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的时代命题。大众化是指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005-02
作为我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化解金融危机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都将责无旁贷地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一、后金融危机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特征
(一)以人为本,以民为上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社会群体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较深的影响,因此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需要使社会群体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党的各项主张,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础。
(二)凸显意识形态的时代功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反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显示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事实有利于社会群体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有利于用的基本理论和时展的实际对社会群体进行的引导和渗透,凸显出具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功用。
(三)处理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金融危机,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都会对社会群体的思想产生影响,认识上的分化、观点上的分岐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的基本理论来分析和理解危机的本质和根源,用正确的理论来就是真实的事实。以辩证法的思维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公平与效率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是对目前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的短期补救,也是化解社会经济的主要矛盾和深层矛盾的长远打算。
二、后金融危机视域F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一)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在农村社会内部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农村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再次打破,而随社会经济层面的变动带来的农产品购销困境、拆迁补偿、土地征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这些社会问题的持续和恶化将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体的意识。所以,应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农民群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引导该群体自觉维护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2)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而社会经济成分的复杂化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更是给农民群体的传统想和道德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比如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部分人群甚至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义道路失去了信心,这思想倾向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民族的共同富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3)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农村社会也同城市一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之处在于对城市的冲击直接而猛烈,对农村的冲击间接而持久。具体的表现是,在危机席卷城市之后,大量农民工不得已返乡,这不但影响了农民收入(有资料表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村收入的相当部分),也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比如,以农副产品为加工材料的行业景气程度明显降低,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明显减少,而更直接的影响是价格的回落;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明显缩水,这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的长期有效供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尽管这些问题引起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以往的努力都主要集中于对外因的破解,而更重要也更有效的途径却是发挥农民群体的创造活力。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种多元化的既定现实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虽然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树立自强自立意识、创新创造意识和创业意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人地是,这种“多元”的时代,尤其是在社会出现危机状况的情况下,将不可避免的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利益追逐的极端化、利益分配的强制化、社会地位的完全公平化――这些动机有逐渐演化成事实的风险。因此,全社会尤其高校自身和学生自身要不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群体能够真正意识到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并且从自身出发,坚决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主动增强社会政治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因此高等学校也自然而然的应该担负起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重任,将大学生群体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社会危机、始终立足最初的理想信念的坚实任期内。为此,高等学校颖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该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全民族的思想解放和共同富裕、对弘扬和继承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
(1)以文化为载体,全面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促使企业采用多种方法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为更好的提升生产力水平,积极营造利于职工成长的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并进一步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业务技能标准等方面提高职工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活动,增加企业的文化特色,为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服务。
(2)作为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完全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范畴之中,使企业的实际工作能够时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企业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深入企业实际,研究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各项机遇与挑战,不断开拓工作思路,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危机时期焕发出更大的活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针对农民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为依托,紧密结合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创新工作内容,以此来适应农民群体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要用共同理想来统一思想,在农村地区对农民群体进行科技兴农意识培养,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同时,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体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变被动为主动,以自身优势为基础,适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向,提高该群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尽快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先进性和广泛
性的结合,在危机面前,要善于总结经验,以先进典型和典型事例为契机,影响和教育广大农民群体。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整体意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增强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最为直接的是,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增收有效结合,以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体服务的自觉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该群体的各项行为中,使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建设呈现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3)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真正关注和解决农民群体的民生问题,才会赢得他们的真心拥戴。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发自内心的维护农民群体的利益,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更应该充分体现对该群体的尊重,从促进解决金融危机对农民影响的角度,在多个领域切实保护农民群体的利益,以求真务实、用于承担的精神,解决该群体关心的大事和要事,全面体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体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个社会实体存在的反映。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紧随时展的步伐,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通过社会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既定事实,全面关注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路程,协助解决该群体解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重大问题和困境,在具有针对性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使大学生群体在知识和意识水平方面都能获得健康的成长。
(2)大量西方的腐朽思想也借金融的浪潮在全球大肆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仅仅是相关工作者的必要职责,而且是高等院校本身要担负起的社会责任,更是大学生群体自身要时刻警醒的思想走向。因此,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相结合的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工作体系,使不同的教育模式能够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
(三)职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不但要紧密围绕自身的目标任务开展工作,还要以危机为契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卓有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责任到人,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对职工群体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处理,使该群体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来,以主体性的意识应对危机,共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金融 创新 经济增长
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深刻的金融创新过程,改变了这些国家金融业传统的经营局面,为金融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背景下,使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复杂,世界范围内都在探讨金融创新在金融危机里扮演怎样的角色,它孕育着新的风险,但也蕴含着推动经济增长的助剂。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应当持续走金融创新的道路,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1.金融创新、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三者之间的关系
1.1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金融创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70年代逐渐活跃,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金融创新,并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紧密相联,金融发展又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那么,是否可以认定金融创新理所应当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呢?过去20余年间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使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趋复杂。在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背景下,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致命威胁让全世界都在探讨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金融创新就是其中之一。金融衍生品创新的泛滥,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少,同时,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是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的侧重点,实证分析很少。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众多,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探讨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有影响力的研究仍较少见。
1.2金融创新的界定
金融创新定义纷繁多样,大多源于熊彼得“经济创新”的概念,如美国金融学家莫顿·米勒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创新。
2.中国金融创新概况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开始的经历30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我国金融创新在金融工具方面、金融业务方面、金融市场方面、金融技术方面、组织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等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而我国金融创新发展时间短、不成熟,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浅层化、不彻底。
2.1中国金融创新的成就
金融创新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业的需求增多;二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的增加的金融供给;三是由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当局给予了金融创新一定的空间。
金融工具种类正在逐渐增多,金融中间业务多样化,各种业务逐渐扩大。金融市场种类和层次初具规模,金融技术如金融信息、金融电子化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对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法律监管逐渐完善。
2.2中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a.自主创新产品较少,吸纳性创新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产品达70多种,但80%左右是从外国引进的,真正具有我国自主创新的产品较少。
b.规避风险创新少,主要表现为盈利。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中,追求盈利的创新居多,防范风险的创新少。除了外汇业务有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部分商品期货之外,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没有。
c.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更多的是当市场出现某些金融需求时,金融机构才开始进行市场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会导致创新不成熟,缺乏整体层次感。
3.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认识
3.1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
统计800年来历史数据,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休戚相关、荣衰与共。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那就是一部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往复更替的历史。
然而,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推动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进行资本化和金融化的改良,促使金融法律与监管体系的完善,以更大力度的创新来防范金融危机的再次来袭。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一次次的金融危机使得受损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但是,不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发展。考察150年来,自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狂潮”(史上第一次被记载的投机性泡沫事件)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每10年就要发作一次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案例,受害国家无不痛彻心扉。
3.2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
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多次爆发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引起了全球对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创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泛滥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扩散负效应突出显现,“过度市场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3.3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和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战略;新时期
引言
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作为一种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国际各国产生的严重影响,虽然近10年来各国经济逐渐回暖,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消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财务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一些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愈加明显,甚至造成企业破产。为了能够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我国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要充分分析当下国内外市场市场环境,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保障企业能够平稳发展,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处于多元化、动态化、负载化的财务环境中,企业财务风险直线上升,因此,将企业财务战略融入到财务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战略简述
财务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统筹中,为了能够让企业资金有效流动的重要渠道,企业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对企业资财务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做出长远规划,加强企业财务关系协调运作的管理活动。企业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发展方向和资产配置结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财务管理主要包含资金管理、会计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只有做好细节工作才能够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平稳发展。
二、现如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面对财务战略重视程度不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属于初期发展阶段,也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参差不齐,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正在处于“尴尬期”,企业多数权利都集中在企业管理者手中,使得企业决策过于简单、主观。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认识不足,会错过多个市场机遇,同时也不会重视财务战略,无法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中决策中的辅助作用。我国很多企业过于注重短期资金安全已经成为通病,缺乏相应的财务战略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看待财务战略意识缺乏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现如今,我们很多企业过于注重短期经营效益,片面的将企业利润指标作为企业年中考核的主体,这就导致企业将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利润最大化。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短期利益过于重视,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不够统一,使得企业目标容易丧失长期价值,進而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这也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已经成为阻碍财务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忽视企业财务战略环境
企业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基础和方向,更是保障财务管理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企业财务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是指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与企业发展状况,是以财务战略为企业发展基础;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充满危机。现如今,我国很多企业都过于重视内部环境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外部环境认识不到位是硬伤,如果一个企业只会“低头走路”,那么该企业势必不会走很远。因此,当今企业财务战略通常都缺乏灵活性与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财务战略有效实施。
(四)财务战略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质量,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企业想要强化财务管理的首要条件就是做好企业财务战略。企业财务管理包含诸多层面内容,其中筹资战略与投资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决定着企业资金链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融资渠道也不断增多,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例如银行借贷、股票、债权等,但由于企业对这些融资渠道不够了解,致使企业无法抓住这些融资渠道的优势,也无法灵活运用,使得企业资金周转期变长,成本过高。
(五)财务预算编制不够合理
企业财务预算对于企业日常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少企业依然对财务预算重视不够、理解不足,无法切实认识到其中的问题,他们将财务预算全权归为财务部门处理,将其归纳到收支计划中,而忽略了财务预算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预算的作用,也在财务部分中设立了相应的预算分支,但在实践过程中过于表面化,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完全根据预算内容计划实施。此外,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不够重视,认为预算会制约企业运营的灵活性,只注重一个项目完成之后的结果,在预算过程中草草了事,致使企业财务预算严重缺乏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也难以控制实际支出。
(六)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也正在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但一些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其主要弊端表现在:对短期结果过于重视,对于长期的资产和资本层面显得力不从心;传统评价指标过分注重财务业绩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可直接计价因素,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不可直接计价因素。这种评价指标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使得财务业绩评价过于片面,严重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认识问题、建设问题、制度问题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其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进出口情况、企业战略、企业管理都带来了严重影响,所以,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也是缓解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性
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工具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对全球各国都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得我国经济至今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只会影响到自身;而外部环境会影响整个行业、整个国家经济。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影响非常大,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也更加复杂,使我国经济不得不推动价值转移变革,给企业的战略变化、产业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新时期下,企业发展战略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协调性,使得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经济学、企业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因素,进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进而环境金融危机给企业资金、财务带来的问题,对企业长足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其次,通过财务战略能够有效设置企业财务权限,进一步优化企业法人结构,实现企业出资者、经营者体系化结构。企业财务管理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可根据外部环境调整企业财务战略,实现动态财务战略体系。总之,强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让企业快速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性对策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金融危机的到来给各国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以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国内通胀、通缩、滞涨等问题不断,企业市场环境愈加复杂。为了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抓住企业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企业对财务战略的重视程度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保障企业盈利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财务战略的重要性,确定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在后金融时期更好的利用企业资源。
首先,要划分财务与记账、算账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在财务分析、财务规划的积极作用,将财务分析数据作为企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其次,必须要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宣传工作,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极强对财务战略的认识。最后,要以财务管理作为基础,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核算统计的分析工作与预测工作。同时,要充分贯彻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全面规划,让财务战略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二)明确财务战略目标
企业运营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应该将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总目标,在经营过程中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认识到货币的风险报酬和时间价值,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实现企业运营价值最大化。想要實现价值最大化,首先,必须要将取得报酬时间作为重点参考指标,通过运用时间价值原理对报酬进行计算。其次,通过时间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短期目标问题,会更加注重长期经营利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能够有效衡量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关系,抓住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战略目标之一,能够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战略,让企业在后金融时代稳定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企业财务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会阻碍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在后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面临全面下滑的趋势,要着重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国内市场环境、国际市场环境,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这三种环境中,国际市场环境是无法左右,因此,我们要以企业环境、国内环境作为着力点。
(1)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加强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应该以自身的财务情况作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战略环境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进而加强对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注意一点,上述所提到短期战略目标的诸多弊端并不是一无是处,科学的财务战略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模式,进而保障财务战略的灵活性。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充分认识自身的融资、投资、运营情况。此外,企业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环境。
(2)从政府角度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地方金融机构、银行的发展质量,构建银行、企业、第三方金融体系;构建有力企业贷款的担保体系;扶持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当地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债权、股票等形式来拓宽融资渠道。进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财务战略环境。
(四)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战略
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需要充分分析企业财务价值链,优化企业价值链结构,进而实现企业运营价值的最大化,进而构建财务管理体系,通过组织体系来不断实现企业管理目标,落实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逐次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要保障财务战略的丰富性,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通过企业筹资战略来解决企业资金来源问题。企业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效益与信用度,进而向银行等机构筹集资金。其中,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的渠道才筹借资金,例如上市创业板。第二,通过企业投资战略来突出企业投资重点、风险、额度问题。企业投资的关键一点是能够做好长期资本筹措准备,在财力保障的基础上抓住市场机遇求发展,不断进行长、短期投资循环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1.企业文化的功能有内外之分,对内表现为对企业目标、制度规范、成员行为的协调和整合,目的是使企业的整体行为有序而高效;对外表现为对企业激励辐射、形象塑造的表征和强化。一般而言,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向社会传递出这样的信息:企业的管理风格成功而有效、企业的经营状况优良、企业的精神风貌高尚而有活力。劣质的企业文化传递的信息正好相反:企业的管理漏洞百出、经营状况不佳、企业的精神萎靡等。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所倡导的文化导向并未实现既定的效果,对内表现为员工的行为并未与企业的行为相一致,对外表现为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滑坡达到了社会能够容忍的最低限,公众形象和社会认可程度也都严重失分。
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引向深入,世界经济的基本层面也都表现出了危机的迹象,单一领域的金融危机演化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的事实基本成型,经济体中的各种实体经济都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金融危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企业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部分企业以短视的眼观从最原始的个人利益出发,以极端的方式对供应商进行挤压、对员工进行解雇,尽其所能不择手段的维护其以往的利益不受损失,于利益相关者的承受能力全然不顾,甚至曾经致力于广泛推广“以人为本”的企业也未能将其理念持续到底。从中可以看出,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信号,企业的真实文化理念被表露无遗,那些曾经宣传出来的近乎完美的文化品格,此时恰恰走到了它的反面。
3.在企业文化的理论体系中,文化理念是其精要所在。一直以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总结和提炼企业的个性特质,而对企业文化的先进性要求却缺乏判断和判断的标准。金融危机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危机面前,虽然对企业文化理念的检验异常艰苦,但却能极好的将企业经营的真实意图、企业行为指向的最终结果完全彻底的释放。比如,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只有信守“中庸之道”的企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类企业在面对风险和不面对风险时都表现出了不急不退、适度中和的文化标识,而损失惨重的企业一般表现的都比较激进——投资数额大、扩张速度快、经营风险高;还有一些企业几乎也面临了灭顶之灾,那就是一味依存出口的企业,它们在危机到来后也面临倒闭的危险。
(二)危机面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缺失
1.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经营管理相脱节。毋庸置疑,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是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劣质的企业文化将阻碍企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企业文化的功效是通过其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渗透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表现包括规范企业的行为和价值观,建立企业的行为准则,并通过这些准则引导企业员工的努力方向,该方向指向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以此为基础,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最大限度的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反过来,也即当企业的自身发展得以实现后,员工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体精神会被重新激发,能够使其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企业的各项制度。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我国的众多企业并未在企业文化和企业效益之间谋求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往往是更加注重对企业效益的追逐,忽略甚至放弃了对文化品格的塑造,使两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大量的事实表明,许多企业的失败或受挫都与企业文化的缺失有关。当企业的领导者因思想僵化,无法将员工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时,企业就难以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明显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设置了障碍,并且有可能最终将企业引向破产的道路。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本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和创造功能。在我国,无论是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还是实践,都缺乏系统的文化理论体系和理论指导作支撑。尤其在企业文化的实践领域,企业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是过于狭窄,就是过于宽泛,不是认为现在进行宣传不合时宜,就是将企业文化简单的认定为文体活动的开展。这种对企业文化的错误理解、扭曲认识和观念缺乏,对当前企业文化的建设构成了无形的障碍。
3.忽视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在对待企业文化的态度上,企业应综合考虑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当前所采用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原始文化等多种因素,最终确定适合自身发展和使用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类型。但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很难找到发展阶段完全相同的不同的企业,因此,对处于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环境的企业来说,它们对环境的反应和采取的策略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企业文化的创新特色也因此而形成。但是在目前,我国企业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构建方式却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并未根据自身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设计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这种创新意识的缺乏已经严重到了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
二、企业文化与金融危机的作用机理
(一)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严重后果,归根结底是社会和企业制度的问题,而制度是文化的外观,也就是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来源于企业更是根植于社会。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高消费或超前消费是其中的常态,长此以往的结果是存款不增,贷款不减,加之经济领域的财富创造功能有限,对资金的缺口又不能以减少就业增发货币的形式补充,危机的爆发就成为必然。虽然人们一度认为新经济可以挽救资本主义,但是新经济制度必须落实到实体经济上面才能显示其功效,这个过程漫长而艰巨,单就时间而言,其周期的长短就完全能够超过经济的承受时限。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任务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部分企业的组成人员的表现极其被动,这与平时危机感的训练有关,也与企业文化的灌输有关。这样一来,对待危机的态度就显示出了消极的成分——对企业的未来走向心态茫然,对政策的效果疑心重重,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心灰意冷,对工作的去留人心惶惶。而这实际上是与危机的出现和危机的加剧构成了恶性的循环,长此以往,危机的阴影将最终将企业的机体染成暗色。因此,针对金融危机这种生存环境突变,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要拉开新的篇章。
(三)金融危机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按照普遍联系原则和意识形态与物质基础之间的关系可知,任何社会现象(包括经济现象)的出现总会有文化因素作背后的支撑。因此,要想破解经济危机中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是一定行不通的,因为同时按照“丁伯根原则”——n种经济现象必须用n+1种以上的手段才能应对——就更应该发现和寻找其他的手段做辅助,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企业文化的功效,用强有力的文化来带领员工士气和信心的高涨,用先进的文化带动企业机器向更高的水平迈进,最大限度的拓宽企业的视野和摆脱危机的路径。此外,针对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应该积极寻找削弱企业应对能力的根源,以更高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加强。
三、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构
(一)建立与危机管理相对应的企业制度
制度是文化的表皮,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制度作支撑,并且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与具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制度的实施有直接关联。为了使企业文化能够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脉络,企业在制度设计上就要建立适应经济社会的新观念,进行不断的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要想让企业金融危机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建设,就要以市场环境为导向,克服和摒弃所谓的“老板文化”、“原始文化”那种自以为是的文化品格,坚决建立起符合企业长效发展的文化传承体系,使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体现出对企业业绩的提升作用、对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对企业发展路线的稳定作用。
(二)建立企业文化的长效机制
危机中企业文化的建设要立足企业实际,整合价值理念,建立长效机制。具体做法是,通过目标管理使企业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渗透到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改革人事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做到人尽其才;改革劳动分配制度,使企业员工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大小进行工作轮换或者岗位轮换,实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分配体系;通过实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危机感和主动性等。总体而言,企业要以长远的眼光,克服短视行为,对内通过将强安全生产和质量控制,提高社会的知名度;对外通过社会活动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这种内外结合的方式最终指向了企业内外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建设的效益也会因此而凸显。
(三)构筑诚信的文化理念
关键词:经济改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自由化
一、引言
金融危机又俗称经济危机,其一旦发生,将会给金融市场一次致命性的打击,其后果往往伴随着经济的逐渐萧条,大量的公司倒闭和工人失业,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等严重后果。金融体系有其脆弱的一面,金融危机的形成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导致在风险来临时承受能力低下;外因是来自金融系统外部的资金冲击,比如国外大量资金的恶意打压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金融威胁。金融危机还具有超周期性、传染性等特点,金融危机一旦爆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波及各行各业,是一种无差别攻击模式,当全面爆发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遵循上一次金融危机的时间节点来进行破坏,所以金融自由化的放任力度要适中,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全盘掌控。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做好防范工作的必要前提,结合世界各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进行自由化改革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金融危机成因
(一)经济周期
金融危机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金融风险的产生,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由人们对市场的不理性投资或者不正当行为造成的后果。当经济飞速增长时,带动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各种投资,以求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扩大在银行的债务,使得经济陷入一种“假繁荣”现象,随着投资的不断追加,最后导致债务人无力偿还高额的债务,形成市场上的资金短缺,这就是俗称的“泡沫经济”。由于债务人无法偿还欠下的高额债务,随着时间的延长,会被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强制清算资产,这种行为一旦蔓延开来,会造成一定的恐慌,造成很多债务人逃跑,进而导致一定的流动性危机、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
(二)内外经济不平衡
货币危机在狭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种固定汇率的突然崩盘,而广义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货币在其固有的流通领域内发生混乱。在国际化金融市场大环境下,收支平衡一旦被打破,货币的汇率就会出现大的动荡,各国为了维持其当前的固定货币汇率,势必会提高国内的利率,其目的是为了维持汇率的平衡。然而金融市场的货币贬值一旦无法通过提高利率来平衡,投资者势必会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而决定强行兑换高利率的外币,如果投资者在心理上承受不了就会出现大量的跟风现象,这种行为会推动金融危机的产生。由于货币不断被别国投资者大量兑换走,造成国内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了填补财政赤字,国内的金融市场势必会极度扩张。如果银行的监管力度不够的话,极易造成信贷失衡,严重的会导致金融机构大量的非法资金增多和增大流动风险,同时国内的经济市场也会面临严重的投资风险的冲击。
(三)制度建设薄弱
健康的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会计制度,完全透明的管理制度,清晰的商业和金融机构的固定结合法律条款,金融市场本身对金融风险的免疫力很低,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肯定是金融市场。一个健康的、积极地金融市场,前提必须要实现是制定出相对应制度来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有制度来不断规范金融市场的一些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现有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我国金融体系现状
我国早期的经济是计划型经济,所以现有的金融体系完全集成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金融自由化改革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有效管理机制,市场的主体还是政府来进行引导把控,缺乏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资本架构也没有构建完善,现有的公司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很多制度还未完善,导致银行体系出现混乱,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的道德方面的风险。当前我国的金融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励和监管机制的失效问题以及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矛盾。我国金融市场直接受政府控制,资金的融资在政府的把控下出现不均衡的情况,时常出现金融腐败现象。这种种不良现象会直接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波动,通过金融危机的易传染性特点,会迅速的关联到整个金融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也不够强硬,到时金融市场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可依,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金融市场受冲击的能力下降,投机倒把的现象会更加的肆无忌惮,所以金融市场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四、金融危机防范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前期评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检测和分析,这几个方面在其中起到很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预防金融危机的产生。一方面要根据金融预警体系来不断的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性原因,选择出相对应的预警提示,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状况来确定濒临爆发的临界点,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来确保预警系统发出信号的准确性。
(二)循序渐进地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
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必须要逐步进行,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必须要在宏观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进行稳定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很多方面内容,比如避免货币利率的上下起伏过大,对外汇率的不规则流动等问题,特别要注意的千万不能引起银行危机的出现,否则会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做好价格方面的改革,要在价格在趋于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化改革,否则极易造成资金的流向出现偏差,导致资源的分配出现严重不均衡,进而造成整个金融经济的不稳定。在实施改革的同时,要密切警惕和防范国外投资者的投机倒把,一旦发现此类现象的出现,要及时根据国内外的经济现状做出合理化调整,最后还应当合理的控制对外的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好放款的比例,在足够资金储备的前提下,在根据经济条件进行证券投资和短期贷款业务的拓展。显而易见,单一的政策调整或单纯的依赖于汇率来进行资本升值,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的收支不平衡问题,所以还是应该以消费需求为前提,通过扩大内需、降低银行储蓄利率、调整国外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扩大进易量、市场的全面性开放等结构性政策,同时辅以汇率规律性浮动,各方面共同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源上解决我国在国际上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避免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率。
(三)完善金融制度,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
金融制度的完善,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金融市场经济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创新,均衡市场架构,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发展。建立一套能及时进行信息提醒的预防性体系。建立健全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其次,加强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合理化检查。金融市场体系要正确区分发展与监管两者之间的关系,坚决把预防金融市场风险放在首要位置上。对金融市场要搞好各类问题的调查分析,以便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各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并保证其正确性。再者就是要增强金融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后,还要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来行使监管权力,监管者根据不同的监管制度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明确确立个监管部门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各自的职责和地位,建立一个和谐的金融监管体系。首先要确立中央银行的宏观统筹能力,其次要逐步提高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增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以便于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跨越市场、体系等金融市场信息方面的共享,出现延误的现象,最终是要在强有力的监管下,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眼里打击违法违规现象和行为。
(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市场不断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市场注意到中国市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据着世界五分之一还多的人口,中国早已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GDP所占比率还不高。中国经济牵制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中国经济市场出现问题的话,世界经济必然后会出现相对应的问题,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而是应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去看问题。金融危机是全球性质的危机,它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因为它一旦爆发,将会是全球性质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秉着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与研究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要提高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危害的能力,比如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金融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金融危机冲击力的抵抗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金融大环境的经营、内部掌控、国际金融市场的制约以及监管力度的合理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也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更应该提出大胆的建设性思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步向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靠拢,以增强自身在金融危机中的抵御能力。总之,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改革下金融危机的防范,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为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繁荣发展不断努力。
作者:李慧玲 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表明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的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对政府、会计准则以及金融机构如何搞好金融工具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提出建议,以规范金融工具的准确计量,充分体现企业资产价值,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 计量
在金融危机中,尽管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有其局限性,暴露出很多问题,但并不代表它应该被废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该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其准则的相关制度和要求,为防止出现再次的经济衰退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国际上的变革所做出的回应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路线图在全面回顾总结自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趋同、实施和等效经验与成绩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方向、策略和时间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持续趋同是在已有趋同基础上的后续趋同。
第二,肯定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支持IASB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所做的努力。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围绕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及相关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较大的争论,IASB和FASB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面临很大压力。尽管无论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还是G20峰会最后都认为公允价值和有关会计准则不是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对如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改进会计准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核心内容是希望改进IASB的治理结构,在独立准则制定程序下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按照G20和FSB的要求,IASB自2008年开始积极研究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有关会计问题,为此做了大量改进国际准则的工作,这些工作值得肯定。
第三,明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立场,坚持持续趋同是在国际互动基础上的趋同。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被指责为具有经济顺周期性,IASB也在采取措施作相应改进。我国认为,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定价机制)。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尤其是美国等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失衡导致资产泡沫扩大,风险蔓延和经济失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的时代,实体经济固然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但实体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虚拟经济。如何健康有序地发展虚拟经济,使之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重塑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要害所在。我国认为,虚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能否风险可控,其关键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尤其是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问题,这才是公允价值计量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如果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在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那么就为虚拟经济的发展、金融风险的控制和全球经济结构的平衡做出了一个重要贡献。
第四,规划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时间安排,部署我国下一阶段会计准则建设工作。路线图提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是与IASB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
二、对政府的建议
后危机时代,中国应该重新审视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在对国际上相关变革借鉴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坚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立场。中国政府应密切跟踪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后续动态,并加强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力度。由于受客观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公允价值在动态中求得计量准确是很难的。我国应更周全地考虑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出现问题时所需要的原则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方式,从而使计量模式更科学、更深入;同时,也应保持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沟通,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专门立项的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研究制定,以便从中借鉴。财政部会计司目前已经设立了公允价值计量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多个子课题,组织国债登记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和会计理论界的专家,对我国各类金融工具的特点、定价机制和报告系统进行研究,全面总结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金融工具及其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特征和特有问题,试图揭开公允价值形成过程的面纱,收集具体案例并形成研究报告,以反馈给IASB供其制定和完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参考,IASB方面也十分希望能够得到中国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重大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彰显了趋同应当互动的原则,对于维护我国企业及国家利益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我国应该在充分理解公允价值本质的基础上,谨慎而坚定的推行公允价值,为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实践创造适宜的环境。
三、对会计准则的建议
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次贷引发的流动性不足、金融创新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管,金融危机并不是由公允价值导致的,恰恰相反,金融危机提醒了我们,当前应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准则,提高准则在揭示风险、控制风险方面的功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指出,中国对IASB为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落实G20、FSB要求所做的这些努力表示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并将一如既往支持IASB致力于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而IASB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上述改革,将使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基础发生变化,路线图提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要求,也从另一个侧面呼应了这些变化,支持了国际准则改革的基本方向。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而言,在明确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立场时,应进行适合国情的调整。首先,有选择的增加有关估值的信息。会计估值本身需要补充其他信息,比如公允价值方法预计存在的变动、建模技术及假设,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适当的评估机构的风险。其次,在市场不存在或者是资产以不正常价格出售时,允许金融机构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也就加大了各金融企业对于资产负债表的操控能力。提供一些解释性范例,说明如何在非活跃市场中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为适用准则提供新的灵活性也提供了更多的指南。第三,提供有的放矢的风险披露。公司可以考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报告,比如频率较高的简短报告可能比频率较低的长报告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
四、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对金融机构而言,我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另一方面,做好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准备工作,如展开人员培训。公允计量模式更多依赖于执业人员的分析判断,所以计量准确程度取决于执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要加强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够迅速掌握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精髓,熟悉涉及金融工具的各项业务及其变化,理解业务的流程和本质,准确定义形成的资产和负债,掌握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金融资产减值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计量价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的情况,从而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赋予管理层自由选择权,即由管理层来决定金融工具的分类,且金融工具一经分类不得随意变更,这就需要管理层具备良好的判断能力,能科学合理地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避免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生大的波动。此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金融机构的管理理念和风险驾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此,管理层必须准确理解准则所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现金流量折现等概念的含义,充分认识金融工具交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潜在的致命性危害,进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理念,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日常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金融机构也应加强执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禁止滥用资产负债表,防止为他人所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企业有能力去评估和衡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琴.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 高校; 资金; 风险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国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通常是由金融领域风险的负面效用累积引起的对正常经济运行的破坏性影响。金融危机多是由系统性金融风险引起的。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这样定义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剧烈波动,或由于许多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负担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
美国金融危机起因于次级抵押贷款。2001到2004年期间,在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之下,美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贷款机构推出了大批次级抵押贷款,随着房产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美联储连续不断地提息,致使次贷市场上借款者不堪重负,违约率不断上升,同时金融市场上各种高杠杆创新工具不断将次贷风险扩大化并扩散。而随着近年来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发展,使得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在各主要经济大国间蔓延,欧洲和亚洲市场也出现了剧烈的动荡。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
1.过于注重收益、忽略风险,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认识程度不足。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创新所存在着巨大风险。“看上去华尔街的那些科学疯子们又把实验室给炸飞了”。《时代》上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最新一轮金融产品创新产生的后果。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运用创新产品时,对收益的估计过分乐观,没有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定价,所以导致了贷款规模过度扩张,扩张风险的不断积累,以至金融风险最终爆发。
2.商业银行短视,忽视经济周期性变化导致无法应对危机的产生。当经济处于扩张时期时,企业利润增加,还贷能力较强,此时银行对市场过于乐观,风险意识下降,降低放贷标准,大量的投放低信用级别贷款。一旦经济增长出现减速乃至衰退时,企业利润降低,还贷能力下降,银行的贷款就会出现大量的呆坏账,从而影响银行正常的信贷业务,当这种情形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危机。
二、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
(一)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及分类
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1.财政拨款。2.学费性收入。自从1994年实行并轨收费制起,成为学校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已占高校资金来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3.其他自筹类经费。包括了校办产业收入、外界捐助款、教育基金会收入以及科研收入等。4.银行贷款。这部分资金形成高校负债性资金来源,是高校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形成的,运用的不适当而过分的借贷,容易造成高校财务危机。
(二)高校利用各类资金的现状
由以上我国高等教育收入性资金构成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资金供给具有以下风险特征:
1.以政府财政性投入和学费收入为主体,占资金来源总量的八成左右。这两方面来源风险所在(不确定性)是在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变化。在国家不加大对高等学校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又不提高高校收费标准的前提下,高校为保障办学条件的正常开支,就必须努力从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2.其他收入性经费来源占比不断加重,已达总需求量的20%左右。
3.大量高校收入不能满足的经费需求,如临时性周转资金需求,长期基本建设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高校银行贷款2005年以前已达1 500―2 000亿元。根据高校贷款需求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将突破5 000亿元。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迅猛,银行贷款已成为高校弥补资金不足的经常性手段。银行贷款虽然是现阶段可供高校利用能满足自身经费需求的筹资渠道,但由于其有偿性,银行贷款筹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到期还款对本、息的支付上。因而银行贷款也是最容易导致高校信用危机的筹资方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校资金风险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纷纷倒闭、被并购,房地美、房利美、各保险业巨头、商业银行纷纷陷入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开始向全球化扩散。近两年来,在各经济大国各项积极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仍然无法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
在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但亦无法独善其身。由表2可以看出,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到2008年增速的大幅下降,以至2009年增速继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减少,政府投入高校的财政经费亦减少;学费增长也随之大幅下降。
(一)财政收入增量减少明显,导致高等教育拨款增速减缓
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下行趋势。2008年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降至四季度的6.8%,减速非常明显。经济决定财政,2009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 976亿元,比2008年同期减少832亿元,下降了2.4%。在政府财政在其他公共领域支出的压力下,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无疑将受到影响。
首先,在GDP增幅下降的情况下,政府可供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量必然减少,同时,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也会受CPI涨幅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缩水。其次,政府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很难增加高等教育经费,各省在2009年度高校预算中政府拨款大多维持了2008年的水平而没有增加,有些地方还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财政收入目标任务未完成的情况下,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政府会缩减高等教育经费预算。如江苏省在2009年压减5%高校经费预算,各高校被压减了几十万至几百万不等的预算经费。
(二)就业机会减少,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学费性收入的减少,欠费率大幅上升
金融危机期间,导致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减少。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形势变化使未来就业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三是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下行,对新增就业产生挤压。而大量就业机会的减少不可避免影响到家庭收入的增长。有关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56.43%的家庭收入减少约两成,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严重,此时通过提高学费来满足高校资金需求显然不合时宜。
(三)企业投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导致科研以及社会捐赠等自筹经费下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GDP增速由2007年的14.2%下降为2009年的9.1%。表现在微观领域,企业投资需求减少,利润率大幅下降,尤其是出口贸易企业表现尤为明显。而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必然努力地开源节流,在努力增加各种收入的同时削减各类非必要性开支。如减少与科研院所的各类非应用性的研发投入,减少针对高等院校人才储备进行的奖助学金的捐赠,减少与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的高技术孵化性投资。企业这些资金投入的减少必然影响到高校在鼓励教学、深化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高校资金供求矛盾的加大。
(四)高校更加依赖银行贷款
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由于高校自我收入性资金供给的紧张,高校为了平衡自身资金需求,必然将目光转向负债性资金。而由于我国公办高校是由政府信用作担保的,同时高校以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类资产进行抵押,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乐于向高校投放大量的信贷资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高校由于在扩招背景下,自身跨越式发展对资金的极度渴求,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性资金的筹集能力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信贷体系乐意于为高校提供短期或长期的各种性质的贷款。这就导致高校在缺乏信用约束的情况下,具有盲目扩大借贷规模的冲动。
2005年以前,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 500~2 000亿元,有学者研究表明,2006年底高校贷款规模达4 500
~5 000亿元,而“十一五”期间高校贷款需求在1 456亿元。而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总经费只有4 346亿元,贷款规模已超出经费总量,很多高校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化解贷款风险。
四、当前形势下如何化解高校资金风险
(一)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借鉴其他国家应对高校资金风险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中,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学费上涨,合理分配高等教育资源,改善高校入学机会,也成为欧美等国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缓解严峻的高等教育财政紧缺状况,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为高等教育注入了大量资金,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因金融危机造成的财政鸿沟。如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RRA),授权向教育部门投资总额近1 00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分别向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资助及提高奖学金标准。2009年度报告显示,ARRA法案实施后,填补了各州绝大部分高等教育财政赤字。
2.加大对学生的扶持、资助,鼓励学生就学深造
国际金融危机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大学生背负更沉重的学费贷款,不得不延长在学期间的打工时间以维持学业。英国政府一方面为高校提供办学经费,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学费贷款与补助,以使教育经费能够惠及每一个人。
3.完善改进高校财务管理
金融危机直接冲击高校的财务制度,不完善的财务制度潜藏着高校财务危机。英国各大学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捐款资金的投资和监管策略,积极寻求多渠道的教育经费来源,同时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以提高效率和节省经费。
(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化解我国高校资金风险
在当前时期,从我国高校资金来源的性质可以看出,影响我国高校资金风险,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是高校不可控的由于系统性风险引起,要防范这部分风险只能从我国高校的经营环境入手,而内部因素是高校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所引起的,是要靠高校自身内控及管理来实现。
1.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2008年11月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增长方案中,涉及教育、卫生合计400亿元,仅占1%,直接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更少了。同时,金融危机也使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面临严重危机。因此,为缓解金融危机冲击,在实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达40%入学率目标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政府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资金投入使命,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力度。
2.大力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和高校接纳能力
政府在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简化学生贷款程序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完善高校学费政策;在加大高校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各级各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与高层次大学之间的衔接和整合。同时,关注弱势群体,重点发展一批面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民族高等院校,以满足因金融危机诱发的少数民族求学热潮之需。
3.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规范就业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对残疾青年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等,制定适度的就业保护或倾斜政策,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设新的就业岗位,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
4.拓宽高校融资渠道,多种举措努力降低高校贷款压力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国家可以采用政府贴息方式,缓解高校贷款高额付息压力;完善规范商业银行发放高校贷款程序流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确保高校的各项资金安全运行。
5.高校自身强化风险意识,构建高校风险预警系统,提前预测风险
高校应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观念,加强自身的资金管理,可以在现有管理和核算基础上,设立一些科学化的风险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提前预警。对各项指标超过了警戒线,及时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有效地化解风险,为学校健康持续运营提供保证。
总之,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不大,逐渐步入后金融危机时期。然而,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是深远的,其后续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仔细评估金融危机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真实性而非预测性的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调整和规划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资金上保证我国高校持续、稳定、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来卓,查道林.从次级信贷危机看我国高校贷款的金融风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65-67.
[2] 孙继辉.对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4):40-41.
[3] 刘礼明.金融危机对高校财务的负效应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16-119.
[4] 冯蕾.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N].光明日报,2008-11-05.
[5]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教育蓝皮书》暨教育改革研讨会 [EB/OL].http://省略/
zhibo/2007-03/01/content_87851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金融危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
一、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对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
传统理论将居民购房活动主要区分为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两大类。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购买的住房用于自己家庭居住,后者购买的住房并非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而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至于住房投机,它是与住房投资既有区别,又紧密相关的活动。虽然在学理层面上存在将二者清晰厘定的可能性,但正如徐滇庆所言,“在现实操作层面上对住房投资与住房投机进行区分是很困难的,很难在二者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正常的投资也许很快就转变为投机行为。”〔’〕因为本文主要讨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显然属于现实操作层面,所以本文并未将住房投机单独作为一类活动与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相并列来进行考察,而是将其置于广义的住房投资的范畴之内。
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本轮房地产业宏观调控高度重视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尤其突出地表现为对二者的区别对待。“鼓励消费,抑制投资”成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之一。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如“旧国八条”、“新国八条”和“国六条”等为此做了最好的诊释。同样是居民购房行为,却因购房目的不同而被区别对待。消费与投资之分,就像中国历史上的“华夏与夷狄之分”一样,被反复强调。住房消费如同“华夏”,不仅在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中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占据优势地位;相反,住房投资如同“夷狄”,不仅在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中受到政策的抑制和区别对待,而且在道德层面上也往往被置于受歧视的地位。抑制住房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传统理论看来,住房投资与信贷危机,乃至整个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有着某种天然联系;而住房消费似乎具备某种“抗体”,其引发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风险却很小。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对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理论基础的冲击
美国次级债危机是一起典型的由住房消费引起的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这起危机从现实层面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引发人们重新认识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放贷机构根据借款人信用高低,对其进行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即“优惠级”(Prime)抵押贷款市场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级抵押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上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利率高出2%-3%。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优惠级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利率高,因而次级抵押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所以该业务受到放贷机构的有力推动。另外,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美国住宅价格的持续上升,也引起美国居民购房热情不断升温。
在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推出的最初10年里,该业务取得了显著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住房自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一期间拥有了自己的住房,这很大部分归功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在利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中,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人者,这些居民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优惠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为这些低收人者提供了选择权,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的居民主要是为了自己家庭居住,而非为了投资牟利。按照传统理论对居民购房行为的分类,这些购房活动显然绝大部分属于住房消费,而非住房投资。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为了避免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阻止资本外流,控制美元跌势,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至5.25%。加息从两个方面影响到房地产业:其一,由于大部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形式,随着美联储17次上调利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越来越高,借款者的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其二,美联储17次上调利率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房地产交易也从此由火热转向低迷。债务负担的增加与住房价格的下跌交相作用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引起了越来越严重的信贷危机。
在办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可以出售所购住房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住房卖出,即使能够卖出,住房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就会发生严重震荡,并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住房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严重程度,这便是美国次级债危机。在危机的初始阶段,危及仅仅存在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货款市场上。但是,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逐步加剧,市场预期更加悲观,住房价格进一步下跌,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也受到冲击。随着次级债危机中住房价格的一跌再跌,越来越多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的借款者发现,他们购买的住房市值已经低于住房抵押贷款的本息,于是即使在优惠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不仅如此,银行的信贷危机很快波及到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发行基础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进而影响到了整个证券市场,最终酿成了一场深刻影响美国经济的金融危机。
反思美国次级债危机可以发现,引发本次危机的恰恰是住房消费,而不是住房投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者绝大多数是那些少数族裔和低收人者,这些弱势群体通过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来购买住房,用于自己居住,而非用于投资。作为一个典型案例,美国次级债危机从现实层面对传统理论中关于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冲击,即不仅住房投资能够引发金融危机,住房消费同样也能够引发金融危机。
三、对住房消费和住房投资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
美国次级债危机冲击了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人们对于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关系的传统认识。而这种传统认识追根溯源是基于传统理论对于居民购房性质的分类,即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的认识。
本文认为,从经济学理论层面而言,对居民购房性质的研究至少存在三种分析视角:其一,基于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的分析视角;其二,基于需求目的的分析视角;其三,基于虚拟经济理论的分析视角。在不同分析视角下,对于居民购房性质,或者说对于何谓住房消费、何谓住房投资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每一种结论都建立于自己独特的分析视角之下,亦即只有基于各自独特的分析视角,才能找到其结论的合理性。对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在多重视角下的重新解读,从理论层面修正了传统认识,为重新审视住房消费、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重建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奠定了根基。
(一)基于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分析视角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是当代最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所有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是SNA最主要的内容之一,GDP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四部分组成。基于SNA的分析视角,在新房市场上,居民购买的住房无论是用于自己居住,还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都属于投资活动。
SNA之所以如此设计统计口径是基于商品住房的特殊属性。GDP用来衡量给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对于普通消费品而言,人们会在一个给定时期内购买它,并在该时期或比该时期稍长的一个时期里消费掉它,因而购买这些商品的支出被归为当期消费。但住宅与普通商品不同,它是最典型的耐用品,使用寿命长久,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持续的服务流。虽然住房服务的消费可以绵延很久,但对住房的购买支付却是在某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进行,住房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行为在时间跨度上存在极大背离。对于GDP及组成GDP的消费、投资等流量指标来说,这种背离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严重偏差。如果将购买住房的支出计人当期消费,无疑极大地高估了当期的消费支出,于是在SNA中,仅仅将住房服务视作消费品,将房租计人消费。可见,如果基于SNA分析视角,在新房市场上购买住宅,无论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都属于投资活动。而享受住宅提供的住房服务,并为此支付房租的行为属于消费活动。同时,GDP仅仅衡量现期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非现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即旧货的购买并不计人当期GDP,因为旧货的交易反映了一种资产的转移,并不是经济价值的增加,因此旧货的交易并不包括在当期GDP中。所以,居民在二手房市场上购买住房,无论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不在SNA的考察范围之内,所以居民在二手房市场上的购房活动既不是住房投资,也不是住房消费。
(二)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下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显然,传统理论对于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的认识绝非基于SNA分析视角,而是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在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下,研究者根据居民的购房目的来界定住房消费与住房投资。他们认为吃、穿、住、行是人的基本消费集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前提。满足居住需求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租住他人住房;一种是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由于居住需求是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而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是满足这种基本消费需求的一种方式,于是一些学者就得出居民购买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的行为属于消费活动,而被购买的住房属于消费品的结论。同理,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居民购买住房,如果不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而是为了出租以获得租金,或者等待住房价格上涨将其出售,以期从资产价格的上涨中获利,那么这种购房活动与购买工业、商业或办公等非住宅房地产的行为一样,属于投资活动。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对住房投资和住房消费的界定,是通过分析商品用途来判断其被购买的行为属于投资活动还是消费活动。这一分析方法在理论研究和日常思维中被普遍使用,获得人们广泛认同,以商品用途来区分投资品和消费品不仅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概念的划分上也做到了逻辑自洽。然而,使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商品住房及购房活动的性质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商品住房有别于普通消费品的特殊性。
许多学者把居民购买的用于自己家庭居住的住房看作是消费品,但他们却忽略了其有别于其他普通消费品的特殊性,而试图用研究普通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
的方法来研究商品住房的价格形成与波动,即试图仅仅使用实际经济因素如人口数量、居民收人水平、就业率等指标来解释和预测住宅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这就忽略了商品住房具有的有别于普通消费品的虚拟资产属性,采用这样的方法做出的预测往往是失败的。Quigley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使用1986-1994年美国41个大城市的截面数据,根据居民收人、家庭数量、人口数量、就业量、每年房屋建造许可和开工数量、空置率等实际经济变量及商品住房价格滞后变量对商品住房价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解释变量对商品住房价格虽然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是,难以预测价格变动的拐点,即使是预测最准确的模型错误率也高达52.73%.这是因为随着商品住房虚拟资产属性的日益增强,其价格波动越来越受到货币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因素的影响,而实际经济因素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在逐步减弱。事实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认识到了房价的特殊性,他指出“房价只由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而与一般生产价格或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
由此可见,虽然可以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合乎逻辑地区分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但是该结论仅仅在这一独特视角下才能成立,而超越这一视角,推广到更为广阔的范围中,这一结论便失去其合理性。如上所述,研究者不能突破这一独
特视角,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理解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涵义。因为住房消费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行为大不相同,集中体现在商品住房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其价格的形成与变动遵循着不同于普通消费品的特有逻辑。传统理论对于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认识基于需求目的分析视角之下。所以,传统理论中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的涵义仅仅在这一独特视角之下才具有合理性,即仅仅在“住房是用于自己家庭居住还是用于其他用途”这一意义上具有合理性。但是,在这一视角下,我们并不能找到住房投资与金融危机的关联性,也同样找不到住房消费对于金融危机存在“免疫力”的丝毫证据。
正如下文所述,金融危机往往是由虚拟资产价格的强波动性引发的,从虚拟经济分析视角来看,商品住房具有虚拟资产属性,其价格具有强波动性。正是房价的强波动性,才是房地产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从虚拟经济分析视角看,传统意义上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并无二致,二者均具有投资活动属性。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的住房投资与住房消费
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我国部分学者开始研究虚拟经济现象,这一研究很快得到社会承认。2002年10月,“虚拟经济”一词被写人了十六大报告。虚拟经济研究对于深化关于房地产属性的认识意义重大。虽然对于什么是虚拟经济和虚拟资产尚未达成一致定义,但是人们基本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虚拟资产是指金融资产以及具有类同金融资产属性的其他资产形式,而房地产就是除了金融资产以外的最主要的虚拟资产形式”。[5l0由于房地产具有虚拟资产属性,所以它有别于普通资产,而与货币、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具有某种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