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红色经典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经典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经典诗歌

第1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一、读诗,关键环节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使他们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们的诗,文字浅显易懂,悦耳动听,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却就蕴含在这人人能理解的浅易之中。

经典诗文诵读的宗旨是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诗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者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成,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诗文也是锤炼儿童的记忆力、开发其智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对经典诗文反复的强化诵读,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素材,厚积而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就转化成伴随一个人终身的语文素养。

二、思诗,不可或缺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又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三、品诗,升华感悟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 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v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的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又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所以我们要从情感人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四、延诗,开拓创新

第2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过年了。过年时,除了品味丰盛的美食,别忘了品味一下这个“年”字。古人把“年”字写作“季”,禾部。“年”字演化过程很复杂,最初的字形,像一个人顶着一棵谷物。

《说文解字》中说,“年”的意思是谷熟,五谷皆热称为“有年”,五谷皆大熟称为“大有年”。民问把一年的收获情况,称为“年成”。一年收获大,就是好年成。由此可见,“年”,是一个吉祥的汉字,寓意收成好、五谷丰登。这个看似简单的“年”字,原来藏着盛大的丰收美景,含着千古不绝的谷物清香,也寄托着一代代人祈盼收获的心愿。

祝亲爱的读者在新的一年里,收获属于自己的“谷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有年”,拥有喜乐的好年成!

游戏

读名著 猜灯谜

1.正月初一 (打《红楼梦》一人名)

2.爆竹除旧 (打《红楼梦》一人名)

3.踏雪寻梅 (打《红楼梦》一人名)

4.春红香浓 (打《红楼梦》一人名)

5.草色遥看(打《红楼梦》一人名)

6.桃李逢春(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7.逐渐繁荣(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8.流芳后世(打《三国演义》一人名)

9.万紫千红(打《水浒》一人名)

10.艳冠群芳(打《水浒》一人名)

11.新春甘霖(打《水浒》一诨号)

12.红色为尊(打《水浒》一人名)

13.春燕归巢(打《水浒》两人名)

14.女生聚会(打《西游记》一人名)

15.全都猜中(打《西游记》一人名)

(答案在本期找)

重要启事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河南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经典照亮人生”知识竞赛和诵读比赛。活动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教育报刊社承办。

一、参赛对象 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均可参加。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参加由《小学生学习报》、《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组织的相应组别的竞赛活动。大学生、各类学校的教师,参加《河南教育》《教育时报》组织的相应组别的竞赛活动。本次活动不收任何费用,

二、初中生参赛方式

1、“经典照亮人生”知识竞赛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开辟专栏,于2013年第2、3期刊登竞赛辅导内容。2013年第4期刊登竞赛试题、印有参赛标志的答题卡。答题卡于2013年5月20日前,由辅导老师统一寄至《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答题卡复印无效。

2、“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 分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自行选择诵读篇目。集体诵读鼓励穿插舞蹈、吟唱、书法等艺术形式。每个参赛节目不超过5分钟。各地推荐选手参加本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初赛。每个省辖市选送两名初中生选手和两个集体诵读节目,参加全省中学生组的复赛、决赛。河南省教育厅已将活动通知发至各地教育部门,请关注当地教育部门的活动安排。

3、参考内容 竞赛内容为适宜初中生阅读的中国古代及现代经典作品。可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中要求阅读的经典作品,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杂志近年《中国古典诗歌漫话》《中国文史典故选读》《名著之旅》《迷你诗廊》《美文经典》等栏目,《中学生阅读・初中版,中考》杂志《名著链接》等栏目刊登

三、初中生组评奖办法 “经典照亮人生”知识竞赛,评选一、二、三等奖,另设优秀集体奖若干名。“经典照亮人生”诵读比赛。评选个人组和集体组一、二、三等奖,优秀组织奖。一、二等奖的辅导老师和优秀集体奖、优秀组织奖获得者,由河南省教育厅颁发获奖证书。

四、初中生组参赛联系方式 地址: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邮编:450004电话:0371-66324936 66370720

第3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在200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应运而生。该剧编剧费守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本人创作、黑龙江省评剧院排演的讲述“八女投江”故事的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许多专家在看过这部评剧后,认为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更适合于用歌剧形式表现。于是,费守疆便在《半江清澈半江红》的基础上编写了歌剧《八女投江》,巧妙地用抗联女英雄冷云的儿子作为全局的叙述人,使现实与历史交替出现,从人性角度加以突出人物特色。

红色经典不是口号

谈起这部歌剧,哈尔滨歌剧院院长陈晓生激动依旧,“两年前,《八女投江》作为对东北抗联英烈的缅怀告慰,如愿呈现在舞台上。两年多过去了,通过观众口口相传,这部演绎黑土地上抗日英雄可歌可泣故事的剧目广为流传。这部歌剧包含了我们黑土地上歌剧人的一份责任、一份情感,我们把它打造成红色经典,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说教,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首先要完整地呈现艺术作品。我们就是要让《八女投江》体现黑土地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好看好听,成为实实在在的优秀剧目。”

两年间150余场演出,面对这个数字,该剧主演、哈尔滨歌剧院副院长齐燕称之为“大事件”。“两年来,我们从在社会上进行演出到走进校园,观众群上至80岁的老下至7岁的小学生,祖孙三代同看“八女”大有人在。这对于演员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既锻炼了队伍也积累了经验。在几乎演遍哈尔滨大小学校的同时,该剧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歌剧观众,他们从不懂歌剧、畏惧歌剧到喜欢歌剧,该剧扮演了传道士的角色,这让我们深感荣幸。最初创排这样一部歌剧,我们就是希望观众不论年龄都能找到共鸣,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多听民族歌剧,多了解民族经典的东西。我们自身也是用“八女精神”相互鼓励,让这件事从不敢想一直做到了今天。”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方便演出,歌剧《八女投江》还专门编出了“校园版”,对原剧有一些压缩,保留故事的完整性,可谓“简练不简单”,而且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仍旧给人以震撼。组织学生前来观看的张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于‘八女投江’这篇课文不知讲过了多少遍,但是看过这部歌剧之后,自己对这个故事又有了重新认识,今后再给学生讲课也会更加生动。我不仅要求学生们写观后感,自己也会记录下心得体会。”两年多来,《八女投江》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作为歌剧发烧友,他们反复观看,提出宝贵意见,剧组更是把他们当作一家人。

《白桦之恋》广为传唱

一部成功的歌剧,是综合艺术的完美体现。音乐作为歌剧的灵魂,也将决定歌剧的成功与否。对于该剧的音乐,指挥颜翅鹏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音乐好听、通俗易懂,同时给乐队和演员很大的发展空间。

《八女投江》把革命英雄主义与描写英雄人物丰富情感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运用了东北民歌、抗联歌曲等音乐元素,《送情郎》《摇篮曲》《露营之歌》《大刀进行曲》等穿插其中,大大强化了这部歌剧的东北特色。主题歌《白桦之恋》更是琅琅上口,深沉中透出优美。许多观众在看完该剧后就会唱这首歌,更是有合唱团问剧组要谱子,以此歌参加比赛。

该剧也是作曲家朱彬的歌剧处女作,面对《白桦之恋》的广为传唱,朱彬介绍说:“从音乐上,我力求磅礴大气、细腻深沉,但最重要的是优美动听。《白桦之恋》作为整部歌剧的主要唱段,我力求通过赞美白桦林来表现八位女战士的精神。”当初,朱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任务,并与演员及时沟通达到共识,演员们在排练过程中更是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二者默契配合。

第4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关键词:朦胧诗 诗歌实验 第三代诗歌

五四,拉开了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序幕。、郭沫若等人做了最初的尝试。之后,湖畔、新月、象征、现代、九叶等流派的诗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创新,使中国的现代新诗有了一个崭新的发展。

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继承延安时期文学的新理念和发展方向,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新时代文学愈来愈进入一个高度极致化写作的红色经典时代。就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主体或个人普遍沉沦的时期,新诗走进了一条单纯为政治服务的死胡同。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78年底,中国的新诗迎来了她的新生。崛起的新诗潮,即所谓“朦胧诗”就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飞入了人们的视野。新时期文学最壮观也是最辉煌的一页无疑是“人的归来”,而作为一只春燕的朦胧诗,显然是最早向人们传布了人的主体性复苏的信念。顾城一语道破了这类新诗所蕴含的新质和内在价值:“是因为它出现了‘自我’。在朦胧诗人这里,人从宏大的叙述中脱胎而出,开始被表述为具有独立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也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深情感叹的:“一切都令人想起五,四时代。人的启蒙,人的觉醒,人的主义,人性复归……都围绕着感性血肉的个体从作为理性异化的神的践踏蹂躏下要求解放出来的书体旋转。‘人啊,人’的呐喊遍及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人”终于复归到一个新的主体性时代。

新诗潮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主体性传统,另一方面又是在新的时代中西文化交汇和撞击的环境下产生的。因而它突出体现了启蒙主义关于普遍主体与自由解放的信念与理念,而“主体性”、“人的自由与解放”、“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想形态,更是贯穿了整个诗歌文本的灵魂和命脉。朦胧诗人们就这样,他们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也代表着一种群体行为。早在朦胧诗的发生成长期,他们就回到了个人,并且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智思考人的价值、意义以及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呼唤人性,呼唤人的独立的价值。他们崇尚自我、理性和思考,他们相信,在一个上帝死了的世界里,人就是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这种人的价值观念的重新确认,给新歌创作从思想到艺术的解放和创造,均带来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朦胧诗人是以一代人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在诗中的,他们的主体和自我里,也蕴含着极深厚的历史感、使命感和社会意识。因而当他们在为这一代人,为历史、为民族代言和呐喊时,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那种英雄主义精神和崇高感。他们的诗既充满了执着的信念和乐观精神,又充满着怀疑意识和批判精神。

人的主体性的自觉不仅仅在于一个“大写的人”或普通主体的彰显,更重要的是,它愈来愈向着人的内在现实探索、延伸。朦胧诗人们由此转向内面的生活,开始崇尚生活消融在内心世界的秘密。朦胧诗人的内在化和心灵化倾向,不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行势下人的主体性觉醒后的必然选择,也不仅仅是接纳了古老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另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这就是现代性尤其是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广泛影响。现代主义思潮,诸如法国的象征主义、英美的意象主义诗歌和意识流小说、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法国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他们的主张是:“文学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因而他们坚持文学的主体性,尤其是内在性,这对朦胧诗的内在性诗学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也必然形成了那种内在性的对待自然客体的态度和审美观物方法。朦胧诗人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和审美观物方式,显然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内在化趋势。他们把自然事物拿过来,揉碎,变形和重新组构,创新出一种符合内在性逻辑的不同于客观世界的独特自然。朦胧诗人正是在与自然的对立中争取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看到了主体对自然的征服,从而建构了一个“向我而来”的,依据主体的“内在原则”而重新安排的艺术世界。最为一种“自然向人生成”而整理内在地拥纳着自然事物的主体性诗学,朦胧诗在艺术上呈现为意象修辞形态,朦胧诗大量运用隐喻或象征的意象及其修辞方式,在其本质上也是倾向于象征主义的。

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新时期文化及其文学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的一种复归、矫正和重建。而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所继承和开启的现代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某种经典和范式效应。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舒婷是一位情感型女诗人,她那种深厚而又强烈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那份沉入生存处境深处而衍生的深沉的焦虑和思考,使她的诗透露着鲜明的理性光亮和主体性色彩。北岛的诗更具有一种经典的主体性形态和启蒙主义倾向。他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代言者,他的怀疑主义和社会批判指向,是一种神圣理性之光,照亮了人们的生存之路。北岛的作品表达了一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和主体意识,因而撼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顾城的诗展现了纯粹的精神世界和童话王国,那同样是基于主体性的觉醒和理性的彰显。

20世纪80年代初叶,“朦胧诗”达到了它的鼎盛期,但在这之后短短的时期里,作为一个流派,朦胧诗却渐趋式微。而诗歌的实验潮流又悄悄地诞生和崛起,以至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新潮,实现了对朦胧诗的又一次跨越。

朦胧诗之后,首先不能忘记的是以江河、杨炼为源头的后期朦胧诗和文化诗,它是朦胧诗自身内部的一次深刻而自然的延伸,体现了一种历史文化意识。作为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继续,大学生诗歌就成为“第三代”诗产生的温床,它构成了“第三代诗”的直接背景。实验诗在80年代中期以突进的姿态继续前进,呈现出两种生存形态;其一点以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为前锋的后期朦胧诗或文化诗的凸起和变延。其二是以“他们”、“非非主义”为中心的非文化诗的成长,其中包括反崇高、反意象的“莽汉诗”、“大学生诗歌”以及反技巧、重语言及生命的“海上诗群”等,他们共同汇成了实验诗歌的洪流。朦胧诗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诗人的自我,淡化了诗的政治角色;江河、杨炼对历史感的呼唤和史诗性作品的探求,只不过是这种泛化的政治意识向纵深的延展;然而,在第三代诗人看来,这种对诗的现实政治感、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强化,都是企图使诗变为抽象理性的载体。这种非诗的因素,正是使诗长期徘徊在诗之外的主要障碍。一场重建诗的本体的革命,便从这里开始了,而“非文化”便是这次诗学革命最灿烂的标志。“第三代”诗人从非文化开始,企图重建一个本体的世界,使之重现人和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诗派的“归真反朴”,“非非主义”的“前文化还原”,“反诗”的“不变形描述”,都是向着这一目标的跋涉和探索。他们进行诗体实验,淡化消解文化,使人和诗还原到本真的存在状态,呈现出一种“非文化”的“原在”。“非文化”是第三代诗的总体思想基础,其两大基本标志,是与朦胧诗恰恰完全相反的两个特征,即“非崇高”、“非意象”。

第5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关键词:隐喻;文化;世博会;隐喻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69-02

一、引言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抽象思维通过隐喻也更好地在生活中得到诠释。而今隐喻主要是从认知学角度来研究。隐喻也与社会情景,文化知识的联系紧密相关。如大家所熟知春节期间将“福”字倒着贴,它意味着“福到”。这就充分显示出了常规隐喻体,同时也表明隐喻具有文化性。本文试着从有关中国世博会所体现出的一些显著的中国元素来诠释隐喻象似性。

二、隐喻

(一)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隐喻是涉及两类不同的事体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两个不同的语义场之间的比较和映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出现了林林总总的隐喻,对此出现众多的隐喻理论也不足为奇。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方法来诠释隐喻。L&J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喻,方位喻,本位喻。结构喻是用一个概念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的概念。使得二者之间相衔接,变得通俗易懂。方位喻运用诸如上下,内外,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统。它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具体的方位概念上。本位喻是用有关的概念或概念结构来理解我们的经验。如将抽象的概念喻说成具体的物体,使后者的有关特征映合到我们前者上去,可分为三小类:实体和物质隐喻, 容器隐喻,拟人隐喻.把事体视为具有人性就是一个明显的本体隐喻。主张将语言中所有比喻性说法都是隐喻。

(二)隐喻的特征

隐喻主要具有下列特征:跨学科性与普遍性,新奇性,开放性。隐喻广泛运用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在经济学中,我们说市场经济是只看不见的手,安全网。隐喻应用到新闻标题中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绿化用地成“唐僧肉”, “金凤凰”飞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用“解套”来指离婚;用“买保值公债”来指未婚青年出席朋友婚礼馈以礼金,使之富有新奇和创造性。隐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委婉等特征增加了语言的修辞效果;大量使用成语,寓言,谚语,歇后语增添了语言适应中的说服力,如沧海一粟,失败是成功之母,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隐喻还使得语言的描述显得简洁和生动,委婉和高雅。在饮食文化中,商家也倾向于用高雅的语言来吸引顾客。尤其是美其名曰的菜谱:佛跳墙,明珠仙裙,天女散花,芙蓉燕窝等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从中受益匪浅的就是创造新词和术语,大量同音词,多义词出现,从而学者从词汇的角度来研究象似性以及增加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从诗歌功能来看,隐喻是诗歌的灵魂,诗人用西风来指代寒冷,萧瑟,凋零。如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在《天静沙,秋思》中写道:“古道西风瘦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隐喻象似性

皮尔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象似性,象似符包括映象符,拟象符和隐喻。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能指分别指称为“声音,语音,符号,名称,名……”,所指指称的是“意义,语义,事物,现象,思想……”。认知语言学将象似性分为二大类,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隐喻象似性是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领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的过程,包括隐喻语言的运用,隐喻概念体系等。威廉斯把隐喻象似性分为三类:一语法隐喻,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二是诗歌隐喻,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三是约定俗成的隐喻,即常规隐喻。这类隐喻的喻体意想经过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筛选沉淀,已经在人们头脑里形成根深蒂固的联想。隐喻除了上面陈述的几种隐喻,还有创新隐喻。表现最为明显的是文学作家根据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独特的思想来构造新思想,新概念。网络语言及不同新颖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创新隐喻的成果。象似性与隐喻是相互作用的。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它可以激活意想-图式,而后者是构建隐喻的基础,他们的相互作用体现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象似性为隐喻准备条件,而隐喻则把深层象似转换为表层概念。认知语言学所揭示的隐喻象似性包括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

(四)隐喻与文化

文化的研究源远流长,在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很多学者留下了珍贵的知识财富。而今,我们引经据典,写出妙笔生花的文章,毫无疑问会接触到很多隐喻现象。可知隐喻已经成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一部分。隐喻首先体现为语言现象,其实它指代富有深意的心理现象。任何心理现象都源于在文化中所受到的熏陶。不同的民族,他们的民族语言,习俗,生活习惯,可能不大一样。作为隐喻的一种语言方法,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同一颜色有着不同的感受。在我国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吉祥,我们用“走红”,“红极一时”来指代顺利和成功;它还象征美丽,漂亮,我们用“红颜”来称赞美貌的女人。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指代贬义较多。它象征残忍的行为和发生的事件,如“red hands”,它还象征比较激进的革命运动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它也象征危险,不安a red flag。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气息。成语谚语是各民族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最能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观。隐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从而体现出我们对生存文化的认知。跨文化隐喻分析会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人如何构建现实的概念,如何交际,如何完成认知过程。

三、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元素文化所体现出的隐喻象似性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但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外国游客体会到中国的风土人情,品味不同的文化氛围。本文将分析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元素文化中所领悟到的隐喻象似性,吉祥物,中国馆,石油馆所运用到常规隐喻,拟人隐喻,创新隐喻以及所体现的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一)吉祥物“海宝”

海宝的名字和吉祥物的形象密不可分,寓意吉祥,符合中国吉祥称谓原则,吉祥物主体以人为核心创意,即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世博会徽的设计理念让我们觉察出拟人和创新隐喻的运用。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海宝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对世博会的举办地一目了然。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生活的主题。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从而体现出中国人友好,热情额待客之道,体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中国馆-“东方之冠”

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外形设计,中国馆以“城市发展的中国智慧”为主题,由于外形酷似一顶古帽,而被命名东方之冠,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二部分组成。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它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4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象征了中国人民“只要团结,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思想主旨,也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56个民族的大团结。象征也是隐喻的一种。作为国家盛典中的标志性建筑,光有斗拱的造型还不够,还要传达出力量感和权威感,这就需要用四组巨柱,像巨型的四脚鼎将中国馆架空升起,呈现出挺拔奔放的气势,同时又使这个庞大建筑摆脱了压抑感。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它的外形既像宝鼎,又像一盏巨大的酒杯,高高举起,盛情欢迎五洲四海的朋友;同时它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鹏,冲天而起,预示着中国将翱翔万里。通过对中国馆外形的观看就体现了我们所熟知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中国也不言而喻的显现了象似性。东方之冠,高高耸起,象征着中华的鼎盛与繁荣。

“中国红”展现民族形象,中国馆代表喜悦和鼓舞的颜色,一种大气,稳重,经典的颜色。中国馆以大红色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红色为主题的理念,更能体现出喜庆的气氛,让游客叹为观止。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红色的象征意义运用了常规隐喻的。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又一最好解读。

(三)石油馆

石油馆外形建筑被喻为“油立方”,寓意“地下储油岩层”,象征着石油和天然气是人类社会的主要能源,在绿色生活、低碳经济中承担重要责任。整体外形犹如一个巨大的能源处理网络体系,寓意地下蕴含的石油正是美好城市的主要动力源泉。石油馆吉祥物取名“油宝宝”。“油”取自“油气”,即石油和天然气的总称。“宝宝”,寓意“成长和希望”。“油宝宝”色彩以金黄色为主。石油素有“黑色黄金”之称,采用金黄色为主色调,体现出石油的珍贵。黄色又是“阳光的颜色”,彰显出“油宝宝”个性的活泼和明快,象征石油人无私奉献的温暖形象。石油馆尾展造型采取倒螺旋结构,四周为悬浮的“油宝宝”,主体为带有祥云图案的红色飘带,凌空舞动构成火炬的抽象图案。在中国文化中,祥云和红色都传达吉祥如意。在火炬点燃的过程中,四周的油宝宝按照向上螺旋的顺序,逐级点亮,一直到绸带的顶部。这时,用光效制造的火焰会腾空而起,挂在顶部的LED显示屏会同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礼花,寓意石油创造了人类的七彩生活。金黄色,红色的色调,带有祥云的图案表明出常规隐喻,其独特的设计把创新隐喻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讨论了隐喻的相关知识,隐喻的本质是借助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来更通俗易懂地来认知抽象的事物。隐喻所具有的文化性,是通过人的信念,态度,行为方式来反映文化内容的。隐喻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纽带,对文化知识传承具有重大意义。日常语言中就充满着隐喻性的思维,而隐喻是有理据的,因此承认隐喻的认知功能就是确认了象似性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6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自上世纪中期,摇滚以其特立独行而又集百家之长的演奏方式逐渐赢得世界乐迷的喜爱和追捧后,各式产品广告纷纷投其怀抱,以摇滚作为配乐,能轻松赢取消费者的注意。其中,代表着活力与动感的汽车广告,更是个中的佼佼者。虽然音乐家们不精于推销,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却足以影响一众歌迷的热情与倾向,因而开辟出多条各具特色的汽车音乐营销之路。虽然他们只懂摇滚,却也成为了汽车厂商的“摇钱树”。

最无私的代言人Elvis Aron Presley猫王& Cadilaca Deville

凯迪拉克自诞生起便是美国总统及达官贵人的座驾,但如果说有一个人让凯迪拉克与民众拉近了关系,或是说让世界各地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这个品牌,那必定是猫王Elvis Aron Presley——虽然凯迪拉克从没付给他一分钱的代言费。

猫王以自己独有的偏执对凯迪拉克倾注了所有热爱,他一生至少买过100辆凯迪拉克,甚至有过团购33辆凯迪拉克送给朋友、家人和在公交车站等车的陌生人的疯狂经历,从而引发人们对凯迪拉克的极大狂热。如今在美国的Graceland还有猫王的汽车博物馆,陈列了他一生所拥有的一系列凯迪拉克车。由于猫王性格奔放,常会把新车借予朋友,而且大部分都有去无回——但有一辆凯迪拉克是个例外。这是一辆粉红色的Deville,这车猫王从不外借也没有卖掉,因为这是他发迹后送给母亲的礼物。由于他母亲偏爱粉红色,所以特别请专人喷涂,成就了这辆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粉红凯迪拉克。及后,猫王的崇拜者群起仿效,粉红色凯迪拉克顿成大众文化现象。因电视剧《我爱露茜》走红的演员Lucy Paul及电影《哈德》的主演Paul Newman均有一辆,1989年由Clint Eastwood主演的影片更是直接把名字定为“粉红色凯迪拉克”。

充满爱意的朋克摇滚 Kiss& MINI Countryman

这是MINI与Kiss摇滚乐队的一次跨界合作,4位成员各自为MINI Countryman设计了一款特别版。新车的首次亮相选择在2011年的纽约车展,4款特别版的销售所得均捐献给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用来救助当年受地震影响而失去家人的日本孤儿。在某些人眼中,摇滚可能代表着叛逆、冲动,但Kiss摇滚乐队以实际行动,让摇滚充满爱,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和关注到MINI Countryman。

倒闭了更值钱 The Beatles披头士 & Facel Vega Facel II

就如大部分名画一样,只有等画家已逝才能升值,这与法国车企Facel Vega(法希维加)的命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幅“名画”的创作者是著名的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鼓手Ringo Starr。对于车迷而言,Facel Vega并非耳熟能详的名字,这家诞生于巴黎的法国老牌汽车制造商很早便因为管理和产品质量等问题倒闭了,但短暂的历史却留下不少令人过目难忘的经典车型,Facel II便是其中的代表作。Ringo Starr拥有一辆特别版的1964年款的Facel Vega Facel II,它搭载克莱斯勒6.7升八缸引擎,与之相同配置的车型全世界仅生产了两台。在那个摇滚时代,Facel II大放异彩,在欧洲大陆拥有众多荷包鼓鼓的拥趸,而其在车迷心中的地位,类似于今天宾利欧陆GT Speed般显赫。近日,这辆Ringo Starr的爱车被推出拍卖,估价师为其开出了35万英镑的天价,让Facel Vega在倒闭多年后重回收藏家的视野中。

演唱会嘉宾是辆车 Toby Keith & Ford F-150

开着皮卡在田园小道上奔驰——这几乎是所有美国乡村电影的节奏。所以让乡村摇滚音乐歌星Toby Keith代言福特F系列皮卡,是个绝妙的选择。Toby Keith已将世界级乡村摇滚音乐的全部奖项收纳囊中,俄克拉荷马州农场出生的他过着质朴单纯的生活,平常喜好驾驶福特皮卡在农场中穿梭。Toby Keith是一个忠实的皮卡迷,甚至参与福特F系列的皮卡设计工作。在代言福特皮卡后,他不仅为其拍摄广告,还邀请了福特皮卡系列参与他的全美60场巡回演出,F150、F250和F350等福特皮卡曾先后与Toby Keith一起出现在150万歌迷面前。

巨星示范如何定制 Eric Clapton & Ferrari SP12 EPC

法拉利的定制服务一直让高端汽车消费者们趋之若鹜,由于太过于高端大气上档次,其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是块充满神秘感的圣地。或许是出于“普及”的考虑,法拉利公开了为老牌摇滚传奇——Eric Clapton特别打造的SP12 EPC的资料,从而赢取了更多的摇滚车迷“粉丝”。Eric Clapton不仅是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还是法拉利的忠实车迷,在拥有SP12 EPC前,他已收藏了极为稀有的法拉利250 GT Lusso、Enzo以及599 Fiorano,而“SP12 EPC”其实是Special Project 12 Eric Patrick Clapton的缩写。在外观方面,它基于458 Italia打造,同时吸收了1980年代法拉利的经典设计元素,这些都是Eric Clapton所希望的。这款特别版以事实说话——只要你敢想,法拉利就能帮你实现。

开到哪都是Disco Apparatjik& 电动版smart

摇滚与Disco的关系就像汽车轮毂与轮胎一样,难以割离。但谁也没想到,直接把一辆汽车打扮成为Disco Ball,直到著名摇滚乐队Apparatjik遇上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这辆smart的涂装一定能让一众Disco爱好者热血沸腾,从轮毂到车顶满布Disco Ball镜面,只需一束灯光,即可让现场成为一个Disco舞池,加上重金属的摇滚乐,必定High翻全场。

年轻就要摇起来 One Direction & TOYOTA VIOS

不要以为入门级小车就会远离摇滚,毕竟在任何时代,年轻人都是最主力的摇滚听众。丰田深谙此道,所以选择了近年风靡欧美乐坛的当红英国青春偶像乐团One Direction(单向乐队)作为新车的代言人,而由他们主唱的伦敦奥运会闭幕式压轴歌曲《what makes you beautiful》也成为了VIOS的广告歌。一派青春洋溢,一波阳光活力,鲜艳的VIOS正靠着这些基因吸引着全球首次购车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收音机听摇滚更震撼 Bob Dylan & Cadilaca Escalade

驾驶时,车载收音机或许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好途径,但谁也不会期望它的音质能与车载CD或DVD媲美。为了扭转这一观念,凯迪拉克请来了著名摇滚音乐家Bob Dylan为标配XM卫星收音机的凯雷德代言。Bob Dylan在美国歌坛的显赫地位与凯迪拉克在美国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非常接近,因而希望通过巨星的影响力向市场展示凯雷德的领先和豪华,并透过Bob Dylan的歌声告诉大家凯雷德已将XM卫星收音机列为标准配置,其音质绝非传统收音机可以媲美的。此等宣传正面而高效,所以很快便让XM卫星收音机这项新科技广为人知。

不上头版也漂移汪峰 & Chevrolet Captiva

你是否也力挺过汪峰上头版?反正我是为他摇旗呐喊过的。抛开最近的动作频频,他在当今国内摇滚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大人物,所以当他为雪佛兰科帕奇代言后,竟然还真能让一款看似笨重的SUV透射出摇滚的光辉,顿时让国内消费者坚信这款SUV不但能翻山越岭,更能成为游走城市的利器——每当耳边响起汪峰的歌声,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科帕奇甩着尾漂移过来的画面。

Beyond了传统观念黄贯中& Volkswagen Beetle Fender Edition

相信在大部分车迷心中,大众甲壳虫就是一款乖巧可爱的车。但是,它偏偏推出了一款Fender摇滚版,颠覆了所有的旧观念。黄贯中为此车创作的《给我一个理由》在网上推出后,旋即收获超过45万次的点击,引得一众70、80后网友重燃了对那段光辉岁月的回忆,也挑动起歌迷对这款特别版甲壳虫的兴趣。

第7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强化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让广大群众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提升文明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主题内容及工作安排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全市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等群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一)春节、元宵节期间,围绕“团圆、迎新、感恩”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举办迎新汇演、元宵灯会、非遗展示等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二是开展节庆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群体,组织志愿者上门开展家政服务、心理慰藉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走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向他们送去节日祝福和问候;四是积极倡导“网上拜大年”、“跟着模范人物拜年”等,开展“网上猜谜”等网络文化活动,倡导文明节俭风尚。

(二)清明节期间,围绕“感恩、和谐、绿色”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祭奠先烈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革命先烈扫墓,聆听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激发未成年人爱党爱国情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二是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发挥各地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寻根祭祖、民俗文化表演、民间艺术展示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开展文明祭扫活动,推广网上扫墓、家庭追思会等祭奠方式,用鲜花、植树等文明生态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倡导祭祀新风。

(三)端午节期间,围绕“爱国、传承、健康”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端午经典诵读活动,以中小学生、城乡社区为重点对象,以主题班会、书法会、征文赛、诵读会等为形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二是开展端午民俗文化讲座、民间艺术和“非遗”文化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三是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贫困空巢老人、残疾人的“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四)中秋节期间,围绕“团圆、传承、和谐”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诗歌创作征集等活动;二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文艺联欢、戏曲联谊、中秋茶话会、民俗文化表演等文体娱乐活动;三是开展邻里佳节共享活动,以举办邻里百家宴、小区中秋赏月晚会等形势,增强邻里联系、增进邻里情谊;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五)重阳节期间,围绕“孝老、爱亲、守望”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重阳节文化礼仪活动,举办重阳敬老礼仪活动和户外健身、趣味运动会、文艺联欢会等老年人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二是开展敬老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向孤寡老人、困难老人提供免费的家政服务、心理抚慰、节日慰问、文体娱乐等服务项目;三是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依托“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活动。

三、工作要求

1.抓好结合,融合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同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紧密结合,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为传统节日增添时代气息。要立足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积极协调,确保每个传统节日活动有效推进、有序开展。每个节日活动前后,各地要及时上报“我们的节日”活动信息。联系电话:xx,电子邮箱:xx。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节日文体活动的策划指导,抓好培训基层文体骨干、提供活动设施等工作,组织开展富有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市教育局要把传统节日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宣传工作;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要广泛组织基层群众开展好节日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8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关键词 色彩;色调;荷兰画派,象征

构筑影像时,我们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马塞尔・卡内(M&Poel Carne)

英国导演彼得・韦伯(Peter Webber)在他的初次尝试《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影片中,把自己的古典主义理想完美地呈现给了大众,并由此获得第76届奥斯卡奖的三项提名(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和阿列桑德罗・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的小说一样,影片“不仅叙述了已过去为背景的故事,而且试图唤起人们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状态的回忆……”17世纪的荷兰小城德尔夫特(Delft)孕育出了扬・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这样一流的,但却是在艺术史中沉寂良久的绘画大师。他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作品早已名垂史册,而维米尔隐士般的艺术人生就和其作品一般,充满了不被世人所破解的秘密,正由于法国作家伯杰对维米尔所做的介绍,否则维米尔就会和无数优秀的无名画家一样,将永久湮灭在艺术史里。

沉醉于拍摄历史题材的彼得・韦伯在自己的电影里,成功演绎和延续了维米尔所曾经创造出的银灰色神秘的视觉梦幻。从他对维米尔绘画语言的理解和在影片中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巴洛克艺术时期荷兰画派所特有的色彩语言所做出的纯正把握,以一种宁静和不经意的自然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用动态的记录方式,将作为蓝本的绘画作品演绎出诗歌般的电影画面。彼得・韦伯的成功尝试不仅使影片本身好评如潮,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一种启示和可能,即借助电影色彩与色调的表现,唤起观者精神、视觉的愉悦和揭示出隐含在主题与情节之中的象征涵义。色彩象征的运用,用无声的语言契合了电影的主题,使得表现形式更加唯美和微妙。在此,所指的主要是彼得・韦伯在电影中对于维米尔绘画的色彩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揭示与支撑影片主题与情节,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导演罗伯托・罗塞利尼(Robert Rossellini)认为可叙事本身就可以当作历史来对待,因为它们通过图像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图像,从而重现了过去。往事如烟,历史毕竟已经成为了过去,对于特定时代的文化追忆就成为无论是绘画还是电影所能够表现的内容之一。影片可以用画面来表现过去,也可以通过表面和空间来概括过去的时代精神,这种潜力十分明显。但是,像历史小说一样,问题在于这种潜力是否被加以利用,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让我们回到主题,对于彼得・韦伯的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说,姑且不论时代精神,就形式感与画面的表现而言,其表现的契合和再现的到位程度无不使人赞叹。

对于影片色彩和色调的把握,则是将观者引入维米尔笔下梦幻般的小城――德尔夫特开始的。对于变化精微色彩的掌控是这部影片最为迷人之处,也是要着力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地方。熟悉17世纪荷兰画派风格的人一定会对维米尔和伦勃朗二者的风格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后者营造的史诗般明与暗的色彩波澜不同,维米尔更迷恋于光线的清澈、通透和纯粹,描绘的画面似乎都罩过一层宝石釉。观者更像是通过徕卡镜头来观察维米尔笔下的世界,无论是静物还是人物都沉浸在维氏喜爱描绘出的难以捉摸的银灰色调之中,把经典的欧洲灰色在作品申推向极致。无疑,这也是彼得・韦伯处理影片所面临的最大难度之一,无可否认维米尔将自己的作品纳入了一个非常精心的策划之中,模特、静物、家具和画面光线射入的角度,光线的强度与冷暖色调等因素都做了全面的布置和调整。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话表现了导演对于电影色彩的理解和必要的控制:“我们得干预彩,去除它惯常的真实性,以当时的真实性取而代之。”我们还记得在影片中,维米尔使用了一种用于作画取景观察的装有镜头的木质暗盒,这种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使用的工具盒能够帮助作画者排除视觉上的干扰,专注于绘画题材本身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维米尔的作画程序和彼得・韦伯的电影拍摄就有了很相似的共同点,即通过镜头观察题材,区别仅仅是记录方式的不同。就像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所指出的一样:“因为电影导演像作家和画家一样,都需要表现形式。”当然,影片通过银幕画面来表现动态的场景所要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一些,这自然也是电影自身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彼得,韦伯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成功的模仿了维米尔作品的意境,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又向前延伸了这种感觉,把绘画二维视觉体验带入了以时间为轴而展开的电影之中。阿尔诺,马尔丹认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画面色彩的基调、变化以及呼应的安排处理上,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场景都完美的归纳在彼得・韦伯所诠释出的画面色调之中。影片中对于色彩的控制基于维米尔的绘画,整体上格外注意光色的经营,尤其用心于不同冷暖倾向和明度的灰色彩,和它们呈现出的梯级细微色彩对比,彼得・韦伯对影片中画面色彩的控制力可比画家们在调色板上调色的精微程度。

在影片画面出现的高光和反差控制方面尤为值得赞赏,反差处理得很到位,不跳跃刺眼,即使是在高调的画面之中依然可以保留诸多画面细节和质感,和整体色调融为一体。影片整体上将色调细分为光线明度的对比、色彩冷暖的对比、夜与昼画面的交替以及影片画面之中出现的同一色相内的色彩差异(例如男女主人公和配角等在不同场合穿着的服装色彩),影片色调见示意见图1,这些因素是构成这部电影唯美画面的基本元素。冷暖色的对比使用是影片色调表现的另一出彩之处,这也是彼得・韦伯运用唯美手段来处理画面的基本策略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和拍摄室内与人物精雕细刻一样,在室外环境方面,影片画面一样不落俗套而彰显匠心独具。因为怎样在所谓如诗如画的影片基调中,也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诸如较为凌乱的市场(葛丽叶于菜场一景)、不很整洁的街道(影片中多处出现)等场景。这都是影片主题所必须出现的画面,导演的难度就在于如何使此类场景和唯美的人物、室内场景融为一体,而不至于显得突兀。这里把众多视觉因素归纳在整体的若干调子之中,是解决难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冷色调始终浮现在街道、教堂和市场之上,加上镜头中、长焦背景的虚化,凌乱的场景即显示出水彩般的淡雅美丽,各种色彩倾向的灰色展现了尘封的褪色怀旧,使观者的心灵得以映照出17世纪德尔芙特往日情怀。

彼得・韦伯有自身独特的视觉语言,喜爱在场景中多次用窗户的反光或色彩来和周围的环境色形成冷暖色的 包围式对比,而不会使画面有沉闷单调的倾向,成为影片中色彩美感的亮点。在影片中精于运用对比彩(包括补色)和差异细微的邻近色,对色彩纯度进行了调整后的对比色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例如在维米尔岳母鞭打偷梳子的科妮莉亚一幕中,彼得・韦伯一共运用了近四种以上的红色及邻近色(包括前景中岳母手持大红色的木枝、同一位置科妮莉亚上衣的熟褐偏红色、其身后的维米尔妻裙子之暗红色以及她身后的橙红色的帷幔)环绕着一种偏暖的灰绿色(维米尔妻身着之上衣色)来构成影片画面的色调,这种色彩语言的搭配,用无声的色彩(红色邻近色围绕灰绿色)指向了此刻维米尔妻(位于画面中心)因其子被鞭打内心中的痛苦,尤其是大红色木枝在一上一下划过画面鞭打的特写,映衬出在后面维米尔妻心碎的神情。彼得・韦伯在影片中使用红褐色之邻近色的场景非常多,多见于夜晚与室内场景,家具、帷幔、门窗、灯火以及影片角色的服装中都可以见到,在几幕维米尔家设宴款待画商的场面中,也充当画面的主打色彩。显然,彼得。韦伯在运用色调象征和隐喻主题方面有着更深一层的考虑,德国社会学及心理学者爱娃・海勒(Eva Heller)经过研究认为“褐色作为喜爱的颜色时,满足肉体需求的愿望。”这在表现夜宴的场面无疑恰如其分。“色彩的象征意义事实上自古已存,而且往往与文化有关,虽然在不同的社会中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爱娃・海勒把褐色的象征还定义为隐秘的情人,她说:“在情诗的色彩象征中,褐色意味着‘爱情中的束缚’。但它不是以红色为象征色的正大光明的爱情,褐色适用于与身份不符的缄默的爱情。”影片中维米尔与葛丽叶的这种主仆之间的朦胧的情感注定只能在眼神和心灵接触之中去默默体验,任何公开的表白就将意味着道德和声誉上的灾难。彼得・韦伯深诸褐色的色彩象征,在画面之中应用并且与情节发展的步调一致,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那个时代,“对于农民和佣人而言,体面的家庭生活是遥不可及的田园牧歌。”

第9篇:红色经典诗歌范文

语文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种,本文仅涉及“语文校本课程”,即由学校依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特点和条件的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语文立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围绕办学目标、课程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学生个性。

探讨语文校本课程的立体化开发,先得辨清以下三个概念:(1)语文课程目标;(2)语文校本课程目标;(3)校本课程立体化建构。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层面的概念,它回答的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的“语文课程目标”大致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思想性和审美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语文校本课程目标”是学校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依据,是对国家“语文课程目标”有益而必要的补充。我校从“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较高的表达表演能力、较高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较强的行动实践能力、较优秀的学科思维品质”五个方面“建构”“语文校本课程目标”,蕴涵着“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诉求”等理念。落实在课程内容上,一是构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校本课程立体化建构”,是指从多个维度开发语文校本课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在理论层面可以是多个维度,但在操作层面,我们只在必修与选修(一维)、学科与活动(二维)、分科与综合(三维)三个维度之间寻求平稳点,确切地说,就是以必修与选修这一维度为叙述视角,保持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的稳定性和整体的平衡性,三维统筹兼顾,使得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得以优化,形成张力。

美国艾奥瓦州大学赫莱伯威茨(PeterHlebowitsh)教授在《学校课程设计》一书中指出:良好课程的开发需要服务于两种目的,即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指学校所有学生所共有的教育经验,专业教育是指学校中个别化的教育经验。语文课程立体化开发的“通识教育”,就是我们的校本必修课程,语文课程立体化开发的“专业教育”,就是我们的校本选修课程。校本必修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选修课程是供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选择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注意结构的优化,即⑴必修课程适当选修化;⑵学科课程注意活动性(通过活动来体验过程);⑶分科课程注意综合化。它们共同构成我校语文立体化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保障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创新。

二、构建彰显学校人文特色的语文校本必修课程

作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我们的特色如何表现出来,这取决于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而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又最终体现在课程上。我们开发语文校本必修课程,除了依据校本课程的政策空间外,还指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更重要的是描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思路,说明学生的发展导向。

1、语文阅读课程

人致力于三种秩序的建立:社会秩序,自然秩序,心灵秩序。其中,心灵秩序是这三种秩序的灵魂。学生一旦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之后,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不断丰富起来,他们的心灵秩序就会变得非常井然。名著阅读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构建起他们和谐的心灵秩序。因此,名著阅读作为语文学科课程,我们首先强调它的人文性和开放性。

(1)强调名著阅读的人文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人格、道德性灵和精神追求,使之养成生命和灵魂的健康品质,具有一定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2)强调名著阅读的开放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的欲望,激起学生阅读的活力。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从课程开发的维度来讲,语文阅读课程也属于分科课程,我们在强调它的人文性、开放性的同时,更关注它的综合化和活动性。

(1)关注阅读的综合化。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更是一种综合能力,人的思维品质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各学科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编选并出版了《走进经典》。《走进经典》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科普、艺术、神话、史学等九个方面,向学生推荐了126部著作,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外经典作品的大致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选择他们自己要读的作品。

(2)关注阅读的活动性。传统意义上的名著阅读属于学科课程,大多靠学生的兴趣和自觉,缺乏有效的、系列化的活动来激发和检测。因此,我们围绕阅读,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定期邀请著名作家与学生面对面零距离互动,就名著阅读的各种问题展开交流。写“读书笔记”,要求初中学生就名著的某一章节摘抄或点评;高中学生就一部名著的整体谈感受,更多的是必须有自己的阅读见解,“读书笔记”定期在橱窗展览。另外,读书报告会、阅读手抄报展览、名著故事会、名著经典影视配音、课本剧表演等等,这些活动的定期、有序的开展,使学生对阅读兴趣盎然。

经过四年多的阅读实践,我们欣喜的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了,读书品位越来越高了,阅读思考越来越深刻了,阅读方法也越来越科学了。夕阳下、晨曦中,学生捧着书,在校园内静静阅读的身影随处可见。

2、语文活动课程

作为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我们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表达表演能力,反映在语文课程上,就是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和加深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机会和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

(1)强调语文活动课程的自主性。我们语文活动课程设计为每学期每年级安排两次,面向全体学生。活动课的特点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这种课程中的作用为活动前的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和活动后的总结、点评。

(2)强调语文活动课程的序列性。我校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年龄跨度较大,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活动课程在具体操作时,我们有针对性、有层次地把各年级的目标转化为一次次具体的活动。以高中为例:

高一上:(一)与父母共读“十八岁和其他”书信展。主题为“青春在关爱中成长,生命在奋进中闪光”(二)中华经典诗文朗读会。主题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高一下:(一)语文课本剧创作、表演大赛。主题为“感受名著魅力,演绎戏剧人生”。(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主题为“积累名著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高二上:(一)“红色经典”影视配音大赛。主题为“重温红色经典,感受爱国情怀”。(二)原创诗歌朗诵会。主题为“展示诗情才情,抒发青想”。

高二下:(一)中学生校园辩论赛。主题为“发扬五四精神,展示青春风采”。

高三上:(一)作文竞赛。现场作文,激发写作兴趣,并与专家讲座结合。

高三下:(一)岁月如歌,我的高中生活。三年高中生活的回顾和美好的回忆。

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语文活动课程之一,同样是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兴与准备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从方法上说,起始年级,我们让学生 “收集故事、新闻等演讲”及“教师拟题学生演讲”,第二学年,让“学生自主命题演讲”及“学生命题学生演讲”,到毕业年级,则要求学生“即兴演讲”“命题、半命题、话题演讲”等,每学期一种形式。从内容上说,课前三分钟演讲与文化、时事以及家庭、生活、班级等结合。

三、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

哈佛大学前校长陆登庭说过:哈佛大学最值得自豪的是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目前,基础教育开设的必修课与必选课(选修Ⅰ)总是强调满足社会宏观的一般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微观的特殊需要。我校开发与设置选修Ⅱ课程,就是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开发与设置选修III课程,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指导,以进行个别化教育,力求让学生各取所需、殊途同归。

1、语文选修Ⅱ课程

我们分校一直重视在同一课程体系下的因材施教,反映在语文课程上,就是开设非常丰富的校本选修Ⅱ课程。给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只有在选择中才能学会选择,只要在选择中才能标新立异、学有创见。

(1)语文选修Ⅱ课程的层次性与多样性。设计语文选修Ⅱ课程,是关注学生差异,主动适应不同潜质的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能鉴别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倾向,规划自己人生的发展。目前,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的开设了42门语文选修Ⅱ课程供选择。初中有文学欣赏类和语言实践类,高中有文学鉴赏类和语言创新类。

(2)语文选修Ⅱ课程的活动性和综合性。语文选修Ⅱ课程尽管属于学科和分科课程,但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活动性和综合性。如《旅游文学》课程,主要介绍古今旅游文学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了解古今中外著名旅游家及其文学作品,提高文学趣味和鉴赏能力。但同时又组织学生走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真切表达自己丰富的实地旅游感受。《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主要简介中国人的饮食风尚,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但同时又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食堂,自己制作面点和烹饪菜肴,真切感受饮食制作的乐趣。《咬文嚼字》关联到文、史、哲,《影视鉴赏》关联到文、音、图等,都是综合性很强的语文选修课。

2、语文选修Ⅲ课程

选修Ⅲ课程是必修必选课程的加深、拓展和补充。它一般包含三个层面①国家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②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③重新编写课程标准,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是将要求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我校现将语文选修III课程分为专题研究、专家讲座、专业培训和衔接课程四类。

①专题研究类――针对由语―言语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较强的学生而设。将中学必修、必选阶段可以拓宽加深的内容梳理成若干专题,由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弥补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如:我们重构教学内容,把高中古诗文分成四个大的专题:第一专题为“思想星空,智慧源头”;第二专题为“战争风云,时代精神”;第三专题为“人间亲情,传统人伦”;第四专题“文人性情,雅士高趣”。

②专家讲座类――针对必修、必选课程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请专家、学者或大学教授,开设高层次讲座。如请王栋生老师讲“写作”,请著名作家沈石溪来讲“文学中的人性美”,请南师大教授讲“古典诗词中的雅韵”等等。

③专业培训类――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开设,并照顾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科目有《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等。

④衔接课程――针对语文必修、必选课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设,采用提前补充学习新课需要的知识衔接点,将这部分学生在这节课拉到与其他同学同一起跑线上。

由于在必修、必选课程中限制拓展和加深的前提下开设选修Ⅲ课程,所以加强了学科的基础性,克服了部分学生陪读的现象,由于选修Ⅲ课程可以反复开设,为部分学生重选、跨选创造了条件,特别适合学习慢热和能倾不明显的学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