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顶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论是人大、政协报告的求真务实,还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屋建瓴,无论是代表委员的重实际、讲实话、求实效,还是公众的激情响应、“推波助澜”,都切实地告诉人们,我们正在向幸福出发,向更有尊严、更有盼头的生活迈步。
幸福并不渺茫,尊严也不虚空,幸福与尊严来自顶层设计,来自基层探索,来自底层践行。两会上诸多亮点充满温度,这是人们自信和乐观的根本。
让幸福与经济同飞
温总理说过,“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福祉就是一句空话。”
民生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这次两会,民生再一次被提到了最高的高度,而要提高民生指数,国家经济必须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是人们从两会中得到的最强的信号。
稳中有进,是今年发展的主题词。在稳的基础上进,在进的过程中保持稳,正是稳中有进的深刻内涵。
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解决现实难题的前提,但我们早已过了片面追求速度的时代,我们已经形成了慢的哲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GDP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即是明证。这种慢,就是稳中有进,让幸福与经济同飞,就是由追求更多向追求更好转变。
2012年,民众福祉加速度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百姓幸福,稳中有进的落脚点自然是民众福祉。从教育投入占GDP的4%,到PM2.5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都是让公众在教育、环境保护、社保等领域享受更健全的保障。而这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对象,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共收到6069件提案,264件涉及“稳定物价”,236件涉及“三农”问题,578件涉及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保护。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理论的突破兴起了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热潮。十六年来,公司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公司法代替了企业法,股份制改制已全面推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到2012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33470家,其中股份制企业数量占63.6%,资产占58.5%,主营业务收入占58%,税金占58.9%,利润占59.1%。
国有企业经过改组改制、资产出让、转换机制,转变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化;一大批私营企业通过合伙、合作,改制成长为股份制企业,有的参与了国企改革;股份制企业进一步通过股份的流转增减使股权结构更趋优化。在股份制企业中就有不少是属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国企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思想观念、法制环境、政策执行和企业运作等方面。比如,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如何把握?民营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和金融领域的战略取向怎么落实到位?如何规范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行为?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深入认识,切实解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2020年在主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重要改革,也应当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任务。
当然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难以提出量化指标,但至少应有定性的要求。混合所有制当然属于股份制,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与股份制一起来研究谋划。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言,在现有基础上,到2020年大多数企业应实现股份制,积极构筑混合所有制,形成多个投资主体;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规范上市并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各类企业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具体说来,一是除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和领域的少数企业外,国有企业都应当实行股份制。其中属于混合经济的应明确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不控股的股权结构;按市场导向和优胜劣汰原则,有些则要退出市场,实现民营化。对国有资本的优化进退要做出具体方案。二是非公经济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垄断行业的改革要有突破,“特许经营”要有大的进展,根据行业特点,还要构建一批非公经济控股的混合型企业。一批优秀的大中型或“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创造条件上市。三是普及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之下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具有活力,生产经营规范守信。四是建议对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各类资本市场和证券机构发育发展要有一些总体指标预测,如各类上市公司的数量、总市值、市盈率以及债券规模等。
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政策支持
如何丰富和拓展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有哪些?一是无论哪类企业,都可以内部通过优化重组、改善组织结构,外部合作合伙、联合兼并等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实现股份制改制。开发新项目、组建新公司,用好资金、资产、专利、品牌等各类有形、无形资产,实行股份制,并尽可能形成混合型企业。二是基础好的股份制企业进一步创造条件,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选择A股、H股等境内外类别,选择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等不同渠道实现IPO。三是无论上市还是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都可以通过股权的流转、增持减持、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私募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促进各类资本的融合。四是继续坚持和改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成功做法,深化存续部分改制,培育优质资产推向市场,有条件的母公司可改制为控股公司或投资公司,大企业可以整合子公司争取整体上市,放大资本功能。五是“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合资合作、并购、参股入股等方式,吸纳引入外资或成为境外公司股东。
在政策支持方面,目前相关部门和地方已推出或正在谋划一些有效措施值得称道。如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负面清单”;如IPO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简化上市程序,缩短准备时间;如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便利中小微企业进入市场等;为培育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使股权、资产、知识产权、品牌商标及其他无形资产等便利流转,得到法律保护。改善对国有资产的监管,由管人管事管资产以管资本为主,使国有企业有更大投资自。改进投资管理,减少行政审批,交由企业自主,审核制改为备案制等。上海市就进一步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思维。这些都将会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可能发生的风险和问题
实行混合所有制要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有利于激发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端正舆论导向,加强政策指导,先试点后推广,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防止和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一是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放宽外资准入条件的重大决策,如果没有细则和办法,如果缺少“路径图”和“时间表”,如果不能落实到行业和企业,将可能仍停留在现状或改进不大。在具体运作中,还要防止非公资本被“挤出”,以致挫伤投资人信心,导致人才、资本的大量外流。
二是如果对国有资本的进退把握不准,尤其是把“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误读为“退出一切竞争性领域”,可能导致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削弱。在实际运作中,如果责任不明、监管不力,国有资产可能难以保值增值。
三是对一些行业外资的进入要把握好尺度。放宽准入是对的,但要注意区分不同行业制定规范的标准和门槛,掌握好整个行业的“混合”程度。即使是一般竞争性行业或服务业,也要防止“全盘外化”,避免出现影响“产业安全”的问题。
四是明确“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多种资本优势的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防止在进、退上争论不休,防止无端炒作,影响大局。提倡互相尊重、加深了解、包容共进。
“国外有不少专门服务于多家族的财富管理机构,其中有律师、投资顾问、税务筹划师,他们根据客户投资目标、资金运作等情况,制定建议和策略,并把所有的资产进行打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比较完备的董事会。”许苓介绍,这样的制度保障了家族的成员和企业能够很好的隔离。
但基于中国目前的情况,国内单一的家族比较少。“成功的家族企业有投资团队来负责投资管理,但这不是正规意义上家族财富管理,这些投资团队更多的是管理现有的资产,这只是家族财富管理的一小部分。”许苓介绍,看到国内的家族财富管理市场,国外的机构曾尝试着走到国内,但由于理念还不接地气,所以难以落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恒久财富尝试着把国外家族财富管理的理念与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特点进行结合。
为客户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
由于总部位于北京,恒久财富接触着众多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人士。“目前我们的门槛是5000万人民币,而其背后的资产规模却不少于5个亿。”恒久财富首席培训师毛妮妮介绍,当下国内的众多家族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着,由于他们拥有巨额财富,特别低调,家族鲜为人知。
事实上,他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却异常多元。“宏观层面上,国家对家族财富管理在法律法规的配置上还显得很不足,很多家族都努力投奔海外,但是与国外家族财富管理所能有的配置工具差距非常大。”
“有的客户在国内外的资产有几十亿,他们希望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中能够自由流动,能够保值增值,在全球寻觅较好的投资机会和稳定的回报。”
“在此情况下,为了做好家族财富管理,需要相应的金融工具让家族的成员受益。”毛妮妮介绍,“我们帮家族客户建立财富管理办公室,组建完整的投资团队,成为他们的外脑。”一些家族客户早年就已经关注到全球资产配置的问题,在海外有了一些安排,用到了巨额保单、家族私人信托等方式,已经做到了第一步。这种专门的家族财富管理办公室在国外的收费比较高昂,大约是投资额的0.5~1.0%。
而在国内,当前恒久财富为家族财富进行资产配置主要是以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类固定收益类、股权投资类、巨额保险类产品为主,满足家族财富保值、增值、以及传承的需要。恒久财富具有的丰富的海外及国内的财富管理经验,使得其所服务的家族客户能够享受到国际化、全方位、定制式的家族财富管理的服务。“我们在为客户进行投资规划时并不收管理费,但是为客户资产实现增值后就按比例收取费用,比如客户的目标收益率是10%,那么在实现客户的目标收益之后,超额收益中我们与客户按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比例会在开展服务之前就与客户达成一致。”
传承需要顶层设计
在恒久财富的核心管理层看来,在国内做好家族财富管理,不仅需要资产的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子女的教育和传承。就现阶段而言,目前国内家族客户一代和二代之间的沟通不足,鸿沟较深。“家族客户由于地域性比较强造成对某些方式依赖性比较强,在整个传承过程中,不知道能传承多久,喜欢拘泥于他们执着和喜欢的方式。”
“由于第一代已经在60岁左右的年纪,第二代也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在理念上都已经各自成型,要改变他们的观念比较难,挑战也很大。”毛妮妮介绍,“第二代的家族成员并不都愿意继承第一代的事业,有时候他们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比较大,有些甚至闹到了离家出走的地步。”
这就意味着帮家族客户进行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家族传承时,我们需要为他们做两代人的辅导。纠正一代和二代之间不正确的观念,安排家族传承的层次。”最近他们组织了一些家族第二代成员到知名的高校,做一个社会责任和优秀的大学生的夏令营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这些家族第二代成员去了解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优秀的品质,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建立和明确价值观与财富观。”夏令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家族第一代企业家的广泛认可。
“不仅仅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教育,由于国内家族客户在传承过程具有诸多问题,在帮助他们达成传承意愿时,需要对症下药,对其进行顶层设计。”毛妮妮如是说,“以华人世界最为耀眼的李嘉诚家族来看,两位继承人的安排是从他们孩童时代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既做到了公私兼顾,又保证了个性发展。这样的顶层设计师需要对两代人都非常了解,并且充分沟通及磨合的基础上设计出来,获得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认同后,需要经历长期的执行、观察、教育与培养。这是一个专业的、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与客户共同传承的除了财富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家族的精神和文化。”为了实现家族财富的顺利传承,恒久财富为家族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二代教育、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咨询、心理辅导、财富管理教育、公司治理、财富规划等全方位的服务。这些服务,已经不局限于“资产”的范围。
“目前国内家族企业中‘夫妻店’较多,从创业到发展,很多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这也涉及到财产分割的问题,如果完全以股权的方式分割,就要涉及到股权的变现,公司管理的变更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最近几年比较多的问题。”毛妮妮介绍,这些案例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国内有的家族兄弟姐妹比较多。“当家长还在的时候不容易出现问题,但是权威的人一旦去世后,所有家族成员都想要分一杯羹,怎样在保证财富完整的情况下顺利传承,成为重要话题。”
“顶层设计”概念源于系统工程学领域的自顶向下设计(Top-downDesign),它原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到了1969年,IBM的研究员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Wirth)具体指出要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来操作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也就是要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以顶向下地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简单到可以很容易地解决[1]。这样的理解给顶层设计赋予了一个内涵,即:顶层设计是位于最高端的,有决定指导性的,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的,与系统各部分都息息相关并且能被具体践行的统筹安排方式。基于上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是指在学校科研管理规划与运行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科研服务于学校长足发展的能力和提高科研管理的效能为目的,从宏观层面上设定的包括相关部门及其行动章程在内的一整套可操作的科研管理的系统规划。这一系统规划之中,包含了科研信息的交换、对接与分享(电子设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科研能力设计);科研人才的吸引与集聚(科研力量设计);科研资金的扶持与管理(科研经费设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科研平台设计)等等。高职院校实行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消除学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明”的情况,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内部、各部门教学单位之间、以及全校科研工作者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降低科研管理的时间、经费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提供更有效便捷的服务,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它是一种服务于学校宏观管理的方式手段,其目的和属性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特点:宏观有力控制与微观针对把握相结合;系统庞大而周密;具体操作性强,可有效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对接与分享。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实践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从近10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围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这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讨论:(1)对现有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补充与完善(潘兆光,2010;张伟杰,2008;徐元俊,2011);(2)针对各类别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足的对策与建议(兰慧、李斌、马林,2013;郝永林,2011;罗玉龙、胡江霞、黄贻培、徐艳英,2012);(3)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如何创新(首珩,2005;许敏华,2010;何玉宏、谢逢春,2011)等。二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讨论:(1)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邵检江,2013;刘亚峰,2010;胡尚杰,2014);(2)信息系统的使用与创新(张兰、姚明霞,2012;蒋学,2015;孔令春,2012;欧阳潘,2014);(3)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刘兆媛,2010;潘平、赵小兵、王君,2003;王勤明,2006)等。三是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不同办学特色背景下的管理机制创新(仪淑丽,2013;李照清,2014;宋嵘嵘,2014);(2)基于不同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探索(贺颖,2015;邱吉,2011;乔维德,2010)等;(3)此外还有关于科研管理服务定位的研究(李倩、魏俊峰,2010;张俊海,2009等)、科研管理经费类的研究(于艳,2014)。从上,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具体一个科研管理的操作层面或背后推因着手,讨论如何提高科研管理的作用与意义,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顶层设计理念的结合
1、明确学校办校特征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前提与条件高职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区分点就在于高职类院校办学目标是针对企业或行业的特定性需要而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其院校学科的专业性建设有“覆盖面较窄,潜力挖掘较深”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办校特征,关系到顶层设计的流畅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预先判断出顶层设计中可能遇上的障碍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予以规避。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普通高校,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从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保护到文化博览业的创新与发展,从文化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到文化传媒界新鲜血液的输送,该校所设专业与学科以及联合办学项目均围绕文化产业领域展开。也就是说“人文社科性”是该校开展各类科研课题、教学研究的一大特性。这也就决定了该校的各类教学与科研工作须主要围绕着人文社科类主题开展。那么,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人文社科类科研信息”会成为信息抓取与吸收的关键词。同时,这一办校特点,也容易使非文化产业类科研工作者感觉到“科研需求旺盛但科研途径狭窄”的矛盾,那么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这一类问题,该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预判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平衡。
2、认清本校科研现状是二者结合的扎实基础和着手点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于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内容的问题不突出、科研定位不明确、科研规范性不强、科研团队少、科研经费投入少这几个方面。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科研的要求不高,把科研当作评职称的垫脚石,而不是长足发展的敲门砖,因此对发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申报集中突袭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之前。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学术知识更新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把握住当前研究动态和时下社科热点难点,关注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不足。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态度的偏差导致了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能清晰地突出研究重心,使得科研成果不显著,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偏低,论文的被引用量偏低,从而进一步致使教师申请校外科研项目的难度增大。要想打破“无职称不科研”的瓶颈,就需要学校宏观地从政策、资金扶持双管齐下,用发展的眼光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挖掘其潜在的科研力量。只有认清各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现状,抓住科研问题产生的原始动因,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方可有力有效地推动学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3、充分调研、大胆实践是两者结合的现实路径与方法高职类院校有相似的属性与特征,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与经验的借鉴有助于减少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时间与资金成本。顶层设计的初探与建设,必然会因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偏离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校际之间的科研管理经验借鉴与帮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初探
因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故本模式的搭建,拟基于EA方法论(EnterpriseArchitecture),采用美国的FEA模型(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IEnterpriseArchitecture),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活动视为容发展战略、项目管理、信息动态匹配为一体的结构化机制,参考上海与福建既有的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模式修改而成(见图1)。以学校发展与教师科研需求为导向,包含了业务模型、服务构件模型、数据模型、技术模型和绩效模型。以业务为重点,从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划分与定义出发,从而发展到对工作分解、技术辅助、数据共享、绩效考评等层次。该总图构架,以数据模型为辅助,从下到上按照数据(信息资源层)、技术(基础设施层)、服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绩效(服务交互层)的组合方式,对部门内外各类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了全面便捷地对教师科研及学校发展提供各类其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以下将对部分向量进行解释。
1、绩效模型(科研管理部门整体效能的评定指标)绩效模型的搭建,基于“服务效能为主,服务品质为辅”的出发点,从客户感知情况,科研对学校的助推作用,科研成果的辐射影响程度以及科研投入与产出这4个层面进行部门工作考评。教师满意度:是指全校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需求的教师,对本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信息公开、科研经费规范等情况的一个具体的满意度反馈情况汇总。本项考评,可利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数据采集与结果计算。学校提升:对学校的推动作用,本项绩效衡量,主要是围绕“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帮扶教师成长”的层面展开,通过科研平台搭建举办的科研活动的质量、成功吸引企业投资学校科研项目的资金量、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科研效益:指的是科研部门对学校科研成果的实物转化、成果获奖、企业应用、政府采纳、经济收入等情况的一个纵向统计。科研投入与产出:此处着重是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本校的相应政策配套,对本校的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成果奖励、科研活动等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本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反馈、科研人才聚集力的影响等人力、科研成果的产出之间的平衡判断。
2、业务模型(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相关指导)服务对象:校内专家学者,此处不再赘述;校外专家学者,是指若本校有相应的学报、各类研究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那么其校外所有业务涵盖对象,均为服务对象。科研评价:包括但不仅限于(1)服务对象职业发展所需的科研成果评定;(2)科研激励机制所覆盖的,需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科研成果评定内容;(3)评价内容需结合考量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学校推动等内容。
3、数据模型(科研信息电子化操作)科研信息的接受与共享直接反应了科研管理的动态灵活程度。主要是如何保证科研信息在校内工作者之间传递的畅通性和准确性,并确保校内科研资源的宏观掌握与机动调配的需要。本框架每一个面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设定相关文件和具体操作办法,将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在既定的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从部门管理服务内容出发,以业务为准,表现在“必要支撑—业务流程—业务服务”多层体系。
(四)本框架的不足本框架拟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但在具体实践上,可能会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框架的搭建,建立在科研管理的需要上,宏观搭建在校内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上,比如财务部门、教务部门,以及校外业务合作部门之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2、本框架的搭建需要随时同学校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性,政策的保证是这个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结合,是本框架健康发展的特点与保障。那么如何在既有管理体系下,完善充实该框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准确信息内容的分类,是提供科研服务管理的一大重要前提。各类信息进入这个模型后,信息梳理的标准,信息处理的紧急程度,统一信息可多重分类等情况,需要提前搭建好,本框架没有明确表现出相关信息,有待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思考。
三、结语
那么书法的根本独特性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要先了解这个顶层设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顶层设计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事情,我们先要退回去,从王羲之开始退,退回秦朝,再往回退,退回到春秋战国时期。
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作雅斯贝尔斯,他提出了一个轴心时代的概念。在他看来,在公元前800 年到公元前300年的这五百年时间中,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标志就是能够左右人类文明的四大文明同时产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到、回顾这一时期,并被他重新点燃。”这句话讲得很优美,可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如果通俗地讲,那个时期在印度有个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问道影响至今。在古希腊,诞生了纯粹意义上的哲学,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研究苏格拉底,还在研究柏拉图,甚至在哲学里面有一句名言:“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的注脚史。”如果把这句话放到中国来,到现在我们做的很多工作还是在对《论语》《道德经》等不断地做注脚,不断地注释,不断地解说。也就是说,每一次文化的发展都要回到这个源头里面来。因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得以确立自己是中国文化,自动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
在这其中,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信息,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智慧在产生以后,凝结为“道”,凝结为“天人合一”,形成了一系列的理念。如果我们将它放回到文化上面,回到文字上面,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紧接着是什么时候呢?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秦朝。秦朝建立以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书同文”,也就是统一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各种文字纷繁复杂。到了秦朝,当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这些人,将文字统一起来,不再称其为“文”了,而是叫“书”。我们现在称之为篆书,或者叫小篆。在从“文”转到“书”的过程中,就开始对书法进行了一个顶层设计。具体而言,之前的“文”指向的完全是文字,指向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而到了“书同文”后,虽然同样是文字书写,但它已指向了“书”,也就是后人所讲的书法。
顶层设计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宏伟蓝图,它必然具体展开为历史的逻辑进程。而在这样一种历史与观念的平行进展中,就其最核心的思想依据而言,必然是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智慧。因而,书法史的进程也就表现为这个智慧不断注入和落实到我们的书写的过程。这个时候的书写,就不单单是把字写出来这样一种行为,也不单单是把字写得漂亮,而是一种载道的艺术。不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时至今日仍然往往将书法理解为只是写字,认为只是一种记录语义的行为。但由于“道”的注入,这种普普通通的拿着笔去记录的行为瞬间被提升到中国文化的核心。
道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复杂,它是一切规则的最后的那个点。《老子》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在万物生出来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万物呢,都是由它生出来的,所以叫“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太复杂,不好解释。但在道中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叫作“天人合一”。而且,这个原则也是中国思想区别于西方的重要智慧。
简单来说,“天人合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要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和自身的规律,这意味着既要了解人之外的自然,同时又要了解人自身。
第二,了解了这些规律以后,要按照这些规律来办事。也就是说,依道而行,而不能背道而驰。
第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相融相生,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智慧的最终旨归。
政策春风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强心剂。
7月9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蓝图正式敲定落地。
相比于以往的新兴产业政策,《规划》不仅在目标上制定得更加具体,而且更明确了依托二十个重大工程推动产业发展的战略。
在目标上,《规划》除了在宏观上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的目标,更在微观上,为七大产业分别提出了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为了更好地完成发展目标,《规划》还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二十个重大工程。这二十个重大工程不仅有着明确的发展规划,更有着较长的执行周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一些领域可以从国外借鉴成功模式和经验,但是例如新能源汽车、薄膜太阳能等领域,中国和外国其实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社会科学院贺俊博士分析称。
对此,业内专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新能源汽车专家谢子聪分析称,“发展传统产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外国模式。比如传统汽车,我们可以直接引入技术、引进生产线甚至直接引进科研人才。但是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没有可以照搬的现成模式和经验了,所以就需要通过实践摸索出自己的模式和经验。”
正是因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许多模式、经验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实践摸索,所以《规划》的出台就成了必要而及时的了。
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负责人都表示,《规划》的出台让自己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下子对于自己从事的行业心里有了底。
节能环保产业:合作统筹解决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
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分别就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目标、重大行动和重大政策进行了统一部署,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赛迪智库工业节能与环保研究所所长顾成奎认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产业集聚发展不够,产业园区建设较简单,集约程度有待提高,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行业与企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各地区盲目发展。各地在建和新上的项目能耗大、污染重;实施项目建设的时候重建设、轻管理、运行效率低。”
对于《规划》带给企业的新机会,顾成奎表示,在越来越重视企业服务质量和环境对健康影响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节能产业中的节能服务企业、环保产业中的污水处理企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企业、大气污染治理企业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企业等,将会在“十二五”期间获得较快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转型服务
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曲成义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表示:“如果想更好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就需要加大力度提高产品自主创新。国家要从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和市场制度推进自主知识、含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的发展。这类的产品大力发展,符合我们国家当前信息化进程的需求。”
“因此,国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是十分明确的,符合产业经济的演变和发展,有利于各个领域信息化的向前推进。我国电子政务方面有明确规定——信息安全产品一定要国产化。这样一个《规划》的出台等于刺激了我们国家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十分有战略前瞻性意义的。此外,《规划》中提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型这个重点。国外很多信息化服务已经大于制造了,而中国服务型信息技术产业还很弱。对于用户来说,服务型IT产业比制造型IT产业的需求更大,很需要信息化的总成设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运维、更新等服务的支撑,才能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曲成义分析称。
赛迪顾问副总裁赫建营认为,“相对于传统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属于典型的融合性产业,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还是移动互联网,其产业内涵均不是以产品类型来划分的,而是以产业层级划分。”
“针对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网络建设层、技术标准层和应用服务层。”赫建营分析称。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重点方向,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在《规划》中被放在了突出地位。
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分析称:“电子核心基础产业涵盖了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专用设备仪器,以及新型元器件等多个领域。《规划》在关键技术开发、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及骨干企业培育等几个方面部署了重大行动。并提出了细化和落实支持集成电路和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研究提出支持整机和元器件产品、集成电路设计和芯片制造联动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推动LED产品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
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
2010年,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部门创造性地提出“育人为本特色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及配套评估体系,由此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教学改革。
不同于取向制度修补、模式建构、方式创新的“点线式”变革,这场由“顶层设计”战略思想催生的区域教育改革,从教育诉求的本质回归和理想建树,到改革创新的系统谋划、整体建构,唤起了长期潜伏和压抑的教育潜能,渐次觉醒的教育改革和创新能量。
时间回到2010年1月5日,龙泉驿区小学教育工作会上,龙泉教育部门基础教育一科相关负责人抛出“顶层设计”概念,并提出在全区构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立即引起教育部门高度关注。
两个后的3月16日,全区召开首次“顶层设计”研讨会。与会者凭着“遵循规律,摒弃功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龙泉老百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激情,从龙泉教育近20年改革中追根溯源,寻找阻碍素质教育的核心障碍,对接教育改革的前沿走向,构思“顶层设计”框架。
也是这一年的7月13日,中央召开21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首次将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的层面。纲要的出台,无疑给了矢志改革的龙泉教育人一个极有力的支撑。
同年8月18日,历经半年调研论证,易稿12次,《龙泉驿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应运而生,教育部门随即做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决定》。
建构“顶层设计”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素质教育发展体系,不仅构建了龙泉教育改革的宏伟蓝图,更指明了龙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几年后,回忆起当年参与《方案》起草的那段经历,李金鸣老师仍激情难抑:“几经苦行僧似的历程,让人疲惫却又信心满怀,犹如经历了分娩前的阵痛纠结,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明天。”
叩问教育本质的“顶层设计”
把“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引入区域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方式的创新、路径的优化,是龙泉驿区教育局的首创。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设计方式,无论最庞大的工程,还是伟大的社会发展事业,无不采用顶层设计。同样,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也需要顶层设计。它要求遵循规律、叩问本质,构建起引领改革的先进理念及其科学有力的规划系统和执行系统。
素质教育的本质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顶层设计”《方案》明确了“育人为本、特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小学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思想,把“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回答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本质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特色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途径,《方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学校以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为突破口,在原有发展基础和坚守常规底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自主办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区基本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和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回答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本质问题――“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顶层设计”,一场“心”的革命
“顶层设计”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点燃了全区教育人的改革“心灵”。
作为一场对传统思维和行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给龙泉教育人带来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推行初女厶受到各种质疑也无可避免,然而,不同于以往的那些过分注重形式的变革,“顶层设计”触及的是教育的“灵魂”,因此自然也能唤醒教育人的“灵魂”。老师们也从最初的不以为然、有点抵触,到最后的高度赞同。
“记得那年秋天刚刚来到,‘顶层设计’就似一记惊雷,带着满心的迫不及待存龙泉小学教育的厚土上炸响。”对于“顶层设计”,龙泉第八小学校长秦文彬最初是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有所抵触的,但最终完全接受:“从质疑、反抗,到踯躅、徘徊,我的犹豫不前丝毫挡不住她那耍唤醒一切的力量。观望中唏嘘,试探中认知,收获中喜悦……她一步一步走进我的心房,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她的陪伴关怀、她的启迪引航。”
“顶层设计”要求学校一切活动都应唤起每个人的精神诉求,充分激扬全体教师的生命激情和创造力量,共同构筑教育的梦想长城:教师要有教育理想。面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和幸福,教师永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才能迸发激情与诗意、机智与活力。这也催生了“顶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的理念:“不唯分数而教,要为发展而教;不为生存而教育,要为教育而生存。”
“唯分数而教”关注的必然是分数,必然导致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歧视学生……“为发展而教”则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其未来;既注重其全面发展,又注重其个性发展;既教书又育人。
变“为生存而教育”为“为教育而生存”是对教师人生的价值引领。“顶层设计”注重“唤醒教师对生命价值的意识和追求”,引导教师“珍惜自己的人生选择,爱上正在做的事情,让必须做的每件事都富于意义、正在做的每件事都更加精彩”,精酿美好的教育人生。
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曾华春感悟道,“面对当今教学质量的压力,很多老师关注学生上课认真不认真,发言积极不积极,能不能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怎么样,这些都没有错,但总感觉这样的教育缺了点什么。到底缺点什么呢?顶层设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老师们有豁然开朗之感。”
确立办学思想,构建“顶层设计”框架 办学思想是“顶层设计”的核心和灵魂,明晰办学思想才能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要求学校基于历史沉淀、运行现状和发展愿景,建树核心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厘清办学思路。
“顶层设计”启动半年后,教育局发现各校办学思想建构还不够深入,遂决定再用半年时间深入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区教育局组织力量到各校开展校长、中层、教师三个层面的座谈会,看学校是否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是怎样开展的,开展得怎样,并及时诊断指导。
在办学思想大讨论中,各个学校分层面、分专题、分类别充分开展大论坛,每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自己在践行顶层设计过程中的所得和反思。这样的论坛带来了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思考,智慧纷呈。
讨论中,大家发现,有一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虽然很多校长都想当个好校长,但对做什么、怎么做却比较懵懂。
如何让“校长潜下心来办学,成为有思想、有理念、有作为的专业化校长”?“顶层设计”引导校长学会本质叩问、系统构建……提高办学的价值领导力、路径导向力和决策执行力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校长办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通过整整一年的建构,各校基本形成了相对科学系统的办学思想。绝大多数学校都基于人的发展,构建了各其特色的办学思想和“顶层设计”框架,找准了办学方向、路径和方法。
龙泉第四小学,作为一所从农村学校改造而来的新兴城市学校,与城市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上,还是生源与区位优势上,都无可比性,唯一能比的就是教师的勤奋敬业,经过专业提升带来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所以,四小提出了“关怀生命成长,共创幸福人生”这一极富时代特色的办学理念。
龙泉第二十小学,针对教师素质差异大,队伍建设出现断层、教师结构不合理、教育观念滞后、育人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下降的现状,提出了“书香浸润,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立体式交叉的阳光教育学校发展特色目标――“四位一体,和乐发展”,完善了“走近经典”的学校文化建设方案。
各校紧紧围绕办学思想开展工作,以办学思想为引领,深度思考学校发展;以顶层设计为统筹,中心突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落实具体,充分显示了有思想、有使命、有担当的领导团队精神。
如第四小学、第二十三小学等学校的《学校工作计划》,饱含深情和殷殷期望,既有精神引领,又指向明确、落实具体,体现了“有思想的办学”。第五深化学校办学思想内涵,深度诠释、努力彰显“用心成就最美的自我”……
在形成办学思想、顶层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各个学校上至校长、教师,下至学生,外到家长、社会,紧紧围绕办学思想思考工作、开展工作、指导工作,无形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办学思想、顶层设计方案的形成也使学校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落脚点、办学方法,促进了学校管理思想的形成,提升了学校领导水平和办学品位。
特色办学,各校精彩纷呈
学校特色建设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扬长避短的优势发展,是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建设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2010年,区教育局提出的改革路径“确立办学思想一构建顶层设计一培育特色项目一形成学校特色一成为特色学校”,这是基于办学理念“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预设路径。近五年来的特色实践轨迹是“彰显特色一呈现特色一突出特色发展一走向特色发展”。
2014年,根据实施情况,区教育局将改革路径修订为“确立办学思想(方向)一构建顶层设计(方案)一落实三性课堂(载体)一走向特色发展(过程)一成为特色学校”(目标),各校必须明确这五大改革路径,并依照此路径开展工作,实现“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目标。
各学校围绕办学思想,努力走向特色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确定了思路和措施,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基础扎实、特色突出。
正如龙泉第三十小学曾贤志校长所说:“很多人只知道我们学校的足跑,我们不是只有足跑,我们是爱的教育。”校长们不仅仅满足于单项的特点,而是渴望学校整体品质的提升、办学思想的凸显、办学特色的呈现。
“学校在做育人为本特色发展,不是学校需要什么特色,而是提供学生成长需要的平台和机会,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想着学生6年后的面貌,更要想着学生20年后的发展。我们需要以办学思想为统领,结合校情,不断丰富内涵,遵循规律,完善更新培育体系,逐步凸显学校特色。”这已成为众多校长共同的心声。
如今龙泉驿区的“特色办学”已渐成佳境,打造特色学校,使全区小学形成模式不同、风格各异、特色纷呈的新局面,特色办学已成龙泉驿区各小学的常态行为。
三性课堂,把顶层设计引向教改深水区
2010年3月,成都市教科院对龙泉课堂进行了调研,反馈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课堂相对传统陈旧,教师包得紧、牵得多,学生缺乏个性发展……”
在此之前,教师们一向对课堂教学颇为自信,从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创造教育途径和策略探索,到多元学习的高效课堂构建,龙泉课堂体现的教学思想是比较先进的,送出去的优质课、比赛课,也在全国、省市频频获奖。教科院调研的结果,让龙泉教育人开始反思。
2012年8月,“顶层设计”进入第三个年头。有了更多实践经验的龙泉人再度审视全区小学教育,认定:课堂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才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全区小学教育暑期干部培训研讨会上,首次把“顶层设计”引向课改深水区,打响了构建“三性课堂”攻坚战。
所谓三性课堂,是指彰显学科教育的学科性、教育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现代课堂。龙泉教育入主张的三性课堂,是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基点的,以公民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以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为灵魂的现代课堂。它是着眼于民族振兴,将个人素养与民族未来、国家利益相结合进行顶层设计的课堂;是着眼于人的幸福,将教育与人类终极目标相结合进行顶层设计的课堂;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将育人为本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进行顶层设计的课堂。
在顶层设计下的学科教育中,学科性形成基本能力,教育性决定价值方向,创新性决定发展高度。三大任务同等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养育学生生命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性课堂的核心是“育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终身发展。三大任务的实现,以学科性任务为基点,以教育性任务为核心,以创新性任务为灵魂。
如果说,顶层设计是仰望星空,那么,三性课堂就是脚踏实地。
三性课堂将顶层设计方案的三大目标落到了实处: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能静下心来思教,研究儿童、研究课堂,有教育理想,成为师德高、业务强、受欢迎的专业化教师;学生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好学、好问、好思、好动、有梦想的阳光儿童。
几年来,各校工作重心全力倾向课堂,通过开展观摩课、研讨课、献课、赛课、行政听课等活动,在磨课、说课中多样化挖掘教材、从细节人手,实境研讨,尝试构建三性思想下的新型课堂。
三性课堂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方向,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方法。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民主的、和谐的。这是在顶层设计理念下对课堂的重新建构,而不是教学枝节的局部改进和优化。
在课堂上,第十三小学黎建君老师大胆放手、创新性使用教材;第十小学孙灵芝的课堂鼓励与引导如影随行;第四小学蒲境化教学、游戏式教学游刃有余,深受学生喜欢;第十一小学的教师尝试学生质疑能力、想象力的培养……
教师们在课堂中,看到了思想解放带来的彰显着综合性、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感悟式、合作式、创新式、实践式的新型课堂。
第三十一小学的张睛老师说“教师找到了工作目标,就是我们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兴奋点到了课堂,到了学生,顶层设计、三性课堂让大家做幸福的教师、成功的教师、解脱的教师。”
“顶层设计”落点三性课堂,让老师们尝试了全新的教育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教育体验,也因此得到了全区教师的高度认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绝大多数老师的感受是:“犹如醍醐灌顶,方向性彻底明确了。”
教培中心郑大明主任对此深有感触:“这是龙泉历年教改以来最深入人心的一次,最取得高度认同的一次”。
一位专家如是评价道,“龙泉驿区教育在顶层设计思想指导下,展开代表课堂改革方向的三性课堂实践,走的是一条育人为本的课改务本之道。犹如一根双向互动的扁担,一头挑起教育的理想和梦想,一头挑起教育的实践和细节,势必释放课堂生命的活力。”
“顶层设计”原是工程学术语,本意是统筹各层次、各要素,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协调,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建筑企业“顶层设计”是指运用科学系统论的方法,对企业中长期发展进行系统化的规划,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的管理升级,提高企业战略高度,谋求企业更大、更好的发展。
建筑企业”顶层设计”有三个重点,第一是做什么?即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的选择;第二是谁来做?即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的优化;第三是怎么做?即企业管控和运行机制的建立。企业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是整个“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前提,创造价值是其调整和优化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是整个“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组织支持,组织设计的扁平化、组织体制的规范化是其趋势。建立企业管控及运行机制是“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的基础和落脚点,集权化管控、供应链金融是其方向。
调整建筑企业战略定位。 “十三五”期间,建筑企业战略定位的调整方向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向上下游拓展,成为全产业链企业; 种是向国际工程公司转型,成为专营工程建设的专业化组织。向上下游的拓展,其优点是形成全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优势,建筑企业可以拓展的方向包括项目策划、勘察设计、基础设施、一级土地的开发投资、房地产基金等,以投资带动设计施工,通过房地产基金进行融资。向国际工程公司转型,其优点是在项目管理、设计、施工、采购等方面都具备完全的功能,为业主提供EPC项目总承包服务或单项承包服务,成为国际工程公司需要更多地研究、解读国家外交政策,利用国家的鼓励、扶持政策和援建机制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实施 “走出去”战略。
创新建筑企业商业模式。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行业竞争恶化条件下,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未来建筑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城市综合体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模式,即城市运营商,城市综合体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要求运营商完成一级土地的开发,在建设阶段要求运营商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运作能力和资金融资能力。运营商在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上要有明确的定位,以人为本、以产业为支撑,具备生产、生活、办公、商业、娱乐等功能规划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指出,要“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加强现有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推动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为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各省市地区的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也逐步提上日程。
建筑企业特许经营模式,主要模式有BOT、PPP、PF。在我国,建筑企业特许经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我国宏观政策来看,我国要求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建运营,在地方财政收支紧张的背景下,特许经营模式成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为新一轮城镇化筹资的重要手段,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投资的比例将会更高,更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会采用公私合作模式 BOT、PPP、PF来实施。
未来建筑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结合建筑企业业务模式发展规划,未来建筑企业的组织结构将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消减中间管理层级、增大横向管理幅度、简化纵向管理层次。企业管理层级的选择必须真实反映企业的自身综合情况,目前我国组织层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总部—子公司—项目部”模式。适合大型建筑企业,市场覆盖范围广,项目比较分散,优点是总部可以将重心放在企业管理上,缺点是企业对项目部的管控力度较差。
“总部—事业部 项目部”模式。适合具有多元化的大型建筑企业,企业业务范围较广,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优点是对不同业务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总部更关注于企业宏观管理,事业部的自主性相对较大。
“总部—指挥部—项目部”模式。适合建筑企业重大或者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优点是指挥部主要是针对项目资源进行倾向性的调配,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缺点是项目部得到总部的重大支持,受总部职能部门的约束小。
“总部 项目部”模式。适合中小型建筑企业,市场经营范围集中,项目数量相对较少的企业,优点是项目管理成本低,总部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监控和管理方便。
组织经营体制规范化。根据优化的组织架构设计,结合企业的业务、资源、地域和客户等因素,建立合适的组织经营体制,以”总部—子公司—项目部”模式为例,也是目前我们建筑集团企业普遍采用的模式,其经营体制建设的重点是明确集团总部、子分公司、项目部的职能定位、职责权限。建筑企业集团总部,以制度、流程管控为主线,监控项目关键职能;子公司作为项目管控主体,以项目盈利为导向,重点对工料机、资金、费用控制进行集中管理;项目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以对目标成本、结算效益管理为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部、子公司对项目部均具有管理、指导、监督、服务的权利和责任,在经营管理上要做到总部管理控制重点明确、控制到位,子公司运作顺畅、运行效率高,项目部高效执行,各层级在制度框架内行使各自的决策权限。
加强总部集权化管控。因建筑市场竞争的混乱,集团内部竞争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集团总部选择通过逐步集权,将权利从项目部、子分公司回收到总部,同时不断强化对下级单位的业务规划、运营监控、服务支持定位,发展成为”强势”总部。发展“强势”总部,需要按照全新的管理模式,创新“总部—子公司、子公司—项目”两级管控机制,明确各层级管控定位。
建筑集团总部管控定位在政策、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如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关键岗位人才的管理等;子公司定位在业务管理、前期策划、资源调配与协调,如:项目管理、业务运营管理等;项目部定位在成本控制、二次经营以及对各项管控管理要求的具体执行,如项目成本控制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对于组织管控的核心对象——工程项目,建筑企业应结合业务类型明确工程项目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在各层级组织中的哪个层级上采用何种方式实现管控。
提高供应链管理竞争能力。建筑集团企业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资信资金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与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及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合作,以主业为基础依托,引导节点企业以建筑集团企业为核心形成供应链联盟。以供应链金融为“振源”,发挥建筑集团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资信、资金优势,驱动上下游企业产生“谐振”,促进企业间“义利共生”,从而获取更低的采购成本、更加安全的供应链运行机制及财务环境。
同时借鉴互联网思维,强调信息化手段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借助信息系统平台实现“银行—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流程对接与数据实时交互,并充分利用银行现有供应链金融产品,更好地为建筑企业服务。
供应链管理的体系框架的建立方法 以项目生命周期为主线,综合考虑供应链所涉及的各类节点企业,对项目存续期间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及信息流进行梳理,整理出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整体架构。
建筑企业在从“顶层设计”角度规划“十三五”时,要了解集团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整合集团内部的优势资源,通过顶层设计,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建立有序的发展战略定位;优化组织架构,推广有效的管控模式;优化管理流程,建立标准化体系,引领企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钢构”)在超高层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复杂空间钢结构、高耸塔桅钢结构等领域,具有独特、领先的技术优势。多年来,公司秉承“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生命至上、安全是行为底线,以人为本、从严从细抓安全”的安全文化理念,坚持顶层设计、底线管理、全员管控,促进了企业的安全发展。
挑战
近年来,钢结构以其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合理布置功能区间、回收利用价值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央电视台新址等著名建筑,采用的均是钢结构建筑。但是,钢结构施工也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钢结构施工大多穿插在钢筋、模板、混凝土工程之间进行,交叉作业多;钢构件需要超出已有建筑结构一定的高度或宽度,临边作业、高空作业多;钢构件吨位重,需使用大型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安全管理任务重;钢结构施工焊接量大,动火作业多,防风防火要求高。另外,钢结构的建筑安全规范和标准目前还相对较少。因此,相对于其他建筑工程,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任务更为艰巨。
顶层设计 健全管理体系
针对钢结构工程安全管控的重难点,中建钢构着力构建了以安全管理制度、过程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识别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筑牢安全屏障,确保安全生产。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编印了涵盖35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安全生产管理手册》,为日常安全管理提供指南。其中,《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岗位覆盖、全员参与”的原则,明确了各层级、岗位及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车间负责人生产现场带班办法》规定了企业各级负责人带班检查项目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及频次,要求企业负责人每月带班检查时间不得少于工作日的25%。企业负责人带班现场检查时,应填写《企业负责人生产现场带班检查记录》,并在企业及工程项目或制作车间留存相关检查记录及影像资料以备查,为企业各级负责人带班安全检查提供了依据。
建立安全监督检查体系
公司构建起全方位、无盲区、多角度的“三级四维”监督检查体系网络,加强隐患排查整改。三级,即:公司级―分公司级―项目(车间)级;四维,即:立体、精确地对项目施工现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公司、分公司每季度对项目进行安全综合检查,全面管控生产安全;分公司每个季度组织评选标杆项目;分公司每年对各项目部组织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考核。
除定期开展安全综合检查外,中建钢构还大力推动信息化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应用。公司承建的目前国内跨越长江的最大跨度钢结构桥梁――重庆粉房湾长江大桥,应用3G视频远程监控技术,实时监控项目安全生产动态,为跟踪和评估项目重大危险源,提供如实、快捷信息。公司还为在建项目建立了“综合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设立安全监管模块,涵盖安全监管的全部内容和环节。各级监管机构可根据不同授权,及时填报相关内容,在全过程监控中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建立风险控制策划体系
公司全面推行《安全策划书》,并将其作为项目责任目标考核项及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工程开工前,公司组织项目人员召开《安全策划书》编制交流会,确定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劳务管理、安全费用计划为主的安全要求;制定以组织体系建设、劳保用品使用、作业指导、教育交底、检查整改、应急救援等为施工过程保障的控制措施;制订以文明施工、环保、企业形象为工作底线的安全管理措施。全员按照策划,指导施工作业,保证安全文明施工。
建立危险源识别及控制体系
公司针对钢结构行业高危特点,在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还突出做好重大危险源管控。
公司结合行业特点,组合各业务系统识别并形成《危险源识别表》,形成公司各项目危险源识别指引。其次,根据识别的项目危险源,按照“LEC法”判定危险源等级。其中,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公司给三种因素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这就能够根据作业类别、高度、难度、发生事故的概率与事故的后果等,对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分级。如:焊接操作过程中,易发生灼烫事故,危害因素为焊接飞溅的火花,作业人员在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为1(可能性很小),频繁程度E为10(连续暴露),发生的后果C为3(伤残),则此危险源的危险性D=1×10×3=30,危害程度为低风险。针对“LEC法”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公司创新采用新方法、新工艺,确保安全生产处于可控状态。如:成都博物馆钢结构工程的斜柱及斜梁施工中,在结构稳定、吊装过程、临时固定、胎架卸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隐患(风险)。项目部在斜柱安装中,采用格构式胎架做临时支撑,确保结构稳定;采用沙箱做卸载工具,确保构件卸载安全;使用导链做临时固定,简单方便实用;铺设无漏洞安全网,避免高空坠物;搭设标准化操作平台,确保吊装过程安全。
全员管控 精细管理
中建钢构承建的成都国金项目,是目前成都市在建的第一高楼,建筑高度248m,建筑面积76万m2。钢结构项目部在本工程施工中,以全面精细的安全管理,为项目的安全、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公司安全管理要求,成都项目部结合现场实际,细化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为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项目部制定了《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对季度、月度、每周定期及不定期安全检查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及时排查消除隐患;制定了《安全生产奖罚制度》,针对项目月度评选的先进班级、安全标兵,以及安全检查中的违规现象,分别明确了对应奖罚额度,充分调动了项目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成都项目部为让新进员工事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应高空作业,特别模拟现场实景,利用钢模网、钢跳板、防火布等材料制作了高空作业体验平台。同时,项目部严格按照公司标准化设施管理规定,在高空施工区域拉设安全绳,使用双钩安全带,制作牢固的安全操作平台。此外,布设消防桶、接火盆、防火滤网、石棉网等安全设施,确保施工安全。
项目部成立了专项安全生产检查小组,每周定时对现场进行全面安全检查,针对事故隐患下发整改通知单,定人、定时、定措施监督整改。重点检查焊接操作平台,如:平台踢脚板高度是否符合公司规定的高于18cm的标准,是否存在焊缝脱落情况,是否出现变形超过10mm的钢板,是否发生钢丝网破裂现象。同时,还以现场安装为中心,每日对各施工点巡查监督,对吊装、构件卸车等重大危险工序,采取旁站监督制,确保现场作业人员安全。
科技创新促安全
中建钢构总结多年来在钢结构工程建设中的经验,鼓励创新运用技术手段促进施工安全。在武汉中心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中,这一做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挂设可靠安全网
武汉中心钢结构工程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为438m,为满足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铺设水平安全防护网需要,确保压型钢板铺设、钢梁焊接、高强螺栓终拧等后续工作的安全进行,项目部发明了“可调安全网下挂器”工法专利。具体做法为:在钢梁吊装前,把安全网下挂器提前套装在钢梁下翼缘板上;钢梁吊装就位后,调整移动安全网下挂器。下挂器两个单元对扣用螺栓固定,这样不会导致脱落。后续工段施工时,也不需要取下安全网。移除下挂器时,只需拧动上部螺杆,把安全网下挂器移动至钢梁一端,即可集中取下循环使用。安全网下挂器每隔1m间距设置一组,使安全网铺设更加安全密实。
构筑高处安全操作空间
在高层钢结构施工中,为减少钢柱焊缝数量,往往需要增大钢柱横向或竖向的体积。这样一来,钢柱就极有可能超过施工楼层一定高度或宽度。大型钢柱对焊,就成为一大安全监管难点。项目组采用通过“钢柱组装式操作平台”,在钢柱对接处搭设了适合4人同时工作的可拆卸式操作平台,这样不仅保障安全,而且兼具防风、防雨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