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第1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目前,已有26个海外国家承认我国自考文凭,这种认可包括学历互认和学分互认,出国留学随之开始受到自考生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自考生将出国留学作为人生转折的一个契机。

相对于高中生和本科生,大专生和自考生留学面临着更多的困惑,为此,本文就主要留学国家对大专生、自考生留学的政策、留学方案设计及留学需注意问题等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大专生留学

大专留学目前有“专升本”和“专升硕”两大类别,前者适合大专在读生和应届毕业生,后者适合有工作经验的大专毕业生,两者分别又有两种方式。

专升本:可直接插班或从大一开读

“专升本”一种方式是“直接插班”。在大专学分获得认可前提下,大专生可选择将自己的学分转到国外学校,并“直接插班”就读其大学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这种形式主要适合具有三年制学历,且专业对口的学生。它的优势在于专业延续性强,可以减免一部分学分和课程,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到有效学位。

指引:如果申请人具有三年大专学历,并且申请的是相关专业,可以去英国读本科最后一年。

另一种方式便是从国外的大学本科一年级开始读起。这主要适合想读比较好的学校,又不一定读回以往专业的二年制大专生。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学校和专业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兴趣选择专业。还可以申请荷兰高等专业大学提供的三年制本科。

专升硕:“预科先行”或者“直接升硕”

“专升硕”一种方式为“预科先行”,对于二年制大专毕业的学生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的三年制大专生,国外高校一般要求先读半年到一年的硕士预科课程,学习语言及本科期间的核心课程,才可以继续升读硕士学位课程。优势在于硕士预科课程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要求不高,雅思一般只要求5.5分左右。

指引:英国大学的硕士预科在1月和9月开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时间选择。在澳洲则一般要先读8个月的研究生预备课程以及1年的研究生文凭课程,最后读6个月硕士课程。

另一方式为“直接升硕”,一般全日制三年大专毕业的学生都可以选择“专升硕”的课程,只要专业对口,这类学生可直接报读硕士课程,一般最多不过二年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硕士文凭,取得的硕士学位能得到全球认可。

主要国家介绍

美国

第一方案:专升本。美国认可中国的专科学历,允许中国的中专生、大专生升读美国的本科,并且可以承认中国专科生的部分学分。至于转学分的多少,就一定要根据专科生在国内学习的课程和申读美国专业课程重合度的多少以及质量来决定了。一般而言,中国专科生升读美国本科至少可以转29个学分以上(即1年),有不少学生可以转60个学分(即2年)。基本条件:01、在读或者毕业专科生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上;02、托福500分;03、存款证明在45万人民币以上。

第二方案:专升硕。美国是一个教育开放的国家,学校众多,因此,不乏有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升硕的桥梁课程。但这样的学校非常的少,因为美国毕竟是一个本科学位互认制的国家,一般而言都是要求申请攻读硕士的学生具备本科学位的。但是如果你是四年制大专生还是可以通过学历评估后,申请本科课程。基本条件:01、在读或者毕业专科生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02、存款证明在45万人民币以上。

英国

中国的大专生申请英国硕士学位的几种条件:

01、应届大专毕业生或工作时间在3年以内的大专生,如果没有合格的托福(580分以上)或IELTS(6.5分以上)成绩,可以去英国先修一年大三的课程,或学习一年的硕士学位预科班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正式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具有这种条件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不能申请攻读MBA学位。

02、对于具有3年或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大专毕业生,如果没有合格的托福和IELTS成绩,可以先申请6个月至一年的硕士预科课程(含3个月至6个月的英语课程),通过两至三门硕士预科考试之后,直接进入硕士阶段学习。

03、对于具有合格的托福和IELTS成绩的大专生,可以直接申请英国的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课程。但是如果申请攻读MBA学位,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

根据已赴英国读书的大专生的经验,由于大专生与大本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差距,中国的大专生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时,在一年时间内修完8至10门研究生课程,往往比较吃力。所以,有一部分这类留学生常常通过延长半年至一年的学习时间来完成他们的硕士课程,最终获得硕士学位。因此,对于即使有很好的托福或IELTS成绩的学生,在正式硕士学位课程开始之前,最好能够提前3个月左右进入英国,首先强化英语,通过语言关,这样便可以在硕士学位课程开始后,顺利地通过每一门课程考试,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学业。

加拿大

第一方案:专升硕(年费用14万左右)。对于中国大专学生来说,要想直接申请加拿大的硕士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众多的加拿大公立大学只是接受中国大学全日制四年本科毕业并持有学士学位的学生的申请,所以直接申请加拿大的硕士课程是不适合中国的大专学生的。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大专生不能去加拿大读学士学位以上的课程。因为在加拿大的教育体制上,有一种介于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之间的教育,即研究生文凭,它相当于硕士的一年级程度,并且也是为加拿大所承认的一种学历教育,而这一种课程的录取要求相对正式的公立大学的硕士课程,会低很多,甚至于可以接收中国的大专生,所以这类的学历教育是很适合中国学生去读的。而且这种的课程往往可以帮助中国的学生在当地就业和移民,真正地能够帮他们实现取得当地永久居住权的梦想。

第二方案:专升本(年费用14万左右)。加拿大的大学一般很少承认中国学生的学分,所以中国的大专学生想转学分到加拿大的话,一般会比较困难。但也有一些学院可以承认中国的学分,如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NAIT),就可以承认学生在中国所修的学分,这样一来,就可大大缩短学生在加就读的时间和费用。对于中国的大专在读或已毕业的学生,另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去读加拿大的大学转学分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完成后都往往能够进入当地好的大学继续完成大三和大四的课程。

澳大利亚

第一方案:专升本(适合大专在读生 和应届毕业生)。可以按照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程度重新申请澳大利亚大学的本科课程。

01、直接申请大学本科课程:直接入读本科第一年;对于想尽早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比较理想的选择是申请两年制学士学位紧密课程(如邦德大学、堪培拉大学)。两年制学士学位课程,是将三年的课程压缩在两年完成;同时也可以申请比较多的学分减免。

02、选择8个月IBT快捷课程,电脑IT类、大众传媒、旅游酒店、设计等专业,8个月完成大学一年级,再进入大学二年级。

03、选择TAFE课程,然后转入到2年大学的学位课程,学费低。

04、从大学预科读起,如果专业相关或对口,可以免预科;如果申请人是普通高校三年制的大专毕业生,成绩优秀的话,还可以免一些学分。

第二方案:专升硕(适合有工作经验的大专毕业生)。

01、全日制三年大专毕业的学生只要专业对口一般都可以选择“专升硕”的课程,直接入读大学的硕士课程。

02、通过硕士预科,再进入硕士课程:8个月研究生预备课程+1年研究生文凭课程+6个月硕士课程。此类课程专门为不能直接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特别设立,比如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专三年制毕业生。

新加坡

新加坡教育部没有规定不接收中国大专生,但新加坡几所公立大学不接受中国的大专生。所以,我国大专生如想赴新加坡留学,只能考虑进入私立大学。大专生去新加坡留学基本上有两种途径:专升本和工作几年之后直接申请硕士,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划算。

第一方案:专升本(最多可免一年课程)。其实,我国大专生去新加坡读本科相对来说较吃亏,因为我们大学课程里有很多公共课程,涉及理论性内容较多;而新加坡的大学非常注重实用性课程,所以,通常,三年制的大专生到新加坡最多只能免1年。有部分院校可以免2年,但是双语教学新加坡正规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是全英语授课。两年制的大专生则更吃亏。至于学分减免情况,则要看国内所学专业和新加坡大学的专业之间的互通性。

第二方案:专升硕(一年可拿学位)。一般来说,新加坡大学比较认可我国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专生。新加坡读硕士需1年,所以,大专生毕业工作几年后去新加坡留学是比较划算的选择。学生可选择的专业通常以工商、经济类的文科居多。至于学习的时间,要看本专业与所申请专业的相关性,如果相关,但还有一定距离,学校会让申请者加读商科预科。

语言要求:雅思6.0分,托福600分。如果语言不达标,学校会要求学生进行语言强化,直到达到学校的标准。

费用:生活费每年3-3.5万元人民币;读硕士的学费1年6-10万元人民币。

大专生在毕业后如果想直接去新加坡留学,应该把心态放平,因为新加坡大学可能不承认我们的课程。所以,在专业选择上,要了解新加坡的教育体制。

编者:国外正规的学校在学分转移的评定上都十分严格,所以大专生在咨询留学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相信“可以进行学分转移”的说法,要更慎重,更多比较,了解适合自己的留学道路是什么。英国、澳大利亚都提供先读硕士预科再读硕士的课程,这是最节省时间和金钱的途径。另外,为了增大签证通过率,大专生在留学前一定要语言过关,以弥补自己在学历和年龄上的不足。

自考生留学

目前,已有26个国家承认我国自考文凭,这些国家的许多高等院校,承认自考委员会颁发的学历证书,允许持有学历证书或单科合格证书的自考生,在进入本校学习时可直接攻读学位或者免修、减修部分课程。也就是说,自考考生不仅可以凭自考证书申请国外高一级院校,而且,当他们申请同级院校时,原来在国内所修的学分仍然受到承认。自考生国外攻读的专业分布涉及到自考的20多个专业,其中,理工科类的自考生更受国外欢迎,容易办理出国留学,金融、经济专业也较受欢迎,而中文、新闻等一些文科专业办理留学签证相对难一些。

主要国家对自考生的留学政策

美国:一般大学都承认

一般大学都承认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成绩和毕业学历,准许自学考试毕业生和部分课程成绩合格者,免试入学或免修部分课程。允许在读自考生申请将已通过的已经获得的单科成绩转化为相应学分,插班到大一或大二学习。若有本科学位证书,还可读硕士。若只有本科毕业证书,虽然较困难,但也有许多学校是允许读研的。中国的电大、夜大、职大等毕业生,只能申请攻读本科课程。申请者的学习成绩平均分数应在“良”以上,即美国学习要求的平均分数在“B”以上。

英联邦国家:我国承认就承认

只要是我国教育部承认并有正式文凭的自考生,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都承认。此外英国并没有国立研究生课程入学考试,每所院校自行决定依照研究生课程录取学生。

日本:越来越多学校承认

对国内自考和成人教育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日本学校已开始承认其学历。对留学日本攻读硕士的自考学生,有两条特殊规定:在外国修完16年学校教育课程者或获得学士学位者;或在外国修完15年学校教育课程及在大学院完成制定的课业,并且受承认的成绩优秀者。

韩国:自考生受年龄限制

申请韩国的自考生最大问题就是受到年龄的限制,一般不能超过25岁。因此应届毕业生,或毕业两年以内的学生选择韩国最合适。

法国:我国教育部认可的都承认

凡经我国教育部认可的自考专业,法国都承认学生的毕业文凭和成绩。大学毕业学历的申请者不得超过28周岁;大专、本科或以上学历可直接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中国学生的学历与文凭须经过所申报学校的校长或招生委员会的审核。

新加坡:公立学校一般不承认我国的自考和成人教育

新加坡的公立学校一般不承认我国的自考和成人教育,部分私立学校则予以承认。知名度较高的学校承认此学历的极少,但获得学士学位者除外。如果能拿到国内排名前10位大学的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文凭且有3年以上跨国公司管理经验,TOFEL580分以上或者IELTS6.5分且GRE2000分以上,可以攻读公立大学的硕士学位,同时可以申请政府助学金。

自考留学抓住四大关键

单科成绩高

近几年的留学经验证明,单科成绩比较高的自考生在申请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成功率高。因此,自考生如果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单科考试成绩,这样申请名校将更容易。

闯过外语关

由于自考生并非都是在学校里全脱产学习,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外语学习,外语对很多自考生而言无疑是很大的一个障 碍。英国等留学国家要求申请人的雅思成绩达到6.5分7.0分,所以我国自考生申请英国一流大学有一定难度,建议有留学意向的自考生一定要打好外语基础。可以先在国内参加相关的英语培训,通过语言关后再出国,尽量不要到国外读预科。如此,不仅可以节省大笔费用,而且还可以使国外的学习更加顺利,收获更多。

慎重选专业

出国留学是继续读本专业还是换专业,是困扰很多自考生的一个问题。统计显示,近年来申请英语、财会专业的自考生越来越多,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国际贸易、金融、商业经济管理、法律、中文、新闻等专业。但对于办签证的难易程度而言,理工科类的自考生更受国外院校的欢迎,容易办理签证;金融、经济专业也较受欢迎,而中文、新闻等一些文科专业办理签证则相对难一些。

对于自考生出国留学转专业的问题,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大学允许在读自考生申请将已获得的单科成绩转化为相应学分,插班到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学习,所以自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如需转专业,最好还是选择与原专业相近的专业,跨越幅度越大越容易遭到拒绝,即使成功也有可能被安排读研究生预备课程或大学预科,那样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

工作实绩强

自考专科或本科生想申请国外的MBA,职业经历就非常重要。特别对年纪较轻、资历较浅的申请人来说,有以下职业背景将大大提升其被录取的机会:自主创业并且有很好的成绩;在有一定规模的管理顾问业、广告行销业、投资银行业的等企业里任职。这些职业都需要从业者参与企业决策,并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销售金额、投资报酬率、客户忠诚度等数据直接体现从业者的工作实绩。所以,一般国外商学院对有此类职业经历的专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申请者会更加青睐。

第2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法律职业教育 发展困境 对策

一、法律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1 学历层次难以跨越职业门槛。目前,我国法律职业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政法类成人干部院校转型或是政法、司法、警察类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施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高等本科院校的水平,再加上政策方面的原因,我国现有的法律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是专科层次。但令人尴尬的是,法律职业的入门学历却是本科学历。严格地说,法律职业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这四类。要从事这四类职业必须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并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而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最低学历条件则是本科,这使得法律职业院校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毕业生没有资格从事法律职业。

2 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受过去统招统分制度的影响,法律职业院校传统的专业设置大都以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需求为根据,学生毕业即使专业不对口也无需担心就业问题。而现在毕业生不再统一分配工作,需要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衔接的问题。如刑事执行、司法鉴定、法律事务等专业就业面过窄,在就业市场上毫无竞争力,最终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了售货员、服务员、广告散发员,或者是保安、保姆、保洁等工作。此外,由于法律职业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偏低,无法和同类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

3 培养模式缺乏技能性和实践性。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不是法律职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岗位技能和实际工作操作能力是职业院校的培养重点。因此,法律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技能性和实践性。由于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法律职业院校还没有完成培养模式的转变,各专业、各学科教学仍然保持着以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训教学和实习实践不足,工学结合不足,真正具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不足,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没有突破性进展,对学生能力和教师业绩的考核指标和方式没有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等机构的办学思想转变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因此,各类法律职业院校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

二、法律职业院校应对困境的几种模式

1 助考模式。就业困难是制约法律职业院校发展的第一大难题,学历层次低、专业就业面窄、生源基础较差等原因都成为学生就业的障碍,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不少法律职业院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助考辅导,甚至抽调专门的师资,组成助考辅导组织,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新生入学后,在学习高职课程的同时接受本科自学考试辅导,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尽快取得一个本科学历,弥补学历层次低的缺陷。与此相匹配的还有司法资格考试辅导。只要学生能拿到自学考试的本科学历证书,就可以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因此在开展本科自考辅导的同时,一些学校还对毕业班的学生进行司法考试辅导,以期学生能通过司法考试取得进入法律职业的资格证书,拓展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除了自学考试外,专接本、专升本考试也是毕业生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另一途径,有的学校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对学生进行专接本、专升本考试辅导。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少法律职业院校还对学生进行各类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考试辅导,如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会计证、报关员证、秘书证等,在毕业班学生中开展公务员考试和政法干警招录考试辅导等。各类辅导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相关社会助考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学校辅导各类考试的通过率也无法和社会助考机构相比。

2 转型模式。法律类职业院校目前的转型有两种情形:第一种转型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转为综合性职业院校:由于法律专业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有的法律高职院校便逐步缩减法律类专业的招生,扩大非法律专业的设置,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北方某省一所法律类职业院校为例,从该校2010年的招生专业介绍来看,该校设有8个系共32个专业,其中与法律相关的专业有5个:法律事务、司法助理、法律文秘、应用英语(法律英语方向)、会计(司法会计方向),其他均为非法律专业。这样一来,招生针对面、生源、就业方向等大大拓宽,一所法律类职业院校实质上已经转化为一所综合类职业院校,但学校名称中的“政法”“司法”“警察”等行业特色标签也就名存实亡了。另外,法律类职业院校毕业的会计、旅游、外语等专业毕业生,与那些会计学院、旅游学院、外语学院的毕业生相比,既没有自身特色,又缺乏竞争优势。

第二种转型是依托部门政策转为政法干部或干警培训机构。此类转型通常是根据国家或部门的政策指导,学院逐步以培养政法干部或干警试点班为主,同时承担系统内在职干部的非学历培训任务,而普通高考招生逐渐缩减直至停招。学院的教职工通过转为公务员或其他分流措施妥善安排。这样一来,一所法律类高等职业院校就完成了向部门培训机构的转型。

3 升格模式。在专科学历难以发展的困境下,不少法律类职业院校开始计划进一步升格为本科学院或大学,这应该是专科层次法律职业院校最想实施的发展模式。虽然这种升格对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招生数量等各方面要求严格,但一旦升格为本科院校,无论招生工作和学生就业都可以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因此,不少学校正在为升格而进行着努力。但是,由于政策的原因和办学条件的要求,此种模式恐怕要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最终能否如愿也很难说。

三、法律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法律职业教育同样必不可少。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法律人才太多,而是绝大多数毕业生未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大部分法律高职毕业生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毕业证,既没有学到法律知识,也没有任何岗位技能。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只要学校能够找准自身定位,搞好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法律职业教育就会焕发出其勃勃生机。

1 坚持自身定位,明确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精英教育,需要通识教育,但更需要职业教育,需要技能教育。依法治国离不开法学家、法官、律师、检察官等精英法律人才,但同样也需要大批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和精通实务操作技能的法律服务人员。经济社会中尚有很多法律职业有待充实,如大型公司、企业的法律顾问、法务主管和助理,中小企业法务专员,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的司法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法院的司法书记官,各级公安干警和司法干警,以及各层次的安保人员等,所有这些岗位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法律实务人才。因此,法律职业院校一定要坚持自身的职业教育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经济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法律服务人才是法律职业教育的使命。

2 合理设置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法律专业毕业生不好就业的原因不是法律人才太多,而是法律人才太少了。一方面社会需要法律人才,另一方面法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好。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二是学生没有掌握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法律职业院校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合理地设置相关专业,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如不少学校通过调研和论证,陆续开设安全保卫、社区管理、公司法务、刑事侦查、社区矫正、法律事务等专业,实践证明这些专业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传统法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同样应该大胆改革,敢于大幅度修订教学计划,抛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突出实务技能教学和实习实训的地位。在学制上可以采用“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实训,一年的顶岗实习。在教学上,要抛弃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以开放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工作实践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去,以作为学,学以致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出校门就可以胜任相关岗位工作。在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的同时,还要开放考试、考核方式,以技能操作和社会实践为考试、考核的主要途径,减少书面考试的比重。法律职业院校必须以培养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要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才能打造出法律职业教育的市场品牌。

3 建好双师队伍,搞好工学结合。学院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法律服务人才,就必须要具备一批具有法律实务实践经历、丰富职业经验的双师队伍。双师是指既具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具备相关法律服务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胜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脱离传统的理论讲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真正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兼职和聘请兼职教师等两个途径来实现。鼓励教师兼职就是学院要创造条件,让一线教师到各个法律服务部门去兼职锻炼,丰富其实践经验,如做兼职律师、兼职法律顾问、兼职司法行政工作和法律援助、兼职人民调解员、兼职陪审员等。聘请兼职教师就是从法律实务部门、法律服务机构或公司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优秀工作人员到学校教师授课,承担学生的实训指导任务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建设好一个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

第3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经过14年的持续大幅度扩招,广东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即把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加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建立多元化的中职与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在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的目标的重要举措[1],作为培养大批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一、广东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2年广东省中职在校生达到238.1万人,高职在校生71.7万人,中高职在校生规模居全国第一,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2%(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学生170万人(含研究生),居全国第三,教育改革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2]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期盼、教育发达省市相比,广东省还有不少差距,教育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面临国内外的巨大挑战。

1.国际挑战

在教育领域,许多国家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策略,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以技能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迅速融入主流教育,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并重,中职毕业生进入应用型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道路畅通,建立起层级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为了使欧洲更具竞争力,并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欧盟将职业教育和培训视为一种有力的政策杠杆。亚太经合组织认为,满足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关键问题。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多年来,在16-19岁的青年人中,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左右;2003、2004年德国政府连续发起“职业教育攻势”的国家行动。[3]在美国,2009年7月20日奥巴马在白宫会见阿波罗3人组的时候说,作为美国总统,“我将全力以赴让数学和科学重新‘酷’起来。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拥有地球上的国家中最高的大学毕业率,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4]。在经济领域,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重归实体经济、重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实体经济。目前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5]这表明科学和工程人才及其培养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延揽人才力度的强化,给我们以巨大压力。

2.国内挑战

在经济领域,广东总量第一的位置很快会被发达省市赶上。2012年广东省gdp总量为5.7万亿元,江苏5.4万亿元,只差广东省3000亿元。[6]2012年人均gdp广东省5409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70美元,江苏已达到10500美元;况且江苏省地级市人均收入都在全国平均线以上,而广东省还有13个地级市在平均线之下[7],广东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发达省市优势明显。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在常住人口中,广东省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以上)的人口为856.73万人,江苏850.68万人,两省基本等量;但由于江苏常住人口(7866万人)只有广东省(10430万人)的75.4%,因而江苏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1082人,广东省只有821人[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93人。[9]在高等教育方面,2012年普通本专科在学生,广东省为162万人,江苏为167万人。广东省虽然少得不多,但也因为人口基数大,导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低于江苏的47.1%(以户籍人口计算)。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匮乏是最大的资源匮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就是生产力、创造力、竟争力的短缺。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及其结构优化在广东省还是一项重要任务。发挥广东经济总量大、投资效益高,产业转型快、产业比重优,教育规模大、水平提高快的优势,做强广东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广东省政府提出的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目标[10],还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规模

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扩大中职毕业生升学规模,是保证和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07年为65.9%,2012年达到95%,5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11],速度很快,需要不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得不到巩固提高,就难以实现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1.生源不足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50%,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要达到215万人。要实现这个规模目标,2017-2020年平均每年要招收61.4万人。一般计算方法是,专科学制3年,本科学制4年。因此,这一年在校生除以本专科平均学制3.5年,即是这一年及其前面3年平均每年的招生数。2005-2008年广东省小学一年级学生分别为164.15万人、155.64万人、143.87万人、131.59万人[12],其高中毕业时间相应在2017-2020年。按照初中毛入学率100%、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之比4.8∶5.2(2011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比例[1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计[14],以平移法推算,2017-202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分别为78.8万人、74.7万人、69.1万人、63.2万人。多年来,因家庭经济困难、不满意录取学校等原因放弃高考、放弃报到的每年有四五万人。如果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按95%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到2020年普通高中全部毕业生都进入高校,也完成不了上述招生计划。因此高校必须开辟新的生源。

2.合理调配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位资源

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机会越来越多。其毕业生升学率(即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与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之比有关,更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有关。广东省1991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只有26.9%,1998年为42.7%,扩招第一年即1999年就达到56.9%。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普通高中毕业生逐年增加,且增幅大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增长,因此才会出现2003、2004年升学率超过80%,2005年之后下降到80%以下,2012年为74.2%(1991-201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见表1)的局面。普通高中毕业生能否考上大学已不是主要问题了。考虑到每一年都有一批学生放弃报到,为完成招生计划,这几年增加了预录数。即使他们全部如期报到,许多学校还是能够承担其培养任务。可见,放弃报到导致学位浪费,而这些学位应调配给想读大学的中职毕业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3.扩大中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

2009-2012年,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分别为39.47万人、45.97万人、49.81万人、56.04万人[15],今后几年还会增加。按照初中毛入学率100%,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之比4.8∶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计,以平移法推算,2017-2020年中职毕业生数分别为81.1万人、78.9万人、71.1万人、65.0万人。从中职招收20%或更多的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应列入规划,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维持在75%左右,也有助于普通高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011年普通本专科招生47.4万人,除以普通高中毕业生63.1万人[16],升学率正好是75.1%。上述平移法推算出202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63.2万人,相当于2011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数的63.1万人。如果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也维持75%,普通高等学校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计划维持2011年的47.4万人左右,那么,到2020年增加14万人的招生计划(按上述推算,到2020年招生61.4万人,减去47.4万人),用于招收中职毕业生,也只占中职毕业生的21.5%。2012年,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的只有4.3万人(“3+专业技能证书”招生1.8万人,高职自主招生2.2万人,“三二分段”转入高职0.3万人),占中职毕业生的7.7%(按2009年入学时的人数计算为5.4%),这个比例还是很低的。尽管中职毕业生升学还有一些渠道,如成人高校、自学考试、出国深造,但是,拓宽中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渠道很有必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后异地升学政策逐步放开,会影响上述平移法推算出的2017-2020年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数。不管生源如何,继续加快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成为广东省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并举的方针。

三、加快建立中职与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多种学历提升模式

一方面要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成果,降低中职学生的流失率;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9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开始探索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广东集中试点高职院校面向高中、中职应往届毕业生自主招生、单独招生和对口自主招生,显示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但面对日增的社会需求,改革的力度还必须加大,改革的步伐还必须加快,要在制度设计、系统建设、功能完善方面做出努力,使之更具效能、更加成熟、更有示范性。

1.加大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招生规模

目前,除了师范专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外,广东省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招生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3+专业技能证书”的高职考试招生模式,已实行多年[17],到2012年招生1.8万人。第二种是高职自主对口招生模式,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2012年招生2.2万人。第三种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模式,2012年招生5万人,先由中职学校培养3年,毕业后即由对口的高职院校选拔进入高职读2年。[18]2012年第一种和第二种模式招生人数合计4万人。如果这个规模这几年不变,到2015年,加上2012年第三种中高职“三二分段”招收的5万人转入高职,合计也就只有9万人。如果以2012年中职招生79.71万作为毕业生人数计算,升入高职的只占11.3%。因此,还可以适当加大这三种模式的招生规模。

2.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中职毕业生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快高等学校的分类定位。首先把一些以教学为主的省市属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称应用科技大学);其次是把一些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再次是新建的本科院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这3种院校可从中选择一批专业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二是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连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首先在教育部倡导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及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基地试点。三是高职、应用型本科连读模式。四是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连读模式。其实,许多中职和高职院校早已引进自学考试和成人高校的本科教育,这两种本科教育相当一部分专业及课程的职业性并不强,“文凭教育”色彩浓厚。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有能力为中高职学生提供职业性的本科教育,更有利于弥补专业学习的断层,更有助于中高职学生沿着职业教育之路拾级而上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按照教育部的专业分类,普通专科分学科类和中职学生分科类都是19类,且基本对应,只是名称不同,这有助于高职与中职的专业对接。普通专科分学科类的前12大类、中职学生分科类的前10类都是工科(这里按工科和文科两大类分类来统计以利于分析),前者的13大类之后、后者的11类之后基本都是文科。普通专科分学科大类与中职分科类名称对应表如下(见表2)。

据广东省教育厅素材统计,2012年广东省中职分科类中(不含技工),工科(第1类至第10类)在校生占54.7%;在普通专科分学科大类中,工科(第1大类至第12大类)在校生占45.82%,比中职少了8.88个百分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广东当前和长远发展问题,特别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强化和优化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必须弥补和改善结构性人才短缺。广东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及传统产业升级还要走相当长一段路。培养大批工科类、技术类、应用类职业人才,是解决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的主要途径。现阶段凡是工科比例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基本上是教育发展先进区。广东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顺应国际化趋势,要走中国特色之路。中高职专业要与普高专业错位发展,专业设置要凸现地域性、实用性、灵活性。要重点强化工科技术类专业,进一步提高中高职工科在校生比例(最好超过60%的比例)。要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趋势,紧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需求,优先电子信息、生物海洋等前沿技术专业设置;强化工程机电、材料物流等优势传统专业设置;优化艺术设计、旅游会展等创意服务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一批学科特点突出、地域优势明显、技艺能力高超的职教专业,进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技艺精湛、规模适度、培养高端实用职业人才的专业学院,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资源向生产力、竟争力转换,从而在高素质、成批次、多层次、可持续的人才梯队支撑下,建造和巩固长盛不衰的教育事业和经济产业,实现“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

第4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相关概念与广西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概况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概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这些院校培养了许多掌握较好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么,什么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笔者认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是指以社会民间团体或个人为办学主体、以公共财政之外的社会或个人资本为主要办学经费来源,以主要面向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等教育。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市场和行业的需要进行定位,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根据这一定位进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以下述定义为较具代表性,也能较全面地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它主要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要素构成”。这一概念不但准确地概括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种构成要素,也体现了模式的固定性、可效仿性以及可重复使用性等特征,反映了这一概念对理论的抽象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广西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概况

截止2015年,广西区内共有本科院校32所,其中应用型学院28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87.5%;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1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3所,附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9所,占广西区内本科院校总数的34.3%;占应用型本科学院总数的39.2%。这些民办本科院校每年为本地区提供以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分布在经贸、电子、教育、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众多行业领域,较好地促进了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相关的。

二、中国-东盟背景下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类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这一区域包括中、越、泰、菲、缅、印尼等11个国家,总人口达19亿人,是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的第三大自贸区,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GDP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自贸区建成后,对泛北部湾地区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等国家;在我国则以广西区的影响尤为重要:“据GATP模型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106亿美元,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相比,出口增长55.1%。其中对菲律宾、泰国的出口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长48%。其中主要获益国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中,从行业和产品结构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最多的将是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对菲律宾和泰国的出口将有显著增长;制成品在菲律宾市场增长将达12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增加最多的产品类别也主要表现在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制成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新加坡的机械电子产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泰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对中国出口增加17亿美元。由此可见,在泛北区域的经贸合作中,影响最大的行业领域和产品结构主要是纺织和服装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而这些领域对广西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也将是需求最多的。另据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的人才类型主要有以下一些:保税物流人才;经贸人才;本科层次会展策划与运营管理人才;商务英语人;熟练掌握中国和东盟各国语言人才;熟悉中国和东盟各国事务人才等。特别是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上,由于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以及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市场对东盟小语种的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广西每年对泰语、越南语、老挝语、印度语、柬埔寨语人才的本科需求量每个语种在600人以上”。但在2009年,广西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的6所本科院校,每年能提供的东盟小语种本科人才仅有200人左右,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根据上述情况,广西区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应在应用型人才的提供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做出某些改革,从而为泛北部湾经济区提供更多更好的适用人才、创新人才、专精人才、特色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途径

考虑到广西区内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和泛北部湾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与形式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健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上,往往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弊端,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种不健全的运行机制虽然也能根据培养的目标要求完成各种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但却不利于高校发展和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因为:由于轻视科研或科研条件相对不足,不但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尽管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但却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到科研当中,这不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也就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广西区的12所民办本科院校中,科研立项和经费获取较多的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当年该校共获立项83项,加上校内经费支助共获科研经费145万元;其它民办本科院校立项数目一般在50项左右,经费一般在几十万元。这不仅与大学类型的高校相比差距巨大,即使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如广西财经学院在2011~2015年共获取科研项目880项,年均176项;梧州学院立项102项,获校外经费670多万元;较少的贺州学院也有74项,其中国家级2项。大学层次的高校一般都有几百项,广西大学为1437项,科研经费达3.10亿元;广西民族大学为510项,科研经费为3180万元。[6]由于科研立项数目少、级别低(国家级项目极少)、来源单一(主要为纵向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也很少),因而在科研成果利用、转化、专利申请上也就十分有限。这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明显是有影响的,也不利于学生接触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当然,民办高校在运行机制上也有一定优势,因为民办高校办学一般是与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投资方可提供高校学生一定的校产企业实践机会,这相比于没有任何企业支撑的高校而言,是有可利用之处的。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民办高校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在“产”“研”上做文章,拓宽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多争取科研经费和项目,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平。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

北部湾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是在2000年之后建立的。由于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办学条件上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往往不利于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这些高校虽然在二级学院或教学单位上一般都有10个左右,学科门类数达5个以上;但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较少,加上经费短缺,因而在学科建设上缺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难以争取到重点学科建设的机会。譬如在广西区现有的3所独立设置的学院和9所独立(附属二级)学院中,基本上没有省级重点学科,更不用说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设置结构单一,跨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的数目不多;专业设置的重复率高;趋向于设置电子、经管、工程类等热门专业;不同专业在招生上存在失衡;与社会需求关联程度低……。当然也不排除部分院校由于走特色化、多样化、优势化道路,因而在专业设置上取得较好的成效。至于课程设置,除了一般存在的内容陈旧、结构单一、不同类型课程开设不平衡等问题之外,对通识课程不够重视、实践实训课程质量不高也是突出问题。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给予重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争取建立一些重点学科、实验中心和研究基地。在泛北部湾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中应根据人才需求类型和本校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上即要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一定量的适用专业,强化经贸、管理、财会、电子、机电、服装、纺织等行业领域相关的专业设置,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形成一些交叉专业、跨学科专业和专业集群,突出东盟小语种等特色专业,并建设一些重点专业、优势专业,以有利于适用人才、特色人才、创新人才、专精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使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应科学、适当,对通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也应予以必要重视。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早在升本之前,就已经开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应用柬埔寨语、应用缅甸语、应用外国语(印尼语方向)等东盟语种专业,并成功派出2500多名学生赴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学习,在快速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构建了“双体制、双校园、双教材、双课程、双教师、双基地、双学分、双证书、双文凭、双就业”的“双轨”模式。这种“双轨”模式不仅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诸多构成要素,培养了许多具有综合技能和能力的毕业生,能将所学小语种充分应用到经管类职业中;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特色、优势、跨学科的理念,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构成方面,狭义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国内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外联合培养: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在资源上合作共享,先在国内完成专科或本科的数年教育,然后到国外完成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也即我们常提到的3+2、2+X等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要在课程、学分、证书等方面进行改革,如提供双联课程、教育凭证互认;而且还涉及到办学方式的改革,如国外高校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办班、办学院等;或是合作办学方在教师、学生方面进行交流、资源共享。2.校企结合:即前面提到的产学结合,是指高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企业对高校提供经费支助和学生实践、实训的机会和场所。这种培养方式对高校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各种企业文化、提升就业能力是有帮助的。与校企结合相联系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化办学。此种培养方式在国外早有先例;但它又不同于完全独立经营、管理的企业化大学如美国的凤凰大学。3.协同培养:是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的协作培养。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师资、科研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一般不能同条件更好的其它类型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相比。因此,加强校际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改变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短板”,学习到各种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建立分校:这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5.校际合作: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我国大陆地区高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就有许多在人才培养上合作的典型例子;广西大学与区内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有合作培养的范例。

(四)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依然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必须途径,因此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也仍然是必要的。在当前的应用型院校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即与应用型院校的教学环境有关,也与教师在教学上的熟练程度、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关。在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宜从以下方面考虑:重视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根据问题或教学主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进行启发讨论式学习,使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性、互动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讨论课、习明纳、讲座制、分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都是是较好形式。教师应了解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合作教学理论等应有较好掌握,并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五)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广西区内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多为新建高校,因而在质量保障上面临着更大的任务。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各种评估工作,如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高校层次的教学评估和院系评估等;二是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监控和管理,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形成一些精品课程;三是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进行全面、完整的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四是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产生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好教学质量的教师。

参考文献:

第5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舞蹈

一、今天的社会现状

(一)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来,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多出人才的措施。比如:高校扩招、专升本、新增大专院校、增设民办大学等等,使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高速增加。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得知,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仅艺术类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多达13万人。而高校舞蹈毕业生中,仅有30%左右能升学、出国或进入舞蹈团体、舞蹈艺术院校,其余70%左右无法对口就业。舞蹈类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对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近年来,用人市场能够给舞蹈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越来越少,“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频频再现。

(二)舞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在每年毕业的十多万艺术类大学生中,舞蹈专业生占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但是,由于他们所就读的学校档次不同,其培养方向和教学水平不同,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原因,故导致他们所掌握的舞蹈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其就业前景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拥有研究生学历。据我所知,每年只有极少数舞蹈本科毕业生,能够通过考研,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能够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有一些舞蹈专业基础好的毕业生,能够签约艺术团体,从事舞蹈的表演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了中、高等艺术院校,成了一名舞蹈教师;除此之外,大多数毕业生则选择进入少年宫或民营舞蹈培训机构,从事舞蹈的普及工作。

(三)社会对舞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显示,多数单位想聘请应用型舞蹈人才,尤其强调应聘者能具备一专多能的工作能力,即:能舞、能教、能编,且多才多艺、综合能力较强。

比如:一些中小学在聘用艺术课教师时,不仅强调其弹、唱、跳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编排舞蹈和组织校园文艺活动的综合能力。

比如:一些企业在聘用文化干部时,不仅要求其既能歌善舞,有组织员工开展艺术类活动的能力,还要具备节目主持人的风范。

然而,由于专业大学培养的舞蹈毕业生,都被定向培养成为“高、精、尖”的舞蹈专业人才。也就是说,在舞蹈的某一方面,他们的技术高、专业精和能力强,但却不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的单一化和企业聘请标准的多元化,给舞蹈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培养应用型舞蹈人才途径

综上所述,既然应用型舞蹈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那么,高校的舞蹈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我们的教学计划必须打破常规、研究出一系列的新型方法,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出集:跳、教、编、排于一身的优秀学生,让他们有能力去适应社会的挑选。其具体做法是:

(一)“多而精”的课堂内容。

课堂不仅是舞蹈教师的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平台。关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多而精”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舞蹈视野,又可以使学生广泛吸收多种养分,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所谓“精”,是指舞蹈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必须精选各舞种中最典型的元素。比如:选取各舞蹈种类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动作,对学生进行分解训练,使其掌握这些舞种的基本动律。

比如:通过风格化的舞蹈组合,让学生能娴熟掌握该舞种的韵味。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对一种舞蹈风格做到:胸有成足,舞之有韵。

在进行藏族舞蹈教学时,我将藏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屈伸”膝部动律提炼出来,通过2/4和4/4拍的节奏变化,结合藏族舞蹈的典型造型和常用步法,编排成撩腿组合和屈伸动律组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藏族舞蹈:“欲动先蹲、塌腰撅臀、摆臂甩袖、同边顺”的基本风格。

应该说,“多而精”的课堂教育,是促成学生由会舞、能舞、向善舞转变的,唯一有效学习途径。

(二)设计模拟教学环节。

过去那种偏重舞蹈表演的常规舞蹈训练方法,导致舞蹈学生出现了“会跳,不会教”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由于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老师最常用的方法是“口传身授”。这种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其模仿和观察的能力,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口头表达和讲解动作的能力,则不断退化。因此,我在舞蹈教学中设计了模拟教学环节。

首先,我针对元素动作的要领和运动规律,进行耐心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元素动作的规格要领、运动轨迹和技术技巧,清楚单一动作的分解和步骤。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科学训练的步骤和方法,让他们懂得将来自己应该如何去教学生。

其次,我用心进行模拟教学。先示范一个动作,再请一名学生上来,由她面对全体同学,将这个动作进行分解和教学步骤的展示。

在朝鲜族舞蹈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边示范“抗推手动作”,一边进行动作讲解,从动作的起势,转变,到结束。接着,我请同学们开始模仿,然后,请掌握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讲解。虽然学生的语言不太精炼,但却能把动作运行的路线描述的很清楚。

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不仅学生的舞蹈动作得到了提高,能够从表演层面,上升到示范层面;而且学生的口齿不清,语言表达能力缓慢,现场心理素质差的情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三)“想与编”和“排与练”。

熟话说的好,“一个好的舞蹈编导不是教出来的”,既然教不出来,那么舞蹈老师应该怎么办呢?于是,我决定将“编与想”、“排与练”分别对应起来。因为“编”,它要求创作者能按照舞蹈的编排规律进行的一项思维活动。顾名思义,这个工作是通过动大脑思考来实现,所以在进行编舞蹈时,我要求学生做到:敢于创新,大胆假设,尽量多想,然后多中选优。

所谓“排”,是将作者内心的情感活动体现出来。一个舞蹈创作者的构思,是否能通过肢体语言展现给观众?“排”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于是,我采取了:“一想、二练、三勤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

所谓“一想”,即:课堂上我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进行舞蹈结构和构思,并想出几种版本,然后将构思进行解析和阐述。

所谓“二练”,在课堂中,我采取分组练习的学习模式,安排小组中一人排,多人跳,并按照顺序依次轮换。

有一次,我在舞蹈编导课堂中,出了一个“乞”的题目,学生们马上围绕题目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构思。在听完同学们的自我阐述后,我又将本节课的创作主题改为“乞丐团伙”,同时把学生们分成二组,请各组根据新主题,设计出一个八拍的动作,并进行轮流教学。随即进行小组展示,最后评出表演优秀的小组。

在这种有比较、有竞争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大家愉快的融入到舞蹈的创编与排练中,学习效果相当好。

许多著名的舞蹈编导,辛勤工作了一辈子,也许只有一个作品被世人记住。由此可见,舞蹈作品的编排是艰难、枯燥的。

这些年,通过跟老一辈舞蹈艺术家交谈,我发现这些成功的舞蹈前辈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

古人云:“勤能补拙。” 虽然,大学里的舞蹈编排课,无法教出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但是,只要学生们能满怀对舞蹈的热爱,对所学编排知识的娴熟,拥有勤奋和追求完美的舞蹈编排态度,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作为老师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们会在舞蹈编排上有所收获的。

三、结论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对繁荣社会文化,美化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和谐、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高校舞蹈教师的我,应时常关注社会就业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市场为坐标,不断审视、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6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关键词]图书采访;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采访模式

1 重点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院校合并、重组和专科学校升本科院校此起彼伏。据教育部2002年的统计,各地仅由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就有近百所。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这种在数量上扩大、层次上跨越的大发展趋势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不容讳言的是,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入校学生人数和各类专业总量不断增加,各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压力日增。高等院校由定向型、封闭型向非定向、开放型转变所带来的竞争,已由隐蔽逐渐转向公开并日愈趋向激烈,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或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一不留心,就会落后于人,失去竞争力。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各个院校包括一些著名的高校都为此担忧并为之思考。在震撼之余,各校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突出重围、独占鳌头的机会和突破点。在这股思潮和追求当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学校”,有特色才有竞争力。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与核心,是实现高校层次跨越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都已将其摆在实现自己战略性发展的位置。

2 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其成败关键就取决于重点学科的建设是否卓有成效。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既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更需要优质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文献资源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文献资源建设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教育部以及各省(自治区)教育厅、学校三级有关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文件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第五点规定:“国家重点学科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科研条件居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支撑相关学科的能力,有良好的图书文献和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第二章“建设与经费”第九条规定:“基础设施条件是国家重点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要加强对国家重点学科的实验室、现代化信息环境、图书文献等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此外,在各级重点学科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中,本学科点拥有的图书册数、本学科学术期刊种数、订阅外文学术期刊数、数字资源数(包括图书册数、期刊总数)及经费投入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之一。可见,作为评价核心之一的学术科研水平既然已成为重点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那么作为推动和支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学术成果涌现的基础,文献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言而明了,它是一门学科成为重点学科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在建设重点学科所需的诸因素当中,文献资源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是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

3 做好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图书资料采访工作

采访工作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采访工作,图书馆其他工作都无从谈起。同样,采访工作对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 保障图书资料采访的支撑能力

3.1.1 财力资源。确立采访经费是关键。没有购书经费,图书采访也无从谈起,经费少了,也会使采访工作难办。所以足够的经费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经济基础和保证。重点学科基本上分为三类:一是国家级,二是省级,三是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无论是省级还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都投入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经费。所以,应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购置文献资料。同时,在每年学校划拨的有限的图书购置经费分配上不能沿袭以往均衡分配的习惯做法,应注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倾斜。根据当年重点学科的建设情况按一定比例用于购置重点学科文献资料,以保证重点学科图书资料的采购经费。同时,改变以往馆内采访人员全权负责采访的办法,预留部分经费给负责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让其经常到各大书店(书市)进行现场采购,及时补充资料。

3.1.2 人力资源。采访人员的素质决定着采访图书的全面性与高质量。也可以说,有什么素质的采访人员,就会有什么样的馆藏。人力资源是保障文献资源采访工作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另一重要条件。因此,对馆内采访人员,应配备最高水平并适应信息化时代图书采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的人员。这样才能更便捷有效地为重点学科服务。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和重点学科的设置,制定出长远计划,设立学科馆员,制定学科馆员制度,并注重对这些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之不仅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对口学科专业背景,成为“双学位”或“双料”人才。让他们参与对口学科文献资源的采访工作,以保证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访的“全”“新”“快”。

3.2 制定明确的图书资料采访原则

藏书发展政策是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发展的总原则。作为重点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围绕这一总原则,制定出相应的采访政策,有的放矢地集中经费及时购进重点学科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3.2.1 图书资料要覆盖学科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科发展方向,并以重点学科的专业设置和科研发展方向为中心及原始馆藏为支撑,围绕专业和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采集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从纵向来看,要采集学科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上有影响的论著。对重点学科创始性阶段和专业引入国内阶段的论著,要做到齐全;对争鸣性的论著,也要做到齐而不缺;在采集过程中,应加强对核心期刊和外文书刊的收藏。除了采集专业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外,还应努力加强对特种文献,包括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灰色文献”以及原始资料的收藏,即在特色化方面狠下工夫。在横向上兼顾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料的采访,形成与重点学科相配套的高质量的馆藏资源。

3.2.2 图书资料的购置要具有超前性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图书采访人员应该在通过与学科专家进行沟通及自己对该学科国际发展新动向及国内政策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判断和捕捉重点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立足于学科前沿,及时采购相关方面的图书资料,及时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新动向,促进学科快速发展。

3.2.3 以跟踪课题、服务读者为依据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部门、专家及科研处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申报的课题,收集、采购有关方面的资料,对之进行跟踪服务。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知识结构、研究内容及其学术发展方向,适当购买与之研究内容有关的图书资料。

3.2.4 图书资料应以“少而精”和“少而全”为个性特色。“少而精”指的是必须围绕重点学科专业设置为中心购置、增添图书资料,不能贪大、贪多求全,以“精”为核心。所谓“少而全”指的是尽管本学科专业的图书资料绝对数量不多,但一定要保持主要必备资料不缺失,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完善的而又翔实的资料保证。从表面上看,“少而精”和“少而全”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恰恰是重点学科资料建设的个性特色之所在。“精”强调的是选择性,并非什么图书资料都一网打尽,而“全”则体现了“精”的全,体现的是满足专业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全”,至少是那些属期,图书采访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文献出版发行信于重点的、保存价值较高、使用率较高、版本价值珍贵的、属于必备的图书资料应收藏得比较全,从而体现出重点学科图书资料室的个性特色。

3.3 拓宽采访渠道,建立“立体多维”的采访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息海量化及图书质量良莠不齐,采访难度加大;图书发行打破了以往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新华书店、出版社、集体、私营书店和著者个人都参与的形势以及大型图书卖场的出现等等;文献出版发行渠道多元化,采访渠道拓宽;中文图书的书目信息多样化、电子化,书目信息覆盖面更广,采访人员的信息源畅通;读者主题的多元化导致了读者需求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和文献资源的内容及载体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导致文献采访需求多元化,采访范围的层次化、拓展化;图书市场环境的信息化、网络化等。面对这些新的形势,仅仅依靠过去图书馆传统的书目订购和现购两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及时收集重点学科的相关图书出版信息,拓宽采访渠道,才能有效地提高重点学科图书采购质量。

3.3.1 继续完善和发扬传统的采购方式。一是通过较权威的“三大书目”预订图书。二是通过大量收集重点出版商或书商的自编目录选购图书,如三联书店出版社提供的社科类图书目录等,图书馆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稳定地采集到所需图书。三是采访人员到书店、图书批销中心或参加全国大型图书博览会,进行现场采购。四是完善教师、科研人员代购图书制度,即学校在与教师签订外出进修或开会的协议时,把这一制度写进协议条款中,使之成为每个使用学校经费外出开会或进修的教师的一项应尽责任和义务,并给他预支部分图书经费,等其返校之后再根据实际所购图书进行报销结算。

3.3.2 建立完善的图书交换制度。这种交换主要是以重点学科的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以专著为主),也包括了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应学校、单位、部门或个人交换相应的图书资料。在具体操作上,凡是用学科经费或学校经费出版的图书,学校在与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签订出版协议时,应在协议里明确规定图书出版之后作者必须赠送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数量。这样做既节约图书经费又能保证这些学术成果的馆藏用书和交换用书。扩大交流已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重点学科扩大藏书容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3.3 动用组合采访模式,即实行学科官员+专家组合选书制度。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是由专门的采访人员来完成对重点学科的文献采集,他们多数不具备学科知识背景,对于学科信息缺乏基本的敏感度,这样比较容易脱离读者,不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使得重点学科的图书采购工作一直很难让各方面满意。有的高校图书馆虽然也试行了教师、专家参与选书制,但教师、专家选择书,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来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载体的资源中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尽管如此,由于教师、专家亲自参加各种重要的科研活动,他们最了解该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和发展前沿,对需求什么样的文献信息资源,他们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因此,他们的意见仍然应该受到重视。而学科官员不仅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而且具备对口学科知识,比较熟悉对口学科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对口学科发展趋势与需求;能对各种文献资源进行评价与分析,因而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如果能够改变目前国内学科馆员只可以试用、评价信息资源和只为采访人员提供建议,在文献资源采购上仅起到辅作用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科馆员潜能,让其在重点学科文献资源采购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弥补一般采访人员及专家选书的不足,还可以促进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使得重点学科馆藏结构快速、全面、准确地满足重点学科的需求。

3.3.4 完善图书招标采购模式,选准图书供应商,与之紧密合作。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陆续进行各项评估,图书馆的经费也与日俱增,加上政府实行图书招标采购,图书馆成为众多图书供应商争夺的焦点。而图书供应商资质优劣不同,实力不一样,做书的专业程度不同。因而,在经费确定的情况下,选准供应商是做好图书采访的另一决定性环节。

学校就图书采购进行统一招标、统一管理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校内职能部门之间要互相协作,选准图书供应商。学校每年按规定下拨经费到图书馆后,学校招标工作组应在详细听取图书馆馆长和采访人员就上一年有关书商的服务情况,如新书质量、到书率情况、数据质量、账务明细等情况后做出综合考核评价;同时,还应在本地区选择几家图书馆进行调研,不能只凭书商提供的资质证书、标书内容、图书折扣率等简单了事。此外,还应调查了解各图书供应商的专业背景、做书专长等。在招标工作开始前,应对投标书商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权衡各家优劣,结合本校重点学科情况,将服务质量信得过,专业化程度高,在同行中实力雄厚又具有较强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几家书商选择为合作伙伴,并根据采购工作细则,与之紧密合作。

3.3.5 馆社合作模式。馆社合作模式,即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为求得各自发展,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采取优势互补方式,结成合作伙伴。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图书馆一供应商一出版社的订购运作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当今出版行业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出版信息不全、信息不及时、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图书出库和到馆慢、采到率达不到100%、图书补订难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的最大优势是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了以上难题,弥补现有图书发行体制缺陷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图书馆应该尝试性地去改变现有的与经销商的合作方式,主动加强与出版社的联系。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同时与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直接建立联系是不可能的,只能从中选择与本校重点学科专业对口、学术层次和质量较高的几家专业出版社作为合作伙伴,及时获得最新出版的重点学科专业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