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物理范文

高一物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物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物理

第1篇:高一物理范文

不了解重、难点,作为新老师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熟悉教材。对学生的解只停留在外表。对此,心里十分着急,生怕因为课上得不好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每次都很认真的备课,查阅资料把自己的教案写好。而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只有多听课才干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听课的主要对象是搭档备课组长李培玲老师,同时也听科组其他老师的课及不同学科的课。这学期,听了31节课,收获很大,也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把教师上课时讲到精彩之处记在听课记录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老教师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去。除了听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使我获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需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个人的教学魅力,才干提高自己的水平。

认识到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新老师,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效果搞上去,就必需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由于我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对学生辅导力度的加大,学生的效果也相对有较大的提高。

学校的安排下,本学期。担任了高一年14班的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缺乏,总结经验教训,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暑假培训期间的空闲时间。把本学期的物理教学框架基本完成,开学初我结合课本和教参,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其重新进行审视,将其取舍、增补、校正、拓展,做到精通教材、驾奴教材,为上课这个环节做最好的准备。当我挟着满载心血的教案本走进课堂的时候,充溢了自信,仿佛自己就要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每节课,不论是阴天还是晴天,都觉得窗外满是阳光,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带给学生崭新的知识。与此相应的学生的听课热情普遍提高了几乎没有人睡觉、聊天,每一双眼睛都紧紧盯着讲台上的当然备课不只仅是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一个不了解学生的老师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这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解学生第一要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也是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第二,除了课堂上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示外,还应该注意和学生沟通。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或两饭时间和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聊天,正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等,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备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而且都要备好、备精,只有这样才干上好课。

二、上课方面

备学生,充沛的备教材。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如果说备课有些“纸上谈兵”意味,那么上课就是真枪实弹”备课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上课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以静致动”这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素质。本学期,着重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质,一直注意着形成自己的教学魅力。

依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内容上。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一班级,仍需根据课堂情况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做到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发明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十分必要的上课经常带着微笑教学,能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带来求知的动力,调节课堂气氛,当然严肃也是必要的

每上完一节课,除此之外。一但有感觉,有不足我都及时进行反思,记录下每堂课的感受和感觉有遗憾的环节,注意下次上课时修正不妥的地方。总体上看,这学期在上课方面的收获很大,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和提高。

三、作业方面

有层次性,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作业过程呈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注意分层教学。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课后。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防止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果,首先要解决他心结,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溢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此基础上,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提高他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补课,把他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对一些相对读书较好的让他解懂得做并不意味着考高分,所以做题时的严谨与细心相当重要。

五、狠抓学风

二班、三班物理效果相对好点,所教的四个班。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而一班、四班相对效果差点。主要体现在作业及上课效率方面,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错题太多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果的提高。对此,狠抓学风,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剽窃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二班虽然没有做他班主任,但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但仍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协助他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就帮助他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也及时地表扬他经常对学生说:可以学不好,但不可以不学”所以对必背的公式,经常采取突击抽查,也根据考试所体现出来的情况,一个一个,落实到个人,效果显著。

六、课余活动

第2篇:高一物理范文

在物理学习的过程当中,相信每位同学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平常练习错的题,看看答案解析,理解了就翻篇。在不久后的一次考试当中,这道题重新出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物理错题整理指导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物理错题整理指导方法①“弄懂”并不意味着“会做”。很多同学在作业中遇到了不会的物理题,通过翻看答案解析的方式理解了题目,感觉“恍然大悟”,便没有将其记入错题本;结果,下一次遇到时依然“一脸懵×”,不知如何下手。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物理这门学科,迁移度并不小,弄懂一道物理题和会做一道物理题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想要跨越这一段距离,必不可少的需要我们记录下错题,哪怕在记录的时候你是处于已经理解的状态。

②避免“盲目”地整理物理错题。一道错题代表着一类题,一种模型(物理就是无数个模型拼成的学科),在记录错题时应当观察题型,选择最典型的题目记下,并不需要错一题记一题;当然,如果你认为另一道同题型的题也同样重要,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也可以适当地记录在典型题的周围。

03整理错题的注意事项

⑴记录物理错题的最佳时间:个人认为是每天中午12:00放学到12:30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里饭堂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倘若留在教室半个小时,就可以避免拥挤,同时创造更多学习时间。每天这一段时间里可以选择将过去24小时内的错题整理记录下来,起到及时复习的作用。

⑵记录错题有多种做法,尽量选择耗时少的方式以提高效率。例如,一次物理周末作业中的错题,可以选择“抠取”“粘贴”的方式(工具要准备好),将题目直接贴在错题本上,这样便能节省手抄题目的时间。

⑶最好的整理方式:分模块整理。以高一上学期物理为例,整理错题最好以“运动学计算”(第一~二章)、“力的分析和计算”(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计算和综合运用”(第四章)三大模块进行分类整理,复习巩固中的新错题也相应地补充进各自的模块中。这样一来,复习便有了框架,有了层次。

高中物理学习的准备1、端自己的心态,正确的面对高中物理学习。

由于先入为主的障碍,许多学生还未入高中就对学习物理失去信心。学生应该明确,高中物理内容与初中大体一样,还是力、热、电、光,只是比初中加深了一点,树立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2、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3、做好课前预习。

高中物理的难度相对较大,提前预习可以对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心理稳定。故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4、课上要认真听讲,主动性思维。

高中物理课由于内容较多,逻辑性较强,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做到主动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学会知识的对比、归纳和梳理。

如自由落体运动和抛体运动都可归结为匀变速运动,服从同样的基本规律,归纳和小结,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6、上课记好笔记,每章进行归纳小结。

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许多老师都说,计算能力是广东学生学习弱项中的弱项,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从小养成解复杂的计算的能力。高中物理压轴题有些时候并不难,就是计算磨人耐心,耗人时间。倘若我们平时多练习计算,不因计算量大就放弃,而是一步一步细致地演算,我们的计算能力便能再上一个台阶。另外,同学们考完物理后应当把试题中没能算出来的题重新演算一遍,理解一遍,这样就不至于陷入“浅尝辄止,一事无成”的境地了。

正确对待物理

新高考6选3中选物理的同学得多花点心思在物理上,你可以多花点时间攻克和钻研物理,尽量做到简单题不丢分,努力在难题上和别人拉开差距。不选物理的同学上课也要认真听讲(不选的科目也还是要考会考的哦),上课听讲,再完成作业中的基础题,就基本没有太大问题了。会考对于一中人其实非常好过,不用太过担心。听听老师的课,平常大考的总分也不至于太难看。

摆正心态

忆往昔,大家都是初中争相考物理满分的人。

高中考完物理后,“我物理大概六十分,你怎么样?” “还好还好,也就七十出头。” “很不错啊!”类似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

第3篇:高一物理范文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下学期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下学期知识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很少用):把一个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已知力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邻边就表示已知力的两个分力。然而,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为此,在分解某个力时,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①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

②根据“正交分解法”进行分解——先合理选定直角坐标系,再将已知力投影到坐标轴上求出它的两个分量。

关于第②种分解方法,我们将在这里重点讲一下按实际效果分解力的几类典型问题: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的分解将物体放在弹簧台秤上,注意弹簧台秤的示数,然后作用一个水平拉力,再使拉力的方向从水平方向缓慢地向上偏转,台秤示数逐渐变小,说明拉力除有水平向前拉物体的效果外,还有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

所以,可将斜向上的拉力沿水平向前和竖直向上两个方向分解。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所示,在斜面上铺上一层海绵,放上一个圆柱形重物,可以观察到重物下滚的同时,还能使海绵形变有压力作用,从而说明为什么将重力分解成F1和F2这样两个分力。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高一物理下学期知识2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

1J=1N-m

当0

当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当派/2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Scosa

2、功率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P=Fv。(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F=ma+f(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

2)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F不变(F=ma+f)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

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值

3、功和能

(1)功和能的关系: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区别: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

动能定理

(1)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达式Ek=1/2mv^2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

单位:焦耳(J)1kg-m^2/s^2=1J

(2)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Ek1+Ep1=Ek2+Ep2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高一物理下学期知识3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

所以θ=arccosVs/Vc,因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第4篇:高一物理范文

一、“加速度”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从“加速度”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排版来看,该部分内容是与后来的物理知识相衔接的重要部分,理解该部分知识的物理理念是继续物理学习的关键,必须引起重视。首先要对其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加速度是物理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高中物理教学中运动和力的原理是重中之重,而加速度正是沟通这两个物理知识之间的桥梁,由此可见加速度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框架中的重要地位,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纽带,这一重要价值在解决与力学和运动相关的问题时十分突出,因此,学生是否有效接收加速度知识、是否对本部分由独具创造性的观念,直接关系着高中物理今后的学习效果。但因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接触过加速度这一概念,它无时无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但凭借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无法给它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因此,人教版高一教材中专门举出了小轿车和列车的行驶过程,先让学生对于加速度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还展示了飞机起飞的过程解剖,教师再根据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区分“速度快和速度变化大”以及“速度变化快”等物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加速度的含义,进而让学生理解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等一系列的物理专有名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加速度物理概念意义,理解加速度就是一个基本物理量,了解加速度计算公式的推算方式,能运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明确公式中符号的意义,以及单位的运用。

2.了解加速度是矢量,明确加速度知识运用中方向确定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能够有效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辨别该物体的运动状态。

3.能够灵活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式,除了熟练运用计算公式以外,还要熟练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来计算加速度,并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具体含义,运用图像来计算加速度的大小,确定加速度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通过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物理知识的物体运动解剖动态图,运用类比推理法,把握几种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增强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加速度的学习明确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增强观察能力,培养物理实验兴趣爱好,总结实践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加速度的实际含义,了解加速度计算公式的推算,分清加速度和速度和区别。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公式做定量计算,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来计算加速度。

四、教学过程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开始的时候,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式绝对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辅助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渗入新课的知识引导观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例如:用多媒体播放城市里繁忙的交通状况,让学生感受物体在运动时的位置变化,这时再向学生传达速度的概念;通过视频播放的飞机起飞时的动画,让学生感受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2.运用类比研究,深入理解知识内容

类比研究是物理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法,在加速度的学习中,运用类比研究,如速度概念的类比,来控制变量法的推理等,大量的类比研究法的渗透能够引导学生快速研究出加速度的定义和物理公式。

3.巩固新知识,提高新层次

运用类比法区分速度和加速度就已经完成了加速度这一内容中的一大难点,但为加深学生对于概念区分的印象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加入一些问题:加速度为零的时候,速度也是一定是零吗?速度为零的时候,加速度一定为零吗?这类问题的加入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来说是以一种升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5篇:高一物理范文

1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高中三年的物理教学总体格局是把好三关,高一的基础关,高二的素质关,高三的提高关,高一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指导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法,抓好好基础,引导其入门,培养物理思维能力,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这种信息,我们学的是有用的物理,要用物理思维分析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不过,对于步入高中阶段的高一新生而言最大的困难是初高中的物理教材知识结构、难度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刚进入高一由于跨度较大,就遇到学习上的不适应期,严重的会导致其失去物理学习兴趣,出现学习物理成绩滑坡的现象,甚至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应努力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在开学初始适当适时的对初中的知识进行穿插复习和做必要的补充为后绪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刚刚步入高中,运动学里的几个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都具有矢量性,为了促进学生对方向性的理解,播放泰州的交通夜景,学生从熟悉的城市出发,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快慢,同时具有方向性,从实际情境出发联系原有概念:速度――矢量,有大小、方向.让学生从观察视频自主总结出不同的物体(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方向各异,即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可以不同,而且还发现了不同的物体(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速度大小还在变化.

2掌握好教材的度

纵观高一物理课堂教学,要达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物理解题能力的要求,就应该掌握好使用教材的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正如大家所知高一的物理教材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涉及到整个高中的知识,是学好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又是高考的重点,为此有相当一部分高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至少没有考虑到所有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所教知识内容都远远大于教材本身所要求内容,超出了高一学生所能接受的限度,例如,将传送带问题、复杂的弹簧问题、微元法问题都放到了高一物理课堂学习之中,这样让学生在高一就觉得物理很难.势必造成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减弱,有些学生在分科时不敢选择物理学科,针对当前我省物理高考算等级的实际和高一学生的学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应该紧扣大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尽量深入浅出.

3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灵活变通,采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怎样转变都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演示法和实验法是最有效最直观也是能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必修1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这节内容,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铅球和篮球快慢不同?”

问题2:“如果把铅球和篮球绑在一起下落呢?会出现什么现象?”

问题3:“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铅球和篮球从同一高度落下,时间会怎样呢?”

借助于这些问题,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是不是物体的重力不一样导致了自由下落时间的差异,排除了重力的影响因素后,将实际问题理想化,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会是什么情况,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猜想,继而生成验证自己猜想的欲望,在此时进行实验演示,得到学生所期待的实验现象,深化理解的同时推动物理教学向高效的方向发展.

4鼓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是我们每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历史责任.我们知道,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学中,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就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善用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6篇:高一物理范文

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与生活。对于高一同学,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

大不一样,好象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那么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呢?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

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

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

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

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

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分析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

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

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

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

原有模工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

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

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

的教学方法,使学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就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

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教

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

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抽象为可以计算的物理模型。如:冰面抽象为绝对光滑水平面

,运动的汽车抽象为质点等等。故而,这些转变就要求学生将此前直观理解的认知能力,转变为通过逻辑

推导、计算,而获得知识的能力。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

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

例如 一质量为m的物体Q在质量为M的斜面P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斜面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求地面对斜面的作

用力。

整体法的话,把物体Q和斜面P看作一个整体作受力分析,即可得出地面对斜面的作用力为(M+m)g 方向竖直

向上。这里要弄明白的关键在于——为什么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

解。匀速直线运动,即说明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而对于两种情况有一共同点:"合力为零"!因此,从

受力的角度来说,物体Q和斜面P可以看作等效于相对静止的两物体,所以可以用整体法求解。

隔离法的话,明显要麻烦些,首先隔离物体Q作受力分析,物体Q受到三个力,分别为:地球对Q的引力(重

力)Gq=mg 方向竖直向下;斜面P对物体Q的支持力Npq 方向垂直于斜面(支持面)向上;以及斜面P对物体

Q的摩擦力Fpq 方向沿斜面(支持面)向右上。由于物体Q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三力平衡(牛1定律), 若

斜面倾角为a则有Npq=mg*cosa ;Fpq=mg*sina(对重力沿斜面(支持面)和其垂直方向作正交分解)

然后,在隔离斜面P作受力分析,斜面P受到四个力,分别为:地球对P的引力(重力)Gp=Mg 方向竖直向下

;Npq的反作用力(牛3定律)即物体Q对斜面P的压力Nqp=Npq=mg*cosa 方向垂直于斜面(支持面)向下;

Fpq的反作用力(牛3定律)即物体Q对斜面P的摩擦力Fqp=Fpq=mg*sina 方向沿斜面(支持面)向左下;最

后就是地面对斜面的支持力N 方向竖直向上。由于斜面P静止,故四力平衡(牛1定律)。由于Nqp和Fqp的

大小分别等于物体Q重力mg的两个正交分力,这样就很容易得到 Nqp和Fqp的合力大小为mg方向竖直向下,

故N=mg+Mg=(m+M)g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要充分展示两种"魅力":第一是物理知识本身的魅力,第二是老师的个人

魅力。将这两种魅力地完美结合起来,就表现为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

1.、利用物理学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1.1重视物理实验,做好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

研究方法,只有重视实验,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才能真正理解和

掌握知识。

1.2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这一技术本身就体现了物理学的魅力。同时多媒

体技术能充分展现物理本身的美。现在的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来

实现的,其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触觉占1.5%,这三项之和达到了95.5%。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

示功能与交互功能、电脑的数据处理功能与研究功能等来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跟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悟实际生活的奇妙和规律性,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的极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良好习惯的手段。

2、用老师的个人魅力,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老师的个人魅力体现在老师的朝气蓬勃与积极向上,良好师德与为人师表,专业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基本

功,幽默、风趣与机智……。

2.1.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有次上课时,突然电闪雷鸣,学生好像根本不知道老师的存在了。稍微安静之后,我说"是哪里在炸爆米花

?"。你能看到闪电,表明你非常平安,应该很高兴。现在你们可以专心听我讲课了吧!学生也很配合,高

兴地齐声说"可以了!"下课后我说:今天多做一个作业……不要!有的学生叫起来。我继续说:请你们分

析雷电与炸爆米花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们都笑了。

2.2. 用幽默与风趣激发兴趣

如讲到惯性时,如果老师平淡地说:打乒乓球时,由于乒乓球质量小,惯性小,很容易用球拍打回去。这

样讲学生也可以理解,但容易让学生睡觉。换一种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先问"你打过乒乓球吗?"学生都说

会。"下次我和你们比赛好吗?",学生高兴地说好。我接着说"打乒乓球我打不过你们,我用乒乓球拍子打

'铅球',看谁谁厉害!"。这利平等的对话让学生提神,兴奋,产生兴趣,主动去理解。也师生关系变得更

融洽

三、加强解题规范

(1)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

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健。有的同学认为问

题很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

(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

物理中字母较多,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3) 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

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4)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

第7篇:高一物理范文

关键词:教师;新生;引导;心理;适应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84-01

经历了一年新课程下高一物理教学,感觉到物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与以往不同,这种不同使物理教师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在物理课改舞台上让每位“演员”展现自我、完善自我?本人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体会。

一、没有过不去的“门坎”

新生普遍认为高中物理突然变得很难很抽象,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门坎”,这个“门坎”跨度大。其主要存在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上。多数新生不能迅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为了降低初高中知识的“门坎”,在教学中我做了几点: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授课前把初高中教材涉及到的同一知识点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对比,弄清新旧知识间的异同。再选择恰当的教法,让学生顺利地衔接新旧知识。

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可让学生回想初中记住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再从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入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理解和应用该定律。本课对惯性应用与防止可以适当少讲,因为初中已经讲到了,这不但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学目的在于发现自然规律并用发现的规律去解释自然现象。但自然界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我们在着手研究时,始终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由简到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根据这条原则,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总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问题逐个解决。于是人们就创建了“物理模型”。新生往往感到模型不可想象距离我们很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课本上出现的演示实验,多举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来建立物理模型,设法使他们感觉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新生常常感觉听懂了、明白了,但就是不会解题,无从下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掌握解题的方法,缺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1)思维习惯方面

纠正学生存在的以下几种不良学习习惯

①学生主观臆断,不假思索。例如:鸡蛋碰石头问题,不能用牛顿第三定律来理解,总认为破的是鸡蛋,鸡蛋受到的作用力大。再如:自由落体运动中同时同位置释放的物体总认为质量大的先落地。

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对一些公式和定律只是机械地记住而已,忽视成立条件,感觉能用就加以套用。如:在忽略了库仑定律表达式成立的条件下去计算两个不能看作为点电荷的带电体之间的库仑力。

③理所当然,凭空想象。对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入不适当“自以为是”,往往出现错误。例如: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不进行受力分析,不用牛顿第二定律而是跟着感觉走。

对于不良思维习惯,教师应及时发现指正,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2)解题过程方面。初中物理解题中直观定性多,解题思路简单,靠死记硬背和照猫画虎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用文字性语言描述物理过程的能力很差,在大题的求解上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交给学生规范的解题方法和步骤。物理规范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方法的规范,过程的规范,语言和书写的规范。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几点:

①养成作图习惯。图象能直观展现物理情景和规律,作图不完整,或不作图,难以得出正确结论。且这种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题目时,思路很容易受到文字的误导和干扰,思维受到制约。

②规范书写字母和符号。对于易混的字母一定要严加区分,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③必要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完整解题中必不可少的,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有根据。

④物理基本方程式。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物理规律的原始式,不能以变形式、推论式代替原始式。同时式子应该全部用字母和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演算过程要简洁,不能将大量运算过程写到题里面。

⑤强行记住一些难记的国际单位。如:角速度的“弧度每秒”,磁通量的“韦伯”,电容的“法拉”磁感应强度的“特斯拉”等同时强调物理量后面一定要有正确的单位。

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新生各方面都不稳定,在教授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还要矫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升入高中是人生及心理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激烈的中考筛选与竞争,他们体会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察觉到自身的不足,这对他们心理的发育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加之环境转变,贫富差距显化,使他们内心产生矛盾,焦躁,自悲、恐惧、嫉妒的心理,情绪大起大落及为不稳。

第8篇:高一物理范文

摘 要:高一物理有不少重点和难点知识,许多老师会选择重复操练或多讲解几次作为巩固。但往往效率低下,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走下坡路。在常规做法中学生的许多智能也无法有效的被挖掘和培养。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一些活动探究来突破高一物理的难点。我们借助活动探究来弥补传统物理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关键字:活动探究;多元智能;高一物理难点;物理情境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一物理中,会有许多难点知识出现,许多老师会选择题海战术或者重复灌输的做法,但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许多课堂的教学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课程仍然局限在教室内开展,物理课也是如此。更多时候,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或生活实例,“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错过了最佳体验时机,效果就会差很多。虽然,有时也有实验或者课件视频,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或只是平面的观察。学习的生成性不高,也很难有拓展性可言。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式”平台存在,让学生走出教室,拓展知识,认知社会!

再者,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我们目前的课堂无法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智能。这就导致课堂的活跃分子集中在几位同学上,长期下去打击了有其他智能特长的同学,有失教学的公平性。这也迫切需要开设课外活动来弥补这一漏洞,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借助学校活动探究的平台,开发一种新型的物理活动模式。从而,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课堂中的一些物理情景,体会生活实例。同时,也为了帮助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更多的物理学习热情。

1.该活动开发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2)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3)活动开发的情景分析、资源评估及前期准备工作(4)活动探究的开发实施(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活动探究的实施评价和调整

2.活动的组织模式

学校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全部活动探究的设置时间。每门校本课程根据开班的总人数平均向每个班投放,如开班人数为100人,一个年级目前是14个班,则每个班平均分到的人数为7人,学生自愿报名,最后根据报名人数作一定的微调。每个班所有人都必须参加校本课程,原来的教室和班级将全部打乱。每个班的教室作为新的校本课程的活动场所,其他场所可以是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操场、报告厅甚至是校外。

活动的探究也在这样的机制下开展的,活动的探究可以选择一个场地作为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操场。更多的活动场所是随课题的开展而变化的。

初步的流程安排是:

(1)成立小组:针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的可以通过活动探究而设立若干小组。

(2)分工合作:

(3)开展的途径和支持: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②网络查询、书籍考证

③实地考查和访问

(4)评价:①自评(组内)

②互评(组内)

③其他小组评价

④教师评价

二、实践研究

(一)探究内容的分类

1.对高一物理概念进行活动探究,为明确概念,对概念加以辨析。

案例一: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探究

伽利略在研究中分析了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而是由空气阻力影响引起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一小组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不同石块从5层楼高空下落,测其下落的时间。

实施过程:

a组:一个同学在5楼窗口同时放下2个轻重不同的石块,一个重约10克,一个重约20克。楼下的同学用秒表计时,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多做几次,石块从横竖不同角度下落,发现结果均差不多。

b组:对上述条件进行改变,一石块上绑上塑料泡沫板,总质量仍不超过20克,另一个石块保持不变,重约20克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别明显。

石块 平均时间/s 高度

约10克 2.13 5楼窗口

约20克 2.07 5楼窗口

绑上塑料泡沫板共重约20克 3.45 5楼窗口

由此分析下落快慢的确与空气阻力有关。

为了使这个探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共同商议下对此探究进行了拓展。

拓展:把一鸡蛋用自备材料的处理下,从高空下落(5层楼),要求:

①包装+蛋不超多100克。②保证蛋落地后不碎,若破了即失败。③以时间最长为佳,总质量最少为佳。

组内进行了制作:

方案1 :直接用旧报纸包裹,报纸旧后比较柔软,包裹性好,下落时阻力较大,但要保证鸡蛋不破,包了多层报纸。

方案2:用线包住蛋,外面用纸盒包裹,并把蛋用绳子进行架在纸盒中央。

方案3:用塑料空气膜包裹,外面再用旧报纸包裹。

结果方案2试验时,蛋破了,成绩最佳的是3号方案。从验证到拓展的过程中看,都有这样一个流程:即设计方案、寻找材料和设备、动手制作并探究、记录并总结、最后反思。

分析与总结:由于概念类型的探究本身难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所以这个案例设计的有点简单,但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能亲身去感受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这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给学生这种活动平台,学生根本不会去探究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活动探究的实施,有些概念被学生掌握也只是个表象。探究活动比死记硬背肯定要有用的多,也要快乐的多。很多时候,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好了物理,就突破了一些物理的难点知识。

高空落蛋是这种类型的探究的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从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甚至能跳出书本这个框框,用到了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充满挑战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2.对物理规律进行活动探究,从实际模拟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抛体运动的规律探究

斜抛运动从物理规律中可以通过分解得到: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是竖直上抛运动。一个学生对斜抛进行推导后得到:

竖直向上的分速度:vy=vosinθ

竖直向上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竖直向下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所以,总时间为:t总=2t=2 vosinθ/g

水平的分速度为:vx= vocosθ

水平的位移:x= vocosθ*t=vocosθ*2vosinθ/g=(2sinθcosθ)vo^2/g=sin(2θ)vo^2/g

所以,当θ=450射程最远。

同时,y=vyt-gt^2/2 y=(x/tanθ)-gx^2/2 (vocosθ) ^2,是一条抛物线的轨迹。

研究思路:当时有小组表示可以通过标枪的运动来验证,但标枪本身长度过长,虽然可以观察到这种曲线的轨迹,但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后来就选择了水火箭。

小组内部分同学查阅到水火箭的资料:

水火箭: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

发射原理:用橡皮塞紧的瓶子,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程度时,瓶口与橡皮塞自由脱离,箭内水向后喷出,获得反作用力射出.水火箭和火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推进的媒介由高温空气变成水而已。在发射水火箭前会灌入空气达一定压力,由於高压会自然向低压流去,故在喷嘴被打开时,空气自然向喷嘴流去,但由于水挡在前方,故水会被空气推出火箭,而火箭也藉此获得向前的速度。

制作:一个可乐瓶装上一定的水,塞上橡皮塞,橡皮塞中间穿过一个气门芯。在瓶底再套上一个被截掉了底部的可乐瓶,中间黏上3片裁下来的塑料片,做成尾翼。

实施:在往气门芯不断打气后,气压增加,橡皮塞被弹出,水会喷出来,水的持续喷出成为水火箭的反冲力。结果发现,水火箭朝不同角度飞出去,路线的远近会不同。理论上是45度最远,实际是大约是50度左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探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装水量,也会导致水火箭的射程有差别,但轨迹几乎都是一条抛物线。同学们询问老师和资料考证以后,知道装水量会决定水火箭出射时的初速度。

反思:在此类案例中,要求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从理论推导到最终设备制作完成,都体现了各成员的辛勤劳动。通过该类型的探究,全体学生在制作和探究过程中,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规律的特点。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在潜移默化中熟练了规律,这比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重复推导规律要好很多。这样对基础差的同学就有一种帮带作用;对于基础好而实践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种促动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3.对习题进行活动探究,可以看清题型的变化和条件,做到立体式的读题。

案例三 制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仪

圆周运动中常见的两类题型:

习题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柱形转筒,绕其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体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μ,要使小物体不下落,圆筒转动的角速度至少为( )

A. B.

C. D.

解:要使物体不下落,则摩擦力需要与重力平衡,也可以看成物体和转筒是粘连的,N=mrω2 (N为水平弹力)

fmax=μN 重力与摩擦力恰好平衡时:mg=μN= mrω2 得到ω=

习题2.在光滑的圆锥漏斗的内壁,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它们分别紧贴漏斗,在不同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A的速率大于小球B的速率

B.小球A的速率小于小球B的速率

C.小球A对漏斗壁的压力大于小球B对漏斗壁的压力

D.小球A的转动周期小于小球B的转动周期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的错误是受第一题的思维定势,误认为:ωA=ωB=ω筒

正解;两者受力情况一样,但与容器的角速度不等。

研究思路:

1.先选用较为粗糙的两个物体,在匀速圆周的容器内进行演示,如图所示,物体与容器可以一起相对静止的转,甚至可以到竖直面C上转。

第9篇:高一物理范文

一、加强初、高中知识衔接,努力平缓初、高中知识的“台阶”

1、认真分析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改变原有模式和另建新模式。

2、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升能力,特别是关系到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应当指出,循序渐进并非裹足不前,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规律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又应用于日常生活。除课本中要求的学生实验外,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做一些演示实验。如讲“圆周运动”时可以用易拉罐和一条细绳自制“水流星”等等。教师如果能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小物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学生不论学习物理还是将来从事其他任何工作,都是大有帮助的。

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高一物理的力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一定教学手段和方法,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能够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

2、列举新鲜事例,加强密切联系。可以结合国内外事件、收藏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的专题。如结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上天的有关知识讲解万有引力定律,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

三、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

对于解题规范化,高考有明确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的单位。”因此从高考角度看高中物理规范化要求应该从高一抓起,具体应抓好以下几点:

1、力学中要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力学中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这是至关重要的,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认为问题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不画图,虽然有时可能也会撞对答案,但一旦不良习惯形成,将来再改就很困难,以后遇到复杂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2、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必不可少的文字描述,它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整。

3、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原始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也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简洁,不能把大量演算过程写在卷面上。

四、讲清思路,渗透方法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果讲课叙述烦琐,将很难使学生具有明快的思维方式,如果思维不顺,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叙述和对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中注意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领会一些科学方法。领会方法重在“潜移默化”和“渗透”,而不可能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如理想化模型的方法、极限的思想、等效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应让学生逐步积累,逐步体会。

五、鼓励独立思考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从大处说,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谈不上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就学习过程而言,有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都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