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讨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公开课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问题一:学生果真在参与讨论吗?
在一节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照例搬出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只待老师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的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学生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默状,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产生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不着边际的“题外话”,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实质上没有认真思考,更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任何课堂讨论都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的。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正是由于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讨论时要么冷场,要么东拉西扯,课堂讨论形同虚设,往往成了空热闹、假正经。其实,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时间的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观点,课堂讨论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问题二:教师参与讨论指导了吗?
一旦学生进入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很多教师确实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实际上大多在摆样子,装门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地在讲台边等待;有的教师正在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等等。此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和投入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去,更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和调控。
课堂讨论的关键是教师参与。课堂讨论不是只有学生参与、教师旁观,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甚至盲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已从传授学生知识,告诉学生“真理”,转向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做好顾问和参谋,做一位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讨论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价等全方位、全过程把握。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和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介入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问题三:课堂讨论多多益善吗?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取悦于听课教师,根本不考虑内容是否需要,一堂课总免不了几次搬出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讨论成了上公开课必备的“行头”,成了花瓶。笔者曾聆听过一堂公开课,该任课教师前后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而所讨论的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识记层次的“是什么”,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必要吗?
一、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善,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还是老一套,“满堂灌”,一讲到底,生怕讲不到遍数,生怕学生不懂,事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生动的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效果不会太好,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语文老师预期的目标。
实践证明,长时间机械性的模式会因为缺少变化而使人产生疲劳,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比如,高速公路不是笔直而是设计成弯曲的,笔直的公路容易使驾驶员疲劳驾驶,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发生车祸。我们的课堂也一样,单一的模式会让人疲劳、欲睡。相反,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改变单一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我想学生不致于在多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比如,我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一堂课一讲到底,可谓辛苦异常,处处为学生想好了,生怕学生不懂,但这“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迷茫,毫无生气,读出了“累”字。课后调查,学生反馈:“我们只是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想处于僵化状态。”另一堂课,我讲得很少,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我自己也上得很轻松,我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精神”,有了生气,有了光芒,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神奇的水罐神奇在哪里?神奇的水罐因为什么而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变得富有生气。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语文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是用课堂上的讨论来激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创新了思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讨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狼》专题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同学说:“我读了《蒲松龄》笔下的狼,我认为狼很贪婪,如果它得到骨头不再穷追屠户,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有的同学说:“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的智慧》,我认为狼对它的孩子有慈爱之心,不像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狼追捕其它动物时的残忍”;有的同学又说:“我还从电影上看到狼与人和谐相处,说明不是每条狼都是凶残的,也有它善良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看待事物要有多个角度。
三、有利于得到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躲于勒”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菲利普夫妇良心发现,可怜于勒,把他接回家;于勒赚了一大笔钱,菲利普夫妇和他相认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躲于勒”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内涵,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会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某一问题会发生争论。在争论中,观点和认识得到肯定的学生,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观点和认识受到否定的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的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点认识得到补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能使学生进一步超越自我。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文中的父母的形象时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的父母不负责任,既然家庭贫穷,不能养活孩子,就不要生那么多的孩子;有的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别人的行为是很负责任的,自己不能养活,但总要让孩子生存下去,说穿了,还是为孩子着想。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别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我发觉,小组之间在暗暗较劲,今天这个小组表扬得最多,课后成员们很是得意“我们小组最棒!”其他小组在接下来的课上会表现得更好,从而扩展到整个班级,总要争个“谁第一、谁第二”来,这有利于“互助”、“合作”、“上进”的“ 团队精神” ,形成良好的班风。
旧的历史教学观念,我们称为教本主义,课堂即书本,书本即课堂,书本是课堂教学的凭据,以谈古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论今的韵味,教学没有走出书本,成了古代说书的先生。为此有的人认为就是故事课,识字能说者皆为其师,不要什么专业培训,任找一人代上都得行。其实历史教学只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实际,仍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是当今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课堂。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说明史学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如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课《》新课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凭借自己的见闻说出:当今世界你还知道那些是?对于今天的违法犯罪,作为新世纪中学生的我们能听之任之,估息养奸,任其危害?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珍爱生命,远离并与其作斗争,难道这样的历史课不是一节德育课吗?
2社会课堂化,提高学生学史的能力,培养学史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观,仅与一些图文资料为教材,枯燥无味,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学生的史学来源较为狭窄,学得费劲而难得提高。渐渐失去了学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课堂应就地取材、就近取材,历史教学生活化。如教学八下中国历史:人民政权的巩固一课:抗美援朝知识点时,作为贵州松桃的老师可以世昌广场为教材,进行教学。先亮出龙世昌塑像,然后可问:这是谁呢?此处和此人对于这里的中学生是众所周之的,这样即可激起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分,然后问此人是在那次战争?哪个国家牺牲的?为什么作为松桃人的他要到朝鲜去打仗呢?引导学生参考并齐读课本的第10页最后一段回答,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孔子说过: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皮亚杰说过: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有时我们可以把热播的影视剧带进课堂,如电视剧《汉武大帝》可用来教学七上:西汉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因为现在的影视基本在农村普及,这拓宽了师生史学的来源。同样的可以用学生看过的三国演义教学七上中国历史的:三国鼎立。为此社会课堂化,就地取材,就近取材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关注当地,关注当时,深入社会实际,深入学生的生活。
3课堂地图化,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掌握史学知识。
涉及到地点的史学,利用简易图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上图是教学七上第三课所用的地图,一看就知道半坡氏族是黄河中上游陕西境内的原始居民,为此也可以知道他们的农作物是高粱和玉米,气候干燥,半地穴住房;河姆渡氏族却位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气候潮湿,干栏式住房。但历史课堂地图有三个特点:
3.1简易:只要把以本课堂相关的省、地点,河流画好即可,不能过于繁杂,否则费了功夫没效果,那样只能在学生眼前密密麻麻,不知所讲之地在何处,以上教学图只画了长江、黄河两条主要河流,也只标注于陕西、江浙两地。这样便于学生一目了然本课的知识点。又如九年级世界史:英国大革命一课时只要画爱尔兰(左)、苏格兰(中上)、英格兰(右),其间都是河流。在英格兰主要也只要标明马斯顿、普雷斯顿、纳斯比和伦敦即可,这样就把整节课的知识点现于图中,便于学生对英国大革命的掌握。
3.2以本节课无关的,不要画出来,多了、宽了反而不利学生堂屋。如英国大革命教学如拿原版的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可能还很难在地图上讲请楚。
3.3可以相当于板书设计,课完时复述概括时也较为简单,便于学生掌握。如右图只要加一个课题:英国大革命,那不是一个很好的板书设计吗?
4历史课堂形式多样化、活动化,但不失重点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学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环境,激发他们学史的兴趣,于是作为课堂导演的老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教学形式,改变传统和死板地按照教学流程进行教学。为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历史教师就进行教学革新,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其学,学得轻松。但是,课堂活动开展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在教学主题上作秀,起到助学的作用而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例如,“历史知识大比拼”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因为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能激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设计此类活动、要目的明确、让学生从中了解悟出其理,不能在活动毫无目的地嘻嘻哈哈又是一节课,。比赛过后,师生要进行归纳,比赛的目的、主题也就让学生一目了然了。所以课堂活动能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教学重点的把握十分重要,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而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这是花招式的教学,毫无意义,费力不讨好。
5历史课堂德育化
关键词:课堂讨论;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4-01
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课堂给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又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信息多向传递,形式多元互动,用智慧启迪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如今在语文课堂中,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求知识,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中,课堂讨论很热烈,同学们你争我辩,热闹非凡……事实上这种形式化的为做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①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许多没有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不得不讨论。②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讨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无事可以做,课堂松散,讨论时间演变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③讨论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个不停。讨论无组织、无纪律。小组是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是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时间长了,学生情绪厌倦,降低了讨论兴趣与参与热情。
一味的讨论,学生完全没有静心读书、独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效果会好吗?一味的讨论,若不加以引导,势必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讨论既要体现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为渴求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讨论”的度
1.1 讨论的问题“难易”要有度。讨论要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问题的优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于容易,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问题过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研究问题。悉心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识经验等,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摘到。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b、礼物该不该送?c、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d、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讨论,能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学习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1.2 讨论的“时间”要有度。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大多是讨论时间过短,三、四个问题,学生刚刚转过身去,问题还没有展开,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有的教师还常用时间来限制:“下面大家讨论一分钟。”一分钟学生能讨论出什么呢?也有不少教师,讨论时间又过长,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没有讨论深刻,学生们正在兴头上,就不要轻易用时间打断;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就不要再讨论了,可以换个角度试试。
2.要正确使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
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就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光鲜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讨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如文学常识、汉语知识,我认为就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甚至不需要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合理。时间的长短要以实际情况而定,长了是一种浪费,会“喧宾夺主”,因为讨论只是课堂教学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短了则起不到讨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识;讨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一议,论一论,广泛听听大家的意见,防止少数学生主宰讨论、垄断讨论的不良现象。
3.“课堂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策略探讨
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调动积极思维,更加主动地学习,养成敢于表达的习惯,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一、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
课堂讨论不应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一味注重结果指向,而应该着眼于讨论方法的掌握、讨论习惯的培养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讨论的目标,或是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或是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或是为了激发其积极思维。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讨论的问题不宜宏观、艰深、抽象,应选择小而具体、新鲜有趣、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且符合其认知水平的问题。适合讨论的内容就讨论,适合提问回答的内容就直接提问回答,适合讲述内容的就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述,适合朗读的内容就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二、善于把握讨论的最佳时机
问题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好的课堂讨论问题要抓住以下时机:一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这是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促进思维发展的最主要方面。二是需要扩展和深化的知识。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扩展和深化的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三是存在偏差的知识和认识。偏差或者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有的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利用它引发讨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纠正学生的错误具有特殊作用。四是教学处于冷场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转移,教师的提问有时并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教师不能急于抛出答案,也不应以不良情绪影响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相互的交流启发引导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三、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化
讨论应根据教学实际变化采取多种形式,并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既感到新鲜有趣,又能形成有条不紊的秩序。一是指导式讨论。教师结合教学目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则不时地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引导、释疑,以确保讨论沿着正确的方法前进。二是自主式讨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列出问题提纲,小组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三是辩论式讨论。小组讨论协商,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各自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就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四是相互提问式讨论。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互相提问题,因为学生往往想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在阅读时就格外认真,从而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营造宽松民主的讨论氛围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放下身段尽量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是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学生平等相处,带动学生积极认真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感觉毫无拘束,畅所欲言进行表达。二是教师不能自始至终以一个旁观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现,而要和学生一样对问题保持好奇、兴趣和讨论的激情,并适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三是教师对讨论的评价要适时,要做到客观公正,在讨论过程中要做适时的引导,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教师要积极鼓励有创意的看法或见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抓住学生之间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激励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入讨论和反思。
课堂讨论契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教师所乐于采用,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课堂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 显.浅谈关于课堂讨论的一些想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5).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小学语文 讨论范围 讨论时机 讨论形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
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较为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并阐述观点。营造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氛围做支持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讨论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并收获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最终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王二小,并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既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表扬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增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通过讨论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讨论时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提问方式和讨论方式,通过设立疑点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诱发学生讨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当学生思维处在活跃期,表达意愿比较浓厚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该时机组织小组讨论,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关于地球的未解之谜,学生既会感到困惑又会充满好奇心,这是引发讨论的好时机。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虽然地球未解之谜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到讨论中。
提问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主动发问,让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
小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和讨论形式的单一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同位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得到答案或问题的结论。当然,从提升学生讨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提供小组讨论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组织讨论,并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提供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锻炼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对象,这样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有利于言语的表达。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渗透课堂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9).
[2]高建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23-24.
[3]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4).
[4]邹艳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5]何青华.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论文关键词:民主性评价演唱会创作会愉悦体脸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价值,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建议。意在创设科学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信心、音乐潜能、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性评价构建丰富的舞台
新《课标》中指出的“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定期定量地举行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在班级里提供一个个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感受、表现、创作及特长等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自评与互评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的了解与评析,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与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效果的客观评定,不断完善对音乐课程的管理。
1、宽松愉悦的“演唱会”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课堂形式。从歌曲演唱的考核中,可以了解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兴趣程度、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可以测评出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感、气息运用、表现力等技能表现。举行单元性的班级演唱会能及时评价学段的教学情况,促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水平。“演唱会”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宽松、合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师生都是演唱的合作者、表现者,也都是现场的评委。首先老师拟定一个评定方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作指导性的点评或总结。例如给一定的分值,尝试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让学生体验到公平的原则;参与的方式可以从本单元里自选一首歌曲,进行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或师生进行问答式对唱、或一组演唱另一组歌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击乐;还可以请同学为你钢琴伴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但能在多次表现中逐渐进步,更应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定结果。在这种宽松、愉悦的体验与表现中,更能激发学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树立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2、诗情画意的“听赏创作会”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重要的比重。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应该考虑和利用音乐与美术、文学的综合和联系,拓展思路,使之更加广阔。由于学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测试。例如:当学生听赏完一首或一段音乐后,他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来描述,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说出来;也可以用线条、图案、绘画将联想到的与音乐有关的画面画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配乐诗朗诵或拟题作文;编舞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一段律动或舞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个人展现或小组合作,各小组的听赏内容可以自选,避免雷同。师生根据参与者不同特色的展示结果给予客观评议,各抒己见。评委及时在个人的评价表上作公正的评价记录。评价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3、富有创意的“课前十分钟”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创设“课前十分钟”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发掘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素材再创音乐作品的空间,鼓励探索和实践,相互激励和促进,增强合作与交往,关注全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的课前十分钟就是在每次课程活动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选内容和形式到台前来展现自我的综合音乐能力。如为学过的歌曲配上表演、配上打击乐,给听赏过的乐曲编读新的故事或配乐表演。也可以利用校本教材或生活中的素材来创作:如模仿一段潮剧中的“青衣袖水”动作,演示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学唱一小段快板,模拟赵本山学老太太等。在“十分钟”里,我们经常收获惊人的喜悦,体验学生发自肺腑的笑声,感受孩子丰富的表现魅力。
二、建立及时多样的评价记录
我们强调评价的全程化,也一定要做好评价记录的有心人。随时拿起笔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注重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发展的眼光评定效果。可以用“丫J/I”等不同档次作记录;实施终结性评价时,应该参照整个评价过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给予客观合理的分值或级别,如“优、良、中”等。在当面评价时采用准确、形象的文字作定性评价;而书面记录可采用量化评价。在各种评价记录中一定要重视和体现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意见,例如最受同学们喜欢和好评的节目或表演者用深色彩笔“.”作记录。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1 课堂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都好动,如果整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答”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可能连30分钟的注意力都达不到。对此,与其让学生说“闲话”,倒不如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来讨论,学习的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在讨论中能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用有太多的预设,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讨论教学法就应需而生了。
2 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讨论中总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在讨论中不断融合、发酵,最后都变成了共有的东西,这才是最实用的学习。只有把学生的思维都打开,呈发散状,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才会更深刻、更透彻。所以,能让学生放胆讨论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3 课堂讨论,彰显团结合作
课堂讨论的时候,老师是要有安排有组织的。笔者一般会根据座位的方便分为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但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还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对同学要宽容,对别人指出的错误之处也应该虚心接受,小组之间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渗透在语文学习中的道德教育。讨论结束后需要进行课堂展示,甚至会有小组间的比赛,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集体荣誉感。只有团结协作,具有高度的团队精神,整个小组才能表现得更好。
二、课堂讨论的策略
1 主题鲜明
课堂讨论是一种学习方式,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题目,也要有预设的目标,不能让学生像“放散羊”一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要是离题太远就没有效果。所以老师在布置讨论题目时,要规定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扣准话题,有着鲜明的主题。每一课的内容都是一个主题,每一节课所设置的讨论题目也有需要达成的目标限制,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牢记,讨论式学习也是有一定的框架的。
2 营造氛围
讨论式学习要在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更放松,思维更敏捷,智慧潜力和智慧特长才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乐学当然就会学,正应了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此外,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所以课堂上老师不能吝啬自己的笑容,要把鼓励的眼神和信任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想说、敢说,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往事依依》一课,要营造出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必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轻音乐。讨论题可设置为:作者于漪老师是因为青少年时代所受到的文学熏陶才终成一代著名的教育家,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谈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吗?因为是结合自身来谈,老师可以放下身段做出示范,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整个课堂中充斥的是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当然会各抒己见。
3 适时介入
老师适时介入学生的讨论,可以保证学生的讨论不脱离主题,还可以提高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同时还可以调度学生讨论的情况。有的讨论题很简单,但是学生就是统一不了意见,老师可以介入,弄清楚原因,帮助纠正错误的观点。当学生有感兴趣的点时,讨论了半天却找不到“出路”,老师可以介入讨论中,适时推学生一把,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以拓展更多的知识。全班要分成很多小组,所以老师在介入的时候要简短,要“点睛”,尽量每个小组都能照顾到,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4 激励评价
教师应该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可以要求发言过长的学生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对于默默无闻的学生要鼓励其说话,只要能说出一点也要不吝啬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勇气去表达。要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用激励措施帮学生打开沉默的局面以后,学生就会由小范围的小组讨论变成大范围的全班讨论,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虽然课堂讨论的策略简单易行、效果巨大,但在讨论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三、课堂讨论注意事项
1 课堂讨论不能没有中心
老师在组织讨论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定好讨论题目,题目的选择不能有歧义,要围绕课文主题去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以课文为立足点,在“读”中思考、议论。安排学生讨论时,要巡回指导点拨,一旦发现学生离题太远,要适时帮学生拉回来。
2 课堂讨论不要流于形式
目前课堂讨论的学习方式,正适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张扬学生的个性,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是老师们上公开课时必选的教学方式。但是老师们对学生的讨论学习还是不够放心,公开课的“讨论”往往只是一个展示给听课老师看的“必有环节”,并不实用。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所给的讨论题太客观,用讨论方式解决有些浪费时间;其次,讨论只是流于形式,老师留给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足,学生还没有进行交流,老师为了赶时间就让学生“戛然而止”,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经常发生;最后,老师观念陈旧,不敢放手,学生讨论得出了结论,老师还要再次重复,浪费课堂时间。
3 课堂讨论切忌浑水摸鱼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是借助语言来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坚持站在主导的位置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语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取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一)可以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活动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避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科学的语言,突出语言的艺术性,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模仿与表现,以此来掌握体育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
体育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坚持从基础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借助语言为体育教学提供帮助,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艺术,才能将体育特点凸显出来,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获取到一定的语言刺激,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三)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不论是对于哪一项教学活动来说,都是需要借助教学质量来进行的。且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虽然一些教师的自身能力相对较高,但是却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也就不能运用语言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说高质量的语言艺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缓解学习压力。
二、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第一,要保证声势变化上的技巧性。对于这种语言来说,其中就包含语势变化、强调音以及降调技巧等。这样才能运用不同的语言效果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第二,要掌握语言速度上的变化技巧。可以说准确的语言就要结合稳定的语速以及语句,这样才能提高表达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保证自身语气上的准确,避免出现过急或是过慢等现象,同时还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环境,适当地调整自身的语言速度,保证教学质量。第三,要掌握好语调上的变化技巧。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保证语言上的情理性,实现优美与高雅,这样才能确保语言的自然与流畅性。同时应当明确的是,教师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含义,单纯依靠词汇与发声是不够的,所以就要掌握一定的态势与技巧,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态势技巧的准确。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好自己的面部表情,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三、运用丰富的形态语言和幽默感
对于语言来说,不仅包含了口头与书面上的语言,同时也包含了形态上的语言,如眼神、手势等。可以说充满教育意义的语言渗透是体育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言传身教,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让学生产生期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掌握好体育知识,教师就要保证学生注意力上的集中,然后通过示范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与学习。对于教学语言来说,不仅要正规与详细,同时还要保证幽默与风趣,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如在学生学习排球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在学生出现动作不规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幽默性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这种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同时也活跃了班级的氛围,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通过实践可以看出,教师只有保证自身语言的幽默性,才能创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综上所述,只有保证自身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语言艺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知识,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满足身心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