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类论文范文

文化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类论文

第1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文化营销的内涵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出现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品牌文化营销。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以有形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文化动因在营销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使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出来。关于文化营销的含义引言中已经做了阐述,其核心任务在于价值观的构建,而且在企业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将产品的文化定位传达给消费者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消费者的满意度问题。也就是说,产品的文化定位是否能与目标消费群的价值观达成一致。因为只有当文化营销赢得了消费者的心理认同,从而产生消费欲望与购买行为才能算是成功的营销策略。文化营销的真正内涵在于细心观察、甄别、培养或创建一种与目标消费群的思想意识一致的价值观。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文化与营销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学者A•克罗伯曾提出过“文化”的五种含义,其中有一条指出“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乃是文化的核心”。而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著名教授菲利浦?科特勒这样界定:“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周朝琦等,2002:49)”菲利浦教授提出的这一营销定义从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消费者生理的和物质的低层次需要,然而当社会物质生活非常丰富,消费者生活质数逐渐提高时,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将从基本的生理满足层次更上一个层次,即看中产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通俗地讲,如今消费者购买商品已不再仅仅是购买“一种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购买一种品牌,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心理上的满足。(周朝琦等,2002:46)”因此,企业在宣传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应注重某种文化价值的传输,这样不仅使现代消费者感到称心满意,也能使企业在正常价值之外又增加了附加价值,同时又增强了企业品牌竞争差别优势,可谓是互利双赢。

酒类产品文化营销手段的实例分析例

例1“:致中和”五加皮分析:从品名的“中”、“和”二字不难推测出“致中和”这个品牌和儒家文化有关系。《中庸》中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相传这两句话是孔子教人调理情感的。《礼记》礼运篇中说道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无论哪一种情,一旦发动,如果不能节制,都能令人违背本性,丧天害理。孔子深谙人情,于是便说了以上两句话教人先达中和之境,然后便能率性,即循性——依顺本性而不违背。可见,“致中和”是一种通达和谐的情感境界,而商家将生产的五加皮命名为“致中和”显然想传达一种喝了该品牌酒之后的人就不会在情感上大喜大悲伤了身体,继而在待人处事上都能平心静气,心平气和。而“和”正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处世态度。例2:“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分析:山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府、孔林、孔庙更是名扬中外。曲阜“孔府家”集团借此东风大做儒学文章,大兴带有儒家文化的品牌,使“孔府家”酒连续几年成为我国出口量第一的白酒。在进行品牌文化营销的过程中,“孔府家”集团不仅为产品取了个好名,还伴以广告语以情动人。一句“‘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曾让无数海外游子为之动容;也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思乡之情。这句广告语的成功正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学中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孔子的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核心和基础。他在《论语?学而》中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时至今日,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此类的古训始终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可见儒学中的亲情和家庭观念两千多年来早已化为人们心中一种不自觉的固有意识了,因此各大企业商家才会依靠这张“亲情”牌获取无限产品增值。例3:REMYMARTIN——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分析:“人头马”X•O是较早打入中国市场的具有国际品质的高档酒,当时“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这句广告语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后半句让中国消费者欢喜有加。之前笔者已经提到儒家学派的处世观之一就是“善”,意为“好人、好事、好思想”。既然人们“见善如不及”,那么对于会“自然来的好事”又怎会不喜呢?也许当中国消费者听到“人头马”的这句广告语时尚未意识到其精妙的缘由,但是细细想来,商家设计这句广告语之前应该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传统价值观做过深入研究的。例4:MARTELLX•O——独具慧眼,品味非凡分析:“马爹利”在中国市场的广告宣传中打出的口号是“独具慧眼,品味非凡”。乍看这支广告似乎非常洋气:一切皆在西式的环境中上演,它所要表现的理念是喝“马爹利”的人是拥有智慧,品位高尚的,并非凡夫俗子之徒,其实这恰恰与儒学中三“达德”之一的“智”相契合。所谓“智”就是智慧和才能。《论语》中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说,还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等崇尚智慧,贬低愚昧的名言警句,并且这种“智”并非指与身俱来的天赋,而是由后天进修培养而成的判断是非对错的理性和能力。时至今日,睿智的人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敬,因此“马爹利”向中国大众传输的“独具慧眼,品味非凡”的文化精神仍然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以上实例中外酒类的文化营销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善”和“智”,不难看出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第2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摘要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现状为:人力资本的供给不足,抑制了人才资源效益的总体提高;受国际社会环境影响,人才资源外流严重;人才资源配置不当,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着高校办学效益。为此,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持高校稳定;大力开展智力引进工作,创建与国际人才竞争相适应的人才环境;大力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一、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现状

1.人力资本的供给不足,抑制了人才资源效益的总体提高

美国经济学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澳多•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并非一切人力资源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为此,人力的取得必须付出代价、必须消耗资源、必须有资本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投资供给的政府压抑了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而政府有限的财力反过来又制约了对教育的投人。长期的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普及率低、教师待遇差等问题造成人力资本总量的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中国人口的过度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总体水平更为低下,对人才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人才资源总体效益偏低。

2.受国际社会环境影响,人才资源外流严重

中国科技部徐冠华副部长在分析中国教育、科研整体水平时谈到,我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约281"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达149万、在校大学生340万,这组数据说明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并不少;但另一组数据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出国留学约2万人,累计达40多万人,其中学成归国者10多万人、国外在校学习10多万人、回归率为33.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回来的人才中又有少数倒流回去,说明中国目前人才的流失情况是严重的。而据联合国统计,仅美、加、英三国在80年代就从世界人才流人中获益500亿美元,进人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的此项收人更是有增无减。

3.人才资源配置不当,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着高校办学效益

目前我国的人才资源呈现以下情况:一是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一是在人才的区域分布上,中心城市和发达省区人才比较密集,而资源丰富和国家重点开发地区却人才稀少;二是人才在产业结构中的分布不均匀,有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点企业的人才,特别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生产第一线的人才严重短缺,而现有人才却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三是有的高校师生比失调(据统计,1997年直属高校师生比为1:11左右,发达国家为1:15-20),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计划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导致需要的专业人才短缺而不需要的专业人才积压;四是高校人才的自由流动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这种情况带来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是结构性失衡造成人才浪费,使之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人才资源的浪费使有限的人才资源需求矛盾更加突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资源优势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发挥。因此,合理、科学地进行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刻不容缓。

二、实行人冲管理,合理开发与优化

蔺已王人力资妹舒尔茨曾指出:在信息社会中,“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才智的进化来决定”。事实证明,人力资源素质差、人才资源匾乏的国家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面向新世纪,我国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树立人本管理思想

管理中的人本观念即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应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都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管理应充分重视人的因素,牢固树立人本管理思想。首先,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应破除传统观念,充分体现高校人才资源高度开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和不拘一格的选才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努力形成一套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动态管理机制,把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留住人作为人才管理部门的主体工作,使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正是高校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如果只是将人事部门的牌子换成“人才开发管理部”或“人力资源部”,实际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静态管理上,其结果是严重挫伤了人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最终使高校管理的既定目标难以实现。

2.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配里教师资源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应注重教师的综合管理、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及平衡发展;其次,应注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优化配置,努力实现“能岗配置”。应以落实各类人才工程计划为重点,选拔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能担当跨世纪重任的学科带头人,但同时绝不能忽视所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力争每一个教师都上升到“人才”的境界;第三,根据教师的业绩和实际需要,启动用好人才建功立业的加速器,即制定多类型、多形式的奖励政策,使教师挖掘出自身的最大潜力。这种奖励应有多种形式,如表扬、得到同事的承认、提高个人威望以及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等;第四,可将不同能级的人才相互配置,以形成一种最佳能力结构或能力场,即把不同的“位”、“岗”、“资”、“责”、“权”、“利”分配给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从而实行培养能力与运用能力相统一,使人尽其才,避免由于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持高校稳定

总书记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际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家时强调:“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

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要建成一流的高校,人才资源是最为宝贵的,高校不仅要有一支宏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而且还要能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构筑自己的人才资源高地。高校人才的引进、用好、留住是一项全方位、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在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确保人才的稳定性。在这方面可借鉴的方式很多:(1)可考虑在高校内部建立人才模拟市场,使人才在高校内部合理流动,这样既满足了一些高级人才不愿脱离高校但又想换岗位施展自己才能的需求,也使之不外流;(2)可以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如“高校毕业生市场”、“老年人才市场”等;(3)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实行人才资源开发的配套服务,例如人才人事、人事咨询、人事签证、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评价、国际交流等等。

第3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一、考查目标与考点说明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内容表述三年之间大致没有变化,关于文体范围的理解表述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后面相关解说可总结为“两种能力(理解、分析综合),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①,考查目标与考点内容还是明确清晰的。

二、近三年考查和命题的具体变化

1.分值和题型的变化

仅从题型看,2009年和2010年相同,均为三题15分,第一题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所不同的是2009年以选做题形式并给出了实用文本,考生有不选做论述类文本的自由,而2010―2011年则在命题上就为学生选定论述类文本。最重要的变化是2011年本题分值上升为18分,题型也变为三道简答题,比起前面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值只少2分,而题目却少一道,单小题平均达6分(3题分值分别是4分、8分和6分),超过文学文本阅读。可以说,此题的分量陡增了,而三道简答题的题量也是对考生的一个挑战。

2.选文的特征及变化分析

为了便于说明选文特征,下面列出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材料的相关来源如下:

2009年为《说“异”》,原刊2008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5000余字,经删改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2010年《谈静》,选自现代美学家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原文1800多字,删改为872字;2011年《捧与挖》,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中的《这个与那个》一文的第二部分“捧与挖”,写于1925年,文本略有删改,如原文“民元革命时候,我在S城,来了一个都督。”改为:“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第三节删去“火神瘟神不待言,连财神也是蛇呀刺猬呀似的骇人的畜类”②一句,表意无大变化,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在行文上更流畅或语言上更近于当代的习惯,便于考生阅读。

作为文学大家,鲁迅的杂文首次进入高考阅读材料,这个变化似乎更加强调了论述类文本考查的文化内涵文学倾向,三年以来,自从剔除了科技说明文之后,论述类文本以论述为主的特征愈加明显,一方面它不回避科技论文,另一方面与以论述说理为主的文学类文本则相互渗透。其实《谈静》就作为文学文本在2008年湖南高考试题中考查过,另外2006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2008年山东卷的《歌德之勺》,当时作为文学文本考过,同样也可以看作论述类文本。由此可见,渗透文学文本特征的论述类文本在高考中是很受命题者关注的。

这类文本内容主要涉及文艺评论、杂感及社会自然科学论文等。选材的共同特点是:(1)学术性强,有专业性、系统性,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2)文化底蕴厚。近年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文本表现见解独到,体现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3)主题明确突出。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思想深刻,经命题删改后主题更加明确集中,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思考体验机会。

3.文后命题的变化分析

从科技论文到美学论文再到杂文,这并不体现出一个选文的变化方向,只是实践和验证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命题范围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的这个解说,可以想象后面的高考选文将再出现优秀的科技论文等。事实上,更该引起关注的应当是文本后的考查题变化。

(1)变中不变――论证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看2011年与2010年两题的比较。2011年的第15题对应2010年的第16题,都是考查文本的议论写作思路的,2011年的第17题对应年的17题,都是以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为中心,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第16题也同样考了“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③,这足以说明,论述文本的议论思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命题人心中是相当有分量的。这当引起以后备考的足够重视。

(2)新增题――更鲜明体现议论文考查的本质特征

考题删去选择题变为简答,这不单是个形式上的变化。在分别对应了两道题之后,余下这道由客观题变化来的8分题(第16题)考了什么?原题是:“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④这道题已经非常像平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议论文的分析提问了,问题具体细致,涉及内容理解的点也较小,可以说,新增的这道题,再加上前面的论证思路及作者的观点两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重视对议论文本质特征的细致考查。

三、应试思考

1.重视议论文本特征的阅读把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论证信息,鉴于三年的考查的重点和方向变化,要为学生认真扎实地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确立把握议论文基本特征的阅读与训练方向,主要包括概括和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论证结构、把握议论思路,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等。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训练中要注重向学生进行议论文本质特征的分析引导,如理论上的“建构”性,说理的结构和条理性(逻辑性),等等,不妨把一些经典的课内议论文再与学生一起做温习,诸如《拿来主义》、《师说》等,在阅读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多进行一些深入文本具体论证内容的理解和训练,掌握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基本方法。比如抓文中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把握语句衔接的特点,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层次分析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学会按文体特征分析,如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组织文章结构,等等。

2.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答题心态的养成

阅读训练中要多接触文学性强的文本,对文化名人文化现象及文学风格等多有涉猎,对学术知识,文学艺术作品形成对路的理解,有了较强的文化底气,才能从容应对高考的论述类文本。

另外,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因此要力避畏惧、浮躁的不良心态,通读全文,立足于整体感知和把握作好细部的分析,运用恰当的方法,如思路分析法进行解读。

注释:

①相关内容引自2011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第4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壁垒 图书出口 文化排异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所处于的文化环境的制约。文化虽然不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无处不在的文化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在现代的经贸活动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适应和融合。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既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也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对社会个体而言,文化是指在某个社会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并在其心中扎下根来所自然形成的无意识沉淀。

2.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二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表现在居民的日常活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三是心态文化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文化的特点。文化一经形成,即带有地域性、民族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比如说在中国南北不同的地区,居民所产生的文化形式不一样,北方居民中有秧歌、信天游等艺术形式,南方居民则喜爱黄梅戏、越剧等;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如汉族普遍信仰佛教,阿拉伯民族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而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有所改变,中华文明自诞生到现在,几千过去了,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文化的根基始终未变,在较长时间内,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我国图书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贸易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6年底,我国图书已出口至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年收入外汇2000多万美元。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图书贸易与世界图书贸易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出口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

1.我国图书出口的品种比较单一。目前我国出口图书主要为传统形式的纸质图书,新型的电子图书、有声图书、立体图书和数字图书等,在图书出口中所占比例都很小。这些新型图书具有影响范围更广、传播效应更快的特点,为世界图书贸易大国创造了惊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除此之外,我国的出口图书虽然在种类上已达800多万种,但出口的题材仍然集中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如中医药、中国食谱、气功、武术等等,有关自然类和科学技术类的图书出口很少。

2.我国图书出口的市场比较单一。目前虽然我国图书已远销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当地的销售市场仍然集中在华人、华侨聚集的地区,能与当地文化融合,并被当地其他地区所接受的图书很少。由于传统的偏见和西方媒体的误导,海外对中国图书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加上中文在世界上的流通和使用频次也较低,所以除了华人聚居地之外,其他地区对中国图书的接受度并不高。

3.我国图书的销售对象比较单一。我国图书出口的数量虽然比较大,但在海外,我国图书的主要读者和销售对象是当地的华人和华侨,以及少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由于语言文字、文化的影响,我国出口图书中,能被当地其他种族或族裔接受的图书种类很少。由于中文是被世界誉为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在其他族群中,掌握中文或能使用中文阅读和交流的消费者群非常小,阻碍了中国图书销售范围的扩大。

三、图书出口中的文化壁垒

文化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文化的传播也少不了众多的载体,如报刊、图书、各种演艺的形式等。文化对人的行为影响深远,大到思想境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小到行为方式等,无一不受到本人所浸的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图书出口之所以在消费地域和人群上有诸多限制,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壁垒在起作用。由于不同的文化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被拿来进行比较。在文化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文化的不同就是文化差异。人们总会在无意识中强烈地捍卫内心已建立的文化观念而排斥不同的文化观念,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小到生活习惯的每一个细节,都存在抵御外来文化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壁垒”。简单地说,文化壁垒是指不同文化之间,反抗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所采取的种种措施。

一般来说,文化壁垒在图书出口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文字壁垒。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和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缩影。目前世界主要使用的语言文字就有100多种,再加上一些较小的民族或种族使用的地方语言,语言文字的种类非常繁多。其中汉语言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产生最早的文字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年的文化积淀下,诞生了许多只有本民族才能理解的习语、俚语和地方性语言。这对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人们来说,非常深奥难懂。我国出口的图书中,相当一部分是中文图书,由于语言障碍,图书很难为使用其他语言的读者所理解,更不用说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的内涵和深意。所以,中文图书的销售对象就受到了很大限制。

2.壁垒。一国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了其居民所信奉的主要的,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政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主要是佛教的传播地,在我国出口的传统文化图书中,有一部分是反映的,其内容涉及到佛教的教义、教宗、佛教节日、教徒的生活习性和禁忌等方面,对其他的信徒来说,这些内容不仅很难理解,还和他们自己的发生冲突,所以也很难被接受。

3.礼仪风俗壁垒。礼仪风俗主要包括风俗民情、生活习性、节日、交往礼节、爱好和禁忌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风俗民情差别较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直接和更具体。如东亚的国家把“春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认为黄色是高贵的颜色,欧美国家则把“圣诞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认为黄色是下流的颜色。我国出口图书的题材和内容中,多有反映东方文化和习俗的情节,对西方人来说不仅难以理解,甚至有可能招致反感,自然也会阻碍我国图书的出口。

4.阅读习惯壁垒。由于文化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习惯这些细节方面,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出版的图书在排版形式,文字字体和大小,图案和颜色等方面也有较多差异。如日本图书较多使用竖排,英美图书字体一般较大等等。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其读书习惯几乎已经定型,在阅读其他形式图书时可能会觉得别扭,这也会影响图书的销售。

四、克服文化壁垒、扩大图书出口

1.从形式上改变。针对中国文字难学的特点,应专门针对学习中国文字的消费者,推出中国简体版文字和语法的入门系列图书。对我国已推出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图书或需求量较大的图书,应推出外文版,比如反映中国菜谱、食谱、中医药、中华武术、气功等的图书,其需求经年不衰,就可推出全外文版,或图文对照版。另外,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一定要认真研究不同国家惯用的排版方式和字体大小、字型,对不同国家出口图书时,要针对不同的阅读习惯进行排版和印刷,以免妨碍世人对图书的阅读的兴趣。一本图书的封面设计就是该图书的包装。图书能否吸引人的注意力并使其保持长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图书的封面设计。一般能让人产生购买欲望的图书,其封面图案形象要鲜明,图案和颜色能较好地切合图书内容,这样才能让图书脱颖而出,图案形象还要符合销售当地的传统、风俗和,最好是选用当地人喜爱的颜色和图案。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能触犯当地文化中的一些禁忌。比如穆斯林聚集的阿拉伯地区,不能使用和“猪”有关的任何形象或文字,出口到日本的图书不要出现荷花、等图案等等。

2.从选材和内容上。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社会、科技成果方面。所以,目前除了对我国图书出口的传统市场可以继续销售对口的中文图书外,还可推出介绍中国人文、风情、地理、历史等中华文明的图书系列,和能反映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系列书籍,以扩大对外的交流范围,让人们更了解中国。

3.图书出版本土化。我国出版行业要想详尽了解国外读者对中国图书的兴趣和偏好,除了做好对海外市场的调查外,还可以采取与海外大型图书出版商和运营商合作的形式,通过向后两者出售部分中国图书的许可权,来扩大海外市场。海外机构对当地的风俗、习惯、爱好和禁忌的了解是最清楚和最透彻的,出售图书的部分许可权,可以激发海外机构参与的兴趣,也可利用到当地机构的专业知识,对图书的版式、图文、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在海外版的中国图书销售取得成功后,我国图书出版业再启动国内的图书出口,难度就会降低许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晓杭:当前我国图书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1,10

[2] 李松:中国图书“走出去”的4P策略概述[J].出版发行研究.2010,5

[3] 潘俊桐 潘峰:“引进”与“输出”[J].新闻出版交流.2003,1

第5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目前化工类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主要是模拟和参考现场装置选取某一局部开展设计工作,多数学生因受现场装置的约束,设计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毕业设计中体现不出自己的新想法,实践创新能力不足,设计中体现的创新点相对较少,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管理不善,考核不严学校虽然制定了相关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缺乏有效监控等现象,特别是到用人到位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指导,导致毕业设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整体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解决了毕业设计和就业时间上的矛盾,保证了有效的毕业设计时间

1.第七学期学生提前选题进入课题组,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以拟补因考研、就业、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所耽误的时间,保证了有效的毕业设计时间[8]。2.对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训的学生,加强管理,除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外,指导教师还应强化远程指导,做到每周学生必须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随时做到远程指导。3.对因考研、就业等请假较多的学生,充分利用周六、周日时间加班完成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进行指导,保证了毕业设计按计划进度进行。

(二)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每位指导教师要业务过硬,要有良好的师德,日常要严格管理。特别要求青年教师在接收指导毕业设计学生之前,首先要选定设计题目,完成毕业设计预设计,由所在系组织进行预设计答辩,答辩过程中,要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兴趣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所在系审查同意后,报教学院批准后方可接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确保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2.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导师制,从选题到日常的指导,老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系里也应配合专题教研活动,如请老教师进行经验介绍、预答辩、研讨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要提高师德水平。经过两轮的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水平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稳步提升,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骨干。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对多数学生,主要是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师德。科学合理地解决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时间的矛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不要受现场装置的约束,要有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毕业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点。2.对少数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小试或中试成果)完成一个新的化工类工艺包设计。包括收集和整理有关设计数据和信息、方案论证、厂址选择、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计算及选型、技术经济分析、设备布置设计、管道布置设计、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等。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创新的乐趣,体会到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4.强化过程监控,增加期中答辩环节,纳入成绩考核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毕业设计工作量和质量要做到全过程有效地监控,特别对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部分学生,更应加强管理,按学校、教学院和系统一要求除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外,指导教师还应强化远程指导,做到每周学生必须汇报一次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对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随时做到远程指导。以往的毕业环节,少部分学生学习不主动,前半学期设计工作拖拖拉拉,不按计划进度完成,后半学期才开始投入精力,有的甚至找别人帮忙完成设计工作。由于精力投入不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为了确保毕业设计按计划进度完成,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在毕业设计过程增加期中(考核)答辩环节,即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期中考核(答辩),考核成绩占指导教师评分的50%,该成绩纳入毕业设计总成绩考核,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三、结语

第6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发表教学类论文是体现一个学者对学术研究水平了解多少的重要依据,那么化学教学类论文怎么发表呢?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表化学教学类论文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4.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5.讲究投稿策略

第7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标准已被公认为是建立技术壁垒、抢占国际市场的利器,是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 段,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标准化浅析。

由于我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关税大幅度降低,关税壁垒将逐渐让位于非关 税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的技术壁垒,正日益成为调节国际贸易的杠杆,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为应对我国加入 WTO 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战略,以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在这两方面受到比较大的影响,造成的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占出口额的5.2%。其中欧盟、日本、美国对我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占很大一部分。从实际现状可以看出,在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上我国企业受到的限制很大。

1.据统计分析,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在51个国家中排名第32位,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27个国家中排名第13位。也就是说,中国科技竞争力 在世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统计显示,在质量认证体系上,美国已经建立了55种质量认证体系,日本则有25种,欧盟已统了9种。在国际标准的采用方 面,20世纪80初,美、英、法、德等国家的国际采标率(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就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 (1SO)和国际电工组织(1EC)的标准,而在我国,据统计19744项国家标准中,只有8628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率仅为 43.7%。另外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权来看,几乎都被发达国家控制了,在ISO和IEC的992个专门委员会中,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五个国 家就占据了62%的干事国席位,而我国仅仅是其中五个专门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的干事国。没有技术,参与不了标准的制订,当然只能受制于人被动地接受标准,标 准达不到,就只能被其他国家堂而皇之地拒之门外。

2.我国很多企业由于过去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之下,对标准化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专门从事技术标准的研究人员,而只是在 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后才亡羊补牢。由于企业对标准战略的参与度不够,在我们国家缺乏起牵头作用的企业制定行业标准,导致政府不得不出面制定强制性标 准。我们知道,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联度相对于企业与市场来说是薄弱的,该强制性标准可能会与市场脱钩,而且通常政府机构关注的都是国内市场而非国外市场, 这样一来,强制性标准超过自愿性标准,与国际标准联系不紧密,对于行业发展来说都很不利。而从国外标准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经验来看,在处理标准和技术法规 关系方面,目前以欧盟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采取下述立法模式,即技术法规仅规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参见WTO/TBT确定的有关 制定技术法规的正当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所涉及的技术细节则通过指示性引用标准来解决;在没有适用的标准的情况下,法规机构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相应的标准供 法规所用。这种模式使技术法规和标准紧密联系起来,使标准和技术法规形成了一个统一、严密和灵活的体系,既保证了对于有关方面(例如,一般安全问题)的基 本保护要求,又给了技术发展的自由度。

第8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我校化工专业课程设计安排顺序是在大二学完《化工原理》课程后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大三学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后做《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但是《化工设计》这门课后没有课程设计,《化工原理》着重于介绍工艺流程操作条件优化和设定,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着重于设备的介绍,在学习完《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后学习《化工设计》。《化工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化工设计知识的介绍,把以前的设计知识融合为一体,所以在《化工设计》课程后安排一个《化工综合设计》可以让学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通过设计学生明白了以前所学的课程知识的真正用途,知道了怎样利用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对以后的毕业设计在心理上也有了一定的准备[4]。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上也应有所调整,专业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节,每一个化工工艺和化工设备等方面的设计问题的解决要想让学生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计算画图,所以一个星期的设计周期太短,完成不了工作量。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第一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结束后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让学生做设计。第二授课老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所授内容把设计内容安排给学生,让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设计,带着目的去学习,效果更好。

2本科院化工类教师队伍的建设

2.1教师知识体系的调整

作为理科出身的教师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从理科思维模式里面跳出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作为高校教师肯定要有自学的能力,通过自己学习拓展化工方面的知识,第二学院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请进来”就是请相关院校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授课,“走出去”就是让教师到外面办学成熟的工科院校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或者到相关企业挂职,积攒实践和工程经验,培养工程和创新思维[6]。教师的知识体系的完整和实践经验的丰富才能提高化工类学生课程设计的能力。

2.2建设一个以化工类课程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团队

作为化工类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一般一门课程实践最多只能指导20人左右的学生,一门课程设计就需要5个左右的老师进行指导。要想达到一个很好的指导效果,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指导的内容和相关知识有很深的专业功底。而化工类课程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说《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着重于设备的计算设计[7],《化工原理》着重于工艺流程条件的优化[8],指导老师可能只上其中的一门课程,那对其它课程体系和主要内容的掌握可能就不够。这样在指导过程中就不能够全面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设一个以化工类课程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里面,每个人都要讲授与化工类课程设计相关的每一门课程。这样教师不仅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真正的集体备课,采他人之长,避己之短[9]。团队里每一个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掌握所有与化工类设计相关的知识,在指导每一门课程设计的时候都能做到把握大局。只有你对这门课程有深入的了解,你才能够很好的指导化工类课程设计。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化工类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就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老师布置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设计周期为一周,一周时间类学生进行设计计算,中间有问题随时和老师交流,设计结束后交给老师检查。这样的课程设计题目单调重复,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形象的设备工艺流程实体概念,只是教条的按照书本知识计算模拟,很难达到化工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调整。

3.1授课过程中的加大案例分析与实践的部分

在授课过程中的加大案例分析与实践的部分,我校从单一师范性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院后加大了与企业的合作,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每年都有很多老师到企业挂职,也提供了很多实习见习的基地,在发展产学研的同时也给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优势。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为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主要是对三种典型化工设备换热器、塔设备、反应釜的设计,在讲解它们结构的时候,带学生到企业里面变看实物变讲解,这样学生才能对法兰、对裙座、对换热器的不同管板有形象的认识,这样面对相关设备的设计时就能有很好的把握[10]。另外在传统化工设计的设计书和图纸完成后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分组做与设计相关的模型。比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工艺流程模型,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设备的模型,我们所在的课程小组就用卡纸做过相关的设备模型和工艺流程模型,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学生为了能做好其中的附件和主体设备,会自主的去查阅大量资料。在课程设计答辩后做一个模型展览,既能增加设计者的自豪感,也会激发下一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以参加化工类设计比赛带动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国内现在以化工设计为主的大赛很多,比如“华南化工设计大赛”、“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等化工设计大赛[11]。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传授一些相关赛事的内容,展示一下以往参赛者的作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可以采用专兼职教师同时指导的模式,由学校的教师指导专业课基础的学习,由企业的工程师进行课程设计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2013年的“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材料与化工学院学生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华中赛区一等奖,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让参赛学生的综合实践工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还给下一届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很多化工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就开始着手为化工竞赛打基础,学习相关软件和绘图工具,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参加比赛很好的带动了化工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4结语

第9篇:文化类论文范文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多媒体手段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已经彻彻底底地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如今QQ、微信、微博等已经成为了人们互相联络的重要手段,QQ工作群已经取代了电话,成为了很多单位重要的通知手段。朋友圈、微博也成为了人们交朋友和联络感情的好地方。大家都知道“有问题找度娘”,利用数据库可以检索各种论文,解决学术问题。因此,在这个全民都倡导信息化建设的社会,不会使用互联网的人,就是当今社会的新型文盲。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信息化建设自然要以教书育人为中心,要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信息化素质,增强学生对信息化的兴趣。本文从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和我校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建设两方面来剖析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2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普遍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机房,每个办公室都有办公电脑,并且都已经开通互联网,但信息工程建设滞后。据调查,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仅仅用于上网和学校的局部管理,只是解决一些相对独立的问题,计算机系统仍然处于封闭和静止的状态,系统的集成相差很远,信息工程建设与其他行业相比有较大差距。搞得信息化建设成为了一种硬件投资,尤其在一些中职学校,考虑到学生自律性比较差,机房在平时都不向学生开放,利用率不高。

2.2信息化建设没有从本校的实际需要出发,缺乏符合本校实际需要的数据软件,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等工作做的还很不够,学校内部的信息资源未能开发,没有本校的数据库,网上有价值的数据寥寥无几,整个计算机网络就相当于空架子,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3对职业学校信息化的内涵理解模糊。很多人包括学校领导都把学校信息化看作是信息部门的事情,而忽视与整个学校的管理改革和应用发展相结合,缺乏学校决策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共同参与配合。信息化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既包括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的变革,更包括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2.4信息化建设水平有限,教师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偏低。

3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1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一个稳定、安全、高速的计算机网络,这一步做不好,其后续的软件应用也就无从说起。我校现在不但建立起了稳定、安全、高速的计算机网络,还着手建立了无线网,并在不断的完善中,满足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查询资料的需要。

3.2中职学校成员素质的信息化。一方面,搞好教职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二是通过科普宣传,开展全员信息化教育,提高信息化意识。我校在假期期间经常承担全省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任务,并鼓励本校老师积极参与,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信息化技能。为了提高老师的信息化技能,我校还鼓励老师自主进行课件开发,并进行校内评比,然后给予物质奖励。并且,我们还成立了课件开发中心,扩大开发团队,协助全校老师开发教学课件,帮助全校老师提高信息化水平,丰富课堂内容,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学习得更好更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兴趣。我校还响应号召,组织全校老师学习微课制作,并开展微课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将微课引进课堂。我校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课件、说课和教学设计等竞技比赛,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养学生参加信息化大赛,增强学生的竞技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校和老师对信息化的重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技能,增强学习兴趣。

3.3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我校积极调研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搜集整理学校有用的数据,不断完善我校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学校的教务管理、人事管理和资源管理等的统一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化,方便教师和学生管理的工作。

3.4完善学校的数据系统,搜集整理有用的数据资源和学习资料,实现资料的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方便教师和学生的随时下载、使用,提高这些资料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些资料的价值。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