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交流合作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

第1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文化课 专业特点 合作交流 互补

在日常的文化课教学当中,艺术类中职院校往往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譬如教学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不配套、教学资源陈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等。此外,许多学校和学生过分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高。而随着越来越严峻的招生和就业压力,高考的录取率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及同事们认为,只有引入合作机制,通过校外交流提升文化课的教学水平,才能有效地应对以上的不利局面。

在谈到校际合作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合作办学并不是把文化课教学承包出去。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方法等原因,这种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只有在艺术类中职院校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开发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合作交流模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特点非常鲜明,可以概括为底子薄、玩心大、中专业、轻文化等。针对这样的特点,只有一方面引进合作学校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仍然坚持以我为本,充分地考虑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分布,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交流。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同样不要忽略自身优势。只有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时限交流合作的意义。

在实际的运作层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手段:

1.通过校际合作交流,可以完善教材的一致性,使学校能够及时地变更教材,更加贴近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材多为十几年前的版本,通过合作交流,更多地了解了新教材的特点,在教材的选取上也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选择面,学生对新课程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2.通过校际合作交流,带领青年教师走出去,参与由各级组织的教研会议,到合作学校去听课交流,参与集体备课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对于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校际合作交流,可以共享合作学校的先进教学资源,如复习材料、习题集等,从中吸取对本校学生有益的资料。在使用合作院校教学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的是难度的选择。过于简单则失去意义,但片面追求与合作院校同等难度,对于本身学习底子薄弱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又不太现实。在这方面,笔者和同事发现,将高低年级的复习题杂糅在一起是个很好的方法。

4.通过校际合作交流,逐步实现与合作学校考试的同步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本校学生在考试中的实战经验。结合中职院校学制的特点,学生通常只上到高中二年级,而在交流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高考模拟,并按照分值进行估算,教师和学生对当前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确地认识,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弥补不足。

同时,作为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的专业特长也可以成为交流的重要媒介手段。在实践当中,我们通过组织舞蹈舞剧演出、协助成立特长培训班等形式,与合作院校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也得到了对方的好评和称赞。

当然,进行校际交流合作还必须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在实际操作当中,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交流合作就得到了市、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牵线搭桥,联系合作院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结论

在校际教学交流活动实践当中,我们发现,通过与普通院校开展合作,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既可以保持自身的优势不变,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和贴合学生在升学考试方面的实际要求。同时,文化课教学也不再游离于艺术类学校教学的中心范畴之外,而是成为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综上所述,艺术类中职院校开展文化课校际合作,对于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强化文化课教学水平乃至促进升学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桂宏、许红梅. 浅谈中职学校合作办学中的班级文化建设[J]. 观察与思考,2012年22期.

[2] 吉中亮、占美森、蒋仓兰. 关于中职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 才智,2015年10期.

第2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一、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智库建设,高校智库成为各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智囊和“外脑”。高校智库发展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是美国,其智库2/3建在大学。如贝尔弗科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国际发展研究中心、胡佛研究所、国际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跨大西洋关系研究中心等,都是世界顶级智库。相对而言,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起步较晚,与西方智库强国相比,能力和影响力都存在明显差距。贵州的发展则更加滞后,高校智库虽已有相当数量,但普遍水平不高,实效不明显。为此,2015年10月,贵州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贵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托高校现有的智库及学科优势,结合“2011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贵州发展重大问题,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贵州风格的新型高校智库,构建多层次贵州高校智库体系。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地方、部门与高校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协同合作机制。《意见》的出台,为贵州高校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智库的进一步发展。

贵州有19所本科院校,其中,省属本科院校10所,市(州)院校9所。(各校智库建设情况如下面表格所示。)根据调研和资料分析,贵州高校智库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基础薄弱,质量总体不高。贵州高校智库虽然数量已达70余家,且类型多样,包括研究院(中心、所)、协同创新中心等,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教育、卫生、产业等方面,但总体上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具有实效性和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2015中国智库报告》显示,中西部高校智库进入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5位的智库数量为零。大部分高水平高校智库集中在京沪两地和部分东部发达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贵州高校智库建设又是其中的落后省份。虽然近年来以贵州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智熘鸩匠沙ぷ炒螅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整体研究水平和综合影响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分布不均,水平参差不齐。从全省情况来看,省属本科院校比市(州)院校更为重视智库建设,综合院校比专科院校建设力度大。贵州高校智库主要集中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省属本科综合性院校,这些学校在智库建设上起步较早,合作范围较广,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也比较大,近年来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相对而言,由于受科研资源、研究力量、经费投入等制约,大部分专科性院校和市(州)院校智库建设起步晚,力量弱,加之学校发展任务重,导致其重视不够,数量较少,水平不高。有的学校即便成立了一些智库机构,但多是虚体形式,挂靠在二级学院或部门(中心),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缺乏稳定的人员和经费保障。

第三,突出特色,紧扣发展战略。绝大多数贵州高校智库都强调走特色发展之路,重视围绕全省发展战略加强建设。为此,涌现了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目标任务明确的智库。比如,围绕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发展战略,贵州大学成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成立了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研究中心,贵州财经大学成立了贵安新区研究院,贵州医科大学成立了贵州省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了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等等。同时,几乎所有高校都依托区域自然资源、传统民族文化、地方人文资源等建设了相应智库。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等研究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战略发展与产业发展等成为高校智库研究的重点。

第四,瞄准前沿,注重协同合作。部分高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针对前沿问题或重大项目,重视借助外部资源,努力加强协同合作,建设了一批协同共建高校智库。比如,贵州大学抓住贵州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部支持,成立了东盟研究院,以“立足贵州,面向东南亚,服务外交大战略”为指导思想,开展东盟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研究。贵州师范大学抓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落户贵州平塘的机遇,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合作,共同建设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贵州师范大学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积极推进国家天文事业发展和天文人才培养。贵州提出要建设成“东方瑞士”的目标后,贵州师范大学争取国家教育部支持建设了瑞士研究中心,着力开展瑞士一贵州比较研究,为“东方瑞士”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依托优势,打造高端智库。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极其重视依托学科优势,力争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端智库。比如,贵州大学依托农业经济管理、森林培育等重点学科,成立了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贵州师范大学依托人文地理学等重点学科,成立了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贵州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贵州财经大学充分发挥其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重点学科优势,成立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金融研究院等。以上智库由于具有学科优势,研究力量比较雄厚,相对而言,发展较快,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高校智库的发展定位

高校智库除了具有人才资源集中、学科门类齐全、研究独立性较强、对外交流比较广泛等方面的优势外,更主要的是,它们有一大批了解贵州历史、谙熟贵州省情、潜心研究贵州发展的专家学者,这就决定了它的基本发展定位。即贵州高校智库,不仅要努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要强化本土服务,以研究贵州问题为重点,以服务贵州发展为目标,在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中着力凸显“贵州特色”“贵州品牌”和“贵州声音”。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贵州高校智库提出的时代要求。

所谓“贵州特色”,就是要在科学发展、同步小康目标指引下,立足于贵州本土,紧扣贵州实际,努力服务贵州发展,紧紧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和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着力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秉承和恪守科学、客观和独立原则,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善于创新探究,能够独立研判,敢于尽言担责,为贵州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推进提出科学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方案,推动贵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改革发展新路。

所谓“贵州品牌”,就是要以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为己任,强化战略意识、前瞻意识、开放意识和成果推广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贵州区域发展,大力引进、聚合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不断健全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提高贵州高校智库研究能力和水平,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新举措、新视角,以务实的作风、高效的工作、一流的成果扩大贵州智库的影响力,努力形成贵州高校智库品牌。特别要重点关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建设示范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的建设和发展,强化对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后发赶超经验做法的研判和提炼,把“贵州方案”升华为可供全国及兄弟省(区)借鉴的方案,为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方略作出贡献。

所谓“贵州声音”,就是要有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宣传推介和舆论传播,不断树立贵州高校智库良好形象,讲好贵州创新发展故事,发出贵州建言献策声音。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研究,促进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特别要借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及其他国际和全国性活动等各类平台,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传播机制,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体系,利用互联网全媒体传播手段,增强贵州高校智库在国际、国内舞台上的话语权。

三、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既要不断巩固和发挥现有优势,又要采取切实措施破解存在的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和工作重点,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智库质量、实效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一)加强平台建设,打造高校智库品牌

提高实效和影响力是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关键,因而必须通过加强平台建设打造智库品牌。首先,应建立“贵州高校智库论坛”平台。贵州高校智库资源比较分散,个体基础都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打破校际壁垒,实现全省高校智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可以每年一次围绕国际国内和区域发展重大问题,举办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的“贵州高校智库论坛”,在此基础上筹建“贵州高校智库联盟”,并形成常态机制,最终实现集中力量,协同发展。其次,应建立贵州高校智库发展报告制度。每年对贵州高校智库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成效、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和总结,定期研究报告,并与智库论坛进行对接,反映贵州高校智库的积累与进展,反思探索进一步提升的路径和措施。同时,借此将高校智库研究成果推介给政府、社会和公众,不断扩大智库影响力。最后,应策划落实有效的宣传推介措施。在继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讲座、出版物等传统方式进行推介的基础上,善于和重视运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加强宣传、传播和推广。重点要通过智库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实现网上网下融合传播,不断扩大贵州高校智库的传播力和渗透力。

(二)探索“旋转门”机制,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旋转门”是欧美高校智库通行的一种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高校智库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得益于“旋转门”机制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在美国,大多数高校智库均与政府之间保持着密切的人才流动机制,两者实现畅通无阻的转换。目前,贵州高校智库面临的是大困境是缺乏一批素质全面,既具有坚实学术功底又具有决策部门工作经验、熟悉省情社情民情的复合型、创新型、预判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贵州特色的“旋转门”机制,实现高校智库人员在政府、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有序流动。贵州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加强贵州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可保留3%的编制额度专门用于支持教师流动,教师全职到政府或研究机构等工作且人事聘用关系不变的,可保留其事业编制。这一做法正是推进“旋转门”机制的有力举措,应该落实到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突破身份编制等传统因素的制约,积极引进社会力量为贵州高校智库所用,吸引汇聚更多优秀人才,培养和打造专业化、职业化高校智库研究团队。例如,可以探索设立特聘岗位、兼职岗位的年薪制,聘任具有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任职经验的人员到智库工作,共同参与研究选题、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共同研讨研究成果,有效解决“研”与“用”脱节问题。

(三)深化交流合作,提高智库国际化水平

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智库相比,贵州高校智库差距很大。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贵州高校智库要想有所作为,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具备全球视野,不断加与国际国内知名智库的交流合作。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途径很多,除了论坛会议、人员交流、项目合作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互联网+”思维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进行推进落实。交流合作尤其要重视双方共赢和成果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交流合作持续发展,也才能赢得认同和呼应,获取应有的话语权,最终实现树立贵州形象、讲好贵州故事、发出贵州声音的目标。复旦大学是国内高校智库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起步较早的高校之一,其合作对象横跨15个国家,包括26家高水平智库,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全球网络。这一全球网络是其实效和影响力发挥的最重要根基。从目前情况来看,除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依托亚太大学联盟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载体,积极与亚太地区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开展合作外,很少再看到省内其他高校智库的身影。近年来,贵州在大数据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发展前列,成为开展交流合作的国际性高端平台。贵州高校智库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智库的合作,有效提高智库国际化水平,共同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高水平高校智库。

(四)完善考核评价,推进智库快速发展

贵州高校智库大都由传统的科研机构转型而成,对以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为主的成果形式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缺乏对智库人员思想成果和社会贡献的应有认可和准确评价,这也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因此,改革完善贵州高校智库的考核评价,建立一套对智库人员具有激励和凝聚作用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首先,应及时启动贵州高校智库认定工作。制定贵州高校智库认定标准、认定依据及认定程序,委托第三方开展绩效评估,对具备基本条件、咨政服务有成效的纳入智库培育和支持计划。同时,还要制定贵州高校智库成果奖励办法,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咨询和研究成果进行重点支持和奖励。其次,改革现有的不合时宜的评价体系。摒弃重理论、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传统观念,针对智库的自身特点,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方法,注重建言利用、媒体解读分析、参与重大决策过程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建议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高校智库考核评价中,并对其进行创新和整合。针对高校智库的实际,将其指标内容和框架体系调整为成本投入、业绩产出、智库内部流程、智库学习与发展四项内容,其中,成本投入主要是指高校智库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支出,包括办公耗材、雇员报酬等支出;业绩产出主要包括研究报告质量、咨政决策采用率与社会影响、媒体传播成果的频率等具体指标;智库内部流程主要体现在高端人才引进率和流失率、完成项目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智库学习与发展则包括智库研究团队内部之间的交流次数、参与行业内交流次数和级别以及智库领导者的领导力等。然后针对以上指标进行具体细分和设置不同权重,按照平衡计分卡的操作流程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智库研究大多数属于基础研究,其个人价值更多体现在智力劳动上,应允许更多经费用在“人头”上。2016年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支出占间接费用比例从原来最高5%提高到20%,同时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这一政策的出台及其取向,无疑将极大提高智库的发展潜能和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智库成果的质量和转化率。有关部门应指导修改完善高校智库经费管理办法,出台符合智库特性的经费支持配套政策,从而为高校智库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第3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第一、全面整顿社团内部组织和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社团本身是一个整体的结构体,一个好的社团本身在其基本构架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上一定要紧凑和协调。所以怎么才能更好的整治各部门和协调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合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与工作。由于我社部门相对较多,而要整体发挥法咨社的性能必须在各个部门间进行工作的合理分配和安排,以最佳的方式协调好部门间的关系。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

(1)、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各部门主要主管本部门日常主要工作,要求其在主管范围内遵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在把自己部门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尽可能的发挥部门的特长和优点,兼顾其它部门的合作和联系,争取营造出一个好的工作合作环境。

(2)、提高对各部门的工作要求,严格按照相关的社规开展本社工作,实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做法。在全面进行开展工作前,要求各部门提交自己部门的学年计划书,将大致工作计划和方案以计划书的形式写出来,为今后的部门工作顺利和高效开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3)、主抓咨询部的工作,同时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在整个法咨社中,核心部分即咨询部,整个社团的主要人员大部分都聚集在咨询部,因此咨询部内部是否协调好、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咨社的工作质量和校内外影响力,甚至影响着法咨社其它方面的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必须严抓咨询部的工作不放,把主要核心部门搞好,同时注意其它部门的工作配合,争取从这一重要方面提高我社的声誉和影响力。

(4)、注意平时工作成果的积累与保存,在每次大型活动中或是每次定期、不定期的咨询或其它活动中,注意对我社相关活动资料的积累和保存,通过对我社大量实践资料的收集,以备后用(社团评比、相关呈请等)。通过这些细小的方面不断的进行工作的积累和改进,使得我社在内部工作上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的运转机构,从而更好的发挥我社的作用,扩大我社在全校甚至社会上的影响力。

第二、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扩大本社在校内和社会上的影响力

一个好的社团不仅是内部工作协调得好,工作效力高,同时也应该是在更多的人当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在做好本社团的基本日常工作的同时,在各个方向上扩大我社的影响力也是必要的。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

(1)、加强校外、社会上的活动强度和力度。

由于我社成立历史已久,在广州市各机构和市民群众当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因此怎么样加强我校和社会的合作,把校园和社会社区群众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我们工作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虽然我社与外建立和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由于某些硬性或软性条件的限制,此种联系较为单一和简单,要真正的把法咨社的名誉打出社会中,还得从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下手和努力,通过与外面更多机构合作,争取以各种诸如法律咨询、送法下乡、开展法律宣传等不同的方式增加我社在外活动的形式,不断扩大我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工作援助。

(2)、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校内扩大我社的影响力。

一直以来,我社主要工作方向是对外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虽然在校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这远远不够,这不利于我们达到进行校园社团评比等要求。在不放对外工作的同时,可以充分、有效利用我社的人力资源,扩大在校内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频率,以在全校范围内为广大师生竖立一个好的“法学人”独有的社团的形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扩大我社在我校的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小方面努力:

1)增加我社在校内的活动,举行定期的或是不定期的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或是学院内和全校性的法律知识竞赛的等活动(其中全校性的要和校团委合作,建立起一定的合作关系)。这是我们社团的一种常规性活动,同时也是我们不断积累社团实践活动成果、扩大社团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

2)在校内设立法律诊所,通过设立定期定点咨询点和咨询热线电话,以方便校内的需要法律服务的师生得到相应的法律援助。这是我们社团工作方向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社工作中的一个相异于以往的新点,我们将和学校团委或是学校宿管方面联系,建立一定的关系,申请一个或几个小的法律咨询服务办公室(可在宿舍区或是其它区域,待申请和与有关部门协商),内设专门热线电话,我们将指派相关人员值班接待当事人当面咨询或是电话咨询,然后在校园范围内通过传单、海报或是网络等方式广泛宣传和落实下去,通过诊所的形式,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扩大我社在校内的影响力。

3)通过网站等辅助形式扩大我社在我校或是各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将安排社团内一个特定部门人员专门负责在广大网站(论坛或是其它板块)或是其它高校联谊网中(相关板块)跟进对我社各种活动的通讯报道,通过收集和整理各方面的通讯稿和相关图片、视频文件资料,然后在相关网站发表和粘贴等方式进而达到宣传我社、扩大我社的知名度的目的。

(3)加强社团与各高校相关类似社团的学术或经验交流。

通过座谈或是联谊等方式加强与各个高校的交流和合作,不断的吸取其它高校的相关经验,综合各方面的条件,争取把我社的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认真做好每一步工作,紧抓各种机遇和挑战,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跳跃创新

机遇和挑战往往是并存的,社团工作也一样,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主抓的是工作计划当中的主要工作,但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很多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我们必须在稳步做好本社日常基本工作的前提下,针对各种突来的机遇和挑战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进行必要的创新,争取在实践中不断对社团进行改进和完善,争取以最佳的状态把社团的工作做到最好。

(1)、稳步工作、按照计划中的步骤把各项工作落实好

在整个法咨社的工作中,主要以部门工作为前提和基础,所以必须抓好每个部门的工作,在妥协安排的同时适当要求各部门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结构体系,比如咨询部和学术研讨部的合作方面,学术研讨部的研讨资料可由咨询部的咨询材料整理后提供,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各部门自己工作的时间和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强整个社团内部的合作和管理,使法咨社沿着一个整体性强的大社团方向不断迈进。同时,在其它部门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把本部门的工作做好,如编辑部、秘书部、宣传部等,把每一项交待下去的任务落实好,使得整个法咨社的工作能顺利、稳步和高效的开展,同时,由于编辑部负责我社社刊《法之声》的编辑工作,这是我社乃至学院的唯一学术性刊物,所以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争取把《法之声》办成一本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刊物。

(2)、把握机遇,积极接受各种挑战,在机遇和挑战中适当对本社进行必要的改革

稳定是基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稳步做好本社的内部工作的同时,积极应对各种计划以外的机遇,争取每一个对外合作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丰富本社的活动生活,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形态中对本社进行适当的改革,以不断适应时态的发展要求,提高本社在校园内和社会上的生命力。

另附:

法咨社社团计划总表

10月:1)社团招新,招干,筹集好社员会费,整理好财务收支,整理会员档案

2)社刊<<法之声>>出版,前期做好宣传工作

3)咨询部周六日常外出咨询开始,并着手开拓新的咨询点

11月:1)学术研讨部就当前关注的法律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讨论会,辩论赛等形式进行

2)编辑部负责编辑改革后每月出版一次的报纸<<法之声>>,报纸内容以咨询部,学术研讨部及其他部门内部成员的投稿为主.

3)咨询部将在校内开展一至两次的免费法律咨询,而周六的咨询将同时进行

12月:1)配合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开展一系列的法律宣传活动,法律知识竞赛,免费法律咨询,观看有关法律题材的电影

2)组织社员到法院旁听

3)邀请名师讲座,组织社员参加

1月:1)做好各部门学期总结工作,整理财务收支

2)制定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2月:1)着手准备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

3月:1)咨询部,学术研讨部,编辑部开始各自日常的工作

2)作好“民灿杯”辩论赛的前期准备工作

3)联系市内一些中小学校,组织社员到中小学进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4月:1)举行每年一度的“岷灿杯”辩论赛

2)与校内或校外的其他社团联手举办一次活动,以青年志愿者为主要内容

5月1)学术研讨部将在此期间开展一些有关司法考试的讲座或讨论,使社员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2)“岷灿杯”辩论赛后期工作,将在法学院模拟法庭进行总决赛,届时将由法学院辩论队和各场比赛最佳辩手进行一场表演赛

第4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对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赞成者认为:艺术教育本身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专才教育而是通才教育;反对者认为:艺术教育并非大众教育,而是专业化的精英教育,或如“金字塔”式的教育,从塔底到塔尖。

在两种观点莫衷一是的境况下,在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采访经历,让记者发现一条非艺术院校开办艺术教育的特色之路。该校艺术学院的部分专业如服装设计等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成为品牌专业,并且以此为优势,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坚强支撑,学院如今已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逐步奠定了在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影响力。

在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新闻教授的一席畅谈中,记者发现了该学院“多层次、大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多层次:创造人才培养新模式

记者(以下简称记):自1996年创办艺术学院以来,贵院的艺术学科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请问在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工作上采用了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何新闻(以下简称何):艺术学院创办于1996年,起初只有一个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目前已拥有包括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艺术设计、动画设计、音乐、传媒5个专业,并设置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纺织品设计、服装表演、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动漫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教育与表演、广播电视编导等15个专业方向,在校学生人数3600多名。在10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结合广东区域经济特色和学校学科优势与特点,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一是坚持“授人以渔”和“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二是坚持创新发展,立足艺术学科前沿,制定长远发展的教学目标;三是坚持多种学科专业、多种知识的渗透与融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教学理念、目标与特色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以多层次知识渗透与融合的教育方式,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记:可否说明多层次知识融合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何:首先是坚持“人格健全、德行端正、能力具备”的教育思想,秉承高等艺术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校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下,学院从不同角度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课外素质教育科目,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情商。其次,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选修课程,依托学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要求艺术类学生在校期间修满6—8个学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以此扩大艺术类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艺术与设计的思维能力,并开设了一些便于学习的科技导论类选修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智商。

其二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有机结合,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升。近年来,艺术学院逐步加强理论教学联系设计实践,提升理论教学的可用性与可理解性。同时利用学院的产学研、对外合作等项目,加强设计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融合。此外,学院加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改进实验教学体系,力求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以实验室、工作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实习教学基地为基础,完成专业考察、实验实习、设计实践、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其三为多样与统一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艺术学院按照学校要求,统一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平台,统一设置各专业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设置若干选修课程组别,赋予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在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方面,为了兼顾统一与多样化要求,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建立了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服装设计、音乐、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课程平台,并按专业方向建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室”,实行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专业指导,积极开展与社会企业、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之间的学习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学院于2012年获广东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基地。此外,学院积极执行学校“红满堂”计划,由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和个性化的学生,指导他们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和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近几年来,学院在学校大力倡导和支持下,积极推动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目前,学院与美、英、韩、泰等国家多所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如建立共同研究课题,举办各种交流展,选派国际交流学生等,从而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大融合:形成学科专业新特色

记: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色,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如何实现这种模式?

何:主要通过教学改革塑造专业特色。

一是进行资源整合。目前,学院的专业方向(主要是设计)较多,我们尽力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调整,将相近专业方向进行整合,如首饰、家具与产品造型设计、纺织品设计与服装设计、数码影像与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与展示设计等专业方向进行整合,以保证师资、实验室、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适应当今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充分掌握学科发展最新信息,追踪学科最新进展。突出重点学科,扶植优势学科,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由此,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于2010年获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二是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群体系。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首先,在学院学科专业之间建立课程共享平台。打通专业基础课,扩大专业选修课范围,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次,与兄弟学院组建专业大平台。作为非艺术专业院校中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不能成为独立于其他学科专业之外的“边缘学科”,而是要充分依托所在学校多学科优势和学科特点,加强与信息、工程、公共管理、建筑、园艺、林学等兄弟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与互通、知识渗透与融合。再者,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围绕专业内涵,结合学科优势,设立社会急需课程,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将部分课程放置在设计机构、企业等单位中,通过实际项目完成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产业及行业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艺术学院积极落实《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手册》,严格执行《手册》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落实教学事故问责制、教学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学生评教管理、学生心理管理等。实时开展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并以学生客观评教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教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记:艺术学院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

何:艺术学院坚持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因而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获得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成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了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0余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省科技厅、教育厅重点项目4项;在国内专业核心刊物和相关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教改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30余部,其中8部分别获“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得市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余项。

2007年—2009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室建设”“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和“信息传播实验室”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与优势学科实验室,并获得建设经费500万元,从而完善了专业实验室与综合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

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获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艺术设计专业获广东省“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完成第16届亚运会和第16届亚残运会官方制服设计,并获亚组委会“最佳设计奖”。

2010年,艺术学院在学校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申报了“广东民族服装服饰艺术博物馆”,并获广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批复,成为我省高校唯一乃至全国高校为数不多的省级专业博物馆。目前,已收藏了30多个少数民族服装服饰400余件,不仅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而且服装服饰作为民族文化载体之一,成为我院乃至全国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应用型:创新实践教学新方法

记:艺术学院的全方位教学改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没有重点发展方向?

何:改革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加强实践教学。艺术学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建立了“三点一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其中,“三点”是指通过专业实验室、教授导师工作室、学生创新工作室进行人才培养。1.专业实验室,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对材料性能的掌握、产品模型制作等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如前期调研、设计分析、创意草图、效果图表达等能力。2.教授导师工作室,主要由导师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纵向或横向课题,或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大赛等。3.学生创新工作室,学院按专业方向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家具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等7个学生创新工作室。首先通过双向选择来完成对优秀学生的选拔,然后交由学生自己管理,自行组织各种专业活动,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和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等。近年来,已获得国内外各类大赛金、银、铜和优秀奖100余项,其中2010年、2011年分别获得“IF”和“红点”设计奖。“一面”是指通过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培养。经由“三点一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设计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提升设计创新能力。

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艺术学院建立了以实验室、工作室和实习基地为单元的教学实验区。实验区的实验室、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近5年来,共投资约800余万元用于实验区建设,创建了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配备了人机工程实验室、模型实验室、环境艺术设计材料实验室、服装材料实验室、金工实验室、扎染实验室、非编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静态展示室、服装动态展示室、形体训练室、摄影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画室等,形成了由19个综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构成的校内教学实验区。设立了服装艺术研究中心、设计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艺术理论研究室、民族艺术研究中心。建立了6个省外实习基地,与省内2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教学实习与科研基地。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教学,艺术学院开展了相关配套政策建设。艺术学院改变以往实验课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的状况,尝试实验课程单独设课,按照学科专业特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立认知验证性、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三大类实验项目;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100%。其中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占所有实验课程的比例超过80%,并逐步固化在教学计划之中。整合现有的课程实习内容,将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有机结合,建立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校级实验教学平台的范围,落实好院级实验教学平台的实施方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其二为加强创新教育。艺术学院主要从教学、就业创业和对外交流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教育。艺术学院重视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与创新性实验,充分发挥学院科研优势,提倡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向本科生全面开放,组织学生参与教学科研课题研究,鼓励学生结合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在全院范围内选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竞赛、国家创新训练等项目。制定指导教师运作机制,以多种奖励形式激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之中,快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就业与创业教育方面,艺术学院积极吸纳学校优势资源,设立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纳入毕业及学位要求。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同时聘请一批外校教师、知名企业员工、私营企业老板等人,为学生传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艺术学院与国内外艺术名校保持密切联系,多次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艺术学院与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教育部学位委员会等政府部门、专业协会和艺术院校合作,举办各种艺术交流活动,如2007年,“广州国际设计教育论坛”“中国苗族服装服饰艺术精品展”“广州大学生电影节”;2008年,“广东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下纺织服装发展战略高峰论坛”;200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四地室内设计大赛”;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全国艺术学科建设高峰论坛”“广州大学生动漫艺术节”;2011年,“彝族服装服饰展”;2012年,“韩国釜山纤维艺术展”“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由此,赢得了业界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记:艺术学院重点改革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后,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吧?

何:是的。艺术学院结合艺术学科的实践性特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性人才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在同类艺术专业院校中拥有了良好的口碑。2007—2012年,共毕业38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其中在国内外攻读研究生的有100余人。多年来,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在参与政府及企业组织的各类竞赛中,获得金奖60多项,银奖、铜奖和优秀奖200余项,并获得国际顶级专业竞赛奖3项。其中,获艺术设计最高级别奖“德国IF概念奖”1项,入围奖6项;获“德国红点奖”2项。此外,艺术学院学生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仅以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学生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训练项目4项、9项和12项。艺术学院学生力求掌握艺术学科创新知识与前沿动态,具有技艺并重的艺术才华、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独特个性和务实作风。艺术设计毕业生已成为各家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他们活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各类设计工作岗位上,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5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2-0005-03

结合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上海总部的主要工作是:

一、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目前,我国货币信贷供给正由在刺激经济增长特殊情况下必要的超常规投放,逐步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条件下的正常合理投放。我们将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运行和市场流动性变化,加强货币信贷增长和流动性监测分析,认真实施存款准备金调整等措施,灵活运用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货币政策信息沟通和传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全年信贷总量及进度,根据实体经济部门的信贷需求,合理安排全年贷款的投放节奏。

二是着力优化信贷投放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窗口指导效果,坚持有保有压,下大力气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节能减排、企业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引导信贷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投放。在支持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国内消费需求,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督促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严格执行放贷条件和项目审查评估,防止资金挪作他用。加强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定价、评估和管理能力,确保贷款进入实体经济,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贴近市场和实时监测的优势,加强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跟踪分析,及时反馈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发挥其跨周期的逆向调节功能。加强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运行监测分析,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探索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机制,定期上报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二、继续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继续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提升试点工作整体水平。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试点推进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完善分工协作机制,为试点业务深入推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调查研究,完善试点相关政策。加强业务创新,继续深入企业和银行,摸清市场需求,为企业和银行提供优质服务,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战略研究,为持续推进试点工作提供政策准备。加强风险监管。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安全稳健的内外部环境。

三、继续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

继续推进有关创新工作,参与制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全球金融市场实时监测,健全黄金、外汇、票据、理财、信托等市场监测体系。发挥一级交易商联席会议平台作用,推进银行间市场异常交易监测管理,做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企业信用监测。扩大同业拆借市场信息披露试点,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结构,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和市场监督管理。

四、推动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筹办好第三届长三角金融论坛。认真筹备第三次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和长三角金融论坛,抓紧确定论坛主题和筹备方案,落实会务安排等工作。确保联席会议和论坛圆满成功。

二是加快前期工作成果转化。加强长三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授信支票和华东三省一市银行汇票。做好商业承兑汇票推广重点企业的选择、和再贴现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实体经济信贷需求。配合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线,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票据业务创新,推动长三角票据市场协调发展。推动外汇管理合作。做好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贸易进口异地付汇集中备案等试点。

三是研究启动新的工作任务。加强长三角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合作,加强与总行、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实现合作方式多样化。鼓励银行开发适应进出口企业需要的汇率风险管理产品,有序推出本外币交叉理财产品,促进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加强货币信贷沟通交流和联合调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长三角支付环境建设协调联动机制。有关分支行要积极参与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

五、继续深化世博支付环境建设

一是加大支付环境建设力度。继续落实世博会外汇支持政策,便利境外参展机构外汇账户开立、使用、场馆建设和世博局用汇。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引导银联标准的金融IC卡和旅游卡在商业、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业的应用。做好世博概念预付卡发行应用工作,满足持卡人小额快速支付需要。做好现金预测分析和人民币流通监测预警,加大原封新券投放,从总量和券别结构上确保世博现金供应。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加强商户培训,严防假币流出入商业银行。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查缺补漏,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二是确保业务系统安全平稳运行。组织协调在沪银行、中国银联等,加强对主要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银联支付系统的安全检测和运行保障,建立健全日常运行维护和应急机制、应急预案演练和风险预警监测机制、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世博会期间系统和业务正常处理和安全运行。对电力供应、线路和网络安全、机房重地等关键环节,要逐一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六、深化金融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

立足区域特点和辖区实际,密切跟踪后危机时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强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探索建立系统风险监测制度,提高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继续研究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问题。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依法妥善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维护区域金融稳定。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发挥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满足民间资金需求的独特优势。探索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改革重组。

七、进一步发挥总部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

围绕G20机制下国际货币和金融监管体系、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开展相关研究。利用多边外交平台,积极开展区域金融合作,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金融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涉外培训。不断推进国际金融信息网页建设,进一步做好翻译工作。

八、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水平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为经济主体提供便利,逐步淡化事前审批管理,强化事后监测分析职能;顺应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完善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构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非现场检查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外汇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行为。

九、扎实开展金融研究和统计工作

整合研究资源,积极开展宏观调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改革开放、区域金融发展等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加强金融基础理论和特色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经济金融运行发展规律,为提高总行决策水平提供支撑。跟踪国际金融市场动向,研究我国参与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合作的对策。继续参与总行金融统计改革,密切关注金融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提高数据集中系统运行效率。推动金融统计标准化,健全金融综合统计。完善金融统计应急预案,提高统计数据采集效率,按时完成各频度的定期调查分析。拓宽统计分析广度和深度,及时准确提供统计分析成果。继续做好金融学会工作。

十、加快支付结算业务创新

配合总行开展二代支付系统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和上海运行中心建设。继续开展上海支付结算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和第二批机构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审核管理。研究相关领域的金融IC卡应用方案,推动金融IC卡试点应用。建立从事支付清算服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业务跟踪长效机制,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功能,落实账户实名制。完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范银行卡受理市场,配合公安部门打击银行卡犯罪。加强境外机构境内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提高支付信息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十一、提高国库和货币发行的信息化水平

优化国库电算化系统,提升技术平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扩大国库直接办理集中收付业务范围,推进国库直接办理社保五险和农民工养老保险等政府性资金的收缴支付,稳妥有序推进区县国库单一账户和公务卡试点。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和国库综合管理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系统试点运行,加快联网和银行卡缴税试点进程。推广使用退库审核电子化系统。加强国库信息统计分析,推进国债管理创新。强化国库监督检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国库资金安全。精心组织发行基金调拨,做好跨区域就近调拨发行基金、人民币产品异地入库工作。完善现金供应机制,加强现金预测分析和人民币流通监测预警,实现总量确保、结构合理。完善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反假货币管理,加强反假货币宣传和培训。加快现金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形成资源集中、管理优化、形式联动的发行基金库布局。促进科技创新,力争在货币金银管理电子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做好反洗钱和征信管理工作

积极发挥反洗钱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完善反洗钱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机制。强化反洗钱监管,推进金融机构自评估,深入开展反洗钱行政调查。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洗钱案件。规范反洗钱内控机制,切实加强大额和可疑交易等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履职风险。促进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推动借款企业主体评级业务发展。构建评级信息查询平台,实现评级信息共享。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扩大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加强征信市场监管和业务宣传。加快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后续建设工作,拓展登记范围。

十三、加强内部管理基础工作

继续完善制度建设,抓好协调组织,着力提高办公效率。抓好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加大信息调研、新闻宣传和督办力度,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加强保密、工作。严格执行会计财务规章制度,发挥会计财务的监督控制作用,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严格压缩公用经费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抓好节能减排,确保各项节能指标顺利实现。健全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辖区安全稳定。探索引入绩效审计理念,构建领导干部履职审计评价新体系。强化内控监督,开展依法行政审计,全面推广内控评价审计,完善内控长效机制。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案件治理,开展审计监督,加强对案件多发易发环节的长效监督。组织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试点,为人民银行基础业务提供管理保障。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系统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力。加大事后监督力度,构筑内部资金安全防线。

十四、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组织和思想政治建设。

二是扎实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第6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 都市型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020-03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Urb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LAN B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206)

Abstract Urban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or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tatus in computer specialty,the countermeasures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urb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were proposed,so as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ways to train excellent applied talen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computer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status;countermeasure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首都城乡和谐的必然条件,是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必然选择。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人才需求,具有计算机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更应该看到这一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作适应性调整,认识到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的需要。

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是北京农学院在近年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的计算机专业也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期望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出优秀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型人才。“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是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来,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及时有效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于农业为宗旨,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适应都市型农业建设的应用型人才[1-3]。

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通过对相关计算机类企业的调研和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互访,以及对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偏差。虽然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比较全面,但缺乏特色;虽然学生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全面,但工作起来却无法操作实施具体的项目。对于“宽口径”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应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避免造成全而不专的“万金油”现象。

1.2 师资建设严重滞后

承担本科第一线教学工作的大多为青年教师,由于IT行业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替非常快,这间接给专业教师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相对其他专业教师,除了正常授课外,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另外,青年教师基本上从高校的学生转变成高校的教师,学历虽然较高,但实际项目经验却相当欠缺,根本无法从事一定的IT研发业务。因此,“双师型教师”一直是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目标。

1.3 实践环节亟待加强

设施条件的改善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实验环节的加强。高质量的实验设计,必须要配备合格的实验指导人员,很多学生写过的最大的一个程序仅几百行。学生缺乏充足、系统、综合的训练,由此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在毕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承担开发编程的具体工作。

2 对策

2.1 围绕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

实施学科建设工程,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整体水平。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坚持“强化计算机专业特色、优化本专业体系结构、突出计算机专业重点、同农业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关系,夯实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调素质教育,突出主干课程的特点,抓住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重新构建并整合独具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深度、广度相结合,首先要深度优先,将专业核心课程全部提前,要求在第1~2学年修完主要必修课程;加强数学基础,增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课时,强化数学理念,尽早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保证核心课程的学时和深度,减少理论课时,大幅度增加实践(实验)学时。其次要广度为辅,根据北京农学院的师资情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将多门选修课分成不同的模块来指导学生,设计多个课程线路图,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专业课程群。通过对相关农业院校、工科计算机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同已毕业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之后,北京农学院及时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较大调整,新设置了网络应用开发模块、嵌入式应用模块和网络组件与管理模块3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2.1.1 网络应用开发模块。网络应用开发模块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网页UI设计基础、WEB客户端程序设计、WEB服务器端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应用开发、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通过对网站设计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整体策划、网站类型等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各部分的重要作用,通过真实的典型动、静态网站项目来引导学生接触网站设计制作的真实操作,使学生全面理解、领会、掌握制作动、静态网站的步骤和技巧,通过搭建农业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和智能农业可视化平台,完成相应农田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智能温室控制系统等农业专家系统的研发工作。全面提高学生采集、分析数据、开发管理程序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提升学生解决相关农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2.1.2 嵌入式应用模块。嵌入式应用模块主要包括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嵌入式高级编程、嵌入式技术应用等课程。通过嵌入式软件项目开发,真正理解、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思想、企业主流开发技术(Linux平台C程序设计,进行Linux设备驱动开发等),熟练使用设计、开发工具(消息队列、对话框、基本控件、扩展控件、图片应用、定时器等),掌握调试技巧及软件测试方法,增强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开发经验。同时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字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1.3 网络组件与管理模块。网络组件与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网络管理、组网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LAN交换与无线网络等课程。通过学生理解现代农业信息共享中必备的网络和安全知识,掌握网络的应用和管理技能,使其具备网络规划和组建能力。利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培养学生掌握条码、RFID标准与规则,并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锻炼学生在现代农业信息管理、程序设计和开发、系统思维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开展相关的网络创新性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

2.2 围绕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施质量立院工程,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全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工程训练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分层次、系统化的教学实训环境。在修订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时,重点突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综合问题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在总学时基本不变、总学分减少10%的情况下,增加实践(实验)学时;增大了课程设计的比重,强化了社会调查、实习等实践活动,完善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的教学与辅导过程,使学生以亲历实践检验所学知识,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以“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为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建设农业智能温室项目,装置控制设备、无土栽培设备等,结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气候、品种等具体条件,通过嵌入式技术进行开发用户应用平台;建设GPS数据采集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结合,直接开展农业信息采集和农业信息提取,促进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教学案例项目平台(东软IT实训平台),将知识融入实际项目案例之中,让学生获取参考资料、帮助文档、技术文档模板、任务安排等信息,并协助教师完成教学环节,随时获取实训的各类统计信息,实时地掌握学生的实训情况。创建IT企业实际工作的氛围与环境,将中小企业,特别是涉农信息化企事业单位难以规模化完成的培训任务引入大学内进行,并借鉴企业员工的技能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岗位集中训练,参加真实IT项目案例的实训,实现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接轨。

建立相关主干课程实践案例库与实践平台体系相对应,广泛利用案例库开展课堂实训与阶段实训,编制学生实践(实验)指导手册,逐步深化CDIO的思想,完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融入企业深度参与的培养过程,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参与和创新能力。建设综合农业信息技术案例库,以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农业生产活动信息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行农业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等具有明确时空尺度和定位含义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决策。将知识融入案例之中,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3S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等原理与方法,具有农业信息系统的程序设计、模型构建、开发实现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他们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

2.3 围绕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加强对外交流活动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院校进行调研,学习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设的模式;通过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学校进行调研,学习信息处理技术实践平台建设的经验;通过对横河电机株式会社北京分公司总部、北京华科广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积极开创C、JAVA软件应用的实训基地;通过和泰国Nation University进行友好访问,建立中泰大学友好备忘录,积极推进双方学生互访。积极与企业联系,争取共同投资、共同在企业或校内建设实训基地,按照对口企业的标准搭建开发环境,根据企业标准组织开发和教学。加强与兄弟院校在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交流;深化校企合作,继续与相关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优化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切实提高合作效应,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围绕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面向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种由企业参与,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4-5]。

3 结语

围绕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特色,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进行相关企业、高校的调研,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对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验室,开拓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初步构建符合北京农学院的农业计算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体系,重视“产、学、研”合作,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培养适合“三农”需要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兰彬.应用型农业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1(15):54-55.

[2] 王有年,杜晓林,范双喜.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18.

[3] 牛有成.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N].北京日报,2007-07-16.

第7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型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58-04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文化传承的源泉。高校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承载着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承载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2]。可以说,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创新事业发展的深度。因此,高校必须从根本上建立完善的创新发展机制,营造创新型学术氛围,打造创新型科研团队,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历史基础薄弱,学术制度不规范,配套设施薄弱,重基础轻实践等,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政策支撑,缺乏完善的创新实践教育制度,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创新的理念和意识[3-5]。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环节,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人才、输送技术的重要作用,本科生的素质决定国家未来主要技术人才的水平[6]。科技要创新,社会要进步,没有创新,只能落后挨打,因此对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培养和引导显得尤为关键。

近二十年来,我国本科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本科毕业生的质量却一直是社会的“诟病”。“眼高手低”、“自命清高”、“读死书”、“动手能力差”这些字眼成为困扰本科教育发展的“毒瘤”,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坐视不理,而是要找到限制教育发展的“症结”,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落实人才培养的质量。

归根结底,造成这些不良因素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本科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彻底做到以“学生为本”,没有建立起灵活机动的创新教育发展机制,缺乏与创新教育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活动,很难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发展、国民生产和科学技术等前沿领域对本科教育教学的“引领”和“引导”作用。如何打破目前这种不利的局面呢?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面ο肿矗找到破除僵局的“靶点”,更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创新型实践教学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创新型实践教学”是指依托专业背景,借助实践教学平台,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减少验证性、理论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专业兴趣、畅通学生创业机制、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一、欲“立”须先“破”

(一)破除不合时宜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决定教育的走向,教育制度决定教学的结果,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和思想会阻碍教学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教育教学思想的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校仍然存在着一些陈旧的规章制度和落后的教育思想,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阻滞了人才培养的步伐,如:官僚气息,重管理轻学术,重研究数量轻质量,唯论文轻应用,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7-8]。这种风气的盛行与高校的考核、评聘、晋升、评奖评优等制度有关。在这些制度的“指挥棒”下,“教师唯文章,学生唯分数”,如此怎能有创新?因此,对这些陈旧理论必须大胆摒除,认真研究高校教师的考核问题,调动教师的领军作用,从根本上营造师生共同追求创新的教学科研氛围。

(二)破除陈旧的教学体系

旧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占据比例较大,还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现象。从安徽农业大学2006版、2009版、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出,理论课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53%、85.45%、80.12%。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分别为:11.47%、14.55%、19.88%。由此可见,随着改革的推进,实践教学的比值在增加。在实践课程中,验证性的实验比例也在缩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另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实验课、实习课,而是融入了创业、竞技、小发明、小创作、团队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可以看出,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个性化的创新教育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破除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教育自小学阶段,教师的主体作用十分突出,应试教育也催生出教师“填鸭式”、“逼迫式”、“吼叫式”的教学方式,以至于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十分明显,导致学生“牵着才能走,赶着才跟着走”的现象。因此,在本科生刚入学之时,就必须对其进行有序的创新实践教育,变“牵着走”、“赶着走”为“自己走”。每年针对教师能力培养的活动层出不穷,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现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真学、真干、真创”,才能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而教师要体现出“引领、引导、疏通、服务”的功能,传授学生创新之道,传授学生创业之道,传授学生发展之道。

二、“破”后须再“立”

破除旧制度之后,必须再建立新的教学秩序,以适应新型教学活动的展开。“破”旧制度容易,但是“立”新制度难度大,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需要做的工作更多。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专业发展的形式、毕业生就业的模式、社会对人才需求现状、现有的基础资源、师资队伍、学生发展现状、专业发展前景等[9-10]。要做的工作包括整合现有资源,重塑人才培养方案,新建实验实训基地,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细化创新实践实施细则,等等。由此可见,创新教育的推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循序渐进修正方案。

(一)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师的领军作用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力量,必须充分挖掘其潜能,满足个性所需,量体裁衣培养各层次的人才。学生的创新教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加以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11]。因此,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实践水平,x予全体教师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责任,并纳入教学考核体系;其次,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创新实践的教师队伍,定期授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再次,定期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往届优秀毕业生,让他们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实战经验来引导学生;最后,加大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鼓励,对卓有成效的成果予以认定和奖励。

(二)实行弹性项目制,由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形式

每年,教师根据自己项目数量及其任务多少,将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单元,并核定该项目的学分,由相关专业的学生根据每学期学业量的多少进行选择,类似选修课和公选课的性质,由教师负责考核和认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早将学生吸引到项目之中,又能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其主动融入创新实践。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项目层次化,标明创新项目的难易程度。本科教育基本在4―5年内完成,不同学业程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差别很大,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教育,低年级的明显弱于高年级;但就参与项目的热情而言,低年级的学生热情更高。据我们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对专业不了解的占90%,而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却达到了98%;而大四/大五的学生对专业熟悉程度达到80%以上,而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却大大降低,仅有45%。因此,对科研创新型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要抓住最佳时机,对低年级的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达到“边学边做,边做边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的引导,鼓励他们借助专业发展平台更好择业和就业。

2.项目基础化,注重创新项目的承前启后。通常,教师科研项目的执行需要良好的专业背景,才能更好地实施。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执行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执行不到位,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若想再次激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难度会更大。因此,如何协调项目和学生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执行顺畅与否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我们首先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领域组队,建立“团队式”的教师队伍。每年,对教师的研究项目进行梳理和探讨,凝练出梯度合理的、层次分明的项目,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其次,确保学生执行项目的传承性,从基础到专业,从浅显到深入,只有这样延续性发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在基础学习中开始创新。

3.项目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富有热情,同时他们个性多样,需要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创新实践活动,他们完全不满足于专业内的教学科研活动,反而对一些新的科技成果,专业外的研究动态,以及与生活、娱乐等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必须用合适的项目予以引导,给他们提供创新实践的必备条件,避免一些好想法和灵感的流失。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兴起,激起了许多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都渴望能将该技术和专业结合起来。所以,在这方面研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学校也因此设置了相关的创新实践项目以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三)创设创新型实践场所,满足创新实践需要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高校本科生实现创新实践的重要保障,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创新实践只能“喊喊口号”,然而真正的创新实践是做出来的,必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建设。

1.重组现有实验室,突出功能性。实验室是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基地[12]。目前,高校新建实验室的数量逐年增加,经费投入逐年增长,许多老的实验室建设之初缺乏整体规划,使得实验室分布零散,功能性不突出,缺乏使用的灵活性。因此,在不增加高昂投资的条件下,最可行的路径是进行实验室的重组,突出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教育方面的功能性。功能性实验室之间不能割裂,而是互成一体,这样不仅能节约资源,而且有助于共享。如:我们将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实验室进行功能化组合后,原来的23个实验室,浓缩成12个功能性的实验室,从基础性研究到专业性研究,将微观结构测试、物理性质测定、化学性质研究、力学性能表征及应用实践串成一条线,达到了方便使用、便于管理、高效运转的目的。

2.加强实践场所建设立项,体现灵活性。实验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以说一所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深度[13]。学校每年对按照专业设置进行实验室经费投入,经过多年的投入,实验室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果继续一味地撒“胡椒面”,一味地进行“平均主义”,在总教学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容易造成“贫富不均”的现象。为打破这种不利的局面,从今年起,学校开始以项目申报的形式来进行实验室建设,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有目的建设。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展现实战性。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成果转化的重要场所。高校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的高地,不仅需要在基础研究上领先,更重要的是将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目前,安徽农业大学的实训基地主要面向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科研成果孵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非本专业学生专业兴趣实训,校外企业入驻建设,中小学素质拓展教育,等等。

(四)加强多方合作,实现创新型成果的转化

检验创新实践教学的唯一标准在于其能否应用于生产,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每年,我国科研项目的投入达到数千亿元,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家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也日益高涨,特别是对国家战略性核心技术的发展,更是不惜一切代价[14]。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我国的科研水平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在高端核心技术领域尚处于落后状态,这促使我国须加强建设系统性的、可持续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较大,原因不仅在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更重要的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实践教育方面滞后。为了赶超发达国家,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如: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提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经费、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创业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5],但是,这些成果数量和高校本科生巨的数量是不对称的,可以说是严重不足。因此,对创新实践教育来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本科创新实践的教学改革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技术战。

1.引入校外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创新是推动企业深度发展的根本,企业的长久发展、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在于技术的创新,但是创新需要时间,更需要研究基础。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创新机构还比较完善,但是我国数量最庞大的还是中小企业,它们时刻面临着大企业的挤压。如何能够在有限Y本的前提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技术创新是必经之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通常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流动资本有限,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对于高校,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团队科研水平高,但是缺乏工业化的生产运营。校企联合为解决企业和高校创新实践发展不足的矛盾,提供了有利的路径,解决了高校创新实践发展应用的短板,为创新实践成果的转化提供发展契机。每年,“科大讯飞”为我校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资助,这不仅带动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而且部分成果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也注入了生机。在校企联合效益的刺激下,“荃银高科”在安徽农业大学也建立了农场主培训班,旨在加强企业和高校在创新实践教育方面的合作。

2.鼓励参与竞赛,完善创新成果。创新实践教育能推动学科的发展,能提升学生的层次,但是创新实践是否能经得起考验?究竟有多“新”?是否脱离实际?与生产的距离有多远?这都需要进一步验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比赛是检验“真成果”的重要路径。在参赛过程中,能够发现成果的优势和不足,这为成果的进一步转化提供了可能性。近几年,安徽农业大学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竞技比赛,学生不仅取得了丰富的比赛经验,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国内大奖,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方向。以“挑战杯”、“爱农杯”、“兴农杯”、“专业内竞技”等为首的竞赛,为开展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提供了奋斗的方向。

3.加强横向合作,互补共赢。相对于校企合作,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研究所的横向合作更为便捷,基于同样的研究目的和发展需要,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愈加频繁。特别是近年来国际化办学规模的扩大,国际化教学内容的深入,使得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高校之间的合作方式不仅体现在科研项目合作、互派本科生交流学习、教学模式之间的交流、学术活动等方面,而且还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业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

(五)利用新技术,加强创新实践信息化教育模式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验仪器发展新技术、学科发展前沿技术等的发展和进步都为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发展机遇。利用实验室网络发展技术,建立全校共享的实验室资源,内容涵盖实验室分布、功能,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网络课程,精品实践教学课程等。学生可以登录该网站,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加快了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陆续推出网络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等,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的落实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

三、结论

高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修订创新实践学分不是逼迫学生去完成任务,而是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进而将创新意识和行动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营造一个以学生发展和创造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环境。当然,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站在一定高度去引领,教师站在高处引导,学生向着远处发展,特别是融入到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活动更需要教师认真组织,精心引导。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科学发展和社会进程的变化加以调整与完善。因此,随着教育的现代化的发展,我国高校必将在创新教育方面开辟新的天地,从而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潘金龙,李玉霞.关于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几点思

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2,(3).

[2]陈晔,徐晨.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3]李辉.建设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

高等教育,2013,(17).

[4]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

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

[5]刘巧芝.创新实践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J].思想政治教育,2012,(2).

[6]鲍洁,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

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7]吴晓春,贾丹.高校学术腐败的科技伦理反思――兼论

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6,(3).

[8]张国忠.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发展途径[J].佳木斯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9]冯林,朱泓,等.构筑创新教育平台提升大学生创

新实践能力[J].化工高等教育,2011,(2).

[10]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

[11]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

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12]赵志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考与探索[J].中

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4).

[13]李娟,陈美娟.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内

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

教学,2013,(10).

[1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