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尔基的童年全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求异思维 读写结合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47-02
作者简介:潘大敏(1983―),女,江海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海县张湾小学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研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材则是生活和课堂的桥梁。提高习作水平必然离不开阅读,阅读中的读写训练才是促进作文指导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一、从词句入手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在教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同时关注课文里面的关键词句,让学生由此受到表情达意训练。这种品读不仅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更能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写法,领会其意图,进而学会迁移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带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极推敲词句,才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创造性进展。例如在《黄山奇松》的教学片段中,老师可在一般教学的基础上做这样的改进:
师(深情地):800年来,迎客松一直屹立于高高的悬崖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曾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这样一组组感人的画面――
(出示)烈日下(风雨中……),迎客松――
(学生想象说话)
师:从你们激情的话语中,我用心感受到了迎客松的“饱经风霜”,但它却依然姿态优美,枝干遒劲,从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1:感受到迎客松蓬勃的生命力。
生2:感受到迎客松微笑着、坚强地面对炎炎烈日、狂风暴雨。
……
(指导学生朗读)
师:大家感受到了吧:“饱经风霜”这个词,能够形容黄山松这样的植物,也能够形容和黄山松有一样特点的人!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
(学生交流。)
师:一幅幅饱经风霜的画面镌刻在我脑海中。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
(学生动笔写话。)
评析:“读进去,想开来”,这就是潜心会文的过程,这位教师巧妙地发掘文本中的读写元素,并融会贯通,巧而无痕,得意得言。教师的切入非常到位,在创设情境中找准落脚点,让学生想象练说、迁移运用,学生兴致盎然,畅所欲言。读写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随文练笔亦水到渠成。
二、从标点入手
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往往在阅读教学中扣人心弦,不仅调动起学生浓厚兴趣,而且也似鱼钩,勾起学生的记忆链,从而使其展开想象。如四年级《桂花雨》一课,琦君在回忆童年摇桂花时有这样一段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在教学这一重点语句时,笔者就关注了三个感叹号。
师:大家方才从“纷纷”“喊”“满头满身”等词语里面感受到了摇桂花时作者心中的快乐。再找一找,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作者的快乐?
生(很激动):三个感叹号!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正是这样,字词能够让我们更加方便地理解课文,标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说清心里的想法。作者连用三个感叹号,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
(指导朗读。)
师:我们生活中也有过这样快乐、激动的时刻,谁来说一说?
生:过年放烟花、收到生日礼物、考一百分、拔河比赛得冠军等。
师:那我们就拿出笔,选择一个你最激动的精彩瞬间写一写,注意用上感叹号。
(学生动笔写话,全班交流。)
自评:《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板块中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而在接下来的习作板块中则再一次强调:“以表达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运用引号、冒号等标点。”由此,对于标点符号,不能仅仅放在作文课上教学。阅读课上,学生结合语句、语境,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的标点符号教学显得更高效。
三、从典型段落入手
(一)具体生动表达的写
结合文章特点的迁移性仿写,教材中有一些,但更需要教师自己去发掘和设计。笔者前不久听过一节五年级《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取的读写结合点,可谓耳目一新。
在简要回顾课文内容后,这位老师问道:“这篇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看起来很嗦,也很有趣,是哪一节?”学生马上来了兴致,找到了第十三节。第一个学生找出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发现作者的语言像诗一样美,还发现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就这样,学生接着在十三节中找,在全文中找,以多种形式品读、感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自由与快乐,更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式。
(二)仿照例文结构的写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经常接触的结构也就是总分式、总分总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一课,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二、三两小节又是按“总―分”的结构具体写出了云雾的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傍晚天空的云。
(三)指向深化文本内容理解的写
像《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便能够在深化文本内容上下功夫,实现理解创造性练习。授完本课后,可以让学生转换视角,试着以儿子的口吻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合情合理地进行练写,在这样的情境练写下学生的表达内容不仅是文本语言的升华,更是情感的推进,同时,更利于突破重难点,更深层次地理解高尔基的思想精华“给,永远比拿愉快”。学生与文中高尔基的儿子同龄,语言“最近发展区”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意言兼得”,何乐而不为!
四、从结尾入手
大师的文章,往往在结尾留有余味,这样就给老师“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留有空间。那么,创造性的续写此时就有较大的价值。文虽止,意犹在,这样的文章给学生驰骋想象、创造练写提供了一个舞台。
[关键词]对话大师成就活力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16
谈起钱梦龙老师,我们总绕不过他的那课《愚公移山》。正如一语文老师所说的那样,“三十多年过去了,新课程改革也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多年。但是,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很少看到有超越钱老《愚公移山》的文言教学课”。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超越?应当不完全竟然,当是我们没有踏踏实实地与大师进行理想的切磋,汲取到大师语文教学的精华。
汲取
一次偶然的机会,能和大师共同切磋,大师是那样的娓娓道来,令人感慨万千。钱梦龙老师这样说:“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不着痕迹的自然融合”的课,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的语文课,是着眼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真实的语文课,其途径,有且只有一条,即“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先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
在《愚公移山》教学中,先生对学生文言字词的理解这一目标的达成靠的就是学生读书。先生让学生自主读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自主读懂了“始龀”中的年龄,读出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式中的省略成分。
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从不自己去讲答案,都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阅读,教学都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地进行,字词教学、人物关系解读、人物“愚”与“智”的讨论都基于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建构及需求去进行。
感悟
先生这样说,这样做,对我们的启迪意义当是十分深刻的。我们需要学习先生充分尊重学习对象的精神品质。正如先生还说过的那段话:“我始终认为‘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到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在c先生的对话中,笔者悟出如此教学真谛:语文教学需要秉承老老实实的态度,老老实实地教,要让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去感悟,一切都需要学生能够充分地自主行事。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自己“读”文章。语文教学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让一个个学生去阅读感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应当形成这样的局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有两个关系必须科学处理好,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问题,二是学生合作化探究的问题。对此,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应当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是不能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的;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合作探究,切不能以经常性的合作讨论去代替一个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实践
诸多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基本方式,学生的语感是在对范文反复诵读、涵泳、品味中逐步形成的。譬如教学《童年的朋友》,这是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作品,所描写的是外祖母。学习《童年的朋友》就是让学生了解外祖母那杰出的风采,提升学生的精神和品格。《童年的朋友》文字不长,但作者用饱含的深情和十分细腻的笔触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十分丰满和颇具艺术魅力。所以,前置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得以充分地自读。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去跳读,在跳读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其次让学生去精读文本精彩的语段,如“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学生不仅读出“我”对外祖母的感觉,还读出外祖母的行为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和意义。再次让学生去朗读全文,形成诵读的气势,进一步加深对外祖母的印象,形成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
幸福土壤——多彩的学校文化
“因为缘份所以相聚,因为相聚所以珍惜”“寝室因我而温馨,我为寝室而快乐……”走进毛沟小学,一句句热情洋溢的话语,装扮着寝室楼道、墙壁,温暖着孩子们的心。这些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话语鞭策着远道而来的孩子们。寝室前面“自主、自强、自理、自立”八个大字,更是给他们衣、食、住、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让每一栋楼每一堵墙都说话,成了校园一道道百看不厌的文化景观。毛沟小学打造校园文化的活力磁场,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在文化滋润下茁壮成长是校园建设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每一个班级门口都有一块大大的展示牌,班级简介、班级口号、师生寄语、学习镜头、活动剪影……“让我们用真诚的爱与你们的心灵对话,让爱的种子在心中萌发,愿你们汲取今天甘甜的雨露,明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在三年级(2)班教师寄语下面,学生的寄语也耐人寻味:“我们犹如70颗繁星,点亮着班级浩瀚的夜空,每一颗星星都闪烁着爱心和热情。这里是我们成长的乐园,这里是我们快乐的家园,这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地方。”
广播文化是毛沟小学活力校园的精品之作。校园新闻、时事新闻、美文欣赏、童话故事、童年歌谣等,在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准时开播,让校园弥漫着浓浓的童年气息。
随着全县以校为原型的第一个乡村少年宫建成使用,活力乡土、经典诵读、阳光体育、手工制作等40多个兴趣小组应运而生,1200多名学生全员参与,校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幸福保障——和谐的教师团队
“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却拥有满心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校园小路上,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是我的幸福;课堂上,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笑脸是我的幸福;同事间的真诚与友好是我的幸福;领导的宽容与关怀也是我的幸福……”
这是陈昆老师发自肺腑的一段感言。其实,在毛沟小学,有着和陈老师一样体会的教师还很多。在校长田兴飞的意识里,学校要让教师成为幸福的教师,就应多渠道、多方位地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教师的生命释放光彩。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前准备工作,以年级科目为单位,成立备课小组,按单元任务到人。要求教师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实行“先自己备,再集体备,最后再自己备”的三级备课流程,形成适合自己班级和学生实际的个性教案。学校还改革教学模式,同时注重老师学习小组建设,定时定期开展教学活动交流,解决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小组间的竞争与评比,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的凝结力明显增强。
此外,学校还与常德师范附小、吉首大学师院附小等县内外兄弟学堂结对联动。在分学科、分年级把教师们联系在一起做教研的基础上,学校全面推行“五课”制度,即:推行中层领导示范课、推行教师全员竞赛课、推行新进教师考核课、推行优秀教师展示课、推行外出教师汇报课,让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老师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目前,学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成长计划和个人成长档案。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制定了学习制度,明确了教师每周、每月、每个学期的集体学习、自主学习、网上学习和外出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学习检查非常严格:既要看书上划没划杠杠,做没做批注;又要看网上有没有记录,传没传东西;本子上做没做笔记,写没写反思。“一周一查一登记,一月一评一反馈”,让每位老师“强筋壮骨”。
幸福目标——培养幸福的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实现幸福目标,学校把这“三个为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地和起飞点。
课堂上,学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最大化,求解学生发展最大值。结合学生实际,学校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目标反馈的“先学后究再反馈”三段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都会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呈现问题、明确目标、布置任务,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创设自觉学、自主学的氛围。合作探究重点在组员间、小组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比如,解答一个数学计算题,答案是多少,要用哪个计算公式,解题步骤怎么走,简便方法怎么做?围绕问题的解决,课堂沸腾了: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路,在异议中达成共识。“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回到学生中去,再由学生自己去解答,多了个摸爬滚打的过程,学生搜集信息、处理问题、合作探讨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那些后进生胆子大了,敢举手了,敢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话了,变得自信了!”学校教研室主任梁海霞说。
在课外,学校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小的事情抓教育。每天清晨,要求学生的第一件小事就是打扫教室,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成立了少先队文明监督岗哨,所有“工作人员”实行挂牌上岗,负责全校学生两操、卫生、纪律、学习、就寝等一日常规的检查,做到每日登记、每周小结、每月评比,“争夺流动红旗,争当优秀学生”竞赛活动深入人心。
采访中,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学校把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寝室编排在一起,让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手把手的给刚从村片小上来的小弟弟、小妹妹教洗脸刷牙、盖被子、折铺盖等这些生活常识。
要实现读写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学生兴奋点,捕捉学生真切感受,或在“潜心涵咏”中模仿或在“创设情境”中想象或在“切己体察”中抒情议论,展开阅读的创造,拓展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多感多思多写。
【关键词】
读写结合 模仿 想象 思辨
“教与学脱节,随意性太强,零星分散,混乱无序,无疑是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中如是说。的确,在现今的教材中,阅读占很大比例,而作文没有教学系统。而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余映潮也认为:“‘读写结合’是课标中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新教材的编写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还明确地‘暗示’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同学们读起来,还要让同学们写起来。” 这些,足以提示教师:在阅读教学体系中要注重挖掘作文的训练点,做到读写结合,才能使作文与阅读比翼齐飞!
要实现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文本。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也说 ,教师精心设计 “读”与的“写”的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设计“与读有关的写”的内容,笔者认为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抓住学生兴奋点,捕捉学生真切感受,或在“潜心涵咏”中模仿或在“创设情境”中想象或在“切己体察”中抒情议论,展开阅读的创造,拓展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多感多思多写。
一、在“潜心涵咏”中模仿
潜心涵泳,就是引导学生潜下心来投入文本,专心致志加以揣摩、推敲。真正的模仿,其实都来自学生的潜心涵泳。朱熹曾这样论述:“古人作文作诗,多是从模仿前人在作先。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人做丈章,若是仔细看得,一般文字熟,少间做出文字,意思语脉自是相似。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若不曾仔细看,少间却不得用。”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优美文本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更能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的结合点,让学生在潜心涵咏中模仿。
1.模仿优美文笔 不同的作家其语言风格是不同的。读熟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品味鉴赏他们的语言风格,就能模仿着进行练笔。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文笔清新,诗意盎然。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请学生品味两年前“我”刚到北大的一个画面。学生在细读精品后,所模仿的画面同样充满着诗情画意。
2.模仿奇妙写法 好文章必有奇妙的写法,在教学时,可让学生模仿这些写法写一写,这样既有助于理解文本,又训练了学生写作。如在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时,文中出现三次眼神的描写,在揣摩这些描写所反映的人物内心后,我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眼神的。在学生品味到直接描写、侧面烘托、善用比喻等方法后,再写身边人的眼神,显然学生有物可写,有法可依,写得流畅生动。又如鲁迅的百草园,景物描写非常经典,当读出写了什么后,接着学生就针对怎么写揣摩感悟,得出写景方法,在此基础上写一段校园枫林的景物描写,学生洋洋洒洒,较以前生动形象多了。
3.模仿精美结构 文本结构的精巧完整也是值得学生模仿的。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咏物抒怀”,是一组优美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反复歌咏“不平凡”,串联起文章的结构,首尾严密呼应,内容又巧妙地得到深化。由树及人,运用象征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石榴》一文,作者按照爱、画、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在画石榴时又由总到分,点出“最可爱”。《紫藤萝瀑布》一文,按照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来结构全篇,结尾又照应开头,使文章构思精巧。这样的精巧构思不妨让学生练笔,结合单元作文仿一仿,加深阅读的印象又能使作文结构完整而精巧。
二、在“创设情境”中想象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想象形成形象。人脑根据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读写结合,要在阅读时要抓住这种想象,让学生用文笔把想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写下来。
1.想象意境之美 诗歌,语言简练,思维跳跃,往往具有一种意境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可根据意象,展开无穷的想象。如在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我要求学生根据“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展开想象,根据意象创设情境,并用优美的文笔写下来。类似的可以有很多,如读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理解背景、了解诗人身世的基础上,想象这一意境,写成一段文字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还原了内容,加深了理解,也能对作品,对诗人有进一步的解读。
2.想象留白之实 优秀的作家,其作品会有许多留白之处,给人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九个意象的叠加是满是实,可是中间过程的省略就留下了空白让人去想象,三个一组就构成一幅画面,让学生把这留白写一写,然后再和原来的比较,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无穷韵味。鲁迅《孔乙己》最后在众人的取笑中离场,“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时他的内心在想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他内心的理解,我们就能看出学生对孔乙己,对这社会,对众人的理解程度。写,让教师考察了学生的读。
三、在“切己体察”中思辨
朱熹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这是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切己体察,就是把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读者的心灵,建起文字的桥梁。
1.在共鸣中抒情 好文章往往是和读者共鸣的,容易在读者心头投下石子,泛起涟漪。如《幼时记趣》一文,写了儿童眼中的自然诸物,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情,表现了孩子的童心童趣。借此童心童趣,我问到:“你有这样的经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或打抱不平,或丰富想象,孩子在共鸣中趣味盎然,在交流后写来得心应手。又如读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里面谈到:“天下第一等苦人”我问学生是否赞同后又进一步提问:“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苦人吗?”学生马上七嘴八舌,举了自己或别人的例子来论证,我便把握时机让他们当场写,有观点有实例,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或表明自己的观点。
2.在质疑中生议 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把握疑点,在疑点处让学生辩一辩,思一思,学生的思维才会有深入,有突破。这时候让学生写写议议,效果会很显著。如《愚公移山》中关于“愚公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引起了大辩论,我要求辩论稿先罗列一下提纲, 力求有理有据,为了在接下来的唇枪舌战中赢得胜利,学生们引经据典,读写兴趣、思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尽管是质疑,但学生切己体察,所持观点基本能代表自己一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如鲁迅《孔乙己》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作者用看似矛盾的模糊语言,使结局产生了悬念: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呢?我趁机让学生的思维朝着理性的推理放飞,各自写一写孔乙己的人生结局,并给他设置一个结局的画面。然后当场交流点评。当然,学生的理性思考和细腻描写都值得肯定,但是一定要有理有据。尽管是质疑,但学生切己体察,所持观点基本能代表自己一阶段的人生观,价值观。
读写结合,必能使作文与阅读比翼齐飞,而如何找准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江苏教育出版社:98――101
【2】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