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生物医药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药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药的概念

第1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生物医药企业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表现活跃的产业,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导致其融资困难,制约了它的发展。本文希望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在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构建具有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科学的评价其信用状况,从而拓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治疗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在医药产业中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1.2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知识技术的密集性。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因此对人才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准入门槛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了其高投入性。一般而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很容易实现其价值的快速成长,成长速度过快与技术成果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长周期性和政府管制性较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较为复杂,阶段较多,导致了其具有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如一项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涉及人身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

2生物医药企业应用传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2.1未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进行评价

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众多,很少有学者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对其的案例应用方面研究更少。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生物医药的行业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针对该行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2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科技含量很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如企业的产品认证情况、R&D投入比等。

2.3对财务现金状况的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整体运营情况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类指标可以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获取。为了使生物医药企业在应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从企业内部决策的视角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3.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及其应用现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分析,本文在参考已有高新技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增加了销售现金比率,并重视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构建了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出发,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和财务现金状况五个部分;定量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信用记录三部分。接下来对所用的各一级指标进行解释:

3.1定量指标分析

(1) 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的保障前提,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债务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既然都属于负债,迟早都是要还的。如果企业不能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生存将会面临危机;长期偿债能力则可以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我们对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指标都进行了选择。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为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报酬率。

(2) 企业营运能力。营运能力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以及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时期内,企业获取利润的水平与其资产管理水平是正相关的。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时,我们选取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 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盈利质量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未来的前景,对以获取股利的股东而言,盈利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了具有概括性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4) 企业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对以往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得到,没有企业是停滞不前的,特别是对处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企业而言,预测其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本文筛选的评价发展潜力的二级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

(5) 财务现金状况。持续健康的财务现金流可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断裂或存在隐患时,给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企业财务现金状况的指标,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销售现金比率。

3.2定性指标分析

(1) 企业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素质反映企业的基本组织状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力。分析企业基本素质的具体指标有:政策环境、管理层及员工素质和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2) 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含量高,生物医药企业也不例外,科研创新能力甚至能决定一个生物医药企业是继续生存发展还是走向灭亡。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从专利及核心技术、R&D投入比和产品认证情况三个方面分析。

(3) 企业信用记录。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信用状况合理推断企业未来期间的信用趋势,因此信用记录也作为考察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企业担保记录和合同履约情况。

[参考文献]

[1]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思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J].财会月刊,2011.

第2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第3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家竞争优势 钻石模型 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首次提出于2009年5月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产业及金融服务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际经济格局也有了新的变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经济政策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研究了当今全球经济形势,从已有的,或一些新兴的产业中进行筛选,在《2010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确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类。同样,在经济危机和全球经济多极化发展的冲击下,许多国家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新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2011年3月,两会中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强调了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新兴性及高回报等特点,在全球相关产业格局尚未形成的背景下,各国的政府纷纷根据本国的发展需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力求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抢占科技制高点,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我国也同样有机会把握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因此,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整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评述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的时间还不长,但作为高附加值、高带动效应的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提出的,国际上一般将相关产业定位为“新兴产业”。对于这一概念,目前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各学者对其内涵和特点的研究大多是从战略性和新兴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肖兴志等(2011)等对“战略性”和“新兴性”所包含的具体含义进行了研究,认为新兴性包括创新性、需求性、盈利性和成长性,战略性包括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骆祖春,范玮(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为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并且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的产业。郭连强(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包括技术先进、具有较快增长率、市场需求潜力较大等。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之后,一些学者得出了相关结论。如张嵎喆、王俊沣(2011)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存在人才缺口和资源浪费,投融资渠道不畅,政策操作中存在问题等。朱瑞博、刘芸(2011)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层级仍然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针对其今后的发展问题,一些学者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地的发展经验作为借鉴(肖兴志等,2011;骆祖春、范玮,2011),提出了统筹新老产业,促进政企目标一致,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合作,尊重市场功能,加强政府引导,建立退出机制等解决方法。虽然上述学者都是对于国家整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分析,但事实上国内对此的研究大多是以省市级地区为背景的,研究方向是区域政府的产业选择及发展政策,对国家整体的分析较少,并且在分析方法上,这些学者一般还是按照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较少将研究与已有分析模型相结合,只有郭凤侠(2010)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Weilin Zhao, Chihiro Watanabe, Charla Griffy-Brown(2009)结合“钻石模型”和SWOT分析研究了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后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研究。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钻石模型”分析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公司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主要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及高级要素,初级要素主要指资源禀赋,而高级要素主要指技术;需求条件主要着眼于国内的需求,以需求驱动产业的发展;支持性产业主要考察某一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看已有产业是否能够满足新产业发展的要求;公司策略主要是依靠竞争带动产业的创新发展;最后政府行为和机遇会与要素、需求、支持产业和公司战略产生相互影响。“钻石模型”其理论的核心在于从产业环境的角度分析一个产业在一国的发展潜力,着眼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适合用以研究以“新兴性”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钻石模型”中,除主要的四个方面外,机遇和政府作为外部因素,也从不同的方面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一)生产要素方面

生产要素包括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其中高级要素是指投资结果形成的通信设施、科研设施、熟练劳力和技术诀窍等。对于技术依赖度较高的产业,高级生产要素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初级生产要素的缺乏,使资源禀赋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对于以高技术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设备支持和技术尤为重要。

在通信设施和科研设施方面,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高新区的投入加强和完善了各种辅助设施建设。2009年生物、生化制品的设备投入达到27亿元人民币,2010年投入22.6亿(见表1)。尽管设备水平在近年有了不小的提升,但鉴于生物医药产业对科研设备的需求,其总体水平仍旧不高。熟练劳动力方面,随着跨国生物制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向我国转移,以及一批留学人员回国,也在不断提升。仅武汉光谷就拥有不少高端人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为关键的技术层面,美国占据着绝对优势,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创新。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而中国仅属于第三层次,其创新多集中在模仿创新上,自主创新的能力仍较低。

(二)需求条件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就着眼于最新的、最前沿的技术,在产业选择中已经保证了其与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市场需求的一致性。2010年医药制造业中,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达到了当年价总产值120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28.7亿元的水平(见表2),增长率分别达到了

23.18%和22.78%,这无疑说明了生物医药产业乃至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存在着巨大市场,且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无毒、副作用,更为健康的生物医药成为了人们迫切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医药年均递增率在20%以上,2000-2010 年十年主营业务收入就增长了超过10倍,相比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2.78%,生物医药市场不断扩大。巨大的需求拉动力一方面保证了企业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在研发、品牌、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创新,有利于产业的后续发展。

(三)企业战略方面

企业战略对于竞争优势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市场的竞争所带来的差异化和创新效应上。表3统计了大中型生物、生化制品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其中总体比例相对于整个生物、生化制品产业计算。从表3、及其与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目前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并且存在技术瓶颈。生物医药产业多应用国外技术,产品间差异不大,而医药产业的高利润及市场管理力度的不足使得目前我国生物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但秩序较为混乱。从表3中可以反向推出,我国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中小型企业占到总体比例的88.17%,产值和收入超过总体的一半;而OECD国家50人以下的公司所占比例平均为71.3%(不包括日本),远低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在这一产业中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竞争。据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上市的25种369个剂型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6个基因药物就有88家企业生产,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并没有走向以创新带动竞争力提升的道路(见表4)。

(四)关联和支持产业方面

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其产业链上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研发机构和融资机构等。

表5统计了2003~2009年我国大中型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表6统计了部分国家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R&D强度。从表5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R&D活动人员、经费支出和专利申请数都不断提升,且提升比例有继续加大的趋势。2009年R&D活动人员比2008年增长了12.28%;经费支出增长了18.17%,专利申请数增加了11857项。但从表5中可以看出,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强度与之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支出总额几乎还不及美国一个公司;单个企业研发投入远达不到国外企业的水平。这说明在关联和支持产业方面,我国生物产业在技术研发部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既在自主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又没有很好的发挥出高竞争力产业对研究机构的带动作用。

此外,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融资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部分。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不只是对生物医药产业,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政府,融资机构也多数属于政府性质,金额有限。而在这些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所得到的财政拨款又较少。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R&D研发,政府的投入虽在增加,但企业的投入在减少。这说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风险、高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不具有规模优势,所拥有的资产又一般是以技术等为主的无形资产,难以以具体金额衡量。较差的信用水平导致这些产业不管是面对何种融资机构,都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最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风险投资的制度缺陷致使战略性新兴产在拓宽融资渠道上也面临不小的障碍。

(五)政府和机遇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政府选择的,用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未来主导产业,从提出以来一直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武汉光谷生物城从产业、人才、税收、投资融资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台了各种鼓励政策,为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降低了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风险和压力,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吸引国外资金的相关政策也使得发达国家生物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将加快向我国转移,跨国医药企业开始在我国构建较为完整的医药价值链。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为我国生物企业获取关键技术、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在自然禀赋、需求条件上具有较好的优势,但高级生产要素、竞争环境和支持产业上我国尚存在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但是鉴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即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规模也是较小的,总体看来,虽然目前国际竞争力还不够高,但前景看好。据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升科研设施水平,重视人员培养

科研设施是高级要素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影响科研过程中对于理论的验证和研发水平的提升。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新兴性,对于最新技术的研发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迫切的需求。目前我国对于科研设备的投入虽然已经不小,但设施水平还较低,高水平设施严重缺乏,科研设施的水平还需提升,对科研设备的投入也不能减少。

人才开发方面,企业可与高等院校合作,针对性的开设专门的培养计划;高等院校也可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分类和方向,开设与市场需求联系更紧密的课程,提升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成本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的时间还不长,针对的又大多是最尖端的技术,故市场对其的熟悉和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需求方面,可加强各大医院及药店对于生物制药的引入,以扩大和培养对于生物医药的需求。这就需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生产技术成熟化,继而获得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令更多人接触到,并且能负担起生物医药费用。需求的扩大会提升需求的层次,刺激企业的创新,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营造良好竞争环境

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引来了很多这方面的投资。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可以减少不恰当竞争带来的资源损失和福利减少,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是一个重要途径。提升技术水平需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吸收国外技术的能力。从政策上考虑可以以企业R&D投入金额抵扣税额,代替政府拨款,一方面可以刺激企业加大对于R&D的投入,增加研发,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这些新兴企业赋税过高制约发展的问题,还可以保证政府科研拨款的使用效率。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并且完善立法,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形成新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减少地区间的重复建设,避免结构趋同。

(四)发展产业集群,完善融资渠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知识和技术密集度为特点的。发展产业集群,增强技术溢出效应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优势。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研发人员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知识和技术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这一方面的优势。

融资方面,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为高投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来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专业的、权威的科研成果评估机构,增加小型企业的信誉度,解决小型企业难以抵押贷款的问题。另外,国内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场性的融资机构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贷款,同时拓宽交易渠道,使生物医药产业更容易获利。

参考文献:

1.肖兴志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7)

2.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

3.郭连强.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新动态及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1(1)

4.张嵎喆,王俊沣.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述评[J]. 科学管理研究,2011(4)

5.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

6.郭凤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

7.Weilin Zhao, Chihiro Watanabe, Charla Griffy-Brown.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n industry cluster: The case of Dalian Software Park in China[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9(31)

作者简介:

第4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技术竞争力

不久前,美国默克公司将中国列为其寻求新药的全球市场之一,理由是中国拥有大批优秀的科学家。默克研发实验室负责外部科学事务的荣誉总裁刘易斯・曼德尔认为:“不出10年,中国将研发出新药。”

与之相对应的是,拥有1.5亿元注册资本、位于深圳的清华源兴生物医药公司总裁杨向阳,却跨越大洋前往美国寻求合作,其谈判对象包括杜邦、强生、3M等。杨的助手、负责纳米医药公司的清华源兴董事陈虎说:“我们需要寻找适合美国的产品形式,与美国公司的合作将主要利用我们自己的技术。”

事实上,中国在全球生物技术的竞赛中已经走了很远。科技部的一位官员称:“全球发表的关于生物科学的论文中,有25%来自中国科学家。”另外中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800多条,率先完成水稻基因组第4号染色体的测定。

在生物技术的医药商业化方面,已经有18种基因工程药物批准上市,进入Ⅰ、Ⅱ期临床的有21种,临床前开发的达35种。产品市场方面,以α1b干扰素为例,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60%以上。目前,中国基因工程制药业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已经有60家,世界销售前10位的生物技术药物,我国已能生产8种。生物技术药物逐渐由仿制向创新转变,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下一个机会必然来自生物医药领域?

目前,直接或间接涉足生物医药的上市公司有120余家,其中70多家投资生物技术领域,通过资本市场流入生物技术板块的资金超过30亿元。复星实业、海王生物、天坛生物和北生药业是比较纯正的生物医药类公司,而万东医疗、四环生物、三九生化则是转营或兼营生物医药的公司。

来自政府的支持显而易见,基础科学973计划和高新技术863计划都在生物科学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2001~2005年间,生物技术的研究经费占863计划总经费的20%,约30亿人民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把1/3强的经费,每年7亿人民币投入生命科学研究。国内进行生物技术开发的机构已经达到400余家,政府投入资金130亿人民币。为使生物科学研究取得规模效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建成了4个生物园区。

生物医药是否像互联网一样,被概念炒作的迷雾所笼罩?资本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似乎不容乐观,2002年上半年,以生物制药为主营的上市公司业绩多数下滑。11家主营生物制品的上市公司中有9家净利润呈下降趋势,且业绩下滑幅度平均高达45%,大大超过同期全部上市公司业绩的平均降幅。清华兴业投资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人断言:“依靠单一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经被投资人抛弃。”

新药开发的漫长链条

据统计,一项新药的研发平均耗时10~12年,筛选1.5~2万种化合物,投入3~5亿美元。“在一种新药研发的过程中,99%的力量都归结成一种结果――失败”。这正是国际制药业巨头拜耳、辉瑞的苦恼。由于面对股东的高回报压力,拜耳花费巨资收购那些拥有新药的公司,这要比自己研制新药划算得多。清华源兴董事陈虎说:“许多小医药公司从创立开始就瞄准卖给拜耳。”

世界前8名生物制药企业2001年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3.1%,而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制药企业,该项比例也不超过10%,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新药开发的漫长链条使很多企业回避独立开发,仿制药因此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制约新药研发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点:其一,与疾病相关的可以作为靶标的生物大分子数目相对不足;其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效率低下,筛选技术和难度都非常高;最后,备选分子被人体服用后的药代动力性质和毒性不可预见,导致生物医药人体副作用不确定。

“美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有非常完善的产业链条”,北京新景安太医疗技术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卢健指出,“他们有专门提供靶标的公司,有的公司专门进行筛选。”而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显然没有达到如此专业化的分工状态,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公司,前期研发工作都要靠自己独立完成。而上游研究取得进展,即通过筛选获得经过鉴定的目的基因,新药开发进入中试阶段,然后就是通过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阶段,之后才能进行生产批准和各种认证。

“在这个漫长的研发过程中,不但需要巨额投入,还要有巨大的耐心”,一位深谙此道的职业投资人说。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目前正处在资金短缺的困境中,其中不乏研究成果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迟迟不能产业化的情况;能够完成实验室研究顺利转让给企业的可谓凤毛麟角。部分被看好的研究项目虽然有幸得到风险资本的资助,但由于研发投入远大于预期,而周期又过长,使得他们无力或不愿再追加投入以免更多资金被套牢,从而导致这些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停滞不前。

技术持有人直接入市似乎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北大教授张茂良以长期研究成果血脂康胶囊支撑起北大维信,清华源兴的股东名单中也赫然出现几个技术持有者。北大维信称自己的血脂康年销售额达1亿元人民币,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数字未必可信。一项单一技术可以让公司暂时生存无虞,但是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却没有好处。

盈利遥遥无期

“我们并不缺乏拥有某项核心技术可以大干一场的生物技术公司”,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官员称,“北京博奥生物芯片公司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生物芯片公司之一。”此外,值得一提的技术领先企业还有:北京科宇掌握的干细胞技术、金赛狮掌握的反义药物技术、本元正阳的AAV病毒载体技术、北京新世界联合基因的抗体工程技术以及北医联合生物工程公司的优秀的新药开发技术平台。

但是,所有生物技术公司都面临同样的盈利难题。凭角膜干细胞移植技术把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的科宇公司也必须向股东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依靠来自重庆华英集团等公司投入的近1亿元资金,科宇使干细胞技术有可能实现人体器官的规模化生产,从而彻底解决人体移植器官的稀缺难题。但是,巨大的研发投入与每年50余例角膜移植病例带来的几十万收入之间巨大的反差,造成科宇的严重问题。

如果科宇不能在短期内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使干细胞技术转化为能够被医院和患者同时接受的商品,那么摆在科宇面前的道路将会非常艰难。

按照科宇总经理杨涛的设计,科宇为投资者的资金退出准备了三条路:一是搞技术研究,申请和转让专利、收取专利使用费;二是利用干细胞技术生产和销售干细胞药物;三是通过资本市场,使股东们套现退出。不过,从目前的经营状况看,没有一条路可以让科宇从容通过。杨涛也承认:“最终确定赢利模式,要看技术往哪个方向发展以及干细胞技术发展的政策、产业环境变化。”

与科宇的发展模式不同,清华源兴力图在多个技术平台的支持下发展出一系列的产品,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单一产品的风险,并充分利用技术转化成果优势,降低研发成本对单项药物的压力。

目前,清华源兴至少拥有7个技术平台。非常幸运的是,在基因治疗药物方面,清华源兴似乎还没有值得顾虑的对手,这为公司的发展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总裁杨向阳对清华源兴的前途充满信心:“我们不会生产糖果,因为我是做医药的。如果卖糖果,清华大学的校长会把我赶出去,不卖药卖糖,听起来不好。”

事实上,清华源兴在基因治疗药物上独占鳌头,其Ad-p53抗癌注射液已经进入三期临床,即将成为中国首例,有可能也是世界第一例基因药物。杨向阳通过对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次精明收购获得了该药物的经营权。

但盈利的压力也同样困扰清华源兴,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和全兴股份的联合注资已逾1年,迄今还处在耐心等待回报的阶段。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对清华源兴寄予厚望,他曾对杨向阳说:“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与企业结合,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而且起点要高。”

第5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一、2003年上半年医药板块行情回顾

2003年新年伊始,证券市场在价值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钢铁、汽车和银行等三大板块在良好的业绩预期下强劲上扬,带动大盘指数也一路攀升。

与热点板块相比,第一季度医药板块表现并不突出,医药指数甚至还落后于大盘。部分医药原料药生产企业有较抢眼的表现,主要得益于2002年开始化学原料药价格上升带来的额外收益,特别是维生素C价格从2002年初的不足3美元,一路狂涨到4美元、5美元、8美元,到2002年底甚至出现过13美元左右的高价,部分相关医药企业业绩大幅上扬,医药企业一季度业绩增长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34.35%,带动整个医药行业业绩增长17.17%。业绩的成长使以华北制药为代表的相关医药个股有突出表现。

第二季度的医药板块表现突出,主要原因在于SARS疫情的影响,特别4月中旬以后,在钢铁、汽车和银行板块全线回落的过程中,医药板块表现活跃,成为支撑大盘维系人气的重要力量。同时医药板块成为SARS期间的短期热点,板块内热点个股变化与SARS疫情的发展息息相关,存在地域轮动和产品轮动的特点。

2月下旬,广东SARS影响扩散,导致广东地区医药个股的全线飚升,带动整个医药板块上扬,以白云山、丽珠集团、广州药业等为首的广东板块在SARS概念中获利较大,如白云山和丽珠集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同比分别上升22.59%和43.83%。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医药板块也出现回落。到4月中旬,北京地区疫情的变化,再次导致医药板块的热潮,北京地区医药个股以同仁堂为首大幅上行,医药个股占据涨幅排行榜的前列。随着疫情的发展,市场认可的治疗方法的变化,也带动不同产品类型企业的轮动。疫情开始时,市场对板蓝根等的消费需求剧增,白云山等板蓝根生产企业被追捧。随着疫情深入,罗红霉素等抗衣原体、抗病毒以及激素类药物得到认同,相关企业如丽珠集团、星湖科技、天药股份等表现突出。随着社会逐步认知到,“非典”缺乏有效的特异性药物,主要依赖自身免疫力,因此提高免疫力的产品成为热点,而对防治性疫苗的预期也被市场关注,相关企业如天坛生物、海王生物等后来居上,一领。

6月以来,随着“非典”的控制,医药板块的热点逐步退潮,市场走势弱于大盘,一些业绩增长幅度比较大的个股,如复星实业、海正医药等表现较好。

二、2003年下半年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2003年二季度SARS疫情的爆发,促进相关医药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到5月份医药工业同比增长35.40%,其中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品及中成药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等成为行业亮点。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化学制剂、中成药、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将逐步恢复到以前水平,疫情受益产品的产销量环比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下半年相关企业的业绩增长速度将明显趋缓。同时由于在抗击SARS疫情的过程中,医药流通企业大量储备有关产品和药物,企业也大幅扩大产能,生产满负荷进行。而在疫情结束后,部分SARS相关产品滞留于生产企业的库存和医药流通环节,这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2002年开始的化学原料药价格的上扬也受到抑制,特别是市场比较关注的维生素C的价格明显回落,目前已经从高位时的12、13美元下降到7、8美元,由于国内维生素生产企业还将扩大生产,因罗氏等国际大医药企业停产而形成的维C缺口将很快被补上,预计下半年维C价格可能进一步回落,年底或2004年可能会到4-5美元左右,维C价格的滑落对相关化学药生产企业将有较大影响,下半年盈利能力环比下降。

而2003年上半年受到SARS负面影响的部分医药上市公司,下半年的业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主要包括以生产处方药为主的制剂生产企业,上半年由于SARS影响,医院就诊率大幅下降,对一些处方药产品的影响比较大,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预计部分企业中期业绩不会理想,而下半年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SARS疫情对老百姓的保健意识的刺激,对医药市场的发展有推进作用,预计在秋冬季节,治疗呼吸道类药物将有比较大的销售提升,提高免疫力的产品也会得到市场青睐,相关企业四季度的业绩将有比较好的表现。

总体上,医药行业将保持15-20%的增长速度,2003年下半年医药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速度趋缓,全年预计保持20%左右幅度的业绩增长,低于5月份统计的35.40%的高速度。

三、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1.医药板块很难成为投资热点

医药板块由于在市场中所占的规模和权重限制,很难成为带动整个大盘的龙头板块。由于医药个股的流通盘一般都比较小,即便是华北制药也只有11.69亿股的总股本和4.69亿股的流通股,与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个股规模不可同日而语,机构投资者在目前市场下比较多考虑股票流动性的时候,更关注盘子大、流动性好的个股,而QFII等使市场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绩优蓝筹股。

同时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自己不熟悉的投资领域都有规避的倾向,与传统产业相比,对医药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而目前市场对医药类企业的判断缺乏有效的标准,投资者往往难于把握企业的机会和风险,也使部分投资者远离所不熟悉、不透明的医药板块。因此医药板块在一定时期内将受到投资者的冷落。

医药板块虽然作为整体缺乏影响力,但由于医药行业的成长性,医药板块一直是投资者比较关注的板块,在医药板块具有整体投资价值的时候,市场最终会发掘这一机会的。

2.重点关注中药板块

分析医药板块的规模特点,我们认为未来一年内医药板块作为整体很难有所作为,但由于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速度,以及部分企业的业绩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些医药个股具有良好的投资价值和投资机会。未来一年我们重点看好中药板块和重组板块,相对看淡化学药板块、生物医药板块、医药流通板块。

中药板块

中药板块业绩相对较好,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08元,而医药板块平均每股收益为0.055元,超过行业平均41.82%。同时随着SARS疫情的刺激,老百姓的健康预防意识大大加强,中药的保健功能具有传统的市场基础,而中成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甚至已经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预计下半年中药市场将有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中药板块中具有龙头地位的绩优企业,目前市盈率都比较低,这为中药板块整体走强提供了基础,在价值投资不断挖掘的市场理念下,中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不会长期被低估。

重组板块

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事件不断出现,形成了医药市场的各系奔腾的局面,影响了中国的医药行业布局。随着医药市场的开放和国退民进的逐步实施,医药行业的并购事件将会更多,其中流通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试水之旅,民营企业在争夺国有医药资产中将各显身手。

不过对于企业的重组行为,不是分析师能预测的,市场上很多关于企业重组的传言,在尘埃落定之前都会有很大变数,如业内广泛认同的华北制药与石家庄制药的合并,已经传闻很久,虽然合并的趋势不可扭转,但什么时候完成则谁也不能预料。而上实联合合并上实医药,也是公司的既定目标,但还存在先在香港市场完成回购上实医药的前提条件,并且即使完成回购,上实联合如何合并也是市场无法预计的。

化学药板块

随着维C价格的逐步回落,因维C涨价而获益匪浅的医药企业,如华北制药、华源制药等的盈利能力也将回落到较低的水平,而制剂企业仍缺乏有效的盈利点。虽然2003年化学药企业业绩的大幅增长基本已成定局,但对盈利能力下降的预期将影响投资者的热情。

而一度成为市场话题的东北药的维C转让,则让投资者有上当的感觉,公司在4月份宣布集团公司准备将维C生产线转让给上市公司,市场投资者马上计算出这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公司股价也一路上扬,但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这一转让被否决,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不知公司是否还会有类似受让维C的公告,受伤的总是中小投资者。

而华源制药的维C控制权之争也还没有定论,虽然这不影响公司的报表业绩,但这块生金蛋的资产的控制权,对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都有巨大的影响。

生物医药板块

在医药上市公司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都比较低,第一季度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同比增长率仅为4.4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7.17%,平均每股收益仅为0.033元,是行业平均0.055元的60%,低盈利能力和低成长性,与生物医药的产业特征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国内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缺乏真正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投资者心目中成为有概念而无实质的鸡肋。

医药流通板块

2003年医药流通企业的日子不好过。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能力本来就不高,一季度医药流通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4.58%,同比下降8.47%,平均利润率为1.91%,同比下降12.04%,主要因素是行业内推行的药品招标、药价下调等政策影响。

下半年医药流通企业还将受到SARS后遗症、价格下调和外资进入的冲击。由于SARS疫情的影响,医药流通企业普遍采购了大量的相关产品,以备不时之需,随着疫情的控制,在流通环节仍滞留比较多的库存产品,而这批库存将占用企业不少的资金,对企业是雪上加霜。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平价药房旋风,对医药流通企业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盈利空间。而随着药品分销业务的放开,外资的进入对医药流通企业产生更大的经营压力。

3.重点关注的个股

未来一年医药行业存在的投资机会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主流医药板块化学药企业的盈利能力,随着原料药价格的回落而有所减弱,同时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将随着SARS疫情的控制而恢复到以前水平。

第6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自1958年Medigliani和Miller提出著名的MM理论后,无数学者就资本结构展开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其中主要以相关理论的研究、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研究为主流方向。众多研究表明资 本结构与绩效确实相关,且不同行业偏好的资本结构有明显的差异性。负债对于企业的经营效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本文依然探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不同学者对于公司绩效的含义看法不一,在实证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主要有财务指标分析法,托宾Q值和EVA。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和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众多而没有统一定论,因地区、行业及各种宏观微观影响因素,企业所处环境也有很大不同,本文选择特定某一行业探究其近几年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假设两者呈负相关。

本文以中国证券交易网划分的所有生物医药企业为研究总体,选取各公司2006-2010每年末的数据,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主要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样本空间的筛选上,原始数据的筛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剔除ST *ST类的公司以及主营业务收益率小于零的公司。(2)剔除一些数据遗漏不全或不予披露的公司。(3)选择的是连续五年的财务指标,因此剔除2006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最终的研究样本包括100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资本结构,即认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有同样功效;又因为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以实证中通常采用的资产负债率为度量指标。

公司绩效概念宽泛,本文以财务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方式,具体采用每股收益(净利润/流通股股数)、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分别记为X1,X2,X3,X4。

本文采用统计学里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ξ,其中β0,β1,β2,β3,β4为模型的参数,ξ为误差项。在研究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之前,先对各个变量关系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了解它们的变化趋势。根据生物医药行业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按年度计算分析各财务指标,详见表1。

表1描述了资产负债率连续五年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医药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离散程度呈上升趋势且离散程度较大。100家上市公司的总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9.2497%,相较与其他行业偏低。

为进一步探究将资产负债率与其他指标的关系,将资产负债率划分为几个区间,分别统计每个区间上市公司的个数和各财务比率的总平均数据,详见表2:

表2中描述了资产负债率处于不同区间的样本数、均值以及各变量的均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处在40%-50%的上市公司最多,有26家,其余区间分布较平均;资产负债率处在0-20%的上市公司各个经营指标是最好的。随着资产负债率的递增,平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都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根据样本数据,利用Excel对100家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平均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在本次回归中,Significance F= 6.9281E-130.05,说明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α=0.05的F检验,R= 0.6936,R2 = 0.4812 ,说明资本结构与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其中能被回归方程解释的变量有48.03%。在四个回归系数中,β2、β3和β4都通过了检验,只有β1未通过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X1、X2、X3的回归系数为负;X4,即净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系数为正,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统计学中的向后剔除法逐个剔除变量,以获得拟合较好的变量,具体方法如下:

(1)剔除X1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记录SSE。(2)分别剔除余下三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并记录SSEi ,i =1,2,3。(3)分别计算SSEi和SSE的差值,剔除差值最小的变量。重复这个步骤,剔除X4。

(2)通过剔除其他变量,得到拟合较好的X3,即总资产收益率,这样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具体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顺利通过α=0.05的F检验,R2 =0.2885,说明能被回归方程解释的变量有28.9%,结果较为满意。回归方程为=50.17897-1.27897 X3,说明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资本结构的提高对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实证分析结果与原假设相一致,即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在多元回归模型中,资产负债率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相关性显著,与每股收益呈负相关但不显著。本次结果显示资本结构与总资产收益率的拟合更好,与众多学者倾向的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不同。

结论

负债作为双刃剑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会增大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经营绩效。本文提出资本结构与绩效呈负相关的假设,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生物医药行业10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结构确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没有起到提高绩效的作用。

实证结果与权衡理论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区间相悖,可能是因为我国的债务市场还不够成熟,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债务的控制效应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公司的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管理层难以发挥负债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减少行政干预,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萍.不同成长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乐菲菲,徐伟等.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之相关性浅探[J].现代财经,2011,31(03):80-82

[3]张星文,钟金萍等.房地产行业资本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分析[J].会计之友,2011(09):83-85.

第7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投资者报

每当一波疫情突发,A股市场上的医药股便闻风而动。

受中东呼吸综合征(以下简称“MERS”)蔓延刺激,A股市场上的医药股成为近期市场热点。尤其在6月1日,医药板块表现强势,行业涨幅位居前列。与此同时,与疫情相关的概念股纷纷大涨,如鲁抗医药、达安基因、香雪制药、太龙药业、天坛生物等均强势涨停。

“尽管(MERS)尚未引发大规模疫情,但我国境内首次出现该病例依然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潜伏期为 2 ~14 天,在这段时期内,抗病毒类药物、免疫增强类药物将受到关注。”中银国际分析师王军在6月2日的研报中称。

除了受到MERS疫情的刺激,医药板块还迎来多个政策利好。尽管该板块今年涨幅翻倍,且市盈率达到70多倍,但多家机构仍认为其具备估值优势。 根据券商对医药类股票的估值,《投资者报》记者统计发现,仍有80只医药股具备上涨潜力,其中,15只股票的上涨潜力超过30%,华仁药业、佛慈制药、太极集团等的上涨空间更是在80%以上。

MERS疫情催热医药板块

5月29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广东省卫计委对外通报称,中国确诊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该病例出现在广州惠州,患者为一名韩国籍男子,正在当地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其在国内行程的密切接触者已找到38人,暂未发现异常。

据央视新闻6月4日消息,上述韩国籍男子在我国的密切接触者已全部找到,共78人,目前尚未发现异常。

据悉,中东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其潜伏期为2~14天,以急性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该病引起的病死率达40%;目前尚无可用的疫苗和药物治疗方法。

与国内的有效控制不同,在韩国,MERS疫情则在迅速传播。据韩国媒体报道,自5月20日韩国出现首例MERS患者以来,到6月4日,确诊患者已经增至35例。此外,因疫情被隔离的人员快速增加,总数超过了1600人。而由于MERS疫情扩散,韩国已有近700所学校决定停课。

随着事态发展趋于严重,A股市场上的医药板块得到投资者的重点关注。与此同时,与疫情相关的概念股则一飞冲天。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5月29日国内通报首例MERS病例以来的5个交易日,医药生物板块上涨9.48%,期间上证综指上涨7%,整体板块涨幅在申万28个一级子行业中排名第9位。在医药生物的6个子板块中,医疗服务板块表现最为强势,5个交易日内上涨近17%,中药板块居于第二,上涨10.4%;医疗器械和化学制药两大子板块则并列居于第三位,均上涨9.5%;生物制品板块上涨8.3%;医药商业板块涨幅较弱,仅上涨3.3%。

个股方面,在两市205只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概念股中,自5月29日国内通报确诊病例以来,除山河药辅、三鑫医疗、华通医药、润达医疗等4只近期上市新股连续涨停外,近日复牌的九芝堂和精华制药也接连涨停,5日累计涨幅均达到61%。此外,鲁抗医药、嘉应制药、片仔癀、华仁药业、辅仁药业等涨幅均超过30%。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鲁抗医药的主打产品为人、兽用抗生素类药品,其产品能在抗病毒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很有限。

此外,达安基因6月3日在全景网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已有“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科研检测试剂。达安基因主要从事荧光PCR检测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生产和销售。受该消息影响,达安基因当日强势涨停。

中银国际证券的分析师王军认为,从事件因素看,对MERS 疫情的担忧,可能进一步提升医药股行情的活跃度。他同时表示,相关疫情概念股可关注上海凯宝、白云山、香雪制药、康缘药业、以岭药业、红日药业、鲁抗医药等。

受益政策红利释放

事实上,除了受到疫情传播刺激,近期,医药板块还迎来多重政策利好。

5月19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公布,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关于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中国制造2025》提出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此外,国务院6月4日的会议部署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为此,要简化医疗机构设立审批,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资源规划;支持通过股权、项目融资等筹集社会办医开办费和发展资金等。

国泰君安认为,民营医疗将是未来3~5年持续性的主题,在大型医疗集团逐渐成形,中小医院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将会成为最终胜出者。

而根据中银国际证券分析师王军预计,下半年还会有行业政策出台并形成利好。其预计政府下半年会重点围绕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一是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三是加快推广分级诊疗制度。这些政策将对行业形成长期利好。

年内翻倍仍存估值优势

受到短期疫情及政策红利释放推动,尽管今年医药板块整体涨幅翻倍,但多家机构认为,该板块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

机构对于医药板块的看好,从其的看多研报中就可见一斑,根据巨灵数据显示,5月以来多家主流券商近70份医药行业研报,九成以上给予“持有”、“增持”等评级。

《投资者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4日收盘,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板块今年以来涨幅达到101%,在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位居第14位。与此同时,该板块去年全年整体涨幅则仅有16.3%。若从去年年初至今计算,该板块涨幅为132.9%,在申万28个行业中位居倒数第5位,仅高于采掘、食品饮料、银行和家用电器4个行业。可见,在本轮牛市中,医药生物板块属于相对滞涨板块。

渤海证券分析师王雯6月3日研报认为,从估值角度来看,整体医药板块估值为75倍,仍具备较好的相对估值优势。

平安证券则从大盘当前走势及基金持股状况判断,未来医药板块仍具备投资机会。其在6月2日的研报中称,在市场震荡加剧的情况下,医药板块攻守兼备的特点将进一步显现。此外,根据基金披露持股情况,平安证券测算 2015 年一季度基金持有重仓股中医药股市值占比约 8.6%, 2014年基金持有的医药股市值占比约 9.27%,略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005~2014 年平均为 9.28%),市场进入震荡期,医药股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较低的仓位为基金增持医药股预留了较大空间。

机构称15只股仍可涨三成

出于对行业前景看好,机构对于医药类个股的预期也较为乐观。

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最近6个月内,机构对近130只医药股给出了目标价。与6月4日的收盘价相比,仍有近80只股票具备上涨空间,占比逾六成。

其中,按照机构预计,华仁药业、佛慈制药、太极集团等15只股票的上涨空间在30%以上。尤其是上述3只股票,机构最为看好,与预计目标价相比,这3只股票当前仍具备80%以上的上涨空间。

其中,中信建投的杨扬给予华仁药业增持评级,其给出的6个月内目标价高达30元。而截至6月4日,该股股价为10.25元,市盈率(TTM)为162 倍,据此测算,其股价未来上涨空间接近200%。

杨扬在6月2日的研报中认为,华仁药业是国内专业生产非PVC软袋大输液的领导者,是国内非PVC软袋大输液前三甲企业。公司大输液产品代表了国内未来发展大趋势,市场占有率增速明显。与此同时,公司是国内第一个生产销售非PVC软袋腹膜透析液的企业。在国家大病医保利好政策帮助下,国内腹膜透析市场有望迅速扩容。

除此之外,该公司拟收购红塔创新100%股权。杨扬认为,这将促进上市公司外延并购扩张和业务转型升级。

此外,西南证券的朱国广则分别给予佛慈制药和太极集团100元和70元的目标价,与当前股价相比,分别具备89%和83%的上涨空间。

其中,佛慈制药6月4日的收盘价为52.8元,市盈率为304倍,2014年每股收益为0.2元。与前述目标价相比,其股价仍存89%的上涨空间。朱国广认为,该公司将享受低价药正常红利,2015年业绩拐点明确。公司以OTC低价药为主,受益低价药及国家发改委最高零售价放开政策,2014年底占公司收入90%以上的低价药提价、2015年初执行,平均涨幅约15%。公司产品具有品牌优势、OTC药房终端积极性的提高及终端患者对价格不敏感,保守估计2015年销量增长约15%,2015年销售额增长超过30%。此外,公司为甘肃中药企业龙头之一和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骨干企业”,受益“一带一路”建设,预计其2015年~2017年每股收益为0.3元、0.42元和0.57元。

第8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TOPSIS法;对策建议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基础

(一)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的内容和比较的范围。产业竞争力比较内容指的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范围指的是国家或地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二)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原理和竞争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是比较优势,而直接作用因素是竞争优势。

1. 钻石理论

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如图1)。

(2)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类。

2. 显示性指标,用以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两个指标。显示性指标可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方法包括四种:一是“贸易专业化系数”(TSC);二是“出口绩效相对系数”;三是“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CMS);四是“显示性比较优指标”(RCA)。

3. 分析性指标,用以解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反映的是竞争力已经得到显示的解释变量或未实现的竞争潜力,可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其中,直接原因指标又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与生产率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劳动生产率、成本、价格、企业规模等;第二类是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品牌商标、广告费用、分销渠道等;第三类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有关的各项指标、如售后服务网点和全球质量保证体系等。间接原因指标主要是指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模型。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分析

(一)海洋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建立

结合广州市海洋发展情况,利用海洋资源、环境和人口为约束条件,选择四个量化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评价的基准指标: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

1. 产业结构基准

衡量产业结构基准选取的是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经济弹性系数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产业集聚水映的是产业生产的集中程度。

(1)经济弹性系数

产业经济弹性系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的相对变化量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η为产业经济弹性系数,θi,t为i在t年的产值∑θ,为所有产业在t年的产值。

(2)产业集聚水平

hi=(xj/x)2,(j=1,2,3,4,...,n)

其中:xj表示j行业i的经济活动水平,x为全国范围内该行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2. 市场竞争力基准

市场竞争力基准通常采用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环比增长速度来衡量,产业相对规模说明了目前产业的增长实力,产业增长速度则能说明产业的成长性。

产业相对规模m=Δy/y,其中:Δy表示该产业的增加值

产业增长速度v=yt/yt-1,其中:yt表示报告期产业增加值,yt-1为上一期产业的增加值

3. 效率基准

效率基准可以由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反映产业生产的效率,就业弹性系数反映该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系统的就业的拉动。

劳动生产率e=xi/li,其中:xi和li分别为i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

就业弹性系数d=r/g,其中:r和g分别为广州市就业人数增长率和海洋生产总值

4. 产业关联基准

对产业关联基准的测度,选取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都能反映出海洋各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与贡献作用。关于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系数,采用了灰色关联模型测度。

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V=C*R,其中:C是产业贡献率,R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产业贡献度C=M.D,其中:M表示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量,D表示广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量。

(二)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及结果分析

1. 广州市海洋产业指标测算

在指标测算中,主要使用2010~2013年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各主要产业产值、就业人数。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公式分别对广州市2011、2012年的四个基准进行测算,然后分别对2012年的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和这2年的发展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测算结果(如表1):

2. 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基准

从经济弹性系数上看,2012年广州市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的经济弹性均大于1,说明这些海洋产业发展处于增长阶段,增长速度高于广州市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从变动趋势上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船舶业处于增长状态,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处于稳定阶段,而海洋交通运输业处于负增长状态。

广州市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海洋化工业为低寡占型产业,其他均为竞争型产业。从发展趋势看,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呈聚集趋势,海洋生物医药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呈分散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状态。

(2)市场竞争力基准

广州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相对产业规模不大,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低于1%;从发展趋势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呈上升趋势,其余业均成下降趋势。

从产业增长速度上看,海洋生物医药业增速比较大,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增长比较平稳,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3)效率基准

从劳动生产率看,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宏观经济政策有关,其余产业均呈上升趋势,正是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发展的作用体现。

从就业弹性系数上看,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就业弹性系数较大,说明这些产业对劳动吸纳的能力比较强,其他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比较低;从发展趋势上看滨海旅游业有所增长,其余产业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这些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而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海洋各产业中。

(4)产业关联度基准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对广州市地区的带动作用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呈现增长趋势,海洋工程建筑业呈稳定状态,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业呈下降趋势。

海洋医药生物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贡献度比较大,其他产业带动作用较小甚至呈现负带动;从趋势上看广州市海洋产业的贡献度逐渐分散化,说明广州市海洋产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化,逐步走向多元化。

(三)基于TOPSIS的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分别用A、B、C、D表示产业结构基准、市场竞争力基准、效率基准、产业关联基准。用A1、A2表示经济弹性系数和产业集聚水平;B1、B2表示产业相对规模和产业增长速度;C1、C2代表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系数;D1、D2代表产业对地区经济带动率和产业贡献度。采用调查、咨询专家等指标赋权方法得到如下权重(如表2):

将数据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

其中:xi表示标准化值;Xi表示原始值;Xmax、Xmin分别表示原序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表1中数据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TOPSIS进行测算,得出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评价得分(如表3、4):

(四)广州市各主要海洋产业竞争力现状

指标体系测算的结果显示,2012年广州市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位居海洋产业发展总得分前三位。说明,这些产业在现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带动力,符合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适合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从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广州市主要海洋产业的得分和排名一直在变化。2011年排名前三的海洋产业有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得分差距比较大,其他产业发展比较平稳。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质量呈现大幅度的提升、其余产业发展质量正在稳步增长。

(五)关于广州2013年滨海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与计划单列市的比较

1. 滨海旅游业

以表5中可以看出,在计划单列市中国外入境旅游这项中广州占有很大的优势,在国内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与其他计划单列市并无明显差距,而在国内外旅游人数这项中广州次于大连、青岛和宁波。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广州的滨海旅游业与计划单列市是旗鼓相当的。

2 .港口运输业

从表6中可以看出,广州的港口货物运输量仅次与大连,但是与领先于其他计划单列市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排在深圳和大连之后与青岛齐平。从一定的层面上看,广州的港口运输业略占优势,但是优势并不突出。

三、提升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海洋产业的发展引导

海洋开发涉及众多产业部门,包括港口、水产、运输、石化及旅游等,各种产业活动之间有较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冲突,因此,要优化广州市海洋产业结构,需充分考虑海洋开发活动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指引作用,引导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二)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围绕广州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建设工作,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一批重大海工装备和产品,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规模。突出发展涉海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旅游业、涉海金融、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和商务服务业,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和海上观光旅游,同时,实现由夏季观光向四季休闲度假的转化,进一步提高滨海旅游产品层次,拓展产品内涵,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稳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树立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发展理念,搞好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创新海洋产业投融资机制

拓宽海洋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扩大海洋产业直接融资规模,依托政府财政资金探索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外商投资等进入海洋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涉海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创新海洋保险种类与产品,提升海洋产业保险补偿能力。创新信贷产品支持涉海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涉海抵押融资方式,推进海域使用权交易平台建设。对海洋第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给予政策性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费优惠措施,完善涉海政策性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保险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洋,丰爱平,刘大海,马琳娜.基于聚类分析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1).

[2]殷克东,王晓玲.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2010(28).

[3]徐丛春,宋维玲,李双建.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02).

[4]李晓光,崔占峰,王少瑾.蓝色经济区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02).

[5]王圣,张燕歌.山东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估体系的构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 (07).

[6]扈丹平.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7]孙林林,李同N,吴涛.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5).

[8]吴姗姗,张凤成,曹可.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中国沿海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J].资源科学,2014(11).

第9篇:生物医药的概念范文

4月中旬,美国一家名叫“Celator”的制药公司将“精准医疗”概念带入公众视野,不但在纳斯达克掀起一股“医疗风”,公司股价创下18天暴涨近10倍的神话,也成功“波及”了大洋彼岸的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一路飘红。原因就在于该公司通过精准医疗的手段和新型药物结合,能够实现对重症白血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

这家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尤英市的生物医药公司Celator宣布,旗下的新药CPX-351经三期临床证实能让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患者总体存活率显著提高,是精准医疗在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或将改变现有的诊断、治疗模式,为医学发展带来一场变革。

CPX-351是公司利用其新型纳米载药技术结合cytarabine和daunorubicin两种抗癌药物的新剂型。在CPX-351中,两种药物的比例为5:1。Celator公司开发的新型载药系统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两种药物的效果并将其副作用降至最低。

精准医疗又叫个性化医疗,区别于传统模式和医学概念,是以个体化为基础、借助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对于大样本人群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由于精准医疗是生物信息科学与先进医疗技术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实现有效实施精准医疗,其前提就是要完善“精准诊断”技术,即以基因检测为核心的分子诊断技术。因此,在精准诊断之后还需要“精准治疗”,主要是靶向治疗技术,包括分子靶向药物、抗体药物、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尤以肿瘤市场的需求最为迫切。

全球范围而言,精准医疗市场的规模增长较为明显。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国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为187亿美元,到2010年时增至335亿美元,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则近6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间年复合增速将达15%,是医药行业增速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