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食品安全知识试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知识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知识试题

第1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 执法主体 执法模式

一、对宁波市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的考察

宁波市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食品来源基本上属于输入型的,所以,对于食品安全相当的重视,在执法模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执法部门主要是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各部分依据职责实行分段或品种监管。根据《宁波市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的意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主要细分为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宁波也是一个典型的分段监管的城市,强调的是多主体监管执法模式。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工作是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来牵头完成的。协调机制的建设主要是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模式的建设,通过资源共享,能够进一步改善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根据2012年《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分析本地区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农业、林业、渔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商务、经济和信息化、粮食、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安、教育、旅游、城市管理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相关工作。同时区别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由质量监督部门监管执法的,工商部门负责工商登记,并不对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对于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规划确定的临时经营场所内食品摊贩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城市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食品摊贩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及时告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宁波的食品安全执法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的设置的,在执法效率及成本上花费巨大,所以宁波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执法模式,例如通过完善分段监管和综合协调监管体制,建立政府、业界和消费者互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检验资源共享与风险管理机制。

二、国外的执法主体模式的考察与比较

在食品安全领域,国外现有的监管执法主体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多主体联合执法模式,各主体都有相应领域内的执法权;二是单一主体执法模式,单一主体执法,其他部门予以配合。虽然在监管执法主体的设置上不同,但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两种模式都在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安全为目标相互借鉴融合。

(一)多主体联合执法模式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主体联合执法的国家,在美国,负责食品安全执法的主要机构有卫生部下属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检疫局(FSIS)以及动植物卫生检疫局(APHIS),美国环境保护署(EPA)。FDA的执法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是保护消费者不受危险的,未经检验的和虚假标识的食品的危害,检测食品添加剂,除了食品安全检疫局执法范围以外的都在其执法范围内。FSIS主要是负责肉类,家禽和蛋制品的卫生安全,但是不包括野生动物食品。APHIS的主要任务则是防止植物和动物的有害生物和疾病,以及是否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监管执法。EPA的任务则是保护消费者免于农药的危害,检测市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改善有害生物防治的方式。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负责食品安全机构包括食品标准局、卫生与老年人事务机构的公共福利部门下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农林水产部门下属的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等。

(二)单一主体执法模式

对于欧盟而言。欧盟于2002年明确了制定欧盟范围内统一食品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并要求建立欧盟食品安全局。其建立的欧盟食品安全局并不是执法主体,其不具备制定规章制度的权限,但是将负责监督整个食品链,做出相关风险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建立是欧盟委员会出于对保证食品安全的最高要求所作出的恰当的反映,也是为了践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概念。于是,在欧盟范围内的国家逐步将国内的食品安全执法统一到一个部门,典型的有德国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和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局,荷兰成立了国家食品局,法国设立了食品安全中心。

日本也应是一个单一主体执法的国家,它的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是分离的,由厚生省的医药食品局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执法,而在农水省设立消费安全局,不再行使食品安全管理职能。

(三)食品安全执法主体模式的比较

1.单一主体执法模式避免多头执法

多头执法,是指多个执法主体对于同一对象就同一行为施行多次执法行为的现象。多头执法是所体现的实质是政府机构设置重复,权力运行机制不畅通。多主体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涉及的部门一般比较多,起码是在三个部门以上。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多部门设置的原因是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细致的执法,不形成执法漏洞。但实际工作中,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每一段之间的权限并不是十分的清晰,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通常会有几个部门同时在进行执法,各个部门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协调与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衡,最终导致多头执法问题的出现。

2.单一主体执法避免多主体执法的冲突

单一主体执法能够食品安全的统一性,对于食品安全设置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不同部门的执法冲突,同时,如果多部门都拥有设定法规的权限,那么在执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形。有时候,并不是执法人员本身的原因,在多主体执法的情况下,执法法规较多,面对法律法规在某些领域的重合,执法人员一概认为是职权不清,分工不明,执法冲突就是争夺管辖权。

3.单一执法主体模式节约执法成本

由于食品的多样化,如果采用分段或者是品种监管,必然需要多部门,而且有些部门之间的职能还可能出现交叉,同时,每个部门还会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因此执法队伍在多个部门间被扩大,最终导致执法队伍膨胀。这样的执法队伍执法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从总的来说,一般都会采取运动式执法,导致执法不到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单一主体模式下,可以提高人员的使用率,避免不必要的人员。同时,当食品安全执法权力分散到各部门手中,各部门各自为政。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部门之间就相互推诿,最终导致事件的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成本,降低了执法效率,又使得食品安全保障目标难以实现。

三、完善宁波市食品安全执法模式

(一)设立单一食品监管部门,实行统一执法管理

宁波市作为计划单列市,和深圳处在同一地位。深圳市在我国食品安全执法中就帅新做出了有实质意义的创新。深圳市设立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按规定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和食品安全案件查处工作。将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为深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其食品监督管理职能剥离出来。宁波市可以参考深圳的做法,整合执法力量,实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执法管理。有一种做法就是将食品安全监管统一到现有部门,即食品药品监管局,强化其职能,查处所有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另一种做法即是设立新的食品监督管理局。笔者认为可以将食品安全职能集中到现有的食品药品监管局上,一是保证设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初衷,二是节约行政部门设置的成本问题。宁波市已经在今年开始进行了改革。根据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全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划入原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职责,同时继续承担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

(二)制定宁波市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

浙江省的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已经出台,其中对于流动商贩和小作坊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仍有不少漏洞,比如冷冻仓库过期食品的检查问题。同时,为了配合宁波市食品安全单一执法主体模式的建立,应该制定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制定实施细则应该注意以下要点:一是确定食品风险评估的情形及安全处理机制;二是街头食品摊贩应当在指定的区域经营;三是对食品安全执法机构的权力监督;四是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的规定。

第2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下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所有人,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势必会引起很大一部分人对相关食品的抵制,此种情况对于我国整体食品行业来说极为不利,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将导致此种情况发生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种:(1)政府问题,不难发现,我国在管理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往往由政府一手操办,然而根据当代社会理念“人人平等”来讲,社会大众同样具有监管食品安全的资格,然而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此点。(2)社会大众问题,食品种类众多,食品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此种情况下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做到全面监管,此时应充分发挥其他社会主体的监管作用,然而我国在此方面不仅政府没有给予社会大众相应权限,社会大众自身也并没有意识到此方面,因此普遍存在话语权不强,缺乏主动监管等意识。

优化我国食品安全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相关措施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前文中提到过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自身定位不明的情况,为了能够改善此种局面,也为了使食品监管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发展趋势,应对政府职能以及政府监管理念做出优化,具体措施如下:(1)放权,政府部门不应将食品监管权利独揽,而是应充分利用其他社会主体的监管能力来完善监管体系,此外,政企分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品企业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更为了解,由其进行部分环节的监管也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引进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不仅可以发挥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可以约束相关食品企业行为。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由政府和社会大众来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可谓是“治标不治本”,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要从企业入手,对于企业而言,政府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以及食品安全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的宣传,充分引起相关企业重视,同时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根据食品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考核指标,对相关企业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企业进行嘉奖,或采取其他奖励措施,另外,提倡企业建立内部文化,优化食品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

发挥社会公众作用。社会公众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承受者,其往往比政府部门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却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大众没有发言权,或不积极参与其中,鉴于此种情况,当地政府应出示相应公告,呼吁大众积极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为大众提供专门的举报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民众个人信息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政府部门根据民众反应的情况对相关企业采取措施后,必须考虑到举报民众的个人安全问题,当代社会中不乏有因此类事件而报复相关民众的事件。

规范多元主体治理运作。建立多元主体治理模式是一项较为系统且繁琐的工作,其中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以及食品企业,如何使三者之间在发挥效用的同时不产生矛盾也成为了该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将其规划为:(1)完善监管制度,实现责任制,充分表明各个监管主体的职责范围,避免出现重叠现象;(2)完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往往包括多方面内容,其中鬼执行政策是其核心部分,其主要是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3)构建交流平台,为了能够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应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使治理信息能够高度重叠,否则食品安全监管则失去了意义。

建立监督机制。若要实现多元主体治理,政府则需要将权限放出,使各个主体均具有相应职能,针对此种情况若不及时建立监督部门,很容易出现治理混乱、结党营私等现象。建立监督部门后对其进行充分授权,使其拥有绝对的权利对各个主体进行工作监督,一旦发现机构或个人蓄意隐瞒事实,或纵容劣质食品上市等情况,均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其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为我国食品企业发展以及食品安全做出了保障,虽然此治理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实际应用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而导致此种现象的因素众多,若要彻底改善此种局面,则应制定全面的改善措施,从各个角度分别着手,如此才能够将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然而我国在此方面尚不完善,政府部门、食品企业等机构甚至尚未将其完全重视起来,此种情况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来说极为不利。

第3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045-02

摘要: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产和消费安全,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治本之策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本文在指出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吉安市 食品质量 管理体系 建设

2008年9月,“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再度引起国人的空前关注。本文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中国地方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控制存在缺陷。因此,治本之策之一是建立完善地方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一、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吉安市在食品安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不健全。与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标准、检测方法标准、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流通领域的地方标准还比较少:有将近80%的上市食用农产品没有地方标准。二是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信用制度缺失。许多食品企业信用意识还比较淡薄,信用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失信的惩戒机制还没有形成,对失信者没有惩罚或惩处不力。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运行不畅。表现为责任不清。出了问题谁都有推卸的理由;权力分割,检测技术手段落后,市场监管不力等。

二、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对食品质量的潜在影响

一是农药污染。目前仍有部分农民不顾农药使用限制规定。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度使用农药,导致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二是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镇垃圾、人体排泄物、居民生活废水、医院及餐饮业等的废弃物等,这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病毒、病菌及微生物。以吉州区为例,据2008年水文局的水质分析报告中测算,在水体总N、总P污染中,来自禽畜粪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9%和35%。三是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食品加工工业废水、纺织印染工业废水、电镀生产废水、化工废水、造纸厂废水和皮革废水。

2、食品加工安全认证体系与标准滞后

2009年1月,通过对吉安市645家获证食品加工企业的调查(见表2.1),显示有14家采用食品安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HACCP),136家采用食品卫生良好生产规范(GMP)。337家通过了ISO9000系列认证,158家没有相应完善的食品卫生生产标准。从上述情况统计来看,吉安市在安全认证技术体系标准还是相当滞后。

3、食品流通领域的市场监控能力不强

目前,尽管吉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并且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检测范围上,现有的质检中心大多为品质检测机构,单一功能,难以满足对主要食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质量安全监测的需要;在检测能力上,质检中心不具备对饲料、畜禽产品中的“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测定的能力,特别对高新技术产品(如转基因食品等)的检测方法匮乏,难以满足对食品质量、安全、工艺、性能等参数进行检测的需要;在技术水平上,我市食品质检机构的检测参数亟待拓展,检测精度亟待提高。

三、吉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健全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应以构筑标准化体系为突破口,健全食品质量信息服务体系,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为保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突出各体系建设重心的同时。注意协调好各体系之间的关系。

1、构建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一是修订地方食品标准。吉安市应根据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结合地方实际修订一些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

二是要加强标准研制工作。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适宜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操作性较强、符合无公害、绿色食品要求的农业生产标准,

三是要推进区域食品标准化生产。从吉安市农业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实情出发,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通过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业大户等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

2、构建完善食品质量信息服务体系

围绕“搞好信息服务”这个核心,狠抓“信息、认证通告、网上申报”3个着力点,加强信用系统建设的针对性,

一是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对于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规定严格的上报制度,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应该上报的内容、责任人、上报的时限、上报的途径,不及时上报-的责任等。从而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种信息资料,建立吉安市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

二是创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施透明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运用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网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使各有关部门以及消费者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资料。鼓励公众来参与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鼓励科技界、新闻界通过风险通报和信息反馈机制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促成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失信惩治为手段,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框架。框架以食品企业数据库为基础,为每个企业建立质量档案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品种情况、执行标准情况、监督抽查情况、违法查处情况等信息。同时随时关注企业生产动态,加强日常巡查,保障产品质量。从而不断提高质监工作的有效性。真正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3、构建完善食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要健全法律标准体系。以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农业投入品登记许可和淘汰制度、例行监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抽检制度等基本制度,为食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和监管工作提供法律制度保障。针对目前吉安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标准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用法制手段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投入品流入农业生产领域。

第4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关键词: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 研究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食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江苏农垦弶港农场按照省农垦集团公司“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安全优质食品”的十二五战略规划,持续加大以西兰花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效载体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背景:

近年来,弶港农场瞄准打造江苏农垦现代高效农业第一强场的目标,大力发展外向出口型西兰花产业。

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必须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西兰花产品,才能保证合作的出口蔬菜企业防止贸易壁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农场出口西兰花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何才能保证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环境,实现农场出口西兰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引入专业合作社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自控体系,完善出口西兰花“加工企业+农场+专业合作社+基地+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是解决农场出口西兰花产品质量安全困境的重要出路。

二、主要做法

(一) 依托资源优势,引导产业发展。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弶港农场地处黄海之滨,为长江冲积平原,土壤为沙壤土,肥力水平较高,透水、透气性能好,海洋性气候,地面平均高程4.8m,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农田防护林网格化率达100 %,十分适合西兰花栽培,为西兰花的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近年来,在农场的鼓励引导下,职工抱团自身投资成立出口西兰花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也明显高涨,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 完善利益机制,增强龙头带动。实践证明,依靠单家独户,产业肯定做不大、做不强,必须依靠龙头带动。近年来,弶港农场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生态化、组织化、规模化、装备化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引进省内外品牌响、实力强、基础条件好、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大、外向度高农产品加工等战略合作伙伴,在出口西兰花产业更大、更广、更高层次上进行合作双赢,实现了出口西兰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与出口蔬菜企业的有效对接和产业联动,以出口蔬菜加工企业的发展解决西兰花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以西兰花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形成了利于产业发展和职工增收的利益连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弶港农场不断加强与世界知名育种企业台湾农友和日本优秀公司的合作,从品种源头和标准化工厂育苗开始实施西兰花的标准化生产。由于品种来源正、种植技术高、产品质量佳,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优、组织化程度高、质量意识强,生产与国际接轨,产品质量符合日本农残“肯定列表”的要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蔬菜出口企业所青睐。

同时,在西兰花栽培技术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自2002年以来,农场5万亩耕地全部实施了麦稻与西瓜轮作换茬新模式,并充分利用西瓜后茬种植西兰花,使西兰花病虫害得到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寻求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好的价格,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是必然之路。近年来,弶港农场着力打造农业品牌,支持合作社以品牌促产业提升,以品牌拓市场,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西兰花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 “弶农”牌西兰花连续被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江苏名牌产品”称号;被省农委授予“江苏名牌农产品”称号。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单位” 并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获得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目前,全场5万亩耕地全部获得了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西兰花等主要农作物通过了绿色农产品产品认证,有机农业通过了基地和产品认证。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生产控制能力。农场着力提高合作社管理者和种植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农场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来农场进行讲座和现场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了一批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既是种植者、又是质量安全管理实践者、质量安全管理技术规程的推广应用者的西兰花质量安全生产管理者队伍,保证了“弶农”牌出口西兰花的质量安全。

(六)建立安全生产制度,规范社员操作行为。农场成立了质量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根据NY/T 746-2003标准,制定了符合日本“农残肯定列表”要求的管理标准、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合作社质量自控体系,凭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示范农场的管理网络系统,对出口西兰花专业合作社生产全过程实行质量跟踪管理,规范了专业合作社部分社员在农业安全生产中的随意行为,强化了质量安全生产监控能力,促进了“弶农”牌出口西兰花的稳定发展。

质量安全生产取得的成效:

一是出口西兰花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生产面积已达万余亩,生产数量达到2万吨以上,成为全省出口西兰花面积最大、总产最高的地区。

二是出口西兰花产业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公司已与浙江、江苏、台湾东海等四家蔬菜出口企业合作,产品出口日、美、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是促进了农业增效职工增收。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 王亚萍牵头的鲁亚瓜果蔬菜合作社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运行人均年收入达10多万元。

三、启示

1、实行符合实际的标准化生产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因而,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突出实用性,让合作社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看得懂、用得了、效果好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最现实的迫切需要。

2.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一家一户职工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同时必须加大支持引导力度,解决单个合作社在“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三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的认证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合作社充分发挥它们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安全优质食品方面的作用。真正做到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使合作社成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控制的主体和生力军。

3、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和安全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是解决好处于源头的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控制问题。建立合作社内纵横交错的捆绑式监控管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重点控制农药规范使用,在安全生产方面实行农药使用责任追溯制度,实施全程监管的监督机制成为合作社得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5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湖北宜都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91-01

宜都市位于湖北西南部,辖1乡8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3个村8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9万人。地理概貌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耕地面积2.24万hm2,基本农田1.58万hm2。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4.87亿元,农业增加值3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 693元。宜都市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3年抽检种植业农产品样品4 100个,合格率为99.8%。2013年省人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记者采访团在宜都市参观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农安监测点,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组到宜都市调研农安工作。

宜都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示范创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产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全面加强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强化安全监测监管,突出专项整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监测能力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现将具体措施以及2014年工作重点介绍如下[1-2]。

1 主要做法及成效

1.1 领导重视,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

为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成立了工作专班。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农安工作目标责任状,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市农业局与乡镇农安监管站签定农安责任状,组织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质量承诺书。市畜牧局与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动物屠宰加工屠宰场和畜产品经营单位及个人签定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3 500余份。

1.2 狠抓培训,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深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田间、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培训,开展以“实施主推技术、推广主导品种、农民主体培训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三主一化”培训。共开展各类培训活动212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5万份。

1.3 落实责任,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日常监管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专项整治行动是推动日常监管工作的抓手。在专项整治工作中突出重点产品、重点环节开展有声势的行动,在日常监管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监管工作不留死角。通过完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档案,记录好日常检查工作情况,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对种子、农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资产品开展质量抽检,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对监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警示信息,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依法处理,涉及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一查到底,严肃处理[3]。实施农资打假、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和兽用抗菌剂、水产品禁用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劣农资和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强化案件的查处,组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共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76家,抽查180个农药品种、种子样63个、肥料品种7个、水样4个、鱼样5个、渔饲料样20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24起,立案查处12起。农药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种子标签合格率达95%以上。

组织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进行拉网式检查,共检查兽药饲料经营门店125家、饲料生产企业3家,收缴过期兽药152余盒,对购销台账、使用记录不全的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书16份。在养殖环节严格落实监管制度,每月至少入场监管1次,同时加大养殖场(户)“瘦肉精”的抽检力度。

1.4 管住源头,全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为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各产业生产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贯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生产控制技术规范。宜都市制定了“宜都蜜柑”和“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柑桔、茶叶、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畜牧业技术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全市有效使用的农业“三品”已达到6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形成了宜都蜜柑、丰岛罐头、天然富锌茶、宜红工夫茶、土老憨食品、清江鱼、天峡鲟等一批精品名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目前,全市建立柑桔标准园2万hm2、茶叶标准园6 666.7 hm2。建有养殖小区76个,畜牧业形成了沿江乡镇以猪禽为主、山区乡镇以牛羊为主的标准化生产新格局,清江库区网箱养殖成为国家标准委员会的养殖示范基地。

1.5 突出重点,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品”生(下转第294页)

(上接第291页)

产基地为重点,实施以标准化生产记录、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证明以及包装、标识为门槛的产地准出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4]。在土老憨果蔬公司、共发茶叶专业合作社、三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亮亭生态柑桔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单位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及质量溯源示范点;全市审核换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36个,大型养殖小区、养殖场(户)备案3985家,备案率达100%,全市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99.5%,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土老憨果蔬公司自主开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对种植户严格执行编码追溯责任制,实现了柑桔精品果追溯到户。

1.6 加大监测,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宜都市成立了宜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明确为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对全市农安工作协调及监管。结合国家项目,市财政投入433万元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投资45万元建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室,投资90万元,建成了宜都市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宜都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可以完成对全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品的全面监测。全市10个乡镇农安站、中百仓储等6家超市、18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检测室,可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自检。全年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41期,抽取样品4 10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快报41期,督促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自检样品23 900个;全市共抽检猪肉样品40份、猪肝样品9份、猪尿样品4 500份、鸡蛋180枚,分别进行“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有关残留指标检测,抽取兽药品种40个,饲料品种40个,检测结果均合格,合格率为100%。

2 2014年工作重点

2014年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的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和监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购销台帐,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可溯源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5],围绕蔬菜、柑桔、茶叶办好8~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点。定性检样 5 000个以上,定量检测农产品500个以上,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公布,督促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范开展农产品自检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加强农资监管,实施专项整治,及时检查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产品生产记录、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执行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等环节质量例行监督检查。

3 参考文献

[1] 陈丛梅.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河南农业,2011(13):22-24.

[2] 张文学.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标准导报,2012(3):14-16.

[3] 许淑桂,孙福广.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5):55-57,86.

第6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极速发展,食品确实越来越多样化、充足化、新鲜化、美观化。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也是越发的加大。

记得上大学时有一位教授说过这样一个真实事例:他的两个法学博士同学移民去了加拿大,一个在超市从事搬运工工作,另外一个在幼儿园当老师。同学们非常不解,便问:为什么不在中国要移民加拿大呢?教授回答:他那同学说得是因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想想看,中国的食品有几样是安全的?看看我们现在吃的猪肉,食品添加剂太多,三个来月就能长到两百多斤,吃排骨现在连骨头都不用吐了。前不久媒体不还说咱们国家60%的猪肉都添加了瘦肉精吗?……

是啊,吃肉都不用吐骨头了,原本一两年生长期的猪现在也就两三个月就能长到两百多斤,这又是何其的夸张。笔者也是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出来的,记得当年家里养猪时能养到两百斤至少也得养上一年半之久,而如今,笔者虽然生活在大都市,吃的东西却远不如八九十年代。这不是人们生活水平的倒退又是什么呢?

记得上小学时,课文里面就有一则“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然而孩子们是代代学,而一旦长大后却为了各自的私利,重复着“拔苗助长”,而且越发的不可收拾,在坑害别人的同时,却也在坑害着自己及家人。因为食品安全不仅关乎着个类食品、个类人群,而是关乎着各类食品及全民安全,这是关乎全体国人生命及健康的大事。

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毒大米、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最近,因“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又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头浪尖。食品安全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劣影响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据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仍不健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据调查,全国5万多家食品零售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不足1%;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这无不与政府质监部门存在直接的联系。

第7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建设 影响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的质量安全关系着公众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由供给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质量安全贯穿食品加工的全过程,是涉及多个主体、包含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但是,由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安全问题频出。政府和学术界一直在寻求可行、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1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源头问题,食品的原材料、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在生长种植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外界的多种污染物的危害,如细菌、真菌污染,药物残留超标,重金属富集,以及其他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的危害,导致人体因急慢性毒性作用,患上多种疾病;二是生产问题,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80%都是中小型规模,人员素质低、责任意识不高,导致其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掺假、掺杂、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屡禁不止;三是销售问题,不法商贩为谋求非法利益,销售假冒伪劣及过期食品,将腐败食品“化腐朽为神奇”,致使消费者身心备受伤害;四是监管问题,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的权限分离,质量检测设施和手段无法与国际接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致使政府的安全监管行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 建设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2.1 完善优化食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是生产环节,只有把控源头,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我们要规范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按“生产过程程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全程监控制度化”来进行食品生产,强化制定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从源头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实施标准化生产。各地加大力度推动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建立档案记录制度,记录生产中使用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量及使用、停用的日期,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逐步建立良好的生产习惯,保证食品产业原料的安全。

建设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服务于食品工业的生产经营企业,覆盖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多个领域,有效支撑食品安全的管理,以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志为质量溯源的重要载体。

2.2 完善优化食品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食品流通管理

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突破流通环节的瓶颈,推进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通过加强流通环节的管理,使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时掌握食品质量信息,即时调整生产;同时通过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也可最大程度地防止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二次污染。

2.3 完善优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食品消费管理

对产品质量的知情权和对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追究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是进行消费管理的核心职责。一是加大对食品消费的监管力度,二是推进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四是开展食品危险性评估,科学食品安全预警和评估信息。

2.4 完善优化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实施风险监控,通过动态系统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的“四早”快速反应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2.5 完善优化安全诚信体系,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

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和督促功能。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做到掌握情况,监管有效,并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食品行业的自律。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

3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

建立健全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很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1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受到来自工业、农业、城市生活污水等多重污染源的影响,生物性危害、化学毒物、药物残留及辐射,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并导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态失衡,资源衰退。因此,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区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把它作为食品安全监控的标准,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严抓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3.2 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区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一方面,农产品出售困难、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所青睐的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价格昂贵,购买困难。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成为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通过监测分析区域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对食品品种和品质的普查与筛选工作,引导地区调整生产结构,培育和发展品牌食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摸清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检测食品产地环境、农产品信息,以指导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产增收。

3.3 指导区域食品行业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

第8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当前,各地、各有关部门均十分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无不以净化农村食品市场为重点,积极开展与大力推动专项整治行动和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在涉及农村食品安全的不同环节和区域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隐患和盲区,还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安全责任意识与监管执法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各项监管工作,做到监管区域无盲区、监管环节无断层、监管品种无遗漏,努力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农村食品消费环境。

一、主要问题

1、在农业种养殖环节。目前,在农村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基地与规模化绿色饲养基地由于受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监测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对农药、化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全过程质量监控,重金属、农残、药物残留等主要指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超标现象较为严重。源头污染控制与安全监管要求不相适应。

2、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多属家庭作坊式小加工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生产环境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很难保证生产出合格食品。个别不法食品生产加工点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以及伪造、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现象仍时有发生。

3、在食品流通环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的一些个体经营户,因经营规模小,品种少,对索证索票认识肤浅,日常进货只论价格不重质量。还有,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特点,将一些过期、变质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给农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4、在食品消费环节。农村餐饮店采购原材料索证索票意识淡薄,不注重规范采购渠道,不愿建立购进台账,索证索票制度,更未全面推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持证上岗制度。还有农村自办宴席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极易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

5、在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因为相关职能部门大多数在农村没有设立分支机构,监管力量得不到有效延伸。农村虽已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但形如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办(站)的基层协管机构,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定岗定编问题,没有运行经费保障,安全监管工作得不到扎实深入地开展,多数仍然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二、治理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要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农村举办庙会、赶集、文化下乡演出等活动机会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媒,宣传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安全消费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与识假打假、依法维权能力,同时要发动群众积极投诉举报食品制假售假线索和安全隐患,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二)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落实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任务 、严格督查考核三方面入手,强化质量保证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县、乡两级政府,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要签订管理责任书,相关职能部门还要与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同时要建立落实责任追究制,将食品安全工作切实纳入乡镇政府目标管理考评,严格实行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对因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不良后果的,严格追究主要责任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大硬件投入,提高农村食品监测保障能力。大力改善农村食品监测条件,尽可能配齐必备的监测、检验设备;并提供必要的检验经费。建立以市场主办单位自检为基础、消费者复检为补充、执法部门抽检为保障的“三方互动”的监测体系,并不断拓宽抽检领域,扩大监测覆盖面,及时通报监测结果,提高农村市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作用。上级政府必须提供一定的运行经费保障,保证乡镇食品安全协管机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相关部门也应延伸工作职能,设立派出机构,主抓末端安全监管。同时可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点多面广,村干部群众威信高,农村情况熟悉的优势,尽可能聘请村支书和村长为本村食品安全监管联络员或信息员,在村民组设立农民投诉受理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平台。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多采用通俗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有线广播、宣传画,为农民群众提供食品消费信息,引导农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同时要及时研究分析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六)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引入信用奖惩机制。积极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对违反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有意制假售假的失信企业除依法严惩外,建立失信档案,列入黑名单,通过舆论媒体予以曝光。尤其是对那些质量卫生状况达不到要求,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农村小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坚决取缔;同时对管理规范,诚信发展的乡镇食 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加强扶持与引导,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争取做大做强。

第9篇:食品安全知识试题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不安全因素;食品安全法制保障

一、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

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无论是加工食品还是农畜产品,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健康。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直接威胁到我国的食品安全。导致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食品自身的制作不符合安全标准

许多食品生产商、经营者贪图利益、道德沦丧,在食品中添加了大量食品添加剂。从“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中的大头宝宝到“三鹿奶粉事件”下的结石婴儿,从蛋黄里的苏丹红到猪肉中的瘦肉精,从辽宁的“毒豆芽”到上海的染色馒头,这些事件造成的巨大社会危害让人触目惊心。此外,食品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也非常普遍,食品生产者为了降低食品生产成本,获得高额利润,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食品生产含量,使得食品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如有些奶粉生产商在奶粉加工过程中掺入大量的代用品,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实质上已不是奶粉,对人体危害极大。

(二)农畜产品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污染

首先,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动植物激素等导致了蔬菜水果化肥品残留物过多,这就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此外,这一过程还可能受到来自大气、土壤、水的污染而导致的间接污染。倘若是使用不合格的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或是操作上的不规范(如农药施用时间不合理),则还会导致附加的不安全因素。

(三)假冒伪劣产品

近些年来,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区域性、集团性的制假销售越来越突出,从过去的单兵作战发展为大规模的生产,涉及的种类多、数量大、范围广,制假销售现象不仅对知名厂家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危害了人类健康,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信息披露不及时、不规范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可是在获得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渠道中,消费者主要是通过看新闻媒体和相互转告得知的,政府的信息披露总是在沸沸扬扬的传言后姗姗来迟。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政府的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没有起到警示和监管作用。

(二)多头监管,职责不清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它只可能监管重大的突发事件, 而地方和日常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由各职能部门承担。由于立法机构、岗位职责、工作重点、监管手段各不相同,有效的协调机制尚未健全,“多头分管,职责不清、权责不明、重复监管、监管空白”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在调查中,消费者认为,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执行力较差,没有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三)食品安全检测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可是就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来说,食品安全检测水平较低,而且中国的食品生产企业较多,布局分散,食品安全检测很难覆盖到全部食品生产领域和地区。此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也导致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基本措施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力依据。就目前而言,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现阶段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实施细则,现有已经不适应当前情况的法规要及时修正和调整,空白和漏洞要及时填补,这样才能使各部门有法可依。同时对于执法机关来说,要加大食品安全问题的执法力度,对于违反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于一些违法企业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一方面,食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就需要贯彻在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涉及的部门过多,需要投入各个环节的力量应该是不相同的。建议可以重点抓住主要环节,这就需要组织专家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危险量以及可能导致的危害程度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各个环节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配各个环节应投入的力量。另一方面,完善食品检验标准和食品法规,对不法分子加大惩罚的力度,只有使不法厂商对惩罚的预期机会成本加上其他成本超过了其预期收益,才能有效遏制不法厂商的恶。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食品安全处理机制尚不够完善,从现实生活来看,食品安全事故一定出现,监管部门往往是仓促应对,召开临时会议,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一种事后行为,不能有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也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期望落空,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预防管理和完善应急措施,尽量将食品安全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在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之后再想对策。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增强政府部门的权威。

四、结语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被都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加入WTO后,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国内外形势迫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须尽快和国际接轨,努力缩短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丘海雄:食品生产品安全的经济社会学视角[J],新视野,2003年第1期.

[3]李正明: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食品科技,2003,(7):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