供相当丰富的诊断性的信息。施测者可以根据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这一数学问题的思考程度,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说出来”的评价方式仍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3.致力于“观察”的技巧

由于现代科技深入教育,我们可以将学生接受评价的整个过程录像或录音下来。录像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每位学生当时的表情、姿势,甚至是细微的动作,根据这些表面现象分析、探索学生的认知历程。

综上所述,认知心理学的评价是重视过程、重视联系、动态、多元化的评价,虽然主观性较强,影响因素较多,变数较大,但却能多角度全方面地评价学生,在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下,这必然是数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维度;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体育教学是教育活动中较为特殊的一项科目,课程不仅需要在室内进行,基本上都是课外教学,是一项对抗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内容。现代体育不断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运动技巧,注重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升。我国出台的高校体育教学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精神实质,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认清心理纬度的重要性。本文就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从认知心理学维度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改革进行探索,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体育知识在认知心理学维度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是现代心理学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它是按照学习过程为指导的方法,对于指导教学,完善过程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使用。认知心理学是基于教学应用的分析目标,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需要发挥认知心理学的意义,借鉴具体分类的标准,将知识转变为几种不同的分类,并回答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问题,解释体育本质含义。体育程序性知识是指导教学的知识内容,其中又包括动作技术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将体育教学转变为认知心理学维度,才能更好的完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教学改革。

2 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观念,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维度开展探究,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想

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教学课程,它会随着新运动、新技巧的出现不断变动,从思想上进行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学的主要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改革教学,并运用现代化方法授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运动。

2.2 技能培训

认知心理学维度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在思想转变的同时,还要关注技能的训练,尝试在实践中教学,突出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作用,立足认知心理学规律,拓展教学宽度。《新课标》提出的五大体育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基于认知心理学维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培养,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2.3 高校体育知识类型

体育知识类型是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和应用的主要依据,体育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知识类型主导着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例如认知形态的知识类型要选择以语言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而操作形态的体育知识则要选择以语言为辅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即根据体育知识的类型实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将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体育能力,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真正目的。

2.4 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

认知心理学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必须从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尊重了学生差异,才能使体育教学恰到好处地施加于每一个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充分发展自己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并自觉加强身体的基础练习和运动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自身的接受体育知识、技能信息加工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从认知心理学维度探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关注学生的运动心理和诉求,坚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认知心理学维度对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更完善的思路,教学必须不断扩展和创新,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做好技能培训,并健全教学方法与体系,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春梅,李志宏,任平.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2,04:96-99.

[2]吴家萍.论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4,21:66-67.

[3]叶蓁,普文龙.认知心理学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问题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83-84.

[4]周涛.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与体育课堂行为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第7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交互设计;网页设计;认知心理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进程不断走向深入,网络分享与参与日益成为网站发展的新热潮。热潮的主体无疑是成千上万的互联网用户,因为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参与者。交互设计对于网站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的交互设计模式开始更多地聚焦于用户内在的心里感受,开始关注认知心理学对用户界面操作行为的影响。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网页交互设计进行探讨分析,并总结出基于认知心理的交互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网页界面,从而对网页交互设计提出新的补充。

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主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该过程包括人类如何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然后人脑如何将所获信息转换成知识,知识存储后又如何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认知心理学涵盖了人们从感觉到知觉、识别、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等几乎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行为最基础的心理机制。现今时代,认知心理学的主导研究方向是将人看作是一种能够加工处理信息的系统,而人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信息输入及输出行为被称为信息加工行为,所以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用户浏览网页的过程其本质是用户认知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用户对页面信息内容的认知过程由多个分支过程组合而成的,各个子过程首先相对独立的对网页上的信息做出特定的响应,最终再将各子过程的回馈反映分析处理,得出对网页的综合评价。

2交互设计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性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用于定义人造物的行为方式的相关界面。交互设计被广泛应用在web设计、软件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领域。网页设计师通过对网页界面及其使用行为进行设计,使产品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用户认知网页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交互设计的作用在于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传达,目的是提高人们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速度,用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法提高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互动的品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也为了更好的为人服务,交互设计师在设计网页时首先要从用户最根本的心理机制研究入手,将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交互设计之中,充分了解用户的认知心理,行为过程及规律,设法让用户主动积极的使用互联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各个方面的愉悦体验。认知心理学作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一项重要理论基础,对网页界面交互设计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页交互设计方法

(1)网页交互设计中的感知觉。感觉是我们与外界的交流方式,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使我们产生感觉,而感觉又促使我们进一步产生知觉。感知觉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的各种刺激样式所对应的感知限度是有所区别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进行网页设计时,如果能够根据各感觉器官所能承受的感觉刺激程度来进行传达信息、安排页面布局,将会使页面更加符合人们的感知觉习惯,使用户直观感觉页面舒适、美观、格局清晰合理。网页交互设计涉及的最主要感知觉是视觉及听觉。在设计时应为网页信息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例如,苹果中国官方网站的主页,整体页面感觉具有科技感时代感,背景明亮文字灰暗使人眼感觉舒适,阅读流畅。各层级页面关系简洁明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域划分符合人眼视觉习惯,主要信息区域占屏幕中部空间,次要信息依次排列于屏幕下方,14号的标准字体符合人眼舒适辨认的习惯。此外,听觉感觉也开始被应用于互联网设计之中,它比视觉更具有随意性,在设计时听觉信息应该更多的与人的自然习惯容为一体,不要产生突兀、嘈杂的感觉。

(2)网页交互设计中的记忆。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主要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用户在使用网站时,产生的短时记忆占较大的比重,因为页面信息在迅速变化,记忆也随之变化,很快衰退,或者受到干扰刺激遗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产生,在进行交互设计时,要保证各页面元素的一致性,保证部位和模式功能,外观和操作位置成为一个系统的内部不同区块,每次划分的信息区块最好分为7个最符合人的记忆特点,各区块间具有连贯性,帮助用户记忆。在设计时还应注意帮助用户提取已长期储存的记忆,需引起用户注意的信息应该设计取样提醒功能,用来提醒操作人员对某个特殊的信息源做取样提取。此外,设计元素应尽量符合用户大脑中已经储存的行为经验或者记忆元素,使用户可以凭生活经验和本能反应完成操作过程,例如,淘宝商城里的购物车功能,就是将用户在长期生活中对购物车这种事物已经形成的记忆应用于虚拟网页设计中,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并使用该功能,这样通过调用人们的隐性记忆,减轻用户重新学习的认知负担。

(3)网页交互设计中的情绪。人是富有感情的生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喜、怒、哀、乐种种情绪的牵绊,情感更是人类认知心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户对互联网产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化需求,人是会产生情绪的,如何使冰冷的机器产生类似人类的情绪,在情感上与使用者产生沟通交流、互动,就是网页交互设计师应该做的工作,设计时要注意增加正面的情感,使网页更能吸引浏览者,用愉悦轻松的体验消减用户的负面情绪,用户在快乐及积极的情绪当中更易容忍那些操作页面中的难题。例如国外的知名设计网站Dribbble,用户填写注册信息后还需要登录邮箱,点击验证链接完成注册,完成注册按钮上的文字不同于一般网站的“注册成功”,而是写了一句话“I’m human,let me in!”,一个很小的细节,从用户的情绪感受出发,大大减少了用户在之前繁琐的注册过程中产生的厌烦情绪,感觉网站既具有亲和力又富有生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网页的易用性,当可用性和易用性短缺时,用户容易对产品失去掌控,产生沮丧自责的消极负面情绪,设计者应该以网页内容结构等各方面元素的清晰表现、协调配合为重,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效果,依赖技术手段。

4结论

网页是设计师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检验一个网站页面的标准就是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所以网页交互设计要紧密联系用户的心理特点、情感需求及行为规律。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理论出发,联系设计实例说明了其在网页交互设计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及意义,并从感知觉、记忆以及情绪三个方面总结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页交互设计方法。为了更好的向用户传达信息资源,激发使用者的兴趣,使用户从产品中获得满意愉悦的体验,就应将认知心理学应用到网页交互设计中,不断提升网页交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A・诺曼(美).设计心理学[M].张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第8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认知心理学 读谱 视觉信息 听觉信息 内心听觉

音乐认知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人对音乐的感知、意识、学习、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作为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音乐认知心理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个体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通过听视觉的生理感知、信息整合并加工、信息有组织地获得和储存以及对知识的检索和运用等多个步骤组合而成的,并且有利于帮助人们学会积累这种音乐认知经验,从而提高人们的音乐学习、创作、情感和审美等多种能力。

一部钢琴作品从了解音乐背景和音响资料、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背谱到上台演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作业。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最有效果的学习?认真、仔细、严格和准确地读谱是一项习琴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能力。

把钢琴读谱教学和音乐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充分联想,促进其钢琴演奏技能得到提升,最后在钢琴表演时发挥极佳的成绩。

一、准确读谱的重要认知心理前提――注意力

钢琴家吉泽金曾说:“如果连续练琴数小时,而不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和思考,这无异于浪费时间”,①“但是,真正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精神劳动的人实在太少,对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这方面的教育也远远不足,我让学生们为了学习集中注意力……这样可以保持思维灵活。”②

何为“注意”?如何能够集中“注意”?所谓“注意”,指对某事物现象或某心理内容有较之其他事项更为强烈的意识要求。③把“注意”集中在学习本领和完成任务最必要的信息上,这种能力对每个人的成功率有决定性影响。毫无疑问,在音乐活动中,“注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他们也许会因一只叮在墙上的蚊子而分心。

把注意力持久地集中在同一件事情上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心理学家的测试,人的注意力稳定期只有11秒。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非常注重学生是否足够勤奋,是否每天练习很多时间,忽视了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专注程度,忽视了学生对处理视觉符号的思维练习。

教师应当时刻提醒学生,在练琴时有意将习琴时间分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必须获得的音乐信息上。例如,卡尔・莱墨尔认为:持续地注意大约二三十分钟后就会感到疲倦,这时如果再继续练琴已没有什么意义,很难再达到预期效果。④因此,习琴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妥善地安排好练琴时间。可以考虑在初学一部作品时,集中注意30分钟左右,之后适当休息,让大脑彻底放松,再开始练琴,并可在此时重温刚才练习过的片段。

教师还应当提醒学生,在练琴时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学习目标上(如分段练习、多声部音乐中的声部进行、音色听辨、对动作技术的分析等)。很多习琴者都希望短时间内能面面俱到,能一口气背谱,同时又要纠正指法、改善音色、调节手腕放松以及掌握节奏等,但这是不太可能的。正如德国音乐家雷娜特・克洛佩尔所说:注意力飞快地不间断地从一项跳到另一项以进行视觉信息的处理,而这种可能性不大。⑤因此,我们应放低要求,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不可心急。

最后通过不断练习,把某一组信息吸收、理解,并形成一种“自动化”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地方。例如,在练习多声部音乐时,通过练习把一个声部自然地储存进记忆中,这时,注意力才可以跳跃到其他声部,使正在注意和记忆中的声音同时出现,形成一种经过归纳后的有连续性的整体。因此,多声部音乐应该分声部练习,只有当一个声部熟练之后,才能加上第二个声部,继而第三个声部等。这样“注意”才能合理分配。

二、准确地获得谱面信息――视觉信息的反馈

众所周知,乐谱是作曲家留给人类的“公开信”。作为音乐信息的载体,乐谱对演奏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直接认识对象。⑥尽管从音乐赏析的角度来看,听觉信息被认为是接受音乐信息的直接对象,但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由于钢琴乐谱的立体性、复杂性和规模性特征,在演奏篇幅较大或织体复杂的钢琴作品时,视觉符号的思维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人对音乐认知的心理加工过程可分为感觉、知觉、认知三个阶段。感觉,涉及到将冲击我们的感觉受体(例如,耳蜗上的毛细胞、眼睛上的视网膜等)的能量进行转化的过程。特定的感觉(比如乐谱对视觉的刺激)是与神经活动相联系的。它由感觉输入的信息引起,并“显示”在与受到刺激的感觉器官相连的皮层区域(听觉皮层接受区、视觉皮层等)⑦。在实践中,感觉信息(视觉信息或听觉信息)获得越多越准确,那么知觉这些输入的数据以及理解并运用这些数据(即我们对信息的理解、记忆和学习思考)的准确性就越强。也就是说,我们应尽可能准确而细致地读谱,接收、理解和思考谱面上所有的要求。

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并直接指出学生认谱的错误,如音高、节奏、调号、表情术语等错误。但是,尽管教师在课堂中一再指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的读谱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样类型的错误还会反复出现。如何能才够让学生形成准确地传递谱面信息的习惯?

教师在学生初学时就应严格要求他们正确看待读谱。实际上,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动作,如果不被感官印象所接受便无法掌握。⑧因此,弹琴这一动作能否做好,关键取决于读谱――这一感官印象能否准确而全面。但是,大多数学生误以为练琴只是手指运动,因而造成了还没有看清楚乐谱上的要求,就急于动手弹琴的习惯,最终导致只看见音符却没看见记号的坏毛病。所以,改善学生读谱的态度至关重要。

正确的读谱习惯应当是教师在钢琴教学的初期阶段和学生一起视奏时就培养起来的。当拿到一首新的乐谱时,教师应当提醒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看清楚钢琴乐谱中一切直观的信息,如音高、时值、指法、调号、拍号、节奏、句法、连奏断奏、表情记号、音色音量、速度、踏板等各种记号。这些谱面信息并不难掌握,只要细心和严谨就能完成。

正确的读谱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还有赖于丰富的音乐史论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和声、曲式、复调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训练。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乐谱,如分析音乐家的风格、音响力度的比较、和声色彩的变化、调性的关系以及作品结构等等。这种深层次的谱面信息并不是直观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思考、比较和分析来获得的。

正确的读谱还应做到“视觉提前”。视觉思维必须尽量提前于手指动作,使视觉信息积极加工,并向手指下达指令,缩短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时间,视觉思维提前得越多,处理乐谱信息的可靠性就越大。如果我们在练琴时,能一直保持提前准确地读谱一两个小节,音乐效果将更加趋于完善。

三.准确地获得听觉信息――听觉信息的反馈

“大多数运动的效应可以直接为感觉器官所感受、认知,这种感受和认知是以大脑‘反馈’作用为渠道。……由乐器演奏的音乐,通过耳朵去感知,这是一种听觉上的反馈。”⑩这种听觉反馈很重要,例如在钢琴弹奏中有一串音符的音色不够理想,通过听觉信息反馈后进行修正,最终可以得到改善。

因此,耳朵的倾听是钢琴演奏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的读谱是以视觉信息为基础,同时良好的演奏需要敏锐的听觉来反馈。因此,读谱是否准确只能依靠听觉的信息反馈。

对于演奏者来说,严格的自我倾听是对读谱能力的反馈和检查。首先,在钢琴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会仔细地读谱,教师还要重视听觉的训练。虽然许多学生可以依靠听觉辨认出单纯的错音、明显的节奏和错误,但是要达到能准确地表达谱面上所有的信息,仅仅听到这些错误还是不够的。其次,对听觉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当在初学钢琴时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辨不同和弦色彩和不同触键所带来的音色变化以及分辨不同力度对比和音质特点。例如,巴赫的第一首C大调《二部创意曲》,教授学生在弹奏时可用柔和的触键方式奏出连音,让他们听到连音效果,找到钢琴“歌唱性”的感受。

如果一直坚持让学生学习有意识地、仔细地、细致地倾听自己的演奏和其他示范资料,并提示他们注意其中细微的差别,使他们以自我批评的态度听自己的演奏,以自我检验的方式不断地控制自己的触键,并且逐步建立起对音色、音质和力度等因素的分辨能力和想象空间,学生很快会在触键和音乐表现方面找到新的兴趣。

四、内心听觉的升华――想象、加工及再创作

内心听觉既是演奏过程的深层次环节,也是读谱过程中的最高级别。它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感受和体验,既可以体现作品的所有谱面信息的同一性,又能够诠释演奏者对作品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种通过读谱,把谱面上的音符转化为实际音响的内心听觉想象。它让所有的视觉信息都储存并调动起来,并且通过个人的理解、想象进行加工和再创作,来指导钢琴弹奏。德国演奏艺术生理心理学家雷娜特・克洛佩尔认为内心听觉是一种预期。预期,是指在运动之前,神经系统便已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这里的准备是指在动作实行之前,可能存在的先入为主的意念。⑪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对作品的音乐效果应做好预先的估计和准备,如力度、速度、音色以及其所有细节和整体。这种感觉正如钢琴家赵晓生所述:“‘耳’的第二层功能,即运用演奏者长期积累的对音响的感觉和经验,在演奏前事先于内心中‘听’到整个演奏结果、自己所希望的效果的能力,可称为‘冥听’”⑫。

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需要充分地储备大量音乐信息。习琴者应积累大量的音乐会、音响资料的欣赏和聆听经验以及不同的音乐家对不同作品个性的处理,并且牢记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声音。教师可在不断的倾听和比较中训练学生的听觉敏锐性和鉴赏水准,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觉想象空间、听觉色彩分辨能力和听觉审美能力。

此外,习琴者在弹奏前事先想象或听到整个音乐信息和音响效果,而且应具体感受到作品的每个细节。之后,认真仔细地聆听自己的演奏,并将实际的音响信息与想象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力争逐步缩短二者的距离。

总之,从音乐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上述的四大方面是读谱过程中不可割裂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钢琴弹奏过程中最基础而又贯穿始终的练琴方式――读谱,既是对音乐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引申,也是对钢琴读谱教学的多元化开拓。笔者相信,在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展开钢琴读谱教学研究,必将推动和促进双方领域的发展。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音乐心理学视阈下的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实践与改革》和江西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关于高师钢琴专业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YB288)

注释:

①②④卡尔・莱墨尔.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3,5,34.

③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4.

⑤⑧⑩ 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3,14,8,11.

⑥⑨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4.

⑦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139.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35.

参考文献:

[1]雷娜特・克洛佩尔.演奏艺术的生理心理学津要 [M].钱泥,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 [M].刘沛,任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卡尔・莱墨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姜丹,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第9篇:认知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乐园;儿童认知心理学;视觉设计

儿童乐园是儿童除了学校去的最多的地方,能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儿童乐园视觉设计中很少有从儿童认知心理学方面入手分析来进行设计,本文通过对儿童心理及认知发展等特点进行展开分析并总结,明确出儿童乐园的相关视觉设计的特征。

一、儿童乐园视觉设计的现状

儿童乐园的视觉设计最直接的作用是吸引儿童的兴趣,要能够与儿童的认知相符合,便于儿童接受,达到信息的传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儿童的成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各种主题的儿童乐园兴起,很多的儿童乐园视觉设计是基于公共场所的大众性原则考虑的,儿童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才能对空间熟知。市场上的儿童乐园内部的视觉设计基本还是停留在对色彩、图形和字体直接进行过度夸张的设计,很少会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感官体验,对儿童的心理及认知等特点分析不足。儿童乐园的视觉设计关系着儿童乐园的客流量,它在保证视觉整体统一性的同时也影响着儿童审美观念的形成。好的视觉设计能帮助儿童更好的学习,如何将寓教于乐的理念融入到儿童主题乐园的视觉设计中,让儿童主题乐园成为儿童的第二课堂,视觉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儿童认知心理学

认知是人的大脑通过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对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进行的思维活动。儿童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和分析儿童如何认识世界和接收处理来自世界的信息的学科。儿童在日常生活着有着大量的认知活动,注意力、感知力、想象力等等,我们在进行儿童乐园的视觉设计时都要考到儿童的这些认知因素。都是进行视觉设计时要考虑到的。只有真正理解儿童认知心理学,分析儿童的行为特点,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儿童真实需求的乐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儿童在每个年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儿童认知心理特点亦是如此,每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都呈现不一样的状态。通过对儿童每个阶段的认知表现进行整体性研究,总结儿童普遍性的心理、认知发展等特点,对进行儿童乐园的视觉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儿童每个阶段的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识发展特点,对进行儿童主题乐园的视觉设计有很大的帮助。1.儿童的视觉儿童一出生有的最初的感觉就是视觉。儿童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周围的事物、光线,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使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想什么都摸一摸。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慢慢进入到了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婴儿阶段的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比较模糊,还不会区分各种各样的颜色。随着视觉神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儿童能渐渐地能区分颜色的不同。但是由于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还未发育成熟,初期只会对强烈的视觉刺激才能有所感觉。查阅资料发现,儿童在观察一个物体时会先用视觉扫视该物体的大的外轮廓,然后才会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观察。儿童对于能第一时间刺激到它们眼球的物品比较感兴趣,所以对比度较高、纯度较高、明暗区别较明显等的物品才更能抓住儿童的视觉焦点。2.儿童的形状知觉认识空间的基础在于对形状的认识。形状知觉能力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形状知觉是指由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一起运作产生的效果。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都是从点、线、面等方面入手的。儿童在6到7岁的时候只认识正方形、圆形、梯形和H形这四种基础形状,在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会通过这些形状产生联想,从而认识到其它的近视图形。因此,儿童对于每个事物最初的认识都是从认识和了解其形状属性特征开始的。儿童本来就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我们要从儿童的独特性出发,考虑儿童真实的所需所想,才能做出好的真正为儿童服务的设计。对于儿童乐园视觉设计的元素选择,要充分结合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等特点,同时保证儿童乐园空间构造的整体性,设计出区别于市场上一概而论的儿童乐园的视觉设计。

三、儿童认知心理学在儿童乐园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1.儿童认知心理学在色彩设计中的运用

良好的色彩搭配往往是开启儿童审美与创造力之门的钥匙,根据儿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喜欢明亮的、欢快的、鲜艳的颜色,0-3岁的婴儿喜欢红色和黄色,4-9岁的儿童喜欢红色,9岁的儿童喜欢绿色,10-14的儿童随着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又有不一样的喜好,所以在儿童乐园视觉设计的色彩运用上,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对于色彩的感知和喜好,以此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儿童画就是展现儿童对于色彩喜好偏向的最典型的例子。儿童画一般都使用比较明快、鲜艳,整体统一协调的颜色,满足儿童对色彩的情感需求。对于儿童乐园的色彩设计也是如此,通过分析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等特点得知简单明快的色彩可以更好地刺激儿童的视觉感官,提高儿童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所以在儿童乐园的色彩设计上可以大胆地使用纯度和明度都较高的色彩,比如,鲜红色、明黄色、天蓝色等,但也要同时保证色彩的整体统一。色彩在视觉设计中最具表现力,它可以一下子抓住人的眼球,让人产生想继续了解的欲望,所以色彩设计对于儿童乐园的视觉设计至关重要。儿童乐园是一个相对复杂较大的空间环境,内部会有不同的区域划分,不但可以通过主题名称区分不同区域,而且还可以通过大面积色彩来区分不同区域,更直接明了。例如,日本的HELLOKITTY主题馆,以粉色为主色调,进入主题馆就像进入梦幻世界一般,女孩比较喜欢粉色,在色彩使用上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情感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审美需求。

2.儿童认知心理学在图形设计中的运用

儿童对图形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和他们自我脑海里的抽象概念转化而来的。儿童处在学习阶段,对于字体地认识还在不断摄入中,图形相比字体能更容易让他们理解。儿童天生就富有创造力,天马行空,对于图形的理解有更特别的想法,进行图形设计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审美标准和理解能力。图形是一种抽象的视觉表达符号,它是信息交流的媒介,在视觉设计中有重要的表现作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图形的辨识能力也不同,在进行图形设计时要注意将复杂图形简单化,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便于儿童识别。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比较爱看动漫卡通,卡通图形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在设计时可以融入儿童乐园的主题进行卡通形象的设计,从而激发儿童对图形识别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迪士尼乐园就是在设计上融入乐园的主题,将设计的卡通形象贯穿整体设计中,通过生动可爱的动漫形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3.儿童认知心理学在文字设计中的运用

儿童的认知水平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不断提高,仅图形传达信息已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图形对于信息的传达能力也没有文字传达来得清晰。文字作为视觉设计中的一员,有着很强的可视性。文字对图形起着辅助作用,是人们理解图形的重要工具。因为儿童在不断成长,还处在学习阶段,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文字设计上要尽可能的简洁、易识别。儿童乐园是一个供儿童游玩放松的场所,字体应该俏皮可爱,充满童真,有趣味性,可以选择圆润、拟物化等的变形字体,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实现文字的信息导向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更喜欢圆润一点的字体,因为圆润的字体胖嘟嘟的,棱角少,给人的感觉活泼可爱,亲和力强。变形的圆润字体也更容易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让儿童产生联想。在进行文字设计时要与图形相结合,营造个性化的视觉展示效果,帮助儿童轻松愉悦地融入到整体环境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