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德考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数学;常模参照计分;正态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16-02
一、高等数学的基础地位
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是相对的,初等数学研究的是常值变量和匀速变化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初等数学之外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高等数学研究的范围。高等数学主要是研究变量的非均匀变化,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较为繁杂,作为《高等数学》的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也是研究生考试中高等数学科目的重要考试内容。高等数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极限理论、微积分(一元函数微积分和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理论。在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经管类专业在大学一年级都会开设《高等数学》(部分专业难度要求较低,所开课程为《微积分》),曾经有调查表明,高等数学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了后期其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高等数学》的学习效果,是高校数学教师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高等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极限理论是整个高等数学的基础,所有的微分学概念都是所研究变量变化率的极限,而包括定积分、重积分、曲线积分、曲面积分的积分论都可认为是黎曼和式的极限,在基数的研究中,也是采用把无穷求和的问题转化为有限项求和的极限问题。所谓抽象性是指数学概念的抽象,比如极限,为了表现考察变量的变化趋势,在高等数学中引入了极限的“ε-δ”定义,该定义是大一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第一个拦路虎,如果理解不到位会对以后的高等数学学习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类似的概念还有不少。
目前,不管是研究生入学选拔性考试还是学期末的合格性考试,都非常注重“三基”的考查,“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一定不能死记硬背,要进行以理解为基础的记忆,同时在学习中要注重总结,多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虑到高等数学内容的特殊性,结合笔者近几年《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有如下建议。
1.对学生初等数学知识的补充。由于近几年中小学教学改革成效比较突出,而相应的高等数学内容基本没什么变化。在教授《高等数学》课程时发现,很多原本在初等数学中的内容被移出初等数学教材,而相应的没有在高等数学中加以补充。这样很多知识点就成了无人教的真空状态。这就需要《高等数学》老师对这些知识点加以补充,不然一定会影响后期学习。
2.对基本概念的处理。数学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而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为了应用,因此在处理这些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时,我们可以避重就轻,把定义概念的直观含义告诉学生。比如在讲述“一元函数连续”的概念时,精确定义是从极限的角度,用函数在某一点极限值与函数值相等来定以的,对于应用要求较高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用比较直观的语言来解释。教材里很多内容写的很详细,作为学生来说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内容,有重点的去学习。
3.对基本定理的处理。基本定理是高等数学的骨骼,整个高等数学是由几个基本定理支撑起来的。这些基本定理在数学专业的《数学分析》中称为实数完备性定理,是整个高等数学课程的精髓,虽然重要,可是太抽象,没有必要给学生讲太多。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中提到的极限存在定理、微积分中值定理,这一类定理也很抽象,但是都很重要,我们必须要给学生讲清。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必须给学生讲清定理的结论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几何意义。抓住这些主要的内容,就可以回避抽象的推导,又不影响定理的使用。在讲解定理的应用时一定要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教他们见到问题后如何找到切入点,如何把已知条件和要证明的结论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告诉他们结论是什么。
4.对基本方法的处理。《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方法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比如在导数的计算中,涉及的方法主要有,基本定义法,四则运算法,复合函数求导数,反函数求导数等基本方法,对于这些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能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解决各种不同的求导问题,这些求导的方法在后期二元函数的偏导计算中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再比如在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公式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函数u,v是做题的关键,只有选择正确了函数,才能事半功倍,最终我们总结出“指三幂对反,谁在后面谁为u”的总结。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目前学生普遍眼高手低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动手练习。
三、公共数学考核方式改革
目前《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成绩登记方式主要是用百分制,即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加权后就是课程的成绩,这种计分方法会导致试题容易时分数普遍偏高、题目偏难时分数普遍偏低的状况,学生很难客观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为此我们提出用常模参照计分的方法来登记《高等数学》公共课的分数,不涉及格线,各个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需求自己定及格线。
常模参照计分的方法原理主要是借用目前四、六级的成绩方式。首先在所有开课学生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常模群体,用Mean表示常模群体的平均分,用SD表示常模标准差,考生的原始成绩X经过常模转换后分数即常模转换分TotSco计算公式为:
TotSco=■×7+80
上述公式的原理是概率论中,大量的学生的同一门课程考核成绩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模群体,用所选的常模群体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作为某次考试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例:比如考生《高等数学》的报道总分是75分,从表1可以查出该考生在常模学生中的相应百分位是25%,表示这名考生的《高等数学》成绩优于常模群体中25%的人,但劣于75%的人。
常模参考在《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中可以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服从正态分布的;(2)《高等数学》的受教面比较广,基本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开设这门课,因此,就有选择参照常模群体的客观条件;(3)学生的成绩几乎分布在[60,100]之间,便于各个专业对数学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数作为及格线。
当然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不适合学生群体较小的课程,比如专业课,往往有几十名学生,就无法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超模群体,从而无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正态化。
四、总结
本文提到的《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建议也适用于其他的公共数学课,比如线性代数等。本文提到的常模积分方式主要是受到目前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积分模式的启发,运用概率论中正态分布的特点将学生的原始分数转化为常模分数,一方面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分数,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方便各个专业对数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七版,2014.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2008.
论文关键词:“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思考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5~58页的内容。主要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以及初中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备课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此,我从新六年级每个班级中随机抽取10多位学生进行调查: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能基本说清原因,这说明高年级的孩子关于圆的生活经验还是相对缺乏的。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在日常生活中简单应用圆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
二、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习得方式和交流合作;新课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节课,我想用现实的情境、自主的操作、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自由的想象、纯真的创造构建出一个鲜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使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有新的收获。
三、过程设计和意图
我把教学过程预设为9个环节:诗意引入、感受完美、规范画圆、自学名称、探索研究、走进历史、尝试应用、美的继续、课外延伸。
第1个环节“诗意引入”
出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图片。
教师(以下简称T):“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朝诗人王维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它描绘了两种对比鲜明的图形,一种是烟的直,一种是落日的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直与圆的不同,同时为引入课题做好铺垫】
第2个环节“感受完美”
①课件出示带有圆形的图片小学数学论文,有向日葵、钟面图……
T:请仔细观察,这些图片都含有什么图形?
学生(以下简称S):圆
欣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或感想?(圆形物体很美)
T: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圆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圆的世界里。
②请学生举例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T: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③引导比较。
T:圆与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
S:圆是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图形都是直线图形。
T: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和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第3个环节“规范画圆”
通过不同工具画圆的比较,揭示画圆的本质
①让学生选择工具画出一个圆(估计学生会借助圆形物体或圆规),交流时重点讲评如何使用圆规画圆。
T:先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圆规两脚叉开使之有一定距离,再把带有金属尖的一端放在这个点上,捏住柄端,把圆规的另一角围绕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圆就画好了。
讲评后请学生用圆规再画一个圆。
②观看录像: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一位小朋友在沙子地上用固定拇指、旋转中指的方法画圆。
③引导比较,思考不同工具画圆之间的联系。
T:说一说用圆规画圆、体育老师在场地画圆、学生利用拇指和中指画圆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本质的联系。
小结:借助工具画圆,只要固定一点,确定长度,旋转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个圆。
第4个环节“自学名称”
①学生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面的三种画圆方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是不是有专门的名称用来描述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书本P56例2中的一段话。
T: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
②联系画圆的过程,思考圆的一些主要特征。
学生在知晓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一次组织画圆,让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再一次关注画圆的过程,使他们在画圆的同时关注半径、直径,思考半径与直径存在的一些特征。
第5个环节“探索研究”
①让学生取出刚才用圆规画出的圆,分别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讲评,巩固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
教师选择一份作品,请一位学生在其中再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启发思考:在这个圆中,还能画出半径和直径吗?由此,你能想到什么?
S: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是有无数条的。
T:对于半径和直径,你还能发现什么?
启发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有无数条的,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无数条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②请学生想象,沿着直径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折痕两边完全重合)请学生实际动手折一折,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直径,有无数条对称轴)
课件动态演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③回顾画圆过程,理解原理,内化概念。
T:圆心、半径和直径这些知识蕴含在我们画圆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圆规的金属尖固定的地方是圆的圆心,圆的圆心确定了,这个圆的位置也就固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就说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定位置)那么,这两脚叉开的距离相当于圆的什么呢?(半径)现在我让这个半径更大些,画出的圆会怎样?如果我把半径改小些,画出的圆又会怎样?这说明,圆的大小是由半径来决定的。(半径定大小)
④课堂学习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小结的习惯和意识。
⑤ 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写上各部分的名称。
T:同学们会在文档中打字了,你会在文档中画一个圆吗?我们一起来画一个。
T:现在,我们能用电脑来研究圆。那么,你知道古代是怎么研究圆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历史。
第6个环节“走进历史”
①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小学数学论文,一中同长也。”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想一想,“一中”和“同长”表示什么意思?(一中:圆心;同长:半径、直径一样长) T: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②T: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些,老师在这儿还收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用正方形不断地
切割而来的。(演示)
T: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③T:大家见过太极八卦图吗?出示八卦图
这个图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如果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能发现什么?
④演示风扇带动系线的小球运动,你能说出圆心在哪里?半径是谁吗?如果告诉你绳长20厘米,你知道他的直径是多少吗?
教师总结过渡:人们研究圆更多地是让圆为人类的发展服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应用”,
第7个环节“尝试应用”
①课件出示:利用圆的特征制作的车轮。
T:从古代马车到地排车、自行车,再到摩托车、汽车和飞机,这些交通工具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但车轮的形状却一直没有改变,都是圆形,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释,明确车轴必须安装在车轮的圆心。】
②播放动画视频《猫捉老鼠》:下水道井盖为什么是圆的?
长方形、椭圆形的井盖容易掉入下水道,圆盖绝对不会掉入下水道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圆的特征,感受其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③“套圈游戏”:让学生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圆的实用价值,初步感受到圆的美。
第8个环节“美的继续”
欣赏滑冰中的艺术美,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寓意圆满、圆美的人文美,再欣赏用圆构成的美丽图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希腊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这一论断的精彩,激起学生设计的兴趣。】
第9个环节“课外延伸”
①课后设计并画出用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巩固圆的画法,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把自己实践的体会和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
②阅读推荐内容:圆规的历史、“圆的杂谈”、 元时期数学家李冶的《测圆海镜》。
[关键词]小学美术 欣赏教学 作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72-01
因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欣赏、识辨和鉴赏美的事物和美术作品的活动能力,是审美意识和美感的反应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把握现实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培育的结果,它的发展是审美经验积淀的结果。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美的眼睛,是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能提高学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培养小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想象。当学生的知识、情感、想象丰富后,对作品内涵理解的就越深刻,审美感知就越敏锐。
(二)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人的审美活动必须有想象参与,否则就不能充分地审美。如欣赏齐白石的《虾》,画家表现了虾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却没有水。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想象水的清澈透明和半透明的虾体在水中游动的神态,使白纸上的画面,呈现出一群虾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又如我国画论中相传的“深山藏古寺”的画例,就妙在画家充分运用了欣赏中想象的作用。
(三)能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艺术形象将欣赏者带入特定而具体的环境中,从而激起欣赏者感情的波澜。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使欣赏者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术作品创作者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在教师组织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也带有感彩,并把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因此,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当学生有了丰富的审美情感后,就能实现与作品的共鸣,审美能力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四)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力是指把握艺术作品意象内涵、内容意义以及形式意味等的能力。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凡持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经常性的美术欣赏教学,能使小学生认识美术的性质,认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认识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认识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美的法则,认识自然、社会生活与艺术美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等。
二、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表现技能
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古代的美术作品不仅记录了各种事物的形象,还展示了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历史事件等可视形象,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欣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可以从画中了解到唐代妇女从事纺织劳动的捣丝、检修、缝纫和熨烫时的情景,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审美风尚,同时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了解画家用线工细劲键、设色富丽均净的表现技法等。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无不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表现技能,美术欣赏教学就是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和能力
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曾说:“儿童和青年的创作兴趣常常是由欣赏活动所引起来的。他们的创作才能的增进,常常受到欣赏活动的帮助。”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教学,使学生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美的创造热情。
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
德育是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晓之以理,而美育则是以形式美的形象动之以情,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曹植在《画赞序》中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这说明欣赏者感知到画面的表现意图而引起的道德观念的共鸣。
而在我们的课堂,总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需要怎样调动就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而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作为老师如何才能创设一种积极交流的氛围,吸引这部分沉默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
心理快乐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课堂上,老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的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教师良好的形象对于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总体来说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最容易吸引学生。要想给学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不妨这样做:一方面,教师要时刻要让自己的外在形象保持简单、干净即可,这一点不需要笔者累述;当老师的这一点做得都比较好。另外一方面,就是不断修炼内功,这一点涉及的范围又太广,标准的普通话、漂亮的粉笔字、优美的歌声任何一点都可以让您的学生对您崇拜无比。当然师生最重要的交流在课堂中,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才能对学生保持长久的吸引力。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你要精心备课,把握住教材的重点,把教学流程装在心里,一旦进入课堂你要很快进入角色,尽可能的做到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用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用耐心的指导让孩子感到亲切。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并且持之以恒,你绝对成功了。这就是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孩子持久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吸引学生参与进来。
1、巧妙设计,是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基础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教师教学如果能够从学生身边问题情景切入无疑会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将学生参与引向深入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
3、重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外的公开课教学教师往往害怕学生出错,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当学生出现了错误我们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该让学生呈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其次我们可以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想法再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讨论,辨析辨析,直到真理越辩越明,乃至水落石出。最后教师再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重视过程与方法。
三、重视自我评价,是衡量学生参与的重要元素。
【摘 要】 示范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历来是解决技术传承的利器,在美术学科也不例外。 那么何为有效示范呢?本文通过对课堂示范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总结美术课堂有效示范应该具备示范直观生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多样整合、适度留白、抛砖引玉、积极创新的特点。
【关键词】 有效示范;直观性;主动参与;适度留白;创新;关系
从古至今,在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为美术的视觉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必须眼见为实。美术的“术”字告诉我们其中包含着很强的技术性。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其间也包含着美。传统示范往往采用单一方法进行过程示范,过多地关注教师自身示范的效果。这样的示范只能体现一种技法,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一来反而使学生过多地依赖老师的示范,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学生机械地临摹老师示范的现象呢?什么样的示范才是有效的,才能展现出美术学科独有的魅力?笔者认为有效示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示范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激发学生思维
传统示范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独立演示,学生充当看客,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得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在创设示范环节时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参与度,使得学生的思维在示范环节中得到很好的激活,实现主动学习。在上《蘑菇家园》一课时,我借用学生画的蘑菇外形,让孩子出主意加上窗户、门等,师生一起把普通的蘑菇变成一座漂亮的蘑菇房子。在修正示范环节直接采用对学生作品进行示范,并让其他同学出主意加什么形状的窗户,什么类型的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S和参与热情。这样的示范环节俨然使学生成为主角,师生互动的示范教学闪烁着教学智慧的光芒,也闪耀着师生平等的光辉。
二、示范教学可以对多种资源、教学手段进行整合
饭店为迎合不同人的口味,会提供多样的饭菜。示范教学也不例外,创意往往来自于独特的个性与个体丰富的内在体验。示范教学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多样的构图、多样的技法、多样的题材,也包括多样的手段进行示范教学。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评比中同样有一个优秀课例在示范教学上做得非常突出。《下雨了》一课中,教师在六分钟内不仅示范了两个人物的画法,还通过活动教具补充了多个人物动态;并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了各种雨的表现方法;最后示范两种构图的方式提示学生构图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这样的示范解决了技法的问题,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多种教学手段的整合,能扬长避短,并以迁移、比较、延伸等方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发散性思维。在“立”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及时“破”传统示范对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巧妙规避示范带来的后遗症。
三、示范教学需要适度留白
教学示范环节中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示范教学不是个人风采大赛,示范不能因为展示个人风采占用太多教学时间。时间太长的示范,会使得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反而会使得要点被忽略。因此,优秀的示范首先要对示范的内容与时段进行精选,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需提供局部的示范,因为教师的完美也许就是学生的枷锁。我在教学《瓶子新生代》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肌理的探究,故意在演示时放弃瓶子的外形,在陶板上进行示范,以避免出示的瓶子束缚学生的创作。教学是一种留白的艺术,适当地留白给予学生的将是创意的空间。
四、示范教学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示范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一种知识或技能,更需要通过示范,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构联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一位教师执教《虫虫大聚会》这一堂立体纸工课,在示范了蝴蝶的做法之后,通过改变又示范了蜻蜓,又通过加法将毛毛虫变成了瓢虫。通过这样的演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思维,通过加减法可以灵活地将已有的方法运用于更多的昆虫制作,最后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但没有拘泥于老师的示范,而且非常精美!这样的示范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思维。
五、示范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示范教学经过这些年课改的洗礼,无论在示范方法、工具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创新意识是新型有效示范所具有的品质。有的教师通过微视频示范,让示范更直观更清晰,变得更有效;有的教师更是把现场演示和多媒体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结合进行示范,做到动态展示与静态分析相结合,更便于学生理解。也有的教师大胆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示范,通过比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也可以一目了然、优胜劣汰,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激活学生思维。
综观许多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的优秀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取得精彩,往往是在教学中适时地采用了示范这种教学手段解决美术课中的重难点。美术课堂示范是构成美术课堂教学的中坚柱石,许多美术课如果没有教学示范,美术教学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便谈不上学生的美育素质提升。当然教学示范可以有多种形式呈现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示范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扬长而避短,教学示范小方法,解决课堂教学大问题,提高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玉森.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认真审视传统教学,消除弊端的新举措。下面,我以“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为例,围绕如何实施“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一举措,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以学定教,精心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换句话说,精心预设教学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仔细研读教材
要让预设的教学案能服务于课堂,细读教材是教师必须好好把握的第一个环节。如预设“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学时,我仔细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7的乘法口诀”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整个口诀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各种版本教材的编排都差不多,都是先根据动手操作或图形得出依次加几的数,在学生记住得数的基础上教学口诀,再引导学生记忆口诀、运用口诀。各种教材的教学模式都一样,难道都用同一个模式进行教学吗?这样不是显得没层次了吗?而且,教材安排先教2~6的乘法口诀,隔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再教7~9的乘法口诀,既是担心学生记不住口诀,也考虑到随着口诀句数的增加,要让学生慢慢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这样教学乘法口诀,经历从“扶——半扶半放——放”的过程,而7的乘法口诀就处在“半扶半放”的重要地位。所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为学习8、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打下基础。
2.充分把握学情
以学定教,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预设的教学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预设教学案时应把握学情,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如我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时,思考以下问题:学生学习2~6的乘法口诀后得到了什么?在这节课上如何体现?关于7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编写口诀的能力,会有多少人能正确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学生能编出口诀,就能真正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吗?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我该怎样去设计教学,让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呢……为此,我对本班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得知已经会背7的乘法口诀的有5人(家里教或课外学的)。我问:“你们是怎么知道?”这几个学生答:“是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依次加7算出来的。”那么,如果给这些学生时间动脑筋思考,独立编出7的乘法口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后进生会编出口诀吗?我叫了全班两个学习最差的学生,直接给他们提供教材自学,并填写书上习题的空格,结果他们也慢慢吞吞地做出来了。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通过合作交流理解7的乘法意义;(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7的乘法口诀,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的编制方法,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熟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后学习8、9的乘法口诀时就不用教师教了。
二、顺学而导,点拨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什么时候导、怎样导,才导得合时合宜呢?
1.导在引入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的引入既要吸引学生,又要注意简短有效。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想一想,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哪七句?”然后和学生对接7的乘法口诀,如一七( )、二七( )、三七( )……教师可将对接口诀的速度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思考。这样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今天的学习之中。同时,通过口诀对接,使学生对自己独立编制口诀树立了信心。所以,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自主编制口诀,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依旧根据图形和表格来编制口诀(和书本例题差不多),这样就使学生成功地进入自主探究学习当中。
2.导在课堂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学想必低效;如果教师一言堂地“导”“讲”,教学效果肯定也好不了。教师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给予点拨、引导,才能生成更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有实效。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说过:“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参与学生的互动学习,给予指导,又要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渗透提升,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如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畅所欲言时,为了避免整堂课成为一个人的舞台,教师应让每位学生在倾听、评价、比较的互动中获得启发,完善自己的观点,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计算练习中有这样三道题:7×=21,7×2+7=( ),7×4-7=( )。学生就单纯计算,算对完事。教师可及时予以提升深化:“这三道题的得数为什么都是21?”这样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3.导在课堂结束之时
其实,一堂课结束了,真正的学习探究才拉开序幕。因为短短的4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解决每个学生的疑问,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解决心中疑问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后,课尾教师总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要学什么?你会编8、9的乘法口诀吗?”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为今天的探究进行了延伸拓展。
三、评价机制,为学导航
在“先学后教”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得不提,那就是评价机制的跟进。课堂上,教师除了对学生有见地的独特见解、个性化的创作、精彩的讲解等给予赞赏点评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发言进行评价。尤其是上台展示的学生,可让他们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后提问其他同学:“我说得对吗?你们有不同意见吗?你们还有补充吗?”通过问题使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既营造了开放民主的氛围,又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如当一个学生指出某个同学的错误观点,或帮助某个同学解决难题后,要这个同学对那个学生道谢。这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缺失情感的宣泄,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素质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是教研部门或业务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实施“上岗前培训,施教中辅导,培训中研修,研修中提高,管理中成长”的有效策略,实现培训、研修、管理、发展一体化。即重点做好四项工作:抓培训,促进队伍专业成长;抓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高;抓管理,促进教学行为规范;抓均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一、抓培训,促进队伍专业成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更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1.组织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要从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效果考核等方面,完善学习制度,确保学习收到实效。充分利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等媒体,与名校对话,与名家对话,与名著对话,学习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觉地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2.加强整体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不只是数学专业素质,还包括师德、师魂、师风、师品、师能等要素,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其中教书育人能力是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所以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应该在整体素质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1)知识培训。着重进行师德、师风、专业知识、育人能力、教研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素质。
(2)专家引领。邀请小学数学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等做学术讲座,执教观摩课,给教师剖析教材、辅导教法、分析案例、答疑解惑。同时选派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新课程培训,接受名家指导。通过专家引领,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3)跟踪辅导。一是开学初,采取研读教材、分析例题、解剖课例等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全员辅导。二是施教中,采取观摩研讨、随堂听课、课例评析等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
3.开展学科活动,提供发展平台
以名师作引领,以活动为依托,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好办法、好形式。名、优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名优教师上课、评课、讲座等活动,促进广大数学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数学高级教师研修班”“、数学文本解读与教学方法大家谈”、“同课异构异上”、“数学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采取说课与上课相结合、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点评与对话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精细的教材分析、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展示、精当的课例评析、精辟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专家引领平台、实践研究平台、同伴互助平台、教学展示平台、专业发展平台,让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二、抓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1.健全教研网络
为使教学研究制度化、规范化,把研究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三级教研网络:以市为主的市级教研,以镇为主的区域教研,立足学校的校本教研。市级教研,主要起研修、示范、引领作用;区域教研,主要开展全镇或校际之间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让不同层次的教师上课、听课、观摩、研讨,从而营造镇村结合、校际联动、教师广泛参与的教研氛围;校本教研,主要是立足本校,着眼课堂,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把握教研重点
教学研究要围绕“有效课堂”展开,而打造有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认真研究怎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途径、搭建平台;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亲历过程;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并运用基本的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要以研究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围绕有效教、有效学展开研讨。
3.作业管理
做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做到:设计精心,数量适当,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书写认真,批改规范,反馈及时,指导到位。课堂作业尽量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按规定布置,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组织学生练习要做到:课课练、堂堂清、人人会,既夯实基础,又减轻负担。
4.辅导管理
辅导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上的差异性,从指导自学、引导探究、答疑解难、查补缺失、排除障碍、树立自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辅导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过程、有考核、有记录、有检查,把辅导工作落到实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四、抓均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针对当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老龄化突出、专业素质偏低、课改意识淡薄、教学水平不够均衡的现状,要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分析薄弱原因,寻找应对策略。要整合城区小学、中心小学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组织一批数学骨干教师,开展对口支教、送教下乡、送课到校活动。校际之间开展“我与名校联谊”、“我与名师牵手”、“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定期到中心小学、城区小学跟班听课学习,一起参加教研活动,一起参加集体备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引领带动,以强扶弱,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帮助薄弱学校教师逐步达到应有的水平,促进城乡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让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为教育行家、教学名家。
参考文献
[1]邓飞雁.成熟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及消解对策[D].湖南大学2012
一、培训目标和任务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师德修养、专业知识、课堂教学能力等有明显提高,切实提高我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水平,具备除主教学科外兼任一门薄弱学科的教学技能。 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1.提升师德修养。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吸收内化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教书,进一步提升师德修养。
2.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听讲座、观看视频+研讨、现场操练等形式,弥补学科本体性知识缺陷,理解小学新课程标准,正确分析教材,提高备课、上课等技能,不断丰富学科本体性、实践性等专业知识。
3.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市小学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
二、培训对象及方式
(一)培训对象
我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年龄50周岁以下的小学语文教师104名,数学教师96名(各学校参训教师名单见附件1)。
(二)培训形式
第一阶段:集中培训(20XX年8月6日—8月13日)共7天。
第二阶段:送教下乡。
三、培训时间、地点
第一阶段:
1、时 间:20XX年8月6日—8月13日
2、地 点:东方中学六楼多媒体会议室(语文班)
第四小学多媒体会议室(数学班)
3、报到时间:20XX年8月6下午半天
地点:东方市振业宾馆前台(语文班);
东方市绿宝楼酒店前台(数学班)。
第二阶段:11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培训课程内容与安排(见附件2)
五、培训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
本次培训活动按照省教育厅的通知要求,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由市教研训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为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培训活动顺利进行,教育局成立 20XX年东方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培训活动的实施以及指导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钟祥学教育局党委书记
吕英 东方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文发明 东方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王基道 东方市研训中心主任
苏利云 东方市研训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在市教研训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主任: 教研训中心主任
副主任: 教研训中心副主任
教研训中心培训室主任
成员: 教研训中心培训室副主任
教研训中心培训室教研员
教研训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教研训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
联系人:电话:26,邮箱:
(二)组织实施与管理要求
1、本次培训活动由市教研训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培训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两个班进行。培训专家团队由我市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为确保培训活动有效开展,市教研训中心对培训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遴选经验丰富的省市级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培训者,组成东方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课程教授、指导、管理、检查评估等工作,专家团队成员如下:
(1)小学语文学科专家团队。
组长:唐道师省级骨干教师、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
组员:唐传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室教研员
柳重兰市一小教研室主任
陆少伟市一小教研室副主任
赵小妮省级骨干教师
文秀娟省级骨干教师
王盛坤省级骨干教师
林 苗省级骨干教师
郑海霞省级骨干教师
卢小玉省级骨干教师
(2)小学数学学科专家团队。
组长:陈仕锋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省级学科带头人
组员:李 刚省级学科带头人
梁正发省级学科带头人
罗有理省级骨干教师
李 江 省级骨干教师
王雄和省级骨干教师
黎多益省级骨干教师
吴小华省级骨干教师
2、为了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整个培训活动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和班主任管理制度,按学科设语文、数学两个学习班,每班安排两名班主任负责管理,实行全天上、下午2次考勤,每天安排一次作业,当天检查总结。
3、参训学员请假必须经教育局分管局长同意,学员缺勤情况班主任及时通报中心校校长,汇报教研训中心和教育局。
4、 本次培训活动列入我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将按市级基地培训标准登记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5、为了建立农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此次培训从启动到结束要求通过摄影、照片、简报等形式将最精彩部分记录下来归档保存,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材料借鉴。整个过程要制作3次简报。
6、收集上课教师的ppT课件上传到培训室博客,让参训教师开展在线研讨。
7、 做好培训档案的建档与总结工作。
8、各中心校要提高认识,把本次培训当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来重视,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培训,安排1名校领导带队,确保本校参训教师的学习质量,把教师的培训情况与绩效工资紧密挂钩。
9、为了方便管理,本次培训参训教师统一安排食宿。具体见报到地点。
【关键词】教师认定;教师招聘;特级教师评审;特级教师考核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34-02
【作者简介】陈士文,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江苏扬州,225009)局长、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笔者是一名特级教师,又走上了教育局局长岗位。从局长的角度,参与并组织过教师资格认定与招聘工作;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接受过区级、市级、省级的评审及考核。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在教师资格认定与招聘、特级教师评审及考核工作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哪些反省与思考?
先不谈特级教师“特”在哪里?要想做教师,必须先拿到“教师资格证”,这是走向教师生涯的第一个证书。
联想到要做司机,必须先拿到“驾驶证”,要想拿到“驾驶证”,必须经过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路考)。理论考试必须达到90分才能通过,接下来驾校会为每一个学员安排教练,学员都必须在路上练习,在路上接受考核。直白地说,拿到驾驶证的人,肯定摸过方向盘,上过路,开过车。
“教师资格证”呢?理论考试考《教育学》《心理学》之类,记记背背达到60分即可通过,接下来进入面试,面试再通过就有资格参加教师岗位应聘了。
显然,理论考试的绝对难度还不及考驾照,那教师资格面试一定比路考更注重实践技能了吧?
实际上,教师资格面试居然就是纸上谈兵式的“说课”。换一句话说,即使“说课”通过,也不能保证这位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上过课(实习),甚至不能保证他看别人上过课(见习),唯一的感性经历就是其本人曾经做过学生,看过自己的老师上过课而已,而已。
试想一下,如果驾驶证的实践考试不上路进行,即路考改为“说路”,考题告知考生行车终点,其间有坡道起步、红绿灯、路边停车、车辆入库。此时让考生说重点、说难点、说规则、说路线设计,“说”得好,路考即通过,那这样的司机更多的会成为“马路杀手”。
难不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比开车的技能容易得多?难道,说课即通过的教师就不会成为“课堂杀手”?
一句话,教师的资格入门考试太容易,太草率,太荒唐了!教师培养起始设计就出了问题,这必定影响未来特级教师的培养。
再看看教师岗位招聘是不是有所弥补呢?
诸位可以到网上看看各地的教师招聘简章,理论考试变成了学历考试,实践考试依然是说课。以至于,音乐考生不摸琴,体育考生不摸球,美术考生不摸画板,甚至有可能,语文考生写出的粉笔字不及二年级的小学生,但这些考生照样能应聘成功,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权力没有下放,现在的程序就像是包办婚姻,譬如学校缺少一名数学教师,学校先提出申请,而后由教育局、人社局招好后直接给学校,上级部门组织专业考试和实践考试的难度太大。
教师招聘应该是学校的事,能否改革?教师招聘先由上级部门组织一个入门考试,接下来交由学校,由学校试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决定是否任用。否则,教师的招聘竟然不及一个企业招录合同工慎重、管用。
教师认定及招聘,放权吧!把权力交给用人单位,将会更加注重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学校为主体关注考生是否具有教师那一颗独特的爱心。
特级教师是由谁来评审的?教育行政部门召集的专家组对申报者的申报材料进行审验。
关于特级教师的评审文件有详尽的要求,无论是省级特级教师的评定还是扬州市特级教师的评审,概括起来有三点,即:特级教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从理论上讲,评审设计是全面的,但从操作上来看就是只见“材料”不见“人”。
只见“材料”不见“人”的积极意义是规避亲近、体现公平,但各种材料很多,有区级师德先进,市级教科研骨干,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劳动模范,巾帼标兵,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支教先进个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事业单位个人年度考核单,市级教师领雁工程培养对象,市级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几乎难以列全。
更为关键的材料是论文,要考量论文的数量、篇幅、等级(是否省级期刊,是否核心期刊,是否重要栏目,是否人大复印资料等等),还要鉴别是否有偿发表?是第几作者?有无剽窃抄袭?等等。
是评特级教师,还是评特级?重点在课堂、在学生、在实践,还是在刊物、在个人、在研究?特级的评审应该面对的是一个至少能影响一个班级和一个学科的人。
假如是评审一项物品,譬如产品质量认定之类,评审专家组绝不会仅仅看使用说明书吧,一定要看到实物,并现场测试其性能吧。难道,特级教师的评审比产品认定还要简易?特级的评审是否有办法既见“材料”更见“人”呢?
假如,淡化相关材料的要求,突出实际的工作能力,实施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评审呢?
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评审完全可以注重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采用学生问卷、家长访谈、教师民意测评、专家学术认定、教师现场上课、相关领导评鉴等方法进行。让更多的人参与评定,设定更多的现实场景,即便有熟悉的人,也不必回避,正是有熟悉申报者的人参与评定,才能评出大家普遍认可的特级教师。
也许您会问:这样评出的特级教师,还有全省统一的标准吗?
不妨尝试这样改革:省教育厅按各个地区在职教师的总数,设定相应的特级评审比例,这个比例可以全省统一,也可以略有地区差异。当然,这样评出的特级教师的水准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在县区范围内恰恰是公平的,并且能引导鼓励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任教,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学校任教。
以县区为单位评审出的特级教师,一旦离开所在县区即取消特级教师称号。这样评审,可以减少特级教师从农村拥向城里,从苏北流向苏南的现象。
现在某些地方办教育,似乎在靠挖优秀教师、抢优质生源提升声誉,这不是推进基础教育的公平与均衡,这是教育人的耻辱,这是教育人的疯狂,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意。
再来看特级教师的考核,一年一次,有没有课题研究成果?有没有?太频繁了,是小猪不长天天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