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精神范文

职业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精神

第1篇:职业精神范文

除去具象的定位,在形而上的层面,CFO与企业家的差异更多的是精神气质。

众所周知,创新精神是任何成功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在商业史上,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正是企业家创新性思维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如德鲁克先生在其《创新与企业家》一书中所言:在过去的10~15年间,在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

事实上,商业本身已经进入了一个自我探索、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领域,德鲁克先生提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为了探讨人们的行动和行为。他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通常来说,创新是把新的思维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新产品、新的业务流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安永中国主席兼大中华首席合伙人吴港平在今年的安永企业家评选颁奖仪式上的发言很有说服力,“获奖者充分示范了如何把创新转化为企业增长的动力,在这个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中,创新的意义不仅为寻求一霎间的石破天惊,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使其成为企业可持续增长战略的一部分。”

1939年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共同创办了惠普公司,一直到1977年,在两位创始人的直接管理下,公司平均每年增长约3600万美元,并以著名的“HP WAY”精神风行全球。1978年两位创业者逐渐功成身退,在他们留下的企业价值观、业务基础、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下,惠普开始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在此后三位前CEO约翰・杨、路・普莱特和卡莉・菲奥莉娜任内,惠普平均年营业额增长了9亿美元、40亿美元和76亿美元,并且成功地完成了从传统电子仪器公司向信息技术企业的转变。

企业家多数具有英雄主义特征,有着传奇式的成功经验,如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柳传志等。这样的风险冒进精神在企业创立之初,往往会极大地鼓舞士气,对于企业的顽强生存和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恰恰又是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并走向正规化后,会因为所谓创业时期的成功经验,创造性举动以及企业家的管理随意性等,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障碍。然而职业经理人精神则更加侧重于基于科学预测定位基础上的程序化规范管理,是企业的维持守护者。如果没有职业精神将契约“赋于形”,那么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只能“流于意”。

以希波克拉底的名字命名的确定医生对病人、对社会的责任及医生行为规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流传了2000多年,这一誓言中有封建行会及迷信的色彩,但其基本精神被视为医生的行为规范。直到今日在很多国家很多医生就业时还必须按此誓言宣誓。这也许是职业精神的最初典范。实际上各行各业都需要这样的职业精神。职业经理人应该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具备管理和决策两大社会职能。合格的会计师应该具有的品质其实有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另外职业标准以及商业敏感度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我们采访过的平安集团副首席财务执行官麦伟林看来,专业操守是CFO这个职业最宝贵的“执业资格”。

在价值观、数字指标、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的共同约束下,作为职业经理人的CFO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方向、什么是目标、什么是边界,为了实现自身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为了完成充满挑战的数字指标,同时又要遵循规章制度和管理实践。

创造了美国工商业最快神话的谷歌仍旧是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在加入谷歌之前以控制成本和关注细节著称的CFO帕特里克・皮切特,丝毫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说CFO首先必须保证公司财务运行安全,其次还要保证和推动所有的资源都能被有效的利用。

第2篇:职业精神范文

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就是人们对于职业精神的理解。

在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教师将生的希望让给学生;在生与死的边缘,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德阳市的一位教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下来了,他却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那一瞬间。生前,他用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危难之时,他又毫不犹豫地用宽厚的身躯庇护着心爱的学生。他用最后的生命,上完最后的一课。这样经典的一课是对职业精神最好的诠释,足够我们复习一辈子。

青川县人武部长袁世聪,在地震发生后20分钟便带领队伍出现在救援现场。当他得知自己的母亲和侄女被埋家中后,三过家门却都因任务紧急而不能停留。亲人们在地震中去世了,但他坚守着一个职业信仰,人民军队忠于人民。

武警重庆总队医生刘筑,从站在手术台前的那一刻起,就再没有休息过,48小时内做了76台手术,直到晕倒在手术台旁。川大华西医院76岁的退休教授张泮林,连续7台手术后心脏病发作,呼吸暂停,经抢救苏醒后仅两小时,又投入到另一场手术中。他们都坚守着一个职业信条,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

这种生死瞬间的人间大爱,就是人们用生命对职业精神做出的诠释。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记住这种爱,记住这些普通生命绽放出的温暖光辉,记住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精神境界。

为此,教育必须弘扬这种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向在地震中用身躯护住学生生命的教师那样忠于职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物质世界的经济欲望、功利追求所异化,一些教育机构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而忘却了教育的真谛――对于人的生命、精神、价值的引导,忘记了传授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相比更关注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人的职业道德最能体现出人的职业成就与人的生存价值。

因此,职业教育要通过对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帮助学生完成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和体验,完善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遵循,确立现实的职业理想和追求,从而将职业教育的现实追求与终极价值合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生存价值的提升。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生命是如此脆弱,但有了人们对职业的执着,生命又如此顽强,发生在废墟上一幕幕动人事迹,不仅闪耀着人性光辉,而且展现出人的坚强、教育的力量。

第3篇:职业精神范文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如何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面蕴藏着的其实是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完成基础阶段教育后的专门教育。它培养的是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的任一专业,都能在社会生活中对应上相应的职业。它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按这个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特性决定了高职的专业是职业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人才。但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倾向,即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强调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对职业精神、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使学生误认为如今在社会中,只要有技术就行,片面追求实用,仅从眼前的情形出发,只学习在眼前看来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在满足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世界和社会环境所需要的自我学习、与他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的职业素养;在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现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在职业教育过程培养和塑造这些素养和精神,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1.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目的作为一种“设想”或“规定”,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源,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层次之一,不是职业培训,教育不能等同于培训。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育都既是“学问之道”,更是“成人之道”。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缺一不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为了培养人,是为了人的素质的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制器”。所以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应是在职业技能的养成过程中注重职业人格的塑造、职业精神的培养。

2.从职业精神与民族希望的关系看。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也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毕竟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不到20%,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还是少数。如果中国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仅仅是把自己的职业看成是自己赖以谋生的“饭碗”而已,既不敬业爱岗,也不恪尽职守,不关注技术进步与创新,更没有认识到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其实就是自己对这个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是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尽的义务,也就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和素养。没有职业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有民族精神的。如果作为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的新一代的技术工人,是不具备民族精神与气节的一代,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她的脊梁,没有了应有支撑力。没有支撑力的社会又何以寄托民族与社会的希望?因此,职业精神其实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希望。

3.从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看。当今社会,知识老化的周期已变得越来越短,新的职业又在不断产生,上几辈所经历的“一辈子干一个职业或在一个岗位做一辈子”这样的事已越来越少了。因此对现在和未来的从业者,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能力水平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了,一个人如果只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已很难保证他的职业成功。所以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从业环境,职业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到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不仅仅是在眼前看来可以受用终生的职业技能。

二、职业教育过程中忽视职业精神培养的原因

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该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为什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追求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缺失和长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使然

大多数高职学院都是由原先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还是校园精神文化跟普通高校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方面,高职学院本身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本科院校来说要淡一些。加上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早期的实用教育,倡导和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形成职业学校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职业精神、职业综合素养的关注。

2.对高级技术工人奇缺的片面宣传

近几年,每一次大型的人才招聘会都会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息: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样的信息经各种媒体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宣传,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因为在很多时候,人们在传递“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一信息时,仅仅是一种信息表层的传递,而忽视甚至根本就忘了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高等级技术工人,一个高级技术工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高级技术工人不仅仅是技术高超而已。对这些需要强调的层面都被表层的现象掩盖了。其实在高级技术工人的成长经历和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年轻人学习的恰恰是他们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格力量、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精神。但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应深刻挖掘的东西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在人才招聘或考核中,技能、技术的易于测试和考核

第4篇:职业精神范文

一、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的持续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是职业倦怠的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我国学者就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了“知识枯竭(Inte-llectual Burnout)”问题,属于职业倦怠的能力层面,表现为教师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急剧更新,难以应付学生的问题,再学习的能力差,知识上有枯竭感。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难以应对职业要求,伴随持续的工作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对学生、教师、学校都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对学生来说,他们会遭遇冷漠无情地对待,内心受到摧残,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他们的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易引发心理问题,产生痛苦情绪,激化人际矛盾;对学校来说,它会导致办学整体水平下降,伴有教学质量差、职业道德缺乏、人员大量流失等不良后果。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控制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呢?“治本”的方法,就是要倡导爱岗敬业精神。

二、什么是爱岗敬业

第一,爱岗,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一个人如果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就能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第二,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恭敬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敬业精神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称之为“执事敬”、“事思敬”,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教师是否忠于职守,能否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智慧乃至整个身心奉献给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取决于教师本身的道德认识和师德修养。可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既是教师敬业和乐业的基础,又是激发教师敬业和乐业的精神动力。爱岗与敬业是精神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不爱岗就很难做到敬业,不敬业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爱岗。

三、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可以有效防止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第一,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可促使教师最大程度的焕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应对工作压力,从而抑制情绪衰竭的产生。教师爱岗敬业,首先体现在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上,就是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感、荣誉感。“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要干哪行爱哪行。”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职业,他的身心就会融合在工作中,焕发出极大的动力与热情,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毫不动摇,不会退缩,不会回避,而是勇敢面对一切。这样也使教师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会产生厌倦情绪,有效防止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二,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可激发教师爱学生、爱学校、爱教育事业的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从而抑制非人性化的产生。热爱教育事业,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着对教育界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关心、关爱。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学生是他生命的给养,讲台是他生命的舞台,教学是他生命的源泉。真正做到这一层次,教师就不会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就不会被动地应付工作,就不会对学生和学校缺乏责任感,就不会表现出非人性化的工作态度,从而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三,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可促使教师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抑制低个人成就感的产生。教师从事着意义深长的职业:肩负着塑造学生灵魂,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任。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可使教师深刻体会职业价值,真正做到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工作,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从而产生巨大的拼搏奋斗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清贫的。但教师在知识结构的尽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实感,在精神寄托方面有育天下英才的自豪感。在实际工作中,珍视为人师表这份荣耀。这也有效地抑制了低个人成就感的产生,预防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第5篇:职业精神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实践自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个和柔性管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精神的基础性要求日益突出,高职教师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对培养具有追求卓越创造精神、精益求精品质精神、专一恒久敬业精神和用户至上服务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现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职业技术教育轻职业精神教育,造成部分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偏离核心价值观,实践定位飘忽不定,不仅严重弱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对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职业精神取向偏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存在一种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心理倾向,即自我实现,表现为个体充分、活跃、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的程度。职业精神既是一种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精神和自觉的心理需求状态,也是职业人自我实现倾向的集中表现。研究发现,当前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大都分布在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状态,仅有少数教师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实现需求,拥有短暂的高峰体验。教师队伍中职业精神取向偏低现象主要表现为职业理想缺失、职业责任淡漠、职业技能平庸、职业操守失落和职业作风浮躁等方面。究其原因,首先,高职院校“重规模、数量扩张,轻视内涵、质量”的发展方式,使教师队伍建设缺少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管理行政化、碎片化、粗放化和功利化倾向,造成缺少独立思考精神和意志薄弱的教师发展导向紊乱,职业精神取向低下;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学业需求层次低且缺少自觉,使得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活缺少应有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由此滋生的职业倦怠是造成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偏低的基础性诱因;最后,教师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无为与平庸的恶性循环导致职业精神取向濒于虚无,使教师职业生活几近沦落为一种没有激情和自我实现欲望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限度的发展,如果高职教师自身就缺乏自我实现的倾向和境界,那么教育母体先天不足所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二)职业实践定位紊乱。多元文化的价值背景使高职教师特别是青年高职教师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格局,现代高职教育的变革和校园文化的跨界使许多高职教师在职业实践上处于紊乱和不可持续状态,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当前的高职教师职业实践定位普遍存在一个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跨界现象,受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岗位双师化、教学空心化和收益绩效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定位大都游离于管理、教师、工程(技)师和科研岗位之间。选择管理岗位可拥有体制内的诸多资源和世俗意义上的优越感,但陷入烦琐的行政事务又不可避免地荒废专业和科研;选择教师岗位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所建树,但诸多资源又被掌握行政权力所谓“双肩挑教师”任意挥霍;选择社会服务岗位固然可以一展身手,领略实业巅峰的风光,但又难舍体制内的稳定和安逸。2.受实践定位紊乱的影响,处于管理岗的教师既要享有管理岗诸多资源,又不愿放弃教师岗位的现实利益,“双肩挑”机制既造成“讲师不讲、教授不教”的荒诞,又造成管理工作疲于烦琐、疏于建设和创新的平庸;处于教学岗位的教师群体,既没有个体的教学研究,也没有常态化和有组织的团队教学研究,现代化教学就是将读教材、读教案变成读软件、看视频,没有激情、再造、创新和个性特色的教学,使原本就先天不足的高职院校课堂尽显沉闷和疲沓;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每年产出的数量不菲的论文或专利,大都不能或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巨大的科研泡沫不但耗费了巨额科研经费,而且严重恶化了学术风气。透过高职教师队伍中逐渐弥漫的职业倦怠现象,不难发现其本质是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的迷离,不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严重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品质和发展高度。

二、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

虽然高职院校管理行政化、价值多元化和职业功利化对教师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刻的,凭借教师个体的力量无法摆脱更无法改变当前的职业生态,但培养具有追求创新秉性、精益求精匠心、专一恒久情操和服务至上品质人才的责任和良知,客观上要求使高职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教师必须成为大学生心目中集职业精神与技能于一体的师范。(一)提升职业境界。职业精神是一种积极取向。虽然高职教师入职的原始动机是谋生需要,教师以工作获得金钱,但绝不应为金钱而工作,那是对教师职业的亵渎。高职教师在选择职业的同时,就选择了一种敬畏,因为这是一份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又成就自己的职业,来不得半点懈怠。1.敬畏职业的自信和良心。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我们既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对高职教师职业有着同样积极的认同,也不能要求高职教师职业的付出必须得到等价回报,更不能要求高职教师拥有其他职业的所有礼遇。面对纷扰、诱惑和寂寞,高职教师必须拥有职业自信的淡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学生从自然人、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倾注高职教师的那份爱,让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都能以积极的职业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健康的身心体魄进入职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每一次精彩都与我们的付出息息相关。为此,高尚的人会产生感恩之情,我们则为选择了一个可以造福一个人终身的职业而感到欣慰。2.敬畏职业的智慧和乐趣。乐业是高职教师对自身职业保持持续激情并能从中得到快乐的一种心理状态。高职教师不是苦行僧,教师职业也不应成为一种牺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凡成大器者无不喜好自己的职业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快乐的工作和工作的快乐是所有具备职业精神的人一种智慧。任何一种职业总有纷争和曲折,但只要从业者沉浸其中,都能感受到其他职业所不能感受到的独特滋味。教学生涯的平淡、烦琐,需要艰苦付出甚至牺牲,但每当职业生活中取得成绩甚至哪怕一点进步,都会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会烟消云散。当然,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并不是一味地牺牲和忍耐,而是一种以职业热情孕育职业成就、以职业成就赢得职业快乐的生活,这个以激情点燃激情、以喜好撬动喜好的职业,值得高职教师一生拥有和真心喜爱。3.敬畏职业的责任和操守。选择教师职业也就意味承担起一种塑造灵魂的责任和为人师表的操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高职教师每一次忠实履行职业责任,其实都是在为自己赢得生存机会,拓宽生存空间和提升生存品质。有责任才会善担当,不因个人利益和喜好而放弃自己的职业责任;有操守才会有约束,自觉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诚然,当前的高职院校教师在生源品质、教学改革、科研机制、社会地位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困扰和挑战,但都不应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理由,更不应成为教师放弃职业底线的理由。(二)持续累积职业技能。高职教师的技术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从教育门类看,素质教育类教师应具有人文精神的渗透、矫正和再造能力,专业教育类教师应具有应用技术及实际操控能力,管理类教师应具有宏观政策、市场视野和微观经营、管理分析、策划和执行的能力。二是从教学能力看,教师应具有领会、把握、展延和整合教材的技术能力,具有激发学习兴趣、驾驭各类课堂和促进素质养成的技术能力。三是从科研能力看,首先,教师要具备基础性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信息的收集能力和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其次,要具备发展性能力,包括科研选题能力、科研信息处理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质量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三)不断实现职业超越。1.追求教学创新。高职教师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特质上要有足够的积淀和修炼,而且要在追求教育、科研及专业发展水平突破的创造性品质上别具一格。(1)超越教材。一个具有超越职业精神的教师,不但要有对已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追求,而且要有对未知专业和技能的探索精神。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大胆重组和优化教材,要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建设性地审视和批判教材,要科学地整合、加工和编选教材。总之,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超越教材的教学创新应成为高职教师实现职业超越的重要方向。(2)超越课堂。当前,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还处在以教师为本的客体课堂阶段。为此,主体课堂建设就成为高职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实现职业超越,走向极致和完美的主攻方向。主体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是“教学设计围绕学生,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基本抓手是“学案”教学;基本架构是分组学习;基本流程是“摸(学案导学,自主摸索)、探(分组学习,团队探究)、展(学生展示,教师点化)、迁(训练提升,发散迁移)”四步教学法;基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2.致力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研究是高职教师坚持卓著职业精神,实现职业超越基础。(1)树立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高职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要坚持脱离功利取向的广泛阅读,拓宽问题视野;要坚持参加教育类及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技术博览、产品展销及开发活动,激活问题火花;要勤于思考,厘清问题逻辑。要学会用问题链条牵引教育研究,催化研究成果。(2)坚持教育研究的方向意识。高职教育虽然问题多多、探究无穷,但终归生命有期,精力有限,高职教师只能选择在教育研究的某个方向寻找突破,实现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职业超越。教育研究的方向确定一是要有利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共赢;二是要有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预期;三是要有特色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要与学校及职能部门的工作步调一致。实践证明,教育研究只要方向正确,假以时日,高职教师就一定能在所在方向取得预期的成果,赢得自己在相应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3)树立教育研究的转移意识。高职教师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成果的转移要从立项开始,所有教育研究成果原则上都必须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及教育力,所有教育研究成果都要在硕士学位论文学校职能部门协调下实现有序转移,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步。

三、高职教师的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的生态营造

随着高职院校向质量建校、内涵发展的转移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加强,高职教师职业精神取向与实践自觉问题应当引起高职院校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一)加强职业精神教育的领导。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就是要以职业精神立身、立学和施教。为此,高职院校党政部门要把职业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悉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职业精神为灵魂,进行设计、建设和评估,做到职业精神建设和职业技能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加强教师发展研究。高职院校要把教师发展研究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在如何将教师管理由传统的规范性管理转变为发展性管理,将格式化的统一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的分类管理;研究如何以机制保障教师的发展空间,让教师在不同的岗位各得其所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在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同时,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三)加强校园职业精神氛围。职业精神既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核心生态。高职院校要以机制规范、媒介引领、环境熏陶、典型感染和岗位评价的系统设计,营造积极、专注和卓越职业精神大环境;要以“讲职业精神为荣,不讲职业精神为耻”的文化浸润,影响教职员工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总而言之,职业精神取向是职业的生命,高职教师积极、专注和卓越的职业精神取向和实践自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内在要求,更应成为高职教师职业成就、人生精彩的内在要求和实践自觉。

作者:邓先宝 祝宝江 单位:盐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曜明,张婷.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N].中国教育报,2008-06-10.

[2]冷启中.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3]帅琴.论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陈桂生.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职业精神”[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9):5-7.

第6篇:职业精神范文

关键词:职业精神 职业 图书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254-01

1 良好的职业态度

一个图书馆员的工作职业与否,首先取决于他的职业态度,既用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工作。职业态度会影响到服务的成败,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发展。一个图书馆员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态度的重要性,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还要同其他馆员一起,为发展图书馆事业献策献力,勇于进取。

1.1 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所谓服务理念,是指人们从事服务活动的主导思想意识,反映人们对服务活动的理性认识,是在一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在人们长期服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就和整个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共同使用馆藏文献的场所,尤其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它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广大群众服务。服务理念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面貌,“一切为了读者”应当成为图书馆人为读者服务的基本理念。作为一名图书馆员要牢固地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和意识。只有这样,在提供服务工作时才会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追求高目标,提升服务品味,创造服务特色。如我馆为了提升馆员的服务理念,制定了长春图书馆馆员理念。即

1.1.1 正确认识读者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对因故不能享用常规服务和资料的用户,例如少数民族用户、残疾用户、医院病人或监狱囚犯,必须向其提供特殊服务和资料。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员要通过业务学习,认识读者在图书馆构成因素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服务对象的层面也越来越宽。一个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员最基本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正确认识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要尊敬和热爱读者,要通过自己的服务,关怀和支持读者,想读者之所想,体察读者心理,当好读者参谋,解决读者的各种难题,努力创造高品味的阅读环境,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1.1.2 体会读者的知识情趣

凡是具有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都不得可成为图书馆的读者。根据利用图书馆的目的,读者可分为学习型读者、应用型读者和欣赏型读者。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读者,图书馆员都要真切体会读者的知识情趣,树立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的职业风尚,理解读者在读书中产生的苦与乐,帮助读者利用馆藏,获取所需资料。

许多读者在借到并阅读了自己满意的图书之后,会激动地将图书馆员当作自己的朋友,迫不及待的向你推荐它,并倾诉读书的体会和心得,更有甚者,想购其为已所有。那么,图书馆员就要尊重读者,需心接受推荐,并与之分享这份喜悦,同时引导读者树立平等互利、健康向上的读书情感。

1.2 朴实端正的服务态度

服务态度是图书馆员对于自己的工作所持的认识、看法和见解,服务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到服务水准和服务效果。图书馆员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取得读者的好感和信任,以便双方建立良好友善的关系。良好的服务态度是进一步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读者第一”原则和增强图书馆员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服务态度,会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热情感、朴实感、真诚感。因此,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服务态度是关键。

2 规范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图书馆员必须遵循的根本行为准则。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为读者服务,对读者负责,让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称心和满意。通过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传达图书馆对读者的贴心、关心和敬意,也能反映出图书馆积极进取、道德高尚的精神风貌。所以,为了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馆员必须以《中国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为准则,规范职业道德。

2.1 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重视自己的工作机会、责任和价值,用心投入,积极地为个人、团体和社会创造出良好的效益和价值。一个有敬业精神的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敬,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工作中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获,把自己培养成为深受读者欢迎和尊敬的朋友,才会为图书馆的发展做出贡献,自己也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在图书馆员中,大多数是在平凡岗位工作的一线员工,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从事都是简单、繁琐、单调而辛苦的工作。要在这样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并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经常提醒自己,做个优秀的具有职业精神的图书馆员,保持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做到细心、耐心、专心和规范。要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延伸你的职业价值,保护图书馆的利益,让你接触的每一位读者因为你的言行而更信任和热爱你所在的图书馆。

2.2 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具有献身图书馆事业、忠诚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崇高精神境界.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一定奉献的比别人多,如果我们能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则读者必定会记住我们,也会无形中激励他们,以至于更多人。

只要选择了图书馆员这一职业,无论是双休日还是法定假日,都要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战斗在一线为读者服务。

2.3 平等互助的团队精神

图书馆是许多馆员组成的团体,而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需要全体馆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同时馆员之间搞好团结协作,也是向读者展示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做为图书馆员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竭力做好本职工作,馆员之间只有互相支持、互相包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积极配合,才能为自己带来更稳定的工作保障、更高的工作效率、更愉快的工作心情和更美好的职业前途,进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职业精神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改革实践;研究探讨

一、职业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和问题

1.方法简单,效果不佳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和开展,学校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渗透职业精神,在探索实践中,仍然采用优秀作品的诱导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由于专业课较多,学生闲下来静心阅读好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学和汉语知识传授中,携带部分职业精神的德育渗透,往往只能杯水车薪,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内容不具体,难以列入评价考核

从现行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来看,大都是基本的汉语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而职业精神的渗透教学,因为内容不具体难以划入评价体系,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评价,来体现职业道德能力,缺乏相应的项目和标准,执行起来操作性很差。职业精神包括态度、理想。纪律、操守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较为零散,形不成体系,因而,评价起来捉襟见肘,不能有深入全面的体现。

二、职业精神渗透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

1.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强项,课文中许多优秀人物的品格往往感染和教育一代人。语文教学中,针对那些爱岗敬业、奉献集体、鞠躬尽瘁的先进人物的故事,要用足用好,把职业精神渗透到学生的阅读和体验中,使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精神渗透合二为一,形成合力。教师把好的课文的教学片段,要运用的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比如,在《拣信员的手》片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学习体会重点段落的意境和人物的职业精神。“左手里是一大沓大大小小的信件,大拇指轻轻一捻,信件变像纸牌一样分开,像打开的折扇,又似孔雀开屏。她不慌不忙,右手夹起一封信,一边向前送,一边瞟了一眼,便甩进一个小木格里。她面前的墙上,尽是这样的木格,上方标着我国个省份的名称,一封封信件,像一群可爱的鸽子飞进去,没有一只坠落。”从这里可以看出,拣信员娴熟的工作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她的工作是愉快的,高质量的,为人民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2.在职业意识教育中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职业技术学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建设者,语文课教学中要把关于描写具有优秀职业精神的课文片段,进行精讲,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要是课文的主人公该如何做?这样在培养职业意识中逐步领会职业精神的“魂”。比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教学片段中,让学生阅读前,先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什么职业的工作者?他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文章大致是这样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姓徐,相貌古怪,一脸凶相,我们给她取个外号徐老虎。先生教我许多作文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得扑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直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诸如此类心得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我离开先生五十多年了,未有音讯,同学集会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仅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3.在教材潜能利用上渗透相关的职业精神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潜能可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精神利用。目前,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表现为多项内容,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克己奉公、勇于奉献,敢于斗争、不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同情弱者、为人谦和、诚实守信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需求,对教材中体现职业精神的人物故事和名人名言,分析、言论等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认真学习。认识优秀的职业精神,感受美好的职业精神,增强崇尚和向往性。

4.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语文课本选录的作品,大多为作家的名作,或者长篇作品的选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尤其是与课文相关的名人创业长篇名著,根据作品宣扬的人的奋斗精神和执着创业毅力,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教师利用QQ聊天或微信群,开辟名人创业讨论园地,抛砖引玉,调动学生谈论名人创业,崇尚奉献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利用信息共享资源,把语文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5.在阅读和写作中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课文中蕴含着职业精神,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在阅读中会有一定的心理反应。那就是说,文章有没有职业精神,最K要看能不能在学生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能让学生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心理对职业精神的需求,安排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师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心理之后,很好地把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与渗透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很巧妙地用活了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课文中的潜在的职业精神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而长期形成的共性。由于每种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种职业精神,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便各自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精神。为了打开写作和阅读考虑思路,注重职业精神的思考,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一下,什么是职业精神,每人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际例子,说说自己对这种精神的理解和感受。理解职业精神,并不一定职业精神夸大其词,要真实可信,有共鸣,有感染性和朴素美,既够得着,看得见,又平易近人,使职业精神自然而然地有效渗透。

6.利用课外活动有效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把具体的活动作为渗透职业精神的平台和载体,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又使职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例如,广告海报等应用文的实际应用,教师有意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做公益宣传服务的志愿者,学生在内容的编写、印刷和发放宣传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选择共同的工作目标,各尽所能,奉献集体,懂得团结的重要性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在职业精神中所含的人的心理要素,在活动的实践中基本都得到体验。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安排,突出主要的职业精神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抓住重点,巧妙利用各种优势,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在教学中注重职业精神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语文课教学作为中职基础公共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好的课文,在思想方面,有很明显的职业精神,教学中,注重选材,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就会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第8篇:职业精神范文

商场如战场,从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是打造出来的。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必须强化群体的职业素质修养,磨砺“亮剑”精神。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李云龙的队伍从新一团到独立团再到师,最后到二军。队伍在变,可都一样能征善战,凭的是什么?凭的是那不变的军魂――亮剑精神。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无论敌人如何强悍,逢敌必亮剑,即使血溅七步,也在所不惜。亮剑精神就是军人素质的体现,由这些高素质的军人组成的队伍,必然是一支攻无不破,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队伍。因此,企业管理中,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团队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一、职业素质及其特征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具有专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职业素质的专业性是指劳动者具有专门的业务能力。在当今社会从事某种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职业素质的稳定性是指职业素质一经形成,便会在劳动者的个性品质中稳定地表现出来。

职业素质的内在性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要求和专业知识的内化,它一经形成就以潜能的形式存在,只有在职业活动中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职业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劳动者的知识、能力和其他个性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综合表现。

职业素质的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职业素质的构成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政治上的信念或信仰,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它是推动和鼓舞劳动者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1)合作共赢

培养员工具有合作共赢的理念。我们的事业是个合作的事业,也离不开,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都有一份责任。为培养共同目标奠定基础。

(2)团队无我

团队无我就是树立团队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无我、忘我是人生最高境界,具体表现就是培养员工用真心去付出,这种付出的本质是服务。摒弃把团队成员看成自己增加业绩和赚钱的机器的观念,培养和强化旺盛的士气。

2.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教育和修养而形成的职业道德方面的状况和水平。它包括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等。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观念的培养为切入点,把职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地去遵守,强化“慎独”意识。

3.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科学知识等人类文化成果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实、创新、进取、怀疑、协作、献身等。

4.专业技能素质

专业技能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状况与水平。它主要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两个方面。

5.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的机能状态和水平。

(2)心理素质是指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状态和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具体内容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健全的心理包括:一是健全的能力,它又分为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特殊能力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二是健康的情感。三是坚强的意志。

第9篇:职业精神范文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professional spirit;fusion mean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2-02

0 引言

药品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制药企业仍然存在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陈旧、能耗高、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缺乏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职工职业化素质的竞争,即内在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竞争。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高医药从业人员的动手和服务能力,“做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促进社会用药安全和大众身体健康。

1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关系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包含专业技能、心智技能和社会技能,是学生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学会生存的基础。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蕴藏着所从事的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二者有着共同基础――“职业”,立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涵盖了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全局观念、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运用与创新依赖于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职业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现状

由于职业院校办学时间不长,硬件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知识传授与训练,对职业精神教育属于“零敲碎打”,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加之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性倾向,形成了“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现象,因此高职生工作中逐渐表现出缺乏责任感、频繁跳槽、怕苦怕累等现象,使得学生难以被企业认可、接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同时,不顾质量、弄虚作假的“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偷工减料造成的“欣弗”事件,怕苦受累的敬老院 “安眠药拌饭”事件等等,折射出职业精神的缺乏,损坏了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境界,才能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职业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融合途径

3.1 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职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职业精神为基础”的办学理念,积极在思想上和制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规划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具体方式方法,并落实贯彻到学院发展的各个领域及全部过程,使二者达到互相渗透、自然结合,培养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师资队伍的融合 教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懂“职业”。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倡他们一起深入企业调研、锻炼和社会技术服务等,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了解行业;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德高技强”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教育学生,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现身说法,用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受到职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3.3 构建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贯穿了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涯,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

第一,构建科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院根据药品行业特点明确了“德高技强”的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建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自选课程”职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拓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促进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的养成。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人才培养工作中,依靠学校团委、学生实习单位等部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进行评价,实施学分制考核,建立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于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第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端。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第一天开始,与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活同步。组织新生参观药品科技廊,以社会安全用药案例,感受药品精神,践行“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进行专业分析教育,举办系列 “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和准备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专业技能课程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有发挥潜能的空间。教学过程中,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创设职业模拟情境,鼓励学生自由、批判性的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诚信、责任、安全”的药学教育,同时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分析检验岗位的“诚信、严谨、精细”精神、药学服务岗位的“诚心、责任心和爱心”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懂药善管、诚信经营”的职业精神,融于专业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中,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职业道德。

②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

实践教学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技能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从企业岗位群出发,分析职业能力,按照能力递增规律设计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的实训活动。按照企业生产车间或药学服务机构工作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场地,或利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环境,引入企业工作流程、职业标准,让学生着统一工作服上岗,严格按照SOP操作,营造企业文化环境,给学生“上课如上班”的体验。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真实职业,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药品质量第一意识、责任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精神。

3.4 校园生活的融合,形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也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之一。首先,建设自然、人文与职业融合的校园生活环境,设置企业文化长廊、药品知识长廊、中药西药文化体验区等,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其次,建设科技与职业精神相融的校园学术生活,举办各种专业教育专题讲座如“欣弗事件的启示”等等,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药品质量在我心中”等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以竞赛为引领,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组织学生创办药学协会、心理健康协会等各种社团,举办企业家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系列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启迪思维,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3.5 社会实践的融合,形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合力 走出课堂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职业技能得到训练提高,也是体验人生价值、养素养,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劳务锻炼,参加社区药学服务义诊活动,引导他们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学会包容和合作,提高职业技能,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3.6 融合途径模型 高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涉及到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共同构成融合教育的整体。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