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

第1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引用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来的,这是作者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财务管理会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财务管理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1]胡国柳,曾春华.会计委派制背景下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姜玉梅,袁志刚.浅析会计委派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7)

[3]吕艳梅.基于高校财务改革下的会计委派制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宋鹏.完善高校会计委派制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5]陈媛惠.加强和完善高校会计委派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业,2012(7)

[6]周德杰,杨国栋.对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0)

[7]孙大海.浅谈高校校办经济实体会计委派制的完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5)

财务管理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1]虢凤英.浅议新所得税法下的纳税与财务筹划.企业技术开发.2013(3).

[2]康志强.浅谈医院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商情.2013(7).

[3]张家珍.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时机涉及的纳税筹划问题.中国经贸.2013(2)

[4]秦晶.对企业纳税筹划中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21).

[5]汪伟,何志铭.中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关系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8).

财务管理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1]马翔.浅析建设项目业主方的施工索赔管理[J].科技信息.2009(12)

[2]杨玖路.浅谈高速公路财务会计、成本分析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

[3]李娅琳.浅谈公路建设中的成本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2)

[4]王颖.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6(02):57-59.

[5]范鑫.我国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5):61-62.

第2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开发区企业对货糟运j{r公共信息平台的需求,阐述了建设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的必要性,提出构建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的目标,并对货糟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的架构和系统功能进行了设计。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其中第二、三产业增长较为迅速,且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和运输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环节,所以货物运输对开发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是开发区促进货物运输发展的必要因素。

1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30家企业(其中加工制造企业12家,物流企业9家,货代企业9家)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和问卷的反馈,表明:66.7%企业表示非常需要,86.7%的企业表示愿意尝试,并对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企业对货物运输信息平台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对这些服务需求程度分为5级,由低到高用1~5来表示,当需求程度达到4以上视为非常需要。

(1)企业非常需要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特别是仓库管理与信息查询查询服务,货物实时跟踪服务和运输资源查询与服务,如图1所示。

(2)企业比较愿意使用公共信息平台,希望通过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关于货物运输的有用信息,从目前情况来看,货物运输中信息不流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运输成本的降低。

2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是一个货物运输信息交互的基础平台,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货物运输信息服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它的主要目标如下。

(1)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是在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和主持下建设,保证平台的有效链接性和可行性,为企业提供货物运输方面的服务信息。(2)政府介入管理,对进入平台的企业进行资质评估和管理,增加平台可信度。(3)政府在构建一个统一的、开放的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的同时,应该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公用信息平台的运作。(4)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整合货物运输信息资源,成为连接有运输需求的企业和运输企业的桥梁纽带,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选择最适合的合作企业,提高货物运输效率,降低需求了运输成本。(5)使企业能够及时掌握有用的货物运输信息,合理安排运输行程,减少回程的空驶率。(6)借助货物实时跟踪可以及时掌握货物运输途中的情况。(7)企业能够及时方便地监管仓库中的货物。(8)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3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设计

3.1信息平台功能设计

(1)综合信息服务。

以web站点的形式实现,企业只要通过intemet联接到信息平台web站点上,就可以获取站点上提供的关于货物运输的信息。

(2)会员资信管理系统。

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是政府建立的引导、扶持、规范开发区货物运输业的基础性公益网络平台,为了维持信息平台的良好运行,保证平台的可信度,政府对进入信息平台的企业必须进行资质审查和信誉度管理。

(3)信息与查询系统。

信息与查询系统主要是为货和车、货和仓库能够获得最合适的搭配提供便利,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准确率。主要包括:①车辆信息;②货源信息,③仓库信息。

(4)货物跟踪系统。

①货物信息查询。会员企业(包括发货方,承运方)可以通过货物运输公共信息平台查询在途货物的数量、状态、当前的位置、估计到达时间、交货时间、送货责任车辆和人员等。查询作业简便迅速,信息及时准确。②车辆管理与调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现代通信等技术可以监控在途车辆的运行状态,在车辆出现意外事故时进行必要的遥控操作,对车辆进行调度指挥。另一方面车车辆可以对管理中心传送意外消息、货到通知、确认收货人已收货、工作请求等信息。

(5)仓库管理系统。

货主可以通过仓库管理系统下达出入库指令,打印收费通知;可以实时查询货物库存量,存货状态,货位信息等;可实时监控委托订单的执行状态,如已入库,上架等。货主还可以自定义多种警告发生条件,如库存量低于安全库存、收货完成等,并可选择多种告警方式,如email,传真等。当情况发生时,系统将自动以客户要求的通知方式,向客户发出告警或通知。

第3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 技术竞争情报;企业;技术预见

[中图分类号] C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40-2

1 技术竞争情报的概念

技术竞争情报是指能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技术竞争情报是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在科技领域的应用[1]。技术竞争情报包括:国家、区域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法规情报、技术发展趋势及预测情报、技术市场情报、专利情报、国内外新兴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情报、科技成果产业化情报、竞争对手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及动态跟踪、监测、评估和反馈情报等。企业通过对技术竞争情报进行系统、及时和准确的搜集和分析,就可以预警和掌控在科技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科技变迁和发展趋势,抓住技术变革的机遇,从而在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或者对将给自身带来威胁的技术变革做出早期预警。技术竞争情报通过对技术竞争情报分析,对国家、区域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解法规,对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预测,对企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作出前瞻性的思考、预测和决策,能够降低或杜绝企业因盲目投资技术项目开发、引进和应用带来的技术、市场和社会风险及损失。

2 企业技术预见及领域

企业技术预见是指企业专门技术预见组织机构或委托技术预见中介机构,就企业未来可能应用的关键技术、新技术与应用的经济、科技与社会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为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及技术开发决策等工作服务的一项科技活动。企业技术预见是技术预见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技术预见是技术预见的主体[2]。

近20年来,企业技术预见方兴未艾,上世纪90年代,伴随各国政府对技术预见活动的日趋重视,许多跨国公司在技术预见方面非常活跃,一些大型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未来研究机构,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战略规划,如飞利浦、朗讯技术公司、西门子公司、丰田公司等都在这个时期建立了与技术预见有关的机构。企业技术预见从共性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以下七大领域。一、竞争环境分析;二、技术战略研究;三、关键技术分析;四、技术监测;五、技术评估;六、预期经济分析;七、营销战略分析。

3 技术竞争情报在企业技术预见的作用

3.1 技术竞争情报能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提供决策依据

企业技术预见归根到底是一项对未来选择某项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技术竞争情报,能促进这项战略决策科学化。企业技术预见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企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的战略决策的科学化。这项战略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关乎企业技术进步的质量乃至企业的生存,而技术竞争情报恰恰是做好企业技术预见工作的一块重要基石,如果没有这块重要基石,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的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就缺乏根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也是全球医疗设备的创新领导者之一。公司坚持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在深圳、北京、南京,美国西雅图、新泽西,瑞典斯德哥尔摩设有研发中心。“市场是方向盘,研发是发动机”,公司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客户调研、研发评估体系,通过准确把握市场方向、掌握用户需求,为用户开发具有最优性能价格比的产品。他们在企业技术预见领域另一个特色,是将知识产权工作贯穿到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一方面,主动利用专利文献提供的新技术、新产品信息,正确引进专利技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运用专利制度挖掘科技创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3]。

应用技术竞争情报是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决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决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2 技术竞争情报能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提供外部技术监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技术预见及其成果,一定是在通过大量“知彼”的技术竞争情报的分析、研究和预测过程中产生的。对企业外部技术进行长期、动态的监视,有赖于发挥技术竞争情报在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因为企业技术预见一旦离开了企业外部技术监视,那么企业技术预见工作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企业技术预见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准确率就会大打折扣。企业在未来开发、引进和应用某项新技术,需要外部技术监视,如企业对国内外同行业领域的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监视;对国家、区域的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和管理法规的监视,对创新性、突破性、关键性技术开发、引进和产业化应用前景等状况的监视等,从而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的决策服务。例如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始终致力于重大、关键、共性和前瞻性的竞争情报研究,先后组织开展了对越南、印度、印尼、沙特、澳大利亚等海外各种类型资源的情报研究,制定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和资源国际化战略,相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工海外铝土矿的专有技术,形成我国铝工业选矿成套技术和装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铝土矿选技术的国家,选矿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铝工业科技进步和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充分应用外部技术监视的技术竞争情报,这是做好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工作的一个法宝。

3.3 技术竞争情报能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提供风险预警

企业技术预见的成果,既包括对所预见技术的采纳和应用,同时也包含对所预见技术的应用风险预警,这能使企业回避因盲目开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而带来的技术、市场和社会的风险,后者的技术预见成果及其应用显得更为重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称技术创新是“毁灭性的”,因为一种新技术的兴起往往意味着旧技术的过时。企业技术预见工作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防范企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等,而这种风险的防范,离不开应用技术竞争情报。实践表明,企业不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忽视新技术引进和应用的风险防范,将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如1994年我国11家企业与日本松下公司联合投资的45条录像机生产线建成之后,却因为VCD技术的兴起,而引起产品严重滞销,中日双方损失惨重。这一后果正是没有密切监视技术发展趋势,匮乏技术与市场风险预警因素造成的,因为早在几年前,VCD技术已露端倪了[5]。任何企业开发、引进和应用一项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只看到它的积极因素,而对其消极因素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终将会使企业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遭遇极大技术与市场风险及损失。因此,应用技术竞争情报,能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提供有效的风险预警。

4 应用技术竞争情报服务企业技术预见的对策

4.1 提高技术竞争情报意识

技术竞争情报是做好企业技术预见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技术竞争情报是支撑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只有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百战不殆。评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预测行业技术战略发展方向、预警应用新技术可能出现的变化、分析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的能力、动向和趋势,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保驾护航,这是从事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应当履行的神圣职责。因此,企业要做好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工作,就要不断强化技术竞争情报的意识。

4.2 加强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组织机构建设,这是应用竞争情报服务企业技术预见工作的一个有益举措。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企业,要建立专门技术竞相争情报组织机构,选拔、任用技术竞争情报分析、研究和科技信息检索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人才队伍,参与制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未来关键技术分析与监测、重大技术项目评估与甄别等企业技术预见工作;中小企业要积极同国家或地方专业科技情报机构建立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战略联盟合作组织,在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原则指导下,积极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研技术竞争情报合作机制,有效推进中小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和企业技术预见工作的持续开展。

4.3 建立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数据库资源日益丰富,这为建立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数据库创造了良好条件。数据库是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中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特点是信息存储量大、内容全面和检索、查询方便。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访问全球的信息资源网,技术竞争情报收集、分析与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国内外同行业最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动态,通过深入、快速、准确地查询、分析、研究国内外同行技术竞争情报,能有效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提供决策服务。建立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数据库要重应用,要切实起到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决策服务的作用。

4.4 人力培养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人才

企业开展技术预见工作,难点在于培养技术竞争情报人才。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理工科背景,还要掌握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要学习和掌握技术竞争情报研究的一般方法,如科技文献收集、检索方法、信息计量类方法、技术图表分析等方法。企业培养技术竞争情报人才,一是要重视对技术竞争情报人员的培训,聘请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专家来企业讲学,让他们掌握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和技术预见的一般原理和工作流程;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技术预见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他们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技术预见综合素质和工作业绩。

4.5 加强技术竞争情报成果的应用

加强技术竞争情报成果的应用,一是企业科技情报专业技术人员要面向技术开发部门,使企业技术竞争情报与技术开发工作有机结合,从根上改变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与技术开发“两张皮”的不良现象;二是技术竞争情报成果要在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部门、人员之间交流与分享,要通过印发技术竞争情报简报、报告等形式传播技术竞争情报成果,为企业技术预见服务;三是要促进企业技术竞争情报需求与反馈循环,即技术竞争情报需求――收集――分析――结论――传播――应用――反馈的循环。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应用的过程,也是为企业技术预见及新技术开发、引进和应用工作服务的过程。[7]

参考文献:

[1]张永超主编:《竞争情报创新与发展》,第5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姚先桥:“企业技术预见及对策研究”,《第六届全国技术预见研讨会文集》,第233页.

[3]张永超主编:《竞争情报创新与发展》,第19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沈丽容著:《竞争情报――中国企业生存的第四要素》,第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姚先桥:“竞争情报与企业自主创新”,张永超主编《竞争情报创新与发展》,第281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第4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如今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经验表明,处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出现两种发展前景,一种是重视引进、消化、吸收上积累自身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最终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如韩国、台湾;一种是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力和资本依赖,不重视技术能力的开发,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社会动荡不安,如南美一些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意义。

1 科技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追溯到李斯特[1] 的研究:“每个国家的现在是建立在以前的发现、发明的改进、完善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这些构成了现在社会人类可资利用的智力资产,而每个国家现在的生产率和它能够获得和使用的智力资产以及增加这些智力资产的能力密切相关”;“不存在与物理、机械、化学、数学、工业设计等科学无关的工业;在科学研究中也没有任何发现、发明和过程不会对工业和生产产生任何作用,因此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也很普及。”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英国的崛起依靠的是纺织、炼铁、航运以及水力等工业部门生产技术的革命,美国的发展则是依靠石油、钢铁和电力等主导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德国19世纪末化学工业部门的发展则是第一个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追赶的工业部门[2]。narin等的研究表明,近年美国的公共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最近oecd的一份报告也指出“在知识社会中,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强化”[3]。

创新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重要因素,对于20世纪末的后来者来说,他们没有机会在新的产业中进行重大创新追赶甚至超越发达国家,而只能沿着发达国家的技术路径进行模仿和学习。dosi[4] 等通过对比研究韩国、台湾与巴西、墨西哥的追赶过程发现,60年代的韩国、台湾还落后于巴西和墨西哥,然而90年代他们成功的追上了发达国家,而后者却仍停留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rapini研究发现韩国和台湾的发展中存在以下明显的特征:科学产出和技术产出之间高度相关,其科学水平和技术能力是同步增强的;同时经济增长和科技产出之间也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他们并不是如逆向的线性模型(注:指一些学者推断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有别于发达国家“基础科学资源配置—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模式,而是呈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基础科学发展”的逆线性模式。) 所说,等到经济发展了才去增加科技的投入,在他们追赶的最初阶段就已经非常重视科技资源的分配。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bell和pavitt[5] 的研究指出,考虑到技术创造和变革中的知识需求,现代社会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之间的差距无法自动逾越,因此单纯依靠外来的技术建立大规模的工厂并不能提高技术引进国的技术能力,积极的学习对于克服后发劣势非常重要,起步阶段模仿的作用非常大。cimoli和dosi[6] 指出,把技术引进和学习结合起来后,从模仿到创新只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模仿的效果和内在的技术能力有关,起步阶段和追赶过程中都需要一个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

2 基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技术而无科学,中国古代的发明大多为技术而非科学,真正的科学观念没有深入人心,而我们常说的科技一词很容易使人们忽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严格来讲,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研究主体。按照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一般来说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科学研究,而企业专注于技术开发。区分科学与技术对我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问题有很大帮助,因为在发达国家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好,在成为科学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技术开发的强国和经济强国,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却不成立。由于起步阶段科学技术非常落后,急欲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对技术相当的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则更多的是和关系国家经济军事安全的学科联系在一起,对和产业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不足。

pavitt[7] 在研究“为何基础研究对于经济发展很重要”时指出,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技术进步的直接来源,而且它是对科技人员的一种很好的科学训练,可以提高其科研技能,同时科学成果也常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应用。rosenberg[8] 在讨论企业缘何从事基础研究时指出,基础研究是进入信息网络的“入场券”,正如cohen和levinthal[9] 讨论研发的两面性(创新和学习)时所说的这是一种开发吸收能力的有效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作用在于创新过程中的学习,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r&d过程中学习和创新的程度会有所变化。

除了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以外,科学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扮演了另外几个重要角色:

(1)科学研究相当于一个“探测仪”,的科学研究可以探测国外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可资利用的科技资源,可以检测到对本国经济发展可能有用的新技术。因此,即使在暂时无法介入的行业中保持一定科学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2)国家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证,它为进入和发展关键产业提供必要的知识。perez和soete[10] 指出,公共的科学研究降低了新兴行业的进入门槛,是抓住机会窗口进行追赶的必要条件。(3)科学知识和增长之间还存在更加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如科学进展改善了国民的健康状况。(4)现在的技术创新主要产生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引进和模仿必须考虑技术在新的环境中(国家发展阶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人口结构等)的适应性而进行改进,在一个技术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的时代,这个技术改进过程包含了更多的科学内涵。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rosenberg认为科学是外生的,技术领先于科学;klevorick等则指出,基础科学研究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机会”。因此,企业非常重视追踪大学和科学机构的研究进展。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业部门来说,基础研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事实上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发展,技术范式的变革由科学推动的作用更加明显。而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科学研究的作用也日益显著。nelson和rosenberg认为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科学研究既是技术发展的“先导”,同时又是技术发展的“追随者”。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趋势,使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互为前提,互相推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连续体的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非常重要,但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停滞和低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科学和技术之间不能协调发展。bernardes和albuquerque[11] 对120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经济水平越发达,科学向技术转化的转化效率越高。

3 实证研究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而众多国家的实践经验也很好的验证了这个结论。然而在我国到底科学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种促进作用的潜力还有多大,我们通过何种方式可以更大的挖掘这种潜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从前人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科学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确定性函数关系,而且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我们希望通过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连续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隐含在数据背后的统计关系。

3. 1 数据收集和处理

我们选择了中国除香港、台湾、澳门、重庆(在所选时间段内,行政划分有所变动,造成各项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故没有入选)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1992-2002年间发表的人均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以后简称人均论文,用pp表示)、人均国内授权专利数量(以后简称人均专利,用pt表示)以及人均gdp(用gdp表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注:由于笔者数据搜集的条件所限,这里的数据为1992-1994,1997和1999,2000-2002三个时间段共8个年份的数据。数据来源为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际科技论文(ei,sc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用来衡量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论文是一个最为常用的表征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然而由于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我们选择国外三大检索收录的科技论文数作为衡量指标,它代表了该地区高水平的科学产出,是众多衡量指标中较为满意的一个。某一地区的技术水平用人均专利产出来衡量,这也是衡量产业技术能力的一个最常用指标[12]。人均gdp则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最为方便的指标,考虑到通货膨胀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我们用工业品出厂指数(1985=100)对人均gdp数据进行了平减。当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三个指标无法反映出三者关系的全貌,但作为科学研究的探索,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

3. 2 基于panel data的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是基于“省份-时间”的数据组合,建立固定效应影响的模型进行估计。30个省的资料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问题的全貌,然而不同省之间由于经济、科技实力又存在着区域差异,固定效应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这种差异。此模型与单独的截面数据模型或时间序列模型相比,不但可以描述某一时期样本数据的规律,还可以观察随着时间产生的变化,更好的捕捉科学和技术交互作用的影响。基于以上数据,我们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lsdv)建立了下面这个一般的线性panel data模型: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μ[,it]

i=1,2…30,t=1,2…8

其中gdp[,it],pp[,it]和pt[,it]是第i个省在1992-2002年间第t年的人均gdp,人均国际科技论文和人均国内授权专利观测值向量;μ[,it]是随机干扰项8×1向量;e是8×1单位向量,α[,i]是待估计参数,它反映了不同省份之间的个体影响。在应用eviews3.0软件的分析中,我们采用了white一致性标准差和协方差以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无交叉项的回归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gdp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p 0.016352 0.006262 2.611031 0.0095

pt 0.134681 0.019732 6.825603 0.0000

pp×pt fixed

effect(略)

r-squared 0.888487 mean 0.234298

adjusted dependent var

r-squared 0.871867 s. d. 0.164200

s. e. of dependent var

regression 0.058777 sum squared 0.718575

resid

f-statistic 1657.250 durbin- 1.642963

watson stat

prob 0.000000

(f-statistic)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调整后的r[2]等于0.8885,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dw值为1.6429,根据判定法残差序列基本不存在自相关,从整体上讲该模型的效果不错。

从回归结果来分析,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显著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很大的差异。人均科学论文每增加1个百分点,地区的人均gdp可上升0.016个百分点;人均拥有的授权专利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均gdp可上升0.13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基础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获得成功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还很薄弱,由基础科学研究开始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产业化的源头重大创新能力在大部分领域中还不具备。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虽然科学和技术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主体,但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能力二者是不同的主体完成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到技术能力的建立不是自动发生的。国外的经验表明科学和技术水平相互促进和提高,科学和技术的良好互动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反之,很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科技实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较为常见。因此我们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考虑了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修正后的模型为:

gdp[,it]=eα[,i]+β[,1]pp[,it]+β[,2]pt[,it]+β[,3]pp[,it]×pt[,it]+μ[,it]

i=1,2…30 t=1,2…8

其中pp[,it]×pt[,it]反映了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他各项含义同模型1。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有交叉项的回归结果 自变量 因变量gdp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p 0.069491 0.011837 5.870763 0.0000

pt 0.135956 0.017232 7.889929 0.0000

pp×pt -0.012114 0.002327 -5.205433 0.0000

fixed effect

(略)

r-squared 0.912233 mean 0.234298

adjusted dependent var

r-squared 0.898665 s. d. 0.164200

s. e. of dependent var

regression 0.052270 sum squared 0.565559

resid

f-statistic 1075.756 durbin- 2.092203

watson stat

prob 0.000000

(f-statistic)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模型调整后的r[2]为0.8986,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模型1;dw值为2.0922,根据判定法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各方面来看,模型2都更好地反映了数据间的关系。

对比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在模型2中考虑了交叉项的影响之后,回归的结果和模型1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增强,人均授权专利的系数从0.1347上升到0.1359,即人均拥有的授权专利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均gdp可上升0.1359个百分点。人均科技论文的系数变化很大,从0.0164变为0.0695,新增交叉项的系数为-0.012,这说明在模型1中由于没有考虑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影响,明显的低估了基础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在我国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反而影响了经济水平的进步。

以上的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经典的理论不符,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亦不一致。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以高校和政府的研究机构为主体,财政拨款始终是基础科学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科学资源分配制度也不尽完善,造成长期以来基础科学研究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与经济发展脱节。因此,基础科学研究的提高消耗了社会的科技资源,却没有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贡献。改进这一状况,从短期来讲就要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的相互作用关系;从长期来看,则要继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的完善。

此外从实践上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是依靠引进-模仿的方式建立最初的技术能力。虽然经过了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大多数企业仍不具备自主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我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总体基础较弱,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发展路子。我国近几年的成功实践也是由于成功地实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引进——改进——创新”的二次创新过程,更注重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引进,长期不能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只能完成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组装、制造等环节。中国的企业虽然已经进入产业链条,但是处于低附加值的环节。但是那些成功实现追赶和跨越的国家经验之一就是,他们更注重引进专利、技术许可证等软技术,较少引进生产线等硬件设施;注重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这样能使他们快速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和方式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但是,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是无法满足我国自身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的。实践一再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中国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 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总体上来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基础科学研究所起的作用。基础科学研究有待于和产业技术发展进而和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技术进步需要和基础科学研究相结合,完成从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地转变,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具体分析30省市的数据可知多数省市的科学研究、技术能力以及经济发展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三者的和谐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较为理想的情形是基础科学和技术进步紧密的结合起来,二者对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二者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正面影响。面对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变:

(1)在保证科技财政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科技管理决策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分配制度,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和转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决定了科学研究机构不能像企业那样成为自负盈亏的主体。因此探索构建适合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政策及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成为一个关系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5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韩国创新型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经济增长方式

论文摘要:从创新型国家的定义入手,指出了创新型国家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接着对韩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四个特征进行具体阐述。在分析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上,对嘉兴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初步探索进行了阐述。

韩国是从一个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成功范例。1962年,韩国人均GDP只有82美元,与我国当时水平大体相当。到了2005年,韩国达到12000美元,等于我国的l0倍,现在韩国人口只有4700万,经济总量却大致相当于我国40%。在半导体、汽车、钢铁、电子、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韩国虽然都比我国起步晚,但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走到我们前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韩国始终坚持以国家意志为先导、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的、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关键的科技创新模式,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成功实现了由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向位于世界前沿的创新型国家的转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种后进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典范,也为嘉兴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1韩国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而作为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资金投入必须达到一定标准。目前的创新型国家,研究与发展资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二是科技创新必须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必须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三是必须要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目前的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到全世界的99%if]。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数据,韩国的科学竞争力从2004年排名第1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12位。国家技术竞争力也从2004年的第l9位提升至2006年的第6位。韩国已经成为经合发展组织中的创新型国家并得到国际认可。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韩国采取的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发展模式,韩国各级政府鼓励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官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行为,提高企业技术研发的水平和效率,使韩国的区域创新体系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韩国作为创新型国家,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I.1增加对创新资金的投入

韩国的科技经费一直保持相当高的水平,从8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每年增加科研预算,R&D占GDP的比重一直呈递增的趋势,以2005年为例,韩国2005年国内的研发总额(包括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的)为24.15万亿韩元,占GDP的2.99%,居世界第7位,研发投资高于美国(2.68%)、德国(2.49%)、法国(2.16%)等主要发达国家。从2005年至2006年增加了14.2%,超过了同期总预算的5.9%。政府还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援,主要形式有政策性金融扶持和技术开发基金等形式,政策金融中包括了政府财政拨款和各种政策性贷款。

1.2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

韩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高科技开发,从1982年确立“科技立国”的战略开始,总统每季度主持召开·次“科技振兴大会”,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1999年,政府通过了《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决定设立以总统为首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政府各部门提出的科研计划,强化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领导。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韩国对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明确提出了“第二次科技立国”的口号,并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宏观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研发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强力推进韩国的科技振兴政策。

1.3具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

从2O世纪8O年代末开始,韩国企业纷纷设立技术研究所,加强独创技术和产品核心技术的独立研究开发。不仅企业附设的技术研究所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47家猛增至1999年的4121家,企业研究人员由数千人增至近9万人;企业的R&D投入也由1989年的约28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约133亿美元,在国家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自90年代以来每年都达80%以上,超过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韩国的大企业是其技术研究开发的主力,在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投资中大企业占83.1%,中小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为16.9%。但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占其销售额的2.61%,高于大企业1.98%的比例。且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方式中,70.2%为独立开发,22.9%为合作开发。这表明中小企业独立技术研究开发活动日益活跃。

1.4创新产出高

韩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发与生产不脱节。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研发项目,集中力量搞对国家经济拉动作用大和市场潜力大的科学技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据统计,韩国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是世界最快的。目前,韩国在研发方面的一些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2002年企业研究人员每千人注册的专利数居世界第一位。由于研发投入的增加,2006年韩国科技工作者根据《专利合作条约(PET)》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为4747件,排世界第6位。2005年,被全球科学文献引用的韩国科学家论文数量居世界第14位(共23048篇)。2005年由于韩国产品质量的提高激发了海外对于韩国技术的需求,韩国技术出口额达到16.2亿美元,年增长l4.7%。

2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经验

2.1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待

韩国走的是“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的发展道路,其中韩国政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十分注重从宏观层次上把握和调控科技的系统化发展,充分保证韩国科技发展的连续性和速度。归纳起来,韩国政府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所采用的政策措施包括:

一是适度引进、注重消化吸收的政策。在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大力发展本国的技术力量,并不断开发自主技术,提高国家整体技术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技术引进方式上,严格禁止一揽子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做法,鼓励企业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关键技术、设备。

二是对技术开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了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税金减免制度,以及新技术推广投资税金减免制度等。为确保政府的税收支援政策落到实处,通过修改国家有关规定,将技术开发组织(企业研究所等)作为法定支持对象确定下来。

三是灵活运用政府采购政策。韩国法律规定各部门可以在高出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情况下,优先采购本国产品。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一些中小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政府实施收购,并出资支持中试和产业化;政府也要求国有企业优先采购国产产品。法律还规定,公共机关要参照本部门预算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采购中小企业产品计戈,报国会审议后予以公布。

2.2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

韩国政府通过必要的政府鼓励和科技创新资金的支持,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独具韩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这些年,韩国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投人都在不断增加。正是这种“举国体制”,使得韩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庞大的技术储备,有重点地选择科技突破项目,并且形成了高科技规模化产业链。此外,韩国政府确立了科技政策调整思路,科技开发战略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创造性的一流科学技术转变,国家研发管理体制由过去部门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科研开发由强调投入和拓展研究领域转向提高研究质量和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国家研究开发体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由政府资助研究机构为主向产学研均衡发展转变。

2.3拥有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

韩国经济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大企业在技术进步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韩国诸如汽车、半导体、石化、造船、钢铁、家电等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中,创新主体无不都是大企业。在近年来统计的世界100家大工业公司中,韩国占了6家,名列世界第6位,仅次于美、日、德、英、法。正是有了这批大企业,才能聚集人才、汇聚资金,不断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产品。韩国政府还通过危机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创新的目标,推动企业增加创新的投入。如在提高韩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过程中,政府制定了汽车工业长期发展计划,指令三家汽车生产商——现代、起亚和大宇在发展过程中不时地向政府汇报情况。韩国政府的汽车计划非常具体,如本地的车型必须是世界最新车型,国产化率至少要达到95%,生产成本不能高手2000美元,等等。这些高目标对于当时的汽车厂商形成了“危机”和“压力”,推动了韩国汽车产业内部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得创新能力迅速增强。

2.4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以局部技术优势带动国家整体科技进步.

韩国在推动本国技术创新能力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选择若干个对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域进行重点投入,支持该领域的企业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尽可能地在局部领域形成科技创新突破,进而带动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如在1982年,韩国实施“核心技术开发事业”,确定半导体、计算机、机械和化工等领域作为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进行扶植。1991年,韩国政府又提出了长达lO年的“先导技术开发事业”,确定17项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1997年,韩国制定并实施了《科技革新五年计划》,确定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环境技术、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和系统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领域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在2000年度的韩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的(2025年构想: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中,再次将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电子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列为韩国未来的主要科技发展方向。‘6在进行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过程中,韩国又非常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产业技术突破的支撑作用。

3嘉兴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初步探索

嘉兴1998年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2004年以来,根据浙江省统一部署,开展了刨建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活动,2006年,嘉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乃至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嘉兴在构建创新型城市方面进行了以下多方面有效探索:

3.1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2000年嘉兴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为8.4亿元,占GDP比重为1.55%,其中企业技术开发费6.5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2%。2005年,嘉兴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为29.9亿元,比2000年增长256%,占GDP比重为2.59%,比2000年增加1.04%,其中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上升为24.9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21%,比2000年增长0.01%。若按照国际通行的R&D经费分析,2005年全市R&D经费支出为13.8亿元,比上年增长47.4%,R&D经费占GDP比例为1.19%,比上年增长27.9%,位居全省11个地级城市的第3位。目前,嘉兴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

3.2不断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

嘉兴产学研结合的最大特点是引进大院名校打造创新高地。“十五”期间先后引进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中心、同济大学浙江分院,并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嘉兴共引进国际国内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35家,实施研发项目169个。此外,全市有2000多家企业与全国2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嘉兴网上技术市场不断完善,上网企业达到4000多家,每年成交项目数百项,成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3.3加快建设多元区域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全市形成“1+7”科技孵化器网络,其中市科技孵化器已命名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五县二区都建设一个具有特色的科技孵化器,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共200多家;二是培育企业研究中心,目前全市共有21家省级企业研究中心,57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目标是所有亿元以上销售额的企业都要构建企业研发中心;三是大力发展区域(行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服务;四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涌现出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占省内总量的31.4%。

3.4高技术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45家。200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4.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2.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2%,虽然比2004年增长23.6%,但离创新型城市的目标25%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4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对嘉兴的若干启示

(1)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实践中走出嘉兴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韩国从2O世纪8O年代初走上创新推动的发展道路,当时人均GDP为4300多美元,从起步到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花了25年左右的时间。韩国经验启示我们,在技术创新的初期阶段,政府强力推动的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科技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竞争机制,必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_6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资源的配置,而是体现在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制度的有效供给。2006年,嘉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客观上已经踏上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历史起点,科学地发挥政府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主导作用应切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从项目管理转变为制度设计;二是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重点放在大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典型示范,探索实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程。

(2)把建立创新型城市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凸现两个亮点,一是科技立国战略,二是产业结构的梯度调整。20世纪8O年代实施“第一次科技立国”战略期内,韩国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半导体、计算机、机械和化工等产业;新世纪初实施“第二次科技立国”战略期内,则突出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科学、机械电子、能源和环保产业,这种科技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高度统一和相互联动是韩国建设刨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嘉兴传统产业比较发达,其中纺织、服装、皮革业占制造业的33.8%,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增加值的4.82%。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2005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7.3:58.8:33.9,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因此,借鉴韩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必须把调整产业结构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提高两个比重,一是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

第6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拟合GM(1,1)中部地区

 

一、前言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知识其基础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之相对应的是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与日俱增。而以知识的创造、传播为主要功能的高等学校由于具有强大的科研优势,在承担这种责任的时候,人们一方面看到其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活动所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其在知识创造和传播中的效率问题。对此的研究较多的是分析高校科技投入现状问题、分析科技投入绩效问题、分析科技投入优化问题。从分析结果看,目前高校中存在较多突出的问题,如科研经费资金投人的总量偏低1)中部地区,资金投人的渠道相对较单一,科研资金取向不明确,结构有待优化等。本文以中部地区高校为对象,就其高校科技投入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建立拟合的方程,以期为高校科技投入的方向和规模提供理论预测。

二、数据

本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指标体系,选取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为比较指标。本文所指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指标是指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事业单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其中政府资金是指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得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科学基金、教育等部门事业费中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以及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中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等;企业资金是指从自有资金中提取或接受其他企业委托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事业单位接受企业委托获得的,计划用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的经费论文的格式。不包括来自政府、金融机构及国外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从各类金融机构获得的用于科技活动的贷款。

在我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等于研究与开发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筹集总额。鉴于研究对象,本文只选取中部六省高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进行比较分析。

表1 2002-2007中部高校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 单位:万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山西

29063

33136

44258

48351

59131

61761

安徽

98281

128792

134039

147387

162395

170922

江西

11487

22252

43921

55768

69987

77608

河南

18712

27230

35346

58133

61709

85451

湖北

140410

172428

226692

254727

274954

331945

湖南

101478

113873

132662

138201

第7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纵观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简言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规定,难以获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故将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可担任理论教学,又可担任实训教学,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的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双师型”教师标准

1.教学能力

(1)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2)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3)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参编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4)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5)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6)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教研能力

(1)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课程教材;(2)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3)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3.专业实践能力

(1)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以及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有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2)具有中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3)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加工工艺、实验及创新能力。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二要从生产、科研第一线聘请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三要制订利于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1.利用假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在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规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检查与考核,突出工艺与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应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实践教学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3.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

专业课教师在相关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熟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参与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4.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及教育部组织的师资培训

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师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科研开发与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5.鼓励教师到生产厂矿收集资料,参与“产学研”科研项目

通过产学研结合将新设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6.通过外聘,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积极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将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带到学校;另一方面,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的交流中,可以促进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职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第8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一、完善创新体制。使日本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基地

(一)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

1、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研究人员积极从事创新研究。通过修改专利法第35条,使研究人员可以签订合同方式确定研究成果的报酬与奖励,以此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创造发明;通过废除发明补贴封顶的规定,鼓励研究人员积极进行知识创新;通过增加竞争性资金比重、以公开招标方式分配政府科研经费、根据知识创新实际业绩优先分配研究经费等方式,激励研究人员的创造热情。

2、充实社会表彰制度。定期表彰在“产、官、学”合作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科研人员,并以此鼓励更多年轻人到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从事知识创新工作。

(二)建立考核科研成果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导研究人员重视知识产权创造

根据《国家研究开发评价大纲指针》,日本计划制定了一个包括专利转让业绩、共同研究、开业实绩等内容在内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不仅针对单位研发工作的评估,也包括针对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评估,获取知识产权则是研究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评价指标对基础研究的评估主要从是否有助于社会科技进步的角度予以评价。评价指标将研究业绩与研究经费分配挂钩,对转让技术多、获得专利收入多的科研人员,在研究经费分配上优先考虑。日本希望通过“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思想意识从过于“重视论文”转到“也重视知识产权”上来。

(三)完善大学、公共研究机构的科研环境,推进世界级研究开发

2004年日本整合了大学、公共研究机构设置,形成了15个各具特色、并拥有大型设施和研究手段的学科研究基地。如高能加速器研究所、极地研究所、宇宙科学研究所、遗传学研究所、核聚变研究所等。

1、开发世界最先进的分析、计测仪器。由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凭借专用分析仪、计测仪等获取实际数据而得,所以,日本决心开发世界最先进的分析、计测技术,并促其实用化,以便为日本能创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提供基础保障。

2、为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创造提供高水平信息服务。通过创建论文、书报杂志与专利情报综合信息数据库、学术情报网、实现大学与专利电子图书馆(IPDL)专线联网等,使研究人员能通过电子图书馆、民间专利信息网、文献数据库等各种途径,充分掌握和利用现有的专利信息;编制专利申请软件,以便大学、公开研究机构以及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建立信息收集和研究系统,并加强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与专利厅之间的密切合作,扎实做好知识产权的调查、分析工作,促进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各种学会、协会之间的研究信息交流,使研究成果和有关学术论文得到最广泛、最高效的利用。

3、为顺利使用专利发明创造条件。日本特别就“国费原资专利发明”(即用国家资金获得的专利发明)制定了许可使用指南,以确保研究人员在科研活动中能顺利、自由地使用已有专利发明而不必担心侵权。

(四)建立研究人员流动机制

在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实行聘任制,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使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能充分展示其才华。

二、使大学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新源头

为了确保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日本的科技创新能领导世界科技发展潮流,近两年来,日本在努力夯实基础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除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之外,重点就是改革和完善大学的教学、科研体制,健全从知识创新到研究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大学知识创新机制。

(一)推动大学设立“知识产权总部”,实现知识产权的一元化管理体制

从技术发明、专利申请到技术转让及专利使用费收取等知识产权管理的整个流程来看,知识产权交由统一的机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根据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总体要求,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知识产权总部推进计划》,自2003年起,借国立大学行政法人化改革之际,促使各国立大学设立“知识产权总部”,并在资金上加以扶持。

“知识产权总部”主要负责制定和完善大学内部的知识产权基本政策,统管整个大学知识产权事务,包括知识产权创造、权利获取、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及利用的各环节,发挥知识产权司令部的作用,有机整合内部资源,并加强与校外组织机构的横向合作,对大学的知识产权进行一体化管理,从而在大学形成一种良性的知识产权循环机制。知识产权总部的运作方式不搞统一模式,各大学可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各自的总体设想。

大学知识产权总部不仅为大学的知识产权创造、权利获取、经营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为大学创造了一种促进知识产权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目前,日本已有43所大学建立了知识产权总部,另外还有许多大学正在积极筹建。大学知识产权总部特别注重聘用有经验的民间企业人士和律师,截止2005年4月,在总共1400名工作人员中,约560名来自大学外部。

(二)以“技术转让机构(TLO)”为核心,构建大学研究成果转让机制

“技术转让机构”是利用大学内相关研究成果中派生的技术,经过专利申请和市场化营销,以专利许可形式向民间企业提供技术的中介机构。它与知识产权总部有所不同,它是财团法人,是政策实施机构,有的TLO可以横跨几所大学。

日本政府不仅对TLO事业计划给予积极财政援助,还通过对已设立的TLO进行业绩评估,强化大学TLO的技术转让机制。2004年,日本政府通过业绩评估,选定了7家技术转让业绩突出者作为“超级TLO"进行重点扶持,使它们对其他TLO机构形成专业性补充,同时也赋予它们为其他TLO机构培训技术转让人才的功能,以便整体提升技术转让人员的实施能力。

TLO机构的设置,拉近了大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距离,使得产业界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得以通过承接大学研究成果提升技术水平,也使大学服务于社会、促进产业进步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研究开发层次

日本是世界上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而大多数专利都是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结果。1990和1997年,日本企业研究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2.78%和2.85%,其中制造业企业分别为3.52%和3.677%,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与欧美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日本都还存在不足,而且日本企业

多持有改良专利,基础专利很少。因此,政府更注重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研发层次,通过提高知识产权创新质量,获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创新成果。

一是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战略。使企业通过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确保事业优势,并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展开商品生产与服务。

二是推动企业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多创造高质量的基础专利。积极鼓励企业以IT技术为中心,围绕微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多进行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发,不断开发领先世界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提高研发效率。

三是引导企业运用专利地图开展战略性研究开发。2004年起,日本开始学习美国的做法,以“专利地图”形式引导企业进行战略性研发。政府根据专利技术动向、市场动向等,定期制定“专利地图”,将企业研发引向有可能获取核心专利的技术开发上。

四是鼓励企业将专利标准化。如果一项专利能成为行业、地区甚至世界标准,就能确保竞争优势。所以日本不仅要求企业采用标准,还鼓励企业去积极创造和制定标准,多进行能成为国际标准的专利技术开发。

四、摸索知识产权创造的产官学合作新模式

过去,日本为维护大学的学术性研究,一直禁止企业向大学科研项目投资。1998年日本开始转变政策,不仅废除了禁止学术机构接受企业基金的限令,而且还采取包括税制优惠措施在内的多种手段,积极促进企业或个人向大学、公共研究机构提供科研经费。由于参与大学的科研项目确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使企业的研发成果升值,所以日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积极参与大学研究,大学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的势头越来越猛,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强。目前,希望与大学联合开发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计划与大学加强协作的企业已达52%1~2上,其中46%是大型企业。2004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启动的“革新研究推进机制”,就是联合多家企业进行的一种新尝试,目前进行的是社会所急需的50个课题的开发,其中包括纳米微型机、新一代机器人等项目。

为了更好地落实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日本政府正努力推动产官学合作开发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一)明确共同研究、委托研究规则

政府要求大学在与企业实施共同研究、委托研究时,要明确表明其想法和要求;在进行涉及商业机密等信息交易以及向企业转让专利时,要明确交易规则。政府还通过完善契约合同文本和应用操作目录等方式,引导产学合作双方重视知识产权问题。目前,日本已经就“商业机密等信息处理问题”、“共同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向民营企业转让专利许可权问题”、“与国内外大学研究人员合作产生之知识产权的权利关系处理问题”等制订出具体的契约合同文本及操作应用指南。

(二)建立产学合作研究的保守秘密机制

为防止共同研究时发生泄密现象,日本政府对参与研究的各方制定了严格的守秘规则。政府还要求大学与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等签订合同,明确契约关系,以促其履行守秘义务。

(三)鼓励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从研究开始阶段就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便研究开发关键项目

政府一方面鼓励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多向社会开放,主动介绍、宣传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公开讲座和学会、协会等途径,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并向企业开放研究开发设施,积极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同时也鼓励企业允许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利用企业的研发条件和专利信息,以提高研发质量,并规定企业对研发成果可以优先使用。

(四)明确规定国立大学作为行政法人可以凭专利技术获得股份

政府鼓励大学以专利技术积极参与风险运作,鼓励具有独立行政法人资格的研究开发机构也能采取同样做法加强与企业方的合作。

(五)为产学合作确立评价机制

用“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知识产权总部、TLO的活动业绩进行评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分配研究资源,同时也为企业选择合作对象提供参考。

(六)以优惠税制、补贴、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对企业参与大学研发给予资金支持

第9篇:企业技术开发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近年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国家方针的指引下,各大高校正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其配备专门的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育人模式。迄今,本科生导师制已发展形成了如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科研导师制、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多种模式[1]。其中,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2]。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很难安心完成任务,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 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食品工业发展,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 (9):56-59.