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手的情书范文

分手的情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手的情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手的情书

第1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我很爱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就想和他分享,他工作忙,一周才休息一天,虽然同城,却有时3个月都不见面。但他总微信联系我,我不想再这样下去,见面说分手,看得出,他是真伤心。

我走后,他就电话短信联系我要挽留。我没理他,他几乎每两天都会短信我,这样持续了半个月。后来他再约我吃饭,我就去了,我们拥抱,牵手,亲亲,那天很开心。过了大约一周,我们又去唱歌,那天,我给了他情侣钥匙链,两天后,他说戴上了,当时我特别开心。可是过了好几天,他都没有联系我,我就给他写了最后的情书,表示要离开。他说知道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前我提出离开,他都会挽留的,这次却什么都没有。发完情书后的几个小时,我就开始后悔了,发短信说对不起,是我任性了。从此我每天给他发问候短信,天冷多穿衣之类的,他基本都会回,可一提到我对他的感情,说爱说喜欢,他就不回复。

前几天,他说想赚外快,问什么好,说他缺钱,我说你要急用,我借你,他说不用。我以前问过他是否喜欢我,他说喜欢,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正常恋爱呢?难道我是备胎?

小初

A:首先我得向姑娘们强调一件事:除了文艺男,没有哪个男人真的喜欢看情书,更不要指望他们能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您书写时汹涌的爱意以及读懂那些欲言又止的试探和画外音。

我认识很多这样的女孩,她们表达爱靠写,表达愤怒靠写,提要求靠写……写了,发给对方,假装自己是收信的他,反复地咀嚼自己刚刚写的内容,他的回复肯定永远达不到她的期待――这些信是考卷,她命题,她设定标准答案――所以,不管对方怎么回复,都只能引起她的不安和愠怒、失望、困惑、怀疑……

她们太爱写了,写快乐的事情的时候往往词穷,但是一旦有机会描述自己的不快乐和伤感,就滔滔不绝。有个英国老作家说:“不快乐的感觉要比快乐的感觉容易表达得多。在痛苦之中,我们似乎会觉察到自己的存在,虽然这种存在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畸形的自我中心主义。”是的,姑娘们,你们看的书都是文艺男或者文艺女写出来的,他们是对文字成瘾的同一类人,他们说的爱情是他们认为的爱情,但现实是现实,书是书。

我认识的写信女中有一个和你的故事非常相像。她和他不常见面,但也不至于断了联系。见面的时候感觉还挺欢愉,但这欢愉并不是生活的必需,接下来十天半个月不见也没有什么问题。他从来不说爱或者不爱,也没有讲过未来,她满脑子都是爱或者不爱,希望他能讲讲未来。他越不说,她越作(ZUO)。她作劲儿上来的时候,就开始写信,谈分手,将平淡的感情作起点风浪――她从来没打算真的走,提分手只是为了多听他句挽留的央求。她给他写过很多分手邮件,每次写完后,他们都会见面,带着“这是最后一次”的情绪见,带着对下次欢愉的期待散。三番五次这般之后,终于有一天,她的分手信起了作用,她说分手,他说好。等她想反悔的时候,发现这次他认真了。

她痛苦不安地来找我帮忙,让我帮她向他解释信里那些话都只是一时的情绪,当不得真的。这个忙我也真的去帮了,但是,当我提到那些信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哦,那就好,她的信反正我从来都没有认真看。

再问他为什么这次会同意分手?他的答案是:对两人的未来我还没有想好,她又太急着让我表态。

最后问他有没有复合的可能性,他说:没有了,现在这样挺好,自在又轻松。

……

这段故事里的他还是认真过的,但是,小初,您的他仿佛从一开始就没有投入。恋爱初开始,再忙也要见,争分夺秒想尽办法都要见,但他却可以以忙为理由常不见。他可能真的忙,只是不是忙工作,而是忙着讨好别的姑娘。

您动不动提出要离开是件很好笑的事情――来都没有来过,有什么告别可言?

对付不联系您的人,您不需要再主动送上门,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大声说一句:XXX,我要和你绝交。

离开是个行为,不是语言。

想走,只需要删了他的联系方式,让他找不到你,或者让他尝尝永远不回复的滋味。写封信再走,不但多余,而且又是一次出乖卖丑――他连您的人都不想见,还在乎您的心里想什么?

我认为他已婚,或者有女友,至少不只您一个暧昧对象,您在他的世界里连备胎都算不上。

现在,别急着去捂自己那颗伤楚的滴血的心。请先捂住钱包和我一起回忆你们这几个月的细节――

吃过几次饭,每次谁买单?(您的信里看上去面见得少,饭也吃得少,如果他请您吃了饭,就要求您下次请回来,请他去玩……一个爱你的男人,就算会开玩笑说你请我去哪儿玩,也不会真的让女生买单。)

他送给你过什么礼物,你又送给他了什么?(几个月,就一个钥匙链?而且还是你买的?这几个月就没有特殊日子吗?生日,情人节,七夕,圣诞节等有机会送礼物表达情感的机会,你们一次都没有遇上,还是一遇上就躲远?)

他的工作是什么,工资多少,穿戴用的行头价值多少?(如果他的工资收入不高,但对穿戴等要求特别高,在乎自己的外表超过你的外表,就已经有红灯亮起:他是一个靠外表哄女生的浪荡子或者是虚荣心爆棚的物质男。)

他为什么需要赚外快?(有不良嗜好吗?欠了赌债?要和别的女人结婚?)

他有没有问过你的收入、存款等经济问题?(他对您经济状况的好奇心是不是比对您有什么喜好、朋友、往事等更强烈?)

你见过他的朋友、同事吗?(男人的同事和朋友就是他的未来的底牌的揭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基本上也跑不远。一个他社交圈生活圈里的人都没有见过的话,他要么在隐藏什么,要么就是认为您不配作为伴侣出现在他的社交圈。)

第2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鲁迅的《故乡》主要有三个故事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主要是三幅故乡画面:回忆中的故乡――优美动人;现实中的故乡――荒凉冷落;理想中的故乡――令人神往。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①杨二嫂――由之前安静温和,美丽的小妇人变成了庸俗,自私,刻薄的女人;②闰土――由之前活泼可爱,机灵能干的少年变成了麻木,畏缩的木偶人一般;③“我”――由之前的无知少年变成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我”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

首先,对“故乡”情绪意象的反复怀疑

在《故乡》中“我”对故乡的情绪感受,作者反复提到,但是却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自己的某种情绪。

在故乡的情节中,“我”和母亲相见,她提起闰土,“我”的脑中回忆起那样一副美好的景象来,作者情不自禁着重的描写了那幅图画,一个带着银项圈的少年手拿叉野猪的工具,站在西瓜地里,头顶明晃晃的月亮等的形象。然后又回忆了“我”儿时与闰土友谊至深的交往过程。作者描写了俩人儿时纯洁、纯真的友谊跨越了阶级、城乡、地位、贫富的界限。想着想着又觉得是意识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

杨二嫂出场后,“我”隐隐约约记得20年前她的美丽温婉,不自觉地和现在自私自利庸俗不堪的形象作了一个相比。之后遇见了闰土,两人之间竟然感觉很别扭,他那一声声的“老爷”,叫的“我”与他起了厚障壁一样的。当离故乡时,“我”又没有什么留恋了,儿时那清晰可爱的画面仿佛又消失了,儿时的小英雄又变得模糊了,这些又令“我”感到阵阵的悲哀。于是,竭力找寻出来的对故乡美丽的画面只能被残酷的现实抹去,当所谓的希望熄灭后,本来只对故乡感到“禁不住的悲凉”瞬间成了“十分的悲哀”,加重了“我”的痛苦和绝望。

但在文章的结尾处,“我”又从宏儿和水生两个小朋友之间纯洁无邪的交往看到了一丝希望,获得了些许精神上的安慰。所以说“故乡”不单单是指实体中的故乡,更是作者精神意念之中的故乡。小说中,那个所谓的故乡其实是根据闰土而幻想出来的故乡。它是一个虚幻的载体,它是一种作家对儿时生活美化的产物。

小说中,“我”对故乡意象感受的往复循环中,根据“我”情绪的否定怀疑、不断肯定、反复怀疑中,可以分析出鲁迅对纯真、平等、和谐生活、美好的追求及深切的盼望。可是现实又磨灭了他的这种希望,以致产生绝望,但却又想在烦闷的绝望后奋力反抗绝望,为了追求一丝希望。在鲁迅的精神资源中,是充满了坚韧反抗和悲凉痛苦的精神的。

其次,对人性审视的痛苦

小说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无论在性格,还是形象上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带给文中的“我”、以及鲁迅、以及读者的感受是无奈悲惨却又痛苦沧桑的感觉。少年时代的闰土是那么活泼、自由、可爱、纯真无邪。一个勇敢活泼的小英雄形象烙印在了“我”的脑海,变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青壮年时期的“我”是一个经历了风雨沧桑的被排挤的知识分子,多么盼望拥有和谐、自由、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希望再见到闰土时能够一见如故,但是此刻的闰土已经是一个被现实折磨了的木偶人了,我怎么能不悲哀呢?自“回忆”到“现实”,感觉自己和闰土在思想上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一样,此时造成了“我”因为希望破灭而令人深刻精神痛苦的悲凉意境;尤其是“我”认为“所谓希望”其实就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很“茫远”时,想想其实比闰土崇拜菩萨更震撼,此时“我”达到了“绝望”的边缘。

闰土生了很多的孩子,要交税、社会上的各等人折磨得他有苦不能言。杨二嫂前后变化的明显也正是这样些原因。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悲哀。他们只是一味的麻木的生活着。在“我”看来,对他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忘记了自身的闰土和杨二嫂,只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个缩影。这才是“我”感到特别地悲凉和孤独的缘由。“我”是文章中最大的绝望者。虽然这样,但是“我”仍然藏着一个精神强大的自我,这个自我,区别于其他的社会人群。“我”怀疑故“我”在,“我”审视故“我”在。闰土和杨二嫂只是麻木和忙碌,他们只不过已经不是一个纯真天性的自然人了。

最后,哪里有故乡和希望呢?

当“我”对故乡的一切不感到留恋,甚至感到悲哀绝望之后,想起的是眼前的两个小孩“宏儿”和“水生”。“我”把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孩子身上,相信着他们的纯洁和无邪,童年是比老年美好的,童年阶段是作者理想寄托的乌托邦。目的是不想让国人遗留的劣根性意识的精神枷锁,从上一辈又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故乡》中的“我”的精神世界并没有被现实吞没,保持着“我”只为“我”的独立人。希望不可能只有在过去的童年世界里追追求,那怎么寻找呢?

通过这篇小说,鲁迅告诉我们,关键是该如何“走路”。就好比是在一个日益接近,而又仿佛始终达不到的理想目标激励下不断前进运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走”的过程中,如此,结尾写道“我”的离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绝望,而是为绝望所逼出的新的奋斗进取、新的探索行动。

小说对人对事的白描手法突出。在《故乡》中尤其是对闰土的描写,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不要求冗长的描写和辞藻的绘饰,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它以普通人、普通事为前提和基础,一切都是最本色的、朴素、真实、可信、典型。鲁迅先生就很好运用了这种手法,为自己的作品人物服务。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书籍:

[1]鲁迅:《鲁迅精品集》,北京:世界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第3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青光眼是由于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虹膜构型发生的前房角,阻碍房水流出,引发眼压上升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视神经凹陷萎缩和视野缺损,具有发病迅速、危害性大、复发率高、随时致盲等特点[1]。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青光眼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取我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单眼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制定的青光眼诊断标准[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38例,女62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为(65.87±10.54)岁;疾病类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4例;病程1~16年,平均病程为(10.24±2.15)年;观察组中男35例,女65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为(64.20±11.20)岁;疾病类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4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6例;病程1~15年,平均病程为(10.17±2.2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病程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并简单讲解手术流程,术后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出院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及护理满意度。

1.3评价标准 ①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观察患者自我效能评分,从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放进行评价,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差;②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价量表,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差,60~69分为一般,70~79分为比较满意,80~89分为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在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 观察组患者在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以及自信心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青光眼是病理性高眼压或正常眼压合并视盘、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损害和青光眼视野改变的一种临床常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青光眼手术是眼科临床常见手术之一,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医生娴熟的手术技巧,护理质量对于患者病情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第4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2-076-02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在这个背景下,受贿罪也逐渐演变出了多种形式,行为人的行为也具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即使我国刑法在逐渐完善,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在逐步增多,但在实际的司法认定中,如何认定受贿罪仍然存在着诸多疑难之处。本文以实践中受贿罪常见的几种特殊情况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情况的认定的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对如何处理这些情况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关于利用双重职务便利的认定和处理

利用双重职务便利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除了利用职务之便,还有利用其技术、专长或其他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种情形下,之所以认定行为人的行为属于利用了职务便利,是源于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利用了其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所具有的管理、领导决策某项公共事务的权利,其行为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其出卖职权为行贿人谋取利益并获得贿赂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特征——“权钱交易”。这种情形下,行为人往往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科技人员,其既有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同时又因为其具有的技术专长,能够为请托方提供技术服务,因此科技人员在职务活动中索取、收受了一定财物的,由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提供技术服务交织在一起,在认定罪与非罪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首先要区分行为人是主动索要报酬还是被动接受

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掌握某些技能的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中往往有可能为他人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尤其是涉及到某些科技项目的开发,国有机关单位需要将项目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交由外部的公司负责,身为国有机关或者国有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必然要与承担开发项目的公司频繁接触、沟通,一起参与项目的开发。在这过程中,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了他人给予的“报酬”,要认定是否存在受贿,那么首先需要判定的是“报酬”的给予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如果是行为人利用其职务便利主动向他人索要报酬,那么行为人的行为应当构成受贿;如果是请托人主动给予行为人报酬,那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判断。

(二)报酬型受贿与合法报酬的界限

请托人主动给予国家工作人员报酬,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受贿,就得区别这份报酬到底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个人劳务获得的合法报酬,还是其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并未他人谋取利益。另外,还需判定虽然行为人确实提供了个人劳务,但其接受的“报酬”是否大于其提供的劳务。

笔者认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技术人员由于项目的研发或者其他工作事务需要给予相关联的外部公司或者单位以技术指导,这个过程中“技术指导”到底是其工作的职责还是其提供的个人劳务,需要根据相关的合同和工作量来决定,合同中规定的必须给予的技术指导,那么行为人按照合同要求和其工作的职责提供的这部分技术服务显然是行为人的工作义务,不应当被认定为合法报酬。但是,实践中确实存在行为人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这中间除了职务行为肯定有不可剔除的个人劳务行为,这种情况下就需认定行为人收受的报酬是否与其付出的个人劳务价值相等,如果超出了其提供的服务应有的市场价值部分,那么这超出的部分就极有可能是贿赂。

二、关于退还或上交请托人财物的认定和处理

对于退还,是指的行为人在收到请托人的财物之后、被查处之前将财物退还给请托人,而上交则是行为人将收到的财物交给有关组织。这种情况下,是否构成受贿,根据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9条的规定,及时退还或者上交的不是受贿,如果是为了掩饰犯罪而退还或者上交的依然构成受贿罪。从《意见》的规定可以看出,行为人退还或上交财物的行为并不必然地影响受贿罪的构成,只有在“及时”的情形下,行为人的行为才不构成受贿罪。

虽然《意见》明确规定了行为人及时退还或上交请托人的财物的不是受贿,但却并未清晰地界定“及时”的范围,因此对于“及时”的认定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法律不可能穷尽社会发生的所有情形,虽未有具体的规定,并不意味着不能认定,依然可以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去认定:

(一)认定“及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行为人是否有受贿的故意,只有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受贿的故意,及时退交才有意义

有部分人理解“及时”只重视行为人退交行为发生的时间,而忽视了退交行为之前的行为人收受财物的行为。在考虑行为人退交请托人财物的时间是否符合“及时”的范围时,必须认定行为是否具有受贿的主观故意,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权钱交易的主观故意,客观上收了请托人的财物、为请托人谋取了利益,其行为已经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受贿已经既遂,所以即使其收受财物后马上退交也不能认定其不是受贿。行为人在受贿既遂后财物的行为只能算是犯罪既遂后的退赃行为。

第5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关键词】 胃肠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应用情况

药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正是由于人都不可避免会生病,因此药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物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合理、有效用药逐渐成为医药学发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证用药安全和治疗有效率上体现出了重要的一面[1]。但是多年的临床用药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许多影响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不良因素,比如院方谋取暴利、厂家促销手段、消费者自身盲目买药[2]。此次研究笔者选取了胃肠手术围手术期领域,对其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作出相关探讨。笔者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合理和有效用药的制约因素,了解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有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有效治疗疾病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本文通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施行胃肠手术的患者90例,对其围手术期抗菌用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施行胃肠手术的患者9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18~77岁,平均34岁。病情:胃癌24例,上消化道穿孔16例,胃溃疡13例,肠梗阻1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12例。胃肠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切口出现裂开状况1例。

1.2 方法 通过收集和观察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给药方法、服用药物的时间等,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3]。

1.3 抗生素合理使用标准 参照戴自英等[4]主编的《实用抗菌药物学》和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判断标准主要按照选药评价、药动学指标、联合用药及药效学指标,将抗菌药物的应用分为合理、基本合理和不合理这三类。

2 结果

2.1 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标准见表1。

2.2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所有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其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手术之后同时使用两种药物的患者有46例,同时使用三种抗菌药物的有30例,只使用一种抗菌药物的仅为 14例。详见表2。

2.3 用药时间方面 大多数患者用药时间在4~6 d之内,其次为6 d以上,少数病例用药时间在3 d之内。详见表3。

3 讨论

3.1 严格控制药品来源 (1)抗菌药物的提供方需保证两种标准(许可证标准和GSP认证标准)达到基本统一,最好合二为一,从而减少监督部门的重复检查;(2)药品监管部门定期抽查药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经营运行情况,对不规范的轻则指导教育,重则没收经营许可证;(3)原有企业和新办企业统一标准,细化原则,公平竞争。考虑到一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与经济跟不上平均水平,可适当调整,但是条件符合的地区必须严格执行新标准。(4)尽快出台不同类型的分类标准,对中西药制定不同的验收标准[5]。

3.2 加强管理 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很重要。2010年上海的“眼药门”事件爆发引起了公众对药品质量的关注,药品监管部门忽视药品是事前和事中监管责任缺失是造成此事件的重要原因[6]。因此,保证药品质量的管理依赖于药品监管部门的责任心,是否以人民利益为重,是否真正为民服务。此外,监管机制是否有效非常重要,确保其有效性才能带动监管部门的积极性,从而确保高质量药品。所以有关部门在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仍需加大对抗菌药物的督察力度。另外,所有上市的药物必须有完整的使用说明和使用禁忌,同时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力度也是不可缺少的[7]。

3.3 强化药品安全管理 如果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加快,为了保证药品的安全,笔者建议可以加强企业与高校和有关科研机构的大力合作,打造品牌,扩大知名度;强化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落实“第一责任人”的监管制度[8]。

3.4 使用药品编码 药品编码表示药品的特定信息,具有安全性、规范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用价值很高。我国特有的药品编码有利于防伪,减少在流通过程中假药、劣质药的发生。此外,流通过程中,加强对药品编码的识别比较重要,监管部门一方面要熟记药品编码的规范格式,一方面可以指导百姓如何识别,加深对药品编码的认识[9]。

3.5 掌握适应证,合理选取药物 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指征、临床表现予以用药,切勿盲目用药。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是病毒感染所致,即便是细菌感染也是有一定自限性的。如果对于该种疾病使用抗生素予以干预治疗,会发现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倒会造成细菌失调、增加患者的耐药性[10]。为此,建议有关部门需建立健全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医师必须掌握合理的配伍技能,在抗生素的使用量和注意事项方面有足够的认识[11]。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地塞米松磷酸钠常常和青霉素配伍,然而地塞米松磷酸钠是弱碱性药物,与青霉素配伍会引起青霉素失活,疗效有所降低。同时青霉素和酸性溶液混合也是不对的,因为青霉素易被氧化分解,就会失去效果。因此,抗生素尽量要单独使用,减少配伍[12]。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施行胃肠手术患者80例,发现胃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基本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方面存在着些许问题。同时我们发现只有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药物,适当使用给药方法,合理地配伍,正确地掌握联合用药才能尽可能减少滥用抗菌药物情况的出现,保证患者合理安全用药,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以控制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 围手术期预防抗菌药物指南[J]. 中国外科学杂志,2009,44(23):1594-1596.

[2] Gan T.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nd clinical analysi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J]. Chinese medicine guide,2010, 8(7):61-62.

[3]张群,蔡剑飞,唐晓峰,等.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管理对策[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5(4):333-335.

[4]杜小莉,徐小薇,李美英,等.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26 (10):1265-1266.

[5]李广森, 吴俊霞, 翟少军. 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5 (9):1093-1094.

[6]撰写协作组.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10(6):355-356.

[7] Xue W Y, Zhang Y P, Hu F J.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analysis[J]. Journal of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2012, 18 (1):41-42.

[8]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7):552-554.

[9] Wu L. Four “sour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drug expenses unreasonable growth”[J].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2010, 20 (4): 25.

[10]刘原,和平,杨增尚,等.抗菌药物在治疗和预防性应用的对比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3(2):156-159.

[11]陈增辉,巩玉秀,李六亿.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11(12):717-718.

第6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86例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相比开颅手术,微创清除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上应用效果更明显,且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较短。

关键词:微创清除术 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111-01

高血压病脑出血是高血压病的一种严重性并发症,常见于50~80岁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及死亡率[1]。手术治疗就是为了清除患者脑中的血肿,以消除脑脊液循环梗阻,减少与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破坏,从而起到保护脑细胞,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但在临床中手术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疗效也各不一样,为了探讨更好的手术方法,我院对86例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86例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52~75岁之间,平均(63.5±3.5)岁,脑出血的出血量在21~63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42.0±3.5)mL;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55~78岁之间,平均(66.5±2.5)岁,脑出血的出血量在23~74mL之间,平均出血量为(48.5±4.5)mL。排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脑动脉瘤、凝血机能障碍引起的脑出血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利尿、控制血压、降颅压、抗感染、止血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在气管内全麻后采用颞部或额颞部骨瓣开颅治疗,清除脑中血肿,在止血完成后置入硅胶管引流,同时做头皮切口,并缝合以将引流管固定。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治疗,采用静脉麻醉+局部麻醉,铺巾进行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的颅内血肿穿刺针,根据头颅CT片进行定位,以血肿最多与最接近颅骨处的CT层面作为穿刺点,尽可能避免皮层功能区与血管。并根据血肿的深度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用电钻钻穿颅骨后,换上特制的塑料穿刺针芯进入血肿,将其液性部分抽出。对于无新鲜出血者应及时注入生理盐水与尿激酶20000U,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夹管引流,引流时间为2~4h。通过复查CT,血肿在排出2/3以上,且残留血量不多于10mL时拔管。

1.3 观察指标。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减少与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疗效判断判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其中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占位效应的血肿,而血肿的形成容易对周围脑细胞组织造成压迫,并加重了对脑细胞的损害,且血肿对脑细胞组织压迫的时间越长,其损害就越严重,因此,对血肿的清除就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关键。在传统治疗中,多采用开颅手术治疗,但需要在全麻的情况下进行,不仅手术创伤较大,且操作复杂,使部分患者难以忍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清除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且在局麻的条件下就能进行手术,非常适用于高龄及全身状况不佳患者,且所需的设备较少,不需要血源及其他的特殊监护,不会造成颅骨缺损,且费用较低,能有效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与经济压力。邓友邦[2]认为,微创清除术的应用对脑组织的损害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并减少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赵丽萍认为,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中应用微创清除术,疗效显著,且手术操作简单,并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3]。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微创清除术,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02%,而对照组患者通过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9.07%,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对于开颅手术,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的疗效更加显著,且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四军.高血压病脑出血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2,22:137

第7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关键词】 手术治疗;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探讨了手术治疗前后胃癌患者血清VEGF、MMP-3的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 ~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 所有患者术前均符合胃癌的相关诊断标准[1], 均没有显著的手术禁忌;将有严重原发性疾病、术前行放化疗、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的患者排除在外[2]。其中男33例, 女17例, 年龄36~70岁, 平均年龄(58.6±10.4)岁。胃癌类型:20例为中高分化腺癌, 26例为低分化腺癌, 4例为粘液癌;临床分期:31例为Ⅰ+Ⅱ期, 19例为Ⅲ+Ⅳ期;淋巴结转移:30例转移, 20例未转移;17例远处转移, 22例未远处转移。随机将患者分为腔镜组和开腹组, 每组25例, 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5例, 女10例, 年龄33~71岁, 平均年龄(56.8±10.2)岁。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术方法 腔镜组患者中, 11例接受远端胃切除术, 8例接受近端胃切除术, 6例接受全胃切除术;开腹组患者中, 10例接受远端胃切除术, 8例接受全胃切除术, 7例接受近端胃切除术。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切除范围。依据胃癌处理规定的胃癌分期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淋巴结进行清扫[3], 并给予其D2根治术, 严格遵循无瘤原则有效清除掉胃周第1站及第2站淋巴结。

1. 2. 2 检测方法 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6个月清晨抽取三组受试者的3 ml空腹静脉血, 0.5 h内进行15 min离心, 离心速度为3000 r/min, 然后对血清进行分离, 在-80℃的温度下对其低温冷空保存待测。选用血清VEGF定量试剂盒(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MMP-3定量试剂合(Bridge公司), 均测定血清VEGF、MMP-3, 测定过程中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并严格依据说明书操作, 在450 nm处运用BIO-R AD550 型酶标测定仪对OD值进行读取, 并依据标准曲线换算为VEGF、MMP-3的含量。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用Pearson分析进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P

2 结果

术前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血清VEGF、MM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血清VEGF水平仍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胃癌患者血清VEGF、MMP-3概述 在胃癌的治疗中, 外科手术是临床采用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 腹腔镜胃癌根治技术在不断发展的微创技术中出现, 在极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并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但是关于其是否能够降低血清标志物水平至正常, 临床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治疗胃癌失败、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最主要原因是复发和转移, 复发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 步骤和环节均较多,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新生血管生成、劈坏基底膜等。目前VEGF是医学界发现的一种最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MMP-3属于基质金属蛋白酶, 是一种蛋白水解酶, 能够对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有效的降解。多数临床研究表明,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过程中, VEGF、MMP-3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作为对胃癌转移进行预测、对胃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进行评估的敏感指标。

3. 2 胃癌患者血清VEGF、MMP-3在手术治疗前后的变化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 主要优点包括患者具有较少的出血量、较快的恢复速度、较小的痛苦等, 同时对患者具有较小的损伤[3]。如果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 在腔镜下将周围结缔组织整块清扫掉, 那么就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有效保持淋巴结及其淋巴管的完整性, 对癌细胞脱落种植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同时通过其放大技术, 在各精细操作方面也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和肿瘤根治原则及无瘤原则相吻合。由于肿瘤的早期转移情况能够在血清VEGF、MMP-3水平中得到有效的反映,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术后二者变化的对比, 评价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本研究结果表明, 术前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血清VEGF、MMP-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血清VEGF水平仍均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总之, 胃癌患者血清VEGF、MMP-3水平在手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对患者的机体功能具有较小的影响, 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460.

[2] 曾益新.肿瘤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4-258.

第8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关键词】 常规护理; 普外科手术; Zung焦虑表; 心理护理; 焦虑情绪

doi:10.14033/ki.cfmr.2017.6.0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79-03

一般而言,入院后1 d内,患者焦虑程度会达到峰值,5 d左右,患者才会适应应激反应,鉴于此,为提升手术质量及安全性,需对患者施以心理护理,通过缓解其焦虑心理,确保手术操作流程能顺利进行,以促进其有效康复[1]。此次为总结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作用,以58例于2015年

1月-2016年9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行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2016年9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进行手术的患者中,采取随机法抽选出58例进行分析,予以分组。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0~76岁,平均(47.62±10.55)岁;大学以上文凭13例,初、高中文凭12例,小学文凭4例,该组普外科患者行常规护理。治疗组29例,有男18例,女11例;年龄19~77岁,平均(46.77±11.40)岁;大学以上文凭13例,初、高中文凭11例,小学文凭5例,该组患者加行心理护理措施。58例患者自愿接受这次调查工作,均已签订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9例普外科患者行常规护理:予以术前健康指导,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向患者宣教术中配合措施,并加强术后切口护理等。治疗组29例患者则加行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入院后心理指导 首先,入院时,患者通常会对医疗环境感到陌生,以至于焦虑情绪出现,所以护理人员要以热情态度对待、迎接患者,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及各种医疗设备。其次,向患者介绍其医师团队与护理团队人员结构,安排患者住院,通过创建良好关系,以提升患者安全感及归属感等[2]。最后,还要向患者介绍同房患者,鼓励两者加强密切联系,患者间通过交心沟通,在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可防止焦虑问题发生。此外,由于患者间不良情绪通常会相互影响,所以护理人员要酌情安排床位。

1.2.2 以年龄结构为标准,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 一般而言,年龄结构不同时,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的概率也会出现差异,其中又以中年患者出现焦虑问题的可能性最高,所以要进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中年患者除了要承担巨大家庭负担外,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加之会对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手术影响等产生担忧情绪,所以其焦虑问题往往会加重。鉴于此,在对中年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深入了解、分析其心理活动,在向患者介绍其疾病信息、干预措施、手术类型及安全性的基础上,确保患者安心应对后期手术。与此同时,针对年老患者,受费用因素、手术质量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同样会有焦虑问题发生,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健康指导,重点向患者介绍自我照顾方式,通过提升老年患者自护技能,再嘱咐其家属进行密切照顾、探视,以缓解患者空虚感,可防止焦虑问题发生。此外,客观评估患者经济状况,选择适合患者的药品进行治疗。

1.2.3 以文凭结构为标准,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 除年龄因素外,文凭结构同样是焦虑问题发生的关键性诱因之一,如果患者文凭较低,出现焦虑问题的概率、程度等都会比文化^高的患者更高。究其原因,是由于如果患者文凭偏低,不仅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较为缺乏,而且医护人员在介绍疾病知识、进行健康宣教时,这部分患者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和接受,较之沟通技能普遍偏差,以至于难以客观对待自身病情,也不能理解手术意义,导致焦虑问题发生[3]。鉴于此,进行心理指导工作时,护理人员应以患者文凭结构作为指标,针对不同文凭结构的患者,以不同语气、不同语言形式进行沟通,确保所有患者都可以理解。此外,对于存在疑问、焦虑倾向的患者,鼓励其主动表现自我,并表述出自身问题,明确其焦虑诱因后,护理人员再加以指导与安慰。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于护理前、护理后,选择Zung焦虑表对所选患者焦虑状况进行评定,该量表涉及20个项目,如果评分超过40分,表明该患者已有焦虑情绪,而且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状况愈加突出[4]。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数据均导入至SPSS 19.0统计软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接受护理前,对照组29例患者Zung焦虑表评分(57.12±4.23)分,治疗组29例(56.77±5.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51.76±9.22)分,治疗组(43.02±2.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普外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方案,手术除了会出现一定创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因此往往会使患者心理层面产生压力和负担,以至于焦虑心理出现[5]。不仅如此,患病后,受疾病因素影响,大多患者的承受能力都会明显减弱,加之不熟悉自身治疗环境,对于自身病症也缺乏深入了解,在手术流程、麻醉风险性等方面都存在错误认知,或者是未做好充分准备便进行手术,就可能会有焦虑问题发生,除了会影响手术质量外,还会对其安全性带来不利因素,需加以干预和防护,并施以心理指导[6]。

心理护理强调以“调节心理”为手段和目标,在入院后在密切交谈、热情接待、环境介绍及合理安排床位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年龄结构的不同、文凭结构的不同,通过对其家庭结构、性格特征、经济状况及职业类型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行个体性的心理指导工作,同时合理处理与患者间关系,加强疾病宣教,认真解答其疑问,再取得其家属认可与支持,两者间通过有效配合,并且共同为患者提供帮助、干预,即可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7]。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邀请治愈患者回院进行交流,以提升其信心,始终以乐观态度应对疾病和手术程序,同样能使其焦虑问题得到缓解[8]。此次对两组实施两种干预措施,在接受护理前,对照组29例患者Zung焦虑表评分(57.12±4.23)分,治疗组29例(56.77±5.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51.76±9.22)分,治疗组(43.02±2.79)分,可见两组Zung焦虑表评分都有改善,而且治疗组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为防止焦虑情绪出现后影响其手术效果,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改善其焦虑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以提升疗效。

参考文献

[1]刘鑫.分级心理护理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9):2368-2370.

[2]吴志娟,吉雅玲,孙春霞,等.心理护理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59-2162.

[3]沈亚红,陈爱国,吴敏珠,等.优质护理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患者术前准备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68-69.

[4]刘曼,刘晓静,杨妮,等.优质护理对普外科患者疾病认知度、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90-92.

[5]李武静,许亚红,田丽,等.北京市三甲医院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52-154.

[6]成承,李文婷,裴常伯,等.焦虑抑郁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1):24-26.

[7]杨帆,陈贤,刘蓉,等.暗示性心理护理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39-41.

第9篇:分手的情书范文

【关键词】 乳腺癌;托瑞米芬;他莫昔芬;安全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09

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 但是失去正常细胞特性的乳腺癌细胞使其之间的连接较松散容易脱落, 极大可能随着血液及淋巴液扩散至全身, 导致癌症转移, 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1]。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疾病发病率也呈不断增长趋势, 乳腺癌亦不例外, 现已将其纳入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本文旨在探讨托瑞米芬对于年轻可手术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80例观察对象选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年轻可手术乳腺癌患者, 年龄均在35岁以下, 手术临床分期在Ⅰ~Ⅲ期之间, 经组织学检验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 询问患者得知其均不存在托瑞米芬与他莫西芬过敏史。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0例, 观察组(托瑞米芬治疗), 平均年龄(32.11±6.80)岁;对照组(他莫西芬治疗), 平均年龄(31.05±6.7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接受统一治疗, 常规包括手术、放疗、局部化疗、内分泌治疗、联合治疗方式。对照组内分泌治疗用药为他莫西芬(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1472), 1片/d, 口服给药;观察组使用托瑞米芬(宁波天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1284), 60 mg/片, 1片/d, 口服给药。

1. 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复发及转移情况比较 对照组与观察组局部复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端复发率高于对照组, 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

2. 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乏力4例, 阴道出血2例, 共6例(15.0%);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乏力3例、盗汗1例, 阴道出血1例, 共5例(12.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托瑞米芬为新一代抗雌激素、抗肿瘤药物, 属于非甾体类三苯乙烯衍生物的一种, 具有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较轻等优点[3],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托瑞米芬可以竞争性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为一种有效的雌激素拮抗剂, 以有效阻止细胞分化增值, 对子宫内膜癌或不典型增生等与雌激素相关疾病具有显著预防作用。②托瑞米芬具有非雌激素依赖性抗肿瘤作用, 其代谢物对乳腺癌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性;同时可根据其自身氧化机制以减少肝损伤[4, 5]。

本文观察发现, 使用托瑞米芬治疗的观察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优于使用他莫西芬治疗的对照组 (P0.05);观察组远端复发率高于对照组, 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托瑞米芬在治疗年轻可手术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都与他莫昔芬相近, 治疗效果佳, 安全性高, 临床可作为其替代药。

参考文献

[1] 覃涛, 袁中玉, 彭柔君, 等.托瑞米芬治疗Luminal型年轻乳腺癌疗效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 34(3):402-406.

[2] 李莉, 王建军.枸橼酸托瑞米芬治疗管腔上皮型乳腺癌年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8):2521-2522, 2531.

[3] 崔俊雷.他莫西芬和托瑞米芬对血清雌激素水平的影响.河北医科大学, 2010.

[4] 张玉华, 李光, 俞进, 等.托瑞米芬逆转乳腺癌耐药蛋白介导的多药耐药机制.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9):654-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