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第1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的通知》和市《关于在全市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复查与评估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从10月下旬开始在全区开展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目的

1、全面了解掌握全区中小学课程开设实际状况;

2、分析我区中小学课程实施实际水平、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

3、研究提高我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的对策。

二、评估内容

1、中小学课程的设置与管理;

2、学校的课时及作息(含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时间安排;

3、学校课程实施的效果;

4、课堂教学效益状况;

5、学校的课程评价、考试、作业情况;

6、教材与教辅资料的使用情况;

7、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情况。

三、评估依据

依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

四、评估方式及工作要求

1、评估方式。在各校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复评。普通高中由省教育厅评估,初中学校由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评估,小学评估工作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省教育厅对初中、小学进行抽查。

2、工作要求。坚持原则,严格标准,严密操作,规范行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严以律已,不徇私情。

五、工作安排

1、工作启动。10月23日召开全区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会。

2、学校自查。依据《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试行)》所定各级学校评价指标要求进行自查,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全课程(重点是音体美、技术实践、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类),全面做好迎接评估各项准备工作。各小学、初中学校自查于10月底前完成,高中学校于11月7日前完成。

3、区教育局组织对初中自查情况进行复查,在小学复查的基础上组织进行评估。区对初中学校的复查和对小学的评估工作于11月上旬完成。

市级评估、抽查于11月中旬进行,省级评估于11月下旬进行。

4、评估培训。区教育局组织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学习有关政策文件,了解评估标准,掌握评估程序,熟悉评估内容、明确工作纪律。

5、评估结果。区教育局对小学的评估结果由区教研室进行汇总,并形成报告报市教研室。市教研室将初中、小学的评估情况形成报告报省教研室。

六、区级层面复查、评估程序

1、对普通高中的复查。在各普通高中学校自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复查,复查情况向学校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

2、对初中、小学的评估和抽查。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⑴评估组赴学校,由学校提供以下材料:学校简介、自查报告、自查汇总材料等。

⑵评估组原则上按以下3个小组进行分工:

①课核查课程开设与管理情况;核查学校课时与作息(含节假日)时间执行情况;教辅资料的使用情况,检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情况;了解考察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等。

②课程实施效果考核组。随堂听课;核查学校组织进行的各项考试的情况,抽查学生各学科作业的情况;了解考核各类课程实施效果等。

③信息资料组。主要负责收集查阅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情况;召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人选)问卷;汇总相关信息资料,形成评估报告等。

⑶评估组在学校评估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①听取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简要汇报

②在所在学校评估公告,接受来访、信件及通过网络提供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③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核查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其落实情况,课程开设情况,作息时间安排,课程实施与评价有关文件,教材与教辅资料,学校相关会议与教研工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学生成长档案、作业、考(测)试试卷、成绩册等资料;

④随机召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评估人员依据座谈会提纲分别进行座谈;

⑤随机进行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⑥随堂听课并观摩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场,观察学生的课余活动,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质健康状况等。

⑷在每一学校的评估工作完成后,评估组全体成员即进行对该学校的总结评定,形成评估报告。

⑸在区级的评估工作完成后,评估组即向学校进行反馈,并形成对学校的总体评估报告报区教研室。区教研室将各评估组提交的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形成全区初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年度评估报告。

七、组织领导

第2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华中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67-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逐渐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中外高校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方兴未艾,涉及领域包括人才引进、教师进修及培训、学生流动、合作研究及合作办学等项目。总体而言,我国的大学国际化存在地区和高校发展不平衡、学科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高校定位不清,目标不明,满足于国际交流活动热热闹闹,处于从众或盲动的状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在理论上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刚刚开始探讨、研究,现有的研究也主要针对整个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评估,而没有针对校内具体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评估方案。然而,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由各教学科研单位实施,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也是由校内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水平综合评估得出,因此学校的国际化建设任务也必须落实到这些二级单位才能有效的实施,绝非传统观念上国际处一个部门努力即可达成。因此,本项目力争建立一套符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共识,又立足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化建设目标,并从现实工作现状出发的科学严密、行之有效的全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学校评估二级单位国际化发展水平、规划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和实施现状

1.国(境)外。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境外相继推出不少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有6种已推行或正在推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①经合组织(OECD)与“学术合作协会”(ACA)联合启动的“国际化质量评审程序”(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Process,简称IQRP)指标体系;②“全美校园国际化调查”及“全面国际化模型”指标体系;③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大学国际化战略本部强化事业”评审指标体系;④日本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NIAD-UE)“院校可选式评估: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⑤澳大利亚AUQA/TEQSA“国际化主题审核”指标体系;⑥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团法人台湾评鉴协会(TWAEA)的“大学校务评鉴: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或审核的方式,着重考察高校国际化发展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情况;而且这些指标体系鼓励高校开展自评并提供相应的手册、指南进行指导,但大多不对高校做出判断性的结论,也很少进行分等定级或排名。

2.国内。综观国内当前学术界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在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陈学飞、陈昌贵、卢晓中、杨锐、胡亦武、吴福光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或发展的一些问题有过精辟论述。王璐、陈昌贵、陈学飞、徐岚、许迈进、曾满超、王鲜萍等人或课题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大学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但上述这些指标体系大多停留在理论构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和评估实践。而国内近两年实施的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大规模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即为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对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进行的首次国际化评估和排名。此次排名,西南交大的课题组采用各高校公开的官网数据和资料,运用自己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和排名。此排名推出时,在国内高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界对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关注。2014年,西南交大进一步改进了自己的指标体系,收集数据的方式也改为向各校征询最新、最准确数据,评估对象也扩大到全国112所“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甚至还对近500所国外大学进行国际化水平评估与排名。华中师范大学在2013和2014年的排名中分别位列25名和28名。此项排名虽并非国家官方机构和部门推出,但其开创性研究和大胆尝试为我国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备的高校国际化水平评估体系提供了宝贵探索和重要参考。教育部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开展“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调查和信息采集,并将信息纳入全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基础数据信息库,并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作为有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国际化发展决策的参考依据。此次调查教育部使用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指标体系(普通本科院校)”下设9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57个主要观测点,即三级指标。通过项目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近两年也开始进行国际化发展水平自评,或在校内对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他们分别建立了或简明或复杂的校内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国内兄弟高校的校内国际化指标体系做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比较。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方法。①文献梳理(library research)。通过对图书、期刊的调研整理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定义和论述;对国际上知名度较高的几个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建构和论述进行综合、比较。②现状调研(field research)。通过电子通讯或实地走访省内外高校和高校国际化建设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类是国际化发展水平较高,甚至已有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大学,另一类是与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和学科类别相近的师范大学和文理综合院校,了解他们对高校国际化要素的认知、评估,及其在建立自己国际化发展程度评估体系中的经验。③意见征询。并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征询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对大学国际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华中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国际化水平相似的其他高校国际化事务负责人,和学校其他相关部门、学院的教师、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收集建设性意见、建议。

2.研究实施。按照项目研究计划,2015年5月底前完成了文献梳理和现状调研工作。国际处项目研究小组通过图书馆、网上电子资源数据库等广泛收集整理关于教育国际化的著作、文章,和关于建立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论文、论述等;综合分析、比较近年来国内外知名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提出的大学国际化指标评估体系,提炼出可借鉴之处。并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多地调研,走访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考察、学习其在建立国际化指标考核评估方案中的探索尝试和实践经验;并收集了牛津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多所海外名校的战略规划材料作为参考。

三、指标体系建构

在前期多方面、多角度调研、比较的基础上,201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处初步拟定了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在6月中旬召开的全校国际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汇报、介绍了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认真听取了国际化领导小组成员和与会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会后修改后,6月底至7月在全校所有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发放问卷广泛征求意见。项目研究小组还充分利用国内、省内各类外事会议、研讨、培训等机会,向外校专家、学者、国际处负责人等征询意见、建议。最终,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于2015年11月确定了《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联系本文作者索取)。

四、应用与思考

2015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国际处正式将《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年度国际化考核指标体系》发放给全校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收集各单位2015年的国际化发展数据,进行评估。从该指标体系的首次应用,项目小组发现,一个高效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做到指标定义明确、统计范围清晰;另一方面要在实际评估操作中尽可能操作简便、易于实施,要尽可能减少数据填报人员的统计工作量,需要平衡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比例,既易于操作、收集,又能比较精确地反映一个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念、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可见,高校国际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且体现在学校办学的各个层面,是学校整体国际化与学院、教职工、学生个体国际化的统一,需要学校各二级单位认清形势与定位,科学规划,增加力度,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Jane Knight & Hans de Wit,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ECD,1999.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第3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 档案管理 职业学校 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7

The Role of File Management in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s

WANG Ying

(C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which relates to school reput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The importance of file management in evaluating is growing. Schools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full file of archives, Sound file management system, promote the electronic archives manage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rganic school archives archives archives and other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 file management; vocational schools; assessment

职业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学生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能真实、客观反映职业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历程。①近十年来,我国国务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抓内涵建设。期间,学校要接受各级各类的评估,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星级学校评估、示范专业评估、特色专业评估等。在众多的评估中,学校档案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评估专家需重点检查的内容,在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职业学校评估意义重大,事关学校声誉,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档案管理在评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1 档案是职业学校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

档案资料是职业学校历史的真实写照,不仅客观反映了学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职业学校要做好评估准备工作,撰写自评报告、拟定汇报材料的内容和数据大部分来源于档案资料,如果没有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作支撑,常会使评估准备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为准备佐证材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完善的档案资料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基础。

1.2 档案资料是专家作出科学评估的依据

职业学校在接受评估时,评估专家要在2~3天进行全面考察评估、掌握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状况,档案资料的查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估,评估专家都要将评估材料中大量的统计表、文字叙述都要查找原始档案资料逐一验证。职业学校档案具有独有的原生性、真实性、系统性,能全面展示学校工作成就与办学特色,常成为评估专家了解学校办学状况的重要媒介,对学校的工作业绩发挥重要的支撑和验证功能。因此,科学规范、齐全完整的档案材料是评估专家全面了解学校各项工作状况进而作出科学评估必不可少的凭证依据。②

2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尚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学校评估中发现,目前档案管理的滞后性与被动性还较为明显,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2.1 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职业学校常存在重视教学、轻视档案管理的现象。在评估时,对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等评价的主要依据是查阅档案资料,如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档案建设不重视,不从收集档案原始资料的源头抓起,常导致材料收集不全,流失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或收集后没能及时归档而积压。在接到评估通知后再着手收集整理所需各类材料时,才发现许多档案工作虽然做了甚至做得较好,但因为没有形成文字材料或没有进行科学整理归档,出现无证可查的现象,在评估时常顾此失彼,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理补充材料,造成被动局面,影响评估结果。

2.2 档案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多数职业学校成立专职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时间都不长,档案管理制度常不健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如档案资料的上交与收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未建立规范的部门归档、档案统计、档案保密、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等制度,③没有明确归档范围、归档时限、归档质量,导致档案材料积压、收集不全或查询不便等问题。

2.3 档案分类管理与评估指标不相一致

目前职业学校档案分类按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全国高等学校的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分类管理,与学校接受评估的指标体系通常不一致,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难以实现有机衔接,在评估需要提供资料(档案的移交和查找利用)时造成困难,常要以馆藏档案材料为基础,根据评估要求进行必要的补充、加工和整理。

2.4 评估结束后档案的后续管理不到位

评估时档案资料常十分重视整理和保存,但在评估结束后常不能及时移交档案管理部门,致使用于评估的档案资料管理不到位,尤其是需要提供原件的档案资料,有的是为迎接评估从其他部门借调过来,评估结束后材料就撤回到原部门,致使留存的资料难以反映评估的全过程,加上许多职业学校没有设立评估办,评估结束后评估档案无专人管理,材料丢失现象严重。在学校接受其他评估检查时,常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把一些材料按评估要求重新组合,出现评估档案管理无序的现象,对档案管理和评估造成不利局面。

2.5 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受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影响,加上对档案管理重视不够,致使档案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仍以手工操作、纸质管理为主,计算机数据管理处于初级阶段或尚未开展。随着学校办学时间的增长、开设专业的调整、内涵建设的加强,目前的档案管理手段难以达到管理要求,也就无法满足各种评估对档案资料快捷检索、提取的要求。

2.6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相对不高

目前,职业学校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且毕业于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较少,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是由其它岗位转岗而来,经短期培训或自学后上岗,档案管理意识不清晰、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研究和开发,仅能做一些收集、保管和简单的分类工作,难以适应新时期职业学校档案管理的需要。

3 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评估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在学校评估中的作用,提升评估结论的可信度,需从档案管理理念、管理措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评估档案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

3.1 强化全员档案意识

学校档案对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档案不完整就无法还原历史,无法全面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也就谈不上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强化全员档案意识对确保完成各种评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机会如校园网、宣传橱窗、有关会议大力宣传加强档案管理的意义,使全体师生员工对档案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使之在平时工作中养成了解档案、关心档案、重视档案、随时积累档案资料的良好习惯。为了满足学校各种评估的需求,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具有超前服务意识,制定科学的档案管理计划,在学校形成人人参与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使档案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以评估为契机,完善档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1)学校设立专职档案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全面负责学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2)建立档案管理目标责任制,将收集、保存档案资料与各职能科室及个人的年度目标管理挂钩。(3)健全各种档案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及个人的职责,做到奖惩分明,在学校形成档案有人管、有人做、有人查的良好机制,为学校顺利通过各种评估检查提供全面、可信的档案资料。(4)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尽可能将原始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合理,在评估检查需要时能准确及时地提供。

3.3 努力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

随着学校办学时间的延长、内涵建设的加强,学校档案资料将越来越多,一方面增加管理的强度和难度,给需要利用时查找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增加存储空间和保管费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将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翻拍,实现纸质档案电子化,有效解决档案数量的增长和存储空间不足的矛盾,使档案管理发生质的飞跃,真正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档案电子化管理将能确保档案资料质量及网络环境下数据的通用、共享与交换,因而也能更好地满足各种评估对档案信息检索、利用的要求,这将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3.4 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职业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在人才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整体水平较为薄弱,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有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能灵活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因此,学校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5 有机整合学校档案与评估档案

为适应评估需要,在学校档案分类管理时要结合评估要求尽量与评估档案有机结合,将有关评估指标项目列入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结合国家档案局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要求,实行“简化整理,深化检索”方式,由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评估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监督和指导,④既保证学校档案资料齐全,又方便评估检查时的查找利用,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各种评估结束后将评估档案作为专题档案及时移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纳入学校档案统一规范管理。

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是检验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档案在评估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档案建设,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档案电子化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接受各级各类的评估,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 马玉杰.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6):22-26.

第4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根据我国现有城市化水平,农村乡镇中心校在基础教育中所占比例仍居龙头老大的地位,所以,乡镇中心校的教学质量在区县教学质量总体水平评估中起关键作用的。而目前乡镇中心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低于城区学校。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除师资、设备等外,挖掘现有条件,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提高乡镇中心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目前乡镇中心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精力不足和人力不足现象。学校教导处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机构,通常设有主任和副主任两人,多数无职员。而学生的学籍管理、教学行政事务管理、课程、课时的设置安排与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与实施等一大堆事务工作,让教导主任成了名副其实的“事务主任”,而且多数主任、副主任还负有教学任务。因而教学质量的监管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实实在在的力不从心。因此,在乡镇中心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且非常有实用价值。笔者根据已有实践和思考谈谈在乡镇中心校建立督导制度的一些设想。

一、乡镇中心校教学督导制度的职能及工作原则及目的

乡镇中心校督导制度的目的应是:疏通教学信息渠道,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督导制度的职能是在校长领导下,对学校教学部门的教学工作、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秩序、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督促、评价及指导。对教师教学工作评定的结果,是教师教学业务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优秀教师评选、教学奖的评定及绩效工资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就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乡镇中心校督导工作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指导性、激励性原则,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

二、督导制度的组织建设

学校设督导室,设专业主任一名,兼职秘书一名。主任人选应在校务会成员中选择知识业务能力强,具有在一定教学经验、熟悉教学规律、具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督导室主任直接接受校长领导。

成员3-5人,成员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熟悉教学规律、为人正直、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群众威望,教龄较长的在职或退休教师担任。

督导员由学校聘任,颁发聘书,聘期一年,可以连聘。

三、督导人员的工作范围及工作内容

督导人员的工作范围是学校各年级的日常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和教学管理范畴。对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督促,了解并掌握各年级教学教研等工作的基本情况;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提供帮助和指导。以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为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各年级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情况,意见及建议进行及时疏通和反馈,以便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督导内容包括常规督导和专项督导两大板块。常规督导就是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实施督导,对教师的课前(备课、教具、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学具、资料等)课中(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等)课后(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效果等)实施督促、指导。主要以听课、调查、座谈等方式为主。督促和指导教师体现素质教育特征,运用现代教育方法,达成培养目标的实现。专项督导是对薄弱环节或普遍存在的问题,实施专项的调查研究,督促指导,达成专题解决的目的。例如: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进行课内、课外作业调查,学生座谈、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座谈调查等,然后汇总调查结果,研讨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作业量方案,提交给校长,然后由教导处组织实施。又如对学校某一个教学质量较差的班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找出质量差的原因所在和解决的办法,提交校长,由学校行政对该班实施调整改革,以达成该班质量提升的目标等。

四、督导人员的工作模式

督导人员的工作模式主要为听、查、访、评为主。

听,就是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员每周必须听课一次及以上。并填写评议表,听课一般不事先通知,并在听课后就教学问题与授课教师交流。督导人员集体听课后的评价意见,应经集体讨论后方可向教师反馈。督导人员每月书面汇报听课情况及反馈意见。然后由主任汇总写出督导月报材料交校长。

检查教师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情况是督导人员的另一种工作模式。检查分普通和抽查两类。普查就是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备课、教学反思等教学常规工作进行定时检查,以掌握教学、教研教改工作的常态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不足要及时要求教师整改,优秀的当面肯定表彰。抽查是对某个年级或某个班、某些人的教学工作,学习状况进行特定的检查,如对某年级进行学月教学质量抽查;对某班进行自主习学方法抽查;对某些个人进行教师课后辅导工作的抽查等。通过抽查既可掌握教学常态,又可促进工作、学习质量提升。

访问、座谈是第三种工作模式,访问教师、访问学生、访问家长了解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对教师教学的建议,了解学生家长对教学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办学效益的提高。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也是非常有用的了解调查方式。

对督导对象进行督导评价,把听课、抽查、调查访问等督导过程的对象进行公正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是督导工作的必然模式。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在督导过程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形成督导报告为校长提供决策参考,这是督导的使命所在。

第5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关键词:ISO9000 会计专业 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174-02

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构建专业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从政策角度再次重申提升教育质量对一所高职院校的决定性意义。高职院校由不同的专业构成,专业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这一所院校的教育使命是否能够有效达成。因此,构建科学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重视。

1 专业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正式启动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并根据指标评分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层次。这种评估是教育部的硬性规定,各大高职院校必须无条件接受。因此,评估工作较为被动,学校在接到上级通知后按要求整理资料,提供数据并做以汇报。相比于自主发起的监督专业正常发展的常规性质量评价,这种评估有应付差事的倾向,高职院校一般存在戒备心理,不会轻易将专业建设的问题暴露于外,不利于查找问题,合理改进。

(2)教育部硬性的评估工作流程较为繁琐,时间跨度大,在梳理数据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日久模糊、遗忘,无法考证的状况。一方面时效性不高,不能及时发现不足,快速修正。另一方面,数据不甚准确有时也会使得评估结论脱离实际,导致决策失误。

(3)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标准在高职院校通用,突出共性方面,指标比较宏观,属于全面基础性评价。评价体系没有反映不同专业的特异性,不适用单一专业的深入评价。

2 会计专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

基于前面的分析,监控一个专业的科学发展必须构建反映该专业特殊属性的评价体系。对于会计专业而言,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会计职业的发展需求

S着信息技术的提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会计职业正悄然发生着方向上的变革: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单纯的会计核算正逐渐被财务软件等信息化产品替代,会计信息化直接带来了会计工作的高效性,同时也抢占了一部分基层会计人员的工作机会,企业对从事单一会计岗位和基本核算业务的会计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二是会计职业社会化。近年来,会计事务所、财务工作室、代账公司层出不穷,包揽了很多中小微企业的会计处理工作。这样的趋势说明,只满足于培养会计基层人才的高职会计专业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高职会计专业必须定位在培养熟悉整个会计核算流程与环节,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与经验,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变力,财务知识深厚,职业素质高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2.2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因此人才培养必须体现区域特色与要求。从辽沈地区会计人才需求的行业细分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会计人才需求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学历要求较低;第二,会计人才需求多集中于民营企业,岗位分布趋势较为明显。第三,企业对会计及财务总监一类较高级别的会计人才需求较多,占岗位总数的近八成,对出纳等基础会计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不足全部岗位的1/5。第四,用人规范,强调从业资格与行业经验。第五,会计人才需求量地区波动,各行业分布不均,以第三产业需求为主。这些需求的特征都强调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从小处着眼,以典型的行业为依托,培养各个领域需要的会计人才。

2.3 会计从业准入与职业规划

在资格准入方面,会计人员需要有从业资格证才能顺利上岗。并且随着会计职业的深入,可以沿着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的职称系列进发。同时,具备深厚的会计知识与实践经验之后可以尝试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各行业和用人单位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职业资格主要从理论深度上考核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胜任程度,以知识为导向,考察职业判断力和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讲,会计核算要向财务管理方向转化。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掌握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是入职初期要做到的事。会计人才最关键的价值应体现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作把脉,能够从财务指标上洞察企业经营漏洞,能够根据企业实际设计核算流程,合理为企业避税,减少成本与开支,正确决策。

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ISO9000标准族

3.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加、全过程参与,全部门负责,全参数控制,利用统计手段实现科学的质量管理,在日本广泛采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也进一步奠定了标准族在质量管理与评价方面的先进地位。

3.2 ISO9000标准族

ISO9000是近百年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先进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系列经过修改完善的标准族,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是针对管理结构、技术能力和人员,以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技术、监督等一系列体现组织保证产品及服务质量的管理措施的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并不断修改完善。2008版族标准,包括基础术语、体系要求、业绩改进指南和环境审核指南等内容,更全面,突出管理和可操作性,清晰易懂,通用性强,应用范围最广。

4 会计专业评价体系构建

4.1 ISO9000在会计专业实施的可行性

将ISO标准应用与教育领域早在20世纪便有相关的探索。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崛起,很多高职院校也开始尝试真正使用ISO俗甲謇刺嵘质量管理和评价的准确度,进而改进教育质量。这是完全符合ISO设计理念的。ISO9001:2008标准引言中明确指出:“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1]。”

高职院校就是一个生产应用型人才的生产组织,其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该组织产品加工过程:招生信息宣传对应企业广告营销,录取新生对应材料购进,培养过程对应加工生产,招聘教师对应采购设备,学生考核对应产品检验,毕业分配对应产品销售,毕业生信息反馈对应产品质量跟踪。其差异主要企业组织形式和产品特征不同而已。推己及人,可见将ISO9000标准族应用于会计专业质量评价可操作,可执行,有效果。目前辽宁省已经有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管理了,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4.2 基于ISO9000的会计专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4.2.1 体系架构

根据IS09001:2008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按照“1345”原则,构建出了评价体系。1是一焦点,即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以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为主要着眼点;3是三架构:即组织架构、制度架构,运行架构;4是四过程,即决策指挥、资源配置、测量改进、质量提升4个过程;5是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

整个评价体系从目标管理、资源分配、过程管理、质量考评与监管4个维度建立1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目标管理占10%,资源分配占30%,过程管理占35%,质量评价与监管占25%。目标管理下设专业定位和质量目标两个二级指标,各占50%;资源分配下设师资队伍25%、教学设施20%、教学经费15%、实训基地30%、教学环境10%5个二级指标;过程管理下包括组织制度10%、职责划分 10%、课程建设20%、教学内容与方法25%、教学过程15%、素质培养20%6个二级指标;质量考评与监管下设置了质量控制、评价分析、反馈改进3个二级指标,比重分别为20%、 40%、40%。

4.2.2 体系内容

(1)目标管理。目标管理主要关注会计专业定位、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特色方面。专业定位和目标,应体现差异化和错位经营的理念,突出行业性和需求性,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各行各业企业代表、财务总监、资深财务人等参与专业定位和目标管理,通过社会需求细分重新锁定人才培养的方向、意图和具体素质要求,这些内容既是会计办学的出发点、风向标,也是高职院校面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做出的质量承诺。

(2)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教育核心内容――教学工作得以展开的重要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环境基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是教育效应产生的关键点,是教学任务展开、教学管理实施、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培养的主要力量,教师也是学生的师傅和榜样,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软件,都需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养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大对教师的智力投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首要根基。另外,实训基地建设是解决当前会计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重要突破口,把学习过程变成工作过程才能让学生形成经验和职业判断力,从而顺利上岗,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3)过程管理。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以一定的组织制度和职责划分为前提。专业建设之初应站在战略高度上明确各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并能实现有效沟通,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突出激励机制的运用。全过程管理,突出课程体系的完整有效、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学环节的科学有序,最后落脚点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形成。

(4)质量考评与监管。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教学质量控制,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质量的保障。不经测量、分析、总结就无法进步。专业建设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及时收集和测试诸如教师能力(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学生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以及管理部门岗位职责履行等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反馈。列出问题,组织校内外专家团队头脑风暴,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加强毕业生跟踪和实习单位随访,调查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新需求,用来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并总结提炼以改进后面的人才培养目标,甚至修订专业方向与定位。

第6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Abstract: The study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in carrying ou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which involves the policy basis for launching bilingual teaching, its connotations,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关键词:高校 双语教学 实践

Key words: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作者简介:1. 胡炜,1978年,女,河南洛阳,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教师,硕士,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民路168号,邮编451100

2. 蒋,1982年,女,河南南阳,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营销系教师,硕士,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龙湖镇中山南路1号,邮编:451191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规定:“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次以文件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双语教学模式。其后,教育部又多次发文鼓励和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印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更提出从2007年至2010年,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融合中外文化,涉及到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诸多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双语教学,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共识。按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种:语言目标论、学科目标论、综合目标论。

语言目标论认为,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该门外语的目标。“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在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全面地用英语讲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在英语教学中不常接触到的术语和单词,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

学科目标论认为,双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是一门工具,满足学生通过外语这一语言工具探索世界的需要才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长安大学王怀德等认为,教育部提出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通过双语教学使教育者能及时了解国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减少时间差,跟上时展的脉搏。

综合目标论认为,通过双语教学,既要使学生学习到学科知识,又要提高外语的交流运用能力。两者应同步获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本华指出,双语教学就是将母语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科知识的获取同步。

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虽仍存在争议,但对我国高校目前推行的双语教学的内涵已逐步明晰,就是指运用外语(主要是英语)教授学科和专业课程内容。目前,我国国内广泛运用的双语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三种:第一种是完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可称为“完全双语模式”;第二种是在使用母语的同时也是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也可称为“部分双语模式”;第三种则被称为“过度教学模式”,即允许教师和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过渡到仅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的教学模式,最终使学生完成从借助母语学习向借助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的过渡。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自从教育部正式提出推动高校双语教学的规定后,全国各高等院校都积极地组织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1.专项经费、专门措施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

苏州大学规定双语教学工作量为该课程实际上课时数的1.5倍;大连理工大学则将从事双语教学的讲课课酬提高50%。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工程来抓;西安交通大学在2001年就设立了24项双语教学教改专项,通过立项的方式,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扬州大学将双语教学作为教改研究课题来立项,立项评审时主讲教师必须到校教学委员会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现场答辩,除汇报双语教学的总体按排外,还要用英语进行10至15 分钟的模拟教学。

2.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鼓励或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老师开展双语教师培训活动,提高双语授课水平。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依托自身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直接用外教进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每年定期举办教师外语培训,由外教授课,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优秀者,派送美国合作院校进行1~2年的进修学习,使教师在锻炼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是学习到国外高校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教学特点等;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充实教学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双语教研室教师已全部为海归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者,对我校双语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2003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启动对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2003年- 2006年期间参与评估的部分院校的《自评报告》,报告反映出我国双语教学初见成效:(1)双语教学课程开设的比重基本上占所有专业课程的10%左右;(2)总的来说,综合性大学、涉外型大学开设双语课程的各方面条件比较成熟,双语课程数也比单科性院校的要多;(3)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法学、医学等专业的双语教学开设的比重占所开出专业课程几近20%,有些甚至达到了50%左右。通过专家听课、学生评教、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双语教学的各种信息,及时跟踪和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和教师,使双语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三、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

英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而言,缺乏社会和家庭的语言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太多,正迁移太少。高校多数学生的英语学习仅仅局限在通过CET考试的层面,造成了词汇涉及面较小、理解能力差、听力水平低等。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参与,教育对象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是决定和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外语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也是枉然。笔者从自身的双语教学经历中,深切的感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大多是囫囵吞枣,少数同学干脆不知老师所云。遇到重点内容,不得不反复再反复,即使这样,也很难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用外语掌握了知识点,部分学生把双语专业课当成了CET考试听力培训。

2.教师英语水平有限成为瓶颈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关键基础就是要拥有一批英语水平高的师资队伍。而目前的现实是,师资问题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发音不标准、口语不流利,语速掌握不当,母语的教学思路却要外语表达导致教学方法不当,难点重点不够突出,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明显减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等。双语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具备出色的外语表达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单单用英语发出教学指令或解释个别专业概念和术语是远远不够的,势必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据调查,自2002年来,高校普遍开展了双语教学教师的英语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现实,推动了近年来双语教学的开展,但这种短期的语言能力培训难以满足双语教学岗位对教师语言水平的高度要求。

3.双语教材选用不当成绊脚石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出于希望能达到更好、更纯正英语教学效果的良好愿望,大多数高校选择了原版的英文教材。但随即问题出现了,学生认为原版教材难度大、生词多,大量时间花费在了查字典认生词的阶段,学生把教材学习当做了翻译练习;原版教材是国外作者按照英语思维习惯、国外教学教法的特点编写的,大多与我国教材编写特点大相径庭。这给教师备课带来更高要求,比如,原版教材内容全面详尽,可教学课时却十分有限,难以做到全面详述,往往是蜻蜓点水,使期望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此外,原版教材往往价格较高,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在全国高校都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的形势下,教材问题确实已成为严重制约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绊脚石。

四、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几点建议

1. 积极开展双语师资培养工作

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应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精通专业知识,一个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授课。大力培养具备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前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最有效也是最急需采取的措施。高校可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做法。双语教师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对于驾驭原版教材是非常关键的。而目前的双语教师到国外留学进修或者有国外工作经验的还比较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师资引进方面加大力度,把那些符合双语教学岗位要求的,能够适应双语教学工作岗位的人才引进来,确保双语师资队伍的良好的发展趋势。只有在整体的师资问题解决后,双语教学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 重视课前预习与课后辅导

针对学生在专业英语上的词汇等方面的不足,要求他们课前预习教材,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及相关句型,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进而提高课堂理解的有效性。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虽然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课堂内容、预习新内容,但是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仅仅是翻看一下课堂笔记或教材而已。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课后辅导是很必要的。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中遇到听、说和阅读方面的困难,再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以解决他们的困惑。另外,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定期发送一些英文资料以补充课上内容,通过建立班级QQ群,和同学课后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一些问题,实践证明也是比较受欢迎的辅导方法。

3. 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教材及资料

双语教材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载体,对于教学双方的交流及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尤为重要,所以,要着重做好教材的选用工作。在双语教学中,在师资与学生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应首选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就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在选择原版教材时必须要考虑到能满足国内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能够反映出这一领域国际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语言简洁生动,否则同学们会感到阅读很吃力,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那些最贴近我们的教学大纲,最有利于达到我们教学目的的教材。在以原版教材为本的前提下,紧密结合相关中文教材,并参考其他英文教材和参考资料的精髓,通过删减或筛选的方式,深入摸索和探讨出适合本专业乃至本课程实际的教学内容。

总之,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教学改革举措。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由于各高校的师资、学生和课程的差异较大,所以实施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高校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长青,范正华. 对我国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模式阶段性成果述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9):20-22.

[2]何云辉,肖爱. 对专业双语教学的理性反思.沧桑,2010(4):219-220.

[3]张文杰,王敏,杨丽丽. 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课程建设.科技传播,2010(4):79-80.

第7篇:办学水平评估汇报材料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整体部署,现就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成为每一个市民的生活方式。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历史任务要求,必须把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市、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提高各类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任务,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重要任务,作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任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水平,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

二、进一步明确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市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建成高水平教育强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促进公平、改革创新、统筹兼顾的原则,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体现公益性、开放性、长期性的终身教育体系、机制和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最大限度地让各类人群共享终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从学前教育到老年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5%以上,城乡居民社区教育年参与率分别达80%、60%以上,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全面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学前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立交桥”。

——体制改革彰显活力。重大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办学体制多元开放,管理体制有序高效,人才培养方式灵活多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教育质量更有保障。形成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基本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导向机制,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明显提高,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公平、高效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教育改革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创新强市建设相适应,强化政策咨询、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等公众服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和科技进步创新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任务

(一)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1.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贯彻落实《省学前教育条例》,坚持学前教育事业以公益性为主、办学体制以公办为主、经费投入以公共投入为主、师资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管理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到2013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一所政府举办并达省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70%。到2015年,享受公益性学前教育的幼儿占幼儿总数的80%以上,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形成一批优质学前教育集团和早教中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2012年起,各辖市(区)以每年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安排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并逐步提高,有条件的地区要达到或超过苏南地区平均水平。市财政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标准。加强幼儿园建设,2011年起,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镇新办幼儿园均按省级优质园标准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到201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至少有50%的差额拨款事业编制,全市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90%以上,全市各幼儿园都必须配备男教师。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明确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未经注册登记的一律不得举办。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公益性保育教育服务。积极构建0-3岁早期婴幼儿教育平台,不断优化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加大学前教育帮扶力度。鼓励有条件的辖市(区)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保障体系,完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012年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比例达80%以上,坚持免试就近入学,严格控制公办学校学生择校现象,严格禁止捐资助学与入学挂钩,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以上,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学校规模适度,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每班40人、初中每班45人以内,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实施小班化教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市达省现代化标准的学校占比70%以上。推进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均衡配置骨干教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测制度,引导学校改革教学模式、培育特色内涵,努力实现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引导各类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家庭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

3.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坚持多样特色、内涵发展,全面提升高中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调整优化高中布局结构,城区部分四星级高中向开发区等区域迁建,合理确定学校办学规模及班额,到2012年,全市高中均达省优质学校标准。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工程,支持高中创新办学模式,推进学生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快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不同潜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造平台,促进高中实现“一校一特色”。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普通高中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课外创新教育机构。鼓励高中适当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探索建立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普通高中国际课程班的规定办学,提高高中教育国际化水平,建设一批高度整合的国际化课程。

(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1.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和资源共享,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机制和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充分彰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示范辐射特色的国内一流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加快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推进殷村职教园建设,创新殷村职教园建设模式,凸显职教园、新农村、旅游区三位互动、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努力建设中国职教园建设新典范和改革示范区。加快建设省技师学院新校区,高水平建设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加快推进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全面优化职业学校资源,构建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示范性职业学校为主体的优质职业院校体系,其它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标准。加快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全面实施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完善适应地方产业升级的专业链建设,做强做优职业学校专业,建立合格专业认定制度、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制度和专业滚动发展机制。

2.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企业工作站,加快组建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建设若干示范性职教集团或校企合作联盟,积极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健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制度,形成符合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做合一、知行并进、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体制。加快转变教学模式,推行任务式课程和项目课程,开发网络课程,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加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加强职场环境建设,推进引企入校,实施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构建产学研训赛考一体化中心和社会服务平台。加快实施技能创优、科技创新、就业创业“三创”人才培养计划,健全技能大赛制度,加强省、市技能大赛基地建设和省级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开展技能大赛项目课程教学试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制度,形成课程、实践、大赛、指导服务配套实施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架。继续扶持专科高职和五年制高职发展,推动在常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及中职与专科高职、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学制衔接,构建中、高职层次递进、逐级贯通、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定中、高职衔接试点办法,对接我市“一核八园”产业链发展需求,发挥地方高等学校引领作用,构建“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健全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发展机制,试行中职毕业生直升高等学校入学办法,创新“专科高级工”、“本科技师”、“技术本科”等培养模式,推进专科高职、五年制高职与本科高等教育衔接,加快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升级需要的高学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服务力。

4.创新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制度,激发学校主动发展动力机制,健全学校发展评价督导体系。职业学校完善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毕业生跟踪、社会满意度测评等反馈机制。注重文化引领,加强学校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加强学生人文教育,营造浓郁人文、科技、艺术、职业等多元融合的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先进产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促进学校文化与先进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1.提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在常本科院校校际合作联盟和优势学科建设联盟,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在常高校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到2015年,建设2-4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一流创新条件和创新团队的省级优势学科平台,扶持共建1-2个国家重点学科,大学建设1-2个博士点。搬迁扩建工学院。吸引国内外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联合办学。

2.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科教城国家高职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政府统筹促进作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等综合改革,推行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建设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董事会或理事会。重点建设对接“一核八园”产业链需求的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5大专业群。加强科教紧密结合和校企深度合作,加快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共建“信息产业园”“先进制造技术产教园”等产业园区。推进园区内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教材开发、质量评价、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建设20个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完善共享运行机制,加快培养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园区。

3.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发展能力。推动在常高校围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和急需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在人才结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研发攻关等方面前瞻布局,努力使高校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推进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提升在常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服务能力。鼓励高校与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组建重点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瞄准国家和省科技专项,对接长三角和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围绕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环节开展应用性研究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提高德育实效。坚持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融入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学科育人体系,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德育功能。促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深化民族精神教育,推进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科技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诚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职业学校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常规活动的设计水平,增强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建立优秀学生(毕业生)表彰奖励制度,开展学生峰会等品牌团、队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好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各辖市(区)均建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

2.深化课程改革。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涵,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提高课程统整水平,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以教学方法的变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建立深化教学改革新机制,加快推进基于现代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教学改革,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努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思结合、大胆质疑,提高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注重实践育人,增加教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中小学免费开放,建设一批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和活动中心,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实施“科研兴教”工程,以科研项目带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3.促进全面发展。实施学生健康提升工程,拓展教体结合平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水平,深化中小学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校建设,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丰富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高雅艺术进校园,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推进学校学生会、志愿者和义工组织建设,促进学校学生社团发展,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强化学校食堂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健康素质。规范开展国防教育。

(五)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1.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市终身教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与领导作用,努力建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管理格局。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目标,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注重实效的要求,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灵活开放、沟通衔接、质量一流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市民学习圈”,以学历补偿、技能培训、文化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阅读量和读书时间有较大幅度提高。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开放大学,将开放大学建成社区教育的中心、远程教育的龙头和终身教育的基地。整合各领域优质资源,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和资源库建设,逐步形成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职业学校率先向社会开放学习资源和精品课程。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完善“终身教育在线”等数字化网络平台,实现各类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发挥市民卡的终身学习功能,建立公民学分积累、转换、认证和激励制度。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一批市民自主学习品牌,到2015年,全市建成学习型县(市、区)2-3个,全市学习型社区创建率达50%以上。

2.大力发展面向全民的各类继续教育和培训。支持普通高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中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具有初、高中学力劳动者开展学历、技能双提升教育,鼓励支持农业职业院校面向退伍军人、村镇干部以及具有初、高中学力的中青年农民开展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和培训,推动自学考试向农村居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重点开展以稳定和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大力发展社会化、行业化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努力提高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3.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完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居(村)民学校四级网络。推进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和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全部转为社区教育中心,建成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居民(村民)学校100所。到2015年,全市50%以上的县(市)和50%的乡镇(街道)达到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标准,城乡社区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开发有特色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形成要学、有学、优学、乐学的社会风尚。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科学教子水平。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探索建设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到2015年,8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参加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人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0%以上。

4.促进和规范社会办学。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新技术和高技能培训。鼓励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拓宽办学思路,引入或与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创建一批非学历教育品牌机构。加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依法规范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审批、评估和资质认证。健全监管体系,探索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完善属地管理水平和年检制度,深入推进分等级评估,全市A级以上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到2012年占比达15%,2015年占比达20%。

(六)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1.改善民办教育办学环境。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推动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大力支持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全面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民办教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机构建设,探索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培育有内涵、有质量、有特色的示范性民办学校以及各类紧缺性、实用性的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探索建立民办教育奖励制度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依法实行税收优惠等鼓励性政策,对办学业绩突出的组织、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民办教师待遇,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2.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加强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探索实行民办学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和督导评估,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质量监控和等级评估体系,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资产和财务管理,建立民办教育风险防范机制和民办学校准入退出机制。

(七)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1.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格学识魅力。建立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激励机制,建立教育拔尖人才选聘“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励机制,设立“市教师终身成就奖”,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若干教育家、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实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校长办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名教师工作室”建设水平,提高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比例并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加强省“333高层次人才”和市“831高层次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教育教学专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每年资助一批优秀校长和教师出版教育教学专著,提高“五级阶梯”教师建设标准。

3.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教师知识更新工程,在国内外建好一批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五年一周期的市级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强校本研训。培育智慧型教师,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提升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建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激励机制,全面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练兵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和团队。加快班主任专业化进程,创新班主任培养、选拔和评价机制,大力培养优秀青年班主任。强化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职称和非教师系列职称(职业资格)并举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兼职教师制度,打造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专兼互补的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一批技术能手、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才和职业教育专家。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加大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打造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立校长专业发展导师制,创新校长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加强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教师绩效工资。

(八)加强教育对外开放

1.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资源的力度,依托国家、省、市人才计划,完善吸引海外学者来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的相关政策,着力引进一批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杰出人才和学科团队,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引进国际优质课程、教育项目和管理机制等资源并与现有资源有机融合,建设一批高度整合的国际化课程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支持职业教育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

2.着力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对外合作项目评估机制,创办天合国际学校,在部分中小学(幼儿园)设立国际部,开设一批国际课程班,为在常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建设境外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推进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鼓励在常高校以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载体,构建接受海外留学生平台,鼓励职业院校为海外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招收留学生,促进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做优做强AFS等传统项目,办好“汉风龙韵”、中美学生高峰论坛等品牌活动,让更多学生获得海外学习、实习的经历。

(九)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大力实施数字教育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发展整体战略,依托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实现省、市、县(区)、校四级教育网络高速互联互通,形成教育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体系。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为教师、学生、市民提供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集散、分析处理和应用服务,到2015年,建成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库。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信息化设施标准化配置,各级各类学校高标准实现“班班通”和网络全覆盖,开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标准的技术实验,开展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大力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创建省“e学习”项目实验区,培育“e学习”课程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鲜活的“e学习”课程体系与支撑环境。全面提高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过程和方式,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新形态的生成。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张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展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能力。

四、大力提升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保障水平

(一)强化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实施到位。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党委、政府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的制度,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至少专题听取一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一个教育机构,每年至少到所联系的教育机构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机构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加强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各级各类教育的督导检查。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等各项改革试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逐步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办学格局。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逐步形成“依法办学、权责分明、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管理框架。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健全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学校办学质量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性督导制度,推进中小学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招考分离、分类考试、双向选择、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