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节混乱的体育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节混乱的体育课

第1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开始部分 结尾部分 照应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授课老师的内容是“掷纸飞机”,评课老师对他的课表示肯定,最后提出一点不足时认为,课的提高部分内容与掷纸飞机无关,起不到巩固与提高的作用,更不能首尾呼应,使课堂看起来结构不紧凑,内容衔接也不好。对此,这位评课老师又把另一个授课老师的课进行了分析,另一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双脚跳,他在结束部分正是运用双脚跳设计了一个游戏,这与开始部分的准备活动与基本部分的双脚跳的练习正好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把两位老师的课进行对比,结果就非常清楚了。

这位教师的问题一提出,讨论一时出现了停滞,沉默之时,另一位评课教师就以上提到的两位授课教师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疑问,如果按首尾呼应的方法组织教学,结尾部分的纸飞机游戏比赛是不是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比赛时动作的变形,比赛达不到课堂而使课堂效率低下?他还表示,而从另外一节跳跃课来看,首尾呼应很自然,课堂效果也好。他得出的结论是,从两节课可以看出,是否要首尾呼应是有一定原则的,不能乱用。

第二位评课教师的发言顿时让老师们有所感悟,纷纷就此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

二、问题的解决

以上问题的呈现,可以反应出老师们对课堂是否要首尾呼应不同的态度,有赞同的成份,也有否定的成份。

1.持“赞成首尾呼应”态度的分析

(1)激起学习期待

学生的情绪出现在课的开始和后半部分。课的导入环节不再赘述,而好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而且还能对后继的学习内容引起学习期待,达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整体艺术效果。在跳跃这一节课中,老师正是运用这一学习效果,对跳跃进行了比赛设计,比赛之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同学们,你们比赛时是运用了什么技术?学生很快就会想到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双脚跳。老师又说:在比赛的时候,有的同学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动作,为本组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是,还有比双脚跳更好的跳跃方法,下节课想不想学?接下来老师补充道:而有的学生呢不能正确的运用所学技术,为本组同学浪费了比赛时间,你们课下能不能再认真练一练,争取下一节课夺回冠军?听了这些话,学生已经暗下决心争取下一节课的胜利。这位教师的语言正是运用了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他们的学习期待。

(2)在情境教学时,保持完整性

在情境教学时,有很多老师都是用一个主线贯穿整节课,整节课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件,其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是一个完整的课,给人留下遗憾。在这种情况下,首尾呼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例如,在各种跳的课中,有位老师这样设计的:开场白时老师说:“小朋友们,春天到了,让我们一起去踏青吧?”小朋友们就在欢快的《郊游》乐声里,绕着“花草”进行热身运动。之后,老师又说:“小朋友们,你在踏青的时候,忍心去践踏这些可爱的花草吗?你能用什么办法穿过这片草地呢?”孩子们很快想出了方法。有的是用单脚跳着过去;有的用双脚跳……这样,课就引入了正题,接下来,转入新课的教学环节――单、双脚连续跳跃。在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个游戏: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跳跃方法,跳到指定地点,把自己手里拿的绿草,铺成一块草地。在孩子们快乐的蹦跳中,一块绿茵茵的“草地”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这个设计,不仅强调了“连续跳跃”的新授内容,而且使的每个环节衔接紧凑,这是一种典型首尾呼应,使这节体育课始终都体现了盎然春意的情境。

(3)增强课堂的观赏性

体育课堂注重的是课堂实效,但是在有实效的基础上,给课堂增添几分色彩岂不更好?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评委不仅生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看学生是如何学到的,学生如何去学就有一定的艺术性,老师可以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恰当的组织方式,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地去学。很显然,上述掷飞机课与跳跃课中,前者用了不同的教材内容,后者用的是同一教材内容,相比之下,后者更能得到评委的欣赏,因为,在印象上,后者教学设计更科学、更新颖,课堂结构更连贯紧凑,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2.持“否定首尾呼应”态度的分析

即使首尾呼应有很多优点,在使用时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一些情况下仍然无法使用,必须把课拆开,用特殊的方式解决,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地使用首尾呼应,不但起不到优化作用,反而把体育课弄得更糟,影响学生的学习。

(1)主教材内容达不到运动负荷,要用其他教材内容补充

并不是每一项体育项目都能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看似运动强度很大的项目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也不一定能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比如,上述老师教授的掷纸飞机,就是一项运动强度很小的运动,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往往达不到一定的负荷。再如,跑本来是一项强度很大的项目,运动时要承担很大的负荷,但是在教授跑的原地摆臂时,就不会产生很大的强度。

所以,在教授这一类内容,体育课上达不到所在承受的负荷时,通常要更换能产生较大运动负荷的内容。但是,内容的更换会致使课堂衔接的不顺畅,不能首尾呼应。相比较,为了使体育课“更象体育课”,建议放弃所谓的首尾呼应,来一个课堂上突然的大转弯。

(2)利用所学内容进行比赛或游戏时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初学前滚翻之后,很少有老师安排有前滚翻的比赛或游戏。原因很简单,就是在比赛时,学生求胜心切,在前滚翻时一般不认真地完成前滚翻,而是一带而过,致使动作变形甚至出现错误动作,前滚翻已经走了样,成了一般的地上打滚。所以在教授完前滚翻后,老师一般采用别的项目进行比赛或者游戏,如利用垫子进行障碍跑、跳,或者搬运接力等。再如,滚铁环项目也是如此,初学后,由于学生未能掌握动作要领,如果硬要实现首尾呼应的效果而采用滚铁环接力比赛,很可能出现拖铁环跑、铁环到处乱滚等现象,那场面的混乱可想而知。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所学的项目技术含量较高,运用时易变形;另一个是游戏致胜的关键因素不在技术而在于跑的速度了,所以学生更注重跑而忽略了滚铁环技术,技术在游戏中成了致胜的障碍了,学生就会排斥刚刚学会的新技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鉴于让新学内容不发生变形,最好在游戏时采用其他项目来代替。

参考文献:

第2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场地 创造性 终身体育

新世纪之初,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已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它既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学生“身、心、社”整体健康目标的基础。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因没有正规体育场地,学校操场面积狭小的现象却非常普遍,特别像我们一样的农村基层学校,或是市中心的学校,这一现象犹为突出。如何充分开发小体育场地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将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体育教师作出的一个严峻考验。对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小体育场地资源,使近几年我校的体育教学丰富多彩,成绩喜人。

一、编排课程细思考,以“小”见大

我校的教导处在体育课程编排上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场地小,班级较多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安排体育课程时,并不是单方面只考虑语、数、教师,而是将体育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了以前上午只上语数、常识等室内课,下午体育又是活动等室外课。因为这一做法,往往使得本来就很小的体育场地到了下午更是拥挤不堪,不谈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这一堂课中能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就不错了。正因如此,我校的日课程中除了上午第一节不安排体育课外(上午第一节课前是早操锻炼),其他节次的课程都穿插了体育课,而且低段、中段、高段适当搭配,充分考虑了学生因年龄差异而产生的活动区域差异,使得各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在“小”场地上进行体育活动,并能游刃有余。

二、教师课间细规划,“小”中见巧

新的《课程标准》鼓励我们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因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所以在上体育课前,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仔细地研究好操场规划,使之更合理地得到利用,不浪费每一寸土地。如了解一起在场地上上课的其他班级的体育活动情况。这样既使自己的课中跑、跳、掷等练习协调,又与其他班级能适机调换好场地,在进行一些带有危险性的练习如投掷实心球时,教师应在课前就划好一定的练习区域,并用一些醒目的固定标志物作为界线,并要多次提醒学生练习区域,以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越界行为,教师本人也应随时提高警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用沙包、羽毛球、乒乓球等轻物代替垒球掷远,以跳背来代替山羊分腿腾越的练习。还可用橡皮筋来代替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在增加练习次数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三、教学内容统分相结合,合用“小”字

对于像“冬锻达标”这样的大型活动,我们认真做到了教学内容的“统分相结合”特别是冬锻中的长跑活动,体育场地的限制很可能使其无法正常开展。但我校却却是利用了“小”字。在小体育场地上长跑时,全校每班统一各拿两个凳子作为起点与终点,学生绕着凳子跑,并调整好与旁边班级方向一致,使得长跑氛围浓厚,学生跑劲十足,然后各班的体育委员将自己班级的每个学生跑的圈数统计,再以一圈的长度乘以整个班级学生跑的圈数,当天长跑的距离便清楚地统计了出来。在开展一些趣味性、合作性强的游戏活动时,我们也往往采用多班合作,以大带小激发起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更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像一些测验型的课程放在一起测验时,既可以排除因场地小而可能造成的混乱的局面,更能让学生在测验中加深竞争意识。

四、深思熟练,利用“小”字

正如俗话所说,小也有小的好处一样,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其实“小”也不见得一定一无是处,在我们的“小”体育场地中肯定有楼梯,所以我们可以跑楼梯,锻炼学生的腿部力量与协调性;肯定有小树,我们可以沿着小树慢跑,让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有墙壁所以我们能进行靠墙手倒立,对墙投掷等等。这些难道不正是我们的“小”场地所带给我们的欢乐与运动兴趣吗?同时这些锻炼也往往能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更能让学生的情绪高昂,运动量也易于掌握和调整,组织队形不易混乱,活泼自然,灵活而不忙乱。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让他们明白锻炼身体不一定要400米的跑道,不一定要一副完整的乒乓桌,只要想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是有这个意识,这也正是体育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五、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不忘“小”字

我们知道体育的一大魅力便是它的竞争性,而竞争性的体现便是体育比赛,它也是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因“小”场地的限制,一些大规模的体育比赛可能无法进行,但各种各样的小型体育比赛还是可以有生有色地开展起来的。“小”场地足球比赛不行,但我们能把车棚中的一间间的格子作为球门,来举行射门比赛,谁能说我们不能体验到足球的快乐呢?我们利用云梯,来进行我们的“扣篮”大赛,那飞身跃起的一刹那也决不会比NBA的球星们逊色到哪儿去。当然还有我们的跳绳大赛、呼拉圈大赛,更有由我们亲手制作,利用课余时间,午间空闲时间进行练习,而在最后举行的投掷纸飞机大赛。通过一次次小型的体育比赛,便会在校园内涌起一股活动的热潮,这也或许就是体育所带给我们的永久回忆的记忆。

六、实事求是,善待“小”字

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当然应承认“小”场地确实有它的许多弊端,像我们教学目标中的教育学生耐力的耐久性,100M等项目,因可能一直在小场地上进行训练、学习,而让学生真正参加比赛时学生便会感到手足无措、紧张、惊奇从而影响学生的比赛成绩,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我们教师除了有意识带学生到校外进行长跑练习之外,还可以借助我们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我们的体育场地,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让多媒体也真正成为我们体育教学的一大得力助手,也让大多数学生的潜能从中挖掘出来。

第3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关键词】女生 体育课 厌学 应试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146-02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高中女生对体育课有厌倦情绪,冷漠态度。是何原因呢?从生理角度上看,高中女生已进入青春期,身心及各器官发育基本成熟,出现明显的女性特征。从心理角度上看,高中女生的情绪较波动、自尊心极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就如何上好高中女生体育课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如何“消除高中女生体育课厌学现象”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

由于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体育不是高考科目,是副科,不影响高考成绩,学不学无所谓,特别是高中女生对体育课抱有应付的态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讲清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进行动机启发,使她们知道体育教学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具体做法可用生动的事例,具体的对比数据和清华大学总结的“八减一大于八”的经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消除她们的偏见,提高她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男女界线突出,不愿在男生面前做动作。

在体育课上,女生做动作时你推我让,羞羞答答,怕做不好让男生指责、起哄,即使做也是应付一下,起不到学习锻炼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上课时队形安排要恰当,像做准备活动、集体操等练习时,最好安排男生在前女生在后,这样能避免女生做像滚翻、体前屈、立卧撑等动作时,担心头发,操心裤子。一节课如果是两个不同项目时,要尽量采用男女分组轮换练习,就是学习同一动作,也要在讲解示范后男女分开练习,同时教师要耐心教育她们认真对待,对女同学练习中有良好表现的要及时发现,及时表扬,逐步消化男女界线。

三、高中女生爱干净,体育课上有怕脏心理。

众所周知,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是高中女生,她们爱干净重视穿戴的整齐,在体育课活动中,怕弄脏了衣服、鞋袜,特别是雨天后,不愿参加练习。教师稍一离开就出现“站课”现象。教师在上这类课的前一天,通知她们做好服装、鞋袜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检查,练习时教育她们不怕脏、不怕累,在场地器材的布置上,教师要从审美的角度设计多种新颖的放置图形,使之线条清晰,自然有序,保持清洁、干净,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愉快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身体素质差,胆子小。

大多高中女生身体素质差、胆子小,对体育课上的一些动作有畏难情绪,一些动作做不了,怕别人笑话,常以请假躲避体育课。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教法,抓住重点与难点,讲解要生动形象,示范要轻松优美,保护帮助恰到好处,使学生产生鼓舞感、安全感,放下思想包袱。从内心激发她们上课的热情,并让完成比较好的、身体素质强的、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先做,来带动大家,消除她们的畏难情绪。同时可灵活降低动作难度与高度,以鼓足学生上课的信心,变被动为积极主动。

五、惧怕耐久跑

教学中的耐久跑是一种意志体验,但许多女生觉得枯燥无味。因它距离长,胜负易显,弱者常掉队,从而感到自卑,同时耐久跑项目消耗体力大,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无力、头昏、恶心等现象。她们对这种不适感觉感到难以承受时,便导致厌烦、恐惧心理。于是出现“溜课”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浅出地从几个方面剖析耐久跑锻炼的作用,告诉学生身体感到不适是耐久跑中常见的生理现象,只要坚持锻炼和处理得当,是可以缓和减轻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并且在上课时,教师注意强弱分组练习,让她们在跑的过程中增强竞争意识,经过自己的努力,都会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快乐。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好呼吸节奏和运动节律的配合,动作力争做到轻松协调,注意练习后的放松,尽可能减少剧烈运动后的不适反应,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六、教法问题

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以高昂的情绪,自始至终地上好一堂体育课呢?(1)准备活动的形式多样化。以往惯例,做准备活动就是做几节徒手操、跑跑步,起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身体各器官进入工作状态的作用。现在,我们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自编紧扣教材的徒手操、背向跑、变向跑、灵敏反应练习以及运动量较小的游戏等,使学生的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高涨。(2)教学中贯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由于高中女生自尊心强、腼腆胆怯的心理,再加上身体素质水平较低,对新教材的掌握比较慢,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使学生建立完整概念,然后鼓励学生积极练习克服困难的同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动作。对较难掌握的教材,采用分解教学法。(3)合理地运用竞赛和游戏。在进行球类教学时,我们经常利用复习课举行小型多样的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能使学生实际运用自己所学的技能和技术,起到了巩固提高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此外,我们还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游戏活动,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发展身体素质、巩固技能和技术。(4)注重结束部分。学生经过一节课的紧张学习,必须在身心两个方面得到放松,克服以往的那种僵硬、无目的放松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放松操,合理地增加一些舞蹈或游戏等等,使学生在欢笑中结束一节体育课,课后留有余兴,盼望下一节课的到来。

七、教师自身的因素

第4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同时也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就深有感触,学生性格不同,兴趣和爱好各异,而且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好多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要找体育教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就需要老师见多识广、博学多能,才能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场面。并且,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职业中学的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文化课基础很差,但也有很强的人格尊严,不愿意让别人看不起他们。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难管的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小小动作、不听指挥或偶尔发生误解、冲突时就拍巴掌、扇耳光,这样会导致师生情感破裂、矛盾激化。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规范动作,要耐心地指导,真诚地帮助和鼓励,千万不要讽刺挖苦,甚至歧视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曾记得,在一节跳远课上,有一名学生没等我讲完动作要领,便大声叫道:“老师,不管如何跳,只要能跳得远就行,与动作无关。”我听后很生气:这样扰乱课堂秩序,打算严厉训斥,但又一想,他能这样说也许有他的感受,何不顺水推舟让他演示一下,看看再说,果然成绩不错,我表扬并且肯定了他的成绩后,又鼓励他说:“如果你再掌握了跳远的规范动作,我相信你的成绩会更好。”之后,在我讲解、示范动作要领时,他听得特别认真,练习时也按照动作要领跳远,成绩果然明显提高。试想:如果当时我采取粗暴的惩罚方式,教育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三、课堂上吸引是前提,变化是关键,感化是目的

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省自己。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知识背景,创设有趣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有引力,再根据课堂内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会爱学、乐学,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比如,上课过程中,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人到课堂心在外时,我就根据课堂内容编排一些韵律操并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再如,利用职业中学的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课堂上我就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跑、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投掷铅球等比赛,这样,既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又扭转了学生“出工不出力”,“训练途中当逃兵”的被动局面。对待那些“问题学生”,教师要关心、爱护他们,客观地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待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因人而异而辅导,多帮助,因材施教。例如,对那些耐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评价标准,可以把“1000米跑”用“跳绳”等项目替换;对胆子小的,用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体型特殊的,可组织他们参加娱乐性节目,从而改变其消极的自我认识,用真诚去感化他们。

四、创设“快乐体育”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5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个性化特征;趋同化现象

教育是一种极富个性化特征的事业,素质教育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地制宜的组织形式,个性迥异的教学对象也决定了体育课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特征的过程。但在我国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中,却充满了教学的趋同化现象。纵观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的体育教学面貌,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表现出不同特点的趋同化现象。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和趋同化现象一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对相悖的发展线路。认识和分析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现象,对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和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

体育课程在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中表现出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特征。

地域个性化特征。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文化传统、气象条件、体育资源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在体育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例如海南省可以学习游泳,而黑龙江省就只能练习滑冰。发达地区可以在体育馆上课,而欠发达地区就只能在室外作业。城市学生对现代街舞兴趣很浓,而农村学生对此类内容却相对陌生。

学校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学校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校风校貌、传统项目、学生来源等方面各有特色,因此,不同的学校应具有各自的体育教学特色。例如有的学校可以开设足球课,有的学校则只能开设篮球课。有的学校可以按运动兴趣分班上课,有的学校则只能按自然班上课。有的学校在课堂纪律上不必多下功夫,有的学校则必须在加强纪律性上大做文章。

教师个性化特征。体育教师的文化修养、智力结构、价值观念、专业特长千差万别,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形式选择、语言特色、格调类型、师生关系等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化风格。或新颖活泼、妙趣横生;或循规蹈矩、有板有眼;或节奏明快;或稳扎稳打;或亲切和蔼;或严肃认真;或注重传授;或讲究探究。教师在模仿定向、独立探索和形成定型的过程中形成以个人气质为基础的教学风格。

学生个性化特征。学生在年龄、体能、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千差万别,必然导致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在语言运用、教材选择、负荷安排、组织教法、练习形式等方面必然不能千人一面。而应区别对待,各具特色。例如情景教学深受小学低年级学生喜爱,但有的教师在对中学生上课时,也要带领学生“炸碉堡”,“打飞机”,其结果是学生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感到好笑。这就是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后果。

二、体育课程的趋同化现象

趋同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异种生物,因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同而呈现相似的特征。体育课程的趋同化现象是指体育教师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模式、内容的约束下,或者在其他体育教师具有优势作用的教学行为的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教学雷同化现象。

1.第一时期,政策性趋同

建国以后,我国的体育课程理论以前苏联的教学理论为基础,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一直采用苏联的课程结构模式,即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一时期,我国曾先后制定和修订了3部体育教学大纲,出版了5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这样一种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显然与复杂多样的国情不相适应,同时也无法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国家政策和教育思想的导向下,体育教学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线,以三段式教学为课堂结构,以教学大纲规定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单向传授式的教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各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政策性趋同。开课常规――队列练习――慢跑――徒手操――讲解示范――分组练习――整理放松,这几乎成了所有体育课一成不变的同一模式。虽然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师现在已多不在岗,但在我国传统的师承关系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至今仍有根深蒂固的市场,尤其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至今仍是占主流地位体育教学模式。

2.第二时期,潮流性趋同

1979―1999年,党的以来的20年间,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对外交流而迅速发展。1979年 “扬州会议”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学校体育的重大措施,学校体育理论呈现出多元化并存的良好态势。国家制定了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得到重视,引进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学校体育思想、但研究的层次较浅,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盲目和混乱。以增强体质为主和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的争论,快乐体育思想的引入等都对体育教学产生过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趋同现象表现出阶段性、潮流性的特点,每一种新思想的引入都能引起一阵子流行趋势,趋同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一些形式、方法、器材和手段上。

3. 第三时期,效仿性趋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国家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了详尽的课程目标体系,解除了对教学内容的统一限制,实行体育课程的三级管理,这些改革措施无疑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但同时也向基层体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各种规模不同的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成了体育教学趋同化的促进剂。这一时期的趋同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的效仿。例如新课标提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研讨,自编动作,取得良好效果。于是,在下一次的公开课上,这种学生分组自编动作的方法便屡见不鲜。有教师创编了一种新的游戏,这种游戏便很快风靡一时。有教师开发了一种新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便迅速流行开来。甚至有一节优质课得到大家认可,整节课也会有人全盘模仿,全部照搬。

三、趋同现象的得与失

如果说体育课程的政策性趋同是一种无奈,那末,潮流性趋同便是一种求索,而效仿性趋同则是一种彷徨中的模仿性学习。趋同现象的存在自有它合理的方面和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有其消极的影响。

1.体育课程趋同化的积极影响

政策性趋同是建国以后国家教育方针导向和教学基本理念的体现,是保持体育教学沿某种方向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趋同对于规范体育教学内容,统一体育教学行为,促进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潮流性趋同是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种主动探索。这一时期的趋同对于传播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推广有效的体育器材和练习形式等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流行的许多小件器材、练习形式、音乐进课堂等都是这一时期趋同化的结果。它对于推广先进经验,开启体育教师的改革思路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2.体育教学趋同化的消极影响

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排斥盲目效仿和不切合实际的生搬硬套。从这种意义上说,趋同是对体育教学个性化发展的一种阻碍。

趋同使地区、学校和教师失去特色和个性,盲目趋同更是一种无意义的模仿,它使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硬的模式,是对教师创新思维的一种桎梏。不加批判的效仿性趋同更容易使教学改革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趋同使本应该勤于动脑的教师变得懒惰起来,把模仿当成改革,把照搬当成创新。于是,生动的体育课堂变成了表演程序化节目的舞台。近年来常可以看到这种效仿性的趋同现象。体育教学观摩课上,体育教师的语言忽然变得极其相似起来“哇!你真棒!”“同学们有自信吗?”“为她鼓掌!”此类激励性语言本无可厚非,但是当此类语言充满所有体育课堂和不分场合,不分情景的随处乱用时,人们就不禁哑然失笑了。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知识本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法,但是当大家蜂拥而上,纷纷效仿,当一节体育课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讨论探索,当无论什么课都要安排分组讨论、探究时,我们的体育课就不像是体育课了。

3.寻求趋同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大一统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一角度看,体育课程趋同化现象是一种容易被体育教师理解和接受的现象。但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特征这一角度看,趋同化现象明显有悖于体育课程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并丰富着共性。我国古代哲学中有过“和合”的概念,和是统一,合是同一,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孔子也有过“和而不同”的言论。因此,追求一种在统一理念指导下的,在个性化体育教学支撑下的“和而不同”的体育教学应是一种理想的目标。可以说,“和而不同”体现了素质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同而不和”则暴露了“同一”面目之下的僵滞不变与停步不前。

从宏观上看,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时代进步的反映,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在这些具有共性的领域,体育课程应该也必须是趋同的。

从具体教学要素来看,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应是富于个性化特征的。尤其是在一节具体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该创造性的表现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当然,我们不排斥有意义的借鉴、模仿,不排斥对先进方法、内容的趋同,但一定要符合实际的效仿,要改造性的趋同。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这应该是体育教师在观摩、学习和效仿过程中遵循的准则。

作者单位: 高彩琴,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赵超君,开封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吴志超等. 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34.

[2]耿培新. 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内部资料)2001.3.

第6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上室内体育课相对于上室外体育课有其不利因素,也有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主要是受场地条件限制,如果无室内体育馆或训练房,活动的区域就会受到限制;如果课堂组织不好,秩序易混乱,会影响邻近教室的课堂教学。有利因素是外界干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和电教手段(投影、录像片、光盘等)进行教学,解决体育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借助课桌、凳子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因而,上室内体育课要抓住有利的方面,扬长避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方法。

一、体育基础知识、常识之类的课,采用竞赛法

要想上好一节快乐、有趣的室内体育课,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上课技巧,还要求教师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对室内课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在上室内课之前,提前布置好上课内容,以使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上课时,在室内开展一些小型的体育竞赛。如: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把所教知识设置成一个个小小的必答题、抢答题,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竞赛的形式组织上课,并根据时间和调整课堂气氛的需要,人为规定每几轮比赛下来,统计小组在竞赛中所获得的分数,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课堂奖惩,这样,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对运动弱势的学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开展竞赛的同时要注意活动的安全性。如:我班的王××从小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家长交代室外活动一律不参加,就连班里的正常值日也不例外。每当上体育室外课时除了正常站队外,经常一个人站在旁边默默看其他同学参加体育活动,一切与自己无关,无论教师和同学怎么劝就是不行。有一次上室内课参加体育知识类、奥运知多少等比赛时,她丰富的体育知识给组里带来意想不到的高分,令其他组的同学羡慕不已,纷纷抢着要她加入自己的小组,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当全小组人员围着她欢呼时,我及时表扬了她。从这位同学的表现看,和上室外课时判若两人,若不是亲眼所见,你不会相信这就是那个上课时显得和同学们格格不入的那个同学。后来这位同学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上室外课时经常帮我拿器材,积极参加到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及游戏中去。

二、比赛规则、技能分析之类的课,采用演示法

教师在讲解有关球类的、田径类的比赛规则和技能动作的学习内容时,在课前把所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利用共享的体育网络资源,在课堂上边播放、边引导,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也可以上体育欣赏课,让学生感受NBA的球技与激烈,感受足球的无穷魅力,感受F1赛车的惊险与刺激,进而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与体育竞赛规则。然后再联系学生比赛中的镜头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讲解。由于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形式内容新颖、别致、生动形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避免了教师以往单调、空洞的讲解。

三、体育人物、体育史之类的课,采用讲故事法

故事往往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则好故事听来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耐人寻味。所以,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或直接下载共享的体育网络资源或古往今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体育爱好体育运动并关心体育的故事,让善于演讲的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如刘长春、、、、张伯苓、李宁、高敏、刘翔、姚明、邓亚萍等等近现代体育明星的成长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及运动兴趣。或者在上课前布置好任务,如:中国是如何由“东亚病夫”逐步变成体育强国的?让学生自己组织、搜集材料,轮流在课堂上讲述,以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调节情趣、培养兴趣之类的课,采用游戏法

将体育知识融入各种游戏之中,这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室内课。主要可以进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对抗性游戏。如:“传密令”“组画接力”“乒乓球颠球接力赛”。还可以进行一些智力游戏和带有考察性质的游戏,如:“击鼓传花”,凡被抓住的学生要回答老师本学期讲过的体育类知识、动作技术等,或说一个保健常识或模仿体育动作,回答国内外主要的体育新闻等。我们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编排游戏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与学生一起接受规则的制约,并及时指导、调整游戏规则,这样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发挥了游戏教学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一次次欢笑声中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

五、利用室内进行健身活动

开展一些适合室内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如:仰卧起坐、立卧撑、座位操、身体基本部位操、板凳操,也可以教授学生大脑放松操,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自我,还可讲解、传授学生人体部位按摩的方法,自测脉搏的方法等,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体验,使学生既能感受到室内体育课的乐趣,又能学到较为实效的技能。

第7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为尽量减少各种伤害事故在体育课中的发生,我在进一步探寻减少伤害事故发生几率的方法的同时,对体育课中的伤害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伤害事故原因分析

1.准备活动不充分所造成的伤害。

学生由于热身达不到标准,肌肉、韧带、关节等没有得到充分的拉伸和伸展,在参加一些较为激烈的活动时,容易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身体损伤。“不出汗不叫准备活动”。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身体机能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时一要掌握好准备活动的活动量,既要让学生身体各处充分活动开,又不能活动量太大。二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感知身体各处是否通过准备活动都活动开了,做好自身的调节。

2.运动方式不当、动作不正确造成的伤害。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技术动作不正确或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不正确,极易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受伤。如在跳远练习时,学生没有掌握好腾空时的重心,会导致落地时身体失去平衡而受伤;做滚翻动作时,因头部位置不正确,团身不好,也会造成颈椎的挫伤;篮球、排球练习传球时,由于手型不对,或技术动作不规范,则可能会戳伤手指。

教师在这类伤害事故中应该负有主要责任,为什么这么说?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对学生造成伤害事故的一切可能,体育教师只有想在前面,做在后面,多动脑,多想想,才能大大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

3.组织教法不严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危险性较大的内容,如跳高和翻滚动作练习时,缺乏对学生的保护和帮助意识,容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教学中准备部分追求形式不重实效,没有使学生承担主要练习的身体部位得到有效的活动;对游戏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让学生在操场上随意随意练习、自由玩耍,也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体弱病多的学生照顾不够,或者在投掷课和器械体操课中对近视的学生照顾不周,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以小见大,从点滴做起,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这是现在的体育教师所缺乏的。体育教师的意识要提高,这样才能跟得上新课改的步伐,也能大大降低教学中伤害事故得发生。

4.教材选择不合理。

教师每一节课选择的教材不够合理和科学,没能符合学生的解剖、生理特点,上课时不注意遵循上、下肢练习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单一化等,都会导致学生身体伤害。

如夏季时,把快速跑和长跑安排在同一次课中进行,超过学生的身体负荷,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上下肢负担量过大,从而造成腿部受伤。

冬季安排跳跃练习时,准备动作难以充分,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或弹跳力差而影响成绩。

5.场地不符合教学要求。

很多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标准的场地,这样也易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田径场的跑道过硬或过软,不符合标准,一些学校操场甚至只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学生练习快速跑时,极容易造成下肢扭伤。此外,沙坑内有其它异物,踏跳板不符合要求,体操垫太过陈旧,跳马、山羊等器械老化等都容易使学生发生意外。

二、伤害事故的预防

1.大力度抓好安全宣传,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体育教师应在安全宣传的第一线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2.开展知识竞赛。

充分利用体育安全防范措施体系,以及自我保护急救全校性知识竞赛,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劲头,同时加强纪律观念,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杜绝伤害事故的发生。

3.把握课堂纪律――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保证。

课堂组织纪律教育是体育课体育教学任务之一,体育教师应正确区别学生的活泼与违反课堂纪律。违反课堂纪律、组织纪律涣散是导致体育课堂教学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本身就带有一定安全隐患的项目,如实心球、跳高、跳远、单双杠等,体育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纪律,让学生安全、有序地进行练习。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厉制止,讲清利害关系,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倘若忽视纪律要求,放纵学生违纪行为,就会导致体育课课堂组织混乱,甚至失控,如此必然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体育课课堂纪律教育、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是正常教学和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保证。

4.充分适当的准备活动――预防伤害事故的有效前提。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安静向兴奋状态过渡的一个过程。然而准备活动却有时不能被充分重视,一些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准备活动过于简单和单一化,随意性强,或准备活动部分强度过大,而影响基本部分技术技能的学习。充分适当的准备活动是进入基本部分学习的生理基础,是技术技能学习的铺垫和诱导。据一项关于学生运动中损伤原因调查排列显示: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适当导致运动损伤排在运动损伤原因的第三位。准备活动负荷过小,起不到准备活动作用,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过大又会过早产生运动疲劳,出现运动偏差,动作变形,产生伤害事故。体育教师要给学生讲清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利用学生身边因为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出现的运动伤害作为案例,也可以利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导致运动伤害的原因。

第8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 预防 学生 伤害事故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器材、体育设施的不断增加,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成为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最佳场所。但由于新课标要求学生有一定量和强度的身体练习,加上场地、器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有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所以在体育教学和安排体育活动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分析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尽可能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

一、体育课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一)教学硬件造成的伤害

学校器材陈旧,没有按时安全检查,或检查制度不健全,检查制度的虚设。器材维修不到位,还有对器材安全可靠度和学生运动能力的欠缺考虑。场地设备的缺点;不良天气的影响及其他客观外在的原因。

(二)教学组织管理时产生的伤害

教师备课考虑的不周全,计划不科学或者随意性强,缺乏对学生身体的了解,对教学常规不严,上课不注意提醒检查;学生思想不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或学生没有掌握运动技能;运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较大;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不良;对学生运动水平考虑不充分,教学方法不当;学生过于兴奋,运动粗野或违反规则;为追求课堂气氛,导致学生课堂秩序随意或场面混乱,还有其他难以预料的因素。

二、体育课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 平时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克服麻痹大意思想, 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方针。教师要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教学上下足功夫,课堂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体育卫生安全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保护在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中学生肌肉力量弱,判断和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学习新动作、难度较大、危险性高的动作都应有人保护和帮助,教会学生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办法,提高安全意识。

(二)合理安排教学,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研究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研究教学场地的布置和器材的运用,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学训练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示范,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强度和重复练习次数等要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

(三)充分的准备活动是运动安全的保证

要重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清楚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没有做准备活动的学生,可以临时取消他接下来的活动,重新做准备活动,并做到有效的监督,从而让每个学生掌握正确的准备活动方法。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天气情况和教学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

(四)保健知识教育和场地器材管理和安全检查

体育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能够大致的了解简单普通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保健。要了解体育卫生及安全知识,每节课除了落实教学常规外,还应该提醒学生本次课的教学要求及注意事项,自觉加强运动保健知识的学习。学生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对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更要加强医学观察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禁止伤病患者或身体不合格的人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自我保健工作,必要时要请医生做医学检查。平时要加强体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遵守体育安全要求的自觉性。指导学生应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体育教师和专门的场地器材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从硬件上消除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各项体育器材和设备,对已损坏地设备应及时维修,建立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减少或避免损伤的人为因素。

第9篇:一节混乱的体育课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 课后小结 作用 意义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门类的复合体系,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益,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质量优良,并且互相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运转,同时也保证它与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许多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总结,然而很多体育教师都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后总结,教学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经验不能得到很好的总结,理论探索方面也停滞不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这无疑是固步自封,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课后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后小结的意义和作用

课后小结,主要是根据现代化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其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课后总结则是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只有很好的掌握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才能很好的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归纳起来教学总结有以下作用:

1.课后小结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需要

工作中许多体育教师十分注重备课,也精心地去上课,然而大部分教师上完课就认为完成教学任务了。许多教师常这样讲,今天的课上的感觉特好;今天的课上的特别的累,特气人;然而感觉好在何处?气在何处呢?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总结、究其根源。曾经听一位教师上铅球的公开课,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都不错,但是在练习时,学生很兴奋,忘了教师的纪律要求,争先恐后,结果课堂一片混乱、很不安全。课后,那位教师很生气,认为不成功。其实象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都遇到过。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时,为了避免发生混乱和无序,教师应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强调上课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然而这位老师可能平时没有认真总结,结果造成这种局面,导致这堂课的失败。

因此,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培养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方法、思维方法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2.课后小结是积累教学经验的需要

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就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有位教师在长期的垒球教学中发现,正确有力的鞭打动作是垒球掷远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他在掷垒球教学中,增加了甩纸哨的辅练习,即看谁的纸哨甩得最响,这一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领悟到鞭打动作。试想如果他不去进行垒球教学的总结,他如何能发现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3.课后小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

在完成课后总结之时,迫使教师去回顾学生的练习情况,从而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心理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学生练习的心理、心理强度是否到位,剖析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的原因,男女生的体育兴趣差异等。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4.课后小结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带

在完成课后总结时老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发现师生间的不协调,并寻找原因,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以达到相互谅解,培养师生的情谊。

5.课后小结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科研水平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对这些经验再加以总结和提炼,就可能上升为理论,而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总结中发现,在愉快的环境中,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的,于是就提出了快乐体育,而这种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为教学服务。如果不对这些有意义的经验加以总结,那么将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到推广运用,造成一种极大的损失。

二、教师在课后总结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正确的认识

写课后总结是为了肯定课的成功之处,克服课的缺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我们一定要准备地把握教育原理和方针,要深入研究课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创新的精神去总结。这样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高屋建瓴、言之有据。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我们的总结指出了方向,即总结什么,如何总结,试想我们没有指导思想,那么我们的总结只能东扯西拉,就没有意义了。另外,我们还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有的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出了安全事故,但他在总结时,却说进行了安全教育,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毫无意义,也是十分有害。但也不能就事论事,逻列现象或单纯地叙述过程,而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2.要总结关键性问题

如何对一节课进行总结,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听完一节或上完一节课,我们常感觉没有什么可总结的,象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深入地分析。课后总结不妨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总结,围绕着“教”我们可以从教态、教学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对于“学”可以从负荷、情绪、气氛、反馈等方面入手,这样我们的总结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另外,我们在对课总结时要注意对影响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总结,以得出带有规律性东西。而不能记流水帐、叙述过程,这样的总结缺乏特点和个性,也无价值可言。

3.归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