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任职以来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任现职以来,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从领导,团结同志,关心爱护学生。
任职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担任的班级曾多次被评为“模范班级”“优秀班集体”,所教学科学生成绩优异,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后进生的转化,对学生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辅导,在做好本班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教学中迅速成长。
在任职期间,由于本人工作出色,受到了校领导镇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08年3月在全县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18年4月在全镇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关键词 学导式 任职教育 学员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员指导下,学员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它能充分发挥学员自身智慧,引导学员通过自主探索、分析,主动获取知识。而司务长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核心,对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创造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中,可以结合学员的特点,推广运用学导式教学法,这也是积极应对部队人才的新需求,为基层培养出更多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素质优良的后勤人才。
1学导式教学法的优势
1.1学导式体现学员的主体地位
与以往教员主观灌输、学员被动跟进的注入式教学法相比,学导式教学法更关注学员的自身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在导前,先学后教,学员能够积极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事司务长学员独立自学的潜力是很大的,他们大多经历过学历教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课堂上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员的悉心指导,更有利于开展。教员运用学导式,学在导前,先掌握学情,才能以学定教,关键在于激励学员肯“学”会“学”,学导结合,给学员发展独立自学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2学导式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员在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员自觉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也一直运用于司务长任职教育实践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启发式教学总是以教员为中心,学员则一直处于“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的被动地位。学导式突出学员学、教员导的思想,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员,同时也把学好这门课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学习过程由学员自己掌握,教员只需相机引导。同时,学导式也有利于形成多方向探讨、多层次交流、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相互启发,达到以导引学、以学促教的效果。
1.3学导式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目前部队需要更多适应现代战争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后勤人才,全面培养学员的主动学习、独立分析的能力非常必要,传统教学把学员置于被动地位,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员全面素质的提升。学导式强调以学定教、学中求导,突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员探索未知的兴趣,真正把学习质疑、标新立异的主动权交给学员,同时得到教员恰到好处的诱导启发,从而获得学会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学员通过这种学习,变得充满自信,课堂成为他们尽情展示自己学习潜能的舞台,不仅能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综合能力、优化品行道德,使学员各项素质获得普遍发展。
2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
提示:开课时要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任务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在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探索能得出部分答案,尽量结合学员自身经历,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自学:结合教员给出的任务,学员开始自学、自练,积极阅读相关材料,反复练习,掌握教学重点,发现问题及时做好记录,为后续供依据。
解疑:由学员提出问题,可采取分组讨论、各抒己见,也可由教员进行辅导答疑,这一过程最好发动全员参与,学员既要提出问题,还要思考别人提出的疑问,给出自己的解答,教员适时给予评判和鼓励。
精讲:通过前面的提问、讨论,教员总结出学员疑问较多的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进行专门的讲解、示范,确保学员能够消化吸收。
演练:重要知识点不仅精讲还要多练,在课堂上出一些练习题,引导学员依据所学知识自主练习,课后也要督促学员坚持练习运用,握知识技能。
小结:知识传授完毕后,请学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员也可对学员进行评价,评价可围绕知识内容展开,也可就个人疑问提出,解决遗漏问题的同时融洽师生关系,最后提出课后作业和下一次课预习的要求。
3学导式教学法的误区
3.1内容选择的误区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此方法,教员应事先选择难度适中的内容来实施。司务长任职教育中专业课程偏多,某些较难的知识点用自学的方式不是所有学员都能胜任,教员如果一味地要求所有学员都以自学来完成课堂任务是不合理的。此外,对于课堂自学环境的设计也需要教员多思考,如果仅仅是形式上的自学,而不让学员参与其中,其实质仍然是传统教学。
3.2研究讨论的误区
很多教员认为只要自学了,解决学员提出的疑问就没问题了,这只是将课堂参与形式虚设,而没有产生讨论情景的实效性。司务长的岗位指向性很强,教学尤其要注重贴近实际、讲求实效,如果仅仅是把“提出自学问题――学员开展自学――进行互相探讨――学员汇报知识――教员板书总结”的流程走个过程,看起来好像没问题,但这一过程中,教员与学员缺乏深入的交流互动,教员的“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导致教学只是简单地为了“讨论”而去“讨论”,没有针对疑难问题深入研究探讨。
关键词: 士官教学 复杂电磁环境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无线电技术在军事装备上的广泛应用,以及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对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目前,复杂电磁环境相关课程已列为院校各层次士官必学必训必考的内容。这就为切实增强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复杂电磁环境概论》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新课程,出现在多所部队院校多种专业的士官学员课表中。
然而,《复杂电磁环境概论》是一门属于当前理论和技术前沿的课程,其中关于电磁兼容、频谱管理、空天电一体战等方面的概念相对于普遍只有专科学历的士官学员来说较为深奥,将其列入士官教学课表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无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存在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为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有必要根据该门课程及士官学员的特点,总结提出适合该门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我多年来从事该课程的士官教学工作,现将几点关于该课程教学的思考陈列于此,抛砖引玉,以期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从课程本身寻找亮点
近年来,士官任职教育的比重在军校教育中逐年增加,其目的是使士官适应岗位任职需要。然而从士官个体的角度来看,进入院校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主动性仍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士官学员本身学历水平不高,再加上《复杂电磁环境概论》属于一门概念较多、难以理解的新兴课程,无疑将削弱多数学员对这门课的初始兴趣。
因此,要从一开始就突出该课程的亮点,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比如在介绍电磁波相关概念时,就可以从身边的电子产品说起;在介绍电磁兼容时,可以从家用电器之间的相互干扰入手;在谈到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与作战时,则可利用士官学员经历丰富的特点,让学员根据参与过的实际演习战例谈体会。这其中,教员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许多事例证明,学员喜欢不喜欢某门课程,往往并非取决于该门课程的性质,而通常取决于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员。教员切忌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这样只会拒学员于千里之外,大大降低学员的参与积极性。
二、辩证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这一理论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阐明了学生如何学习、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及理想的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并被引入职业教育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二者的关系上,更强调学生本身的主动性,即思想意识和行为的主动性。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向者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发现者作用――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中介者作用――在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间架设桥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并注意他们全面的素质提高。
然而也必须看到,建构主义在职业教育中也存在其价值导向方面的缺憾。从教学理论的知识观分析,建构主义无法很好地说明学生应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从学习观着眼,建构主义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倾向不太符合教学发展的实际;从教学观上来看,建构主义也很难给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合理的指导。因此,在《复杂电磁环境概论》这门课的授课课程中,教员必须辩证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把握好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引导好课堂讨论,落实好学员学习的主体性。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对于这样一门概述性质的课程,没有比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更能吸引士官学员的注意力了。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手段和工具至关重要。多媒体资料丰富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特点。在课堂上,美军的电子战影像视频、网络上的黑客攻击、阅兵演习中的新式武器,还有新近发生的相关新闻事件都可以成为讨论的话题。事实证明,学员参与此类话题讨论的热情远远超出想象,因势利导给出的结论和概念定义更具有说服力。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把握好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做到有放有收,收发自如,切忌因过于发散而导致跑题。而作为一门概述课,教员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也可适应性地扩充教学内容,以利于更多具有吸引性的教学手段的介入。
四、尊重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
士官学员入学前所学的专业各异,入学的动机也千差万别,有的是机务员,有的是情报员,有些甚至还是警卫员和卫生员,等等。因此,首次授课前的行教联系工作必须做到位,彻底摸清楚所教对象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特点。对于不同基础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应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循序渐进,切勿为了所谓的“系统”讲授而不顾学员接受与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几个原则性问题:概念引入是否水到渠成,案例分析是否类比妥当,学员反应是否及时主动,总体效果是否积极良好。
在《复杂电磁环境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以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包括笔试、口试、专题演讲式、总结报告式等。另外,还要注重平时成绩的权重,调动学员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过程中也可以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法,为该课程做一个完善的总结。
参考文献:
[1]傅全有.世界新军革的基本内容[M].中国军事科学,2002,(3):7.
[2]王胜田.新军革进程中院校任职教育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2):82-85.
[3]钟启泉.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关键词:课程建设;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长期以来,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还没有完全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还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士官岗位的任职需求,这已经严重滞碍了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所以,军队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广泛地方借鉴高职高专教育同类课程建设的教学成果和成功经验,不断更新理念、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改善管理、追求实效,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才能逐步形成较强的自身特色。同时,紧紧围绕士官岗位任职能力形成的规律,这也是当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工作高效开展的途径之一。
1 地方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要在已有的条件下,围绕其培养目标进行设置,要有别于普通学历教育,突出高职高专的特点,遵循"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等原则来展开建设。
(1)跟踪科技发展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俱进,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吸收到大纲中, 并坚持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1]。
(2)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应用能力。高职高专教育以"求新、求变、求异"为原则, 以"精选内容、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为宗旨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
(3)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
对人才培养要求,注重知识的有机性和融合性,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精选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 将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强化以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提高动手能力。
2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课程建设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存在问题的制约,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依然感到阻力很大, 效果也不甚明显,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能与时俱进。学校对课程建设的规律性缺乏认识,造成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建设的成效。
(2)课程体系脱离部队实战需求。当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仅凭自身教学条件,能教什么设置什么,不能教的课程就不开,严重脱离部队实战化作战需求。
(3)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学科。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对课程设置工作仍缺乏应有的重视,把此项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于课程模式受到学历教育"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上也出现了突出各学科的学术性、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的要求和问题,却忽视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继课程之间以"专业和应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在要求。而且,在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片面地追求各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课程的"平面性"显而易见。
3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树立遵循工作过程课程观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跑道",过去强调"道"是一种学习的路径,现在强调的是"跑",强调的是过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来安排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的突破口。
(二)突出能力为本位,精心设计课程建设的内容
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职业教育观指导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岗位指向性要求。按照工学结合、对接岗位的思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基础课程应用性,增强岗位课程针对性。任职基础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眼服务于任职岗位的课程而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强化应用,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任职岗位课程以"实用、管用"为原则,按照部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程序,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融入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加强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和组训方法教学,着力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三)强化教员培养,建设过硬的"双师"型教员队伍
培养适应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就必须按照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一支满足部队需求、适应装备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员队伍。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和对学员技能培训教员的要求,既注重教员队伍的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培训,是能精深授课的好讲师,又注重教员队伍的实践技能的培训,是会动手的好技师。
4 总结
总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其它教育类型的课程建设一样,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按照"指导优先和教育优先"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遵循"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2],对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这对提升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部队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本人于x年x院校毕业后分配到xx医院工作,x年被调入某院任业务院长,xxxx年xx月xx医学院卫生管理学专业大专班毕业,xxx年主持全院工作至今。28年来一直从事妇幼保健工作,xx年xx月被聘为主管医师。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dxp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维护领导、团结同志,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工作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工作者。在分管业务工作期间,积极围绕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前提,以增强理论知识和提高业务技能为基础,坚持走临床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道路,积极带领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妇产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订阅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妇幼卫生知识,写下了打量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经常参加国家及省内外举办的学术会议,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并多次去省市及兄弟单位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以及管理方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产科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羊水栓塞及其他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熟练诊治妇科各种急症、重症,独立进行妇产科常用手术及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自任现职以来,本人诊治的妇产科疾病诊断治疗准确率在xx%以上、独立完成数百例剖宫产及其他妇产科手术,病人都能按时出院,从无差错事故的发生。注重临床科研工作,参加了《药物促排卵联合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临床研究》县级科研项目,荣获一等奖。撰写论文四篇,并先后在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了专家的赞赏和肯定。注重人才的培养,自任职以来,积极指导下一级医师的工作。在妇幼卫生人员的培训中,担负组织和教学任务,由本人具体指导培训的各级妇幼人员达2千余人次,提高了各级妇幼人员的工作能力,真正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
本人在分管保健工作期间,严格按照上级妇幼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指标和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保健网,建立了妇女、儿童“四簿四卡”,并定期检查落实,掌握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每年为女工健康查体3千余人次,0-7岁儿童健康查体1千余人次,实现了妇女、儿童系统化管理,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配合主管领导,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如初级卫生保健、创建“爱婴医院”等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培训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配合各级领导,当好参谋,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积累了大量的实施材料,在省市抽查、评估、验收时,顺利通过。学习、宣传、落实《母婴保健法》,整理收集有关材料,书写版面,组织人员利用宣传车到各集市、乡镇宣传,散发宣传材料,带领同志们办起宣教室,并帮助指导各乡镇办宣教室或宣传栏,为《母婴保健法》的落实打下一定基础。积极开展婚前查体工作,发放《致新婚夫妇的一封信》,进行新婚保健知识及优生优育知识的宣教,每年举办学习班1-2期,提高了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高我县的人口素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契合度理论;任职教育;教员;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教学培训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上,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乃是教员的能力素质,因此,教员的可持续发展是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石。
教员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组织中,具有胜任当前和未来工作的能力素质,有不断扩展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完善的空间,能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发展和超越的动力,有较强的职业满足感。
然而,任职教育显著的实践指导性、动态性、综合性等特征和要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学队伍的人才分层。通过对三所军队院校和两个教导大队的调查发现:在理解组织目标、适应任务需求等方面,任职教育教员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教员,能够完全理解组织目标并与之相一致,能主动根据任务要求调整努力方向,重视学习,善于合作,一专多能,有较强的职业满足感,是任职教育的中坚力量。
第二层次的教员,能够理解组织目标并努力趋同,在组织的帮助与培训下能够胜任某些任务,愿意学习与合作,在不断进步中获得职业满足感,是需要时间历练、实践磨砺的可用之才。
第三层次的教员,基本不理解组织目标或不能与之相一致,对任职教育的任务特点与要求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教学质量低,不重视学习与实践,职业满足感低,是需要组织下大力帮助或者转岗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作为任职教育质量建设之核心的教员队伍在与组织和任务的契合上还存在着参差不齐、供给和需要不平衡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单位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契合度理论
契合度理论又称为个人-环境契合理论,其研究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它指的是个人和环境互相得到供给和需要的平衡。在契合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个人-组织契合度和个人-工作契合度。
(一)个人-组织契合度
个人-组织契合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它是指个人人格特性、信仰、目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策略性需求、组织规范、组织目标及组织价值观的一致性程度。研究表明:个人-组织契合度与员工的绩效、组织认同、工作满意度、缺席率、参与度显著相关。
Kristof (1996) 认为个人-组织契合度可划分为如下四类:(1)个人与组织文化价值观契合度;(2)个人与组织目标契合度;(3)个人需求与组织结构契合度;(4)个人人格特质与组织文化的一致性。以上对比的相符合程度越高,个人与组织的契合度就越高。
1.个人与组织价值观契合
朱青松等将员工价值、组织价值进行组合,得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契合的四种类型,当前者与后者契合度高时,个人满意度和绩效较高,组织绩效和组织发展较好。
其它研究揭示:当员工与组织具有相符合的价值观时,可以降低员工的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使其更加投入地工作。
2.个人与组织目标契合
Schneider(1987)认为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间相似程度愈高,个人与组织的契合程度就愈高,这有助于组织达成预定的目标,而员工也可实现个人目标,获得组织与员工的双赢。这样,不仅组织绩效提高了,员工也得到了成长。
3.个人需求与组织结构契合
员工提供其工作能力以换取组织所提供的报酬或福利,而与之相对的组织也提供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工作条件以吸引员工为组织作贡献。当彼此间越能符合对方的要求,双方就越契合,越能激发员工内在的动力,支配他为组织的发展作出额外的努力。
(二)个人-工作契合度
个人-工作契合度是指个人与其工作的匹配程度。它是个人的特质与工作的特性比较后得到的结果,反映了二者之间的相容性和一致性。
个人-工作契合度可以分为三种:供给-需要契合(Supply-Value Fit,即:S-V)、要求-能力契合(Demand-Abilities Fit,即:D-A)和自我概念-工作契合(Self Concept-Job Fit,即:SC-J)。
S-V是当组织能满足个人需要、欲望或喜好时产生的契合,组织的供给如财务资源,成长机会等。D-A是当个人能力达到组织的需求时的契合,员工的供给如经验,对组织的承诺,努力等。SC-J是指个体的自我知觉和工作任务的特点及必须的工作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前两者属于互补性契合(Complementary Fit),是一种外在契合;后者属于一致性契合(Supplementary Fit),是一种内在契合,它解决的是“工作是否让我成了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的问题。
美国学者Kristof强调组织和工作与个体特征之间复杂的交互契合作用才是个体态度和行为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根据Hertzberg的理论,工作特征也可分为外在特征与内在特征两大类。外在特征包括有合适的实体工作环境、恰当的薪资水准等;内在特征包括别人的肯定、自我的成长等。
此外,国内外有学者对员工需要及激励问题的研究显示:员工对自尊、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十分强烈。根据工作特质和马斯洛的激励理论,自我概念-工作契合度,这种深层次的内存契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敬业度。
三、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单位促进教员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层面教育,任职岗位、学员成分与任务要求的多样性造成了学历教育时期的许多学科不再适用,导致了新兴学科的出现和学科间不断的交叉与融合,这就需要教员积极探索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主动提高多方面的能力素质与之相匹配,在为组织创造高绩效的同时获得广阔的个人成长空间。
然而,理解组织目标、适应新型教学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时间、实践、学习缺一不可。这既需要教员善于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更需要单位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促进教员的可持续发展。
在提高个人-组织契合度方面,首先,要增强和深化任职教育新理念。对于绝大多数部队教育工作者而言,自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便以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着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宏观的价值观方面与组织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微观方面,还存在着如何理解组织文化的问题。各个任职教育单位不仅需要打造特色鲜明、推动发展的组织文化,更需要将任职教育的新理念融入到文化观中,并通过反复宣传、细化分解、环境营造等手段使之深入人心;让每个教员自愿认可组织文化并成为其中能动的一员,主动去研究任职教育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动态的任务需求中将角色模糊与冲突降到最低,尽快进入新的工作角色。
其次,要强化顶层设计,合理制定组织目标。任职教育单位要对当前及未来的承训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规划任务结构和教学人力资源,公开明确单位所承担的及可能承担的培训任务对教员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综合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在充分结合教员个体及群体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组织目标。这样,组织目标既为广大教员所知晓和认同,又可使教员将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与单位的中长期发展有机融合,有效避免教员在确定自身发展方向时出现定位盲目和方向错误的问题,从而提升敬业度和职业满足感。
在提高个人-工作契合度方面,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因素和工作特征施加影响,采取与个体和工作相关的措施来激发和满足教员的内在成就欲望,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
第一,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和培训。单位应鼓励教员以服务任务需求为中心,通过在职自学、外送培训、换岗实践、交流代职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专业范围,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辟新的任职教育领域;同时,创造条件引导教员向“一专多能”发展。坚持每年选送优秀教员攻读硕士或博士,不断提高教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老教员、优秀教员的传、帮、带作用,对年轻教员制定和落实培养计划,使其尽快适应任职教育的需要,以保证教员整体业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第二,营造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良好环境。任职教育单位应坚持“教研并举”,引导教员在致力于教的同时,要善于思考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课题研究能力、教学改革能力、论文撰写和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可抽出专门经费支持教研课题的开发,经常组织教员参加部队内外的技术交流、学术年会和科技讲座等活动,鼓励他们积极撰写学术论文、申报教学成果,使其在多方面找到与工作的契合点,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与自信。
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任职教育单位应本着以人为本、注重激励的思想,强化督导功能,不断激发教员的内在活力。对那些积极承担教学任务,教学课时多、教学质量高、完成情况好的教员,应从行政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奖励。同时,将教员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情况与教学津贴的发放挂钩,将教员的业务素质、学术能力、研究成果与年终的评功、评奖挂钩;每年开展评选优秀教员和创先争优标兵活动。在单位内形成向先进看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四、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得以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首先,充分理解组织目标,使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之相一致。组织目标不是空泛的大话、套话,更不是与己无关的东西,它是每个任职教育教员发展方向的引领和指南。对于组织宏观的目标,教员应该认同和把握其精髓;对于微观的目标,教员应当清楚其细节并把它作为对自身的要求。通过对照组织目标与个人现状,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奋斗的方向和成长途径,制定出既符合自身特点又与单位发展相一致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这就不仅能满足单位需要,又能满足个体内在需求。
其次,坚持学习,持续提高任职教育的能力素质。任职教育学时少、周期短、岗位指向性明显,要求教员在知识整合、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对岗位任职能力的认知方面始终走在学员前面。而要满足此需求,教员必须重视和坚持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传授理念、触动思维、引领求索,才能厚积薄发,实现教员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教员要有自主学习的思想,自主承担学习责任并主动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机会。要奉行多元取向策略,学习广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善于总结和反思。要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将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与智慧通过学习与交流的方式实现集体共享和优势互补,产生“1+1>2”的效应。
第三,重视校本研究,不断拓展专业成长空间。校本研究不仅满足组织对教员能力深层次的需求,也有助于促进教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是教员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培养问题意识。教员要善于发现那些制约和阻碍任职教育的因素,就此展开课题研究。再以研究结果指导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和系统思考能力。
要增强团队协作。任职教育中所出现问题的新颖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教学研究课题的综合性,需要教员从孤岛式的独立研究走向合作。通过团队协作,不同教学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激活差异性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对教学与学术的独特见解和认识,促使高质量成果的产生。同时,在协作研究的团队中,每一个智慧闪光都可以得到其他教员的肯定与赞赏,每一次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可以促进教员个体的能力跃升,这便事半功倍地增强了教员与组织、与工作的契合度,为教员的可持续发展拓宽了道路,拓展了空间。
五、结束语
总之,在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军队院校和培训机构的走向和兴衰。要使教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与动力,就必须不断提高其与组织、与工作的契合度。任职教育单位要在合理的顶层设计框架下,提供良性的政策引导和外部条件支持。教员个体要根据组织目标规划自身发展方向,坚持学习与创新,善于研究与合作,实现自我完善与超越,不断增强职业满足感,实现个人与单位的双赢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Kristof A.L.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J]. Personnel Psychology. 1996. 49 (1).
[2]陈久明,赵滨.论任职培训条件下的教导大队教学管理体系建设[J].继续教育,2010,(5).
[3]李傲,李红勋.基于契合度的企业员工敬业度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关键词:军队 士官院校 教育
军队院校的士官教育是一种面向国防的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的专才教育,是一种面向职责的能力教育,是一种面向需求的随机教育,具有突出的针对性。搞好士官院校教学,首先要解决当前士官教育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士官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
一、军队士官院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部队院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各类军事院校的信息化条件逐渐形成并发展。譬如多媒体教室的建成,促使许多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着质的变化,纷纷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部分教员转变时,在教学方法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们仅仅是把黑板上的文字搬到显示屏上,把教材上的内容输入到幻灯片上,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在他们的课堂上产生不出情境化的教学效果。之所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部分教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二是部分教员刚参加工作,经验较少,对教学内容没有完全吃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缺少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课堂气氛不能很好的活跃,学员在学习的时候就很被动,有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而不愿意学。
(二)培训课程内容繁多
许多学员在院校培训时,都会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多的感觉。学的东西太多,势必会迫使他们养成“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习惯。学员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一学期下来真正学透、学精的东西很少。在专修课、必修课、选修课的安排设计上,出现内容重复、定位不准、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同一个教学内容,因为课程名称不同而被两个教员在同一个学员队上了两次。这就造成各种教学资源的浪费。有的时候选修课的课时数差不多和专修课的课时数大至相等,中心课程不突出,致使教员不知道该怎么教,教些什么,学员也搞不清哪些课程该重点去学。
(三)理论联系实际不强
一些教员在参加工作以后很少或者没有到部队调研过,对基层部队的了解仅限于书本或口传。课堂上所讲授的教学案例多是过去基层建设的发展状况,与当前部队的发展形势相距甚远,学员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不符合实际和知识陈旧的感觉。
(四)学员基础整体较差
一般而言,士官院校招收的学员底子薄,整体素质偏差。对任职教育的教学效果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员的学历层次较多,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占多数,其间参杂着为数很少的大学学历学员,造成入校学员智力结构的多样化,使得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众口难调的情况经常发生。二是学员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大部分学员来自基层连队,平时主要以训练为主,能够学习的时间很少,导致他们入校以后学习起来力不从心。三是学员的社会经验存在差异性,有的学员入伍前是学生,阅历少,适应能力弱,有的学员则在入伍前已经踏入社会,扮演过不同的社会角色,接收能力强,参差不齐的社会经验给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解决的途径
(一)建立适合士官岗位和技能所需的教材体系、课程内容
首先,士官院校的教材体系应该是与士官岗位、技能紧密相联系的。院校通过加强与部队的交流、合作,从而加强自身的教育培训能力。这种培训能力首先体现在教员队伍上,但终将体现在教材体系的建立上。教员课堂讲授用到的教材、案例、材料应取自部队,紧贴士官岗位和技能的所需。其次,优化课程内容。按照“打牢共同基础、精通本职专业、增强实践能力”的要求,围绕满足士官的第一任职需要,对院校现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增设新的课程,合并重复的课程,优化经典的课程,以此来确保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实效性。再次,鉴于招收学员层次的差异性,院校需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精选课程内容。依据部队训练新大纲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二)提高教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优秀教员人才的引进。部队和地方不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通常在专业上建树颇丰,理论上创新突出,学术上成就卓著。院校要慧眼识才,作好这些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二是确保原有人才的稳定。部分教员在同等任职岗位上能够做到出类拔萃且有一技之长,院校需为其打造有用武之地的教学平台,使他们高飞享有双翅,岗位享有竞争,贡献享有待遇。三是加强岗前培训。对担负任职教育的新教员要做到先培训,后上岗。根据他们任职岗位的特点,认真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员与其交流,传授知识,以老带新。
此外,分批次有计划地安排教员或到部队代职,或去其它院校去进修、培训。让他们通过在部队的实践、调研和在院校的学习、培训来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员、学科带头人,要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促其早日成材,让有建树的专家、教授到部队和兄弟院校讲学交流,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有计划、有步骤的改变教学模式
逐步改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变革传统的“教员讲学员听,教员教学员做”刻板教条课堂,发散的学员思维空间。第一,普及启发式教学。与灌输式相反,教员循循善诱,通过科学、民主的教学方式,“话到嘴边留半句”,故意设“障”布“疑”,进而激发学员思考的兴趣,探索的精神,使其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第二,深化互动式教学。它采用教员提问――学员自学――学员提问――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员和学员共同归纳、总结的双向协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精选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员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和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员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组织、材料和手段等方面的集成创新,模拟一种亲历环境,使学员能够系统地将知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员的分析能力和沟通技巧。
(四)适当提升院校招收士官的学历层次
教员在授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知识点,有的学员容易理解,有的学员则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除了个体智力差异因素外,与学员的学历层次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人才的选择至关重要,是整个任职教育培训的根基所在。
士官院校可以试着从高中、职校、技校,甚至是大学中招收学员,拓宽生源渠道。一方面,可以提高在校学员的学历层次和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缓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对士官院校的教育者而言,高中、职校、技校以及大学的学生具备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尽管他们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之处,但在学习培训中,如果管理有效、训练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展示他们扎实的学习能力,并相互补足,达到提升整体学员素质的目的。
三、结语
自15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实现学历教育与专业训练适度分离、分别施训,相应院校、相应培训阶段被赋予任职教育任务以来,任职教育的革新之路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军队五个队伍之一,士官队伍任职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着特殊的矛盾。因此,深刻理解士官任职教育,明确自身办学思路,并在不懈的改革探索中解决矛盾,实现院校的成功转型,是士官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这需要士官院校对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进行大胆的改革,找准对策,改进方式,从而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课程简介
“天气学基础”是军事气象水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气象观测士官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综合应用热力学、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学理论,论述大气中天气系统和重要天气现象的分布、演变规律及其分析和预报方法的一门学科。该课程所涉及内容是从事军事气象保障、开展军事气象科研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最终培养学员敏锐发现问题,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因此,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学有机地融于课程教学之中。学员要应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并用实际案例实践来印证理论。
二、教学对象特点及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很久以来,我们大学对本科层次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较多,也积累了很多丰富实用的经验,但对士官层次的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随着我校士官学员数量的逐年增加,如何搞好军校士官学员的教学这个问题日显突出。士官学员在基层部队已经有了一定的岗位任职认识,但是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且学员层次参差不齐,学制也比较短。因此,相对于本科生学员来说,他们对于系统的理论学习比较吃力,如果不因材施教会导致某些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对学习怀有逆反心理。当前正在进行士官改革,教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极引导,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解决动力不足的矛盾,并能扬长避短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天气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虽也有实习课,但似乎成了“画图课”,只需要将线条画到天气图上就算完成任务了,殊不知实习课的真正目的是要学会“分析”,利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的天气变化情况,而画图只是我们实现“分析”的一种手段。因此,强化综合性实习在实践环节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的反哺,拓展和创新实习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实习实践环节的作用是实习课教改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学员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工作岗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以上现状,就“天气学基础”实习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三、士官学员实习课教学的具体改革实践
(一)精选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基本内容、课程教学资源的确定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相对固定和可控的。因此,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精选教学内容?如何根据本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同时结合部队实际,将课程内容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联系起来?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做法如下。
1.课表任务下达后,在开课之前与相关教过该期班的教员进行交流、调研,以便对学员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同时通过学员队组织的教学联系会进一步和学员面对面交流,更加细致具体地了解学员各方面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学员岗位任职需求,以岗位任职需要为牵引,突出军事特色,强化学员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增强学员毕业后的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及发展后劲。
2.根据本课程应用实践较强的特点,为了充分提高实习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促进作用,我们以大学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扎实巩固基础性实践内容,适当加强综合性实践内容”的设计模式,优化两个层次实践内容的比例,并加强实践内容与岗位任职需求的结合力度,做到在教学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尽可能夯实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适当加入综合分析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点自然渗透到分析实习实践中。
3.通过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次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学习状况,对本课程的认识理解,内心诉求,以便教员及时调整课堂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下个期班的教学积累经验。
(二)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所谓“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集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小组合作”为一体,促进学生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本次实习课班级总人数为65人,对于实习实践课来说人数是比较多的,如何进行分组非常关键:采用好生和学困生搭配,男生和女生搭配,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工作,这样可以起到互助帮带作用,同时也为更好地进行组内合作、组间合作提供可能。教员在复习讲解相关的理论之后,布置相应的实习内容,学员分工合作完成相应任务。每次课教员指定两名组长收集本组成员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疑惑进行汇报交流,接受其他学员的提问和补充回答,最后教员根据批改作业的情况,将错误较多的实习图拍照上传做成课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讲评,再次加深了学员的印象,使学员的疑惑及时得到了解决,学员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疑惑越来越少,规范牢记心中,基础一步步更扎实,学员的学习兴趣被点燃了,同时课堂氛围更活跃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另外,由于是实习实践课,有时实习任务无法在课堂内按时完成,延用以往成功的经验,课外可以建立微信群,这样既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又可以随时进行在线答疑,消化在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学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在一定范围内都适用,应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情景下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特点,结合课程实际,将问题驱动式、实践式、案例式教学法相结合运用到课堂中。一方面通过教师巧妙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问题形成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熟悉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思考,提高学生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眼神交流,达到互动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入实例(实际天气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不仅不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觉得自己所学的理论如此贴近生活,可以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将学员每次实习实践中出现的错误,以案例形式展示出来,与学员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叫学员上台演示交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
(四)改革评价方式
考试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军院校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通常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占70%左右。作业及课堂表现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30%,且作业一般是课后习题,内容相对简单,多数可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这也是我们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这种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评分是有利的,简单、工作量少、责任小,但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把精力用于最后考试的突击上。导致有些学生上课不好好听讲、动脑筋,甚至有些学生无故旷课,最终临近期末考试时,通过查看优秀学生的课堂笔记,大量背诵记忆,也许也能获得比较高的分数,这样有失公平性,也打击了一部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结合,由“作业”、“课堂表现”、“测验”、“小组合作表现”及“考试成绩”等综合决定,将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注重了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性,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成绩,使学员学习动力更足,课堂气氛更活跃,减少了上课打瞌睡的现象。虽然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这恰恰体现了课程成绩的目的。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士官学员“天气学基础”实习课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