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第1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1.1战略管理的意识不强

我国的烟草企业一直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战略管理在这个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烟草行业受到烟草垄断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很多烟草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不强。有一些企业不能准确地对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判断与分析,很多决策都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仅仅注重短期的发展,对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缺少一定的认识。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对公司核心能力的认知不到位,没有注重企业核心力量的培养。上述的情况都表现出烟草企业的战略管理不强,阻碍了烟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1.2战略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烟草企业的战略管理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而且还需要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在实施战略思想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战略计划付诸行动才能最终达到战略管理的目的。我国很多烟草企业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企业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执行力度还是不够,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执行力度与战略计划不符,进而出现很多困难,阻碍烟草企业的发展。

1.3品牌战略过于相似

现在,我国的很多烟草企业都开始注重品牌战略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烟草公司的品牌战略太过相似。例如:很多企业在发展品牌的过程中都强调了要做大做强等方面。这种相似的品牌战略成为了烟草行业的主导与核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烟草企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烟草企业的品牌战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每个企业都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企业在制订战略计划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战略的差异性,企业应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且不易被模仿的战略。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去执行,使企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4战略管理水平不高

烟草企业的管理成本逐渐增多,原因主要是管理的水平、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进而导致烟草企业的利润低下。管理者比较重视经营而忽视了管理,忽视了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烟草企业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即使在有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烟草企业也不能按照规划进行管理,进而无法达到战略目标。管理人员没有对战略计划和组织结构的实施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中的一些漏洞逐渐变大。另外,战略管理需要企业根据市场发展规律、经营目标、竞争规律和竞争目的来组织经营和竞争活动。目前,我国烟草企业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比较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无法在市场中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1.5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

烟草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管理策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的需要,但是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并不能保证这种战略仍然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企业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但是我国的烟草企业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之后,有的企业仍然按照之前的战略计划,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管理者在决策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是沿用之前的方案。这种状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2解决战略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2.1注重企业的战略管理

我国烟草企业对战略管理的地位和处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虽然企业目前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社会环境,但是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烟草市场的专卖专营局面受到了跨国烟草公司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局面日益加剧。烟草企业应该对局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充分认识到烟草企业不能只靠感性管理和经验管理。如果烟草企业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有较好的发展,那么就需要管理者用全新的理念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进一步注重战略管理策略的运用。

2.2加强人才的管理

人才资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所以烟草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创建学习型的组织,打造创新型和知识型的团队。首先,要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进一步的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的加快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另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例如高薪聘用、提供重要的岗位、设立一定的奖项、公开招聘和挂职锻炼等方法,加快引进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法律等高层次的人才。其次,要重视人才的利用和开发,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劳动技能等。加强人才的储备,进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产品知识技能和服务技能,建立工作人员积极进取、尽职尽责的态度,提高员工工作方面的自觉性。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绩效和薪酬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奖励措施,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最后,还要进一步改革用人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企业要通过机制创新来造就新一代的人才,冲破经验和资质的束缚,更新人才的选拔标准,使优秀的青年人才担起企业的责任,使其多在困难的环境中进行磨砺,加快他们的成长。我们还要确立业绩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使业绩、岗位和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3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凝聚力、激励力和辐射力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影响企业的战略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够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影响工作人员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企业成员的信念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文化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它能够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并进一步贯彻和实施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果企业想要得到长期稳固的发展,就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使员工的价值观念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进一步加快烟草企业的发展。

3结论

第2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实践。利益导向因素。当一项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创新组织能力。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鲁迪•拉各斯.知识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第3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巨变的环境,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也有了新的认识,而我国企业还需考虑国际环境及我国内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笔者总结了2008~2014年战略管理协会的主要议题(见下表),发现这些会议的主题,都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例如,2008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原有的战略理论的适用性受到质疑。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互联网时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都引起了学者们对战略管理理论的重新审视和思考。时代的发展对战略管理提出了挑战,研究者们从企业内部,到外部的环境,再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结合的角度,研究了企业战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当今世界,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的出现,正改变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企业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战略管理理论又应如何指导企业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笔者从环境学派中的组织生态学理论出发,结合管理研究方法中的情境化要求,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实践性问题。

二、组织生态学的发展及其演化

环境学派把战略看作是一个反应的过程,其起源是1977年Hannan和Freeman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种群生态学”理论。种群生态学源于生物学,主要是针对设计学派、计划学派缺乏对复杂性环境的考虑。在种群生态学中,学者们主要研究组织的成长、衰亡问题,以及组织的多样性问题。Hannan和Freeman在《组织生态学》一书中,对组织生态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且从组织惯性及竞争力量等方面解释了组织的生存发展。当时的理论提出,主要是因为工业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组织与环境的联系更加紧密,组织的生存必须要依赖环境。种群生态学认为,组织在环境面前是被动的,这里的环境是指大的环境,而非局部的环境。如果组织无法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这段时期的理论吸收了制度经济学中的成分,认为是外界的制度,限制了组织的竞争和发展。种群生态学把组织进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变异,即种群中不断出现新的组织的过程;二是选择,即优胜劣汰的过程;三是保留,即被选择的组织逐渐形式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从这个演化的过程中可发现,环境的选择机制,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在转变的过程中,老的组织可能无法及时做出调整而被淘汰。由此,学者们提出了组织惰性理论。Hannan和Freeman认为,组织惰性,是企业保持现有结构不变的状态,是由于组织对环境的反应速度,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造成的,而组织的规模、年龄及其复杂程度,都对组织惰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新时代,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些惰性高的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侧重于组织的演化,并且将组织生态理论运用到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产业经济学等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形式。根据以上论述可发现,早期的学者们对组织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问题,随后,将其拓展到了产业层次;在实证研究中,主要关注企业的生存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等问题。还有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高科技园区、生态园区等进行实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仿真技术、生物分类等方法。总之,在组织生态学中,学者们认为,企业必须依赖环境及环境中的资源才能够生存,但是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企业之间必定会产生竞争,从而产生优胜劣汰,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商业规则。竞争的最终结果是,改变了一个种群中的组织数量,即种群密度。而同时,不同密度下的种群,会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产生不同的影响,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起源于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并且遵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理念。同时,在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者们注意到了组织惯性问题、种群的密度依赖性问题,并把这些现象和理论加入到生态学理论中,使其更加完善。笔者注意到,在经济转型和变化的时期,随着日本的家族企业集团、韩国的财阀等企业集团形式的出现,战略联盟、合作创新、技术协同创新等理念开始受到重视,而我国企业在转型时期制度环境的变化,也为学者们研究产业规制、制度激励等提供了支持。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体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而环境是具体的,不同国家、地区的环境是不同的。环境的差异,改变了一些要素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甚至使得同一个理论在不环境下实践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个具体的环境,就可以具象化为情境。环境,是指企业内外部的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各种相关因素。而情境强调的是,环境、组织与人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作用。要想研究情境化的管理理论,就必须要从实际的情境出发,发展出特色的管理理论。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情境化及其要求

1.关于情境化的描述

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但是学者们经常忽视了情境性因素,而不考虑情境因素,那么,其理论的发展空间必然有限。战略管理本质上还是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与社会息息相关。在西方产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基于特定的西方组织环境的,仅仅意识到了情境的差异性并不能解释当前企业的战略行为。情境是一个整体,是从文化、历史及环境的互动作用中演化出来的,单一的理论仅能从一个层面进行解释。因此,学者们需要思考不同国家企业的独特性,是否能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并得到实证的支持,以及这些理论对于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又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对于情境的定义与层次,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Johns将情境定义为,围绕着现象并对现象发挥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并且描述了两种层次的情境效应———综合的与分立的。其研究结果显示,情境是具有调节作用的。情境包含了物质系统与理念系统,并且提到了情境的动态性。研究情境,需要对其进行概念化或分类。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将一国的文化、社会、法律等因素作为情境的预测变项,将组织因素作为依变项,同时加入制度因素作为衡量。总之,不论怎样,只有保证情境的结构和概念维度的准确性,才能够保证理论研究的可靠性。

2.战略管理理论情境化的要求

战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它必然要与实践相契合,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照搬教条。这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学派的观点相仿,即组织必须适应环境,而领导者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组织完全与之适应,而且组织应是灵活的。我国的情境与西方的情境存在固有的差异性,而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大都是从西方借鉴来的,将这些理论放在我国,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延伸、拓展甚至修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如果现有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当前的问题,那么,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这也是战略管理理论历经多年的发展而形成丛林般体系的重要原因。不过,尽管西方的理论有诸多独到之处,但是我国的学者在战略管理实践中发现,一些中国企业的现象无法或不能完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而是需要独特的中国方式来解决。这些现象也蕴含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对战略管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超越了制度,是一个集体性的适应过程。但是在研究跨文化管理问题时,学者们停滞于只了解“是什么”的层次,而没有将其拓展到“为什么”的层次上去。要想有效地对战略管理进行情境化的研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思维范式,要跳出战略管理学科之外,结合其他学科的力量。不仅要寻找特定企业行为的特殊性,还要对这种特殊性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看其是否能够拓展到其他领域。由于情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因此,战略管理理论也必须随之演化,即理论与组织的共同演化。

四、战略管理情境化

1.对企业战略管理情境的思考

目前,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大都是基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既包含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主体,又囊括了其他多种非公有制成分。在这种情境下,有必要从企业战略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探讨。在外部环境中,政府规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很大,政府对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也大多仅以当期的绩效来考察,即经济效益指标和就业指标等。这种考察方式使得企业一味地防守,重视短期利益,致使企业的行为过于被动,从而限制了其他的选择。环境学派强调环境对企业的决定性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企业本身的能动性是很小的,企业过度作为的结果,是其被淘汰的可能性的提高。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企业坚持原有的战略,是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演变,企业战略和环境的关系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成熟,外部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开始降低,政府逐步放开管制,企业开始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到主动地适应环境,一些新兴企业开始采取进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有时候,企业还主动改善自身所处的环境。企业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及全世界跨国贸易、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通过现有的制度安排,进行经营环境的重构和更新,构建了一个更加竞争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战略问题上升到了全球市场。全球战略、全球经营,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突破了原来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未来企业的战略应该更多地考虑以互联网为基础,企业家也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企业价值链的整个环节,乃至整个的商业生态系统,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环境,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大胆的进行创新。企业需要重构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多变环境中的机遇。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跨界问题,颠覆了传统的组织边界、产业边界的约束,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的范围逐步扩大,因此,需要从战略与环境共同演化的角度来看待战略问题。

2.情境化研究的理论脉络

将环境学派的理论应用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即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企业跨界竞争问题、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战略层面的协同创新问题等。以种群生态学为例,可研究在特定空间中的企业分布密度对其战略行为的影响、环境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等,也可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运行机制、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等。

五、结论

第4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首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行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在高强度的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企业必须实施高效的成本管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成本归根结底是战略成本,在生产中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能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其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建立成熟的成本管理体制,这也是企业参与现代商业竞争做出的必然选择。现代成本管理意味着在员工、过程、生产环节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不仅仅是产品价值的管理,也是经济效益的管理。过去的成本管理仅仅在微观范围内研究成本,这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将其研究的方向转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这一方向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决策,更加准确地决定未来的经营模式。再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进步。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成本的降低上,也就是尽可能地进行节约,而现代的成本管理将其转变为用最少的支出来换取最多的利益输入,为赢得利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战略成本的角度来说,两者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成本降低是没有限度的,后者将该限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升级,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选择需要遵从企业的竞争策略,成本管理需要以整个企业的经营为指导方向。最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竞争环境,企业与市场竞争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辅相成,也相互约束,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其自身更好地坚持局部尊重整体的理念,眼前利益服从未来利益的理念,尽快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更新和升级,以最快速度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策略

当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尚未能够完全得到实施,一些政策和环境上的不足仍然存在。政府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引导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低碳经济下,需要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重新的解读,由此衍生出内涵和意义与以往均不同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即将低碳理念贯穿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始终,扩大了成本核算、控制、考核和规划的时间跨度和应用范围。现阶段,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发展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在低碳经济的立法方面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尚未成熟。从现有的法律体系来说,不同类型与种类的条例数量众多,但各种法律条例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一些制度虽在局部上初具规模,但是配套的制度仍然十分缺乏,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造成诸多限制。另外,我国当前在能源的管理上具有多方力量分散管理的特点,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上容易因为利益冲突或者责任模糊等问题产生能源管理工作执行效率低下的现象。总的来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需要健全的政策环境,积极用法律为自身的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鼓励新型低碳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时,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在政策给予实现低碳排放的企业资金上的扶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对其生产中的能源消耗进行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可以对企业在低碳生产方面的银行信贷、低碳产品的采购商进行不同程度的支持,鼓励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推动成本动因研究,强化价值链解析

成本动因是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进行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是控制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碳成本已经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体系当中,所以,企业必须考虑碳成本动因,碳成本动因决定了发生多大的成本,包括资源消耗多少、碳排放因环境污染所需支付的费用等。进行碳成本动因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控制成本,并且企业价值链分析具有了崭新的内容和意义,企业价值链是指创造价值活动的完整链条。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低碳经济市场地位的确立,消费者会更加关注产品的绿色化和低碳性,产品的价值也不再单纯是指产品功能的货币化描述。这意味着,企业不仅局限于低碳化生产和低碳化服务,还要求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实施碳成本的有效控制,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同时,碳成本控制需要借助碳成本动因分析,从价值链中研究碳足迹,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货物运输、产品仓储和终端销售等,整个流程均要对碳排放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加强内外部分析,明确战略定位战略定位分析

要求企业对内部、外部环境进行严谨的分析之后进行准确的定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竞争战略是战略定位的核心所在,竞争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的产品由于低成本属性使得其可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而产品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价值功能的产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考虑低碳的因素;同时,低碳产品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化,满足客户要求,履行社会责任。虽然在短期来看,实施低碳模式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但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角度来分析,它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企业应主动应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完成从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型,这也将成为有识企业的共同选择。

三结语

第5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管理者是人为因素的主要影响者,而员工的能力与素质也决定了企业战略发展管理的长期性和效益性。(1)员工的能力影响企业战略略管理的实施现如今的教育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智商,低情商”的社会人才,从校门走出的大学生们往往具备很强的理论性思维能力,却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全都缺乏创新力,那么,长此以往则会导致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弱化。所以,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不能只看中他们的学历和学习背景,更要考察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此,才能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效益。(2)员工的心态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员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工作的进度和效率,优秀的企业员工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来配合管理者进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规划。反之,如果企业员工的心态是消极和低迷的,那么在优秀的管理者也无法管理出优质的企业,自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企业战略管理人为因素的讨论

1.加大薪酬奖励,鼓励管理阶层基层更好的工作薪酬奖励是每个公司的必行法则,金钱的利益往往是很强大的,企业领导可以制定完善的薪酬制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巨大发展的员工给予旅游、红包或是一个房子、一辆车等重大奖赏,领导只有懂得运用这些小资产的投入,才能调动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好的效益。

2.设立完善晋升机制一个企业员工的发展看重的是晋升机制,晋升平台的完善,才能使企业员工更好的进行工作并为之努力,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这一特点,建立晋升机制,为能力高的员工制定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中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企业战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

3.传载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被员工所认可和共同遵循的认知,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得到传承,才能感染员工的内心。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重要资源,只有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贯通到企业的员工当中,才能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优质运行。

三、结束语

第6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财务管理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一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能够促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非财务信息,在掌握该公司运营状态基础上,更加科学地掌握市场占有率、促进该企业产品、销售以及网络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确认,有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经济参考。企业在正常运营过程中,只有建立在财务战略管理系统上才能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做出科学的规划。三是财务管理战略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现存的企业制度。当前企业的竞争地位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健全、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制度十分关键。四是在运行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收获,实现资本成本化以及权益最大化的理财思想,对企业优化资金运营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让企业资金在竞争环境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传统财务管理与财务战略管理的区别

一是视角与层面不同。事务型管理是传统财务管理的主要类型,即运用实际经验对财务进行管理。财务战略管理属规划型,放眼于未来,从多方面入手,对企业未来长期的财务管理制定理性战略方针。二是逻辑起点差异。传统财务管理的逻辑起点是历史数据,并结合简单趋势规划财务计划,而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则是对财务大环境的分析,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来规划财务。三是职能范围不一样。相比较财务战略管理,传统财务管理的范围要小得多,因为财务战略管理除了履行传统财务管理各方面的职能外,还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等出谋划策,是牵涉面非常广的重要职能。

三、发展成熟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将有限的资金转化为投资方向,促进资金来源以及资金结构进一步融资,这才是财务管理战略的成熟标志。通常当企业在运营中投资机会下降时,资金的需求量就会减少,造成融资的方向变少,相反则融资机会多,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高,这就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本文针对成熟的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财务战略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具体的融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是:

(一)扩张投资的规模,加大对市场和经营的投入。

扩大投资规模、加大投入,能够促进企业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市场的彻底了解,促进产品的开发和使用。其中运用的市场渗透战略思想是中小企业的经营,需要加大现有产品的生产量和投放市场的产品数量,为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及销售量做保障。这就需要在内部资源中进一步开发,着重于市场供应的原材料以及配件的生产经营方向扩大投资,另外还需要对市场人才进行投资,在人力和物力充沛的情况下,保证企业运行的稳定性,有助于资金的回转,进一步开发市场。但是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需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技术保障,在管理层次上不断强化。尽可能规避风险,做到稳定投资。

(二)实施稳定的投资战略。

企业在进入成熟阶段之后,思想上有所放松,缺乏了内部条件以及部分能力,但是外界的环境仍然处于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在这种状态下,企业才更应该稳定财务思想,以稳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在该阶段战略使用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大量运营资金作为固定资产,否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不能运转。造成经济长时间处于瘫痪阶段,长时间造成运营资金周转不良,只是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急于增加固定资产,其实这种财务战略思想很容易造成企业运营资金的极度紧张,影响企业正常、稳定的发展。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分散投资的战略思想。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为了避免产品单一过大的经营风险,就想方设法增加投资渠道和利用多角化的经营分散风险,其实这种战略思想会造成企业的营业利润下降。在受到企业规模影响下,采用分散投资的方式会导致资金原有运转基础上的困难加剧,一些新的投资项目不能正常使用。这种缺乏管理能力以及经营方式的财务战略管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管理和投资效益,影响了正常生产效果,加剧了竞争因素。

(三)融资结构方面。

目前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结构需要根据企业财务指标分析来具体实施,另外还需要结合定性方法综合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金融结构以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偿还资金的能力等因素具体进行,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资本结构目标。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管理措施

第7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1.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代社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成为各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需要企业管理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不仅仅需要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需要调动企业内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充满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做出贡献。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促进企业发展。

保证企业发展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战略目标,企业整体的工作目标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也是整体工作中最难以开展部分。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可以更有效的促进企业工作的开展。企业战略渗透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调配,同时使员工明确工作目标,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方针。

3.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依据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工作。

企业战略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目的性,并且充分为企业战略提供服务。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契合可以使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更为了解,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内部制度,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和缺陷。例如,企业的战略目标中预算成本控制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严格按照战略目标进行管理,合理控制成本投入。

二、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措施

1.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计划需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制定,与此同时,各企业间人力资源管理情况都不尽相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这样符合企业的发展方针,使企业平稳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可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就需要将二者真正结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企业战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应该在企业战略实行前实现,只有前期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高度契合,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要想达到上述的内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意识到企业战略实施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将二者有机结合,如此才能使企业长足发展。

2.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有效契合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完全考虑企业战略层面,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从领导者到基层工作人员都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单独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目标。非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与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协作完成工作,可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能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员工做表率,为员工规范标准,如此才能够实现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契合。

3.将企业战略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

将企业战略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第一,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以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契合为核心,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使员工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员工成长。第二,为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契合,企业可以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薪资体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资是员工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通过改善薪资体制,将其与企业战略有效契合,激发员工的最大潜能,并且明确其工作方向。这样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同时还可以使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进而使企业更具竞争力。第三,绩效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与企业的战略有效结合。企业首先应该将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使企业内部运行的是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实有助益。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效契合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为保证二者的有效契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得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整合企业战略,将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其充分融入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时还有企业的薪资、绩效管理等体系,使企业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关键因素,企业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应该不断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提高其工作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职业素养,这样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才可以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多为其提供了解企业发展战略的机会,使其不断进步。此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展和结果需要得到考核和评估,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考核机制,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的结果,同时建立奖励制度,激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第8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1.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下属概念,它从企业全局利益和发展出发,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作出的总体规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战略及其规划进行全方位的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2.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时代意义。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总体的战略目标,包含多个层面,人力资源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企业任何层面的战略布局,目标设定,计划执行,都需要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完成。第二,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可以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变化迅速,企业自身的商业模式需要不断调整改变,以适应多变的市场。这就对企业人才的战略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也必须密切结合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开发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第三,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改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法,使其更加合理、更富有激励作用。

二、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全新阶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重在提升人才管理效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帮助企业“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相比较从前的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现在要做的是进行人才管理,使得人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商业战略服务。笔者分析框架主要依据人才管理战略的“五星模型”模式,以下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知识共享、绩效管理和组织发展5个方面展开论述。

1.企业文化。

《2013年中国商业报告》研究调查中指出,有69%的受访企业认为,挽留住人才的有效效手段是“提高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内企业取得成功的因素分析发现,有44%的企业认为较强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是关键因素。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挥的重要影响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精神导向,在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提升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使命融入企业文化,深度发掘企业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精神,用企业优秀的文化,提升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例如,公众熟知的淘宝的核心价值观是激情、诚信和敬业,这种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企业文化,并形成一种整体的员工信仰。正是淘宝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每一位淘宝员工以全新的角度看世界,不断挑战自身极限和创造更好的业绩,这种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激情。

2.团队建设。

企业团队建设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关键,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队伍团队,要实现高质量的团队建设,必须要做好人才规划、人才甄选和人才培育三个层次。企业通过人才的规划,要明确清楚企业的人才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人才类型等问题。通过对人才的甄选发现合适的人才,补充企业特殊岗位人才缺失,也为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在人才的培育层面,企业必须要确定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对各级成员进行培训,员工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管理培训,通过企业高水平的培训,可以提升普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共同建设,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奠定良好的团队基础,发挥其在人力资源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知识共享。

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工作,无论是其管理人员还是初级员工,都要求掌握必要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这就要求在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共享的重视,通过设计良好知识共享机制,实现知识内部顺畅传播,扩大知识对员工的积极影响。同时知识的共享,促进了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个人不断完善。为了保证知识的有效转化和共享,企业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合理利益,激发他们分享知识的愿望。通过知识的共享,何以促进行业人才的发展,行业人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商业战略。青岛啤酒在知识共享方面做得十分成功,为了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分享知识的文化氛围,青啤编制了《青岛啤酒知识管理手册》,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创新了知识共享形式。青啤还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搭建知识互动空间,如员工讨论区、技术专栏、意见留言板等。

4.绩效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考核机制,绩效管理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衡量手段,通过绩效管理来检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际效果,提升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设计良好的绩效管理可以为企业灵活、适时地调整人才战略提供必要的依据。一般来说企业的绩效管理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第一是业绩目标,第二,员工的核心胜任力,第三专业能力,第四员工的自身潜力。通过这四个维度的考核,基本上能够覆盖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例如,盛大独创了基于“经验值”的评估体系,通过岗位对技能和经验的要求有相应的起始经验值来评估员工的能力。盛大借鉴网络游戏模式和规则,建立了游戏式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绩效考核、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科学透明的晋升体系和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这种设计良好的绩效管理模式和员工激励机制,是盛大网络的人才战略的重要制度基础。

5.组织发展。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有效开展,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是员工施展才能的重要平台。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中,任何管理的实施都必须形成制度化的程序,制度化的管理程序有着比较科学、完整的系统,实施起来也更具连续性和稳定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本身就是企业长远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因此企业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要逐渐形成一套制度化的流程模式,吸收借鉴优秀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模式,合理改进自身存在的组织缺陷,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施构建健康合理的组织结构体系,有机统一和调动企业内部各系统组织的力量,减少内部沟通的信息损耗,实现组织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海尔通过设置三类自主经营体,将组织架构从传统的金字塔层级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的倒三角结构。在该结构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下指标,而是按照经营体中一线员工的需求,提供和整合资源。因此,由自主经营体构成的倒三角组织架构具有颠覆性的变化。组织架构既是人单合一的产物,也是人单合一的基础。

三、结语

第9篇: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平衡论目标平衡利益平衡能力平衡

在管理过程中,任何组织都有可能出现一些失衡现象。譬如营销近视症过分强调产品技术与功能的重要性,忽视了对顾客真实需求的把握;“酒香不怕巷子深”则使企业在营销要素之间失衡,过多地强调产品质量对品牌的推动效应;本位主义的产生则使各经济主体利益和价值体系出现问题;等等。这些都说明管理也需要平衡、协调与和谐。平衡与不平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一般哲学意义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

平衡论认为:宇宙是一个自发、矛盾、有序循环的整体;整体中的矛盾双方都有首先趋向自身平衡的本性;该本性天然、无止境作用,必然导致各种矛盾产生;矛盾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消灭对方而独立存在;对立面的存在有弊有利,辨证应对则相反相成;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自然科学支持平衡论。协同学从“无序到有序”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案,系统论中的“自趋”概念,普里高津“耗散结构论”的“自组织”概念、模糊数学的概念,都为平衡论“趋向自身平衡”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社会科学同样支持平衡论。古今文化早已蕴涵平衡,如“天人合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天道乃损有余而补不足”等。《周易》的“阴阳平衡”、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马克思的“度”等等,都是对平衡的不同表述。

战略管理的三角平衡关系

战略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企业应该明白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自身的能力;企业应该明白自己的目标;企业还应该明白自己的行动方案。因此,战略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来协调各方利益以实现自身的长远目标的整个过程。从该定义可以看出,战略管理包含了三个要素,即目标、利益和能力。

国产服务器阵营前三甲之一的曙光公司总裁历军说过:企业的目标、利益和能力之间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平衡关系(见图1)。目标是企业在特定时间(When)、特定领域(Where)里要做的正确的事(What)。利益是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驱动力,表现为各类利益相关者(Who)及其行为动机(Why),是组织正确做事的一个方面。能力则指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How),表现为企业的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是组织正确做事的另一个方面。

三角平衡中,目标、利益和能力构成了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角,包涵了四个方面的平衡关系:目标、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企业稳健经营的轴心,目标的合理设置、利益的有效分配、能力的均衡发展则是企业发展的三个基本面。目标、利益和能力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在运动中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战略目标中的三角平衡关系

战略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确立企业的终极目标,这也是企业为之而存在的理由。企业的终极目标一般来说是企业几代乃至几十代人为之而努力的目标;企业终极目标不仅为企业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远景,而且也同时规定了整个企业的业务范围。

其次是建设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企业的中长期规划期限一般是五年乃至五十年,至少不低于两年。现在不仅西方企业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中长期规划,而且中国的许多企业也制定有自己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此外是制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建立年度计划是由企业中所有管理者直接参与的一项分散化的活动。积极参与年度计划的制定可以加强管理者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企业应当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以保证年度目标恰当合理、与企业远景和中长期规划一致并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目标包含了三大内容,即企业远景、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目标,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详见图2)。企业远景是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础,而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又是企业远景实现的具体措施;同样地,企业的中长期规划也是企业年度计划的基础,而企业年度计划又是实现企业中长期规划的具体措施。

企业利益的三角平衡关系

作为企业必须平衡社会利益、企业自身利益和顾客利益之间的关系(详见图3)。首先,企业必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考虑到社会的利益。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承担国家的税收、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安置好企业内部的员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庆立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说过:“当企业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就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为社会所共有。”的确,企业越大,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越多。一家大型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加上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肯定比企业的利润要大得多。社会利益包含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生态效益。如果国家利益不能得到保证,那么国家的安全与保卫就很难有完全的保障;如果公共利益受到侵犯,那么很容易引起众怒,众所周知“众怒难犯”,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如果生态被破坏,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就会受到威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其次,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如果不能满足自身的利益就没法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承担社会责任和满足顾客利益了。最后,企业还必须满足顾客利益。一般来说,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和企业外部顾客。企业内部顾客即企业的员工,他们的利益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源泉,没有企业员工的创造就没有企业的发展;企业外部顾客,即通常所说的客户或消费者,满足外部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企业除满足顾客需求之外,还可以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满足和引导顾客需求之时,同样也是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实际上就是在减轻社会的负担;为消费者或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实际上是在推动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必须平衡社会、顾客和自身之间的利益关系。

企业能力的三角平衡关系

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企业的人才。企业员工一般可划分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即企业的普通员工与企业的核心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仅仅被看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其报酬只能按照资源分配方式进行;而作为人力资本的员工已经被资本化,他们能够创造出企业的利润,因此其报酬是按照资本分红的原则进行。由此可见,企业的人才是资本化的人力。其二是企业的技术实力。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十分珍视技术。企业必须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培训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进行技术开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依托团队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从体制上、制度上鼓励创新;建立相应的技术研究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妥善处理创新与维持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必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技术研究开发的文化氛围。其三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一个企业的资金实力是否雄厚往往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经营决策。企业的资金实力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衡量,可以从负债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还可以看企业的净资产量和企业的效益状况等等方面。综上所述,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构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奠定企业战略实施的良好基础。超级秘书网

同样地,企业的三方面能力的体现也存在着三角平衡关系(如图4)。根据木桶效应,企业只有三方面能力都很强才能拥有真正的雄厚实力;即是说人才、技术与资金之中,企业任缺其一都将使其实力大打折扣。如果企业缺乏人才,很难进行技术方面的革新与创造,就不可能长久地拥有技术的优势;同时人才的匮乏还将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企业从而会丧失资金与现金流方面的优势。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已经说明了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短缺,至少技术人才是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的,那么相应地也会带来资金上的弱势。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也很难留住人才、拥有自身的技术优势。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平衡人才、技术和资金三者的关系,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从而形成马太效应,让企业越来越好,越走越顺,使企业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战略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寻求四个平衡,即战略三角平衡、目标平衡、利益平衡和能力平衡。企业目标确定在何时、何领域做哪些正确的事;企业的利益驱动关联着企业诸多相关者及其行为动机;企业各方面的能力说明了企业将采取何种措施去实现自身的目标。综上所述,企业战略管理的精髓已寄寓于此四大三角平衡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